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国外贸易流程

国外贸易流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0 18:03: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国外贸易流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国外贸易流程

篇1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8-106 -02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迅速,随着中小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与进步,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拥有了一定的专业外贸人才和强有力的技术竞争能力,出口产品也逐渐从单一性转向为多样性。央视财经根据海关数据统计,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值14.14万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出口总额为9.1万亿元,占出口总额的64%。然而在伴随着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体系的逐渐完善的过程中,一些发展瓶颈也逐渐显露。我们根据数据统计发现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值比2014年出口贸易总值仍然有所下降。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虽然较之前了很大进步,但从理性上来看,不论是学术中将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的探究还是具体现实中将二者结合的实践都存在意识缺乏或不给予足够重视的现象,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已经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日益严重的影响。为突破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新瓶颈,适应国内外环境发展的行情,必须走一条适应时展新潮流的道路――绿色发展。所谓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绿色发展道路,就是让绿色发展这一新理念贯穿于中小企业价值观,规范着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制定、目标、重点、阶段和相应的策略。简单地说,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绿色发展道路就是让中小企业以绿色发展新思路作为指导思想。

本文将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与绿色发展结合起来,通过详细分析国内外环境指出当代绿色发展已成为刺激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的新思路、新道路,并对如何落实对外贸易绿色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探讨。

二、适应国内外发展潮流:积极倡导绿色发展新理念

(一)从本国角度来看

“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国大力倡导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坚持推进传统行业的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艺装备更新之外,发展绿色经济。我国大力倡导走绿色发展道路,在经济的长远发展中绿色经济处于主动和有利的位置。“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这句话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当代中小企业在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应当有效地与绿色发展相结合,遵循本国经济发展趋势,这既是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对外贸易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从国际角度来看

随着工业发展加速,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与贸易的问题日益突出,绿色贸易壁垒自20世纪80年代应运而生,随后得到不断发展,现已成为限制我国中小企业进出口贸易的重要阻碍。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就是环境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中,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国外商品进行的准入限制,它属于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形式,已经逐步成为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壁垒使得出口产品的各个流程成本增加,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不能将出口产品内部化,出口市场份额、贸易机会、企业和商品信誉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尤其是中小企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从资金和技术上难以使出口商品环境成本内部化,这样就改变了以往的贸易条件和比较竞争优势。绿色壁垒的产生无疑是对我国缺乏绿色发展意识的中小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的严重打击。

三、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绿色发展道路的实施

现如今仍有很多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把扩大对外销售作为第一理念,缺乏对外贸易绿色发展理念的认识。要想促进中小企业对外贸易顺应时代潮流,破除发展新障碍,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走绿色发展道路,这是带动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并积极发展绿色产业

绿色理念对贸易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小企业要想促进对外贸易的新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彻、落实到对外贸易的各个环节,发展绿色产业。绿色贸易壁垒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阻碍的这一事实已无法改变,那么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次挑战带来的机遇,提高中小企业的环保标准,大力倡导并发展企业的绿色发展,在生产、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彰显人性化,让绿色成为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一大特色。与其同时,政府要在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绿色发展道路中充分发挥这只有形的手,给企业一定的引导和支持。

(二)中小企业进一步自我完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中小企业在管理者素质与能力、专业人才与技术竞争能力有所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我。要充分、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外实行的绿色壁垒的实时信息以及发展的动态,充分做好迎接绿色壁垒的准备,让绿色壁垒成为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机遇。尤其是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领导要率先树立绿色发展意识,抓住机遇,带动全体员工为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把好关,全面提高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效率和能力。在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上要树立创新意识,尤其是技术创新方面,优化并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出口产品的各个环节。环节包括研制开发、加工、包装、运输、销售、服务、废弃物处理,让绿色发展贯穿于这一系列环节的始终,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

(三)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外部的作用

由于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政府积极组织、宣传或成立为引导和推进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绿色发展的专门部门,为它们收集更多关于其他国家环境壁垒的数据和信息以及有关绿色发展的实时信息,让中小企业在了解更多国外贸易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绿色贸易。同时,政府应当为这些中小企业给予技术、理论支持,为降低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的生产成本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绿色壁垒补贴,从而降低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

中小企业外部作用除了政府,还包括各个中小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在走对外贸易绿色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加强合作,有利于共同应对国外贸易环境的挑战,共同营造绿色发展道路,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中小企业的绿色形象,共同突破贸易壁垒。

四、坚持绿色发展的建设性意义

(一)顺应当代绿色需求给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重视和关注环境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壁垒正是对绿色产品需求增强的体现。绿色需求对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不仅是挑战更是探索新战略、促进自身发展的新机遇。如果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忽视绿色发展道路,不能正确认识绿色发展在当代国际发展的新局面,就会被淘汰;国外消费者需要什么产品,中小企业就销售什么产品,既然绿色需求是国际市场的需求,那么中小企业就应当顺应此需求,为中小企业获取利益谋求发展的机遇,如果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以绿色发展为导引并提供绿色产品或服务就能在未来贸易中得到迅速发展。

(二)在国际市场树立中小企业绿色形象,赢得竞争优势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实行绿色发展战略有利于在国际市场中树立绿色企业的形象,拓展绿色产品在国际上的潜在市场,提高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尽管绿色产品的生产成本比较高,但是它的价格也高于同类产品的价格,因此它的收益也是可观的,而且加上国际对绿色的重视,中小企业更应该从绿色发展上实行对外贸易,让自身跟紧世界大舞台发展的步伐。

(三)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绿色发展道路的推行成效关系到在未来国际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重视绿色发展战略,走绿色发展道路,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管理的全过程不论从最开始的产品设计还是到产品的售后与废弃物处理,都考虑绿色、环保,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五、总结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经营和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实施对外贸易绿色发展道路与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各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应当积极主动走绿色道路,克服一切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并探索出适合自身对外贸易绿色发展的思路,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不断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明.基于绿色营销的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D].财经界(学术),2010,(22).

[2]孙德超.SUN De-chao 中国企业绿色营销战略初探[D].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8(1).

[3]黄顺斌.现代企业的绿色营销策略[D].发展研究,2005,(05).

[4]胡兴亚.绿色营销――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D].活力,2009,(10).

篇2

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不断增强,世界各国企业之间的依赖程度,以及贸易的频繁度在不断的加深。在此基础上我国企业的贸易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但是同时各种客观存在的贸易风险也在很多程度上威胁着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企业不能及时的识别潜在的贸易风险,控制贸易风险对自身发展到来的影响,不仅会对自身的经济效益造成较大的损失,甚至会带动国内、国际整个贸易市场动荡,所以企业必须有效的识别潜在的贸易风险,采用科学的方式解决国际贸易风险管理问题,提高企业整体效益。文章就国际贸易风险管理问题展开分析,探究如何解决国际贸易风险管理问题,改进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方式。

一、国际贸易风险管理问题

1.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对贸易风险的识别、防范和控制是企业在国际贸易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对其经营规模的拓展,贸易量的提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很多外贸企业对于多外贸易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盲目的扩展国外贸易市场和资源,抬高贸易成交量,忽视了对国际贸易风险的防范,导致其难以维持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2.没有完善的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机制

要保证国贸易管理的有效性,需要建立完善的贸易风险管理机制,但是从我国众多对外贸易企业的调查分析来看,大部分对外贸易企业没有健全的贸易风险防范机制,即使部分企业建立了相关的防范组织,但是组织形式相当落后,难以与瞬息万变的国际贸易市场保持高度的协调性。其次,很多企业将贸易风险的管理依托于外销人员的监控,这就对外销人员的整体素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外销人员没有及时识别贸易风险,则外贸企业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损失。

3.风险管理手段落后

我国外贸企业与西方等发达国家的企业风险管理手段相比较为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用管理手段缺乏有效性,企业对客户资信的情况没有充分的了解,经常会出现客户利用假票据的现象。第二,企业对风险情报的收集手段较为落后,对市场上的经济、政治情况等没有充分的了解,对客户的经营、注册、业务实施等没有深入调查,导致贸易风险发生,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改进策略

1.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保证风险信息收集的有效性

提高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效率的基本要求是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及时的识别风险的类型和风险发生的原因。第一,要完善商业情报网络,外贸企业要与行业之间的相关企业保持长久的合作关系,联合收集商业情报,及时的获取国际贸易中的风险信息,做贸易风险的防范。第二,要积极的拓展风险的调查渠道,例如,通过境内银行、驻外领事馆等获取重要贸易风险信息。第三,建立贸易风险的语境机制,将一系列的贸易指标用来预测企业对外贸易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并且对银行、投资者等经济活动的主体的风险偏好进行分析,设定风险警戒线,做出适应性的决策。第四,对外贸易企业要定期的组织开展贸易风险防范的培训,切实提高外销人员的贸易风险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风险预控意识。

2.完善管理机制,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首先,外贸企业在对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经营产品的类型越来越多,所以经营的难度越来越大,需要加强企业对外经营的监督管理才能有效抵挡各种风险的侵入。所以对外贸易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各个项目流程、以及参与项目部门中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及时识别,明确各个部门、岗位、人员的具体职责,监督其按照既定的制度展开各项工作任务。其次,要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对外贸易企业要监控对外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因素、风险事件、风险损失等,防止风险事态的扩大,减少国际贸易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后,要完善风险快速反应机制,如果企业对于一些突发性的风险没有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就会面对风险的时候处于极度被动的状态,所以建立外贸风险快速反应机制的组织领导机构,预备数套风险处置预案和计划,对领导机构中的人员进行分级、分工,增强企业对抗各类风险的侵袭的能力。

