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1 08:43: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经济新常态的特征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篇1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从“旧常态”向“新常态”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深度调整期,我国的工业经济整体处于工业结构高级化、工业增速下行的情况。为了更好地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在维持经济稳定的基础上突破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国家要加强对新常态下工业经济运行特征的分析,积极探索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对策。

 

一、新常态下我国工业经济的运行特征

 

1.工业经济增速放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然而近些年来,我国工业经济的增速却明显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工业企业的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不过尽管工业经济增速下滑,其总体趋势仍然较为平稳。

 

2.产业结构升级加快

 

根据数据调查显示,2014年,造成我国工业经济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是电力、采矿业和燃气等生产和供应产值的下滑,而这些重工业产业的下滑正是因为我国工业经济目前正处在转型的阶段。当前,我国能源结构正在向更加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城市中的燃气设施日益完善,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也开始进入市场并飞速发展,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速度正逐步加快。

 

二、新常态下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对策探析

 

1.继续刺激市场需求

 

首先,国家要在保证投资效益的基础上,加大投资的力度,促进投资平稳较快发展。投资效益可以分为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经济效益仅仅体现了企业方面的成果,而综合效益还涉及对社会长远发展的综合影响,关系我国的民生稳定和社会稳定问题。目前我国还有许多地区存在产业不平衡的问题,这些地方的设备落后,工业经济发展缓慢。所以,国家必须加大对民生项目的投资,同时还要把控好投资的步伐,避免因集中投资而产生经济急速发展的不稳定现象。其次,国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工业发展和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减少对房地产行业的干预,并且取消限房令等制度,实现消费者的自由购买。同时,国家还要改变土地的出让方式,增加公共土地的供给,使房地产行业朝着积极健康的市场方向发展。最后,国家要制定积极的进出口贸易政策,降低我国进口关税,鼓励国内的高新技术产品、高加工度产品进行出口贸易,鼓励中间产品进口。积极的进出口贸易政策能够为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机制,避免贸易争端,从而提高我国工业企业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2.持续引导转型升级

 

为了更好地促进新常态下工业经济的发展,国家要持续引导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首先,国家要鼓励工业企业创新。企业创新能给企业和国家经济带来巨大的活力,能够迅速提高整个工业行业的技术水平,为工业转型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其次,国家要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数量多少是决定一个国家工业结构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准,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与其他产业产生乘数效应,加快工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步伐。国家在发展知识密集型企业时不能仅仅专注于高端技术企业,而是更多的从要素结构升级的角度出发,主动承接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促进国内具有发展潜力的低、中端知识密集型产业取得发展。最后,国家还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将信息消费培养成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和发展。

 

3.改革体制机制,实现配置优化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体制机制是影响其工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体制机制的优化能够更好地促进工业焕发活力,催生更强的发展动力。对此,国家应该加快对工业经济的体制改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首先,国家要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快速推动国有企业在股份制、公司制和国企股权结构方面的优化,实现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的优势互补,促进双方共赢发展,进而提高工业产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其次,国家要积极促进垄断行业的改革,在工业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供给不足和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我国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同时一些垄断行业的供给无法进一步保障,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对此,国家应该以宏观调控为手段,将一些资源从产能过剩的行业转移到供给不足的垄断行业,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三、结语

 

篇2

一、引言

自201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经济就开始出现明显不同于前30年的高速发展的特征,经济增速已经开始并持续下滑。从2010年至2012年GDP增长率11个季度持续下滑,2012年至2013年,GDP增长率已经连续两年低于8%。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中央首次阐释新常态九大特征。稳增长是2015首务。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提出的背景

首先来看一下当前全球经济的发展状况:从国际层面来看,全球的经济格局已发生了深刻的调整,外部需求开始出现常态性萎缩。增长速度恢复过慢、复苏脆弱且不均衡,结构改革举步维艰。经济衰退六年来,世界仍难现明显复苏迹象,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差距扩大。在世界经济恢复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产能过剩,企业经营困难是当前重要的背景之一。一方面是由于大量的投资造成了产能增加加快,另一方面是因为投资率与消费率比例严重失衡导致现在主要产品几乎都呈现产能过剩的局面。不过,最严重的当属煤炭和钢铁行业,冬季取暖用煤高峰即将到来,但是持续低迷的煤炭市场并未因此回暖。由于房地产这个上游行业趋于饱和,因此对于钢铁建材的需求也日益减少。过去十年的高速增长的原因,其中有一方面是“红利说”。包括制度转轨红利、人口红利、外贸外资红利以及全球化红利。而当前上述红利均开始出现衰退现象。尤其是人口红利和全球红利两大驱动红利。多数企业已出现了“用工荒”的局面。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口拐点也往往意味着房价拐点。房地产过去的辉煌己不复存在,但是,一线城市仍有上涨的压力。

