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8:43: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护理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公立医院人力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目前,公立医院人力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各医院间学科发展不均衡,国际领先的高精尖人才缺乏;二是人才梯队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关键技术人才、后备人才队伍缺乏;三是公立医院考核单元为独立的科室,科室间缺乏团队合作,各学科间交叉协作、有序配合积极性不高,不便于联合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四是针对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科学有效且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五是缺乏针对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培育,护理人员流动频繁,增加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六是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管理人才的培养,没有意识到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对于提高管理水平、最大化提升医院各系统功能的重要性 。
二、人力资源建设及培养规划
针对上述问题,公立医院应着力做好人才内部遴选、培养、考核,外部引进和人才使用五个环节的工作,促进医院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1.分层制定遴选条件,为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储备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建立医院内部的人才管理体制,对院内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大类为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科骨干及学科骨干后备人选四个层次;对每个层次的人才均结合国家及北京市届时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符合医院内部实际情况的人才遴选条件;根据人才年龄、专业水平、科研能力等多方面的客观指标进行有效区分;与卫生部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对各层次候选人才进行16种人格因素评价测试,符合条件者将入选相应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个性化的资助培养,不断充实人才队伍。
2.全面加强人才内部培养,制定阶梯化、个性化的内部培养方案,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对于医院的核心人力资源——学科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医院不仅要着眼于其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更要注重其团队管理能力的提升,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扶植方案,给予他们施展才能的空间,为他们“占领一片学术阵地、培养一支学术队伍、领导一批学术骨干”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鼓励他们进行学术交流、技术创新,支持各学科间的交叉协作,联合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力争通过他们的核心辐射作用,建立一支技术领先、管理先进、富有团队协作精神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带动整个学科水平的提升。
对于医院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学科骨干人才,医院应针对不同学科的人才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做好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不仅注重其专业水平的提升,同时注重对其管理能力的培养,为医院培养一批高水平后备人才;同时鼓励他们积极攻克疑难病症或重大技术问题并及时跟踪本专业最新进展,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开展新技术;选派一批技术骨干到国内外优秀学科单位进修学习,学习前沿的专业知识,促进专业知识的“新陈代谢”;对于发展成熟的学科,实施专科细化的发展模式,根据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深入培养专科化的临床人才。
对于人才队伍中的后备力量——学科后备人才,医院应激励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历练,在自我潜能挖掘中脱颖而出。对于他们的培养,侧重于不断开拓其学术视野,鼓励他们不断汲取学术精华,勇于承担险重的临床任务并且在科研方面稳中有创新、有突破;为他们推荐院内院外适宜的导师,通过导师带教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发挥知名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带动他们快速进步;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讲学、学术交流,积极选派他们在国内外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通过多方位的联合培养,不断提升学科后备人才的技能,不断充实我院的后备力量。 3.制定医院内部人才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对各层次人才进行定期考核
以“公开、公正、公平;相对改进、持续发展、促进提高;动态管理,定期抽查,定期考核”为原则,制定内部人才管理制度。在培养期内采取个人年度述职自评、定期抽查及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对各层次人才进行严格的评价考核。
(1)个人年度述职自评。培养对象每年向医院递交自评工作报告,包括个人任期目标执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需单位帮助解决的问题等。
(2)抽查考核。医院对培养对象提交的自评工作报告等材料进行审核,医院按一定比例对被培养对象业绩、人才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抽查。
(3)终末考核。培养对象在任期结束时,需按任期目标进行终末述职报告,医院对培养对象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4.加大人才外部引进力度,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人才引进是人才工作的关键环节。对于医院紧缺的高层次人才以及弱势学科的高层次人才,通过引进的方式可以快速有效地进行人才的补充,优化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实现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和医院整体学科的均衡发展。
首先依据医院整体发展规划及医院重点学科现有人才梯队情况,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制订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和合理、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计划,以不同形式,重点引进医院发展所需的关键、紧缺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逐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医院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拓宽工作思路及人才引进渠道,由被动等待接收简历方式转变为走出去主动寻访,积极参与招聘活动,到各高校、研究机构等单位主动寻找人才。通过网络、专项招聘会、多点执业、项目合作、人才交流和智力引进等多种形式,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使人才为我所用。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切入点,对部分专业人员以博士后进站方式引进,通过博士后期间培养和考核的优秀专业人员可留院工作。
严格规范高层次人才引进程序,严把引进人才质量;聘请相关专家组成招聘专家组,对应聘人员理论知识、业务技能和个人素养进行全方位综合考核。同时加强对拟引进人才的考察,保证人才引进质量,降低人才引进风险。
另外,医院需对引进的人才设定任期目标,并进行定期考核,设立量化的科学的考核指标,激励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医院的学科发展不断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5.重视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全方位提升人员整体素质
公立医院专业技术人员中,护理人员占据了一半的比重,他们工作量大,工作时间不规律;工作压力大,风险高,直接面对病患及家属;职业发展困惑多,需要兼顾个人职业发展、成长带来的压力。上述因素导致了护理人员沉重的身心负担。首先,医院应根据工作量、床位数配备相应的护理人员数量,通过需求调研与现场考察,科学合理地配置不同科室、病区的护理人员数量,保证护理人员队伍。其次,医院应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营造尊重、关爱护理人员的良好氛围,完善相应的福利制度,包括工作环境、休息环境、排班制度、休假规定等等,使得医院工作环境更加人性化、柔性化。再次,积极开展护理教育,重视护理人才培养,特别是重视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及新技能的培训,同时职能部门对护理人员的职业生涯进行系统科学的指导,使得护理人员原有的知识不断更新、扩充;定期开展护理座谈与交流,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愿景,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增强其心理归属感。
对于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医院应做到以下几点:充分认识管理人才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达成共识;把管理人才的培养纳入医院人才培养的规划之中 ,选择有专业基础,有管理素质的人员,进行系统学习,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培训;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建立管理人员科学的管理职称评定制度,不断激发管理干部的工作热情;定期开办管理沙龙,给予管理人员交流互动、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的平台;管理干部的学习情况、学术水平及工作能力进行经常考核,成绩载入业绩档案,作为提职晋升的重要依据,调动各级管理干部主动钻研管理知识的积极性。
三、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健全医院内部考核与激励机制
在新医改和事业单位改革的宏观政策背景下,适应公立医院公益性要求,以北京市医管局对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任务为导向,结合医院战略目标,更新和完善医院绩效管理体系,健全医院内部考核与激励机制。绩效考核与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工作,医院从以下角度制定、完善绩效考核指标。
一是运用平衡计分卡法(BSC)构建医院整体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二是运用目标管理法、关键绩效指标管理法确定个人绩效考核具体指标。
