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常见的德育方法

常见的德育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1 08:43: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常见的德育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常见的德育方法

篇1

1、鱼洗净后,先用刀呈45度角在鱼身上切几刀,深约两厘米,每刀之间间隔约5厘米,这样不仅容易入味,也易于蒸熟。然后,在鱼身正反面撒上少许盐和料酒,用手抹开,腌制10分钟,以便更好地入味。

2、提鲜:鱼肉放置一段时间会更加鲜美,一般为两小时左右(10℃下),因此,刚杀掉的鱼不要马上烹调。为了让鱼肉更鲜美,蒸前先将葱段铺在盘子里,放上鱼,在鱼身的切口内放进香菇片、笋片、姜片等,再淋上蒸鱼豉油,切少许的葱段和姜丝撒在鱼身表面。如果是鲜活的鱼,清蒸后的原汤最好不要丢掉,淋入生抽或海鲜酱油即可蘸食。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做好玉米常见病害的防治对提高玉米产量,实现玉米优质栽培有着重要意义。结合我国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实际,发现玉米发育过程中发生病害的种类很多,常见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病毒病和青枯病等等。这些病害发生以后,或多或少都会对玉米植株的生长质量产生影响,进而导致玉米减产,极不利于我国玉米种植事业的发展。所以在实际种植中,为了提高玉米产量,保证玉米植株生长发育的良好性,就必须加强管理,全面做好病害防治。

一、玉米的常见病害及其发生原因

前言中提到,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大斑病、小斑病、病毒病、青枯病等几种常见病害都会对玉米的生长质量造成影响,进而降低玉米的产量。下面,笔者对这几种常见病害的症状以及病害发生原因作详细论述。

1、玉米大斑病

(1)症状

玉米发生大斑病之后,整个玉米植株的症状会呈现为:玉米叶片首当其冲,紧接着蔓延到玉米植株的叶鞘和包叶。田间玉米发病时受到威胁的首先是玉米植株的下部叶片,然后依次向上蔓延、发展。发病初期,玉米植株叶片表面会出现青灰色的斑点,时间久了后会斑点会沿着叶脉逐渐向叶片两端扩展,然后斑点的颜色加深,逐渐变为黄褐色或边缘褐色,且大小不一致的梭形病斑。玉米大斑病发展到发病后期,植株叶片上的存在的病斑会开始出现裂纹,等到叶片上病斑斑点增多,连接成片时,玉米叶片就会变黄,然后枯死。

(2)发病规律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中所提到的发病规律主要是指病害症状的发生原因。鉴于玉米大斑病的病原体是大斑凸脐蠕孢,隶属于是半知菌亚门真菌类,当环境温度达到18℃以上,但小于22℃以下时,该类真菌就会发生作用。如果碰上阴雨天气,大斑病病原菌就会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快速生长,不断蔓延,导致玉米发病加重。

2、玉米小斑病

(1)症状

玉米小斑病与大斑病病害的症状有所不同,大斑病症状只会在玉米植株的叶片上体现,而小斑病病害症状则可以在玉米的叶片、茎、穗、籽等部位同时体现。且病斑形状大多为椭圆形,少部分为长发型、纺锤形;斑点颜色多呈黄褐色或灰褐色。

(2)发病规律

玉米小斑病的病原体为玉蜀黍平凹脐蠕孢,同样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与大斑病发病规律不同的是,只有当温度条件达到25℃,甚至高于25℃,碰上阴雨天气时,该病害才会发生。

3、玉米病毒病

(1)症状

玉米病毒病主要有玉米矮花叶病和玉米粗缩病。玉米矮花叶病在整个玉米生育期都能感病,从出苗至七叶期为易感染期。苗期自心叶基部出现褪绿条点状花叶,逐渐扩展到全叶,叶肉组织失绿变黄,形成明显的黄绿相间条纹症状。重病株不能抽雄结穗或提前枯死。玉米粗缩病的典型症状是植株矮化,被侵染玉米呈暗绿色,叶肉粗厚僵直,呈弓状弯曲。叶背面、叶鞘和苞叶的叶脉上发生隆起的短条纹,病株高度不到健株的一半,不能抽雄结穗。

(2)发病规律

玉米矮花叶病可以汁液摩擦接种。主要由蚜虫传播,蚜虫除传播病毒外,对玉米的危害亦很严重。蚜虫刺吸的同时吐出一种唾液,影响生长和扬花授粉,造成空苞和秃顶。玉米粗缩病毒主要由灰飞虱传播,为持久性传毒。

4、玉米青枯病

(1)症状

玉米青枯病主要发生在灌浆末期,是一种暴发性、毁灭性病害,易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玉米灌浆末期常表现为突然青枯萎蔫,整株叶片呈水烫状干枯褪色;果穗下垂,苞叶枯死;茎基部初为水浸状,后逐渐变为淡褐色,手握有空心感,常导致倒伏。

(2)发病规律。由镰刀菌、腐霉菌侵染引起。灌浆至乳熟期的大雨,对病害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土壤含水量高是青枯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二、防治方法

1、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方法

通常来说,选用抗病玉米品种是防治玉米大斑病的一个最佳途径,可以从源头上杜绝玉米发生大斑病病害;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农业措施,如轮作倒茬深翻、清除玉玉米田间病残体、在玉米大斑病发病初期就打掉患病的叶片、加大肥水管理力度等;或者在玉米植株上喷洒农药,利用药剂作用来达到防治的目的。

2、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小斑病的防治也可以从抗病品种入手,选择采用合适的玉米抗小斑病品种,从源头上杜绝玉米小斑病病害发生的可能性。在小斑病病害严重地区,可以选择采用既可抗大斑病病害,又可抗小斑病病害的玉米抗病自交系、杂交系品种。此外,还要注意及时清除玉米田间所存在的残留病株体,然后对土地进行深耕翻作,将田间的患病植株捣碎,、待其腐烂后作田间肥料使用。第三,摘除病株底叶,减少田间病菌浸染,减轻发病。据调查,摘除病株下部病叶,防治效果达50%左右,可增产l成以上。摘除病株下部叶片要快,才能见效。摘下的病叶可作堆肥:第四,增施肥料,加强田间管理。定苗后及时施肥,以后分期迫肥,增加肥料施用量,并要氮、磷、钾搭配。平时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增加植株的抗病能力,减轻病害。第五,药剂防治。可用农药有:50%敌菌灵、75%百菌清300倍~500倍液,40%可瘟散500倍~l 000倍液,退菌特500倍液,75%代森铵800倍液,在心叶末期到抽丝期喷施,每周喷1次,连续喷2次~3次。

