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家庭经济生活状况

家庭经济生活状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1 08:43: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家庭经济生活状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家庭经济生活状况

篇1

一、家长自身素质对和谐家庭德育的影响

家长是和家庭德育活动的组织者,自身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者家庭德育的效率和质量。家长的素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家长的世界观和思想品德,二是家长的文化素养,三是家长的教育素养。

1.家长的道德修养对和谐家庭德育的影响

灵魂需要灵魂来塑造。家长的世界观和思想品德对家庭德育的影响极大。家长与孩子接触最早最多,家长的思想道德、行为准则、兴趣爱好、言谈举上卜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的高尚情操品格,本身就是一种德育力量,对子女起着积极影响和感化作用,它为子女树立了学习榜样,成为其自我塑造的参照系。同时,家长也赢得子女的信任和尊重,取得家庭德育的主动权。反之,如果家长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就会对子女的健康成长产生一种消极影响。

2.家长基本文化素养对和谐家庭德育的影响

父母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具有丰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能辅导督促孩子的学习,帮助孩子解答疑难问题,满足孩子强烈的求知欲。若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更要加紧学习,虚心请教,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使自己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让孩子轻视。特别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掌握。研究表明: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家长与文化素养底的家长相比,具有较强的指导子女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前者更倾向于民主型的教养态度,后者则倾向于放任型、溺爱型或专制型的教养态度。文化素养较高的家长一般兴趣广泛、情趣高雅,对子女有人格感化作用,同时也能很好地组织家庭生活、合理调解成员间的矛盾、辅导子女学习,为子女创设良好的家庭生活方式、气氛;家庭个体的不同家庭环境、学习条件、学习气氛等都将影响子女心智和品德个性的发展状况。

3.家长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对和谐家庭德育的影响

家长要教育孩子,就必须了解孩子,并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因此,学习并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家长的德育科学知识、德育价值观、德育态度、德育方法,对和谐家庭德育影响很大。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采用科学的方法,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爱之有度:既要耐心细致,又要热情鼓励。若家长具有较丰富的德育科学理论知识、正确的德育价值观、较强的德育能力,就能在家庭德育过程中采取强有力的德育措施、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选择恰当的德育内容,把握适宜的德育时机,启发诱导子女,从而提高家庭德育整体水平,对子女的道德面貌等方面产生全方位的深刻影响。

家长不健康的德育价值取向成为重智轻德,重知识传授轻智力开发和个性培养等病态现象产生的条件。如果家长德育素养高,家庭德育效率就越高,获取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多;如果家长德育素养低,家庭德育效率也越低,获取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多。

二、家庭生活环境对家庭德育实施的影响

家庭生活环境包括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家庭氛围、家庭生活方式等。家庭是子女的生活环境,家庭德育与家庭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家庭生活环境本身也就成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时时刻刻对子女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家庭结构对家庭教育实施的影响

家庭结构就是家庭诸成员之间不同的层次和序列的组合。在其规模上可区分为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家庭规模可直接影响家庭成员在家庭成员中的地位以及人际关系的疏密程度,其对家庭德育的影响各有利弊:在核心家庭中,人口数量少,成员层次少,其关系比较密切,受外界干扰比较少,家庭的内聚力比较大,子女容易接受双亲的教育和影响。但这种家庭德育结构在德育影响上也有不利的一面。比如,城镇的核心家庭里,父母大多是双职工,子女成为“挂钥匙儿童”,于是,亲子之间的接触减少,双亲难以全面了解各方面状况,也难以控制他们的行动和活动的范围,家庭德育影响力减弱,子女很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不良影响。

在主干家庭中,家庭成员层次较多,人口数量多,规模大。在这种家庭里,家庭生活经验和人际关系较为全面,教育影响因而也较为全面,不容易形成以子女为中心的家庭生活和家庭德育特点,有利于锻炼子女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培养适应复杂社会生活的能力;祖父母辈可以协助父母照顾、管理、教育第三代,使子女得到更多的爱和更充分的教育;同代子女辈之间存在着横向交往、学习竞争,同龄群体又成为一种教育力量。但是,由于家庭成员多,人际关系复杂,家庭成员经历不同,思想观念也不同,就容易在德育影响上产生不协调不一致及“隔代亲”的现象,也容易在不同代之间形成“代沟”,冲淡家庭德育影响。

2.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对和谐家庭德育的影响

研究表明:经济极端贫困、生活水准在温饱以下的家庭,不能为其子女提供正常或必要的物质保障,甚至许多家庭让子女辍学去谋生,这些都会影响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过于优裕的家庭经济条件,可能容易养成子女养尊处优的品性,成为影响和谐家庭德育的不利因素。

3.家庭氛围对和谐家庭德育的影响

环境能影响人,培养人,造就人。良好的环境是育人的沃土和基地。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它会使孩子感到生活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需要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主要指父母之间、父母与子女的心理关系。家庭良好的心理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家庭生活气氛和生活秩序,对家庭成员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应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关系,父母不光是长辈,还可以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要学会倾听孩子的独特见解,与他们交流感情,这是因为家庭中的双亲与子女的互动始终是在一定的家庭生活秩序和家庭气氛中发生的。因此,家庭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家庭德育的效果。家庭人际关系紧张,会给儿童带来很大的不幸,容易导致他们产生挫折感和不安全感,甚至造成他们的人格蜕变或情绪障碍。家庭人际关系也往往是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民主的、平等的、互敬互爱的、和睦融洽的家庭人际关系,加强了家庭内部的群体内聚力,保证了家长教育和影响的效果,对子女健康发展极为有利。

三、家庭德育传统对家庭德育实施的影响

篇2

中图分类号:B8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255-04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的少数民族妇女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真正得以形成。而少数民族妇女对妇女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作用,重视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研究,通过了解节数民族妇女在家庭经济中的贡献,可以为我们制定有关少数民族妇女发展政策提供可靠的现实参考和理论依据,有助于保护妇女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在少数民族妇女的聚居区域,少数民族妇女既是家庭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同时也是传宗接代人类自身生产的主要承担者。了解了少数民族妇女对于各自家庭经济的贡献,我们就会很明了地发现少数民族妇女在其所处社会组织中的生存和发展现状。本着这一初衷,2014年8月初,本课题组一行4人,奔赴云南省武定县开展实地调研活动。我们走进云南省武定县猫街镇,走进当地彝族妇女的50个家庭,通过对50名(15―75岁)彝族妇女的访谈,以“家庭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彝族妇女”为切入点,以多对一、面对面进行访谈的形式展开调研,并通过录音辅以笔记的方式进行记录,通过搜集数据,量化分析当地彝族妇女对家庭经济的贡献。通过管窥一个个彝族妇女及其家庭,对彝族妇女在家庭经济中的贡献作量化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助于彝族妇女发展的意见、建议和对策。

一、调查对象及调查内容概况

(一)调查对象

作为本次调研目的地武定县,位于滇中高原北部,云贵高原西侧,楚雄彝族自治州东部。武定县全县常住人口27.69万人,其中彝族占比高达31.24%,―是调研彝族妇女非常典型的目标和对象。其中,武定县猫街镇作为该县的“五个之最”,即少数民族最多、国土总面积最大、交通区位属最优、矿产资源最丰富、森林覆盖率最大,在反映该县的经济、政治、文化现状上具有独特的代表性。这为调研当下猫街镇彝族妇女生存发展现状,特别是山区农业环境下的彝族妇女日常生产生活状况及其对家庭经济的实际贡献提供了很好的数据来源和研究基础。

针对偏远山地的语言、文化水平、信息交流方式与调研主题,本次实践主要采取深度访谈的方式,即在记录的同时提取录音以备后续整理,这一方面有利于使被采访对象充分理解调研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更充分地获取被访问对象的信息。我们围绕研究主题对当地村政府和村干部进行访谈,从而获取当地彝族妇女在家庭中日常生产生活的普遍现状。在50个被调查对象中,选取7个从事商品经营的彝族妇女进行访谈,选取43个从事农业生产的彝族妇女进行访谈。内容涉及个人基本信息、家庭成员、家庭收入、收入来源、支出数量与分布结构等方面,以客观反映当地彝族妇女对家庭经济贡献状况,见表1。

在50个被采访者中,从事商品经营的7个被采访者其对家庭经济主要贡献为自营店收入,且收入不单独计出;有从事农业生产经历的43个被采访者,其对家庭经济主要贡献方式包括养殖、种植、上山采摘、打工等渠道,其中在农闲时外出打工的有40个,其余3个则在农闲时节料理家务和饲养家禽家畜。在50个被调查者中仅外出打工的40人的收入有明确度量。普遍来看,当地彝族妇女在家庭中的经济贡献是隐性的,尚不被视为主要贡献,而只被视为家庭经济的一种补充。她们对家庭经济的贡献琐碎且多为体力精力付出,很多无法用金钱数量徇,其对家庭经济的贡献被自然融入到家庭消耗里,加之男权观念的影响,当地彝族妇女对于家庭经济的贡献被普遍低估,同时,彝族妇女对于家庭经济贡献的传统落后方式,也反映出彝族妇女的生产方式落后,她们的生产技能、家庭地位和自身价值还有待提升。

如表1所示,50位有效受访对象中,外出打工为当地彝族妇女最普遍收入方式,主要分布在15―50岁年龄段,而50―75岁的妇女依然存有外出打工的意向;从事商品经营的妇女主要分布在50―75岁年龄段,她们在家中为子女看店或与配偶共同经营店铺,收入较为稳定;25―50岁的则以经营流动摊铺为生,收入波动大;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的彝族女性已完全成为家庭生产的无偿劳力,其收入完全计入家庭总收入,只能通过劳动种类、对应时间与强度、协作程度等计量,这是一种隐性的、容易被忽略的贡献。

(二)调查情况汇总

通过对调研收集信息的整理分析,我们梳理出四个大的方面,即武定县猫街镇当地彝族妇女对家庭经济的贡献、文化水平与健康状况、家庭境况以及子女受教育情况。我们从这四个方面的第一手资料着手,客观真实地还原当地彝族妇女的现状,并通过对这些情况的分析研究,找出有效提升当地彝族妇女在其家庭中地位、作用和价值的途径。

1.家庭经济贡献

彝族妇女对家庭经济的贡献有隐形经济贡献与显性经济贡献两种,这两种家庭经济贡献者大概可分为家务、下地种田、外出打工和个体经营四大类。

(1)家务。根据我们的调查,武定县猫街镇当地居民家庭中家务主要由女性承担,根据我们的整理,当地彝族女性承担的家务劳动主要包括照看孩子老人、洗衣做饭、清洁打扫、喂养家禽牲畜、采摘蔬菜以及收集松树汁等事项。

(2)下地种田。此次调研地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中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县镇,因此,不少家庭仍旧依靠种地为生。调查结果显示,通常被我们视为重体力活的下地劳动在当地并非都由青壮年男性承担,这其中女性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劳动任务;甚至在不少家庭中,下地干活完全由家庭中的中老年妇女承担,而男性则在家照顾店铺。所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土豆、小麦、白豆等,劳作非常辛苦。

