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0 18:03: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技管理与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F28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科研项目后期管理是指科研项目结题后的管理,是科技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也是现有科研项目管理的延续。
一、企业科研项目后期管理的内容
(一)项目后评估
项目后评估是指项目结束后的评估,分为结题时的评估和结题一段时间后的评估。1.结题时的评估。科研项目结题时,应进行项目立项的必要性,技术路线的科学性,研究开展内容的完整性,经费预算的合理性,以及项目对企业发展的发挥的作用等进行评估。通过结题时的评估,总结科研项目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2.结题一段时间后的评估。项目结题半年、一年后,再组织对项目进行一次评估,重点是项目取得的成果是否固化,获得的知识产权是否流失,成果是否得到推广应用,是否对外转让技术,是否申报科技成果等。目的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成果固化
成果固化是指将科研项目取得的成果通过技术文件等方式固定下来,杜绝科研与生产的脱节。1.制订和修订企业标准。科研项目完成后,研发的新产品,应制订产品标准;产品质量改善或功能增加的,应修订产品标准;研发或改进了操作方法的,应及时制订和修订方法标准;研发出新的生产工艺技术或技术有改进的,应制订和修订技术规范标准等,把科技成果固化下来,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2.制订和修订操作规程。根据科研成果,对相关的技术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设备检修规程等进行制订和修订,以改进和完善生产作业操作。3.纳入技术经济考核指标。科研项目取得的成果应用生产后,改善了的指标应纳入企业技术经济指标考核中加以固化。
(三)知识产权保护
企业在科研活动中取得的发明创造,应通过申请专利、进行计算机软件登记、纳入企业技术秘密等方式,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1.申请专利。科研项目中的发明创造,应及时申请专利,使本企业的发明创造得到国家的保护。在申请专利之前要做好保密工作。2.计算机软件登记。企业开发设计的计算机软件,要及时进行登记,保护企业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企业技术秘密。对于尚未完成专利申请的发明创造,以及申请专利后不易保护的技术、配方、诀窍等,要纳入企业技术秘密加以保护。
(四)成果推广应用
科技成果只有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才能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要积极向企业领导、管理部门、生产单位建议推荐科技成果,积极推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五)技术贸易
应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将不涉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科技成果以技术贸易的方式对外转让,让科技成果产生经济效益,使科技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六)申请科学技术奖励
积极将企业取得的科技成果申报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通过获得各种奖项来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增强企业的软实力。
二、开展企业科研项目后期管理的重要性
(一)提高科研投入效率
在项目结题时开展项目的后评估,是通过项目完成后再次对项目立项的必要性、经费预算的合理性、研究开发内容和考核指标设置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评估,从中发现项目立项和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结题一段时间后再组织评估,是通过考查科研项目成果在实际生产的应用情况,评估当初立项的必要性,是否脱离生产实际,是否符合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从而防止企业在科研项目上的投入失败,增强预防科研项目风险的能力。通过项目的后评估,总结科研项目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同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完善企业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进而提高企业对科研项目管理的水平,提高企业科研投入的回报率。
(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科研项目的成果,只有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才能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企业开展科研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1.将成果固化于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工艺规范、操作规程、考核指标中,以提高企业的产品档次、操作水平、技术经济指标;2.将成果应用于产品的设计、生产中,增加产品的规格品种和功能,以实现产品升级换代,改进和完善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将成果应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中,提高企业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资源消耗,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4.将成果进行技术贸易,企业的科技成果,只要不是企业的核心关键技术,都应通过技术贸易的方式进行推广应用,获得经济上的回报和收益。
(三)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科研项目的发明创造,使企业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是科研项目后期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科研项目完成后,要督促、检查科研项目中的发明创造是否及时申请了专利,研发设计的计算机软件是否申请了计算机软件登记以及作为企业的著作权进行了保护,项目的发明创造中不适合申请专利的是否列入了企业技术秘密的保护范围以及作为企业技术秘密进行了保护。
(四)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在保护企业发明创造的同时,使社会公众知晓企业所拥有的科研成果,从而树立企业重视科技、技术领先的良好社会形象。在创造发明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在科技期刊、技术交流会上发表科技论文,增加人类知识宝库积累,为科技进步做出贡献。将企业科研项目中取得的成果,申报国家、省、市的科学技术奖,社会力量设立的各类奖项,增强企业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加强企业科研项目后期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和增强科研项目后期管理意识
1.企业领导要将其纳入企业科技管理的重要内容,进行安排、布置、检查和考核。2.企业科技管理部门要自觉地将其纳入部门职能职责,对科研项目的管理时限从项目开始、验收延伸到验收后的一个时期。3.企业各部门、单位以及专业技术人员要将承担项目的期限从项目开始、验收延伸到验收后的一个时期,自觉配合科技管理部门做好科研项目的后期管理
工作。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明确科研项目后期管理是企业科技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要制定科研项目后期管理制度,包括管理内容、任务、部门、程序、结果的考核等,并与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工艺技术、成果管理等工作配合。
(三)纳入对部门、项目单位和项目组的考核
科研项目在立项之初,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组就必须承诺配合科技管理部门做好项目的后期管理工作,并纳入对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组的考核。只要项目承担单位的各级领导、科技管理部门、专业技术人员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的后期管理,单位的科研成果必将得到推广应用,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监管制度
1.对于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不论其资金来源渠道,必须全部纳入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并确保专款专用。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规范科研合同的订立行为,对科研项目负责人使用科研经费实施有效监督,确保科研项目资金安全并合理使用。2.要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内部审计与财务验收工作。管理部门应针对当前横向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立和完善校内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对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管理。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没有明确规定的,由管理部门制定管理办法予以规范。人员经费、业务费等其他各项支出,应根据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的要求据实列支,不得预提。3.应加强与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分工负责;自觉接受并积极配合财政部、审计署等有关部门和科研经费提供方或其委托的社会中介机构,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和科研合同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的检查监督。
参考文献:
3.基于技术创新理论和关键词共现分析的科技成果技术机会分析方法研究曹利娜,李辉,CAOLi-na,LIHui
4.论如何提高高等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牛瑞阳,王培璋,NiuRuiyang,WangPeizhang
5.新形势下石油企业科技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郝小云,张翠萍,党晓峰,HAOXiao-yun,ZHANGCui-ping,DANGXiao-feng
6.发挥高校科技优势服务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周坚,刘桂仁,张晓庆,ZHOUJian,LIUGui-ren,ZHANGXiao-qing
7.搜索引擎在企业竞争情报搜集中的应用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张莉,ZhangLi
8.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技术的探讨孙龙,成银丽,徐华,左小春,SUNLong,CHENGYin-li,XUHua,ZUOXiao-chun
9.试论膨胀加强带的施工技术王翰,黄松林,王萱,WANGHan,HUANGSong-lin,WANGXuan
10.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控制及调节李毅斌,LIYi-bin
11.中厚板JGC-T超声波在线探伤攻关沈士杰,靳钊,黄瑞贤,SHENShi-jie,JINZhao,HUANGRui-xian
12.浅谈在用锅炉的节能降耗问题杨洪斌,YANGHong-bin
13.基于EXCEL的经销商综合评价方法应用研究张建华,ZHANGJian-hua
14.技术创新人才的项目EVA分成率激励方法探讨和炳全,党莉莉,HEBing-quan,DANGLi-li
15.农网改造中架空绝缘电缆的设计及施工吕镇,许晓明,LVZhen,XUXiao-ming
16.舍饲养羊要正确使用秸秆饲料化技术常艳萍,CHANGYan-ping
17.柠条机械加工的效益分析胡乂心,HUYi-xin
18.张家界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及对策研究陈生萍,罗光强,CHENSheng-ping,LUOGuang-qiang
19.建筑基础底板温度裂缝的控制分析郑爱武,ZHENGAi-wu
20.郑州市第三方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杨银良,霍松淼,YANGYin-liang,HUOSong-miao
