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0 18:03: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音乐鉴赏课堂笔记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校音乐是艺术课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性质较强,也是大学生重要专业课程。高校的音乐教学目标主要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加强学生乐感以及音乐原创能力。将多媒体技术有效应用到音乐教学中,可以将音乐知识变得更生动具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节奏变化,为学生带来视听享受的课堂教学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艺术修养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创作出更多原创作品。
一、高校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重要作用
(一)教学内容更具体化
音乐的具体节奏能够充分给予人听觉和视觉上的艺术享受,音乐相对于其他课程,内容上更丰富多彩,表现形式上更多元化。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将乐谱都采用大面积的板报形式进行教课,即使借助于音乐弹奏乐器也没有办法带来全面的视听享受,学生只能了解认识基本音乐知识,并不能充分感受音乐自身的魅力特点。
(二)促进学生效率提升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当视听结合所获取记住的知识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这种科学有效的数据调查为多媒体技术应用在音乐教学中提供了有力保障。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多种生动表现形式,将学生从原来被动听讲变成主动学习,通过多媒体软件进行音乐教学,为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三)增强音乐学习兴趣没有学习兴趣,就等于学生失去了学习动力,对学习成绩造成严重影响,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更轻松掌握相关知识,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有效应用多媒体技术,极大程度的增强了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兴趣,在传统音乐教学中,对于音乐理论历史方面的教学大多数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大部分学生敷衍应付的心理比较严重,但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可以将枯燥无味的音乐历史运用多媒体软件展示出历史人物、历史乐器以及历史音乐作品,多种形式的展现更加详细的诠释了音乐历史内容,还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二、关于高校音乐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
(一)在理论知识的应用
传统的音乐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采用灌输式教育方法进行授课,将相关知识要点全部记录在黑板当中,学生主要注意力全部用在摘抄课堂笔记上,严重忽视了教师所讲的相关音符、节奏以及调号等内容,影响听课质量与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将很多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化,教师通过具体的音乐教学软件帮助提升教学效果,在讲解相关知识要点时通过软件的配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视觉享受,多媒体现场演示不仅节省了教师书写黑板笔记的时间,还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外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在演唱练习的应用
演唱练习对学生音乐学习至关重要,也是高校音乐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通过演唱练习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音乐学习情况,以及对相关音乐节拍乐律掌握程度。传统的高校演唱练习教学中,大多数都是由教师利用钢琴伴奏,来对学生进行音乐的节拍、乐感以及发声等方面的指导,长时间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并且不能满足现代教学发展的基本需求。通过多媒体技术应用到高校音乐教学当中,可以有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演唱练习平台,有很多专业的练习软件,不仅师生可以通过软件进行在线互动,还包含数十种音质调试与声音特性联系,可以为学生带来综合练习。
(三)在音乐鉴赏的应用
音乐鉴赏简单说是针对某一音乐作品的整体欣赏,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对其作出相应的听后感与评价,他是一种主观与客观基本意识统一的行为活动。音乐鉴赏在高校音乐课程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能够将艺术情操贯穿学生整体欣赏过程中,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加强音乐节奏感,对将来学生自主创作音乐作品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很多高校音乐课堂中可以看见电脑以及智能投影机等先进多媒体设备,由于传统音乐鉴赏教学,方式存在落后,教学内容不够生动,影响了教学效果,但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鉴赏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电影、视频等形式的展现,现场向学生进行音乐作品演示,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受,极大程度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全面了解音乐给人内心带来的情感影响,通过音乐可以理解作者创作时的主要情感,能更深入的了解音乐本身内涵,将主观感受与客观评价有效结合到一起。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鉴赏教学,学生可以将学到的基础音乐理论知识与鉴赏课堂中感受到的思想情感,充分的运用到日后原创作品当中,提升学生音乐创作的热情,促进高校学生音乐素养全面提高。
高校音乐是艺术课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性质较强,也是大学生重要专业课程。高校的音乐教学目标主要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加强学生乐感以及音乐原创能力。将多媒体技术有效应用到音乐教学中,可以将音乐知识变得更生动具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节奏变化,为学生带来视听享受的课堂教学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艺术修养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创作出更多原创作品。
一、高校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重要作用
(一)教学内容更具体化
音乐的具体节奏能够充分给予人听觉和视觉上的艺术享受,音乐相对于其他课程,内容上更丰富多彩,表现形式上更多元化。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将乐谱都采用大面积的板报形式进行教课,即使借助于音乐弹奏乐器也没有办法带来全面的视听享受,学生只能了解认识基本音乐知识,并不能充分感受音乐自身的魅力特点。