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具体特征

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长速度的新常态。由过去的10年平均l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到6%-8%左右的增长。甚至《十年展望》预测,从201 3年开始,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将持续下滑。到10年后的2022年,预计将跌至中高速增长范围(6~8%)以下,仅为5.8%。也就是说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是最显著的特征。二是发展方式的新常态,从过去外延型、粗放型的转向更加内涵式、节约型。中国的经济过去一直处在粗放发展的阶段,这样一个阶段是不可持续的。政府不应该再去扶持一些高消耗,并且污染环境的产业,而是积极提倡节能减排。三是产业结构的新常态。由过去的工业大国转向服务型大国。四是经济增长点从传统走向新的增长点。传统的经济增长点包括房地产和出口,新的经济增长点仍在探索中,但是大多数人认为蕴藏在城镇化拉动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已有产业的绿化和升级刺激的环保行业。五是金融结构的新常态:打破金融垄断的格局,让利实体经济。

四、经济新常态下新的机会

篇3

一、经济新常态的语境解析

经济“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特征从一种状态转向了另一种状态,而经济发展特征可以从多种视角、层面和领域来描述,因此,可以从不同语境、不同层面、不同领域来考察和理解经济“新常态”。在市场经济语境下,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是“非常态”向“常态”转变,即“计划经济常态”经过“市场化转型的市场经济非常态”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常态”,是“旧常态――非常态――新常态”的转换,其核心在于形成新的市场经济规则、运行机制以及新的市场结构与模式,并持续演进。在国别语境下,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从具有中国特色的“旧常态”进入“新常态”,是在“改革中发展,在转变政府职能和放松政府管制中发展,企业在激烈竞争和创新中自主发展”,与美国等“去杠杆化、强化政府管制”的“新常态”具有本质区别。

二、经济新常态的提出背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进入了以长期结构性调整转型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减速期,似乎每个国家都未能独善其身,中国也未能例外。2009年40000亿元投资对经济增长进行强刺激的措施,虽然避免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同步震荡下行,但2011年以后,宏观经济增长速度还是呈持续下滑趋势。来自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变化,共同塑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国内对“新常态”的高度关注是从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开始的,当时指出,中国发展仍处十分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被认为是中国高层领导首次用“新常态”描述中国经济。2014年8月,《人民日报》刊登了多篇关于经济“新常态”的特别报道和评论员文章,提出了“新常态”的四个主要特征――“中高速”“优结柯”“新动力”“多挑战”;适应“新常态”,意味着“不搞强刺激、大调整”。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土作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等9个方面对我国经济“新常态”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释。

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在营销上的问题分析

1.落后的营销观念

作为企业进行营销决策、营销组织和从事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市场营销观念是一切市场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以什么为中心来开展企业的营销活动。在历史上营销观念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五个阶段。在当前新常态下,我国大部分企业还处于推销观念阶段,错误的认为营销就是推销,推销技术受到企业的青睐。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指导下,企业的被动性和随意性营销行为表现十分突出。企业组织生产是在产品生产出来以后才考虑营销,而不以市场为导向,当产品出现销路不好或者滞销时,便寄希望于加强推销活动来增加销售,结果往往并没有收到希望的效果。

2.整体产品概念的缺乏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产品变成了一个复杂的整体概念。在当前新常态下,产品的实质性受到企业普遍重视,而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带给消费者的利益往往被忽视掉。在企业的营销行为中,要么表现为产品缺乏创新,结构单一,不会结合自己的生产实际和消费者需求对引进的技术加以创新。要么品牌意识不够强。没有意识到名牌才是企业最大的无形资产。要么使用粗糙的产品包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中看不中用。要么没有完善的销售服务。服务能力差,或者简单的认为服务就是售后服务,服务对象只针对已购买商品的顾客,服务目标单一。

3.缺乏优秀的营销人才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许多企业优秀的营销人才越来越匮乏,能够成功组织企业从事战略经营和实现战略发展的企业主管人员的缺乏表现最为突出。而现有市场营销人员中,他们把精力都集中到了产品推销上,而不是对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没有和消费者有效的沟通,这样就大大的限制了企业营销活动的开展。

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在营销策略创新上的几点建议

1.创新营销观念

营销观念的创新是营销创新的首要。观念创新具有指导性,在其指导下,组织创新、产品创新、方式创新、市场创新才符合实际。观念创新的核心是打破常规的、传统的思维模式,随时保持弹性的思维模式,不断寻求思维模式的变革。在新常态下,营销观念创新的直接表现是创造性、开拓性、变通性的思维活动,即改变思维方式,转换思维角度,突破思维定势,重选思维定位等。

2.创新产品策略

在当前的新常态下,需要在产品创新方面重点强调的为:首先是产品标准创新。产品要符合国家、国际标准的要求,但最终以消费者要求为标准。其次是产品品种、花色、样式创新。再次是产品服务创新。作为有形产品的延仲,服务是消费者价值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利益同时也更好的满足顾客,因而已经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

3.营销人才的创新

当今我国企业需要的是知识性的营销人才。这些人才通常具备丰富的管理经营经验、较高的文化素养、并且有强大的事业心以及敏锐的判断能力等。企业拥有这类知识型营销人才,是企业能够快速发展强有力的保障与关键。我国企业要想占据竞争优势,就必须在新经济条常态下进行营销人才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常态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4.创新营销方法