21.变压器出口短路后电气试验的探讨魏万杰,WEIWan-jie
22.基于WEB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研究贾文,JIAWen
23.我国土壤养分特征分析张书鹏,ZHANGShu-peng
24.FDI与苏州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孔进,KONGJin
25.河北省实施循环消费的必要性和对策李新慧,赵霞,谢佳伟,LIXin-hui,ZHAOXia,XIEJia-wei
26.浅谈县域电网规划策略赵晓,王瑜,ZHAOXiao,WANGYu
27.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策研究周勤,ZHOUQin
28.英美模式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研究李瑞萍,LIRui-ping
29.六西格玛管理在我国的应用研究刘磊,周菲,LIULei,ZHOUFei
30.浅析石油钻探施工企业基层激励机制的构建与完善侯新军,HOUXin-jun
31.实现"点石成金"的梦想毕坤
1.论国防知识产权危机预警和管理机制的构建李泽红,张娅如,敬卿,LIZe-hong,ZHANGYa-ru,JINGQing
2.集成电路知识产权相关问题的探讨俞荣,赵襄元,YURong,ZHAOXiang-yuan
3.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高校专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邱丽敏,QIULi-min
4.赵楼煤矿首采工作面热害预测及治理王伟,辛嵩,张明光,苗素军,张祥云,WANGWei,XINSong,ZHANGGuang-ming,MIAOSu-jun,ZHANGXiang-yun
5.利用AutoLisp实现导线图的自动绘制张红忠,段友莲,ZHANGHong-zhong,DUANYou-lian
6.机电设备安装试运行异常现象分析与对策罗江鹏,LUOJiang-peng
7.试论动态电压恢复器控制方法的改进邵灵敏,李占琪,SHAOLing-min,LIZhan-qi
8.工业锅炉除渣机的改造安装与调试赵玉珍,李彩霞,周玉贵,ZHAOYu-zhen,LICai-xia,ZHOUYu-gui
9.矿用PHS型小灵通无线通讯在电机车调度运输中的应用贾相荣,李洪刚,JIAXiang-rong,LiHong-gang
10.新形势下石油企业科技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郝小云,梁铭,党晓峰,HAOXiao-yun,LIANGMing,DANGXiao-feng
11.以实验项目合理建设和科学管理为契机,全面提升实验教学水平肖蓉,XIAORong
12.浅议新增硕士培养单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王刚,WangGang
13.深化建材实验教学改革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刘灿红,LIUCan-hong
14.数字化校园网中的网络管理研究雷斌,LEIBin
15.对计算机职教师资本科教学法的研究曾广朴,ZENGGuang-pu
16.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李家阳,LIJia-yang
17.我国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改进措施贾海波,耿春香,JIAHai-bo,GENGChun-xiang
18.石家庄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田东良,郭利朋,TIANDong-liang,GUOLi-peng
19.开展茶文化研究李冬,陈红伟,陈玫,李思颖,LIDong,CHENHong-wei,CHENMei,LISi-ying
20.热泵机组应用于华南地区的系统分析陈胜,陈姝,CHENSheng,CHENShu
21.一种改进的多关系半连接数据库查询算法研究梁克兵,颜妍,LIANGKe-bing,YANyan
22.茅庵河大桥不同混凝土强度的预应力空心板破坏性荷载试验研究温鸿盛,WENHong-sheng
23.供电企业经营管理分析与绿色营销陈健生,CHENJian-sheng
24.浅谈电力工程建设的风险控制与索赔管理嵇成能,包国年,JICheng-neng,BAOGuo-nian
25.试探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杨冬梅,YANGDong-mei
26.面向流域水资源安全的决策支持系统构建探析李超,王烜,LIChao,WANGXuan
27.隧道施工方法分析李东平,LIDong-ping
28.低应变法在基桩检测中的局限性及误区分析陈花林,王年生,CHENHua-lin,WONGNian-sheng
29.软件老化现象研究王清,WANGQing
30.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探析刘平,吕红卓,LIUPing,LVHong-zhuo
31.宝兴大厦地震反应分析石立彬,陈清军,SHILi-bin,CHENQing-jun
32.连续箱梁预应力施工过程中疑难问题处理黄智军,HUANGZhi-jun
33.浅议污水处理厂的工艺优化钟度平,ZHONGDu-ping
34.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和产业化分析刘亚勇,LIUYa-yong
35.水中污染物处理的研究进展蒋日昆,蔡艳,JIANGYue-kun,CAIYan
1.谭浩强:教授计算技术的大师普及现代科技之巨擘赵凡
2.闵恩泽院士:中国炼油催化剂之父赵凡
3.陆婉珍院士:石化精英巾帼楷模赵凡
4.西甜瓜育种专家——吴明珠院士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李霞
5.稻田奥运三连冠中国"稻路"奏凯歌——记我国著名水稻专家刘文炳研究员赵凡
6.传播膜科学技术开拓膜工业产业——访浙江大学陈欢林教授杨爱军
7.国外科研资助机构的国际合作战略韩建国,HANJian-guo
8.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福建农林大学实施国际合作项目的实践经验与理性思考(二)张华英,ZHANGHua-ying
9.国际科技合作项目HtTp://
10.对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李爱军,韩汝军,孙江文,LIAi-jun,HANRu-jun,SUNWen-jiang
11.指导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尝试、经验与探讨张雨浓,陈轲,过晓娇,ZHANGYu-nong,CHENKe,GUOXiao-jiao
12.科技管理人员素质探讨何金整,肖金恒,HEJin-zheng,XIAOJin-heng
13.科技馆(或科学宫)的教育定位与特性研究陈伯成,CHENBo-cheng
14.成都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管理运行机制研究曾蓉,ZENGRong
15.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区域产业集群的对策思考林东,林秀琴,LINDong,LINXu-qing
16.论竞争情报的获取途径及方法高敏利,GAOMin-li
17.金融危机对黑龙江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影响及对策探讨——以绥化市为例孙滨,欧阳怀东,罗英辉,SUNBin,OUYANGHuai-dong,LUOYing-hui
18.套管和油管螺纹密封性在油田使用中的重要性雷齐松,李玉宁,韩晓文,徐晓伟,张艳玲,LEIQi-song,LIYu-ning,HanXiao-wen,XUxiao-wei,ZhangYan-ling
19.基于Fisher判别分析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李刚成,LIGang-cheng
20.超分辨率Root-Min-Norm井下定位算法陈惠宁,张明光,韦伟,CHENHui-ning,ZHANGMing-guang,WEIWei
21.基于嵌入式linux和GPRS的输油管道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戴琳峰,DAILin-Feng
22.比重瓶法测定PBT树脂密度邵宇政,SHAOYu-zheng
23.谈单相电能测量的特殊用法吴文芳,WUWen-fang
24.天津地方铁路数字专用调度通信系统王福和,WANGFu-he
25.湿式多盘制动器制动间隙的自调装置的结构与原理陈玲丽,苏志成,CHENLing-li,SUZhi-cheng
26.矿井瓦斯监测和防治技术措施初探杨希瑞,YANGXi-rui
27.软件实现单片机串行通讯波特率的自动解调夏志军,XIAZhi-jun
28.探析企业供电的安全与成本管理李珍珠,LIZhen-zhu
29.公关咨询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应用策略戎霞,RONGXia
30.基于视觉导航的智能车辆方向控制系统研究雷帅,LEIShuai
31.基于网络环境下我国汽车网络媒体的竞争情报探析刘岚,LIULan
32.论别墅区环境景观建设和规划党志宏,DANGZhi-Hong
33.大规模网络拓扑可视化工具的研究综述赵龙厚,ZHAOLong-hou
34.建筑地基施工方法新探邹新峰,ZOUXin-feng
35.汽车电气系统过电压的产生及其抑制分析蔡瑞琳,孙志成,叶勇,王琪,张建宏,CAIRui-lin,SUNZhi-cheng,YEYong,WANGQi,ZHANGJian-hong
36.宝钢1450连铸结晶器铜板镀层裂纹分析及改进王庆新,张跃钢,黄丽,瞿勇,WANGQing-xin,ZHANGYue-gang,HUANGLi,QUYong
37.某公路隧道地应力测试及岩爆预测分析周秋梅,ZHOUQiu-mei
1.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驱动机理研究钟荣丙,ZhongRong-bing
2.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企业创新从认识创新开始肖刚
3.突破观念创新体制建设独具特色的产学研基地——纵论珠海市产学研合作经验罗山
4.国防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中若干知识产权问题研究白杨,BaiYang
5.浅谈农业高校科教兴农工作李澎,吕杰,王世富,李东,LiPeng,LvJie,WangShi-fu,LiDong
6.高校企业改制富余人员管理及分流安置问题的探讨张睿,叶深溪,苏志宏,ZhangRui,YeShen-xi,SuZhi-hong
7.微利业务: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战略选择李宝斌,姚春梅,LiBao-bin,YaoChun-mei
8.关于高校科技统计工作的几点认识张经强,ZhangJing-qiang
9.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张亚光,韩瑞宏,田华,ZhangYa-guang,HanRui-hong,TianHua
10.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天然草原改良中的应用官涛,周存芳,汪晓爱
中图分类号:E835.8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创新己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成为增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发达国家或先进地区在科技管理创新、提升国家或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我国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方式为主线,强调科技进步和创新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作用。曹妃甸港作为中国沿海港口的后起之秀,将为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特别是将对河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并将成为支撑河北省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新兴战略平台[1]。而科技管理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如何提高科技管理水平成为推动曹妃甸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1 科技管理
科技管理就是管理者根据科技活动的任务及目标,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手段,对科技活动中的人、财、物、组织、信息等各种资源或要素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充分发挥各种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效用,以便圆满地完成预定的科技目标。
近几年,曹妃甸科技管理工作在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足,分析曹妃甸科技管理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技政策支撑力度仍不够强。由于曹妃甸建立时间很短,在很多方面尚未出台统一的科技执行政策,导致各功能区在落实上级政策及执行原科技政策等方面出现问题。第二,科技人才制度不完善。现有的科技人才政策没有形成体系,支持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安家费、补助费等,普遍存在“重引进,轻培养使用”的现象,特别是人才政策没有与科技、经济等其他政策紧密结合。第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水平有待提高。曹妃甸虽然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科研机构少,研发实力较弱。在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方面系统化、全面化的扶持政策较少,创新资源较为分散,还没有形成网状或者科技研发系统,各功能区科技资源各自为政,配置效率不高,由于缺乏对区内外科技资源集聚和整合手段,因此尚未形成健全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2]。
