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生德育表现

高中生德育表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0 18:03: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生德育表现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中生德育表现

篇1

表现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欲望,是人对自我抱有期望与信心的显示,特别是中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价值的心理特征尤为明显。当学生的这个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而推动学生更有信心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尤其高中学生,最缺少的就是信心、表现欲、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和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我以为,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要设计值得表现的内容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设计有意思的问题,使他们感到值得一做,弄清它就能显示自己的水平,但如果不认真思考就很难圆满答出。于是学生的表现欲便被激发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

众所周知,对数的引入,是高一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历史性难点。每当教师按课本的程序安排,讲完这段教材之后,客观地说,相当一部分学生虽可以承认它的存在性,但尚难深刻领会,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突破认知障碍,笔者在上新课的前一天布置了课外作业:查阅资料,找出对数是如何产生的?第二天在上新课的时候,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言,讲述自己查到的对数是如何产生的。早在公元200多年,阿基米德就注意到1,10,102,103,104……与0,1,2,3,4……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是关于对数的原始思想。到了十七世纪初,商业,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天文学,力学等科学的发展,在航海,天文观测,抛物体运动等实际工作出现了大量极繁杂的计算,耗去了工作人员大量时间,提高计算效率成了当务之急,格兰的纳内尔,瑞士的彪奇,英国的布里格斯等都对对数的产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教师马上给以肯定与赞扬,同时又加以补充和引导。气氛极为活跃,学生在发言中也掌握了对数,从而不再对对数陌生了。也可使学生养成查阅资料的好习惯。此举使学生体会到对数的产生是实际需求,这就大大地缩短了学生和对数的距离。

又如,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在设计课外作业的时候,经常选一些相关的,以往的高职考试的题目,同学们因为这些题目是高考题目,会产生一种挑战它的欲望,会在课外认真思考,相互讨论,找到正确答案,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诸多例子中,确有许多精彩者。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要提供表现的机会

要使学生的表现欲成为现实的表现行为,就要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力求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教师还要保护表现欲旺盛的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表现力在难度更大的机会中得以发挥并获得成功,又要将难易适度的机会留给表现欲暂时尚弱的学生,使他们也能在表现的成功中尝试“成功体验”,树立自信,进而提高表现热情。

在学习“简单空间几何”课时,为了使初中学生较快地建立起“立体意识”,笔者给每位学生发了六根火柴,让他们搭出尽可能多的三角形来。学生兴趣很浓,但由于开始时思维囿于“平面”,一时难以奏效。教师本想给学生暗示,但话尚未出口,已有多位学生举手告捷:他们搭成了一个四面体,成功地搭出了四个三角形来。对学生卓有成效的表现,教者立即给以热情的鼓励。学生们都以羡慕的眼光投向他们,这几名学生一时成了“英雄”。通过这个开放型命题的解答,不仅使每个学生检验了自己的表现力,而且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要树立正确的表现观念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又要正确进行引导,务必使学生明白,表现不是出风头,而是练习与实践,是学习与检验,每个学生必须以平等的角色、积极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中去。

一位财会班的女同学,数学基础不错,学习也很用功,但她只是自己闷头学习,课堂上不多发言,明显地缺乏参与意识,成绩中等水平。后经教师多次找她个别谈心启导,使她逐步端正了自己的表现欲。而后她在课堂上有着出色的表现。在一次习题课上,她把三次多项式: 分解因式,竟用拆项、 添项以及借助多项式除法等五种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果,使大家大开眼界。

毋庸讳言,在数学课堂上,个别学生由于虚荣心太强,因而难免有些弄虚作假的表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加以批评,时刻勿忘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渐渐树立起正确的表现欲。

四、要强化表现的内功

如果说树立正确的表现观念,才能使学生投入表现,那么,扎实的基本知识、流畅的表达能力、较高的分析、归纳水平以及善于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的个性品质等,都是表现成功必备的内功。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内功,使其掌握良好的表现手段,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增强表现的信心。

我们知道,高中学生年龄大都在十六到二十之间,这是人生表现欲最强的年龄段。但由于他们底子薄,知识容量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特别是对多层次问题的驾驭,常有力不从心之感,因而往往导致表现失误。面对学生的此种困惑,笔者时常采用逼进思维法,即把问题进行分解,化整为零,分步推进。

五、要克服表现的心理障碍

篇2

在课堂的言语交流中,教学信息的发送与接收主要通过言语、声音、身体或情景等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的方式来完成。良好的言语交流具有三个特征:可接受性、合作性、情景性。即交流双方均需在了解对方已有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平等相处,针对当时的情境,充分利用表情、动作、声调或上下文关系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听说训练,是提高学生语言表现力的重要手段。听是一个人获取信息,摄取知识和发展潜力的重要途径,而只有通过用准确的语言才能把自己的才能、意识、意图表现出来,才能被人理解,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听说能力是在听说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本文主要从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来研究学生语言表现力欠缺的现象。

一、高中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口语“缺失”调查

1、交际对象不广泛

高中生的自我意识日益成熟,在观念与性格上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不管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但在课堂上,却只有几个“优生”会说,其他学生只是观众加听众,交际对象不广泛。

现象:在课堂交际活动中,有的学生乐于参与,侃侃而谈,能有条理地交流;而多数学生则羞于主动交际,被动参加时也会面红耳赤,吞吞吐吐。同班学生在交际活动中的表现差异大。另外,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所在的班级中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在集体场合不敢表达,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笔者所在班级男女生人数均等,口语交际时,女生中沉默寡言者居多,男生相对积极活跃,往往成为课堂中的亮点。同时,不少学生,在当众讲话时,不知手怎样放,眼睛怎样看,头怎样抬,导致说话时心理紧张,浑身不自在,出现面红耳赤、满身冒汗的现象。

分析:口语交际是一个双向信息交流的运动过程,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复合系统。学生在口语交际时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知识、智力上的差别,而是不同心理品质在起作用。口语交际的心理品质较差的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羞于表达,不敢交际,这成了制约其口语能力发展的最大障碍。这种心理品质往往由于个体原因造成或家庭境、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

口语交际既是人的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的一种生理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加强学生口语交际心理品质的培养可以促使学生克服交际时的心理障碍,变得敢于交际,在不断的实际练习中提升自己。

2、语言表达能力偏低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虽然都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但就心理本质和表达对象来说,它们是各具特点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不能单纯用书面语言的训练,代替口头语言的训练,因为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往往需要交替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者缺一不可。他们既需要有“文采”,也需要有“口才”。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一个全面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新人。

现象:有的学生心理素质好,积极主动参加交际,但语言表达的水平不尽如人意,表现为语言表达不流畅、语序混乱,甚至无法说清自己的想法。

分析:每个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受环境、年龄、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很多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的家庭成员文化水平偏低,对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口语交际训练往往被忽视。高中学生在小学或初中阶段时,生活经验少,口语交际能力尚处在逐步发展阶段。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必须从言语规范、基本技巧上对之加强指导,逐步使学生达到表达清晰、完整的目标。

二、高中生在语文课堂上语言表现力欠缺的案例分析

笔者在上《清兵卫与葫芦》(外国小说作品欣赏部分第五单元的阅读课文)时曾在课堂碰到这样的情况,让初登讲台的我有些不知所措。

师:清兵卫的命运确实让人感到可怜,这也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清兵卫的葫芦梦最终破灭,其原因有哪些呢?

