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科研成果

大学生科研成果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9 09:24: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科研成果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生科研成果

篇1

中图分类号:D9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4-0148-02

前言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着力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涵盖高等院校的各个学科,在高校里推动科研创新普及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要推动成果的转化,就必须对于成果进行确权。研究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问题具有较大现实意义,有利于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缓解就业压力,也有利于学校在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与产出成正比,也是产学研相互结合的较好形式。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种类

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分类,从理论上界定较少,多数高校科研部门有自身的划分标准。从学科门类、研究项目资助额度以及项目的资助级别、研究成果的应用性来进行划分的较多。

从学科门类上划分,团中央等四部委的“挑战杯”赛事具体分为自然科学类和哲学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又分为计算机及软件类作品、机械类作品、通信与电子类作品、能源与化学类作品与相应工艺改进方案等,哲学社会科学类又分为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及调研报告。

从研究资助额度上划分,具体成果取得有重大型成果、重点型成果以及一般资助项目成果、自主项目成果等。一般来说按照研究资助额度进行划分,均由同一级别的自主机构进行资助,这种划分的方式更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的分级。

从研究项目的资助级别划分,有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及创业试验项目成果、省级学生科研学术项目成果、市级学生科技创新学术项目以及校级学生科技创新学术项目成果,项目级别不同,其资助额度相应不同。一般来说资助级别越高,其产业转化的可能性越大。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权利属性分析

(一)按照《专利法》规定的大学生科研成果权利属性

《专利法》对于发明创造分为发明、实用新型以及外观设计三类,多数理工类高校的大学生都向专利部门申请了相应的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专利较多,发明专利较少,这是因为发明专利的实质审查要求较高,也比较符合科研学术的规律。

但是对于学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门资助学生的科研项目成果最终的界定存在争议,许多学校在其学生科研管理办法中对于学生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以及外观设计成果规定为学校所有,但忽视了学生的科研积极性问题,直接剥夺了学生对于科研成果的分享权。按照《专利法》对于职务发明以及委托发明的规定,学生科研项目成果均不符合规定,例如,学生并非高校参与科研的工作人员,并非与学校建立劳动关系的个体,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只有和单位存在用人关系期间,发明创造的成果属于单位所有,单位应当对于发明人给予相应的报酬或者奖金,以资鼓励;在学校与学生之间未签订委托开发协议的情况下,学校向学生科研提供资助,是一种教育公益行为抑或投资科技开发的行为,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科研项目研究,属于接受第二课堂的教育,因此学校完全剥夺学生的科研成果权利,是忽视学生科研劳动的行为,因此应当参照职务发明或者委托发明的相应规定,赋予学生相应的发明专利权益。

(二)按照《著作权法》规定的大学生科研成果权利属性

我国《著作权法》第3条对于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作品予以了相应规定,该条第(一)、(七)、(八)相应规定了文字作品、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及计算机软件等作品属于著作权法调整的作品的种类,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过程中,产出的成果多数有原创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或者调研报告及含有独创性内容的自然科学论文,亦有机械制造、建筑工程以及电子电路图、规划图等作品,也有一些计算机软件,但对于开源软件,应当赋予其相应的专利权益。这些作品一经创作,其权利属性当然为著作权,作为作品创作人的项目科研负责人,多数为大学生群体,享有相应的著作权人身权利及财产权利: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等,并具有相应的著作权许可权益,从中取得相应报酬。对于由学校资助的科研项目取得的作品成果被界定为著作权时,其权利归属应当按照著作权法相应的规定进行界定,例如项目组成员共同完成的作品,其著作权由项目组共同享有,对于由出资单位资助的项目,且由指导老师全程进行规划指导的,代表资助单位意志的著作权作品,其著作权应当由学校、科研机构以及科研基金等资助机构享有。对于约定不明确的,应当参照著作权法第16条职务作品的规定,其著作权归项目组成员共同享有,但资助机构有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免费使用。

(三)按照《商标法》规定的大学生科研成果权利属性

一些学校建立了创业学院、创业指导中心或者创业基地,通过内部转化,使学生的科研创新成果通过小额投资得以商业化运作,但是多数学校的创业公司属于虚拟公司的形式,不是公司法以及合伙企业法规定的经济机构,其产出的产品或者服务也并未进行商标注册。资助单位也重视这些成果的专利及著作权方面的保护,而忽视商业化运行后的商标权益保护问题,因此在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推动过程中,对于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要公司化运营,并且管理该项目的标志、标识等明显以区别于其他经济组织、自然人的商业标志,符合条件的,资助单位应当鼓励大学生创业者申请商标注册。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管理及保护情况

大学生科技创新并非是国家科研体制的重要部分,教育部及团中央等部委将其视作学生的第二课堂,因此多数高等院校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管理及保护工作较为忽视,少数高校形成系统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体制,从学生科研项目立项申请到最终的成果展示及转化,全程管控,全程建立档案,特别在一些重点环节衔接的阶段,资助方引进企业或者投资机构实施这些科技创新作品,或者通过本校的创业学院、创业基地等转化实施一些投资额度小,实施较易的科技创新作品。一些高校为学生建立科研学术活动档案,出资鼓励学生申请专利、申请注册商标等,建立全校性的科研成果权利备案表等。

高校的科研成果质量参差不齐,学术性、应用性水平降低,甚至出现了学术造假现象,学生科研项目的评审专家多为本校本专业的副高职称以上的人员,与学生之间存在师生关联,在评审过程中多有情感因素甚至利益因素的考量,降低了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科研评审的中立价值,这说明需要对学生科研成果应加强项目立项评估、项目应用评审等环节中的严格管理,只有前期的严格管理,才能为下一步的权属确定建立基础。

四、促进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有效保护的措施

(一)对项目立项申请及结题环节评审进行严格管理

高等院校应当建立专门的学生学术管理机构,该机构应当包括项目管理组、项目评审组、项目成果转化组,项目管理组负责学生科研学术项目的立项、初审以及日常组织工作,项目评审组负责项目的实质审核和中期审查、终期审查等工作,项目成果转化组负责学生科研项目的确权,向企业及风险投资机构推介学生科研成果的工作。其中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评审组,按照专业门类的不同,建立含有本单位与外单位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的评审专家库,在立项评审、结题申请等环节,由外单位专家和本单位专家共同组织单数评审小组,实行专家回避制度,建立较为中立、公正的学生科研学术评审机制,这才会使得较为优秀的作品或者项目成果被遴选出来,予以确权。

(二)建立学生科研学术档案及学术成果确权登记制度

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需要建立档案,包括每个在籍注册研究生、本科生,这不但有利于高等院校统计学生的科研学术成果和科研项目进度,更有利于考核学生的学业和研究水平。对于一些确实具有重大性的研究项目,可以通过建立阶梯式的滚动资助方式,推动研究项目的进一步深化。

对于经过专家评审,遴选出的优秀作品或者成果,应当推动其申请专利和申请注册商标或者确认其著作权属性等,对于学生与高等院校间在科技创新成果权益分享上做出合理安排,建立对于优秀研究型的大学生进行激励的机制。

(三)与企业及投资机构紧密联系,建立创业孵化基地

教育部、科技部以及商务部积极推进产学研体制的建立,但该种科技创新模式并未在中国广泛实施,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促进学生与社会需求相衔接,需要高等院校、大学生科研项目组与企业及投资机构紧密联系,将相应的专利及注册商标在产业中实施,高等院校可以在大学生创业园等条件符合的情况下,推动学生科研成果进园,通过小额投资、政策扶持等办法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保护与开发。

参考文献:

[1]梁卫华.引入竞业禁止机制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产权保护[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7).

