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0 18:03: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村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国家一定要加以重视,要想有效地促进人口、资源和人口方面的集聚,那么就需要加强会信息化建设。从而解决我国经济由非均衡向均衡方向进行发展,不断地促进城乡的发展,是我国未来几年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从我国的"九五"计划发展开始。时代的到来,给农村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经历五年计划当中强调农村建设,各级政府已经把农村建设当作是重点的工作。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在十提出全面农村建设问题的重要,而且明确提出:"改善需求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村发展",这样可以着力建设并且制约经济持续的发展。农村会计它主要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然后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方面的建设,而行政职能的双重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核算的资金。行政经济管理职能决定了生产经营资金方面的核算,比如经营管理的资产,直接决定了生产经营资金的核算。同时需要行使村民自治的管理方面的职能,可以为农户服务和兴办集体的福利事业,比如向有关部门收取政治所批准的行政事业的收费、五保户、集资和基金等,直接决定了非生产经营方面的资金核算。
2 农村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
实现会计信息化之后,会计数据的输入、处理和输出,一定要符合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操作方面的规范性。因此,为了使整个会计操作中一些不规范和不统一的财务混乱问题,才能进一步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工作方面的效率。
(二)进一步促进农村的"三资"管理
只有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网络平台,才能进一步加强农村"资产"、"资源"和"资金"管理,由于农村集体资产的核资和产权登记,那么就需要运用农村集经营性资产的销售,实现网上的监控。纪委、监察以及审计等随时根据工作的需要,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进行检查,真正提高资产的管理,从而保证体资产的安全性,它可以保值或者是增值。
(三)增加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农村财务信息化之后,需要按照标准将农村的集体的财务方面的状况。通过会计专业人员审后可以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相关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保证财务信息更加地透明化,更符合当村想要了解村里的一些财务方面的情况。因此才能真正做到"群众明白,干部清白"的目的。
(四)有利于财务公开的公正
实行计算机管理可以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出纳账和会计账在网络上进行账务的处理,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加群众与管理方面的透明程度,所以发生的经济业务,需要自动生成各村的财务方面的公开榜,比如加盖公章则需要向群众进行公布,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方面的效率。
3 农村会计核算电算化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村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发展时间并不长,而且归根到底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集体资产的速度也在加快,作为集体资产所有者的农民非常关注自己的财富,但是传统手工会计核算模式及财务管理并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加上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必然会促进农村会计核算电算化的不断发展。
(一)农村会计电算化的人才相对比较匮乏
由于农村相对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地区,因此农村会计电算化人才相对比较缺乏,尤其是中高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农村会计信息化的施行,一定要以人为本,随着会计委派制和会计制的运用,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巨大地提高,因此由于企业业务水平处于一个初级的发展阶段。对于财务软件只能当作是最基本的操作,因此还不能够进行灵活运用。如果一些初级计算机和软件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农村会计信息化建设也只是一个空谈。
(二)缺乏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欠缺沟通
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来看,由于软件公司的后期维护的成本相对比较高,导致维护不及时。这样就会进一步挫伤部门村集体经济组织方面的积极性,从而财务软件的使用频率很低,时间一久又会回到传统的手工账上。从另外一个侧面来看,我们的农民朋友非常懂得成本的效益,从软件来看,主要是因为前期在推销软件的价格相对比如低,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相应的培训,但是效果却并不大,因此远不如企业财务软件所带来的效益。农村工作相对比较繁琐和辛苦,这样就会使软件工作没有积极性,软件公司的后期的维护成本也会很高。
(三)农村会计电算档案管理存在问题
施行电算化和会计档案形式发生变化之后,除了要打印相应会的计凭证和会计账薄等要进行保管外,还需要进行数据的备份,防止数据丢失甚至是无关员的窃取。
(四)农村会计培训体系和审计工作不完善
由于农村的会计培训比较松散,不系统,因此几乎没有盯关的培训制度和计划,从而导致电算化培训力度并不高。另外审计工作一般情况下只是流于形式,主要是因为各村会计人员要进行相互审计或者是派人进行审计,因此审计的内容非常地表面化,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测试。
4 加强我国农村信息发展的相关对策
网络财务软件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然而,现今财务软件的一些局限性还是制约了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发展。并对各种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为企业能够根据自身业务需要,选择适合本企业的财务软件,提高企业会计透明度及满足企业的发展的需求等提供了意见。同时通过对软件开发企业对自身软件发展的更新和完善,使我国财务软件能够满足现代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
(一)进一步改善财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首先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强化各基层单位的村报账管理,村报账员在经过民主程序产生后,会及时地向农村会计服务机构进行报批备案,同时也要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只有加强对农村会计机构工作人员的聘用管理,聘用的农村会计机构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会计从业的资格,同时还需要熟悉具体的财务方面的工作。由于农村会计机构负责人要具备助理会计师以上的资格的或者是从事会计工作达到三年以上。
(二)进一步开发适合农村信息化的计算机软件
面对现行的农村所用的会计软件适应性差,技术含量不高,我们需要充分地考虑农村会计信息使用主体,充分考虑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在筹资渠道、运营成本和收益分配等,创新系统的开发机制,开发一系列面向广大农村和农户的一些专用性的财务会计信息化的相关软件。
(三)引进先进的软件管理系统
我国现行的农村会计运作模式则进一步阻碍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只有全面建立和实施村级会计服务的模式,明确财务会计信息化和各个流程,因此实行村级会计服务机制。这样,才能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才能真正地在系统中反映出来。这样可以进一步深化村务的公开,保证村民可以对村财务进行民主化管理,真正实现村集体资产的优化配置。因此,引进完善的信息系统则显得非常重要。信息化硬件设施它是实现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也就是在不同的经济组织,一定要根据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实等因素,进一步规划好硬件设备。其次我们还要对硬件的档次和网络结构等外部设备做出更多的原则性的规划。进一步促进农村财务信息化的发展。同时还需要以政府作为引导制定硬件的标准,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尽量去选择一些统一和高性能的服务器配置和客户端的配置,从而进一步满足当前农业部门发展的需求。因为农村财力信息化它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因为尽可能加地硬件设施的规划和兼容性,才能进一步提高会坟信息的可靠性和维护。
(四)改善农村财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环境
二、当前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概述
