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09:24: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已经不同于过去,而学校也不应该拘泥于传统模式的教学,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加大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力度,开发音乐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一、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目前,初中教育与高中教育接轨,初中生的学习任务加重。中学生大多都专注于数学、语文、英语等主要学科的学习。忽视了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凸显,部分中学生专业技能不多,其他综合素质含量不高,音乐作为一门娱乐性、专业性强的学科,在高压的学习环境下往往被忽视,音方逃要从基础做起,但由于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不够重视,导致课程安排一周一节,或者两周一节,甚至有些主科老师为了增加本课程的学习时间,常借故占用音乐课程,导致学生上音乐课的时间屈指可数,学生的音乐素养得不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不到提高。
二、加强中学生音乐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素养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提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充分必要条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逐步提高,音乐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音乐素养也逐步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的诸多竞赛和诸多评比都被纳入其中,加强中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可以有效地培育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2.平衡中学生学习的不良情绪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利用人声和乐器的发声来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音乐演奏中往往有激昂、悲伤、舒缓等多种表现形式,在目前盛行的心理情绪治疗方法中,音乐疗法十分火热。音乐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手段,将音乐融入医学和心理研究进行治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音乐修养在正常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过程中,音乐的体验可以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陶冶情操。在中学音乐的学习过程中,音乐课程的合理安排可以有效地舒缓学生的压力,从宏观上说,它通过干预学生心理,通过聆听音乐,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在课余时间播放音乐,学生可以通过舒缓的音乐放松情绪,通过激昂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也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培养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措施
1.将音乐教学融入人文底蕴
要提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就必须正视音乐教学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将音乐教学融入人文底蕴,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必须要付诸实际,做出一定的行为。要合理设置学校的音乐教学课程,加大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力度,并且设立严格的监督机制,任何教师都不得随意增减或者占用音乐课程,保证学生每周得到一定的音乐教育。学校要鼓励学生多培养自己的核心素养,加强自身的人文底蕴,通过自主举办音乐竞赛,鼓励学生多参加音乐活动,在音乐竞赛的过程中不断与他人和自身进行比较,在竞争中提升自己。另外还要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核心素养纳入学生的中考成绩中,适当加入综合素质评分,加强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
2.正确把握音乐学科的课程特点
初中生的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普通课程的教学,音乐是一门系统化、专业性强的学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习成功的,音乐教学包括许多方面,从最基础的看谱识曲到合唱训练,都需要具备音乐素养的综合能力,由于中学课程时间的局限性,针对中学音乐学科的学习特点,中学音乐的教学往往都集中在音乐赏析和歌唱训练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好这两点,实事求是,不能为了追求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而盲目追求对音乐教学的深化,在音乐基础没有打好的情况下给学生灌输高深的乐理知识,这样会适得其反,无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不难看出,在学生素养的培养中要正确把握中学音乐学科的课程特点,加强基础性教学,逐步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
3.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由于音乐学科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师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学校缺乏音乐教师资源,往往利用其他老师的课余时间兼职给学生进行音乐教学,但是兼职老师的音乐素养不够高,理论知识不够充分,无法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音乐知识,在大多数音乐课堂教学中都是照搬书上的内容,学生不能及时理解,使学生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无法正确掌握基础知识,影响了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中学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是促进中学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关键词:
中学音乐教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已经不同于过去,而学校也不应该拘泥于传统模式的教学,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加大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力度,开发音乐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一、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目前,初中教育与高中教育接轨,初中生的学习任务加重。中学生大多都专注于数学、语文、英语等主要学科的学习。忽视了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凸显,部分中学生专业技能不多,其他综合素质含量不高,音乐作为一门娱乐性、专业性强的学科,在高压的学习环境下往往被忽视,音乐教育要从基础做起,但由于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不够重视,导致课程安排一周一节,或者两周一节,甚至有些主科老师为了增加本课程的学习时间,常借故占用音乐课程,导致学生上音乐课的时间屈指可数,学生的音乐素养得不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不到提高。