3.创新风险应对手段,及时转移风险

风险转移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际贸易货物的运输时间较长,在运输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风险隐患,企业可以通过购买货物运输保险,将部分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身上,防止因运输风险造成的较大损失。第二,可以购买国际保理业务,该业务主要是为买方客户提供付款的条件,这样外贸企业更为容易获得国外订单,加大产品的出口,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国外客户因拒绝付款而造成的财务危机。第三,银行保函,外贸企业可以要求进口方向银行申请延期付款保函,如果进口方不能及时的支付款项,可以由银行代付,降低贸易风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何规避国际贸易风险,提高际贸易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是企业对外发展的关键,对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不能及时的识别潜在的贸易风险,控制贸易风险对自身发展到来的影响,不仅会对自身的经济效益造成较大的损失,甚至会带动国内、国际整个贸易市场动荡,所以外贸企业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保证风险信息收集的有效性,完善管理机制,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创新风险应对手段,及时转移风险,增强企业对抗各类风险的侵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大江.面向双重风险的我国企业国际贸易外汇风险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

篇3

一、 国际上企业成功出口重要技能的识别

国外学者们很早就已经注意到出口技能对提高企业出口绩效的重要作用,有竞争力的出口技能和出口资源是一个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成功出口的关键因素。同时,国际贸易培训与企业出口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国际贸易技能培训对于企业成功出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国际贸易教育应该更加注重经验和实用技能。出口技能对企业出口的重要作用促使学者们寻找哪些是重要的出口技能。

Kedia和Chhokar (1986)调查了96家美国中小企业发现,美国的中小企业认为有7项技能对出动有重要影响,包括(1)知道如何在海外市场进行营销;(2)知道如何获取市场前景和海外市场的相关信息;(3)了解国外企业运作的实务;(4)了解出口程序;(5)知道如何在国外市场进行定价;(6)能够与国外以及海外的美国企业进行竞争;(7)能够使用美元进行交易。他们还发现,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对上述出口技能重要性的评价存在差异,出口企业认为知道如何使用美元进行交易最为重要,其次是了解出口程序以及如何在海外市场选择当地的经销商。而非出口企业则认为知道如何在海外市场进行营销最重要,其次是了解出口程序。除此之外,非出口企业认为了解国外企业运作的实务、获取市场前景和海外市场的相关信息也非常重要。

Kaynak(1992)通过对加拿大大西洋和草原两个地区出口商所需出口技能的研究发现,尚未开展出口业务的企业都认为,出口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贡献因素,因而是企业未来必须开展的业务。出口业务在销售、包装、船运、保险、风险管理、管理消费者耗费的时间、谈判、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成本要高于国内销售业务。另外,信用限制、价格、质量限制、交货问题、运费成本、汇率波动和有限的国际市场知识都是阻碍出口营销的重要因素。与这些实际技能相关的成本越高、阻碍因素就越多,企业就越将其视为成功出口所需的重要技能。Karamally(1998)则形象地将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差别比喻成本科学习和研究生学习之间的差别。

Kotabe和Czinkota (1992)对以后出口技能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他们对500家美国中西部的中小企业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出口资源中的资金融通和市场调研能力技能只是企业对出口产生兴趣的阶段才重要,随着企业参与出口程度的提高,管理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将超过资金融通和市场调研能力。此外,物流、法律程序、出口服务、促销推广和国外市场调研是企业出口所面临的五个最主要的问题。这些结论对于研究我国外贸企业的技能问题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Ross和Whalen(1999)选取加拿大农商企业作为调查样本,以加拿大国际贸易职业证书教材中的70种技能为基础,比较加拿大农商企业对美国出口和对海外出口技能需求的不同。总体上,Ross和Whalen(1999)认为:(1)成功出口的农商企业与其物流技能的运用能力有极其密切的关系,除此以外,包装、标签技术、利用货运和报关行办理出口手续和运输、判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市场机会、办理海运,处理信用证、驾驭外国文化等,都是重要的出口技能;(2)农商企业虽然认为一般的国际管理、营销、金融技能十分重要,但中小企业对于高级的战略管理、出口营销和外汇风险管理技能的评价并不高,这些技能多是大企业更感兴趣。中小企业在出口中需要运用这些技能时,由于能力和资源所限,往往会求助于外部国际贸易专业机构,如商、出口管理公司、贸易咨询公司或商业银行的帮助。

K・ksal (2006)对土耳其Aegean地区的85家制造企业实际调研发现,土耳其企业所需的出口培训内容包括出口营销、出口技术及实务、国外市场和客户关系管理三大类,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场营销知识,包括出口促销、国外市场营销方法、国际标准、外语技能以及品牌国际化。

二、我国外贸企业重要出口技能的一般特征

上述国外学者对本国外贸企业重视的出口技能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而我国外贸企业对各类技能的评价结果是否相同呢?根据笔者前期的研究结果,从总体来看,我国外贸企业认为成功出口需要的重要技能体现出如下特点:

1. 国际结算技能和外汇风险防范技能是我国外贸企业成功出口的重要保证。

国际结算是出口业务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结算方式的选择不仅关系企业的出口收汇安全,对企业的出口成本核算也有重要影响。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我国外贸企业非常重视国际结算技能,例如“信用证的制作和处理”、“如何决定最佳的付款方式”、“能进行信用证的流程管理”、“能处理银行托收”和“知道加快国际现金流转的方法”。此外,由于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企业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能确定出口的外汇风险”和“获取和使用国外买方的信用信息”两项技能尤其受到企业的重视。可以看出,国际结算技能和外汇风险防范技能是我国外贸企业成功出口的重要保证,事实上也是全国广大外贸业务人员需重点加强学习和培养的技能。

2. 国际贸易调研技能和市场信息收集分析能力是我国外贸企业成功开拓市场的重要基础。

国际贸易调研是企业了解国际市场、获取订单和国外客户的重要的前期准备阶段,关系到企业产品的研发、营销策略的制定以及促销活动的开展。统计数据显示,“发现国外对产品的需求”、“了解产品在出口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使用INTERNET”、“分析数据”是我国外贸企业最重视的国际贸易调研技能。我国外贸企业关注的国际营销技能主要是如何获取目标市场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包括“获取制定竞争方案的信息”、“能获取目标市场国家状况的信息”、“获取制定市场进入计划的信息”、“获取目标市场规则的信息”、“能勾画潜在客户的情况”、“能进行基础市场调研”。从总体上,我国外贸企业非常重视出口前期对国外市场信息和出口机会的了解和分析,为针对国外市场需求开发具有竞争力产品奠定基础。

3.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是我国外贸企业规避外部风险的重要手段。

从目前我国所处的国际经贸环境来看,随着我国外贸规模的不断扩大,贸易环境的复杂,市场机遇和风险使得企业认识到掌握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对于成功出口作用较大。我国外贸企业最重视的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技能包括,“了解本国影响出口的规定”、“了解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的影响”、“了解WTO的规则和影响”和“了解贸易规则、反倾销的影响”。从总体来看,熟悉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我国外贸企业非常的一类重要技能,也是极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类出口技能。这一结论也提示广大外销人员,应该尽快掌握国际贸易的有关政策和国际惯例,有效地规避出口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风险,尤其是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以为成功出口以及贸易风险防范做好相关的知识准备。

4.国际贸易物流技能和国际贸易实务技能是我国外贸企业出动的基础。

从总体来看,我国外贸企业仅把国际贸易物流和实务技能视为出口的基础能力,并不认为是成功出口至关重要的技能。其中,企业认为“如何跟踪出现问题的货物”、“如何计算运费”、“如何出具出口商业发票”、“如何标签出口商品”、“使用原产地证书”、“如何进行出口包装”这几项技能是一切出动的基础,也是外销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然而,这一结果与国外企业存在较大差别,美国和加拿大的外贸企业都非常重视物流和国际贸易实务技能,认为是本国企业成功出口首要掌握的重要技能。

三、对山东外贸企业重要出口技能的评价

根据我们对山东省300家外贸企业发出的问卷调查(被调研企业名单由山东省贸促会和青岛海关提供),对其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山东省外贸企业认为成功出口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排序前15位的是(见表1)。

从这一排序中,我们对山东省外贸企业重要出口技能的许价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山东省外贸企业非常重视国际结算技能和基本的国际金融技能

山东外贸企业非常关注出口结汇收款方式,国际结算技能是该地区企业成功出口至关重要的一类技能。在前15位重要出口技能中包括了5项结算技能,其中,“信用证的制作和处理”在88项技能中位居第一。此外,山东省的外贸企业还非常重视“如何决定最佳的付款方式”(第4位)、“能进行信用证的流程管理”(第6位)、“能处理银行托收”(第9位)、“知道加快国际现金流转的方法”(第14位)四项结算技能。

2. 山东省外贸企业非常重视国际贸易调研技能

山东省外贸企业非常重视出口前期对国外市场信息和出口机会的了解和分析,在前15位重要出口技能包括了四项调研技能,即 “发现国外对产品的需求”(第5位)、“了解产品在出口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第7位)、“使用INTERNET”(第10位)、“分析数据”(第12位)。此外,该地区企业也比较“收集数据”(第24位)和“评价出口机会”(第32位)。有一部分企业非常关注通过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的模式了解国外市场并从事出口业务。

3.山东省外贸企业比较重视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技能

山东省外贸企业重视的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技能中,只有“了解本国影响出口的规定”(第2位)和“了解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的影响”(第15位)两项技能进入前15位重要出口技能之列。值得关注的是,这两项技能的标准差都较高,说明这类技能只被部分企业所关注。“了解WTO的规则和影响”与“了解贸易规则、反倾销的影响”技能的排序位次相对较低,与全国总体排序结果差距较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山东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的认知基础较好。

4.山东省外贸企业对于国际贸易物流和国际贸易实务技能重要性的评价较低

山东省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物流技能对于成功出口的作用评价不高,在国际贸易物流技能中,只有“如何跟踪出现问题的货物”(第11位)一项技能进入前15位重要出口技能之列。事实上,出口业务中有许多贸易纠纷就是由于在途货物的质量、数量以及相关的运输、保险事宜引起,因此,外贸企业对该技能非常重视。山东省外贸企业比较重视“如何计算运费”(第26位)。

