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研基本方法

科研基本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1 08:43:5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研基本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科研基本方法

篇1

计算方法课程是高等院校本科层次信息与计算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数值计算和程序设计方法,提高科学计算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值计算方法已经广泛应用到生物、经济、材料、制造、气象、设计等诸多领域,使得学生掌握这一专业知识显得尤为重要[1]。尽管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计算方法研究的理论体系逐步完善,教材和相关教辅著作日趋丰富,但是该课程的教学仍然存在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和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2]。鉴于此,本文就当前计算方法课程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人从事该课程教学积累的经验,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一、计算方法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计算方法课程的特点

计算方法课程的内容较多,涉及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微分方程、泛函分析等方面的知识,且其理论性较强,尤其是算法推导、稳定性分析、收敛性分析、误差分析等内容。计算方法课程各章节知识之间的独立性强,连贯性弱,且数学公式繁多、复杂、抽象,不利于学生记忆[1]。计算方法是一个将数学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结合在一起的交叉学科,同一数值计算问题的解决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不同算法的计算误差和计算效率也不相同,而问题的解决最终要通过编写计算机程序来实现,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二)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和体会,目前该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既有教材难以很好地满足教学要求近年来,笔者所在的计算方法课程教学组先后选用了不同版本的教材,但感觉到这些教材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例如,李庆扬主编的《数值分析》是很多本科院校理工科使用的一部经典的优秀教材,其理论性强,内容丰富,但在应用方面有所欠缺,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再如,王能超编写的《数学分析简明教材》具有内容精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特点,是高等院校一般工科专业计算方法课程的优秀教材,但由于该教材较少涉及算法实际的应用背景,且对算法实现内容的介绍较少,因此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需要。2.实践教学内容匮乏在不少高校,计算方法课程计划中安排的学时•152•数普遍较少,如笔者授课的班级,该课程总共安排48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上机实验课16学时。由于学时的限制,使得课程教学内容多为以公式推导为主的理论知识,上机实验仅限于验证教材上的一些基本算法,极少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实验教学中。这种缺乏应用性和趣味性的实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难以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教学手段和方式单一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对于复杂的理论分析和公式推导,单一的板书式教学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将板书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在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有的教师单调地进行板书式教学而排斥多媒体教学,有的教师则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而放弃板书式教学,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由于教学内容多而学时有限,一些教师在授课时一味地采用讲授式教学法,极少开展讨论式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致使课堂气氛严肃有余而活跃不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在很多高校,计算方法课程的考核方式和其他理论课几乎完全相同,即仅重视结论性考核而轻视过程性考核,且结论性考核多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对实践环节的考核不足。该课程考核方式的导向作用决定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理论而轻实践,进而造成了学生算法设计水平不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的状况[4]。

二、计算方法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更新教学观念

要改变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的局面,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打破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不但要准确、高效地传授课本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应用,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的知识探究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从事计算方法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以“厚基础、重能力、强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引,将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置于课程教学的中心地位,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二)优化教学内容

1.优化理论教学内容计算方法课程主要包含插值法、数据拟合、数值积分、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方程求根、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和直接法等内容。该课程学时较少,涉及知识面较宽,抽象性较强,并且涉及繁杂的算法、公式推导和理论分析,对学习者计算机编程能力的要求也较高,为了确保学生能在有限的学时内有效地掌握算法的设计思想、程序流程、误差的估计和分析方法,培养提高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运用数值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优化课程内容。为了适应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计算方法课程宜选用理论和实践并重、实用性强、案例丰富的教材。在缺乏理想教材的情况下,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灵活整合教学内容,力求对知识点的讲解做到详略得当,比如,对于理论证明可稍微简略一些,而对于算法思想、算法设计和算法的应用应详细讲解。2.强化实验教学以往计算方法课程的实践教学仅仅要求学生实现教材上一些基本的算法,实验内容缺乏精心设计,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必须对以往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除了对教材提供的基本算法进行验证以外,还需要增加一些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综合实验内容。比如,在数值积分部分,可以让学生进行空中电缆长度计算的实验;在数据拟合部分,可以让学生进行给药方案设计的实验;在微分方程数值解部分,可以让学生利用微分方程数值计算方法和已知观测数据进行模型参数估计实验。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实验可以分为必做和选做两种。对于选做性实验(如一些数学建模试验),可以让学生以自由组队的方式来进行,这样不但能达到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目的,还能强化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应着力于使学生灵活地应用和创造性地改进教材提供的一些标准数值算法,以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

(三)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课程考核方式

计算方法是一个“数学思维和数值思想、学数学和用数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因此,单一地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很难实现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有进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1.教学方式的改革在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教师宜采用灵活多样的研讨式、辩论式和启发式教学,注重课堂交流互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对算法的讲解应注重讲解算法的设计思想、算法的流程、算法的误差、不同算法间的比较和计算复杂度的分析,并摒弃满堂灌的广播式教学,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应结合当前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对课本知识进行适当的扩充,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讲解微分方程数值解的过程中,除了介绍欧拉方法、改进的欧拉方法及龙格库塔方法的设计思想、误差估计和计算的复杂度讨论以外,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探讨系数是分段函数和周期函数的常微分方程、脉冲微分方程、泛函微分方程、随机微分方程的数值解等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通过课堂交流讨论不断优化算法,最终完成计算机编程并进行课堂演示。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教学手段的改革计算方法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决定了仅采用传统的“一根粉笔走天下”的单一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高效性、交互性、集成性等特点,将课程中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通过图形、动画等形式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在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黑板+粉笔”板书教学结合起来,如概念介绍、图形演示、应用软件和程序设计分析等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而定理的证明则采用板书式教学。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通过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算法设计思想和误差分析的理论知识,又要让学生掌握算法设计和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最终能熟练运用Matlab编制具体算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其考核方式不能像其他数学课程一样仅仅依据理论知识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单一的理论考核不利于调动学生进行程序设计和上机实验的积极性,也不能全面考查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该课程较为合理的考核方式应该采用专题论文、理论试卷与上机编程相结合的方式。各种方式考核的权重,以平时考勤和作业成绩占10%、上机编程占25%、专题论文占15%和期末考试占50%较为合适[6]。随着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工作的推进,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本文结合计算方法课程在教学上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结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从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完善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研究。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尤其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张俊丽.“数值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87―88.

[2]王金柱.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1):81―83.

[3]王晓峰.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9(3):64―66.

