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教育资源

小学教育资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0 18:03: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教育资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教育资源

篇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是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村的教育问题受到了国家的广泛关注,而农村小学教育则是重中之重,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小学教育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一步一步凸显出来,并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就必须要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最近几年,国家逐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扶持力度,高度重视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及教师队伍建设。自2003年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农村教育就已经摆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人事部、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明确了农村教育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开始了新一轮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其中更加重要的是,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这些政策和措施对于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同样也是个教育大国。但是中国的教育一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短板,在远离都市的农村,因为诸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小学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经费严重缺乏、教学设施陈旧、师资流失、教师素质低下等等。这些都是严重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使得农村小学教育远远滞后。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将严重拖累中国教育前进的步伐。

一、教育教学资源的欠缺

农村小学是为广大农村孩子提供不可或缺的公共资源的地方,随着教材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逐步推进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慢慢普及,农村小学对于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教育教学资源是否丰富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但是从总体上看,眼下能够完全适合我国农村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总量非常缺乏而且质量不高,有效的应用程度和有效的共享较低。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而且这已经成为约束村级小学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

当前,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欠缺国家的统筹规划、整体调控以及有效引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村级小学教育资源建设的相关政策遗缺和具体协调、措施引导上的力度不够,也是造成现今低水平重复开发的问题始终无法有效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2.教育投入的问题仍是制约着资源建设的重要因素。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软件、硬件投入比例问题。相对来说软件方面的建设非常不足,甚至是贫乏。3.满足实际教学活动中所需要的优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并不充分,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短缺。现有的教学资源在整个系统性、与文字教材配套等方面所存在问题比较突出。4.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区域性不平衡现象表现非常明显。尽管在小学教育资源建设上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基础教育各级学校的纷纷重视,而且也得到省、市、县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普遍关注,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历史发展原因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资源建设的区域不平衡现象仍比较明显。

国家的各级政策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应用究竟是怎样的?教育资源建设如何能够弥合和跨越理论与实践断裂的深深鸿沟?这些问题是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开展到现在以来一直摆在我们面前的两个难题问题。教育教学资源能否真正的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它的效益,也仅仅只有在现实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我们必须要明确看到,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的长期规划建设并不是最终目的,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只有真正实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并且能够有效地去促进农村教育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解决,才能发挥其真正应有的作用。为此,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规划应该必须应该以实用为导向,要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并且要服务于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应用。所以,应当充分的重视这些资源使用者的需求,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开发和规划相对应的教学资源。并且反复实践,不断完美完善,才能精益求精。

二、农村小学的办学不平衡以及规模萎缩

现在的村级小学布局并不合理,点多面广,办学规模日趋萎缩。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从小就脱离相对落后的村级小学教育,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小就能够获得更加良好的教育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于是,为了孩子的前途,父母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教学质量更好的城镇学校、乡中心小学就读,甚至进城镇陪读。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们选择了让子女在其流入地借读。诸多地方政府对打工子女入学政策开始放宽,开始接纳这些孩子进入当地公办校就读。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村级小学学生数量自然逐年减少、规模日渐萎缩。目前我国过于分散的村级小学布局使学校人数相差过分悬殊,客观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针对这种状况,应合理调整农村小学布局,解决村级小学生源逐年减少,办学规模萎缩的问题。

在这样的环境下应当以解决儿童集中就读为切入点,加强农村小学建设,重组、整合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小学质量管理,大力促进农村小学以优质的教育吸引学生,这样不仅能够逐步缓解中心学校“人满为患”的压力,还可以缓解现在的农村小学的教学规模萎缩症结。解决这个问题的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借鉴:一是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扶持,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尽快实现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有机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二是以校际间教师相互流动学习和培训为突破口,积极培养和造就大批的热爱农村教育、懂得农村教育并且善于管理的干部队伍,慢慢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培养,平衡城乡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三是制定农村小学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规范,强化农村小学教育的制度管理,确立合格学校基本标准,落实目标管理,大力实施规范化建设,推进教育质量提高,脚踏实地做强教育质量,做靓教育形象。四是减负松绑,从多种渠道减轻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和工作负担,关心贫困教师,关爱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切实解决其生活、工作、家庭及子女就业等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舒心工作、自主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工资待遇、职称等方面应当向农村小学教师倾斜,这样才可以鼓励教师长期从事农村教育。五是加强农村小学教育宣传,大力宣扬农村教育所作出的新成绩,宣传农村小学教育中出现的各种有益的教师或者学生,真正的让更多的对农村教育做出贡献的同志事迹得以宣扬,品德受到歌颂,从而达到“彰显农村教育勃勃生机,增强农村教育人本活力”的目的。六是各乡镇应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搞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撤掉一些生源不足、规模过小、条件较差的学校;扩大部分生源较好、地理位置较好的学校办学规模;积极创办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到中心学校就读、在校住宿。这样可以把有限的教育资金集中起来使用,集中投资,既可保证重点,适当提高标准,加强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器材设备作用,又可节省开支,从而加快了农村小学的发展步伐。

在调整中,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人口测算,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搞好农村小学校舍布局调整工作。不要因为学龄儿童少,大范围撤校并点,而违背了小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处理好教学质量与学校数量的关系,从而提高办学效益。

三、师资力量薄弱

1.教授科目与教师所学专业不对口,教学手法落后。村级小学教师并不能任教于自己所学的科目,教师所学的专业知识也不能在工作岗位上得到完全的发挥和施展。在大多数情况下情况下,学校缺哪一科教师,就安排新分配来的教师教哪一科。村级小学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自主性没有选择权,这样不但不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更不利于学生在文化知识上面的提高。教师如果适应这个新的专业课程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和钻研,而这个过程已经实实在在的抑制了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普遍不高,教育、教学观念落后。实际文化专业知识并没有真正达到相应程度,也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知识水平有限,汲取知识的速度慢、渠道窄,跟不上小学教材的变化和时代的要求,而不能很好的胜任教学任务。另方面,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村小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教师“知识技能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又太快,而教师培训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2.村级小学教师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师资力量不充分,工作量偏大,而且待遇也处在中下,教师队伍并不稳定。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工资之低是有目共睹的。就工作环境而言,社会各种无论是精神生活还是物质生活的优质资源绝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导致农村从物质到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处于非常贫瘠状态。待遇低下极大的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农村教育质量。虽然我校自2003年开始陆续补充了一些师范类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当中,但仍然杯水车薪。二是学历水平过低,年龄结构完全畸形。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龄化,后继乏人,形势严峻。农村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正的,这些教师虽然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农村的教育付出了心血与汗水,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知识面有限,不能跟上日益发展的现代教育的步伐。在农村小学中,真正的大中专毕业生屈指可数,即使来到农村,相当一部分人在思想上根本就不愿根植于农村,而是把农村学校作为积累经验的场所和跳板,最终还是进入县城。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村级教育现状就可想而知了。在绝大部分农村小学中,一至三年级的教师每人任一个班的所有课程,他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全部在教室中进行,并且只要是上课时间就不能离开教室。学生每一天、每一周甚至一年下来都只接受同一种教学模式。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教师工作量也非常大,就教学效果而言,效率很低,效果也差。而且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农村小学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科目,根本就没有专业对口的老师,任课教师绝大多数是一人多职的,即便是有了专业老师,因为教师队伍的严重短缺,也变成了一人多职。专业教师不足既严重影响素质教育教学的质量,又有可能浪费部分有专长学生的天赋。超级秘书网