2 提高曹妃甸科技管理水平的策略研究
针对曹妃甸现行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基础上,就提高曹妃甸科技管理水平方面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加强技术预见研究,完善科技发展战略
加强技术预见研究能够帮助曹妃甸科技管理部门清楚地界定短期和中长期研究计划,并注重在制定过程中将各种科技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
(1)优势产业继续保持
对于在己取得较好声誉的冶金、电气、化工、陶瓷等优势产业方面,改造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参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积极性。
(2)发展新兴特色产业
通过政府连接作用,为企业找准、找好对口单位促进产学研科技合作,以点串线,以线带面,通过发挥龙头企业集聚作用,形成从种、养、殖、加工到流通的一体化产业链,形成一批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带动作用的生态特色产业集群。
2.创新科技政策体系,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技术创新体系在整个曹妃甸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承担主要作用,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
(1)通过大规模引智建立研发机构
需要运用毗邻京津的优势,利用京津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特别是要加强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河北联合大学等的合作,面向京津开放,通过大规模引智的形式来构筑起曹妃甸自身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
(2)构建创新联盟和创新集群
利用传统产业优势,构建创新联盟。利用唐山钢铁、煤炭、动车、陶瓷、化工的产业优势,打破企业界限,建立产业创新联盟。使企业能够共享科技成果,增强整个行业的竞争能力。利用开发曹妃甸,唐山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会,大规模的开发循环经济技术、低碳经济技术,为唐山市的资源城市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构建现代制造服务创新企业集群。要积极引进和培育现代航运与物流服务业企业,提高现代化和智能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服务外包,重点发展业务流程外包、信息技术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积极融人现代物流、金融、制造等服务领域。
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企业集群。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是曹妃甸区的特色增长点。首先,依托国家海洋研究机构尽快建设海洋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海洋重点科技创新机构,增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转化能力。其次,重点开展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形成海洋科技产业增长点。
新能源创新企业集群。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是缓解我市能源压力,满足市场需求的战略选择。重点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风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建立新能源企业产业集群。
3.加大投资和融资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加大政府对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和监督,通过对科技资金的管理来满足曹妃甸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公共需要,使资源合理配置并发挥其最大效益。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应建立科技投入资金占财政收入比例的稳定增长机制,以制度保障政府体制内的资源分配并充分引导社会资源聚集。为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应集中财力对在曹妃甸经济发展中具有制约和牵制作用的重大项目、重大技术攻关难题、关键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等给予重点支持,对于具有曹妃甸地区特色的原始科技创新给予支持,使资金的投入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2)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金融和风险投资为支持,吸引社会资金和引进外资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制。增强科技投入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探索财政科技投入与金融机构及企业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科技投入机制,运用资本市场促进科技与教育、科技与产业、科技与社会发展、科技与地方特色产业开发、科技与资本、科技开发与基础设施投资在多个层面上对接融合,广泛吸纳境内外各类资本投向科学研究和新产品开发,联合推动,共同发展。
(3)破除融资瓶颈
建立统一的科技投融资平台,政府应将财政预算收入、土地收入等有形资产和政府规划、公共政策、公共产品定价、政府信用等无形资产集中到此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和使用,并通过分类、重组等方式发挥其最大效用。依托现有科技金融机构,建立集科技风险投资、科技担保、科技贷款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投融资机构,面向科技型企业提供包括股权投资、债券投资、投资咨询等在内的全方位、一体化的投融资服务。
4.优化科技人才管理,充实社会创新力量
实现科技人才与科技管理目标的协同以及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曹妃甸在今后的科技人才管理中应予以重视的,曹妃甸要围绕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把科技人力资源作为最重要战略资源,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紧紧抓住培养、引进、使用和奖励等环节不断创新科技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形成“本地培养、外地引进、留学归国”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工作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3]。
(1)完善人才培养措施
针对薄弱的基础性研究领域,结合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和重大项目工程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紧缺人才、拔尖人才和高级青年专技人才。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鼓励支持企业通过创新和发展,造就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
(2)创新人才引进方式
借鉴深圳经验,推行高端人才全球招聘制度,在欧美发达国家和香港地区等统筹设立海外人才联络处,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各领域的核心领军人才,给予与国际接轨的薪酬待遇。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建“国家级曹妃甸留学生创业园”,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操作性强的措施,吸引国内外科技人员、大学毕业生来曹妃甸创业。
(3)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好、保护好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激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拴心、贴心、宽心、舒心的用人环境,使人才“进得来、用得好、留得住”,使曹妃甸成为人才辈出、人才聚集、人才创业之地。
5.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服务科技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促进科技成果研究和转化的中介组织,是由政府和企业建立的服务结构。目前来看,科技服务体系应当首先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目的是为了科技服务提供有效地保证。
(1)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平台
建立开放式、市场化运作的曹妃甸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吸纳国外高端研发机构,中央和地方大院大所、重点高校、龙头企业的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等多元实施主体参与共建。此外,还应搭建创新资源平台,实现创新信息资源和政务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
(2)探索“产学研”发展新道路
完善契约制度,建立战略联盟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建立技术参股、效益分成、委托研发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利益分享机制;支持和鼓励功能区与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建立面向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为曹妃甸企业开展长期的战略咨询、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科技服务工作,探索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6.加强科技预警管理,提高管理应变能力
结合公共管理中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在科技管理过程中引入“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做到“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弥补传统科技管理中只强调管理带来的有利状态,“忽视”或“短视”科技管理过程中因诸如社会、经济、科技等外部大环境发展产生的多样性需求以及由内部诸如失误或者低效科技管理行为而带來的不利甚至危险状态,强调事先预控和经常性预防,通过组建科技预警管理组织机构、完善科技预警措施以及加强科技预警管理研究等,不断优化政府科技管理行为[4]。
(1)建立科技预警组织机构
建议在政府内部建立科技预警管理组织,实现科技应急管理的公共治理。建立由其他政府部门、社会专业团体、企事业单位、媒体甚至个人等参与的对科技管理内部与外部过程进行常规监控、综合监控和危机监控,形成多元主体参与互动的监控网络。
(2)健全科技预警管理政策措施
建立科技预警管理实施意见和实施办法,针对科技预警管理中的“监测、诊断、预控、矫正”四个管理阶段特点和科技预警管理控制性、预见性、警告性、纠错性和免疫性等本质属性,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3)加强科技预警管理研究分析
借助唐山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以及高校的信息和技术优势,建立其与政府的联动机制,为政府提供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推断等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及时、真实、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晓春.曹妃甸港口对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814-817.
2. 李峰.基于国家创新型皿市的唐山市区域科技创新恤系的构建[J]. 科技信息,2012:94-95.