[4]李华,邵维,杨雪松,等.《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5):256―258.

篇2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059-02

一、引言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的启动与实施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公布为标志,旨在探索以本科学生为对象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并通过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使学生经过系统而全面的创新训练和培养,达到培育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素养的目的,着力培养新时期具有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本科生创新科研训练项目就是在此背景下通常以指导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通过学生小组形式独立完成某项科研项目的启动、研究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研究成果的总结、研究报告撰写等内容,使学生切实得到科学研究的锻炼,提高创新实践的能力。然而,也应看到由于大学学科及专业设置的多样性、学生素质和接受能力的高低以及大学办学条件的差异,使得针对本科生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训练模式或方法上存在着不同做法和理念。[1] [2]因此,积极探索操作性强、实用的本科生创新科研及能力的培养、训练模式,对达到培养新时期具有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总结多届创新科研训练小组的指导实践体会,认为PROBLEM-BASED-LEARNING模式(以下简称PBL模式)同样适用于大学本科生的创新科研训练教学,但为保证和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并使之成为可普适的创新教育方法,尚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二、PBL模式下创新科研训练的主题确定

众所周知,PBL教学模式是目前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3],其源自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1969年所创立的针对医学院学生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的铺展方式是以问题为切入点,采用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为主、教师评教为导向而将两者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经过多年的不断应用与演化,PBL教学模式已成为多数世界一流大学各学科都采用的一种主流教学模式。如前所述,目前国家所倡导并推行实施的大学生创新科研训练计划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这其中既包括实际动手能力,更要求理论分析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科研训练。由于大学生创新性项目主要的受众群体侧重于大学本科第二、第三年级学生(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这一阶段的本科生刚刚接受了大类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专业知识的灌输,且以书本知识的获取为主,习惯了传承性、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对思维性、探究式的科研创新训练基本上处于完全陌生的状态。而大学生创新科研训练项目的基本要求是在一定期限范围内,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完成某科研项目的前期调研、方案制订与实施、研究成果(报告)总结撰写等训练内容,使学生切实得到科学研究的锻炼,提高创新实践的能力。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研究特指人类对自然现象或规律进行的摹写,或者使其抽象化并根据存在于其中的规律性合理地认识其中的规律性[4],这种认识过程显然要依据一定的模式或方式来实现。PBL模式的可取之处也正是以问题为切入点。因为,科学研究中问题的发现或识别是开启研究的第一步。鉴于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已从传授知识的本身逐步向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转换,大学生创新科研训练项目的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一般科学研究活动所要具备的基本功。由于PBL实施模式基本上是依托指导教师从事的相关科研活动进行,对于教师而言,所指导的创新小组要实现的目标相对比较明确。这一环节的任务,是让参与科研活动的创新小组的每一位成员清楚了解他或她受此训练后所应该达到的目标,否则很有可能出现个个“打酱油”的结果。因此,对于参与者而言,问题一定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所做科研活动应该解决的问题;第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掌握从事一般科研活动的基本方法。只有学生明确了创新科研训练要达到的这一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创新科研训练的开展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PBL模式下创新科研训练的过程细化

PBL模式下创新科研训练的过程细化,实际上本身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原因在于本科生创新科研训练实施的对象是低年级学生,虽然这些学生已经具备或掌握了基础的专业知识,但就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程序而言,依然处于空白阶段,这就需要指导教师采用“手把手”的方法让学生详细了解并“按部就班”地执行,以便让学生在达到所应该达到的目标之后,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在笔者经历的创新科研训练项目实践活动中,就将过程细化为以下几个步骤。

研究目标的确定(问题的提出)>基础资料收集>分析、归纳方式>理论依据>重点关注>结论(报告)

在上述每个步骤中,笔者都为每个学生以“量身定做”的方式列出了详细的“操作”细节,并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质疑过程的细节。因为质疑是学生动脑的结果,有问才有探究,有探究才能解决问题。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在传授知识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两方面取得平衡。

四、PBL模式下创新科研训练成果的表达

不同于PBL模式下采用的笔试或口试方式来检验学生对某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学生创新科研训练计划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和掌握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方法。其检验方式应与其他方式有所区别。大学生创新科研训练注重“学习”科研,所以,不宜以学术文章的形式来作硬性要求。相反,撰写科研报告不失为检验创新科研训练项目完成状况的较为理想形式,也是PBL模式的最后环节。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注重的是“研究过程”而非“研究成果”,其过程和目的以项目为载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科研报告的编制或撰写对于参与创新科研训练项目的学生们而言,也是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这也需要指导教师给出一个一般性的编写原则,从而让学生把通过创新科研训练实践活动中所学到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化、系统化。下列编写大纲可满足要求,即题目>研究现状与意义>基本研究方法>论证>结论>参考文献。

五、结论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下国家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多期创新小组的实践结果表明,PBL模式的采用对创新小组科研活动的有序开展和既定目标的实现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和有益的借鉴作用。以笔者指导的两个创新小组为例,第一小组(5人)中除一人因家庭原因参加工作外,其余4人均考取研究生或出国深造,迈出了职业科研生涯的第一步。第二小组(5人)成员均对从事科学研究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备战考研。每个成员所写的创新科研报告也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程序。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探析[J].高教探索,2014(10):36-37.

篇3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资本开放问题在政策讨论中有很长历史,最早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最初观点是:贸易自由化应该循序渐进并以大量国际援助为支撑……资本账户应该在开放进程的最终阶段,当经济在其出口部门成功扩展后进行。90年代,这些观点开始面临着IMF和美国财政部的挑战,它们需要尽快开放金融账户,然而从90年代中期开始,快速开放的危害逐渐暴露,发展中国家不断爆发危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批判资本开放及自由化。然而,资本开放是否会带来经济危机?在多大程度上对其产生影响?

