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德育教育的背景

德育教育的背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1 08:43: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德育教育的背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德育教育的背景

篇1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14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095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而德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新课改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认清现实,着眼未来,勇于探讨,不断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和道德水平的优秀人才。学校德育教育既要做到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要求,还要做到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广大教师必须认真思考以何种德育方式为先导进行教育活动,把握德育教育的现状,探索提高德育教育水平的新方法。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详细阐述新时期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学校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一)德育教育内容枯燥单一,与现实生活脱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封闭单一的德育教育方式受到巨大的冲击。现阶段的学校德育教育无法与现实生活产生密切的联系,往往只是教师将提前设计好的教学内容讲给学生听,至于学生有没有听懂并不重要。由于教师没有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使德育工作陷入僵局,课程的育人功能被忽视。还有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学生成绩和升学率,过分占用和挤压德育教育的课时,使得德育教育形同虚设,名存实亡。教师要想德育教育成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主渠道,就必须顺应潮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德育的开放性,增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二)德育教育重视管理,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很多学校里,把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放在对学生的行为和纪律教育上,忽视了学生的自身发展和个性培养,对德育的理解不透彻。其实,德育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和高尚的品格,以美好的情感和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现实并非如此,学校只注重对班级和学生的管理,只要学生犯错就会给予相应的惩罚,使得学生变得唯唯诺诺,没有活力,久而久之就成了学习的工具。学校的这种做法使德育教育成为了管束学生行为的规则,失去了德育的真正作用,教师的教育使学生感到不满,因此,教师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三)德育教育高要求与低投入现象日趋明显

如今,一些学校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现象明显,将师资投入到数学、语文、英语等主要学科上,使优秀教师扎堆,而对德育教育则关心甚少,很少举办德育宣传实践和讲座等活动,致使德育工作开展困难。但是,学校又要求德育教育要形成体系,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作用,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还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因此,高要求与低投入的矛盾就成为了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同时,学生家长对德育的认识程度不够,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就是要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至于德育并不重要。得不到家长的支持,也是德育工作开展不顺利的重要原因。

二、新课程背景下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德育教育工作必须要勇于接受挑战。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必须把德育与智育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和思想觉悟的目标。此外,学校要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严格的德育考核制度,构建以德育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新模式,形成“道德长城”,争取把学生培育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用自身的魅力感化和引导学生,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德育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道路上的助推器。

(二)不断优化德育教育的内容,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德育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教育内容,增加对爱国主义、社会道德、父母亲情等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德育教育新局面。同时,德育教育还必须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逐渐成长。新课程理念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改变“小课堂”封闭的教学现状,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不断优化学生的道德行为。比如,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去博物馆或者纪念馆参观学习,感受优秀的历史文化以及革命先烈的壮志豪情;还可以组织学习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提倡文明出行、宣传环保知识等,培养学生养成社会服务理念和关心社会的高尚情怀。

(三)处理好德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矛盾,寓德育于活动中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德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矛盾,正视德育的作用和地位,提高德育在各个学科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影响,收到理想的效果。新课改明确提出德育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奠定基础。每一个教师都要积极参与到德育教育实践中,充分挖掘各学科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德育的有效性。这些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有利于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态度面对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形成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创德育教育新模式,建立校园网站或者校园论坛等网络互动形式,让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接受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要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提高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坚持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模式,运用各种手段实现德育的真正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不断深化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德育水平,从而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篇2

德育教育一直都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更是处于核心和首要位置。在当前的社会变革中,网络技术也得到了较快发展,这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将德育教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教会学生做人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而德才是做人的根本。在小学的学校管理过程中,要明确德育教育的核心位置,将德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并将其渗透到各个教育环节中去。例如,在教学的工作中,可以发挥各个学科的德育教育的功能,挖掘各种学科中蕴含的丰富德育因素加以教育。此外,教师的品质、教学态度、教学方式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应该加以重视。

二、构建德育教育的主导方向内容

新形势下,德育教育内容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即要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念,也要符合基本的价值体系。因此,要构建德育教育的主导方向内容,促进德育教育目的顺利实现。首先,要构建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德育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爱国、爱人民;其次,要构建以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诚实、守信、公正、关爱、宽容等;再次,要构建全球最关心的“关心”德育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健康、关心学习、关心环境、关心自己和关心他人。

三、注重实际行动的德育教育

篇3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同时,也给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在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下转变传统的德育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式方法,顺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趋势,实现新时期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已成为当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校企合作中的德育背景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经历了校企分离、引企入校到向校企一体迈进的过程,但不可否认的是,校企合作更多是从学校的利益出发,而将企业作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的工具,由此导致的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问题,虽有政府从中穿针引线,但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要真正提升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兴趣,高职院校必须改变自我中心的旧思想,摒除企业为我所用的狭隘观念,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主动改变自身,以企业的眼光来重新制定校园各项建设的标准,实现学校中心向企业中心的转移。以此来衡量当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存在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校园德育教育可行的对策

