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化学化学键笔记

高中化学化学键笔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0 18:03:3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化学化学键笔记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中化学化学键笔记

篇1

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将教学中的主要内容都罗列出来,通过形成相应的概念图,来更好的体现出教学重点。并且随着多媒体技术等的应用,可以更便利的展示概念图,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可以综合考虑新课的内容和联系等制作出明晰的概念图。并且教师通过概念图来引导学生思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也能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概念图,从而更好的了解到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方便教师对重难点的讲解。并且通过让学生自己尝试构建概念图,能够很好的帮助教师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高中化学中有很多相似的概念,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混淆,如很多学生会混淆氧化性和氧化反应这两个概念,导致学生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犯错。通过概念图,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区别一些化学概念。教师可以在教学后,鼓励学生对某个阶段的知识进行概念图的制作,从学生构建的概念图来判断学生的思维活动,检查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及时发现学生的盲点,帮助学生及时掌握化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安排好概念图的制定,从而起到对学生新旧知识整合的作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构建概念图时,首先应确定好对应内容的知识领域和中心主题,确定出具体的教学领域,将相关的概念列出,引导学生找出与之相关的概念和知识。如在学习《化学键》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罗列出相关的化学概念,如化学键、金属键、极性键、离子键、共价键、非极性键等,然后选出以化学键为核心概念。并且概念图还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对知识进行深刻的理解,并对知识点进行正确的处理,能够很好的提升教师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且教师在整合知识点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教学体系,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2.优化学生思考过程

概念图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思考,在预习新课时,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勾画出主要的学习概念,列出相应的层级联系,形成完整的概念图。然后在课堂讲解中,引导学生通过对预习笔记进行修改、补充等,课堂教学结束后,让学生进行复习和完善,形成完整的概念图,并在完善的过程中发现自身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更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将课堂的概念图构建出来,结合多个知识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化学情境。并且通过让学生对比概念图,学生能够更好的找出自己在理解上的不足,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一课的讲解中,由于涉及到很多知识点,传统的教学无法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知识,并且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概念线索,引导学生围绕其进行相应的构建。如氧化剂与还原剂、性质、反应及反应产物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通过线条来构建概念图,从而更加清楚的掌握知识点内容,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也可以在复习课程中起到很好的引导思考的作用,高中化学知识比较复杂,学生在短时间内会接触很多新知识,因此很容易出现混淆概念,不能充分掌握知识点的现象,因此需要通过对应的复习课程来合理巩固学习过的知识,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化、系统化。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能逐个帮助学生梳理相应的知识点,但是通过概念图,则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进行播放,丰富了课堂的趣味性。如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转化一课的复习内容时,通过列举出有机物不同的性质和转化条件,构建出相应的概念图,从而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3.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篇2

1.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适应能力从初中步入高中后,化学这门课程很多学生感到不那么好学了。究其原因,高中化学知识难度明显增加,化学现象复杂,要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多层次探索研究问题。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造成了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的困难,学生在听课、完成作业、实验、自学方面仍停留在初中学习方法的层面上,致使对高中化学学习不适应,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同时,课业负担较重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教师的讲课方法、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等都是学生保持浓厚化学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高中教师在这方面应当加强。相当大的一部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后,在学习高中化学的过程中,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教师、新的教材、新的教法、课程的难度、教师的讲课进度等方面难以适应。致使学习吃力,不久之后,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2.学生的学习习惯据调查,很多初中毕业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性差,能主动预习、复习的很少。虽记笔记,但只是照抄老师的板书,分不清重难点,致使听课跟不上教师的节奏,难以适应高中快节奏的学习生活。

3.学习方法初中生学习主动性、自学能力较差,对教师的依赖性强,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分析,惯于死记硬背。而高中化学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和总结,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致使化学学习出现困难。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传授化学学科知识的同时,应当适当、适时地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中学化学教材按照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顺序编排。尽管新的高中教材降低了对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解决了部分初高中的知识断层与能力要求。但总体上跨度和难度仍很大,例如“物质的量“”化学平衡“”化学键”等,致使学生学习难度加大。

二、新课改时期,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使用了新的教材。但是初中教师对高中教材不熟悉,反过来,高中教师也对初中教材不了解。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对教材内容进行瞻前顾后。根据高一教学情况,主要应做好以下知识点的衔接。

1.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初中只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概念。高中要求学生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在学习化学键时要有针对性的讲解。

2.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应当在高一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知识点内加以深化和拓展。

3.氧化物初中只要求了解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基本概念及分别和酸、碱的反应。高中增加了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的概念和性质。讲述时应当注意回忆,有利于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篇3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的教学观念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其衔接意识和教学能力、教学方式等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衔接意识

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才能有正确的教学行为。教师备课、上课关注的不应只是教材、教学内容,还应对教学的主体——学生,有相当的关注。只有注意了学生的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地组织教学,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尤其是高一年级教师,只有对学生的原有基础和学习状况有较深的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化学教学,形成连贯的知识链。