企业在营销实践中应该大胆实施新的营销方法。最为前沿的营销方法如:整合营销,它包括:营销战略与营销策略的整合;营销信息与营销决策的整合;营销沟通渠道的整合等。柔性营销,就是企业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适时、灵活地调整营销活动的一种方法。关系营销,它是以建立、发展、巩固企业与个人和组织的良好关系为核心,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绿色营销,它是企业以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作为其经营哲学,以绿色文化作为价值观,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营销策略,来满足绿色消费需求并实现企业目标的营销过程。(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鸿,彭建川,新经济条件下的我国企业营销创新[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2-2(001)

[2] 于长胜.浅谈新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创新[J].价值工程,2014-12(4)

[3] 齐建国.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语境解析[J].西部福坛,2015(1)51-59

篇4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032

1关于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与流通规模、结构、效率协同优化研究的文献综述11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特征及对流通产业的客观要求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系统的提出并论述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提出,必然对流通业改革发展提出客观要求。宋则(2014)指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消费主导型的经济新格局将基本确立;赵萍(2014)认为消费模式新常态下,流通产业应以消费便利化、消费成本、消费安全为着眼点保障和驱动消费增长;向欣(2014)认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迫切需要流通业的发展与创新,更好发挥消费新引擎作用;马光远(2014)、刘伟(2014)、苏剑(2014)、裴长洪(2014)、陈建中(2014)等分别从风险、产生原因、动力、机制、引擎等方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进行了系统论述。

2关于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与流通产业改革、重构

目前国外研究中尚没有关于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直接研究,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领域的渠道冲突(Bowman,1997;Osterwalder,2007)、效率缺失(Chesbrough,2006;Schindehutte,2003)、社会福利(AkshayRao,2010;Boyd,2003)等方面。国内学者对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主要表现在:①关于流通地位作用的再认识。刘国光(1999)提出流通产业的先导产业论,并指出流通产业的先导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引导生产、促进消费和产业关联;黄国雄(2005)提出流通基础产业论,认为流通的综合能力将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基本标志,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效益和效率;高觉民(2003)、柳思维(2004)、庄尚文(2008)、王晓东(2009)、纪宝成(2010)、李晓慧(2012)、夏春玉(2012)分别从流通产业的媒介作用、降低成本、支撑生产、提升竞争力、产业关联性和价值链等角度对流通产业的地位进行阐述。②关于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研究。郭国荣(2003)认为运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传统的流通企业,建立和发展一批新型的网络组织,有利于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王晓东(2011)认为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培育一批具备竞争实力的国有商业企业,使之成为流通宏观管理机制的传导主体;纪宝成(2010)认为应通过制度、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商品的自由流通、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流通产业升级;夏春玉(2012)、宋则(2013)、徐从才(2013)从物流管理效率、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转变零售盈利模式等角度阐释了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③关于流通产业改革与重构研究。高觉民(2003)认为流通产业调整的目标是要使新的流通产业结构具有资源配置高效率并且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媒介性产业体系;宋则(2013)认为应从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角度重新审视当前的流通理论、政策和体制,牢固树立动态化的新财富观,对流通产业进行重构;谷克鉴(2012)从应借助动态分析方法,按照外部因素内生化的基本观点,改革与重构流通政策。

3关于流通规模、结构、效率协同优化的相关研究

①关于流通规模问题研究。马克思在论述商业资本时,总是强调它的必要比例和要限制在必要的限度内,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商品流通规模要适度;王传维(2003)认为流通规模的大小应与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及生产规模、消费规模相适应;纪良纲(2003)认为商业投资的扩大受到社会需求和投资品供给的双重制约,必须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相适应;郭娜(2009)、丁婧(2009)分别从制度创新、系统机制角度论述了流通规模扩展与协调。②关于流通效率问题的研究。高铁生(2012)认为完善优化市场匹配能力与机制有助于提升商品流通效率;俞彤晖、郭守亭(2012)认为出现流通效率区域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市场化程度、市场集中度、城市化程度、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差异;张岩(2007)认为价值链的上下游企业间构建网络化互联模式,实现以“以信息代替库存”,可有效提高流通效率;纪良纲(2003)、晏维龙(2003)、黄漫宇(2007)、祝合良(2011)、徐从才(2011)、王旭东(2012)、洪涛(2012)、陈建中(2013)分别从市场集中度、物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水平、制度成本、交易费用、技术创新、市场体系等角度阐释了提高流通效率的理论与途径。③关于流通结构问题研究。高觉民(2003)认为我国流通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换离不开高效的市场机制;郭国荣(2003)认为先导型的物流网络是构建我国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柳思维(2004)认为城市商贸流通结构合理化是结构的均衡问题,在商贸流通结构上的反映主要体现在商贸流通业内部比例的协调问题以及商贸流通与外部环境的相适应问题。④关于流通规模、结构、效率的互动关系研究。文启湘(2004)认为商贸流通主体建立长期易关系有助于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实现流通规模扩张。王晓东(2011)认为流通的体系模式创新赶不上流通的体量增长速度,在结构层面也就表现出了流通规模与流通效率之间的矛盾。