校企合作背景下,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至关重要。不需要进行大量繁琐的岗前培训,高职院校学生就能适应企业的工作和生活,是理想的模式。这种适应,包括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两个层面。但目前,高职院校在这一点上的理解,偏向于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德育教育的培育。高职院校致力于完善能力培养体系,教学管理部门对企业所需要的各项能力分指标进行细化,并通过召开专业研讨会等形式,努力使课程设置适应企业生产实际的需求。但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在人力资源过剩的情况下,就业的优先权倾向于那些既有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的人。而职业道德,显然并不于当前高职院校一般意义上的德育工作内容,至少,并不是重心所在。这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达成共识并紧密协作,将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置顶,并建立目标管理体制,使职业道德教育系统化、科学化。一方面,教学管理部门应将德育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体系,并聘请了解企业伦理道德的企业员工担任授课教师,经常邀请企业的道德楷模来校开展演讲与交流,使学生增强对职业道德德育的认同感; 另一方面,学生管理部门应在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突出德育教育的内容,以德育教育的要求来考核学生的品德,将企业最为看重的公正、诚信、团队意识、服务意识等内容作为学生道德衡量的重点,在学生正式上岗前,就使他们树立清晰的职业道德观念。

1.帮助企业筹办企业大学或制订企业教育制度,搭建德育教育合作的桥梁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层次后,就会在人才培养、技术管理及文化传播等方面产生强烈的诉求。 高职院校应当以企业营造学习型组织、整合产业链资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迫切需求为切入点,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经验等优势,结合合作企业实际需求,通过在培训认证、专业开发、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师资培养、员工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场地、人力、软件建设等多方位的支持,帮助其筹办企业大学,或建立科学的企业教育制度,在带动学校全面发展的同时,降低企业扩张成本,为校企深度融合搭建桥梁, 为创建校企德育合作教学模式提供良好的平台。

2.促进企业文化的重塑、提升,创新德育合作的载体和途径

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能够给企业带来有形、无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许多企业深刻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价值, 迫切希望高职院校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 作为高等教育机构,高校一般都拥有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文化艺术人才和文化娱乐的氛围。 为进一步推进德育合作的开展,高职院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企业文化现状调研,掌握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律,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参与企业文化活动,在参与中加深感受、体验和研究,为改进和提升企业文化提出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的建议和方案。具体体现为:

(1)利用高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学科优势、师资力量、前沿理论、科学方法等优势,引导企业文化基础建设,促进企业文化理念的深化,丰富和提升企业文化的内容和层次。

(2)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理念激活企业文化。 学校应积极参与面向企业的文化服务,使校园文化主动渗透到企业文化中去,为合作方提炼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服务宗旨、员工核心价值观、管理思想、发展战略,进行产品文化包装和市场行情调研等活动。通过提升企业文化,为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的融合奠定基础,也为企业文化成为实施德育合作的有效载体提供充足条件。

三、加强德育教育基地建设合作

校企合作德育工作要与高职教育模式探索相结合,与学生的定岗实习、社会实践结合,充分利用社会和企业的德育资源,共建德育基地,引导高职学生择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成才道路.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要接受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的熏陶和濡染.以校企文化为基础,以学校思政教育和校企合作部门为重点,依托校内实验实训室及校外对口行业企业,与政府机构、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德育教育和实践基地,着力搭建德育教育平台,是实现校企合作德育的有效途径.校企文化虽然在内容、形式、特点上不一,但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和感染人的功能,且两者在精神上都以对人的关注为核心,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校企文化能互融互动的理论依据.在校企合作实践中,构建一个科学的校企文化体系,强调实现两者的互动式交流和渗透,实现两者的优化组合、融会贯通、相互促进,能为校企德育合作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在校企合作德育基地的建立、运行及管理过程中,校企双方要在资金、人员投入,德育课程体系构建,学生和员工教育培训等方面发挥各自不同的优势,建规立制,互惠互利,协商合作,保证基地育人功能的实现。

四、结论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索已全面展开并日趋完善。校企合作德育教育模式为高职德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契机。但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中的德育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还没引起理论界和高职院校自身足够的重视。校企双方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加强德育合作意识,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才能创新德育教育工作思路,开拓德育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徐建华.我国校企合作的历史变迁及发展趋势[J]. 职业技术教育,2009(7)

[2]姚芬.校企合作德育机制研究[J]. 成人教育,2009(8)

[3]李建军.高校德育基地建设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4.19~40

[4]潘晓英,沈威.高校专业教师开展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8,(6)

[5]赵浩兴.谈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下企业德育资源的利用[J].中等职业教育,2004,(20)

[6]许桂.美国企业德育理念及其启示[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7]戴春平.校企合作开展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

篇4

在教育体系中,相比于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与其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可将其视为普通高中教育的补充,主要体现其就业为向导的特点,具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的性质。随着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中职教育的每个角落,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学习生活的转变必将给中职德育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同时,也为中职德育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