1.对农村经营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村经营管理已经有了十多年,同时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发展成就,在当前全球经济、工业以及城乡都处于转型的背景下, 应该不断推进我国农村经营管工作逐渐在信息化建设道路上前进,同时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我国现代农业转型以及发展的转折点。进入到新时期以来,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在现代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也得到了重视。在这个基础上,我国农村面貌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升的过程中。同时农民对于农村产业经营管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给新农村之中的经营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以及机遇。 在当前这种状况之下,农村对经营管理做好信息化建设以及深入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这些问题就给新农村之中经营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机遇, 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挑战。在当前的情况下,农村对于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以及发展工作诉求也逐渐凸显,因此,需要做好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才可以从根源上较快推进我国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进步,进而不断创新农村的发展机制,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步以及发展。所以,目前各地农村管理人员同领导应该对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给予充分的重视。各级相关部门需要从资金、整体规划、领导等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掌握好农村经营管理建设发展问题,促进我国农村经营信息化建设。
2.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进行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不仅仅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必有之路,同时也和我国目前的经济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政府职能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整个过程的信息处理工作,对于信息不仅仅可以实现进行科学化的统计,同时还要求进行智能化管理和设计,这样才可以实现经济管理工作和质量的提升。在这样观念的指导下,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才可以使其有序展开,农村经济等等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就有了整体的规划。比如说可以把现代化的3s技术应用到我国农村的管理以及种植之中,遥感技术不仅仅可以准确对耕地之中的农作物产量进行估计,同时还可以帮助农民有效监测自然灾害的出现。
三、如何做好农村经营信息化建设
1.不断建立健全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管理制度
一般来说,应用信息化管理指的是通过一些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软件技术来整合农村当前的生产、经营以及管理活动,同时可以第一时间准确的给农民提供决策的数据信息,这样就可以方便对外界变化进行准确的调整,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农村经营管理的水平, 市农业局经营科以及信息中心构成的管理系统, 而对负责系统的业务指导以及网络安全,通过和农村经营管理信息的特点结合,做好制定以及完善与之相关的信息化建设的规章制度,同时依照管理的要求形成各种管理指标,对农村经济进行实时管理。
2.做好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
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求加入诸多硬件设施投入到其中,则就要求需要相关的启动资金,在农村经营管理部门中需要积极创作条件, 利用多个渠道开始筹集资金,购买数据库的软件、服务器等等相关设施,而进行软件开发和完善工作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要做好软硬件设施的配置工作,可以给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服务。
3.实现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作为我国科技进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资源,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为重要的一步, 所以,需要不断提升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工作,建设一个有着创新能力的创新性的国家以及社会,需应该发挥好农村经营管理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人才培养相关的规划,同时也可以引进一些具有教学能力的教师展开教学工作, 同时做好相关培训工作,对于符合考核要求的人安排其上岗,不符合要求人继续培训,直到满足工作岗位要求,一旦出现三次不合格的情况, 需要及时辞退,通过社会招聘的方式,来吸纳更多的人才。
4.做好与之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1.1 良好的政策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创造了发展环境。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在全面推进教改的过程中,需要在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基础上,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恢复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进而在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国家以有效政策的落实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保驾护航",并突出强调要实现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从基础教育抓起,为人才的全面成长奠定基础。在此背景下,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就具备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1.2 相关理论基础不断发展成熟。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国内外教育工作关注的焦点,相关理论研究从深度、广度上都实现了发展,相关领域的学者不仅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信息化建设、教学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等方面,同时还是深入到学前儿童音乐、英语等教学领域。在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上,以苏珊为代表的教育工作者已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上取得了先进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值得借鉴。
1.3 践行教育信息化较早,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下,学前教育事业积极地将多媒体教学设备应用于教学中,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学习网站的建立,进而构建了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这就为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一发展过程也说明了学前教育在践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成功的迈开了第一步,相关理论基础不断发展成熟。
2.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2.1 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学前儿童的入学认知准备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在对儿童进行入学准备测查后发现,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学前儿童入学认知准备中概念范畴的平均通过率仅为55.4%。入学认知准备分为基本概念和综合概念两部分,其中基本概念共65题,包括颜色、数字/计数、量、比较、形状等五个基本认知范畴,被视为入学准备评估的主要评价标准。在我们的测查中,农村学前儿童的平均通过率为65.4%(见图1)。入学认知准备中综合概念共220题,包括空间认知、社会认知、物理认知、数量认知、时序概念等五个综合的认知范畴,被视为入学准备评估的主要评价标准。在这个方面,农村学前儿童的平均通过率仅为45.4%。该结果显示,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学前儿童的入学认知准备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其中儿童综合概念的获得更加值得关注。
2.2 学前儿童入学认知准备中概念范畴的发展存在不平衡问题。在入学认知准备中概念获得方面,基本概念的通过率优于综合概念的通过率,其中数字/计数(89.2%)和量(79.3%)这两项的通过率远远高于其他项目,而时序概念、空间认知、物理认知和颜色的通过率则非常低。这个结果可能说明农村学前教育中儿童学习重点的涉及面窄,教育者较多关注儿童计算能力方面的发展而忽略儿童其他认知范畴的学习。
2.3 农村学前儿童入学认知准备与其学前教育经历密切相关。在分析研究结果时,我们发现贫困地区农村学前儿童入学认知准备在性别、民族上不存在差异,但是与儿童的学前教育经历显著相关。我们将农村学前儿童的学前教育经历分为四种类型:幼儿园三年学前教育经历(简称幼儿园经历)、学前班一年学前教育经历(简称学前班经历)、学前阶段在小学一年级混读经历(简称混读班经历)以及散居在家无学前教育经历(简称无学前教育经历)。研究结果证实,农村学前儿童的学前教育经历对他们的入学认知准备影响显著,其中具有幼儿园三年学习经历的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状况最好,其次为具有学前班一年学习经历的儿童,而以学前班名义就读、实际上在小学一年级混读三年的儿童,他们的入学认知准备与无学前教育经历的儿童没有差异,表现最差。
3.区域性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3.1 合理定位学前教育信息化,进而实现其内涵建设。在教育事业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资源整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在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并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就需要针对幼儿身心发育特点,从幼儿的认知特点着手,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进而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教育信息化作用。从以上信息化运用的过程中不难看出,信息化并非教育的核心,而是实施教学的一个环节。在建设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如下三方面内容:第一,家长的充分支撑,能够通过家庭教育为信息化教育环节的落实提供支撑;第二,幼儿园教师的能力素质的支撑以及幼儿园管理质量的支撑;第三,家长与幼儿园教师互动与沟通的支撑。