二、加强中学生音乐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素养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提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充分必要条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逐步提高,音乐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音乐素养也逐步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的诸多竞赛和诸多评比都被纳入其中,加强中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可以有效地培育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2.平衡中学生学习的不良情绪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利用人声和乐器的发声来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音乐演奏中往往有激昂、悲伤、舒缓等多种表现形式,在目前盛行的心理情绪治疗方法中,音乐疗法十分火热。音乐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手段,将音乐融入医学和心理研究进行治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音乐修养在正常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过程中,音乐的体验可以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陶冶情操。在中学音乐的学习过程中,音乐课程的合理安排可以有效地舒缓学生的压力,从宏观上说,它通过干预学生心理,通过聆听音乐,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在课余时间播放音乐,学生可以通过舒缓的音乐放松情绪,通过激昂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也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培养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措施
1.将音乐教学融入人文底蕴
要提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就必须正视音乐教学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将音乐教学融入人文底蕴,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必须要付诸实际,做出一定的行为。要合理设置学校的音乐教学课程,加大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力度,并且设立严格的监督机制,任何教师都不得随意增减或者占用音乐课程,保证学生每周得到一定的音乐教育。学校要鼓励学生多培养自己的核心素养,加强自身的人文底蕴,通过自主举办音乐竞赛,鼓励学生多参加音乐活动,在音乐竞赛的过程中不断与他人和自身进行比较,在竞争中提升自己。另外还要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核心素养纳入学生的中考成绩中,适当加入综合素质评分,加强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
2.正确把握音乐学科的课程特点
初中生的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普通课程的教学,音乐是一门系统化、专业性强的学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习成功的,音乐教学包括许多方面,从最基础的看谱识曲到合唱训练,都需要具备音乐素养的综合能力,由于中学课程时间的局限性,针对中学音乐学科的学习特点,中学音乐的教学往往都集中在音乐赏析和歌唱训练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好这两点,实事求是,不能为了追求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而盲目追求对音乐教学的深化,在音乐基础没有打好的情况下给学生灌输高深的乐理知识,这样会适得其反,无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不难看出,在学生素养的培养中要正确把握中学音乐学科的课程特点,加强基础性教学,逐步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
3.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由于音乐学科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师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学校缺乏音乐教师资源,往往利用其他老师的课余时间兼职给学生进行音乐教学,但是兼职老师的音乐素养不够高,理论知识不够充分,无法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音乐知识,在大多数音乐课堂教学中都是照搬书上的内容,学生不能及时理解,使学生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无法正确掌握基础知识,影响了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中学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是促进中学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综上所述,进行中学音乐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是大势所趋,要促进中学音乐的长远发展,就必须将音乐教育融入现代教育中。
学科综合化体现了现代课程的发展趋势,是学科间学习领域的扩展,是素质教育理念在实施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图通过课程与教学的变革来打破传统的课程缺乏内在联系、课程内容脱离实践、课程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使课程更加贴近实际,符合少年儿童知识学习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特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为音乐学科走向综合提供了指导方向与目标。
二、加强初中音乐学科综合化研究体现了音乐学科自身内在的规定性
音乐学科是在横跨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是一门具有独立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艺术学科。以审美教育为主旨的基础音乐教育之所以倡导“综合”的理念,根本的要义在于“综合”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面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有益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学科走向综合既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音乐学科本身内在品性的体现。
