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0 18:03: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学道德经的感悟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唤醒生活积累――我们都知道,学生的语感具有直觉性。他们对好多语言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理解。如春暖花开、雨雪冰霜、衣食住行等,学生都有生活积累。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语文。王尚文在《语感论》中也指出:“以言语为对象的思维必须以感觉为其前提,只有先被感觉然后才能被思维。”这也是强调生活经验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所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有利于他们和文本内容建立联系,与作者产生共鸣。
如教学《太湖的风》(苏教版第二册)一课,指导学生朗读“太湖的风吹来,轻轻地吹到我们村边”一句,有同学把“轻轻地”一词读得较重,教师可以暗示小朋友说:“你读得很流利,但是我觉得太湖的风好像太大了一点儿!”孩子立即体会到“轻轻地”一词应读得稍轻些针对有的小朋友读得较快的情况,教师又暗示说:“春天的风吹在脸上,可舒服啦!可不能像秋风扫落叶似的哦!”从教师的暗示中大家又领悟到读这一句时应稍慢些。看到学生读得很好但表情严肃,教师又做出春风吹在脸上十分舒服的样子,暗示学生朗读时要入情入境,学生一看就明白了,于是一个个摇头晃脑,仿佛置身太湖,迎着风儿享受太湖的美景。这样,在教师一次次的暗示下,学生很好地领悟了文章的感情,体会到了风的轻柔和温暖。所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比教师讲解这一句如何读得轻些,如何读得慢些,为什么要这样读等技巧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更容易让他们人情入境!
激活间接经验――学生学习语文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主要是间接经验,是祖国传统文化和经验的积淀。直接经验学生有生活积累,容易体会;而有些课文所描述的东西学生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就必须借助间接经验加以理解、体会,实现和文本的对话。
如学习《丰碑》(人教版第十册)一文,朗读军需处长被雪冻僵的一段文字时,学生往往不容易进入情境,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无法体会到军需处长形象的高大。但多数学生看过关于的电影、电视,听过相关的故事等,对途中的艰难困苦有一定的间接经验,于是配合插图我这样暗示:“途中发生的故事太多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仿佛就在眼前,你能不感动吗?看!你一定看到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了!好,让我们用心去体会吧!”学生虽然没有对的直接经验,但教师的语言暗示激活了他们脑中存储的有关的故事模块,使这些故事模块和课文内容进行相似匹配,有效地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他们读课文时仿佛看到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就会充满情感,人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体会到语言文字带给他们的震撼和力量。
启迪丰富想象――众所周知,汉语是表意的、表象的,启迪学生想象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干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汉・刘勰)由此可见,对文字展示的神韵要靠丰富的想象才能领悟。而且每个人的体会都不尽相同,有其独特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想象,充分拓展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敢想、善想、会想。教师适时、巧妙的暗示总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进入情境,大胆想象。
一、在时代背景中感悟情感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对作品的认知决不能只局限于作家及作品本身,而应该把其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中去考量,才能最恰如其分地感知作者、领悟作品。
1.联系写作背景。白居易说:“文章合为事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文学逐渐担负了“文以载道”的社会责任并加以传承。可以说,每篇文学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其光芒反照到作品之中,就是作者特有的价值思考与情感诉求。循着这条脉络,我们就能把握与理解整个作品。但每一个具体的文本传递给读者的信息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是作者思想和那个时代的全部反映。在阅读散文时,引入相关背景资料,能够拓宽学生视野,合理把握作品情感走向,促进学生准确地体验、感悟。如果脱离作品时代背景进行解读,往往会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产生许多障碍,学生对文本无法产生感悟和共鸣,从而曲解文本价值。黄厚江老师在教学《老王》时,在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老王与作者的内心之后,又把他们俩放到的时代背景之中,让学生感受到“老王这样不幸的人,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坚守着善良,坚守着真诚,甚至坚守着对文化人的敬重,是多么难得和可贵。”让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来读老王,来读杨绛,来读《老王》这篇散文”,从而更容易有准确的把握,有更丰富的收获,也更加精准地把握了作者在文中那复杂的情感表达。
2.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还折射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之中,所以有些散文还可以从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去把握住作品的情感走向。例如严华银老师在教学《黄鹂》时,就引入了作者当时正在经历的人生困境,让学生由主观性的阅读,过渡到实证性的阅读。严老师这样做不仅是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是引导学生明白,阅读散文不仅要注重文学作品本身,还要关注作品之外的因素,这样才能真实地感悟作品的深层内涵。
3.联系作者的心性情怀。时代背景也包括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作者由独特的经历而形成的独特的个人心性与情怀。文如其人,作者的文字不仅反映着他的思想,也折射出他独特心性下作品特有的风格。教学中,可以通过感受作者的情怀去理解文字的风格,进而走进作者独特的情感世界。黄厚江老师教学《葡萄月令》时,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汪氏散文的特点之后,话锋一转,抛出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葡萄月令》来呢?”然后,用汪曾祺女儿的文章来让学生了解汪曾祺乐观中恬淡的个人心性,从而让学生明白:“汪曾祺之所以这么乐观,在这样的生活中还充满爱,确实是他的恬淡的人生态度决定的。所以只有这样的汪曾祺才能写出这样的“葡萄”来,只有这样的汪曾祺才能写出这样的汪氏散文来”。
4.联系作者作品的一般特色。对某一作者的某一特定作品,教学时还可以联系作者作品的总的风格、特征去解读,从大处把握,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领悟情感。如陈钟梁老师在教学《合欢树》时就把课文放到史铁生散文总特色的背景之下去引导阅读。陈老师的这节课灵活运用一个复线推进的结构,一条线索以10岁、20岁、30岁及30岁后的时间为经线带学生感受母爱;一条以王安忆对史铁生作品的三段式评价为纬线带领学生体会史铁生散文的特色。前者引领着教学的走向,后者给课堂增加了厚重。这两条线索一纵一横,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走进课文,去感悟史铁生那复杂的情感世界。
二、在拓展阅读中感悟情感
有的课文,学生单从课文获得的信息往往不能充分地理解与感悟文章的内容,学生体会作品中所蕴涵的作者感情、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是比较困难的。这时,教学就不能只局限于课文,而应当作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给学生架设一条理解的桥梁。这样,既增加了教学的深度与学生思维的厚度,又交给学生一把感悟的钥匙,让学生顺利感悟情感,触类旁通。
1.作者的其他作品。一个作家的作品之间常常会有风格上的一致性,并且在情感上有千丝万缕的相通之处,因此,教学中适当拓展一些相关的作品的阅读,或举一反三,或启迪领悟,会让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与感悟有一个非常好的催化作用。严华银老师在教学孙犁的《黄鹂》时,还引用了孙犁写的《说赵树理》以及《文虑》中的片断,对课文形成一个非常有力的补充,让学生对作家当时所处的复杂险恶的社会环境有更深入的认识,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把握作品的主题、获得不同的感悟起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2.与课文有联系的其他人的相关资料。有些散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语文经验之间有很大的落差,如果能借助一些相关的资料,给学生以相应的补充和解释,就可以扫清障碍,很好地弥补这个落差,从而让学生顺利走进文本,准确地去理解作品、感悟情感。这方面最经典的一个课例是陈钟爬鲜Χ浴逗匣妒鳌返慕萄АT谡饨诳蔚慕萄е校陈老师分别引入了王安忆对史铁生散文的评价、鲁迅《故乡》的表现手法以及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进行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史铁生散文的特点,以帮助学生走进课文,感悟情感。
三、在品赏文字中感悟情感
王荣生老师说:“作者的人生经验,通过精准的言语表达出来,也存活于这些言语中。唯有通过对言语的体味,我们才能把握作者的独特经验,才能感受、体认、分享散文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文字就是思想,是解读课文的入口。文本的思想情感,只有借助于作者独特的文字才能表达出来,因此,文字是思想情感的表现形式,要想感悟作品的情感,必须通过细细去体味作品语言的滋味,感受语言背后作者的人生情调,品析作者精准的言语所蕴含的意的表达,才能明白其主旨,较好地领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郑桂华的《安塞腰鼓》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找出一些特别能传递奔放之情的句子,发现它们在句式上有哪些特征?说一说它们的表达效果?”探究文章语言的特点,感受语言的形式美,从而去品味文字奔放、张扬的情调,去发现文字的精细和美丽,去感受作者文字的独特之处,进而去读懂作品,领悟情感。
四、在朗读中感悟情感
中文是一种富于韵律感的文字,作为披文入情的重要途径,自古以来,朗诵教学历来为许多教育名家所推崇,成为是我国语文传统教学经久不衰的教学方法。郭沫若说:“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散文的阅读,更适合于在朗读中借助于再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从而感悟语言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情感意蕴。
朗读与对情感的感悟其实是一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学生由朗读语言文字而得来的那种对情感的领悟还会激发出学生反复诵读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对语言形式与思想意蕴的感受更加细腻,进而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