1.前言
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直接体现着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关系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改善农村民生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扩大农村需求是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1]。推进乡村经济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的全面开展。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有许多新问题亟待我们深入研究,寻找解决途径。我们在承担武汉市新洲区徐古镇镇域村庄布局规划设计中,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寻求新的解决方法。采用系统性、综合性、可持续性的发展战略,来解决新农村村庄建设问题, 贯彻国家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要求,引导新洲区徐古镇科学发展,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等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2],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的整合,并引导政府公共财政向农村的合理投放。
2.项目概况
徐古镇位于武汉市新洲区东北部边缘,距新洲区城关邾城21公里,京九铁路穿镇西部而过。该镇东接黄冈市团风县,南与新洲区旧街街、三店街以及道观河风景旅游区毗邻,西与新洲区潘塘街接拒壤,北与麻城市夫子河、白果相望。徐古镇以平原、岗地为主,地势东高西低。平原、岗地土质较好,山地土地贫瘠。本项目的规划范围是徐古镇的行政管理范围,总面积85.84平方公里,辖32个行政村, 36703人。
3.现状分析
3.1制约发展的因素
现状村庄布局总体特征是:分散、数量多、规模小、设施滞后、环境较差。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土地利用粗放,居民点平均规模小,村庄整体风貌差;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服务设施滞后,难以集约布置;拆迁规模较大,对群众生活影响较大。
3.2有利于发展的条件
徐古镇位于武汉东北部是通向豫、皖、苏的口子乡镇,区位条件较好,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徐古镇境内将军山耸立于东北陲,海拔675米,为武汉市东部第一高峰,地处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和黄冈大崎山两大旅游区之间,是连接两大旅游区域的中心带,开发旅游资源潜力大。同时,徐古镇是“楚天蘑菇第一乡”,拥有有一定的产业规模。
4.规划中对策思路
通过背景研究及现状的优劣势条件分析,确立的对策为根据乡镇的特点,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树立一般农业型、都市农业型、旅游休闲型、工贸型、历史文化型等村庄特色[3];根据村庄的实际,综合考虑其社会宗族关系、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村民意愿以及村民生产出行要求,科学的进行村庄合并,控制村庄为合理规模[4]。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对现状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提高土地利用率,集约使用土地;增强镇区的发展极核和辐射作用,综合考虑城镇与农村建设的协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切实改善乡村的生活条件。
5.镇村布局规划
5.1规划结构
规划以徐古城区为发展核心、绿化(周山)、沙河、柳河为依托,以东环、新徐公路为镇域发展轴,带动周边乡镇的发展。在中西部较发达地区,形成蘑菇产业基地;在东部山区形成竹木生产基地和鄂东旅游胜地;在中部以口子乡镇沙河为中心,发展武汉北部最大的物流交易市场。突出发展中心城区,带动卫星集镇,促进中心村发展,形成“三星拱月、两线穿珠、四方辐射”的格局。
5.2村庄布局
徐古镇镇域村庄分四级设置,分中心镇、小集镇、中心村、基层村四个职能等级。根据徐古镇地广人稀、低丘岗地较多、丘陵山区道路不便,居住不宜过于集中的特点,本着集中居住、均衡分布、资源共享、合理撤并现状自然村庄的原则,在现状208个自然村湾中规划保留86个村湾。规划可节省建设用地90.28公顷。根据徐古镇的特点和经济水平,平原地区村庄以条形排列,双拼或联建低层住宅为主,控制建造独立式住宅;丘陵山区可根据具体地形因地制宜,能条形排列的尽量条形排列,几户联建,灵活掌握,但要控制宅基地规模,不得建独立式别墅。建筑密度不超过30%,容积率不高于0.6,
力倡导建设节约型居住建筑。
5.3交通布局规划
规划在新徐公路和东环公路交叉口南侧设置客运站,同时在北侧设置一个货运站,每个站场面积约3000平米,以满足对外交通的需要。
镇域内道路网按四级设置。一级道路宽16米,以东环公路和新徐公路为镇区内主要交通干道,主要担任镇与镇之间的交通;二级道路为12米,为连接镇区到村庄之间的道路以及中西部较为密集的村庄间的通村路;三级道路为通村路10米,担任局部山区间的乡村交通;四级道路为通湾路6米。规划区道新徐公路和东环公路为徐古镇主要交通道路,按一级公路标准扩宽建设。构成一横两纵两环的路网骨架,完善镇域路网体系。
5.4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规划按中心镇、小集镇、中心村、基层村的四个等级方式配备镇域公共设施。以徐古镇区为全镇域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心,配备功能齐全、规模适度的商贸、邮电、文教、娱乐、卫生、体育等设施,辐射整个镇域。沙河、柳河、绿化三个小集镇为公共服务副中心,规划布置第二级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内容包括:小学、幼儿园、农贸市场、卫生院、体育活动中心等,主要服务周边乡村。在中心村设置第三级的公共服务设施,内容包括村委会、村民活动室、卫生站、文化站、幼儿园、便民店、多功能活动场等。基层村按需要配备基本的社区服务设施,如卫生所、村民活动中心和多功能活动中心等。
6.实施策略
6.1加强宣传和管理
加强镇村布局规划的宣传、解释工作,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规划意识;加强规划的管理工作,健全规划管理机构,以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认真贯彻《武汉市村湾建设规划设计技术导则》,严格执行“村镇建设工程许可证”制度。
6.2建设引导
严格控制非保留村庄新建住宅,凡申请在非保留村庄建房的一律不予批准,因道路、交通、水利、招商引资建设拆迁的农民一律安排到镇区和规划的村庄居住;利用基础设施配置的调控手段,新建和改善规划和保留村庄的基础设施,非保留自然村庄的基础设施不再配套和完善。要限制村办企业的发展,凡村组新办工业一律到镇区工业小区建设。
6.3空间清理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及时清理多余的道路和废弃老住宅、电力架空电缆以及其他不再使用的基础设施。凡通往非保留村庄的道路、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设施在非保留村庄完成撤并后,均应及时清理拆除;在规划村庄内新建住宅后,原老住宅应及时清理拆除。
7.结语
从农村实际出发,遵循因地制宜、规模适度、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村生活的原则[5];倡导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集约发展的原则,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逐步迁并。有利于农村建设土地资源的节约,有利于集约配置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合理有效节约农村建设资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思,刘志强.新农村建设的功能分析.当代经济管理.2010(10).39-42
[2]黄春萍,黄骏.武汉是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与统筹发展对策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5):295-298
新课改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实验室,在信息化时代下仍然滞后,与当前的教学不相适应。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及小学科学等科目的信息化教学中,实验教学明显与信息化不相适应,更多实验还仍然遵循旧有模式,显得陈旧、老套。笔者就如何建立信息化实验室并进行信息化实验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信息化实验室管理及教学系统
信息化实验室管理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网络,采用数据库技术对实验室进行信息化管理、并利用信息化教学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是包括信息采集设备、数据通讯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实验室的内部管理在内的高效集成的管理系统。它要求将初中实验室信息以数据采集、录入、检索、存储、传输、共享、演示实验、使用流程等整合,将电子交互与实验平台共建共用,实现成员、材料、设备、技术、方法、资料档案等资源的有机结合,构建规范、科学、先进的信息化实验教学和管理体系,以学生小组为实验主体,自觉、自主、自我体会实验,并检索、资源共享,讨论、探索,形成完整的影像实验和实物实验。它连接实验室、管理及用户的信息平台。
二、信息化教学实验室的设计
(一)信息化平台
信息化实验室平台的设计,主要着眼于构建与信息化教学发展相适应的集教学、实验为一体的自主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核心是将教学资源、教学软件、实验室仪器设备、药品等采用信息化的手段科学管理,为实验室管理、教师教学和科研、学生的自觉、自主、自我实验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平台。创建开放、自主、学术、实验、交流、探索等多维度的实验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模式,体现以内容为主、学生优先、师生互动、人机互动、资源共享、自主探究的信息化实验教学。
(二)平台布局
信息化实验平台以互联网为基础,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实验室数据库,分阶段、分层次,配备齐全硬件和软件。平台功能布局,可以分为:
1.接入互联网。互联网络是校园综合信息平台最基础的硬件设施,接入互联网就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为信息化实验室提供信息资源基础,并为建立信息化实验室数据库创造条件。
2.建立数据库。数据库是整个信息化实验平台的应用基础,它包括若干个数据库等信息资源,包括实验设备、实验资料、实验视频、药品使用、实验流程、实验室管理网络等,不同的数据库之间应建立较强的相关性和交互性,以便在进行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时能够有更高级的扩展应用。
