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辩论的重点

辩论的重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9 09:24: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辩论的重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辩论的重点

篇1

中图分类号:J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170-01

一、古典题材与现代性

古典,一般指古代人创造出来的经典文化,富有那个时代显著的特色。古典也可指典故,这与时尚文化是相对的。就目前而言,追求古典文化和时尚文化的大多是青少年,老年人则更重视传统文化。一般而言,“传统”具有世俗性,而“古典”则具有权威性,“传统”与“古典”之间既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差别。中国古典文化一般具有温柔清丽、庄重含蓄的特性,我们应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看来,改编古典题材的舞剧大多都是从古典文学里选取出来的。

中国传统舞蹈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态的变异,二是精神气质的变异。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体现出现代人审美需求的变化,也体现出传统舞蹈在新时期的一种自我调整特点。因此,传统舞蹈“现代化”的“现代”不应狭隘地理解为西方现代舞的“现代”,而是现在式的“现代”,这是一种时态意义上的现代化。我个人对此的理解是,给传统的舞蹈加入了现今的思想观、道德观、世界观。随着人们三观的变化,注入其中的现代化思想也将随之有所改变。要想对一个古典题材进行改编,就必须打破其原有的故事架构,注入新的理念,从新的组织中得出一个新的故事结构。

二、古典题材改编的现代性舞剧

(一)舞剧之《游园惊梦》分析――从故事情节解构出发

舞剧《游园惊梦》是上海金星舞团由《牡丹亭》改编而成的一部现代舞剧,包含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舞剧分“闺塾惊梦”、“写真离魂”、“魂游冥誓”、“冥判回生”四幕,以剧中男女主人公柳梦梅与杜丽娘极其浪漫的爱情为主线,在有限的时间里集中讲述了一个至情至爱的故事。

该舞剧将西方思想与东方文化经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进行了巧妙的嫁接,使其不单是一个舞蹈形式,而是在肢体语言上加入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丰富多彩的情节,使其更加现代化。如,第一幕“闺塾惊梦”就是在日常生活的叙述中加入了情感,把生活化的动作进行丰富。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的感悟、动作,更能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给旧的事物注入新的灵魂,从而塑造出一个全新的更贴近现代人思想的人物。

(二)舞剧之《贵妃醉酒》分析――从人物视角入手进行重组

舞剧《贵妃醉酒》由京剧《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改编而来,分三个部分:“输液”“条凳在行动”“我扮贵妃”。通过对杨贵妃华丽唯美形象的改变,表达出了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解剖、氧化、浸泡,从而建立出一个两种不同时代文化的对视。

这部舞剧通过对比的手法来表达时过境迁的种种变化以及人性的一种病态。当一名带着眼镜的老学者推着整车的垃圾食品上台时,一名200多斤的女演员从中肆意取食,这样的场景突显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原本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趋势,在现今看来却是啼笑皆非。种种对比,表达出了人们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早就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了。

三、对古典题材现代化改编的建议

通过对这几部舞剧的分析,笔者总结出了舞蹈编导中古典题材的现代性改编的几种方法:

1.通过对原有故事或人物的解构,打破原有的东西,重新构建出新的视角、新的框架,使其从形式上出现不同。还有就是剥层:对故事人物的真实以及人性上的逐层剥减,发掘出更深层的情感,不过“剥”的程度是根据编导自己的视角,会更主观一些。

2.借事言志。借故事与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的对比,或是辅助。方法基本上是对原有故事的扩展或是将故事的另一面展示出来,但后者大多是个辅助或贯穿的作用。不过在改编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一定的逻辑思维,既然大多数的改编都是反映人的种种行为,那就不能太过,不能超出人们的正常思维,扭曲人性的一面。太抽象的表达就脱离了现实基础,那么也就不能正确表现出人性的一面。

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当语音、诗词、音乐都不足以表达内心情感时,人们便以舞抒情。面对中国繁多的古典题材,现代化改编主要是通过对原有故事或人物的解构,打破原有的东西,重新构建出新的视角、新的框架,使其形式上出现不同。注意人物的“情感”,人的“情感”是复杂多变、难以琢磨的,准确地抓住一种细微的感情,是可以展开许多连带的人生哲理或人性的另一面的。人性与现实生活是相互依附的,脱离任何一个都是不完整的,所以要注意将二者的关系进行适当的改编。

参考文献:

[1]李炜,任芳.中国现代、当代舞蹈发展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篇2

电影从诞生之始,就与时代和观众密不可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宽银幕到立体电影,其外在的表现是时代变化,是科技在起作用;而背后的推动力实际上是观众,是市场。“观众在电影中处于权威的地位,无视观众的意向,是注定行不通的。”[1]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电影属于大众传播媒介,也是社会文化的艺术载体。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抑或是意识形态的工具,离不开受众的支持与拥戴。如果说电影创造了受众,那么受众也创造了电影。因为,没有受众对电影的观赏、评价,没有受众的参与,电影永远也不能兑现它的经济、文化和审美价值。所以,受众是电影的催化剂和生产者,并不仅仅是电影意义的接受者,受众应该是与电影“同生同体”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对电影受众的研究应当平行于对电影本身的研究。任何一部电影在拍摄前、拍摄中、拍摄后都应当有受众的参与。拍摄前,受众是电影的目的;拍摄中,受众是电影的关注者;拍摄后,受众是电影的作用对象。

一、中国电影受众研究的基本轨迹

一般认为,中国电影受众研究最初源于中国戏曲文化重视观众的传统。众所周知,中国戏曲历来重视观众的反应,这在2008年贺岁大片《梅兰芳》中可见一斑,观众对一部艺术作品的行为和情感反馈将直接影响艺术创作。所以,从世纪初电影在中国大地上诞生开始,观众对电影的反应如何,电影作用于观众的效果如何就成为电影管理者和创作者经常讨论的问题。1922年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成立后,就非常重视观众研究,尽管该公司的两位主要电影艺术家郑正秋和张石川在影片如何对待观众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前者重教化、后者偏娱乐,但该公司拍摄的许多影片仍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建国以后,著名影评家钟惦先生发表的著名文章《电影的锣鼓》开篇就指出:“最主要的是电影与观众的联系,丢掉了这一点就丢掉了一切。”他列举了观众上座率下降的事实,谈及了观众的观影规律,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锣鼓无法敲响,电影观众学研究也不可能进行下去。

将电影受众研究视为一门学科,始自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对电影研究的再度重视是由于电影观众人数的大幅度下降,城市电影观众几乎每年减少五千万人次。导致电影院上座人次下降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诸如电影和社会上多种文化活动的竞争等。然而,这些都不能掩盖这样一个事实:长期以来,忽视受众主体、生硬教育受众的电影作品,必然遭到受众的拒斥。受众的自主性和多种娱乐活动对大众闲暇时间的争夺,使电影受众问题成为电影创作界和理论界必须重视的问题。