(二)促进学生效率提升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当视听结合所获取记住的知识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这种科学有效的数据调查为多媒体技术应用在音乐教学中提供了有力保障。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多种生动表现形式,将学生从原来被动听讲变成主动学习,通过多媒体软件进行音乐教学,为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增强音乐学习兴趣
没有学习兴趣,就等于学生失去了学习动力,对学习成绩造成严重影响,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更轻松掌握相关知识,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有效应用多媒体技术,极大程度的增强了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兴趣,在传统音乐教学中,对于音乐理论历史方面的教学大多数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大部分学生敷衍应付的心理比较严重,但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可以将枯燥无味的音乐历史运用多媒体软件展示出历史人物、历史乐器以及历史音乐作品,多种形式的展现更加详细的诠释了音乐历史内容,还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二、关于高校音乐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
(一)在理论知识的应用
传统的音乐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采用灌输式教育方法进行授课,将相关知识要点全部记录在黑板当中,学生主要注意力全部用在摘抄课堂笔记上,严重忽视了教师所讲的相关音符、节奏以及调号等内容,影响听课质量与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将很多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化,教师通过具体的音乐教学软件帮助提升教学效果,在讲解相关知识要点时通过软件的配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视觉享受,多媒体现场演示不仅节省了教师书写黑板笔记的时间,还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外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在演唱练习的应用
演唱练习对学生音乐学习至关重要,也是高校音乐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通过演唱练习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音乐学习情况,以及对相关音乐节拍乐律掌握程度。传统的高校演唱练习教学中,大多数都是由教师利用钢琴伴奏,来对学生进行音乐的节拍、乐感以及发声等方面的指导,长时间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并且不能满足现代教学发展的基本需求。通过多媒体技术应用到高校音乐教学当中,可以有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演唱练习平台,有很多专业的练习软件,不仅师生可以通过软件进行在线互动,还包含数十种音质调试与声音特性联系,可以为学生带来综合练习。
(三)在音乐鉴赏的应用
音乐鉴赏简单说是针对某一音乐作品的整体欣赏,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对其作出相应的听后感与评价,他是一种主观与客观基本意识统一的行为活动。音乐鉴赏在高校音乐课程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能够将艺术情操贯穿学生整体欣赏过程中,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加强音乐节奏感,对将来学生自主创作音乐作品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很多高校音乐课堂中可以看见电脑以及智能投影机等先进多媒体设备,由于传统音乐鉴赏教学,方式存在落后,教学内容不够生动,影响了教学效果,但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鉴赏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电影、视频等形式的展现,现场向学生进行音乐作品演示,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受,极大程度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全面了解音乐给人内心带来的情感影响,通过音乐可以理解作者创作时的主要情感,能更深入的了解音乐本身内涵,将主观感受与客观评价有效结合到一起。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鉴赏教学,学生可以将学到的基础音乐理论知识与鉴赏课堂中感受到的思想情感,充分的运用到日后原创作品当中,提升学生音乐创作的热情,促进高校学生音乐素养全面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短片,图片以及音乐演唱表演等形式的表现,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是每个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当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观能动性,提升音乐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大学生艺术情操,为培养优秀的音乐艺术家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因为过多地注重了学生知识技能方面的训练而缺少了对学生兴趣的培育和想象力的提高。造成了学生对音乐课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再加上音乐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太过单调并脱离了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导致学生对有些学习内容往往提不起精神,而且甚至有些学生们干脆都听不下去,造成了学习的被动。基于这种种情况,教师必须在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内容的安排上要有所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才能使音乐课变成关于美的欣赏课,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一、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和提升道德素养
众所周知音乐是人与人沟通的另一种语言,音乐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表达人的情感,从而使人们受到这种艺术所表现出的某种品质的熏陶,使人们达到想要表达的思想境界。高中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重点强调了学生在音乐中所表达的宣泄消极因素和提高积极因素,来使自身的加强而且道德素养也得到提升。就像是不同的音乐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一样。例如,抒情优美的音乐如著名音乐大师巴赫、贝多芬、肖邦等等这些大师的音乐,就可以达到缓解神经并让人愉悦的效果。如,独特的民族风则可以让人心平气和;还有欢快雄壮的音乐像是非洲音乐可以让人精神振奋。总而言之,品味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
2.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高
中学的音乐教育主要把以音乐审美作为为核心和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并决定了音乐教育应该以情感人和以美育人。但对于音乐鉴赏能力这一培养过程,音乐教学应该注重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而且主要是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与高尚的价值观。
二、根据不同音乐作品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1.运用合作教学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主体想象活动