3.基础应用信息服务。基础应用信息服务是实现信息交流的软件基础,包括信息共享、文件传输、电子邮件、远程信息检索等。
(三)信息化实验室平台模式
初中实验科目的教学及实验操作旧有的模式都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虽能直观呈现,但缺乏生动和亲自体验,故对学生来说,实验印象不深刻,实验过程抽象化。初中信息化教学及实验平台模式主要体现实验药品状态、性质、颜色及实验具体操作过程。它最直观的模式是以视频播放形式呈现给实验主体,让学生在观看或忘记实验流程时,通过观摩,再到亲自动手操作。这样既能够减少实验事故、药品浪费、设备破坏等,又生动性、趣味性更强,易于学生掌握、教师教学、管理者操控。所以模式以实验室局域网为基础,采用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服务器、WWW浏览器、投影仪实现。
(四)信息化实验室平台的构成
1.网络平台。目前,农村校园基本实现信息化、网络化,所以为信息化实验室平台的建立提供便利条件。信息化实验室通过组建局域网,校园网接入CERNET和Internet,从而使实验室在实验资源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建立成为一种现实可能。譬如,有些条件差的学校,没有实验设备和仪器,但通过信息化实验室的实验模拟和动画演示,同样能够实现和真实实验情景一样的效果,学生可用虚拟药品、设备亲自完成实验过程。
2.硬件平台。计算机实验室以教师和学生上机实验为主,兼顾多媒体教学,在硬件设备方面,除微机之外,还配备有服务器、交换机、功放和音箱等设备,从而为应用实验教学提供强力支持。为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侵袭,学生误操作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硬盘数据混乱或丢失,实验室采用硬件控制方法,即海光蓝卡保障硬盘的数据安全。
3.软件平台。软件平台是信息化实验室教学和管理的核心。软件平台包括系统软件、教学应用软件、实验室门户网站、实验教学论坛、多媒体教学系统和实验设备管理数据信息系统等应用系统平台,应用系统平台的建设是软件平台建设的关键。
(五)创建应用系统平台
农村学校应用平台创建,聘请专业人员,建立实验室门户网站,集成其他应用系统,将教学资源和信息的整合和共享。
摘要:简述了淮安市林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服务林农的构想与思考,针对现阶段淮安全市林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林农在林业生产经营过
>> 关于林西县林业信息化建设面向林农服务的思考 淮安市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状况及对策研究 基于淮安市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研究 淮安市农村沼气建设的理性思考 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淮安市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研究 浅析淮安市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制约因素 关于江苏省淮安市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考 淮安市建设节约型农村的路径思考 对淮安市蔬菜科技园区建设的思考 淮安市生活垃圾“三化”的现状与思考 淮安市建设品牌农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塞罕坝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探讨 淮安市发展品牌农业信息服务现状分析 淮安市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分析 淮安市委党校:让信息化管理不再“靠腿” 关于加快金山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新疆园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改进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运维服务的思考 淮安市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现状的调查报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张顺.响应公众诉求的林业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3]张绍晨,李昀.浅谈面向林农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框架[J].河北林果研究,2009,24(3):254~255.
[4]李忠斌,文晓国,李军明.基于信息化视角下的技术传播与农民响应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110~114.2013年4月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4期
要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卓有成效地开展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政府管理部门及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来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政府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者,同时也是信息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其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信息的重要性、严肃性、风险性、时效性的认识;基层科技人员作为农业基层科技的主体,要加深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找准自身的位置,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农业企业和农户是信息服务的最终用户的接受主体,要加大信息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领域,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刺激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的欲望、动机,并积极引导其投入到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之中,使他们不仅成为农业信息所带来利益的享受者,而且成为农业信息的生产者。推进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思考调查报告范文
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下,严格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使有限资金按需合理使用,真正发挥实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农业信息化建设又是一项新兴的事业,政府要充分利用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外商多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同时要尽快建立农业信息化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以扶持农业信息技术业和农业信息服务业的顺利健康发展。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成相对完整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信息网站,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局域网,加快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加强各种农业适用数据库的研制与开发,加强并完善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等数据信息在内的各种类型数据库。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涉农信息资源,继续拓展实用性的信息资源的整合。在不断完善现有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应着手研发构建高质量的实用性农业应用系统。
三、强化组织和引导,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领导保证
中图分类号:G2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39-8114(2011)08-1724-05
Analysis of Resources Integration Method in R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CHEN Shan-hao1,2,NING Ling1,CAI Xia1
(1.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88,Guangdong,China;
2. The CPC Committee Office of Guangdong Zhanjiang, Zhanjiang 524000, Guangdong ,China)
Abstruct: Currently, when coping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ources and integration in rural areas, physical infrastructurewas more emphasized than consciousness ability; joint of resource was more emphasized than integration; and common needswas more emphasized than individual require. It seriously restricts the qual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rural areas. Based on feasibility, effec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 objectives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the meaning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in rural informatization was defired. Then the resource was classified into administrative, technical, the own resources of social and rural. At last, different resource integration method was presented according to contraposing infrastructure, service system and information capacity.