于是,自80年代初开始,涉及电影观众的文章越来越多。1988年9月,在章柏青等人的倡导下,北京电影学院还首先开办了电影观众学课程,出版了《电影观众学》这本著作,标志着我国电影观众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之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黄会林教授主编的《影视受众研究丛书》相继出版,为受众研究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文本。

尽管如此,受众研究仍然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不间断关注的领域。

二、中国电影受众研究的时空定位

一般来说,电影受众应当是处于一定阶层、一定时代、一定区域三维坐标系中的观众集合体。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电影受众的接受特点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接受者是极其复杂的群体,既有历时的时代之分,又有共时的层次之别,更有不同文化系统接受者的巨大差异。接受美学认为接受者的接受情况是由“接受银幕”和“期待视野”决定的。所谓“接受银幕”就是传统文化习染积淀的纵向和时代文化观念影响的横向所组构的坐标图象;而“期待视野”则为“接受银幕”的“潜能”向纵深发展的企望。这“接受”和“期待”对于每一个接受者来说,无不由他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和文化教养、生活阅历、艺术兴趣、性格品质、性别年龄等复杂因素决定。这既有相同文化系统和相同时代接受的一致性,又有不同文化系统和不同时代的差异性。

首先是电影受众所涵盖的观众成分在不断发展变化。21世纪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良好,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再加上中国电影近几年的发展成果有目共睹,一些原来不看电影的人也开始走进电影院。互联网的发展,使电影观看越来越方便,一些经典电影得以在真正意义上走进普通人的视野。

其次是电影受众观影动机在不断发生变化。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受众观看电影不只为了娱乐休闲,也为了满足自身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感。

第三是一些可能成为电影受众的潜在观众群在不断的消失和出现。如有人预测,随着3G手机的不断普及,手机用户将成为中国电影最大的潜在观众群。由此也将造成DVD用户的萎缩。

这一切都决定了对中国电影受众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三、中国电影受众研究观念嬗变的三个阶段

在2007年3月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影视受众论》一书中提到,当代中国影视受众观念的嬗变分为两个阶段,即“群众论”受众观和“个体论”受众观。英国的麦奎尔在20世纪90年代则将受众研究划分为三大传统,分别冠以结构性、行为性和社会文化性。在吸收和借鉴其学术内涵之后,我将电影受众研究阶段进行重新定义,即将受众视为“群体”的阶段、“传播环节”的阶段、“生命体”的阶段。以此来证明进入21世纪后中国电影受众观念发生的一些显著变化。如下表所示:

1.将电影受众视为群体的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前,无论是官方的政策法规中,还是居于正统地位的文艺理论的体系里,包括电影电视在内的文艺作品的接受者,一般被称为“人民大众”,简称“群众”,其核心成分是“工农兵”。号召“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将受众作为“群体”的观念本身没有错,因为任何研究受众的项目必然落脚于对某一观众集合体的研究上,而电影是一门属于大众的传媒艺术类型。但问题是,“”期间,官方以教化姿态将群众作为被灌输的对象,进而忽略了群众应当具有的合理话语权。这一阶段应当视为受众研究的失败阶段。

将电影受众视为“群体”的阶段,对应麦奎尔的结构性受众研究,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有关受众规模、媒介接触、到达率、流动情况等方面的量化信息,有助于区分受众类别,探讨社会背景、大众传媒系统与个人媒介使用之间的关系。

2.将电影受众视为传播环节的阶段

20世纪中叶,传播学在美国建立并迅速发展起来,它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下的产物。改革开放以后,传播学在我国也得到了大力发展,一些电影理论工作者开始使用传播学来研究电影观众问题。一种主流的观点认为,电影也属于大众传播媒介,那么,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同时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传播符号的“译码者”、传播活动的参与者、传播效果的反馈者。根据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进而建立起电影受众的基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受众的需要、受众的选择、受众的接受、受众的反馈等一系列心理变化过程。实际上,最初从传播学角度对影视受众进行研究,大多倾向于线性的理解方式,认为受众只不过是传播过程的一个目的地。真正意义上从传播学角度对影视作品进行接受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霍尔撰写于1973年的《电视话语的编码解码》。

将受众作为“传播环节”的观念,对应麦奎尔的行为性受众研究,其目的是改进和强化媒介传播效果,即通过考察受众外在而非内在的表现。比如受众的媒介选择、使用、意见和态度等,来解释媒介的影响,预测受众的行为,为传播决策提供参考。在行为性受众研究中,受众被视为“黑箱”,不必了解其内在机理,通过察其言、观其行,便可描述受众经验,推知其行为动机和传播效果。

3.将电影受众视为生命体的阶段

塔可夫斯基说他的艺术就是为了关注生命。电影艺术作为一种人类生命需要的艺术形式,它因人的生命需要得以诞生,又以满足人的生命需要得以存在和发展。“精湛的艺术,必然通过达于受众心灵,令受众获得认识上的启迪、灵魂的净化,求得人自身与外界的和谐,最终由升华为美感。”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受众视为鲜活的生命体,以受众接受为其创作的根本目的,以满足受众生命需要的审美满足为其艺术追求,从而使电影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电影受众作为“生命体”,便凸显中国电影的核心价值观。所以,“中国电影的核心价值观应该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能否真实表现中国电影社会现实发展状况。所以歪曲、放大和无中生有的表现,食古不化等都违背中国电影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其二,是否注重人文情感表现,所以,忽略人本而只重技术的趋向令人忧虑;其三,能否提高艺术审美愉悦内涵,所以,电影没有艺术表现不能给予美感提升,将自身衰落、而被时代与人民抛弃是必然的;其四,能否通过电影增强民族自豪精神,鼓励理想期望,所以,灰暗、不促人向上的创作理应受到批评。”

将受众视为“生命体”的阶段,对应麦奎尔的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他的研究与结构性和行为性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抛弃了传播效果的刺激―反应模式,认为受众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受众的媒介使用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一种反映,也是赋予文化产品和文化经验以意义的过程。接受分析还强调受众在对媒介文本进行“解码”中的能动作用,认为受众对于大众媒介所提供的支配性和霸权主义意义,具有抵抗和颠覆的力量。

篇3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变电站内保护及自动化装置的细化管理

1.1 可编制“保护及自动装置压板对地电位表 ” 变电站现有的保护及自动装置型号种类多样,部分功能压板对地电位不一致,造成了值班员记忆混淆,为了确保操作的万无一失,建议变电站在查对相关技术资料、咨询相关试验、检修人及厂家工作人员和参考试验数据后,针对同类装置和压板,绘制“保护及自动装置压板对地电位表”,置于保护屏内,值班员在进行压板投入操作时如有疑问可快速查阅此表。

1.2 可编制“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正常状态表 ” 根据有效的继保定值单,对站内每块保护屏上的压板、操作把手等编制“保护及自动装置压板正常状态表”,记录每一块压板、操作把手当前的正确状态和功能,存放于保护屏内,当值班员进行设备巡视检查时将设备状态与对此表对照即可确定设备当前状态是否正确。