从总体来看,山东省的外贸企业也仅把国际贸易实务技能视为基础能力,没有一项国际贸易实务技能进入前15位重要出口技能之列,只有“如何出具出口商业发票”(第20位)的排序位次相对较高。而其它3项技能包括“如何标签出口商品”、“使用原产地证书”、“如何进行出口包装”排序位次中等偏低,而且标准差都比较高。这说明这些技能仅为部分企业所重视。

5.山东省外贸企业对于国际营销技能重要性的总体评价一般

在国际营销技能中,只有“能评价产品是否适合出口市场”(第13位)一项技能进入前15位重要出口技能之列。从总体来看,山东省的外贸企业对于如何获取目标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技能比较重视,包括“获取制定竞争方案的信息”、“能获取目标市场国家状况的信息”、“获取制定市场进入计划的信息”、“获取目标市场规则的信息”、“能勾画潜在客户的情况”、“能进行基础市场调研”。但是,对于市场推广方式重要性的评价较低,如“能有效利用国外贸易展销会”、“利用出口市场媒体推广产品”、“通过政府获得出口机会”和“有效利用政府贸易代表团”等技能。这一结果说明山东省外贸企业对营销技能的应用层次还较低,还需提高市场推广和产品出口促销水平。

6.山东省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战略管理技能重要性的评价中等,有些技能评价偏低

山东省外贸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较低,对于高端的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首先,没有一项国际贸易战略管理技能进入前15位重要出口技能之列。其中,只有“供应链管理”技能排序位次相对较高(第25位)。这一状况可能与目前该地区外贸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有关,从长远来看,这类技能是出口经验丰富、国际化程度高的企业更需要的能力。

篇4

目前多数贸易项目以为,国际化就是引进几个国际着名的品牌,而真正的差距最主要是在国际化招商以及日后长期稳定的运营上。很多的开发商,都期看在做一个好的贸易项目同时,也能做一个地标性建筑,立一座丰碑,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城市有这么一个好的项目。按照这样的思路,首先想到确当然是请一些大牌的国际一线的商户,为此不惜牺牲一定的经济利益,这种代价的付出自然需要从其他的商户身上往找回,直接影响后续招商的效果,所以很多贸易项目门口最明显的位置或首层很辉煌也相当时尚,到里面或到了楼上,反差巨大,品牌档次下降很多。真正要把贸易地产做好,引进品牌仅仅是一个方面,要把眼光放长远往看待,慎重考虑品牌与本地实际消费现状的匹配题目,有整体眼光,还应该有适当的超前,但千万不能好高骛远。很多的贸易项目建筑的外观设计已经达到了国际化水平,但是还缺乏国际化的运作方式。

招商的国际化实际是对品牌的认知过程,想引进一个品牌的同时需要给它一个适合他的项目。每个品牌在选址时,无论是位置,人流量,城市消费水平,项目硬件条件等方面都是有其特殊要求的,只有满足了这些要求才有可能引进。国内贸易地产的开发流程,普遍是“拿地——建设——考察定位——选择治理团队——招商——运营”,只在招商和运营环节留有调整的余地和空间,一旦规划设计有缺陷,这种先天的硬伤是后期基本无法改变的,无论换多少个招商团队都很难扭转颓势。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国外贸易地产的开发一般遵循“选址——考察定位——选择治理团队——招商——寻找投资基金——建设——运营”的流程。国外的贸易地产开发相对较为成熟,有专业基金公司投资贸易项目,开发商与投资者共同开发,在投资基金评审的环节,假如评审分歧格,则要重新进行选址、定位、招商等工作。简而言之,国外的贸易地产开发大致遵循“先定位招商,再建设”的规律,在建设之先已经做好了完备的项目定位、主力招商等前期工作,这样才能保证规划设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布局,才能保证贸易有的放矢地建设。

在经营治理上,国外的贸易项目通常采取持有经营的方式,只租不售,同一治理。而国内的开发商赢利的目标在于“卖展”,在于变现,至于卖掉之后如何经营,则漠不关心。事实证实,贸易项目是需要培育期的,街展、社区贸易的底商、休闲街的商展可以卖,但一个完整的贸易项目一定是持有经营才能做好。比如综合体的商展一旦卖掉,主动权完全把握在商户手中,香水店旁边可以开个小五金店,贸易氛围完全破坏,主力商家不屑进驻,招商愈发困难,必然形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就会成为“死展”。 因此持有经营,才是贸易项目的唯一出路。

招商环节只能说是运营的开始,很多贸易项目品牌的引进在开业时往往不可能是一次到位,还需要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品牌的持续优化。贸易运营的过程实在也就是“客户”服务的过程,运营者既要对进住商户负责,又要想办法进步消费者购物欲看,单纯注重某一方面的客户都是不全面的。商场开业之后,一期商户进来了开业了,并不意味着运营就成功了,经济全球化竞争越来越激烈,要不断的往面对新出现的对手。经营过程中只有不断变化,推陈出新才能长久立于市场而不败。

国外的贸易运营非常重视精细化治理,精细化治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一种源于发达国家的企业治理理念,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治理的必然要求,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治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治理本钱为主要目标的治理方式。贸易运营精细化治理包括的内容有精细化操纵、精细化控制、精细化核算、精细化分析、精细化规划和精细化服务设施。屈臣氏在精细化治理方面做得非常好,比如区域经理的巡店治理,区域经理除了检查销售情况、员工服务、仪容仪表、店展环境、卫生情况等等,还会拿着陈列图逐个检查商品陈列是否按要求执行,拿促销表逐个检查促销商品是否都陈列出来,是否都按陈列指示往做,价格是否都有标签,赠品是否都按要求存放,所有检查都非常细致。 随着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精耕细作将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企业只有不断地深化精细化治理,进步企业的应变能力,规划好每一分钱、用好每一分钱、赚到可以赚到的每一分钱,企业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篇5

近年来,温州国际结算业务量呈现增长态势,贸易融资年度余额也呈倍数增长态势。2009年的12月份贸易融资余额更比2005年增长了618%。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009年,贸易融资余额达到创记录的10.26亿美元,仅占当年银行本外币贷款余额的1.34%,占当年进出口总额的7.7%。从国际银行业看,贸易融资一般占银行信贷的20%以上,发展中市场的贸易融资约占进出口总额的1/6。这说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温州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同高速增长的进出口贸易相比仍相对滞后。这也说明了温州贸易融资业务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贸易融资业务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

温州开展国际结算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商业银行主要以中资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辅以中资中型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中资小银行如浙商银行、温州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展极少量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温州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现状

近些年,温州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不良率维持较低水平,远低于一般贷款不良率。温州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不良率较之全国来说是偏低的,这与温州相对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也有关系。但是随着国际贸易融资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还是不容忽视。并且较之发达国家银行,温州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还是存在不足之处。

(一)温州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模式有待完善

在银行实务中,不同的银行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控制模式不同,同一银行在不同时期采取的风险控制手段也不同。风险控制模式的选择和设置主要应看该模式是否灵活,在能够适应市场的竞争的同时,是否有效地增强控制风险的能力。

1.部门管理模式。温州大部分

商业银行(包含贸易融资业务量最大的中资大型商业银行)都是采用以下管理模式,即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管理由信贷管理、授信审批、公司业务、国际业务部门等多个部门分工协作完成。此种分部门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加强了银行部门之间、位之间的风险监控,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即这种模式对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要求较高,业务衔接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容易影响整体竞争力的发挥。同时,大部分银行由风险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而风险管理部门人员对国际贸易融资专业知识了解不够深入从而造成风险管理有时候有失偏颇。

2.授信管理模式。温州大部分商业银行主要采用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纳入统一授信管理模式。目前,银行对客户授信额度的审批更多注重财务报表的资产负债、抵押担保等,而对贸易现金流等体现贸易型企业的数据资料,关注产品的市场状况、销售的分布等具体因素关注不够,也就是贸易融资授信的实效性和灵活性还不够。

(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有待完善

事前控制主要包括贸易背景真实性、客户资信状况的调查、审查、审批等控制措施。很多银行常常比较重视对国内客户的资信调查,但对国外贸易商、国外银行的资信缺乏风险控制手段。很多银行贷前授信更关注的是企业的财务报表、抵押物,没有对企业的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目前,温州部分企业利用假贸易融资来套取资金进入楼市、股市,给银行带来很大的金融风险。同时,近几年温州转口贸易发展迅速,而转口贸易下贸易真实性很难监管。同时,近些年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频繁,银行相关人员需要对融资企业的产品紧紧盯住,否则容易造成风险。但是在真正实施中,紧紧“盯”住有难度。

事中控制主要包括对担保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对申请材料和合同的真实性和完备性,对贷款金额、利率、期限的合规性等方面的审查、审批等控制制度和措施。温州有些进出口企业融资担保合法性、有效性不足。信用证项下银行对信用证收汇期限监管不到位造成表外信用证变为表内信用证,从而使银行遭受风险。

事后控制主要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交易进展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建立对物流、单据流和资金流的跟踪监控制。贷后管理中,多数银行主要是通过资金流、单据流实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监控,但对物流的监控手段较少。特别是温州近些年转口贸易发展迅速,此种方式下物流监控难度更大。

促进温州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内控机制

银行需要系统地梳理商业银行业务和管理流程,对流程中的各类风险进行系统排查,有必要针对不可接受风险制定控制措施。在系统防范操作风险的基础上,实现对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全面控制;从零散的、静态的、被动的风险防范措施向建立系统的、动态的、主动的风险管理体系转变,向监管部门、社会、市场提供一套透明的、规范的、可验证的控制体系。