一、中职学生媒体素养的培养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想要利用网络对有效信息进行重点分析,就必须具备较高的媒体素养。中职院校应该通过必要的讲座或者课程,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媒体评判能力的培养,特别要加强学生利用互联网等虚拟媒体技术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抵抗信息污染的自制力,对于自我的互联网应用进行管理,并能更好地利用相应的互联网信息,提高对于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帮助中职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了解社会。

二、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信息化变革

篇5

本文在分析了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些策略。

一、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些问题

(1)来自社会的一些不利因素。我国正处于大发展、大转型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大众传媒、网络等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传播了暴力、黄色、赌、毒等负面信息,对小学生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大众传媒无处不在,对人们的冲击强烈而直观;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有限,缺少足够的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虽然大众传媒和网络带来的主要是正面影响,但其消极的一面绝对不能忽视。又如,社会中存在的价值观混乱、贫富悬殊、违法犯罪等负面因素,也严重影响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

(2)来自家庭的一些负面影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导师”,父母在孩子思想道德的形成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今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导致父母、爷爷奶奶,以及姥姥姥爷过分疼爱,在家里往往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对孩子的溺爱,降低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抗挫能力,导致孩子吃得了甜吃不了苦,听得进表扬听不进批评,促进了孩子“唯我独尊”的想法和逆反心理,严重影响了小学的德育工作。另外,家长的不良表现,也对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3)传统德育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传统德育教育中非常纯真、单一的思想道德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

(4)传统德育模式的弊端。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依靠“填鸭式”的灌输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僵硬的教学方法,往往导致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德育知识,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更不用说将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言行。另一方面,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主要依靠品德这门课程,没有同其他教育环节形成有效的合力。德育的孤立状态,不能有效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不能整合整个教育活动,难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新形势下改善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些策略

(1)紧跟社会发展,适时更新德育内容。更新德育内容,以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基础。在小学德育内容上,要着重强调主体价值观,既要引导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又要尊重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下出现的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另外对世界范围内的价值体系也应有所体现。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始终贯彻的主线。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倡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关心、关爱、尊重、宽容、公平、公正、平等、诚信、团结、合作、集体、责任等价值观念。

(2)探索新的德育模式。

(a)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德育教学。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小学德育教育应改变以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按照思想品质的形成规律,以正面疏导为主,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以平等、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试着以伙伴、参谋的身份出现,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行为习惯、自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b)整合教育资源,整体规划德育工作。改变品德教育的单一方式,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小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建立全校、全员教育模式。学校应明确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将其作为教育工作的重心。在制定总体德育教育计划的同时,注意德育在其他教学活动、教育环节的融入、渗透情况,重视德育教学成果。

(c)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法,是指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突破传统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束缚,结合社会生活,结合大自然,积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探索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通过对新模式、新方法、新资源的利用,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趣味性、丰富性、多彩性。下面就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方法,作简单介绍。(c/1)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具有形象化、立体化的视听系统,可以巧妙地结合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要素,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拉近学生与事物的距离,减少隔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既可以将教学内容作成课件的形式进行授课,也可以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片,如《妈妈再爱我一次》、《鲁冰花》、《铁道游击队》、《白求恩大夫》等。(c/2)采用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合作探究教学,是指以小组为活动主体,以单个学生的独立探究为基础,以小组或班级为范围进行讨论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与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讨论、探究,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小学品德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与别人进行合作探究,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c/3)实地教学。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人故居、博物馆等形式进行思想品德上的教育。

(3)采取措施,减少来自社会及家庭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自我约束的能力,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加以抵制,对网络、电视等进行合理有度的使用。另外,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建立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德育体系。

(4)提高教师修养,以身作则。作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示范作用。因此,提高教师修养,以身作则,是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束语

小学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的德育教育中,要构建学校与家庭相结合的德育体系,减少来自社会、家庭的负面影响,适时更新德育内容,采用新的德育模式,提高德育效率,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040

一、前言

德育工作在学生成才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一辈子的发展都离不开德育工作,无论是学习还是以后进入社会,学生的成人成才都需要德育实际效果的指导。但当前初中德育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没有将德育工作放在与其他工作同等的位置上,因此,初中德育教育工作应该建立在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基础上进行。

二、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学校缺乏总体规划

目前一些中学的德育工作开展得不是很好,就目前来看最大的问题是学校缺乏总体的规划,没有总体规划的工作是很难取得一定实效性的。目前一些中学将学校工作的重点仍然停留在并且是单纯地停留在学科教学上,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分数的高低仍然是主导,这种规划是不正确的。学校应该是以育人为根本的单位,应该将育人的高度提高甚至站得更远一些。如果单纯只看重一方面而忽视了另外一方面的话,学校教育的影响力就不会凸显,对学生的成才也不是好事。没有全面总体规划的教育工作,不能充分发挥出教育育人的效果。因此,中学在德育工作这块要有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定位,对德育工作要有一个总体且可行的细致规划。