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愉快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参与到教学中的先决条件。爱好与兴趣都是第一老师,学生只有在没有压力,环境下与自己喜欢的老师的前提下才会喜欢学习。所以老师们首先是要放下架子,要做到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和学生做朋友,不仅要在学习上关心他们,还要从生活中爱护他们,这样才可以激起学生对老师真正的爱和对音乐的爱。再有,教学要做到平等,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高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着争取老师平等看待的心理,他们希望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更加希望老师不疏远他们。另外,老师要善于发现班里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正确地引导,从而让学生对老师充满喜爱,对学习也充满激情。而且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解决也过分的依赖老师,然而在合作教学中,通过营造出一种独立思考和互相帮助的氛围,大力的提倡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那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便得到了加强,而且思想也得到了解放,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有丰富的想象,想象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在品析“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的这一单元的时候,我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与西北作品有关的故事背景材料,并且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有关的背景知识,在课前欣赏西北腔调中的《上去高山望平川》,欣赏过程中要做笔记,记下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是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上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就自己对《上去高山望平川》这一作品的初步感受与疑问发表观点,大多数同学都介绍了自己所了解到的相关知识也谈了很多对于作品的理解与看法。与此同时同学们还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同学之间相互的交流与讨论,学生加深了对《上去高山望平川》作品的认识。在这基础上,我才带着学生一起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在欣赏的同时我又不时地穿插关于乐曲的结构和旋律以及节奏等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对作品再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我认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被调动起来,同学们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取知识并解决问题,这种通过自身积极获得知识的方法,会使学生在主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体验到收获成功的快乐。
2.运用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联想感悟力
在音乐欣赏的这一过程中,我们对音乐情感和对音乐形象感知往往都是在比较的过程中进行的。然而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通过把比较的方法运用到音乐欣赏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比较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的气氛更加的活跃。例如,我在讲“拉丁美洲音乐”――《生命之杯》的课题时,我要求学生在欣赏这首作品时要对比乐曲在旋律和节奏以及情绪这些不同方面的变化,让学生在欣赏的时候主动用心去感受作品的曲调、速度、力度及乐曲在意境中的变化。通过比较分析学生自然地抓住了音乐主题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学生孕育了一个美丽的音乐,得到了无形的思想教育。使用比较法教学,可以使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情感和许多其他元素的解决方案,深入理解作品的形象并记忆,能更好地实现积累优秀的音乐作品,以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养,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我通过激发学生在优秀音乐作品上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热情和主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原本很难理解的音乐不再是经文,拉近了学生和优秀音乐作品的距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的高校音乐教学中,由于一些音乐理论和音乐技巧都较为抽象,学生常常无法正确理解或是根本不知所云,从而使得学生对音乐课程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也较为僵硬,这就导致传统的高校音乐教学远远收不到预期的成效。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现代高校音乐教学中,能将传统抽象的音乐理论具体化、简单化,帮助学生学习。这样,不仅能将音乐的表现力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还能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无形的音乐变得更加生动,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目前,多媒体作为一种实用性较强的现代教学手段,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直观性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音乐学习方式,在高校音乐教学中也逐渐展现出其特有的优势。
在传统的高校音乐课堂中,教师主要通过应用传统乐器和音像设备来辅助教学,但是教师必须花费许多时间来连接和切换这些设备,这大大地扰乱了正常的音乐教学秩序。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定欣赏一些音乐作品时,需要对某些经典部分反复聆听时,教师利用传统的音像设备,常常会产生定位不精确或是寻找播放点速度慢等问题。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只需在电脑上设置需要的播放方式,可以在作品的任意时间段开始播放,无疑能将音乐表现的更加全面和细腻。
(三)革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综合性较强的现代技术,它将声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视频处理技术广泛综合,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集图像、声音、动画和文字于一体的现代综合化技术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校音乐教学中也是对音乐教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和改革,它不仅能扬长避短,克服了传统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各种缺点;还能利用其优势,提高了高校音乐教学效率,为当今高校音乐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让他们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另外,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校音乐教学中,首先就给传统的音乐教学课堂带来了冲击和挑战,让高校提高对转变音乐教学模式重要性的认识,为高校打开一条迫切革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路。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应用于音乐理论知识中