二、资本开放减少金融危机发生可能

一些研究表明,资本开放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资本开放会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它们鼓励资本开放。Stanley Fisher(1998)认为资本账户开放的好处大于潜在成本,开放资本账户可对资金内流的宏观政策施加约束。Carlos Alrteta(2001)发现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发之间正相关,但随着时间、资本账户开放的度量方法以及两者相关性的估计方法的不同而变化。资本账户开放的增长效果在高收入国家更强的说法非常脆弱,在开放资本账户前消除主要宏观经济的失衡能够增强资本账户开放的正的增长效应。Dennis P.Quinn和Maria Toyoda(2003)用Pooled时间序列、截面数据以及系统GMM估计量研究,认为资本账户开放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后的经济增长都有直接效应。Reuven Glick等(2004)通过采用配对和倾向打分的方法来消除样本选择偏差,得到的无偏估计表明资本帐户开放的国家发生货币危机的概率较低。Romain Ranciere等(2006)的实证估计表明金融开放目前对增长的直接影响超过了通过更高的危机倾向而带来的间接影响。

另外,一些研究从资本流动控制与金融危机关系角度进行,认为控制资本流动并不能避危发生,反而会阻碍一国经济发展,引发金融危机。Dellas和StockmaIl(1993)认为实行资本控制可能会使公众预期政府实行资本控制政策是由于宏观经济不稳定等原因引起的,导致私人部门的资本外逃,可预期的将实行的资本控制政策增加了自我实现投攻击的可能性。BaltoliIli (1997)认为政府当前的资本控制政策能暗示未来的财政状况,一个限制资本流出的政策暗示一个不好的经济财政状况,从而导致净资本流出,使得资本控制无效且造成生产扭曲。Valdes(1996)指出资本管制放纵了货币当局扩张性政策的实施,甚至在宏观基本面失衡的情况下,管制将导致外汇市场的骚动和本币贬值预期,进而爆发“自我实现”的金融危机。Jose De Gregorio 等(2000)分析了资本控制对资本流入的有效性,他们分别从资本控制对资本流入的组成、大小,实际汇率、国内利率以及金融脆弱性的影响方面分析了智利的资本控制政策对资本流入的效应。结果表明,智利的资本控制对资本流入的影响被夸大了,而且智利的资本控制增加了资金的使用成本等成本。Bordo (2001)通过分析了21个国家1880-1997年阶段以及51个国家1973-1997年阶段的数据,认为金融危机更容易发生在实行资本控制的国家。Leblang(2003)使用pmbil模型对90个国家1985年到1998年之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本控制使货币危机更可能发生。Shigeto Kitallo(2007)认为资本控制会给政府预算带来额外的负担从而引发危机发生。资本控制下的高利率造成了国内公共债务成本,促成危机的突然发生。即使政府可以通过资本控制延迟危机的发生,福利会较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受损。

三、资本开放促进金融危机发生可能

一些研究表明,资本开放以及资本项目的不当开放,极易引发各种金融问题,严重时甚至引发危机。Hellmann,Murdock和Stiglitz(1994)从实行金融自由化的角度出发,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和条件尚不具备时资本开发会增加整个金融体系风险和银行系统的脆弱性,甚至导致危机的发生。Bhagwati(1998)也指出,亚洲金融危机是与亚各经济体放松资本账户的控制并由此引发大量国外短期资本的进入造成的。Asli (1998)对53个国家1980-1995年发生的金融危机研究后认为,国内银行体系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时,资本账户放开及实施其他金融自由化措施之后,银行容易受到外部冲击。wiliiamson和Dfabek(1999)发现,是否发生金融危机及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是否开放了资本项目。在监管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开放资本项目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或加重其影响,尽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国内的基本面不佳。Berly和Simone Salotti(2007)利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了金融危机中国际投资者的羊群行为,认为当国际资本可以完全流动时,在某些条件下实施资本控制政策可以隔离危机从而减少危机的传染效应,可信的实施资本控制政策的威胁能够降低羊群行为发生的可能并帮助国家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Juan Luo (2007)建立了一个存在多重均衡的金融传染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的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目前的经济基本面处于存在多重均衡的薄弱区,如果受到投机攻击和流言等导致大量资本外流则极易发生危机,故应审慎开放我国的资本账户。Sebastian Edwards(2008)用国家层面数据和面板probit分析来调查贸易和金融开放间的相互作用对外部危机可能性的影响方式,还调查了现金账户、政府财政失衡、道德败坏、国际储备和汇率制度作为外部危机可能影响因素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放松资本管制增加了一国经济突然停滞的可能性,“金融项目首先开放”战略加重了应对外部危机的脆弱程度,尤其当这一政策被盯住汇率继续和导致严重现金账户失衡时。然而,Sebastian Edwards只处理了以开放经济为目的的政策,并未涉及金融或贸易开放在全要素生产力增长中的影响。虽然实证结果显示,国际贸易较开放的国家生产力增长较快,这是否是长期影响或终将消失仍值得讨论。作者还指出未来研究的调整是发展一个统一的实证框架,考虑金融和贸易的同时影响,以及改革次序,包括对经济增长、福利和危机可能性的影响。

另外,资本流动控制角度研究认为,资本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迟危机的发生,它们主张在一国金融机构及相关监管机制还不成熟的条件下,应谨慎开放其资本账户开放。Wyplosz(1986)等 (1987)是最早表明资本控制对于延迟危机是有效的。Park和Sachs(1987)认为存在资本控制时,私人部门在国际资本市场的交易是被限制的,资本控制减缓了经济中实际货币拥有量的调整过程,从而延迟危机的发生。llene Gfabel(2002)考察了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资本控制政策来管理资本流以减少资本流波动和转移金融危机,并针对国际资本市场上可能出现的汇率风险、资本外逃风险、脆弱性、传染以及国家风险等五种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措旌。Pablo Bustelo(2004)指出以及新兴国家采用资本控制政策来避免金融危机再次发生的必要性。