2. 学科课程仍占主导

学科课程占主导,这是在许多学校都存在的现象。无论是学校的领导、教师,还是学生的家长以及学生自己都认为在中考时能够考一个比较高的分数比什么都重要。至于学生其他方面的成长,尤其是与人沟通和交流方面的能力,大家都不怎么关心,认为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伴随着学生一天天的长大,学生自己的这些能力会逐步成长起来。但现实却不是这个样子,现在有一大部分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高分低能的情况,这只能从一个侧面反应学校德育工作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而在学校里面学科课程占据主导地位的现状是制约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改变这种以学科课程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而实施全面注重的教育模式,争取让学生成为学习成绩和德育都能发展的人,以为学生步入社会做充分准备。

3. 没有专业的德育教师

中学由于办学经费紧张,学校里除了有大量的学科教师外没有专业的德育教师。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主要是靠班主任完成,班主任也不是专门做德育工作的教师而是学科课程的教师来兼任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而一些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重心还是学科教学,抓学生的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工作。因此,在中学应该根据学校的规模和学生人数的多少配备专业的德育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才能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初中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1. 在重要纪念日开展德育主题活动

要打破德育工作只能即时进行的限制,解决德育工作计划性不强、效果不够明显的问题,建议班主任将班级活动设计成德育教育主题,以一次深刻的集体性德育教育代替对每个学生的谈心,并且通过德育教育预防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例如,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保日,在这一天不是周末,学生在校的情况下,固定这一天举办班会,并将“环保”作为班会的主题,请学生各抒己见,针对这个主题设计各种班会节目,可以是针对环保问题的演讲,也可以是各种环保题材的相声、小品表演。这样的班会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活泼、娱乐性的气氛中对环保行为有更深刻的体会,也能够对学生不文明的行为进行隐形的约束,通过环保班会活动,可能会大大减少学生在公共设施或市政建筑的墙面上乱涂乱画的行为。

2. 带领学生进入社会进行德育实践

除了举行德育主题班会活动,班主任要想使德育工作的效果不流于表面,就应该重视德育教育的实用性,既然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那么,德育教育就应该从提高思想品德的行为入手。例如,固定每月的某个周末,组织全班同学到学校附近的社区养老院看望老人,帮助老人读书、为老人表演节目等,并鼓励学生将到养老院看望老人的经历和自己的感受写成周记。相信通过德育实践,学生会为自己的尊老、敬老行为感到骄傲,也能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有更加深刻的体验。

3. 改变现有的不合理观念

不合理观念的改变是中学德育工作能否真正落到实处的优先前提。中学由于其地理环境的影响,其所受到的教育影响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讲都有很大的影响,相比较起城市中学德育而言有着一定的滞后性,这是中学德育客观上存在的问题。客观上的问题需要时间去解决,而解Q这一问题最好的方式是学校首先改变原有的不合理观念,树立正确的合理观念,学校的重视和总体的一个规划。将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育人的角度凸显出来。

4. 配备专业德育教师

专业教师的存在能够使中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更加专业化,因此中学应该在一定程度上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德育教师。专业德育教师到校以后应该和班主任一起开展学校德育工作,专业德育教师其定位在于对学校进行宏观把脉,对学校的德育方针和政策与领导一起进行协商和拟定。在微观方面,德育教师应该深入到相应的班集体,指导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班主任在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指导,以使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能够真正从每一个小的细节体现出来。

篇7

素质教育是指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的获得以及思想品德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由此可见,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同志就曾说过,要将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作为老师,我们要不断拓宽思路,创新方法,保证德育工作的有效进行。

一、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1.学生对德育意识的淡薄

现在的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各种课外辅导班、补习班,来自学校的压力、家长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巨大的升学压力也使得很多学生都有厌学情绪。在这样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几乎每一位学生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超越他人,取得认可。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学生个人主义的特征,缺乏集体主义精神与责任感,不知道怎么样与他们相处、合作。再者,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都是在温室中长大的,没有吃过什么苦也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一旦遇到困难不知道怎么去面对,也不懂得自我调节,容易灰心丧气甚至用偏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2.家长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

很多家长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全权托付,自己没有教育的责任也没有教育的必要了。其实不然,孩子与家长接触的时间远远超过与老师接触的时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欠缺妥当,一旦孩子犯错就进行体罚或者灌输一些不正确的思想,使得孩子从小就形成“金钱万能论”等不正确的价值观。

3.学校办学思路教育方法存在偏差

社会在判断一个学校的好坏时往往都是看这个学校的升学率,这也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使得部分学校办学思路出现偏差,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忽视了德育教育。很多学校虽然开展了德育教育,但是教学内容枯燥陈旧,脱离实际,教学方法死板落后,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甚至让学生失去了对德育学习的兴趣产生反感情绪。