据调查,初中化学教师的衔接意识较薄弱,对高中所用教材和内容基本不了解,平时教学也没注意与高中化学内容有意衔接,只为应付中考。长期担任高中化学教学的高中教师对初中现行的教材和教法也同样不熟悉,与初中教师缺乏交流,从主观上影响了衔接的进行。只有初中化学学好了,高一化学才能入门。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以直观教学为主,教学目标层次低,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思维训练度上跨度小,宏观思维多,逆向思维,集中思维多,发散思维少。而高中化学教材则侧重理论认识方法(抽象、类比、假说、数学方法等)。因此,高中化学教学侧重理论,教学方法单一,且直观性差。高一新生对初高中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个性特点、教学方法的变化等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衔接问题的顺利解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新生应如何在已具备的知识、技能、方法、习惯及兴趣上顺利地尽快适应高一化学的学习呢?

1.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适应能力

从初中步入高中后,化学这门课程很多学生感到不那么好学了。究其原因,高中化学知识难度明显增加,化学现象复杂,要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多层次探索研究问题。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造成了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的困难,学生在听课、完成作业、实验、自学方面仍停留在初中学习方法的层面上,致使对高中化学学习不适应,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同时,课业负担较重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教师的讲课方法、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等都是学生保持浓厚化学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高中教师在这方面应当加强。

相当大的一部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后,在学习高中化学的过程中,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教师、新的教材、新的教法、课程的难度、教师的讲课进度等方面难以适应。致使学习吃力,不久之后,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2.学生的学习习惯

据调查,很多初中毕业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性差,能主动预习、复习的很少。虽记笔记,但只是照抄老师的板书,分不清重难点,致使听课跟不上教师的节奏,难以适应高中快节奏的学习生活。

3.学习方法

初中生学习主动性、自学能力较差,对教师的依赖性强,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分析,惯于死记硬背。而高中化学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和总结,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致使化学学习出现困难。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传授化学学科知识的同时,应当适当、适时地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中学化学教材按照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顺序编排。尽管新的高中教材降低了对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解决了部分初高中的知识断层与能力要求。但总体上跨度和难度仍很大,例如“物质的量”“化学平衡”“化学键”等,致使学生学习难度加大。

新课改时期,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使用了新的教材。但是初中教师对高中教材不熟悉,反过来,高中教师也对初中教材不了解。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对教材内容进行瞻前顾后。根据高一教学情况,主要应做好以下知识点的衔接。

1.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

初中只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概念。高中要求学生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在学习化学键时要有针对性的讲解。

2.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应当在高一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知识点内加以深化和拓展。

3.氧化物

初中只要求了解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基本概念及分别和酸、碱的反应。高中增加了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的概念和性质。讲述时应当注意回忆,有利于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4.电离

初中删去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物质溶于水,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高一在此基础上引出电解质的概念,因此,高一应注意对电离过程的教学,这也为后面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打下了基础。

对于知识衔接,有些教师是在集中上新课前的2~3周时间复习。但此种做法至少有两方面的缺点:(1)不适合高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迫切要学到新的知识,若单纯采用旧知识的重复再现,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集中复习针对性差,很难将新旧知识点连接起来,只有温故,而没有知新。

还有些教师是采取穿插衔接的方式,在认真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出新知识,使新知识很顺利地、自然地融入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当中,完成同化过程。教师深入剖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揭示新知识的本质,将新问题转化为熟知的旧问题,同时强化和巩固旧知识。

还有些教师是采用延长高一第一学期第一、二单元的学习时间。教学中适当放慢脚步,“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分解教学过程,分散教学难点,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理解和掌握知识,增加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总之,要做好初、高中的化学衔接,需要做的事很多。(1)指导学生掌握切实可行的化学学习的方法、高中学习的思维方法等。(2)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实施教学策略的衔接。适当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了解教师。(3)改进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进行专门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过程中回答“为什么”,从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篇4

自新课程颁布以来,高中化学内容分为了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而必修内容已经经过了一轮实践的检验,正在日益趋于完善。新课程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教材内容上较之旧课程都是一个新的进步,它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更加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在一年的实践中也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然而,新课程作为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实践的过程中也显露出了一些不理想的地方,在此谈谈笔者的几点感受与思考。

一、新课程教材内容涉及范围广、内容多,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困难

新课程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实际出发来开展教学。新课程改变了以往旧课程中的课程内容教学次序,更加强调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这本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是存在着的一定的问题。例如,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在新课程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集中在化学必修1的专题2、3、4,而编排的思路也与旧教材有了很大的不同。如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教材将能从海水中提取的化学物质聚集在一起进行教学,主要是根据这些物质来源的相同,同时教材还在其中揭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溶液中离子反应的本质。但是对于普通学生而言,这些元素化合物除了来源上的相同,在制取、性质、应用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容易死记硬背,特别是这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有很多的化学方程式。