王荣生老师在他的《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中提到的一个课例,就是朗读对于学生感悟情感之重要性的极好诠释:“有位教师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开始范读,入情入景,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随后,她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反复朗读了几遍课文。教师问学生,还需要讲吗?学生齐答:我们懂了,不需要讲了。”
教学中,要注意朗读有各种不同级别的层次,教学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从而让学生对作品情感的领悟不断深入。
五、在生活情境中感悟作品的情感
作品是社会的反映,也是生活的反映。阅读作者的散文,就是阅读作者的生活,阅读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里的独特的生活感受和情感表达。散文的阅读过程,也是作者与读者两种生活对话的过程。只有充分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去深切感受,让自己的人生经验与作者的人生经验进行链接,才能顺利地进入作者所表述的情景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运用谈话、故事、表演、歌曲等形式,预设各种生活情境,营造一种生活化氛围,以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让他们在生活的情景中能够更快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例如在教学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可以用谈话来创设生活情景:“同学们,你童年最喜欢最经常去玩的一个地方是哪里?你为什么喜欢它?谁来与同学们分享一下你那份童年乐园里的快乐?”这种生活情境的感情基调与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因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情感。
六、在作品的“留白”处挖掘情感
艺术是相通的,中国画中常用一种“留白”的技法,而文学作品中也常常有这种类似的技巧。文学作品中的这种留白,常常给人一种言虽尽而意无穷之感。许多时候,为了留有回味和意蕴,造成一种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的情感不宜或不想直白地表达出来,故意在作品中留下一些欲说还休的空白之处,而作者幽微的情感,正是隐藏在这里。挖掘它,有利于激活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去找出作者心灵最深处的矿脉,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
[中图分类号]R56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c)-176-02
自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以来,如何合理选择抗生素,制定安全、高效、广谱,经济合理和适当的治疗方案,以减少有限的资源浪费就成为医药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药物经济学的诞生为抗生素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目前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的有氟喹诺酮、头孢菌素及氨基糖苷三类药物,但有关这三类药物治疗上述疾病的药物经济学评价尚未见报道。因此,本文采用左氧氟沙星静脉-口服序贯法[1]和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治疗9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对比两种方案临床疗效,并运用药物经济学的原理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为临床经济合理、有效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案
1.1一般资料
9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均为住院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胸部X片均符合下呼吸道感染,体温≥38℃,且入院前48 h未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排除喹诺酮类药物过敏和严重心、肝、肾等合并症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45例。A组:男20例,女25例,平均(42±13)岁;B组:男24例,女21例,平均(43±14)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种、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案
A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4 g/d,分2次静脉滴注,连续使用5 d,5 d后改为左氧氟沙星片0.4 g/d,分2次口服,连续5 d;B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4 g/d,分2次静脉滴注,连用10 d。
1.3 实验方法
1.3.1经济学分析方法成本-效用分析是在结合考虑用药者意愿、偏好、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经济合理性[2]。在医疗资源比较紧张的我国现阶段,成本-效用分析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1.3.2费用的确定本文只统计每组患者1个疗程的药品费用和给药费用。所有费用均按2007年招标采购药品价格及物价收费标准规定执行。左氧氟沙星针100 ml:每支0.2 g,零售价每支17元,左氧氟沙星片零售价每盒26.6元,每盒12片,每片0.1 g,每片2.22元,静脉滴注费(包括一次性输液器),每次9元。
1.3.3疗效判断标准根据卫生部抗感染药物判定指标的内容分为4级: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痰细菌培养转阴,肺部X片病灶全部吸收;显效:病情明显好转,痰细菌培养转阴;有效:病情有所好转,但不明显;无效:用药72 h后,病情无好转或有所加重。以痊愈和显效病例计算有效率。
2 结果
A组痊愈19例(44.4%),显效21例(48.9%),总有效率(E)为88.9%;B组痊愈18例(40.0%),显效21例(46.7%),总有效率为86.7%。两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别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统计左氧氟沙星静脉-口服序贯法和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2种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方案的基本资料,以痊愈和显效为系数,药品费用即患者在住院期间使用的该方案抗生素的药品总费用。住院总费用即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与该方案有关的检查、治疗、护理、药品等的费用总和,但与本疾病无关的检查费用不包括在总费用中(表1)。
3讨论
用药物经济学原理对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2种治疗方案进行分析,左氧氟沙星静脉-口服序贯法和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2组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费用差异显著。平均每治疗1例患者,A组比B组节约药品费用1 023.6元,住院总费用1 123.4元。
虽然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方法较多,但达到相同临床效果时所花费的成本往往不同[3,4]。序贯疗法实质可认为是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严重感染给药途径的一种变革,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与B组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A组成本小于B组,说明序贯疗法具有能降低医疗费用,患者易于接受的优点,同时也克服了连续静脉注射疗法的许多缺点,如避免了刺激性静脉炎的发生,以及输液中微粒对人体的危害等,说明左氧氟沙星静脉-口服序贯疗法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成本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徐燮渊.肿瘤综合治疗学: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40.
[2]吴卫锋.抗生素序贯疗法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经济学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0,16(1):55.
[3]廖林.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两种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1):60-61.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023-01
2013年我校分别以“树立仁爱之心”、“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做一个有孝心的人”、“做人要讲诚信”、“做一个会感恩的人”、“做一个勤学之人”、“做一个孝顺的人”、“做一个‘有奉献精神’的人”等为主题开展了12次《道德讲堂》宣讲活动,每次宣讲活动都围绕“自我反省”、“唱道德歌曲”、“学道德模范”、“发心灵感悟”、“诵道德经典”、“行崇德礼”、“送平安吉祥”、“一堂一善事”八个环节展开,使我校师生不断接受道德洗礼,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情感传递、爱心接力、道德升华"的作用,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师生的文明素质,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围,为我校思想道德建设搭建了新平台,也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了思想基础。
我作为学校《道德讲堂》的主持人,从《道德讲堂》的教学设计、素材的搜集、课件的制作、活动的开展、材料的整理、课后的记录及反思,都是亲力亲为付出了许多劳动,这就让我更加坚信在这片具有五千年历史的道德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孕育出来的《道德讲堂》是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韵味无穷的奇葩,更是"情感传递、爱心接力、道德升华"的最有力量的教育方式之一。静下心来慢慢回味这十几次《道德讲堂》宣讲活动的开展经过,我就像是如数家珍一般记忆犹新。
2013年11月28日是星期四即感恩节,我主持了一次以"做一个孝顺的人"为主题的《道德讲堂》宣讲活动。这是有意安排在感恩节开展的,因为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中,感恩与慈孝文化是感天动地的,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所以,在这个时间开展这个活动可以让参与的师生感受到慈孝力量的伟大。尤其是 “唱道德歌曲”和“学道德模范”这两个环节更是具有一定的震撼力。
在“唱道德歌曲”这个环节中,同学们在音乐的伴奏下共同唱响了"感恩的心"这首歌曲。因为我校是卫生学校,培养的都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这就要求同学们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社会。是啊!人这一生要感恩的,要感谢的实在是太多了。首先,要感谢父母,然后要感谢老师,还要感谢那些抗日英雄和其他为中华民族做出过贡献甚至牺牲的人们,同时还要感谢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最后还要感恩社会。所以,人只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拥有健全的情感,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才会理智地面对人生旅途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才能从容地面对思想上的是是非非,才能带来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感激,并最终做到感恩。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但这个时候歌声是那样的嘹亮、那样的具有感染力……突然间,音乐与歌声嘎然而止,穿着一身护士服的同学们整整齐齐的站在教室里感受着道德力量的伟大,久久不愿坐下。
