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课堂教学技术

课堂教学技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0 18:03: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课堂教学技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课堂教学技术

篇1

2.信息技术在课堂整合中的实际运用

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在与课程整合中体现出的特性分析可知,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与个性的培养营造了理想的教学环境。接下来本文将围绕现代教学目标的实现,结合教学的不同阶段,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一些探讨。

2.1课堂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具有多目标性、多阶段性,是现代教育的一项突出特点。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中的能力。有了这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就可以促使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束缚,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2课堂教学系统分析与设计

课堂教学系统分析设计主要是通过对教学输入(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情况)、输出(教学效果、教学效率)、约束条件(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具、信息手段)的分析,探索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从而最大化的实现教学目标。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必须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与设计:

2.2.1首先要摆正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的位置。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是教学实现的手段之一,而非教学实现的目的。现代信息技术必须为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

2.2.2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部分,因为知识的特点不同,难易程度不同,信息技术采用的程度与方式也就有所差别。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选择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手段。

2.2.3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信息教学手段,科学设计信息技术的系统功能,如电子提纲型,综合演示型,实验操作型,考试测验型,资料工具型,网络教学型,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的优长,做到信息技术优势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2.2.4根据学生认知的不同阶段,选择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与使用方式。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可分为接受知识、理解知识、体验知识、经验总结四个阶段。

2.2.4.1在接受知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有关知识并进行演示和讲解,这是信息技术目前运用得最多的方面;也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成立一个项目专题,以项目组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各种信息媒介进行资料收集,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从而培养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协作意识。

2.2.4.2理解知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同时支撑学生的个性发展。信息技术由于具有智能交互性与信息组织的高度灵活性,因此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实际案例、随机提问解答、及时调出资源库等信息技术帮助学生通过虚拟的或现实的环境,对知识的作用范围、作用方式、作用效果、约束条件等有自己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实现学生的知识建构。

2.2.4.3体验知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技术在这阶段的作用,是通过课题实验、虚拟游戏、案例讨论、自动生成题库等交互性手段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本人在讲库存控制方法后,设计了一个教学案例,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运用EXCEL表格进行计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2.2.4.4经验总结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升华,使学生的经验与技能得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可通过BBS、EMAIL、聊天室、教学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充分支持学生的经验积累与相互交流,使学生通过相互之间协作交流,加深对学习的内容的理解,拓宽学习思路,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2.3课堂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与信息化教案的编写

在完成教学系统分析与设计之后,接下来就应进行课堂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与信息化教案的编写工作。

2.4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为支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

2.5课程效果与效率的评价

教学效果与效率的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具备交互性和智能化的特性,教师可建立学生与计算机的人机对话系统,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使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即时反馈成为现实。为此要做到以下两点:

篇2

小学科学技术作为基础性的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应该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带着科学的眼镜看待事物,并学会用科学手段解决困难。如何将小学科学技术课堂营造成为一个具有趣味性、感染力的课堂,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传授更多的知识给学生是本文将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创造有效课堂的基础

小学科学技术课程是一门相对较新颖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创造有效的课堂,教师必须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以确保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最大限度的传授知识和技能给学生,让学生有所收获。

1.课堂教学方案设计

课堂教学方式是关于科学技术教学的整体框架,教师必须做好教学方案设计,才能呈现给学生一个高效率的课堂。优秀的教学方案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明确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划分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并针对重点、难点进行着重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掌握到对应的知识点。同时,教学设计又不能完全依靠教学内容,由于小学生在知识理解和吸收方面存在困难,同时小学生的想象力较为丰富,教师必须要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突况,并据此制定应对方案。

2.充足的课堂结构性材料

科学技术课程不单是一门理论性课程,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实际探究活动,能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有好米才能做好饭,因此课堂的结构性材料很重要,教师必须要做好准备。课堂教学材料的数量和质量都是教师需要靠考虑的问题,首先,数量要充足,尤其是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课堂教学内容,如果材料不足,那么可能有的学生只能观摩,教学效果必然不理想;其次,课堂教学材料必须要具备典型性和结构性,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性,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三、营造探究性的科学技术课堂氛围

小学科学技术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小学生仍然处于智力成长时期,他们好奇心很重,探究性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手段严重阻碍了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科学技术教学活动中才是信息化时代的正确选择。