例如,教材中讲到了氧化还原反应,但在实际教学中掌握程度是很不理想的。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会觉得化学学习要背要记的内容太多,认为化学学习是依靠死记硬背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标准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课时为一个课时,这是不够的。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很容易产生混乱,而氧化还原反应是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等其他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能让学生对其他知识的理解更加容易。因此,氧化还原的学习对于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为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奠定基础,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当加强。同时,第一单元中讲到的几种物质都是属于卤族元素,在教学中应该加强这一点。也就是在本单元教学结束之后,应该进行总结,将这些卤素元素知识进行综合和比较,找出异同,同时也可以适当讲一些造成它们差异的原因作为拓展,便于学生理解。对于这些知识内容的学习,教师更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同时在教学中加强对知识的总结和归纳,以免造成学生死记硬背。

二、教材知识介绍过于简略,不利于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

新课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以实验探究为主的探究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兴趣。在新课程教材中设置了“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资料卡”等栏目,引导学生思考,进行实验探究以及介绍生产、生活中应用的相关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相对的,教材减少了对理论知识的讲述,更多地偏向实验与应用。而理论知识内容的减少则给学生在预习新课和课后复习上带来了一些困难,不利用学生自学。

例如,必修2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中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在第一部分内容化学反应速率中,教材设置了“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三个教学栏目,教材主要用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来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教材给出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定义以及单位,但是没有给出它的计算公式,而且教材内容也没有涉及到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这两个内容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这个内容的一个难点。然而,学生在有关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方面是很薄弱的,化学反应速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有必要进行课前的预习,而对学生而言,实验是没有办法事先预习的。只有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之后,才能来解释实际的现象,教学可以从实际生活引入,引起学生兴趣,但是理论知识的教学仍然是重点,只有当理论能应用于实践,我们才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而理论用于实践的前提是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教材这样的编排,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听课效率,而由于课时的减少,教师课堂教学的量也有所增大,但是有时学生的注意力并不能保证有45分钟的集中,学生没有课堂笔记,对学生的课后复习而言是增大了难度。同时,由于教材理论知识的减少,有部分学生花大量时间在做笔记上,而不能全心听教师讲课。所以,学生在听课方式上也要有所改变。

针对此种情况,对于学生而言,有必要准备相应的辅导教材。对教材内容讲解详细恰当,便于学生自学,补充知识。

三、教材在内容编排顺序上存在不合理

在新课程中,教材的编排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教材不再像老教材那样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将重点转移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理论知识的应用上,教材中增加了许多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内容,而且教材顺序上的编排也按照这个方面进行归类。但是这种编排顺序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由于新教材的编排是以生活实际为主线,将知识内容进行归类,因而有些知识出现的前后秩序出现了偏差,从而给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理解上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和困难。

例如,化学必修2专题一第3单元中的第三部分讲到同分异构现象。同分异构现象主要是针对有机物而言的,而按照新教材的教学安排,学生此时还未学习有机物的相关知识。教材以正丁烷和异丁烷、乙醇和二甲醚为例介绍同分异构体和同分异构现象。旨在利用上一单元中学习的有关碳的成键特点与成键方式的知识,理解组成相同分子由于原子间的成键方式、排列顺序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物质。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这时还没有学过有机物的知识,因而这个概念对于此时的学生而言,还没有真正的实用价值,这只是一个概念而已。由于没有实例具体的支撑,这个内容的学习和教学上往往会显得比较空洞。学而不能实际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与新课程的理念相违背。

又例如,学生未学习碰撞原理,而新教材中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中对影响反应速率的条件有要求。虽然教学目标是认识为主,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不理解这部分的原理,只是知道是这样,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很容易死记硬背。

新教材将高中化学教学分为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内容,必修模块全面介绍高中化学的所有内容,而选修模块再加以深入学习。这样的安排意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在这样安排的同时,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尽量避免重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相同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首先失去了兴趣,没有初次接触的新鲜感,从而也会导致学习效果上的不理想。例如,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中,教材在活动与探究中安排了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的反应,而在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中,教材在关于这部分教学中也安排了这个实验,而差别仅仅是反应物量的增加,存在重复。对学生而言,化学实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们对反应结果的未知,而同一个实验的重复就没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了。

新教材将必修模块分为必修1和必修2。必修1主要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而必修2是侧重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而且有大量的实验作为支撑,使得学生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但是太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聚在一起,而没有归纳与总结,就会显得很杂乱,很多知识对学生而言只能依靠记忆。而在必修2中偏重理论知识,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对比较枯燥,而且也比较难,很多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回顾前面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难度上较大,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这样往往使学生产生化学学习依靠记忆,化学学习枯燥的感觉。建议可以将部分理论知识穿插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进行教学。例如,必修1专题1介绍了氯、溴、碘的相关知识,此时可以将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穿插起来讲,这样学生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再学习后面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就不会显得杂乱了。