接下来到了"学道德模范"这个环节。首先,利用抛砖引玉之法先让同学们观看古代《结草报恩》的视频故事,教导他们要学习故事里那位老者知恩图报的精神,以报答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学习做一个会感恩的人。然后,引出当今社会第四届“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吴林香,女,汉族,14岁,重庆市忠县马灌镇初级中学学生。2013年荣获“最美孝心少年”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和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最后,同学们都没有想到她今年才14岁,但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却已经很久了,面对继父外出打工、母亲身患癌症、外公外婆双双残疾和弟弟年幼,14岁的吴林香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大”家。“这都是天意,既然让我来到你身边,我就要服侍你一辈子。”[1]最美孝心少年吴林香用微笑和坚强面对不幸,她的坚强已令许多人动容,尤其是那句“因为她坚信,自己的努力、坚强,还有微笑,远在天堂的妈妈一定能够看到”更是让人感动……
同学们听着老师的讲解,看着大屏幕上有关吴林香孝顺亲人的视频,眼泪夺眶而出、抽噎起来。也许,在14岁的这个年龄,吴林香还不太懂得人生价值的真正含义。但是,在逆境和困难面前,她已经用实际行动做了最好的回答。小林香能够抹掉眼泪,继续保持着微笑的面孔,便足以证明自己活得很有价值,日子过得很有意义。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观察“孝”字,老在上,字在下,古人造的何止是字,而是给人类定下了一个规矩,这就是孝的内涵――孝老爱亲、血脉相依的至美真情。[2]吴林香用人间大爱,诠释生活的真谛;用人间至孝,显示着超越平凡的勇气。无论天荒地老,无论沧海桑田,是她的一颗赤子之心,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血脉相随,此时此刻同学们陷入了沉思。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吴林香与在座的同学们年龄相仿,同样是花季般年龄的小林香却为家庭付出太多太多,她承受了本不该她承受的一切,但是这让她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坚强,同学们深深的感受到了这一点。
小林香的故事就要结束了,同学们已经哭声一片,我也哽咽了。这时同学们都在为小林香的坚强与孝心所感动,既然如此我就因势利导倡导大家学习林香的坚强、乐观、以及她孝顺的高尚品质,在同学们能爱、能孝敬父母的时候多为父母亲做些事情。最后,我以此来结束“学道德模范”这个环节,因为这种情感的传递要比传统授课方式来得更有力量、更加深刻。
是啊,每一次活动结束我都要沉浸在课堂中好久好久,虽然有些悲伤,但是那也是一种享受。因为我们师生借助《道德讲堂》这个平台一次又一次的接受着道德洗礼,真正做到了情感传递、爱心接力、道德升华。
一、把握好读的层次性
读的训练要讲究层次性和梯度。从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到逐步脱离拼音正确地读,再到连词成句读得通顺、流利,最后做到有感情地读,每个年级的训练重点是不同的。在进行读文指导时,就应根据学生年龄实际和年级要求逐步训练。如:在进行一年级教学时,对读的训练只讲究让学生把字音读正确,到了二、三年级,则提出把语句读通顺流利,慢慢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这样训练,学生不觉得难,很容易达到读书的标准,使孩子们的读书兴趣会越来越浓,有利于后面的进一步高标准的训练。
二、让学生实实在在读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改变课堂没有读书声的局面,让学生实实在在读书,使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1、保证读书时间
在语文教学中,不让学生读好课文就实施教学,往往会出现许多令老师心烦的尴尬情况,如让学生读书,不是咬音不准,吐字不清,就是音量不大,如蚊虫嗡嗡,不是读得不连贯,语不成句,就是读无表情;请学生回答问题,因为读得少思得浅,又无所疑,对课文无任何感触,因而一问三不知;让学生发表一些见解吧,因为课文没有读好,理解不深,说的也只能是问题表面的一点皮毛。这就是没好好读书,没有充足时间读书得的恶果,所以,只有让学生读充分了,才会使教与学协调,使学生积极、快乐地学习。
见于上述原因,在实施“读文感悟”教学模式时,更要给足读书时间,这样学生才有疑可生、有文可悟。学生们在充足的时间内潜心读书,从容思考,定能读懂文章,有一些自己读中悟到的见解,然后教师再实施“教”的过程,只需很短时间重、难点便迎刃而解。如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时,虽然学生读了一两遍后便有少数学生提出疑问,发表看法,但我并不急于教学,而是让学生再次用心读书,直到大部分学生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再指导学生交流质疑。这节课只讲了十分钟,其余时间均为不同层次的读书时间,学生们便轻松地体会到了白求恩临危不惧,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可见课堂上毫不吝啬地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同样是读课文,一次次形式都不一样,学生就在读中悟理,读中悟情。
2、明确读书要求
弄清读书要求后再潜心读书,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所在。读书应有一定条理性,教学时要依据学生自身的能力,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使学生对文章层层深入、步步理解、慢慢感悟。如:在学生初读时,要提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文章大概内容等要求;在初步感知后,让学生再读文章时就让学生边读边想,看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质疑后的读就要带着问题来读书,边读边想边画边议;在对文章有所感悟后再读书,就应该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由于每次读的要求不同,学生有新鲜感,学习的兴趣也浓,更能自觉地投入到这样的训练中来,这样读好读懂课文就成为很容易的事了。
3、合理运用多种方法读书
“读”的方式很多,有默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诵读,还有赛读、浏览等。不同的读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对完成学生目标有很大帮助。如在初读时,让学生自由读是最好不过的了,这时的学生对课文只是一个初步认知时段,而每个人的读书程度有所差异,让他们自由读有利于读通文章。在精读感悟时,默读则是最好选择,现代教育心理学表明,默读主要是视觉与思维相结合的一种理解活动,有利于思考问题,潜心会文;当然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而不是几个朗诵家的表演,可根据文本的特点,还可采用分角色朗读,如《白杨》一文中两个孩子看着车窗外的白杨时的对话;《坐进观天》一课,故事性强,又新奇有趣可尝试表演读;《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文章包含深情,需要强烈的渲染气氛,可使用全班齐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学生对文本的朗读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可比赛读、挑战读……
不同的读书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能使整个课堂气氛愉悦、宽松,使学生有更多、更好的方式揣摩语言,体会蕴含,这样才真正使“读”落到实处。
三、借助多媒体促读
多媒体借助现代化的声光手段,动画技巧,音响效果来表现教材内容,使教材形象具体、生动有趣,(多媒体以它五彩缤纷的生动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旁白,悦耳动听的音乐,为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学时合理运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接受信息,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丰富学生的表象,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读书活动中。
并且在读书感悟时,恰当使用多媒体,将原来枯燥不易理解,不易感悟的语言文字形象化,让学生入情入境,感悟语言文字,提高读书效率。如:我在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想象。然后问学生:“此时此刻,漫步这般景象之中,有何感受?”学生议论纷纷,情绪受到了感染,我再引导学生读诗,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读的有滋有味,这种诗画对照的方式,为学生的朗读创设了环境,也让学生在诗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一、医学道德教育的根基在生活
1.医学的特点决定的。医学作为人学,是人类探索生命的理性活动,以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为起点,是一种爱人之学和人道之学,同时,它与伦理学同源[2]。对于生活,经典作家这样理解:生活是属人的,生活是人的生活,人是生活的主体。我们的世界不可能脱离人的日常生活而超乎其外,人则是实实在在地生活在其中。医学的特点和生活的本质的共通性,决定了医学道德教育要植根于生活。
2.医学生成长的需要。从医学生成长为医学人才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医学生的道德教育要充分体现“德”,就必须植根于现实生活。在长期医学实践过程中,人人是患者,人人皆医生,这是医学的哲学关系。在医学生的成长中,教育者要使得他们的认知基础、情感反应和行为习惯都趋向真、善、美。成长中的道德追求是教育者的目标,更是医学生的学习过程。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医生要“医学操术精”“宅心仁”“持行廉”,这些都要回归生活。
3.医学教育实践的目的。医学教育是终身教育,它横跨教育和卫生。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医学生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培养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人文精神下的人文能力,最终目的都是使医学生在成长为医生的路上拥有一种人文自觉和文化自觉。最终实现解除病人痛苦的医学目的。
二、医学生道德教育要重视医学生的主体意识
1.主体性德育是重要的教育观。任何教育教学都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一项系统工程。传统教育教学中以教师为侧重,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和不得不服从的教育境地,将会对教育产生制约和阻碍。对医学生的道德教育,要以学生为本,重视他们的反应和需求,聚集他们的能量。重视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于改变一味灌输的教育方式,更加关注医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实际和情感需求,在教育主导的基础上,让不同学习阶段的医学生充分体现自身的特征和气质。不断关注他们的价值取向,利益诉求,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重视医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内在道德需求,医学人文行为的规范才能落地生根,才会培养出有知识、有人文情怀的医学生群体。重视医学生主体性意识,在医学生中实现医学宗旨:关爱病人和解除病人痛苦的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求善、求美,主动关注患者的情感和关注人性、体现生命价值和彰显人之为人的切身感受。医学生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在于主体性德育观,在于认识和尊重医学生主体意识。
