时间:2023-06-19 09:24:0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效课堂练习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维的方法,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引导学生去分析,去推理,去解决问题。在不断进行思维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2、及时反馈调整教学。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数学知识,可能形成正确的数学认知结构,也可能形成错误的认知结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练习检查和了解学生所学的知识,获得反馈信息后达到对学习知识的全面了解,而教师此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更进一步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
3、积极巩固消化新知。“练习”就是指再次学习以求熟练。它直接目的就在于促使学生及时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使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技能、技巧与智力。
二、练习的设计
课堂练习,它是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的时候,要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排意图,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班级的不同、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别,对教材里的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使之能有层次性、趣味性、开放性等,能从质、量两方面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学生对课堂练习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练习的内容是否新颖、有趣。
2、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为此,在练习设计时,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练习。在练习设计上,要努力改变传统练习中“千人一面”的做法,要设计出难易不同、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的练习。
3、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并概括出来的,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进而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因此课堂练习设计中,应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人人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自己的身边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课堂练习不要局限于现成的教材,要拓展思路,扩大视野,将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现实素材改编成有新意的练习。如在教学四年级《认识角》时,把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经历圆柱的滚动的远近与斜面的角度有关,这样的练习设计来源于生活,实践性课堂练习强调亲身经历,在观察、操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
4、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致使同一道题目具有多种解答方法。教学时,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多解的条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和多式样的尝试,寻求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的解法。对同一道题目有多种答案的可能性,这样的课堂练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避免思维的片面性、单一性,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中加强对习题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练习,克服考虑问题的单调性,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品质和良好习惯。设计突破教材的束缚,敢于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开放性的题目,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知识的空间,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地理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在地理教学中起着复习巩固和探究新知的重要作用。地理课堂练习的设计,内容既来源于生活,又不能脱离课本;要抓住重点,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使学生在学习新课后知识能更好地得到巩固、强化和灵活运用。
一、课堂练习题源于生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地理练习题设计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朴素而富有情趣,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练习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地理,热爱地理。
二、课堂练习题立足于课本
做好教材中的练习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原理和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了有效的反馈作用。通过开展课堂练习及探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实地理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系统的地理知识,形成必要的技能技巧。因此,在设计练习题时一定要立足于课本,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认识、理解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地理思想方法。
三、课堂练习题抓住重点,少而精
课堂练习要有的放矢,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而且要有质量的保证。平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对教师所教的新内容很快理解,并对模仿性练习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练习题时,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犯错,这便反映出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心理学研究表明,第二次重复学习,记忆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复学习,记忆效果提高7%。由此可见,练习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实践表明,练习的分量多,势必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身心健康,学生为完成作业而马虎应付,降低练习效率。练习量少些,完成作业的时间充裕些,学生才能认真仔细、工整规范地完成练习。可见,练习设计要做到少而精,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预设生成课堂练习题分层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既尊重个性、体现差异,又激发活力、促进发展;既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某些心理障碍,避免学习时出现“优等生主动,中等生被动,学困生不动”的局面,又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使“要我学”的学习观念转变为“我要学”,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程度,从而真正实现地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达到全面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目的。
将分层教学的思想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量力而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能激发每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都乐于参与到学科学习中来,得到良性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学生自尊心,且分层不宜公开、过细;应具体情况具体确定,力求多样化。
五、地理课堂分层练习的设计内容
那么如何分层呢?我们要分析学生的差异,把握学生的层次。根据班级中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的差异我把他们分成A、B、C三个层次:A档的学生学习基础好,自学能力强,自制性高,上进心强,学习起来不用教师操心;B档的学生成绩中等,基础较好,但是自制性可能会较差,需要教师经常提点;C档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成绩较差,基础薄弱,缺乏学习的自觉性,需要教师不断督促。面对这些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分层显得十分重要。而课堂练习对深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分基础题(必做)和提高题(选做),提高题鼓励A层次和B层次的学生做,C层次的学生可以不做,但仍鼓励他们尽量去做,能做几题就做几题。比如在讲地球运动一部分的光照图时,同学们普遍反应难度大,特别是复杂光照图的判读,那么我就采用讲授法,以最简单的方式让认真听的学生学会,不认真或者时有走神儿的学生了解。课下作业以与例题最接近者为主,布置一或两个甚至不布置,有能力的同学自己做类似题(初三学生每人手里都不只一本参考资料)。但对于此部分最基本的地方时计算、一般光照图的判读、简单昼夜长短的计算等,都采用讨论或类似小组学习的方式解决,让同学们在初一学习的基础上反复训练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做题、人人提高。
总之,自主学习是21世纪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创新性人才就必须要学会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地理课堂练习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地理课堂练习设计要密切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充分体会到地理学的价值,增强坚持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喜好情感的助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义龙.认知地图理论在初中地图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学,2014,07:39-41.