1.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教师在科学技术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他们以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和演示,通过切身的体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例如,在进行“浮力”章节相关教学时,将准备好的结构性材料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先进行猜测哪些材料会沉入水里,哪些材料又会浮在水面,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并最终按照小组给出最终的结果。这整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重点操作全部都交给学生,学生们享有充分自由和开放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他们的个性、创造力和想象力,这对于提高科学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能一味的老师讲学生听,不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例如,在关于四季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他们眼中的四季有什么不同,每个学生看待四季的角度都有可能不同。

2.室外科学技术教学

科学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许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科学技术与生活密不可分,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可以将课堂阵地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在实践中发展,教师只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例如带领学生到公园中去观察和记录他们见到的植物、动物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学生们会兴致盎然的投入到课外学习的过程中。

四、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1.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重难点教学

科学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抽象性,很多知识点需要从生活、实验中探究,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课程内容没办法通过实验演示。例如,课程中关于植物如何吸收水分一章节中,在课堂上基本上无法通过画图、实验展示,不利于小学生理解和吸收该知识点。反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动画、声音等工具将植物根、叶、茎中水分的流动情况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一些。

2.增强课堂趣味性

传统的板书式、挂图、模型室教学方法相比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来讲较为死板,而多媒体技术能够呈现动画、声音、视频等给学生,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昆虫识别”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计出游戏,让学生根据昆虫的定义去辨别哪些是昆虫,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享受趣味性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点的吸收。

3.丰富课堂结构性材料

小学科学技术课程蕴含的知识点很丰富但是教材内容很有限,学生们也不能仅仅依赖教师来传递新的科学知识给他们。而信息技术的存在能够很好的弥补教材的局限性。网络是一个大的信息平台,只要善于利用,其中千千万万的信息、实验案例都可以成为课堂结构性材料的来源。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按照小组分工合作从科学技术相关网站上搜寻、整理、筛选、归纳信息,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自学能力、知识搜寻能力,强化课堂学习。

五、结论

小学科学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必须要意识到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的改善课堂教学模式,做好课前备课工作,准备充足的结构性课堂材料,做到充分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信息化时代,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非常有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2.现代信息技术在与课程整合中体现出的特性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从技术特性上看,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大容量、高带宽等技术特征。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有: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当它与课堂教学相整合以后,呈现出教学资源的浩瀚性和形式多样性、信息组织的高效灵活性、多媒体的智能交互性、信息的双向交流性、网络的互联性与开放性等特性。

2.1课堂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具有多目标性、多阶段性,是现代教育的一项突出特点。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中的能力。有了这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就可以促使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束缚,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2课堂教学系统分析与设计

课堂教学系统分析设计主要是通过对教学输入(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情况)、输出(教学效果、教学效率)、约束条件(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具、信息手段)的分析,探索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从而最大化的实现教学目标。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必须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与设计:

2.2.1首先要摆正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的位置。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是教学实现的手段之一,而非教学实现的目的。现代信息技术必须为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

2.2.2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部分,因为知识的特点不同,难易程度不同,信息技术采用的程度与方式也就有所差别。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选择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手段。

2.2.3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信息教学手段,科学设计信息技术的系统功能,如电子提纲型,综合演示型,实验操作型,考试测验型,资料工具型,网络教学型,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的优长,做到信息技术优势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2.2.4根据学生认知的不同阶段,选择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与使用方式。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可分为接受知识、理解知识、体验知识、经验总结四个阶段。

2.2.4.1在接受知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有关知识并进行演示和讲解,这是信息技术目前运用得最多的方面;也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成立一个项目专题,以项目组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各种信息媒介进行资料收集,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从而培养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协作意识。

2.2.4.2理解知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同时支撑学生的个性发展。信息技术由于具有智能交互性与信息组织的高度灵活性,因此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实际案例、随机提问解答、及时调出资源库等信息技术帮助学生通过虚拟的或现实的环境,对知识的作用范围、作用方式、作用效果、约束条件等有自己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实现学生的知识建构。