四、教学内容与作业内容不匹配

经过一年的实践,新课程在教材、配套习题上有不断地改进,特别是在配套作业本上有很大的改进力度。第二轮的新课程实施实践中,与第一轮相比,删减了很多内容。删除了第一轮中每轮专题复习中的专题复习,只剩下专题检测;同时也减少了一些超纲的题目。但是在此次实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依旧存在。首先,作业本中某些题目依旧有一定的难度,在放置位置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例如,在化学键部分的作业本练习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如“下列物质熔化要破坏共价键的是()”之类的题目。这类题目解答需要用到不同类型晶体中的知识。物质熔化时要破坏哪种化学键,首先应该判断这种物质属于哪种晶体,因此这类题目放在不同类型晶体中比较合适。

其次,由于新课程改革实施才进入第二年,市场上销售的相应辅导书均不同程度存在超纲或是涉及一些已删除的内容。例如,在新课程中,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二单元化学反应的热量涉及到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新课程改革后,反应中热量变化用反应热来表示,而不再涉及到热量Q。但在市面上出售的参考书中依然可以找到很多用Q来表示的热化学方式,而且这类参考书受旧教材影响大,在许多内容上依旧沿袭旧课程的教学观念,将内容挖的过于深入,致使学生似懂非懂,甚至造成思维上的混乱。

课程改革提倡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实际的生产、生活出发,注重对知识的应用,重视学生的发展,而作业作为学生课后巩固的重要手段,更应注重与实际的联系与应用。同时,作业的内容也要关注到学生学习后面知识所要掌握的必要知识与技能,而大量的练习与过于深入的练习是没有必要的,反而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减轻他们的学习热情。

篇5

在听课时常听到授课教师说:这个知识点你们初中学过,现在就不讲啦,而学生却在想:学过了吗?老师提到初中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发现与以前所学有分歧,不知孰是孰非?高中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熟悉初、高中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属于初、高中脱节内容;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只是初步了解,在高中还要拓宽和加深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1 研读初中教材 做好课程内容的衔接

分液漏斗,是重要的实验仪器,但初中教材没介绍过;启普发生器的原理很重要,在初中教材中是选学内容;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等重要概念在初中涉及到,但没下定义。这些高中教师心里有数吗?因此,高中教师认真研读初中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全局,做好初、高中课程内容上的衔接。

1.1 强化重点

初中知识既是高中化学的基础,而且有些知识点在会考、高考中也占有一定地位。考虑到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由此可以确定元素、原子、分子、离子、化学反应等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概念。还有身边的化学物质:空气、水、溶液、常见的酸、碱、盐以及H2、O2、C、CO、CO2、Fe等具体物质的性质、用途;物质组成的奥秘: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特征;化学用语中的元素、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运用;物质的分类与变化、几种基本反应类型,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如固体药品、液体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过滤、蒸发,还有粗盐的提纯,O2、H2、CO2的实验室制法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等内容都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对于这些重要的旧知识,在教学中要有意强化,可以采取复习提问、实验引入等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启发式教学培养能力的需要。

1.2 用好衔接点

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如表1所示。

以上初中化学教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化学教材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对于这些内容,教学时要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灵活采取教学措施,既要照顾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又要为学生创造拓展思维的机会,还要注意初、高中知识内容上可能出现的分歧。

1.3 补充伸展点

物质的溶解度概念和溶解线性曲线的应用,在初中学过,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不讲,高中教材没涉及,却是高考要求了解的内容;物质的变化,在初中介绍其概念,并对常见的变化进行分类,高中则从实质即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上研究;氧化还原反应,初中从得失氧的角度定义,高中则从实质即电子转移上分析;定量描述溶液,初中用质量分数、溶解度,高中则把物质的量浓度和二者有机结合;H2的制法在初中重在制气原理,高中则结合原电池原理和装置的改进来伸展;质量守恒定律初中从质量、元素、原子守恒的角度,高中伸展到电子、电荷和质子守恒;氧化物的分类初中从组成元素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高中则从与酸碱反应的角度分为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新课教学中,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既复习巩固了初中知识,又为高中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既便于理解记忆,又能激发兴趣,从形式到内容都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2研究中考题做好考点衔接

高中教师认真琢磨每年的高考题是天经地义之事,而研究中考题的就少了。中考题集中考查初中所学基础知识和体现教学重点,试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有70%以上是初中化学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学生对曾考过的中考题印象较深刻,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联系高中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在高考《考试说明》中有多处明确要求掌握的初中内容也是中考的热点内容。如质量守恒定律,化学用语的正确书写,pH试纸的使用,固体药品的取用,浓硫酸的稀释,O2、H2、CO2的实验室制法等,教师对这些考点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做好学法的衔接

给学生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反馈给教师,让教师带一双敏锐的眼睛,捕捉每个学生的学习感受。