2.主体性德育是重要的方法论。重视医学生主体意识在于重视调动和挖掘医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诸如启发式、互动式地激发医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诚信、友善、法治等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中。当医学生的自我能动效应不断凸显,师生的情感交流更多、更广、更自然,那么德育的认知认同的教育才能得到提升。医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知识的传递是容易做到的,不容易做到的是传递的知识能抵达学生的内心,触动其心灵。朱小曼教授认为,教育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认知的,感受到什么、体验到什么才是更重要的[3]。教和学的过程中,认知和体验是相互整合、相互支持的教育,这个完整的教育必须通过教育生活化来实现。对于医学规范价值、医学伦理基础,只有调动并挖掘出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在接收后才会细心体会和认真琢磨,才会避免看到“我说你听”的独角戏。在医学生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就业思想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注重专业、外语学习的氛围、缺少关怀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的生物医学诊疗过程,被分解的科学整体、人文服务理念淡薄、人文教化作用缺乏等等,都体现着德育指导的缺位。
3.主体性德育重在实践。主体性德育实践,是生活教育的要求。对医学生而言,一方面,自由环境是实现“主体德育”的前提条件。对医学生的道德教育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在参与医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见习、实习的实践活动中,善于发现医学生的道德力量。日常生活的言行是检验教育的战场,更是培养道德的阵地。另一方面,开放教育是实现“主体德育”的基本保证。医学生的道德教育如果仅仅局限在课堂、讲坛、座谈等理论的追求和评价上,坐而论道地进行,而没有延伸到复杂多变、多样而平凡的日常活动中,那么日常言行的观察、道德行为、人文素质的评价和矫正就会缺位。与人沟通、待人处世、参与集体活动、临床实验、见习和实习阶段、志愿服务、就业等多个过程,都是医学生道德教育的阵地。医学生在摄取人文知识的同时,还要在实践中磨炼和检验人文知识的吸收,这是一个需要不断经过反思和调适的过程。因此医学生道德教育应该向社会衍生,将各种社会场所都扩展为德育的场所和范围。医学生要在自由的环境、开放的空间中,一方面获取医学人文的观念,另一方面获得医学道德实践的方式。
三、医学生道德教育要挖掘生活化德育的模式
1.创设生活情境,追求德育生活化。医学生道德教育培养生活化,要从创设生活情境开始。可以从医学生的全部生活出发,寻找其中可能包含医学道德教育的因素和方面,注重引导创造和设置情境,开展生活德育,指导医学生把人文素质的培养回归到生活的世界,引导医学生“真用”“用心用”“习惯用”。
道德讲堂主持稿1各位来宾、现场的市民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欢迎来到道德讲堂。道德讲堂是教人长好心的地方,人只有长好心,才能当好人;只有当好人,才能有好报,人这一生才会平安、吉祥。苏格拉底说过:“人类最大的幸福,就在于每天能谈谈道德方面的事情,无灵魂的生活就失去了人的生活价值。”
今天道德讲堂的主题是“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个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旺,政府无信不威,国家无信不强。
下面我们就正式开始今天的道德讲堂。道德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开场三问。结合今天的主题,我先提三个问题,请大家闭目静思。日常生活中,你是否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有诺必践”?你对承诺的信守,是否会因为对方社会身份的高低而不同?当你的朋友不守信约时,你会怎么做?
好,让我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进入第二个环节,唱道德歌曲。请大家起立,让我们一起高唱《公民道德歌》。
好,请大家就坐。接下来,我们进行讲堂的第三个环节,学模范、讲故事。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基本价值标准,是人们友善相处、和谐幸福的基础,也是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诚信的典故。如,陶四翁烧毁假柴草而赢得个人事业发展、商鞅立木为信而取得国家改革成功,季布一诺千金而保全身家性命,等等。在当代社会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或坚守初始信念而奔波劳命却无怨无悔,或为一句承诺而殚尽竭虑也义无反顾。这里,就让我通过短片来认识一对诚信兄弟。
诚信两兄弟的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为人之本。它以高尚的心为基础,以责任感道德为前提。
在我们宁波,也有一家企业,她继承和发扬“宁波帮”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历经六十多年风风雨雨,持续辉煌。这就是我们宁波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宁波二百”。下面,让我们以热烈掌声欢迎宁波二百总经理、浙江省诚实守信道德模范黄炎水同志上台,为我们讲述他和宁波二百的故事。
---------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诚实守信是大操守,大智慧,弄虚作假也许可以有一时的收获,但终究不会对事业有大的推动,不会获得长久的发展。宁波二百的经历再次证明,诚信造就了财富,诚信推动了发展。在此,我建议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表达对黄总和宁波二百的敬仰、敬佩之情。
下面,讲堂进入第四个环节,诵经典。春秋大义,大道明德,尽在经、史、子、集,尽在明经圣典。古哲先贤留下无数道德经典格言,今天我们就诵读其中的一句。下面,我先读一遍。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做人。
下面,我读一句,大家跟着读一句。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五个环节,发善心。刚才,我们听了宁波二百诚信经营的故事,结合我们开头提出的三个问题,我想大家一定和我一样,有许多感想,有许多话想说,那么,有谁愿意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谢谢X位朋友,能与我们分享你们的感悟、心得。诚信如甘露,社会若大地,甘露缺失,大地将出现裂痕;诚信如水,道德若船,诚信人越多,社会公德水平就会越高。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做个讲诚信、守承诺的人。
最后,我们进入第六个环节,送吉祥。本次道德讲堂送出的吉祥是“道德书签”,书签的正面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图,背面是经典道德语录。希望大家今后能多读传统经典文章,用传统道德思想充实我们的头脑,指导我们的行动,就一定能带给我们人生平安、吉祥。散场后,志愿者会在门口为大家送出这份吉祥。
本期的道德讲堂到这里就要结束了,谢谢大家的参与,让我们相约在下期道德讲堂,再见!
道德讲堂主持稿2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讲述道德故事,剖析道德事理、朗诵道德美文、传递道德力量,欢迎来到钱塘小学屏北分校道德讲堂。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
本次道德讲堂共分为六项议程:首先全体起立,合唱道德歌曲《微笑》中拉开了帷幕。
今天为我们做宣讲的是五年三班的班主任同时也是道德讲堂的宣讲员林雅英老师。请大家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林雅英老师为我们做精彩的演讲《争做美德少年》。
请大家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林雅英老师精彩的宣讲。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要经常回味林雅英老师的讲话,探寻真谛,加深烙印,争做美德少年。
下面请石从玉为我们宣讲道德故事——戈福振先进事迹。。。。。。。。。。。。。。。。。。。。。。。。。。。。
下面让我们一起朗诵一首诗《》
。。。。。。。。。。。。。。。。。。。。。。。。
听了动人心的宣讲,听了振奋人心的道德故事,有谁想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发表感言)。。。。。。。。。。。。。。。。。。。。。。。。。。。
听了感人的事迹,有请教师代表发表感言。
传播凡人善举,引发道德自觉,让我们送出吉祥,随时提醒我们要做一个爱祖国、爱人民、爱学习、懂文明、讲礼貌的好学生。下面由老师代表为在场的学生代表分发吉祥物——道德纪念笔。福州市钱塘小学屏北分校“道德讲堂”——《争做美德少年》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整理人:
道德讲堂主持稿3各位家长:
大家好!
欢迎来到“道德讲堂”!讲述身边好人的道德故事。
苏格拉底说过:“人类最大的幸福就在于每天能谈谈道德方面的事情,无灵魂的生活就失去了人的生活价值。”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国家丰厚的文化宝藏之一。数千年来,它一直是华夏儿女精神世界的支柱。我们的道德讲堂正是以此为主要内容,通过身边人的故事,讲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通过身边看得见、学得到的“平民英雄”和“凡人善举”,宣传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和孝老爱亲的道德品质。我们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说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不断提升道德素养,构建崇德尚善的社会氛围,弘扬敬奉贤人的社会风气。
我们今天的道德讲堂有六个环节:扪心自问,唱一首歌曲、看一部短片、讲一个故事、谈一番感悟、做一个承诺、 首先?让我们进行自我反省:今天你微笑了吗?今天你努力工作了吗?今天你关心孩子了吗?
二、唱《公民道德歌》
下面,我们进入今天道德讲堂的第一个环节唱《公民道德歌》。请大家起立,请工作人员放音乐。(大屏幕播放)
谢谢大家。请坐。
三、看两个短片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两个短片。这两部短片记录了两位最美乡村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
点评:他们的无怨无悔,辛勤付出在他们的人生路上留下一个个深深的印记,他们是最普通的,最普通的也是最美的,他们是我们所有教师学习的榜样。
四、讲一个故事
在我们家长学校的队伍中,他们用自己的.执着和爱诠释了做为一名父母应具备的担当和责任。现在有请??家长讲讲她的教子故事。
点评:
五、谈一番感悟
我们看了两部短片,听了六位家长的故事,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感想,让我们来进行一下互动,请大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分享一下今天的道德感悟。
(邀请学校领导、家长进行点评。)
六、送祝福
每个班的家长代表为自己或他人说一句祝福的话。
结束语:
道德讲堂作为一个崇德扬善的平台,每一期的主人公都能带给我们灵魂的触动。他们大多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平凡人,但是他们却在平凡的岗位中树立了不平凡的形象,实现了人生的自我价值。今天,几位普通教师的故事,感动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道,源于教育;道,重在传承;道,贵在坚持。真诚的希望今天走进道德讲堂的每个人,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在平凡的工作中都能成为道德的传播者、实践者和受益者,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人民教师的崇高形象,为培育下一代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今天 ,我们本期的家长学校道德讲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参与!