三是以医院信息信息系统为平台,充分掌握全院职工各项信息,建立信息反馈、定期报告制度,为全面绩效管理奠定基础。
四是针对医院高层次人才,建立和完善医院人才管理、考核制度,建立高层次人才动态管理系统,强化人才服务保障措施;各相关部门及时掌握高层次人才临床业绩、科研成果、学科建设等情况,向高层次人才通报有关政策,听取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和建议。
流程优化最早是由DrMichael.hammer提出来的,是指对传统的医院管理流程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下,流程隐蔽在臃肿的组织结构背后,流程运作复杂、效率低下、患者抱怨等问题层出不穷,整个组织形成了“圆桶效应”。为了应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所面临的新环境和新挑战,以及解决医院传统管理模式下所出现的问题,必须对完善对医院的管理进行重整,完善现有的工作流程,如节约医院的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等。通过不断发展和完善护理管理培养的流程优化研究,提高医院的护理管理服务水平,保持医院的竞争优势。
二、流程优化在护理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一)规划及设计
医院在确定对护理管理人才进行流程优化前,应该根据医院的发展战略,对护理管理型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和规划。在制定流程优化的具体目标时,有计划地按目标进行变革,不断完善计划、合理调整步骤,建立一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流程,以确保操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流程的建立采用起点到目标终点的措施,为了保证流程的更具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应对每一步骤制定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此外,应建立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流程体系和护理管理人才培养的效果评估体系,对培养出来的人才进行不定期的考核。
(二)流程的建立与实施
1、流程的建立。护理管理人才培养流程优化的建立,首先要根据不同级别的护理管理人才制定不同综合素质的标准体系,如可划分护士长、科护士长和护理部主管等,按照其所职责和权限划分为的责任中心部门,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表现好的责任中心部门或者个人进行相应的奖惩。其次,护理部制定出各级责任中心部门的护理管理人才共性化的培养方案,导师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制定出个性化的护理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学生根据自己所擅长的领域,选择合适的课题,并与导师进行商量,最终确定实践课题。2、流程的实施。学生在进入了一年期的导师制、带课题挂职培养过程。首先,在1-3月,全面了解所在病区的护理管理情况,进行文献整理研究、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问题、选择问卷调查对象等工作,并写出调查分析报告,为科研实践课题的后续的研究打下良好的调查基础。接着,在4-6月,导师对学生进行护理管理工作的现场讲解,并带领学生参与临床护理管理工作,要求学生写出参加临床管理工作感悟。在7-9月,进行角色扮演,成果反馈,导师应事先安排好角色扮演方案。以根据各自角色定位分别主持病人公休座谈会、护理小组会议、管理查房和护士长会议,以及突况的紧急处理等角色的扮演。无论是扮演何种角色的同学,应该认真对待,在扮演时,能够大胆沟通,充分运用到导师所教的技巧。第10-11月,导师安排学生进行现场的模拟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各种护理业务和突发的紧急情况的处理模拟,并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按照评分标准打分,并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相应的奖励。最后,在第12个月,学生根据在前11个月的科研调查和实地锻炼,写出科研论文和挂职总结,导师并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综合的考核评分,选出合格的护理管理人才。最后,建立后备护理管理人才库。
(三)监督评估阶段
在实施完护理管理人才的评定流程后,建立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流程体系,不断地改进管理管理人才的培养管理流程。再者,医院应建立护理管理人才培养的效果评估体系,对培养出来的人才进行不定期的考核,针对学员存在的问题及时的指出,并辅导其进行改正,以及管理学员将学到的技能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并不断地修正护理管理人才的流程体系。
(四)效果
经流程优化培养后的护理管理人才,无论是在专业技能上,还是在应对紧急情况应对方面都得到了本质性的提高。对护理管理人才的培养进行流程优化的培养模式,是对传统教学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方式下的一种修正,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实际应对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三、优化护理管理人才培养流程的相关策略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护理服务流程
建立科学合理的护理服务流程,形成规范化的护理管理体系,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合理安排护理管理人才的数量和职责结构等,根据科室患者等的特点合理地安排护理管理人员的数量和结构,以及对科室机型合理地布局,提高护理的工作效率和给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再者,简化患者的就诊流程,安排专职的护理人才,以及各科室应加强交流,减少不必要的器材和护理人员的浪费。此外,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通过不定期地对护理管理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或者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其进行培训,最终提高护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最后,规范护理流程,用科学的方法绘制流程图,并找出其存在的漏洞,及时地进行优化。
(二)建立优质的护理管理人才梯队
建立优质的护理管理人才梯队,首先要对护理管理人才进行选拔,并树立明确的梯队培养目标。接着,编制岗位说明书,包括岗位的工作内容、任职资格、工作权限、协调高校和绩效考核等部分。再者,构建护理管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建立有效的培养对策。此外,以岗位和人员层面的培训需求为依据,制定培训计划于课程设计,制定护理管理人员的长、中、短期的管理培训计划和课程。最后,并加强对护理管理人才能力和技术进行高层次的培训,如安排一批护理管理人才前往海外信息先进的护理理念和技能等。
(三)加强流程优化的信息化建设
护理管理人才培养的流程优化,应充分发挥相信技术的优势,促进护理流程更加优化。这要求对护理管理人才在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引领、掌握能力的要求较为严格。比如可以建立电子门诊信息系统,患者可通过挂号机选择医师,并根据LED屏幕显示的次序就诊灯。相关的护理人员应熟悉这些流程,通过引导患者进行相应的就诊。医院可以定期地对一些护理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技能方面的培训,并定期对其进行相应的考核。另外,医院可以定时召开关于护理管理人才的座谈会,对如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护理工作中进行交流。此外,医院可以每半年制定一次护理管理人才培养的流程优化应用比赛,设置一些奖项,来激发护理管理人员的工作的热情,优化护理管理人才培养的流程体系。
1医院人力资源现状
1.1人才队伍老化
医院目前用工总量104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85人,占全部人数的75.4%。从年龄结构看:55岁以上有60人,占5.7%;51-54岁有70人,占6.7%;46-50岁有212人,占20.4%;41-45岁有237人,占22.8%;36-40岁有206人,占19.8%;31-35岁有131人,占12.6%30岁以下有125人,占12%。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医院人才队伍年龄结构极不合理,40岁以上人员达55.6%以上,而35岁以下的年轻人员占少数。医院人才队伍老化明显,年龄段过于集中。
1.2人才队伍后劲不足
从2005年开始,由于中石化政策限制,管理局停止医院引进新的大学毕业生。虽然2011年和2012年医院引进医疗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18名,但是从2005年至2012年,医院自然减员140人,调出管理人员和卫生技术人员71人。目前,由于医疗人员不足,医院正常倒班都存在着许多困难,更无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随着国家医疗技术准入制度的实施,高技术人才的培养更为重要和急迫。
1.3人才队伍形不成梯队
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由于年龄偏大,中级职称以上人员相对较多,下级医师很少,难以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医院三级查房制度执行起来有难度。医院人才培养出现了断代,医院技术的传承,医院的生存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
1.4人才结构不合理
医院各专业人员分布不均衡,在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缺员的情况下,医技各个专业人员更是严重短缺,已经严重影响到医院正常业务的开展。医院一般性人才相对过剩,学科带头人、高级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
1.5管理人员不足
目前医院基层科室管理者主要来源于医疗技术骨干或者学科带头人,他们精通业务,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甚至在某个医学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权威性,但他们存在着知识结构单一、经验型管理为主的现象,缺乏一定的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律法规等现代医院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离职业化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2对医院人力资源缺员情况的分析及配置建议
鉴于医院人力资源现状,人员缺乏、人才青黄不接已经成为阻碍医院发展的瓶颈。现对医院缺员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配置建议。
临床科室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不足,目前,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为785人,其中医疗人员为281人,病房医师仅有210人。按照各科室开放床位数、工作量大小及现有医师年龄、身体状况综合考虑,结合各临床科室意见,对各科室需增配医师情况进行了估算,共需增配医师38人(包括中医院医师2人),增配放疗师、物理师、技师、维修人员共4人。
目前,医院护理人员总数为413人,但病房护士仅有273人,同时,因为年龄老化、年轻护理员生育高峰等原因,病房实际参与倒班护士低于273人。目前医院实际开放床位840张,按照三甲医院病房护士:病房实际开放床位≥0.4:1的标准,医院实际应配备病房护士≥336人,缺员63人。按照各科室开放床位数、工作量大小及现有护师年龄、身体状况、生育情况综合考虑,结合各临床科室意见,对各科室需增配护士情况进行了估算,共需增配护士56人(包括中医院护理5人)。
中医院工作地点相对独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所需各专业人员较多,需增配医疗2人,护理5人,理疗2人,药剂9人,检验4人,放射1人,收费4人,核算1人,共需28人。