[2]顾敏芳.以叶圣陶教育思想为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1:70-71.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可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数学教育永恒的追求。学生是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而存在的,教师在练习设计时要根据知识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可从易到难,比如先设计一些基础题,再而变式题,然后是拓展题,形成梯度,环环相扣,面向全体,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体会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真正落实“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二、练习设计要体现趣味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短,自制力较差,他们的注意力最长只有二十分钟左右,时间长了大脑就会出现阶段性疲劳,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将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减弱或消失,课堂上表现为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练习的设计上下功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延续,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素材的选取到呈现,从练习活动的安排到组织,都应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实情、实事入手,设计一些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练习,使学生一看到作业就来劲,跃跃欲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低年级就应该多设计一些游戏活动的练习,如“找朋友”“摘苹果”“猜数游戏”“对口令”“送信”“夺红旗”等等;高年级就多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练习,比如,“智慧乐园闯关”“ 欢乐大比拼”“我是小法官”等等的练习 。
三、练习设计要体现实践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的目的。教师要让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同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学习圆环的面积时,在学生掌握了求圆环的面积方法之后,我布置学生课后到校园中去量一量花圃圆环的面积;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难题,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我“就地取材”设计了一道求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学生很感兴趣,纷纷动手操作起来,既掌握了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又进一步加深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学习圆的周长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量一量校园中圆形花圃一周的长度,进一步感知圆周长的概念……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练习设计要体现开放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能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运用开放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会筛选、学会思考、学会整合。
比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个正方形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部分学生不假思索,答:还剩3个角。但是对于思维比较严谨的学生来说,他要么动手试试看,要么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的就没那么简单了。这样看起来很简单的题目,却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如,一年级上册在学习“10的加减法”时,可设计这样的练习:( )+( )=10。还比如,六年级下册在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教师可设计这样的练习:王老师要买60个足球,三个店的足球单价都是25元,三个店的优惠情况如下。甲店:买10个送2个;乙店:打八折销售;丙店:购买满200元返现金30元。你认为王老师到那个店买合算?为什么?这些开放性的练习具有很高的创新意识,又富有挑战性。通过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扩展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奇,奇中求新,新中求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进行多样化的练习设计,使小学数学练习突破巩固“双基”、训练技能的局限,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在数学教学中,不论是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为知识的迁移作准备,或引入新课,使学生理解新知识,掌握基本方法,培养思维能力,乃至系统梳理,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等,一般都是结合练习进行的。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突出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技能,反馈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课堂练习安排得当与否,也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然而课堂上的时间很有限,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个课堂练习,达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之目的。我认为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必须考虑到以下几方面。
一、目的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练习的目的性就是要求教师在设计、编排练习题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练习。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即通过该题的练习将促进学生深化理解哪些知识,形成掌握哪些技能,侧重发展哪些能力等等。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盲目多练,摒弃臃肿的“题库”,走出题海战术多劳少得的误区,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
二、层次性和整体性相结合