道德讲堂主持稿4主持人: 李艳萍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常熟市支塘镇小学道德讲堂正式设立并开讲了!道德讲堂共有“唱歌曲、诵经典、学模范、发善心、作承诺”5个环节。下面,道德讲堂正式开始。
首先进入第一环节,唱歌曲,让我们师生一起合唱《公民道德歌》,请大家起立,有请王燕老师领唱。
【齐唱《公民道德歌》】
谢谢大家,请坐!
下面进行第二环节,诵经典,有请张青莲小学六(4)班全体同学为大家诵读《弟子规》泛爱众。大家欢迎!
下面,进入第三环节,学模范,让我们首先观看电视短片,由蒋巷村党委副书记蒋玉英同志宣讲常德盛书记的《三个不变的故事》。
【观看道德模范电视短片】
刚才,我们通过观看电视短片中道德模范常德盛书记的先进事迹,对加强公民道德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对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了更好的认识。
各位领导、老师:今天,结合道德讲堂,我们还将开展师德标兵先进事迹报告会。今年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胜年,是党的十胜利召开年,也是中央确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根据市委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总体要求,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公民道德建设,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活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等活动形式在全社会广为传播,凡人善举引领广大公民学习效仿身边先进典型,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我们在这里专题举行师德标兵先进事迹报告会,讲述身边优秀教师的道德故事,这必将进一步激发我们全校教师立足岗位创先争优的工作热情,激励我们以更高的工作标准、更强的工作作风、更好的工作成效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以实际行动向党的十献礼。
首先,有请任阳中心小学时建强老师为大家宣讲他们学校王乾元老师的先进事迹,大家欢迎!
下面,有请何市中心小学 彭丽萍 老师讲述自己的先进事迹,大家欢迎!、
下面,有请张青莲小学 王丽娟 老师为大家讲述自己平凡的事迹。大家欢迎!
刚才,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先进事迹短片,聆听了三位老师的事迹宣讲,他们用质朴的语言、翔实的事例和真挚的情感,声情并茂地为我们讲述了一桩桩、一件件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报告团的精彩报告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进入第四环节,发善心,谈感想。
首先,有请任阳中心小学新上岗教师代表 朱佳慧 老师发言,大家欢迎!
刚才 朱佳慧老师的发言也代表了我们所有参会人员的心声。学习道德模范,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我们一起努力,积极参与,为全面推进我镇小学公民道德建设,为在全社会营造讲道德、讲正气的良好氛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下面,对本次活动作点评;让我们以热烈掌声欢迎支塘镇文教办徐惠东主任讲话,大家欢迎!
(……)
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徐主任的讲话表示感谢!
刚才,徐主任为我们作了重要讲话,对此次道德论坛进行了点评,并寄予了厚望,为我校如何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办好道德讲堂,提出了指导意见,希望大家及时传达并认真加以落实。下阶段,学校将继续举行形式多样的道德讲堂,激励身边人,做好身边事。
接下来,进入最后的作承诺环节,全体起立,举起右拳,宣誓:
(主持人读一句,大家跟着读一句)
【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抓住“道德讲堂”这个小切口,做好文明城市这篇大文章,以全市公民道德素养的大提升,推动文明城市创建水平大提升。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投身到学习道德模范的活动中来,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请三所学校的老师依次到前面来,在签名墙上作承诺签名,签完名后按顺序退场。
请参会人员会后填写好本次报告会评议问卷,交给自己学校的办公室主任。学校将统一收集整理。
支塘镇小学道德讲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道德讲堂主持稿5大家上(下)午好!
欢迎大家来到___道德讲堂。道德讲堂,讲述身边好人的道德故事,我是主持人___。
(围绕开展道德讲堂建设目的、意义,可自主发挥。供参考)
案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国家丰厚的文化宝藏之一,数千年来,她一直是华夏儿女精神世界的支柱,我们道德讲堂正是以此为主要内容,通过身边人的故事,讲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通过群众身边看得见、学得到的“平民英雄”和“凡人善举”,宣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孝老爱亲的道德品质。我们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说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不断提升市民道德素养,构建常人尚德的社会氛围。
道德讲堂有“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五个规定环节。
下面,我们进入道德讲堂的第一个环节,唱一首歌曲。今天,我们要唱的歌曲是《公民道德歌》。
请大家起立。请音响老师放音乐。
(唱完后)请坐下。谢谢大家。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观看一部短片(或听一段道德模范或身边好人的事迹),向道德模范学习。今天,我们观看的是___的电视短片,今天故事中的道德人物___就坐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他(她)表示崇高的.敬意。
(道德人物起立向大家致意。)
(可适当进行现场简短访谈)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诵一句经典。请大家打开手中的资料,我们今天诵读的经典是___,我们一起来高声朗读。
经典解读(需讲明经典出处、白话译文、经典含义、现实意义等)
好,我们再一起来朗读一遍。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四个环节,作一个承诺。请全体起立,大声跟我念:“做一个勤劳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
刚才,我们唱了一首歌,看了一个短片,诵读了一段道德经典,作了一个承诺,相信大家都有很多的道德感悟。在这里要感谢我们故事的主人公___,正是他(她)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让我们感受到道德的力量,人性的光辉。
下面,让我来现场采访在座的朋友们。
(主持人现场采访几位观众)
下面,我们进入最后一个环节,“送一份吉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这是我们千年文明所积淀下来的道德古训。有因必有果,好人必有好报,道德讲堂衷心祝福大家厚德善行,吉祥相伴。
下面,我和故事的主人公___给大家送上寓意吉祥的小礼物(写有道德箴言的吉祥卡和笔记本等等,可自行设计),请大家上台依次领取。希望更多的朋友加入到身边好人的队伍中来,祝好人一生平安!
(观众上讲台前依次接受赠送;或派出代表接受赠送)
道,源于教育;道,重在传承;道,贵在坚持,我们的道德讲堂是属于大家的讲堂,真诚地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道德的传播者,践行者和受益者。
洗涤心灵,感悟道德,从而践行道德,这是我们开设道德讲堂的根本宗旨。
教育的根本目标应是使人成为“人”,在这里“人”更多指的是社会意义上的人,个体的社会化过程离不开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心理学研究证实:道德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1]中学德育就是要造就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是“整体的人”、有生命意识的人,从而促进“有道德”社会的建设。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中学德育的发展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与思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关注个体多层次、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心理疏导关注人们相关问题的解决,心理疏导是人文关怀的载体,同时其又采取以人为本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将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有机统一起来。
一、当前中学德育存在的缺憾
(一)升学压力导致学校、家庭与社会关注存在偏离
人才的基本标准是德才兼备.德是排在第一位的。关于德、智、体育的“危险品、次品和废品”的比喻形象说明了德语的重要性。在中学的教育实践中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已经深得老师、家长的认同,但是在实践操作上却存在严重的反差。学校精力投入最大的还是“语、数、外”等学科,学生、家长最为关注的还是各门主科成绩的高低;中、高考更为重要的是考试成绩,而不是综合性评价(学业水平测试、思想品德水平)的结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是哪所学校出了高考状元?高考本科达线率是多少?在全社会普遍追求外显的升学指标氛围中,德育就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让位于“升学压力”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就更不用说产生多高的德育效益和价值了(糜海波,2005)。
(二)德育理念与实践的巨大反差导致中学德育收效甚微
尽管近几年中学德育教材在贴近生活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面对富有差异的学生,统一的教材还是与学生接触到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差距,过于理想化和成人化使中学生难以产生认同感;此外教材只注重道德信念的树立和培养.缺少培养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方法,实践指导价值不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接受,一旦碰到与所学道德观念相违背的现象.学生的道德观念就容易产生改变,很难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冲突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生长期道德生活的结果,学校课堂教育与学校生活只是个人生活的一个很小部分,对于学生日常交往和社会生活来说,中学德育很少关注,而社会和家庭又把德育的重担压在学校.希望学校能承担所有德育任务。德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学校、家庭、社会全面配合必不可少。
(三)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无论城乡网络的可得性大大增强。网络社会中人人都有发言权,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由地进行选择和取舍,教育对象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可以主动进行信息搜集从而获得教育和知识。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人们的交流沟通可能更为主动和坦诚,表达的观点和情感更为真实、直接。正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和平等性等特征,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学生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相对于网络的高速发展,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却表现出明显的缺位: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多的是侧重于各类技能的掌握、知识学习与网络游戏的冲突、网络传播道德等等。网络在促进个体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强调个体的责任感,实现网络德育与现实德育的无缝对接,形成完整的德育生态系统。[2]
二、中学德育的科学发展趋向
(一)中学德育目标普适化
全球化背景下,中学德育不免会受到全球文化多元性的冲击,如何让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世界”人,已经成为德育工作思考的问题,中学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普适化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例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教育和具有全球本位特征的生态环境道德、科技道德教育等。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生态环境伦理、经济伦理、科技伦理、网络伦理等关乎人类共同利益、具有普适化特征而又极具时代特色的德育素材,逐渐走进家庭、走进学校、走进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它们将成为我们中学德育中丰富而具体的实践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培养有责任感的学生应当成为中学德育的重要目标。富有责任感的个体人格才有可能是完善的(Costa.&McCrae,1992),中学生不仅要对规范负责,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可能是一个对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种种关系持积极负责态度的人。只有人人都能对自己负责、彼此负责,才能形成一个健全的社会。学会负责,是学习和做到在作出满足个人需要和愿望的决定时,应该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以及对影响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等有全盘考虑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并培养其选择的能力,才能培养出负有责任感的个体。