学生、家长、学校包括社会的整体价值观与教育环境都影响了中学德育工作的进展,使得德育工作的效用无法发挥,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创新德育工作

1.以人为本,注重中学生自身的特点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中学生的思想、头脑也变得更复杂更超前,他们通过电视、网络、书籍接触到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使他们的情感发育超前了。这些信息模糊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界限,很多青少年说话做事都是一副大人的腔调。但是,中学生毕竟还小,他们的逻辑思维、对问题的判断能力都还不成熟,不能分辨那些信息,对知识、道理也是似懂非懂。老师的任务就是要深入了解这些学生,做到对症下药。无论是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符合现代学生的特点,并且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

2.追星效应,发挥榜样的作用

现代社会几乎没有不追星的孩子,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偶像,可能是个NBA球星,可能是个歌手,可能是个演员。我们可以将这样一个现象与偶像教育方法相结合,让学生自主去努力。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宣扬的榜样都是、雷锋这些英雄人物,但是现在的学生显然已经不吃这一套,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他们感兴趣的人物着手。老师在平时的教育中,可以宣扬一些运动员、明星的正面事迹,他们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吃了多少的苦受了多少的罪,在最艰难的时刻是他们依然咬牙坚持。即使遇到很大的困难也是迎难而上,从不走歪路,犯错后能够及时改正,成功以后仍然能够低下头虚心学习,不断进步,从事公益事业回报社会。体育明星如迈克尔乔丹、姚明、中国体操男团等,主持人如汪涵等,这些明星人物都有着很多的正能量,老师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将追星这一令家长头疼的问题变成教育的利剑。当然,老师自身也要努力做一个高尚、勤奋、实事求是的人,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者都做不到位又如何来要求学生呢。

3.利用网路进行德育教育

正如上文所说,现代学生接触的东西变了,我们的教育方式自然也要跟着变,如果依然采用念大书的方式学生接收程度必然很低,生在一个网络化的时代,我们就要使用好网络这一教育工具。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通过特色的网页来吸引学生,并且不定期举办一些有趣的德育活动,如心理咨询活动,辩论活动等。及时网络信息,传递健康积极的德育信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于有害信息的抵抗能力。

4.重视教育的过程而不是教育的结果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老师要教育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关注结果,很多学生已经形成了不良的思想与习惯,进行一次教育可能有所改正但是过不了多久又会回到原有的轨道。因此,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太过关注结果,而是要重视过程,切忌假大空。在德育工作中,教师的角色是塑造者而不是法官,因此,老师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通过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们应该怎么样。例如在开主题班会时,老师可以一改以往说教式的方式,而可以给出一些案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可以查阅资料也可以相互商量。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也能够让他们更容易接受,不再带有抵触情绪。又如在教育学生要尊敬老人孝顺父母时,不如去带他们进行一次劳动体验,让他们切身感受父母用汗水养育我们是多么不容易。这种教育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要有意义的多。

总之,德育工作的任务就是保护学生心中那棵道德的幼芽,并使它不断成长不断壮大。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我们一定要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创新教育方式方法,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心理,推动德育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与既往教育不同的是,现阶段的初中德育教育实施,一定要充分结合各种背景、理念来完成,如果单纯实施理论上的教学,不仅无法得到理想的成果,还容易造成很大的阻碍,甚至是出现严重的缺失现象。城市化背景是不可转变的情况,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德育教育的可靠性、可行性方案,绝对不能单纯依靠主观想法来实施。

一、城市化对初中德育教育的影响

(一)城市化的价值观使得初中德育教育非正常化

对于初中德育教育而言,其本质上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在个人的成长上得到较多的帮助,减少固有的不足,从而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塑造。但是在城市化的背景当中,很多地方都对经济过分的关注,在初中德育教育的关注度并不高,以至于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初中德育教育走向了错误的道路。首先,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过程中,各个区域学校都引进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在教学理念上也得到了较大的革新,甚至是派遣学生、教师在城市参观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初中学生、教师,都特别的倾向于城市生活、教育等等,他们的这种心理上过分向往,导致自身的学习、工作等,都是为了获得物质上的更好体验,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对国家的未来进步而言,并不是特别好的举措。其次,城市化背景当中,初中德育教育的某些手段、方法,表现的非常极端,甚至完全是通过强制性的教育手段来完成,表面上能够对初中学生做出良好的规范、引导,可实际上造成的内心想法冲突是非常严重的,根本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改善。

(二)农村教育脱离自然环境,更为商业化

以目前的初中德育教育来看,农村教育脱离了自然环境,在商业化的表现上较为显著。相对而言,这种现象的出现,代表着初中德育教育进入到了缓冲的阶段。一般而言,城市化背景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强大背景,其是国家支持发展的路线,在很多方面都能够创造出较高的价值。但是,城市化过程中,初中德育教育也会因此遭受到较大的波及,特别是在农村教育当中,必须要理性的面对商业化现象。例如,很多农村学校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更多的人才,从而完成自身的全面、持续建设。可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村学校的学生,在成为人才,或者是在城市中拥有体面工作后,很少会回到农村去支持建设,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村人口外流不断严重,农村区域的各项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在教育层面上过分的对城市内容进行依赖,自身的先天优势无法更好的发挥出来,在初中德育教育中出现了较大的隐患。