2新常态下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与流通规模、结构、效率协同优化的整体思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新的阶段性特征,尤其是由模仿型排浪式消费模式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模式转变的背景下,流通产业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增长动力重构和发展方式转换的新阶段。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应以流通产业规模、结构、效率协同优化为基础,通过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来引导、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应从微观、中观、宏观视角系统审视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通过系统分析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理清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流通产业的客观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现阶段流通产业发展出现的突出问题,坚持底线思维,构建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框架。从规模、结构、效率视角出发,进一步剖析流通产业的深层次矛盾,实现流通规模合理化、流通结构高级化与流通效率提升。最后从市场与政府的边界出发,推进市场体系与法制化营商环境建设,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法制化、规范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从根本上保证流通产业转型升级。

3新常态下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与流通规模、结构、效率协同优化的主要内容 1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流通产业地位的再认识

流通业作为经济制高点的地位长期被忽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提升经济发展效率和消费模式转换被放到首要位置,有必要对流通产业的地位进行再认识。从整体看,应从流通自身、产业视角、宏观经济层面对经济新常态下流通产业的地位与作用进行系统分析,确立流通产业先导性、基础性地位。流通产业先导性、基础性地位的发挥,将使得流通产业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核心与重点。

2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流通产业的客观要求

系统梳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特征、思路,在消费模式、有效供给、市场竞争、创新驱动等角度,经济发展新常态均对流通产业提出了客观要求。通过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将有效促进由模仿型排浪式消费模式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模式转变,将从整体上降低全社会流通成本、提升流通效率与经济运行效率。以期通过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满足消费主导的经济新格局,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实现有效供给。

3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框架

在分析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流通产业的地位及其客观要求的前提下,提出应树立大流通思维与新财富观,坚持底线思维,以市场体系建设为依托,以法制化营商环境为保障,以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连锁经营为核心,调控流通规模,促进商品流通规模合理化;优化流通结构,实现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提升流通效能,降低社会流通成本;突出流通产业对全局的战略意义,充分发展流通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4流通规模、结构、效率协同优化

在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框架下,通过构建流通规模监控预警体系,流通结构系统分析框架、流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找出制约流通规模合理化、结构优化、效率提升的关键与共性问题,通过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连锁经营、产业融合,促进现代流通、智慧流通、绿色流通发展,实现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与结构调整。在流通规模监控预警体系构建时,着重考虑产业发展、居民消费与商业规模的适应性,重点解决批发市场、商业综合体等网点过度建设问题,总体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的阶段特征。在流通结构系统分析框架中,应着重分析流通的城乡结构、业态结构、虚实结构、组织结构等,通过结构优化促进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流通效率提升是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着重解决物流与供应链、连锁经营、产业融合等限制流通效率提升的瓶颈,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

35市场体系与法制化营商环境建设

最后通过市场体系与法制化营商环境建设,为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市场与制度保障,实现经济发展新常态。市场体系建设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也是保障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法制化营商环境是流通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市场秩序、知识产权保护、信用体系建设、商品安全管理,对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均起到制度保障的作用。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法制化、规范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将从根本上保证流通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303-01

0.引言

中国经济“新常态”不同的人在理解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是,无论怎样经济“新常态”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同的特征和内涵,因此,要想正确把握中国经济“新常态”,首先就需要对其语境进行明确和了解。而笔者主要对经济“新常态”的环境语境以及区域语境进行了以下的分析。

1.经济“新常态”的环境语境

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有着自身经济发展的特征和方式,但是,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一旦处于工业化进程阶段,其经济增长速度都会比较高,而一旦接近工业化完成或者是在工业化阶段之后,其经济增长速度都会放慢,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积极发展情况,都属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常态,因此,要想正确把握中国经济“新常态”,就一定要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发展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1]。就目前而言,中国经济“新常态”环境语境,主要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与环境资源约束方面的问题。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在经过多年工业化发展之后,我国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以及城市化中后期,在这一阶段中,经济增长速度呈现出低速增长状态,而市场需求也开始向服务业转移,各类科技技术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发展,而这一系列的现状都表示出,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变化,需要进行适当的转型。从经济发展环境来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高,以往传统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是不能继续使用了,各个领域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价格和效益却在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的进行创新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发展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各个企业要想真正适应经济“新常态”,就一定要在激烈竞争汇总自主创新发展[2]。

2.经济“新常态”的区域语境

我国属于发展中大国,其区域性也十分明显,而不同的区域其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经济发展环境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经济“新常态”在不同区域中也有着不同的语境。而中国经济“新常态”要想得到更好地发展,就需要各个区域都能适应经济“新常态”,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2.1 创设良好的投资环境