(二)打造风险文化

努力营造“诚实守信、审慎科学”的风险文化,认真做好每一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银行要引导员工树立对风险管理的认同感。倡导用理念统一人,用制度约束人,用文化培养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银行要强化制度执行力,严格防范道德风险隐患,使风险意识真正融入每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中。

(三)建立风险监控和评价机制

1.改革授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额度的审批不能仅仅注重财务报表的资产负债、抵押担保等,应更关注贸易现金流等体现贸易型企业的数据资料,关注产品的市场状况、销售的分布等具体因素。同时,需要加强贸易融资授信的时效性和灵活性,快捷的审批流程是市场竞争的关键。对于单笔金额较大的贸易融资业务,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的贸易流程来确定临时授信额度。根据业务类型不同,风险度不同,可以调节风险系数,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摒弃“重贷前、轻贷后”的惯性思维,通过实施授信的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率评价,加强对贷后管理的监控。

2.加强事前、事中、事后贷款控制。在事前贷款控制中,银行需要对市场风险、国家风险有更严格的评估制度。加强对市场的监控,对大宗商品价格、行业景气度等保持时时跟踪。同时增强对国外贸易商、国外银行的资信调查,提高事前控制力度。这类资信资料可通过专门的咨询公司进行,以及通过行调查国外客户资信情况。要建立产品评价系统。对每一业务种类的融资业务,研究其各自系统内的风险因素,尽量使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做到既科学又灵活。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比较频繁,有时波幅比较大。银行一定要密切关注商品价格,不仅要关注当前的价位,还要进行历史数据比较,并且对未来的走势做出判断。

办理融资后,应当联合会计部门共同把关,监督其资金的使用方向,防止企业将资金挪作他用,要紧盯风险敞口。同时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帮助企业组织好生产、发运、资金运用等环节。跟踪监督基本客户的进出口授信额度,实行分级管理权限、完善业务操作规程。在事后控制上要增加对资金流、物流的管理。事后控制可以着手增强对物流的监控,建立对物流、单据流和资金流的跟踪监控制。对物流的监控,可通过现场检查客户备货、生产过程、跟踪了解货物出运、到港及提货情况进行物流监管。必要时可以引入第三方监管方式,如与船代公司、港口或者仓储公司、物流公司合作,代替银行进行质押物的监管和处理,以降低银行成本和市场风险。同时,银行要加强对授信使用的评价。

3.建立科学、客观的评级标准。现金流量是国际贸易融资还款的第一来源,对客户进行评级时可多参考其结算量大小,并考察其业务往来中的客户业务能力、交易对手资源及客户履约的信用记录等,因地制宜地建立科学、客观的评级标准。

4.建立专业评审机构。鉴于国际贸易融资有别于一般贷款的特殊性和专业性,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应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实施专业评审,打造贸易融资评审委员会,提升提高评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进而逐步形成“专家型”评审。

(四)改善风险监测与控制的技术手段

银行需要改善风险监测与控制的技术手段,加强各业务决策层次的合作,实时监控,及时预警,化解风险。可以引进成熟安全的信息技术,全面构造商业银行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此系统可以覆盖银行各项业务前、中、后台全过程操作,以及业务调查、执行和资金划拨的权限控制,将风险控制从事后监测转为实时监控,能及时预警。通过银行决策系统和支持系统能提高业务部门综合分析国家经济、产业和金融政策的能力,加强对客户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预测;通过建立信息化的风险控制系统可以使得银行内部人员的违规行为在计算机技术限制下无法操作,加强风险控制。

(五)和信保公司加强合作并转嫁风险

联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通过同出口企业的协商与参保将有关保险赔款权益转让至银行,确保银行贸易融资的安全。针对温州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中小企业又存在自身信用不足的问题,与保险公司加强互动,将银行融资与保险公司的信用保险紧密结合。银行凭借交易单据、保单以及赔款转让协议等文件,在保险公司承保范围内,为企业提供贸易融资。利用保险公司承担风险能力较强的优势,转移风险,提升银行风险承担能力,扩大中小企业融资的能力。

(六)对贸易融资风险管理必须延伸到对结算业务的风险管理

篇6

一.供应链管理在外贸企业的作用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个完整的系统,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了供应链各个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其达到最佳组合,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的附加值。其核心是在生产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客户之间,通过实现供应链环节中的信息沟通、数据交换和协同工作,改造和整合企业的内部和外部业务流程,从而在整体上进行更高效的生产、分销、销售和服务活动。客户可以了解产品的供货周期、订单的执行情况等,企业则可以及时了解客户的销售情况,提高决策执行的准确性、及时性,缩短供应链的运作周期,降低交易成本。

供应链管理的直接目标是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交易总成本,并且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供应链管理的主要职能是计划、合作、物流控制和信息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供应链设计和供应链运行,大大提高了企业竞争力,使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网络实现"#$。即利用互联网将企业的上下游企业进行整合,以中心制造厂商为核心,将产业上游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商、产业下游经销商、物流运输商及产品服务商以及往来银行结合为一体,构成一个面向最终顾客的完整电子商务供应链,目的是为了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我国外贸企业供应链状况

近年来,我国一直实行“出口导向”的外贸政策,导致我国的进出口企业以出口为主,整个供应链管理流程基本以国外企业为中心,实行订单式管理,在外贸业务订单前,要做好合同管理,验货、备货和报检,信用证环节,租船订舱环节,办理报关等环节。同时将生产商、国内贸易商、国外贸易商、国外生产商通运输公司、银行等相关方有机连接起来,在节省时间和成本的同时,将产品销售给顾客。

但是我国进出口企业在供应链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企业间信用水平不等,跨国企业间文化差异较大,造成合作困难;其次各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中各子系统不兼容,企业信息整合困难,供应链整合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技术问题.外贸服务的第三方公司缺乏有效的支撑,国内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外包业务还不成熟;由于部分行业电子商务和政府电子政务在部分地区还不普及,影响供应链管理的外部环境;另外企业缺乏对发展供应链的远见和措施,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网络技术人才不足,产品不规范,没有战略合作伙伴等原因,严重制约着我国外贸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三.外贸企业在外贸中供应链管理中的创新研究

作为连接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重要环节,外贸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国际市场竞争收集,国际商务磋商和市场开拓,国际贸易流程等方面的能力,但是由于这些能力仅仅是外贸一起的比较优势,还没有转换成核心竞争力,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作为中间商的专业外贸公司可能把这些能力遗失殆尽,而通过供应链管理,外贸公司可以获得或者优化其供货能力和对产品的掌控能力,满足客户个性化,柔性高,快速反应的需求,从而确保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最终扩大出口产品的利润空间,提高供应能力和竞争力,强化在供应链中的地位,把外部资源虚拟化。从而摆脱中间商的尴尬地位。

供应链管理基于最终客户满意,企业强调的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关键业务上,充分发挥其核心优势,同时在相关范围内伙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企业中非核心部门由合作伙伴完成,这样供应链中合作伙伴就能发挥自己的专长,产生最大效用,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而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其很强的信息整合能力,业务流程整合能力,来对范围内的资源,合作伙伴进行整合,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供应链管理强调各合作伙伴的集成,实现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共享,而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强调人,技术。信息。管理。四者有效集成,以及产品设计,服务模式,服务内容,业务流程等方面在内的创新,外贸企业和供应链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供应链管理所提供的增值服务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以客户服务为核心服务,主要是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二是以促销为核心的服务,提高销售水平,三是以制造为核心的服务,是以提高产品适应性。个性和降低成本来实现。四是以时间为核心的服务,提高效率。缩短供应周期来增值的,五是基本服务,如运输。仓储。存货管理。订单处理。以及其他服务。在这些增值服务中。外贸企业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传统的外贸企业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推动型的供应链链管理,其需求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能对顾客的需求做出快速的反应,降低了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因此。为了提高外贸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提高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外贸企业必须建立以客户订单为驱动新型供应链模式-虚拟供应链,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虚拟供应链有两方面组成,一是对外贸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供应链进行整合,二是对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进行整合,通过两方面的有效整合。形成比较完整的虚拟供应链。

中国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国家,内地的制造成本很低,这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一大竞争优势。但是,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原先的竞争优势已经逐渐变弱。在现行条件下,中国外贸企业要降低成本,形成价值增值,提高竞争力,实施供应链管理是一个有效途径。目前我国许多外贸企业已经开始重视供应链管理,但是,许多中国外贸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认识上和实际运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供应链中企业间未建立牢固的战略联盟,信息流不顺畅,物流成本偏高,资金与营运资本管理水平欠缺等。本文作者在借鉴利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外贸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建立适应中国外贸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经营模式。

四.强调企业的核心竟争力

由于企业的资源有限,企业要在各式各样的行业和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它必须集中资源在某个自己所专长的领域,即核心业务上。这样在供应链上定位,成为供应链上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

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点是仿不了,就是别的企业模仿不了,它可能是技术,也可能是企业文化。第二点是买不来,就是说这样的资源没有市场,市场上买不到。所有在市场上能得到的资源都不会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点是拆不开,拆不开强调的是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具有互补性,有了这个互补性,分开就不值钱,合起来才值钱。第四点是带不走。强调的是资源的组织性,好多资源可能像个人,好比你拿到了MBA学位,这时候你的身价就高了,你可以带走。这样的资源本身不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不走的东西包括互补性,或者它是属于企业的,好比专利权,如果专利权属于个人,这个企业就不具有竞争力。一些优秀企业之所以、能够以自己为中心构建起高效的供应链,就在于它们有着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并且凭借这种竞争力把上下游的企业串在一起,形成一个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有机链条。