3.1 适应课堂情况

初、高中课堂最大的区别是高中课堂密度大了。而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又是过高估计学生,一般高一的教师大多刚带完毕业班转下来,很容易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教师主动和学生换位思考,给学生平等交流的机会,老师们会听到诸如:讲课速度快了笔记记不下来、高中内容枯燥、课堂气氛没有初中活跃……,所以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介绍听课方法,记笔记方法,给学生介绍教学思路、教学目标。倾听学生的反馈,关注学生课堂的感受让学生适应高中学习从课堂开始。

3.2 适应教材情况

初、高中教材在编排体系和内容呈现方式上有较大的区别,学生适应高中学习首先要先适应高中教材。“让学生评价教材”这计划一公布,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反响:学生认为,编教材的都是专家,高一学生有什么资格评价教材?当笔者说明是要大家根据自己使用教材情况,提出自己觉得不适应的地方和自己认为可改进的建议时,同学们便都有话说了。为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材的使用情况,笔者建议学生把一学期以来使用教材的体会归纳在作业本上,这样有助于教师统计和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学生提出的建议集中在以下几点:

(1)若教材后面附习题参考答案会利于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和检验自学能力。

(2)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不醒目,难引起学生重视,某些实验现象描述不到位,对可能出现的现象没有提示。高中化学教材第一册P67页实验室制氯气:烧瓶中的现象没设置情景引起学生重视,第一册P71页溴水、碘水以及溴、碘在CCl4中的颜色没有在教材上指出,结果学生的描述五花八门。有时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会不同,如果对可能出现的现象有参考性的描述就便于学生发现问题。

(3)例题过于单一、梯度没体现出来,在解题技巧上不能给学生足够的启发。中学常用的差量法、守恒法、十字交叉法、关系式法没在例题中体现,结果只能靠参考书或教师补充。教材没介绍是为了不加重学生负担,但是,几乎所有的教师在计算题的教学中都会介绍,甚至是重点应用。

篇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曾经提出一个公式: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职业发展。该公式很好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反思,就是指教师课后通过回顾、分析和审视等方式,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成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不断提升自我素养,逐步完善教学艺术。那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怎样的反思才给力呢?近年来,笔者从化学课教学实践中,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技能等角度的反思,使自己的教学技能不断娴熟,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首先,反思心中是否真正有学生

着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说过“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奋?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关爱?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反思的力度放在如何激发全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上。

其一,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理解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理解上的障碍,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不要刻意要求学生一定要如何回答。比如,讲解课本上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习题”金属铝作燃料……“时,一位学生突然大声冒出一句,”铝怎么可以作为燃料燃烧哩,骗鬼啊,氢气、液化气才可以……“大家一阵喧哗,他还洋洋得意。于是,我从”铝的开采,冶炼,燃烧的条件“等加以详细解释,使他们明白,铝也可以作为燃料。课后我与该生交流中了解到,其来自农村,基础较差,也只见过液化气、氢气燃烧等为数不多的实验现象,但脑筋好用,胆量也大,喜欢插嘴,发表见解。要是在以前,自己肯定会大声斥责那位男生”无理“,然后上”政治课“,以后不再理他。现在不同了,自己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后来该生学习认真和谦虚了很多,尤其是化学课。还有些学生,尤其是多数女生所具备的理科思维相对来说差些,理解问题单一,回答问题常常不够全面。对此,我们不能过于苛刻,要理解和鼓励他们,给予他们更大的信心和支持。

其二,教师要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努力听清学生所表达的意思,敏锐地捕捉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和存在问题。上课时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群体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多注重他们的小声疑问和”反对声“。例如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内容时,我演示了氢氧化铝分别跟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现象很明显。问学生们为什么会这样?大家各抒己见,难以形成共识。这时,我提问了一位把头伏在桌上认真做笔记的女生。她咯噔楞一下,顺带嘀咕了句”我怎么这么倒霉“。不过,她还是有点忐忑的站了起来,回答的声音很小。我没听清楚,便走近前去再问一遍。原来她说:”因为氢氧化铝特殊嘛,你那实验现象有点怪,跟氢氧化钠反应的快些,而且两者都还有少许没溶呀。“瞧,她观察的多仔细啊,可能是由于害羞和腼腆,不敢当众回答啊。此时,我笑着大声地说:”某同学回答的很好,观察的也很仔细,very good!“之后我详细解释其中的道理,使她脸上露出了理解的微笑。想想以前,我可能马上会把注意力转向其他声音响亮的同学,懒得管她了。这样也许会彻底打击她的信心,甚至使她从内心上会认为老师根本忽略她,瞧不起她,从此有可能放弃化学科的学习。果真如此,那就是我们老师工作的失败了。