关键词:信用信息;信用管理;现状;对策
1开展科技计划信用管理的必要性
1.1政策要求:推行信用管理是大势所趋
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要求探索建立科研机构和科技社团及科研人员的信用评价制度。201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依法依规运用信用激励和约束手段,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1.2现实需求:增强警示性形成震慑
加强科技计划活动相关责任主体的科研信用管理,尽快出台针对性的科研信用管理制度规范,对科技计划活动中的失信行为实行科研信用记录和惩戒制度,能够增强对相关主体的警示作用并形成震慑,同时是做好全省科研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2广东省科技计划信用管理现状
2.1制定科研信用管理制度,加强制度保障
2014年9月广东省科技厅出台《关于科技计划信用的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广东正式全面启动科技计划信用体系建设。2015年底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科技咨询专家信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初步建立了专家信用管理系统,并得到了广大专家、科研部门和单位的广泛认可。
2.2实施科技业务管理“阳光再造”,实现涵盖科技业务全流程的“痕迹”管理
从2014年开始,深入调研借鉴国内外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的先进经验,针对科技管理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全面实施省级科技业务管理阳光再造行动,并相应调整优化省科技厅内设机构及业务分工,全面推动广东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广东已经初步建立了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并投入使用,阳光政务平台可完成科技项目全流程的审核审批,科技咨询专家的信息管理,科研信用体系管理,数据分析辅助决策等功能。
2.3建立科研信用数据库,积极推动信用体系建设
构建科技咨询专家信用管理数据库,所有在库专家须接受信用管理才可参与科技咨询活动,对专家参与的科技计划活动名称、时间、次数、是否存在失信行为等信息进行记录,实现全程留痕管理,有助于科技咨询活动质量的提升。
3广东省科技计划信用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3.1信用信息的采集与评价、各信用主体信用管理实施细则、信用体系尚不健全
信用信息的采集与评价是科技计划信用管理的核心环节,科技计划中出现的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报和调查工作尚未完全明确,一旦相关行为主体触发了信用行为后,信用信息的收集途径、举证方式存在一定困难,需要人工对佐证材料进行审核并将信用变动录入系统。
3.2信用行为等级的确认和信用值调整规定不够完善
基于项目管理过程的指南制定、项目申报受理、项目评审、实施管理、结题验收、绩效评价、监督管理等各个环节,与信用有关的行为将给予记录,并以此为据对各信用主体的信用值进行调整。系统自动触发记录的信用行为,需要进行不定期的抽查,而人工录入的信用行为不是系统的标准化行为,因此需要制定人工录入信用行为的审批细则。
3.3信用信息的数据共享和应用处于起步阶段
通过科技计划项目信用管理产生的失信记录信息作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申报和参与科技咨询活动的参考,范围仅限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影响力还不够。缺乏信用信息数据的共享平台,暂时还未能在全省范围内实现科技计划信用数据的共享和应用。
4对策与建议
4.1抓紧完成严重失信等相关规定的制订,做好制度出台后落地工作
抓紧完成针对项目承担单位、承担人员、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科技咨询专家、中介机构等科技计划活动参与主体严重失信与惩戒相关政策制度的拟定工作,加大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增加失信成本,形成警示和震慑。
4.2针对各个信用主体尽快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
在《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科技咨询专家信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基础上,制定科研信用管理和不端行为处理制度,激励科研诚信行为,重点防范和惩戒科研活动中的各种编造、作假、剽窃、骗取滥用科技资金、利益勾结、违约失信和其他违背公认准则、社会公共道德的行为,全面推进科技计划项目的信用管理工作。
全面质量管理(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 原是企业管理的概念,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已在企业中得到成功运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是通过人、财、物的调集与配置、学术资源的组织与交流的系列管理活动,也具有一般管理的共性。本文试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来探讨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
1.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与高校科研项目管理
60年代初,美国的费根堡姆(A.V. Feigenbaum)和朱兰(J.M. Juran)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概论和理论,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很快被普通接受和应用[1]。TQM的主要特征有三个方面:一是系统性。二是全面性。三是科学性。[2]
当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存在“三重三轻”的问题,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科学指导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项目管理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不仅基于该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行之有效性,重要的是,其基本理念符合高校科研管理要求。因此,科研项目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2.高校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高校科研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首先是全过程的管理。科研项目的管理包括课题的申报立项、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等一系列环节。根据TQM理念,科研的质量不只是来自一两个环节,而是要在整个过程中得到控制。
(1)申报立项阶段:包括科研项目来源渠道信息获取与、组织申报、立项管理等环节。科研管理部门首先要建立起获取和信息的渠道,及时掌握科研动态,并向相关对象通报。然后要积极动员申报,精心组织协调联合攻关。同时具体指导申报者做好标书,以提高课题申报质量;对申报标书要严格把关,进行预审查。课题申报后,要及时注意动态变化;课题批准立项后,要及时反馈通知申报者实施。
(2)项目实施阶段:包括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环节。课题的开题论证是课题研究的开端,可确保课题研究工作在科学有序的轨道上进行。中期检查是了解课题研究进度,确保研究工作不至于半途而废。针对不同性质类别的课题,中期检查可采取不同的形式,既可由学校层面的科研管理部门组织,也可由学院组织。
(3)结题鉴定阶段:包括结题、鉴定、知识产权保护环节。通过结题鉴定,总结和挖掘科研课题成果,发现学术尖子和科研骨干,为成果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4)推广应用阶段:科研成果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是科研的最终目的。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要主动出击,为科研成果寻找市场,促使成果产业化,尽早转化为生产力。
3.高校科研项目的全员管理
高校科研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应是全员参与的管理。高校科研除了职能部门的管理,还应包括课题组成员、开题论证者、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等人员参与的管理。只有全体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人人有责”的管理观念,才能真正确保科研顺利开展,提高科研成果质量。高校科研的全员管理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管理者层面: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者包括科研(技)处管理人员、院系科研管理人员以及科研设备与经费管理人员。要加强管理人员的思想和业务培训,使之不断更新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精通业务,力求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管理者。
二是研究者层面:主要是抓好课题主持人和课题主要研究人员研究能力、研究水平的提高工作,这直接关系着科研的成败和质量。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也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创造条件,积极扶植培养有潜力的科技人才。
三是专家层面:包括参与立项评审、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的专家以及校学术委员会成员等。高校课题涉及多个学科,要选择相应的内行参与对口管理,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科研管理部门还要组织实行课题管理的专家研讨制、专家论证制和专家评审制,引领科研方向,保持学术公正,防止学术腐败。
4.高校科研项目的全因素管理
影响高校科研质量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根据TQM理念,科研项目管理要抓好影响质量的各个因素特别是可控因素的管理工作。人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因素,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必须高度重视人员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科学研究提供信息,为科技管理的调控和决策服务。科研条件因素是较客观存在的,而科研氛围和政策因素就有较大的可变性。科研规章制度的制定既是全过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全因素管理的重要内容。实行制度管理,既要充分体现研究工作的规范性,又要保证学术民主,保护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科研营造健康的学术氛围,建立科学的科研考核与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政策导向,能有效地促进科研朝良好的方向发展,产生更多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科研项目管理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管理水平。把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能促使高校更全面地考虑科研质量问题,把科研项目管理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更加关注科研的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更加强调参与管理的每一成员的质量意识,更加强调系统中各要素的整体优化。但是,企业管理理论的引入,并不能照搬照抄。因而在借鉴运用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时,不能生搬硬套,使科研管理工作走入误区。
注:本文是上海师范大学科研项目“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及绩效研究”(编号:SK201139)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龚益鸣.质量管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前言:基于企业科技创新理论相关成果,在充分分析我国电力设计企业科技创新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外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电力设计企业实践,侧重探讨了提升电力设计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与管理机制优化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本文研究电力设计企业在当前环境下的科技创新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1 输变电设计企业的科技创新现状
输变电设计企业主要开展电源项目和各类电网工程的勘测设计业务,企业优势有:具有一支学历高、专业知识精、综合素质好的人才队伍;具有良好的信誉和稳定的客户群体;行业进入壁垒大,企业技术优势得天独厚等。劣势有:生产能力相对过剩;重生产轻市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观;勘测设计产品单一,企业经营风险教大;缺乏综合性高端人才等。
近年来,各设计企业从战略高度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把科技工作摆在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强科技研发平台及科研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形成管理、研发、应用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内外部资源有机结合;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得到不断完善,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研发能力不断增强。