在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中,传授音乐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倾灌和说教来完成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少教师在每堂理论知识课中都会在黑板上板书大量的笔记,学生的注意力也就主要集中在抄写这些笔记上,很多老师讲解的调号、乐谱、音符等细节没有认真听清或是标记不清,在课下后经常会对这些细节产生一些错误的理解。另外,音乐理论知识因其自身的抽象性,学生也很难在课堂的短时间内弄懂和消化,因此,高校音乐教学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校音乐教学中能很好地解决音乐知识抽象,学生不能弄懂的问题。例如,教师可以使用某些和声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利用这些软件在讲解理论知识时给学生做出相应的演示,让学生能够当场感受每个音符,聆听每个旋律,做到视听的完美结合。这种方式是传统的“无声”教学无法比拟的,它能让学生及时对各个音部和各种和声效果首先有初步的感知,激发学生兴趣,还为教师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高效地进行音乐教学,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二)应用于视唱练耳中
视唱练耳作为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学习的好坏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音符、节拍演唱的正确程度。在传统的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利用钢琴来对学生进行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对节奏、旋律、和弦和音程的敏感力度。最初,这种方式的确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水平。但就现在而言,这种单一的方式容易使学生对单纯的练耳产生厌烦,进而产生抵触情绪。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视唱练耳中,可以摆脱传统教学中钢琴对教师的各种束缚,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音乐审美方向。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专业的练耳教学软件,帮助学生全方位的进行练耳。在这些专业练耳软件中,它们一般有着较强的互动性和开放性,有数十种调试音节的类型及和声音程的性质等,是交互性的听觉训练教学软件。这些软件具有一些特点,能较好的帮助学生练习和测试。首先,在音程的音高辨识中,能够按照教学需要手动设置是否显示调号、参考音等。另外,在听辨音程性质时,教师能按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手动设置听辨的音域和和声音程等,这能让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的教学。利用这些多媒体教学软件,极大的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让教师能具体指导学生,学生在课后练习时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应用于音乐鉴赏中
音乐鉴赏是要求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真实感受、理解和评价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鉴赏作为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传统的音乐教学主要存在画面感不强和操作复杂等缺点,这些都在极大地制约了音乐教学效果。当今发达的多媒体技术能将音乐、图像、文字、视频等综合于一体,教师只需移动电脑鼠标就能在课堂中进行现场演奏,完整地向学生展示音乐作品,让学生身临其境,切实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音乐鉴赏中,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音乐空间,营造一种音乐情境,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能沉浸其中,深入感受音乐作品的深意,从而更好的学习音乐、创作音乐。长时间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鉴赏音乐的能力也就逐渐提高,审美能力也得到提升。
(四)应用于音乐创作
音乐创作作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最终体现,同样作为音乐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够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音乐创作教学,教师让学生在纸上创作,让乐曲凝固在纸上。当今,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创作教学,能让乐谱鲜活起来。例如,目前流行的一款电脑音乐创作软件nuendo软件就能让以前创作中众多的不可能变为现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已经完成的音乐作品进行分轨演示,让学生对乐器的音量、音色、演奏法等得到清晰的认识,来帮助学生创作新作品。
多媒体技术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白不仅只有作曲家才能创造出好的音乐,学生也能只需一台电脑,一种创作软件就能自主创作自己喜欢的音乐,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音乐风格。
所谓古诗词教学情境,是指与古诗词内容相关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师生情感体验的总称,同时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选择一段音乐,还是选择一段视频,乃至选择一段动画,都能够创设与古诗词内容相符的情境,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尽快融入诗词意境的目的。例如,在讲解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独特的构思和描述的梦里仙境,可让学生提前预习诗歌内容,再在课堂上播放歌曲《仙境》,让学生在音乐中体会诗歌与音乐的互通之处,以达到有效渲染诗歌意境的目的。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语言,与人的心灵有共通之处,能够渲染气氛,引起读者共鸣,同时古诗词具有很强的节奏和韵律,以音乐来入题,可配合诗歌的节奏、韵律,有一定的美感。运用音乐可以消除时空上的隔膜,诗歌与音乐的结合可以快速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体验诗歌魅力,还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指导吟诵,读出诗意
对于古诗词教学,朗诵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方法,就高中生而言,朗读更容易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注重诗词教学过程中朗诵的重要地位,我们平常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都是强调诗歌教学中朗读教学的重要作用。教师可先进行示范朗读,再让学生自己朗读。朗读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朗读重音、节奏、情感