结束语:随着人民币升值,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许多外贸企业把供应链管理的先进理念引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打造其核心竞争力。供应链成本控制是提高供应链竞争的有效策略,外贸企业作为供应链管理的组织者在整个供应链成本控制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外贸控制力和竞争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尽快提高外贸控制力和竞争力,对于促进河南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而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河南省对外贸易控制力和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1.外贸发展总体规划欠缺,对外贸发展重视不够。目前河南还没有制定科学完善的对外贸易发展规划,各地市政府存在着重外资轻外贸的情况。地市级政府对外贸管理体系的运作过问比较少,缺乏必要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外贸信息化建设缺少专项资金支持。地方政府部门对于转变观念、为企业服务意识还不到位,缺乏对外贸进出口企业的有效指导和扶持,对出口创汇企业的奖励力度有限,缺乏企业间的外贸业务拓展经验交流,行业内部企业没有经常性的交流与沟通,外贸行业协会组织协调作用缺失。

2.外贸管理体系运作不畅、企业快速反应能力差。省商务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宣传力度不够,向系统外拓展遇到困难,全省尚有二十多万家国有、民营和三资企业还未享受到信息中心的商务公共信息服务,信息光盘发送渠道不畅。面对国际市场、国内宏观经济调控和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外贸管理体系运作水平较低,企业对国际经贸形势变动的快速反应能力比较差。

3.国家外经贸政策变动大,影响因素增多。基于以进出口结构调整优化和效益提高为目的的外经贸政策变动,对河南省对外贸易控制力和竞争力的提高应该说是喜忧参半,利弊互现。比如,铝锭、钼矿砂及钼铁、人造刚玉等资源性产品出口规模的扩大是近几年支撑河南省扩大出口的一个重要增长点。2006年随着国家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产品的限制出口,特别是取消电解铝等加工贸易,对河南扩大出口规模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但对于污染大的、消耗资源比较高的产品出口优惠政策的取消,能够减少这些产品出口或者是不出口,从而减小省内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减少国际贸易间的摩擦,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企业向具有新型出口竞争优势的模式发展,进一步优化外贸出口结构,提升农产品和加工贸易产品的竞争力,使河南远期的国际贸易控制力和竞争力得以提高。

4.市场不确定性增加,贸易保护主义和摩擦增多。入世以后,主要贸易伙伴纷纷通过提高标准隐性提高贸易壁垒抑制我国产品的进入,国内水、电、煤等能源资源和下游各类原材料产品价格涨幅较大,进一步加剧企业生产成本,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对河南相关产业外贸进出口产生不利影响已显现,这些因素都使河南扩大外贸出口的外部环境趋紧。特别是2006年以来,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给河南出口企业也造成一定的市场竞争压力,对河南企业扩大出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河南省企业近年来不仅与发达国家出现贸易摩擦,而且与传统友好的发展中国家也出现利益矛盾,贸易摩擦对河南扩大出口的影响不断加大。如2006年4月1日,印度商工部对原产于中国的糖精做出反倾销初裁,决定对开封市兴化精细化工厂等中国企业征收1643.92美元/吨~2770.48美元/吨的临时反倾销税。欧、美、日、韩等国实施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最主要的方式是“提高标准”、“增加检验检疫项目”和“法规变化”,主要内容集中在“环保”、“安全”、“包装”、“卫生”、“标签”5方面,而河南大多数生产企业规模有限,在技术水平、外观包装和环保意识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由于资金缺乏、信息不灵、渠道不畅、没有技术服务以及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面对国外贸易保护的高压,相关产品出口在艰难中迷茫前行。

5.高端外贸人才匮乏,企业人才流失严重。从外贸管理部门存在着人员老化,学历偏低,观念陈旧,信息化技术水平低,工作效率低等问题;企业中年富力强的外贸业务骨干流失严重,现有人员外语水平和谈判能力有待提高。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省市专业外贸公司各部门多为业务员个人承包,缺乏团队配合,对外贸易业务逐年萎缩,资金实力下降,外贸业务难以蓬勃开展。人才成为制约河南对外贸易控制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二、提高河南省对外贸易控制力和竞争力的对策

尽快制定完善河南省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在外贸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和国际营销战略战术上不断创新,改变河南各地市外贸管理部门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增强外贸企业的竞争实力,建立起以大型龙头企业对外贸易为核心,以信息化管理为特征,高效、优质的对外贸易管理和运营体系。

1.完善外贸发展战略,转变运营观念和运作模式。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尽快制定和完善对外贸易的长期发展战略,实行月度通报、季度督查、年度考评的考核督查机制。加大对外贸出口的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全省外贸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外经贸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发挥中介机构和驻外单位的桥梁作用,巩固日本、欧洲和非洲市场,以东盟、中东和拉美等新兴市场为重点,搞好海外市场选点。

2.鼓励民营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培育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做好大宗商品的出口优势巩固和潜力发掘,培养新的出口创汇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积极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加快外贸经营主体培育,做大做强外贸进出口专业企业;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加工贸易方式的转型升级;重点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建立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扶持有一定规模实力的企业集团、行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企业。强力抓好“三外”联动,鼓励、引导、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3.科学设计业务流程和管理程序,优化重组外贸业务。加强对外贸中小企业业务人员的外经贸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培训,推广应用外贸电子政务和国际电子商务技术,促进企业外贸业务拓展。加快推进度假旅游、商业贸易、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企业的内部管理现代化和经营服务网络化。把外贸企业信息化作为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和启动点,加快推进“企业网络”工程,把信息技术渗透到外贸企业的生产经营各环节中去,使信息化和工业化融为一体,促进企业跨越式发展。提高外贸企业计算机普及率,鼓励企业积极和商务部、海关、税务、商检、银行、储运、贸易网站等建立了网上业务来往,实施外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省时省力省费用的特点,实现国际营销手段电子化。

篇8

进出口商品检验的监督管理工作,是对进出口商品执行检验把关和对收货、用货单位,生产、经营单位和储运单位,以及指定或认可的检验机构的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的重要方式,是通过行政管理手段,推动和组织有关部门对进出口商品按规定要求进行检验。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出口商品质量和防止次劣商品进口。

小家电产品是指需要外接电源的家庭日常生活使用或类似用途、具有独立功能的并与人身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将电能转化为动能或热能,涉及人身安全、卫生、健康的小型电器产品。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小家电生产量不断攀升,不仅满足了国内小家电的消费需求,也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家电制造行业不断进步的中坚力量,其出口率一直在我国的外贸出口中占据比较大的比重。而出口商品的检验也随着对外出口贸易的不断增加而逐步发展起来。由于改革开放的政策不断深入,商品出口量日益增长,1989年初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这标志着我国的检验制度和检验管理体系逐渐构筑成型;进入21世纪,我国修改了上述法律,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条例》。但在近几年来,由于出口家电产品种类越来越繁杂,速度越来越快,一些相关的检验条例和管理体系逐渐出现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情况出现。

1 对比检验的方法探究

对比试验是设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探究某种因素与试验对象的关系。应用到小家电检验工作当中,即是通过提出具体的质量安全标准之后,对小家电产品可能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进行假设,将待检产品分别送至不同的检验单位或个人进行质量检验。对比试验使得进出口检验机构对自身进行评定和技术改进,确保检测机构具有较高的检测水平,提高进出口检测机构所出具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时发现现行的方法与国外标准的差距,补充和完善检验机构内部的质量控制,提高国家出口产品的信誉度,使得检验检疫部门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和社会,让中国的小家电生产企业能够真正的与国际接轨。其大致的操作流程可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1.1 可能的产品质量问题的提出

小家电企业根据用户反馈情况将自己生产的产品可能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一一列举,报送企业质检部门,企业质监部门根据产品质量要求,对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制定出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检验方案;

1.2 抽样送检

在需出口的小家电产品中随机抽取两组,将两组抽检样品分别送至企业质检部和具有相关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质检。对于获得的两组检验结果要进行分析比较,以便对企业自身的质检部门检验准确度进行评价。

利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可以使小家电企业及时的对出口产品的综合质量作出评估。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不同方法的比较,如在企业自检时采用输出国的质量标准进行检验,对所得的结果与检测机构所采用的国际通行检测方法进行结果比较,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国外贸易壁垒对企业造成损失。

2 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2.1 国外技术壁垒

伴随我国的出口小家电贸易量增长的同时,国内小家电企业却受到美、欧、日等国家和经济体越来越严酷的经济制裁。这些发达国家通过技术性的贸易壁垒来遏制我国的小家电出口,这些技术贸易壁垒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安全标准与法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对全面的、针对小家电的安全标准体系,对于进口小家电执行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

环境标准:国外发达国家利用高水平的研发技术,根据自身的技术水平为本国设定极其严格的技术标准和法规,这为进口的商品,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设置了极高的门槛。同时,在环境因素上也极力推行认证制度,设置进口产品的环保要求。

2.2 检验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小家电生产企业在面对国际化的市场竞争时,为了企业的运行,不得不采取以降低产品质量安全的手段来换取生产成本的降低。这一极端做法导致我国的出口家电产品在实际使用中频频出现产品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我国出口的小家电的检验工作越来越困难,且与小家电本身相比,产品的检验工作困难更加突出。由于国外市场对中国生产的小家电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相关的条例和法规要求越来越全面细致,我国的小家电质量检验工作资源缺口却越来越大;而我国的小家电生产企业对国外相关的产品技术和质量安全要求标准、法规等信息又缺乏了解,不能及时的应对国外的技术贸易壁垒。因此检验管理工作应当集中资源,抓住小家电产品的特点,提高工作的实际有效性。

国内目前对小家电出口的产品检验仍采用传统的检验模式,即检验机构根据企业所提出的报检申请,对出口的每一批小家电都进行现场的检验,并出具检验单据,企业凭借检验机构提供的检验单据在海关办理出口手续。这样的检验方式虽然能提高出口小家电的产品质量,但工作效率极低,流程繁琐,在面对大量的待检产品时往往会产生工作量滞留的情况。对于生产技术水平较为高端的小家电企业而言,这样重复的检验对于提高企业产品安全质量水准是毫无意义的。