四、留守儿童问题

家庭作为小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必将对学校教育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作为一个留守儿童根本就无法受到家庭教育的熏陶,由于农村小学的种种原因也无法去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并且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也愈演愈烈。农村大约40%的“留守儿童”及隔代教育管理的出现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这需要教师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学校应当要求教师根据“留守儿童”档案,随时跟踪调查,切实的关注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困难的“留守儿童”要实实在在的进行帮助。同时,由于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认识不够和存在误区,而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教育的好坏影响到学生人格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为此,学校在扮演教育学生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扮演好引导家长教育孩子的角色。学校工作要把创建好家长学校作为重点,不可忽视家长学校的重要性。学校应当通过召开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家长的培训工作,使家长懂得党的教育方针和各种教育政策,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理解学校的治校策略,掌握科学育人的方法,实现家庭、社会与学校合力育人。特别是在农村,家长们更需要学校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农村教育一直就是在落后中步履蹒跚的前进,虽然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政策来扶持羸弱的农村现状,但是农村的小学教育问题任重而道远,并不是片刻时间就可以完全解决的。这要依赖于全社会的帮助扶持。作为一个小学工作者对未来充满了期盼。

参考文献:

[1]高平叔.教育论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4.

篇2

一、教育资源概念界定

教育资源指在教育系统中,社会所提供的一切条件的总和[1]。通常,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环境资源三大方面。教育资源分为有形教育资源和无形教育资源两种。有形教育资源包括:学校建筑设施、学校教职工队伍等;无形教育资源包括:办学理念、教育政策、社会教育环境等方面。教育资源是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为保障学校正常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过程中所投入的一切要素和条件。

二、闲置教育资源的界定

现有的文献看,教育资源闲置界定尚不明确。已有的研究中教育资源的闲置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在政府对教育产业投资垄断机制下,因缺乏竞争和淘汰机制而造成的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闲置[2]。另外则是在国家集中办学政策影响下,因学校网点重新布局而被撤并不用的教育网点的闲置[3]。教育网点一旦被撤并,很少再投人到教育中,如校舍建筑、校园等固定资源。代课教师随着网点的撤并无法融入新教学点而离岗,师资流失。本研究将教育资源的闲置界定为教育资源完全或部分没有发挥教育功能的状态。闲置的教育资源分为三类:一是完全无法再进行投入的,比如完全破旧的校舍;二是再利用程度适中的,例如房屋需要修葺等;三是利用程度较高的资产,比如地理位置优越,设施齐全的校舍。

三、闽东畲族村落小学闲置教育资源现状

闽东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畲族人口达18万,约占全省畲族人口的1/2、全国畲族人口的1/4。福安地处闽东地理中心,是全国畲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县级市。本研究基于对福安市畲族村小学闲置教育资源现状的调查,分析闽东畲村小学闲置教育资源情况。走访福安穆阳的南山村、溪塔村、双溪村、黄儒村、咸福村、蟾溪村等村落。南山村位于穆云乡中部,全村户籍人口872人,其中畲族673人。外出务工400人左右,经商30人左右,其余务农为主。溪塔村位于穆云乡东边的秀溪河畔,通往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蟾溪石臼景区公路沿线,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全村户籍人口610人,其中畲族589人,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水果种植,盛产刺葡萄。这些村落,原本“村村都有小学”,学校规模最大时,学生人数有一两百人。随着生源的减少,这些村落的学校如今都已闲置,有的教育资源得到再利用,有的却无人管理,任由荒废。

(一)小学闲置教育资源利用情况

1.资源的再利用村委楼。很多地方将闲置的校舍改建为村委楼,比如我们走访的南山村和咸福村。改建后的村委楼设施齐全,有会议室、调解室、主任室等,教室改为卫生室,学校操场用作停车场。也有用作菜园、养猪场,学校闲置的处理不明确,村民便把学校作为菜园和养猪场。黄儒村的闲置小学,就用作养猪场。资源再利用不合理,与教育无相关。文化展馆。溪塔村至今仍然保存完整的畲家风俗,遗存古民居、古亭、古桥,“三月三”等畲族传统节日,唱畲歌,煮乌米饭,畲族表演。溪塔村的民族文化小学闲置后整改为畲族文化展馆。馆内收藏了珍贵的畲族宗谱、畲族传统服饰、银饰以及大量畲巫服饰、法器等。畲族文化展馆为弘扬、传承畲族文化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展馆作为传播畲族文化媒介,颇具文化传承意义。2.资源的闲置由于农村小学远离城镇,商用价值不高,一般是村里进行利用。有的学校闲置后没有得到利用,比如双溪村和蟾溪村的小学至今闲置。无有效维护,无人看管,资源浪费。

(二)学校产权问题

1.学校用地的产权归属。根据我国当前土地制度,无论学校用地是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租用、借用、无偿征用,还是集体经济自愿提供,按照所有权理论,这些土地的所有权仍归农村集体组织,由乡办的属于乡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村办的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4]畲乡几个村落,学校土地均是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无偿征用。因此,学校土地的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使用权则归教育部门所有。2.校舍的产权归属。教育资产产权归属应遵循“谁投资,谁所有”原则。据调查,这些村庄,学校都是教育部门按实际需要在各个村庄建立的。由于出资方是国家,则校舍属于国有财产,产权为国家所属。因此,要将这些校舍挪为他用,须经过教育部门的同意。3.教育设备、资金等产权归属。除去学校用地和校舍外,其余都属于可移动财产,包括各种教学设备、图书资料、桌椅、现金、学校各种收益等资产。据了解,这些经费来源均由国家出资,因此若由这些可移动财产所获得的收益应为县教育部门所有。

四、教育资源闲置的原因

(一)村民进城务工,造成生源减少,师资流失

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部分儿童随父母进城就学。学生转移,学校布局也随之调整。为了节约成本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一些生源较少的学校撤并,南山小学就和咸福小学合并过。由于学生人数少、学校进行合并,农村教师资源也慢慢流失,有的教师调离,有的教师转业。