3、玉米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耐病品种。②早期用药剂把蚜虫和灰飞虱消灭在迁飞至玉米田之前。用40%氧化快乐果3 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25~300g/hm2对水750~1 125kg/hm2喷雾。③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4、玉米青枯病防治方法

根据玉米青枯病病害特征,分析得出在防治该类病害时可采用以下三种措施:①选用抗病品种。②在栽培措施上应注意排水。③用金雷多米尔、康正雷或盖克1 000倍液灌根。

三、结束语

玉米常见病害的种类较多,在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防治时,必须根据不同病害的发病规律来实施防治,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切实保障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安全。在本篇文章中,笔者通过对玉米常见病害症状及发生原因的分析,总结归纳出了相应的玉米病害防治措施,并强调做好玉米病害防治可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实现玉米的优质栽培。最后希望文章中分析得出的结论能够为同行工作提供一份参考。

参考文献

篇3

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流行传染病包括有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若是传染病没有得到良好控制,则很容易造成暴发流行,最终给社会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威胁。需要注意的是,新时期具有新特点传播途径的传染病依旧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本文出于对目前的常见流行传染病的控制与预防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从传染病的发病特点、流行传染病的类型以及传播方式、流行传染病的控制预防方法几个方面展开了综述,详见下文。

1传染病的发病特点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交际日渐频繁,人员流动增加,使得传染病的控制愈发困难,传染病的发现也越来越困难。近几年一些全球性的传染病有呈现流行、回升的趋势,譬如说已经得到良好控制的结核病、疟疾以及霍乱等。并且,目前诸多新型的传染病不断涌现,增加了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难度。目前新时期的传染病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2]:①病原体变异以及抗菌药物的滥用。经研究发现,造成传染病死灰复燃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病原体发生变异,并且抗菌药物在临床上过度应用,诸多病原体对抗菌药物产生了明显的耐药性。曾有调查发现,2006年我国结核病的发病率达到了86.23/10万,并且其病死率超过了0.26/10万,发病率处在传染病的第二位,死亡率则居于首位。②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全球性气候的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致使诸多已经得到良好的传染病死灰复燃,更增加了诸多新的具有致病性、传染性的病原体。曾有研究报道,近20几年来,新发现的传染病超过了30种。这些现状均使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难度增加。

2流行传染病的类型以及传播方式

现阶段我国规定的流行传染病类型包括有甲乙丙三类,共计39种流行传染病。多数情况下,传染病经唾液、血液以及接触进行传染,并且传播的速度也非常快的话,便可以将其称为瘟疫[3]。对于甲类传染病而言,其主要包括有鼠疫、霍乱等,这一类的传染病在发生后,应对患者强制执行隔离、疫区处理以及及时有效的治疗,因此目前将甲类传染病称之为强制管理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主要为狂犬病、非典型肺炎、血吸虫病、炭疽等,这一类的传播的预防和控制均需要严格的按照国家或者是当地防疫工作站的规定、安排,并保证及时发展及时处理,避免发生扩散流行。对于丙类传染病则以流行性和地方性的斑疹伤寒、流行感冒等为主,这一类的传染病应以国务院卫生部门的规定要求进行检测盒管理。

3流行传染病的控制预防方法

对于流行传染病的控制预防工作而言,首先要求政府等管理部门要做好未雨绸缪,指导其正确预防传染病,并将传染病并不可怕,只要正确对待,注意预防[4]。对于传染病的传播需要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易感人群三个要素,若是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便可以实现传染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

3.1传染源的控制 在传染源的控制过程中应首先对患者进行隔离。研究发现[5],在疾病的高峰期会出现大量排细菌或者是病毒的现象,但是很多情况下传染病会在症状出现前排毒或者是排细菌,譬如说腮腺炎就是如此。研究证实[6],腮腺炎患者在腮腺肿大的前6d便已经将传染性的病毒排出,这就是将腮腺炎患者隔离后依旧会出现腮腺炎感染病例的主要原因。

除了传染病患者是传染源外,病原携带者也是可怕的传染源,譬如说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菌痢的带菌者等[7]。这类人群本身有可能不会出现任何的症状,不容易被发现,但是却能够较自身携带的细菌、病毒传染给孩子。

3.2传播途径的控制 冬季和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因此定时开窗通风,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对室内进行有效的消毒。冬天外出应戴口罩。肠道传染病多是由于"病从口入"引起的,因此应做好个人饮食卫生,在饭前便后要洗手。要彻底消灭四害,特别是应注意灭蝇工作[8]。

3.3对易感人群进行保护 在保护易感人群中,老人和小孩由于体质相对较弱,因此应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在易感人群保护工作中,预防接种以及预防性用药史主要手段。

4结论

综上所述,流行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应注意建立长效机制,对传染病实施科学有效的控制,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防控效果。动员全社会参与到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中,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做好全面传染病的监测工作。

参考文献:

[1]穆子林.新时期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及其预防控制的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05):112-114.

[2]王鲜平,杨慧宁,高敏,等.构建综合医院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1):3389-3391.

[3]应信忠.慈溪市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季节圆形分布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06):35-36.

[4]张伟松,徐晓燕,陈旭辉.浅谈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21(01):224-226.

[5]孙智慧,王芳.流行性传染病的控制预防方法浅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17(12):1098-1099.