虽然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也应看到,各设计企业科技水平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一是在高端业务领域与中电工程所属企业存在差距,缺少核心技术和竞争力强的专有技术;二是科技创新平台等级低,涉及战略性、前沿性与关键性的高端课题少;三是缺少高层次人才,尤其缺乏专家型、大师级的复合型领军人才;四是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科技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五是科技成果份量不重,获得的科技奖项级别不高。此外,知识产权分散,集中度不够,在业务中起关键作用的专利和专利群很少。
2 制约输变电设计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外因素
制约输变电设计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国家或地方对勘测设计咨询企业的鼓励政策力度不够;市场结构的不平衡不利于企业实施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亟待提高等。内部因素主要有:科技创新在企业经营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能力较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相对匮乏;技术转移和推广应用力度不够等。企业创新成果应用中缺少适用性、应用率、经济性、应用效果等指标,创新效益的评估机制不健全。这些都是企业在创新管理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科技创新能力由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决策与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六方面构成。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利用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采取一定的管理手段,以激发组织创新潜力、改善组织创新绩效、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它是一种涉及企业创新要素、过程和管理的综合能力,具有系统性、动态性、累积性、多样性等特点。
结合电力设计企业发展现状,在充分结合诸多研究基础上,考虑到定性和定量、微观和宏观等各方面因素,将电力设计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42个三级指标,同时采用半定量的矩阵分析法,初步分析了电力设计行业的创新能力强弱程度,
3.建立健全具有企业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完善创新管理组织机构。强化技术委员会的领导职能和战略职能、适时建立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等,强化科技创新的专职管理。建立技术中心以后,目前常规的科技项目管理、专利申报、科技报奖等均可纳入其中,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可以落实到具体的专职部门负责实施,将项目管理模式引入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成效。
实施创新课题项目化管理。科技创新工作包括从立项、计划、审批、执行、控制、检查、验收、考核等流程,同样涉及到目标、质量、进度、成本、风险及合同管理等内容,因此,可将项目管理模式真正融入科技项目管理中,把项目决策权和人、财、物权委派首席专家(项目负责人)管理,将科技创新项目和工程项目置于同等重要地位,有利于组织技术人员协同攻关、提高创新效率。
完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投入机制上,应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增加专职研发人员数量及相应的技术培训投入。运行机制上,要把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人员投入、培训经费和创新成效等作为评价主要内容,系统设计评价程序和方法,科学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使创新指标成为企业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应用和市场开发一体化策略的内涵是: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优化创新要素,加强技术开发力度,全面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设计水平。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应用和市场开发一体化策略可采取研发团队和设计团队相互重叠的人力资源,同步开展相关技术攻关和工程设计,保证了科技创新与设计业务的相互衔接,促进实用化成果有较高的转化率和应用水平。
在管理体制优化方面,应考虑输变电设计企业个体各自状况,在整个行业内所处位置和不同发展阶段,考虑战略实施的要求,对各电力设计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进行优化。
4 采取合作开发与自主研发并举的科技创新模式
输变电设计企业应抛弃固有的封闭模式和僵化习惯,采取合作开发与自主研发并重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建立虚拟化和实体化相结合的创新团队,实现“资本、知本、智本”的良性循环。
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机制提升创新能力。通过产学研机制的纽带可以为企业培养大批人才,为创新型领衔人才的成长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促进企业人才科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科研机构的研发人员,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熟悉企业的创新需求、生产运作和盈利模式,有助于研发机构更好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发挥企业主体地位,真正形成和掌握核心技术。输变电设计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目的,归根到底是通过科技创新形成的核心技术获取竞争优势。因此,无论采取合作创新为主还是自主创新为主,都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在目标定位、课题选择、项目策划、技术方案、试验研究、成果编制、评审鉴定、技术推广等创新环节中牢牢掌握主动权和自,确保创新成果的新型实用。
5 加速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的专业领军人才
实施科技创新策略时,输变电设计企业应加速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的专业领衔人才,构筑人才高地。
积极引进高端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对企业至关重要,一个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仅可以显著提升组织技术水平,还直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对提升企业地位立竿见影。各电力设计企业应根据发展战略优化人力资源,积极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稳固构筑人才高地,形成人才竞争优势。
采取有效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培训体系。企业应形成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培训体系。
6打造一体化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
从信息化应用基础来说,某输变电设计企业已经建立起以科研项目为核心的科研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构筑了稳固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并搭建一个统一集成的信息化综合系统,基本实现了科技项目的一体化管理。
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上线,使得科技管理由纸质文本管理转化为电子文档管理,所有科技项目的信息均能在数据库中检索并生成电子表单。职能管理部门和项目承担部门、人员的沟通更为有效,准确性更强,过程控制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随着科技管理系统中的信息的动态更新,即可实现科技项目从立项-计划-策划-实施-招投标-合同-付款-评审-验收-归档的全过程管理,使各级管理者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最准的信息。
结语
总之,工程的参与者必须要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扎实工作、认真研究、勇于探索,加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而实现输变电工程创优目标,同时保证整个电力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
“机电一体化”(mechatronics)是集机械、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交叉综合技术。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和电子设备以及软件等紧密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技术。它的本质不仅是单纯地利用电子技术来简化或替代机械,更重要的是将机械系统、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组成了最佳系统。
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增强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自动监视、报警、诊断等功能,大大简化了操作步骤并且简单、方便;适用面广、生产、应变能力强、工作质量高;它的自动化检验和自动监视功能可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自动采取措施,使工作恢复正常。
2.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我国制造的机电一体化产品都具有智能化、程序化、信息化的特点,以及设备体积小、操作、维护方便、保护齐全、性能可靠等优点,它的广泛应用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力水平。然而,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今后应加强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置,同时增加产品的通信功能,以适应综合自动化的需要;开发以微处理器和微机为基础的矿井设备工况和健康监测以及微处理器、计算机和专家系统的应用等;机器人仍然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3.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在煤矿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3.1 提高劳动效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应用使过去落后的生产方式得到极大的改变,大量新型自动化电子设备的使用彻底转变了煤矿的作业模式,明显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幅提升了劳动生产率,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
3.2 提高了劳动安全保障,传统的煤矿工作环境非常恶劣,高负荷地工作会严重影响到矿工的身体健康和生产安全。采用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煤炭的采掘、运输、提升等,不仅可以使矿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而且还能降低发生事故和危险的几率,提高安全生产效率。
3.3 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矿工的劳动收入,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运用使得煤炭的产量大幅提高,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样使矿工的劳动收入有所提高,改善矿工的生活质量。煤矿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其它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
4.1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的一个典型应用就是电牵引采煤机。它具有许多液压牵引采煤机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良好的牵引特性。在采煤机前进时它可以提供牵引力,在采煤机下滑时它还可以进行发电制动;可用于大倾角煤层。牵引电动机轴端装有停机时防止机器下滑的制动器,可用在40°~50°倾角的煤层,而不需要其它防滑装置;运行可靠,使用寿命长。与液压牵引不同的是电牵引采煤机除电动机的电刷和整流子有磨损外,其它元件没有磨损,因此运行可靠,使用寿命长,维修量小;反应灵敏,动态特性好,结构简单,效率高。电牵引采煤机机械传动结构轻便简单,只做一次转换,电能转换为机械能,转换效率可高达99%,而液压采煤机的电能转换机械能的转换效率只有65%~70%左右。
4.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提升机中的应用。目前煤矿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水平最高的设备是矿井提升机,为全数字化交直流提升机。尤其是内装式提升机,在结构上将滚筒和驱动合二为一,大大简化了机械结构,充分体现了机械-电力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综合体。而全数字化提升机高度可靠,采用总线方式,使电器安装大大简化,此外,硬件配置简单,互相兼容。我国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化提升机,其核心部分ascs是由双cpu构成的计算机系统,其性能先进、操作简便、准确可靠。