1.3 可编制“保护及自动装置操作指南 ” 由于变电站内保护及自动装置较多,菜单操作分级过多,值班员在进行操作或调取报告时容易模糊某信息的含义或某一功能菜单的操作,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编制“保护及自动装置操作指南”,并置于保护屏内,方便值班员及时查阅并为操作和处理事故提供最直观的技术指导。

2.保护压板投、退一般原则

保护压板关系到保护的功能和动作出口能否正常发挥作用,因此非常重要。变电站运行人员应了解各类保护压板的功能和投、退原则,特别是当现场运行方式发生变化时,有些保护的压板也要作相应的切换,避免由于误投或漏投压板造成保护误动或拒动等人为误操作事故的发生。

按照压板接入保护装置二次回路位置的不同,可分为保护功能压板和出口压板两大类。 保护功能压板实现了保护装置某些功能(如主保护、距离保护、零序保护等的投、退)。 出口压板决定了保护动作的结果,根据保护动作出口作用的对象不同,可分为跳闸出口压板和启动压板。 跳闸出口压板直接作用于本开关或联跳其他开关,一般为强电压板。启动压板作为其他保护开入之用,如失灵启动压板、闭锁备自投压板等,根据接入回路不同,有强电也有弱电。

当开关在合闸位置时,投入保护压板前需用高内阻电压表测量两端电位,特别是跳闸出口压板及与其他运行设备相关的压板,当出口压板两端都有电位,且压板下端为正电位、上端为负电位,此时若将压板投入,将造成开关跳闸。应检查保护装置上动作跳闸灯是否点亮,且不能复归,否则有可能保护跳闸出口接点已粘死。 如出口压板两端均无电位,则应检查相关开关是否已跳开或控制电源消失。 只有出口压板两端无异极性电压后,方可投入压板。

除了与二次回路直接连接的保护硬压板之外,某些厂家还设置了保护软压板,便于监控后台机、调度后台机远方投、退保护。 软压板与硬压板组成“与”的关系来决定保护功能的投、退,只有两种压板都投入且控制值整定为投入时,保护功能才起作用,任一项退出,保护功能将退出。保护软压板一般设置在投入状态,运行人员只能操作硬压板。正常运行方式下所有保护功能压板按定值整定要求投、退,所有出口压板均投入。 当一套保护装置的主保护和后备保护共用跳闸出口时,退出这套保护装置中的某些保护时只能退其功能压板,而不能退出口压板,否则该套保护装置中的其他保护将失去作用。

3.有关旁路代路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旁路开关代变压器高压侧开关

旁路开关代变压器运行时:

a)旁路开关保护装置中的某些线路保护功能不用 ,并且由于主变保护没有重合闸和单相启动失灵保护,所以应退出旁路保护屏中的纵联保护、零序保护、重合闸和 A、B、C 相启动失灵压板,投入三相启动失灵压板及跳闸出口压板。

b)主变保护屏投入跳旁路开关压板 ,退出跳变高开关压板 、变高开关启动失灵压板。

c)如果旁路带变压器时,变压器保护保护的两套主保护其中一套使用变压器套管 CT,另一套保护使用主开关 CT;那么代路时其中一套主保护仍然使用变压器套管 CT, 另一套主保护使用旁路开关的CT。 这种情况下变压器主保护的保护范围与代路前相比没有缩小 ,旁路保护不投入运行, 只需投入变压器保护跳旁路开关的出口压板,退出变压器保护跳被代主开关的压板。

d)220kV 母差 、失灵保护屏投入跳旁路开关压板 ,退出跳变高开关压板。

e)主变保护上的联跳压板很多,如主变后备保护跳母联 、分段 ,当主变停用或备用时要退出联跳压板,防止主变定检或试验时误跳运行中的开关,造成大面积停电。

3.2 线路差动保护代路问题

由于在一次代路操作过程中 , 对于线路差动保护会出现差动电流,若此时区外有扰动或故障,可能会造成线路保护越级跳闸。因此在进行代路时,应先将线路停电,代路操作完成后复电,并确定代路后的差动保护两侧按要求设置好,并且无异常差流时再投入,恢复线路时,同样应停电操作。当被代线路的确无法停电时,应先将两套差动保护退出,然后进行代路操作,代路操作完成、确定代路后的差动保护两侧无异常差流时再投入。 整个代路工作结束后欲恢复本开关运行前,应将代路的差动保护退出,然后做一次方式及保护的恢复工作(包括代路对侧 TA 变比有关的恢复),确认两侧两套正常差动保护无异常差流后再投入。 要注意的是,当旁路开关TA 变比与被代线路本开关的变比不一样时 , 还应考虑对侧相应更改与代路侧 TA 有关的定值(如变比系数)。 为保证代路和恢复操作过程中线路故障两侧亦能较快地切除故障,可将线路两侧距离 II 段保护时间缩短为 0.2S,待两侧差动保护投入后再改回原定值。

4.双母接线的电压互感器检修时母差保护的处理方法

双母接线变电站停运一条母线上的电压互感器(TV)时,若仍维持双母线运行,母差保护要投无选择方式。这时如果任一母线发生故障,如图 1 中的 d1 或 d2 点短路,母差保护将不会选择母线,而把所有运行元件切除,造成变电站全站失压。

若在 TV 检修时,母差保护仍投双母方式,这时,若停运 TV 的母线发生故障(如图 1 中 222TV 检修,QS2 断开,d2 点短路),母差保护只切除故障母线 WB2,非故障母线 WB1 仍可正常运行,减小了停电范围。 但若非停运 TV 母线发生故障(dl 点短路),则母差保护切除该母线后,另一母线连接元件上的保护(如 L1 保护)将失去电压,可能会误动。 更严重的是,保护装置复归后,由于 TV 断线闭锁保护,若此时再有故障,保护将会有拒动的可能。综合考虑到保护拒动的后果严重,从电网安全考虑,在 TV 检修而仍维持双母线运行时,母差保护投非选择方式。

5处理继电保护故障的对策

5.1 跟踪继电保护设备运行情况。这样,就可以随时掌握设备的运行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一旦发生故障,可以及时处理,以确保设备的安全和平稳运行。

5.2 提前预防。即对在生产通过安全处理、掌握故障数据、了解其性质,均在未发生事故之前,就及时地分析和制定相应的对策,以便尽快消除故障,同时安排人员消缺。

5.3了解继电保护的缺陷。这样有助于逐步掌握设备的运行规律,不断提高继电保护人员的运行维护水平。应对继电保护设备中出现的各种故障进行及时、全面地统计,确保每次故障都能及时统计,为通过缺陷管理寻找设备运行规律奠定坚实基础。