三、加强初中音乐学科综合化研究是音乐教学实践发展的必然诉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在实践中倡导音乐学科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其它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音乐与其它非艺术学科的综合,以期实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教育目标。然而,在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标准》的要求,如何实现学科的综合还是一个有待深入探究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国内目前区域之间初中音乐教材版本不一,又给初中音乐学科的综合化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个更大的挑战。加强综合化的研究与实践是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与一般学科有着较大的差别。一般学科多采用班级式的集体教学,教学中学生主动性差,师生互动性小,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改进了这些不足,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自主地学习,学习主动性提高了。音乐教育一般都是采取个别化教学模式,教师以学生个体的学习发展为研究方向,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别化指导,学生原本就是学习的主体和主动行为者,教师起教学设计和学习辅导作用。以此,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着重在一般学科上,而音乐教育会受到忽略。很多音乐教师也认为信息化整合与自己关系不大,信息化教育无非就是教学时用一下录音及音响设备而已。
对音乐教育的信息化认识上的误区在于:一是思想认识上的狭窄,只看到自己所教的舞蹈、声乐等专项课程,没有看到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二是对现代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不清楚音乐教育的信息化有哪些内容,会对音乐教育今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三是很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步伐较慢,特别是音乐教育更为滞后,影响了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因此,音乐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必须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一是音乐教育环境的信息化;二是音乐教师本身的信息化。
一、音乐教育环境的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特点归纳起来有:
(一)教学过程的智能化。
(二)信息显示的多样化。
(三)信息处理的数字化。
(四)信息传输的网络化。
(五)信息存储的光盘化。
(六)交互界面图形化。
从宏观的角度看,音乐教育的信息化环境与一般学科基本是一样的,但具体的建设中又有其特殊性。
二、音乐教师本身的信息化
(一)信息化时代为教师教书育人赋予了新的含义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完善,一方面为我们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为教学的要求、教师自身的素质带来了挑战。信息社会将改变学生学习模式的性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品格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及时清除心理障碍,指导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健全的心理,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作为现代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以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信息素养的教育注重知识的创新,而知识的更新是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得以实现的。因此,把纷杂无序的信息转化成有序的知识,是教育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信息素养首要解决的问题,即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与信息意识(意识层面)的关系问题。
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是信息素养的重要构成,是现代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技能基础。尽管多数音乐教育的教师计算机能力基础较差,但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迫使每一位教师对此不得回避和退让。教师必要的信息能力包括:基本的信息能力有信息系统(计算机系统)的操作能力,简单的文字处理能力等;进一步的要求包括有信息采集的能力、信息通讯的能力、信息组织与表达的能力、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对于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信息结果的分析与报告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音乐教育课程的整合
[关键词]西方音乐史;文化缺失;表现;研究
改革开放30多年,学术界对于西方音乐史的研究逐渐深入、成熟,西方音乐史以其独特的学术特质吸引着大批国内学者前赴后继地展开研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研究成果均有不同的表现特征和学术成果。总体来说,我们取得了较为系统的历史性成果,但是却因学者自身的狭隘视角使得当前的研究进入瓶颈期,研究过程中的文化缺失现象极其严重。下面本文将具体来分析这一问题,详细阐述文化缺失的表现,并总结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突破当前的研究框架,探寻出更加符合西方音乐特色的研究模式,促进该学科的进一步成熟与发展。
一、西方音乐史研究中文化缺失的突出表现
(1)研究者自身素质中的文化缺失
研究者自身素质中的文化缺失是导致出现研究瓶颈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国际音乐学术会议上,我们始终很难听到中国学者的声音,究其根源,主要是有两个原因。第一是由于研究者不具备研究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具体包括对作品的感性体验能力、对音乐本体的分析能力及外文阅读与翻译能力,这些都是进行西方音乐史研究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任何一项能力的缺失都会导致学术研究的片面化。第二,无论学术研究还是教学实践,对西方大文化传统的深入理解、掌握是更为重要的一个基础和前提,我们所说的文化缺失就包括着最基本的西方文化传统的缺失,具体表现为哲学、文学、历史、经济、政治等具体方面。我们的研究是要建立在西方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涵盖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双重文化语境。
(2)缺乏对音乐与文化关系的深度思考
音乐本身就产生于历史、文化、社会三大人文语境中,缺乏对这些语境的思考及其关系的探究势必会使对西方文化史的研究走向偏颇。史料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历史与文化的构架中研究史料才能够体现出史料的真实价值。我们对西方音乐史的研究,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所遵循的方法论,方法论好比是黑暗中的灯塔,指引着前无古人的音乐研究之旅。当前国内提出了很多研究方法,这些方法论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了音乐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例如历史主义就特别突出强调文化与音乐的因果关系,认为文化的宏大背景为音乐本体的演进创造了条件。但是问题在于,他们虽然都涉及到文化与音乐的关系,但是没有透彻了解历史和文化的关系以及音乐与文化的深层关系。
(3)对西方音乐史文化内涵与视角外延的研究缺失