医技科室人员严重不足,在总体工作流程不发生变化、不增加项目的情况下,门诊部需增配导医2人、注射室增配护理2人;住院收费处增配操作服务人员5人;检验科需增配6人;病理科需增配诊断医师2人;理疗科需增配针灸医师1人;影像中心需增配医师和技师17人;麻醉手术科需增配麻醉师2人、护理2人;药剂科需增配12人;医疗设备科需增配3人。医技科室共需增配54人。
上述共计,医院需配置173人。
3对医院人力资源优化调整的建议
鉴于医院目前缺员的现状,加快人才引进和强化人力资源优化调整,是当前医院发展中的大事。
3.1引进高学历人才,加快人才队伍梯队建设
医院应积极向管理局申请,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结构、梯队建设需要、专业发展需要,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高学历人才,重点学科以引进博士研究生为主,其他临床专业以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为主,形成医院人才建设的合理梯队。
3.2加强人力资源统筹配置,突出重点学科建设
在没有突破人才引进障碍的情况下,针对现有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统筹配置,确保重点学科建设所需人员就显得更为重要。
3.3改善工作流程,加强岗位整合与优化
根据医院发展“做精做优”的工作思路,医院应实施流程再造,改造优化工作流程,实施业务整合。
3.4优化组织结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1.1.1儿科护理模式转变与工作内涵延伸
我省儿科护理从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建设,经历80、90年代的发展,儿科护理模式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变“以病人为中心”责任制整体护理,护士以患儿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按系统的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进入21世纪,儿科护理有了质的飞跃,在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下,护士的角色特点从院内疾病照护者向全程健康促进者、专科疾病管理者等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护士承担的不仅是对患儿的照顾,还要兼顾对患儿整个家庭的支持。让家庭参与对患儿的照顾,促使患儿获得生理与情感的最大满足,如设立母婴病房、家化病房,成立儿童哮喘病夏令营,早产儿延续护理、新生儿抚触、开展社区护理义诊服务等。
1.1.2儿科护理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医学的发展对护士专业照顾能力有了更高要求。护理工作以安全舒适为目标,落实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措施、提供专科抢救、正确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术,并能真实、客观、及时地书写护理记录。与此同时,儿科临床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发展迅速。早产儿微量持续喂养技术、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桡动脉穿刺、新生儿黄疸换血护理技术、新生儿抚触在早产儿中的应用、高频机械通气护理技术、小儿肠造瘘全程管理规范、儿童皮肤伤口护理技术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技术(PICC)在新生儿、血液病、肿瘤等推广应用大大推动儿科临床专科技能的发展,促进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
1.1.3PICU与NICU的建设与成果辐射
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建立促使重症护理管理架构建立,特别2009年省卫生厅提出《福建省儿童救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省共建立县级以上儿童救治中心定点医院51家,新生儿救治定点医院45家,进一步健全儿科120院前急救,完善急救流程和转送措施,形成重症、疑难危重患儿转诊收治网络,提高抢救水平。全省重症监护培养体系已初具规模,并不断发挥辐射作用。通过开展医疗下乡帮扶、护理技术会诊,每年定期开展全省小儿急危重症护理进展学习班、儿童PICC的临床应用与护理进展班等,充分满足基层护理人员需要,提高基层儿科护士对儿童救治知识、儿童保健和急救知识的掌握,为培养基层儿科优秀护理人才,促进专科护理发展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1.1.4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对儿童造成的损害
近年多起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充分认识医学救援的重要,而医院是医学救援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医务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队伍中,护理人员占医疗队伍近一半比例,是参与医学救援的主力军之一。“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儿童手足口病暴发、甲型H1N1流感暴发,儿童成为这些突发事件的主要受害者。为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对儿童造成的损害,我省儿科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里积极战斗在一线,应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配合医疗团队,合理安排抢救护理程序,做好预防处置工作。同时接受省卫生厅派遣任务,积极抽调儿科护理人员远赴安徽抚阳参加救援,得到当地政府部门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1.2儿科护理队伍与人才梯队建设
1.2.1儿科护理队伍结构的优化
护理队伍不断壮大,初步调查统计,目前我省从事儿科护理队伍人数达3034人,特别近几年,从事儿科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由单一的中专教育逐步发展为多学历层次并存,目前拥有研究生学历及本科学历526人,占儿科护理队伍的16%,大专学历占40%,拥有中级以上职称护理人员799人,占26%。
1.2.2儿科护理队伍的培养
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梯队建设与医疗机构的发展紧密相连,国内护理学科发展大环境也影响着儿科护理队伍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上世纪50、60年代,医院对儿科护士的培养以合格的临床儿科护士为目标,80、90年代以提升临床护理人员学历层次为目标;随着护理各专业建设步伐加快,对先进的专业人才趋之若鹜,90年代中后期,儿科护理人员也有机会通过医院及省市护理学会搭建对外交流平台,走出地区、走出国门进行先进护理管理理念的学习、专科进修和专项培训等,特别近年对建立以专科、专项培训为目标的护理人才培养及应用体系更是护理学科发展的重点,让专科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发挥骨干作用,从而有力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护理管理水平的提升。近年累计有数十名儿科护理人员前往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地进行参观与学习,她们为医院护理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1.2.3儿科护理临床教师队伍的壮大
注重对临床教学人才培养,全省23所二级以上医院实现与省市专科院校协作,40多名临床专业人才走上讲台,其中教授1名,硕士生导师1名,承担大中专院校儿科专业授课任务,使得院校学生能更好地将儿科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为儿科护理队伍增加新鲜血液,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临床儿科护士的基础理论水平。
1.3开展儿科优质护理
结合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2010年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方案”要求及国际儿科护理发展趋势,将儿科护理模式由“以病人为中心”向“以家庭为中心”拓展。在全省三级医院儿科试点病房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优质护理共赢协作模式。在儿科护士角色行为中,不仅充当直接护理者角色,明确儿童住院只是很短一段时间,儿童护理范畴应由医院延伸至社会家庭,涵盖0~18岁年龄阶段健康与非健康所有人群的护理工作。因此,儿科护士在充当患儿与家长的教育者、康复与预防指导者、合作与协调者角色等方面也能实施到位。如:加强住院期间对家长照护能力的提升,是新模式下儿科护士工作的一个新内容,通过责任护士、护士长共同深入住院患儿家庭中,对患儿护理问题及家长护理行为进行诊断、纠正患儿家长的错误理念和方法,通过宣教、儿科入院指导、制作疾病相关健康教育手册,指导家长参与关于患儿安全护理要点、监护、用药、营养、心理护理、卫生活动等合作性照护项目,并及时了解患儿及家属的意见和感受,及时进行评价和再指导,帮助家长掌握必要的照顾知识与技能,有效且持续地参与患儿的护理;让家长有能力在出院后持续性照顾儿童,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较好的健康促进作用。护理人员发挥护士各自的能力与角色作用,使护患双方相互理解,产生良好互动、和谐沟通、角色互补、价值认同,提升家长疾病照护和预防能力,满足父母及社会需求,提高社会满意度,同时也体现护士专业成就感与社会价值。
1.4循证护理在儿科的应用
推广儿科循证护理,伴随着儿童急重症监护体系的不断完善,儿科急重症护理工作中还需要将新的循证护理证据与临床工作相结合,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患儿治疗与护理结局。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压力性胃黏膜疾病、儿童疼痛与镇静、儿童营养摄取,儿童皮肤护理、非计划性拔管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儿童监护室中关健性的医护实践质量指标,为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儿科护士们探索执行以循证为依据的集束护理干预,如定时的儿童口腔护理,抬高床头30度,气道护理无菌操作的规范等,特别强调定时的口腔护理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保护性因素。
1.5儿科护理信息化建设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多应用于医院临床科室,儿科护理信息管理已是一种护理管理新方向及保障护理安全的有效手段。已有3家三级医院儿科使用移动护理查房系统、采用电子条码扫描进行患儿身份识别、对手术或医疗处置的患者身份与手术部位在执行处置前的再确认、患儿用药、跌倒的预防等,通过信息化数据管理,保障患儿安全、实现临床护理管理科学化、工作流程人性化,进一步提升儿科护理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
1.6儿科护理临床研究与适宜技术临床应用的拓展
我省儿科护理科研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近5年取得较快发展,在新生儿护理、儿童急重症护理、儿童康复护理、儿童生长发育及预防保健护理领域逐渐形成儿科特色护理研究领域。近5年共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及地市级课题9项,科研获奖3项、获得专利3项、小发明小创造4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国家级刊物1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业技能测试标准与训练指导》、《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三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组织拍摄的儿科护理操作视频成为福建医科大学儿科护理实验教学辅助教材,并作为儿科护理专科技术操作教学的培训教材之一。适宜技术临床应用不断拓展。从最初一次性密闭静脉输液技术代替开放式静脉输液;从钢针静脉穿刺到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新生儿大腿外侧肌肉注射;蓝光治疗护理技术规范;简易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CPAP)使用;新生儿黄疸换血护理技术;PICC穿刺及维护;新生儿院前转运;高频机械通气技术;外周动脉穿刺及置管技术等,大大提高危重患儿救治成功率。