6.结束语

随着变电运行中继电保护电网的普遍应用,变电运行人员要对继电保护的管理和工作原理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如,当系统出现意外情况时,继电保护装置就会自动通知变电运行人员,相关人员就能及时处理故障、解决问题,及时恢复系统的安全运行。继电保护装置还可以和其他设备相互协调配合,自动消除故障,使继电保护管理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通过以上对变电运行中关于继电保护的问题的探讨总结可见,变电运行工作与继电保护运行管理息息相关。我们变电运行人员有必要进一步对继电保护的运行做更加深入的实践和总结,使变电运行工作和继电保护运行管理有机结合,作为一名变电运维人员,最重要的职责是保证人身、设备和电网的安全稳定连续运行,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才能胜任变电站值班员这个岗位。还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丰富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篇4

二、电子电工教师要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电子电工教师要积极转变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注意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注意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动态信息交流,注意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沟通。电子电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和爱护学生发言和表现的积极性,构建一个平等、和谐和宽松的教学环境。电子电工教师还要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教学工具,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教学、实物教学、现场教学和仿真实训、实际操作等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方式。

三、电子电工教师要改变旧的评价标准,通过多种渠道去评价学生

在现有教育体制下,考试仍然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包括对职业高中学生的技能鉴定。职业高中教师把自己讲的的书本上写的原原本本地搬到考卷上,虽然能够考察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记忆和背诵程度,但是很难考察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所以职业高中教育评价要和普通高中教育评价有所区别。电子电工教师应当考查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采用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演算题等题型的闭卷考试方法,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考试的目的。所以,电子电工教师必须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笔试、口试、机试、现场操作考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考试内容上不仅要考查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而且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电子电工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人的潜能开发,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塑造,重视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突出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提高。

四、电子电工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具有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电子电工教师要积极参加新课程改革培训,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创新,探寻现代学生的想和做,深入到学生中去,在教学上不断探索。因此,电子电工教师应极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篇5

2信息管理技术在自动化电力变电系统中的应用

2.1病毒防护技术

计算机系统很容易感染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病毒,其本质是一种不断进行自我复制,并且占据破坏计算机系统数据的一种程序。针对电力变电系统的监控中心与调度中心的计算机系统专门设置病毒防护。全面地预防计算机病毒对系统的破坏,可以有效保护系统内存储的信息并且保证自动化体系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的畅通。

2.2防火墙技术

当前,电力变电运行中,有很多操作采用的远程控制技术。针对远程控制技术而特别设置防火墙。将能够进行远程操控一级设备和部分二级设备与非信任的外部网络进行隔离。执行强制性的网络信息安全检查,只有正常的指令信息,才能够豁免从而操控远程设备。

2.3系统数据备份技术

电力变电实现自动化运行之后,大量的业务数据通过信息网络直接传递到电力企业的数据库之中。通过建立电力企业数据信息备份中心,运用数据回复技术与加密的存储技术。对电力企业重要的业务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备份。以保证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或者遭到破坏时,能够及时快速地将系统恢复并且保存数据,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2.4设备安全监控联动技术

将远程变电设备的监控与应对操作进行联动。比如对变电设备的温度进行监控,其温度传感器的信号不仅会传递到监控中心,还能够直接传递到应急联动系统。应急联动系统中,设置相应的安全信息的应对程序,超过安全阀值,即直接自动联动操作,这样即使远程操作遭到破坏,也能够在危急的情况下进行自动的简单操作。

篇6

随着我国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变电站的建设从技术设备到硬件设施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于人口密集的地区,变电站的建筑设计和施工就会面临着不同的难题。因此,如何解决变电站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变电站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变电站建筑设计的选材问题

一直以来,由于混凝土具有良好的牢固性和耐久性的特点,我国的变电站建设都选用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但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应该结合当地的地理特性来选择建筑材料,一味的使用混凝土材料,使在许多地区的变电建筑出现了混凝土开裂、钢筋被当地水土腐蚀,发生锈蚀的现象出现。甚至,有些地区因为混凝土材料的分解,导致设备的电路损坏,出现漏电、火灾等故障。这些都是当初设计选择材料不合理造成的。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变电站建筑设计的选材。

1.1建筑选材要充分考虑各种环境因素

在不同的地区建设变电站,要充分的考虑不同地区的地理因素:土质、气候、湿度、环境、pH值等,在进行具体实施操作前,要根据自己的初步计算,在满足寿命、强度等理论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实际的考察并请有关人员进行评价。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环境因素,再结合本地区的地理特点,对材料的寿命、强度、刚度进行综合的考虑,在确定成本后,进行合理的、科学的选材。

1.2建筑选材要结合当地环境因素

传统的变电站大多建在一些没有太多人居住的市外郊区,而现代,随着人们用电量的增加,变电站正在逐步向着城市中人员居住密集的地区迁移,以此来满足大电量的使用要求。这样地区一般人流量较大、交通比较便利、经济比较发达,这些都对于当地的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当地的水质、土壤pH在未来几年都会发生改变。所以在设计变电站时一定要把这些问题考虑进去,选择合适的钢筋、混凝土,为变电站的施工建设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变电站建筑设计的防火问题

变电站建筑设计的防火问题一直是居民首要关注的问题之一,应充分考虑到以下因素:

2.1变电站周边环境的布置

变电站的建设区域内,要注意周围建筑的布置,保证各个房屋和设备间存在合理的安全距离,满足防火的规范要求。在必要的情况下,要设置预防措施来限制一定区域内居民活动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例如:如果在110kV变电站建筑墙外5m以内布置油浸变压器时,就要将墙外的设备增高3m,墙外的轮廓两侧各3m范围内限制开设门窗和面积较大的洞口,来避免可能引发的安全问题。

2.2 变电站电缆的防火处理

一些变电站电缆输送的电流比较大,输送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较多,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发火灾。我们可以采取许多种的措施进行预防。例如:使用添加特种元素的金属做电缆,在同等的输电量下,发热量大大的降低;对于远距离输电,我们可以采用不间断的电容器,当电流超过一定范围时,能够自动断开运送,然后自动进行电量的有效运输还可以使用防火隔板、喷涂防火涂料、耐火三角等方法对电缆进行防火处理。

三、变电站建筑设计的环保问题

3.1 噪声问题的处理

变电站在工作时会产生很大的噪声,可能会给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不便。所以,在110kV变电站的建筑设计时要充分注意这一点。

(1)选址方面的考虑。在变电站的建设前,要对地质进行考察,在满足供电需求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噪声的影响。可以考虑将变电站建在远离居民区的地方,如河边、草坪附近,如果噪音实在过大,可以考虑在变电的四周种植树木,来降低噪声。

(2)注意通风设计。采用适当的通风设计,利用风力、百叶窗等也可以帮助减小噪音。屋顶使用封闭的挡风玻璃,有利于变电站的通风效果。注意将副变电站的通风流向与主室相结合,防止风力流动不出去,斡旋在建筑内部产生较强的轰鸣声。所以,通风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妥善布置,充分利用变电站结构上的特点,使风力能够有效的流出。