Key words: rural informatiz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method
伴随着农村信息化的浪潮,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资源整合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实现建设效益的最大化和建设成本的最小化,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回答资源整合是什么、资源类别有哪些和资源整合怎么进行等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着眼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建设实践,笔者对资源整合的涵义进行了归纳,对农村信息化建设各个时段、各个环节所涉及的资源进行了梳理归类,探讨并提出了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和信息能力建设中的资源整合方法,以期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启示和借鉴。
1农村信息化建设中资源整合涵义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指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在建设、完善各项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农村信息资源,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过程。资源整合则是指对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使之相互衔接、交叉和融合,从而使事物获得超值的效益的过程。
在理解上述涵义的基础上,可以这样定义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资源整合”:为了提高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信息化建设可资利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种资源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工作效益、降低建设成本的过程。资源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建设成本的最小化和建设效益的最大化。
2农村信息化建设中资源分类
按照资源性质的类别,本文把农村信息化建设资源分为行政资源、技术资源、社会资源和自身资源四类(图1)。这四类资源中,行政资源是核心,技术资源和社会资源是保证,农村自身资源是基础。通过协调整合,它们同时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物质支撑和智力支持,共同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1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行政资源
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行政资源,是指为了确保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在计划、组织、实施、协调和评估等一系列工作环节中,涉及的行政信息、行政部门、行政人员和行政财物等各种资源的统称。主要包括以下五类(表1):第一类是行政信息。包括政策法规、建设方案、调查报告、工作意图等语言、文字、图表信息。第二类是行政部门。在纵向上主要指国家、省(市)、县、乡(镇)4级政府,在横向上主要指各级政府所属的农业、海洋渔业、畜牧、文化、广播电视等涉农及村信息化建设的部门及临时机构和派驻机构。是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导力量[1]。第三类是行政人员。包括国家机关行政(事业)人员、政府聘用人员、政府授权和委托履行行政职责的人员。第四类是行政财物。主要包括划拨资金、物资等。第五类是公共设施。包括农村图书室、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农村信息服务试验站(点)等。
2.2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资源
技术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正是由于各种技术人员提供的各种技术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才能得以顺利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资源主要包括以下3种:一是高校和科研单位。高校和研究机构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基地,为农村信息化过程中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2]。主要包括与农业和信息业有关的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和专门的研究机构。其主要特点是眼界开阔,熟悉、了解国内外先进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方法和成果,既可以提供设计咨询、规划论证等理论支持,又可以提供3S技术、进行农业深度开发、组织农村信息技术培训等实用技术支持,是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二是技术企业。指以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企业为主要代表的骨干信息企业。主要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网络铺设、操作系统设计、设备安装调试等软硬件技术支持;三是涉农技术人才。涵盖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推广技术人员、农业项目实施人员等,既包括熟悉传统种、养技术的“土专家”,又包括了解现代农业产业运作体系的新型农业人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3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社会资源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面对的是千家万户和每一个农民群众,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为了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发展,除了充分利用行政资源、大力挖掘技术资源之外,还必须广泛吸纳社会资源的参与,形成多元参与、多方合力的建设局面。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社会资源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社会人力资源。主要包括青年志愿者、社会公益性机构等各种人员和组织;另一类是社会资本。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速度[3]。社会资本主要包括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的经费赞助、捐赠和公益性募集等。
2.4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内在资源
农村信息化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农村,服务主体是农民[4]。村民委员会、农民自治性组织和农民群众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人。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农村自身蕴含资源的发掘、组织和整合。农村信息建设的内在资源主要包括3种:一是村民委员会。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承担的重要的计划、动员、组织和协调作用,依靠他们推动农村基层建设工作的落实。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5]。充分挖掘和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潜能,可以提高农民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整合行业内部资源,提高信息化发展水平,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三是农村信息骨干。在各行政村、自然村、乡镇企业中选拔、培养一批信息技术骨干,通过系统地信息培训,提高他们采集、整理、传输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参与到信息化的组织与运营中来[6],成为推动农村信息发展的“星星之火”。
3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资源整合方法
3.1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源整合方法
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物质支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源整合必须着眼于组织健全、方法科学、实施高效的目标来设立专门机构,采取统分结合的方法,有步骤、分阶段地推动建设实施。
3.1.1机构专设,重点保障为了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序进行,政府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强化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政策调整和基本投入[7],保证基础设施建设各个工作环节的有序衔接和顺利推进。首先,设立专门机构。在各行政区划内成立由主管领导任组长,由相关业务部门、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及下一级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计划、组织、协调、实施、检查、考核和评估工作。其次,建立责任体系。按照业务归口、统一调配的原则,赋予工作权力,明确工作职责,重点解决信息基础设施建什么、怎么建、需要达到什么标准、什么时间完成、发生问题如何协调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最后,要实施重点保障。抽调思想好、技术精、工作热情的业务骨干,组成若干个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小组。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纳入地方年度财政预算,及时足额地拨付建设资金。鼓励企业进行前期经费投入,争取大型龙头企业、公益性组织的大力支持,促进建设物资流、资金流的聚积。
3.1.2有统有分,统分结合坚持统一协调、区别对待的原则,对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的工作进行区分,构建统分结合的建设体系。一是系统设计上“统”,系统建设上“分”。在综合设计、规划上,成立专门小组,充分听取意见建议,统一建设目标、步骤、方法和要求。在建设的实施上,按照部门职能、企业特色等进行明确划分,既要“分头行动”,又要搞好“齐步走”;二是重点内容上“统”,一般内容上“分”。在建立标准信息数据库、培育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群众信息能力等重点内容上,必须集中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各个单位的智慧,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重点倾斜。反之,在一般性的工作上,只进行原则性地要求,给建设单位更大的自主空间;三是在交叉工作上“统”,在专项工作上“分”。对交叉性、衔接性和边缘性工作,进行统一的指挥、协调和控制,确保工作环节的相互承接。而对一些责任明确、内容具体的专项工作,则应当在事责相称的基础上,分工明确到单位,责任具体到个人,提高建设工作效率。
3.1.3分步实施,逐次推进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虽然广大农村地区确实已经具备了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条件和“土壤”。但综合起来衡量,地区与地区间、同一个地区不同地方之间依然存在发达与欠发达、富裕与贫穷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农村信息化不可能将有限的资源同时投放到所有领域和所有地区[8]。农村地区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在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走分步实施、点线面逐次推进的基础设施建设路子。主要分三步走(图2):第一步,突出建设的“点”。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初期阶段,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于各行政区划内的若干个重点地区和示范单位,开展试点建设,摸索做法,总结经验,为信息设施建设打牢基础。第二步,延伸到建设的“线”。建好纵、横两条线。一条是纵线。建设操作简便、内容丰富、成效明显的纵向信息通道,在硬件设备上完成信息源点、信息节点和信息端点的串联;另一条是横线。完善信息试验站、农业龙头企业、农技推广站、农户等横向信息接收终端,搭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骨骼和框架。第三步,发展到建设的“面”。在完成建设中“点”与“点”的串联、“线”与“线”交叉的基础上,进行网与网的融合,最终实现网状布设、多层覆盖的建设目标。