4.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近几年来带式输送机已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重点。目前主要采用机、电、液一体化的cst可控软启动装置。它是一种专门为煤炭或金属矿石的长距离皮带运输机而设计的软驱动装置。一条皮带运输机可以由一台或几台cst驱动。由于尚未解决动态分析和在线监控技术以及启动延迟技术,我国带式输送机一般为3点驱动,对输送机的单机长度和运量存在一定的限制。而且,输送机的监控设备的功能、可靠性、灵敏度和寿命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显着的差距。
4.4 其他煤矿机电一体化设备液压支架则向电液控制方向发展,将计算机技术与液压控制有机结合,实现定压双向邻架或成组自动移架,避免对顶板和支架产生冲击载荷。煤矿供电要求是供电要可靠,质量要高,能满足大功率设备。因此应该推广节能型产品。高压开关柜采用维护量小,使用寿命长的真空开关。目前高、低开关柜普遍采用了“微机保护”,具备网络功能,可以实现远程遥控、遥测、遥信和遥调。
5.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支撑技术,目前已经成为矿山综合自动化的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采、掘、运装备的应用和推广,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煤矿生产的综合实力,为实现高效、安全、洁净、结构优化的煤炭工业生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静.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同煤科技.2006.(4)
科技服务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对很多没有本科院校的县一级类型区域来说(以下简称为县域),身处其中的高职院校的科技服务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该县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政校企三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促进县域经济、科技及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科技服务县域的内容包括科技孵化器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移、推进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区域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企业骨干技术人才培训、企业普通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并通过为企业开展成果转化、技术咨询、合作研发、人才培养、科技讲座等各种具体形式来为县域提供科技服务活动。
一、相关研究
从文献脉络来看,关于高校科技服务的现状呈现以下三个特点:特点一:分析现状中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存在问题的研究较多。吴毅在分析非中心城区地方大学的科技服务工作时提出办学观念陈旧狭隘、科技体制的脱节、科技创新渠道单一、缺乏政策经费保障是大学科技服务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并因此形成科技成果少、成熟度低、成果市场适应性差、转化率低等突出现象[1]。杨凤菊认为高校科技管理机制滞后、公共信息服务不畅、综合实验平台建设失衡、创新团队缺失是高校科技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2]。特点二:现有研究立足学校的视角分析高校服务内容、服务意识和服务方式存在的问题较多,立足顾客(企业)分析相应问题的研究较少。王杭州从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调查了浙江省部分高校的产学研科技服务工作,认为高校存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方式落后等问题。特点三:研究解决科技服务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时,多立足学校的视角,没能从顾客(企业)满意的视角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胡守忠提出高校学科链与地方产业链相对接、牵手地方龙头企业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学校科技平台。黄美忠等学者认为应该更新教育理念、主动对接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培养地方急需人才、苦练内功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健全社会服务机制等方面改进高校的科技服务工作。
从上述学者的研究中,不难发现,目前高校产学研科技服务工作主要存在大学科技服务意识差、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不佳、科技服务管理体制不健全、服务信息渠道不通畅等问题。但这些研究没能从顾客(企业)角度来进行思考,容易导致高校决策机构即使能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科技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但也只能模糊地没有轻重地没有针对性地去有效解决问题,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和科技服务社会能力的提高。
二、调查分析
为企业对高职院校科技服务工作的真实看法,课题组选取了XX技术学院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其所在县域内80家与其有合作经历的企业进行调查。共回收调查问卷76份。调查内容如下表1所示:
表1 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满意度调查表
课题组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在“企业对高职院校在科技服务管理方面的满意度”这一维度中,学校科研实力、科技服务主动性是被调查企业认为满意程度最低的两个选项。对“学校科研实力”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分别占14.5%和30.3%,对“科技服务主动性”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分别占11.8%和27.6%。从问卷调查后的进行的当面访谈中,企业人士认为高职院校缺乏市场意识、缺乏主动向企业宣传科技实力的意识和行动。在这种现状下,很多企业在看待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时带着有色眼镜,总认为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不如本科院校。根据笔者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分析调查,总整体科研实力来比较,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相对较弱,但是在个别专业上,也有一些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较本科院校强。而且一些高职院校的科研人员本身就来之于企业,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和解决实际科研难题的能力,带给企业的帮助反而会比本科院校的科技人员更大。但由于高职院校缺乏系统性的科研实力宣传和推广工作,致使企业们普遍性地对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不能认可。
在“企业对校方具体实施技术服务的人员的满意度”这一维度中,被调查企业认为“沟通能力”和“技术服务响应速度”是满意度最低的两个指标,前者被认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比例为15.8%和25.0%,后者被认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比例为14.5%和30.3%。在随后的当面访谈中,企业表示,高职院校派出的技术人员在解决技术难题中,相对来说,对成本的控制、对科研服务的时限等问题没有企业那样高度敏感,致使合作中经常发生沟通问题。企业还表示,校方的技术人员存在不能及时到岗、不能及时解决问题的情况,致使企业们普遍感觉有种“叫不应”的现象。针对企业们反映的两个问题,课题组随后访谈了部分参加过科技服务的校方技术人员。他们认为,前者是由于企业对成本控制的概念过于苛刻,省钱了还想着更省;后者是因为作为校方人员,自身还承担着教学和其他的科研任务,不可能像企业自身工作人员那样可以随叫随到。但校方的技术人员普遍认为,他们是严格按照校企双方签订的科技服务合同开展工作,企业提出的成本控制和响应速度等问题,他们虽然可以理解企业的想法,但恐怕非常难地完全按照企业要求那样去做。
三、对策和建议
(一)改变观念,创新服务机制。要先要从观念上,逐步建立企业是顾客,顾客是上帝的服务理念。传统习惯上,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定位要求并不强调科技服务,但在缺乏本科院校的县域中,高职院校已是当地人才和科技的高地,因此,有必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承担相应的科技服务责任。其次,在科技服务工作的保障机制上,要积极引入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建立独立于高校科研管理行政部门之外的市场化的技术转化中心或科研服务管理公司,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与当地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更好地在管理机制、管理思维上与企业保持高度一致,提升服务企业的主动性。
(二)内引外联,提高服务能力。首先,高职院校要紧密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积极设置对应专业,并据此大力引进各类高级技术人才,依次来提高服务县域的科研实力。其次,高职院校要以搭建科研服务平台的方式,利用自身和国内各高校联系紧密的情况,积极帮助企业介绍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和知名专家,将自身打造成一个内联当地企业外联全国专家的桥梁,以此来弥补自身科研实力薄弱问题,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
(三)政策激励,改善服务效果。校方的科技人员承担着学校的科研教学任务,也有些优秀科技人员的纵向项目很多,导致为企业服务的精力有限。为让这些人员更好更快地为企业服务,高职院校应积极出台各项鼓励政策。首先,从工作任务中,探索科研和教学任务的互换工作,对科研能力强的人员,可向本科院校那样,减少其教学工作量;或者以横向课题的贡献大小来评聘职称和职位,鼓励其将更多精力放在为企业服务上,提高为企业解决问题的响应速度。其次,为优秀科技人员创造团队服务企业的环境。这个团队服务,既可以是鼓励科技人员成立自身的科技服务公司,也可以鼓励科技人员在学校内组成由商务谈判、法律咨询、技术解决等专业人员的项目团队,减少传统模式中科技人员既要负责沟通交流又要服务技术解决的弊端,以团队化的科技服务来提高和企业沟通交流的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230-01
1 科技人才储备的组织保障
1.1 建立人才储备工作办公室
为保障科技人才的储备,中部地区应加强宏观调控,建立科技人才与经济的互动协调机制――人才储备工作办公室。该中心负责区域科技人才储备基金管理、科技人才信息平台及人才储备管理等日常工作。各下属区域相关部门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本辖区人才储备日常管理工作,为储备人才免费提供求职信息、择业咨询、推荐就业、职业培训、档案保管等服务。机构在人才储备期间,要对人才进行考核,建立其平时和年终考核档案,把考核情况作为储备人才使用、调整或取消资格的重要依据,最大限度减少人才资源的闲置和短缺。同时,组织、人事等有关职能部门要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全力抓好人才储备工作。
1.2 设立人才培训与服务机构
政府应设立人才培训机构对准备创业的科技人才进行培训,一方面帮助他们制定一个符合自己实际、可操作性较强、有发展前景、符合市场需求的创业项目的创业计划;另一方面促使他们进一步树立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掌握创业所必备的工商、税务、企业经营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国家对科技人才创办企业所采取的优惠政策。同时,在中部地区及其他区域设立科技人才资源工作机构,在国内外产业集聚区,开设专门区域急需紧缺的科技人才引进网点和窗口,对中部地区人才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和鼓励通过购买国际知名猎头公司、咨询公司的相关服务,在世界范围内搜寻各类优秀人才;通过完善外籍人员来中部地区择业的程序和服务体系,简化程序,留住并利用好引进的各类科技人才。
2 科技人才储备的运行保障
2.1 制定区域科技人才储备规划
中部地区科技人才储备规划是中部地区各省市政府和组织单元全面展开科技人才储备工作的行动指南,可以克服人才储备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利于人才储备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区域科技人才的流动、聚集及储备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须突出科技人才优先发展的观念,确立主动吸纳科技人才的思想意识。因此,中部地区各省市政府应当将区域科技人才储备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编入中部地区的战略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中。中部地区科技人才储备规划可涉及以下内容:各省市在人才储备方面所面临的当前形势,包括人才储备工作的现状、具备的优势、机遇及面临的挑战等;下一年度区域科技人才储备的总体要求;下一年度科技人才储备的工作重点及目标;下一年度科技人才储备的配套设施的建设等内容。
2.2 调整和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结构