四、资本开放与金融危机关系的其他观点

大量的研究表明资本账户开放在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随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而变动,因此所采取的资本账户开放政策也应不断变化。V Grilli和GM Milesi-Ferretti(1995)研究了一些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对资本流动的限制,认为虽然一些国家在国内利率低的情况下用资本管制限制了资本市场的国际套利,但同时资本管制对国际借贷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应。Dooley(1996)认为资本控制在产生收益差、掩盖汇率风险上有效,但却不能阻止市场上不连续的投机攻击。DemiFguc-Kunt和Detragiache(1998)认为,好的制度环境,会减少危机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建议在金融自由化开始前进行制度改进,金融开放尤其是资本项目开放也应循序渐进。Guitian(1998)认为,虽然资本控制可以临时隔离经济体,减少资本流的波动,在长期却会导致市场扭曲、低效,从而损害市场的长期竞争力,从长期来看,资本控制政策是失效的。Joshua Aizenman(1999)解释了发展中国家不愿开放其资本市场的原因以及导致新兴国家改变其开放政策的条件,并考察一个单边开放的新兴国家中的资本家在何种条件下会反对金融改革。当金融危机导致国内利率上升以及本币贬值时,本国资本家会支持本国经济FDI开放,但更偏好部分改革而不是完全开放。Ronald McKinnon和Gunther Schnabl(2003)认为中国可能会因为人民币升值而引起通货紧缩,指出资本项目的放开必须在在金融自由化、银行改革和贸易自由化完成之后才能进行。Hiro Ito(2004)采用probit分析方法考察了资本账户开放和发生货币危机时生产成本的关系。他认为发生危机前加大金融开放程度可以帮助发达国家减少发生危机时的产出成本,并可以缩短危机后经济萧条的持续时间。并认为发生危机前加大金融开放程度会增加发展中国家发生危机时的产出成本,并可能延长危机后经济萧条的持续时间。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而言,制度发展而不是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在降低危机后产出损失大小方两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Sebastian Edwards(2005)使用一个广泛的多国数据集分析了资本控制与外部危机之间的关系,发现没有系统的证据表明,比起资本控制较严的国家,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更高的国家发生危机的次数更多或者面临更大的发生危机的概率。但是,一旦一国发生了危机,资本开放力度更大的国家会面临更高的增长下降。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2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各大高校秉承本校优势与时俱进,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特色,很多高等院校具有保送研究生的政策,可以给很多德智体美的全能型人才一个更人性化的机会。但是如何进行正确的选举又成了重中之重。一个科学有效的综合评价方法显得尤为突出,现以三个班的学生的成绩及获得的各种奖励进行小范围模拟,其原理可以推广使用,为各大院校保研工作献出一份力。

一、要点分析

(一)目前“推研”政策中的优点

1.推研政策中确定了本专业人数的15%具有推研资格,比例较为合理;

2.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考虑,而且把学生德育成绩(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量内容之一)考虑在内;

3.英语采用百分制折算,在计算分数时较为合理,同时也为过六级但分数高低不同的加分提供依据。

(二)目前“推研”政策中的缺点

1.在成绩合计计算时采用了每学期成绩直接求和的方法,其分值与其他方面加分相差悬殊,使得文化课成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偏离了原本的考核意图,应采用加权平均成绩或绩点的方式更为合理;

2.证书加分只计算全国比赛证书,这并没有促进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包括学校活动的组织、开展。应该合理的计入校级和省级活动的加分,支持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锻炼自身的才能;

3.确定推荐名单时,以班级为单位,由于各班水平可能存在差异,不够公平;4.全国性的比赛以及论文的发表采用不累计的方式,不尽合理。对于具有多方面才能,参加各种不同类型比赛的学生存在不公平现象;全国比赛的类型及加分细则不明确,给考核增加了难度,加分时可能存在争议;

5.期刊论文的等级不同,以及论文作者的次序问题,没有考虑细致,加分时可能存在争议;

6.未把计算机能力水平的考核计入,面对21世纪对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需求,考核不够全面;

7.公益类贡献只计算献血证,不具有说服性;

8.缺乏对于取得拟录取资格后的相关规定,取得拟录取资格后出现下列情况的,应该考虑取消其硕士生录取资格:(1)在本科阶段最后一学年(四年制的指第七、八学期,五年制的指第九、十学期)学习成绩有不及格科目;(2)毕业时未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3)政审不合格;(4)考试作弊者或违纪(法)受到“警告”以上处分的,或有其他情节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受到处罚者;申请人提交的材料有弄虚作假者。

在进行推荐工作时,不仅要注意对推荐生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考核,而且在业务标准的掌握上,既要看推荐生历年的学习成绩,还注重对其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及业务特长等方面的考查,避免推荐工作单纯地按分数排队。本模型的建立立足于改善现有综合评定方法的不足,以更好地实现免试直推研究生的意义和价值。

二、模型建立过程

我们用主分析法对推研政策的演算建立了模型,对模型借助 matlab进行了编程,然后对给出的数据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根据主成分分析法的相关内容,分析五种所得分数程分别所占衡量综合水平的权重,但由于五种得分存在相关关系,所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四个不相关的主成分,从而得出权重并算出综合分数,从而综合评价学生最终的保研分数。先将将数据矩阵标准化:根据公式 求得相关系数矩阵。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并利用特征值来求得贡献率。以得出主成分数目,根据公式: (式中取10%)

计算综合得分首先得到第i个样本中底k个主成分的得分为,在以m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求的第i个样本的综合得分。

三、模型的求解

四、模拟模型操作

我们将表格内每学期分数、总分和德育成绩这三项删除,增加了五学期每门学科平均数、德育成绩平均数,修改了加分项并做出了详细的加分标准。

每学期的文化课总分、德育总分并不能很好的与加分政策结合起来,体现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经过数据整理采用五学期总成绩平均值,能有效的衡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综合分析影响推研分数的其他因素。对于德育成绩来说,只需考虑平均值,可以简化计算过程,可操作性强。

对于加分制度的严重不合理,我们也给予了修改,这样更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肯定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并明确界定了加分的政策,减少了很多工作量,操作简单,具有可行性、说服性。

五、结果的分析

将模拟案例给出的84个本科学生成绩数据,根据本模型的评价方法,通过作图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横坐标为学生数,纵坐标为模型评价分数,最高点即为保研成绩第一名,排名在前十位的学生成绩比较突出,还有大部分学生推研成绩集中在0~20之间,实际情况下根据录取名额确定拟推荐名单时,可直观从图中看出,增强了工作的效率。

六、模型的讨论与改进

(一)模型讨论

1.本文假设全校只有三个班,84人,在计算权重时会引起较大误差,分析结果可行度降低,使模型的推广与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2.模型的分析手法比较单一,仅仅使用了主成分分析法,故思考方向存在片面性。

3.我们的模型只使用了matlab软件进行模型计算,在实际应用中,应考虑使用多种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例如Lingo,Spass,Mathmatica,得到几种不同方案,并衡量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注重角度以及不同成分的重视程度,适当选择分析计算结果进行应用。

4.在考虑加分政策时,对于加分分数只有定性的考虑,缺乏理论分析及数据计算,并不一定适用。

(二)模型改进方法

在各种不同的条件和需要下,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成分因子、成分数量甚至分析方法和计算软件来解决实际问题。