1.7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
福建省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举办多场国家级的儿科及新生儿重症提高班,各地报名参加人员近1000人。结合“世界儿童日”和“六一”儿童节,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护理部组织开展深入社区及慈善机构的“世界儿童日”护理义诊与献爱心活动。每年“六一”儿童节期间,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都会组织一场医院内护理义诊活动,传授儿童家庭护理知识及儿童家庭护理急救技术等,深受家长的好评;每年定期开展儿科护理管理者联谊活动,有力促进了儿科护理管理者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借鉴。
2福建省儿科护理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国际、国内先进省市儿科护理发展相比,虽然我省儿科护理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不足与差距。为深入了解我省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由福建省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向全省二级以上医院护理部发放问卷,进行儿科护理工作现状调查。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12份,收回问卷101份,回收率90.1%。三级以上医院占34%(其中三甲医院占18%,三乙医院占12%,专科医院占4%),二级医院占62%(二甲医院占43%,二乙医院占19%);儿科床位设置:30家三级医院拥有儿科床位共2237张,占全省儿科总床位的50%,67家二级及以下医院拥有儿科床位总数占总床位的50%,说明二级以下基层医院儿科建设还未完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2.1儿科护理队伍不稳定,人才梯队不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儿科护士3056人,编外护士1856人,占儿科护士总数的60.7%。编外护士多造成护理队伍不稳定,护士流失率高,增加医院人力成本支出,同时也不利于医院护理队伍人才的培养和人才梯队的规划,造成护理人才的断层。职称聘任方面,全省儿科护理高级职称111人,占护士比例3%,护理高级人才比例小,主任护师占0.5%,副主任护师占2.2%,主管护师占15.8%,护师占27.2%,护士占54.3%,与医疗人员相比有较大差距。高级职称配比少,造成护理职业生涯的瓶颈及护理研究人才短缺、护理科研能力薄弱,同时也影响儿科护理学科的发展。单一繁重的护理工作量让新护士甚至不愿意到儿科病房工作,给儿科护理工作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2儿科护理新理论与新技术应用不平衡
相对三级医院,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开展较全面,而对于二级以下医院,由于医院本身规模限制及对儿科投入不足,且儿科产生经济效益少,基本只作为医院的二级分科。专科的不细化造成专科护理的很多新技术不开展或应用少,达不到提升儿科专科护理能力要求。从社会到家庭,普遍认为护理就是给小孩打打针、换换屎尿裤,是保姆式工作,没有发展前途。
2.3家庭社会需求与儿科护理存在差距
儿童作为特殊的人群,其生理、心理各方面发育还未成熟,不同于成人,不是成人的缩影,受疾病影响,小儿对家长、家庭依赖及心理影响更大,而家庭也因儿童住院这负面性生活事件受到影响,家长感到压力与负担。据相关机构调查及文献报道,住院家长的压力主要是对患儿疾病担忧、疾病知识的缺乏、疾病的影响及家庭护理照顾能力的不足等。目前医院儿科护理工作繁重,人力配置不足,护士常无暇兼顾家长及儿童的心理需要及家庭变化,忽略了家长的参与,造成家庭信息沟通的不通畅,难以满足家长的需求。
2.4循证护理在儿科应用还不完善
儿科护理人员队伍年轻化,临床经验不足,护士专业技能不熟练,提供以循证护理为依据应用于临床患者的护理实践不完善、缺乏科研意识。
3今后五年工作规划
3.1儿科护理队伍建设方面
(1)保障编外护士同工同酬,2014年~2015年完成实施以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
(2)按福建省护理“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2015年三级医院儿科护理人力配比病房床护比达1:0.6。
(3)建立和完善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专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发展专科护士、培养护理骨干人才梯队。2015年完成儿科专科护士人才库建设,为儿科护理队伍建设贮备护理人才。
(4)开展护理帮扶互助。每年不定期组织儿科护理管理专家和专科护士下乡,采用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及接收基层医院进修等方式促进基层儿科护理队伍人才培养。
3.2专科建设方面
3.2.1建立儿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2015年完成申请并组织建立新生儿专科护士、儿童急救专科护士、儿童重症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3.2.2建立福建省儿科护理质量评价的敏感性指标。
2015年前完成“护理敏感性指标”,如跌倒率、静脉外渗率、压疮发生率、给药正确率、院内感染发生率、护士离职率、护士工作满意度等。通过这些指标把关护理管理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及管理评价目标,从而促进儿科护理质量的持续提高。
3.2.3建立省级儿科护理网络信息互动平台。
利用网络共享儿科护理新理论、新技术及疑难护理病例探讨。2014年~2015年开展分层次继续医学教育和儿科岗位技能培训,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联谊活动,扩大与兄弟省市的学术交流、借鉴先进的经验,开阔视野及思路,提高儿科临床护理质量及专科护理水平。
3.3护理服务方面
重视家长、家庭对患儿疾病康复的影响,满足家长护理需求。以“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为抓手,推动“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在儿科中的应用,2014年~2015年在三级医院试点推广;2015年~2016年在二级医院推广;至2017年全面推广“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让医护人员与患儿、家庭之间建立起合作、尊重和支持的互利伙伴关系。通过加强儿科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改善,促进家庭维护儿童健康的积极作用,达到全面、全程、连续、专业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目标,让患儿及家庭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3.4社会责任方面
积极拓展护理延伸服务,加强社会责任承担,以专业委员会为主体,借助媒体,联合社会力量积极开展预防儿童伤害的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与社区、学校配合,指导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和社区提高儿童自护、自救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灾害和紧急事件中对儿童的保护意识和能力,为受灾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和心理康复等服务;关注儿童保健服务及慢性病管理。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水平,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
4政策支持与建议
首先,重视对儿科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满足儿科发展需求,减少儿科护理人才流失,稳定儿科护理队伍。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b)-064-02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医疗保健需求日益增长,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医疗卫生服务还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主要是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尤其是护理人才紧缺、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大部分医院护士与床位的比例达不到1∶0.4这个最低设置,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与我国卫生部的要求也有较大差距;而在我国13亿人口中,护理人员的总量为142.6万,仅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0.8%,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护士与人口总数比例1∶200~400的要求差距甚远。护士紧缺不仅是小医院存在的问题,大医院同样存在着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下面是本人对现阶段医院加快护理人才培养的一点见解。
1 高度重视
实行护理人才培训制度,是进一步强化医院管理,加快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与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规范和完善,对广大护理工作者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文化层次及综合能力水平也会越来越高。护理管理者的资质会向更高、更全面的专业管理层过渡,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将会更多地倾向于高素质护士,医院管理年以后高素质高层次护理人才将会全面取代原来只懂打针发药的功能性护理人员。因此,作为医院的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对护理人才的培养,为培养优秀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提供环境及创造良好条件。
2 统筹计划
实行护理人才培训制度后,护理人力资源部门要根据医院发展实际情况需要实行统筹计划,确保各类专业护理人才及人才的数量能满足等级医院长期发展的资质需要,为此应做到:护理人才的资质范围要满足等级医院资质范围的需要;专科护理人才要满足医院的资质范围需要;护理人才数量要满足医院的规模发展的需要。根据以上几方面需要,积极探索建立护理人才培养的有效体制。
3 培养措施
一是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护理专业技术队伍。建立护理人才培养机制,形成靠人才促进医院事业,靠事业造就人才的良好格局,作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坚持“尊重老年,依靠中年,希望青年”的人才培养规划。二是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支持、引导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敢于冒尖、善于创新,使其专业技术水平在医疗护理实践中有成就、出成果,促医院医疗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医院创造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三是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全面提高业务素质。把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四新学习作为一项工作常抓不懈,要提高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与国际接轨,开拓国际护理人才交流。