西方音乐史作为音乐学专业的一个重要学科,在高校教学中占据突出地位。西方国家普遍将音乐学科并至综合类大学,我国则将其设置在专门的音乐学院中。后者的不利之处是音乐专业学生不能广泛了解其他人文和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对自身专业之外的学科不够重视。此外,授课方式大都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即简单的介绍作曲家及着名作品,没有深入研究其文化底蕴,不关注学术研究者的文化素养,为此,应该积极扩大学术视野,拓宽音乐史视角外延,重视对音乐本体的研究,加强理论与历史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二、改善目前对西方音乐史研究的有益建议
(1)提升研究者自身的学术自觉,提高学术研究者的学术素养
这是做好研究工作的一个基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早在很多年前,李应华教授就曾提出,要使音乐史相关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前提必须是学科同行自身的美学与史学理论修养的充实与提高,对国内外人文学科的研究现状与成果的熟悉与理解。为此,必须提高学术研究者的学术素养,重视对西方文化语境的全面理解与掌握,杜绝“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肢解式学习,我们要努力>!
(2)拓宽音乐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重视对音乐的本体性研究
于润洋先生曾经指出,要实现对音乐学学科的长远建设,必须重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扩大学术视野,二是强化理论与历史的相互渗透,三是重视对音乐本体的深入研究。扩大学术视野要从两个方面来开展,一是要促进音乐学与其他人文学科例如文史哲等学科的关联,以此拓展对音乐学研究的深度;另一方面要强化音乐学各学科之间的纵向联系,实现各音乐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增加音乐史研究的广度。如果没有对西方文化传统及研究成果的充分吸收和了解,就很难写出有“厚重感、中国特色的”西方音乐学专着。
(3)从高校音乐学教育模式改革上入手来突破音乐史研究的瓶颈
音乐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的音乐教学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学能力,用优美的琴声、动情的歌声、婀娜的舞姿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适当使用,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不包办代替,使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音乐学习活动,吸纳音乐知识与技能。在音乐审美的良好情境中,学生和教师一起,通过自主的音乐学习,在音乐课上获得了音乐的审美愉悦,丰富了情感体验,陶冶了高尚情操。
二、依托信息技术资源提高了学生音乐学习能力
依托信息技术资源,加强多角度训练,即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某个音乐知识通过多途径来寻求答案。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上的音乐资源,使音乐学习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而学生通过查找相关音乐文化资料,能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和选择音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音乐学习能力。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资源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提倡学科综合”的观点,在教学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及艺术之外的学科的联系。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在音乐审美的情境中,学生和教师一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起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学习音乐。
多媒体计算机音乐教学是指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将图、文、声、像等内容综合起来,一般是做成音乐教学课件,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演示自己制作的音乐课件,以便辅助音乐教学。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的音乐教学中,如果音乐教师对其作用的认识不正确或使用不适当,也会给学生的音乐学习带来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部分音乐教师过多地依赖课件进行教学,在课下花费大量时间制作课件,在课上则完全是照“本”宣科。(2)音乐教师将目光投向学生的机会少了。音乐学科教与学认为,在音乐课上,师生眼神的交流很重要,而一些音乐教师却把太多的目光给了那些计算机和幕布。(3)音乐教师的即兴发挥很少,部分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只是严格地遵照课件的设计。多媒体计算机的不适当使用会影响那些高水平教师音乐教学能力的发挥和学生音乐学习的实际效果。这其中主要有:①有的音乐教师更像电脑操作员;②人机共灌的“新填鸭式”教学;③音乐课堂缺少音乐学习氛围。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将多数时间用于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和讲授音乐方面,自己不唱歌、不弹琴;而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只是听教师的讲解和观看大屏幕,学生也是不唱歌、不学习乐器、不学习识谱知识,音乐课中多了语言,多了现代信息技术,唯独少了音乐,少了情感。
一、目前基础教育音乐师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基础教育音乐师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音乐知识和技能,轻能力和素质等课程价值观问题;重西方音乐,轻传统音乐,音乐课程西方化严重;课程结构不够合理,忽视音乐教学的特点;缺乏对教育技术的研究,跟不上现代科技的发展;教学实践弱化,实际运用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折射出高校师资培养与基础教育对接出现真空与衔接不良。从音乐学科基础教育来看音乐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有以下一些不足:
1、师范特点弱化
师范特点弱化是多学科师资培养共性上的弱化。很多高校挂着师范的牌子,走的却是综合性大学的路。师范高校的办学宗旨弱化,自然导致培养目标模糊、专业导向偏离、人才培养错位等。比如音乐师范院校大学生在学习中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理论。教师理想弱化,师范高校学生没有把教育事业作为理想选择的是普遍现象,没有了为人师的理想自然也就不注意为人师的修行与准备,所以往往找不到,其他工作才想起教师这个行业来试试。显然教师这个职业成为了无归宿的被动选择,师范生对教育行业的忠诚度不足,更谈不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目前绝大多数的音乐师范院校对教育的理想追求的氛围少,追求纯音乐专业技术论现象多。
2、课程设置的学院化
普通高师音乐课程设置趋从于音乐学院专业课设置,导致大学生没有从基础教育教学的角度去思考和学习,而更多关注了所学音乐专业技术的点,忽视将来所从事音乐教育事业的面。虽然音乐技能是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但从现状来看音乐教育严重偏向追求专业化技能,忽视学科的基础应用技能。比如很多高等师范音乐院校毕业生能演唱高难度的歌剧唱段却无法把中小学儿童歌曲唱得生动有趣,这显然失去了音乐学科的教育特点。很多音乐师范高校课程倾向单项技能专业化、拔尖化课程,而对教育教学法的指导却相当匮乏,从而直接导致师范毕业生很难适应就业后的教育教学环境。师范音乐院校首先是音乐教育专业,当音乐教育专业面向基础教育时就自然转化为音乐学科,而基础教育的学科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音乐素养问题。而非过早局限在专业领域里。在近几年的音乐教师招聘中看到很多的应聘者都有高超的钢琴独奏水平,却弹不了简单的中小学音乐课本中歌曲的即兴伴奏,这种适应不了音乐课堂歌唱教学的情况屡见不鲜。笔者并不反对师范高校对高精尖的追求,但同时要考虑师范高校毕业生将来所面对的对象是什么?如果不懂将来要做什么,就不懂现在要学什么。面对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功利化地追求高精尖的技术,忽略实用性和创新性,是目前较多高校出现的不切合实际的典型培养模式,也是学习不接地气的表现。