其三,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加强学生在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程度,争取留多点时间让学生提问、思考或讨论。例如,讲”金属材料的应用“这一节内容时,我只用不到20分钟时间介绍了相关内容,然后就让学生分四组讨论,15分钟后各派一个代表在1分钟时间内陈述本组的观点。刚布置完,下面就开始忙碌起来,或翻书,或沉思,或在草稿上书写,不到15分钟,有的组开始有人高举双手了,然后其他组也各抒己见,提出不少挑战性问题,如金属可以制衣服吗?造神州飞船的材料是什么呀?杨利伟的宇航服含金属材料么?孕妇穿的防辐射服含金属吗?等等问题。原来学生对材料也蛮好奇的(尤其是最新的高科技材料),还真不简单。对于自己熟悉的,就尽可能回答,不清楚的也老实说明,课后会好好做功课,然后与大家交流。后来上课提问题的学生多了,问题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比以前更加主动、积极,使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的提高了很多。以前在上这节时,我要么一笔带过,然后讲练习,45分钟自己全包;要么自习,让学生自己看书,其结果当然是不尽人意。

其四,化学是实验的学科,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方面的功能,培养学生优良个性品质和团队精神。比如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实验,因氨气的强烈刺激性气味,往往大家选择不做,或讲解或多媒体播放实验,这样学生体验不到探索实验,追求真理的乐趣。我选了一个班的同学,分成11组,4人一组来做这个实验,从药品、原理、装置、操作、收集、检验六方面与学生讨论,然后让学生自己做,自己随堂辅导。学生们兴趣盎然,观察的观察,记录的记录,然后讨论,尽管有的所做实验失败,有的现象不明显,有的操作不是很规范,但是通过此节课,学生们对氨气的气味印象深刻:有的说像刚油的漆味,有的说像食醋的味道,有的说像氮肥散发的味道,有的说不明显(试管口没塞团棉花,不利收集)等等,都有道理,就是刺鼻呛人的味道。学生们对实验的各环节也熟悉起来了,开始认真了解起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来了。所以课后,很多学生围上来问:”老师,下节课还来这里上课么?要是天天有实验多好啊?下次课还来不……“学生的求知探索欲,对实验的渴望,还真让我吃了一惊!的确为数不多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们体验到了探究求真的乐趣,也培养其团结协作、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品质。

篇7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虽说化学是一门理科,但它所包含的物质种类繁多,知识零碎,记忆的成分较多,有大量的化学实验与现象、化学概念、化学反应和化学规律,而微观世界和符号世界又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无论是教还是学都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怎样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既完成好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又较好地帮助学生从沉重的负担中解放出来,是摆在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应用多媒体,老师们可以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毫不费力地将传统教学中难于描述、难于突破的难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也可以轻轻松松的掌握知识。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化学教学的优势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传统电教媒体中,幻灯投影有像无声,录音机有声无像,录像电视虽然声像俱全,但制作需要专门的设备。CAI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发挥这三机一幕的优势,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地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

1.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而我校的生源是高中招生的第二批次,本身基础就差,对学习缺乏兴趣、缺乏主动性,加上化学学科的特点,如果采取填鸭式、黑白式(即黑板和粉笔)的老套教学模式必然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呈现在显示屏上的课件不仅将学生从单调的“黑白世界”(即黑板和粉笔)带入了绚丽的彩色世界,而且运用适当媒体,设计一个多媒体综合教学课件,重视辅导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重点强化原则的前提下。使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动态,富有表现力,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更具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学习的专注度,同时也能消除学生学习上的疲劳,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源泉之一,是培养和发展学习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但由于受诸多因素限制,如:学校本身的实验条件有限、有些实验具有一定得危险行、有些实验比较耗时等等因素的限制。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于这些实验我们只能采取枯燥无味的讲解,但多媒体的应用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1)加强实验的可见度,增强实验的演示效果

高中化学有着大量的实验,受到学校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的实验都是由老师演示给学生看,但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很多现象不是十分的明显,坐在后排的学生很难看到。现在可以通过多媒体:可以把一些原来很难让全班同学都观察到的演示实验的实验可见度扩大。

(2)模拟一些耗时长、实验条件难以在课堂实现的实验

有些实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课堂的环境下根本没有办法现成的做到,但通过多媒体的模拟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到整个过程,达到同等的效果。

(3)模拟一些危险难以在课堂操作的实验

(4)模拟化工生产过程

3.呈现过程,降低教学的难度

中小学生知识贮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采用CAI动态图像演示,借助其丰富的媒体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建构如原子结构、化学键等微观概念的教学。

4.揭示规律,拓展思维的深度

运用CAI动态演示,能突出实际操作过程,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比较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从而正确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5.扩充信息,增加教学的密度

篇8

“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例”,在20世纪80年代的北大,就已经有教师对教授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性录像,当时称之为碎片式电视教材。近几年来,“微课”传遍了大江南北,各式各样的微课制作培训和竞赛活动层出不穷。笔者最先是从国内胡铁生老师那知道微课的概念的,随着社会变化发展,胡铁生老师对微课概念的理解逐步深化,他指出:微课即以微型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教学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设计开发的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视频教学资源。“微课”是为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而设计的,需考虑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

一、“微课”的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

国外脑科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学习,学习效果不佳。根据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注意力维持在10分钟以内较为合理。所以“微课”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2.教学内容较少