篇4

中图分类号 S436.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154-01

油豆角是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优质菜豆品种,它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含有人体必需的18种氨基酸,此外油豆角还富含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但由于栽培措施不合理、防治措施不及时或受自然气候条件影响,油豆角的几种常见病害也时有发生。现结合生产实践,介绍油豆角常发生的几种病害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分析致病原因,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

1 菜豆根腐病

菜豆根腐病是北方油豆角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常常会引起病株死亡,如有发生,会导致严重减产。

1.1 发病症状

菜豆根腐病主要危害油豆角的茎基部和根部,发病时首先在豆角的基部或根部产生褐色或黑褐色斑点,先发生在侧根,然后蔓延到主根,病部稍凹陷,有时开裂,造成烂根死亡,植株很容易拔除。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粉红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叶片上没有病斑。

1.2 发病原因

该病主要是由菜豆根腐病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可存活10年左右。病菌主要借土壤传播、有机肥、灌溉水、农机具等传播。连作、高温、高湿利于该病发生[1]。

1.3 综防措施

1.3.1 农业防治。一是合理轮作。与白菜、葱蒜类或禾本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避开豆类作物茬口。二是科学施肥。注意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后再施用。三是高垄栽培。采用高垄栽培,以减少灌溉水或雨水传播病菌。四是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铲趟培土,以利于生根。

1.3.2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70%敌克松1 000倍液,交替使用不同药剂灌根。最好每隔1周施药1次,视病情连续灌2~3次。

2 菜豆炭疽病

菜豆炭疽病是油豆角易发生的病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危害茎、叶和豆荚,产量下降,同时也降低了油豆角的品质,影响经济效益。

2.1 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主要表现在叶片上有黑褐色病斑,后病斑形成开裂,造成叶片萎缩后枯死。豆荚发病初期有褐色小点,严重时扩大成近圆形的黑斑,稍有凹陷,并伴有红色晕圈,最终种子上也带有病斑[2-3]。

2.2 发病原因

该病主要是由菜豆炭疽病菌侵染所致。病菌主要是以菌丝潜伏在种子内或附着在种子上或病残体上越冬,病种种植后,菌丝发育危害子叶和幼茎,病残体上的病菌会借风、雨、昆虫等传播,形成再侵染。

2.3 综防措施

2.3.1 农业防治。一是选择抗病的油豆角品种。二是种子消毒。播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2.3.2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250 g/L咪鲜胺乳油1 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最好使用2次以下。

3 菜豆锈病

3.1 发病症状

主要侵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柄和豆荚。发病初期叶片出现褪绿或淡黄色小斑点,稍突起,发展后,扩大成红褐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褐色夏孢子粉末,后四周生紫黑色疱斑(冬孢子堆)。

3.2 发病原因

主要是由菜豆单胞锈菌侵染所致。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萌发时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侵入寄主形成锈子腔,产生锈孢子侵染油豆角,形成的夏孢子靠气流传播,再侵染。

3.3 综防措施

3.3.1 农业防治。避免连作,合理密植,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油豆角。及时摘除中心病叶、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做深埋处理。

3.3.2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10 d喷施1次,最多防治2次。

4 菜豆细菌性疫病

细菌性疫病又称“火烧病”,在北方油豆角发生十分普遍,特别是在高温多雨年份、雾大露重的气候条件下容易发病。

4.1 发病症状

细菌性疫病主要侵染油豆角的叶、茎蔓、豆荚和种子。病苗的子叶呈红褐色溃疡状,随后扩展到第1片真叶的基部或生小叶的节上,先是水浸状病斑,病斑绕茎1周,颜色变褐,折断枯死。成株受害,在叶尖和叶缘,初为暗绿色小斑,后逐渐扩大成不规则的褐色斑,叶片干枯变薄,半透明状,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干燥时易破裂,严重时病斑相连,全叶枯干,似火烧一样,病叶一般不脱落。茎部病斑与叶部相似,有凹陷,病斑绕茎1周使茎部叶片枯死。豆荚受害,皱缩凹陷[4]。

4.2 发病原因

细菌性疫病是菜豆细菌性兵菌侵染所致。病菌主要在种子内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5-6]。播种带病菌的种子萌发出土后,病菌危害子叶和生长点,产生病斑,溢出菌脓,借风雨、昆虫传播,进行再侵染。

4.3 综防措施

4.3.1 农业防治。一是与非感病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二是选择无病种子,主要在无病的豆荚采种。

4.3.2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77%可杀得3 000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 000倍液喷雾,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每隔5 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5 参考文献

[1] 才卓伟.油豆角的病害发生及防治措施[J].蔬菜,2013(7):60-61.

[2] 曲红云.北方高寒地区露地旱黄瓜套种油豆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14(5):51-52.

[3] 姚淑珍.菜豆(油豆角)优质高效栽培的几项关键技术[J].中国蔬菜,2011(11):50-51.

[4] 辛大昊,顾新良.东北油豆角主要病害无公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22):121.

篇5

1.1直肠癌的早期临床特征早期直肠癌的临床特征主要为便血和排便习惯改变,在癌肿局限于直肠黏膜时便血作为唯一的早期症状占85%,可惜往往未被病人所重视。当时作肛指检查,多可触及肿块,中、晚期直肠癌患者除一般常见的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贫血等全身症状外,尚有排便次数增多、排便不尽、便意频繁、里急后重等癌肿局部刺激症状。癌肿增大可致肠腔狭窄,出现肠梗阻征象。癌肿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可致排尿困难、尿频、尿痛等症状;侵及骶前神经丛,出现骶尾和腰部疼痛;转移至肝脏时,引起肝肿大、腹水、黄疸,甚至恶液质等表现[2]。

1.2直肠癌的早期表现

1)食物的吸收主要是在小肠内完成,等到食物到达结肠乃至直肠时,已变成排泄的废物。人们吞嚼食物之后,通过小肠先到右半结肠,再到左半结肠,最后到达直肠。食物残渣到右半结肠时,仍有部分液体没有被完全吸收,此时的肠内容物呈液状,因右半结肠较宽,一般很少发生梗阻。但此种肿瘤常有继发感染和慢性毒素吸收的特点,所以,患右半结肠癌的病人常有低烧、盗汗、全身乏力、贫血等症状。食物残渣到左半结肠时,则完全变成不能吸收的渣滓,则由原来的液状变成半固体状。因左半结肠的肠腔较窄,促使较小的肠腔很快变狭窄,故易出现腹胀、腹痛、便秘等低位肠梗阻的症状。