(3)外出打工。随着当地交通条件的日益改善,除了种地与养殖,更多家庭的彝族女性希望走出去寻找其他生计以维持和改善生活。有半数的受访家庭中有20-58岁的女性外出务工,具体工作包括在建筑工地做工,在葡萄基地打工,在工厂打工,打杂等,务工地点包括四川、山西、山东、浙江等地。

(4)个体经营。在受访家庭中,有一部分家庭妇女通过个体经营的方式补贴家用,例如,开烧饵块店、文具店、服装店、小卖铺、农机站、摆摊卖苗药、绣品摊等。大多数店铺日常的打理、进货都由妇女独自承担。

2.文化水平与健康状况

受访的50户家庭中的彝族女性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大多数妇女文化水平仅为小学程度,甚至是文盲,初高中毕业的女性属于凤毛麟角。其身体健康状况同样令人担忧,由于卫生保健知识少,生活方式落后,调研访谈过程中,下至中青年妇女,上到耄耋老人,都向我们反映身体患有常年咳嗽、腰痛、肩周炎、风湿、胃病等,对身体不好的女性来说,常年吃药打针带来的医疗支出为本就拮据的家庭收入雪上加霜,甚至抵消其对家庭经济的贡献,甚至成为家庭的累赘。

3.家庭环境

在家庭规模上面,多数家庭是三代同堂,一家有5―7口人,极少数家庭是3口之家,四世同堂的情况也较少见。在家庭经济收支方面,大多数家庭表示家中经济时常入不敷出,仅仅处于勉强维持生活的状态。一小部分家庭收入相对较高,年均家庭总收入为6万―8万元,受采访的家庭中没有特别富裕的。在养老问题方面,当地彝族人多以家庭养老为主,根据当地风俗,家中最小的儿子一般和老人一起生活,负有照看双亲的责任,其他子女则不定期前来探望,并给予一部分养老帮助或费用。

4.子女受教育情况

在子女人数方面,50个受访对象家庭没有独生子女的情况,多数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育有2―3个孩子,15岁以下的儿童全部都在接受国家的义务教育,费用方面只需向学校缴纳书本费和保险费以及一些杂费。受访家庭孩子学龄前教育基本空白,属于自然成长状态。孩子入校学习后,受重男轻女思想影响,女孩较男孩子明显辍学早,升入大学的更是凤毛麟角。

(三)调查情况分析研究

从家庭的日常生产生活出发来研究妇女在家庭经济中的贡献必然会涉及量化分析方法,而量化分析的核心在于将一些不具体、模糊的因素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示,从而达到分析比较的目的。此次调研主要采取访谈的方式来搜集数据,然而由于问题本身的特殊性、所需信息的采集难度、所采集的信息的可信度等等原因,后期的量化分析工作便尤为重要。

1.量化分析所需要的经济学原理

(1)贡献率。贡献率是统计分析中常用的一个指标,用于衡量有效或有用成果数量与资源消耗及占用量之比,即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或所得量与所费量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贡献率(%)=贡献量(产出量,所得量)/投入量(消耗量,占用量)×100%

家庭经济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系统,现实生活中,家庭成员往往共同劳作,尤其是农村家庭,按标准的贡献率公式去寻找数据是不现实的,没有可操作性。但参照贡献率公式来粗略评估妇女对家庭经济的投入,以及家庭经济的产出(纯收入),了解妇女对家庭经济的贡献在其家庭经济中所占的比例,通过详细的调查、分析是可以实现的。

除此以外,考虑到家庭生产活动的特殊性和搜集数据的便利,本课题组收集的所有信息都以年为单位,调研地点选在云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地,经济情况变化幅度不大,以年为单位得到的数据是比较全面,而且具有代表性。

(2)无酬劳动的统计。 无酬劳动是指个人在家庭和社区从事的、为满足最终消费所提供的、无直接货币回报的服务活动,主要包括家务劳动,对老人、儿童和病人的照料以及志愿活动,无酬劳动却不属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范围内的生产活动,不被计入GDP之中。[1]调查显示:妇女是无酬劳动最主要的承担者。

时间利用统计,是考察妇女的家庭劳动的价值的有效方法。

(3)家务劳动。家务劳动是包含所有家务工作在内的一种劳动形式,它也创造使用价值。家务劳动有3个主要特点:一是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消费者的直接同一性;二是劳动的极端非专业性;三是封闭性。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有3个方面:家务劳动是社会劳动的前提和基础,家务劳动是社会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最终得以实现的起始环节、终端环节,家务劳动最直接地关系到人的价值。”[2]

家务劳动是创造家庭剩余产品的一种特殊形式,但是,由于家务劳动自身的特点,家务劳动的产出在核算理论和方法上存在不足,但是,家务劳动是妇女对家庭经济贡献的中要方面之一。“具体地说家务劳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为成年人自身生活服务的劳动;二是为家庭中的老人和未成年子女生活服务的劳动;三是生育下一代的劳动;四是人们生存、发展、享受需要的劳动。”[3]

由于调查对象的特殊性,家务劳动的投入主要采取时间统计,而家务劳动的产出则采取替代法和实物统计相结合的方式。

2.量化分析的数据需求

产出,即家庭年收入是本次搜集数据的重点,妇女在家庭经济贡献中的分母。家庭年收入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几项,这同时也是本次调查所需数据的重要方面,见图1。

图1

妇女在家庭经济中的投入则主要包括:家务劳动的时间、公共劳动的时间、家禽和牲畜的市场价值,有的还要包括外出务工时的收入、经营买卖的收入。

云南省武定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一个家庭的年收入仅在一万五千元左右。武定县猫街镇属于山区,这里的人民除了种植水稻的经济作物以外,还会种植烟草、豆子等经济作物创收,农闲时期还会外出务工,这3项成为了一个家庭的年收入的主要来源。此外,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每年的雨季到来时,上山摘野生菌、草药也成为了农民创收的一个手段,同时,养殖家禽、牲畜也是一项收入来源,这部分工作大多由家里的女性承担。

在接受那我们采访的家庭妇女中,有32人只具有不到小学文化水平,甚至小学没毕业,17位只是初中毕业,只有一位接受过超过12年的教育,然而由于家庭贫困,最终也被迫辍学。

在家务农的妇女占受访者的绝大多数,有七成的女性会外出打工赚钱,六成妇女做点小买卖补贴家用。当地外出务工的女性的月工资与当地男性的收入相比存在500―2 000元的差距,当地外出务工女性的月工资水平在1 500―3 000元左右,从事的多为家政、制造、餐饮服务等行业。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在一个家庭中,土地的所有权集中在男性家庭成员身上(除去男性入赘的情况),不女没有地或者地很少,通过访谈,我们初步推断妇女平均每天除了参与农事生产以外,平均每天要做240分钟左右的家务劳动,而且日常的家务劳动基本由妇女承担了。而与此相对的是,在重大家庭事项的决定权上,农业生产上,女性的话语权占64%左右,建房、土地事项上,男女的话语权基本对等,家中的重大事项上,女性的意见和建议多被采纳。

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地彝族妇女在家庭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综合考虑家务劳动、农业生产、家庭的收入等因素,当地彝族妇女对家庭经济的贡献是超过五成的,而长期以来,由于社会的性别分工,彝族妇女的这一重要地位在当地民众中一直没有得到肯定和重视。

二、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问题分析

在实地调研结束后,本课题组成员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多次分析和讨论,结合调研的亲身感受,我们将所发现的问题归为以下三点。

1.信息闭塞与经济发展落后形成恶性循环

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调研地的道路、房屋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同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消费水平都反映出本地区贫困化这一问题。有受访女性向我们表示,近些年当地的自然气候变化较大,过多的雨水导致不少农户的农田被淹,经济作物损失严重。辛苦一年的劳动成果经常因为一场天灾付之东流,靠天吃饭的生活具有太多不确定性,考虑到补贴家用,不少家庭妇女选择外出打工,但没有一技之长的她们在外界务工创收的道路举步维艰,仅能靠亲戚或熟人介绍在外地做工,劳动强度大但收入却不高,平均1 500―2 500元/月。

2.家庭经济入不敷出致使女性负担过重

此次受访的50户家庭经济条件都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同时女性在赚取家庭收入方面还承担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不少家庭中老年女性甚至是家庭经济的“顶梁柱”,下地种田、喂养牲畜、操持家务,农闲时外出打工样样不缺。子女上学、老人养老、家人看病、吃饭穿衣……诸多花费造成三日之入不敷一日之出的经济困窘局面,当地女性普遍生活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但由于多数受访女性没有一技之长,受教育水平又偏低,只能选择用做苦力或手工活的方式补贴家用,平均每天劳动时间在10―16小时不等,也因此使身体健康遭受损害。例如,一位受访的民间手工艺人表示,她每天6:00―22:00都在干活,除了下地种田,操持家务,还在空闲时间绣绣品以卖钱。但是绣绣品很费眼睛,对肩周、腰椎损伤也很大,导致她经常头晕,每个月都要去村医处就诊治疗。

3.女性受教育水平低妨碍她们改变现状

在目睹了调研当地彝族女性的生活现状后,我们小组讨论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我们认为,除了当地整体经济发展落后,信息闭塞之外,就女性自身综合素质来看,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没有一技之长是女性转业无门、增收困难的主要瓶颈。就我们调查的50户家庭中外出打工的女性来说,她们从事的多是一些依靠体力或低附加值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共同点在于劳动时间长,劳动量大且收入较低,制约她们对于家庭经济的贡献效率,很难彻底改变她们家庭经济的困窘状况。

(二)对策建议

1.制定政策扶助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云贵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全国范围来说相对落后,财政自给率不高,县乡财政政府经济负担沉重,无法有效提供当地居民需要的各类生产生活资料。因此需要中央政府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带动,坚持“先输血后造血”的原则开展反贫困工作。例如,上级政府给予适当政策倾斜,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资金、技术与信息扶持力度,发展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优惠政策引导等,使贫困地区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摆脱贫困化帽子。

2.开办就业创业培训

妇女作为一支重要的人力资源,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贫困地区在解决贫困问题时,也应该为女性承担社会责任和工作提供机会与帮助。在实地调研中,有受访者反映由县政府牵头组织的刺绣技能学习班为村里很多妇女提供了一个学习手艺、赚钱养家的门道,效果显著,对大家改善家庭经济帮助很大。这也给了我们小组成员一些启发,如果能由政府出面组织,将有意愿学习一技之长的女性集中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办培训班,为需要就业转业的妇女提供就业市场信息和专业技能培训,并向有需要创业的女性提供专家辅导,对创业计划提供建议同时一并提供一定金额的有偿贷款,就会从根本上改变当地彝族妇女村的生存状况,使她们有能力、有机会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3.利用互联网的力量