相对于内容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问题非常聚焦,主题突出,更适合学生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内容更精简。

3.资源容量较小

从大小上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学生反复学习。

二、“微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所在学校十分重视教师信息化素养,不仅在校内举办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班,而且派遣教师去市里参加信息化素养培训。笔者在培训之后将信息技术和手段运用到化学微课制作和应用上。下面结合两个案例进行介绍。

1.动画式微课――化学键。

化学键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对于化学基础较差的中职生来说,学习起来很困难。教师每每讲到这里,都作为重点、难点。笔者利用动画技术,针对中职生化学学习要求,设计制作形象的动画式微课,用模型结构生动形象地展示形成过程,学生看了能很快建立模型概念。图1是微课的截图:

图1 离子键的形成

通过用实心小球代替看不到、摸不着的电子,通过颜色不同小球位置的变化表示电子得失,生动形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大激发学习兴趣。

2.YY语音录屏式微课――课后作业答疑

YY语音的注册用户达4.005亿,YY的频道同时在线人数综合统计可达到千万以上。由于YY语音的高清晰、操作方便等特点,因此已吸引越来越多的教育行业入驻YY,开展网络教育平台,比较著名的有外语教学频道、平面设计教学频道、心理学教育频道,等等。笔者在教学期间发现很多学生都会问一些常见的问题,一个一个解答效率显然不高。为此,笔者在YY语音上建立了化学答疑频道。YY语音化学教学频道,根据申请者的要求不同,可同时容纳不同人数人在线听课,多达1000人。YY语音同时可以上传PPT,利用白板和不同颜色的画笔任意书写。

YY远程在线辅导,可以同时与众多学生实时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可能出现的疑点等。通过录屏软件CamtasiaStudio6.02录制下针对某个问题的解析全过程,即成录屏式微课,方便学生反复复习使用,直至掌握该知识点为止。

三、“微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借助信息技术,巧妙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往往是教学环节中耗时最长,教师备课时投入精力最多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因为学生基础不尽相同,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知识的途径不一样。虽然教师已经费劲苦心,但仍然解决不了所有学生都能理解、掌握知识点的问题。借助于微课则不一样,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制作出同一知识点的不同微课,形成不同解决方案。学生可以选择合适自身的微课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2.化抽象为具体。

化学中,如原子结构与排布规律,学习的时候,学生往往因为原子、电子的看不见、摸不着而感到遥不可及。通过动画等方式,将抽象的理论、事物具体形象化,学生的学习劲就上来了,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3.实验过程可以反复观摩。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课堂演示化学实验,有时化学变化现象转瞬即逝。也有的由于人多等原因未完整观察到整个实验过程和现象。通过录制实验微课,学生可以反复观摩实验整个过程,想停就停,想继续就继续。

4.微课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显示,利于学生利用零碎时间学习。

微课从大小上说,一个微课一般在几十兆左右,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学习,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随时随地学习,非常适合学生利用零碎时间预习、复习。

四、“微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瓶颈

1.保证不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化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自然科学,本身有很强的网络体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完整教学。而“微课”以“碎片化”为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完全依赖于微课,则会出现学习化学过程中不能对知识形成完整性认识的缺陷,有的时候甚至会出现断层式化学知识结构问题,严重阻碍学生认识科学规律。

2.不能很好地面对面沟通、交流。

教育是塑造人的过程。教学活动应该由师生共同完成,其中包括问答、讨论等有效沟通环节。教学过程同时是师生间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感情的饱满、眼神的交流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而“微课”是单方面的人机活动,无法满足这一互相沟通的教学过程。

3.视频实验或者模拟实验代替不了动手实验。

化学毕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化学。如只有闻到了,才会对硫化氢气体的特殊气味留下深刻印象;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切割过钠块,才能深切地体会到钠的软,从而理解钠的硬度小这一特点。如果将大量实验都用视频或模拟实验替代,久而久之就会“纸上谈兵”。学生只能被动观察、被动记忆结论,从而导致学生忽略实验内涵,忽略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并且学生动手能力必定越来越差。另外,学生对实验的真实性会产生怀疑,久而久之,学生会认为实验是可有可无的一个环节,实验做与不做结果都一样,这样,实验功能会慢慢淡化,科学探究无从谈起了。没有了真实性,也就没有了科学性。

总之,笔者认为“微课”在教学活动中的使用,可以发挥信息化手段与教育教学互相融合的桥梁作用,我们可以发挥其优势,适时合理地使用它。“微课”在课堂中仍将处于辅助和补充地位,不大可能根本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或结构。但是,它可作为学习活动的载体,与现有课堂教学相互结合、彼此补充,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钱华.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和思考[J].化学教与学,2014,11.

[2]潘颖.微课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广西教育,2014,10.