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体现在练习的层次性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内容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做到环环紧扣,逐步提高。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又要有一些变化式习题,以利于新旧知识的沟通,拓展学生思路,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思考性练习,以利于学生加强实践,促进知识向技能、智能方面转化。同时还应该根据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以利于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实践活动中,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练习的层次性还要和练习的整体性相结合。从学科教学任务的整体出发,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还要注意练习的整体性。数学知识结构本身逻辑性、连贯性比较强,我们还应该认真分析课题在本单元、本书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它们内部的相互联系、知识的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注意知识系统的整体性、连贯性。
那么具体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①设计好学习新课的准备练习;②重视基本题的练习;③逐步提高对练习的要求。
三、趣味性和开放性相结合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活动的倾向,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定向、保持和强化的作用。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在课堂练习中主动地、轻松地、持久地、集中地投入到练习中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的练习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正如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
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生兴味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向,完全符合新课程思想:“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习题更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充分体现在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要开放,课堂要开放,学生思维要开放。合理设计开放题进行开放式教学,能更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问题,把握知识点。
四、类比分化,形成系统
比较是人在大脑中把各种对象和现象的个别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征加以对比,区分和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及其关系。通过比较,不仅可以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不断深化,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系统。
总之,练习是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安排要有坡度、有层次,训练方式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多样又注重实效,努力做到练习内容有序,由易到难;形式多变;情节有趣。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
一、注重课堂练习的基础性和层次性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教师必须考虑练习的难度和层次性,必须适合学生的现有水平并兼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应由易到难进行安排。同时,教师设计的课堂练习既要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又不至于因练习太易而失去认真练习的动力。例如在讲球的表面积和体积设计的两组课堂练习:第一组:(1)设球半径为R,体积为v,表面积为s。①若R=1,求v和s;②若v=,求R和s;③若S=36,求R和v。(2)若球的半径扩大为原来的2倍,则体积扩大为原来的几倍?(3)若球体积缩小为原来的一半,则半径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几?(4)若两球体积之比为1:8,求它们的表面积之比。(5)三个球的半径之比是1:2:3,则最大球的体积是两个小球体积之和的( )倍。第二组:(1)设球半径为R,体积为v,表面积为s。①若R=1,求v和s;②若V=,求R和s。(2)三个球的半径之比是1:2:3,则最大球的体积是两个小球体积之和的( )倍。(3)若球体积缩小为原来的一半,则半径、表面积分别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几?我认为第二组比第一组练习量少、重复性少、层次性强,比第一组更优质。
二、强化课堂练习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设计课堂练习不仅在题型上力求多样性,填空、选择、解答、证明都要运用,而且应注重实践和创造性,同时要将平淡乏味的数学问题置于有趣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愉快而富有挑战性心态下完成知识的构建。例如引入二项式定理设计的问题情境:今天是星期一。①再过7天是星期几?②再过15天是星期几?⑧再过100天是星期几?④再过8100天是星期几?原本枯燥的数学问题,当设计有趣的问题情境时,便有了焕然一新之感,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讨这个问题的欲望。这类练习的关键是问题的筛选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为追求问题的挑战性而一味增大问题的难度,致使学生望而生畏。
三、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积极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创新热情,如果学生有了自己新的思路,他会为自己的伟大发现而兴奋不已,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极大热情和愉快的成功体验。例如讲授椭圆的概念时,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条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画出了一个椭圆。然后提出问题思考讨论:(1)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2)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3)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4)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最后教师再揭示本质,给出定义。这样,学生经过了感性认识――分析思考后,对椭圆定义的实质就会掌握得很好,不会出现忽略椭圆定义中的定长应大于两定点之间距离的错误。
四、“活”用课本例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习题浩如烟海,如何从“题海”中解放出来,重要的一条就是挖掘例习题的潜在内容,引导学生向更广的范围、更深层次去联想,纵横引伸,把所学知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归纳、演变,促进知识融会贯通。这样,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解题方法和策略就会形成。其方法有:变式练习、一题多解、改变成开放题等。
例如:已知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M,求它的标准方程。
不少教师认为该题太简单,只需设抛物线方程为y2=2px(p>O),再将点M代入即可,因而一带而过,甚至视而不见。其实在教学中若能积极加以引导,合理变式,学生将有很大的收获。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本题,给出变式练习。
变式1:如何改变上述问题中的条件,使得其解法分别是设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2=2px(p>0)、y2=2py(p>0)、X2=2py(p>0)。此问题并不难,但能激发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和概括,让学生也参与到变式教学的问题设计当中来。