2.2.4.3体验知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技术在这阶段的作用,是通过课题实验、虚拟游戏、案例讨论、自动生成题库等交互性手段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本人在讲库存控制方法后,设计了一个教学案例,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运用EXCEL表格进行计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2.2.4.4经验总结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升华,使学生的经验与技能得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可通过BBS、EMAIL、聊天室、教学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充分支持学生的经验积累与相互交流,使学生通过相互之间协作交流,加深对学习的内容的理解,拓宽学习思路,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2.3课堂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与信息化教案的编写

在完成教学系统分析与设计之后,接下来就应进行课堂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与信息化教案的编写工作。

2.4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为支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

2.5课程效果与效率的评价

教学效果与效率的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具备交互性和智能化的特性,教师可建立学生与计算机的人机对话系统,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使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即时反馈成为现实。为此要做到以下两点:

篇4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每一节数学课上,教师都需要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就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与教学需要,使静态的书本知识通过课件动态化得展示出来,直观生动地显示文字和图形的变化,能够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心理,使教与学之间互动更加紧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例如,在教学生认识角度的时候,由于小学生没有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很难理解角的意思以及掌握角的画法。而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先使一个亮点显示在屏幕上,然后用不同的颜色从这个点引出两条线,并且使这个亮点和两条射线处于闪烁状态,这样就能使学生再看到之后,马上明白角是如何形成的。分别闪烁亮点与两条射线,有助于学生认识角的组成与各部分的名称。将一条边固定而另一条边移动,就能形成不同大小的角度,这样就能很容易得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是与两条边的叉开程度有关的,而跟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动态演示,将以往静止的画面变得活动起来,就能非常轻松地突破一些教学难点,并且能够明显地压缩教学时间,大大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3、现代信息教学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的互动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道题目,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一组的学生围绕问题自己解答,并将解答情况做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并组织各组学生互相交流探讨,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这样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凸现出来。在选取内容时需要多下一些工夫,尽量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题目,激起学生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学习网站,通过网络学习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等,使他们能够运用并善于运用新方法去自觉学习和探索,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4、声情并茂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开发小学生的潜能。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数学概念很多,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帮助学生很好的进行理解。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67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的话,我们的教学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好学、乐学。

所谓知识是人与人相互传达的,教师把握整个课堂的知识传达使给学生。这个"知识"无论是言语还是态度都会传达给学生,而这个"知识"是好还是坏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课堂里的人.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自己传播的"知识",也许这"知识"会影响他人的一生。

信息技术学科有其的特殊性(课堂教学大多是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也有弊,利是多媒体教学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利用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声音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当然,利用多媒体教化学也存在诸多的弊端。利用多媒体进行课件展示很容易让学生主次不分,产生看课件的兴趣大于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兴趣,削弱了课堂学习效率。

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个手段,课堂的主角之一的教师来说,作用可是至关重要的!要想轻松的驾驭课堂,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自信:从某种角度上说是能力的一种体现。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应该流露出一种自信来。这种自信,犹如催化剂,能将人的潜能调动起来,同时也感染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具有一定的自信心,这样才能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状态去传授知识。但自信也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过于自信,以至于自负,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自信与自负不仅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表现出来,举手投足,甚至表情、神态都可以透露出这种心理的轨迹。要把握好这个“度”,非得练好“内功”不可。

知识是人与人相互传达的,而这个"知识"是好还是坏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课堂里的人。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自己传播的"知识",也许这"知识"会影响他人的一生。

内容:作为教师应当注重研究讲课的方法、艺术和技巧,因为这的确很有必要。漂亮的板书、标准的语音语调、优雅的手势仪表,无疑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但也须明确,一堂课的好与坏,关键在于教学内容是否丰厚、新颖和生动,能否给人有益的启迪。而讲课内容又取决于讲课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对于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来说,在课堂上给学生举例操作的时候,一定备好课,举一些生活中学生喜欢,前沿的科技知识。

情感:“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信息技术学科来说,似乎对我们情感方面的要求不高,但是平铺直叙的解说,古板的操作,这种平直单调、缺乏激情和变化的讲授,会令学员听觉疲倦、情绪降低、打不起精神,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常言道演员演戏要“进入角色”,教师讲课也有一个“进入角色”的问题。一旦进入角色之后,情绪会处于最佳状态:情感饱满激昂,语言充满激情,这样的教学会使学员受到强烈的感染,得到一种振奋的美的享受,同时也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活动并非纯理性的信息传输活动,其中必然渗透着强烈的感情因素,这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境界。书法、绘画、摄影艺术在构图上讲究虚实相映,教学也应当如此。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其大脑不会总是处于兴奋状态,优势兴奋中心也是随时间的推进而呈曲线变化的。所以在我们信息技术课上,学生的操作和教师的指导应错落有致,方可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以上谈到的课堂教学中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其中均包含着一定的辩证关系,要想灵活地加以控制和把握,绝非一日之功。这需要一定的“悟性”,更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逐步地积累经验,提高技艺。