首先,加快科技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区域内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授课内容,尤其加强高技术产业领域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扩大新技术、新能源、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环保等工程技术类人才的招生规模,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科技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使人才结构从源头上得到优化;其次,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提升现有的人员整体层次和激活人才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对现有的员工通过造成竞争的压力而激发其科研创新的活力。
2.3 加强科技人才储备工作的管理与监控
在进行科技人才储备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使人才储备工作不能正常进行,这就需要对人才储备工作进行严格的管控。对人才储备工作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包括对人才吸纳、人才配置、人才储备、退出淘汰等各个环节拟定标准,根据拟定的标准进行严格的衡量、评价,如果出现偏离原来目标的情况能及时进行调整,使人才储备工作能顺利进行。
3 科技人才储备的环境保障
3.1 构筑有利于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的政策环境
制定开放、灵活、富有效率、有利于区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人才政策,是中部地区科技人才优先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首先,在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方面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引进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紧缺的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为中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其次,实施引导科技人才向经济一线流动集聚的政策,包括支持企业建立科技人才培训基地、指导建设企业与其他研发单位的技术创新联盟、完善知识产权合理共享政策等;最后,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人才发展政策,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投入力度,扩大科研机构用人自和科研经费使用自,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注重向科研关键岗位和优秀科技人才的政策倾斜,鼓励科技人才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
3.2 完善有利于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环境
首先,完善科技人才管理制度,消除科技人才使用中的“官本位”思想,建立以学术和创新绩效为主导的资源配置和学术发展模式,鼓励和支持科技人才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并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其次,改进公共服务体系和服务机构,建立高品质、专业化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科技人才设身处地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最后,建立较为完善统一的科技人才成果保护制度与人才激励保障制度,解决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激发科技人才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动力,满足科技人才的多层次需求。
3.3 优化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的科技环境
首先,要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发挥科技人才基金等政府财政性资金对全社会的示范和激励作用,给区域内的科技人才、企业以信心,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完备的科研设施;其次,政府要制定一系列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的优惠政策和科技创新成果保护政策,加强政府、企业与研发单位之间的科研项目合作力度,支持企业展技术创新,使科技人才的科研工作得到更多的支持;最后,需要尽快引导科技人才资源向经济发展一线集聚,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提高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科技创新热情。
3.4 打造公平的经济报酬环境
经济报酬的公平性深刻地影响着员工的忠诚度及其工作绩效。企业只有在通过科学的职位评价、技能测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市场薪酬调查了解相同职位的市场工资率,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建立起具有外部竞争力的公平的薪酬制度,才能使员工感觉公平,提高其工作的满意度。公平的经济报酬能为科技人才才能的合理发挥提供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295-03
高校科研团队已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系统中科技产出和知识创造的主力军。2003年至今,高校科研团队的发明专利授权比例一直保持在26%左右,逐步成为创新的摇篮。在高校科研能力不断被重视的今天,科研团队管理的问题也开始吸引人们的眼球,因为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团队关键成果的产出效率,而且影响着团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进行管理的探索和改革,建立高效的运作机制对每一个科研团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每一支优秀科研队伍成长的必经之路。
一、目前高校科研团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现状
高校科研团队是指在高校中,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以科研创新为目的,由技能互补并愿意为共同目标相互承担责任的专业人员组成的创新协作组织。关于高校科研团队的研究文献有很多,综其所述,高校科研团队在研发和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归结如下:(1)团队内部成员参与度不高。许多科研团队中的一大部分成员都有一种懒惰、依赖、“吃大锅饭”心理,于是繁重的研究任务就落在了个别骨干研究人员的身上。这种“搭便车”现象不仅使得骨干科研人员压力大,而且又使得整个团队的运作效率低下;(2)成员之间交流欠缺。由于该问题在科研团队中的普遍性,所以,大多数关于科研团队管理的研究都提出了知识共享的建设理念。然而,“搭便车”心理却再次成为推动共享团队建设的拦路虎,因为积极参与研究的成员往往会为了防止别人“搭便车”而封闭自己的研究成果,拒绝交流;(3)缺少对科研运作的专业管理。一个团队的科研效率和成果,除了取决于团队领导者对所要研究的课题认识的深刻程度外,还取决于带头人能否对整个研究运作提出明确的分工,以便使各个成员都能发挥其自身技能优势。如果缺乏明确的流程管理,团队中便可能会有研究重复或“搭便车”现象。 由上分析可知,“搭便车”问题已经成为科研团队高效运作的阻碍。以往大多数文献对“搭便车”问题的研究只是基于原始的智猪博弈模型,并且多流于定性描述。
本文根据公理化智猪博弈系统来分析高校科研团队中的博弈现象(即搭便车现象),并对形成该现象的原因进行剖析,进而给出解决该问题的对策。
二、模型假设与构建
本文引用以下参数来描述该博弈系统:q表示当有一类研究者着手研究某课题时产生的单位公共收益。c表示单位科研所需成本。h,b,l分别表示科研能力高者单独研究、合作研究及科研能力低者单独研究时,科研能力高者享受到的单位收益。uh,ul分别表示科研能力高者和科研能力低者的科研效率(例如,可以年及出版专著数量以及对应期刊级别和出版社级别等衡量)。vh,vl分别表示科研能力高者和低者单位时间内享受到的公共利益的数量。d(d>0)表示做完一项课题所需要的工作量,本文假设工作量=完成某课题的时间×科研效率U。一类公理化智猪博弈系统将传统的智猪博弈模型提炼为以下六条假设:(1)“即踏即喷假设”:一旦踏板被踏,猪食立即喷出;(2)“弱和平假设”:两猪可同槽而食;一旦喷出猪食,先到者即吃;(3)成本假设:0?cl;(5)跑速假设uh≥ul>0;(6)吃速假设:vh>vl>0。博弈支付矩阵(见下页表1)。
上述假设用于本文科研团队研究即可相应论述为:(1)当其中一类研究者做某课题后必定会实现的收益q,但该收益既可能在即刻或短期内获得,也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才能产生。对较远期的未来时刻产生的收益Q,不论是效用方面的还是可度量的经济方面的,均可以用折现的方法得到其当前价值。设某时点的折现因子wi其中将时间t分为n等分,i=1,2,……n。当前时刻到未来某时刻t所产生的公共效益为Q,则当前时刻的效益q=Q/∏n
i=1(1+wi);(2)当其中一类研究人员做某课题时,另一类研究人员则等待别人的成果,然后做一些后续性的工作;当两人分别独立做同一课题时,就会产生竞争关系。智猪博弈中蕴含着合作、竞争兼顾的团队思想。实践也证明,无竞争机制而一味鼓励知识共享的管理方法会致使科研团队陷入效率日益低下的恶性循环,反之只有竞争却忽略合作的团队将会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团队成员无法协作,最终也只能以低效率收场。由以上分析可知,本文中的前两个假设是符合实际行为的;(3)研究能力高者做研究时其最后的收益要至少大于研究成本;(4)科研能力低者也最终能有利益可享;(5)反映科研能力高、低者的科研效率的区别;(6)反映科研能力高、低者转化成果的能力,一般而言,科研能力高者转化能力也强。后四个假设是很容易理解的,且都符合团队中人的理性的和实际行为。由此验证了本问题满足上述六条假设。
三、模型分析
为了探索是哪些因素造成高校科研团队科研效率低下,我们首先需要得知“搭便车”现象产生所满足的条件。在进行讨论前,本文假设科研效率以及单位收益是不变的。主要原因如下:科研中应当注重的是科研质量而不是数量,不能因为时间仓促而发表一些质量不高的成果,因此,科研效率不变;而利益的分享能力是与研究员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地位以及政策规定有关,因此,单位收益可认为短期内不会改变。
由文献[5,8],科研能力高者在科研能力高者单独研究、合作研究、科研能力低者单独研究时所得到的单位收益矩阵为:(h,b,l)=(q,vld)1 1 1
-uh-1ul-1-uh-1ul-1。且有以下不等式:0
现改变科研工作量,令其为δd,则当-
-c
+时,博弈的纯Nash均衡集合由转移为。而促使此博弈纯Nash均衡集合转移的条件是降低单位科研成本和降低科研工作量。
当改变公共收益,令其为δq,则当满足:δ>max{1,q-1(c+vhcvl-1)+vhdul-1}时,博弈纯Nash均衡集合由转移为。由不等式可以看出,δ>1。可见,收益的改变量有一个确切的下限并且激励效果与δ成正比。收益低于此下限对科研能力低者没有明显激励作用,纯Nash均衡集合依然不发生转移。
现同时改变工作量和收益量,令其分别为δ1d,δ2q,则当满足:
δ1>max
,
,δ1≠δ2
max1
,,d
,δ1=δ2时,改变后的博弈纯Nash均衡集合变为。
四、模型评价及对策
可见,智猪博弈模型经过公理化处理后具有普遍性,并且博弈的纯Nash均衡集合是可以改变的。尽管博弈纯Nash均衡集合均衡解由向纯Nash均衡集合的转移中存在的结果,但该结果是可以控制的。这意味着团队成员,尤其是科研能力低者的积极性能得以提高,有从不做科研坐享其成到参与科研的可能。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改变一系列参数使得博弈均衡解向着具有激励效果的均衡结果转移。公理化的智猪博弈系统为我们分析科研团队“搭便车”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提供了充分、科学的理论依据。针对上述三个结果,本文给出如下相应的评价和对策,以实现高校科研团队的科学化管理。
1.成本最小化。科研成本包括两部分:心理成本和经济成本。心理成本主要产生于科研压力和对“搭便车”的心理不平衡。因此,要降低心理成本,科研团队就应该大力招贤纳士,尽量赏罚分明,营造一种轻松的研究氛围;缓解研究人员压力,减少科研工作量主要是缩短科研人员完成课题的时间,为此,团队的课题领导者应对所承担课题有深入认识,同时了解其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做到有针对性的分工,只有良好的分工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协作。而协作未必是建立在信任与知识共享的基础之上的。科研经济成本主要包括实验设备、实验材料的获取费用和调研经费。通过降低获取成本,压缩弹性较大的调研经费可以降低一些科研的门槛,提高科研能力低者的积极性。一个科研项目整体上要达到成本最小,除了以上对策外,还应该对科研的阶段和步骤进行战略性的规划,全面优化科研流程。
2.提高公共收益。提高公共收益的措施可以有以下两方面:(1)政府资助、科研团队内部加大奖励力度。(2)减少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不必要的程序。很多科研成果要走烦琐的程序,没能在第一时间得到重视,大大降低了科技成果的应用潜力和经济价值,从而降低了收益。该下限为决策提供了科学准确的依据。
3.一般而言,当实施综合措施时,多种因素的相互交错可能使得原本单独实施的措施的有效性减弱,如果没有精确的定量标准,综合措施有可能失效。本处的结论就为综合实施两种措施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条件当中有一处不满足则博弈的均衡结果都不会得到有效转移。
五、结论
本文基于智猪博弈公理化系统对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效率低下、“搭便车”现象给予科学定量化的初步研究,不同于以往文献中定性的分析方法,同时本文还纠正了以往文献中对某些问题分析过程的不合理之处,虽然有些结论是相同的,但本文的分析有着合理的理论支持。若加以推广,本文的研究结论可适用于更宽的领域,即具有合作、分工的团队管理问题,焦点是“搭便车”行为,它是团队组织中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即使在劳动分工制和绩效工资制已经得到普遍应用的如今,该类现象也很难避免。可见,精确研究该类现象造成的原因,对症下药找到能够促使团队成员博弈心理转变的机制对所有团队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吴卫,陈雷霆.谈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建与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06,(11):140-141.