[2]陈国平.论我国高校专利的保护与管理[J].科研管理,2004(6).

篇2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不断的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预示着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性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对农科大学生的要求日益提高。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下,农科大学生不仅要深入掌握专业知识,更要在自身综合能力上有所提升,以更专业化的姿态去适应社会需求。因此提高农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大学生毕业面临就业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育和提高农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1、提高农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需要

在就业形式严峻的今天,农科大学生明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挖掘自己更深层次的潜力,着力培育自己的优势能力,有利于保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因而农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其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实现顺利就业和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解决我国当前日益严峻的农科大学生毕业就业的重要途径。然而,对于农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专业上的优势,更是社会上招聘岗位的独特竞争力,因此,农科大学生更应提高和培养自上的核心竞争能力来给自己在应聘岗位上谋取更大的优势。

2、提高农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提高自身价值观的需要

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是相对于其他学生的比较优势能力,是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准也技能和健全人格的有机统一。相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核心竞争力是指在接受学校的专业教育培训以及自身的努力而获得的各项基本素质和能力,经过提炼提升和整合形成的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最突出,最具有个性魅力,能够被社会认可和需要的最具竞争优势差异化素质很能力的统称。大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发掘更新着自己的能力,通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使自己保持着核心竞争力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使自己成为更专业、更具有独特的创新型、事业型的人才。

3、提高农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农科大学生更应该始终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学习理论知识,树立远大理想,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与此同时,农科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在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还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在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并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农科大学生更应该拥有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培养核心竞争力与时代相结合,实现综合化的社会平和需求,成为具有责任感的创新型劳动者。

二、提高农科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加强就业指导,科学规划人生

对于农科院校来说,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大学生的四年学习,生活中。大学一年级,就应该了解就业趋势和就业走向,对于本专业的就业情况有一个大致了解,为自己设定一个长远的目标;二年级就要加强自身兴趣的培养,让自己的优势显现出来;三年级要有目的的提升自身的素质,也就是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高本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四年级应该不断的去适应社会,让自己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转变。通过就业指导使之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参加有序的职业训练,培养其实践能力等内容,逐步打造和提升农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加强专业素养,培养热爱“三农”的人才

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首先要提高的就是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与素养,进入大学后,通过对学校、专业、师资力量和科研成果方面的了解,帮助学生寻找兴趣点,并鼓励学生在专业方面认真学习,掌握更丰富、更全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同样有义务培养学生对农业方面的热爱,培养学生成为热爱“三农”的人才,只有真正的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才能在就业中具有更多的优势,具有更强劲的竞争力,以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

当今社会,用人单位更加喜欢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能够全面发展,具备较强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具有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的优秀大学生。为提高农科类大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应引导大学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对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有准确的掌握,对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方向,有很好的把握,使同学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我。同时,应该引导学生在正式工作前,尝试性的进入社会,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真正的了解社会,增加学生自身经历,得到更好的锻炼,以提高学生自身就业能力。

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人才

高校应该时刻关注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准确掌握社会对于所需人才的要求及变化,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将信息及时有效的传达给同学。使每一名同学在校期间,就能了解到就业时所需面对的情况,并且根据社会的需求,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并在高校中,多组织模拟面试等活动,使同学们及早的为就业做准备。同时,可以和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观、了解,甚至实践机会,了解企业所需,需找自身不足,在高校中继续学习深造,弥补不足,在面对就业时成为炙手可热的人才。

5、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健全人格的统一

大学生要学会自身的心里调节,能够使自己开心愉悦的度过大学生活并能更好的适应社会,以更优异的姿态去面对社会上的各种竞争压力。同时,学校要开设心里学课程和设立心理学辅导咨询室,以更专业、高水准的心理学内容教授学生,使其更好地成长成为一名身体、心里等方面都更加健全的优秀大学生。

6、加大招聘力度,让企业化驻入校园

在培养农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更要把社会中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使大学生能更好了解到什么是企业型人才,如何能达到事业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的高能水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认知自我,学校也能多方面的培育优秀的企业型人才。各大企业对不同层次的人才的需要是不同的,所以在确定目标的同时,强化专业本领,让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校园学习和生活中。做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融合。

三、结语

大学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而农科大学生是我国振兴粮食经济发展的农业支柱。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从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高校应瞄准就业市场加大农科大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教育力度,为企业为社会不断输送高质量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晓君等,《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出国与就业》,2011年

[2]杜刚,《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探析》,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植秀成等,《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和思考》, 《出国与就业》,2010年

[4]王德广等,《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模式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

作者简介

篇3

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潜在要求,是知识经济时代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化解就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研究型大学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并具有开展创业教育的平台和文化优势,应利用这些优势开展特色化的创业教育。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忽视了不同类型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资源差异。本文拟在分析研究型大学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研究其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问题。

一、 几个重要概念

1.研究型大学

研究型大学作为研究密集型大学的简称,一般被认为是具有特定意义的高等院校。[1]按照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盖哈德•卡斯帕尔的观点,研究型大学是一种符合三项基本要求的高校,即:精选学生;主要致力于探索知识;富于批评性的追根究底的精神(卡斯帕尔,1998)。[2]在我国,研究型大学是指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和能力,以培养高级创新人才(研究生)为主要任务、以科研为中心的大学,它一般以学院制为基本管理模式。[3]

2.创业教育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以开发和提高青少年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的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形成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结构四部分组成的创业基本素质。[4]创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以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通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培养他们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使其成为具有开创型个性的人才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5]从狭义上来说,创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联系在一起,通过开设课程、提供咨询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开办企业的能力。高校的创业教育应当是二者的结合。

3.创业教育课程

课程是指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 [6],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它“突破了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界限,使学校教育活动克服了以学科、智力为转移的唯理性模式的束缚,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选择教学内容”。[7]本文的创业教育课程是广义的课程。

综上,本文把研究型大学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定义为研究型大学为培养高级创新创业型人才,结合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和优势而制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二、 研究型大学开展学生创业教育的比较优势

与其他类型高校(特别是教学型大学)相比,研究型大学在学生创业教育方面具有以下比较优势:

1.充足的研发资金和平台

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研究型大学肩负着成为知识创造基地的任务,是R&D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因此,研究型大学能从各渠道尤其是政府手中获得大量的研究开发经费。许多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也建在研究型大学里。为开展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实践平台,也便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结合。

2.合理且有实力的人才结构

与教学型大学相比,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更加注重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容易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创新观念,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英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盖哈德•卡斯帕尔认为,研究密集型大学的优越性之一就是教学与研究的结合,“当学生由那些从事创造性的努力探索的工作的学者们来施教,得益的不仅是学生。当年轻一代认真或者天真地发问的时候,学术本身也会因此而大大丰富”。[2]此外,研究型大学有着较多的学术权威、知名学者、博士生、硕士生和大量的本科生,便于组建团队,分工合作,完成创业项目。

3.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

学术自由是科学之母,是研究型大学不可或缺的灵魂,也是研究型大学科研成绩斐然的原因之一。卡斯帕尔校长在谈及斯坦福大学成功的原因时,提到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学制定学术计划的自由,归根到底是一种摆脱大学内部要求一律的压力的自由。[2]这种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不是每一所高校都有的,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4.广阔的产学研合作空间

研究型大学产学研合作较为密切,且多以科技园区为纽带。斯坦福和硅谷被看作是这一伙伴关系的典范,是大学与工业企业之间互相需求的产物,它为研究型大学高新技术成果迅速商品化、产业化提供了合适的环境和条件。产学研合作不仅强化了学生对企业精神以及对技术转让的认识,而且为学生创业提供了社会资本。