生1:他父亲把他的兴趣扼杀了。如“‘是呀,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他爸爸很不高兴地向他那边看了一眼。”还有“‘什么话,你懂得什么,也来多嘴!’”父亲对清兵卫很粗暴。

生2:对!父亲还把他的葫芦给砸了呢!

生3:教员把它的葫芦没收了。作为老师,没有发现学生的潜能,还要进行扼杀。

生4:这些原因都不对。为什么不是清兵卫自身的原因呢!他的葫芦被父亲砸了后,他也不敢做声呢!

生5:你说的也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而已。当时的封建思想遍布整个社会,维护自己的理想是很艰难的,只要背离了封建思想的事,都会遭到排斥甚至扼杀。清兵卫没有退路,就算换了其他兴趣,也必定遭到毁灭。这从文章最后一段可以看出。

……

分析:在课堂言语交流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客观描述所观察到的事件或自己的想法,如生1、生2、生3三位同学的回答,只客观地描述自己的看法。但生4的回答,“这些原因都不对。为什么不是清兵卫自身的原因呢!”没有经过讨论总结,不应该就作出如此肯定的论断,否则,可能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甚至会中断课堂进程。生5的前半部分回答“你说的也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而已”也有些武断和简单。

我们在平时的交流中,也会碰到这样的情况:

较好的语言表现力:甲――小雪,你在今天的讨论中很积极啊,讲得比别人多,并且有好几次别人还没说完你就插嘴了。

语言表现力欠缺: 乙――小雪,你真是喜欢出风头!(动机的判断)

篇3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学生;创造力;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1;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8-0001-02

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有相应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变革,翻转课堂的兴起给传统教学带来活力,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新的契机。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起源于国外。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执教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为了解决部分学生由于个人原因如生病、有事等情况下不能来学校上课缺课的问题,通过对教材进行录音以及制作相应PPT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网络授课,这可以说是拉开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大门。从此,国内外学者开始逐渐关注这种教学模式,并得到了更多的认同。

一、翻转课堂的发展现状

翻转课堂在国外发展现状与国内相比,比较成熟和完善。国外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不再是对翻转课堂定义以及优缺点进行简单概述,已经深入到实践,更多地关注翻转课堂如何运用于课堂实践中,以及如何与其他信息技术相融合,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国对翻转课堂的研究还处于基础阶段,更加关注理论探究等问题,但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也逐步上升到实际应用上。要真正理解翻转课堂,就要知晓究竟何为翻转课堂。所谓的翻转课堂,就是打破传统的教师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创造一种网络授课以及学生自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主要通过网络视频以及课件、录音的形式在课下以及课前进行学习,并且在此种教学环境中教师授课讲解的时间由学生自由讨论替代。翻转课堂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教师录制视频、课件、讲座等多种电子资料的方式,实现了学生课前自我预习,课上与老师、同学互相讨论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授式的教学模式,并且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实现资源共享,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二、翻转课堂的优势

翻转课堂被国内外重视,是因为其自身有着许多优点。一般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如下几个优点:一是翻转课堂实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学生不再是接受者,学生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性,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也可以选择自由的学习时间。二是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充分选择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并在课堂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有利于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且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提升与表现。三是充分利用当前的电子信息技术。电子资料与传统资料相比,具有信息承载量大、信息传递速度快、可以共享等多种优点,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实现各个地区、各个学校资源共享,对于一些教学资源贫乏的偏远地区尤其有益处。四是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一系列弊端。比如,传统课堂氛围较为死板、严肃,而翻转课堂氛围较为轻松;传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间关系较为紧张,而翻转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等。

三、对高中生创造性能力的理解

在了解了何为翻转课堂及翻转课堂的优点的前提下,要进一步考查其对高中生创造性能力的影响,就要进一步探究何为高中生创造性能力以及高中生创造性思维表现的特点。所谓的创造性也叫创造力,它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造性是由创造性认知品质、创造性人格品质以及创造性适应品质所构成的。所谓高中生创造性能力就是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高中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不断进行发散式思维,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和特性。高中生创造性思维品质也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从总体来看,高中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具有流畅性、独特性、变通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生理、心理状态相对稳定成熟,思维能力较为流畅且稳定。而且高中生个性化特征比较鲜明,思维具有其独特性,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情况、环境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高中生创造新思维所呈现出的诸多特点,究其根本还是与其年龄发展特征以及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相一致。

如何培养高中生创造性表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该是很多教师所关注的问题。首先是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比如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如大脑风暴法)以及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其次,要注重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包括培养创造性教师、开设创造性课程、培养创造性人格等一系列措施。

四、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高中生创造性能力表现

当前我国十分重视对教育教学的改革,改革重点是要改变传统的偏重于知识学习的倾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所重视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已经有了一些实践。如重庆某学校对翻转课堂的实践,该校将教学流程分为:教师录制并上传视频、学生下载视频、学生自学或者组内讨论、组长收集问题并反馈给教师、课堂讨论、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是对翻转课堂的完美实践。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不难发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他们可以针对视频课件有效利用自己的时间,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进行反馈,并且能够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进行积极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更加x跃积极,思维更加活跃,这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发散性思维,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表现能力。再如,河南某附属中学以高一学生为实验对象,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体针对的是高中生物“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章节,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资料的开发以及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如在教学内容的分析环节,首先明确教学任务,接着找出章节知识内容重难点,然后进行PPT制作,再以微视频或者文档的形式上传给学生。在教学资料的开发层面,进行课件制作过程中可以整合网上许多有关此章节学习的优秀课程资源,然后根据本章节内容进行系统设计组合,再将课件提供给学生学习,以加深他们的理解。在具体的课堂讨论环节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比如,学生对细胞的能量供应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具有发散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如学生会创造性地绘制细胞能量供应图,以加深自身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领会。同时教师可以发现,在这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性不断增强,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创造性能力得到提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增添高中课堂教学的活力,更加有利于学生表现自身的创造性,更加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表现,其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自己安排时间,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都有利于他们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二是翻转课堂所应用的视频及音频资料,具有信息量广、效率高、知识丰富等特点,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表现能力。三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中主要采取讨论的形式,教师作为引导者、答疑者而存在,教师还要在讨论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种各抒己见的开放式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使自己的思维更加开阔。这种开放式的注重热烈讨论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促进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07).