(二)中学道德价值取向多样化
众多研究已经证实,中学道德价值取向存在多样性。[3][4]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实践中就应注意德育一元价值取向和多元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中,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性质,必须体现社会主义主导道德的一元性。但是我们也不应忽视社会成员多元道德价值取向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在德育中给予其应有的地位。这样既立足于中学生道德实际,又不放弃主导思想的正面引导,能较好反映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学生的特点,顺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求。因此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个呈现出不同层次的、使每个中学生经过努力都能企及的目标体系时,中学德育方可有实现自身最佳效益的机会。
(三)中学德育内容生活化
德育生活化主要指学校德育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积极开发利用富含价值引导功能的现实生活资源,让学生道德品质 的形成过程回归生活,通过感性、实践的方式.让受教育者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从而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5]它启示我们科学开展德育工作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它强调道德教育直面生活中的问题与困境,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来进行积极的启迪与引导.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
德育生活化关注人现实生命的需要,关注完整的人,因此就必须要充分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德育的有效性有赖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程度.德育生活化应该重视学生心理变化这一事实.并根据他们心理发展的水平与规律来确定德育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才能保证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三、中学德育效益的提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一)加强人文关怀,重视德育主体参与
1.中学德育要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以人为本”的德育
“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对德育主体进行充分的人文关怀。我们传统德育强调对人的约束,使人机械地按照道德规则行事、做人,完全以“内容为中心”,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忽视人千姿百态的差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关注人的幸福追求;我们的学生不但是道德的构建者、设计者,更是道德的享用者。在德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开展人性化的德育,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促进其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这样德育才真正能成为对学生的一种解放。
2.树立“大德育”理念,推进德育生活化
从道德的产生看,道德是为了化解生活矛盾、调节各种关系而出现的,德育既是社会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德育实践中,首先,应围绕中学生学习、交往、日常生活等进行道德教育,以此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其次,注重德育的实践性,变学生被动受教为主动求教,变外力为内力,变自发为自觉,通过开放式德育、体验式教学等方式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6]
3.实现道德主体充分参与
长期以来中学生只能无条件地认同既定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未被真正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不能主动对各种道德价值取向进行自我选择。在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学生有自己的道德思维能力与方式,中学生在接受学校德育教育时.已接受了社会、家庭成员的某种影响。积累了一些道德经验.具有主体意识.具有能动、积极的反作用.能接受或改造外在的教育影响。如果教育者所施予的教育影响和学生的思想状况一致.就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即学生对某一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能够认同与接纳;反之,就有可能漠不关心或产生逆反心理,就有可能对教育采取拒绝和排斥的态度。中学生自主选择、主动积极参与的德育实践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平等参与,就自己对某些事物持有的观点、看法和理解进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在交流和沟通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教育者要善于创新,以情感为纽带,以体验为手段,吸引学生参与到道德实践活动中.增强德育的真实感和亲和力。
(二)研究学生德育心理,积极开展心理疏导、素质拓展等活动
中学德育研究已经有了一个普遍的共识:德育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7]在中学德育实践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其实就是心理教育的内容,因此研究中学生的德育心理,并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与素质拓展活动,应当成为中学德育实践的新方向。我们可以引入和借鉴心理教育的方法和原则,结合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推动中学德育的跨越式发展。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和思维品质中的独立性、批判性迅速发展.使他们对于任何事件都愿意进行自我分析和判断.不愿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因此各种抽象的、教条式的说教最容易引起反感;此外随着信息的发达、生活空间的扩大.交往范围的扩展中学生与社会其他成员的接触交流越来越多.这会使他们反思学校德育所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关注这些变化,可能会更大程度上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我们应根据他们心理发展(道德发展)的水平与规律,通过心理疏导、团体游戏、素质拓展等方式实践合适、恰当的德育内容。
(三)高度重视,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如何提高中学德育的效益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当前我们要高度关注网络生活给中学德育所带来的挑战。“艳照门”、“人肉搜索”、“网瘾”、“网恋”等事件的发生,引起来德育工作这的深思:我们的德育工作面对网络为何会如此不堪一击?网络的不可控性消弱了学校德育的可控性,网络的虚拟性在给了学生畅所欲言的表达机会的同时,也为肆无忌惮地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提供了空间,良莠不齐的网络内容对分辨能力不强的中学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同时丰富的网络内容也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学校要主动占领网络德育这块阵地,加强德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建设,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强化网络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法律观念;家庭要从父母做起,不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同时充分发挥亲情教育的优势,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社区、社会各界应该主动配合学校专项治理校园及周边网络环境,保障和促进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L.科尔伯格著. 道德发展心理学[M]. 郭本禹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蒋业华.论德育生态视野下的网络德育[J].学术论坛,2007(08):177-180.
[3] 杜时忠.学校德育实效的调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02):12-19.
[4] 黄洁娟.广州市中职学校德育活动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7:1-27.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国学经典承载了古代圣贤的思想与智慧,蕴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近年来,我国的小学刮起了阵阵国学经典阅读的风潮。本研究在调查与实践的基础上,对小学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开发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国学经典 小学语文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87-02
何谓“国学”?对于国学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但目前学界比较认同的一个说法是: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称。①所谓“国学经典”也就是说国学中最精华的、具有典范性的著作。国学经典承载了古代圣贤的思想与智慧,蕴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阅读国学经典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的国学经典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从小学就引导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阅读,不仅可以让小学生认同我国的传统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还可以使小学生从中获取历史、人文知识,提高个人的修养,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其次阅读国学经典可以使小学生从小修身养德,立身做人。培养“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国学经典在教育层面上体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修身做人上。如孔子的仁爱思想、老子的敬畏自然、孟子的“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等圣贤的思想一直流传至今,它们不仅仅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也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掀起了一阵阵“国学热”,诸多学校针对阅读国学经典开设了校本课程、创立国学经典阅读角等等。然而纵观“国学热”的背后,我们却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国学经典阅读的数量增加了,可是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本质上得到提高了吗?小学生在阅读能力、阅读方法、阅读文本的选择上都存在着一些局限,学校应思考如何在本质上提高小学生的国学素养和语文素养。而作为教育者到底应该如何有效地帮助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本研究认为应将国学经典同小学教学有机地融合,从选择国学经典中合适的阅读内容、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改进国学经典阅读的阅读方式、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实施办法这四个方面去努力。
一 选择国学经典中合适的阅读内容
2015年3月,本研究对小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小学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小学生不清楚何为国学经典,在阅读书目的选择方式上有63%的小学生表示“根据封面选择”。近三分之一的家长表示只是根据网上的推荐来给孩子挑选阅读书目。在针对老师的问卷中有一道开放式问题――“在开展国学经典阅读的教学中有碰到何种困难”,有很多老师提到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如何选择和筛选合适的阅读书目很令他们苦恼。因此要想使小学生充分地、深入地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必须从选择合适小学生阅读的经典篇目开始。