在这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获取及时有效的信息意味着机遇与可能。为了改善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信息较为闭塞的现状,我们小组讨论认为需要为少数民族当地居民开辟一条能够及时获取致富信息和专业知识的途径,这样才能够为她们改变自身状况提供可能。因此,我们建议由乡政府牵头,在各村设立村图书馆或阅览室,免费提供农业种植、动植物养殖和刺绣工艺等各方面专业技能的培训图书,并定时更新。特别要着重利用互联网的功能,建立微机室,免费为当地彝族妇女提供信息服务,从而开阔她们的眼界,了解市场动态,快捷方便地获取于她们有益的信息,推动当地彝族妇女劳动能力的增长。

4.重视女性教育问题

由于贫困地区地方财政薄弱和因高考不断向发达地区输送人才而形成地方教育资源不断流失,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严重缺乏经费保障。贫困地区人才资源短缺,人力资本存量不足,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加大了产业转型的难度;同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从而在根本上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受思想观念和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接受教育的比例较普通农村地区更低,这无疑是少数民族女性改变自身社会地位最大的障碍。如何使农村贫困妇女摆脱贫困,使她们自身和家庭的生存条件有所改善,使她们同样有发展机会和相应的享受性支出的能力,即如何实现农村贫困妇女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这是当今世界不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从女性自身的发展角度来看,重视农村女性的受教育问题,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女性就业问题,为她们今后的谋生手段提供多种选择,也可以改变少数民族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使她们的价值得以更充分的展现。

参考文献: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中国农民一直生活在一个封闭性极强的社区环境之中,并因此形成了独特却单一的群体生活方式。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乡村生活状态发生了引人瞩目的一系列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最显著的现象之一就是大量农用土地被征用于非农业用途。其中,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作为水电站建设用地对农民土地的征用也是这一现象的表现之一。不可否认,土地征用是当今世界各国比较普遍采用的一种土地制度,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其存在的一些内外缺陷正在日益显现出来,因征地引起的社会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因征地而对农民生活水平造成的变化,赖于为生的生产方式的转变等,这也是现代化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库区移民”作为生态性移民这一特殊群体具有身份属性的多重特征,因此与土地征用相配套的一系列补偿和安置措施对于他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赖以生存的经济生活方式来说将会产生更为深刻和深远的影响。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其具体的效果与程度如何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和谐发展能否得以实现的重大问题。本文将以库区移民为窗口认识当代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现状,探讨土地征用对库区移民这一特殊农民群体的经济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经济生活方式的变迁内容

(一)生产方式的转变

DS村一直以来都是传统的农业村庄,当地村民以种植青稞、小麦、洋芋等作物为生,库区移民征地之前每户拥有土地9.88亩,移民征地后,每户平均拥有土地面积仅为1.34亩,当地对土地的利用主要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库区移民后,在对耕地的处理上,移民主要是自己耕种,由于气候、土质状况较差,亩产粮食作物收成不高,以自用为主,只有在生产洋芋较为丰收的“大年”时,才将部分洋芋拿到市场上出售。依靠土地耕作的生产方式逐渐使村民难以维持生计,DS村的许多村民不愿意将不多的精力投入到更高劳动强度但收入微薄的农业生产中,因此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只能是成员外出务工或自己做生意,其中许多在外做生意的村民往往把家里不多的地送给亲戚种,这些数量微薄的土地只是作为家庭经济生活补充的一小部分。甚至只是一种“本分”的观念。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一个结果就是村民时间观念的变化。移民之前,村民们要早起去地里干活,等太阳大了临近早晨10点多的时候回家操彻家务或其他事情,等太阳落山后再去地里看看,干个活。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外出打工,他们不用再起得太早,按正常的朝八晚六作息,晚间也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看看电视,打个牌。原来用于劳作的时间现在用于休息,外出务工也使他们较少的再担心天气变化的问题。这说明,原先的农业生产方式直接导致个体必须将大部分可用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生产和劳动之中,个人的闲暇时间和空间都比较少,而在工业生产的方式下,个体可以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且这些闲暇时间都集中在一天的黄金时段,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的互动空间大幅度增加。因此,随着库区移民搬迁到新的安置点,他们的时间观念与感知也在悄然的发生变化。

(二)职业的变迁

土地征用对于库区移民的职业状况都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在DS村,大致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外出务工,二是自己做生意。DS村的外出务工者多是在失去土地之后才走上了打工的道路的,DS村村民在外出打工时主要倾向于非技术的工作,比如开小卖铺、烤饼子、到附近工地做工等,他们更倾向于在本地打工,因为如果离家太远,一方面在外租房子,基本生活要支持一大部分开销;另一方面自己的心理也承受不了背井离乡的感受。即使是在本地打工过程中,他们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僧多粥少”,劳动力供求量太大,加之自己没有一技之长,使得一些村民找不到活干,对于建筑行业来说,他们还面临着外部劳动力流的冲击。

不可否认,在库区移民之前,村上就存在着贫富的分化。在DS村,对于做生意的村民来说,除去在移民之前就有资本积累的被村上公认为“能人”的继续做生意外,在移民之后才开始做生意的多是以政府移民补贴的资金为资本开始了生意的运转。他们有的在县城上打锅盔、做馍馍、凉皮子的,也有开饭店、在街边经营个铺面的。由于缺乏做生意必要的经验,有些村民经营不善,将移民的补偿款都搭了进去。

可见,土地征用对库区移民职业经历的变迁过程比较复杂,资本的积累程度与个人利用的差异都会对投入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看到,DS村村民一方面缺乏技术,不善经营是他们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主观因素,这其中不乏有个体能力的差异造成的贫富差距。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甚至是民族成分对于移民的职业选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局面又反过来影响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与对自我的评价。另一方面,缺少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渠道也是村民们担心未来生活的重要客观因素,他们有一种深深地被遗忘的失落感,除了手头仅有一点补偿的钱,他们再一无所有。

(三)居住条件的改变

在调查点所在的DS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种庄稼种房子。失去土地以后,村民仅有的地就是政府安置他们的宅基地。在移民安置点上,每家每户都在仅有的几分宅基地上将房子盖得严严的,紧紧地贴在一起,很少有村民的家里有院子。就房屋的类型来看,库区移民前的房子为土木结构,而移民后在安置点上,许多村民改建房屋为砖混结构,条件好的家庭室外地面多用水泥铺砌,有的还罩上了顶棚,墙面用瓷砖贴成,干净漂亮,甚至有的家庭还进行了全面的室内装修,他们参照城市的居住风貌来装修空间。同时,就调查数据来看,征地后村民宅基地面积减少了,但是房间的数目却增多了。许多村民表示,不知道以后政府还会不会再进行新一轮的移民,没有了土地,没有了更多的赔偿来源,就只能先盖房子,“盖得多多的就可以多赔偿几个”。村民们在心理上丧失了对土地的寄托,只能将这种可靠感、依赖感转嫁到房子的身上,这样或许可以让他们觉得过的踏实。

(四)家庭消费状况

土地征用导致的生产方式的转变直接影响着个人和家庭的收入。移民征地前村民的平均收入仅为1228.12元,移民征地后,平均收入为5468.7元,村民的收入明显增加。收入的提高带来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提升的直接表现之一就是村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数量和种类的变化。数据显示,在移民中电话的拥有量是100.0%,摩托车的拥有量为93.8%,这一方面与库区移民经济收入的提高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村民们外出务工的需要有关,由于上下班的原因,加之附近道路状况较差,方便快捷的摩托车几乎成为每家每户的首选交通工具。电脑的拥有量虽然不高,但也显示出了库区移民家庭消费上的变化,在访谈中我们得知,在移民之前,村上是没有人家有电脑的,如今有的家庭为了孩子们学习的需要也安上了电脑,有家长表示“城里的娃都用这个学习,俺的娃也不能亏着,学习嘛,需要的。”可见城市生活方式对库区移民的渗透逐渐体现了出来。对于彩电、洗衣机、冰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三大件”的拥有量上看,都达到了93.8%,拥有彩电在现代社会已不算什么稀奇的事情了。对于冰箱的购买,被访者表示“就是为了凑齐‘三大件’嘛,在添家电的时候就顺道买上了。冬天俺们一般也不用。”从以上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程度显示,职业的非农化,有利于促使库区移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在生活环境的非农化以及城镇文化的共同作用下,移民们在选择家庭耐用消费品上呈现出逐渐向城镇家庭靠拢的趋势。

三.影响因素分析

概括的说,土地征用对库区移民生活方式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土地的征用这一主要变量的刺激加之经济本来就是向前发展的这一现实,DS村村民的生活显现出日益商品化的发展趋势。虽然村民们还有少部分土地,也在坚持耕作,但对于当地村民来说,这已经不是收入的主要来源了,只是一种微弱的补充,他们再也无法依靠土地来实现自给自足。

(二)职业变迁是土地征用导致生产方式转变的直接结果之一,职业选择和经历的复杂程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库区移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这在DS村体现为两大层次,一是外出务工,一是做生意。做生意者在生活质量上要明显高于外出务工者,他们对现状及未来充满更多的信心,而这一点在外出务工者身上体现的不明显。外出务工者在寻求工作机会时多会考虑成本问题,如对家庭成员的照顾、工作地点的远近、方便与否等,单纯的收入并不是影响村民外出的唯一因素,他们有深深的恋家情结。同时,影响外出就业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自身技术、人际关系网络的丰富程度如何,而这一点又会对个体的价值观和就业信心产生直接而明显的应影响;另一方面是就业环境,外地务工人员对本地务工人员的冲击。

(三)就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来看,失去土地的村民把希望寄托在了“房子”身上,移民后村民的居住条件都得以提升,但从居住环境来看,却没有得到与居住条件提升的同步发展。DS村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生活垃圾、污水污染严重,生活居住的周边环境脏乱不堪,这与村民“家”的概念有关,许多村民至今在心理上都还没有完全接受新的环境。

(四)就DS村的收入水平来说,DS村村民普遍将自身定位在收入中等,将消费定位于偏高,这也是其逐渐适应工业消费社会的一种普遍的过度心态,他们在失去土地后的相对剥夺感表现明显。从消费结构与消费习惯状况来看,反映了库区移民的生活方式具有城市生活方式与农村生活方式的矛盾结合体这一显著特点,他们的消费中既有来自农村生活的影子,也有城市生活对他们的冲击。

四.结语

土地征用对库区移民经济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移民生活状况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得以实现的重要现实性问题。认真研究土地征用对库区移民经济生活方式的复杂影响,系统解决库区移民生活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仅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社会问题的一个难点,也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改革进程中复杂社会问题的基点。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土地征用导致库区移民生产方式的转变进而又影响到了职业的变迁,这对于村民的经济生活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可否认,土地征用对库区移民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许他们现在已经从最初的喜悦逐渐转到迷茫、接受,最终习惯,这种价值观念的变化也影响着其下一辈。虽然库区移民只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朵不起眼的浪花,但他却折射出了农村社区在现代化、工业化道路上的进程。我们看到,村民们正经历一种角色的转换,他们渐渐把自己纳入到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部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对于生活,对于未来依旧充满信心,尽管现在他们正在经历一场重生的磨难与挣扎。

参考文献:

[1]孟琳琳,生态移民对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

[2]石雪梅,论我国库区移民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硕士学位论文,福建:福州大学,2005

[3]陈旭东,论土地征用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四川大学,2007

篇4

在大学校园里,贫困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为了学业勤劳俭学、生活简朴,有的贫困生甚至为了学业省吃俭用,一日只吃一餐。面对贫困生的生活现状,我们国家制定一系列贫困生资助政策,上从国家,下到省、市及各高校都制定了许多贫困生资助方式和政策,很大程度帮助解决了高校贫困生的生活问题。但是,各高职院校在各项资助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在贫困生助学金名额的多少、贫困生助学金的申请程序、贫困生的评价标准、贫困生助学金的获得公示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由此而引发了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出现的学生心理问题。笔者经过认真的调研,发现贫困大学生在助学金评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有自卑心理、畏惧心理,甚至没有获得助学金的贫困生觉得评定过程存在不公平等心理问题。总之,贫困生心理很敏感,所以,贫困生除了需要物质上、生活上的帮助之外,还需要高校从事学生工作者在心理上的疏导。

一、贫困生心理隐患的产生及其形成原因

(一)助学金的评选过程中,部分贫困生不愿说出实情

贫困生虽然在高校普遍存在,但是很多贫困生还是不想让同学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不愿意把个人生活对外张扬。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制定的贫困生助学金评定政策中,需要贫困生在班级里以演讲的形式说出自己的家庭生活状况,然后再从演讲的同学中选出排名靠前的学生,最终由老师确定贫困生的名额。可以说这一方式存在很多问题,如贫困生的自尊是否得到尊重、贫困生以后如何面对同学等。贫困生绝大多数来自于落后地区或者偏远山区,本来就敏感,这样的助学金评定过程,往往使贫困生产生自卑心理。显然,助学金的评定让贫困生容易产生矛盾心理,助学金对他们很重要,但是在他们的内心认为“自尊”比这份助学金更重要,从而面对助学金的评定无所适从。

(二)助学金评定环节存在缺陷,公示让一些贫困生产生畏惧的不良心理

一般情况下,很多高职院校对贫困生助学金获得的,最终认定结果通常采取公示的方式。但是,实际生活中,贫困生并不愿意学校采取这种方式使自己获得助学金情况公开,他们害怕去面对这类公示,就像暴露自己的个人隐私一样,产生畏惧心理。尤其在一个宿舍、一个班级、一个系部,大家都很熟悉,许多贫困生碍于面子和自尊,担心这种公示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影响他们与同学的和睦关系,担心同学和朋友们知道他们是贫困生后故意疏远他们或者讨厌他们,所以,有些贫困生采取宁愿自己受苦受罪,也不愿参与助学金的评定,对贫困生助学金评定过程产生强烈的畏惧心理。

(三)申请标准不严格,部分非贫困生也可能获得国家助学金

贫困生助学金国家设定的目的很明确,是专门为贫困生提供帮助他们完成学业的措施,而不是为每位同学设定的奖学金。但是,在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目前的申请条件相对宽松,只要学生拥有国家助学金申请表和学生所在地村委或区委会开具的贫困证明,就可以申请国家贫困生助学金。我国高校目前还没有所有大学生家庭信息的信息库,这样一来,一些非贫困生因贪财乘机而入,自己通过给他人好处等方式,让村委或区委会给自己开具贫困证明,拿到证明来参与学校贫困生助学金的评选。这些非贫困学生,受拜金主义影响,他们认为助学金是获取钱财的一个方式,贫困生可以申请,自己也想申请。这种助学金的评定方式滋长了他们不劳而获及贪婪的心理,歪曲了他们的价值观。如有些同学家境可以、父母健康,为了拿到助学金买自己需要的奢侈品,编造家庭不幸、捏造父母车祸身亡等不存在的事实和理由。

(四)助学金名额分配,使评定结果有失公平

高职院校贫困生虽然普遍存在,但是也不是平均分配在各个班级之中,学生入学时,学校也不知道学生的家庭情况,都是根据录取分数来编排班级。所以,很多高职院校把助学金的指标平均分配给各个班级,显然不公平。由于各班级同学的贫困程度不可能一样,所以就会存在有的班级贫困生贫困程度高,有的班级贫困生的贫困程度相对比较低,而两个班级的贫困生助学金名额一样的情况。这样就有可能造成部分相当贫困应该获得助学金的贫困生,没有机会取得助学金的帮助。同时,在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难免有些老师会偏向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因此,在高职院校贫困生助学金评定过程中,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好但家庭并不是非常贫困的同学就会得到助学金,而一些成绩并不优秀但家庭条件确实比较差的贫困生却失去了评选助学金的资格,显然,这是有失公平的,有悖于国家设置贫困生助学金的目的。

二、贫困生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心理问题的疏导对策

高职院校助学金的设立,可以说给高职院校贫困生开了一扇阳光之门,通过这扇阳光之门,贫困生可以顺利完成大学求学之路。但是,针对以上助学金评定过程中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学生,尤其是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加以疏导,解决困生助学金评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帮助贫困生健康成长,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一)高职院校从事学生工作者应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生活状况,掌握哪些学生是家庭有困难的贫困生,及时关心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一般来说,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交流相对多一些,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辅导员、班主任通过与学生交流,就会获取一些学生的家庭信息,就会掌握哪些学生生活确实存在困难,属于国家制定标准的需要帮助的贫困生,老师平时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老师还可以通过与同学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及其情绪、情感等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掌握学生是否存在的心理问题,根据学生心理问题制定具体方案,及时做好疏导工作。这样一来,辅导员、班主任就可以对助学金评定工作的开展掌握客观的一手资料,可以使贫困生的助学金评定工作更加公平公正。

(二)学校应对贫困生进行家访,逐步完善贫困生信息库

部分高学生,由于受到不良思想影响,面对金钱不能自制,没有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是在金钱面前不择手段。部分高职学生中存在拜金主义,生活铺张浪费,痴迷奢华,为了钱财,虽然自己家庭条件不错,还要通过不正当手段来获取贫困生助学金。对于这种行为,贫困生和老师都非常痛恨,因此,各高职院校应该严厉打击此种行为。每次对于申请贫困生助学金的同学,辅导员、班主任应当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客观实际地了解申请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及时建立贫困生信息库。对申请的贫困生进行多方面筛查,一经确认有同学(非贫困生)采取不正当手段得到了助学金,学校应当追究学生的责任,处罚措施要重,不但索回其不该拥有的助学金,而且还要给予严厉惩罚,让不择手段取得贫困生助学金的非贫困生产生畏惧心理。这样一来,助学金的评定工作就会更好开展,贫困生助学金评定工作就会更加公正、公开、透明,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就会更少一些。

(三)建立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跟踪及反馈机制

国家设立贫困生助学金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困难,让其顺利完成学业,而并非其他目的。所以,要求高职院校从事学生工作者应从国家设立助学金目的出发,深刻领会国家政策的精神,认真开展贫困生助学金的评定工作,让真正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国家的帮助,并且不能只让部分经济困难学生获得重复资助,而其他一样经济困难的学生却得不到国家政策的资助。若有些贫困生获得一定资助后生活仍有困难,应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通过适量勤工俭学来补贴,而不应当永坐“助学金”的宝座,以便给其他更困难的学生提供获取贫困生助学金的机会。此外,学校还要制定一整套跟踪反馈机制,学校学生管理资助部门应当及时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的日常消费,做好后续的跟踪服务,坚决杜绝用贫困生助学金经费铺张浪费现象,对于获取助学金后荒废学业的学生采取停发助学金等措施,最大限度实现国家助学金资助贫困生的目的。

(四)加强综合关怀,关注贫困生的全面发展

篇5

(一)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成员或家庭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模式,主要是从经济、生活、精神三个方面对老人进行照料。从根本性质分析,家庭养老是指由家庭各个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形式和养老制度。因为农村经济不发达,传统的分配方式比较单一,导致老人的老年生活缺少保障,对家庭形成很大的依赖性,于是“养儿防老”成为农村老人根深蒂固的思想,甚至成为我国老人的传统观念。迄今为止,家庭养老仍然占我国养老方式的主体地位,尽管有多种现象违背家庭养老的理念,比如老人遭到子女殴打甚至遗弃,这种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遭到媒体曝光后,必然引起了社会各种人士的议论,然后通过社会舆论的力量控制此类事件的发生,将家庭养老的发展推向正常的轨道,这不仅说明了家庭养老能促进道德伦理的规范性,更能体现出家庭养老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机构养老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在医疗设备、医疗技术等方面发展迅速,应社会及各类人士的需求,政府建立了养老机构,随后各类民办养老机构兴起,比如养老院。改革开放以来,机构养老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开始主要是为了膝下无子的老人,国家出资开办养老院,让老人能在养老院安享晚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子女面临的各种养老问题接连出现,子女无暇照顾老人、排斥老人等原因,导致老人选择进入养老,这是养老机构兴起的原因之一;然而部分老人是因为偏向于养老院的生活方式,主动进入养老机构,于是养老机构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养老机构一般分为民办和私立养老院,民办养老院是由国家出资建立并进行管理的,而民办养老院虽有国家的资金补贴,其运营模式及目的主要是以营利为目的,这里既是针对农村养老的研究,不得不考虑到农村家庭的平均经济水平,因此文中的机构养老主要指向公办养老机构。公办养老院、老年公寓等机构收取费用的标准一般是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来决定,老人身体状况好,则收取较低的养老服务费,老人身体状况差,所需的养老服务费相对较高。因此,老人的家庭经济状况间接决定了养老机构未来的发展。

(三)土地养老

土地养老是我国农业生产所依赖的主体之一。在没有许多财产积累和固定收入、没有稳定的工作时,农民只有依靠耕种土地、变卖农产品等方式来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于是,土地带来的收益便成为农村家庭抵御社会风险的有利保障。然而就目前农村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农村现有劳动力的缺失、货币贬值的严峻形式,都能说明单一的土地耕种模式难以满足农村养老的需求。一方面,农村子女为了维持家庭生活选择出远门,老人劳动力薄弱或缺失,直接导致了农村土地被闲置,于是农村老年人想要依靠土地来实现养老的愿望很难实现。另一方面,我国多数农村家庭可以种植的土地数量有限,一般家庭无法通过扩大土地种植规模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这更能阐明当代农民不可能仅仅依靠土地来实现养老目的。相反,我们应合理配置与利用土地,令其发挥更高效的作用。

二、我国农村养老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1.子女有多方面负担,无力顾及养老

老人的子女承担了多方面经济负担,如小孩上学的费用、家庭的?t疗费、住房支出的费用,老人的子女不仅承担着照顾上一代和抚养下一代的责任,还会偶尔依靠老人的积蓄维持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子女也许会面临着无法预料的风险,比如失业、疾病等各种不确定因素,这些风险随时威胁着农村家庭。另外,农村的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无法陪在老人身边并随时照料他们,于是子女会定期给老人寄一笔钱当做老人的赡养费,而通常老人会将这笔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最后,子女并不清楚老人究竟是如何使用这一笔钱,只是子女单方面认为已经尽了赡养义务,并没有更多地关注老人的精神生活。