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A

表观遗传学为人们理解遗传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同时,表观遗传学作为一个前沿领域,将是高中生物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如何在高中课程中实现其教育价值,对教育工作者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1 表观遗传学:从“意外”发展而来的科学领域

“众所周知,DNA是生命的基本遗传物质,但令人怦然心动的是,你可以继承的不仅仅只有DNA序列,还有表观遗传信息。”表观遗传学是从对经典遗传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意外”现象的探索中发展起来的,这也使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格外令人着迷。

经典遗传学认为,遗传信息储存于核酸序列中,并通过生殖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它所揭示的“基因型决定表型”的遗传模式被广泛认知。然而,不符合此模式的遗传现象却一直困扰着遗传学研究者们。作为遗传信息完全相同的同卵双胞胎为什么会在成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不尽相同的外表特征?在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中,虽然每个细胞拥有相同的遗传物质,为什么它们却遵循高度的时空特异性,从而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在过去的30年中,随着对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X染色体失活、基因组印记以及非编码RNA等领域的不断深入研究,许多困惑科学家已久的遗传学问题得到了解释,表观遗传学也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热点研究领域。

表观遗传现象被定义为“非DNA突变引起的可继承的表型变化”。其中包涵三个关键点:

(1) 不是由DNA突变引起的;

(2) 可以继承的,或是说可遗传的;

(3) 引起了表型的变化。

一直以来,DNA被认为是遗传信息的唯一承载者。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表明,子代可以继承的不仅仅有DNA携带的遗传信息,还有“表观遗传信息”。而这些表观遗传信息虽然没有伴随DNA序列的改变却可以遗传下去。例如,在发育过程中,分化后的细胞和组织之间存在明显的表型差异,这些差异一旦形成便可以以一种克隆性的方式遗传给子代细胞。需要说明的是表观遗传现象中的表型变化是“开关”型的,即这种表型非“有”即“无”,而不是程度上的变化。

表观遗传学与克隆、干细胞、衰老与癌症等研究都有密切联系。在“后基因组”时代,表观遗传学的发展对生物学研究以及人类疾病领域的研究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2 发挥表观遗传学在高中生物学中的教育价值的教学策略

表观遗传学现象广泛存在于生命周期的各个过程中,表观遗传学的调控对生物体来说具有普遍且重要的意义。不过,目前国内外高中生物教材几乎都没有完整介绍表观遗传学相P内容的章节。其原因固然比较多,但主要原因有:表观遗传学是近些年来才发展迅速,属于比较新的研究领域;表观遗传的机制非常复杂,要让高中学生理解其内在机制,有一定困难。然而,将表观遗传学的内容纳入我国的高中生物课程,已经基本达成共识。那么,这一内容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教育价值究竟表现在哪里?笔者认为,它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遗传学知识,完善遗传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发挥它在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价值。

2.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的本质

目前,人们对“科学的本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2061计划――面向所有美国人的科学》所阐述的科学的本质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可:

(1) 科学世界观:自然是可以理解的;科学知识是可改变的;科学知识并非很容易就可以;科学并非万灵丹,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2) 科学探究活动:证据对科学而言是重要的;科学是逻辑与想象融合成一体;科学知识除了能说明自然界的现象也具有预测的功能;科学家会验证理论以减少误差;既定的科学知识并不具有永久的权威地位。

(3) 科学事业:科学是人类的一项事业。

表观遗传学的发展历程,典型地体现出了科学的本质。因此,表观遗传学内容的教学,应着力于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2.1.1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具有开放性

表观遗传学的发展表明,人类对遗传现象和本质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因此,科学知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虽然遗传学已经建立100多年,但是科学家们并没有停止对遗传问题的探索,遗传学仍然在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回答:“为什么遗传背景相同的同卵双胞胎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表型差异?”“为什么克隆后的小猫与‘单亲妈妈’会有不同花色?”……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会发现用之前所学的经典遗传学知识并不能回答好这些问题,而是要进一步寻找更合理的科学解释。由此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的开放性。

2.1.2 引导学生感悟科学讲求证据与逻辑

人们对遗传现象的认知程度会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改变,但所有观点的产生都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基于科学实证。表观遗传学从对现象的认知到理论的建立都是基于科学证据的积累。这期间出现了很多假说,也经历了理论的不断提出与的过程。虽然目前仍然有很多还不能够被解答的问题,但是通过科学家们在DNA与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组以及非编码RNA等领域的不断探索,人们已经可以解释很多表观遗传学现象。科学研究的发展往往从认知规律开始,进而通过科学探究来逐步揭示规律形成的机制。教学时,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基于表观遗传的现象,科学家揭示现象获得的研究事实来得出结论,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观遗传学内容,知道知识是如何形成的,也能进一步引导他们认识到科学是重视证据和逻辑的。

2.1.3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的连续性

科学的本质特征,一方面表现在科学知识是暂时的、可变的;另一方面表现为科学知识又具有持久性。虽然科学家反对绝对真理的概念,并认为其中不确定性是事物本性的一部分,但绝大部分知识都具有持久性。因此,改变性与连续性是科学一贯的特征。高中阶段学生对表观遗传学相关内容的学习,既需要、也可以体现出科学的连续性。

经典的分子遗传学可以说是从“基因”的层面来进行研究,表型的改变归结于DNA序列的变化。而表观遗传学是从“染色质”的层面来进行研究,表型的改变归结于染色质状态的调整。所以表观遗传学狭义的定义为:通过调整染色质状态,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实现对基因转录的调节。学习有关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表观遗传学的发展对经典遗传学来说并不是一种质疑和挑战,而是一种补充,是遗传学研究的一种延续。随着表观遗传现象分子机制的揭开,其与经典遗传学以及普遍的生物调控更容易地被结合起来。这种联系是一直就存在的,只是科学家需要通过对科学的不断探究去发现和理解它。科学是人类的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遗传学的探索还将继续为人们揭开更多生命的奥秘。

2.2 注意引导学生进一步建立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理解生命的本质所需要的观念,是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构建生命观念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观遗传学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以及稳态与平衡观。

2.2.1 注意凸显表观遗传学如何体现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结构与功能观是基本的生命观念之一。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的有效执行必定依赖于特定的结构。在生物体的生命历程中,结构与功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表观遗传现象充分体现出结构与功能的辩证统一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表观遗传学“开启”和“关闭”两种不同的表型状态下,总是可以在其中的关键调控点找到结构差异,即结构决定功能。染色质在结构上并不是均一存在的,既有相对松散的有利于基因表达的常染色质,又有高度浓缩使基因沉默的异染色质。常染色质是以一种开放式的、对转录等过程所需的各种酶更为敏感的构象存在,随时可以开启基因的表达。而异染色质以一种超浓缩的致密结构存在,转录等相关的酶无法结合上去,从而抑制表达。这体现出染色质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表观遗传学的各种机制之间其实是相互关联的,表观遗传因素通过调节染色质的结构、对染色质进行修饰等来影响基因的转录,从而达到调节功能的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表观遗传的实例渗透结构与功能观。例如,表观遗传学因素导致雌性哺乳动物的一条X染色体失活,失活后的染色体以致密的异染色质状态存在,称为巴氏小体。以玳瑁猫为例,玳瑁猫(母猫)的体表有黄色和黑色随机分布的花斑。控制黄色和黑色毛色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两个等位基因。在个体的发育过程中,细胞内的一条X染色体随机浓缩而失去活性,从而呈现出这种黄黑相间的花色。