4 组织考试
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考核项目,对业务知识和思想政治、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实行重点考核和基本考核相结合。确立培养考试目标,一方面不属护理专业毕业的应严格限制参加护理执业资格考试;另一方面长期不在护理工作岗位上的护士,不应纳入护理人才培养范围,不作为护理人才培训考核对象。为此,医院人力资源部门要统一安排,组织好有资格的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的综合培训考核,确保护理人才的高素质执业水平,保证医院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5 加强培训
鼓励参加高等护理自学考试,高等护理自学考试是护理学历教育和护理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形式和途径[1]。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护理专业人才,重视德育培训,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护理人才;加强素质培训,培养学以致用的全能型护理人才;彻底改变传统“形式式”培训方法,培养主动灵活的学习型护理人才,规范每个人的行为,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创造精神[2],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开拓型护理人才。
6 强化管理
医院设专人全面负责“护理人才培养计划”的选拔、培养和考核等管理工作,高度重视护理人才管理,建立护理人才培养、使用、业绩考核等管理办法,彻底杜绝经专门培养后不在护理岗位或在护理岗位上工作却不能成为培养对象的现象,努力规范护理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医院医疗水平及医疗安全质量工作的提升。
7 讨论
护理学由一门简单、从属、辅助的学科逐渐发展为复杂、独立、整体的学科,特别是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的实施,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健康需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不仅满足于有病医病,还需要无病先防;不仅满足于单纯的医药治疗,还需要精心的护理治疗; 不仅满足于熟练的护理技术,更需要全身心的全面护理。因此,要全面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提高护理质量, 就必须解决因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而带来的护理服务行业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匮乏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护理人员不仅是技术工作者,还是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除了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外,还要为健康人群提供服务和健康教育,这样仅靠在学校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3],因此,应加强护理人员在职继续护理教育,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层次和技术水平。
实行执业护士轮训制度,有利于护理学科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执业护士进行轮训人数寥寥无几,大部分护士毕业后只注重机械性工作,学习与实践脱节,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巩固不扎实,医院对护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大部分只局限于一些形式上的业务讲课及学术讲座,对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能力非常有限。这就标志着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培养现代新型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开拓型护理人才。
医疗市场的竞争,最终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医院要发展,培养护理人才至关重要。加快护理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是当前医院工作的迫切任务,应纳入医院人才培养的重要议程。
[参考文献]
[1]施月姗,李桂枝.论高等护理自学考试与护理人才培养[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7):50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在不断地前进与发展壮大,人力资源工作也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如何高效地工作,制定怎样的机制与用人计划,围绕什么样的人才战略,使资源能够合理地调配及发挥最大的作用,成了我们在新时期发展情况下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1医院人力资源工作面临的挑战
1.1关于医护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问题
人才是一种战略资源,是不容忽视的宝贵财富,但往往也是用人时容易被忽视的一块。例如攻坚学术难题、解决学术问题时找不到学科带头人,这时很多医院都会把目光放在引进外部专业技术强的优秀人才上,但这只能解决短期内遇到的困难,且这种做法还会忽视对医院内部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时,人力资源管理针对人才培养相关方面的缺乏也会导致人才培养的不平衡,人力相关政策及制度也会导致吸纳不到人才甚至于相应的人才的流失。
1.2关于编制制度
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下,人们普遍更看重能否有体制内的编制,医院内医生、护士等也很看重自己的体制内身份,普遍具有浓厚的“铁饭碗”意识,存在对患者态度冷漠的情况。近年来医护关系的紧张,也不排除是对患者态度冷漠、服务意识淡漠等所带来的负面反应。这些负面反应及一系列连锁反应都有潜在的隐患,并且也不利于医院的健康发展。
1.3关于薪酬制度
目前,部分医院员工预期的薪酬水平与其实际偏低的收入存在较大差异,医院员工对于薪酬满意程度也普遍偏低,因此而导致的人员流失给医院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更使医院缺乏软实力与竞争力。
1.4人力资源工作自身所面临的挑战
人力资源的专业化管理是沟通与连接医院各部门各科室各职级的纽带,为医院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良性保障。而对其素质提升的关注度却是医院忽视的一块。这些方面的匮乏会直接体现在医院实际营运中的各个环节上,因此人事部门的管理人员的自身修养也有待提高。
2医院人力资源工作的应对途径
2.1人才培养
要外部人才的引进与内部员工的培养两手抓。人才资本的引入影响深远,能短期内迅速提升医院自身实力与竞争力,给医院带来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外部人才的引进还会给医院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新思想、新思维、新的价值体系,有利于医院管理与技术上的创新,起到“鲶鱼效应”,防止僵化。在引进外部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内部员工的培养,积极地制定与开展各项培训与选拔工作,如有些医院定期举办的“最美医生”“最美护士”的评选活动,提升了员工的职业技能水平。医院应将引进外部人才与培养内部员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此外,设立专项基金也可促进人才的培养,激励员工,激发医务人员投身科研的热情,也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资金支持。
2.2梯队建设工作
呼声愈高的梯队建设可以发挥自身员工的传代作用,一方面老员工自身具有优秀的工作经验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老员工可以以老带新,承担起青年医生的继续教育工作。帮助新员工不能只流于形式,落实梯队建设是医院及人力资源部门身上的重任,切实推动建设落地,使医院人才形成阶梯式结构,既有富有经验的老专家、年富力强的中年骨干,又有资质优良潜力无限的年轻医生。
2.3激励制度、薪酬制度及编制制度改革
提升薪资并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配置是医务工作者较为关注的部分。目前,薪资制度、激励制度上存在的不完善之处,无法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是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缺陷。应进行相应的体系改革,旨在提高员工有效收入、激发员工工作潜能、屏除不利因素、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影响力。
2.4将人员管理细化、分类
目前很多大型综合性医院都设有多个科室,分工细致、严密,专业性强。除科室的细致分化外,还包括人才的多样性,有高端人才、储备人才及业务骨干等类型。可见,医院的部门、职能区分和人员类型正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医院工作人员进行细化与分类管理十分有必要。这不仅会使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加,同时也是“按劳分配”原则的强有力体现。在考核标准的制定上,将劳动能力与创造成果作为重中之重,利用科学的考核方法,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
2.5自身的建设
培养人力资源的服务意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自身修养。加强对员工的服务意识,可以体现在:多为员工争取公派留学的学习机会,多为员工申请科研经费助其学术发展等;增加与各部门的交流与沟通,增强双方协作能力,互帮互助,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氛围;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也应针对自身组织有针对性地培训,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服务水平等。
2.6思想及文化建设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发展精神层面的重要保障。提升与加强医院的思想及文化建设,要把加强沟通、注重情感传递摆在突出位置。在现代管理学阐释下,医院应该重视对其组织文化的塑造,给医院工作人员带来归属感,帮助医院员工树立与医院整体发展相一致的工作目标和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多年来的理念,例如针对员工反馈上来的意见与问题,要去核实,去及时解决,扫除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阻碍。解决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其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才能使员工的凝聚力得到提升。
3结语
新的经济发展下,医院人力资源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可持续发展”,如何为医院留住人才,如何在多变的环境中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这些问题都时刻提醒着人力管理人员要思辨,要优化人才,提高管理服务能力。注重品牌与团队建设才能保障医院的长久稳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武云鹏.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5(20):352.