语言:语言是人类社会交往生活中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沟通信息和传递知识的工具。对于我们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来说,不仅要恰如其分地使用好教学语言,而且要应用好计算机术语,在每一节课上都渗透着信息技术学科的独特魄力。

情境:信息技术这门学生有其特殊性---多媒体教学,任务驱动法是我们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一定为学生创造一种气氛热烈、趣味盎然的学习情境,而且还能使学生由于 受到教师教学激情的感染而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教师既能保持清晰流畅,又促使语言生动活泼,还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饱满、思维活跃。

应变:一位合格的教师还应具备课堂教学中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这种应变能力的高低也直接体现出教师的自身素质问题。比如: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之间争吵,还有学生带了不应进入课堂的东西,有的同学搞恶作剧……这时,作为教师就要适应这种突发事件,掌握好随机应变的教学艺术,迅速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控制好课堂秩序,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每一节课的成功,与教师的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同大家一起”玩”,用”SCRATCH”让学生自制小游戏,虽说有点“粗糙”,但自娱自乐的感觉还是挺好的;用PPT做精美的演示文稿,有一种看电影的感觉;用PHOTOSHOP使我们水平达到了影楼工作人员的水准。

每一个四十五分钟的时光,我怎样准备,学生怎样的表现,预期的收获是什么,这就是的工作,我的思考,也是我的乐趣!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应该有信仰、理想、激情。循h往复地教导培养下一代,读好书、作好人……,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

参考资料:

萨乐曼・汗 《用视频改变教育》的演讲

美国电影《死亡诗社》

篇6

关键词:微观技术 图形板书 板书呈示 审美主体

现代教育认为,教学是一种服务,教学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而服务的产品则是课堂教学。教师应是运用课堂教学的微观技术,以教学资源为原料,创造教学产品的工作者。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有许多侧面和环节,而课堂教学的微观技术之一的板书就是教与学的转换过程,是课堂教学实现的“中介”。“看似寻常最奇岖,成如容易却艰辛”。板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好的板书,就是集教材的“编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于一体。板书呈示是师生创作思维过程的符号元素,师生正是通过这种符号元素,产生心灵的交流和共鸣。心理学实验证明:外界进入人脑的信息,总量的90%是由眼睛获得的。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在分析理解的能力和归纳记录的水平上要欠缺些。他们在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上,既需要教师精要的讲析,也需要教师优化美化的板书来提高兴趣、帮助理解、深化记忆。另一方面“图形”也是我们职校生必备的专业基础。因此,有意识地把图形板书引入我们的语文教学既能优化课堂教学,又能切切实实地为专业课服务。

图形板书,就是根据课文提供的内容,按照板书图示的内在组合规律,使文字与符号、线条、简表、图形等达到最佳的造型组合。这种板书的好处是充分挖掘、浓缩了课文的内容、结构、语言、人物、手法等多种因素,运用形象化的手段设计而成,由教师这一审美中介的提示、诱导,使审美主体学生产生美的感受,萌生创意,激发学习情趣,更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

下面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美学方法设计的几例图形板书加以说明。

一、要素组成网络

根据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之和”,而系统是由各个要素组成的。板书图示中的要素是指文字、符号、图形、简表、色彩等。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或概括结构层次,浓缩故事情节;或理清线索脉络;或揭示论证结构;或归纳主题思想,写作特色;或评析人物形象等。凡此种种,一言以蔽之,就是从课文中提炼出各要素,并将其分项排列出来,再配之以线条作联系的纽带,使各个要素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构成板书图示的网状结构。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网络”。如:

这一教案紧扣课文,按“图形板书”的特点。教学中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要素,在坐标上标处妙景与情感变化的多点坐标,并连成曲线,并通过画面分析得出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点。这样由简约的文字和变形曲线构成了板书图示的网状结构。