变式2:已知抛物线关于坐标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M,求它的标准方程。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应能想到用分类讨论手段解决。
变式3:已知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M(a,b)(ab≠O),求它的标准方程。此时学生仍可利用分类讨论解决,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照结果以及变式1中的情况,还是有可能概括出此时抛物线的方程可设为y2=2mx(m≠0),以避免分类讨论。到此时,学生完全可以自己类比出变式4及其解决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注重强调的是练习的成效性,即教学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高效率、有效益的教学活动需要代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工夫。为了落实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环节,划分好每堂课需要完成的相关练习,包括练习的目标性、针对性和成效性,教师都要给予充分考虑,以便花最小的精力完成高效率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语文课堂训练的同时处理好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促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纵向分散。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呢?下文结合个人经验谈谈小学语文学习策略,以期对学生课堂练习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紧扣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备课并不是简单地整理练习知识,而是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对知识的认知能力科学合理地练习出题。让学生练习题目更具有针对性,要求教师在充分掌握教学大纲的前提下运用丰富的教学经验,不断创新练习方法及相应的解题步骤,以期帮助学生解决语文学习重难点,及时帮助学生扫除语文学习障碍,使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并高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紧扣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内容。首先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地练习备课。例如:教学《沿着走过的路》一文时,先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让学生在本子上写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何人及为什么要走走过的路,包括是怎么做的及结果什么样。通过设置一系列课堂练习题目,有效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叙事线索,并且采用“课题拓展法”概括文章相应内容,使文章脉络清晰,学生课堂训练效果具有较高的成效性。另外,在课堂练习过程中注重句子之间的衔接作用,根据文章重难点分层练习,教师应该参考教学内容,在课堂训练过程中有效增加训练难度,练习内容要尽量进行多样化处置。最后,设计课后作业的时候充分考虑练习含金量,避免学生做无用之功,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二、深入研究文本,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教师应运用一定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深入研究文本,把对文本的训练与学生的实际领悟语言能力相结合,科学合理地安排相关语言实践练习活动。同时也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每个环节,使教学过程中的每个教学点都能充分达标。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运用可以从网上寻找一些相关教案,但是备课的前提应该熟悉掌握教材本身内容,并设计课堂练习内容。例如在《教师用书指导》教学中有指导教师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练习有效性的详解,让学生将练习过程中不能深刻理解的句式或者不明白的短语用线划出来,待教师进一步讲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技术辅助教课。例如: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与感恩有关的视频,视频直观的思想表达方式比教师枯燥的授课方式效果要好得多,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小段观后感,阐述自己对这段视频的认识,并在课堂最后讲述自己是否经历过类似事情。这样,学生通过课上对文章的有效练习,尽快掌握文章及结构线索。另外教师应逐步分层次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且指导学生对文本的侧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及在生活中有效运用情感经验和生活体验,使其运用到实际语文练习中。
三、把握文本特点,适当进行拓展训练
要实现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在课堂作业设计中必须重视文本,教师要以课本知识作为拓展训练平台,逐步加深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优化课堂作业设计途径,提高设计内容的含金量。另外,教师还应该把握好文本学习的特点,将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堂作业完美结合,解读文本是实现教学内容优化与课堂教学质量高效的主要途径,也是影响课堂作业设计的方面,避免冗杂现象存在,以免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厌倦感。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文章特点进行适当的“听记训练、口语训练、朗读训练、拓展训练”等练习,并在思维训练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例如,教授《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编制一些角色扮演小游戏,让学生举手扮演小蝌蚪和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遇到的乌龟、鲤鱼等,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有感情地朗诵,并鼓励学生感情要丰富。这样通过在课堂上有效朗诵文章,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有效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语文教师设计课堂作业时应从学生个体发展出发,提倡设计的课堂练习具有多样性和趣味性,既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又优化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课堂练习中获取知识。
参考文献:
[1]江毅华.低年级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一、我认为“狠抓随堂练习”就是要多练