七、结语

篇5

教学设计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其中的教学方法设计最能体现教育现代化,它是教学设计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传统的大学本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方法以讲解灌输式教学为主,在结构形式上缺乏多样性和优化系统性,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重质量、高效率的时代潮流,不能满足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因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本科教学方法优化设计方案进行了研究。

1  教学方法优化设计简述

1.1  概述

优化的教学方法并非是一种特殊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它是由多种具体教学方法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优化的教学方法是根据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全面动态地分析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因素,选择某个具体条件下的优化方案进行教学,以达到现有条件的最佳效果的过程。

1.2  设计思路

优化的教学方法是针对一系列教学目标和内容,因此要设计教学方法,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设计并通过教学评价来衡量优劣,以反馈、修正教学方法,最终建立优化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方法体系。见图1。

2  设计准备

2.1  分析和分类教学内容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本科教学内容在教学大纲中有一定的界定。对于大纲中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的分类方法,可将其分解为事实、概念、技能、原理和问题解决5种类型[1-2]。

2.1.1  事实 

指一些术语。如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中的名医、名著、重要事件、学说历史沿革等。这些在“绪论”和各节“概述”中多见。

2.1.2  概念 

指将具有同样特征的事物进行归类,用来表征这种事物属性的名词。如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中的专业名词和术语。

2.1.3  技能 

指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的基本活动方式。如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中的诊断内容。

2.1.4  原理 

指把若干个概念组合在一起、用来陈述事物的因果关系和规律。如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中的辨证方法、诊治思路等。

2.1.5  问题解决 

指发现问题、搜集事实、作出解释论证的程序与方法。如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中的具体案例分析内容。

把教学内容分解为以上5方面不仅细化了知识点,也有助于捋顺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为教学按一定的顺序展开奠定基础。

2.2  确定教学目标

本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教学目标一般分为“了解”、“熟悉”、“掌握”三级,由于这些词语说明的是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太笼统、太抽象,因而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测量与评估不能起指导作用。现代教育学认为,采用具体的、具有可见性和可测量性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克服上述缺点。因此,根据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可以把本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每节教学目标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分成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6级层次[3-4]。

2.2.1  记忆 

指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从特殊事实到复杂理论的大范围的材料回忆。如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中,要求记住一些知识。

2.2.2  理解 

指对各项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解释。如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中,要求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某些知识点,并能对其做出合理的归纳和分类。

2.2.3  应用 

指在新的具体的情境中使用知识材料的能力,包括对规律、方法、概念及原理的应用。如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中,要求能够运用所学解决现实疾病的诊治问题。

2.2.4  分析 

指将知识材料分解成为各个成分,进而理解其组织结构的能力。如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中,要求能够综合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

2.2.5  综合和评价 

指将各部分组合成一个新的整体的能力,以及按特定目标判断知识材料价值的能力。如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中,要求能够对有些观点进行评价并挖掘新知。

2.3  构建教学内容和目标对应的二维层次模型

根据上述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和教学目标的层次高低,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构建两者对应的二维层次模型。见图2。

二维层次模型展示了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上所要达到的认知层次。15个小格是循序渐进的,每一步都不能遗漏,后一步的学习都是以前一步为基础。“事实”的学习处在“记忆”的层次,“概念”的学习需要达到“理解”的层次,“技能”的学习则需要达到“应用”的层次,“原理”的学习应达到“分析”的层次,而“问题解决”的学习则要达到“综合”与“评价”的认知层次[5-6]。

3  设计教学方法

3.1  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

3.1.1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对认知、理解较低层次的教学目标,一般选择教学信息传输量较大的教学方法,如系统讲授法、图示讲授法和讲演法等;对于应用、分析中等层次的教学目标,可选择引导式讲解、分析法和应用法等;对于综合评价高级层次的教学目标,通常选择发现式教学法、探究法等。

3.1.2  以教学内容为基础

 

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对于描述性内容,选用直观教学法;对于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内容,采用分析讲解、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对于规律性较强、发展成熟的内容,采用发现式教学法,而对于技能性较强的内容,采用示范模仿法等。

3.1.3  多种方法优化组合 

以教材的“节”为单元,细化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针对每个“内容-目标”确定教学方法,注重方法间的衔接,突出整个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整体性。

3.2  具体的教学方法

3.2.1  课堂播放教学法 

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解、显示、演示及表演等形式,借助播放媒体教学教材向学生呈现教学信息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师生间能及时进行信息交流,打破了传统文字教材一统天下的模式。在课堂播放教学中,有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①提示法。教师在演播前和在学生的视听过程中,要告诉学生看什么、听什么,注意什么问题,以达到什么目的,还要及时根据画面的内容指导学生观察。②解说法。教师在采用无声媒体进行教学时,应边演示边解说,解说与演示的画面应密切配合。③综合法。教师在教学中,将现代媒体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并加以综合运用,使二者扬长避短,互相配合。④情境法。教师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利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再现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⑤示范法。教师利用视听媒体向学生呈现具体、直观、典型的学习范例,提供给学生仿效或学习,以便加速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巧。

3.2.2  程序教学法 

将教学内容由大化小、由浅入深地向学习者清晰地展示,并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寻求解答或教师通过媒体给出解释和答案[7]。

3.2.3  启发式教学法 

按照认识事物、掌握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逐步启发学生,引导探究,层层深入,直至学生能动地领会和掌握知识技能[8]。

3.2.4  发现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出探究目标,即授课的中心问题,引起学生的悬念,使学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假说和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并大胆地猜想,再从理论上进行分析验证,检验是否正确。最后,对学生的讨论和发现去粗取精,总结提高[9-10]。

3.2.5  案例教学法 

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进行教学。随着中医教育的学院化、扩大化,学生深入临床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逐渐减少。利用多媒体,采用“虚拟案例教学法”,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这样就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11]。

以上5方面的教学方法,既相互独立,又渗透互补。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合理搭配才能完成相应的教学过程。

4  进行教学评价

优化的教学方法是否能达到更高的教学目的,要通过教学评价来衡量。目前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评价主要表现为随堂测试(如课堂提问)、阶段测试(如单元考试)和结课测试(如期末考试)3种形式。由于对教学内容分析、分类不够详尽,对学生学习的细节知识点要求不明确,所以,这些测试缺乏针对性、规范性和系统性,测试的结果不能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教和学的效果,不能作为优化教学方法的评价参考。

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本科教学方法优化设计的教学评价中,最重要的是建立详尽、客观、规范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评价指标项目、评价标准、权重系数和评判等级4个要素。其中的评价指标项目就是教学内容和目标对应的二维层次模型中的每一个具体知识点,对这些知识点要规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权重和量化方法。在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设计结构化的观察表和问卷(用于收集学生学习态度、行为、意见等反馈信息),并形成与评价指标项目严格对应的阶段性和总结性测试资料,以此实施教学评价。然后收集这些资料,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挖掘,判断各个知识点教学方法的效果,以便修改、更新教学方法,最终建立优化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方法体系[12]。

5  结语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中医高等教育的主干课程,它具有基础课和临床课的双重属性。采用优化组合的教学方法能使抽象、艰深的知识更有效地被学生融会贯通,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这个方法体系有待于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皮连生、庞维国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48-256.