2.2.2 注意发挥表观遗传学在建立进化和适应观念上的价值

“生物进化”是生物学核心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将大部分生物学知识建成一个整体的框架。“遗传”“进化”与“环境”三者之间存在很微妙的关系。生物进化的前提是有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素材的多样性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原料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而环境又像是一个有力的推手影响着进化的方向。表观遗传学的学习是一个将遗传、进化与环境很好整合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者的内在联系。

生物体能够产生后代并稳定遗传依赖于稳定传递的遗传信息与精密的调控机制。表观遗传信息的发现是对遗传信息的重要补充,拓展了遗传密码(DNA)的信息承载量。表观遗传信息的加入相当于扩大了遗传样本量,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很多表观遗传学现象都是在生物后天的发育中表现出来的,体现出环境的塑造性。借助表观遗传学研究手段,人们能更好地理解环境因素对生命的影响,进一步理解“基因型+环境=表型”这一遗传学命题。研究结果显示,从单细胞到多细胞,表观遗传相关的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的程度与类型以及RNA干扰机制在不同的物种中具有显著的差异,暗示着表观遗传调控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表观遗传信息的发现以及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对进一步理解遗传与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2.2.3 利用表观遗传学内容引导学生建立稳态与平衡观念

在自然界生存,生物种群会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来有效地适应环境从而维持稳态。稳态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动态平衡无处不在,各物种与生存环境之间存在平衡,物种之间存在平衡,种群之间存在平衡,个体之间存在平衡。与此同时,每一个生物个体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在生存过程中,个体的各种结构之间、各种调控机制之间都存在平衡。在进行表观遗传学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层次引导学生建立相关的生命观念。

雌性与雄性之间的平衡:众所周知,X染色体的基因携带量较Y染色体来说是大很多的。如果雌性动物的两条X染色体都具有活性,那么雌性性染色体所携带的基因数目几乎是雄性的两倍之多。在哺乳动物中,雌性个体的一条X染色体会随机失活,从而维持与雄性之间基因的剂量平衡。

染色质结构之间的平衡:基因的表达与沉默是一个复杂且精密的过程。在哺乳动物中,染色质中的常染色质比例只占不到4%,而剩余的96%都为异染色质。需要注意的是,沉默染色质是动态变化的,这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要维持和延续染色质的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必定需要一个十分可靠的调控过程。因此,表观遗传现象往往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表观遗传调控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平衡:在表观遗传学研究还不明确的年代,人们常常把经典遗传学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归结于“环境”的因素。研究数据表明,环境因素可以通过影响表观遗传标记从而影响基因功能。表观遗传具有时间上的多样性,同卵双胞胎在出生早期具有相似的表型,但随着不断地成长,差异会不断出现。数据显示,同卵双胞胎在遗传学标记的程度和分布上都有明显的不同,说明表观遗传调控与环境的变化之间存在一种动态的联系。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的表观遗传学内容的教学关键不在于表观遗传知识的深挖和补充,而在于以此为脚手架,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构建生命观念,从而使学生建立终生受益的素养基础。

参考文献:

[1] Watson J.D. Celebrating the genetic jubilee: A conversation with James D. Watson. Interviewed by John Rennie. Sci. Am, 2003.288: 66-69.

[2] Avery O.T., Macleod C.M., and McCarty M. Studies on the chemical nature of the substance inducing transformation of pneumococcal types. Induction of transformation by a desoxyribonucleic acid fraction isolated from pneumococcus Type III. J. Exp. Med, 1944. 79:137-158.

[3] 朱冰,O方霖译. 表观遗传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

[4]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dvanced of Science. Project 2061: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dvanced of Science. 1989:1-16.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09-02

自党的十以来,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框架已初步形成,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逐渐占领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出人意料的是,高职毕业生仍遭受着文凭含金量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就业薪酬低等问题的困扰,高职生的发展现状与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今天,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目标的高职生不仅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也有利于满足市场对劳动力的多样化需求,更是保障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此本文将针对高职生的培养目标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力图为高职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2006年11月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肩负着提高国民素质和为市场提供新型劳动力的双重目标,其未来的发展将取决于育人性和应用性的发挥。

1、高职教育的地位

2011年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 ISCED )指出:“高等教育包括通常所理解的学术教育,还包括高级职业或专业教育,比学术教育更广泛”。 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同等地位。早在2000年,我国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就曾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的同等地位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认可。

2、高职教育的育人性

教育作为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承担着育人的职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更新,仅仅拥有职业技能的纯粹劳动力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对受教育者进行学习力的培养、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是市场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职教育的育人性应体现在重视高职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

3、高职教育的应用性

在我国7000多万技工中,高级技工仅占5%,与发达国家1/3的比例相距甚远, 而在产业结构升级的今天,市场对工程师、高级技工等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却在与日俱增。因此,培养与市场接轨的具有超强动手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既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的来说,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一目标既遵循了国际发展潮流,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目标。

二、高职生培养目标的实施情况

从我国高职生的发展现状来看,现实状态中的高职生与培养目标之间出现了偏差,高职生培养目标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

1、社会认可度低

这主要体现在文凭贬值、择业空间小等方面。在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中,学历是求职者最直接的敲门砖,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和教育层次的高移,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数与日俱增,相比之下,高职生的专科文凭在这场文凭“大比拼”中日益缩水。不仅如此,高职生的就业空间也逐渐被日益膨胀的本科生挤占,生存空间日益狭窄。

2、就业质量低

虽然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在逐年提高,但高的离职率依然反映着高职生就业质量低的现状。据调查,我国2009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5%,远高于“211” 院校和非“211”本科院校的22%与3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更加强调应聘者的学习能力、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单纯拥有职业技术的高职生们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高职生的择业优势在不断削弱

超强的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高职生明显的择业优势。但从目前的一些研究中发现,高职毕业生最引以为傲的“动手能力”与普通本科毕业生相比,已无明显优势; 另外,择业的功利色彩也在不断凸显。据王冉(2009)对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生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都选择留在北京,不愿回到生源地或到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的中西部地区。

三、现实与目标冲突的原因分析

目标状态中的高职生是奔赴祖国各行各业生产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而现实中的高职生并没有得到市场的青睐,这种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受传统人才观、学校和学生个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思想观念障碍

受“学而优则仕”“君子不器”等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工匠艺人的精湛技艺一直被认为是“奇技巧”,无法与读书人的求仕之路相提并论。直至今天,“学历至上”依然是企业信奉的用人准则,可以说传统观念是影响高职生获得社会支持的一大因素。

2、高职院校自身的障碍

篇6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黑龙江省内的四所高等院校: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结合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查阅、收集国家、黑龙江省有关《标准》的文件,同时通过中国期刊网收集了近年来与研究相关的较为权威的信息与资料,为本文的选题和论述提供理论依据。