2.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小规模家庭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从1983年开始实施,这一举措控制了中国总体人口基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农村老年人口是中国老年人的主体,预计这种状况将持续到2040年。如今,在计划生育政策下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开始进入老年。无论是对物质财富、感情陪伴、心灵慰藉的需求,老人能从这唯一的孩子身上获得的都是十分有限的。然而农村子女的负担不仅仅是维持家庭生计,还需将精力用于培养下一代,子女承担多方面的压力,更会导致农村家庭养老困难。

3.养老行为的规范性减弱

家庭养老保障制度包括对部分不赡养老人的子女作出相应的惩罚。而在现实的农村养老问题中,农村老人支配家庭经济财产能力的弱化使得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降低,甚至出现子女抛弃老人的现象,比如子女以外出的方式回避、不赡养老人或者虐待老人,老人本可以求助于相关部门进行调节,但出于对子女的保护意愿,老人不愿用法律程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与此同时,老人的忍气吞声纵容了子女不孝敬老人的行为,从而使家庭养老保障制度的监督功能减弱。

(二)机构养老发展缓慢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除了生理、安全等较低层次的需要,还要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层层递进,只有在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之后,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人一旦到了老年,由于生理机能的退化,社会角色和地位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老人被年轻一代看作“老弱病残”的现象,更加容易使老人产生消极情绪情感。假如养老机构没有丰富的生活形式,就会让入住的老人产生疲倦心理,情况严重时会出现老人中途退出养老的情况。曾经某BTV生活频道曝光过一个酒店式的养老院,老人入住养老院之后,由于养老院经营不善,老人的护理、饮食、安全、取暖等服务都得不到保障,导致老人只能通过司法程序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虽然问题是解决了,但这一过程却使得养老机构的信誉度在老人和子女心中下跌,这对未来发展养老机构形成了阻碍。

(三)土地养老作用降低

当前,农村养老涉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老人的经济供养方面。在我国,国家除了制定相关养老保险制度,还实行了土地养老政策,即将农村土地承包给农民耕种,农民通过自己的劳动,使土地产业化,以此使农民依靠土地生活和养老。然而,对于尚且还拥有劳动力的农村老人,他们大部分人会将自己在拥有劳动力时所创造的财富用在他们的子女的身上,帮助家庭的整体发展,比如子女的婚姻、购房等,最后实现家庭的财富积累。但是,当他们正式进入老年期时,家庭的财产控制和使用权其实早已转移到了子女的手中,于是老人老年并没有经济收入,整个家庭开销也只能依靠子女,土地养老便没有发挥到很好的作用。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老人的子女大部分都选择了外出务工,国家的土地养老政策实际上成为了极少部分农村老人(尚且拥有劳动力的老人)的经济支柱,若老人因身体原因无法再耕种土地,这个时候农村土地便会大量的被闲置,农村土地养老本就是为了通过土地的耕种获得经济收入从而分担家庭经济负担,闲置的土地一方面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又不能为老人带来更多生活保障,导致农村的土地养老政策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

三、我国农村养老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养老责任大,子女负担重

1. “421”家庭结构增加养老负担

作为中国今后几十年的主流家庭模式,所谓的421家庭结构指的是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位老人及一个孩子,夫妻同属独生子女,这是一种风险型的家庭结构。与此同时,随着国家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对农村老人的赡养责任给独生子女带来更多的经济压力。也是由于农村家庭重心下移,老人的子女将更多的精力、时间、金钱用于培养下一代,因此削弱了家庭养老的地位。

2.缺少对子女履行赡养义务的监督

每个家庭的子女是否履行了自己赡养老人的义务我们无从知晓,因为大多数的老人即使没有得到子女的赡养,为了维护自己家庭的名誉,也不情愿通过法定程序来保护自己,法律只是片面地将赡养老人列为子女应尽的义务,却没有有效地保障老人的权利,甚至大部分虐待老人的事件是经过媒体曝光之后才引起了社会的注意。因此,在千千万万户家庭里,老人的生活状况更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养老机构服务简单、模式单一

1.机构养老提供的服务质量较低

相比民办养老机构的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公办养老机构的运营模式较为简单,公办养老机构不会因为市场竞争感到担忧,民办养老机构既是依靠市场生存,随时关注养老服务行业的变化,提高自身机构的竞争力,但大部分农村家庭只能承担公办类养老机构的费用,因此老人在公办养老机构享受到的服务主要是为了满足老人的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机构不能提供更多精彩的内容充实老人的内心世界,机构养老发展迟缓。

2.养老机构运行模式简单

民办机构运营本身具有竞争性质,其运营模式讲究精益求精。而公办机构养老属于公共事业,其服务对象既是老人,也偏向于普通家庭,机构内部拥有的设备、服务资源相对普通,老人享受服务的费用是农村家庭所能承担的,但是由于管理者缺乏创新意识,大部分公办养老机构的运营模式显得一成不变,使得农村老人进入机构养老的意愿减少。

(三)土地养老未实现真正养老

现如今,农村闲置土地越来越多,农村老人虽在家耕种一定的土地,由于其劳动力随着年龄的上涨而减少,老人薄弱的劳动力仅能支持他们耕种小部分的土地,相比那些年轻人的劳动力,老人已经无法通过耕种大片土地来获得农产品,只能种植面积较少的土地解决基本的生活需求,以此为他们的日常吃、喝提供资源。但是假如某一年的土地产出量变少,老人获得的回报就会相应降低,甚至形成入不敷出的局面,土地对养老的作用就会变得很微弱。另外,老人的子女?m不在身边,却也很有可能给老人带来负担,比如家中孙子辈的孩子一般会被留在家里由老人抚养,家里的整个经济来源会依靠老人的子女,子女既要抚养下一代,又要赡养老人,更会使他们力不从心。如果家庭将重心放在小孩的身上,那么老人必定会是受到忽视的一方,家庭养老的作用就会显得更加微弱,因此土地养老的功能牵制到家庭养老的功能,如果土地养老得不到很好地发展,那么也会对家庭养老形成很大的冲击。

四、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

(一)结合社会各种力量,分担家庭养老负担

1.明确职责

虽然社会、政府、家庭及个人都是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但养老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家庭、政府、社会三种角色的相互配合与协调,倡导一种以家庭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支柱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首先,子女个人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及时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在生活和精神上帮助老人,然后,政府及村委会应做好监督职责,分别对农村老人经济生活方面及精神方面提供帮助,联合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对不赡养老人的子女进行说服教育,必要时,采取相关的法律手段保护老人的基本权利。最后,社会的力量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宣传的力量,通过社会文化的传播,令子女应主动赡养老人的思想深入人心,为每个家庭的养老创造一种积极的氛围,另一方面则是社会舆论的力量,这样一来,虐待老人、抛弃老人的家庭就会受到社会大众的谴责,大部分子女因受不了舆论的压力,便会重视养老,重视老人,社会监督着家庭养老的同时,也促进了家庭养老的发展。

2.保障家庭经济收入

农村养老一直是整个国家及社会关注的问题,即使农村家庭经济负担重,国家财力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投入巨资进行养老,于是我们更应该关注农村家庭的基本生存能力。实际上,大部分的农村家庭属于中低收入的家庭,这类家庭的子女为了生存而选择外出打工,子女每年外出打工挣得的钱用于老人小孩的日常开销、小孩的学业费等等,余下来的钱也是所剩无几,如果这个家庭里有人遭遇到疾病,那么这个家庭的抗疾病能力会很低,若无法保障这类人的生活、健康,势必会引起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不稳定。因此,政府一方面应分析农村每个家庭的经济收入,协调财政投入的资金,多用于保障中低收入甚至家庭成员较多的家庭,另一方面国家应调节对农村家庭的税收制度:我们通常所说的穷人与富人的税收制度是一样的,而在发达国家,低收入群体与高收入群体的税收制度的区别征税制度是非常健全的,他们将从富人身上征来的税用于中低收入家庭,保证了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需要和发展。因此,我国应该逐步完善税收制度,扬长避短,使农村家庭能节约出一笔资金,用于家庭养老的发展。

(二)多方面推行机构养老

篇6

是不是件很奇怪的事情?

这日复一日的生活轨道,就是大多数人从未用心审视过的A计划。没有备份、没有应急预案、没有风险控制、没有对其他可能性的探索。他们出生、成长、活着,然后死去,在一条漫长的路上挥霍了仅此一次的生命旅程。

这就是为什么,你需要有一份人生的B计划。

这是一份虚拟的人生计划书,哪怕你永远都没有机会去实行,却能借此审视现实的生活;这是一份梦想的路线图,当有一天厌倦了现在的生活,也许你会有勇气去探寻其他的可能;这是一次纸上谈兵的人生风险演习,如果不幸濒临生活崩溃,至少你知道,面对生活的崩塌,埋藏在心底的备份,可以帮助你按下人生重启的按钮,让死去的生活再度闪光。

一份Life Plan B可以帮助你

评估你的生活状况

在开始人生的B计划之前,请拿起笔,评估一下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怎样评价现在的生活?你对目前的状态满意吗?有一点满意?一点也不满意?答案只取决于你自己的感受,除了你,没人会在意你是否满意自己的生活。

这是一次向内心探索的过程。从最简单的问题出发,引出一个一个的问题,写在纸上,最终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意识到生活的真正问题所在。

哪些事情影响了你对生活的满意度?你的健康状况,职业,人际关系,财务状况,精神状态和情感,你觉得重要的都行,写下答案,并追问细节。对职业不满意,是工作的稳定性还是升迁的预期,是薪资待遇还是工作环境,抑或是同事间的人际关系,让你感觉最糟的一点是什么,诸如此类,都可以,不需要任何的隐瞒和顾忌,记住你只是写给自己看。

国际上通行的生活状况评估调查,和这种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区别只在于由政府或者调查公司制定详细的指标,并由个人填表而成,再经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最终得出某一地区或国家,人们的平均生活状况。

看清

你想有怎样的未来生活

这是一次向内心探索的过程。

从最简单的问题出发,引出一个一个的问题,写在纸上,最终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生活状况评估指标

健康

身心功能

医疗保障

情感

情感状况

家庭成员沟通

经济生活

财务状况

消费品质

消费讯息

消费安全及权益

工作

薪资

工作稳定及发展性

升迁公平度

成就感

工作保障

工作环境

工作福利

社交

与邻居相处

社交活动

社区活动

社团活动

义工服务

公共安全

交通安全

居住地治安状况

居住地消防安全

公共场所安全

无障碍公共设施

环境

社会风气、伦理道德

生态环境

居住地交通便利性

居住地四周环境

文化休闲

休闲生活

居住地休闲及体育设施

观光旅游

文化活动

媒体资讯品质

审视

你想提高哪些方面

了解

你正处的位置

This Is

对自己人生的一次总体概括

人生可能性的探索之旅

认识自己心中的梦想

清楚你会担忧的人生风险

找出你未知的技能和勇气

This Is NOT

否定现在

一份长达上百页的清单计划

1小时就能设计的生活路径

永远都不会去做的To-do List

重新设计你的生活

编制你的风险权重表

人生就是一个对风险管理的过程。人一生中会面临着很多的选择、很多的诱惑,选择和诱惑的背后都面临着或大或小的风险敞口,需要人们在面对选择和诱惑的时候做出正确的甄别,而做出甄别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风险管理的过程。