在一些经济不怎么发达的区域,其经济要想得到很好的发展,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力量,从而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发展,具体措施可以在这些区域内,让外部生产要素流进来,然后让内部产品流出去[3]。在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第一生产要素就是资本,只有吸引了外部资本才能有效的解决就业问题,同时还能拉动经济增长。因此,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就可以降低投资风险,积极吸引外部资本进入,这样就能创造良好的运营条件和环境,进而就能有效地降低资本进入的交易成本。

2.2 加速城市化进程

就目前而言,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城市化,而一些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就是因为城市化进程较为落后,因此,和其它区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加速城市化进程,这样就能有效地缩小城乡差距。在加速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相关区域地区可以借鉴重庆市,这样就能有效地促进内需发展,并且还能拉动地方经济发展,进而就能更好地促进地方区域发展。

2.3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就目前而言,中国经济“新常态”重要组成部分就包括了生态文明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各区域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就一定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地方区域的发展。例如,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因其地理环境,其具备较为丰富的水资源以及扩产资源,在发展过程中就可以加强对这些资源的建设,除此之外,在发展过程中,西部地区有些地方属于我国基本生态屏障,针对这些地方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其进行保护,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4]。总而言之,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4 开发人力资本,提升创新能力

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应对经济“新常态”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就包括了“创新”,而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人才,只有具备了相应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对制度、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才能有效的实现这一目的。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高素质人才,创建属于自己的人才队伍,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针对这一点,地方区域可以积极引进人才,也可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以此来培养人才,这样才能保证地方区域具备相应的人才资源,也只有具备了相应的人力资本,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活动,真正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进而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

3.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新常态”主要指的是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发展环境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经济发展特征就会发生一定的改变,进入另一种状态,本文主要对其不同语境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措施,以期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

参考文献

[1] 吴敬琏. 深化改革 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15,14(10):75-77.

篇6

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近年来随着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就业难”已经成为困扰政府、高校和学生的社会问题。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处在转型期,需要大学生及时调整以适应新特征和新形势,同时政府和高校也要制定新对策促进大学生就业。

1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经济新常态体现在一个“新”字,我国目前由过去的一种经济状态向新的经济常态转型,这个过程是处于由调整转型到持续稳定的时期,而这种状态的转变也是我国经济不断优化、转型和调整的过程。经济新常态主要特征体现在:首先,经济发展的增速方面,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过去超过10%的高速增长转为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总量以每年超过10%的增长速度,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我国也付出环境污染的代价。其次,经济发展的方式方面,从追求规模和速度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率,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优化的动态调整过程。一方面,我国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教育和医疗等民生行业投入不足。再次,经济发展的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结构的主体,消费逐步成为需求结构的主体,从增量扩能转为调存优增,调整生产资源的产业配置。最后,经济发展的动力方面,从过去的驱动向新引擎转变,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经济新常态下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结合经济新常态的几个特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动力转变,分析经济新常态对就业市场产生的影响。

2.1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降低,就业岗位数量会缩减。当经济增长速度高速发展,企业会采用扩能增产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GDP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企业规模和效益的扩大,同时使得企业用人需求增加,新增岗位数量也会相应增加,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会使得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变化。

2.2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动力转变

带来大学生就业结构的调整。过去第二产业占支柱,产业结构优化会带来传统行业的调整,使得该行业学生预期就业岗位不足,结构性失业。公路交通专业属于土木工程,毕业生主要是进入工程建设企业,例如中交、中建、中铁等国企施工单位,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公路交通属于第二产业,同时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家的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学生的就业。

2.3经济新常态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经济新常态下加速了企业的优胜略汰,也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业生要懂得经济新常态的影响趋势,更好地选择发展前景好的行业领域或就业单位。

3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公路交通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3.1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发展经济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一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落实好毕业生落户等政策,支持和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毕业生开展创新创业,要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和资金的支持,鼓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

3.2高校办学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根据国家战略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了解社会需求,确定合适的专业设置和优化的教学内容等,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例如长安大学根据“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施工企业“走出去”的需求,成立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际班)和交通工程(国际班)两个专业,以传统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为基础,开设一些国际化特色课程,教学上通过英语强化和双语教学,让学生具备双语环境下的交流能力,并配备有国际化师资建设等创新教育方式,为中国大型企业培养既懂专业又懂英语,掌握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熟悉国际工程项目所必须的专业素养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3.3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

经济新常态下,公路交通专业的大学生们要认清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要在大学期间要扎实学习好专业知识和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去用人单位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主动适应新环境和新要求。

参考文献:

篇7

一、引言

根据在APEC北京会议上的系统论述,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种“新常态”,进入了一个区别于过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不同的新阶段。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性转变,这种“新常态”是一个长期的、波动性的过程。“新常态”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经济增长率小幅度下降;产业结构的逐渐调整、不断优化与升级;国民经济发展由生产要素拉动和投资拉动逐渐向创新力量拉动转变。新时期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既要符合经济“新常态”客观事实的要求,又要对“新常态”的经济发展趋势有领导作用。