3.2 电磁辐射的处理

目前多数变电站的输电电压一般都很高,在电缆的传输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电辐射由于变电站的电流大多为交流电,所以其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于人体的影响不大,但是由电磁辐射产生的电磁粒子对周围的环境还是有很大影响的。例如:在一些电缆距离地面较近的地方,地面植物的生长都非常快,这是因为高压电缆在电量的输送过程中产生的磁场和离子扰乱了土壤中的土质成分,促使了地面植物的疯狂生长。鉴于电磁辐射的影响,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来降低高压电磁辐射的影响。

(1)电磁屏蔽:将电磁辐射限制在一定空间,包括对主变辐射源的屏蔽和工作空间的屏蔽。

(2)对于产生电磁污染的设备,可采取远距离操作和自动控制等。

(3)个体防护:人员对设备操作时为应穿戴防护头盔、防护眼镜、防护服装等。

(4)植树绿化:在变电站区域周围应种植花木,可衰减辐射场强,保护人体健康。

四、变电站建筑设计中地基沉降问题

任何建筑物的地基在建筑物的荷载影响下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沉降,有的是均匀沉降,有的可能是不均匀沉降但是变电站一旦发生过量的地基沉降,就会使变电建筑发生倾斜或是墙体开裂,这就给电力供应工作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在变电站的地基设计时,要综合的考虑结构、基础以及地基三者间的相互影响,从结构、施工等方面入手,寻找科学的解决沉降的办法。

4.1 变电站的建筑外形结构简单化

如果变电建筑的外形和结构过于复杂,立面高差过大,就会使作用在地基上面的荷载有较大的差异,容易造成变电建筑的不均匀沉降,使建筑物开裂或倾斜。所以,变电站建筑的平面设计要采用形状简单的“一”字型;控制砌体承重结构使其长度和高度的比例不超过 2.5-3.0;内、外纵墙避免有中断、转折的情况,减小横墙的间距,以此来增加建筑的整体刚度,加强调节不均匀沉降的能力。

4.2 变电站的结构应设置沉降缝

设置沉降缝可以把整个变电建筑从屋顶到基础底面竖向分开,分成好几个互不影响的独立单元。这样的单元建筑的长高比较小体形较为简单、整体的刚度增大,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不均匀沉降带来的损坏。沉降缝一般设置在:平面形状较为复杂的建筑转折出;建筑物高度或荷载易发生突变出;建筑结构和基础不同类型处;长高比过大的建筑物内部;地基土的压缩性发生明显变化或者地基基础的处理方法不同处;分期建房的交界处,在设置沉降缝时,要注意预留足够的宽度,保持缝内的清洁,不添加填充物,以此来防止相邻地基间的挤压。

五、结束语

总之,在变电站建筑设计当中要注重变电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它们是保证变电站建筑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进行变电站建筑设计时,还要综合的考虑其噪声、防火、电磁辐射、地基沉降、选材等干扰问题,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提高变电站的使用寿命,保证变电站的安全和稳定运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篇7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实现对变电站主要设备和输、配电线路的自动监视、测量、控制、保护以及与调度通信等综合性自动化功能。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传统的变电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电力系统管理模式的需求。因此,将变电站由常规站改造为综自站已渐渐成为一种趋势。但是,由于综合自动化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其运行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下面将综自改造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做一总结。

1 有关事故信号的问题

在常规控制方式的变电站,运行中发生事故时变电站将产生事故报警音响并经过远动设备向调度自动化系统发出事故信号,调度自动化系统采用这个事故信号启动事故相应的处理软件(推出事故画面、启动报警音响等)。由此可见,变电站的事故信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特别是对于无人值班的变电站,由于监控中心的运行人员需要同时监控多个变电站的运行状态,事故信号就成为监控中心运行人员中断其它工作转入事故处理的主要标志性的信号,非常重要。

在110kV顿岗变电站综自改造竣工验收时,验收人员在操作35 kV线路时,发现在后台和地调远方控制合开关时,都会触发“事故跳闸”信号。

在采用常规的微机远动设备和保留控制屏的无人值班变电站中,一般采用在控制回路中增加记忆继电器(双位置)的方法产生事故信号,这种方法已在以前的采用RTU进行无人值班改造工程项目中(110kV及以下电压变电站)应用多年,其技术依据与原控制屏操作KK开关与实际开关位置不对应相同。110kV顿岗变电站事故信号生成的原理与上述方法相同。其回路为将操作回路中的KKJ继电器(双位置继电器)的合后位置结点与断路器位置信号结点串联,形成一个电气单元的事故信号,监控系统中只须将各电气单元的事故信号进行软件或运算即可生成全站事故信号。

事故信号的这种生成方法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发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当后台或地调对开关进行遥合时,双位置继电器KKJ励磁,其常开接点变为合位,但由于开关位置变位太慢,DL常闭接点仍处于闭合状态,回路接通,触发事故总信号。由于这个问题是因为开关变位太慢引起,所以就通过在测控装置中设置延时,以延长判断时间来解决的。这种解决方法的弊端在于真正的事故发生时,会由于装置中设置的延时而不能对事故进行准确判断。

因为35kV、10kV均为储能开关,当断路器合上时,储能装置启动,与其相连的TWJ失磁,若将TWJ的常开位置与KKJ的常开位置相连,构成生成事故总的回路,则会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这种解决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因为软件延时而产生的误判断。

2 有关GPS对时的问题

随着变电站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电力系统对统一时钟的要求愈加迫切,有了统一时钟,即可实现全站各系统在GPS时间基准下的运行监控和事故后的故障分析,也可以通过各开关动作的先后顺序来分析事故的原因及发展过程。统一时钟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提高运行水平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在广东电网公司的《广东电网110~220kV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技术规范》中,明确要求采用GPS时钟对电站装置进行校时。

GPS对时一般有三种方式。

脉冲同步信号:装置的同步脉冲常用空接点方式输入。常用的脉冲信号有:1PPS,1PPM,1PPH。

串行口对时方式:装置通过串行口读取同步时钟每秒一次的串行输出的时间信息对时,串行口又分为RS232接口和RS422接口方式。

IRIG-B方式对时:IRIG-B为IRIG委员会的B标准,是专为时钟的传输制定的时钟码。每秒输出一帧按秒、分、时、日期的顺序排列的时间信息。IRIG-B信号有直流偏置(TTL)电平、1 kHz正弦调制信号、RS422电平方式、RS232电平方式四种形式。

由于变电站内往往存在不同厂家的自动化装置,其接口类型繁多,装置数量也不等,所以在实际应用中经常遇到GPS对时接口与接受对时的设备接口不能通信的问题。110kV顿岗变电站采用的保护测控装置为国电南自的系列产品,该产品只接受无源空接点对时,而山东科汇科技有限公司的GPS设备只能提供有源485 B码对时。这就造成接口类型不统一,从而导致站内保护测控装置不能接受GPS对时的问题。