[2] 何宏耀.加涅教学设计的原理、模式与方法[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4):242-244.

[3] anderson lw,krathwohl dr.taxonomy for learing,teaching,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bridged edition.)[m].new york:longman,2001.38-62,63-92.

[4] krathwohl dr.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an overview [j].theory into practice,2002,(4):212-218.

[5] 王汉松.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评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65-71.

[6] 盛群力,褚献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9):90-96.

[7] 张秀芳.程序教学理论的形成及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 24(6):51-52.

[8] 第五红艳.启发式教学的优化与创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专辑):317-319.

[9] 冯德福,张会明.浅谈研究性学习与发现式教学法[j].数学教学通讯, 2003,29(9):27-28.

篇6

基金项目:本文为红河学院“经济统计学专业调研”项目(项目编号:ZYDY142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统计学专业转型发展研究――以红河学院为例

收录日期:2015年8月18日

一、引言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在地级城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找准与地方支柱产业需求的结合点,立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提供高效服务。本文旨在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结合红河学院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统计学专业转型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统计学专业转型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持续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面对许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红河学院经济统计学专业至今为止招收了三届,在办学上面临着办学历史短、基础薄弱、经验不足等一系列困境,要克服困境,找出转型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缺乏明确性。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主要以培养应用型经济统计人才为主,专业定位应以地方经济社会经济统计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立足地方,服务基层,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应用型,培养学生应用统计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社会经济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近年来,红河学院经济统计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进行了不断尝试,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但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依然是课堂讲授,实践教学缺少全真环境。

(二)缺乏实践实训环境,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经济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经济统计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实践性应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良好实践实训环境的支撑。

1、校内、校外实践方面。在建设校内实验室方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落后,我校的做法比较传统,仅依靠电脑和网络软件,仿真环境和模拟场景严重不足,与先进院校相比,差距较大;校外实践、实训场所较少,实习场地的功能不全,学生想全面深入地实习比较困难。

2、实践教学质量不高。我校经济统计学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大多缺少行业、企事业管理实践经验,同时现代企事业之间的竞争,对实践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企事业更加重视经济效益,导致企业对高校的学生实习和实训积极性不高,多数企业不愿让学生真正深入生产一线,介入企业生产运行的核心过程,使得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3、实践教学考评效果不理想。经济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是通过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校外实习是通过深入企事业、地方统计部门等实际进行观察和学习。我校在实践教学考评方面,考评体系不科学,制度不严格。首先,教学考核方法不科学,学生实践成绩的评定一般根据出勤情况、实习中的表现,所上交的实训报告或小论文判断;其次,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及应有的激励机制,由于经济统计专业学生人数较多,我院专业教师人数较少,教师很难及时准确地对所指导的学生逐一跟踪检查,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也忽视了学生实践过程中创新能力、协调能力的培养。

4、案例教学方法应用不足。在实践教学方面,案例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厚的实践经验,并具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及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能力,而我校教师都没有在企事业、地方统计部门等真正从事经济统计工作的经验,因此对案例的现实性缺乏把握,在指导实践实习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

(三)师资队伍匮乏,实践经验不足。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升本以后,不断发展新专业,急切的增加专业数量、扩大招生规模,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最为明显的就是在学生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专业教师数量增长严重滞后,个别高校的部分专业甚至出现二三个人支撑一个专业的现象。目前,红河学院经济统计专业就面临着这样的办学困境,连基本的专业教师都无法保障,更谈不上保障培养应用型人才所需“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在现有教师中,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少之又少,具有实践背景的“双师型”师资的匮乏是制约当前我校经济统计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瓶颈。

(四)服务地方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推动校企互动发展的措施力度不够大。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都设在地级市,办学上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就我校而言,服务地方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在校企合作项目上,仅仅满足于跟企业合作办学,停留在浅层次的知识培训上,没有形成办好应用型专业的产学研相结合机制。此外,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人员流动也存在政策上的诸多障碍。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统计专业转型发展路径选择

(一)准确定位经济统计专业办学目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应用型为导向,在完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突出实践能力训练。培养既具有坚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又懂统计方法,并能熟练掌握现代计算手段的经济统计人才,其毕业生既是统计人才又是经济人才,应当既能胜任企事业和政府部门的统计业务,又能从事市场调查、市场预测、经济信息分析和其他经济管理工作。从我校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角度上,专业设置要考虑到当前经济、行业、产业特点,还需考虑到经济结构的调整、生产方式的转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学科设置,根据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需要,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应立足“边疆、民族、地方性”,学校要紧扣“地方性”的要求,把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内嵌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面向的服务范围是以地方区域经济为主,同时辐射周边,乃至全国,服务层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设置课程体系要全面考量我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市场取向,专业方向课程的具体设置可以依据专业方向的实际要求来进行选择。

(二)深化经济统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彰显专业特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有效的实践教学,有效的实践教学能使学生增加就业砝码,增强就业能力,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统计学专业要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模式,彰显专业特色。现以红河学院经济统计专业为例,研究如何深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1、多途径创造实践教学条件。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应用型人才只能是句空话,实践教学环节的成功与否,是我校经济统计专业能否真正办出特色的关键之一。因此,要多途径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尽可能缩短毕业生毕业后的适应期。首先,积极与学校争取资金,筹建各种模拟实验室;其次,积极与社会相关培训机构合作,建立合作培训关系;最后,积极与企事业单位、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地方统计部门等洽谈,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2、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经济统计应用型人才。要提高我校实践教学质量需要做到:一是要保障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去接触和熟悉经济统计实务操作,可考虑分批次让教师带薪去企业锻炼的形式,增强教师自身的统计实务处理技能,以提升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二是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培训,提高我校教师统计实践水平,支持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三是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做兼职教授,提高年轻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水平;四是聘请公司、企事业、地方统计部门等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青年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重视实践成果考评。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以及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不仅要重视学生运用统计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要让学生在实践及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对学生既要有量化考核,又要有质的考核。考评可以多种方式进行,如可以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小组形式进行,还可以采用以学生取得的一些职业资格证书、国家及省级证书折算成学分,代替相关课程,也可采用现场演示、让学生进行实践成果的介绍及现场答辩等方式,全面考核实践教学成果。