多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举措,是落实语文工具性的重要保证。多练,就是要练朗读水平、默读速度;多练,就是要扎实地进行识字写字训练;多练,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多练,就是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多练,就是要让学生感悟和运用语法修辞知识;多练,就是要训练学生布局谋篇、选材立意的本领;多练,就是要不断丰富知识,加强对知识的原始积累…… 唯如此,才能使学生做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形成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很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基础性。 “ 练”指巩固应用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练习、复习、实验、实习等等,在课堂上引导性的、半独立性的、独立性的练和课外作业都是练,课堂上的多练可减轻课外作业的负担并提高其效果。
二、要做到讲练结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我认为语文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要使学生形成一种运用语文的能力,那么,有些必要的训练是回避不了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必须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主要研究“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重点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聚焦于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从而揭示“教什么”(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怎么教”(教学策略)以及“教得如何”(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解决课堂教学中各类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我们必须承认,有些能力不指导、不训练是不能形成的。比如朗读和默读的能力、概括的能力等,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是必须通过训练才可较好形成的。抛开具体教学内容、具体的文章个性,一味地强调如古人式的读书“自悟”,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会降低。因此,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和必要的能力训练正是“教学”存在价值的体现。 一节语文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在这40分钟时间内既要讲清知识要点,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落实课堂教学“三讲三不讲”。所谓的“三讲”就是大家熟悉的重点、难点、疑点,这三个点我们必须在课堂上讲,而且教师的语言必须做到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抓住要点。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很好地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三不讲”就是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永远也不会的不讲。这样才有可能安排时间进行讲练结合,否则就是一讲到底的课堂。学生练习的时间有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提高了。要确实做到保证课堂上的“三不讲”,空出时间来让学生练习这一点,就需要老师透彻了解学生特点,在课前进行有效的诊断检测,以检测结果为依据确证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会的,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又有哪些知识在现阶段学生讲了也不理解。只有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才能落实“三不讲”。 总之,教师上课时要讲练结合,精讲精练,语言要锤炼,不讲废话,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
三、要提高随堂练习的实效性
练习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决不是它的附庸。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储备知识,理解与巩固知识,从而构建知识体系;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训练思维,形成能力;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深化认识,升华素养。科学的、有效的练习,能在一定程度上破解20世纪语文教学“低效”的“百年难题”。需要明确的是,新课程理念下的练习应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练习。传统的练习仅是对教学的补充,对知识的机械的强化训练,方式陈旧、呆板以及大量无味的重复练习的因素,更多要求的是规范、统一,结果是学生缺少一种灵性、活泼、有趣的学习,倍感语文学习的枯燥,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而与新课程标准一致的课堂练习,不是为难学生,不是为了考学生的薄弱环节,而应重在面向全体学生,追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生成性、发展性训练。形式上,应从传统的“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转向多样化,如“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层次上,因人而异,体现差异,分层要求,尽量知识性、趣味性并重,力求人人都有信心“动”起来;内容上应从侧重“温故”转向“探究创新”,“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巩固知识,活用知识,培养能力,体现和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在诸因素中,练习内容的选择、确定与框架构建,直接决定了练习的含金量,是提高实效性的重要一环。
四、要积极创新语文课堂练习的预设策略
人们常说:“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念口生。”“功到自然成。”这都说明练习的重要性。练习不仅是每节数学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形成技能,锻炼思维,发展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我认为要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必须要改变重复、低效操练的现状,走高效、精练之路。即要做到练习内容的目的性,数学练习形式要注重多层次、多样化,要有一定弹性,要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思维的发展,练习中要重视学生的及时反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从中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我结合多年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体会,浅谈有效练习与高效数学课堂的三点建议。
一、练习内容的目的性,是奠定高效课堂的基石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在练习的设计与组织上要讲究科学性、有效性,把握教学目标及练习的重难点;要符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注意学生的认知水平,遵循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构造合理的原则,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顺着台阶上。
1.遵循认知规律,设计课堂练习。
我们设计练习时要遵循认知规律,要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一些有效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如迁移性练习的设计,要分析旧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唤起学生对新知的积极思维。另外还要注重作业设计的层次性。