例如,在朗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纶”和“酹”是需要重点掌握的,要特别注意这两个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读到“乱世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时,“穿”、“拍”、“卷”三个字应当重读,这三个字展现了赤壁之上杂乱山石、长江水滚滚翻腾和浪花如飞雪的景象;而在读“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一句时,要读得铿锵有力,节奏鲜明,赤壁火光中,刀光剑影中,周瑜这一笑,比星空还灿烂,曹操八十万大军化为灰、化为烟,从而体会作者追忆赤壁之战、怀念周瑜的情怀,更能想象赤壁之战的场景。又如在学习《雨霖铃》时,朗读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一句时,要低缓、哀愁,使得学生在这种情境下能展开想象,想象亲朋好友难舍难分的场景。通过朗读来进行诗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其效果也比仅仅是教师讲授要好得多。
2.根据风格选择朗读方式
常见的朗读方式有:教师范读、角色朗读、配乐朗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等。让学生边听边读、边学边思考,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有效的训练,还能营造学习气氛,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佳境。例如在朗读李白的《蜀道难》时,该作品中凸显出作者独特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力和气势,这样的诗词就适合选择教师范读,再让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方能加深感受该诗的气势、作者的气魄。
三、联系实际,提升体验
高中古诗词教学应注重语文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实际生活包括社会、人文以及自然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将诗词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习,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积累,让学生表达对生活、对诗词的独特感受,才能深刻地领悟和理解诗词的真正内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都不尽相同,所以对诗词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进行品味,得出独特的体验,教师应特别重视,这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地提供一些这样的机会,例如,在对诗词进行简单的介绍和朗读后可以这样切入:第一,请说出最喜欢的字词,并说明理由;第二,请挑选出写的最好的诗句,并说明原因;第三,请说出感到疑惑的地方,跟大家一起答疑解惑。
古诗词学习的关键,就是以一个小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情感的切入点来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最能够发散思维,表达一些精彩独特的见解而不受束缚,对诗词的理解也会更深刻,教师要尊重学生对诗歌的独特看法,不要僵化学生的思维。当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不是说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联系实际,而是要求将学生的实际认知与情感、生活体验带到学习中来,不要将诗歌庸俗化。
四、注重积累,读透作品
1.轻视诵读教学
课堂上很难听到学生的诵读,只是看画面、听讲解、做笔记。有的教师虽然能要求读,但没有理解诵读的本质,也没能把握诵读的标准,为背诵、熟悉内容、模仿表演而读,流于形式。
2.教学取向的偏差
近年来,高考加重了诗词鉴赏的分值,大部分教师也开始重视诗词鉴赏,但他们并没有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而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训练上,希望通过训练在考试中拿到这几分。
3.教师诗歌素养的缺乏
不少语文教师不善于讲诗歌,诗歌的鉴赏理论陈旧、过时,教学方法落后。课堂上,教师一言堂,语言平淡无味,学生缺乏对诗歌的整体感悟,对其独立的审美特性缺少充分的注意。
二、对诗歌教学的认识及存在问题分析
德国思想家席勒认为:只有经过审美教育的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人。然而,从目前的教学现状看,没有抓住语文教育的根本。把教学重心放在背诵默写名句上,解读文本时却敷衍大意,或者用多媒体代替学生研读文本,这些方法不能使学生认识掌握文和领悟意。其次,忽略古诗词教学的个性。古典诗词语言丰富而含蓄,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然而很多教师把古诗词鉴赏课上成文言文翻译课,回避了古诗词最具光华、最耐人寻味的意象意境、情感意蕴。
三、诗歌审美能力培养的对策
针对以上情况,我想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会诵读,体会诗歌韵律美
诗歌讲求鲜明的节奏和铿锵的音调,因此,诵读时应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做到清晰流利,情感表达恰如其分。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能运用富有美感的“读”,营造良好的氛围,迅速把学生带入诗歌表达的情感世界中,主动去体验诗歌表现的情感。例如,白居易在《琵琶行》的第二段里对音乐的精彩描写,琵琶女的演奏开始如急雨声音浊杂粗重,接着如私语般轻细,再接下来声音交错夹杂,像大珠小珠跌落到玉盘。一会儿又如黄莺啼叫般婉转流利,忽地又由流畅变为冷涩,直至凝结不动了,在沉咽、暂歇后,忽然又爆发雄壮的乐音。在朗读这部分时,时而急时而缓,时而激越时而婉转,时而高亢时而浅吟,诗句的含意、朗读的节奏、音乐的旋律、诗人的情感几者相互交融,不需教师多讲,学生自己就能品味出诗的韵味了。
2.想象再现,感受诗歌意象美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个性化和情感化的形象,是作者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物象相融合、相凝聚的复合体。王维在《鸟鸣涧》中的静谧是由“人”“桂花”“月”“鸟”“涧”等意象形成;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对人生的认识是通过“月”和“江”两个意象的组合形成。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学生体会意象,展开想象,领会诗歌的意象美。诗歌重抒情,而情感往往是跳跃、波动的,真正美的诗歌是句断意连的,在似断非断的变化中,给欣赏者提供想象的空间。读者可通过想象和联想,把诗歌中的空白填补起来,在脑中形成一幅图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嗳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教师让学生在头脑中幻化出一幅优美的乡村图:榆树和柳树成荫遮蔽着后面的屋檐,桃树和李树排列在堂前。离我很远的村庄隐约可见,墟里的炊烟依稀能辨。深巷中的狗儿吠号,鸡在桑树枝头鸣叫。正如袁行需先生所说:“写诗的困难往往不在于取而在于舍。诗中那些无言之处也需要认真经营。”
1、文学区别与其它意识形态的一个显著标志是:以美来感染人,打动人,影响人的精神世界。2、生活丑一旦进入艺术领域,就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通过对生活丑的否定,从而达到对艺术美的表现。3、“美”是一个集合化概念:“人是世界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自由的形象;美在创造中。4、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多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学思想。5、美的三种基本形态:自然美: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现的客观世界中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美;社会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艺术美:人们通过艺术手段,依靠一定的美学观点和审美情趣,遵循美的规律创造出的一种综合美,包括音乐艺术美、舞蹈艺术美、雕塑艺术美、文学艺术美等。6美的五中基本范畴:崇高、优美、悲剧、戏剧、丑。7、美育即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深化、升华,和提高。