(二)畲村相对封闭,经济欠发展

福安畲族普遍居住在经济较差的山区,以农业为主,农田以山垅田、梯田为主且分散不集中,所生产的农作物,自给自足。由于畲族村落地处山区,地理环境差,缺乏办工业的基础条件,经济难以发展。因此,村里大多数中青年只能外出打工。村里劳动力少,经济发展更加缓慢,外出人口也就进一步增多。

(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差距大)

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显著不均。农村、城镇教育基础设施相差甚远。城镇学校的基本设施都能达标,而农村办学条件差,教学设备少,大多数学校无图书室,图书的数量相当少且破损严重。农村教育水平较低,教学设备落后,导致学生在学业成绩、综合素质等方面发展不均。因此,在家长的能力范围允许下,家长倾向于把孩子送到教育条件更优越的城镇学校。所以,城镇、农村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了农村小学生源的大量流失。

五、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浪费

调研发现,畲村小学存在大量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畲族村落中闲置的校舍多数挪为他用,部分则遭遗弃或无人看管。以穆云乡南山畲族村为例,村里尚有一所小学,该小学包括宿舍、操场、教学楼等教育基础设施。该校除教学楼改用为村委楼及其附属设施卫生所和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设施以外,其余的基础设施大部分闲置。而在改建村委楼的过程中,教室的桌椅大量烧毁,部分搬至咸福小学,操场则成为了公用停车场及放置杂物的场所。

(二)学生就学不便

由于大量畲村村民携儿童进城务工,畲村生源逐步减少,原有的学校被迫停止办学,村里部分留守儿童只能前往镇上的小学就读。由于畲村与城镇距离较远,大部分儿童选择寄宿,这不仅难以得到父母的照料,而且增加家庭负担。少部分的儿童选择走读,路途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时刻威胁着儿童。此外,儿童的户口也成为进城上学难的一个问题。

(三)开发利用方式单一

人们的开发利用意识薄弱是导致教育资源无法再次合理利用的主要原因。目前闲置教育资源的主要利用方式是将学校改建为村委楼,将其作为场地利用。校舍表面上的使用功能发挥,其潜在价值消失,在开发利用上,专业指导少,造成了畲村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单一,进而导致教育资源利用方式单一。

六、关于资源再利用的几点建议

(一)开展教育新模式——“自然课堂”

笔者认为可以将闲置的校舍作为一个传承畲族文化的基地,发挥再教育功能,畲族语言、服饰、节日、婚丧习俗和图腾信仰等民族特色,可以立足于本土资源,进行挖掘和整理,利用外物来推动畲族文化的传播。一、“畲语教学”。聘请村中长者担任“教师”,还原畲语,挖掘和利用有价值的畲族文化符号。二、文物区。呈现畲族的农具、妇女的头饰、彩带等物品,结合专门讲解,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畲族的历史,服饰的变化等;三、畲族医药。开设医药保健区,倡导绿色生活。

(二)发展乡村经济,复原乡村学校教育

1.发扬传统文化,开发畲族乡村游南山村平面布局类似凤凰,承载着文化内涵。发展南山村经济可设置露营基地,住宅区可以将民俗建筑修整成农家乐,休憩玩耍之用。溪塔村、虎头村、南山村,均位于国家5A自然风景区——白云山的景区入口处,游客量大。特殊节日举行活动吸引游客,例如“三月三”乌饭节,带领游客学唱畲歌,跳畲舞;二月十二虎头桃花节,吸引游客来观赏盛开的桃花,打响畲村旅游产品。2.把握地理优势,挖掘潜在资源,推进畲村产业化建设溪塔村有着“南方葡萄园”的美誉,以刺葡萄为主,南山村以水蜜桃为主,这两个村落都发挥着其丰富的土地资源,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发展模式。但是这两个种植业都受到季节的限制,且销售渠道多为零散销售。发展畲村的经济必须推进畲村产业化建设。从其种植、生产、销售等形成产业化,提高经济效益。畲族千百年来“只望青山而去”的游耕迁徙定律,奠定了“以山为基”的地理分布格局。众多分散的畲族小聚落几乎囊括了我国东南山区的主要山系。笔者所调查的南山村、溪塔村等村庄依傍闽东地区的白云山,处于“南方林区”。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当地生态及市场需求等,从以下方面发展:(1)种植业,例如茶叶、油桐、药材等;(2)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如毛竹、果汁等。

(三)旧楼翻新,危楼改造

在闽东畲村的走访中发现有部分的小学教学楼已经出现不同的裂痕,安全性较低。笔者认为,如果要吸引进城务工的畲民子女再回到畲村学习,其首要任务要保证教学场所的安全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条例》都强调校舍和学校环境的安全,所以要使畲村教育状态回转,保障学生安全是前提。

七、结语

随着基础教育深入,教育资源在小学教育发挥重要作用。小学是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资源的利用情况则是学校及地区教育现状的有效反映。笔者经过实地调查,对闽东畲族村落小学教育资源存在的问题进行现状分析,提出相关的对策。此研究力求引起社会对畲村闲置教育资源的关注,将教育资源与村中经济发展相联系,力求发挥教育资源再教育的作用,带动畲村的发展,弘扬畲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徐娜.重庆市兔家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现状调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

[2]袁振国等.发展我国教育产业政策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7.

篇3

“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有利于学校科学管理,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利于规范办学行为,有利于促进农村小学均衡发展。

学生“上学远”问题已经解决。 “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打破了以自然村为单位的办学格局,学生可以就近择校就读,如原邓西小学学生上学最远的达3.5公里,而现在邓西小学部分学生调整到第四中心小学卢分校,学生上学最远的只有2公里,缩短了上学路程,既方便了学生,也消除了安全隐患,受到了家长的好评。

教师教学负担不断减轻。 2004-2005学年,全镇小学生有8739人,开设教学班336个,配备教师361人,教师人均周课时28节;2006年秋,我校在校学生7857人,开设教学班263个,配备教师343人,在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规定低年级合班上课后,教师人均周课时为20节,比以前减少了8节,教学负担减轻了,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时间有了保证。

学校经费使用更加合理。 2006年秋,7所中心小学可用资金71.5万元,教学教研支出14.5万元,教职工津贴补贴40.6万元,基本维修费10万元,其他支出6万元,教师的福利待遇有了提高,经费使用更加合理。

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一体化”管理模式实施后,小学各学科都有了专任教师,体育、音乐、美术、英语、科学、品德与社会课等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各中心小学还在“六一”、“元旦”等节日,组织文艺汇演,举办趣味运动会,开展大型演讲比赛等活动。同时,各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增加学生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人员素质全面提升。 一是教师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新的管理模式促使教师钻研业务蔚然成风,过去“要我研”,现在变成了“我要研”。据县教育局调研统计,有80.6% 的教师希望镇中心小学多组织活动,渴求县教研室到学校莅临指导。近年来,全镇小学教师参加县市“三优”评选,有35人获县级奖,有3人获市级奖,实现了本镇获市级教学教研奖零的突破。二是校长锤炼有效果。现任的7名中心小学校长中有5名是从中学副主任、小学副校长、普通教师中竞聘而来的,他们教学教研能力强,但管理能力欠缺。参加黄梅县教育局组织的“校长论坛”后,许多校长纷纷表示,形势很“逼人”,工作很“累人”,实践很能“锻炼人”。