三、 研究型大学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构想

基于以上的比较优势,根据课程设置原理和近些年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应当由三个层次组成,如图1所示。

第一个层次由创业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构成。创业教育课程中的公共必修课是全校各专业学生所必须学习的,是以提高全体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心理品质为重点的。它的特点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业学、创业管理、企业家精神、公共关系、商务沟通与交流等课程,主要在大一和大二开设。创业教育的专业必修课是各院系从自己的学科领域出发,设置具有个性化色彩的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进行技术或管理的创新,并为那些确实可行的创业项目提供针对性辅导。这样的课程一两门即可,可在大三或大四进行。这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也体现了创业教育具有的素质教育的特点。

第二个层次由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组成,这类课程主要面向理工科、商科学生和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学习创业知识的途径。创业选修课应主要包括中小企业创业融资、创业财务基础、谈判技巧、创业营销等课程,也可引入由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通过国际劳工组织开展“SYB”(Start Your Business)培训项目,或者引入由全国青联、国际劳工组织负责实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KAB(Know About Business),以期通过教授有关企业和创业的基本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对于创业的正确认识,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活动课程是为指导大学生获得直接创业教育经验和创业信息而设计的一种以活动为中介的创业课程形态,也常常被称之为“经验课程”。它对于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丰富大学生的知识,训练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培养大学生的爱好、兴趣,具有重要意义。[8]它与创业实践活动的不同在于它不涉及直接的生产操作和经营管理,而是主要从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进行的活动,如参观企业、访问消费者、社会调查、创业大赛、创业计划竞赛、创业专题讲座和报告、科技竞赛等,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大学生的个体性。活动课程要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校企合作的实验室、工程中心、产学研合作单位的优势,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实际,熟悉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产品。

第三个层次是创业实践课程。在创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创业实践课程是一种最能体现创业教育特点和性质的课程方式。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创业教育的重要课程方式,关键在于创业实践活动对创业基本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9]这类课程主要针对有创业意向或创新能力较强的应届毕业生。首先应制定好创业实践课程的实践目标,将学习目标与心理目标联系起来,并由此引发出三种过程,即实践活动过程、学习活动过程和心理发展过程。以创业实践过程为中介和纽带,将学习活动过程与心理发展过程联系起来。在创业实践课程模型中,如果实践活动不能有效地引发和形成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不能有效地促进和推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那么这种实践活动就不具备创业教育的意义和价值。[10]

研究型大学要充分运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大学科技园、科技孵化器等硬件设备和符合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要求的相关软件资源,如模拟创业的材料,案例教学的庞大资源库和开发建立网络系统,并配备相应的专、兼职的有丰富创业和创业教育经验的实践指导教师。同时,学校创业教育实施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咨询服务和创业基金,通过组建创业者联盟(俱乐部)以及创业论坛等教授学生如何利用高新技术创业和守业,加强创业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离不开专门机构和师资队伍的支撑和保障。研究型大学要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如创业管理培训学院,或教务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联合设立创业教育中心,把创业教育从就业指导中分离出来,专门负责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教育,为学生创业提供服务。要对相关教师进行创业教育培训,适当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咨询、创办经营企业以及各种研究活动,增加其管理实践经验,并吸收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干部及其他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知识应用均十分优秀的人才担任兼职讲师。[11]

参考文献:

[1]邹晓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3(3):8.

[2]盖哈德•卡斯帕尔.研究密集型大学的优越性[N].人民日报,1998-08-18.

[3]王永杰,陈害宏等.研究型大学在知识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学学研究,2000(2):43.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彭钢.创业教育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60-62

[6]王道俊,王汉斓,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肖云龙.创新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166

[8]Aaron Koh. Towards a critical pedagogy: creating‘thinking schools’in Singapore. In: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Taylor & Francis Ltd, 2002:255-264.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1-095-02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实验的主要方式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需要做观察;需要提出问题;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楚什么情况已经是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设计调研方案;需要根据实验来检验已经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读数据;需要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需要把研究结果告之于人。探究需要明确假设,需要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由此可知:科学实验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培养单一的动手能力。

我们知道:一个完整的科学实验一般要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操作――结论收获几个阶段才能完成。下面我就从实验的这几个环节谈谈科学实验中其它能力的培养。

一、实验的第一过程:质疑能力的培养

在科学实验教学时,一般以学生熟悉的问题提出课题,这个问题可直接提出,也可通过一种现象间接引出,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这个问题,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能创造性地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假设。这一阶段不仅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还要采取讨论式的方法,给学生创造一个相互交流、集思广益的氛围。最后,通过筛选,得出解决问题的众多假设。就是这样一个科学有序的过程让学生在科学实验的第一过程中形成质疑能力的培养。

质疑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因此,当学生在质疑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例如:我在教学“电产生热”一课时,要求学生用一根铁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并摸一摸铁丝,手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本身效果不明显,可是有的学生的效果却很突出――手很烫,原来他是用了三节电池。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一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电热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质疑思维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应该大力表扬,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启发,唤起创新意识:“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也能使电热效果更明显呢?请你自己设计实验动手试试。”这时学生创新的意识则更强烈。正像“苏教版”科学(自然)教材主编徐康毅同志所说:“孩子能想别人没想过的,说别人没说过的,做别人没做过的,这是一种创新行为的表现,我们不仅不能批评,反而应大加称赞……”

二、实验的第二过程:设计能力的培养

在设计实验时,首先要将假设的众多因素摆出来,然后提出究竟与哪种因素有关,怎样才能验证一个假设是否正确。 这个提问是让学生思考,并说出实验的方法和采用这个方法的理由。这种表述很重要,它是将学生的内在思维过程用外部语言的形式展现出来,然后再产生设计思维。只有通过表述,才能知道这种方法对不对,合不合逻辑;只有通过表述,才可以促进学生设计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才有助于学生对实验原则的理解。

例如:我在教“彩虹的形成”这课时,需用三棱镜做太阳光的色散实验,因学校没有三棱镜,怎样上好这节课呢?学生也为此而感到失望,老师鼓励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想办法解决。没想到学生的点子还真多:有学生用笔筒吹肥皂水泡对着阳光,肥皂泡出现了各种颜色;有的学生带来了喷雾器,连续不断的喷雾出现了各种颜色;还有的学生摸索出这种方法:端来一盆水,水中放一块平面镜,放在阳光下,变换水中镜子的倾斜度,将阳光反射到一张白纸上,也出现了七种清晰的色光。没想到还有个学生带来了家里的“停电保”,充足了电来代替太阳光,也得到了同样的效果。这样让学生 自己想办法做实验,不仅克服了教师指导实验单一化,而且让学生也尝到了自行设计实验的甜头,学得特别来劲儿!