由此可见,一经网络化的板书图示,通过教师精心的设计,把零碎的知识要素“焊接”起来,使之系统化,将课文结构层次、线索脉络、逻辑联系、衔接照应等,显示得清清楚楚,整体感极强;再辅之以亲切的教态、流畅的语言、规范的书写、适时的呈现、熟练的操作,便发挥出了其最优组合功能,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表格式板书

这种板书是把有关内容一 一列入表格,其优点是眉目清楚,简明扼要。教学中表格式板书具有提示性强,便于学生梳理和理解知识要点,分类掌握课文内容,积极思维并参与板书等特点。如对《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板书:

这幅板书可以让学生边看书边补充完整,从而让学生在填表中把握整个制作过程以及各个工序的制作特征,领会以制作工序为顺序的说明事物的写法。

三、形态动态展示

板书图示的形态是指文字、符号等经一定的组合所构成的“画面”呈现的形状或势态。从视觉效果来看,它有静止和流动的区别,凡板书图示所构成的“画面”,能给人视觉产生流动感的称之为动态板书图示。这种板书图示的方法,主要是采用一些易于生动、形象化的曲线折线、箭头以及一些简笔画等,使板书产生动态效果。如:

《项链》一文的板书呈项链之状,将情节、主题、内容展示无遗,达到了令人欲哭不能之效。文字是抽象的图画,图画是形象的文字。一边阅读一边把文字描绘成形象的图画,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可以让学生把隐性的思维用图画形式外现,创造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图形板书如果只是教师呈现,那么这种板书就成了单项形象的输入过程,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交流和表达。而学生往往是愿意表达自己想法的!对于职校生来说又常常要和“图形”打交道。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设计图形板书,还要让学生把课文中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图形。然后再根据图形说说自己的想法,以提高他们对文字图形的表达能力。

图形板书的教学设计,既是教师基本功的展示,又是备课辛劳的体现,它的生动、美观、形象、简明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与此同时,设计出美的板书图形投放于课堂教学,能使师生将平实的文字创造成神奇的图画,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质,也增强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从而更有效地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优化了课堂教学,结合了专业特点,提高了教学效益。

其实,图形板书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希望以上几个案例能引发我们入门和深入钻研,探索其规律,至于色彩搭配的和谐、醒目、字体的大小与美观、形态的选取等许多诀窍,也还须同仁作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篇7

multisim13是一款专用于电子线路仿真的软件,是计算机上虚拟出的一个电子工作平台。它拥有丰富的元件库和仪器库,采用直观的图形界面创建电路,按下仿真按钮就可仿真电路的运行状态。软件中的虚拟仪器控制面板外形、操作方式都与实物相似并可实时显示测量结果,元件库中的三维元件和实物相似,让使用者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二)multisim13引入教学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基于动手的学习是帮助学生巩固理论概念并让他们为开发未来工业应用或开展先进的科研项目做好准备的最佳方法。任何成功的职业道路或者人生决定往往是受到启发的,参与和准备就是将这种启发变成真正可实现的东西。启发孩子以职业运动员为梦想非常简单,只要打开电视或去看一场现场的专业体育赛事。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激励学生成为一个电子工程师。我们对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教育方式往往只局限于与实践脱节的纯理论和公式,即使燃烧最旺盛的火苗也会被这种教育方式所熄灭。而让学生参与实际的开发,又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multisim13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折中的方案:以课堂学习技能为主,一个与工业应用相衔接的平台为辅,两者结合可帮助学生为应对未来的重大挑战做好准备。multisim13是将工业标准的技术集成到一个专门针对教学而设计的平台中,学生可以结合基于工业技术的教学硬件平台和教学实验室虚拟仪器套件来学习基本的工程和系统设计概念。将multisim13引进课堂,可以将抽象的、空洞的理论教学变为动态的、可视的直观演示,这不但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电路工作状态的感性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学生自己可以在电子平台上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设计电路,仿真印证自己的设想,培养了学生设计电路的创新意识;在multisim13电子平台下,可以先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带着疑问、好奇探究现象背后的理论与规律。这样顺应认知规律,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二、multisim13在教学中应用实例