篇9

Key Words:Pharmacy majors;Inorganic Chemistry;Teaching reform

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反应规律的一门学科,是药学类专业很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中药学、药物资源、药物制剂、药物分析等专业课程的必修课程之一[1]。通过学习无机化学课程,不但可以巩固和深化药学等相关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多、知识点零碎,在学习过程中易使学生产生难学、厌倦等情绪。因此,积极探索研究无机化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为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1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无机化学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自主地、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独立性与主动性[2]。 药学专业是培育具有药学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等领域从事药物研究、药物制剂、药物鉴定以及临床用药等方面人才的一门学科。因此,药学专业无机化学的学习需要注重化学与生命科学各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无机化学课程知识点比较多、元素性质多样、理论较为抽象难懂(如: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这些因素通常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而丧失耐心和信心,产生厌学情绪。另外,有些学生在高中阶段,由于实验条件限制,无法学习相关实验操作,平时学习化学以死记硬背为主,对无机化学学习兴趣不高。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说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求知、探索、实践,并体会此过程中的愉快情绪和体验至关重要。将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关联起来,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途径。可以将现在媒体报道较多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相关问题,与化学联系起来。如讲解相关元素章节时,可以举例废水、废气、废渣的乱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废气、废渣中含有大量的铅、汞、砷、镉、锑、镍、钴、锡、氟、铬、硒等,可使水源和土壤遭到严重污染,如日本的“水俣病”与汞污染、铅污染与神经系统疾病、镉的污染与骨质疏松症等、食品中的硝酸盐污染与化肥之间的关系等;当然,还可以结合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如:钙广泛存在于人体的骨骼、牙齿中,它还参与血压的调解、心脏的收缩、血液的凝固等;锌是人体合成生长激素的原料,儿童缺锌会限制生长发育等;钾元素以磷酸盐形式存在,能调节血压和使心脏正常工作;这些日常生活知识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在生活中无机化学的重要性,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学习无机化学的重要性。其次,将知识点与相关的科学家励志故事结合起来,从人文思想上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其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如:镭元素与居里夫人、青霉素与弗莱明、元素周期表与门捷列夫、我国著名结构化学家卢嘉锡与低温相偏硼酸钡的发现等。

2 改革教学内容,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化学是医药院校药学专业学生必学的专业基础课,而无机化学的教学通常是在大学一年级进行,因此,引导学生学习好无机化学、夯实基础知识,对于学习其他的专业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无机化学教学存在内容稍显陈旧、知识点更新慢、理论与实际生产生活偏离较多,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培养新型药学人才的需要。为了使无机化学教学适应中医药院校的具体要求和实际需要,应该对无机化学课程进行适当和必要的调整。如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药学的实际需要,着重讲解无机化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反应速率、氧化还原反应、沉淀溶解平衡、酸碱平衡等,再简单介绍相关的原子、分子结构、化学键理论等;与高中重复的教学内容要留给学生自学等。这样会使教学内容简洁、衔接较好,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而对于学科知识点较为陈旧且更新慢的问题,授课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引入并介绍自己的科研工作、经历和感受,不用局限于教学大纲的要求,积极推介相关前沿学科的新思维、新观点,适当地介绍交叉学科的相关研究进展。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培养主动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工作能力也有很大帮助。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当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确定以后,必须辅以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2]。因此,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合适与否。探索研究并积极推进一种或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习章节安排,综合利用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和归纳比较法等教学方法,改变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PPT,只是把陈旧的教学内容放到PPT上,导致学生兴趣不高等现象,提倡启发式教学、探究式的教学,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勤于思考、主动参与。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长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自主学习能力弱是大学各专业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对于无机化学的学习,由于本科阶段化学教学与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明显不同,学科知识更加深化,而课时减少、这就加剧了本科阶段化学学习的难度,同时,由于本科阶段化学专业实验较多,很多实验学生甚至只是单纯从课本以及学术研究得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验不足,加之使用新型大型化学设备更加剧了学习化学的难度。这些因素导致药学专业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不高,甚至无法适应大学化学的学习。因此,提高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探索、创新的能力至关重要[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激发其学习动力,开拓视野。激发学习动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石,转换为学习的动力,进而激发对学习知识的热情,从而达到自主探索与创新的目的。授课老师要针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动力和学科认知情况,可以介绍学科发展愿景,未来就业前景与专业发展方向等;根据学校现实情况,让学生参与到大型化学实验设备的学习和实际操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去相关就业实习单位,如药品生产企业等参观实习,扩展他们就业知识和操作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优化课堂结构。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教学主体的变化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评价的主体转变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提供者、服务者,真正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甚至在有些情况下,提高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优化师生关系,教师要增加与学生课上课下的互动,特别是在课下,要打破等级观念,积极与学生沟通,取得学生信任。最后,提高预习重要性。化学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预习,明确预习的目的和意义,同时,要明确预习的要求,明确下一课时学习的知识点与教材知识的衔接,特别是化学实验,要及时做好化学实验笔记。另一方面,结合适当的评价机制,提高预习重要性。检测课堂学习效果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育学生成就感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