这个问题最终以GPS厂家更换通信插件,将对时接口改为空接点B码对时而得以解决。

这个问题的出现,提醒了设计人员在前期订货时,应充分考虑各种设备的接口问题。尤其是保护测控装置及其它智能装置与后台监控设备的接口问题。因变电站综自改造多用以太网方式组网,而有些厂家的旧设备只存在串口或RS485接口,或者不同厂家设备进行通信时,因为规约不同而造成通信失败。这些问题都需要对所订购设备的通信插件进行统筹考虑,或订购充分数量的规约转换器,以免类似情况再发生。

3 有关监控程序稳定性的问题

变电站实现综合自动化后,无论是有人值班还是无人值班,操作人员不是在变电站内就是在主控站或调度室内,面对显示器进行变电站的全方位监视和操作。所以监控系统能否保持长时间稳定无故障的运行,对提高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水平和安全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

事件:4月29日9:39,某变电站的监控后台主机SAC1/SAC2双机网络中断,后台监控机SAC2不能与前置机连接,值班人员重启后台程序仍无法解决问题。经过数次重启后,在下午17:26,恢复正常运行。当SAC2为主机且为前置机时,与SAC1机无法连接,使SAC1机无法读取实时信息,但系统没有判断SAC2机异常并把SAC1机自动切换为值班主机,所以造成监控后台SAC1机、SAC2机都不能正常运行。

值班人员对后台监控机SAC2的网卡、与交换机连接的网线、交换机本身进行了检查,均无发现故障。后经监控系统厂家人员检查确定,认为问题是由后台监控机SAC2的WINDOWS操作系统程序走死引起,网络资源不足导致后台监控机死机。

找出问题后,厂家将后台监控机的监控程序版本升级,并经系统双机切换测试。当其中一台后台监控机网络中断或有异常时,监控系统能将另一台备用机自动切换成主机运行。

篇8

0引言

城市电网规划中,变电站的选址定容直接决定电网的结构和网络规模,从而产生不同的运行成本和安全级别。因此,变电站站址、容量的选择直接影响城市电网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变电站选址定容优化的方法主要有数学优化方法,传统启发式方法和智能优化算法。智能优化算法是新兴的解决大规模组合优化问题的技术,近年来得到比较广泛应用。本文在建立变电站选址定容优化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云理论的智能优化算法(CTOA)进行求解。

1变电站选址定容的目标函数

变电站选址定容的优化在于,在负荷分布已知并且满足电网可靠运行的约束下,确定变电站数量及其供电范围、最佳站址和容量,使变电站的建设运行费用和线路建设费用最小。

于是得到变电站的优化规划模型,如下所示:

式中:n为新建变电站的数目;J为负荷节点的集合,Ji表示由变电站i供电的负荷节点的集合;gij表示负荷点是否由i变电站供电,gij=1表示“是”,gij=0则表示“否”;m为折旧年限,r0为贴现率,ml为变电站低压侧线路折旧年限;α为单位长度线路的投资费用,β为网损折算系数;lij为第i个变电站对第j个负荷点供电的长度,Ri为第i个变电站的供电半径;Wj为负荷点j的有功,e(Si)为i个变电站的负载率,cos为功率因数;N为变电站的总数,f(Si)为第i个变电站的投资费用,u(Si)为第i个变电站的年运行费用,Si为第i个变电站的容量。

2基于云理论的优化算法(CTOA)

假设U为一个用数值表示的定量论域,C为U上的定性概念,如果定量值xU是定性概念C的一次随机实现,并且x对C的确定度μ(x)[0,1]是有稳定倾向的随机数。μ:U[0,1],xU,xμ(x),则称x在论域U上的分布为云,记为C(x,μ),每一个x则称为一个云滴。若对应的论域是n维的空间,则可拓展至n维云。

2.1精英个体

精英个体指在进化过程中,适应能力最强的个体,分为当代和跨代精英。当代精英指一个进化代中适应性最强的个体,跨代精英指多个进化代中适应性最强的个体,进化的结果即为进化代中的最优跨代精英个体。

2.2优秀个体向量

优秀个体向量指对当前种群中的个体进行适应性评估后,得到的最适应个体,这些个体是产生下一代种群的母体。

2.3种群初始化

利用式子(3)、(4)随机产生新建变电站的坐标;初始En和He可选择的大一些。

xi=Lx+μ(Ux-Lx) (3)

Yi=Ly+v(Uy-Ly) (4)

式中:Xi,Yi分别表示变电站i的横坐标和纵坐标。Lx(Ly),Ux(Uy)分别表示规划区坐标的最大、最小值;μ,v表示在区间[0,1]内均匀分布的随机数。

2.4选择

在父代中选择适应性较好的个体作为母体来生成子代种群,这些子代个体组成种群规模向量,适应度越高的母体所产生子代个体的规模也就越大,这体现了进化论中的优胜劣汰思想。

2.进化

(Ex,En,He)称为云模型表达的进化模型。其中Ex为种子个体,表达遗传的特性;En为进化熵,代表进化范围;He称为进化超熵,代表进化的稳定性,He越大表示不确定性越强。

2.6变异

变异指进化过程中抛弃父代种群的优秀个体,按照一定策略生成新个体并作为母体产生新种群的操作,也成为突变。

CTOA在进化式变异和突变均利用了历史搜索结果,相比于其他智能优化算法而言,优化效果极为显著。

3算例分析

天津某小区远期的负荷预测结果为228.86MW,规划中采用110kV变电站,规模为3×50MVA。110kV变电站容载比为1.8~2.0,根据容载比确定变电站总容量为[411.95,457.72]MVA,110kV变电站需要3座。

根据变电站选址定容的步骤,参数设置为:种群规模取100,种群规模向量为[35,30,20,10,10,5,5,5,5,5],最大迭代次数imax=100,优秀向量个体数M=10,阈值λlocal=2,λglobal=5,K=8,L=2,初始化En=3,He=0.02,通过计算得到年最小费用为2786万元。

得到CTOA的平均适应度曲线,如图所示。图 CTOA平均适应度曲线

篇9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力系统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然而,伴随着技术发展的同时,各种安全隐患也层出不穷。从整个电力系统运行过程来看,变电运行是确保电网安全的人工操作源头,也是电网运行管理的最前沿,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电力企业应该重视安全管理和事故防范体系的建设,促使变电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巩固和提高。

1、 变电运行的安全问题

1.1 操作安全的隐患

变电运行是一项需要人工操作的工作,但是却常常由于人工操作而带来程度不同的安全隐患。首先从变电运行的程序来说,变电运行的设备较多,所以使得工作流程复杂且乏味,这样一些员工精力不集中,溜号、走神,褥子种种都会导致操作上的失误。还有就是工作人员的技术不过关,变电运行所需的是完全人工操作性的人才,而有些人的 动手实践能力很差,只会纸上谈兵,这也可能导致操作失误。这些操作问题一旦发生,轻则损失一些经济利益,重则会危害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进而危害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1.2 设备故障的隐患