3、教育实践形式化
众多音乐师范类院校对待学生就业前的岗前教育实践活动重视不够或缺乏有效指导。缺乏教育实习经验的大学生一毕业就要面对基础教育的繁杂教育教学环境定会水土不服。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已经从师范院校扩展到非师范院校。很多有着教育理想的非师范生加入教师队伍。虽说是师资队伍的一种扩充与包容,但非师范毕业生更是没有教育实践的必修课程,没有国家规定的岗前教育实践,因此非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更无从考量。那么,需要完善师资培养的规划和制度,形成有效的教师选拔制度,打造更强的教师队伍。比如师范音乐院校的学生要加强全员采风和全员参与一线教育教学见习实践以及社会综合实践。在师范院校的培养方案以及课程结构中,理论课程(课时)比例占到总教学计划课时的70-80%。对教育实践、教学实用课题研究、模拟教学、观摩研讨等活动开展严重不足。特别是有着关键实战作用的教学实践只有4-6周,有的师范院校更少,甚至走形式。相比美国的15周、法国的27周要少得多。缺乏实践的学习,基础教育工作岗位适应期将更长,甚至不适应。
二、新时代基础音乐教育人才的多元培养
面对基础教育来说,什么的音乐教育人才才能适应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音乐普及课、高师音乐院校的师资培养、在岗音乐师资的继续教育三者间如何有效衔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内涵发展来说,质和量是基本的两个维度,农村的音乐师资还处在量不足的状态,而城市却是遭遇质的提升的瓶颈。国家在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师资的均衡发展问题凸显,其中音乐师资质和量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逐步投入,质和量的协调发展及有效培养问题是当下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亟需思考解决的问题。
1、理想的培养与理念的塑造
音乐教师是文化的使者,是心灵的导师,音乐对孩子来说有直接的影响,而且是润物细无声的。音乐教师直接影响学生理想的塑造。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要有为教育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
宋代诗人范开的诗句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意为教育理念是教育先行思想。没有一种理念绝对正确,绝对不变的。但在社会的多元发展中应积极调整教育教学理念,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还遵循一种固化的模式,造成高校的音乐人才毕业后难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岗位,某种意义上只能说音乐技能上达到一定的层次,是技能上的毕业,而教育教学理念却有可能是空白或是严重不足的。积极研究新时代课标以及教育动态研究是应届毕业生的短板,只有加强教育实践理念学习,才能有效指导音乐教育工作者有效开展音乐教育活动。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融入音乐教育。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也是教育教学中学生所追求的价值方向。已经成功举办四届的中小学艺术展演的主题阳光下我们成长所体现就是追求真、善、美。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艺术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学校艺术教育特点与规律,统筹推进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基础教育音乐学科教育教学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注重音乐学科特点的情况下融入社会主义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音乐教育教学作为一种基本要求。
3、音乐教师实用音乐技能培养
(1)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当代的音乐教师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才能成为学生美好心灵的导师?审美能力是对音乐教师提出的基本学科要求。音乐教师应具备很强的音乐审美能力即音乐鉴赏与分析能力,才能有效在教育教学中起作用。比如有教师指挥合唱作品《葡萄园夜曲》,学生唱得非常响亮、大声、粗浅,表达破坏了音乐的形象与意境。音乐的美荡然无存,说明对音乐审美把握不够。审美能力的问题将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所以要培养学生发现美、启发美、表现美的能力,养成多听、多感悟的习惯,开阔眼界、提升境界,博采众长、综合提升。学生才能在真、善、美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2)优化课程结构。音乐教师应具备音乐实践力,其中包括音乐表演、视唱、即兴伴奏、合唱指挥、创作力等基础教育实用能力等。抓基础、抓实践、重实用、深研究。把音乐技术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有效结合,技术服务于教学,理论研究指导教学。在高校的课程结构设置中,将一、二年级进行分类教学,夯实基础,开设声乐基础课、钢琴基础课;三、四年级重点提高能力,针对音乐教师岗位的需要开设钢琴教学法(特别是实用性强的即兴伴奏法)、声乐教学法、舞蹈教学法等,全方位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现有音乐师资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中重点训练教育教学中的短板,弥补高师课程结构中的不足,并着重结合音乐学科特点调整继续教育课程结构。比如教师进修学校的继续教育课程可进行培训课程化、序列化、主体化。突破早期的零散、随意、固化的教研模式,寻求音乐师资继续教育的新亮点。
(3)扎实音乐实践活动。不论是高校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还是基础教育中音乐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各种音乐课外活动。音乐活动力体现音乐教师的组织能力与学科活动的有效力,是综合能力的表现。比如高校中应加强实践指导,定期进行节目创编的实践训练,定期编排节目参与社区活动的社会实践,形成学分与实践相挂钩的考核机制,形成实践反馈机制,防止音乐活动实践形式化。在现有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中要进行活动实践课程的有效指导,教师进修学校等相关的教研管理部门对学科的活动指导从目前来看还是不够的,靠教师的自身摸索容易用经验主义替代科学的活动设计与管理,造成实践活动效果低下。比如可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等多渠道评价指导实践,与名师结对子、牵手名校共教研、活动沙龙交流等。
4、非音乐技能因素的提升
上海大学研究生工作以研究生艺术节为突破口,与上海音乐学院开展“音乐为媒双育人”活动,以合唱比赛、音乐欣赏、专业讲座、结对互助的形式,创新了研究生德育的思路和形式,收到良好效果。
一、开展“音乐为媒双育人”活动的背景及成因
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提出:“我们培养的研究生要是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高尚、心灵美好的人。”2006年上海大学第三届研究生艺术节上,上海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达成协议,邀请12名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作为艺术节的指导教师,正式开启了“音乐为媒双育人”活动。“音乐为媒、互助互补、德育为本、共建双赢”,既让音乐教育专业的“小老师”的专业知识得到实践,又能够使上海大学研究生音乐素养得到培育,两者相辅相成。直至目前,已有60名上海音乐学院的研究生连续5年加入到上海大学研究生艺术节的音乐指导工作中,受到了广大研究生的青睐,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适应研究生德育的需要