2)直肠在消化道的末端,早期直肠癌病变仅在肠黏膜上,可无明显的症状。但病情逐渐加重后,可有肿瘤的局部刺激症状,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由正常的1~2次/d,增加到3~4次/d或更多,大便不成形。不适,有下坠感,有时腹部隐痛,有时便血、有黏液。

2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预防直肠癌

2.1增加纤维建议每日至少5份水果和蔬菜。纤维有助于形成粪便团块,并加速排泄物通过消化系统。每日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量,能帮助结肠经常较早排空。

2.2减少脂肪减少每日饮食中的脂肪摄取量可降低罹患肠道肿瘤的风险,要减少“看得见”的脂肪,需避免油炸食物,去掉肉类和家禽上多余的脂肪;还要注意减少事物中的“看不见”的脂肪(如巧克力、饼干和蛋糕),这都有利于结肠的运动功能。

2.3增加水分饮用大量新鲜液体,特别是水,有助于保持大便松软并通畅直肠排便。理论上,我们每日应摄取2~3 L的水分。

2.4减少咖啡因饮品例如茶、咖啡、可乐及某些大众非酒精饮品均含有咖啡因,这促使我们喝下的液体迅速穿过我们的体液环境,而不是在结肠中循环。只有饮用无咖啡因饮品才有助于保持大便松软,并帮助排泄物通过结肠输送排出体外。

2.5注意体重超重人群罹患肠道肿瘤的风险增加。通过体育活动平衡摄入,可以使自己保持满意的体重。保持中度运动(结肠需要保持良好的状态,以处理它应完成的日常工作)。

2.6积极防治癌前病变对有肠息肉,尤其是肠息肉家族遗传性患者,须及早予以切除;大力防治出血吸虫病及血吸虫肉芽肿。

2.7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对有癌瘤遗传易感性和癌瘤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行癌前普查;近期有进行性消瘦及大便习惯改变者,也应及早行有关检查,以期尽早发现。

2.8定期复查及巩固治疗对早期肠癌手术后或放疗后患者,应定期复查,有条件者应长期坚持给予扶正抗癌中药巩固治疗,预防复发。

篇6

一、房地产市场与宏观经济的研究方法总汇

关于房价与宏观经济的研究方法和传统模型包含了以下几点。

1.存量---流量型。Wheaton提出了存量---流量模型,把房地产市场看作为相对独立的市场,并分析作为外生变量的宏观经济因素变化从而影响房地产市场和房价,但由于它把房产市场看作为一个相对外生的市场,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缺乏微观基础。

2.基于资产定价方法型。一种是基于无套利原理的资产定价模型,就是假定投资房地产的投资收益与其他投资资产利益相等;另一种是基于消费资产的定价模型,就是把房地产看成是一种资产,房价的多少直接由地产和消费品的跨期均衡而决定。Okumura和Canpbell等分别用相同的方法分析了日本和美国的房地产房价变动。

3.理性预期的房价泡沫型。这种模型认为房价包括基础价值和泡沫价值两个部分,其中基础价值是未来收益的贴现值,而泡沫是满足一个过程,和人们的预期直接有关。袁志刚和樊萧彦通过了构建房地产市场的局部均衡模式从而分析了房价理性泡沫的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4.金融加速型。Bernanke等第一次提出金融加速的理念,即是经济中较小的外部冲击而引起经济出现大的波动时金融加速机制通过信贷市场,从而使得家庭或企业的房地产抵押资产值和宏观经济波动相互联系,然而当经济中出现需求冲击家庭或企业的房地产抵押值上升时,会使融资成本降低,投资增加,引发新一轮的房价上升,从而使经济变化具备自我加强的趋势。

二、房价与宏观经济的探究进展

早期的宏观经济学等相关经济学领域缺乏对房地产以及宏观经济的探究。而作为主体的宏观经济学中也忽视了对房地产的研究,错误地把房地产当成平时居民必须的消费品,从而没有单独地进行房地产的探究。早期的城市和房产经济学在研究房地产市场的时候,忽视了房产市场、价格、宏观经济的三者联系,近年来相关研究一般比较侧重于分析对房价与宏观经济的互动机理和影响。

1.上世纪90年代,普遍学者分析经济基本因素对房价的影响,这里所指的基本因素,就是指收入、人口、利率以及通货膨胀等。根据相关领域的文献,如case和Shiller、Quigley、Poterba等表明了房价基本上可以用经济基本面因素来作以说明。据沈悦、刘洪玉的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的房价上涨已经不能用基本面因素来说明,加之采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Peng发现了在我国沿海地区房价早已脱离了基本面因素。

2.房地产价格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传导机制。房地产作为企业和居民的重要资产,房价的起伏往往会造成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消费,从而导致产出和物价的变化。根据房价到宏观经济的传导方式,主要有以下两个渠道:一是直接渠道(财富效应渠道),当房价上升的时候,财富水平则随之上升,在边际消费倾向不变的时候,消费增加,从而导致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二是间接渠道(信贷渠道),这种渠道主要表现为信贷渠道。当房价不断上涨时,作为经济中主要抵押物的房地产值也随之上升,因而家庭和企业可以利用房地产抵押来获得更多的贷款。在此情况下,由于房地产抵押价值上升从而改善了借贷者的资产负债表,道德问题及逆向选择问题的减轻,银行为了刺激企业贷款投资,使房价和信贷的互相推动进而导致总产出和通货膨胀不断上升,通常会投入更多贷款资金。

3. 房价、信贷和宏观经济

Fisher认为信贷对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他用债务紧缩的观念阐明了1929年的美国经济萧条,并认为资产价格的下跌和信贷的收缩相互反馈是经济萧条的主要因素。以前这一主题的研究一直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框架,Gertler和Bernanke把这一主观思想进而纳入了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此后,更多的学者便沿用均衡分析房价、信贷及宏观经济的互动影响。Kiyotaki和Moore是最能证明的著名文献。严金海认为银行信贷和土地价格之间存在互相加强的关系;Benito认为信贷约束是认知和了解房产价格和反产市场的重要观察角度;周京奎则发现了房价的上涨与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