篇4

一、该乡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S乡在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出现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现象,既有教育资源的不足的问题又有教育资源配置的非科学性和非公平性问题。

(一)该乡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先天不足

1.小学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

S乡在地形上处于华北平原,主要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政府公用经费的投入极为有限,甚至教师工资的按时发放也很难保证,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和学杂费的免除,使得小学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进一步减少。同时,S乡居民60%左右以务农为生,经济收入有限,鼓励他们集资助学几乎无法施行。此外,当地根本没有大型企业承担捐资助学的社会责任,也很少有企业家为当地小学提供捐助,使得当地小学仅靠政府公用经费的单一渠道获得支助,很难满足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2.小学办学条件的落后

走访中发现S乡农村各个小学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教学和信息化教育资源普遍短缺。在24所小学校园中设置操场的只有5所学校,校园中绿化面积达到50平方米以上的也仅有4所学校。甚至有3所小学的教室是危房,教室中教学设施极其落后、破旧不堪。学校教学中体育、美术、音乐等器材普遍短缺,微机房、图书馆和多媒体教室的数量均为零。

3.小学师资力量的缺乏

S乡小学教师严重短缺,教师老龄化现象较普遍。在调查中发现,S乡共有小学教师216人,校均教师9名。在教师总数中,老年教师有75人,全乡青年教师的人数只有64人,占教师人数的39%,使得S乡小学教师的后备人员不足。小学教师虽“全民皆兵”,但课程教师仍然很短缺,语文教师校均4人,数学教师校均4.25人,英语教师校均0.7人,而音乐、美术教师人数为0,有些学校一名老师兼代两到三门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该乡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畸形发展

1.师资结构的非合理性

师资结构主要是指整个教师队伍中,像教师年龄、教师性别、教师学历等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和结合方式,合理的师资结构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S乡农村小学的教师数量偏少、教师的学历结构不合理,拥有中专学历的教师人数所占比例较大,这与我国小学教师应是大专以上学历的规定大相径庭。从教师的年龄结构上讲,老年教师所占比例远远大于青年教师的比例,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教师的比例会逐渐增加,使得小学教师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从教师的课程结构上讲,教师多分布在语文、数学课程上,英语教师人数偏少,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的教师人数几乎为0。

2.教育资源配置的非公平性

S乡小学教育资源并不充足,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各个小学之间的教育资源分布并不均衡,不同的小学之间差异较大。全乡24所小学中只有一所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管理经验等方面占据着优势。从师资上看,中心小学各个年级教师分配均衡合理,而其他的小学教师数量相对不足;从办学条件来讲,中心小学拥有新建教学楼、露天操场、绿化带等,教学器材比较完备,而有的小学仍是阴暗的危房,教学条件极差;从学生数量上讲,中心小学有219人,这远远超出了S乡小学校均166.7人的数量。综上分析,中心小学的条件均优于其他小学,受各个小学自身的发展和外界力量的影响,各个小学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3.教育资源利用的低效性

随着农村经济状况的改善和国家基础教育政策的支持,农村小学布局有了大规模调整,部分小学被撤,导致农村小学的部分校舍闲置,甚至废弃,造成校舍资源的浪费。从收集的数据来看,2006年S乡有42所小学,经政府部门调整后,至2015年剩下24所,多所小学校舍闲置,被撤销学校学生涌入并合的小学,造成并合小学教育资源的紧张,撤销小学闲置资源的浪费和合并学校教育资源的紧缺兼具。再加上教育资源管理上缺乏科学的规划,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明显,对公共财物监管爱护不够,破损率和流失率较高;采购制度不完善,高价买次品的现象极其严重,等等,使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偏低。

4.学校布局的非科学性

受到旧的经济体制和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小学教育的管理和发展存在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外延与内涵的失衡现象,这使得当地的小学遍地开花。在全乡的27个行政村中有24所公办小学,有116个年级,校均班级数4.8个,班均人数33.34人。而根据当前我国教育制度规定:各中小学应以校均班数18―24个、班均学生数40―50人、校均学生数720―810人,S乡小学不管是班级数、班均学生数、校均学生数都远远少于应有规模。由此可知,S乡农村小学数量多,规模偏小,班额不足,学校布局不科学,导致规模效益差。

二、该乡小学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策略

(一)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投资力度

1.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投入机制

教育投资力度不够是制约农村小学教育发展和影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本因素[1]。政府部门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义务教育首先是政府的责任,理应由政府而不是社会力量提供投入保障,通过增大政府对小学教育的投资来解决农村小学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其次,我国小学教育发展的严重失衡是义务教育经费筹措方式的弊端造成的,要从根本上解决乡村经济落后问题,必须从缩小义务教育的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入手,这就需要在中央、省、市、县、乡镇各级政府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中,重点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投资责任,改变当前两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中比例过低的状况。发展教育必须加大投入力度。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就根本谈不上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教育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合理统筹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经费

改革小学义务教育教育经费拨款方式,实行义务教育助学金制度,政府公开拨付教育经费的标准和经费途径,变暗拨为明补。重新建立农村小学财务管理体系,建立县教育结算中心,设立专户管理,实行封闭运行,克服现行财务管理上事权财权分离的弊端[2]。改变对重点学校的投资倾斜政策,加大对贫困学校的教育支援,教育机会平等应该表现为切实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把国家、省、市补助的教育资金和社会各界的助学捐款重点用于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让贫困乡村的学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

(二)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的队伍结构

1.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在优化财力、物力资源配置的同时,必须把建设一支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农村教师队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予以高度重视[3]。目前,校际间发展不均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师资水平之间存在差距。因此,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着重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县域师资配置的均衡。

2.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的队伍结构

要改变过去把优秀教师固定在一所学校,由国家的教师变成一个单位的教师的状况,实现优秀教师区域内的共享,让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把小学教师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定年限作为教师晋升中、高级职称和评先表彰奖励的必备条件,从而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达到配置合理、结构优化、素质较高的目的。建立教师轮岗、支教制度,为各级各类学校师资的均衡配置奠定基础[4]。

(三)合理调整学校布局

篇5

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是有效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是弥补自身不足,加快农村学校发展的需要,是整合优质资源为农村教育服务的需要。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目的是大力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质量,逐步缩小教育的地区差别。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的实施,为学校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效益提供了条件,为学校步入信息时代提供了最佳的机遇。对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为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引进先进的课改理念,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及提升现代教育教学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让现有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益让远教资源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1 加大力度,转变教师观念