2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了走访等形式对黑龙江省部分高校负责《标准》实施的教师共15人进行调查和咨询,对本研究课题涉及到的专业知识问题、实施的现状问题以及就课题的设计和研究方法等具体问题进行访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3问卷调查法

本文针对研究目的,通过走访学生体质测试方面的专家、教师,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设计制定问卷,并通过对教师、学生发放问卷,筛选具体指标,以获得研究所需要的资料和信息。

4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标准》与《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制定背景、测试项目、评分体系、等级评定等方面进行比较,探求新《标准》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

三结果与分析

(一)黑龙江省部分高校《标准》实施现状

自2007年《标准》正式颁布以来,在调查的4所高校中,2005―2006学年度开始实施《标准》的有1所,2007―2008学年度开始实施的有1所,2008―200年度开始实施的有2所。这与教育部和黑龙江省教育厅的文件要求基本一致。所有学校都制定并下发了相应的实施《标准》的文件,为《标准》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1测试中心的管理

从调查的4所高校来看,有3所高校有专门的老师来管理测试中心,占所调查高校的75%;有1所高校是由兼职人员来负责管理测试中心,占所调查高校的25%。专人管理对体质健康测试的顺利进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不仅有利于仪器器材的维护和保养,还有利于测试管理人员对测试数据的管理、分析、统计和上报。因此,各高校需要配备专门的测试管理人员,并不断调整测试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使其符合实施《标准》的要求。

2测试的场地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多数学校存在着场地不足的情况,有的学校学生近万人,测试场地却只有一百平方米左右,这远远达不到要求。还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固定的测试场所,在测试时临时找地方,再对仪器进行搬运调试,这样就使得仪器损坏率较高,而且费时费力,不利于《标准》的顺利实施。另外,一个良好的测试场所不仅能保证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缓解测试者的心理压力,测出更好更真实的成绩。

(二)黑龙江省部分高校在《标准》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上级主管部门缺少约束机制

由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标准》实施起来也各有不同,但是由于上级部门没有一个相应的约束机制,导致了部分学校对待《标准》的实施有应付差事的现象。

2学校内各职能部门之间配合不好

在调查中发现,关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的问题,每个学校在《标准》实施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曾遇到过,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的畅通程度、权责分明程度是制约的关键因素。实施《标准》的过程除了测量与评价之外,教育部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也是能否全面实现《标准》最终目标的有效途径和关键过程。而《标准》在学校具体的实施不仅仅是体育部或者体育系的事情,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学生所在系部、校医院等都是实施过程的参与者,每个部门之间都要紧密联系、权责分明。比如测试前学生基本信息的采集就需要教务部门来进行工作,测试时对参加测试学生的管理各系部就要有专人负责,校医院就要对测试现场进行一定的医疗保障以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等等。可以说,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得顺畅与否,直接决定了《标准》是否能够顺利实施。

3学生认知因素

大部分学生对《标准》认识不够全面,由于《标准》的测试内容一部分与学生体检互相重复,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混淆;另外测试工作是在全校开展,时间相对集中,学生人数多,场地拥挤,造成学生的成绩不能够客观反映出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由于测试人员不足,测试监管工作不完善,在测试过程中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情况时有发生,使得测试工作失去了原有的公平性,对实施工作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些都阻碍了《标准》在黑龙江省高校中的推广与开展。

(三)黑龙江省部分高校《标准》实施的对策研究

1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标准》实施规范与评价体系

建立《标准》实施规范及《标准》实施的评价体系与评估体制,是高等学校在《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有章可循的基本保证。建议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在实施《标准》过程中的工作流程,确保测试质量;制定《标准》检查的量化评价体系和《标准》实施的评估体系,以检查和评估为手段,来促进高校更积极、更有效、更科学地进行《标准》实施工作;建立《标准》检查、监督、评估的信息通报制度,形成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

2加大《标准》实施的科学研究力度

《标准》的实施实现了我国学校体育数字化的飞跃,高校作为拥有公共资源比较丰富的单位,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进一步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加强对《标准》实施过程的研究,这包括《标准》实施前对管理组织者的研究、《标准》测试时对学生动因的研究、《标准》测试结果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研究等等。有了这些相关的理论研究做基础,《标准》的实施就会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各高校在学生测试成绩和评价结果出来以后,应当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准确地了解自己体质健康状况的基础上进行锻炼。并且对测试结果和评分成绩要及时进行评价和统计分析,群体分析结果应成为指导体育教学的参考依据,以便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制定措施,不断加强对《标准》实施过程的调查研究,促进学校体育科学化。

3优化器材配置

测试仪器是保障《标准》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在数量上,建议添加仪器数量、增加仪器的配置比例,由于台阶试验测试时间较长,建议多添加台阶试验仪器的数量;在质量上,建议统一购买同一厂家相同型号的仪器,这样会减少不同仪器对导入信息的不同要求所带来的麻烦。另外,不同厂家的仪器之间的兼容性也不稳定。在《标准》实施过程中,应对机器进行严格管理、精心养护,尽可能保证其使用寿命和测试的准确性。

4《标准》测试与体育课考核成绩有机结合

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标准》,应当把《标准》的实施与体育课有机结合起来。确定《标准》在体育考核中的比例。其中:《标准》为一票否决制,即《标准》不合格者体育成绩则为不合格。同时可增设《标准》理论指导课程,认真组织学生学习《标准》,加强认识,积极宣传实施《标准》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体质与健康全面发展的课外体育活动。《标准》突出的特点是个体评价,通过测试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某些不足,因此,学校在贯彻落实《标准》实施的过程中,应将学生的测试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都能清楚地知道自身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同时,学校还应当对每个学生的测试数据进行针对性分析和比较,对有特定需求的学生实行运动锻炼健康处方,科学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四结论

《标准》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繁重的工作,除了体育部门以外,还涉及教务处、学生处、校医院、辅导员或班主任以及宣传和后勤部门,要充分发挥各部门之间的积极性,建立一套有针对性、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根据《标准》的实施要求,将其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相结合,把体质测试作为教学内容编入教学大纲,作为授课内容。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普及《标准》的力度,加大对学生的宣传,加强对测试人员的培训。

参 考 文 献

[1]卓美英,许政红.对于普通高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6(3).

[2]陆美琳.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实践与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5(8).