(一)传统二极管结构和单向导电性讲授过程

利用PPT图片展示一个二极管结构示意图,语言表述“将PN结两端各引出一个电极,并加以封装就制成了一个二极管”;给出二极管的电路符号。二极管重要特性就是单向导电性,流过电流的方向就是符号箭头所指的方向,二极管的导通电压锗管0.3,硅管0.7V。

(二)采用

multisim13进行课堂教学过程在multisim13元件库中调出3D虚拟器件,如图2所示。“将PN结两端各引出一个电极,并加以封装就制成了二极管”。对于图中U4管,灰环的一侧是阴极,另外一侧是阳极;对于直插的发光二极管U5,长引脚的是正极,短的是阴极;也可以仔细观察管子内部的电极,较小的是阳极,大的类似于碗状的是阴极。在软件电子平台上调出电阻、二极管、开关和万用表搭成图3所示电路。故意将二极管接反向电压,双击两块万用表,弹出图示右侧的显示表盘,按下仿真按钮。这时提醒学生注意:电流表示数为0,说明电路没有通,“为什么”。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教师将二极管转向,阳极接电源正极,阴极接电源负极,按仿真按钮,电流表示数为2.429mA,电压表示数为581.428mV,说明二极管导通。这时点题:(1)这就是二极管单向导电性:只有阳极接电源正极(高电位)阴极接电源负极(低电位)才能够导通。(2)导通电压在0.7V左右。进一步提问,电阻起什么作用?不放电阻可以么?带着问题修改电路:二极管换成LED发光管,如图4所示,电阻选择4.7K,按下仿真按钮,LED灯根本没亮!但是电流值为2.139mA,压降是1.711V;将电阻换成1.0K,再一次仿真灯亮了!电流值为10.209mA、电压值为1.791V。

(三)两种教学方法的比较

通过对两种教学过程的对比发现,通过仿真平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比如二极管的实物形态、二极管的导通电压并不一定是0.7V、发光二极管并不是导通就发光、二极管在电路中必须配合限流电阻来使用等。传统教学采用语言描述来传递知识,优点是讲课速度快,但是文字、语言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明确的形象概念,也缺乏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引入multisim13辅助教学,可通过multisim13组建电路进行仿真,让学生看到生动的现象,将枯燥的语言符号变成了鲜活的现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思考,需要参与。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积极性更高,教学效果自然更好。引入multisim13软件辅助教学的突出特点是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程环境,能增强学生对电路的感性认识,掌握各种仪器的基本使用和电路参数的测试方法。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能使每个学生动手接触电路,进行元件接线,参数设定,通过调试和测量,把实验与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8

一是文献研究法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为论文提供立论依据。

二是调查法明了教育的现状,发现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状况存在的问题。

三是访谈法通过引导师生深入交谈,获得可靠有效的资料。

二、当前中小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状况的分析

1.调查步骤与方法

笔者做了两份分别关于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的看法及现状的调查问卷300份,其中教师100份,学生200份,发放给即墨市五所中学,并全部收回,其中有效问卷267份,有效率89%。

2.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的反馈情况。学生喜欢的多媒体课件类型见图1。

(2)教师的反馈情况(见表1)。

三、不同学科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状况的内容分析

1.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或者仅对经历过的事物有一定印象。信息技术能很好地支持声音、图像等媒体信息,达到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目的。情境创设和设问引入,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

数学的教学内容与其他科目相比较抽象,再加上有些内容的传统教学手段不得力,所以某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较难掌握,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难点。而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得以丰富和加强。

四、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1.内涵把握有偏差

由于对内涵的错误理解,从而导致了实践中的误区。例如有的教师课件做得非常美观,内容也很丰富,但是教学效果却令人不敢恭维,究其原因,就是课件制作太“花哨”,引起学生注意课件的美观,而忽略了课件中的内容。

2.教师整体信息素养低、使用计算机不熟练

据调查,大部分中小学没有针对教育信息化设立行政部门,仅仅设立了信息技术教研组,甚至连信息技术教研小组都没有,而是合并在音体美教研组中。这必然造成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忙于应付教学,使得对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探索不够,研究不够。

3.发展不平衡

一方面,小学与高校的实践现状优于中学。这主要是由于小学与高校升学压力较小,特别是高校,具有经济与师资方面的优势,硬件环境好。而中学迫于高考竞争的压力与经济条件的制约,进展缓慢;另一方面,不同地区的同类学校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一般而言,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水平相对较高,但也不是绝对,还取决于教育领导者的重视程度。