2.围绕教学重点,设计课堂练习。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即通过该题的练习将促进学生深化理解哪些知识,着重掌握哪些技能,侧重发展哪些能力,等等。从实际出发,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这两个方面,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来精选练习,使得练习集中地、强烈地体现练习意图,让学生通过练习达到预期目标。数学练习的设计不能为了练习而练习,不要让练习仅仅成为一个教学步骤、一种浮华的装饰,要实实在在地运用练习材料,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真正实现练习的有效性。
3.强调以生为本,设计课堂练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单调的、缺乏趣味性的习题,既不符合学生的特点,又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练习内容的设计要以生为本,富有创意,联系实际,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才会乐此不疲,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
总之,教师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练习,不要机械地照搬别人的东西,要多思考,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
二、练习形式的层次性,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动力
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数学练习形式要注重多层次、多样化,要有一定弹性,要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思维的发展。主要以基础性、应用性、开放性的形式体现练习内容,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实现各种练习形式与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和搭配使用。
1.基础性练习,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通过数学的学习,使学生人人都获得适应现实生活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因此,在课堂中要以各种形式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练习,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题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基本技能的形成,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
(1)新知识及时练。
教师在教完一个新概念或新法则之后,应及时针对概念的本质特征选择一些习题让学生练习。这样的练习题针对性要强些。如学习了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练习自己课前拼出的图形的面积,达到及时巩固新知识的目的。
(2)相关知识结合练。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在学生学习一个新知识后,应把与此相关的旧知识结合在一起练习,促进学习的正迁移。减少单一的练习时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就是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的简单图形来计算,新旧知识联系很密切。
(3)主要知识加强练。
对教材中的一些重点的、难点的、关键的知识,教师应在题目的数量和质量的选择上下工夫,不要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一般来说,在讲了一个新的重要概念之后,应选配一些比较简单的基础习题用以增进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习题,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应用性练习,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学生能综合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加强相关学科的整合,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新课程强调数学的生活性,而生活中的事物恰恰又是学生容易接受并感兴趣的东西,因此我们在练习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发挥其优势,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
(2)巧设操作练习,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思维提供支持。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努力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学生的身心沉浸在自主探索的情趣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在课前布置拼图游戏,老师让学生拼图。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练习,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指导扩展和探究练习,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当代教育家杜威提出,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让他们亲自去体验、尝试、才能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只有学生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究。设计探究性习题时,既要注重它的有效性,又要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再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尝试、去操作。例如,在尝试练习中我让学生计算自己课前拼出的图形,由于是计算自己拼出的图形,学生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产生探究意识,积极地投入一种自主的学习思考状态。
3.开放性练习,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
数学练习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只有在对问题的思考探索中,学生才会获得解决问题的经历、体验和感悟。《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课堂练习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开阔、更灵活。
(1)条件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选择性。
一般教材中的练习题条件都是所求问题的充要条件,长期以来,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凡是题目中的数据一定有用。当遇到条件多余、不足或隐藏的题目时,就感到束手无策。因此,在练习中以各种形式将条件开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去寻求适当而合理的条件,促使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发现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由消极等待条件发展为主动探求条件,同时又使学生克服了以前的消极思维定势,提高了自主探索的能力和思维的选择性。