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首先要考虑到小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阅读能力以及语言学习水平,在繁多的国学经典中,最精华最具有价值的却不一定是最适合小学生读的。因此在篇目的选择上应该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编订,由浅及深、循序渐进。本研究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段的小学生制定了不同的国学经典阅读篇目,并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低段一二年级的学生以阅读经典蒙书为主,例如《三字经》和《弟子规》等,它们兼具朗朗上口,易于诵读的特点。在教学中应配以富有童趣的解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段学生可以选择《论语》《千字文》和《孟子》。高年级段可选择《大学》《中庸》,引导他们将经典同实际相结合,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与道理。
二 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
调查研究发现,针对“学校是否有具体的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实施方法或方案”这个问题,大部分教师的回答是否定的。对于课程的基本目标、基本理念、教学
模式等,大部分教师都表示不清楚。“我也不清楚如何系统地教授学生阅读国学经典,自己在国学上面的素养也十分有限,所以课上也只是安排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对于国学课程的展开是迷茫的,因此要使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真正地发挥作用,在解决教学内容的同时必须制定一套可行的、有效的实施方案,而第一步就是明确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低段年级学习内容是蒙学经典,低年级段学生的文字理解、阅读能力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学目标应该以诵读和识字为主,文化感悟、文义理解可作为其他教学目标。中段的小学生学习内容为《论语》《千字文》和《孟子》,处于这个年级段的小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字基础和阅读能力,在文义的理解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国学经典阅读的教学目标应在诵读、识字的基础上增设知识积累、理解文义和感悟文化。识字在这个阶段不再需要教师亲自教学,而由学生自行完成。文义理解应该是教学重点,但也不要求逐字逐句的深入剖析,而是重在理解文章大意。感悟国学经典中的文化应由学生在诵读和理解文义的基础上自主进行,而非教师刻意的行为。高年级段的学生通过积累在大脑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结构,识字和诵读已经不需要再加强调。在此基础上国学经典的教学应该注重文义理解和文化感悟,教学中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深入挖掘文章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三 改进国学经典阅读的阅读方式
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在指导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时方法都比较呆板和形式。“我认为他们阅读国学经典之后会背诵就算完成目标了,至于其他的目标我认为无法去衡量。”是的,国学经典的学习离不开背诵,但是过于强调“背诵”反而会使阅读变得呆板、枯燥,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经典的阅读要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把《三字经》编成有旋律的儿歌,还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来讲授经典内容,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演绎国学中的一些经典故事等。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国学经典,教师更不应该只强调学生的背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在学生阅读的时候加以点拨和引导,让学生透过文字捕捉到国学经典作品中的情感魅力。
四 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实施办法
调查发现有许多学校在实施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时候,并没有一套系统的实施办法。“学校没有硬性规定什么时候开设课程,课业紧张的时候几乎不会想到要去监督小学生进行阅读,主要还是看他们的兴趣和自觉性。”没有系统的实施办法会使得课程开展效率低下。首先课程必须定时,苏悦在其研究中曾提到“逐日咀嚼法”,学生最好能每天都阅读国学经典,在潜移默化中对其背后的意义、文化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因此,学校必须安排每周一节阅读课程,结合语文课和晨读进行名句诵读赏析等活动。总之,每天保证有大约半小时时间来学习国学经典。每周一节的固定课,可以用来复习或者举行经典阅读活动。其次,必须要规定每个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本研究在小学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现实情况制定了每日任务卡、每周任务清单以及学期反馈表(由家长填写)。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个人素养是国学经典阅读课程实施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教师要想使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真正发挥其陶冶情操、提升文学修养、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作用,首先教师本人必须具有较高的国学专业知识素养,这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根本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同学生的相互交流,了解学生在国学经典阅读中的需求及困难,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对话。除此之外,国学经典中本就包含许多道德要求以及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教师的为人师表能成为学生国学学习的“助推器”。因此学校必须定时举行针对教师的培训会,提高教师自身的国学素养,探讨国学经典阅读课程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会上也可以请专业人员指导教师开展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等。
“浓情茶意会知己,高谈阔论乐人生”,在黄雍先生的茶庄内,此联赫然,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主人的优雅从容,客人的闲适谈定,尽在品茗煮酒之间。
事业:几经艰苦 展露曙光
与黄雍先生交谈,能明显感觉到他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对朋友的重视,对人生的感悟,似乎视生意、事业于不值一提。其实,他非文人,亦非艺术家,更非文艺工作者,他重文尊道,完全是人生旅途中天性使然。黄雍先生,原名黄贞荣,在内地出生长大,“”期间,曾作为知识青年下乡接受过两年农村生活的锻炼。1979年,年仅二十岁的黄雍先生来到香港。到香港后,他从事的一份工作:手袋、手提包加工厂。不过,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该行业很快萧条了。黄雍先生转到稍有潜力的石材行业。他说:“我打工的时间比较短,差不多只有两年左右。可能是我学习能力强,很多东西上手很快。比如做石材工作,不用多久,我认识了很多大理石,掌握了加工、量尺寸、切割大理石、画图等技术,最重要学懂了和客户沟通的技巧。”
黄雍先生在香港并没有什么经济基础,但只经过两年的磨练,便开始了办起了石材工厂。从创业一开始,他的事业就走上了正轨,一直顺风顺水,规模亦越做越大,1996年,连同香港石材业界成立了香港云石商会,当了三届理事及一届副会长,加强了业界同世界各地石材商的相互了解,并同香港政府贸易发展局编制《世界石材大全》(此书制作估计花费200万港元),受惠了全世界各地客户、石材贸易商及设计师,为其提供不少宝贵意见。云石商会经常与世界各地业界交流,贡献良多,在香港云石界留下良好声誉。在1998年,黄雍先生将加工场开到了深圳宝安。他介绍说:“我们主要经营大理石,用作写字楼、家庭装修等,在深圳主要进行加工,加工好后再运回香港销售。”
在石材业的顺利,黄雍先生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向更有文化底蕴的茶和红酒进军,与这些内涵蕴藉的产品打交道。2005年,他在深圳罗湖的茶庄开始营业,并取了一个颇有底蕴的名字―― 雍意茶庄。开张经营以来,服务得到了高度评价。他选定了侧重点,以闻名世界的云南下关沱茶为主,于2007年7月成立云南下关沱茶(香港)有限公司。成立当日,当值十周年之际,开业当天,热闹非凡,可谓高朋满座,社会名流和茶界人士云集,各种茶艺表演,琳琅满目,古筝等文艺表演,喜庆味浓,这让黄雍先生久久难以忘怀。在黄雍先生的茶庄,能明显感受到茶文化的气息,里面装修精致,占地300平方米,设计考究,更难得的是,喜欢茶的人士可以随时进来免费品香茗、论茶道。大批旅行社更带团参观,在香港实是难得一见。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有红酒商看重黄雍先生在中国内地人际关系网络广阔,极力要求他合资经营法国红酒。在2006年,国内红酒业还不太受欢迎,但黄雍先生考虑到国内改革开放20多年来,好多人为了生意应酬而喝了过量的洋酒或白酒,因而身体逐步退化,而在世界医术界红酒对人体健康有正面评价,于是黄雍先生决心进军红酒行业。在他以每年取总值20多万的红酒做赠送的经营方式下,生意额火速倍增,在全省各地无论接待、单位赠送及各地专卖店等等,都有很好的销路。近期更成功与法国大酒庄“奥维尔.伯凯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作为亚太区总,合作进军亚太区市场。
如今,黄雍先生的事业已初具规模,业务涵盖石材、茶叶、红酒、书法等领域,旗下拥有雍一品有限公司、马利堡集团有限公司、法国马伯乐集团酒业有限公司、伯凯瑞(北京)国际酒业有限公司、云南下关沱茶(香港)有限公司、建城石材发展有限公司等。
人生:心存名义,天地可知
黄雍先生的事业一帆风顺,并非偶然,看似是能力使然,实则是其为人处世的成功。在为人处世方面,他始终坚持一个“正”字,即为人要正面、正气、正派,然而能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做多少就去做;另一方面,他为人洒脱,澹泊名利,心境开阔,笑脸迎人,主张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无需庸人自扰;此外,他坚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吃亏是福,对此,他笑言:“我愿意付出。”
正是心存“正”字,他才能得到众多朋友、客户的信任,取得普洱茶和红酒的权;正是为人洒脱,看淡个人利益,不计较一时得失,愿意付出,才能拥有客户长久的信任,事业一路风行。“世事洞明皆学问”,对世事的洞察,黄雍先生也是极为深刻。他自言不迷信,却极为崇佛悟道,将佛道的经典作为洞悉世界的知识之源。他说:“其实,佛学道学都不是迷信,只是告诉我们观察、明白这个世界一切真理,佛鼓励我们去感悟,然后影响更多人感悟,让更多人理解世界,甚至宇宙真理。”
因此,对人生有着深刻认识,对人生有着深层次的感悟的他,在生意上的追求往往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利益,这也是他转行茶叶、红酒的内因。
交友:我虽不才,但有仁和
黄雍先生常言,经营茶叶使得自己的人生迎来了极大的转折,这种转折不是财富和事业上,而是体现在交友上。他说:“以前做石材认识的人都是建筑师、设计师、师傅、石材经纪人。做茶叶、红酒后,认识到了更有品位、有文化的朋友,各种贤士文化人,有画家,书法家等,让我的人生更加精彩了。”在众多朋友中,黄雍先生与书法家郦汾阳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更是一时佳话。黄雍先生素来喜欢交友,经过一个朋友的介绍,认识了郦汾阳先生。初次见面,黄雍先生感觉他不但才华横溢,更没有任何架子,一起谈心讲道非常投机。后来,郦汾阳先生书法版的《道德经》要出版,黄雍先生仍百忙中抽空陪伴郦老师到北京及天津四处找寻印刷公司,如今此书终于面世,将在中国书法界引起一阵轰动。此书亦会于中国各地大学学府免费赠送,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造福后代。当中更得到了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为其题词――“众妙之门”。黄雍先生一心弘扬中国文化,今日更为郦汾阳老师在香港筹备开办大型书法展,连日来四处寻找展览馆场地。
仁心:定夺方向,永不回顾
黄雍先生对于人生的另一个感悟,就是要多奉献社会,热衷慈善事业。由于朋友众多,人缘极佳,他往往被邀请参加很多社团职务,诸如香港潮属总会会董、新界潮人总会会董、香港海关官员工会会长等。其中,作为新界粉岭潮侨盂兰胜会慈善机构,则是他服务的重点。
他被新界粉岭潮侨盂兰胜会慈善机构的十八个理事推选为理事长,开始了更加全面的服务之路。据他介绍,新界粉岭潮侨盂兰胜会慈善机构,在粉岭有三十多年历史,会员多达五百人,基本上不存在潮州人本地人的地域界限。在新界北区、政府民政处及各区乡事委员会、区议会、各界社团建立良好关系,共同为小区服务和谐做贡献。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初二、初三,都会有很多人来这里参加“盂兰胜会”,上香、求平安、派发平安米,有潮戏表演,还会举办为期三天一百多桌的免费素菜宴。
除了自身的活动外,新界粉领潮侨盂兰胜会慈善机构更多的是组织慈善公益活动。黄雍先生介绍说:“我们正在向政府申请给机构提供地方,以便开展赠医施药活动。通过我们的关系,请一些退休的医生,社会热心人士,大家组织起来,我们筹备药品,当市民得了一些小病,可以及时来就诊,以免去医院,既花钱又费时间。”同时,该机构还积极支持内地的慈善活动。他说:“去年的四川大地震后,我们十八理事和会员马上进行了捐款,最终筹集到了24万,并通过中联办,捐给灾区。”