二、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百年大计,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奠基石”。而初中是一个孩子学习生涯中的“中转站”,它对孩子的德育有着至关性的作用。就我国现状来看,我国初中学生年龄大概为13―16周岁,它正是还是成熟与懵懂相互碰撞的时期。因而,在这个时期,为孩子日后的学习会有着基础性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学校应该全方位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使其在小学所学的知识有所近一步了解和灵活运用,除此之外,初中德育的好坏也影响着孩子高中的德育。根据我国的调查,部分孩子离开教育的“轨道”正是由初中毕业后开始。

三、初中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孤立性

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初中德育教育的实施产生了孤立的情况。一般而言,初中德育教育的落实,必须要采用综合化的手段来完成,但是有些地方仅仅是采用了非常传统的方法来完成,这就导致日常的德育目标难以实现,最终造成的不良影响非常突出。首先,初中德育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完全是凭借自身的经验来完成的,或者是对城市德育的教学经验完全照抄,在此种状况下,各个地方的教学趋向得不到良好的把控,而初中生本身又需要不断的发展,在教育矛盾的情况下,特别容易造成初中德育教育的恶行循环,甚至是出现强烈的矛盾,引起教育界和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其次,在孤立性的表现当中,城市化背景下的很多工作,都是从城市角度出发的,对农村的关注度不高,以至于初中德育教育的表面化现象非常严重,无法按照最科学的手段来实施,给学生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效率低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其在成长的速度上是非常快的,无论是身体成长还是心理成长,都在以惊人的速度进步。但是对于初中德育教育而言,其在效率方面却没有得到良好的提升,以至于很多德育内容、目标,都未得到良好的成绩。分析认为,初中德育教育的效率低问题,主要是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初中德育教育在落实的过程中,单纯依靠书本上的内容来完成,伴随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他们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开始降低,师生之间的德育观点,没有办法达到统一,甚至在的目标上也无法积极的实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初中德育教育的负面影响非常突出。第二,在实施初中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此并不是特别的重视,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方面也特别的不及时,即便是初中生出现了问题,依然无法在很短时间内做出明确分析,也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在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意外状况,给国家教育敲响了警钟。

四、城市化背景下初中德育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拓宽各个学校的沟通与交流渠道

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城市化背景下的初中德育教育,既要对自身的优势充分了解,又必须在自身的不足上深入分析,应该在将来的教育工作中,不断的拓宽各个学校的沟通渠道、交流渠道,促使大家在讨论初中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避免出现一边倒的现象。现如今的城市化背景非常突出,很多学校都对城市著名院校过分的效仿,以至于初中德育教育走向了错误的道路。首先,各个学校在沟通的过程中,必须将初中德育教育的目标有效设定,各个学校要结合自身的情况来确定德育的目标和具体手段。但是,在某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还是要深入的沟通的,特别是校园暴力问题,各个院校应该理清自身的矛盾,从而加强内部的梳理和外部的防护保障,避免造成校园暴力继续恶化的现象。其次,在学校的交流渠道当中,必须要与教育部门,相关的机构深入的联系。例如,部分初中院校的德育教育没有良好开展,出现了女生早孕情况,这对于教育发展是非常恶劣的事件,必须坚决杜绝。要求学校将学生的信息与相关的医疗机构等共同联系起来,在政府的作用下,促使学校对学生有个透彻的了解,将多方面的问题有效防备。

(二)政府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

城市化背景当中,初中德育教育想要在将来得到一个良好的成绩,必须在教育经费上不断的投入,这就需要政府层面不断的努力。从既往的情况来看,政府对于教育经费的投入十分不充足,甚至是出现了的现象。在城市化的大浪潮中,针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工作,必须按照最严格的标准来开展。第一,教育经费需要与投入的学校相互符合,不能再按照既往的两极化方向做出投入。第二,在教育经费的使用上,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在重点的地方进行投入。例如,部分初中院校的基础设施不足,应该作为重点帮扶的对象,然后将经费做出合理的花销,持续的改善基础设施不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向上级申请。第三,政府对于教育经费必须不断的分析,观察哪些地方需要继续投入,哪些地方需要缩减,这些都是要在日后工作中有效把控的。

总结

本文对城市化背景下初中德育教育展开讨论,现阶段的工作开展中,整体上的发展是比较迅速的,未出现严重的缺失和不足。日后,应该在初中德育教育方面开展深入的拓展,在教育体系上积极的健全,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尽量的对城市化背景积极的利用,而不是完全的顺应。

【参考文献】

[1]黄志明.论初中德育教育活动的多样性[J].科技展望,2015(22):283

[2]罹吧,匡桂红.有关初中德育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周刊,2013(11):60