4.房价和货币政策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各国的房价发生了较大的波动,对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在此背景之下,货币政策研究者们随之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货币政策对房价做出反应的原因是什么?二是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对资产价格包括房价在内做出反应。对此,德国瑞典银行的Virginia和Daria及相关学者研究发现表明除了日本和英国对房价变化做出反应外,其他国家则没有任何动向。因而学者及政策的制定者们不断认识到,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防止资产价格泡沫就必须要考虑到房价的因素。近年来,部分学者们对货币政策是否应该继续盯住房价做出下一步研究,尚且无法定论,其结论分出了一下两种:

(1)货币政策不应盯住房价。代表这一观点的有Gertler和Bernanke等人。原因一方面是,识别房价泡沫往往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是即使能识别泡沫,货币政策对付房价泡沫不一定能起作用,除非房价的波动影响到对通货膨胀的预测。然而Pescatori则认为货币政策对房价的正面反应是促使社会福利降低。

(2)货币政策应盯住房价,代表这一观点的人有Goodhary和Cecchetti等人。其依据是首先在房价中含有未来通货膨胀的重要信息;其次,房价泡沫在形成和持续时,会影响总需求和通货膨胀,在泡沫破裂后则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最后是房价往往是宏观经济的领先指标,而CPI是滞后指标,以房价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可以有效仰止CPI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滞后性问题。针对不同观点,Goodhaet认为货币政策盯上房价,能有效减少总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变动,因为如上所说在房价中隐含有经济运行的相关信息,然而Cecchetti等则认为货币死盯住房价能减少泡沫的存在,进而改善经济的运行。

三、结论和相关建议

1.从长远角度看,房价与宏观经济之间存在长久稳定的均衡关系。然而从短暂角度看却失去了均衡的作用。在短时间内若房价远离了长远均衡的状态,经济系统的调整机制便又将失衡的房价拉回长久均衡点上来。

2.利率因素不是引起房价变化的主要原因,说明了利率政策对房价的影响并不大。因而,避免房价的起伏过大应该采取相关的措施,比如在房地产运行环节中从土地和房地产的供需入手。根据现行的土地机制,国家利用对土地一级市场拥有垄断权,从而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控制,以避免市场出现过热或过冷的现象。在国民经济相对疲惫的时候,国家则应加大市场的土地供应量,促进房产业建设,以此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来进一步刺激国民经济。

3.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引起房价的涨跌,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的加剧会使房产价格上涨的速度增快。通货膨胀因素影响房地产的名义价格变动,从而导致房地产经济运行出现相应的变化。房地产作为一种长期资产,具有较强的保值和增值潜力,并且还可以在通货膨胀率高的时候顺利实现保值增值的功能,因此房地产便成为消费者抵御物价上涨的有效方法,进而推动房地产投资活动的增加。相反在物价降低,出现通货紧缩时,房地产的价值便会减少,因而使房地产投资行为和规模受到影响。

4.短时间内,宏观经济与房价两者存在反馈机制。这就表明政府不易过多的运用行政手段来干预房产市场,反而应根据运行周期进行可持续的政策性调整。

参考文献:

[1]黄忠华 杜雪君 吴次芳等:房价与宏观经济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1):62-67.

篇7

【摘 要】目的:调查某地区已婚妇女人群中常病与多发疾病的分布及类型,提出相应的预防与保健措施。方法:调查对象为某市1000 名已婚妇女,对所有妇女的普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在本次调查对象1000 名妇女中,800 名妇女患有常见疾病,患病率达80.00%,常见疾病中生殖道感染居首位,患病人数为350 例,患病率为35.00%;第二位为乳腺疾病170 例,患病率为17.00%;第三位为子宫肌瘤150 例,患病率为15.00%。结论:现阶段妇女常见疾病发病率还是比较高的,并且其生殖健康的现状不理想,妇女疾病的预防应加强疾病的普查工作,早发现,早治疗,增强对妇女健康教育宣传并提高保健意识,促进妇女健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妇女;常见病;对发病;疾病预防;保健

人们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意识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受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的影响,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对妇女正常的生活与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危害了妇女的身心健康[1]。妇女的保健工作一直都是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妇女的生殖健康防治宗旨是以预防为主,保健为中心。为促进妇女健康水平的提高,本市对1000 名已婚妇女进行健康状况的普查,并分析其发病原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市50 个单位中1000 名已婚妇女作为本次的调查对象,包括工人、医生、技术人员、教师等。入选对象的年龄为22岁至65 岁之间。

1.2 普查的方法

依据妇女保健科中由医院人员统一制定的关于妇女健康疾病的普查调查表相关内容进行普查,在这个过程中要认真询问普查对象是否有相关病史,给予调查对象全面常规检查与辅助检查,由专人对每项检查进行负责。

1.3 诊断标准与检查的项目

所有普查对象均给予常规妇科检查,如乳腺彩照、阴道镜检查、乳房触诊、宫颈细胞学检查、白带常规等。所有疾病的诊断标准均以《妇产科学》为主要依据。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的实验数据使用的是spss21.0 的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数的资料使用(n,%)表示,用卡方进行检验,当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普查对象为1000 名已婚妇女,其中患病妇女有800 名,患病率达80.00%,常见多发疾病具前三位的为生殖道感染居首位, 患病人数为350 例, 患病率为35.00%;第二位为乳腺疾病170 例,患病率为17.00%;第三位为子宫肌瘤150 例,患病率为15.00%。具体情况如表1 所示。

3 讨论

通过普查对妇女常见病及多发病进行掌握, 是加强妇女对疾病进行预防的最佳手段,也是妇女健康的保障。通过本次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妇女常见病与多发病占前三名的为生殖道感染居首位(35.00%),第二位为乳腺疾病(17.00%)第三位为子宫肌瘤(15.00%)。此次的调查结果与多篇文献中报道的结果相近。

生殖道感染,常见为细菌性阴道病,可能引发该病的原因为频繁性生活及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也可能与多个及阴道碱化有关[2]。生殖道感染可导致慢性盆腔炎、早产、宫颈炎、不孕不育、自然流产等。预防该病需定期做妇科检查,注意个人卫生,早发现,早治疗,加强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如有慢性盆腔炎、宫颈炎等需及时给予治疗,同时要注意公共场所的坐便器、毛巾等,以免发生感染。