二、我国“新常态”经济的主要特征

近年来,我国经济极大地受全球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影响。随着金融危机与债务危机的出现与深化,我国经济逐渐步入一种“新常态”。从现今经济的状况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经济“新常态”将表现出以下特征:

1.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下降,脱离高速的发展速度,最终将以中高速稳定增长。这一特点可以说是“新常态”经济最显著的特点。站在供给角度来说,随着生产成本的逐步上升以及技术进步速度的放缓,我国经济将会逐步出现供给紧缩;而站在需求角度来说,投资收益逐步减少,投资增长速度受到遏制,此外,随着出口优势的逐渐消失,出口贸易也将受到抑制。在此基础上,我国经济将逐步出现需求紧缩。综上所述,我国经济迟早将会面临供给与需求双方的紧缩困境,经济增长率下滑将成为必然。2

.成本通货膨胀的出现,使得通货膨胀的结构性特征显著化。经济效益逐步增长,生产成本也将持续上涨,由此导致供给通货膨胀。随着成本通货膨胀出现和深化,一旦不能保持较高的技术进步创新,就会出现“滞胀”现象。

3.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愈加明显。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生产发展将会逐渐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先进生产力将逐渐受到重视,新兴经济增长点出现。“后发优势”逐渐消失,自主创新越来越成为技术进步的依靠。由于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日趋走向世界前列,“后发优势”越来越小。要想取得更多的技术进步,创新就成为了第一要素。我国应该加大自主研发投资力度,鼓励万众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4.消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占比提高。消费在拉动国民经济发展上的作用体现得越来越深刻,由于投资和出口增长速度的不断下降,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中,消费的占比将迅速上升。

5.产业结构的转换。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不再低廉、资金投资愈见密集、科技水平不断进步、高等教育人才不断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衰落,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发生,产业升级也迫在眉睫。

三、经济“新常态”下宏观政策的新模式

2016年,我国经济发展压力较上一年进一步加大。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指示,“新常态”经济状况下宏观政策的制定,“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怎样在稳定经济增长率与促进改革开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之间保持平衡,是基于新常态经济下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核心问题。

1.适当调整经济增长目标,发展重心由速度转变到质量上来。在进入新的经济发展阶段的情况下,阻碍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形增多,重视数量、重视速度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继续延续,经济增长放缓是在所难免的,想要继续维持以往的高速度经济增长率是不现实的。继续制定高增长目标,反而容易造成各地方政府进行盲目投资来提高GDP增长率,浪费资源。适当下调经济增长目标,对经济模式的速度——质量转变有利无害。对实现“新常态”经济下质量优先、速度次要的优质稳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发展潜力创造良好条件。

2.放宽货币政策。在“新常态”条件下,应该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自金融危机至今,我国一直采取着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新常态”经济条件下,应放宽货币政策:在降低银行存款利率、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还应加速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通过对货币市场流动性的调节,使银行风险降低。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外汇的持有数量,放松货币市场,减少企业融资成本,为企业减负,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

3.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和深化经济改革,能够充分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发挥,有助于实现既定的宏观调控目标,保证经济平稳运行。加速国企以及垄断行业体制改革,提高国企经营效率。

4.继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首先,应对传统农业进行结构调整,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为现代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夯实基础,开发农业功能潜力,提升农业产品附加价值。其次,大力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深入了解服务层次、拓展销售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形式,增加对第三产业的资金投入,对交通、通讯、金融、旅游、医疗、教育等服务行业发展水平进行扶助,尽力满足市场需求,满足服务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再次,大力推动高新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环保经济,使能源能够充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最终实现在整个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环节中达到循环经济。最后,将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发挥出来,因地制宜地制定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04).

[2]侯英杰.“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与宏观调控[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5(08).

[3]黄泰岩.经济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合理区间[J].新重庆.2015(07).

[4]冀素兰,许广灵,渠丽娜.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新思路[J].改革与战略.2016(03).

篇8

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当前,“在国际国内经济新常态下,我们保持定力、深处着力,更加关注结构调整等长期问题,并不随单项指标的短期小幅波动而起舞。”总理说。

那么对贵州而言,新常态将会体现什么样的区域特征?省委书记赵克志强调,在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阶段,既要“赶”、又要“转”,追赶、转型、跨越,是贵州今后工作的常态;勇于担当,敢争、敢抢、敢上,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也是一种常态。

几年前,当贵州声称“工业化与环境保护并不矛盾”时,社会上还有不少担忧情绪,这些年的建设实践表明,以合理规划的产业园区作为支撑,工业化在欠开发、欠发达地区同样大有作为。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贵州近几年以经济较快增速名列全国前茅和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建设省份,向世人展示了发展与生态共同进步的决心与信心。

篇9

[2]厉以宁.新常态最基本的含义是保持常态的经济增长.财经网,.

[3]吴敬琏.吴敬琏:对中国经济新常态,我们误读了什么?http://.cn/.人民论坛网,2015-02-28.