(2)问题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会解答现有的问题,还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主动地提出合理的问题。问题开放,可以让学生利用已知信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不同问题,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综合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综合开放题是前三种开放题的综合,一般只给出一定的情境,其条件、解题策略和结论都要自行寻找和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探索空间,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练习反馈的有效调节,是衡量有效课堂的尺码
练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既是检查学生新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又是教学效果的最真实可靠的反馈。数学练习作为师生信息反馈的载体,教师将数学知识的信息输送给学生,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又把构建认知结构的一些信息反馈给教师。练习中要重视学生的及时反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从中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强课堂练习的效果。
1.加强引导练习反思。
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练习题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省认知的意识。在课堂练习的反馈中,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如:“我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方法?”等等。通过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方法、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反思,使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针对反馈中出现的错误也可引导反思。组织学生对出现的错误进行思考和讨论,自我发现思维中存在的矛盾,并进行自我纠错,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自学能力。这样在练习中引导反思,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改善练习反馈方式。
在练习反馈中,如果教师一味地运用一种反馈方式,就容易给学生以疲惫感,同时也会给课堂气氛“降温”。应尽可能少用如“对”、“不对”的简单反馈方式,可采用同桌交换、教师随机提问或预约提问、黑板书写、同时出手势、实物投影展示作业等反馈方法。在反馈中,教师必须预先估计习题的难度,对于难度较低的题目可采用随机提问式或黑板书写式;对于难度较高的题目,可采用预约式提问,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只有教师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反馈方式,才能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反馈的有效性。
3.适时进行反馈评价。
在课堂反馈的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反馈方式,如在口头评价时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可以用不同的评价语言,使学生都能产生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逐步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一些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让其回答一些简单问题,评价时不要太苛求,以鼓励为主,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思考过程给予恰当的提示,让他们也能体验成功,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而对于接受能力相对强一些的学生,反馈评价时,既要对他们反馈的正确性给予一定的表扬与鼓励,使他们体会到正确表达的成就感,同时又要对他们提出较高的要求,以激发他们紧张的思维活动。
总之,优化课堂练习,我们就应该做到细思量、巧设计,提高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有效性。教师还要在正视学生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作业检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调整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力和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二、让学生在操作中完成练习,形成知识。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索和创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锻炼,远比让学生直接但却被动地获取现成知识结论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纸上得来终觉浅。”以听、记忆背诵接受而来的知识,理解较肤浅也易遗忘,而在体验中自身感悟的东西理解深刻、印象久远。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不可能靠讲授、听而得来的,“能力”要在有效的活动中、探究中、应用中、实践中锻炼而成。如在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研究中,我本着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方法,让学生依据探究内容自己有序探究,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学生自然也得到了有效的学习。
为了响应新课改理念的号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课堂练习来判断学生对本堂知识是否掌握和理解。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不同,教师要想提高教学实效,要想改革教学,关键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优化和强化课堂练习。
一、明确练习目标
在进行课堂练习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本堂课中要练习的内容是什么,练习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要求又是什么,学生在完成这些练习的过程中要掌握什么等。只有教师明确了练习目标,才能实现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而课堂练习一般可以分为三种:课前练习、课中练习和课后练习。课前练习是为了学生在复习旧知识时引入新知识;课中练习是为了让教师判断学生在本堂课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后练习则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前要明确练习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课堂练习做到清晰有序。比如,在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练习:在教授新课时先让学生练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练习,再练习两位数和一位数相乘、整百数乘一位数,最后引入新课“三位数乘一位数”。这样授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有效提高课堂练习的质量,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新知识接受情况的程度。