乳腺疾病在妇科检查中也属常见且多发疾病,诱发该病的原因可能与其卵巢功能失调致使过多分泌雌激素有关,还可能与摄入过多脂肪、社会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及心理压力过大等有关[3]。这就要求妇女应定期妇科检查,饮食上要科学、合理,加强对该病的认知率,同时要加强对妇女的健康教育宣传。

诊断水平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子宫肌瘤患病率也越来越高,诱发该病的原因可能与过多的分泌雌激素与卵巢功能过于旺盛有关[4]。在疾病的预防上可给予妇女更多的理解与关心,促进妇女精神压力的减轻,早发现,早治疗。

妇女健康状况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工作与生活,生存质量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健康,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真正做到疾病的有效预防。

4 结语

现阶段妇女的妇科疾病发病率还是比较高的,由于其生殖健康状况不理想,应对妇女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选择适宜的治疗手段,促进妇女保健与预防意识的增强,加强健康教育,以促进妇女疾病发生率的降低与其健康水平的提高。促进妇女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在改革开发政策的引导之下,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果,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下,我国现在正在向建立全面的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城镇化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变我国社会的组成结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为了推进我国社会的城镇化建设,建筑施工是必不可少的举措,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充分的重视现场管理,把握施工现场的每一个环节,针对这些具体的环节进行科学的管理,善于发现施工现场管理之中的问题,并结合实际的施工环境与施工特点,设计出科学的解决办法,以此来保障我国建筑施工过程的顺利实施。

一、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1.1建筑施工现场人员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不高

农民工是建筑行业里主要的劳动力。由于大部分农民工都是来自比较贫困的地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本身对建筑施工的操作方法及过程就不熟悉,在加上建筑施工单位很少对他们进行相关知识的辅导,造成了目前建筑行业里施工人员职业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另外,工程中能够熟练操作的高级技术人员极其短缺,相关专业的高校生也虽然学习了建筑施工方面的基本知识,但由于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具体的施工工程中,很难在施工中体现专业人员应有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1.2建筑现场施工管理方法存在弊端

我国的房地产事业在近十几年来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由于房价的过快增长,很多地产商更多的看重的是房屋建设的速度,忽略了房屋建筑的质量。在实际的生产和工作之中,对于房屋建筑现场施工管理手段的研究尚没有提到相应的日程之上,现阶段应用的现场管理手段仍然十分落后,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不能保障我国房屋建筑现场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这对于我国房屋建筑现场施工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1.3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监管不严格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的监督是工程实施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缺乏相应的监管会造成工程的质量不达标,严重的会造成一定的建筑安全事故。在现场的施工人员由于个人技术不熟练或经验不足使施工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拖延了工程的正常施工工期。并且,部分质检人员执行力度不足或考虑片面,不能全面的检测工程材料的质量,导致施工过程中质量问题不断。

二、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2.1 不断提高施工现场人员综合素质

在施工中,施工人员直接参与工程的指挥、操作和生产,他们的素质对工程气的最后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提高这些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首先,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工,应加强相关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施工单位应该定期的组织质量管理人员和施工现场人员进行相关的学习,通过这种学习与培训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其次,对工程监理人员应选择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并且具有相关的资格证书,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在进行施工现场人员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从相关的专业院校进行人才引进,通过这种方法实现现场施工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2.2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种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也在不断的发展。科学的管理方法可以指导实际的施工过程,提高房屋建筑现场施工质量管理,甚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提高建筑的质量保驾护航。为了促进我国房屋施工管理,在实际的现场管理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推进现代施工现场管理手段的合理化、科学化与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房屋建筑现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2.3切实保障工程材料的质量

要想保证工程材料的质量,就需要正直的采购人员和一套严格的工程材料检测系统。一个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正直的采购员,他不会因为金钱的诱惑而出卖自己的职业素养,严格遵守施工单位的采购标准,从而保证工程的材料质量。另外,采购人员的材料鉴别能力可能不足,需要采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及真实性,从而将不合格的工程材料阻止在施工工程之外,消除了质量问题的根源。

三、结束语: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建筑质量,保障施工安全的具体措施,因此,在具体的建筑施工过程之中我们一定要加强现场管理,善于发现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建筑施工过程的顺利开展。

篇9

中图分类号:S435.1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91

1 玉米苗期常见的地下害虫

地老虎属鳞翅目夜蛾科,生产上产生危害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大地老虎等。地老虎属于多食性害虫,同时能为害玉米、高粱、棉花、蔬菜等多种作物的幼苗。 因其地老虎的食量比较大,对玉米的危害比较严重,所以被称为地老虎。

地老虎以幼虫为害作物的幼苗根系, 而且危害比较严重,1头地老虎的幼虫有时甚至可以为害5~10株玉米幼苗。地老虎成虫趋化性非常强,喜欢觅食甜酸味汁液,有明显的趋光性。温暖、潮湿、杂草丛生的玉米田地老虎的虫头基数比较大。7~20℃的温度最合适地老虎的生长发育,温度朝超过30℃明显抑制地老虎的生长发育。

蛴螬是鞘翅目金龟甲科幼虫的总称,主要在玉米幼苗的根部或根节产生危害。蛴螬的成虫种类比较多,生产上按食性分类为植食性、粪食性、腐食性,其中植食性指的是鳃金龟科和丽金龟科为主的一些害虫幼虫,该类害虫发生普遍,为害最重。蛴螬终生栖生于土壤之中,因此土壤的理化特性和温湿度等因素关系着害虫的活动。蛴螬多危害玉米的种子、根以及幼苗等,造成缺苗断垄。

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主要为害作物幼苗。蝼蛄种类有非洲蝼蛄、华北蝼蛄、东方蝼蛄等。蝼蛄是一种杂食害虫,在土中危害作物种子或咬断幼苗根茎,使幼苗萎蔫而死。成虫有趋马粪肥性和趋光性,温暖湿润、多腐殖质、低洼盐碱地、施未腐熟粪肥的地块受蝼蛄为害重。

蝼蛄也属于昼伏夜出的害虫,17:00―23:00是蝼蛄活动最为猖獗的阶段。蝼蛄由于身体肥大,不善飞翔,因此成虫和若虫多在土壤中产生危害并越冬,等到来年春季苏醒产生危害。