[4]海外专家看中国“新常态”展望经济发展走向.中新网,http:///gj/2015/03-05/7102105.shtml.

[5]张占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01-30.

[6]张国.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问题、挑战和对策研究综述[J].财经科学,2015-05-01.

[7]贾康.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01-30.

[8]刘玉辉.科学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J].红旗文稿,2015-08-10.

[9]邵宇.供给侧改革--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J].新金融,2015-12-15.

[10]王红茹.“需求侧改革”如西药,“供给侧改革”如中药[J].中国经济周刊,2015-12-7.

[11]李.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01-15.

[12]陶善才.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个着力点[J].领导科学,2016-02-01.

[13]李佐军.推进供给侧改革建设生态文明[J].党政研究,2016-02-26.

[14]肖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逻辑[J].科学发展,2016-03-20.

[15]冯蕾,陈晨.解开“供给侧改革”的三个问号[N].光明日报,2015-11-30.

[16]肖明,王梦瑶.供给侧改革的创新逻辑[N].21世纪经济报道,2015-11-17.

篇10

经济新常态是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高度轧空,是对经济转型与升级的规律性认知。充分认识经济新常态发展条件,将调整结构,转换发展方式置于重要位置,以充分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在经济新常态下,对现行会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转型面临着重要挑战,其挑战主要表现为:第一,会计管理理念的变换。当前,知识时代与信息时代的发展,对会计体系的业务重组、会计体系的组织方式与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加快会计转型,更新会计管理理念与会计管理模式;第二,会计管理内容的复杂化。随着经济及社会转型的发展,企业组织结构逐渐向扁平化发展,企业兼并、收购、重组业务增多,受其因素增加,企业财务管理的新内容增加,财务管理环境趋于复杂化;第三,管理手段出现变化。传统会计管理手段,多为电算化,其属于信息技术与会计领域的简单结果,其数据处理系统彼此独立,缺乏交融性。随着技术及时展,要求会计信息化,将单个的会计化业务有机整合,实现信息有效贡献,其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较高要求;第四,会计职能面临新挑战。现代会计业务信息在收集、录入、加工与编制等操作过程中,多是通过财务会计人员手工活电算化环境中模拟手工所实现,财务会计人员对全部的业务信息可以直接操作与控制,然而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系统高度集成,但业务模块之间缺乏有效融通,可能会致使完整的会计核算链条被分割,从而形成信息孤岛,或财务会计人员过于依赖操作系统,缺乏安全意识引起操作系统风险问题等。此外,会计内容控制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计算机前端错误输入,导致信息系统失真,信息数据被篡改或被删除,数据处理的过程不容易被察觉,未通过授权,人员可能会恶意进行数据篡改,或因操作不当引起数据信息丢失,导致内部控制安全性不足等。

二、经济新常态视阈下的会计转型探究

经济新常态视阈下,为紧随社会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时代趋势,会计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掌握先进的会计管理方法与管理工具,推动现代会计向经济新常态下会计的转型。

1.坚持以人为本,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推动会计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知识第一的会计理念。会计转型并非属于简单的概念或口号,其代表着会计与新经济环境相适应,属于一种新型的会计理念。传统会计领域的操作,多是以资金、存货及设备等物质资源为中心,人的因素在会计行为中被忽略。在经济新常态下,人才与知识成为了最为重要的资源。财务会计人员需紧随时展,坚持知识第一的会计发展理念,不断掌握先进的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方法,从而为经济新常态下的新问题、新情况提供支持。

2.整合资源,打造实时共享的信息资源配置机制

进行信息系统重组,在其重组基础上实现统一平台构建。受会计业务发展多样性的影响,当前不同会计管理系统在企业内部共存,整个系统之间存在着“数据冲突”问题,为切实提高企业会计效益,要求整合分散的信息系统,整合信息资源,构建财务信息审批、分析与智慧统一平台,提高会计系统资源共享性。在企业之中应实施业务闭环运行,财务会计人员依托统一信息平台,综合应用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利润分析、绩效评价等管理工具,对企业资金安排与资源配置进行多维度分析,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有效分析,及时给予反馈与纠正,为企业经济活动控制提供支撑。

3.构建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的会计体系

篇11

[DOI]10.13939/ki.zgsc.2016.01.201

1 正确认识新常态

(1)新常态概念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一个新表述,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由自身特点和当前世界经济特点决定的。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片面追求GDP高增长、缺乏市场经济下必要的法制和制度建设、缺乏管理市场经济的经验等带来的经济结构失衡以及产能过剩所积累的问题,是形成“新常态”的内因;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下,我国的外向型经济部分承接的是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低附加值加工制造任务,而高成本、低收益、高耗能、高污染生产的增加,致使经济结构朝外向型、低附加值、低端产品或零配件制造倾斜,国际收支账面顺差与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形成受制于美元政策变动的不利地位,加剧我国目前新常态的形成。