总之,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大胆放手,敢于尝试,充分利用各种方法、途径,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设计,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篇5

一、引言

《结构动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阶段的重要课程,是结构抗震分析、结构抗风分析、结构抗爆分析、结构振动控制、结构健康监测等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的基础。随着大跨桥梁、高耸楼宇等柔性结构的大规模建设,工业界对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在工程结构振动方面的理论认识和工程直觉的要求越来越高,《结构动力学》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也愈发突出。特别是在国家和社会日益强调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今天,如何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们从本质上理解工程问题、从而创新地解决工程问题成为工程学各专业高等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

本研究调研了若干国际顶级研究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修课型硕士生、科研型硕士生、博士生培养计划和《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计划,希望通过对比研究对我国土木工程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二、样本选定与资料搜集

本研究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调研了六所国际著名研究型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这六所高校根据2011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土木工程专业榜单选定,包括:排名第一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排名第二的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SU)、排名第三的英国剑桥大学(UCAM)、排名第七的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排名第八的日本东京大学(TU)、排名第十的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这六所高校均为土木工程专业排名世界前十的高校,同时兼顾了区域和国家的分布(北美、欧洲、亚洲区各两所),以期最好地代表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关课程的教学。调查过程中主要注意搜集了以下四方面的资料,包括:(1)相关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方向修课型硕士生、科研型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方案;(2)相关院校课程体系列表与介绍;(3)《结构动力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资料;(4)《结构动力学》相关课程教师的教学情况介绍等。

三、比较分析

基于搜集到的相关原始资料,本研究在以下六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包括:修课要求、课程序列、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教学资料等。

课程修课要求比较表明(如表1所示):对于修课型或工程型硕士生培养,MIT和SU规定《结构动力学》课程为核心必修课程,其他四所学校则规定《结构动力学》相关课程为结构工程方向研究生的限定选修课程;对于研究型硕士或博士培养,六所学校均给予研究生较大空间确定自身修习范围并建议学生根据自身的学术兴趣和导师意见选修课程列表中出现的不同深度的《结构动力学》课程。

注:C—必修课程;R—限定选修课程;S—建议选修课程;A—任意选修课程。

《结构动力学》课程序列比较表明:由于本科阶段各校均会以不同课程讲授结构动力学理论基础知识,因此在研究生阶段,各校围绕《结构动力学》的教学主要在于开设以介绍土木结构振动现象及相应的结构动力学工程应用为主的进阶课程(如MIT、SU、UCAM、ETH、NUS、UT)以及以介绍结构动力学中复杂物理问题及理论模拟与分析方法(如MIT、UCAM与ETH等的非线性振动、SU与UCAM等的随机振动等)为主的高级课程。进阶课程通常供修课型硕士生学习,也可供本科高年级学生、科研型硕、博士研究生选修。高级课程则通常面向科研型研究生不定期开课。

课程教学内容比较表明(如表2所示):为了保证课程的完备,不论基础课程中有无覆盖,进阶课程中结构动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通常都会加以介绍,同时以结构在各种动力荷载下的结构振动现象模拟和响应分析方法作为重点。这些动力荷载引起的振动现象包括:结构机(车)荷载振动模拟与响应分析(如SU、UCAM、ETH),结构人致振动模拟与响应分析(如ETH),结构地震振动模拟与响应分析(如SU、UCAM、ETH、NUS、UT),结构风致振动模拟与响应分析(如UCAM、ETH、NUS、UT),结构爆炸冲击振动模拟与响应分析(如UCAM、ETH、NUS)等。同时,作为面向工程应用的进阶课程,结构减灾设计方法、结构抑振理论方法及技术、结构动力测试原理与技术也是各校课程中会讲授的内容。另外,UCAM和ETH还介绍了结构动力灾变分析中经常需要采用的非弹性动力响应分析方法。

课程教学方式比较表明:虽然课堂讲授基础理论知识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但在进阶课程中,教师们更多地运用了实践活动的教学方式。这些活动包括工程课程设计与分析(如UCAM、UT)、实验室参观与实验演示(如MIT、ETH)、电算辅导(如UCAM)等。这些活动的引入加深了学生对工程现象及工程活动的理解、强化了对学生运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工程设计、咨询课题能力的培养。

课程考核方式比较表明:虽然包含有标准答案的封闭问题的笔试仍然是一种最主要的考核手段,但面向开放或半开放工程顾问或研究课题的项目报告成为各校进阶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如MIT、UCAM、UT)。应该说,这是与研究生进阶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后,在课堂上引入具有一定开放度的工程课题,不但给学生提供了活学活用基本理论知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论认识,而且给学生面向实际凝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提高工程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些训练对于学生不论是将来从事工程设计顾问的工作还是工程理论研究的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课程教学资料使用情况比较表明:对于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进阶课程来说,讲义和指定的教科书虽然仍然为主要的教学资料,但教学参考书和参考论文的数量明显增加(如MIT、UCAM、ETH)。这对于已经建立了基本概念又学有余力而且对相关课题感兴趣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四、结论

本文调研了国际顶级研究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各层次培养中的《结构动力学》相关课程的修课要求、课程序列、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教学资料等内容,得出如下结论:

1.《结构动力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以介绍土木结构实际振动现象及相应的结构动力学工程应用为主的进阶课程,并配以介绍结构动力学中不同复杂物理问题及理论模拟与分析方法为主的高级课程。

2.进阶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介绍基础理论的同时,通常会引入对土木结构在不同动力荷载(如地震、强风、爆炸、机床、车辆、人群)下的动力建模、动力行为特征和分析方法的讲授,并介绍相关的测试及抑振方法。

3.课程的教学方式在注重课堂讲授的同时通常会引入工程课程设计与分析、实验室参观与实验演示、电算辅导等实践活动内容。考核方法中则会将工程课题分析研究项目报告作为笔试考核的重要补充。课程资料除讲义和教科书以外,通常教师会提供较多的教学参考书和参考论文,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拓宽自身视野和研修范围。

参考文献:

[1]李国豪.工程结构抗震动力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2]R.克拉夫,J.彭津.结构动力学(第二版)[M].王光远,等,译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http:///university-rankings/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1/subject-rankings/technology/civil-engine

ering.

篇6

一、开展以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国学常识性储备为目的的通识教育

由于理工科大学生的国学知识储备普遍较弱,面对浩如烟海的国学内容往往不知道如何甄选,这就需要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首先侧重国学的广度覆盖和常识性知识传授,让学生站在较宏观的层面上接近国学、了解国学,进而热爱国学。

(一)国学的内涵及其演变

作为一国固有的学问,每一个国家都有其“国学”。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国学就是指中国固有的学问。国学的内涵及其演变主要经历了历史脉络和近现当代脉络。

1.国学内涵的历史脉络

《周礼·周官·乐师》中“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2]。第一次出现了国学这个词汇。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周代,乐师这一官职的职责是掌管国学的各种事物,教授贵族子弟跳舞。所以,国学的历史含义为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在周代,国学这一性质得到确立。从周代以降,经过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早期,国学基本上承袭了这一性质。

2.国学的近现当代脉络

国学发展至清中后期,其性质发生了转向和变化,即我们现在通常认为的一国之学问和学术。其中章太炎的国粹说、梁启超的中心文化融合等理念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国学内涵。值得一提的是当代国学泰斗季羡林大师的“大国学”概念。他认为国学不是“汉学”、“儒学”等狭隘的国学,而是集全国56个民族文化财富于一身的“大国学”[3]。这一论断被广泛认为是“国学定义”的一大突破,因为它以超民族、地域、发展的视角看待国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二)国学的分类

中华民族的所有学问都属于国学的内容范畴,对于如此浩瀚的知识,需要对其进行分门别类,以便于熟识和研究。

1.传统分类方法

清乾隆年间,姚鼐(1732年—1815年)将中国学问分为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辞章之学。同治年间,(1811年—1872年)更主张增添经世之学(又名经济之学)。

2.按学科分类方法

可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3.按思想分类方法

可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他列从属地位。

4.按《四库全书》分类方法

可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四库全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本文由收集整理丰富的文献资料。