金针虫属鞘翅目叩头甲科, 以幼虫长期生活于土壤中。生产者常见的种类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和褐纹金针虫三种,幼虫统称金针虫。金针虫产生为害时,既可以咬断刚出土的幼苗,也可以取食已长大的幼苗根系,导致玉米的幼苗干枯死亡。金针虫的活动与土壤温度、湿度、寄主植物的生育时期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2 玉米苗期常见地下害虫的防治

玉米栽培应当采取轮耕避免连作;玉米栽培应做到精耕细作,及时清除大田的杂草,避免杂草成为害虫早期幼虫食料来源或成虫的产卵场所;春季秋季及时对玉米田进行耕翻,将土壤中越冬的害虫杀灭;秋季玉米收获后一定要清除秸秆,有效减少害虫的侵染源;如果玉米大田地下害虫发生比较严重,可以在秋冬季节通过翻地把越冬幼虫翻到地表使其风干、冻死或被天敌捕食;切忌向大田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以防止害虫产卵或自身携带害虫虫卵;选择抗虫丰产的优良品种。

药剂拌种。玉米播种时期,大田中往往已有蝼蛄、蛴螬及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存在,因此,生产上玉米播种后,地下害虫会偷吃种子,发芽后则咬食根部及地下茎,导致出苗不全,幼苗萎蔫的现象时有发生,玉米生长阶段不能做到苗全。所以,地下害虫有发生的地片播种前可以对玉米种子进行药剂拌种。玉米拌种的药剂可以选择50%辛硫磷乳油、40%甲基异柳磷乳油,均按种子重量的0.1%拌种。50%甲胺磷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5%拌种。拌种时先将杀虫剂加水稀释50~100倍。然后用喷雾器边喷药液边搅拌玉米种子,充分拌匀后,堆闷3~4h,稍晾干后及时播种。

土壤处理。用5%杀虫双颗粒剂1~1.5kg加细土15~25kg,或50%辛硫磷乳剂100mL拌细沙土15~25kg,在耕地前撒在厢面,耙入土中,可杀死蛴螬和金针虫。

施用毒土。每667m2用5%甲基毒死蜱颗粒剂2~3kg或50 %辛硫磷颗粒剂2.5kg拌细土25~30kg;或50%辛硫磷乳油200~250g,加水10倍,喷于25~30kg细土上拌匀成毒土。顺垄条施,随即浅锄可防治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

喷药灭杀。在玉米刚出苗时,用吡虫啉加菌毒清药液连续两次喷洒玉米幼苗,消灭低龄幼虫,可以达到病x兼治的效果。

毒饵诱杀:用90%敌百虫晶体1 0g兑水1kg喷洒在切碎的幼嫩青草上,也可用炒香的麦鼓、米糠5kg,加90%敌百虫晶体50g,兑水适量拌匀凉干,于傍晚撤施毒杀;地老虎有趋旋光性、趋化性,利用糖蜜及黑光灯诱杀。糖蜜的成分是糖、酒、醋、水、敌百虫等,比例是6:l:3:10:0.5;掌握地下害虫的活动规律,人工扑杀。

参考文献

篇10

一、玉米大斑病

1.症状。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对玉米叶鞘和苞叶也有很大的危害,发病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逐渐扩展到叶梢。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潮湿天气病斑密生灰黑色霉层。

2.发病规律。通常7~8月间平均温度在18~22℃、相对湿度在90%,适于大斑病的发生流行。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气流、风雨传播。

3.防治方法。

(1)防治大斑病的根本途径是选用抗病品种。(2)药剂防治。用40%克瘟散乳剂500~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隔10天防一次,连续防治2~3次。(3)农业措施。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落叶,集中进行处理,深耕灭茬深耕灭茬。增施磷钾肥,腐熟有机粪肥、尿素与复合肥配合使用。

二、玉米小斑病

1.症状。主要危害籽、穗、茎、叶等,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病斑扩大后纺锤形或椭圆形褐色病斑、边缘赤褐色、轮廓清楚,上有二、三层同心轮纹。病斑进一步发展时内部略褪色,后渐变为暗褐色。

2.发病规律。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成活率相对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

3.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播种前尽早处理完地里堆放的玉米秸。及时摘除植株下部病叶,有明显推迟病害流行,减轻危害的效果。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株。(2)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50-75千克,隔7-10天喷1次,共防2-3次。

三、玉米褐斑病

1.症状。危害叶片叶鞘、花丝、果穗和种子。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片与叶鞘连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最初为黄褐色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严重时叶片上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叶片的病斑处呈干枯状。

2.发病规律。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第二年病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条件适宜时,病菌产生分生孢子靠风力、雨水传播,进行侵染,潜育期1~2d,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5°左右,相对湿度为75%/以上,而湿度是决定因素。不同的年份病轻重程度不同,在七八月份雨水多、湿度大的年份发病,而且平洼地、重茬地、单施化肥地块以及早播地块发病重。

3.防治办法。(1)农业措施秋收后彻底清除田间残株落叶,把病株及叶片及早当柴烧,减少土壤中越冬菌,并深翻土壤,注意排灌排涝,降低田间湿度。施足底肥,一般应在玉米4~5叶期追施苗肥,及时中耕除草,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实行3年以上轮作。(2)药剂防治以苯来特和氧基萎锈灵防效好。在玉米吐丝盛期,向果穗上喷洒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次。

四、丝黑穗病

1.症状。苗期从玉米芽鞘入侵、抽穗后才现典型症状,雌穗被害后,大多数变为一个基部膨大、端部较尖、短小、不能抽丝的圆锥形菌瘤。苞叶一般不破,黑粉也不外露。雄穗受害后,多数情况下不是局部小穗变为黑粉苞,穗形不变。

2.发病规律。病菌厚垣孢子落入土中,混入粪肥或被种子携带越冬。翌年在适宜的条件下,厚垣孢子萌发并通过芽鞘侵入寄主幼苗。土温25℃、土壤含水量12%~29%,最适宜发病。坡地、山地或较干旱的地块发病重以及高寒冷凉地块易发病。