二、语文教材中含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和各种美的形态,为语文美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欣赏课文的自然美的描写时,可抓住形态美和色彩美来分析;对社会美则需要用心去感悟。
1.形态美。形态美可分为图案美、图画美、变化美三个主要方面。图案美,主要指形态表现为均衡、对称、秩序,给人以稳重、庄严、力量的感受。图画美,主要指统一中的多样、不整齐、不雷同、不对称、曲线式、独特式,使人感到奇特、丰富、新鲜。变化美,主要指一种形态的运动、变化和多种形态的先后呈现所显示的美。那些采用“移步换行”手法写的游记,往往展现自然景物的动态美、变化美。
2.色彩美。色彩美的欣赏,可在“色调”方面着眼。
淡素色调:从绿、蓝、青等冷色为主,配乳白、灰白,形成一种平淡、朴素、清新、安闲、轻快的色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都属于这种色调。
灰暗色调:以黑、灰、土黄为主色,配以灰白,形成阴沉、沉重、压抑、神秘、严肃的色调。《岳阳楼记》描写“雨霏霏”的景象,就是一种灰暗色调。
明丽色调:以红、橙、黄暖色为主调,再加绿、青、蓝、白对比,形成一种明朗、艳丽、欢乐、热烈、活泼的色调。《春》(朱自清)、《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这些课文中都有这种明丽的色调。
在语文教材中,充分展示了语言艺术的美,我们应该重点体味它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
3.社会美。语文教材展现会美、尤其是人性美。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诸葛亮的《出师表》,孙犁的《荷花淀》等等,引导学生静心感悟。
4、艺术美。课堂教学中,在对具体文章艺术美鉴赏中进行美育,如诗词的艺术美鉴赏。例:《山居秋暝》中的音乐美:通过诵读掌握其三拍的节奏和韵脚、声调的平仄,感受其中的韵律美。指导学生感受诗中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翠竹、青莲”构成一幅纯美的秋天夜晚的山水图。尤其要注意自然美中的色彩美,“青松、翠竹、青莲”的色调,先指导学生联想、想象,表述出心中的自然美,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其中的美,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学会鉴赏诗词,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指导学生领悟其中的社会美。,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三、教学过程中的美育
语文教学过程是语文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这里主要谈谈课堂教学过程的和谐美、节奏美、风格美。
和谐就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构处于最佳状态,和谐美就是系统的结构美。
在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状况的和谐;教师的情绪与课文中情感的和谐;板书的形式与课文内容的和谐;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配合的和谐;课文朗读的声调及采取的形式与课文的内容及体裁的和谐;教师的服装与教师的身份及教学内容的和谐等等都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呈现一种和谐美。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延续性。教学步骤的间歇、停顿、衔接、延续形成一定的节奏。节奏美表现在教学的节奏要与学生的生理节奏、心里节奏相适应,应该快慢相宜、动静相生、难易相杂、手脑并用、有张有弛、有起有伏。
语文教学的风格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美育因素。教学风格主要指语文教师教学的个性和特色,表现在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讲课语言等方面。教学风格美从教师个体来说,要有鲜明的独特性;从教师群体来说,要有统一中的多样性。虽然教学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其常见的形态有活泼、朴实、旷达、抒情、细致、严谨等。如“抒情”的教学风格表现在教师善于借助诗词、音乐、绘画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感情;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来感染学生;用抒情的语言打动学生;整个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形成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和启迪。
语文课堂教学美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流畅美、变化美、充实美、音乐美等。这些美的充分展示,给学生以美的启迪,使他们自然而然的受到美的感染,以欣赏的心态面对语文教师,面对语文课。
四、语文活动中的美育
语文活动包括阅读活动、写作活动、听说活动等,采取的形式可以是读书报告会、朗读会、故事会、演讲会,还可以组织各种语文小组和文学社团,丰富学生语文活动内容。
这些活动为语文美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领域。可重点通过推荐优秀阅读篇目和指导他们写鉴赏笔记来进行语文美育。
写作活动,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鞭挞生活中的丑,关心周围的世界和人,关诸如人口、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战争问题等全球性问题。如指导学生课外当报刊、电台的“小记者”,“小通讯员”给一些传播媒介写稿;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的思想。指导学生编写黑板报、墙报、专刊、手抄报等形式,来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8-035
诗词鉴赏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使得诗词鉴赏更加科学有效。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就是教学功利化现象严重,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对诗词挖掘的深度往往不够。其次是教学模式僵化,几乎都是教师赏析,学生被动地做笔记,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得不到发展。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笔者试图从激发兴趣、积累常识、自主学习、进行拓展活动四个方面来谈谈培养小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诗词鉴赏兴趣
情境教学是导入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音乐或者图片,学生看到这些东西,就会很容易进入到教学情境中,也容易接受新知识。例如,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上课时我先播放了歌曲《水调歌头》的后半部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听到歌曲,学生兴致勃勃。这几句词学生也较为熟悉。接下来再进入全词的讲解,就简单多了。借助歌曲,学生感受到作者对世事难料,世上难有十全十美事情的豁达心境,以及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祝愿,感受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情境的创设有效触发了学生的感官,消除了课堂压抑紧张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品读诗词的情感之美。
二、积累常识,归纳诗词鉴赏方法