3 如何做好对比试验

(1)对比试验的施行,首先要求出口检验检疫机构对这一检验方法产生重视,加强对质监部门的管理,为质监部门建立严格的检测规章制度,设立专门的内部质检机构。

(2)对比试验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随机的抽取样品进行检验,在确保小家电企业自检准确无误的同时,保证出口商品在国外的检测通过率。

(3)出口检验机构应当积极收集国外最新的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对不同的质量管理条例进行分析,及时整合、更新检测方法和结果评价体系并告知小家电企业,以便企业及时调整自检标准。

篇9

银行对进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融资或信用便利是为国际贸易融资。国际贸易融资具有风险性小、收益性高、流动性强,能为买卖双方承担转移或化解风险、提供融资和金融服务等优点,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新的效益增长点。近些年,温州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得到快速发展。

温州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温州国际结算业务量呈现增长态势,贸易融资年度余额也呈倍数增长态势。2009年的12月份贸易融资余额更比2005年增长了618%。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009年,贸易融资余额达到创记录的10.26亿美元,仅占当年银行本外币贷款余额的 1.34%,占当年进出口总额的7.7%。从国际银行业看,贸易融资一般占银行信贷的20%以上,发展中市场的贸易融资约占进出口总额的1/6。这说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温州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同高速增长的进出口贸易相比仍相对滞后。这也说明了温州贸易融资业务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贸易融资业务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

温州开展国际结算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商业银行主要以中资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辅以中资中型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中资小银行如浙商银行、温州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展极少量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温州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现状

近些年,温州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不良率维持较低水平,远低于一般贷款不良率。温州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不良率较之全国来说是偏低的,这与温州相对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也有关系。但是随着国际贸易融资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还是不容忽视。并且较之发达国家银行,温州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还是存在不足之处。

(一)温州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模式有待完善

在银行实务中,不同的银行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控制模式不同,同一银行在不同时期采取的风险控制手段也不同。风险控制模式的选择和设置主要应看该模式是否灵活,在能够适应市场的竞争的同时,是否有效地增强控制风险的能力。

1.部门管理模式。温州大部分商业银行(包含贸易融资业务量最大的中资大型商业银行)都是采用以下管理模式,即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管理由信贷管理、授信审批、公司业务、国际业务部门等多个部门分工协作完成。此种分部门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加强了银行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风险监控,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即这种模式对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要求较高,业务衔接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容易影响整体竞争力的发挥。同时,大部分银行由风险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而风险管理部门人员对国际贸易融资专业知识了解不够深入从而造成风险管理有时候有失偏颇。

2.授信管理模式。温州大部分商业银行主要采用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纳入统一授信管理模式。目前,银行对客户授信额度的审批更多注重财务报表的资产负债、抵押担保等,而对贸易现金流等体现贸易型企业的数据资料,关注产品的市场状况、销售的分布等具体因素关注不够,也就是贸易融资授信的实效性和灵活性还不够。

(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有待完善

事前控制主要包括贸易背景真实性、客户资信状况的调查、审查、审批等控制措施。很多银行常常比较重视对国内客户的资信调查,但对国外贸易商、国外银行的资信缺乏风险控制手段。很多银行贷前授信更关注的是企业的财务报表、抵押物,没有对企业的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目前,温州部分企业利用假贸易融资来套取资金进入楼市、股市,给银行带来很大的金融风险。同时,近几年温州转口贸易发展迅速,而转口贸易下贸易真实性很难监管。同时,近些年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频繁,银行相关人员需要对融资企业的产品紧紧盯住,否则容易造成风险。但是在真正实施中,紧紧“盯”住有难度。

事中控制主要包括对担保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对申请材料和合同的真实性和完备性,对贷款金额、利率、期限的合规性等方面的审查、审批等控制制度和措施。温州有些进出口企业融资担保合法性、有效性不足。信用证项下银行对信用证收汇期限监管不到位造成表外信用证变为表内信用证,从而使银行遭受风险。

事后控制主要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交易进展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建立对物流、单据流和资金流的跟踪监控制。贷后管理中,多数银行主要是通过资金流、单据流实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监控,但对物流的监控手段较少。特别是温州近些年转口贸易发展迅速,此种方式下物流监控难度更大。

促进温州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内控机制

银行需要系统地梳理商业银行业务和管理流程,对流程中的各类风险进行系统排查,有必要针对不可接受风险制定控制措施。在系统防范操作风险的基础上,实现对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全面控制;从零散的、静态的、被动的风险防范措施向建立系统的、动态的、主动的风险管理体系转变,向监管部门、社会、市场提供一套透明的、规范的、可验证的控制体系。

(二)打造风险文化

努力营造“诚实守信、审慎科学”的风险文化,认真做好每一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银行要引导员工树立对风险管理的认同感。倡导用理念统一人,用制度约束人,用文化培养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银行要强化制度执行力,严格防范道德风险隐患,使风险意识真正融入每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中。

(三)建立风险监控和评价机制

1.改革授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额度的审批不能仅仅注重财务报表的资产负债、抵押担保等,应更关注贸易现金流等体现贸易型企业的数据资料,关注产品的市场状况、销售的分布等具体因素。同时,需要加强贸易融资授信的时效性和灵活性,快捷的审批流程是市场竞争的关键。对于单笔金额较大的贸易融资业务,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的贸易流程来确定临时授信额度。根据业务类型不同,风险度不同,可以调节风险系数,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摒弃“重贷前、轻贷后”的惯性思维,通过实施授信的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率评价,加强对贷后管理的监控。

2.加强事前、事中、事后贷款控制。在事前贷款控制中,银行需要对市场风险、国家风险有更严格的评估制度。加强对市场的监控,对大宗商品价格、行业景气度等保持时时跟踪。同时增强对国外贸易商、国外银行的资信调查,提高事前控制力度。这类资信资料可通过专门的咨询公司进行,以及通过行调查国外客户资信情况。要建立产品评价系统。对每一业务种类的融资业务,研究其各自系统内的风险因素,尽量使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做到既科学又灵活。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比较频繁,有时波幅比较大。银行一定要密切关注商品价格,不仅要关注当前的价位,还要进行历史数据比较,并且对未来的走势做出判断。

办理融资后,应当联合会计部门共同把关,监督其资金的使用方向,防止企业将资金挪作他用,要紧盯风险敞口。同时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帮助企业组织好生产、发运、资金运用等环节。跟踪监督基本客户的进出口授信额度,实行分级管理权限、完善业务操作规程。在事后控制上要增加对资金流、物流的管理。事后控制可以着手增强对物流的监控,建立对物流、单据流和资金流的跟踪监控制。对物流的监控,可通过现场检查客户备货、生产过程、跟踪了解货物出运、到港及提货情况进行物流监管。必要时可以引入第三方监管方式,如与船代公司、港口或者仓储公司、物流公司合作,代替银行进行质押物的监管和处理,以降低银行成本和市场风险。同时,银行要加强对授信使用的评价。

3.建立科学、客观的评级标准。现金流量是国际贸易融资还款的第一来源,对客户进行评级时可多参考其结算量大小,并考察其业务往来中的客户业务能力、交易对手资源及客户履约的信用记录等,因地制宜地建立科学、客观的评级标准。

4.建立专业评审机构。鉴于国际贸易融资有别于一般贷款的特殊性和专业性,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应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实施专业评审,打造贸易融资评审委员会,提升提高评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进而逐步形成“专家型”评审。

(四)改善风险监测与控制的技术手段

银行需要改善风险监测与控制的技术手段,加强各业务决策层次的合作,实时监控,及时预警,化解风险。可以引进成熟安全的信息技术,全面构造商业银行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此系统可以覆盖银行各项业务前、中、后台全过程操作,以及业务调查、执行和资金划拨的权限控制,将风险控制从事后监测转为实时监控,能及时预警。通过银行决策系统和支持系统能提高业务部门综合分析国家经济、产业和金融政策的能力,加强对客户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预测;通过建立信息化的风险控制系统可以使得银行内部人员的违规行为在计算机技术限制下无法操作,加强风险控制。

(五)和信保公司加强合作并转嫁风险

联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通过同出口企业的协商与参保将有关保险赔款权益转让至银行,确保银行贸易融资的安全。针对温州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中小企业又存在自身信用不足的问题,与保险公司加强互动,将银行融资与保险公司的信用保险紧密结合。银行凭借交易单据、保单以及赔款转让协议等文件,在保险公司承保范围内,为企业提供贸易融资。利用保险公司承担风险能力较强的优势,转移风险,提升银行风险承担能力,扩大中小企业融资的能力。

(六)对贸易融资风险管理必须延伸到对结算业务的风险管理

由于国际贸易融资与进出口贸易紧密联系,因此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与贸易纠纷紧密联系,在化解贸易融资风险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贸易以及国际法规方面的知识。由于所涉及关系的复杂性,使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的内容比一般贷款业务复杂,因此,对贸易融资的风险管理必须延伸到对国际结算业务的风险管理。

(七)提高商业银行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素质

提高贸易融资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是项重要的工作。银行须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外汇政策和外汇业务管理的培训,以提高业务经办人员和管理层的业务素质、思想素质和政策水平,减少操作失误和违规行为。

参考文献:

1.胡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自议.中国农村金融,2010(5)

2.章虹芳.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的思考.财贸研究,2008(8)

篇10

关键词 江苏出口 反倾销 会计预警机制

江苏作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省份,这些年来,充分利用自身地理位置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入世”以后,江苏对外贸易发展速度更是势不可挡,2001年江苏对外贸易总额为514亿美元,到2009年江苏对外贸易总额就达到3390亿美元,增长了5.6倍;其中出口表现更为突出,从2001年的289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993亿美元,增长了5.9倍。目前,江苏是仅次于广东的中国第二大出口省份,2009年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6.6%,成为名副其实的外贸大省。