二、创新练习形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练习可以利用做游戏的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采取比赛的方法来强化练习、巩固知识;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补缺、画图等练习。因为一节课只有40分钟的时间,所以教师要巧妙设计课堂练习,通过多种不同的练习形式来达到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和开拓思维的基本技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精选练习内容
数学教师要精心挑选一些比较典型的题目,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通过强化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选择合适的练习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巩固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周长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练习:(1)一个长方形长为10厘米,宽为7厘米,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2)我们学校的操场长60米,宽40米,王华沿着操场跑了两圈,一共跑了多少米?学生在完成这两个练习过程中,基本理解和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公式及其求法,这样不仅使全班同学完成了教学目标,还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创新的能力。
四、注重练习评价
教师要想有效完成课堂教学,就需要强化和优化课堂练习,
而课堂练习是否成功,练习评价也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注重练习评价,注重练习评价就需要教师认真关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实际表现情况,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更要关注接受新知识慢的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练习中得出的正确信息,更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出现的错误。此外,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实际表现情况,对教学策略作出及时和灵活的调整,要在学生掌握和理解一些基础知识后,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抽象和复杂的数学知识。
教师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就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学习情况,为学生设计出更优秀的课堂练习,确保课堂练习的目标明确、形式创新、内容精彩、评价全面,帮助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既可以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热情,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A-0080-0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纵观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可谓是形式多姿多彩,活动丰富有趣,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但是,在自主和开放学习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过分注重新知识的传授方法,却忽略了课堂练习这一环节,经常出现就练习而练习或是机械练习的现象,导致形式化和低效。这不得不让人思考,在新课程改革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如何依据小学生的特点,组织他们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有效训练,让课堂练习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一、活化练习,让学生“思维”飞起来
学生厌烦机械、重复的练习,要想让数学课堂练习成为高效的练习,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事物总是充满好奇,注意力不能持续太久。而有趣的数学练习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教师要想办法使练习活起来,动起来。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没有让学生进行单一的口算练习,而是将口算练习设计成“蹦蹦跳”的游戏。学生一边口算一边游戏,每正确算出一个算式的得数就可以往前跳一步,最后看谁在最前面。由于小学生爱竞争,这样一来他们的参与热情就很高,个个都争前恐后地抢答。每个学生的“思维”都飞了起来。也正是通过游戏的引领,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紧扣重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练习最终是为教学目标所服务的。所以,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要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选择符合学生实际并能紧扣教学重点的练习,巧妙地引导学生,从而激发他们思考与探索的欲望。
比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为了紧扣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学生初步认识10以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训练:先让学生伸出10个手指头,然后引导学生9个和1个合起来就是10个,8个和2个合起来就是10个,7个和3个合起来就是10个……还有几和几合起来也是10呢?这样既帮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10,又为后面学习10的分成埋下伏笔。同时,这个问题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接着再通过画一画(画10个苹果,10个气球……)帮助学生理解10的基数意义。
三、阶梯练习,让学生逐步消化新知
机械的数学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恶的情绪。因此,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出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的不同层次的习题,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
例如: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后,我们可以这样分层次地进行简便计算的巩固训练。
第一层次:(基本题)
25×4×6
35×2×100
这两道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针对性比较强。
第二层次:(变式题)
25×(9×4)
50×(14×2)
这两道题需要学生以基本题为基础,适当地进行变式,灵活地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第三层次:(综合题)
(125×9)×(50×8)
(45×9)×(2×30)
这两道题是将新知适当结合旧知,考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四层次:(拓展题)
35×14
125×25×48
这两道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练习,让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能得到更好的锻炼。
这样的分层设计,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巩固所学的知识,都能尝到成功的快乐。
四、典型练习,让学生形成数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