我国诗词发展的历史漫长,诗词变化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多彩,如果没有一定的常识积累、经验总结,很难找到诗词鉴赏的切入口。因此在上诗词鉴赏课时,教师应注重学生常识的积累,平时的练习也应布置相关的作业,强化这方面的训练。首先,学生要了解诗歌的类别。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着特殊的韵律及格式,其分类方法包括按音律和按内容分两种。按音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南北朝民歌》等都属于古体诗;绝句和律诗则属于近体诗。按内容可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临别送行、怀古咏史、山水田园和边塞军旅等主题。教师还要让学生懂得“赋、比、兴”等古诗词的传统表现手法。其次,要掌握著名诗人的风格。由于诗人所处的年代、人生阅历、写作手法、思想感情各具特色,诗词的风格也形成了各自的风采。比如李白的诗清逸洒脱,苏轼的词豪放豁达,陆游的诗雄浑奔放,杜牧的诗婉约含蓄……第三,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诗词表现手法。比如于谦的《石灰吟》中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了自己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怕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的环境中提升自己的高洁情操。诗词往往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抒感,学习时要灵活变通,切不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三、熟读背诵,提高自主鉴赏能力
熟读背诵是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好办法。学生只有将诗词读熟、读透,才能了然于心,运用时才能信手拈来。另外,背诵时要结合诗人的风格和诗词表达的情感,有节奏、有韵律地诵出来,音调上需有抑扬顿挫。比如读《蒹葭》要用低沉缓慢的调子,表达出诗人追求不到“伊人”时内心的忧伤。但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气势一定要读出来,表达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博怀,读出诗中的浪漫主义色彩。不同的诗词风格迥异,只有多诵读,才能把握诗词的格调,逐步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四、开设讲座,拓展学生的鉴赏水平
朱光潜先生说过:“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于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于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若对某种知识或某项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时,就会如饥似渴地去研究它,去掌握它。兴趣会使人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体验感到心理上的满足,让人乐此不疲,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马儿愿意喝水,最好在草料中加点盐,同理,教师也有必要学会加盐调味,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培养、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设置悬疑,引发兴趣。“引而不发,跃如也”,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在于一个“引”字。“引”就是启发,就是暗示。要求教师“不发”是为了让学生“发”,而且“会发”,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体,而“引”的最佳方式是设疑提问。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设疑,抓住启发的最佳时机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求知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2、趣味教学,创造乐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愉快喜悦的情感容易使大脑形成优势的兴奋中心,促进思维、想象、记忆活动的有效进行。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不同文体的特点,精心准备一些趣闻、轶事、典故、幽默笑话等,恰到好处地引进课堂,创造乐趣,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得轻松乐在其中。
3、利用多媒体,增添情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形象思维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很容易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等,从而调动各种感官功能,增添语文课的情趣。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企及的。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1、朗读。它要求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更准确、更恰当地表情达意。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一般要经历准确的朗读、流畅的朗读和有表情的朗读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朗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语言的含义和体味课文的精妙所在,进而提高鉴赏能力。
2、默读和速读。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默读时学生可将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默读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速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地获取文章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式。阅读速度快而正确,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速读可以节省时间,加快理解,增强识记,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默读与速读,都要有专题训练,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3、复述和背诵。复述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背诵有利于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语文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主要是通过复述和背诵训练而实现的。反复诵读与深入理解相结合,能使背诵获得最佳效果。
4、精读和评析。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评析是阅读中的一种鉴赏活动,它要求对文章特点作出评价。精读与评析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它们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并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中,把握阅读要领,提高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40-02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这个期间,文学可以说是历史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流传下来的大量的古诗词,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精髓。从高中语文教材编排来看,存在大量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华。对名篇佳句、诗歌鉴赏进行背诵默写已经成为历年高考的重点。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一直是师生头疼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打破快餐文化、理解困难等思维模式的约束,不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与能力。