一、江苏遭遇反倾销的形势分析

江苏出口贸易的增长,是在与国外贸易摩擦的斗争中获得的,特别是国外对江苏出口的反倾销已成为江苏商品进军国际市场的“拦路虎”,虽然历史上江苏遭遇首起反倾销调查为1990年,比我国首次遭遇反倾销调查的时间晚了近11年,但随着江苏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江苏遭遇反倾销调查的数量与日剧增,来自江苏商务厅的统计报告,截止2009年底,江苏已经遭遇反倾销调查231起(如下表所示)。其中,1990年到1993年,江苏一共只遭遇了2起反倾销调查;1994年到2000年,江苏平均每年遭遇反倾销调查4.7起;从“入世”后的2001年开始,江苏遭遇反倾销调查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2003年后,江苏每年遭遇反倾销的数量始终保持在两位数,2005年以后,增长的速度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到2009年,江苏省遭遇反倾销案件达到49起。

从涉案金额来看,江苏遭遇反倾销调查的涉案金额同样呈显著上升的趋势,从1990年到2003年底,江苏遭遇反倾销累计涉案金额为3.4亿美元,但仅2009年全年江苏遭遇反倾销调查的涉案金额就达到15.9亿美元,1990年到2009年江苏遭遇反倾销的涉案金额从100万美元上升到15.9亿美元,增长了1589倍,远高于同期江苏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入世”前,江苏涉案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反倾销大案几乎没有;但“入世”后,江苏遭遇反倾销的大案,频频发生,截止2009年底,江苏被诉反倾销涉案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反倾销大案达16起。

二、江苏遭遇反倾销的应诉情况

江苏学者对江苏遭遇过反倾销企业的调查问卷显示,从2005年开始江苏企业反倾销应诉率超过了60%,对欧美等国发起的反倾销大案的应诉率接近100%,说明江苏企业对反倾销的态度发生了积极的转变,开始敢于应诉反倾销调查,但由于江苏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非市场经济地位”等问题,江苏企业的胜诉率一直不高,这些年来始终徘徊在50%左右。

因为江苏企业的胜诉率不高,这又促使了国外发起更多的反倾销调查,目前江苏遭遇反倾销的严峻形势也说明了这一点,2009年全国遭遇的反倾销调查中有64%涉及江苏企业,涉案金额高达15.9亿美元,江苏涉案企业超过680家,给江苏出口造成严重的损失,也给江苏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并采取相应措施规避反倾销调查的发生已迫在眉睫。

三、江苏反倾销预警机制的现状

在预警机制方面,江苏现有的预警机制为2005年江苏省商务厅建立的“江苏省出口美国、欧盟主要产品监控预警平台”,主要对江苏出口欧美的20多种主要产品进行监控,同时向省内相关企业提供预警信息。该机制采取类似于海关的数量预警方法,即根据本期出口数量相对于上期不同程度的增长,提供不同程度的警报。但由于该机制在建立时没有抓住国外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本质特征,且只提供了数量预警,没有系统性,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并不理想,江苏遭遇反倾销的数量和涉案金额逐年上升就是最好的证据。

而在企业应诉反倾销中,有近70%的信息是通过企业会计部门的举证来完成的,因此,由企业会计部门来建立出口反倾销会计预警机制,在实践方面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四、江苏出口反倾销会计预警机制的构建

根据 “反倾销协定”的规定,一国企业启动反倾销调查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款,其一,进口商品以低于其国内正常价值在该国销售,此为进口商品“倾销”;其二,进口商品给该国同类产业造成了损害或损害威胁等;其三,进口商品的进口与该国同类产业的损害具有因果关系。

因此,笔者在下文中构建的反倾销会计预警机制,主要是规避上述三个条款的发生,从而规避反倾销调查。在实践中,该机制包括3个部分,江苏出口企业的反倾销会计预警机制、江苏出口行业的反倾销会计预警机制、江苏出口市场产业运营的会计预警机制。

(一)江苏出口企业的反倾销会计预警机制

在江苏出口预警机制构建方面,为了规避本国产品的“低价倾销”给国外同类产业造成损害,相关出口企业自身要建立会计预警机制,该机制至少包括两块,1.出口定价的会计预警机制,2.出口数量决策的会计预警机制。

1.出口定价的会计预警机制

由于一般企业在制定销售价格时是由销售部门来完成的,会计部门并没有参与决策的权力。考虑到出口价格在裁定企业“倾销”中的作用,出口企业在公司章程中要赋予企业的会计部门参与出口定价的的权力,会计部门在出口定价中,要具有最低价格的控制权,基本策略是出口价格不能低于国内销售的正常价值,国内正常价值一般选择国内市场销售价格。

但是根据“反倾销协定”中的相关规定,出口价格与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要在出厂价的水平上,并在同一贸易基础上进行比较,这就涉及到出口价格和国内销售价格往回追溯调整。

会计部门可以根据会计信息系统中记录的各项费用数据,并根据反倾销的规定进行追溯调整。对国内市场销售价格的追溯调整比较复杂,对因不同批次商品的销售环境差异,商品差异以及销售环节差异都要进行调整;而对于出口价格的追溯调整,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加上由出口商品承担的相关费用,减去由最终用户承担而非由出口商品承担的费用即可。会计部门要将每一批出口商品调整后的出口价格与调整后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进行比较,确保出口价格不低于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

2.出口数量决策的会计预警机制

企业在公司章程中赋予会计部门的权力,不仅包括出口定价的控制权限,还包括出口数量控制的权限。近几年来,由于出口数量迅速增长而引起的反倾销,占全球新立案反倾销调查数量的比重已接近三分之一。因此,会计部门在营销部门进行出口营销方案决策时对出口数量的增长,要有预警控制。

这些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相关企业至少要保持与整个大的经济环境同样的增长速度开拓市场才能够持续发展。因此,笔者将企业对同一目标市场相对于上期的出口数量增长10%作为预警线,对于企业成功打入的新的出口市场,在成功开拓市场后,也要采取类似的预警措施。会计部门通过严格的监控使出口数量保持在合理的增长范围之内。

(二)江苏出口行业的反倾销会计预警机制

国外对华反倾销是针对中国整个出口行业发起的,因此,江苏出口行业的反倾销会计预警机制是整个国内出口行业反倾销会计预警的一个组成部分。江苏出口行业反倾销会计预警机制,是在江苏商务厅公平贸易局的领导下,行业内的出口企业、出口行业协会、江苏海关密切配合构建的“四位一体”的预警机制,并最终由江苏出口行业协会的会计部门完成江苏出口行业会计预警信息的统计工作,并向行业内的成员相关的预警信息。

首先,江苏出口行业协会内部要建立出口企业每月申报制度,出口企业向行业协会申报包括出口价格、数量在内的信息。江苏海关基于出口企业每月报关出口的数量、价格等信息向行业协会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此举可以对出口企业申报的信息起到校正的作用,确保行业协会统计出来的信息具有真实、可靠性。

在行业出口会计预警机制的指标构建方面,采用的指标与企业预警机制是一致的,即行业协会的会计部门要根据成员企业上报的出口价格与国内销售价格进行比较,若成员出口价格低于国内销售价格,立即向相关企业发出预警信息,敦促其修正出口定价,否则海关方面在报关出口不予以配合。通过这样的机制可以确保行业内的出口价格不低于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在行业出口数量方面,会计部门要确保行业同期的出口数量相对于上期的出口数量的增长率要控制在10%以内,否则敦促相关企业校正出口数量。

(三)江苏出口市场同类产业运营的会计预警机制

建立江苏出口市场产业运营的会计预警机制的目的是防止本国商品的倾销给相关出口市场同类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此机制同样在江苏商务厅公平贸易局的主持下,江苏驻外商务机构和江苏出口行业协会密切配合建立起来的。工作流程方面,由江苏驻外商务机构根据行业会计部门的要求收集出口市场产业运营方面的数据,特别是要对于江苏主要的出口市场,一定要收集详细的数据。最终由行业协会完成相关的统计工作,并与出口市场产业运营的标准值进行比较,综合判断出口市场同类产业的运营情况,为行业内的企业提供不同程度的预警。

在出口同类产业运营预警指标选择方面,不仅要包括同类产业的运营指标,比如产能变化率、库存变化率、行业失业率等,还包括同类产业的财务指标,财务指标至少包括销售收入、税后利润、现金流量、投资收益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在目标市场运营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综合评价方面,可以借鉴沃尔评分法的相关原理,对指标赋值权重以及出口市场标准值的确定,可以利用德尔菲法来完成。

笔者在上文中提出了建立江苏出口反倾销会计预警机制的三个方面,基本涵盖了江苏出口目标市场提起反倾销调查的所有方面的预警信息,笔者相信,在实践中由江苏出口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建立的反倾销会计预警机制一定能极大地减少江苏出口被诉反倾销的数量,从而促进江苏出口贸易更好的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创新工程课题(编号:CX095_018R),南京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课题(编号:M0930) “江苏出口反倾销会计预警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江苏商务厅网:jsdoftec.省略

篇11

在国际贸易合同履行过程中,买卖双方是凭借合同以及合同下的全套单据来完成货物的销售、运输、投保、报检、报关、结汇等工作。与国内销售的不同在于:

买卖双方的交易依靠合同项下单证的流转来完成。从出口过程中复杂流程可以看出,出口贸易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单证的流转和交换。在单证的交易当中,由于表述不明确或单证当中条款的模糊或者不合理,为收汇造成较大的风险。而出口企业就需要认真分析在国际贸易及单证的交易过程中哪些因素是影响收汇的关键点。

以下将从单证的缮制、国外客户资信、货物交易运输、关联公司和其他因素等五个方面分析影响出口贸易中货款回收的关键因素:

第一、商务单证是国际结算的基本工作,如果单证存在问题,完全影响收汇。

从出口流程中可以看到,单证包括箱单、发票、合同、报关单、提单、装产前检验、原产地证等,在国际贸易合同签订以后,随后需要准备的各个环节,如:货物的生产、运输、结汇等都需要相应的单据制作、单据的流转,用来满足国际贸易、物流、银行、保险、检验检疫机构、海关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对国际贸易的管理等多方面的需要,尽管买卖的标的物是货物,但在货款的结算中,主要表现为单据。由此,可以看出外贸单证是合同履行的重要依据,是国际结算的基本工具,更是重要的涉外法律文件,是处理国际贸易索赔和理赔的依据,所以在制作商务单证过程中必须小心仔细,一旦单证不符合要求,进口商不能拿到符合交易的单证,提不到货物,那么出口商也不能及时收到货款。

第二、国外客户资质的问题。

首先,国外客户的经济实力以及公司规模是货款回收的基础;其次,了解国外客户的交易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有些国外客户对付款方式要求极为苛刻。比如要求货物派送到门后,方能支付余款。如果要与其合作,需要考虑能否承受货物送达后款项不能按时回收的风险;最后,出口单位还应调查了解国外客户在业内的信誉及评价,如果国外客户存在拖欠其他企业货款的现象,或者具有拖欠货款等的不良记录,在交易中应当提高警惕,严格限制付款条件。

出口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了解进口商的资信:

请其银行开立该公司的资信证明,请其律师行开具推荐信。

进口商和出口商可以互相到对方的工厂进行考察,考察工厂、基础设施、人员、设备配置等方面是否与我们的合同要求相匹配。

向对方索要其公司在当地官方注册登记的文件,并核对其注册地址和签约地址是否相符,通过这些资质和文件了解其公司发展历史和规模。

了解银行资信,防止进口商伙同资信不良的银行开立信用证。

通过国际咨询公司、当地商会、出口商的公司,或者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了解进口商资质。

第三、关于货物交易及运输情况的问题。

主要包括:

1、交货时间。当国外客户跟国内出口商签订订单以后,出口商若不能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交货,导致国外客户在国外的销售订单流失,国外客户可能出现取消订单的现象,即使出口商延期将货物安全交给国外客户,国外客户也许会因此拒绝付款给国内出口商。

2、货物的质量是否达到双方约定的要求。通常国外采购合同中会详细约定货物品质及技术参数的具体要求。倘若货物到达国外客户手里后,发现货物不符合合同中约定的技术标准,国外客户也会因此拒付货款。

3、货物的运输过程是否安全妥当。当货物出厂后,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了损坏或灭失的情况,即便国内出口商已按照约定按时交货,国外客户也会因收不到货物而拒付货款。

第四、关于关联公司的问题。

主要包括:1、银行。银行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当买卖双方采用信用证、D/P跟单托收时,银行的信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出口商应当要求国外客户选择信用良好的银行来开具信用证,以保证不会在货物到达后出现拒付货款的现象。

2、货物运输的承运公司。国际物流公司的资质以及信用,在整个交易过程中起着连接国内外客户安全收发货物的重任。如果所委托的物流公司缺乏资信,在运输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就会出现国外进口商与物流公司相勾结,在国内出口商尚未收到货款,就向国外客户提供提单,将货物释放给国外收货人,此时就会造成出口商钱货均损失的局面。

3、货物检验公司。当双方约定货款要依据货物检验公司出具的检验凭证进行支付时,相关检验公司是否能够及时出具合格有效的验货凭证也是决定出口商能否有效快速回收货款的关键因素。所以与货物检验公司的沟通与良好的合作关系也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关于其他因素的问题。主要包括政治环境问题、市场环境问题、行业环境问题,这些因素都无法由贸易双方来控制。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应当尽量选择政局稳定、市场运行良好的国家企业进行贸易往来。为利于控制不可预见的风险,出口商还应对本行业环境问题做出深度的了解和有效的判断。比如,国际贸易合同已经签订,且工厂已开始生产,但是由于市场环境影响,该商品的国际价格降价严重,导致国外客户取消订单,出现拒付货款的情况。因此对本行业市场环境的了解和判断也非常重要。

国际贸易中的货款回收风险问题

国际贸易当中货款回收风险主要包括:

1、货款无法回收。比如由于进口商破产、货物意外灭失、产品不符合约定的质量标准、信用证条款下单证不符合开证行的交我求,无法向银行交单等,都会导致出口商无法安全收汇。

2、虚假收款。主要包括国外付款凭证造假、付款信息错误、银行失误、付款被撤回等情况。付款凭证造假和付款信息错误的情况较为常见。比如国外付款时故意将收款单位的公司名称或账号写错,以此来欺骗出口商发货。银行产生失误的情况较少,但是也会存在,比如国外客户已经把付款凭证寄至银行,但是银行由于工作失误,忘记向发货人付款。付款被撤回的情况也是虚假付款的一种手段。当国外客户把付款凭证寄出后,立刻通知银行由于某种原因而停止付款。这样国内出口商同样无法收回货款。所以出口商不能认为收到国外的付款凭证就相当于收到货款,应当向自己的开户行确认到账后方能安排货物离厂。

3、高额费用。在较为常用的信用证付款方式中,其手续繁琐且银行费用非常昂贵,包括通知费、修改通知费、议付费、不符点费、信用证快递费、电报费等等一系列费用。因此在小额交易时,T/T汇更加安全。

4、汇率变动。随着国际贸易全球化,世界货币的汇率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货物的价值及利润。所以出口商在与国外客户签订合同时应当将汇率的变化作为一项风险考虑在内,以避免因汇率下跌或上涨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常见付款方式风险分析

在国际贸易当中最常见的有三种收汇方式:汇付(前T/T、后T/T)、托收(D/P或D/A)、信用证L/C。

1、 常用的T/T付款方式主要有三种情况:

(1)预付30%预付款安排生产,货物生产完毕后付货款的70%安排发货。此种方式是国际贸易中最稳妥的也是普遍采用的付款方式,也是相对来说较为安全的付款方式。

(2)预付30%预付款安排生产,货物生产完毕并交由国际物流公司运输发货后,凭提单复印件支付70%的货款;此种方式对与国外客户来说是较为安全妥当的一种付款方式。

(3)预付30%预付款安排生产,货物生产完毕并由国际物流公司运输至客户工厂后支付70%货款。此种方式对于出口企业来说,风险较大,因此不建议使用。

T/T付款方式的风险主要有三种,①货物发出后,国外客户破产;②货物发出后意外灭失,国外客户在收不到货物的情况下会拒付货款,因此货物的保险一定要及时购买;③在FOB贸易方式下,国际物流公司与国外客户勾结,在无出口商提供的提货单情况下,私自将货物释放给收货人。

T/T付款方式下,应当①建立预警机制;②投保海运险,主要预防海盗、地震、海啸等不可抗力;③尽量争取CIF条款的贸易方式,这样出口商能更好地通过国际物流公司来控制货物,如果出现国外客户拒收货物的情况,也可由自己的国际物流公司来协助处理。

2、D/P付款交单、D/A承兑交单等付款方式基本很少采用。因为该付款方式主要取决于国内外收发货人的信誉和资质。信用良好的国外客户,通常不会出现货到后拒付货款的情况。但是如果遇到信用较差的国外客户,很有可能会发生拖欠延期付款或直接拒付货款的现象。因此,这两种付款方式较少使用,多由国际知名、信誉极好的大公司之间采用。

3、L/C信用证付款。该付款方式风险主要来自开证行资信风险、软条款风险、高额费用风险等。

常见的软条款有①限制出口商装运的条款;②信用证暂不生效;③1/3正本提单直寄开证申请人;④信用证规定与合同不符;⑤记名提单等等,这些条款都可能造成开证银行拒付货款,或收取高费用后方能付款。

如何预防收款风险

1、准时安排货物的生产及交货。出口企业在安排订单货物生产时应将多方面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尽量在合同约定交货期前15-30天完成生产。当确实无法按期交货时,出口商应当向国外客户如实说明,申请修改信用证的装船时间,切不可存有侥幸心理而采用倒签提单或预借提单的欺诈方式,导致开证行拒付货款。

2、慎重选择国外贸易伙伴。在国际贸易当中,选择资信良好的国际贸易商是规避风险的首要条件。因此需要我们前期对国外客户的资信进行调查和了解,对资信不佳的国外老客户和资信不详的国外新客户,都应该在将风险最小化后签订订单。

3、谨慎签订国际贸易合同。国际贸易合同对进出口商都具有法律约束力,合理明确和具体的合同条款是顺利开展国际贸易业务的前提条件和保证。因此,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合同中一定要明确规定。出口合同应多采用CIF条款,由出口商来安排运输事宜,并尽量采用保兑信用证方式来交易。

4、减少国际贸易中间环节。大型货物的国际贸易交易以及大额的款项,都应当尽量避免通过中间商。因为中间商的参与,会增加货物流转以及资金流转的风险。

5、寻找资信良好的国际物流公司。签订规范的运输合同,要求对方规范操作,并防止无单放货的情况发生。

6、合理收款方式。将T/T与L/C结合使用,外贸收汇涉及出口商自身的切身利益,如果收款方式及约定中掉以轻心,那整个外贸交易的过程当中将产生极大的风险和损失。所以选用自己熟悉的收款方式和贸易方式,才能保证安全地将货款按时收回。

7、严格核查单证。信用证付款是以原贸易合同为基础开具的付款方式合同,如果国外收货人在信用证中增加了有悖于原合同约定的条款或出口商难以达到其要求操作的软性条款,应及时要求对方进行更改。同时,对更改后的信用证条款要逐条核对,不可大意。

8、注意关注国际情况。对于战乱和国际局势不稳定的国家,在付款方式上要着重注意,避免造成货款全失的惨重损失。

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