3.2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资源整合方法
围绕农民群众信息需求这个“中心”,上移信息服务平台,延伸信息服务终端入户到人,坚持传统传输载体和新型传输载体并重的原则,构建内容丰富、传输顺畅、方便实用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3.2.1信息源“远距离”整合无论从技术人员的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农村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力量的分布都是呈“漏斗形”排列的(图3)。按纵向层次来衡量,行政级别越高,信息技术力量越雄厚;越到基层,信息技术力量越薄弱。因此,在信息服务平台的规划和建设上,应尽可能在更高的行政区划内进行整合,将复杂的信息内容进行抽取挖掘分析[9],提高信息利用率。这种建设模式便于建成上下衔接、左右协调的信息服务体系,有利于信息数据共享;便于信息的收集整理、对比分析和整理加工,提高信息利用率;除了提供满足农户需求的微观信息外,还可以为各级政府提供各种宏观农业信息,为其进行“三农”工作决策时提供多样性参考。
3.2.2信息服务终端“零距离”整合在目前国内普遍流行的“政府农业部门+信息服务点+农户”的信息服务模式[10]中(信息服务流程见图4),由于信息服务终端普及率较低的限制,乡镇信息服务中心,特别是村信息服务点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信息传输“中继”作用。随着农民群众经济条件的改善和信息能力的提高,这种分程传递的信息传输方式终将被各种入户到人的终端直接服务模式所取代,这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在巩固已经普及的有线电视、收音机、DVD、手机等终端设备的基础上,采取政府补贴、社会扶持、企业赞助等方式,延伸电脑、实用技术期刊、报纸等各种信息渠道、“终端”设备“入户到人”。同时,拓展信息服务内容,丰富和拓展与手机、电脑、有线电视、收音机、DVD、报纸、杂志等多种终端设备相匹配的农村信息,开发软件载体,简化操作程序,提高终端设备利用率,最终实现农业信息与农民群众的“零距离”接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2.3信息传输载体“等距离”整合在当前农村信息传输载体的建设上,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一讲信息化建设,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拉光纤、建网络、配电脑,往往忽略了报纸、收音机、杂志、农技推广等传统信息传输方法的使用,片面地将“计算机化”等同于“信息化”,这种有失偏颇的建设观与信息化建设的本质含义是背道而驰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性必然要求信息服务载体的多样性,传统信息传输方式与新兴信息传输载体二者同等重要,不可或缺。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农村实情,进一步提高光纤、宽带、有无线电信号的覆盖率,按照国家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加快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三网”的建设与融合。在整合现代新型信息传输载体的基础上,同时抓好图书、报纸、期刊等纸质载体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信息培训人员等传统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能解决各职能部门发挥各自特点的问题,又能解决信息服务盲点问题[11],保持农村信息传输载体建设的协调、平衡发展,千方百计地把农业信息化的现代成果传递给农民[12]。
3.3信息能力建设中的资源整合方法
立足信息能力建设中的资源现状,把农村地区、农民群众对信息能力的个性需求突出出来,坚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原则,把握特点,突出节点,围绕亮点,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信息素养。
3.3.1针对“特点”,因地制宜地域之间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在进行信息能力建设的资源整合过程中,必须重视这种大到地区、小到镇村的个性信息能力需要,各地应该因地制宜[13],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找准地区特点,掌握群众信息能力需求,从而在培训技术力量的选定、培训内容的安排和培训方法的明确上进行科学整合,提高培训成效。比如,在信息培训人员的组合上,要合理搭配;在信息培训内容的设置上,要有主有次;在信息培训的方法选择上,坚持走贴近群众需求、体现地域特点的培训工作路子等。
3.3.2把握“节点”,因时而异针对各个时段、各个环节,有重点、有区别地开展信息化的能力建设。在信息化建设的初始阶段,多安排一些简单、实用、见效快的操作性内容,多进行实际操作,少安排纯理论说教,主要提高农民群众和基层信息服务人员对各种信息终端的使用能力,会利用上网电脑、手机、电视机等各种终端设备进行信息的阅读、下载、互动。在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阶段,重点突出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反馈和评估等信息管理系列工作内容,帮助农民群众学会对各种综合农业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估。在信息化建设的成熟阶段,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市场化、农村社会发展、农民综合技术能力等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关内容的学习和培训,培养出集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信息系统开发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14]。
3.3.3围绕“亮点”,因势利导对农民群众来说,靠信息增收的事实产生的推动作用远胜于说教。在提高农民群众利用信息能力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培育信息利用示范户、示范企业和示范经济合作社等“亮点”,在建设规划、硬件配置、技术支持上进行重点倾斜,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并转化为生产效益,通过“真金白银”的收益,就能很好地发挥示范作用和连锁效应[15],为周围的群众产生积极的比对作用,从而激发农民群众、基层组织自发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同时,采取现场观摩、经验交流、技能示范等方法,及时宣扬好的经验和做法,大力营造学习、宣讲和利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邱建军.地方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信息界,2010(3):39-41.
[2] 李道亮.论农村信息化的主体及其角色(下)[J].中国信息界,2009(11):13-15.
[3] 赵文泉.农村信息化中的政府作用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4] 施韶亭,曾硕勋.农村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宏观界定[J].甘肃科技,2010(2):9-11.
[5]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EB/OL]. [2006-11-01]. 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 2006-11/01/content_7323580.htm.
[6] 张艳霞.浅谈农村信息化战略的推进[J].商业文化,2010(2):183.
[7] 贺志华.推进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路径[J].科技资讯,2009(1):220.
[8] 李雪.黑龙江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2008.
[9] 罗长寿.中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问题研究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1):358-360.
[10] 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8)[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54.
[11] 旺杰.对青海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J].青海农牧业,2008(4):21-23.
[12] 熊尚鹏.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8(10):46-48.
[13] 陈军.湖南省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
关键词: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
一、农村经营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重要意义
我国的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已经发展十余年,时至今日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全球的工业、信息及城镇都处于大转型大发展的背景下,推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在信息化建设道路上前进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建设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现代农业转型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新世纪以来,为加紧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进一步得到重视。在此基础上,我国农村的面貌已经显现了重大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农民对农村经营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问题给新农村中经营管理工作既带来了机遇更形成了挑战。这种情况下,农村对经营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建设与深入发展的诉求越来越高。只有加强与加深农村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极大提高我国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从源头上深刻而更加全面的推进我国的农村经管工作发展。创新农村发展机制,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与进步。因此,各地农村管理人员与领导应当充分认识与重视经管系统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将继续大力发展其信息化建设的任务放到农村工作的重要地位。各级相关部门应从整体规划、资金支持、科学领导等各个方面正确分析农村经管信息化建设发展问题,迎难而上,为农村经管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
(二)现实必要性