[3]王建媛,宋春光.初中德育教育的优势和必要性[J].学周刊,2013(11):61

篇9

二、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针对中小学生思想特点,构建道德教育体系课程改革下中小学遇见域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就目前中小学生的思想年龄特点来制定教育对策,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完善德育教育体系。现在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很理想,依赖心理严重,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学校要制定有效的对策,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以往单纯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已经行不通,要创建新的渠道,将教育的理念深化到学生内心,付诸实践,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方式的转变,并且还可以运用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

(二)将中小学的教育工作回归生活回归生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拓展了德育课程的研究视野,直接表现为德育课程类型从理论体系开始向生活体系转变,同时,在实践中一些新德育课程类型逐步发展起来,德育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人际关系和精神环境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进一步提高了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并且从个人精神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自然生活等各个层面上设计活动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道德教育。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场所,更是加强德育教育的场所,还是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成熟的重要场所。

(三)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独立人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育机构要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对教师的导入方式、提问方式、行为举止和工作态度等方面严格要求,做到为人师表应有的道德观念。比如,备课充分、守时和负责等优良品质,要以身作则,给中小学生起到良好榜样,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并且根据难易程度的不同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

篇10

一、全纳教育的内涵

教育公平是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观,全纳教育提出教育公平,不仅要注重教育起点的公平,还要注重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全纳教育倡导教育要容纳所有学生,主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在学生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强调在实现班级学生统一目标的同时,满足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体来说,全纳教育包括五个特征,第一,满足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也就是说,在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教育内容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第二,促进学生全体的积极参与性。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教育过程中要调动学生全体的积极性,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第三,学生全体以实现共同的目标为前提。全纳教育的一个教育原则是向班级所有学生提供相同课程,实现课程目标的一致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予以及时指导,对学生取得的成就予以及时肯定;第四,满足学生的特殊要求。每一个学生因为兴趣的不同,学习需求会呈现出不同特色,因此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第五,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促进不同个性、不同背景和不同兴趣学生的合作,是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重要方法。

二、中职德育课程的特点

中职德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涵盖了包括思想品德、政治理论和道德实践等在内的各方面知识。这门课程在开展过程中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以育人为根本目的,这门课程通过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严谨的政治修养;第二个特征是以学生为基础,凸显生动形象的教学开展方式。学生对于事物和观念的认同依赖于具体的事物和形象化的事件,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开展过程中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第三个特征是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中职德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衡量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准是学生的行为,也就是说需要学生将接收到的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换,只有真正转换完成的知识才能成为高尚的道德,而道德行为的转换首先需要学生的道德认同,道德认同通过简单的道德说教是不能实现的,需要学生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情绪体验,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因此,中职德育教学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四个特征是综合性。中职德育教学需要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也就是说中职德育课程的开展需要教师综合教材的道德认知和政治素养要求,组织一定的活动促进学生形成道德行为,促进课内知识和课外实践的整合。中职学生在多年教育中不断加深自己的道德认识,形成自己的认知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思想道德认识的发展上表现出较高水平,但是在道德认同和道德行为上则表现出明显不足,表现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不一致。

二、中职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在德育理论的教育过程中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

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学生道德思想的情感认同,而道德认同的实现在同伴交流中更容易实现,因此,全纳教育主张德育理论的传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强调以情境教学推动学生的同伴交流,促进道德认知的情感认同,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调动学生全体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员参与。具体来说,道德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的日常行为为素材,对学生各种道德行为进行综合或者典型化凸显,通过学生的话剧表演或者PPT展示,引起学生作为旁观者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省视,与同伴对道德行为展开讨论。这样的情境教学促进道德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将理论化知识转化为生活化教学案例,这样的案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让学生领会其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同时在道德情境的创设中,要设置一些道德两难的问题,在道德两难问题的解决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密切道德的是非观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客观地评价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道德两难理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采用教材中的案例,而是结合网上流行的案例“媳妇和妈妈掉进水里先救哪一个”,展开讨论,在学生熟悉的道德两难理论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道德两难是一个道德难题,但是无论怎样做都是高尚的道德行为。

(二)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典型的道德行为进行讨论

德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化,这就要求我们把这个转化过程通过动态方式呈现和分析出来。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展开关于道德理论的讨论,让学生在同伴交流中促进学生个体的特色成长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学生的日常行为为核心设计道德教学是突破这个难点的重要途径。包括三个环节,第一,分析本节课道德课程的主要内容,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行为相联系,围绕主题选择学生典型的道德行为作为课堂开展的主要案例,如爱国主义课程教学,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主要集中为在祖国遇到危难时的保家卫国,但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需要学生展开什么是爱国主义讨论,在自己的生活中怎样爱国,并举出5个例子进行讨论,教师备课案例,景点不随地乱画,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如讲礼貌、尊老爱幼、文明用语等;第二,促进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分析和讨论,对道德行为是否需要改正进行讨论,例如,在随地扔垃圾教学中,有的学生表示,垃圾不应该乱扔,有的学生说,纸片无所谓,每天都有打扫的人,而且纸能够分解,有的学生认为在没有垃圾桶的地方可以扔,这是他们的问题,有的学生表示,有的脏东西,擦鼻涕的纸,三米内没有垃圾桶就得扔,拿在手里很恶心。结合这些现象,学生展开讨论,教师通过引导确立正确的道德行为,引导的过程要循序渐进。通过关于学生道德行为的讨论,促进学生道德理论和道德行为的转化,是道德养成的关键。