变电运行中的设备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使用了质量达不到要求的设备和变电站设备老化。从质量方面来看,变电站对于设备的要求应该是十分严格的,因为变电运行过程很紧密,容不得设备有一丝的疏忽,一旦发生空缺,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相关人员将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的设备应用到变电运行中就会导致一系列安全隐患的出现。再者,设备老化也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变电站的设备需要更新换代,但是相关工作人员没有及时进行检查与更新,这样也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1.3 安全管理的隐患

变电工作中,安全管理占据这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的变电工作中,由于安全管理的不到位也导致了诸多事故。在变电运行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一般情况下管理秩序是非常混乱的,通常表现为管理层次不清晰、目标不明确、管理方法不科学。再有就是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达不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管理人员不能及时处理好问题,措施也不得当,这就使得很多安全问题的发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变电运行管理没有全面完成各项运行管理和技术工作,无法保证变电工作的正常、安全进行。

2、 变电运行安全管理隐患解决措施

2.1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每种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对工作的过程以及工作者的行为进行规范,变电运行也不例外,对于变电运行,必须要有相关的规范制度进行有效的管理。随着技术的进步,从前的规章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所以电力企业要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更新域完善。在安全管理中最主要的是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管理和限制,因为人在变电运行中占据这很重要的地位,制定规章制度约束变电运行中职员的行为,使员工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工作,按照正确的方法来规范地操作变电设备,防止由于操作上的失误而造成的安全问题。然后是建立监督机制,监督人员的操作行为和能力,从而实行奖罚措施,这样增强了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使他们遵守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变电运行的安全。

2.2 加强变电设备的检测

变电设备是变电运行工作的基础,如果没有设备就相当于没有电力系统,所以要保证整个变电运行的安全就要保证变电设备的质量。首先在购买变电设备时要严把质量关,要看清楚生产设备的厂家、日期,尤其要注意的是是否达到国家的质量安全保障,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变电设备的安全。其次是应对变电站设备老化的问题,要派专门的检测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查结果作为第一手材料进行分析,及时的对设备进行修理和更新。

2.3 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首先提高运行人员安全生产的思想意识。这需要教育他们竖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起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三严作风,树立起很强的事业心。只有拥有了很强的事业心,对工作中的很多事都能其力亲为才能够保证工作质量的提高,还要有安全意识,安全意识上去了自然会注意变电运行中一些细节的东西,这也有利于变电运行安全管理隐患的解决。另外提高运行人员的技术素质也是相当重要的,由于在变电运行过程中需要人们动手实地操作的项目有很多,而且还有很多突发性的时间,所以对于员工的技术要求是很高的。根据变电运行实际工作的经验,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应以个人主动提高为主,单位组织培训为辅,分层次、结合实际的进行。

2.4建立考核机制

为了防止变电运行中事故的发生,必须建立安全监督和考核的机制,避免安全

责任制度流于形式,使安全责任制成为只说不做的空壳。这就需要对变电运行的各个工作流程进行考核。首先是对每个流程设备准备情况,工作的效率,安全的防护进行考核,然后是面向员工工作状况的考核,这就让各个岗位的人员有了紧迫意识,是他们自觉地增强了安全隐患意识,有利于保障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考核还可以实行奖罚制度,将安全管理的成绩与考核和奖励挂钩,作为奖惩的重要标准依据,才能保证工作的巡视检查和因素分析的到位,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因素。

2.5 加强安全管理水平

就目前的管理水平来看是远远达不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的,由于很多电力系统的管理都存在大量问题,导致一系列安全隐患,所以加强管理势在必行。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还是要关注人的作用,要加强管理者素质的培养,管理者作为管理的核心,他们管理的成败往往对变电系统运行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管理者必须要加强自身管理素质的培养,学习相关管理知识,并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提高应急处理能力,能够有条理的处理突发事件。还有就是变电运行内管理系统的设立,要划分好管理层次,明确管理的目标和管理的责任。只有建立一个清晰、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对整个变电运行进行有效的管理,减少安全管理隐患的发生。

3、结语

在经济的飞速发展过程中,电能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必备的能源,电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来源,电力系统做为电能的输送企业,其变电运行工作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变电运行的安全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很深远的影响。在电力系统变电运行中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避免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电力企业要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设备的维护。总之,只有变电所安全运行工作抓到位,才能给企业、用户提供安全、可靠、合格的电能,也才能给广大变电运行工作人员以安全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 柳迎春,唐会生.浅谈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及故障排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2).

篇10

1.关于会计分期

既然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可以即时地提供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报表的生成不再以年、季,甚至月、旬为期间,那么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之一的会计分期是否还有存在的理由?支持会计分期的两个重要的理由来自财富分配以及纳税的需要。当通过互联网所进行的交易是否需要纳税,如果需要又如何纳税的问题至今还没有明朗化的答案,而财务信息一体化的实现所孕育的动态管理似乎也预示着财富分配作为企业整个动态管理的一环,应该摆脱传统产业的传统模式。会计分期是否仍然能够作为会计的基本假设而存在,今天看来答案还无法预料,但是却是从事会计理论研究的人所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2.新技术与会计信息系统的接口

会计理论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持续地寻找最新技术与会计信息系统的连接口。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构建是以最新的信息技术为支持的,财务信息一体化要想保持其基于网络应用的、有发展性的一体化信息平台的特质,就必须不断地为最新的信息技术寻找与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接口。要想胜任该领域的研究,研究人员必须具备会计与信息技术的双重教育背景,一方面熟悉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另一方面了解目前会计信息系统的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

3.无形资产的计量问题

似乎谈及电子商务,或者说谈及新经济就不得不面对无形资产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讲,无形资产的计量是否能寻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不但关乎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且关系到会计职业界的存亡。因为如果无法保证无形资产计量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那么会计的3张基本的报表,尤其是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所提供的信息根本无法满足决策支持的需要。在一个信息高度竞争的时代,会计信息并不具有天然的垄断地位,如果无法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信息势必会被更高质量的信息所取代。因此,理论界必须及早地寻找到无形资产评估的方法和依据,并将其上升为一种职业标准。

会计理论研究可能正面临着有史以来的真正的挑战,因为与电子商务有关的每一个问题的深入思考以至寻找的突破口,都既需要研究人员具备会计与电子商务的双重知识背景,又需要他们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精神,摆脱在原有的基础上修修补补的努力,而重新构建新的基石。

二、会计职业教育的变化

电子商务背景下,交易的处理是通过中央数据库或者各个单元的数据库的财务软件的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而自动化完成的。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下会计人员所必须从事的许多重复性的劳动将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而会计人员所要做的是更具创造性的工作,是无法由计算机来完成的工作。可以预见,会计人员的专业背景将涉足会计以外更宽泛的领域。相应的职业教育必须预见到这种改变。