篇7

“生动课堂”是指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主动营造一个充满趣味、新奇、快乐的教学氛围,以此感召、吸引高中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自觉悦纳,使物理课堂处处充满生命律动、认知灵光与主观能动,真正打造一个生机盎然的生命课堂。因此,“生动课堂”是高中生自由自在地认知、开开心心地合作的主动认知过程,是高中生借助集体智慧去积累知识与悦纳教化的主动成长过程。

二、建构“生动课堂”的重要性

首先,建构“生动课堂”能为高中生提供一个有设计、有兴趣、有参与、有过程、有效果的生命乐园,借助高中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去悦纳教师预设的教育信息,切实提升“生动课堂”中德育渗透的实践效果。在“生动课堂”上,高中生处于开放、自由的积极状态,因而能提高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其次,建构“生动课堂”是为教师设计、实施与完善物理教学提供一个非常具体、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不仅能推动高中生学习物理知识,还能实现高中生对德育信息的积极获取与主动悦纳。因此,“生动课堂”能引导教师拓展物理教学的教育功能,推动物理教学效果的复合型发展,深度贯彻德育。最后,建构“生动课堂”能推动物理教学积极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深度优化物理教学的育人质量与教学范畴,实现科学育人观的贯彻执行,保质保量地完成素质教育赋予物理教学的教书育人使命。因此,“生动课堂”是物理教学走向提质增效、科学转型、教育拓展的物质基础,更是德育渗透的重要基地。

三、建构“生动课堂”渗透德育的有效方法

“生动课堂”是物理教学走向人性化、多元化、趣味化以及实效化发展的重要渠道,更是检验教师教学艺术、教学才能以及教学方法的试金石。

(一)借助支架教学渗透德育

支架教学是指教师在物理教学中首先为高中生解决重难点知识,然后将剩余的探究任务留给高中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友好交流与互助成长。因此,支架教学与“生动课堂”具有非常高的一致性,能成为高中生走向课堂认知主人的得力抓手,自然也适合教师借机进行德育渗透,有效推动支架教学与德育渗透的有机融合,切实提升德育渗透对高中生的教育效果。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摩擦力”的支架教学中,教师需要为高中生点明“摩擦力”无处不在,而且,物体的正压力越大,“摩擦力”就会越大。然后,教师以此为教学支架再让高中生针对“摩擦力”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利用集体智慧共同掌握“摩擦力”知识,并借助友好交流实现深度学习。由于“摩擦力”知识高中生在初中时期就已经学习过,因而能在集体讨论中获得较好的认知效果。因此,教师在评价高中生的合作探究时要渗透德育,先肯定高中生的友好互助与整合发展,然后鼓励高中生再接再厉,继续保持合作态势、交流途径,在互帮互助中成为好朋友,培养高中生的关爱意识与团队观念。

(二)借助对分教学渗透德育

对分教学是指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以知识讲解为教学起点、以高中生的主体探究为核心、以教师的知识小结为结尾,科学建构教师教学智慧与高中生整合发展相得益彰的生命互助平台。因此,对分教学与“生动课堂”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教师可以在知识小结中顺势渗透德育,有效推动德育与物理教学的相互融合,利用德育活动有效丰富物理教学的育人元素、实际效果。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的对分教学中,教师首先简略讲解此定义的基本知识内容,然后让高中生在合作探究中再次深度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并从理论层面集体讨论改变物体原有状态时必有外力的存在。这样,高中生就会在积极想象、主动发言、自觉交流中畅所欲言,快乐交流自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论感知。因此,教师在课堂小结时可以借机渗透德育,教育高中生成长道路上会有很多的外来诱惑力,高中生只有战胜外来诱惑,才可以继续前进;高中生被诱惑征服,就会贻误时间,改变原有的发展轨迹,因而高中生要战胜外来诱惑,笃定学习。

(三)借助翻转教学渗透德育

翻转教学是指高中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完成教师预定的探究任务,然后以自主学习成果为交流基础进行合作探究,借助集体智慧在课堂讨论中进行二次探究。这样,物理课堂的教学时间几乎全部都给予了高中生,因此,翻转教学完全能成为“生动课堂”,推动高中生真正成为物理课堂的认知主人。因此,教师可以在评价高中生自主学习时渗透德育,激励高中生继续自立自强。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翻转教学中,由于高中生从小学时期就在数学知识中接触过“速度”,因而高中生对“速度”的认知难度较小。因此,高中生可以在课下自主学习中通过识读教材内容进行信息收集与知识积累活动,然后在合作探究中将个人的主观认知结果进行课堂讨论,在信息大融合中进行再次感知,因而能彰显出高中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取得较好的认知效果。这样,当教师对高中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进行教学评价时,就可以肯定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习惯以及合作探究方法,鼓励高中生继续在自立自强中逐步养成自我管理、自主成长的良好习惯,推动高中生逐步进入自主发展、快乐成长的良性轨道。另外,教师还要借助高中生之间的互帮互助进行德育渗透,鼓励高中生在合作探究中热情待人、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努力实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活动效果。

(四)借助项目教学渗透德育

项目教学是指教师为高中生的信息获取与知识积累提供具体可行的探究任务,以探究任务指引高中生进行项目学习,推动高中生在互帮互助、集思广益中慢慢成为物理教学中的认知主人。因此,项目教学也与“生动课堂”具有非常高的一致性,能充分展现高中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在教学评价中趁机进行德育渗透,鼓励高中生团结互助、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共同发展。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五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的项目教学中,“加速度”是指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因而加速度越大,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值就会越大。因此,教师可以将“加速度”作为高中生的项目学习内容,让高中生在各抒己见、集体交流中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起掌握“加速度”这个知识模块。当高中生借助集体智慧完成对“加速度”的主观感知后,教师要顺势对高中生的齐心协力、群策群力以及互帮互助进行教学评价,并在教学评价中科学渗透德育。教师要表扬高中生之间的互敬互爱、慷慨无私、甘愿奉献、互通有无、相互启迪、共同发展,利用赏识教育固化高中生的良好动机、交流意识、无私做法与高尚行径。因此,教师以赏识教育为外包装的德育能继续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交流热情、表现欲望与互助意识,推动高中生在互帮互助中快乐成长。

篇8

一、互联网对高中生德育教育的不良影响

1.网络信息泛滥,学校德育教育权威性受到质疑

学校德育教育是指教师根据特定的要求和目标,设计出有针对性、计划性的教育教学步骤,对高中生展开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积极影响,让高中生逐步构建形成社会所需的品德观念[1]。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学校德育作为主阵地,对我们学生的个人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具有权威性。但随着当前网络社会的发展以及全球化趋势影响,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与信息通过互联网渠道呈现到了我们高中生面前,形成了价值与道德观念的冲突。对于高中阶段学生而言,对于事物的辨别能力尚未完善,且对新鲜文化具有一定好奇探索心理,一定程度上对学校德育教育产生质疑,学校德育的权威性动摇。

2.不良网络信息弱化高中生德育水平

高中生对于世界有极强的好奇心,在面对新鲜事物时,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探索。但互联网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却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督与约束,导致不良信息泛滥,而部分高中生对于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导致在互联网影响下,思想道德水平被弱化。在互联网的虚拟环境中,缺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作为约束,在社交网站中与不同背景、年龄层次的人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极有可能会接触到一些不良信息,使高中生道德观念受到侵蚀。长此以往,高中生在网络虚拟环境中所接受的观念会逐渐对其日常行为表现产生直接影?。