(三)国学的核心内容

《四库全书》把国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这是国学内容的主流分类方法。

1.经部

许慎《说文解字》说,“经”本为织物的纵线、直线[4]。班固《白虎通》将其引申为常道,即经久不变的义理、法度、原则。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释其蕴涵义理的学问。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传统的经学有儒学十三经,核心为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经典精华。四书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作者分别为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曾参(孔子的弟子)、子思(孔子的孙子)、孟子(子思的弟子)及其弟子。真正坐实四书作者的人为宋代大儒朱熹。这样,从孔子到孟子,儒家思想构成几代人的无缝链接。五经分别是《诗》、《书》、《礼》、《易》、《春秋》。春秋时期为六经,即除了现有的五经之外还有《乐》。后,《乐》散佚。一种说法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期散佚,另一种说法是《乐》为《诗》的曲谱,未保存下来。

2.史部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传记类”等。集中保存在“二十四史”中,另有民国时期的《清史稿》,称为第二十五史。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在中国保存了不断代的二十四史。不仅为中华民族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财富,同时也为周边国家的历史传承提供了宝贵史料。

3.子部

子部包括诸子百家。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者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为子。诸子即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等圣人贤者。百家是先秦学术思想代表流派的总称。包括阴阳、儒、道、墨、名、法、道、纵横、农、杂、小说、兵、医等学术流派。子部中的核心内容为儒、释、道思想。儒家思想、佛教思想、道家和道教思想构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传承几千年。

4.集部

集字,原指许多鸟停在树上(许慎《说文解字》),表示群聚众多甚至有些杂乱的意思。集部之所以名为集部,本来也就是此意。因而集部其实才是真正的杂家,里面什么都有。但不管如何杂,仍以文学为主,此为集部与经、史、子各部主要差别之所在。文学名著、唐诗宋词都归于此。

(四)近现当代四次国学热潮背景

作为本国固有的学问和文化,本国人受其熏习,对其存在具有一种集体无意识,并有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在国学的几千年传承、拓展、变更中,有四次被凸显的背景,笔者称之为四次国学热潮。四次热潮出现的背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社会发生急剧的动荡、变革和转型,急需一种民族共有的文化支撑进行普度。由此可以看出国学具有极高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

1.19世纪中叶

19世纪中叶,清政府腐败没落,国门被强行打开,先进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古老的中华文化显得力不从心。基于此,一些有识之士如林则徐、等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张之洞在其著作《劝学篇》中全面论述了这一思想。国学作为体制的根本被凸显和弘扬,在此基础上,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日本法西斯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在这样的背景下,进步人士倡导用国学来唤醒民族种姓的自觉,以此激发全民族的爱国热情,共抗外敌。

3.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人民的物质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很多人走出国门,接触到了西方文化。从最初崇洋的激情认识到后来寻根的理性认识。国人逐渐发现,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尊重本民族文化是赢得世界地位的基础和根本。

转贴于

4.当下

当今的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强大,中国也通过弘扬民族文化向世界彰显古老民族的魅力。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得多元文化发生着猛烈的碰撞与冲突,国家面临着重大转折。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作为软实力极大地参与和促进了经济变革。

二、重视国学理论知识的实践指导意义

任何有生命力的思想都是能够提供现实智慧的思想。不同于文科大学生的理论性为主导的知识体系,作为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实践性是其获取知识的根本目的。文化学冰山理论(如下图)认为人所外显的实践行为是以其隐性信念和价值观为基础并受其主导的,所以,正确的实践活动需要正确的理论知识作保障。国学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创新蕴涵着中国人的智慧结晶,影响着历代中国人,并实际解决着国人的精神困惑。而这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国学思想对包括理工科学生在内的所有大学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学习的智慧

1.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

《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5]可以说,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圣人,学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贤人,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的是凡人。不论是圣人、贤人,还是凡人,都能达到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这里所说的圣人、贤人、凡人就是按照人的主观能动性区分,即具有高尚品格的人都是主动积极学习和作为的人。理工科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无数次的科学演算和精密试验,这就需要学生能够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始终用高标准来严要求自己,做到学而知之、安而行之。

2.耐得住学习的寂寞

《论语·雍也第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6]孔子说∶“颜回吃的是一小碗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这里赞扬的是一种潜心做学问的态度。在当今娱乐极端发达的年代,理工科大学生是否能够耐得住学习的寂寞,潜心面对枯燥的数学公式和实验器具考验每一位学生的耐性,而国学中包含着启迪的智慧。

(二)交友的智慧

1.朋友的选择

理本文由收集整理工科大学生和文科大学生比较而言经常给人一种不善言辞和社交的感官印象,如何选择朋友在国学中也有详细的指导。《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2.维系朋友关系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子贡问交友之道,孔子告诉子贡,尽我们的忠心来劝勉他,和善地好好诱导他,实在劝不了的时候,就不再勉强,适可而止?假如过分了,那就不行,会让自己反受其辱。朋友的交情不但没有了,反而变成冤家了?中国文化中友道基本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还要求朋友之间相处要包容,不能过分苛责。

(三)面对逆境的智慧

除了智商、情商外,近年来又流行一个新概念:挫折商(逆商)。逆商aq来自英文adversityquotient,全称逆境商数,一般被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iq、eq、aq并称3q,成为人们获取成功必备的不二法宝。有专家甚至断言,100%的成功=20%的iq+80%的eq和aq。在挫折商的测验中,一般考察以下四个关键因素——控制(control)、归属(ownership)、延伸(reach)和忍耐(endurance),简称为core(baike.baidu.com/view/592124.htm)。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由于了解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案例较少,缺乏处理逆境的可借鉴的经验,

1.面对逆境的控制能力

人人都会面临逆境和困难,但控制能力强弱却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控制感弱的人面临逆境很容易绝望,而控制感强的人却可以在逆境中找到希望。孔子周游列国推广其政治主张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受学的,几乎遍及各诸侯国,弟子三千,贤者72人。周文王被拘而演《周易》,昏庸残暴的纣王听信谗言,将周文王囚禁于当时的国家监狱,对其进行侮辱和折磨,甚至将其长子杀害后做成肉羹逼其吞食。文王被囚禁7年,他将伏羲的先天八卦改造成后天八卦,完成了《周易》这部千古不朽的著作。

2.面对逆境的归属、忍耐能力

归属是指逆境发生的原因和愿意承担责任、改善后果的情况;忍耐是指认识到问题的持久性以及它对个人的影响会持续多久。屈原遭放逐,而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司马迁本人也因李陵之祸幽于缧绁,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清贫为官,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但司马迁认为保全性命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毅然选择接收宫刑。所以才会“述往事,思来者”,发愤著成了《史记》。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以国学精华思想塑造理工科大学生正确价值观

如图2所示,价值观是指导人安身立命之核心和根本转贴于

,对于大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决定其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果,也直接关系其前途和命运。增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让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让学生们在学校不仅专业成才而且精神成才。

(一)孝道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在中国深入人心。但对于大学生来说,如何把这一抽象内涵具象到实践中,需要在国学的精华思想中找答案。

《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7]尽孝的方式有很多种,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都是孝顺。但对于当下大学生而言,珍惜生命、爱护自己是孝之根本。当今大学生面临多方面的压力,课业压力、就业压力、感情压力等,对独生子女居多的大学生群体心理承受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近年来多发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对高等教育范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不仅要关注学生接收专业知识的程度,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独生子女居多的家庭里,大学生个体自杀直接导致一个家庭的毁灭。所以对大学生而言,崇尚孝道,从爱惜生命做起。

(二)仁爱、诚信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061-02

一、课程体系建设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对综合能力素质较强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