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转变教师观念,要使广大教师感到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到这是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能否适应21世纪需要的大问题,从而能自觉地改变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积极、自觉地去学习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加强对教师的技术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对教师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教育,鼓励教师自主创新,打破传统教育技术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分界,根据教学需要寻找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的途径,实现教育手段、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的整合。

2 加强教师技能培训,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立足学校实际,培养一支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关键。有了设备,没人用,一切都是空的,但是目前农村中小学大多数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不高,多数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固守老一套粉笔加黑板的方式,连投影仪都很少使用,对计算机甚至有畏惧感。因此,只能立足本校,自力更生,通过培训,建设一支适应信息化技术的教师队伍。

3 学以致用,边用边学

篇6

搞好校园网建设,构建现代化的教育环境,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形成现代教育办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

当前许多学校都在建设校园网,校园网的建立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这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资源,要使它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必须强化管理,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实行按章治校,依规办事。其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硬件方面,包括网络的使用规范,上网的规范,室场的使用管理制度,信息点教学平台、电子讲台、计算机的管理操作制度,维修保养制度等。二是软件方面的,包括网络教室及计算机软件的配置更新规范,教学软件、工具软件的培训推广应用制度,软件的购买、收集、制作制度,光盘、音像制品、素材库软件的使用保管制度等。此外,还有对教师工作的评估激励制度等。只有完善各方面的规章制度,为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基础设施平台作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网络教学资源的基本构成

1、要实现资源共享,为教育教学保驾护航,“建库”是势在必行的。网络教学资源包括三种类型:一是教学资源库,包括各种媒体素材库、题库、案例库、教材库、课件库等。二是网络课程,是指课堂教学的流媒体视频录像,或经过编辑的、声像图文并茂的、以知识点或知识单元为模块,以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或认知关系为线索构成的知识系统。网络课程的特点是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可直接用于网上学习的一门完整的课程。三是教学网站,主要是指向优秀教师或教学小组开放一定的网络空间,下放一定的管理权限,使他们能够开设自己的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或学科教学网站,存放自己平时收集、加工或制作的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数字讲义、研究论文、心得体会等,向全校教师开放,并定期进行更新、维护与管理,可进行互动式的网上辅助教学。

2、在校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有的学校热衷于搞课件的开发,动员教师做课件,但是一个教师开发的课件,别的教师并不一定喜欢用。而且,凡是制作过课件的老师都知道,开发一个课件要用多少的时间和精力?建议是否可采取下面的办法:

①购买、收集和改造。凡是教育部门配合教材发行的光盘、录像、录音、投影片、都应及时采购到位。同时还可以通过上网进入教育部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兄弟省市教育网页下载,在教育电视、卫星电视上转录各种资料讲座、课例等,还有是从国家、省、市、兄弟省市教研电教部门收集。同时,我们把购买来的课件经过编辑、增删以达到适合使用。只有在没有现成的课件给予参考借鉴时,才决定自制。

②设立教师电子备课系统。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教学素材库,广泛收集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文字、音、像、图片、动画等素材,分门别类的进库,方便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较快的造课件,将资源共享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三、基于校园网,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若干途径

1、建立学校主页,通过主页进行知识交流和传播。

学校的主页,是外界了解学校的一个很重要的窗口,因此,在主页上可以设置“学校简介”、“校长介绍”、“校园风景”、“教师风采”、“学生天地”等栏目,以介绍学校基本设施和师资力量。除了这些栏目以外,还可以根据学校的“校本课程”、设计情况设置了几个特色栏目,实现网上教学和交流的目的。如“心理发展与指导中心”、“名师指导”等。

2、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现代化教学。

每个教师都可以运用网络进行教学,还可以利用网络和视频点播技术实现一个老师同时上全年级的课。教师可以自制主页,将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形成网页的形式供其他老师和学生分享;教师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实现网上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教师们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积极探索和实践,又在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和理性思索,

3、利用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

校园网中的多媒体系统管理就是对网上信息的收集和共享的管理,包括图元库建设和共享:图形素材的维护、选取与统计;素材描述记录的维护;声音库建设和共享:声音素材描述记录的维护、声音素材的统计;视频库建设和共享:视频素材描述记录的维护、视频素材的统计;课件库建设和共享:课件描述记录的维护、课件描述记录的统计;课件制作经验库的建设和共享:字、图形、声音、视频和动画文件的处理和集成为多媒体课件,包括非线性数字视频编辑系统、字幕编辑系统、光盘制作系统和课件制作工具。

4、利用校园网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在年级办公室的终端计算机上利用电子备课系统、Internet等资源完成课堂教学的备课,并且将备课内容存储在自己的文件夹下以备上课使用。要实现校园网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必须在特定的教室(有一台服务器,一台教师机,学生每人一台学生机,形成一个局域网,服务器和教师机有各自的IP地址,而学生机要上Internet,必须通过网管服务器)里上课。学生输入自己的帐号和密码进入学生终端机,而老师则可以输入自己帐号和密码进入教师机,由于权限的设置,教师用自己的帐号登录后可以查看每个学生机的内容,但不能修改;但学生利用自己的帐号登录后只能查看和修改自己文件夹的内容和教师机共享出来的文件夹。

上课之前,教师利用校园网将存储在年级办公室的备课内容调出来,或者拷贝到教师机的硬盘上自己的文件夹中。上课期间,教师要讲解的内容不仅显示在学生机的屏幕上,也可以在投影仪大屏幕上显示出来,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存储到一个映射盘上,以供教师检查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以上仅仅是笔者对基于校园网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共享交互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的初步探讨。可以说,校园网的应用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运用好它,教育教学工作将如虎添翼。这些都有待于我们不断的研究、探索、开拓、创新,以创出一条符合中小学实际发展的教育现代化之路。

【参考文献】

1、段新焕 我校校园网的建设和应用。

篇7

近年来,在新《义务教育法》精神的推动下,各地开展了通过教师下派、交流以均衡教师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的实践,一些省、市还制订了包括教育资源统筹的城乡教育统筹规划。这些活动,从理论(特别是法理)和实践上看,都有其合理性与实效性。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如下问题:从优秀学校派遣教师导致了教育资源均衡中的“削峰”问题,薄弱学校的复杂性导致了“削峰”资源难以“填谷”。此外,城乡教育统筹视野局限在中小学,忽视了高校的教育资源供给功能。