但是无论你怎样规划,不能改变的事实是:永远不能一劳永逸地防范我们可能遭遇的风险。

熟悉投资的人士对风险管理这个词很熟悉,它意味着你要构建投资组合、设定止损点,等等,人生也适用同样的规则。你不能为了事业过于拼命,最终严重伤害健康;有些人不懂得居安思危,富足时任意挥霍,破落时则陷入困局;在职场上不懂得留有余地,碰到升职天花板的时候,转型无路。可是,即使我们能用心规划好这所有的一切,也无法预测,人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所以,在你的人生计划中,你需要小心地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一场投资组合,你要给自己的健康、情感、人脉关系、职场前景、财务计划等,编制不同的风险权重,全面度量自己的人生风险。

如果你还年轻,身体健康,那么可以适度降低健康的权重,趁年轻时努力获得职位、积累人生的第一桶金,为将来的财务自由打下基础;

如果你职业虽然稳定,但继续上升的空间已经不大,那就得增大职场前景的权重,考虑更好的选择。

如果你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就需要增大人身安全的权重,为家人买一份保险。

每一项权重的设置,都是为了符合风险管理的法则,让你更明了你能承担的失去和期冀的获得。

问自己理想的生活什么样?

人生,如果当初没有选择我们现在走的路,我们又将行走在哪条道路上呢?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一次,你会选择怎样的人生?

这是个永远都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理想的生活状态因人而异,有人追求名声,有人追求财富,有人追求爱情,可是,如果一定要排出顺序,你会有怎样的选择?

有一堂著名的课程,叫「拍卖你的生涯,或许能帮助你做出选择。现在假想你正参与一场拍卖会,你面前的一张纸上,有如下选项:

1. 巨额财富

2. 永远健康

3. 美貌贤惠的妻子或英俊博学的丈夫

4. 一门精湛的技艺

5. 一个风景优美的小岛

6. 和情人浪迹天涯

7.三五个一辈子的知心朋友

8.一个忠实的仆人

9. 全球性的名声

10. 高尚的人格力量

11.博学的大儒

12.青史留名

13.家人一生平安

14.平淡无奇但不苦涩的一辈子

15.其他你认为重要的选项

现在,你拥有象征性的1000元钱,代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每个选项的起拍价则设定为100元,出价封顶1000则直接成交,意味着你将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它。现在,你需要和一群人来开始竞拍,你会怎样举牌?

这游戏举轻若重,它把我们人生的繁杂过程,简化成最简单的目的――过此一生,你到底最想要什么?

一位移居澳大利亚的英国男子伊恩・亚瑟Ian Usher对此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在2008年和妻子离婚后,心灵破碎,「再也不想要现在的生活,于是在eBay上拍卖了自己的整个旧生活。他最终以30.5万美元的价格卖掉了自己的生活,包括汽车、摩托车、房子,以及房子里的一切。

在收拾完少许行李后,这个中年男决定重新开始找寻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他带着一本护照和一张「100件要做的事的清单走遍世界。

4年过去,他几乎已全数完成目标。他和斗牛赛跑,和大白鲨潜游,学会了开飞机,加入空中俱乐部,学习法语,攀爬过喜马拉雅山,甚至还在一部好莱坞电影里跑过龙套。然后就在即将花光所有钱之前,他在加勒比海买了个2.2公顷的田园小岛。这是一个布满大片雨林和黄金般细沙的小岛,坐落在巴拿马海岸边。

亚瑟的新生活里还出现了他从未计划过的东西:爱情。他在野外玩狗拉雪橇时认识了一位加拿大女人,与爱情不期而遇。他坚持把自己的旅行经历写到博客上,并在最近出版了一本书。作为一个拥有着如此离奇经历又充满了希望和活力的人,他的故事甚至引起了好莱坞的注意,也许在不久之后,人们就能在大银幕上,看到他传奇的生活。

一位移居澳大利亚的英国男子伊恩・亚瑟Ian Usher对此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在2008年和妻子离婚后,心灵破碎,「再也不想要现在的生活,于是在eBay上拍卖了自己的整个旧生活。

理想生活10问

1.什么使你快乐?

想想自己喜欢的东西。想想生活中进展顺利的事情,包括让你快乐,满意或只是一笑的活动,人物和现状。

2.你的消耗是什么?

找出耗费自己精力和幸福的人或事。确定什么样的人、行为、选择或状况会导致压力,焦虑或消极情绪。

3.你的生活中什么事情没有成功?

自己想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哪些是成功和愉快生活的障碍。想想生活中接连不断的挑战:健康,健身,体重,缺乏组织能力,不满意或没有出路的工作,难于对付或破裂的人际关系⋯⋯或许你只是需要更好地处理一下自己的压力,更好地平衡一下,或只是学会笑一笑而已。

4.什么样的生活可以让你在早上高高兴兴起床?

有很多人每天醒来就会被恶劣的情绪所困扰,这种负面情绪危害了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享受。

5.你想和谁在一起?

你的家人、朋友、同事,你希望和谁长时间在一起?你喜欢他们身上的哪种性格?

6.你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有很多判断标准,比如薪水待遇,自由度,趣味,和个人兴趣的吻合度等等,找出你在意的方面。

7.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亲情、爱情、自由、金钱,健康的身体,如果你知道哪些对你更重要,就能帮助你更好地做出取舍。

8.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给自己一些形容词,诸如健康、平凡、长寿、富有、高尚、有用、博学,然后试着从中挑选3至5个,不要太多,太多的目标会导致最终一无所成。

9.如果你从不改变目前的方法,你的生活会怎样?

想象一下你现在的生活,没有改变,5年之后、10年之后会是怎样。

10.过理想的生活需要做些什么?

行动!

想想生活中接连不断的挑战:健康,健身,体重,缺乏组织能力,不满意或没有出路的工作,难于对付或破裂的人际关系……

虚拟人生计划书

我们只有这一辈子,我们并不真正需要虚拟的人生。

所以从来就没有如果。

人生都是由一串不断的遗憾延绵而成,所以,你需要开始明白:生命需要去充分体验。

当我们已经认识到今生的遗憾和无奈时,为什么不乘着已经觉醒的力量,重新假设一次生命的新活法?

这就是你的虚拟人生计划书。

反思你的生命历程,重新审视走过的岁月。

篇7

爱学生就要了解他们。

对一个好老师而言,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教育是人学,是对灵魂的引导和塑造。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并且是主动地、全面地、立体地了解每一位学生,这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和保证。 要了解学生的优点缺点,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父母从事什么职业?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如何?父母感情和关系怎么样?在谁身边长大?经常和哪些人交往?经常看哪些书籍?有没有知己朋友?有没有不良嗜好?学习认真刻苦吗?学习不认真不刻苦的生活背景和心理因素有哪些……

如果有了对学生全面立体的了解,教师就能赢得学生的热爱和理解。

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

据有关教师人格特征的调查,在学生眼里,“公正客观”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他们最希望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他们最不满意凭个人爱好,偏袒某些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公正,这是孩子信赖教师的基础。

班里有一名女生最令老师头痛。由于是单亲家庭,她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要么情绪低落;上课迟到,不做作业,上课睡觉更是家常便饭,各门功课成绩不理想,科任老师经常向我投诉,这名学生不好管,让人头痛。该生与同学又不合群,经常与女生吵架,并且与社会青年交往密切。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还是声色俱厉的批评均无济于事,一副“软硬不吃”的样子。虽然实在是无计可施,但又不忍心放弃,放弃不等于宣判“不可救药”了吗?我想,何不用“冷处理法”试一试呢?于是,一段时间以来,我对她出现的问题进行冷处理,她每次犯了错误我让她给我上交一份说明材料,时间长了她自己反倒觉得不自在。然后我又看准时机,给她分配一些小任务,我又给予适当的表扬,慢慢帮她找回了自信心,细心注意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只要她的学习有一点进步,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使她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她,信赖她。她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看到了自身的价值,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与自信。哲人说:“使人前进的最大一种刺激物,是一种成功的感觉。做了一点事的人,无论事情大小,只要他尝着一点成功的快乐,便会渴望再次成功的光荣”。终于我高兴地看到她逐渐有好转的迹象了:学习兴趣比较浓了,守纪律了。

可见,只有对后进生倾注满腔的热情,不带任何偏见,才能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老师公正客观的对他们评价,才能如和煦的春风,沁人心脾,润物无声。

篇8

1.1 明确诊断以后,病人震惊,表现眼神呆滞,不言不语,知觉淡漠,甚至晕厥,继之极力否认,要求复查,甚至辗转多家医院就诊,希望诊断有误,这是病人面对疾病应激所产生的保护性心理反应,但不易持续时间过长,易免延误治疗。

1.2 对于此期的病人,最好的护理是以非语言的陪伴,协助病人满足其生理需要,给予病人安全感,增进病人与护士之间的人际关系。允许其有一定时间接受现实,不阻止其发泄情绪,但要小心预防意外事件发生,在否认期医护人员的态度要保持一致性,肯定回答病人的疑问,减少病人怀疑及逃避现实的机会。同时,鼓励病人家属给予其情感上的支持,生活上的关心,使之有安全感。

2 愤怒期

2.1 当病人不得不承认自己患恶性肿瘤后,表现出恐慌、哭泣、愤怒、悲哀、烦燥等情绪。有的病人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而拒绝治疗,或迁怒于家人和医护人员,甚至出现冲动,此虽属适应性心理反应,但若长期存在,将导致心理障碍。

2.2 此期应在病人面前表现出严肃且关心的态度,切忌谈笑风生。做任何检查和治疗前,应详细解说,建立相互信任理解的护患关系。在相互信任关心的基础上,与患者共同剖析治疗中的错误意向及对疾病的影响。并耐心倾听患者主诉,表示对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状态表示理解和认同,同时向病人家属说明愤怒的原因,让家属理解病人的行为,并请恢复良好的病例现身说法,介绍成功治疗的经验,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教育和引导病人正视现实。

3 磋商期

3.1 此期的病人求生欲最强,会祈求奇迹出现,病人易接受他人的劝慰,有良好的遵医行为。

3.2 在此期,护士应加强对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维护病人的自尊,尊重病人的隐私,增强病人对治疗的信心,从而减少病人病急乱投医的不良后果。

4 抑郁期

4.1 此期的病人虽对周围的一切不再关心,但对自己的病更加在意。

4.2 在此期护士应利用恰当的非语言沟通技巧,对病人表示关心,定时探望,加强交流,鼓励病人发泄情绪,减轻心理压力,让其家人陪伴,预防意外事故发生。由于病情加重,病人对自己病情以外的一切都会疏忽,护士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必要时亲身协助,维持病人的舒适。