一、注重意境,培养学生读诗兴趣
古典诗歌作为最有文学魅力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有“语言钻石”、“文学之母”的美称,由于它具有语言抒情、形象鲜明、语言精练等特征,在简短的文字中隐藏着丰富的意境,为了明确这类信息,必须从诗歌意象明确潜在意境。所以学生在语文教材学习中,必须根据诗词形象、意象,深入诗词内部,感悟诗歌魅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分析作品字词,还必须发挥联想与想象,深入诗歌情境,得到美感。
从教学实践情况来看,朗诵诗歌配乐,对引领学生进入施工情境也有重要作用,通过朗诵配乐不仅能激发学生潜在感触、记忆,还能将主观体验和乐声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更加深入的品味诗歌妙处。例如:在教学《蜀道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凝神静态,将作者描绘的景物展现在脑海。在词曲教学中,根据音乐特性,用演唱代替教学,引领学生进入意境,这样就能让学生融入更多情感品味词曲情调,如:《虞美人》、《窦娥冤》、《送别》。在教学时,可以先播放唱片,再教学,一旦学生会唱,就很难忘记,这样既达到了加深记忆的目标,同时也是背诵的过程,还能在优美的歌声中品味情感与诗意。
二、加深文化积累与沉淀
在传承华夏文化的过程中,古典诗歌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不同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美感。为了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爱上古典诗歌,除了要对课本进行教学,还应该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有更广的涉猎范围,从而不断提高文学积累与素养。通过在班级开展诗歌朗诵、摘抄比赛,每学完一个单元或者阶段,让学生轮流上台背诵喜爱的课外诗作,其他同学可以笔记,或者摘录,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画质”。例如:在学习先秦诗歌告一段落后,通过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学生背出了《燕歌行》、《垓下歌》等作品,不仅打开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也让学生领略了古典诗词的浩瀚。
在对唐宋诗词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山居秋暝》具有情深景美的特点,很多学生都很喜爱,此时老师可以根据这个时机让学生搜罗王维的其他诗歌进行拜读。这样就能让“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行到水穷时,坐看云起时”、“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诗人追求宁静、淡薄的理想志趣以及艺术造诣毅然跃于胸中。
从古典诗歌形式来看,虽然短小,但是精炼,拥有丰富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和内容。所以在古典诗歌学习中,应该将其和现代白话文以及诗词结合起来,从而打开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审美情趣。例如:在教学《生查子》这篇词时,学生很容易理解“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中甜美的忧伤,此时我们可以选取《青春》、郑愁予的《错误》,进行对比鉴赏与体会,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容易学到知识,还能陶冶情操。
三、增强参与力度,提高鉴赏能力
从整个高中教学过程来看,语文诗歌教学涉及内容具有很大的时间跨度、涵盖区域广、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由于诗歌鉴赏需要良好的文学功底、素养、领悟能力以及审美视觉,所以它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本着参与教学、鼓励鉴赏的原则,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进行诗歌鉴赏。
在诗歌教学中,可以根据座位进行编排,让两人为一个小组,一个人进行主讲,在早读或者授课时间,轮流上台进行问答,最后再由老师归纳、点评。在这种教学方式实施的过程中,为了保障教学质量,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必须根据作品内容、手法、时代、意境对学生提问,让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对作品进行研究;在老师点评中,老师不仅要对学生仪态、语言表达进行评价,还必须站在审美艺术的角度,引导学生细致、全面、深入的品味、理解诗歌。
质疑习惯一旦养成,学生便善于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就要进入探究的第二步———分析阶段。事物都有自己存在的原因和结果。分析法就是找出事物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的方法。分析有两种途径:从结果找原因或从原因来推导结果。在音乐教学中,这两种途径能否合理运用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还以交响诗《嘎达梅林》为例,教师通过音乐波形图的使用,使学生从听觉、视觉的感受中体会音乐情绪的变化。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这就是从结果找原因的分析方法。学生感受到音乐情绪的强烈对比,分析音乐要素的变化,即音乐速度、力度、音色在音乐中起到的作用。再如:在进行高中音乐鉴赏《丰富的民间器乐———丝竹相和》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欣赏江南丝竹《中花六板》的一段视频,选择视频当中一件最感兴趣的乐器(二胡、笛子、琵琶、扬琴),从头至尾跟随它的旋律、捕捉它的音色,看看同学们会有怎样的发现?学生感受到每件乐器时隐时现、此起彼伏的旋律,分析江南丝竹“支声复调”、“即兴加花”的音乐特征。这就是从原因推导结果的典型案例。郁文武在《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一书中提出:“讨论法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为解决教学中的某一问题,相互启发,讨论辩论,各抒己见的教学方法。”①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理念的前提下,讨论法是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教学方法。讨论法的有效应用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建构和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讨论是探究综合能力的展现。在音乐教学中,更多用于高年级学生的音乐教学。讨论法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有效方法,对于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帮助,对于发展学生创造力方面也有促进的作用。讨论的结果往往分为标准结论和开放结论两种。还以高中音乐鉴赏课《丰富的民间器乐———丝竹相和》为例,教师重点讲解了“江南丝竹”的定义、特点等知识之后,让学生聆听一首“广东音乐”,讨论为什么同是用丝竹乐器演奏的丝竹乐曲,但风格情绪却不尽相同的原因。通过学生的讨论,最终分析归纳出地域环境的不同,主奏乐器的不同等原因最终造成音乐风格特点的不同。这属于标准结论范畴。在该课的拓展部分,教师让学生欣赏一首由交响乐队和丝竹乐器同台演奏的江南丝竹《欢乐歌》,让学生讨论是否接受这样的演奏形式?学生阐述各自观点,属于开放的讨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