4、充分恰当的利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济统计专业毕业生要学会数据处理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如核算的方法、指数的方法、统计预测法、经济计量方法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案例教学,强化对统计方法适用性的识别能力以及利用这些方法分析经济数据能力的训练,以我国经济运行真实数据编写案例,结合社会经济的热点问题开展案例教学,积极开展统计实验,将理论方法的教学与计算机软件相结合,因地制宜,建立实习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国家的人口、农业、经济普查,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培育稳定的、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我校要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以培养为主,以引进为辅,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教学队伍。从目前我校来看,师资普遍比较年轻,教师基本上是出了校门进校门的高校本科毕业生、研究生,这种关门教学,很难适应培养有参与市场竞争意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并存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所以,一方面要求教师应定期到企业和实际工作部门参加实际锻炼,不断增强实践经验,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必须建立专、兼结合的开放性的师资市场,有目的的从企业和实际工作部门选择既有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经济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建设一支既是教授又是实践专家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专业学者请进学校,请进课堂,给师生作讲座,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

(四)发挥经济统计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社会功能,做好产学研结合。我校培养经济统计专业人才的目的之一就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所以在学科专业的设置方面要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地方支柱产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我校经济统计学专业才能办出特色。一个好的教师,不仅教学要做好,而且科研也要做好,做到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要切实改变科研与教学、科研与地方经济脱钩的现状。我校要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地方企事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地方统计部门等联合,实现共赢。企事业由于有了高校的技术支持,在攻克技术难题、实现产业化等方面为企事业提供便利;而我校的教师,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研发能力,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或者实习实训等提前接触企业,缩短了毕业后对社会的适应期。这一切将对学校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以及企业长远发展带来积极的效果。

四、结语

我校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转型发展,可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来设置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培养方向,可以与企业、证弧⒁行、保险、地方统计部门等行业联合培养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以市场为导向,整合培养制度,促进经济统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与产业结合,了解产业发展现状,以此来达到真正培养市场需求的统计人才。我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办学功能向应用型发展:第一,确立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共同发展的理念,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校发展的资源不足等问题;第二,以应用研究为方向,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与服务关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教育和智力支持;第三,继续发挥多学科交叉和专业群建设的优势,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紧密结合。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创新型人才;教学改革;地方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222-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家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国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突出的问题日益呈现出来。针对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重要的战略决策,一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应用创新型本科教育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催化作用。因此,向应用型转型是地方本科院校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既顺应了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必然抉择。

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国内低端制造业正面临着东南亚国家的激烈竞争,已经不占有优势,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低成本、低附加值、高耗能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生态平衡破坏严重,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形势要求我国的经济模式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经济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技术创新,尤其是渐进式的创新,迫切需要具有各类德才兼备、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如下。

1.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知识要求。应用创新型人才应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情感逻辑和数学逻辑等四个方面,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有助于获取相关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形成科学的方法论和哲学意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进行技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从技术角度来看,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基本的实践技能。只有将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融合,才能对具体的技术进行有效创新。因此,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

2.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应用创新型人才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力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性能力是指在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开拓新领域,进行知识整合和创新,使所从事的活动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创新性思维在技术创新性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创新性思维是指\用独特的思维方法,创新出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以及相应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心理活动过程。技术应用能力是指应用所学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力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

3.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创新人格要求。应用创新型人才除应具有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创新性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外,还必须具有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独特人格,创新人格应具有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任劳任怨,敬业爱岗,开拓进取、除旧创新等特点。应用创新型人才必须陶冶情操,培养创新人格。因此,创新人格是实现传统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以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条件。

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迫切需求应用创新型人才。为服务地方区域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创新型本科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所面临的迫切性和必然性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过程中,应该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制定服务地方区域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其具体实现措施如下。

1.加强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转化教学理念,依托地方企业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的方式,为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建立以合作办学和合作育人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实现专业发展定位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对接,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授课计划,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任职要求之间的对接。这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地方本科院校相关专业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提高专业内涵建设水平,提升教师科研及技术应用能力,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环节学习,按照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由企业承担相关实践环节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双方互利共赢。这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建立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对接。

2.产学研相结合。为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进行深度合作,通过产学研有机的结合,建立产学教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地方本科院校要把握好发展机遇,大力推进产学教融合,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具体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大学科技园作为教学、科研与产业相结合的重要基地,成为高校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基地、创新和创业人才培育的基地、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催化的基地以及应用创新型人才培育基地。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教育理念先进、专业知识扎实、具有丰富实践技能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地方本科院校具有行业实践技能的教师比较少,需要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积极聘请地方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的实验实训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课程教学、学生技能鉴定、科技竞赛辅导等工作;地方本科院校每年派遣一定数量的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支持和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新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发和社会服务;积极开展在职高校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强化企业实践经验,积累社会实践经历。只有不断提高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才能满足应用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俊鹏.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作用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17:47-48.