关键词: 军队护理; 护理管理
1 军队护理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1.1 人才竞争的挑战 新时期人才竞争成为护理管理的主要问题。加入WTO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市场上采取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即用高工资、高待遇将高素质护理管理人才挖走。近几年来国内地方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吸引优秀人才的政策和举措纷纷出台,军队医院护理人员队伍中,高学历、高层次的护理人才显得更加缺乏。加之近年来军队的精简整编,军人护士连年大比例转业,致使在岗护士工作量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队伍的新稳定,无法适应新型护理模式对护士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要求。
1.2 竞争策略的挑战 军队对医疗服务的指标,往往从质量、服务、价格三方面来评价。医疗市场原有的竞争,主要着力于改善服务,提高技术质量,降低价格来满足市场的需要。新时期,特别是加入WTO后,合作医疗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其掌握并运用国际先进护理技术及管理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周到的优质服务,导致综合竞争力由技术质量基础上的服务与价格的组合优势来决定。由此,军队护理质量将会随着国际水平的冲击产生巨大的压力[1]。
1.3 综合素质的挑战 人的综合素质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标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的兴旺发达,取决于也表现于人的综合素质上。目前,社会对护理的需求领域不断扩大,国际间护理学术交流不断增加,从护理教育、护理研究到护理临床实践,都将面临与国际接轨的必然性。而我军护理学科的整体水平和学历结构还不够完善,部分护理人员还缺乏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人际学、教育学等人文知识。护理服务领域的扩大、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成为护理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2 对策
2.1 加快护理人力资源开发 新时期,要实现护理发展目标,就必须把人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来挖掘。在市场竞争的今天要立于不败之地,靠的就是人才。护理管理要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清醒地认识到引进人才是基础,用人是关键,留人是保障,育人是后劲。目前,要求护理管理者要加倍努力,优化护理人才培养环境,选拔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做到人才的选拔、使用、培养、提高和管理一体化,使之挑起促进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任。
2.2 推动创新发展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军队护理管理者一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从医疗资源高消耗的粗放型管理向“优质、低耗、高效”的集约化管理转变;二要加强技术创新,要使大量高精尖仪器设备和高新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使医学技术和医疗质量提高到新的水平;三要加强服务创新,树立市场观念,掌握供求、价格、竞争三要素,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服务方向、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
2.3 开展继续教育 新时期军队开展继续教育是适应时代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也是开发人才资源和加强护理队伍建设的需要[2]。首先,要着力抓好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鼓励外出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加强素质培养,促进知识更新;第二,为适应军队建设不断发展的需要,有意识地注重“第二梯队”骨干的培养,让其打牢基础,练好基本功,以确保护理管理层相对稳定;第三,制定不同专科、不同层次人员的继续教育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使护理人员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2.4 不断深化改革 军队护理管理者必须坚持面向部队、服务战备的正确方向,这是我军的宗旨和根本职能所决定的。要不断深化改革,才能生存,才会有发展。只有用积极的态度去认识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迎接新时期的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军队护理管理者,既要立足于“打得赢”,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又要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新形势,不断深化护理改革,开创军队护理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 医院;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s: hospital;core competitiveness;talent 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319-02
0 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医院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作为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和创造者,已成为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1]。而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标杆,是提升医院形象的保障,是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最终体现。
1 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内涵
1.1 医学人才培养的概念 医学人才是指在医学实践中,具有临床专业理论和技能的,遵循医学诊疗规律,并善于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创造价值而造福人类者。其具有晚熟性、实践性、专业性、创造性及协同性等特点。
医学人才培养是指通过教育与培训,提高医学专业人员的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和科研创新能力,以符合医疗岗位和医学发展的要求。新时期医学人才培养要求,医学人才要有积极学习、获取新知识的热情,及时捕捉医学领域各种信息,掌握新技术、手段、方法,勇于探索,敢于批判,循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
1.2 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医院根据人才队伍现状,结合医院发展规划,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与目标,并加以组织、实施、管理和评估的全过程,是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培养目标、为实现目标的实施内容、管理和评估制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科学培养方法。
医学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医院文化、人才价值观及人才发展思路的综合体现,是提升专科技术和学科建设的助推器,更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2]。
2 基于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2.1 实施医学人才培养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人才是知识的载体,是科技的载体。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迅速发展,只有依靠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才能展示出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科学研究实力、教学水平和质量、管理能力和业绩以及医院的文化建设,才能促进医院各项事业的发展。所以,医学人才培养是医院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2.2 实施医学人才培养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人才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医院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管理体制,更离不开高素质的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医院发展,人才为本,只有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不拘一格选人才,并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才能挖掘学科后备力量,形成合理的学科梯队,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2.3 实施医学人才培养是稳定医务人员队伍的需要
医院的主体是医务人员队伍,是从事医疗、护理及辅助诊治的群体。实施医学人才培养,使他们在培训教育中得到个人素质提升,获得社会尊重,实现价值体现,更能稳定医务人员的队伍建设,为医院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3 构建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医学的发展呼唤医学创新人才的出现,其关键是建立一个有利于人才快速成长的培养新模式[3]。为此,医院在如何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上作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3.1 实施能级管理,推行主诊医师负责制 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是一项医院管理制度的改革,也是创新医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医疗改革模式。借鉴国外主诊医师负责制的成熟经验,医院从2004年8月在胸外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三科室试点“主诊医生负责制”,于2009年全面推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主诊医师负责制”,共成立54个主诊医师负责制小组。主诊组原则上“因岗设人、以岗定责”,允许“高职低配、低职高配”,根据临床工作的需要按1:1:1(即1名主诊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构成。通过两轮全方位、全员性地双向选择,医院实现了病人选医生,医生对病人实施门诊、病房、手术一条龙全程负责的管理新模式。医院将主诊小组公示上墙,病人的选择、医疗服务质量和纠纷量与主诊组的工作量和绩效考核挂钩,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机制,既实现了患者选择医生的要求,又缩短了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更方便、快捷、周到的服务。
自推行主诊医师负责制以来,这种以病人为中心的院部、科主任、主诊医师三级医疗管理框架,最大限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学科发展。这项能级管理制度赋予主诊医师更多的质量管理权、技术把关权,培养了中青年医师的管理意识与能力。在医政管理指标上,医院药比、平均住院天数、医疗纠纷数等管理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在上级部门或第三方组织的调查中,医院综合满意度均在98%以上,位居无锡市卫生系统前列。
3.2 凸显分级管理,推行护理垂直化管理 2009年,医院在全院推行了护理垂直化管理。将原有的块状型护理管理改革为条状型垂直化管理,即护理部全面负责全院护士的专业技能的辅导与评价、“三基三严”理论和操作的强化与考核、岗位任用和调配的量度与统筹、绩效分配的量化与激励。院部成立了“人力资源调配委员会”、“护理临床质量与感染管理委员会”、“护理科教研管理与专业化培训委员会”三大专业发展委员会管理体制。科主任则侧重于对本部门护士的服务态度、劳动纪律等工作行为进行考评。
在护理队伍管理上,参照《江苏省医院护理岗位设置名录(试行)》实行护士分级管理,将我院护士设定为临床一线护士和非临床一线护士二大类。临床一线护士根据实际工作、三基考核、科研论文、同事测评等分为临床一级护士、二级护士、三级护士、四级护士、五级护士五个等级,实施积分制滚动管理。各级护士按照岗位风险、技术含量、劳动强度、专科水平等因素确定分配方案,尽可能做到按岗取酬,按能取酬,体现不同层次护士的劳动价值。在此基础上,开展“护士星级服务”活动,提倡星级化服务举措,通过动态的评星活动使全院护士人人有压力有动力,互相激励,互相促进。
推行护理垂直化管理后,凸显了专业化分级管理,护理规范执行更有力,有效优化了护理人力资源,各科室以工作量定人,以工作量定绩效,有力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3.3 扶持重点人才,实施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 为努力打造新一代名医雏形,医院启动了新一轮人才培养计划—“普仁青年学者”和“普仁医学人才”培养计划,确定三年为一个培养周期,下达培养目标任务书,提出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学术水平、论文、科研、获奖、综合素质),明确量化指标,使培养对象明确周期内应达到的目标和努力方向,明确考核和奖惩。并通过临床实践、阅读文献、参加学术活动、专项讲座、外文学习、科研指导、论文写作等方式,以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其中对“普仁青年学者”对象实施“一对二”导师制,即院内、院外导师各1名;对“普仁医学人才”实行院内导师培养院内导师主要负责培养对象的日常管理和指导,院外导师主要负责培养对象的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一些培养对象因精力有限、工学矛盾及家庭原因等,出现畏难情绪,导致计划推进缓慢。针对这种情况,医院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政策,一方面加强保障机制,实行政策倾斜,设立“青年科技发展基金”,制订基金项目申报、管理和资金使用办法,明确基金资助内容主要是临床应用研究、业务基础研究和部分软科学研究课题,将基金的日常管理机构设在团委,实行预算管理,由申报人按规定编制项目经费使用预算,经基金管理机构审查通过后实施。在此基础上,对各培养对象共组情况实行双考制和动态管理[4],采取个人自评、科室测评和职能科室测评相结合的程序和方式,对表现突出、成果显著者给予实行年度和周期末双重奖励,对于业绩不明显者则实行淘汰和退出机制。
经过三年的严格培养,使培养对象成为素质优良、医德高尚、技术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医学人才,为创建医学专家队伍、形成优秀学科带头人梯队奠定基础[5]。
人才培养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医院战略层面的重要内容。要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是关键。只有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实施人才培养新举措,才能促进医院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连斌,李捷玮,许苹等,谈医院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2):145-146.