1.教育必须完成会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以互联网为交易平台,所有的业务活动都是以电子化的方式来完成的电子商务对该领域的从业人员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关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方面的知识正成为该领域的通行语言,是进入该领域的专业人士必须提前完成的基础教育。因此,现代的会计职业教育必须承担会计和信息技术两个学科的教学使命。

相关教育除了要完成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新型人才的培养,还要完成对于已经涉足电子商务的会计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的后续教育。

篇11

中图分类号:F407.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加强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

安全,是包括电力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始终放在第一位的。由于目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需求越来越大,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大型变电站的技改、扩建工程也在进行中。现在变电站的的改、扩建工程基本上都是外包工程,在任何一种施工管理过程中,安全施工永远应该被放在第一位,它是包括电力企业在内的所有施工过程的生命线,同样,安全施工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安乐生活与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由于各变电站的特殊性,施工的工程公司对施工的变电站无法做到处处了解。在电力企业的安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要明确任务、责任到人,促使包括变电运行人员在内的每一个参与施工的部门都树立起强烈的安全意识,其次要根据所承担的项目特点,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要求相关人员认真执行与落实。详细说来,电力企业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落实:

(一)加强安全培训

安全培训对于进入电力企业施工现场的人员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他们在后续施工过程中按照规范进行安全操作,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安全教育的过程不仅仅包括安全培训,还应该加入考核内容,无论是新学员,还是老职工,都应该积极地参与到考核过程中来,只有通过考核才能继续上岗。要求参与考核的人员根据电力施工对象和过程特点,分析危险点所在,并提醒他们提前做好防护措施,在作业区域提前做好标识,提醒施工人员注意。安全培训与考核也可以作为安全交底的主要内容,加以重视。

(二)加大安全隐患的排查力度

电力企业施工过程中,对安全隐患的排查应该是一个常态,由于施工过程环境变化多端,所以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也要持续进行。电力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应该是一个排查—治理—再排查-再治理的不断循坏往复的过程,排点应该集中在坠落、坍塌各种地质灾害等。要切实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工程隐患排查的长效机制,选用专业性强、态度负责的排查人员,确保排查工作的严密与认真,在企业施工过程中形成一个认真排查、迅速改治、继续排查的良性排查系统。

(三)建立健全安全督查的激励机制

电力施工企业内部一般都会设立安全监督小组,进行日常安全施工的监督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首先,要在督查小组内部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督查激励体制,通过设置一定的奖励措施激励督查人员认真负责的进行督察工作,保证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负责认真的工作态度,使他们发现问题就要及时的通报指正,同时对由于工作态度不认真导致的安全隐患的疏忽行为,给予严厉的批评与惩治,这种惩治不仅要包括事故发生单位,还应该包括相关的安全督导小组,以此来使他们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从而保证安全督导工作的顺利进行,以达到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的目的。

(四)完善企业安全文化

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特别是作为电力施工企业来说更是如此。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应该包括健全、严格的安全施工制度、全员皆有的安全意识以及全员参与的安全教育活动,对于电力施工企业的员工来讲,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并把它严格的落实到日常工作过程中非常重要,长此以往,企业内部就可形成一个完善的安全文化,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一个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电力施工企业要着重加强对企业安全文化的构建与完善,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

(五)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电力工程项目具有投资额度大、建设周期长、施工及试运行风险大的特点,应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规范处理程序,使重大风险减到最低、突发事件能够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二、强化质量管理

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环节与流程都非常的复杂,各种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几乎贯穿施工的的全过程,而且也容易变化,因此,在电力企业的施工过程中,必须找出这些影响因素的所在,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其严加控制,谨慎的按照施工的既定程序进行操作,严格按照各种施工规范进行施工,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工程的质量。详细来说,电力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安全建设责任制

在电力企业施工过程中,必须强化安全建设责任制。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完善的责任机制,要切实做到责任到人,从上级领导到下级基础员工,都必须要担负起相关的安全责任,也要具备强烈的安全意识,发生突发状况时,无论安全责任人发生什么样的变迁,都必须要追究其相关的责任,要有安全责任终身制的强烈意识,以此来促进相关的领导和施工人员重视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以及安全问题,使施工过程能够在完善的监督作用力下稳定有序的进展。

(二)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

在现代化的工程作业过程中,大多数都是集体性作业,因此,作业质量与施工人员的素质也密切相关,所以要想保证工程质量,必须切实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企业需要不定期的举行各种各样的培训,培训的目的一来可以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促使他们按照施工要求规范作业,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施工技能。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只优秀的施工人员队伍,这也是打造精品工程的重要保证。

(三)制定严格的施工指导书

在进行实际的施工作业之前,都必须要进行严格的施工交底工作,施工交底不仅仅包含前期的培训和教育,还应该制定严格的施工作业技术指导书以及施工方案,用来指导后续过程中的施工行为。施工作业指导书和施工方案必须选用专业性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编写,理论与实例相结合,要做到通俗易懂、周到细致。除此之外,还要要求施工人员认真的掌握相关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同时做好施工过程中的记录,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的履行各种验收和交接制度。

三、加强工期管理,强化工程成本控制

大型的电力工程建设一般都要求施工单位在保证建设质量的前提下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完成工程建设,因此,对于电力企业的施工来讲,加强工期管理,强化工程成本控制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在工期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在工程项目开始建设之前,结合工程的各个实际方面,制定详细的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并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工程项目进度计划执行,防止刻意缩短工期和拖延工期的行为发生,保证工程项目能够保质、按时或提前完成建设。电力施工企业要想使工程项目能够获得更大利润,必须在保证安全、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严格实行成本控制。管理者要找到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在保证施工质量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又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安全是职工的生命,项目的生产,首先要加强防患意识,保证施工所需设备、工具的安全,保证参加工程建设的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避免安全伤亡事故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工期管理也是合同管理的环节之一,寻求最佳工期点成本,如何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一般来说,工期短,成本小,但当工期缩短到一定限度时,再要缩短工期,所采取措施的成本则会急剧上升。因此,在确保工期达到合理要求时,尽可能降低工期成本。切不可为了追求市场竞争力而盲目赶抢工期,否则,不但增加技术措施费用,导致工期成本超支,还会出现质量、安全事故,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严格按照工程项目的进度支付设备款、工程进度款、技术服务款,既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又使建设资金合理利用,从而保证工程项目成本最低。工程成本关系到电力工程建设的效益问题,因此,要在建设过程中加强内部管理,树立成本意识,综合各种因素,从预算设计到工程施工再到竣工交付,对比各种人力物力的价格,采用最经济、性价比最高的施工方案,控制工程的施工成本。

电力工程的施工项目管理涉及的因素众多,既包括质量问题也包含施工安全问题,更与施工工期和施工成本紧密相关,总之,电力施工企业要综合考虑各种施工要素,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建设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的节约成本、减短工期,在保障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精品工程,为施工企业树立行业品牌,从而也为了施工企业更加长远稳定的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韩治国.浅谈电力工程项目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