城乡教育统筹不应是优秀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削峰填谷”,而应是二者的双赢共进;城乡教育统筹不是区域内学校间的“简单拉平”或“城乡混合”,而是初等教育与中、高等教育之间的资源整合、融合和良性互动。因此,在城乡教育统筹中,既要“造峰”,促进优秀学校可持续发展,又要“扬谷”,促进薄弱学校良性发展。其中,从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角度讲,关键是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供给问题。本文试图就如何多渠道解决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提出几个对策。

一、互动式:城乡强、弱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

2006年,沈阳市2000名城市教师被派往农村学校任教,拉开了城乡教师交流、促进教师资源均衡的帷幕。这种把城市学校优秀教师派往农村学校支教、把薄弱学校教师派往城市学校进修的“互动式”教师资源均衡,正在逐步发挥作用:农村薄弱学校得到了教师资源支持、上派教师得到了学习机会;下派教师也得到了教育锻炼,了解和认识了薄弱学校及教育发展的失衡。因此,在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上,这种“互动式”的教师资源交流应当是继续保持的教育资源均衡手段。

在实践中。这种“互动式”的城乡强、弱学校间教师交流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难以派出优秀教师。因为升学竞争,派出学校不愿意选派优秀教师(通常是派出非骨干教师)。二是派出教师作用发挥尴尬。这些派出教师如果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恐被别人笑话;如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又恐派出学校因竞争学校水平得到提高而不悦。三是派出教师使用不科学。薄弱学校因不需支付派来教师费用,就尽可能多排课、多使用,缺乏与教师的心理沟通。此外,还缺少对教师的生活关照,这些派出教师生活不便,他们到农村学校后,从住房、生活节奏、人际交往到资料收集等都感到不便。无疑,这些问题会影响互动式教师交流中下派教师作用的发挥。因此,为了使“互动式”城乡教师交流发挥作用,需要解决好下面的几个问题。

第一,“捆绑”城市优秀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为了克服不“派优”的走过场、派出教师作用发挥尴尬等现象,应当合并对口支援的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校领导班子,将两个学校的发展“捆绑”纳入考核范围,探索“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互动发展模式,从资源共享、捆绑发展角度试行两个或多个法人单位、一个法人代表、一套领导班子的一体化管理体制。同时,建立在中小学校干部选拔中向有农村教育经历者倾斜的制度。

第二,建立中小学教师的农村教育履职制度。为了解决派不出教师的问题,一方面要规定所有新人职教师必须有一定(如3-5年)年限的农村教育履职经历;另一方面还要规定在职城市教师补履农村教育经历(例如:根据入职时间规定,2000年前入职的教师补履农村教育经历1年,2001年人职的教师补履农村教育经历2年),并将此作为教师聘任、职务晋升的基本条件。

第三,制订向农村教师倾斜的待遇政策。为有利于优秀教师的派出,可规定:同等条件下,农村教师享受浮动一级工资的津贴、补贴的政策;或模仿日本经验,在统一城乡教师基本工资水平的基础上,每年多1个月的奖励工资待遇向农村教师倾斜。同时,改造薄弱学校的教师工作与生活环境,使下派教师与原校教师都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四,在交流中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水平。可以设计“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根据农村交流教师较为年轻、教学水平较低等情况以及新课程改革理念实施的需要,有针对性设计农村学校交流教师的学习计划,切实提高其教育水平。

二、生成式:薄弱学校输血式的教育资源供给

“互动式”的城乡教师交流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派往薄弱学校的教师资源有限,难以满足薄弱学校对优秀教师的大量需求;二是交流到优秀学校的薄弱学校教师有限,许多农村学校普通教师难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提升。同时,这种“互动式”教师交流有“劫富济贫”之感,而且还存在拆散优秀学校的优秀教师资源组合、影响优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对薄弱学校而言,这种“互动式”的教育资源供给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所以,在保留“互动式”教育资源供给方式的同时,农村薄弱学校要探索具有“造血”性质的生成式教育资源供给途径。

第一,营造薄弱学校生成教育资源的环境。利用政策优势为薄弱学校造就获得教育资源的条件,包括:一是利用城乡办学条件均衡的“物质保障线”,加大对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使薄弱学校在场地与校舍、设备与设施、经费保障及教师编制等方面获得政策的倾斜性支持;二是利用城乡师资配置均衡的“人事编制线”,配备齐全教师队伍,并根据年级、班级、学科类别实现合理的师生比;三是利用管理水平均衡的“干部水准线”,引进优秀校长、建立优秀领导班子,在校长定期交流轮换、城乡学校“捆绑”发展中,通过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统一考评,实现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利益共享;四是利用教育质量均衡的“质量标准线”,在优质(初)高中招生指标切块分配中,获得升学竞争的生存空间,并挖掘学校优势,办出特色。

第二,增强薄弱学校生成优质教育资源的功能。薄弱学校如何立足自身情况,生成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是薄弱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具体方法是:一是实施“走出去”战略,既包括如上所述,要在“互动式”交流中努力提高薄弱学校交流教师的教育水平,也包括下文将要探讨的薄弱学校教师在师范院校进修中的教育能力提升,借助外界力量实现薄弱学校教师水平的提高;二是实施“请进来”战略,不仅邀请在岗的优秀城市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示范、指导、兼职、任课,而且聘请经验丰富、身体健康的城市退休教师到农村学校指导、示范;三是实施“内发式”战略,建设学习型校园,组织教师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促进教师教育转变观念,通过“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教育研究与教学水平的提高;四是实施“信息化”战略,加强以网络为核心的多媒体基础建设,打造信息化平台,加强学校计算机配备和校园网建设,同时调动师生开发、交流、共享多媒体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输血”性的“互动式”教师资源交流,“造血”性的“生成式”教育资源开发均有其合理之处,应当值得保留。但这种局限于中小学之间的教育资源统筹视野需要得到扩展,要从教育系统观出发,在中小学与高校之间探索薄弱学校教育资源的其他供给途径。

三、联动式:师范生顶岗实习与教师轮岗进修

十余年来,一些师范大学实施了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实践,它在解决师范生的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师范生实践教学模式、促进职前教育与在职工作沟通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创新性意义。这种方式不仅对师范生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匮乏问题也具有重要价值:大量师范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为农村学校提供了大量师资,缓解了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

此外,这种方式对促进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可以有序地组织薄弱学校教师培训、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二是薄弱学校教师到高师院校学习新理念,可以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这种方式的可行性非常高。师范生顶岗实习有培养经费保证,薄弱学校教师培训是专业持续发展所需,这种方式又不影响优秀学校教育资源的原有组合态势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它是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匮乏问题的重要手段,薄弱学校要以此为契机,把教师有组织地输送到高师院校接受培训,实现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利用“联动式”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供给问题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针对师范生顶岗实习中暴露的问题,科学制订培养计划,精心设计顶岗实习进程,加强顶岗实习指导;二是科学设计薄弱学校教师的轮岗进修计划,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下,对进修教师在年龄层次、学科门类、水平差异等方面做好组合,有序地组织薄弱学校教师轮岗进修;三是切实解决薄弱学校进修教师的进修困难,特别是培训经费方面的困难,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助经费的办法支持这些长期在农村学校艰苦岗位T作的教师进修;四是提高培训质量,特别要针对农村教师的智能基础与接受偏好、教学水平与业务需要、教学研究的困惑与问题等因素,设计适合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培训。总之,师范生的顶岗实习为薄弱学校教育资源获取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薄弱学校应当抓住这个机会,通过教师培训实现薄弱学校“造血式”的教育资源建设。四、资助式:高师院校对薄弱学校的资源支持