5 接受期

5.1 有些病人经过激烈的内心挣扎,认识到生命即将走向终点,心境变得平和,通常不愿多语多动。

篇9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162-02

一、从“收入贫困”到“教育贫困”

如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所言,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构成人力资本。教育通过传授技能和生产性知识提高了人的生产率,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即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收入也上升。在这样人力资本的方法下,教育和收入之间被认为存在一种牢固的线性关系。经济学家在人力资本框架内通过分析教育投资的回报率以及教育投资在生产函数中的作用,从个体层面和宏观层面上考察了教育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从微观层面上看,收入贫困与教育贫困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目前,对“教育贫困”这一概念,人们对往往从如下两个角度来进行界定。第一种是以教育发挥的功能和教育内部的运行状态为参照,将教育的贫困分为外显的贫困与内隐的贫困 [1]。外显的教育贫困表现为:教育未能真正满足社会大系统的需要,教育未能为每一个不同的个体展示一个崭新的前景;而内隐的教育贫困的典型症候则是:教育系统自身的失序,生源问题和教育死亡率(退学率、辍学率)的日渐升高。第二种是以每个学生拥有的教育资源(生均经费、师资水平、课程等)来界定教育贫困,它既表现为物质的贫困又表现为人力的贫困。“国家和个人不能对教育提供足够支持,具体表现在教育经费的短缺,教育设施的落后,教育内容的不切实际,以及大众对教育的冷漠” [2]。教育贫困的特征包括:失学率高、继续受教育率低、教学质量差,以及部分人最终从教育中被排除出去等等这些方面都与收入贫困密切相关。收入贫困使人们无力克服教育贫困,反过来,教育贫困又是加重收入贫困的重要因素。

城市贫困家庭是城市贫困人口的基础上界定出来的,即在城市或城镇中生活水平在该地区基本生活水准之下的家庭单位。本文中“贫困家庭子女”,是指生活在这样的经济生活状况家庭中的子女。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李敏教授在《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发展的状况与对策》中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家庭中绝大多数成员无固定工作,工作为临时性质的为35.93%,无工作的为51.11%,没有固定工作是家庭贫困的直接原因,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低保费/社会救济,低保收入只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贫困家庭中有1/5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临时性收入,意味着贫困家庭生活来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不稳定性。这些收入加起来,也仅能保障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在青少年的教育等方面无法兼顾,或仅能维持子女基本学费、书费等 [3]。

国家和社会方面,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城市贫困家庭子女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中国目前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怎样将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变成一个人力资源强国,怎么样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把教育大国变为教育强国。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而这些处于弱势的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就更值得关注。由于经济因素限制,贫困家庭子女通常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充分的学校用品,更甚至于无力承担教育经费,而且常因需要帮助家庭生计而影响其就学和升学的机会。这最终导致贫困家庭子女只接受中等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源,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这样一种教育贫困的现状,会影响到中国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的转化乃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二、从“教育贫困”到“心理贫困”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在贫困家庭中,大多数家长对子女寄予厚望,期望孩子能够通过教育改善现有的生存状态,因此他们对青少年未来受教育水平的期望较高。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子女往往更能深刻体会到生活的艰辛,立足社会的不易,多数孩子能更早更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更自觉努力的学习。一些孩子和同龄人相比更显早熟、懂事、自立自强。

《武汉市弱势群体子女心理状况调查报告》中,普通青少年与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都属于正常水平,但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他们在教育、个人身心发展、家庭关系、社会生活、社会参与、就业等方面都受到家庭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自卑。城市贫困家庭中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子女在衣着、学习用具、教辅资料及零食的购买上与其他同学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外部及家庭的因素导致一些贫困生自感命运不好,低人一等。长期生活在沮丧、抑郁的心境中,许多贫困学生在参与正常的同学交往中往往显得底气不足,缺乏信心,错误地认为日常消费上的差距、经济条件的好坏将决定自身在群体中的地位形象。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他们中有些接受的教育和自身综合素质等与其他学生存在差距,使其总有自惭形秽的感觉,家庭境况加之个人能力素质方面的不尽完美导致深深的自责心理。自身的抱负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困难障碍之间的反差造成了精神动力的匮乏,持续下去,则发展成为自卑、自轻、自贱、自恨、导致心理扭曲变形。

2.脆弱敏感。贫困子女出于保护自己隐痛的需要,对自身在经济上的拮据异常敏感。他们将贫困,作为一个包袱深藏心中,对涉及到自己的事情,总会引起强烈的关注,即使别人的事情,也非常敏感和“多心”,重重设防,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甚至会将来自方方面面的帮助视为施舍,非理性的加以拒绝。

3.抑郁封闭,不合群。由于社会文化价值观等对校园的渗透,同学之间的交流除感情上沟通外,还有些物质上的联系,如互赠生日礼物,集体外出购物旅游等。这种看似正常普通的人际交往,对贫困生来说是一种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负担。经济上没有这笔“奢侈”的开支,想通过这种方式走近大家,获得别人的认可是行不通的,心理负担很重,有时往往因此失去了与同学交往的热情,自我封闭起来。

4.爱慕虚荣、逆反。大部分贫困子女能正视自身的贫困,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然而也有少数贫困生以贫困为耻,走向另一极端,缺乏坦然面对贫困的勇气,爱慕虚荣,为了争面子,竞相攀比。对家庭的困境视而不见,对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机会也一再推辞,丧失了一个贫困生应有的自强不息精神。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有“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的“逆反心理”,贫困家庭子女也不例外。

三、面对“教育贫困”、“心理贫困”,我们能做些什么

1.个人:强大的内心。怎样看待自己所处的弱势环境、如何理解个人奋斗的意义、如何看待与同辈之间天生的生活境遇的差异?我们能看到有些弱势群体子女“很懂事”、“早当家”,而有些却“不知甘难辛苦”、“自暴自弃”,这些行为背后是他们在各自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信念决定的,有的坚信“天道酬勤”,有的却认命怪上天不公。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心理辅导特别是积极的心理训练尤为重要。如何正确的引导贫困家庭子女积极的生活理想,奋斗进取的坚强信念,是我们整个社会值得思考的问题。

2.学校:平等与关爱。学校的教育与环境对青少年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进一步注重弘扬中华民族刻苦耐劳的美德,营造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努力消除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这对所有学生、尤其是贫困生更加重要。班级中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进行恰当合适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帮助。逐步形成同学间的互帮互助的风气,在特殊情况下开展献爱心活动,帮助贫困生渡过难关,让他们融入集体的大家庭中。弘扬现实生活中贫困家庭子女的积极正面形象,发愤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激励他们的意志,树立他们的信心。

3.家庭:“流动家长学校”探索。家长素质决定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提高家长素质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关键任务,是成功教育下一代的前提保证。家长素质提高了,就可以有效克服贫困文化、价值观的扭曲和家庭教育的偏差等问题,并为就业和增加收入带来机会。

4.社会:切合实际的帮扶措施。(1)实施以贫困青少年为中心的社会救助措施,构建实现贫困青少年专项救助政策。如减免贫困青少年的教育、医疗保健费用等。针对青少年需求提供专项的社会救助,能够直接提高贫困青少年的生活和福利,间接提高贫困青少年的发展能力。(2)扩大教育救助政策的宣传,完善教育救助政策的实施过程。要使教育救助政策真正应起的作用,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要让贫困家庭父母及子女了解现有的有关教育救助政策,知道自己可以通过什么渠道去获得救助。(3)加强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及培训。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政府应该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培训方案,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的联系,遵循市场供需规律,通过定向培训等方式,解决其就业问题。这样有助于改善贫困家庭的经济收入问题,同时最关键的是不让贫困家庭的贫困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篇10

人物:阿毅年龄:35性别:男私房资产:结婚7年,--私房钱共计15万元资金流向:自己做股票,亏多赚少理财取向:希望能从私房钱里开拓出人生的“第二天地”。

阿毅是个比较沉默内向的人,但这并不影响他“悄悄地”为自己存私房钱,相反,这种性格还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他老婆至今都从来没有怀疑过他有“二心”。

“男人存私房钱无非有两个原因,一是女人过日子太细,把钱管得太紧,使得男人连正常的花销都满足不了。尤其在场面上常常捉襟见肘。为了保全面子,男人不得不出此下策。二是在‘男人有钱就变坏’的理论指导下。很多女人为了管住男人,就从经济上加以封锁,让你有贼心,没贼钱。”阿毅说起存钱道理来,一套又一套。“反正我存钱就只是为了自己能拿额外的钱去炒股,在不影响家庭经济生活状况的前提下,去搏一把,同时也满足自己的事业心。”阿毅笑了笑,很不好意思地说,“我希望能从股市里找到自己人生的第二战场。”

阿毅是采访中遇到的难得对私房钱还有理财观念的人。“我从报纸上了解到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武汉分行前几天开办了‘四方钱’(谐音‘私房钱’)账户,其实就是为人们处理私房钱业务的,比较搞笑的是,据说来开办这一账户的70%是男性。”

“现在做股票都是在网上转账,转来转去的,安全性就显得很重要;不仅是网络安全。同时也需要对家里的另一半保密,免得炒亏了她要在你耳边唧唧歪歪・…一”阿毅说。他隔天空了就会联系上海这边的银行,去办这样一张“四方钱”卡。

理财建议:私房钱专门账户不一定能助你理财

许多人在孝敬长辈、人情往来、慈善社交等方面需要花一些钱,但是又不愿意让家里的其他成员知道;有些人有吸烟、喝酒等嗜好,但家里的其他成员又不赞成;在家庭财产公开的环境下,他们这方面的需要就很难得到满足,所以希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私密的账户,便于使用。

从法律上来讲,藏私房钱并且开有账户说得过去吗?律师的观点普遍认为,夫妻之间应当忠诚。互相尊重。而且根据法律规定,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物。如果没有特殊约定,都应当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既然是共同财产,双方都应当平等地享有所有权。一方将财产存入银行的专门账户,而且不允许对方查询、动用,这就侵犯了对方的利益。

其实,银行推出的私房钱卡。大部分功能和普通卡雷同。就算他们一再宣称的“保密性”,其实也是炒作噱头,普通账户只要密码、证件保存好了。其他人一样无法查阅或是动用。

抄男人私房钱盼生金蛋

人物:JOY 年龄:29 性别:女私房资产:结婚3年,私房钱共计18万元资盒流向:其实也是给老婆买高档化妆品、服饰 理财取向:“借鸡生蛋”,蛋再生钱。

JOY是私房钱理财系列采访中唯一大获全胜的受访者。“这真是一件很滑稽的事。老公那么辛苦偷偷积攒私房钱,结果还是有朝一日被我抄了。”