3.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种子处理一般可采用清水洗种、温汤浸种、开水炸种。(2)雨后抢墒播种,或坐水浅播,播前灌溉,保证土壤水分良好。消灭初侵染源清洁田间,拔除病株,处理病残组织。

五、玉米穗腐病和粒腐病

1.症状。因病原菌的不同其发病症状各异,主要表现为果穗及籽粒受害整个或部分或个别籽粒腐烂,病粒皱缩、无光泽、不饱满,被害果穗顶部或中部变色并出现粉红色、蓝绿色、黑灰色或暗褐色、黄褐色霉层,病粒质脆,内部空虚,易破,果穗病部苞叶常被密集的菌丝贯穿,黏结在一起贴于果穗上不易剥离。

2.发病规律。病菌在种子、病残体和未腐熟的粪肥内越冬,为初侵染病源。病菌主要从伤口侵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温度在15℃~28℃,相对湿度在75%以上,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流行。高温多雨、生长后期遇低温多雨、玉米虫害发生偏重等均利于穗腐和粒腐病发生。

3.防治办法。(1)农业防治秋季深翻土壤,特别是玉米秸秆还田后一定要深翻土壤,清除田间病残组织,使用腐熟的粪肥,减少侵染源。玉米成熟后要及时采收,充分晒干后存入仓库。(2)药剂防治播种前用2000倍福尔马林溶液浸种1小时,浸种后用清水冲洗即可播种。抽穗期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悬浮剂700~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向穗部喷药,隔7天再喷1次。

参考文献

[1]刘传兵,王黎明,杜世凯,等.南繁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161,163.

篇11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推进,使用宫内节育器(IUD)的人数越来越多,使得子宫穿孔、IUD残留、断裂、嵌顿、IUD异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在置入或取出宫内节育器时容易引发子宫穿孔,据相关文献统计,该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0.3%[1]。同时子宫穿孔可损伤其周围脏器,并可继发盆腔炎,严重时还可造成患者全身感染,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因此,在宫内节育器的置入和取出时,临床医生要严格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还要深入了解各种并发症的致病因素,采用先进的医疗手段,有效预防和治疗宫内节育器并发症,从而降低患者的身心伤害,提高宫内节育器的使用安全性[2]。本文选取我站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宫内节育器引发的并发症患者196例,总结和分析其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旨在提高宫内节育器的使用安全性。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站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置入宫内节育器患者196例,所有患者均因置入IUD并发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年龄最大60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37.6±6.9)岁,节育器使用时间最长32年,最短仅10h,所有患者中,56例在产后哺乳期置入,95例在人流术后置入,25例在剖腹产后置入,20例在经后置入。

1.2 方法: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病历,总结常见的并发症及其致病因素,同时制定出相应的有效防治方法。

2 结果

在分析所有患者临床病历的过程中,常见并发症的总结情况如下:带器妊娠、子宫穿孔、疼痛出血、节育器异位和嵌顿、感染等。其中疼痛出血最为多发,有64例,占32.7%,然后依次为:51例并发子宫穿孔,占26.0%,35例并发感染,占17.9%,30例并发节育器异位和嵌顿,占15.3%,11例并发带器妊娠,占5.6%,另有5例为其它并发症,占2.6%。根据各并发症的发病率及致病因素,制定出相应的有效防治措施。

3 讨论

在妇产科门诊放置宫内节育器是最为常见的手术之一,操作时比较简单,手术时间较短,是安全性极高的小手术。然而在实际临床实践过程中,正是由于该手术为小手术,往往不能引起医师的充分重视,再加上医护人员的责任心相对缺乏,使得医护人员在未完全了解和掌握相关禁忌症及适应症的情况下便实施手术。

3.1 术中及术后出血的防治

在宫内节育器的置入过程中及置入后常会引发疼痛和出血,针对这一并发症应查明出血原因后采用有效防治措施。若在手术过程中患者有强烈的疼痛感,怀疑发生组织损伤时,可将节育器轻轻取出,观察疼痛的原因和是否有出血情况,若发生出血,应在止血的同时给予抗生素药物,以防炎症的发生。若患者在术后发生出血,可先考虑保守治疗,给予止血,同时防止发生感染。若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取出宫内节育器进行止血和消炎处理。为避免发生置入宫内节育器引发出血,手术前应选择最佳的置入时间和时机[3]。

3.2 不规律出血的处理措施

若患者置入宫内节育器后发生不规律出血,应考虑选择使用更为匹配的节育器,同时放置时注意避免发生二次损伤。若因宫内节育器引发月经紊乱,可给予患者相应的调理药物,必要时可取出宫内节育器,以减少节育器对组织造成的损害。

3.3 子宫穿孔处理方法

置入宫内节育器引发子宫穿孔后应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病情较轻者应给予保守治疗,同时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体征,包括患者的呼吸、体温、血压及脉搏等。并发子宫穿孔后,应及时给予宫缩剂进行治疗,使患者子宫处于收缩状态,以加快伤口愈合速度,同时还要给予抗生素药物以防感染。

3.4 阴道感染的预防

阴道感染应该以预防为主。主要的方法是:要严格控制手术室的细菌量,尽可能地做到无菌操作,以便最大限度的降低放置宫内节育器的感染率。术者应该尽可能地了解手术操作流程,手术前要对受术者进行详细的检查,尤其是子宫的大小,然后要注意选择与受术者相匹配的节育器[4]。而对于在哺乳期的受术者,则一定要更加的小心、谨慎。在术后要对受术者进行定期的检查,同时要对手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处理的方法及时告知受术者,以便受术者在出现不适时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初步的处理。

综上所述,宫内节育器置入和取出的操作水平直接关系到不良反应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因此,医院妇产科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其责任心,从而有效减少和避免宫内节育器引发各种并发症。节育器异位和嵌顿的发生与节育器类型、患者的年龄及置入时间有直接关系,因此应选择最佳类型和型号的节育器,同时严格遵守节育器的使用年限。手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妇科检查,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检查结果严格控制手术指征。还要建立和完善手术随访制度,在患者术后一定周期内对其进行回访,从而及时发现各种不良反应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并发症对患者造成的身心伤害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隋媛媛,车美芳,梁琳. 2270例宫内节育器的术后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1(02):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