创新能力是指在一定的目的和条件下,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思想和概念、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有较高价值产品的一种能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质、创新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具体体现在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想具备这样的能力,首先必须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因此,加强和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是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及不足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来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课程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符、课程设置缺乏系统的规划与编排、课程层级划分和针对性不强、各课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与沟通、课程教学内容交叉重复、交叉学科课程较少、实践性课程所占比例偏小、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教学内容不能及时反映学科前沿进展情况、课堂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法单一、实验实训课程效果不理想、创新创业课程不够重视等。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专业课程教学达不到其应有的宽广度和纵深度,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零散、浅显,难以构建较为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也难以实现对知识的有效运用,从而阻碍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外,国内多数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对大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需求都考虑的较少,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需要,难以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应用的创新能力。

三、我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山东英才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数控技术等专业建设的核心部分。在确定了各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学校遵循“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原则,以核心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在多方面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设计和开发,从而实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1.课程的优化和整合

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应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先进性原则,强化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以山东英才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为例,首先确定该专业的核心职业岗位为数控机床操作工和数控加工工艺员,然后根据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提取典型工作任务,例如数控加工工艺员的典型工作任务有分析零件图纸、获取加工信息、确定加工方案、制定工艺文件。最后,通过分析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将相通、相近的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和重新排序。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遵循知识学习由浅入深、能力培养由低到高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任务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

通过对课程进行有序化、层次化的整合,在强化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同时又压缩了课时,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中,从而进一步实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实践课程的改革

实践课程能够使学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运用和拓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科学研究素质的重要环节之一。

山东英才学院的实践课程主要由工程训练、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等部分组成,要求必需保证实践课程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30%,并且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实训环境,一方面学院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省级示范的机械加工实训中心,能够具备真实的生产环境,充分满足实验、实践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学院积极开发了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顶岗实习以及毕业实习,借助企业优势,拓展了教学空间,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此外,山东英才学院还尝试进行开放式实验课程的改革,将科研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引入实践课程教学中。结合国家级、省级以及校级的创新竞赛设计和开发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并以课后作业或课内选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自行安排时间完成。在实验项目开展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择优筛选,并安排相关教师进行指导,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这样,既可以使实验教学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也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还可以为各级科技创新竞赛打下基础。

3.增加选修课的比重

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这就要求学生了解或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因此,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仅限于专业知识领域,而是应该根据需要设立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程,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等个性化需求自由选课,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形成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选修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可以视实际需要而定,在学科知识面、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要与必修课有所分工、互为补充,一般应保证不少于总学时的15%。

4.开设创新训练课程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观念问题、认识问题,也就是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因此,可以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开设创新课程。例如,开设一些学科前沿问题讲座、先进制造技术讲座、科技专题讲座等,将前沿的学科发展情况展示给学生,开阔其视野,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置身于创新活动教育的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研究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重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将如何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放到第一位。鼓励教师积极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将所要教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巧妙地融合到与实际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一个个项目中去,并对每个项目提出具体的任务和完成目标,使得学生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项目而去主动探索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改变原本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模式化教学方法,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可以采用讲授法、现场示范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类比法、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互动。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6.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充分利用我校“网络校园”的优势,组织教师不断充实和完善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习题库、实验实训指导书、授课录像、微课录像以及拓展学习资料等教学资源;建立精品课程网页,以精品课程为载体构建开放式的教学平台,将优质课程资源在校园网上实现共享;不断充实和更新的课程网络教学资源,使课程的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充分整合,将课堂延伸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索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辅助支持。

7.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高校开设的大多数课程仍然采取单一、刻板的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核,这样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同的课程可以根据各自的教学特点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例如,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取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模式;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在闭卷考试中加大主观题的比重;而创新课程则可以通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科研项目、创新实践项目以及等方式进行考核。

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考前突击的学习习惯,充分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结语

通过对本校机械类专业进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本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高。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国家级、省级、校级科技创新竞赛、技能竞赛、创业创新项目等,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展示学生的专长和个性。到目前为止,山东英才学院机械专业的学生已成功申请专利40余项,在近几年的山东省大学生机电创新设计大赛、山东省大学生专利产品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中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今后的工作中,山东英才学院将根据学院自身的发展特点,以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继续深入地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建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姜天华,雷学文,王帅.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3):129-132.

篇8

一般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对应付生活中多种领域中的问题的自信心。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感受。它作为一种人格变量,能够对个体在不同任务领域中的成绩有一定的预测效果。成就动机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动机,指努力追求卓越,以期达成更高目标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倾向。成就动机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有重要的影响,而且会影响到个人的努力方向和努力程度。国防生是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军队干部,是未来国防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既是大学生,又是后备军官,国防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目前,针对于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特点研究还很少,本文拟就国防生与高校普通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进行探讨了解和比较分析。为国防生的教育和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帮助。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为长沙市三所重点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随机抽取的334名在校国防生和298名普通本科大学生,全部为男性。

(二)测量工具

1.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由德国心理学家Schwarzer等人编制,共有10个项目,采用Likert5点量表形式,即非常不符合、有点符合、不确定、大部分符合和非常符合,依序给1-5分,总分愈高者,表示一般自我效能感愈高。

2. 《成就动机量表》

《成就动机量表》( The Achievement Motive Scale. 简称AMS),由挪威奥斯陆大学Gjesme,T和Nygard,R于l970年编制,由叶仁敏和Hagtvet,K.A于l988年修订而成. 量表共30道题,分两部分,每部分l5道题,分别测试追求成功的动机(Ms)和避免失败的动机(Mf)这两个维度。量表采用4点记分,完全正确记1分,完全不对记4分,得分越低,表明这类动机越强。

(三)研究程序

以班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把两份问卷装订在一起发给被试,统一指导语,测完统一收回问卷,主试逐一审查,剔除无效问卷。所有数据采用EXCEL和SPSS16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对数据进行t检验。发现国防生与普通本科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上存在者显著差异((t= 3.213,p0.05),在避免失败维度上差异也不显著(P>0.05)(结果见表1)。

三、讨论

(一)国防生和普通本科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较

本调查从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这两个心理变量进行研究发现,发现国防生与普通本科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差异(p

班杜拉及其同事对自我效能的形成做了大量研究,他主要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并一再指出,个人的自我效能信念,不论是准确的,还是错误的,都建立在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评价及情绪与生理状态这四种信息根源之上。本研究中之所以国防生的自我效能感比普通生要高,原因在于:首先,作为后备军官,较高的招收条件和军地合作的培养模式,使其不仅能够和地方普通本科学生一样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也促使他们在平时严格的军政训练也造就了他们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毅力,昂扬的士气以及过硬的作风。同时,国防生作为一个优秀的群体,在学校和部队组织的各项比赛中经常摘金夺银,崭露头角,这些成功体验,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对于自身能力的肯定和自我素质的认可以及走向基层工作岗位的信心。其次,在管理过程中,选培办(选拔培训办公室的简称)的干部作为国防生走入军营的第一任老师,其突出的能力水平和优良的综合素质,替代性地强化了国防生的自我效能感,让每一名国防生都看到了榜样,看到未来自己的身影。再有,国防生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一个神圣的称呼。其特殊的身份使其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媒体的宣传、老师的好评、同学的羡慕,家人的期望。这些良好的评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国防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另还有研究发现国防生较普通本科生有更良好的心理素质,过度焦虑的人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判断,疲劳和烦恼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任务需求,成功时的积极情绪和失败时的消极情绪也使自我效能判断发生变化。国防生较好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素质,提升了其自我效能感。

(二)国防生和普通本科大学生成就动机比较

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变量:成就动机是个体对活动追求成功的倾向,具有更多的情感色彩,而自我效能感则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稳定的认知和评价,认知是主要成分。本调查研究发现,在追求成功维度上国防生得分高于普通本科大学生,但是差异不显著。在避免失败维度上,国防生得分低于普通本科大学生,但是差异不显著。成就动机更倾向于情感成分.虽然国防生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普通本科大学生,即在认知方面,对自我的能力有更高的自信。但是,由于少数个别国防生与部队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后,滋生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思想,认为“签了协议盖了章,就业进了“保险箱”,因此在主观情绪上产生了懈怠,缺乏奋斗和拼搏的紧迫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追求成功的动机,产生了怠慢懒散,安于现状的消极情绪。因此,这些方面都可能是造成国防生与普通本科大学生生之间成就动机无显著差异的重要原因。

(三)对国防生教育和培养的思考和建议

国防生作为未来国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对于国防生的自我人格完善和整体心理素质提高具有重要影响,对于推动新时期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有重要作用。针对国防生的心理动力特点,在培养教育过程中,我们建议通过以下措施强化和改进:一是:合理安排任务和设置目标,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国防生综合考评系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其采用合理的成败归因方式;三是:坚决淘汰处理不达标的国防生等方式,以强化国防生的成就动机,培养国防生勤奋学习,刻苦锻炼的意识,为军队输送高素质,高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2] 张晋萍.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和创造性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04.