农村经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必然选择,还与当今经济政策密切相关,对政府职能的实现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首先,农村经营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要求提高对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这便要求在经管工作全部环节的信息处理工作中,对信息不仅要能够做到科学化的统计,更需要进行智能化的设计与管理以促进经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真正提高。这种观念指导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才能更加顺利展开,农村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才能有全局指导。具体例子如可以将现代化的遥感技术应用到我国农村的农业管理与种植中:遥感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农民科学而精准地对耕地中农作物可能的产量进行预估,还能够帮助农民监测自然灾害的发生。这便给了农民及相关部门以反应的权利,保证把农民损失降到最低。另外,信息化建设中,不少信息技术专家还能够就土地种植及其他问题对农民进行指导,帮助其生产活动更科学更高效。其次,我国经济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曾明确指出与要求,各地区的经济要做到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只有继续重视信息化建设,逐步极大地提高农村经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力,才能够从根本上缩小城乡之间用“数据信息”架构起来的沟渠。在农村经管工作中渗透现代文明,才能帮助其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化建设能够为农村经管工作建立起一个比较系统而全面的信息与资源的共享网,对全农村各项工作起到相互联系的纽带作用,最终实现总体的跨越式前进。最后,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与政府职能及其农村的管理职能履行情况密切相关。农经管理信息化系统能够为农村构建出一个较为广大的系统的信息网络,将农业发展各相关要素都纳入其中。政府的职能情况在这种结构下发生转变:如当一个农村建立起能够对生产经营进行监测的系统时,政府便只需要及时对这一系统的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这时政府的职能便转变为制定宏观的针对性经济政策保证农业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二、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一)架构网络信息模式
经管信息化建设需要相关农村提高本村科学技术水平,为信息化提供可靠的硬件环境。网络信息模式的架构需要建立起“县、乡、村”多层级信息网络体系,保证农村在进行数据的合理化探寻时及时了解大环境信息和上级政策。
(二)建设信息化建设管理示范村
在建设三级型经管信息化工程的同时,应同时建设能够起到示范性作用的经管信息化先进村。建设过程中,应当始终贯彻落实整体与区域结合,重点示范,稳中推进的方针要求,在综合提高整体农村经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同时,选择一些村落进行重点培养和发展其信息化示范工程水平。
(三)建立信息化建设培训基地
保障农村经管工作信息化建设稳步合理推进还离不开对经管相关工作人员及领导机构的培训工作的重视。基于此,有条件的农村基层可以开展信息化教育基地的建设,一方面能够起到普及与重视经管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宣传经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促进建设工作效率的全面提高。
三、实现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基本保障———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建设虽然是基于现代高科技技术与设备的信息化工程建设,还需要基本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经管工作信息化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各级农村或农业部门要把经管信息化工程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对于各级管理工作建设者来说,则应当从大局角度考量本地区的信息工程建设,从上一级或全国着眼建设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加强经管信息共享系统的设施建设,用基础设施结合网络设施平台,形成信息化综合服务的网络、网站与系统。
(二)技术支持———提高区域信息开发技术
区域信息开发技术是农村经管工作的技术支持力量,提高经管工作效率需要加强对应用信息开发技术的重视与创新。各级农村部门在对信息合理地采集与初加工之后,应着重于以国家标准为指导要求对经管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与。因为这种技术的提高需要在保证农经信息规范而标准,保证数据计算的精确性以及数据分析的到位性。在此基础上提高应用信息开发技术,需要积极构建关于经管信息的一站式服务并广泛结合最新的网络发展。具体例子如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智能手机应用、视讯交流工具等多种手段协同推进信息的应用与开发。
(三)前进方向———加强组织领导力量
一项好的工程建设离不开有力而正确的领导力量的指导与引领。对农村经管信息化工程建设来说,其领导组织决定着整个农村经管信息化建设的前进方向,更直接影响着经管信息化建设的结果与效率。因此,在对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进行时,各级农业部门要重视起组织领导的力量,切实把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纳入到整个农村的发展规划与总体布局中去。就农村社会而言,信息化建设组织领导机构还应当开展经管信息工程的宣传工作。用积极宣传营造农村社会对经管信息化工程的良好氛围,并注意定期就经管信息工程工作进展展开研讨会讨论,总结失败教训或成功经验,为日后的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四)辅助力量———规范农经业务建设
规范化的农经业务工作是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基本依据和最重要的辅力量。这一方面便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就农村经营与经济问题进行流程上的认真梳理与业务上的严格规范。在此基础上,还应当重视制定规范与推广使用农经问题相关规范的工作。在土地承包责任制的问题上,可以就具体方面规定业务流程,制定规范的土地经营权登记与管理办法。另外,在农村财政问题上,可以采取财政型的奖补制度提高农村工作人员及农民为农村建设献策献力的积极性,健全全村经济事务一事一议的制度。经济问题上,则需规范农村筹资筹劳的具体过程,最终促进经济监管领域各项工作的全面制度化,为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提供最积极的影响力量。
参考文献:
[1]徐刚.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迎来春天———访农业部经管总站副站长贾广东[J].农村经营管理,2013(02).
[2]马亭山.全国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会在运城召开[J].农村经营管理,2012(06).
[3]刘成宜.浅议农村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科技创业家,2012(06).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当然,我们民办高校也不能缺席。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及区域性知识信息中心的民办高校图书馆,需要考虑能否凭借自己丰富的馆藏资源、先进的电子技术设备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优势,在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信息的社会环境下,拓宽服务领域,充分发挥自身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的作用,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图书馆服务。这是消除信息鸿沟,实现信息公平,解决农民知识贫困的有效办法,是提高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是知识经济时代民办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自然选择。
民办高校图书馆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策略与方法作了如下探讨。
1.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含义和内容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指在农村工作中,包括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应用信息技术,为农业生产者、经营者与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各种动态信息,使其正确地预测和决策,达到预期目的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作为衡量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指标之一。wWw.133229.cOm
作为新农村建设内容的重要部分,农村信息化建设内容应包括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需求者和信息服务提供者之间关系的构建和协调,具体地说,农村信息化主要包括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社会服务,农民生活保障(包含农村保险、农村医疗卫生、农村教育等)农村基层管理和农村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信息化服务。
2.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信息资源供给与农民信息需求间有供与需的矛盾,农村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网络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差,总体水平相当落后,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所以,民办高校图书馆,要实现与广大农村以及农民在信息上的对接,把储备的大量信息派上用场,解决农村在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需求。
3.民办高校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3.1关注农民群众信息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实用性。体现在农民所需的信息涉及日常生活,生产需要的经济、科技信息,以及能够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环境变化而需要了解的国家政策、法律等信息。
二是层次性。指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农民所需的信息不同。
三是多样性。指农民的信息需求会随时间的改变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表现在信息需求的内容上,农民需要农业实用科技信息、政策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气象信息、疫病防治信息等。
3.2坚持统筹安排
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群策群力,共同奋斗。所以农村信息化工作要坚持统筹规划、机制顺畅、分工明确、组织协调的原则,以集约、整合为向导,鼓励资源共享和业务融合,达到降低投入成本,提高综合效益的目的,因此,民办高校图书馆为农村信息化服务就必须由学校与当地政府进行共商,以当地政府为依托,在当地农村信息化工作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之下,参与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中来。
3.3优势对口服务
各民办高校图书馆均有自己最有优势的方面,有针对性地为农村提供对口信息服务,将自己最强的信息与服务投入到建设中,聚合成一股强大的信息技术与服务力量,使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较佳的效益,促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4.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4.1敞开书馆大门,深入对口农村
民办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各自优势及具体情况面向广大农村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应改变观念,走出象牙塔,敞开书馆大门,接待各方读者——包括来自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广大农民,这样才能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农业经济生产。另外,可以考虑与当地农村共同兴建图书馆(室),所有权可归学校,免费提供给农民阅览利用,定期更新文献信息资料。深入调查和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农业的发展状况和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科技服务。
4.2输送信息下乡,传授科技知识
首先,利用馆藏资源进行资源深加工。精心挑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农业科技,国家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图书、期刊、报纸等整理编制成各种专题书目、索引和文摘,方便及时查阅。