[2]曹凌燕.人才培养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医院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010,7.
关键词 :医院 卫生人力资源 现状 调查
人力资源是各种资源中的第一资源,是人类社会进步中最重要、最具有活力的资源,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社会公益的医疗卫生单位,人力资源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具备更好的卫生人才队伍,医疗卫生事业才能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身心才能得到健康保障,从而推动经济稳步发展。
随着医疗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医疗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开发人力资源潜能,用好用活人力资源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
本文对辽宁省某医院卫生人力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找出目前医院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进一步提出用好用活人力资源的对策与措施。
一、对象与方法
1.资料来源
本文资料来源于医院2014年人事科记录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信息,以及近十年的人才年报系统中事业单位人员情况统计表。
2.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2014年卫生人力资源现状以及2004年-2014年医院卫生人力资源变化情况。
应用Excel表格录入数据并进行描述性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各类人员分布状况
辽宁省某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医院总床位数600张,全院人员总数568人,专业技术人员520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81人,占全院人员总数84.68%;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男性86人,女性395人,分别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8%、82%;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9人,管理人员(执行管理工资序列人员)5人,工勤人员43人。
全院卫生技术人员中医疗人员153人,占卫生技术人员32%,护理人员234人,占49%,医技人员52人,占11%,其他42人,占8%。医院每张床位与卫生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比分别为1:0.8和1:0.42,这跟国家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中每床至少配备 0.88名卫生技术人员,每床至少配备 0.4 名护士的要求接近。
2.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学历、年龄情况
调查显示,从职称分布看,医院高级、中级、初级人员比例为1:2.8:2.7,主要集中在中初级,高级职称相对较少,特别是正高级职称人员。从学历来看,研究生学历人员仅占1.5%,且年龄都在35岁及以下,本科学历人员占45%, 大专学历人员占27%,中专及以下人员占26%,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的比例较高,人员学历水平有待提高。从年龄分布看,35岁及以下人员占37.42%, 50岁及以上人员占17.46%,医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除了具备年轻化的特点外,还出现严重的老龄化现象,而且50岁及以上人员中又是以中初级人员为主, 严重影响医院工作人员的活力和积极性。由于医学人才的晚熟型特点,处于41到50岁年龄段的卫生技术人员为其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就目前医院黄金时期年龄段的卫生人员看比例相对较好,但是36岁至40岁人员相对较少,人员年龄梯队出现明显断层(见表1)。
3.近十年内医院卫生人力资源比较
从年龄看,人员老龄化问题严重。从学历看,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逐年增加,医院有良性发展的趋势;从职称看,近十年各级职称人员比例没有太大变化,这是由于事业单位岗位受上级部门控制。数字背后的真实情况是已取得高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由于岗位数额所限无法聘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见表2)。
三、讨论与对策
近十年来,医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一定的资金,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医院的发展。但随着本地区三级综合医院的扩建扩招,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院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改变,保持二级医院的竞争实力,首先要重视卫生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医院的学科品牌建设,以适应医疗市场需求。
1.加强管理,提升医院人员整体素质
对不同层级的卫生人员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医院拥有一支比较年轻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对于这部分人,重点抓好三基三严训练,打牢知识基础;对于中级以上人员,重点进行专业培训,突出专业技术特色,同时,要有计划地派出去进修,引进来新技术,为医院的发展找出突破口;对高级职称人员,重点是科研能力、开展新技术项目能力培养,同时,注重发挥他们传帮带作用,使年轻人尽快成才;另外,医院人员的老龄化问题严重,调动50岁以上人员工作积极性是关键,充分利用医院文化建设,建立完善有责任意识、激励机制、约束方式、竞争手段、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使其真正做到老有所为。
2.引入竞争,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
积极探索新的用人制度,在用人观念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人才优势,合理使用人才,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任人唯亲的陈旧观念,建立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新的用人制度,做到知人善用,任人唯贤。优化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创建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优势,增强人才吸引力,增加高层次人才总量,给予发展平台和政策,留住人才。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适应医院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缩短人才培养周期,通过选拔、培养、使用、锻炼,让青年人才脱颖而出,适时调整人才结构,营造竞争氛围,走出“人才终身制”误区,建立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保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3.优化学科建设,科技兴院
以岗位设置工作为契机,优化学科专业梯队,以科学设岗为先导,坚持“因事设岗,岗职对应”、竞争激励、结构合理、群体优化等原则,结合各临床科室情况,下达各级岗位职数,让全院专业技术人员了解岗位设置,通过竞争调整,使各学科专业梯队趋向合理。
重点抓好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技术骨干的培养,严格选拔学科带头人,定期考核,大胆使用,在待遇上采取倾斜政策,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家、省、市级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做到人有所长,技有所专。
参考文献
[1]鲍林杰,韩锐,王耀刚.我国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分析与政策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30(3):197-201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医院学科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对医院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医院的人力资源战略是医院未来规划中最重要的战略之一,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必须与医院整体战略目标配套,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医院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医院品牌的提升。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某市属公立医院“十二五”期间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总结,对医院人才队伍、管理措施进行分析,查找问题,探索未来高层次人才培养路径,为医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北京市某市属公立医院是集医、教、研、防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医学院和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院。北京市医疗保险定点A类医院。医院近3000名职工,设有54个临床科室、8个医技科室,编制床位1100张,高级职称专家300余人,国内资深知名专家近百名。医院建设以肿瘤诊疗为特色的“大专科、强综合、多学科共同发展”的学院型品牌医院。
一、“十二五”期间医院人才投入、产出情况
为实现医院“十二五”发展战略目标,“十二五”期间,医院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方面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在鼓励全员职工科研课题申报及奖励活动、科研创新、参与学术交流、在职学位继续教育、引进人才补贴等各方面不断给予支持。几年来,医院人才投入资金、资助出国进修人数逐年增加,如图1所示。
近几年来,医院选拔出国进修人员人数及成果产出如下图2、图3所示。