(三)引导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养成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的树立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养成,这个过程需要一定规章制度的保障,规章制度是每一个中职学校都具备的,但是并没有可以执行的道德行为考核标准,同时,中职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都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中职学生具有重要的自主性,发挥中职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符合学生行为的具体道德行为考核和监督机制。在上述道德认知教育和道德行为的探讨过程后,由班级学生自主决定在一定时间内要养成的行为,并建立道德行为登记表,由学生选取道德行为监督员,负责记录学生的道德行为和监督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具体来说,在班级道德行为记录表中予以登记,以一天为单位,一天中没有出现不道德行为即为10分,出现一次扣一分。以学期为单位进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即道德不及格,学校其他奖励不得享有。本周的行为在下次道德课上进行评价总结,包括自己关于本节道德行为的疑惑或者感悟。这样就把学生的行为作为道德开展的起点、过程和重点,促进学生行为的养成和转化,集教育和评价为一体。同时,对表现不好的学生,监督员有权予以指正。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群体间的互相监督,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篇11

一、引言

城市化是每个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就我国而言,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大。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我国经济出现了空前发展的局面。这也近一步导致了我国城市人口数量随年增加。而由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正是因为它的加速,它给人们带来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今天,我们将着重讲城市化对初中教育的影响。我们先会论述城市化对教育的影响,然后讲解初中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管理的现状,最后阐明我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够对中国的中学教育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城市化对德育的影响

城市化的影响,不仅仅是表面上人口的变化,还有对德育的影响等。城市化对德育的影响着重表现在对农村教育的影响。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也因此成为我国“育人”计划的重要工作之一。而能够有效地提升农民素质的主要途径便是――德育。由此可见,德育对农民的发展前途有着至关的重要性。在城市化迅速发展之前,我国的农村教育体制较之城市体制有着鲜明的独特性,它的依附于农村的现状而制定的。但是,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德育体制显然与时代“脱节”。城市化对德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化的价值观使得农村教育目的非正常化;

(2)农村教育脱离自然环境,更为商业化;

(3)“农民工”打工潮流使得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缺乏家长的陪伴与监护。

三、初中教育的重要性和德育教育的现状

1.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百年大计,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奠基石”。而初中是一个孩子学习生涯中的“中转站”,它对孩子的德育有着至关性的作用。就我国现状来看,我国初中学生年龄大概为13~16周岁,它正是还是成熟与懵懂相互碰撞的时期。因而,在这个时期,为孩子日后的学习会有着基础性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学校应该全方位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使其在小学所学的知识有所近一步了解和灵活运用,除此之外,初中德育的好坏也影响着孩子高中的德育。根据我国的调查,部分孩子离开教育的“轨道”正是由初中毕业后开始。

2.德育教育的现状

(1)孤立性。农村教育由于受地理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它往往都是每个学校为独立的主体,很少与外界相互交往。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学校生源严重两极分化,这也是学校德育教育孤立的典型表现。

(2)效率低。农村学校较之城市学校而言,学费收的更为便宜,使得学校缺乏资金。因此,学校不愿购买课桌、椅子的硬件,而不重视学校的软件建设,这从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农村学校的教育浪费。

(3)缺乏家庭教育。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它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使得发达地区愿意以高价雇佣农民工。而农民工也由于种种原因选择远离家乡,去外地打工。这使得孩子严重缺乏家庭教育。

四、初中德育教育弊端的对策

拓宽各个学校的沟通与交流渠道。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通讯方式也逐渐增加。因此,拓宽各个学校的沟通与交流渠道也显得更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除此之外,该举措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了德育教育的孤立性。

政府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功不可没的地位。但是,那微薄的经费明显是不能彰显德育的地位。因此,经费的增加的很有必要的。除此之外,经费的投入,绝对能够给政府带来相应的回报,政府应懂得:“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

工厂给农民工安排合理的住宿:家庭教育是德育很重要的一部分。而缺乏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都是那些“农民工”家庭,因此,工厂若能给农民工安排适当的住宿,可以从根本上杜绝缺乏家庭教育的这个现象。

五、结束语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对各行各业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而教育对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而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中转站”的初中,它必定是受到国家或是家长的高度重视。尽管城市化是人们不能阻止的社会发展步伐,但是它对德育教育的影响却是人们所能控制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