首先,研究生德育应适应当前社会形势,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以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在德育中引入音乐素养培育的手段,有选择地将与德育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音乐形式引入其中,从而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
其次,在信息技术、网络传媒发达的今天,来自高校外部的多元文化影响越来越大,社会性成为研究生德育体系中的要素之一,必须将局限于校园的研究生德育扩展到整个社会环境中。教育资源互补,运用先进文化和高雅艺术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德育。
研究生德育在当前形势下突出表现为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即研究生、教师、学校等的互动。在现阶段,研究生德育已不是简单的由主体到客体灌输过程和客体被动接受的情形。随着德育模式和理念的更新,客体对主体的公平和对等要求已越来越强烈,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发生了转变,传统意义上认为的被教育者就是客体,而教育者才是主体的观念也在改变。
(二)迎合不同专业领域研究生培养的需要
现阶段,研究生的专业技能教育属于专才教育,随着专业学科、研究方向的不断细分,容易忽视全面素质的培养,易造成学生知识视野的狭窄。非音乐专业的研究生适当走出实验室或课堂,接受音乐熏陶对自身成才是很有必要的。音乐专业的研究生,由于实习基本都以中学为主,实践方式基本以单方向灌输为主,难以达到对自身眼界、知识的扩展。而“音乐为媒双育人”活动就完全不同了,音乐专业研究生与其他专业研究生进行交流,互相影响,这也就更好地贴近了我们提倡的主体性的教育模式,实现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双赢,实现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共进。
二、“音乐为媒双育人”活动的开展方式
为陶冶研究生的高尚情操,让艺术渗透学习生活,提高研究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展现研究生的时代风貌,上海大学与上海音乐学院在研究生艺术交流方面进行了积极合作。
(一)以合唱比赛为主线,奠定音乐素养培育的基础
首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研究生指导小组进行了一场自我风采展示活动。同时,来自上海大学23个学院的负责干部分别对自己的学院和专业进行介绍,通过双向选择,达成结队,为之后一个多月的合作奠定了了解和信任的基础。接下来,上海音乐学院的“小老师”从选曲到发声练习、和声关系、音乐处理,为上海大学研究生进行合唱的专业辅导。同时还在上海大学研究生网站上开设了“音乐每日一课”专栏,内容不断更新,涉及乐理知识的答疑、发声方法示范、和声关系合唱声部的难点解析等方面。上海大学研究生艺术节举办6届以来,合唱参加队伍和参赛人数逐年增加,质量也不断提高,成为研究生乃至整个上海大学活动中参与面最广、影响面最大的活动。
(二)以音乐欣赏等为辅,创新音乐素养培育的形式
“音乐为媒双育人”活动除了以研究生合唱比赛为重要载体外,音乐欣赏、专业讲座、结对互助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也贯穿于整个研究生艺术节活动中,使两校真正形成互补互助、共建双赢的局面。不仅开展在上海大学的校园和教室,还融入了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的生活中。两校研究生通过合唱比赛排练的结对互助,长期只在音乐的范畴内钻研的音乐学院的研究生来到上海大学这样的综合型大学,扑面而来的是新鲜空气和丰富养分,听各种各样的讲座,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和上海大学同学一起走出校园,进行素质拓展,德育生活变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三、“音乐为媒双育人”活动的作用
“音乐为媒双育人”活动的初衷是提高研究生的音乐素养,在实践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却远远超出了预期。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研究生德育在任何时期都应该以坚持主旋律教育为基础。在新形势下,培养研究生热爱祖国、拥护党、服务人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研究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目的,而音乐素养培育在其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上海大学研究生合唱比赛力求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作为中心内容贯穿于比赛的全过程。例如,2006年“树社会主义荣辱观,铸中华民族之精魂”到2009年“建国六十年,民族大团结”和2010年“泮池涌清泉,和声颂世博”等,每一届比赛都是一次展现时代主题,弘扬民族精神的同声歌唱,激发了广大研究生爱国、爱家、爱校的美好情感。
(二)锻造团队精神的熔炉
锻造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也是研究生德育的重点。自举办研究生艺术节以来,参与的人数逐年增加,2011年,有近千名学生参赛,每一个团队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胜利,有一种强烈的意识――竞争,有一股顽强的力量――凝聚,有一个坚定的观念――集体。合唱是一种集体艺术形式,它既要求每位成员发挥出自己的激情和嗓音,还要求队员间必须彼此协调合作,统一服从指挥,形成和谐的旋律。学生互帮互助,辅导教师耐心辅导,齐心协力,体现出集体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搭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桥梁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为媒双育人”活动以提高研究生音乐素养为宗旨,通过研究生在大学校园的引导作用,架起了一座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桥梁。
首先,合唱本身就是构建和谐的过程。古人讲,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文,五味和则可食。合唱要求发挥每个人声音的作用,并达到整体和谐,减少或消除个体发音差异,呈现美妙和声和韵律。
其次,不熟悉的个体合作共事,创造和谐。合唱让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研究生走到了一起,和谐相处,从陌生到熟悉,进而成为朋友。大家来自不同院校,通过合唱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围墙,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流,“见解因视角而碰撞,文理因艺术而交融”,知识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成熟,交往更加自如,人际关系和文化氛围更加轻松和谐。
最终,经典音乐成为了校园文化的视听热点、评论焦点。正是这种明亮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力地促进了研究生德育的创新。
上海大学与上海音乐学院开展的“音乐为媒双育人”活动,至今已经历5年实践,两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使两校研究生陶冶了艺术情操,开阔了知识视野,凝聚了团队力量,感受了珍贵友谊。研究生德育通过音乐素养培育的媒介真正深入人心,也开辟了研究生德育教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王乐英.浅谈音乐教育中的德育[J].大庆社会科学,2001(2).