3.对于互联网过度依赖,不利于高中生自我认知形成

互联网所涵盖的信息覆盖面广阔,与现实世界相比较,更加丰富化和多元化,高中生既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取与学习相关知识,同时也可以进行日常娱乐消遣,通过社交网站进行交友、聊天,扩大了人际交往范围,但部分高中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沉迷于网络,且对于网络过分依赖,缺乏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失去对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定位[2]。长期沉迷于互联网环境中,不仅造成高中生无法科学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延误正常学习任务的完成,对学习失去兴趣,更重要的是可能导致出现网络孤独症,无法对高中生角色进行定位和实现正确自我认知,影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社会化进程。

二、互联网对高中生德育教育的积极影响

1.高中生德育教育渠道拓宽

事物具有两面性特点,互联网在对我们高中生德育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助于高中生德育教育渠道的拓宽。互联网具有时效性强、信息量丰富、双向互动沟通的特点,与学校德育模式的局限性相比,有利于德育教育生动化、规模化形成。目前国内已经出现有青少年维权网、德育网等网站,包括多种题材、形式的德育教育信息,为高中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提供了机会[3]。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高中生能自主选择浏览页面和主题,并经由网络渠道,与教师就思想道德观念展开讨论,并在社交网站内发表个人对于德育观念的相关看法。在对网络信息、价值观念等产生质疑后,还可以及时通过社交聊天等工具,向教师提出疑问,在接受解答后,可以自行进行思考,进而弥补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不足之处。

2.高中生情感沟通需求得以满足

现在高中生普遍承受较大的压力,期待能够被教师、父母和同学理解,但高中生通常自尊心较强,对于隐私等问题较为敏感,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如实表达内心感受,而互联网的出现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由于互联网交流的虚拟性特点,能够有效规避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尴尬局面。互联网能够为我们高中生提供相对轻松、平等的沟通环境和沟通手段,在互联网支持下,使同学们情感需求得到满足,让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能够在网络渠道中得到暂时发泄,起到放松精神压力的作用。

3.高中生社会适应能力增强

篇9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13-0291-01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进步,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接触信息的手段和方式也越来越便捷,现代社会的高中生接触世界和社会的机会比以往要多,但是由于高中生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加强高中的心理教育对高中生的行为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对高中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2高中心理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的塑造的重要性

中国有句话叫“相由心生”,良好的行为举止也是心理健康的一种体现,是通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塑造出来的。高中生正处于性格以及行为举止发展塑造的阶段,他们的身心都不成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指引,为其塑造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举止。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高中生形成良好的个性。现代的高中生很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长以及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宠爱的偏多使他们存在着怕苦怕累的心理,不能够面对一点点的挫折和失败,甚至是有一点点的失败都会被他们自己无限放大,导致他们出现自卑的心理,在行事做人方面有的高傲不可一世,有的自卑受不起一点指责,稍有不当的地方就会出现学生过激的行为。通过高中心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指导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采取合适的方式来正确应对,在自己的言行举止方面能够准确表达自己。高中生的行为表现是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内在表现,而真正对他们行为表现有影响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们的行为举止的表现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那么其中最严重的影响就可能导致高中生出现人格以及道德方面的缺失,对高中生的良好性格的养成以及气质的塑造,自我意识的健全等造成一定的阻碍,从而导致他们的行为偏离社会的正确发展轨迹。从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引导和塑造,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高中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3高中心理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的塑造的途径

3.1提高高中心理教育的氛围:我国的教育体制很看重学生的成绩,而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则相对比较落后,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生和老师的升学压力非常大,学校也更无暇顾及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高中生背负着比其他阶段的学生更大的升学压力,他们的课业负担更重,心理更容易出现问题,而时间的紧迫又使得他们无从发泄,导致他们只能够通过某种行为来将自己的压力和不满发泄出来,有时候甚至是过激的行为。因此,在高中的教育中,应该提高心理教育的意识,为高中生在文化课之余留下一些时间去认识自己,了解社会,从而健全自己的心智。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去,为学生创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关心学生的心理教育,及时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将自己遇到的心理困惑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正确解决自己的问题,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塑造良好的行为。

3.2将高中心理教育与德育紧密结合:心理教育是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出发来设定的一种教育手段,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及性格的改变和养成具有重要作用。而德育是心理教育的一种补充和辅助,两者的关系紧密,互不可分。德育是对高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一种升华和提高,它可以引导学生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看待世界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而心理教育则更多地是对学生的心理、性格的养成进行及时辅导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良好的品德的基础和奠基石。因此,在高中生的良好行为塑造和培养上,应该将心理教育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用品德教育指导学生遵循正确的行为标准,而用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正确行为规范,并将其内化为指导自己行为的规范,心理教育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塑造高中学生良好的行为。

3.3丰富高中心理教育活动:高中学生的文化课任务繁重,学习时间紧迫,背负的升学压力与学习压力大。适当开展一些心理教育活动对高中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辅导和指引,对高中生的良好行为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开设心理辅导课,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平台来正确认识自己以及社会,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与困难与同龄人一起分享和倾诉,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处理自己在生活、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心理教育课上,高中心理教育老师应该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调整,针对性格比较含蓄内向的学生,老师可以对其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引,通过一些谈话等形式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拉近,使学生消除对老师的畏惧感和陌生感,愿意将自己的问题与老师分享和倾诉,从而达到掌握核心问题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塑造良好的行为。而对于性格较为活泼开朗的学生,老师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将学生的倾诉意愿打开,形成一种良好的上课氛围,达到适时引导学生塑造良好行为的目的。

4结语

高中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年龄阶段的人群,他们正处于性格和行为塑造的成长期,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及时的掌握和了解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提高高中心理教育的氛围、将高中心理教育与德育紧密结合以及丰富高中心理教育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来塑造高中生的行为,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对他们的良好性格和行为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我国在教育普及中不断强调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控制能力也不足,因而在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和外界不良因素诱导时,学生容易以心理敏感或情绪压抑作出不当举动。针对这一点,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正确认识德育内容、观念和价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1]

1高中德育教育现状及主要问题

1.1社会环境方面:高中学生个性特点鲜明,这一点符合其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学生的个性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能够促进学生加强对自我的认识,但是也容易造成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学习中忽略他人的有效建议,形成“偏听则暗”的局面。例如当今社会大发展中强调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学学生选择辍学打工,技能不足沦为盗抢和乞丐群体,这就是当前德育教育与社会不相适应的现实案例。1.2家庭环境方面:高中生尚处于青春发育期,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较强烈,在与外界人、事接触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同时又过度重视自我感受,容易导致偏激性心理产生。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学校和家庭,但是关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不能一味寄托在老师和学校身上,需要将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德育教育相连接,为学生营造更加充分和完备的受教育环境。但是在实践中发现,由于高中生家长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导致对其心理、情绪等关注不够,家庭教育出现缺失和错位,使学生缺少正当的家庭关爱和教育。例如在相关调查中发现,许多高中生父母对孩子家庭教育不当,助长学生不良习惯,部分学生不懂得尊老爱幼、骄纵任性,甚至偷盗父母钱财、打骂父母等。[2]1.3学生自身的“三观”问题:而高中老师并没有完全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依旧老眼光对待新学生,依旧把文化课的学习放在第一位,只要成绩好,一切都好说。所以逐渐出现了一些极不和谐甚至让人痛心的事,究其原因,德育教育被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我德育教育意识缺乏,导致人身观、价值观扭曲,在高速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中,盲目追随潮流,却不能明辨是非。例如当今校园暴力事件频出,学生甚至将打骂、侮辱同伴的视频和照片上传网络,追根究底,使学生受不良影视、小说情节影响,错误代入到现实,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