五、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策略

1.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学,要恰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设计者,无论是教学课件的设计,还是在网上搜集与教学有关的图片资料,以及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入的角度等,都要精心,要切合教材内容的需要,要切合学生的实际。

2.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学,应该强调课堂环境的营造,课堂文化的渲染和师生间情感的融合与沟通,从而使课堂纪律更多地依赖于学生的自律。教师在课堂中设计问题情景时,应注意所设计的问题应该能与学生达成有效的课堂交流与沟通。

篇9

关键词:

翻转课学;教育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不断增加。但是,在教育技术本科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桎梏着高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面对这一情况,许多学者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理念,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教育技术本科教学开辟了新天地。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述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该校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演示文稿的播放和授课录音,并将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以此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1]。随后他们逐步发展了翻转课堂的理念,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潮。现如今,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已经被许多教师应用于课堂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翻转课堂,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解释。清华大学的钟晓流教授认为,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2]。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

该教学模式将教学流程颠倒过来,并与传统课堂相比,具有以下优势:从师生角色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设计者、指导者、合作研究者,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创造者;从教学过程看,改善了传统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从教学资源看,学生的知识来源更加丰富。目前,TED、网易公开课程网、果壳网以及各种各样的教育APP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视频资源,为教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保障。

(三)翻转课堂应用于教育技术本科教学的可行性

首先,对于大学生而言,课外时间相对充足,能更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且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大都具备上网条件,还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其次,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有较深的研究,能够胜任制作教学视频、学习资源等一般的教学任务。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其他优秀的教学资源,如微视频等,供学生课下学习观看。总之,从本科生的心理特征和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以及大学具备的条件来看,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教育技术本科教学中是可行的。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育技术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以上对传统课堂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翻转课堂潜在优势的分析,可以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教育技术本科教学中。

(一)教学资源的制作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对教师而言,首先,应在播放教学视频之前,设置课前导读内容;其次,把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录制成简短的教学视频。比如,教育技术专业中Flash、Photoshop、Premiere、Dreamweaver等实践性知识,在网络上有很多免费的视频微教程,教师完全可以将网络上的视频推荐给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尤其随着“慕课”等的发展,未来的教师可使用MOOC的课程资源(包括讲解视频)作为自己教学的基础,甚至连讲授的内容都可交由教学视频去完成,自己则仅扮演指导者和交流活动组织者的角色[3]。对学生而言,首先根据课前导读内容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然后,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自主学习。

(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和知识的内化

首先,学生提出存在的问题,教师请学生解答或引导学生去发现答案,同时也要以提问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并进行小组汇报交流,师生在交流讨论中完成知识的内化。

(三)教师总结反思和学生复习巩固

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总结与反思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果的汇报。学生可以借鉴别人的作品,反思不足,巩固知识,进一步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结语

翻转课堂对教育技术本科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教学模式但在高校中的广泛应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相信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一些适当的学科和章节内容去尝试这种模式,必定能够改进教师的教学思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田俊芬 王茁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篇10

今天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网络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学习积极性不高,自然课堂教学质量不高。那如何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呢?笔者认为需要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一、翻转课堂教学的含义

翻转课堂,是指翻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它不同于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小学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课堂合作、课后实践与反思等方式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有效提高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措施

(一)注重课程导入,激发学生热情

教师要想使学生跟着自己的教学内容前进,被自己的教学内容所吸引,就要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激情。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巧设导入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信息技术课程的导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中。如在教学“计算器”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电脑中计算器的基本作用设计导入,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教师可以这样对学生讲:“同学们,你们平时在做数学题时觉不觉得困难?觉不觉得计算时速度很慢呢?”这时候大部分的学生对这类似的问题都会有积极的响应。然后,教师就可以开始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今天,你们就可以尝试到快速、准确且简单的计算,你们愿意跟着我一起来试试吗?”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就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对接下来教师所讲的内容充满兴趣。而接下来教师讲解怎样使用电脑中的计算器,如何进行一系列的简单运算,也一定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当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也就基本上能够使用电脑计算器进行计算,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的。