[3] 黄希庭,杨治良,林崇德主编.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 孙煜明.动机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 高建江.班杜拉论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发展[J].心理科学, 1992(06).

篇9

招聘助教2名 班主任1名

工作室导师:殷立宏

知名画家。1966年出生,字瑞雪,号一木、极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画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班毕业。北京书画艺术院副院长,北京工笔画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导师。

主要学术论著:

2004年,北京工艺出版社出版《知名画家殷立宏国画人物》

2006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个人画集《殷立宏水墨小品集》

2007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殷立宏水墨画集》

2008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殷立宏文人画集》

发表学术论文:

2006年,《中国书画报》发表《返璞归真 回归自然》

2007年,《美术报》发表《传承是美德》

2008年,《荣宝斋》发表《让高雅艺术回到民间》

2009年,《美术报》发表《中国画是人类永远之艺术瑰宝》

2010年,《中国书画报》发表《中国画是人类之艺术瑰宝》

2014年,《美术报》发表《中国画的底线在哪里》

殷立宏文人画工作室简介

教学理念:

树立和培养正确的中国画理念和修养,弘扬传统文化及笔墨精神。重视对古代画语画论等诸理论的研究,培养学员对中国绘画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的正确理解。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从“源文化”“原文化”,到“元文化”的发展,逐一诠释,使学员掌握一套正确的学习方法。

课程安排:

一、画论部分:1.古代部分;2.近代部分;3.现代部分;4.古今对比;5.中外对比; 6.传承与发展。

二、作品分析:1.读画;2.材料分析。

三、绘画部分:1.临摹阶段;2.写生阶段;3.创作阶段;4.书法篆刻。

四、学术交流:1.采风;2.参展;3.研讨会;4.成果。

殷立宏工作室报名直通电话:

010-80594007 13321171608

招收学员15人

招聘导师助教2名 班主任1名

篇10

关键词:科研成果;社会转化率;学生科研;校企合作

一、引言

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基地,其对于科研创新的培养逐渐成为侧重目标。高校学子在优厚的条件下发挥创造性,的确,其在各类科研竞赛上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然而当下,我们思考的是:大学生的科研成果是否真的对社会起到了作用?社会鼓励大学生作科研,但科研成果的实效转化却显得不尽人意。学校科研资料室里余年积累的科研文本,社会汲汲渴求的创新项目,这一对现实的矛盾体,应如何才能消解?而大学生又应如何将科研成果的价值最大化?这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也是对今后科研发展方向的展望。

二、调研内容分析

调研的内容从两方面考虑:第一:高校与大学生对于科研成果去向问题的态度及现状的探究。第二:从社会角度出发,在大学生科研过程中,企业可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企业支持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在与大学生结伴的前提下,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一)学生科研经历单一,需合理引导

在对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一些活动的调研中发现,撰写或发表学术论文的占26%,搞发明制作、自主创业、定期阅读学术期刊的占了很小的比例,参与课题研究的最多,有50%,而什么都没有参与的同学也有10%。值得欣慰的是,同学们的课题参与力度还是相当可观的,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同学们的思路还比较局限,参与科研赛事活动的普及率失衡,应该看到,学校对于同学们活动的引导还是很有必要的,应该在除课题研究方面继续支持外,还要加大对其他方面的投入和帮助,比如扩大各个省级科研项目、课题、活动的知晓度,加大对学生科研资金投入和师资支持等,使同学们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展示自己。

(二)学生科研培养欠广,需更多平台

从对同学们参加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想要得到的预期目标的调查来看,大部分的人是希望在大学校园里多点机会提高科研水平、锻炼自己的能力,最终预期目标是能够取得名次、。可见论文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高校有义务在论文方面多多教导,满足学生需求,同时这也是提高我们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好策略。此外,也有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将课题学科竞赛专项指导训练纳入教学计划中,以便更好地参加。

此外,一个学校的科研水平高低,除了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同外,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也是重要的一方面。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赛前请校外各领域专家、校内老师、校外老师、历届优秀获奖团队进行指导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好的指导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科研课题,从而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可以传授有效的科研方法;正确指导学生撰写科研论文等。

(三)社会对其期望值高,需加快节奏

期望值逐年上升,成功转化率缓慢奏效。

调查发现:社会对于大学生的科研期望值一直高于大学生科研成果成功的转化率,由此可推,大学生科研转化并不缺乏市场,而是缺乏相对的市场。大学生辛勤的劳动成果束之高阁的原因大都由于其科研缺乏社会的针对性,有的科研成果处于理想阶段,仍需经过转换后,变成社会真正所需的科技。当然,我们发现其成功转化率一直处于上升的过程,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即使处于期望值下,却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访问的多家企业中,80%的企业表示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或器械协助大学生完成科研项目。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不仅仅指的是资金上的投入,还包括企业部分机械的对外开放,企业专门技术人员的专访讲座等。因此,对于部分大学生提出的器械缺乏问题便可得到解决。

三、建议对策

(一)学校加大科研宣传力度

近几年,各学校的科研氛围不断提高,开展系列讲座、科研宣讲的基础上,学校还可以如下拓展宣传:1.制作科研手册,介绍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境况,使全校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科研;2.科研优秀作品集的推广,学校制作的优秀作品集的流传范围很窄,大部分学生并不熟悉这一刊物。高校可将作品集分发到各学院,由学院组织学生学习;3.科研讲座更贴实际,学校邀请的讲座嘉宾都为学校科研骨干老师,对于科研初学者,老师的知识面过于宏观,难于接受。则可安排优秀科研学长展开讲座,其更容易被接受;4.加强企、校联系,学、企建立友好的科研互助关系,既有助于大学生将科研作品投入到社会生产中,又为企业节省了生产成本。

(二)学生选题引导重实践

1、理工科类选题:源于企业高于企业

导师作为联系企业与学生的一个重要纽带,应当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理科学院导师宜积极加强与各企业的联系,把握社会,尤其是企业的实际需求与走向。过去我们许多高校习惯自己选题搞科研,然后把研究成果“推销”到企业。有的成果虽然技术水平高,也得到专利认定,但由于企业不感兴趣,这些成果还是被“束之高阁”。如果反过来,在选题过程中注重企业实际需求,然后再立项搞科研,这样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将大大提高。高校科研应当改被动为主动,变被动型服务为主动型引领。