古时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赋从个人推广到天下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诚;要使自己意念真诚,先要招致自己的良知;要招致自己的良知,先要摒除物欲的蒙蔽而后才能政治自己的家族,整治自己的家族而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到平民,都是要把修养自身道德作为根本。一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败坏,却要他整治家族、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那是从来也没有过的。这就叫做知根本,这就叫做良知到来。
在这段文字中提出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在《大学》中还有一段话阐明了这个关点,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意为:所谓整治自己的家族在于修养自身品德,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往往会偏爱,人们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人往往会偏恶,人们对于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会偏敬,人们对于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会偏护,人们对于自己所轻视的人往往会偏轻。因此喜欢一个人而知道他的缺点,讨厌一个人而了解他的长处,这样的人天下少有。所以有句俗语这么说:人们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就不知道自己禾苗的茁壮 。这就是说不修养自身品德,就不能够整治好家族。文字虽然阐述的是修身齐家之义,但是更深刻提出了人必须克服感情偏私问题。在一个大家庭中,对于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能心存公正而一碗水端平,使长幼亲疏之间、姑嫂妯娌之间同心协力、和和睦睦,是很难办到。所以,要想整治好家庭,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无偏见,无好恶,待人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由此可见,克服感情上的偏私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作为一名老师,这种品质显得尤为重要,每位老师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谁的家庭富有、地位高低、孩子模样好坏等作为喜欢或讨厌他的标准,这样才不愧于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从品读、学习《四书》中知道了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感谢《国学经典》,因为有了它,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让我受到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它真是一碗心灵鸡汤。
读经典品国学心得体会二
国学博大精深,自问知之甚少,原本以为国学只是年老学者们钻在故纸堆里埋首做的文章。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才明白国学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我们中国文人的精神脊梁。我们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有了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做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通过这次在线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素养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要做到慎言、慎行,就要常常自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诱惑颇多,如何克制贪欲,就要靠平常多学、多思,以史为鉴,以人为镜,虽不一定能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最高境界,但也一定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富则接济天下。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不是玩笑话,是一个我们忽视了很久的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身为中国人最幸运的不过拥有祖辈圣贤们留给我们的金玉良言。这些经过千百年的印证的人生的体会,为人处事的道理,学习知识的方法甚至是细致入微的生活感悟,我们的祖先从不吝于赐教,早就倾囊相授了。
二、学习国学,必须取其精华
现代人学国学最重要的是明白为什么而学?有人学《周易》是为了看风水,学道家是为了练气功,中国自古以来兴盛的是术,寂寞的是道。四书五经在古代是历朝君王假以利用统治臣民的工具,有许多观点论述不附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甚至是糟粕。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多思考,以社会发展进步的眼光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例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统治者借此标榜自己是道德教化的化身,神化个人威信,以愚弄百姓,达到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统治效果。现今社会虽也应以德为政,但我认为这德应是良法,法制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才是真正的北辰,才能众民拥之。
三、学习国学,结合中西方文化对照借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中华文化的观念文明。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和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纵观世界文明史,我们同样也可有所领悟。例如,数千年前古希腊文明已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相融合,形成了人类千古永恒的目标奥林匹亚精神。公元前600300年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他们正为儒学治国政道治术时,印度有了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流传至今;西方有了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伟大的哲学家。
因此,我们学习国学更应跳出关系圈,以国学的精华养成处世为人之道,以宽阔的胸襟,求实的态度,树立自己人生的信仰,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这个暑假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入主中原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变。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能臣。然而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其实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
我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古典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经典,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典籍的核心部分,对我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横贯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学,铸就了华夏民族赡厚的文化史。古典文学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闪烁着中华民族的特有精神基因,它孕育出无数中华英才,千古风流人物,他们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至今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和中国人的人格智慧。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它能穿透深邃的历史时空,和我们的心灵相遇,相励、相慰,犹如世代相传的火种,点亮近代相承的人们的智慧和情感之灯。
打开古典文学,你就犹如进入了知识的宝店,让你大开眼界,让你如饥似渴,让你得到一把把开启智慧的钥匙,空虚、无聊、浮浅、骄躁将远你而去,你的精神将得到大的升华。从国学中你可知道如何励志、励炼、学习、生活、审美、健身、医疗等。古典文学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国学,受益仍是匪浅。老子的道德经能够培养我们的哲学思想,增强自身的修养。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导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是做为人的道德准则。而孙子兵法又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深得中外军事、经济、史学家的青睐。司马迁《史记》不仅记叙了中华文明史,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我认真看了《国学经典与教育》的视频和读本,其中《弟子规》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人要爱国首先要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父母就为这个新的生命而忙碌,不管爸爸妈妈工作多么辛苦,回到家后,为我洗衣做饭,辅导我功课。现在我们已经是成家立业了,也为人父母了,我经常教育我的孩子,做人要有爱心,要学会体贴父母,关心别人,也可以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长大后会更加孝顺父母,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要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一代一代传下去。
人与人之间都要和睦相处,互相关爱,别人做错了,就要以理服人,尽量与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学习他们的优点,帮助自己改正坏习惯。学习要用功,只要功夫到了,不懂得地方自然就明白了。遇见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些人生中最基本的事情,也最需要努力。只要明白了这些,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完美。
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通过这一段时间网上视频和读本的学习以及对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经典的涉猎,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阅读和学习国学经典,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这使我受益匪浅,我学到了许多,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取其精华,融入其中,让学生们用心去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
读经典品国学心得体会三: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朵怒放的齐葩.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如此之宏著怎一个梦字解决呢 不错,《西游记》它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思想内容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而在这儿,我只从弗洛伊德的梦论入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解析《西游记》.
为了能使《西游记》的创作与梦联系上,我们先来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创立初期,由于他得天独厚的文学素养,他选择了与语言有密切联系的谈疗法来救治他的精神病人.在他看来,精神病人被封闭压抑了的内心障碍,可以经由语言交谈而得以宣泄或净化.可见,精神分析学说在初期阶段就与文学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重视,考察病人的语言反应到对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语误,笔误,读误的心里分析,在向前跨出一步,就与作家的文学创作现象联系到一起了.这种联系实际上在标志着精神分析学说诞生的《梦的解析》(1900)一书中已显出端倪.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方法推衍至文学创作上来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将作家与精神病患者联系在一起,而这一联系的桥梁就是梦.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写作也是在做梦,只不过是在非睡梦状态下作梦,因而他的作品也是他内心无意识本能的变形显现,欲望的替代满足.我们往往会说自己作的梦是混乱,荒谬的,完全是一种变了形的东西.
读经典品国学心得体会四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中师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