其次,针对农民文化层次低、网络使用率低的特点,开发一些成本低廉但实用性强的信息产品,比如,组织专人对纸质文献中涉及当地农民急需的农技信息进行提炼,选出其中的关键信息编辑形成农业科技知识汇编,尤其要对农民难以读懂的专业词汇做出通俗化解释,方便群众阅读;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由专人负责从农业信息网站上及时下载农民关注的农村热点问题和急需的涉农信息,准确及时地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加快农产品供求的有效对接,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开展培训服务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第三,想方设法扩大农业信息的来源。
一是扩大纸质文献信息,包括图书文献、期刊信息、地方文献、科技信息等。
二是扩大电子文献和网络信息通道,以供农业所用。
三是制作图文并茂的信息宣传栏,编印有关农村政策、最新科技信息、种养信息、致富经验和农村小知识的小册子,免费发放给当地农民群众。
四是发放“爱心读书卡”,提供图书阅读。
五是图书、期刊、报纸等形式充实当地的馆藏;赠送科技致富图书,将知识送到家中。
4.3强化信息意识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信息素质
4.4共建区域性信息平台,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以图书馆为纽带,联合挂靠农技服务站或研究所,与地方气象、水利、林业等部门合作,实现信息互通,通过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统一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大平台。通过对涉农信息的筛选、收集、整理与,一方面便于农民及时掌握中央、省、市、县的有关方针政策和决策信息;另一方面,向农民提供各种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4.5建立农业专家系统
通过实时,在线咨询、电子邮件、电话、短信等多元化方式,建立农业专家咨询服务系统,解答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举办咨询演示会,组织专家现场咨询或亲临田间指导农业生产,辅导新型实用技术的应用。该系统除提供专家咨询服务外,还应具备成果推广功能。科技信息咨询和农业专家系统是农林高校图书馆新农村服务知识平台的核心。
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创新是民办高校图书馆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按照农民信息需求的多元化要求找对切入点,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活动。创新理念、创新思路,根据农村地域、服务对象、受众主体、乡俗民情的不同,不断更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改革传统的信息集中派发方式,针对农民特点创新信息形式,充分挖掘自身的有利条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民办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农村信息化建设一定可以走出一条路来,从而在图书馆自身的建设中也开辟出一个崭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当然,我们民办高校也不能缺席。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及区域性知识信息中心的民办高校图书馆 ,需要考虑能否凭借自己丰富的馆藏资源、先进的电子技术设备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优势 ,在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信息的社会环境下 ,拓宽服务领域 ,充分发挥自身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的作用 ,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图书馆服务。这是消除信息鸿沟 ,实现信息公平 ,解决农民知识贫困的有效办法,是提高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是知识经济时代民办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自然选择。
民办高校图书馆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策略与方法作了如下探讨。
1.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含义和内容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指在农村工作中,包括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应用信息技术,为农业生产者、经营者与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各种动态信息,使其正确地预测和决策,达到预期目的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作为衡量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为新农村建设内容的重要部分,农村信息化建设内容应包括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需求者和信息服务提供者之间关系的构建和协调,具体地说,农村信息化主要包括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社会服务,农民生活保障(包含农村保险、农村医疗卫生、农村教育等)农村基层管理和农村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信息化服务。
2.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信息资源供给与农民信息需求间有供与需的矛盾,农村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网络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差,总体水平相当落后,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所以,民办高校图书馆,要实现与广大农村以及农民在信息上的对接,把储备的大量信息派上用场,解决农村在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需求。
3.民办高校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3.1关注农民群众信息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实用性。体现在农民所需的信息涉及日常生活,生产需要的经济、科技信息,以及能够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环境变化而需要了解的国家政策、法律等信息。
二是层次性。指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农民所需的信息不同。
三是多样性。指农民的信息需求会随时间的改变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表现在信息需求的内容上,农民需要农业实用科技信息、政策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气象信息、疫病防治信息等。
3.2坚持统筹安排
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群策群力,共同奋斗。所以农村信息化工作要坚持统筹规划、机制顺畅、分工明确、组织协调的原则,以集约、整合为向导,鼓励资源共享和业务融合,达到降低投入成本,提高综合效益的目的,因此,民办高校图书馆为农村信息化服务就必须由学校与当地政府进行共商,以当地政府为依托,在当地农村信息化工作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之下,参与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中来。
3.3优势对口服务
各民办高校图书馆均有自己最有优势的方面,有针对性地为农村提供对口信息服务,将自己最强的信息与服务投入到建设中,聚合成一股强大的信息技术与服务力量,使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较佳的效益,促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4.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4.1敞开书馆大门,深入对口农村
民办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各自优势及具体情况面向广大农村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应改变观念,走出象牙塔,敞开书馆大门,接待各方读者――包括来自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广大农民,这样才能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农业经济生产。另外,可以考虑与当地农村共同兴建图书馆(室),所有权可归学校,免费提供给农民阅览利用,定期更新文献信息资料。深入调查和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农业的发展状况和实际需要, 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科技服务。
4.2输送信息下乡,传授科技知识
首先,利用馆藏资源进行资源深加工。精心挑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农业科技,国家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图书、期刊、报纸等整理编制成各种专题书目、索引和文摘,方便及时查阅。
其次,针对农民文化层次低、网络使用率低的特点,开发一些成本低廉但实用性强的信息产品,比如,组织专人对纸质文献中涉及当地农民急需的农技信息进行提炼,选出其中的关键信息编辑形成农业科技知识汇编,尤其要对农民难以读懂的专业词汇做出通俗化解释,方便群众阅读;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由专人负责从农业信息网站上及时下载农民关注的农村热点问题和急需的涉农信息,准确及时地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加快农产品供求的有效对接,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开展培训服务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第三,想方设法扩大农业信息的来源。
一是扩大纸质文献信息, 包括图书文献、 期刊信息、 地方文献、 科技信息等。
二是扩大电子文献和网络信息通道, 以供农业所用。
三是制作图文并茂的信息宣传栏,编印有关农村政策、最新科技信息、种养信息、致富经验和农村小知识的小册子,免费发放给当地农民群众。
四是发放 “爱心读书卡” , 提供图书阅读。
五是图书、期刊、报纸等形式充实当地的馆藏;赠送科技致富图书, 将知识送到家中。
4.3强化信息意识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信息素质
4.4共建区域性信息平台,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以图书馆为纽带, 联合挂靠农技服务站或研究所, 与地方气象、水利、林业等部门合作, 实现信息互通, 通过资源的共建共享, 建立统一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大平台。通过对涉农信息的筛选、收集、整理与, 一方面便于农民及时掌握中央、省、市、县的有关方针政策和决策信息; 另一方面, 向农民提供各种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4.5建立农业专家系统
通过实时,在线咨询、电子邮件、电话、短信等多元化方式, 建立农业专家咨询服务系统, 解答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举办咨询演示会, 组织专家现场咨询或亲临田间指导农业生产, 辅导新型实用技术的应用。该系统除提供专家咨询服务外, 还应具备成果推广功能。科技信息咨询和农业专家系统是农林高校图书馆新农村服务知识平台的核心。
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创新是民办高校图书馆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按照农民信息需求的多元化要求找对切入点,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活动。创新理念、创新思路,根据农村地域、服务对象、受众主体、乡俗民情的不同,不断更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改革传统的信息集中派发方式,针对农民特点创新信息形式,充分挖掘自身的有利条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民办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农村信息化建设一定可以走出一条路来,从而在图书馆自身的建设中也开辟出一个崭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