[2] 李霞.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知识共享行为、学习行为及团队绩效研究[J].软科学,2012,(6):83-87.
[3] 卜祥云,唐贵伍,蔡翔.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概念、特征及功能[J].科技管理研究,2008,(10):90-92.
[4] 姜殿玉.和平—强成本假设下智猪博弈的局势可能性[J].系统科学与数学,2012,(9):145-159.
[5] 姜殿玉.Rasunsen智猪博弈公理系统与一类技术创新博弈[J].系统工程学报,2013,(28).
[6] 姜殿玉.强Rasunsen智猪公理系统的最可能局势[J].系统工程,2012,(5):96-100.
[7] 姜殿玉.耗时技术开发背景下公理智猪博弈系统的劳动积极性[J].运筹与管理,2013,(待发表).
[8] 姜殿玉.带熵博弈的局势分析学与计策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9] 罗志波.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机制的博弈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1):6-8.
管奇刚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市 201620 )
摘要:本文从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了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校人文社科项目过程化管理的要素、本质和现状,并以华东政法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例,介绍了过程化管理的实践经验和建设思路。通过分析协同创新背景下项目过程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制定相关制度、建立项目管理跟踪机制、加强科研服务意识、加强制度执行力及部门间的协同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协同创新背景下的科研项目过程化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科研项目 协同创新 过程化管理
一、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定义与特征
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项目是由高等学校教职员工承担的研究人文社科领域具体问题的专门项目。项目是一种制度事实,是观念的存在,本质上应当理解为一种社会关系。任何关系都包含有主体、客体与内容,研究人文社科项目,应当从主体、客体、内容三个方面予以分析和理解。
首先,主体方面。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承担主体为高校教职员工,包括专业教师、教辅人员、专职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高等学校教职员工一般具备较高的学历学位,经过比较系统的学术训练,对于社会中的新问题和热点问题,都具备学术敏感和学术探究能力。依靠专业的素养,高校教职员工能够具备承担专项研究的能力,因此,在专门学术研究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其次,客体方面。人文社科项目的客体是指专项涉及的具体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理论方面的难点问题。从目前人文社科项目的类别来看,基本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最高级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第二类是教育部主管的社科项目,第三类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社科管理部门或教育主管部门的科研项目,第四类是国家部委管理的社科项目,第五类是教育主管部分负责的项目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自行设立的项目。五个类别的项目各自针对不同性质的问题。国家社科项目一般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理论难点问题,要求课题的研究具有较高的水平,教育部项目等其他项目都有各自的研究取向,通过多个层次的支撑配合,使社会科学研究得到振兴与繁荣,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提供有益的思想。
最后,内容方面。在内容方面,项目研究的都是系统的或者独立的问题。比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可以研究一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也可以研究一部哲学著作的思想,或者研究一位伟大学者的思想轨迹。地方哲社管理部门负责的课题则可以更多的针对地方经济发展,比如研究地方司法机关审判所遇到的特殊问题,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路等。知识是平等的,区别在于掌不掌握。因此,人文社科项目的研究内容是非常多元化的,也应当是涉猎广泛的。
二、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团队建设研究
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开展必须以团队为支撑。一支团队的年龄层次合理、学术能力过硬、政治觉悟高,其开展研究所获得的成果一定具有很高质量。因此,重视对科研团队的建设,是提升人文社科项目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项目的团队由负责人、课题参与人、项目管理人员构成,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工作,协同配合,完成项目的工作任务。
课题负责人是整个项目的总的引导人,在申请阶段是课题申请人,在研究阶段和结项阶段作为课题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了解程度最高,在宏观层面把握项目的研究进展方向。一般来说,项目从申请的设想到如何申请,到立项后的研究,都由项目负责人来引导和指挥,如果项目研究出现问题,其责任也由项目负责人来承担。
课题参与人是课题负责人之外的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对于课题的全面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目前的人文社科研究相对复杂,研究的问题内容广泛,而一个人的理性和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具备所有的和课题有关的知识,所以,配备对于某一方面具有专业知识的研究人员是很必要的。比如研究以为哲学家思想的项目,负责人对这位哲学家的基本思想把握比较到位,但是对于其其他方面的思想可能不是非常了解,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了解他其他思想的专家的理论来更全面的研究这位哲学家。目前申请高级别学术项目,鉴于项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课题参与人的配备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比较容易开展研究,形成的科研成果也更加科学和权威。
课题管理人员是参与课题的行政管理和财务等方面事项的课题相关人员。目前我国高校社科项目研究涉及到的层面很广,与财务、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联系增多,有时候课题经费的报销需要走很多途径。由于课题的正式研究人员不可能有很多的精力花在课题管理领域,因此,一些专门负责课题管理的工作人员就可以有效的应对这些问题,从而能够提高学术研究的效率,避免研究人员的精力消耗在学术研究以外的方面。
三、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成果及其转化研究
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成果是指通过研究人员的工作,从理论或者实践层面得到的学术思考结晶。人文社科项目的直接目的就是形成成果,但是仅有成果却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研究的实际意义就打了折扣。我们提倡学术研究的深入和科学,对于基础学科的研究也给予最大的认同,但是我们却不能否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要求。目前,人文社科项目研究成果转化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研究报告直接指导实践。一些大型企业或者机关委托学者就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就具体问题写一份调研报告。第二类是学术著作指导实践。比如经济学中的一些著作,其中的数理模型可以指导生产建设。第三类是论文期刊指导实践。论文是针对某一具体进行研究的学术思考过程,其研究的问题一般比较前沿,因此,在针对具体问题,尤其是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时候,论文往往是经过了理论研究的,比较具备指导的意义。
我国人文社科项目的研究成果形式分为研究报告、专著、期刊、工具书等。其中相当多的一部分研究成果是被实务部门采纳的。项目管理部门对于成果被采纳也设定了认可,即同意结项。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一些社科研究项目的成果不具备较高的实践应用质量,很多成果在内容上存在重复,对于实务的意义不大。这些成果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学术资源,需要我们予以关注。提升学术成果转化水平,使学术与社会有效协同,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学术得以繁荣的重要力量之源。
四、协同创新背景下的科研项目过程化管理理论研究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②]。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与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充分利用大学、研究机构的智库智囊作用,使其研究与社会实际需求实现高质量衔接,使知识生产者与知识应用者之间形成资源低内耗整合,提高协同质量,创新工作模式,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协同创新要求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等知识应用主体形成协同模式,简单来说,要求大学的研究与企业的生产应当具有同一方向。大学的知识制造必须为企业的生产服务,但是又不能简单的以利益为中心,应当是全方位的配合与助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文社科项目的研究也需要做出一些创新性的调整,以适应协同创新的要求,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科研项目的过程化管理对高校协同创新工作意义重大。科研项目是指为探索自然界事物变化的规律,组织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的探索活动,与一般的项目相比,更突出其创造性或创新性[③]。协同创新需要将高校的优势和实务部门的优势衔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双方共赢和谐发展。因此,通过过程化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水平与质量,对于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