二、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人才工作氛围还不够浓厚,人才培养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医院学术氛围不够,尚未形成系统化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
其次,高精尖人才匮乏,在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领军人才更是紧缺。尚未形成良好的人才发展梯队,部分专业甚至出现人才断层局面,不利于学科发展。
再次,医院高层次人才管理机制有待完善。一是人才遴选标准有待完善,目前的人才遴选标准在科研能力方面有明确的指标,但临床工作标准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明确,建立起适合医院实际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的遴选标准;二是人才考核标准有待加强,考核方式缺乏一定灵活性。人才考核还没有实现上级考核与群众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对人才在临床、科研、教学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4、人才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加强整体统筹计划。根据近5年医院选派出国人员情况分析,2011年-2015年,医院选派的出国进修人员中,仅有不到1/3的人员为医院高层次人才选拔与管理办法遴选出的需重点培养的学科骨干。
5、人才队伍创新意识、医疗团队协作精神有待加强。目前,医院内各学科间跨系统、跨学科的优秀医疗团队尚未形成,各学科技术创新、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
三、未来高层次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1.完善组织机构
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统一领导、协调运行的工作制度,可探索成立“人才管理委员会”,为人才提供系统化全方位管理服务,充分发挥其在人才队伍发展规划、人才队伍培养、人才内驱力促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提升人才管理效能。
2.在对各类人员现有情况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分类、分层的医院人才标准体系
分类别建立医生、护理、医技、管理、后勤人员成才标准,在每一个类别下,细分类别和等级。如专业技术人员,可分为临床技能型、科研型、教学型、临床及科研兼备的“两栖”人才。在细分类别的基础上,划分等级,建立院级、局级、省部级、国家级人才梯队,促进本院人才不断冲击更高层次人才。形成完整的系统化人才标准体系,使得每一类人均可在体系内找到坐标,受到激励。对每一类人才、每一层次人才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精心设置培养方案和激励标准,使得不同类型、相同贡献的人才受到相同的激励,增强不同人才团队协作精神。
3.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建立人才成长路径,建设不同系列“金字塔”人才结构模式
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围绕以下原则加强建设:学科建设与人才建设相结合原则;短期与中长期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原则。在促进人才发展的同时,提升医院综合实力。医院未来人才成长路径及目标(如图4所示)。
(1)建立人才内部自主培养体系。做好顶层设计,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遴选、培养体系,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不断完善医院人才培养管理办法,重点加强对医院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对入选的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科骨干、学科骨干后备人选进行分层、分类资助培养,鼓励创新 。 首先,通过医院重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不断创新培养方式。①对遴选出的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优先安排科研经费和学科建设配套经费,鼓励支持参加高水平国内外学术交流会,必要时选派到知名医院进修学习或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②根据人才培养的方向,结合学科建设,确定不同类型的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方式,对遴选出的人才按照培养计划和方向,选送出国进修或去知名医院进修3~12个月。对于医学科研型人才,医院积极为其创建平台,联系国内外知名的科研院所、科研项目团队,采取多种形式,使其能够进入其中进行科研能力培养;对于医学应用型人才,根据医院发展定位,确定优先发展的高新医疗技术项目,通过疑难病例竞赛等形式加强技能培养;选派该类人才到所需技术成熟的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进行进修学习;③继续鼓励全院职工参加在职继续教育,凡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取得相应学位,医院给予脱产时间,并报销部分学费;④建立医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制度,筹划五年出国培训计划和培训目标。医院统筹规划,制定完善的参训人员选拔制度,遴选相对稳定的层次高、信誉好的境外培训机构和院校,建立交流与合作伙伴关系,对遴选出的各类人才定期选派到境外交流、学习。
其次,加强职能部门管理人员队伍自身素质、能力建设,提升对管理人才队伍管理、服务水平。人才管理的落脚点是为人才的使用和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把管理人才的培养纳入医院人才培养的规划之中,通过加强对管理人才队伍自身素质、能力建设,开展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更新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梳理理顺各项工作流程,提升对临床一线服务效能。
(2)推动和强化学科建设体系,夯实人才建设基础。加强学科建设布局的总体设计和战略规划,努力建设成以肿瘤中心为龙头,重点优势学科群为代表的学科突破,充分发挥重点专科对医院整体实力的带动作用。依托现有平台资源,突出学科优势,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业界影响力,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接轨的优势学科,带动相关学科发展,扩大医院在业界的影响力。
该院护理部制定的2005年~2010年人才培养规划中,提出了“护士要把终身学习当成自己的职业准则”,并且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护士”作为一项战略性的工作目标,具体措施有:
1.层层制订护理人才培养计划:护理部成立了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领导小组,主管护理的周晓副院长任组长,制订了全院护理人员2005~2010人才培养规划,按照医院的发展规模与学科建设的要求分系统培养学术带头人、中层骨干力量,按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分层次培养护理人才,使人才的成长形成梯队。各科护士长制订本科室每个护理人员培养目标、措施,并组织实施。每个护士自己制订出本人学习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个人意愿与团队需要水融。
2.对全院456名护理人员建立了人才培养档案,并且按其学历、年龄、工作能力、学识水平制订出个性化培养方案,搭建各种平台,为护士提供理论学习机会、进修机会、才能展示机会、管理岗位机会,使学习型人才脱颖而出。
3.把护士的成长培养纳入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工作的聘期考核范畴,护理部主任与护士长竞聘上岗的工作演讲中,均把护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列入日程,制订出具体措施,定期组织考核,考核结果还与年终评优挂钩。护士年终评先、评优时也要参考其年度学术成就。形成了护理部、科室护士长、护士本人培养规划实施的三级考核制。
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护理部把护士的学习建设纳入到了护理管理的相关制度之中,不仅建立了业务学习制度,技术考核制度,新知识、新技术培训制度,而且根据目前国内肿瘤专科护理培训不健全的现状,制订了肿瘤专科护理培训制度。为了体现学习的价值、知识的效能,还引入了竞争激励机制,采取了三项具体措施:
1.竞聘护士长实行学历、职称准入制:在新一轮的护士长竞聘中,护士长起码的条件是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肿瘤专科护理经验,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长队伍的学历层次与专业知识水平。
2.凡医院推荐脱产学习专业、英语、日语均进行考试选拔,成绩前茅,工作表现突出者优先。
3.年度评先评优实行科研成果获奖,学术科研课题立项、qc成果发表优先制度,给予加分奖励。
培养护士综合素质
肿瘤专科护理的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与护理相关的人文学科日显重要,对外交流机会日益增多,为了让广大护士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护理部采取了如下措施:
1.举办护士法律法规知识、三基培训、礼仪、人文知识培训班。
2.举办各种专科护理培训班。凡进入该院工作的护理人员,工作的前三年为专科护理培养期,每人必须完成icu护理、肿瘤内科护理、肿瘤外科护理、肿瘤放疗护理的专门培训课程,考试合格后,发给结业证书,才进入下一阶段的定科培养。
3.多渠道多途径学习外语。护理部始终把护理人员外语学习放在重要位置,除选派护士脱产培训外,护理部更多地鼓励自学、分层次举办业余英语培训班,还自发成立了英语沙龙,英语基础好的护士与英语有兴趣的护士一起,定期开展活动。同时也邀请外国专家来院讲学。
4.护理办公自动化,客观上要求每名上岗护士都必须掌握计算机的使用,举办了计算机应用全员培训班,达标合格者可上岗工作。
5.2004~2005年启动护理急救技术强化训练工程,并且不定期举办护士长管理经验交流会、培训班,提高她们的管理水平。组织岗位技术比武和“三基”考试;鼓励护士走自学成材道路,提高她们的学历水平;支持先进分子出国深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护士们学习积极性不断高涨,很多人实现了从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的成材之路。
打造肿瘤护理品牌
学习激发了每一位护士的工作潜能,学习使护理团队更具活力。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在院党委与院工会的领导支持下,××省肿瘤医院专科护理特色品牌已初具规模。
2005年,护理人员共发表学术论文64篇,2005年再度荣获××省卫生系统“五四”青年岗位技术比武第一名。护理部自2002、2003、2004、2005连续四年获××省质量管理协会qc擂台赛第一名,连续四年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协会颁发的国优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