2、文科类选题:导师明思路定方向

文科类选题更注重理论的指导意义与舆论意义,即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的影响。高校对于文科类科研选题的把握更应侧重把握社会热点问题,为社会解决热点问题提供新思路。为此,本文提出选题宣讲定方向,老师指导明思路这一新方向,从源头抓起,在学生选题之前即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把握学生选题大方向。导师从具体实例入手,化抽象为具体,最终为推动大学生科研成果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同时,学校应更重视社会实践,其为高校学生有组织、有纪律地运用暑期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学生较平常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当然,本文认为对于此类课题的研究在把握时政热点,研究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其选题更应当关注可行性,尽量缩小项目的切入点、注意把握住典型代表与关键因素,努力将项目做精做深,以小见大,最终将研究结果推向社会。

(三)校企合作多角度资助

企业能够给予大学生科研的帮助,不仅仅停留在资金赞助的层面上。在调研访问中,我们发现,较多企业转变以往“银行式”的资助模式,将帮助转换为更切实际的人力资助以及器械资助。派送企业技术骨干人员对学生科研中的技能问题进行培训,帮助其克服技术难题。此外,在相关的机械设备上,开放部分物资,以便大学生在实际操练中提高机械的运转效率。

当然,除了以上建议之外,企业还可以与学校建立见习平台,互赢互利。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企业对于大学生科研的帮助有助提升企业的人文气息,加大企业的知名度,为企业今后广纳贤才奠定了基础。

四、小结

可以说,学生科研竞赛是高等院校与现实社会和大学生与企业之间互动与沟通的平台。因此,高校科研校园文化的建设,大学生自身科研素养的提高,社会多角度的科研资助,定使大学生科研成效更为显著,科研成果去向更为明确。

五、参考文献

篇11

一、引言

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基地,其对于科研创新的培养逐渐成为侧重目标。高校学子在优厚的条件下发挥创造性,的确,其在各类科研竞赛上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然而当下,我们思考的是:大学生的科研成果是否真的对社会起到了作用?社会鼓励大学生作科研,但科研成果的实效转化却显得不尽人意。学校科研资料室里余年积累的科研文本,社会汲汲渴求的创新项目,这一对现实的矛盾体,应如何才能消解?而大学生又应如何将科研成果的价值最大化?这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也是对今后科研发展方向的展望。

二、调研内容分析

调研的内容从两方面考虑:第一:高校与大学生对于科研成果去向问题的态度及现状的探究。第二:从社会角度出发,在大学生科研过程中,企业可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企业支持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在与大学生结伴的前提下,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一)学生科研经历单一,需合理引导

在对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一些活动的调研中发现,撰写或发表学术论文的占26%,搞发明制作、自主创业、定期阅读学术期刊的占了很小的比例,参与课题研究的最多,有50%,而什么都没有参与的同学也有10%。值得欣慰的是,同学们的课题参与力度还是相当可观的,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同学们的思路还比较局限,参与科研赛事活动的普及率失衡,应该看到,学校对于同学们活动的引导还是很有必要的,应该在除课题研究方面继续支持外,还要加大对其他方面的投入和帮助,比如扩大各个省级科研项目、课题、活动的知晓度,加大对学生科研资金投入和师资支持等,使同学们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展示自己。

(二)学生科研培养欠广,需更多平台

从对同学们参加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想要得到的预期目标的调查来看,大部分的人是希望在大学校园里多点机会提高科研水平、锻炼自己的能力,最终预期目标是能够取得名次、。可见论文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高校有义务在论文方面多多教导,满足学生需求,同时这也是提高我们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好策略。此外,也有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将课题学科竞赛专项指导训练纳入教学计划中,以便更好地参加。

此外,一个学校的科研水平高低,除了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同外,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也是重要的一方面。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赛前请校外各领域专家、校内老师、校外老师、历届优秀获奖团队进行指导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好的指导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科研课题,从而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可以传授有效的科研方法;正确指导学生撰写科研论文等。

(三)社会对其期望值高,需加快节奏

期望值逐年上升,成功转化率缓慢奏效。调查发现:社会对于大学生的科研期望值一直高于大学生科研成果成功的转化率,由此可推,大学生科研转化并不缺乏市场,而是缺乏相对的市场。大学生辛勤的劳动成果束之高阁的原因大都由于其科研缺乏社会的针对性,有的科研成果处于理想阶段,仍需经过转换后,变成社会真正所需的科技。当然,我们发现其成功转化率一直处于上升的过程,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即使处于期望值下,却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访问的多家企业中,80%的企业表示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或器械协助大学生完成科研项目。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不仅仅指的是资金上的投入,还包括企业部分机械的对外开放,企业专门技术人员的专访讲座等。因此,对于部分大学生提出的器械缺乏问题便可得到解决。

三、建议对策

(一)学校加大科研宣传力度

近几年,各学校的科研氛围不断提高,开展系列讲座、科研宣讲的基础上,学校还可以如下拓展宣传:1.制作科研手册,介绍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境况,使全校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科研;2.科研优秀作品集的推广,学校制作的优秀作品集的流传范围很窄,大部分学生并不熟悉这一刊物。高校可将作品集分发到各学院,由学院组织学生学习;3.科研讲座更贴实际,学校邀请的讲座嘉宾都为学校科研骨干老师,对于科研初学者,老师的知识面过于宏观,难于接受。则可安排优秀科研学长展开讲座,其更容易被接受;4.加强企、校联系,学、企建立友好的科研互助关系,既有助于大学生将科研作品投入到社会生产中,又为企业节省了生产成本。

(二)学生选题引导重实践

1、理工科类选题:源于企业高于企业

导师作为联系企业与学生的一个重要纽带,应当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理科学院导师宜积极加强与各企业的联系,把握社会,尤其是企业的实际需求与走向。过去我们许多高校习惯自己选题搞科研,然后把研究成果“推销”到企业。有的成果虽然技术水平高,也得到专利认定,但由于企业不感兴趣,这些成果还是被“束之高阁”。如果反过来,在选题过程中注重企业实际需求,然后再立项搞科研,这样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将大大提高。高校科研应当改被动为主动,变被动型服务为主动型引领。

2、文科类选题:导师明思路定方向

文科类选题更注重理论的指导意义与舆论意义,即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的影响。高校对于文科类科研选题的把握更应侧重把握社会热点问题,为社会解决热点问题提供新思路。为此,本文提出选题宣讲定方向,老师指导明思路这一新方向,从源头抓起,在学生选题之前即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把握学生选题大方向。导师从具体实例入手,化抽象为具体,最终为推动大学生科研成果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同时,学校应更重视社会实践,其为高校学生有组织、有纪律地运用暑期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学生较平常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当然,本文认为对于此类课题的研究在把握时政热点,研究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其选题更应当关注可行性,尽量缩小项目的切入点、注意把握住典型代表与关键因素,努力将项目做精做深,以小见大,最终将研究结果推向社会。

(三)校企合作多角度资助

企业能够给予大学生科研的帮助,不仅仅停留在资金赞助的层面上。在调研访问中,我们发现,较多企业转变以往“银行式”的资助模式,将帮助转换为更切实际的人力资助以及器械资助。派送企业技术骨干人员对学生科研中的技能问题进行培训,帮助其克服技术难题。此外,在相关的机械设备上,开放部分物资,以便大学生在实际操练中提高机械的运转效率。

当然,除了以上建议之外,企业还可以与学校建立见习平台,互赢互利。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企业对于大学生科研的帮助有助提升企业的人文气息,加大企业的知名度,为企业今后广纳贤才奠定了基础。

四、小结

可以说,学生科研竞赛是高等院校与现实社会和大学生与企业之间互动与沟通的平台。因此,高校科研校园文化的建设,大学生自身科研素养的提高,社会多角度的科研资助,定使大学生科研成效更为显著,科研成果去向更为明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