据JOY说,在藏私房钱的问题上,表现出色的男人不多,他们的粗心给老婆帮了不少忙。男人怎么也弄不懂,刚刚得了一笔外快,老婆就已经笑吟吟地把手伸出来。如数上交后,到一边搔着后脑勺冥思苦想才恍然大悟:原来前晚在老婆面前炫耀时不小心漏了口风。男人需要成就感,男人要存私房钱,二者不可兼得而女人却不好对付。

男人是要面子的动物,“既然如此,对待男人的私房钱,聪明的女人应该是心中有数,而不是随时准备戳穿他们的阴谋。男人既然没有破坏家庭安定团结局面的图谋,那就让他保持仅存的那点秘密好了。女人应该在一旁默默欣赏男人的小戏法,同时,在适度的时候,走过去宣布他该收场了,把他前面所有的积累拿走,让他前功尽弃。”

JOY对于私房钱的态度非常明确,“见不见光”无所谓,但却不能将私房钱用于赌博等不当消费和开支。“取之于家,用之于家”。私房钱最应该在节日、生日之际大显身手,JOY的老公通常的私房钱出路也就是为爱人或孩子购买礼物,给家人意外的惊喜,因为促进了家庭和睦,所以JOY也没有时时纠缠“钱源”。在家庭碰到重大问题之时。或是当家庭成员因看病等原因急需用钱,千万不要觉得与自己的私房钱无关,从而袖手旁观。私房钱完全可以“雪中送炭”。私房钱可以用来孝敬父母和处理亲朋关系,这样又成了“亲情维护金”和“交际活动金”。

但是大笔资金还是要充公的,让它源源不断地生钱是JOY的绝对主张。

篇11

民族经济学自1979年创立以来,在学科归属、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一直存在不少争议,一些学者对民族经济学学科发展持批判态度,另一些学者持拥护态度,但无论批判基础上的否定还是批判基础上的支持,民族经济学这一学科在发展过程中确实面临着“两难困境”,其原因主要在于民族经济学发展至今,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和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逻辑理论体系,甚至没有独立的核心概念即逻辑起点。尽管学者们提出了上述问题,但仅有少数学者提出了民族经济学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要厘清民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目前出现的概念上和理论逻辑上的模糊性,首先应该确定民族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通过比较和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对确立民族经济学学科的发展方向、理论体系的构建都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文中提出以民族内生因素产出的矛盾作为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关于民族经济学对象的不同认识

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学术界已有不同认识。黄云、王文长、黄建英等认为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各民族的经济问题,研究具体的各民族人民的经济问题。施正一先生、施琳等认为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民族经济问题,它是民族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李忠斌 等认为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我国少数民族经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邓艾等认为民族经济学的对象是从微观角度研究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状况和家庭经济生活特点等。以上几种认识都集中讨论民族经济学究竟是经济学科还是民族学科。而刘永佶认为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在明确经济的民族性前提下研究民族的经济发展与关系的矛盾”。

通过以上几种表述可见,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尚未达成统一。要么以民族人本身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要么以要么以民族地区的经济特征作为研究对象;要么研究的范围过于狭窄,规定为中国各个民族经的经济问题研究;要么研究的范围过于宽泛,从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体去研究。即便是刘永佶教授为民族经济学进行的创新性逻辑论证,但他是站在全人类鸟瞰的民族经济学,让学者们感到概念过度膨胀,似乎世界主流的经济学都应被囊括在民族经济学的理论之中,并且只要仔细阅读由其主编的《中国经济矛盾论》就会发现,《民族经济学》和《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的体系都似乎是对《中国经济矛盾论―― 中国政治经济学大纲》和《政治经济学大纲》体系的一种演绎,而内容则是对中国政治经济学与其他民族学理论的归纳(当然创新的智慧在其内容中无处不在, 但从其构建的理论体系来说仍是不足的)。《民族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与《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本质是一致的,因为都是以劳动者主体而展开的对象、主义、方法、主题、内容、范畴、体系的规定,这样一定会让学者们质疑这样一个问题,即究竟什么是民族经济学,它与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何在?鉴于此种原因,本文更倾向于将刘永佶教授规定的民族经济学看成是“中华民族经济学”或者“中国政治经济”(尽管这么看待也不尽合理)。

尽管如上所述,民族经济学自创立以来存在诸多分歧,但是多数学者认同的是民族经济学是具有二重性的:“民族性”和“经济性”。因此在理论研究中应该从这两点去寻找学科的研究起点、研究对象,只有规定了对象才能明确研究的方法和学科性质,进而获得广泛认同。

二、民族因素内生的民族经济矛盾是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只要“民族与经济的辩证结合在理论形态上尚未溶于一体”,就永远无法解决关于民族经济学学科的分歧。各民族经济活动的特征以及经济矛盾都体现着本民族特征,民族因素与经济因素在”理论形态上溶于一体”,要求研究对象应该是民族因素内生的民族经济矛盾,即考察民族人口经济和民族地区经济规律的民族性根源。

将民族因素内生的民族经济矛盾规定为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合理性。民族的含义决定民族经济应突出民族性,也便于将民族因素内生于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研究。根据斯大林的定义,民族有四个因素,其中,共同经济生活是民族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共同经济生活表现在共同文化上。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这必定是因不同民族的经济生活特点不同决定的。尽管随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斯大林定义中的四个因素在当今看来也许并不完备,但只要是存在着的人,一定有其社会属性、阶级属性、民族属性,在经济活动中一定会表现出具体的属性。譬如,像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特征、心理特征、文化特征。回族、藏族、蒙古族、壮族、苗族、赫哲族等55个少数民族以及汉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心理特征、文化特征等民族性特征,这些特征对其表现出来的经济活动也不尽相同。譬如,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由其饮食特征发展了清真餐饮业;藏族信仰佛教,农业生产中不愿意使用农药成为产量低的影响因素之一;毛南族的“红筵”、“搭红桥”、“肥套”、“套三朝”①等迷信思想对本民族经济活动有影响。这意味着各民族的经济活动因内生的民族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特征,民族经济问题研究也应突出民族性,民族经济的研究对象应从各民族内在的特征去寻找经济特征和经济活动的主要矛盾,探寻民族因素内生的经济规律。

三、民族因素内生的民族经济矛盾与其他相关规定的区别

民族因素内生的民族经济矛盾更加明确其研究内容,也更能反映研究的任务是要揭示民族因素对经济影响的规律。首先,民族因素内生的民族经济矛盾,表明不是简单地用民族学的眼光去研究经济问题;其次,民族因素内生的民族经济矛盾触及到了民族经济特征的源头性因素;最后,民族内生因素的民族经济矛盾研究规定了主体的民族属性。民族因素内生的民族经济矛盾与其他相关规定的区别表现在:1.与“民族经济是研究各民族经济问题”相比,内涵更加明确。各民族经济问题研究比较模糊,以至于一些学者认为是各个民族的经济问题研究,比如,藏族经济、蒙古族经济、回族经济等。同时,各民族经济问题研究的是从宽泛的层面,诸如各民族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贫困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等都属于其研究的范畴,无法体现明确地体现经济的民族性,也很容易致使学者用一般的经济原理去分析经济问题,这样也必将陷入学术界关于民族经济缺乏特殊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的质疑中。2.与民族经济学是“是以研究民族经济问题为对象的学科,它具有民族学和经济学的综合性质”相比,将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民族性因素的内生的经济矛盾研究,明确了民族经济学是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进行研究的,这无疑对民族经济学的长远发展是有益的。3.与“民族经济学是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经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相比,民族因素内生的民族经济矛盾研究这一规定除了在外延上更广。除了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还可以研究世界民族经济,不仅研究少数民族人口经济还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民族性因素与经济性因素融为一体的研究。4.与规定为“在明确经济的民族性前提下研究民族的经济发展与关系的矛盾”相比,规定为民族因素内生的民族经济矛盾研究,不仅明确要在民族性前提下研究民族经济矛盾,还表明要将民族因素作为民族经济矛盾的内生变量,并由此能区分民族经济学与中国政治经济学,从而要求构建的理论体系也有所不同。

民族因素内生的民族经济矛盾与一般经济学存在着必然联系。民族因素内生的民族经济矛盾的规定是把民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来构建的,其理论必定是在一般经济理论基础之上的改造,它将与一般经济学的联系具体表现在:1.与政治经济学相比,政治经济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生产关系”,社会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去民族的经济研究,抽象了民族因素的、具有普适性的经济研究。而将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民族因素内生的经济矛盾”则正是“穿上民族服装”的经济矛盾和关系研究。2.与发展经济学相比,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是抽象了各民族经济特征的一般经济理论。民族因素内生的经济矛盾研究作为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研究经济的发展问题,而且还必须从民族性去探究其经济发展规律。3.与区域经济学相比,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某一地理区域的经济问题,是具有某种经济特征和经济发展任务的“经济地理区域”。在民族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硕士和博士的学位论文大多研究的是中国某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问题,这恰恰也是学术界争议或批判民族经济学实际上是区域经济学的“致命伤”。是少数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的经济,故而不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缘故。民族因素内生的经济矛盾研究作为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探索由民族的典型特征所引起的经济特征的变化规律,比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更加符合民族的发展特性。因为地理区域在研究过程中对于有的民族而不能成为其根本的影响因素。譬如,生活在中国的朝鲜族和生活在朝鲜的朝鲜族相比,中国的朝鲜族虽然保留有朝鲜半岛母体民族的部分文化,但也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中国与朝鲜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经历的社会变革不同,于是二者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意识和不同的经济特征,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所在的区域不同,而是由民族性因素共同影响所致。因此,将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民族因素内生的经济矛盾,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民族经济学有别于其他学科不同的独特的研究对象。

综上所述,无论从已有的规定看,还是从与其他学科的区别看,将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民族因素内生的经济矛盾更能体现民族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所存在着的独特的研究对象,更能反映民族经济的根本矛盾,也能更能明确民族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注释:①源自毛南族的一个传说,旨意是人能生儿育女,全家团圆幸福,都是万岁娘娘的恩赐,到生下孩子后,选择良辰还愿,杀十几头甚至几十头牲畜祭祀、还愿,这种风俗有时会把一些家庭弄得倾家荡产,反过来,为了不因还愿而致贫,毛南族农民饲养牲口数量多,也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参考文献:

[1]周兴维.“‘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难题二则[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5).

[2]王晓君.论“ 民族经济学” 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J].甘肃科技,2013(01).

[3]黄磊,李皓.民族经济学发展中的 “ 二重困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4]庄万禄,陈敏,马秀琴.关于民族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文社科版,2005(05).

[5]黄云.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与学理价值――以壮民族早期发展史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

[6]王文长.论民族视角的经济研究[J].民族研究,2004(05).

[7]黄健英.论少数民族经济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J].学术探索,2009(01).

[8]施正一.施正一文集(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9] 施琳.论中国民族经济学之路――发展轨迹与理论创新[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6(01).

[10]李忠斌.关于民族经济学学科体系建构的宏观思考[J].思想战线,2004(03).

[11]邓艾,李辉.民族经济学研究思路的转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12]刘永佶.民族经济学的主体、对象、主义、方法、主题、内容、范畴、体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