2高中德育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2.1教育环境的优化:高中生德育教育包括思想素质教育和道德理念教育,高中生由于心智发育尚且不够完善,因而在实际教育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均要做好引导、辅助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从学校教育层面来说,老师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变化,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化解重重师生矛盾,并且在相互沟通交流中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而学校方应该切实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新的教育现象引导高中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同时以交流会和座谈会的形式宣传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建立起完善的学生考评制度,将德育考察项纳入其中,综合评价学生的基本素质。优化德育教育环境,还需要家庭和社会做好正确的引导,家长要言传身教,鼓励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和认识,社会媒体宣传方面则要注意信息传播的有效性。[3]2.2德育活动的开展:高中德育教育出现种种问题,现实堪忧,因而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形式,通过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学生在实践感悟中充分感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性。高中学习不能停留在课本上,学生需要走出校门、走向生活,高中生也不能仅仅学习文化知识,需要在社会体验中完善自我德育教育工作。据此,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安排学生参加烈士陵园扫墓等社会公益性活动,让学生参与植树环保、敬老爱老活动,学生在与不同的社会群体接触中能够更加深刻的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作用。开展与时代相适应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还包括捐款捐物、义卖等,学生能够在实践体验中意识到德育教育对自身道德品格和思想培养的作用和影响。[4]2.3德育教育渗透: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人们心理上的浮躁和欲望表现明显,这种价值观念也对当代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产生严重影响。当代教育工作中,学校和老师为学生提供文化教育服务,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学校的教育工作开展中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学校德育教育华而不实,德育工作落实靠后直接导致教育恶性循环,不良效益日益凸显。因而在现代德育教育工作中,无论是社会、学校、家庭还是学生自身均应该摒弃浮华,时时刻刻渗透德育教育,把育人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将德育教育融入课本、融入生活,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感悟人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自我成长和进步。

3结语

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形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社会在变革,而高中德育教育也要有新的对策,针对当前高中德育教育问题,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究其原因,积极分析出现的问题,找出应对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孝顺.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知识经济,2010,04:148.

[2]罗群珊.浅谈新时期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成功(教育),2010,09:128-129.

[3]朱向东,顾彩平.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7:20+133.

篇11

关键词:高中;德育教育;现状;对策;分析

我国在教育普及中不断强调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控制能力也不足,因而在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和外界不良因素诱导时,学生容易以心理敏感或情绪压抑作出不当举动。针对这一点,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正确认识德育内容、观念和价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1]

1高中德育教育现状及主要问题

1.1社会环境方面:高中学生个性特点鲜明,这一点符合其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学生的个性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能够促进学生加强对自我的认识,但是也容易造成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学习中忽略他人的有效建议,形成“偏听则暗”的局面。例如当今社会大发展中强调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学学生选择辍学打工,技能不足沦为盗抢和乞丐群体,这就是当前德育教育与社会不相适应的现实案例。

1.2家庭环境方面:高中生尚处于青春发育期,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较强烈,在与外界人、事接触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同时又过度重视自我感受,容易导致偏激性心理产生。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学校和家庭,但是关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不能一味寄托在老师和学校身上,需要将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德育教育相连接,为学生营造更加充分和完备的受教育环境。但是在实践中发现,由于高中生家长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导致对其心理、情绪等关注不够,家庭教育出现缺失和错位,使学生缺少正当的家庭关爱和教育。例如在相关调查中发现,许多高中生父母对孩子家庭教育不当,助长学生不良习惯,部分学生不懂得尊老爱幼、骄纵任性,甚至偷盗父母钱财、打骂父母等。[2]

1.3学生自身的“三观”问题:而高中老师并没有完全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依旧老眼光对待新学生,依旧把文化课的学习放在第一位,只要成绩好,一切都好说。所以逐渐出现了一些极不和谐甚至让人痛心的事,究其原因,德育教育被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我德育教育意识缺乏,导致人身观、价值观扭曲,在高速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中,盲目追随潮流,却不能明辨是非。例如当今校园暴力事件频出,学生甚至将打骂、侮辱同伴的视频和照片上传网络,追根究底,使学生受不良影视、小说情节影响,错误代入到现实,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

2高中德育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2.1教育环境的优化:高中生德育教育包括思想素质教育和道德理念教育,高中生由于心智发育尚且不够完善,因而在实际教育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均要做好引导、辅助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从学校教育层面来说,老师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变化,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化解重重师生矛盾,并且在相互沟通交流中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而学校方应该切实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新的教育现象引导高中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同时以交流会和座谈会的形式宣传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建立起完善的学生考评制度,将德育考察项纳入其中,综合评价学生的基本素质。优化德育教育环境,还需要家庭和社会做好正确的引导,家长要言传身教,鼓励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和认识,社会媒体宣传方面则要注意信息传播的有效性。[3]

2.2德育活动的开展:高中德育教育出现种种问题,现实堪忧,因而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形式,通过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学生在实践感悟中充分感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性。高中学习不能停留在课本上,学生需要走出校门、走向生活,高中生也不能仅仅学习文化知识,需要在社会体验中完善自我德育教育工作。据此,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安排学生参加烈士陵园扫墓等社会公益性活动,让学生参与植树环保、敬老爱老活动,学生在与不同的社会群体接触中能够更加深刻的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作用。开展与时代相适应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还包括捐款捐物、义卖等,学生能够在实践体验中意识到德育教育对自身道德品格和思想培养的作用和影响。[4]

2.3德育教育渗透: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人们心理上的浮躁和欲望表现明显,这种价值观念也对当代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产生严重影响。当代教育工作中,学校和老师为学生提供文化教育服务,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学校的教育工作开展中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学校德育教育华而不实,德育工作落实靠后直接导致教育恶性循环,不良效益日益凸显。因而在现代德育教育工作中,无论是社会、学校、家庭还是学生自身均应该摒弃浮华,时时刻刻渗透德育教育,把育人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将德育教育融入课本、融入生活,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感悟人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自我成长和进步。

3结语

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形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社会在变革,而高中德育教育也要有新的对策,针对当前高中德育教育问题,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究其原因,积极分析出现的问题,找出应对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孝顺.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知识经济,2010,04:148.

[2]罗群珊.浅谈新时期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成功(教育),2010,09:128-129.

[3]朱向东,顾彩平.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7: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