在探索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供给问题时,不能忽视高校对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支持功能,要探索高校对中小学资助式的教育资源支持方式。

高校尤其是高师对中小学的教育资源支持有许多工作可以做。在师资支援方面,有派出实习师范生支教、派出青年到中小学支教、选派专家指导中小学教学及研究等形式;在资料支持方面,有编写与赠送图书资料、录制与赠送影音教学资料、向薄弱学校流动/巡回式开放实验室/科学馆,博物馆、提供教师教研资料等;在提供途径上,可以采取高校一中小学直接对口式的支援、高校一地方教育行政一中小学间接式的支持。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高校在对中小学资助教育资源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资原则。长期以来,高校对中小学的培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基本上是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的重复;二是培训形式单一化,基本上是“教师独白、学员静听”;二三是培训方式单调,基本上就是课堂讲授,缺少合作探究、指导自学等形式;四是培训没有落到实处,一些学员报名注册后缺席,没有参加培训,但之后缴纳一定费用就可以拿到培训部门颁发的证书;五是培训费用较高,农村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可见,高校需要树立真心支持、有效服务的思想。

第二,适切性原则。高校对中小学的支持不适合中小学需要是一个常见现象,例如:一是赠送的图书内容陈旧,不符合中小学需要;二是培训内容不符合中小学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能力需要,培训方式不能有效激发、调动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三是派遣实习生时“就近避远”,因为经费等问题,往往就近派遣实习生,不愿意向偏远农村学校派遣实习生;四是派遣非骨干教师支教。派出高校因为怕影响本校的工作,就选派非骨干力量前往支教。总之,高校对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资助应站在城乡统筹、均衡、和谐发展的高度来考虑到对薄弱中小学教育资源支持的适切性。

五、多媒体式:薄弱学校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获取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资源获取提供了新的途径,薄弱学校可以利用光盘、网络等多媒体方式获取教育资源。这种方式有其独特优势:基于信息传播的增殖原理,教育资源输出学校在向薄弱中小学输送资源时,不会失去教育资源,仍可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薄弱学校也因教育资源的获取而获得改革与发展的资源基础,这对于解决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多媒体式的薄弱学校教育资源获取方式,具有薄弱学校与优秀学校共享教育资源、共同发展的“共享性”特征。它不以减少优秀学校教育资源、放慢优秀学校发展为代价,在实现优秀中小学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薄弱学校因为教育资源问题的解决而加快发展,是“双赢性”的教育资源“均衡”,体现了公平意义的均衡。相比单纯的教帅交流,它在不削弱优秀学校教育资源及其优势组合下,优势较为明显。所以,在未来的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实践中,不妨将其作为重要的手段加以运用。

当然,薄弱学校还要研究这些多媒体教育资源的“校本化”利用问题。已有研究表明,薄弱学校使用多媒体教育资源时,如果简单移植,就会出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容量、呈现架构、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否匹配等适应性问题,容易出现教学氛围低迷、教学信息反馈弱化、教学秩序维持难度加大等现象。因此,基于“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进行。薄弱学校对多媒体教育资源校本化利用时要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明确使用目的:薄弱学校发展、学生公平发展。要明确使用目标,把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促进薄弱学校发展的功能彰显到极致,改善办学理念、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学校声誉,迅速而全面地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薄弱学校利用多媒体资源的灵魂是“为了学生”,是为了促进学生在多媒体教育资源支持下获得公平的、良好的发展。

第二,明晰使用条件:基于薄弱学校水平、学生水平。这要求薄弱学校在运用多媒体教育资源时。重视自身与优秀学校的差异,具体分析、比较薄弱学校与优秀学校在发展目标、办学目标、领导风格、师资水平、设备条件、文化氛围等方面的类别差异、水平差异,考虑优质教育资源在薄弱学校使用的可行性。同时,薄弱学校使用多媒体教育资源时还要重视、尊重学生在诸如知识与能力、兴趣与爱好、文化与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考虑多媒体教育资源使用的必要性、适应性。

篇8

拓展资源的首要标准为涉及的媒体素材、教学课件和演示文稿等遵循基本资源建设技术要求,要与教学活动相适宜;拓展资源应具备高利用率、塑造性强和易变通性的特点;多媒体及新技术的使用界面设计要尽可能地便于用户操作。在统一的开发和整合标准下,规范管理中小学教师资源,使中小学远程教师资源适应更多的网络平台,与此同时,也有效减少和剔除无效的教师资源。

3.为提高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率,实行分级整合资源。本文建议将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资源按照国家级、省市级和高校附属学校三级整合。先整合高校附属学校关联性较强的中小学教师教育资源,再整合省市级关联性较强的中小学教师教育资源,最后将整合后的两级资源汇总到国家级,同时保留省市级和高校附属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教育资源,这样不仅解决了教育资源重复开发的问题,而且通过采用超链接技术将特色和优势教育资源充分共享,提高了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率。

四、总结

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具有信息量大、种类多等特点,现有分散管理和存储模式已不能满足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另外,教育资源重复建设,也造成人力和财力的极度浪费。为满足中小学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的需求开展深入调研、为提高资源共享性规范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资源整合标准、为提高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率实行分级整合资源等措施的实施,不仅满足中小学教师对教育资源需求持续增长的实际需求,而且实现了中小学教育资源的高效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提升中小学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篇9

数学作为小学教育的一门基本课程,对学生日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方面的普遍应用,远程教育也逐渐成为了现代教育的标志。远程教育作为远程教育的核心,能够有效优化课堂教学。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实践经验,就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运用展开了一些探讨,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启发。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积极学习的根本动力。在传统的数学教学里,大多采用板书加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枯燥乏味,再加上数学自身的逻辑性,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大部分学生都是谈数色变,甚至有的厌恶数学。通过数学课运用远程教育技术,教师可以开拓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能有效地改善这种情况。教师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把各种数学原理、空间结构和生活情境等通过图像或者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使数学课堂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例如,在学习“角的概念”一课时,结合远程教育资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个小动画,在屏幕上先出现一个点,然后从这个点发射了两条射线,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角的构成。然后又通过射线的旋转,使学生明白角的大小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课堂时间有限,而教学内容繁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有效地突出重点难点,是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传统的数学课堂里,教师只能依托黑板、教材和口头讲解给学生讲解相关重难点,这样的方式抽象枯燥,极大程度依赖学生自身扎实的基础和理解能力,对于能力稍弱的学生而言,就会形成学习障碍。通过远程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使抽象的数学原理具体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道理深入浅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运用。例如,在教学“简易方程”一节内容时,我通过互联网,找到一段用天平演示等式概念的动画,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方程式的原理,掌握了课堂知识。