[2]白月桥.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曹理,何工.音乐德育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杨继英.音乐与素质[N].北京:中国教育报, 2001-11-2.
[5]周奇迅.西方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迪[J]. 广州: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
在音乐教学中即能体现音乐审美教育的价值,又能体现音乐作为人文学科的学科价值,使二者有机融合,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与文化品质是至关重要的,一名知识残缺、文化素养低下的音乐教师,是难以实现对学生音乐能力与人文精神培养的综合目标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感受到新课改对我们音乐教师的呼唤:
一、树立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观
人文精神是指一种对于人的精神世界关注的思想,一种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
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本主义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在音乐教学中主要体现在:
1、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的音乐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音乐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3、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总之,人文精神就是通过人文教育,和人自身的弱点进行斗争,这样一个艰难的过程,是要依靠每位教育工作者自觉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树立饱含人文精神的人文教育观,才可以将此育人理念贯穿下去。
二、自我构建均衡扎实、合理的知识结构
现代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目标与方法决定了音乐教师的素养必须要扎实全面。主动性、创造性、音乐能力、文学能力,即兴创造天赋、幽默、机智、热情、具有童心、幻想力与理解力,自信与引导自信的能力等等,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是发展变化的,所以,教师的知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均衡扎实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它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科本体性知识
音乐教师应该具备音乐学科本体性知识,如声乐、器乐、键盘、视唱练耳、指挥、欣赏、戏曲、舞蹈、创作及音乐理论修养等,这是音乐课程教学要实现诸多目标的“基本保证”,但不是“唯一保证”,因为只有音乐学科知识并不能成为一名新型的教师。
2、广博的文化知识素养
文化素质是音乐教育的基础。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就必须博学众采,对文学、历史、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等等学科都要深入学习,打破传统的重专业轻文化的错误思想,改变社会对音乐教师的偏见,认为音乐教师只需要一定专业特长,文化知识略知一二就足够了;音乐作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必须对音乐作品的内涵有更准确的把握,如果文化素质跟不上,就无法领悟作者的意图,无法表达音乐作品的真谛,只有具备“博”与“专”高度统一的合理均衡的知识结构,才能将学生引向宽广的未来之路。
3、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
教育实践经验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以及与之相关的丰富知识和课堂调度能力,音乐教师要善于积淀这种教学实践经验,因势利导地去把握课堂教学,并且善于时刻以音乐的线索捕捉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音乐、体验音乐的积极性(如《春雨》)。
4、工具知识
它包括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世界知识经济全球化所必要的外语知识,进行实验研究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
教师的知识如同源头活水,只有把学到的知识变成“活水”,才可能有源源不断的“清泉流淌”。
三、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
音乐教师艺术修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地、充分地使其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较好地发展和完善,更好地实现人际间的沟通与理解
四、发挥创新精神,实施音乐育人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音乐教育呼唤教师的创新素质。长期实践证明,只有能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的音乐教师,才是学生最喜欢的音乐教师。
创新型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创造力教育观:
1、突破阻碍创造思维的“心理屏障”。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之花中最美的花朵。音乐是一种动态的充满创造性的非同一性的艺术,这决定了音乐教师应时时充满创造性,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实践机会,通过师生同唱、跳、奏、演等活动让孩子在乐中学、学中乐。鼓励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独特性和变通性,突破创造思维的“心理屏障”,音乐教学中留给学生一片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提倡“鼓励——鼓励——再鼓励”的赏识教育观。
日本著名小提琴家铃木镇一认为,教孩子学音乐时应像父母教孩子说话一样,坚持不懈地赞赏他、鼓励他。创新型音乐教师也不要怕学生音乐学习中的上千次失败,坚信他能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教师的赏识,学生也会获得成功的欢乐,并提高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来时,万事俱成。”
3、树立迟播的创新种子也会发芽、结果的创新教育观。
创新型音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面向全员,因为没有像两滴水一样完全相似的儿童,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其创造性。
4、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音乐教育中师生关系是命令与服从的被动关系,这关系势必影响学生创造力的表现。创新型音乐教师已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导航者,同时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
5、树立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学观
1、联系实际,体验生活的乐趣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可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音乐新课程正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音乐学习的。音乐教学则是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音乐,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和音乐经验相联系,尝试用自己喜欢的音乐方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将自己对生活和音乐的理解融于一体。
2、注重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可通过音乐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和交流,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3、通过多学科的整合,促进智能的发展
音乐的学习,除了音乐课之外,更应当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进行。一方面,音乐活动本身离不开其他智能的支撑。例如,聆听音乐需要自我身心智能,作曲需要逻辑智能及空间智能,指挥和演奏音乐离不开身体智能和人际智能等。另一方面,融入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音乐活动,具有鲜明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接触和深入理解音乐的机会,尤其可以使能力特长不同的学生都有可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内增强对音乐的兴趣,促进自身各方面智能的发展。
4、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
艺术修养是一个人审美素质的主体部分,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艺术修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个人人格素质与生活质量的高低。作为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其目的就是让人们享受审美体验所获得的那份情感,这种也就是人们在更充分地理解人类的本质后所得到的。
二、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方法
1、以审美为核心,创设“美”的情境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在创设“美”的情境时,要注意教学内容与相关的人文内涵、相关文化、生活体验相联系,创设有关“美”的画面(课件)、“美”的声音(音乐)、“美”的故事、“美”的语言。