(二)利用动画视频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实践教学,我发现视频教学所起到的效果比常规的教学方式好得多,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也应该抓住这点开展教学。大部分的小学生都喜爱动画片,教师若利用这类型的视频进行教学,更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动画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在视频教学过程中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将会更加有兴趣,对教师所教的知识记忆得更加深刻,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电脑画画”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来进行教学。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出于对画画的喜爱和动画视频的好奇心理,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信息技术视频教学之中。当然,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产生很多的不明白之处,教师可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观看完整部教学视频,然后针对视频中的一些知识点和难点进行讲解,最后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提问,并由老师一一解答。这样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所学知识一定有很多的不明白之处,教师应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求学生自己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学生单独无法将这些问题弄清楚、弄明白,可以相互之间进行探讨,以解决问题。如果这种方式仍旧无法解决,再向教师提出,由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这样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也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印象,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如在儿童节即将到来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利用电脑的画图软件画图来进行教室后面的海报设计。不可否认这个任务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难度。刚开始时,学生可能不知道怎样入手,教师可以对本次设计任务的关键点进行具体的指导,然后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在一起共同商讨,最后共同设计出一份电脑图画。这种方式,有利于每个小组内的学生互相协作、互相帮助,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互帮互助的友爱精神,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电脑绘画知识的印象,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四)学生间交流分享经验,互相进行评价

评价学生一段时间内取得的学习成绩,不应当只由教师进行,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进行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可以让他们更加有效地自我反省,互相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经验。当然,教师应当把握好此种方式的程度,着重关注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并及时给予他们肯定的评价。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一定会有非常大的进步。

三、结语

通过一系列翻转课堂教学措施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赵喜艳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靖安镇西庄完全小学

参考文献:

[1]张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行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篇1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掌握和获得技能的主要动因是有一个良好的情境。”在教学中,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展示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画,迷人的情景,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情入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分一分”这一课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从小学生熟悉的分苹果的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分苹果的过程引发学生对分数二分之一的思考。当学生发现平均分苹果竟然与分数有这样的联系时,不禁兴趣盎然。这样,激发了学生对新知探究的渴望。

丰富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具体形象感知形成表象,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鲜明生动的概念,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凝结在教材中知识本身及知识背景的丰富材料,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显示出来,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把思维的过程以显性的状态有序地暴露在学生面前,才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树叶的周长,笔者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只小蚂蚁沿着一片树叶的边线转了一周,蚂蚁经过的路线用红色线条显示;接着,再播放蚂蚁的录音:“我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原本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周长”的概念。

突出重点难点,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画面的强烈刺激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发展的求异思维入手,训练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捷的判定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标新立异,具有发散的思维方式,从多向、多层次去思考,得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通过直观形象的图文形式加以强化,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完“平移”这一内容时,笔者出示了如下一道习题:一艘船在大海上航行,红鸟站在船头,蓝鸟站在船尾,船行驶一段时间后,红鸟与蓝鸟谁经过得路程长一些?有的同学认为红鸟经过得路程长一些,有的同学认为蓝鸟经过得路程长。正当同学们争执不下时,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做了演示:格子图上画了一艘船的图形,用红点和蓝点代表两只鸟(这两个点正好在两条线的交点上,这样方便数格子),图形向右平移几格后,让学生数一数,红点和蓝点分别平移了几格。同学们通过数格子发现,红点与蓝点平移的格子数是一样的。接着,笔者让学生找出图形中的任意一个点数一数,看看它们移动了几格。经过数格子学生发现,无论哪个点,移动的格子数都与红点、蓝点一样。最后,笔者概括学生的观点总结得出:同一个物体移动了几格,这个物体上的任意一点都移动了相同的格数。

强化知识运用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有效途径。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有利于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达到突出知识重点、突破知识难点的目的;而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例如:在学了“乘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后,笔者用闯关的形式设计了三组练习。第一关是基本练习,要求学生在熟记乘法口诀和掌握了求商方法后,直接在电脑上的指定位置打上得数,如果答案正确,电脑上就会出现“√”,并配有掌声。第二关是变式练习,可以设计成表格填空题,要求学生填出其中一个因数或积,也可以让学生填出被除数、除数或商,学生要通过思考才能完成。第三关是争当小博士游戏,设计成送信游戏,把算式用电脑鼠标拖放进相应的信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