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板书书写,这样势必浪费了教师宝贵的讲课时间。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能将教师从大量的板书书写中解放出来,教师只需要在电脑上进行简单的操作,就能将相关知识呈现出来,一定程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利用远程教育节约出来的时间,教师就能进行其他知识的拓展,增加了课堂知识密度。

四、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生活经验有限,往往通过事物的外表来进行判断。在他们的思维活动中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有限。通过远程教育资源,可以使相关的数学知识和原理通过图片和动画形象的展现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在全方面的感官体验中,发展思维能力。

五、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能很大程度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通过远程教育,能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课堂,学生可以接触更多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对称图形”一文时,教室通过互联网,给学生播放对称相关的美丽景色,如,埃菲尔铁塔、北京故宫、巴黎凯旋门等,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也认识了很多世界闻名的建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学生也能通过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途径。

六、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师资水平

教师对于远程优秀教育资源的搜索开发过程即相当于教师的再学习过程,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优秀的远程教育资源一般都资深专家和教育学者打造,蕴含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借此能丰富自身教学理念。其次也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改革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通过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及时加强学习,一方面可以学习专业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对名家课堂教学的视频的观摩,可以从中学习教学方法,开阔自身教学思维。

综上所述,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师要积极开发探索优秀的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教学观念,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构建新型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篇10

【论文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一项缩短城乡教育差距、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惠民工程,它的实施为教师开辟出了一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笔者从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养成教育、优化教学模式与提高教学效率以及语文素养等四个方面来阐述远程教育资源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

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一项促进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缩短地区教育差距的惠民工程。我校自2004年11月成为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学校以来,切实开展远程教育培训与使用活动,开阔师生视野、更新育人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一、学习远教资源,更新教学观念

我校语文教师能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远教资源进行备课和上课,把学科教学、课改精神与远教资源有机整合,结合“课堂实录”、“课堂点评”等内容学习先进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师为主导,以生为主体,以练为主线,以疑为主轴”的“四主方针”,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优化我校的语文教学。

二、利用远教资源,加强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我校是一所西部偏远的农村小学,学生的养成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如查询资料、预习课文、专心听课、认真笔记、规范书写、合作学习等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极大地制约了我校语文教学的时效性。自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我校开展了一个校级课题“运用远教资源,加强养成教育”,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里提供的“课堂实录”,让学生在观摩与学习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与方法,规范学生的学习与言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在自我学习与反思中不断规范自己,努力改进学习方法,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终生发展保驾护航。

三、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资源”栏目中提供了“课堂实录”、“教案实例”、“媒体展示”等丰富的资源,使我们的老师能够从“黑板+教科书+粉笔+教鞭”和“师教生学、师讲生记”等传统教学模式走出来,把远教资源与语文学科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同时远教资源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与文字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具有双向互动功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多种感官的需求,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琥珀》一课时,学生对化石的感性认识不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琥珀化石的形成过程只停留在语言文字之中。利用远教资源展示形形的、令人称奇的化石图片和琥珀化石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给学生以形象、直观、动态的享受,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效。  四、综合运用远教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远程教育资源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多种感官接受刺激,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图文并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如教学《荷花》一课,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有一种超凡脱俗之美,如何运用远教资源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呢?①师配乐示范朗读,给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学习氛围;②用课件展示荷花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观察其形与色,发挥想象体会荷花的优美;③配乐欣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以说促写,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教学《凡卡》一课时,可设计情景,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去,让他们以小主人公的身份讲一讲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同时,对比今天的幸福生活,说说你应该怎样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通过设计这样的情境,既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体会课文所描述的黑暗现实,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又能有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双重功效。

总之,远程教育资源不仅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还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文霞,杨改学.对远教资源与中小学课程教学整合的思考.教育技术,2006(10):19—21.

篇11

兴趣就如一条五彩的飘带。如果它能始终贯彻于整个课堂,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是可想而知的,这堂课的成功与否也就一目了然了。优质教育资源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它通过多媒体的音、像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可见,优质教育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师益友,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从内容、形式、方法、插图及装帧设计等方面都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为宗旨。它全部采用卡通式插图,色彩鲜艳,图文并茂,装帧设计精美。如果再配以音像,让画面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优质教育的开设就如及时雨一样给我们小学英语乃至整个学科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整个农村小学教育实现了一次跨跃。正是这新鲜血液的灌溉,使我们的课堂真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课结束,趣延伸”的效果。

二、巧妙运用优质教育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采用任何一种教学手段,其主要目的都在于突出、强化教学重点,突破、解决教学难点,运用优质教育资源辅助教学也不例外。英语的特点之一是形象性,它恰恰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无法完全在适当的英语氛围中去学习,去体验。课堂上只能提供相对真实和模拟出的现实生活情景。优质教育的媒体资源能充分展现多样、生动、有趣的现实生活情景,有利于沟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变静为动,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理解,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例如:***老师执教的《Seasons》。

T: Can you play basketball, S1?

S1: Yes, I can.

T: Good. When do you play basketball?

S1: I often play on Saturday afternoon.

T: Oh, who do you play with?

S1: My father and my mother.

T: (转向其他学生) Does he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What do his parents like to do?

这时,放一段相应的录像或优质教育资源就会有效地衔接,重难点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再例如:每一单元的语音训练,这是一个难点。它编排了常见字母组合的发音,用绕口令的形式将含有这些字母组合的单词整合成趣味句子。以前,我们的教学方法只是听录音;现在好了,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打开相关视频,学生既听了录音又明白了其含义,还从中体验到快乐。在学生通过仔细听录音和观察单词的结构的基础上来发现读音规律,然后,老师鼓励他们找出更多的单词来印证发音规律。在学生掌握了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后鼓励他们尝试认读一些未曾学过但符合发音规律的新词,找出相关链接,学生试读。这样,老师省心省力,学生还体验到了学习语音的成就感,也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正是运用优质教育的媒体资源动画展现,加深了学生的理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三、恰当运用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运用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比“粉笔+黑板+教材+嘴巴”的传统教学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使学生手、眼、耳、脑多种感官并用,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同时,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能力得到发展。在英语教学中,要体现“以操练为主线”的特点,适时使用优质教育资源,可较快地展示活动过程,展示练习题,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