(2)新常态的特征:一是GDP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甚至是中速增长转换。二是增长方式从靠投资驱动的粗放增长向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驱动的集约增长。我们要“新常态”并不意味着低增长,而是通过调整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变以期经济长时间发展。

(3)新常态下中国社会发展六大趋势。城镇化发展的阶段转折;劳动力供求关系的阶段转折;收入分配变化的阶段转折;职业结构变动的阶段转折;居民生活消费的阶段转折;社会发展质量的阶段转折。上述六个阶段转折,意味着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整个社会领域,都出现了一种新的常态,或者说一种新成长阶段。这既带来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也意味着新的机遇和新的发展空间。

2 正确认识新常态下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赶超发展症。如经济增速过快、经济增速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大等。我们不仅要看到增速的业绩,同时还要看到其所付出的代价和产生的问题。

(2)产业转型升级困难。第三产业依旧滞后;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行业”比重偏高;高附加值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较低,低附加值的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偏高;品牌产业比重低。

(3)经济效益低、创新驱动力不够。经济效益低即表现在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益较低,也表现在某种要素的生产水平偏低。创新驱动力不足主要因为:知识资本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费用增速一直在20%附近上下波动;企业创新活动不普遍,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技术跟踪好模仿制造;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比重下降,特别是通信技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进口比重下降尤为显著;人力资本增加遇到瓶颈,据预测,2025年后人力资本将开始减少。

(4)资源环境形势严峻。中国资源能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严重,雾霾、水土污染是困扰当今社会的常见问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遏制,森林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引发一系列灾害。

(5)经济风险飙升。中国经济杠杆率过高。其债务总额达GDP的250%~300%,各级地方政府债务已超过16万亿,2015年到期需要偿还的债务约1.8~2.0万亿元,蕴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货币信贷过度扩张,不良贷款率上升;影子银行过快增长,风险较大;高房价等资产价格泡沫较多;多行业产能过剩严重。

(6)扶贫面临新挑战。新常态下,经济驱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大部分就职于中低端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可能回流,极易使脆弱家庭返贫。

(7)治理秩序不足。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治理变革取得重大进展,但依旧存在不足和缺陷。例如:政府公信力不足、人治状况依然严重、官员腐败、政府公共服务不足、政府问责制还未真正确立……这些都构成中国民主治理的重大挑战。

(8)社会组织体系不健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组织架构有“强政府、弱市场、弱社会”的特征,改革开放后具有“强政府、强市场、弱社会”的特征,这说明社会组织架构需合理调整。

3 适应新常态,攻克难题

(1)找到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要找到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关键在于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实现各种公平,化解中国经济泡沫。机会公平、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是政府提出的改革的三大公平。在公平环境下保持合理增速以适应新常态。

(2)工业化的逻辑开发。处理好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的关系;政府要着手确定一系列具有科技含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以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为方向,以智力化、资本化、效率化、国际化为目标,既重视传统服务业发展,又推进现代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发展。

(3)加强技术创新。拓宽创新融资渠道;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一般投资者无力承担高昂的研发费用和全部风险,而一个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金融体系则能为技术创新的成功提供一个较完善的资金保障体系;完善技术创新的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创新的宏观引导;建立有利的激励机制运作政策平台;加快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开拓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4)加强环境保护。新常态下环境管理目标必须强调和回归环境质量改善这一根本目标。目标导向从管好污染物总量,向改善环境质量转变;工作重点从控制污染物增量向优先削减存量、有序引导增量转变;管理途径从依靠环境容量,向依靠环境流量、环境容量的动静协调、统筹综合支撑转变;用法律守住底线,用制度划清边界,用治理保证效果,建立全面有效、标本兼治的管理体系。

(5)稳住大局,缓减经济风险。妥善处理各级地方政府的债务;停止回报过低或完全没有回报的无效投资;停止对“僵尸企业”输血;停止刚性兑付;对资不抵债的企业实行破产清盘;盘活由于粗放增长方式造成的死资产存量。

(6)扶贫新对策。建立贫困村扶贫村资金项目;村级扶贫重点是社区公共服务功能的培育;在贫困村组设立公益岗位;积极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就业岗位;推行有利于穷人的农业产业链政策;落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制度职责;加强贫困片区内中小城市的包容性返贫工作,把帮扶工作纳入到流入地政策覆盖范围。

(7)重构中国治理秩序。确立核心政治价值,重构政治认同;强化公民教育,提升公民在公共治理中的主体意识;强化执政道德,再造政治信任;完善制度环境,扩大公民参与;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自治;注重地方自治和行业职业自治。

(8)社会组织体制改革。一方面通过社区组织、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改革盘活现有社会组织资源的存量,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民间组织扩大社会组织资源存量。大力加强基层社区组织建设;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积极实现人民团体的职能转变;稳步促进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冬冬.2015年中国经济如何适应新常态[J].社会科学研究参考资料,2015(2).

[2]蔡P等.以新视野面对新常态[J].社会科学研究参考资料,2015(3).

[3]任保平,周志龙.新常态下以工业化逻辑开发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J].社会科学研究,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