2、以生活体验为基础,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在设问和启发学生时,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现能力,使学生在丰富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集体讨论、集体评价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主动提问、相互解答。
3、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是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收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学习和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改变过去我说你听、我问你答、我教你唱等呆板的教学模式,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努力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新课程改革下小学音乐教学中应当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特点合理安排课程教授。让学生可以在相对宽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对音乐产生新的认知与理解。
一、采用器乐教学
小学音乐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本,争取让学生能够在音乐学习中发挥出自己潜藏的学习能力和吸收水平,培养起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思维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找到学习热情。小学课堂中可以适当的加入乐器教学,这是现代化音乐教学的进步举措。器乐教学可以让音乐课程更加具有艺术气息和文艺气息,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内涵将音乐作品带来更多的情感诠释。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加入器乐进行教学可以勾起学生对乐器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他们对音乐课程的兴趣爱好。当学生在利用器乐进行音乐作品的展示时学生能够找到学习的自信并且被这种优雅的音乐氛围而感染,给情感上带来巨大的冲击体验。在通过器乐对音乐作品的演奏中学生将充满无限的正能量,对学生的大脑思维也是一种活跃作用让学生的身心健康都能得到发展这也是器乐教学走进音乐课堂教学的有利之处。
器乐是展示音乐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器乐演奏中音乐的内在美能够得到最好的发挥,对于音乐课程教学而言也是一种质的改变让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发生巨大的转变。很多孩子在小学阶段由于声带发育的限制无法很好地展示音乐作品,所以只能通过器乐演奏来发挥出音乐细胞,在器乐演奏中让学生找到自信也找到学习音乐的天赋。
二、创新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应当将教学理念进一步创新改良,以适应现代化教学模式为基础。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需要给学生灌输素质教育的新型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得到提高。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音乐专业知识还应当教会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具备学习音乐的潜能。教师在教授歌曲过程中首先需要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熟练的会唱歌曲,课堂的目的就是让每位学生掌握所学歌曲,与此同时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确保学生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下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掌握音乐学科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是核心观念。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增加实践环节,让每位学生都能踊跃参加音乐活动创新大脑思维,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增强。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音乐学科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更为贴近,如此一来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学生对音乐学科充满热情的同时培养起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学习音乐的能力。通过多种途径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加入技术性的指导让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使学生真切感受到音乐其中的魅力所在。
三、运用图画、表演及多媒体创设情境
音乐教师在音乐鉴赏课中可以挑选经典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例如最为经典的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这是家喻户晓的音乐作品,作品全程使用二胡独奏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氛围可以在作品欣赏之前给学生呈现当时的背景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在理解上才能更加简单。这种以图片为导入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得到锻炼,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
音乐课本中大多数音乐作品的背后都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进行表演以表演的途径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音乐作品有初步了解。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引导方法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方法之一。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也带来更为生动的视觉效果,不仅表演的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台下学生也会被吸引,在这种情境氛围下学生学习音乐的效率可以得到大幅度增加。教师在音乐作品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音乐专业知识,对于音乐作品中反映的精神文化等内涵也应当教授给学生,让学生的音乐专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得到同步提高。
四、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
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给音乐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多媒体逐渐被广大音乐教师认可并运用到课堂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将图片声音等等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加立体的深入全面的感受音乐知识。并且在多媒体媒介下教师还可以对音乐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让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学习。音乐学科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对学生的人格培养素质教育有促进作用,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应当从小抓起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能够接触到音乐文化。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结合学生实际实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大脑思维得到活跃。不仅是音乐课堂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求。
小学音乐课本中涉及到种类繁多的乐器,但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有限的教材资源内学生根本无法对每种乐器都进行深入的了解,为了让学生可以对音乐器乐更加了解认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媒介,在课堂中展示音乐作品供学生欣赏与学习。在多媒体展示中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更多的音乐器乐,同时可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与感知得到视觉上的冲击并增长阅历。
五、结语
小学音乐教学中作为音乐教师应当努力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程改革进行落实与强化。让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更多的是来源于生活。课堂中教师可以适当丰富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以及器乐来丰富音乐课堂。在提高学生音乐专业知识的同时音乐教师更应当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塑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不仅可以学到音乐专业知识更能得到全身心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