篇8

一、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忽略专业差异性和教学受众的特殊性。教学内容雷同在教学实践中非常普遍,教师往往会忽略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努力追求全面讲授课程,使得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与对本专业的学习之间出现断层,对于各专业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一带而过,无法深入讲解。正是由于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专业针对性,无论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还是从课程安排时间上,都存在“全面性”特点,把相同的案例和教学内容当成包治百病的“万能膏药”。对于学生们而言,由于这种案例分析与本专业联系不大,难以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便会《经济法》课程失去兴趣,教学效果欠佳。

2.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断层。《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涉及日常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学生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但现实中的经济法教学却常常偏离上述基本原则。将绝大部分时间放在理论教学方面,忽视实践教学环节,非常不利于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由于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诸如《法律基础》等法律类课程,仅仅依靠每周3个学时学习理论内容涵盖广泛的经济法课程,给他们学习带来不少困难,同时也让教师完成教学计划方面压力倍增。

3.基础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之间的比重不均。如何合理分配理论授课与案例分析之间的比重,这是教学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公认的教学方式,但问题在于如果理论讲解不够透彻,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够清晰,案例分析根本无从谈起。在这种情况下,案例讨论只能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讨论过程中会出现冷场或者偏离案件主体的情况,而且由于教师个人分析案件的时间过多,学生同样还是缺少自由分析的机会。

4.案例单一陈旧。目前《经济法》课程的案例教学主要存在着案例单一陈旧的问题。在案例教学中,案例资料的选择非常重要,如果信息量不够丰富,不够贴近现实生活,很难引起学生对相关理论和知识的思索,并会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案例资料是否属于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也是选择案例资料时应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

5.考核方法单一。由于《经济法》课程的考核不受重视,因此考核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数教师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为主,当然也有部分教师会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但案例的选择往往过于简单,只要得出结论即可。这些考核方法无法达到全面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目的,也无法科学地评价教学效果。

二、解决问题的改革建议:

1.应区分不同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相同教材,也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换而言之,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要因专业不同而异。在教学内容和教案设计方面,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法学类经济法教材的体系进行安排。而教材的内容往往过于广泛,如高晋康主编的《经济法律通论》分为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行为和、物权法、知识产权法、合同法、侵权行为法、公司法、破产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现代竞争法、税法、银行法等,内容多为对法律规定的简单概述,内容虽然广泛,但在客观上加大了学生自学的难度,学生单纯依赖课本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法律制度的原理和内涵。笔者在教学中通常都会增加很多书本外的内容,同时着重讲解各部门法的重点部分,以使学生充分理解、吃透基本法律原理。

2.对于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断层以及基础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之间的比重不均的问题,笔者主要通过案例教学解决。经济法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法律原理多,传统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思维和主动分析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案例深化理论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理论层面上升到应用层面,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表达和分析能力。但案例教学过程中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选取案例。如果直接将真实案例引入教学,学生很难找到分析的切入点,无法将整个案例进行全面剖析,同时教师也很难把握课堂教学。因此适当精简案例内容,并且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紧密结合,教学效果更好。

3.对于案例单一陈旧的问题,关键在于能否适时引入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遇到学生较熟悉的经济生活问题时,直接给出经济法案例,由学生独立思考后作答,随后再将法律条文解释放在其后。如此一来,案例在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的同时,还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理论知识。若遇到学生不熟悉的经济生活问题,则需要事先讲解法律条文,随后引入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案例都不宜过长,避免将过多时间放在案例介绍上,而使得分析环节过于薄弱。

4.对于考核方法单一的问题,除了通过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还应将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纳入考量范畴,即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积极主动性。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1-0032-02

一 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力得到了极大促进,这是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无法相提并论的。经济活动变成了有史以来影响人类生活层面广阔而深远的主导力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资本、人口、科技等的广泛流动,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更为迅速和快捷,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的大发展。经济现象和过程也变得愈发扑朔迷离,促使人们模仿物理和化学等试验方法探寻经济活动自身的本源和发展规律。实验经济学的实验方法为经济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复制性和可控程度。

实验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在可控制的实验环境下对某一经济现象,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实验者行为和分析实验结果,以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或提供决策依据的一门学科。一般认为爱德华・张伯伦(Edward Chamberlin)1948年在哈佛大学课堂上进行的有关供给和需求的实验正式揭开了实验经济学的序幕。真正将实验方法规范化并使之成为经济学不可或缺的手段的,则应归功于张伯伦的学生弗农・史密斯(Vernon Smith)。1962年史密斯[1]将他多年的实验“双向拍卖交易市场机制”进行总结,在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竞争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一文,该文可称为实验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它不仅标志着实验方法已在主流经济学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也为以后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史密斯也因此被称为实验经济学之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通过史密斯[2]、卡尼曼(D.Kahneman)[3]、查理斯・普洛特(Charles Plott)[4]、柯林・凯莫若(Colin Camerer)、恩斯特・法若尔(Ernst Fehr)、查理斯・罗思(Charles Roth)[5]、宾莫(Binmore)、史雷佛(Shleifer)、阿莱斯(Allais,M.)、巴特利奥(Battolio,R.)、卡格尔(Kagel,J.)、霍特(Holt)、霍夫曼(Hoffman,E.)等一批实验经济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实验经济学得以不断完善,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同时也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成为经济学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分支之一,它的影响遍及经济学以及其它社会科学学科,其在政策分析、决策和评估上的实用价值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欣赏。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实验经济学的著作、研究团体和实验室发展极为迅速,从美国传播到法国、英国、德国、荷兰、西班牙、意大利、挪威、瑞典、加拿大、尼日利亚、日本、韩国、印度和中国等国家众多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已注意到实验经济学的新动向,中国人民大学率先于1994年成立了我国第一家经济科学实验室,其后我国许多院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和北京机械工业学院等先后也成立了类似的实验室。但直到2002年诺贝尔奖授予给史密斯和卡尼曼两位实验经济学家之前,国内知道实验经济学的人数不多。

纵观国内研究文献,我们发现介绍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以及代表人物与贡献的文献居多,并且重复性较高。针对实验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如何继承和发展、开拓等方面问题的研究较少,更缺少有针对性的纵向和横向比较研究。

二 代表性高校经济仿真实验室的比较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的实验经济学研究中心是以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农・史密斯(Vernon Smith)教授名字命名――“Smith实验经济学研究中心”,史密斯亲自出任中心主任之职。2004年12月,研究中心的Smith实验经济学实验室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Smith实验经济学实验室拥有24立的PC用户端操作机、2台控制端专用分析机和1台终端服务器。实验室从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引进了最新的实验经济学应用和研究软件程序并进行了汉化处理和自主延伸开发,实现了实验操作完全网络化和局域网络自动管理,目前实验室所用软件包括实验用软件和编程软件。

南开大学泽尔滕实验室(SelLab)成立于2003年11月,这是中国大陆第一家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名字命名的经济管理实验研究基地。泽尔腾实验室分为理论模拟、应用商务、模拟评价三个专门实验室。南开大学泽尔滕实验室现已聚集了包括泽尔滕(德国波恩大学教授,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James A. Mirrlees,英国剑桥大学教授,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山姆・桑德(Shyam Sunder,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简・富兰克(Janes L. Frank)会计学、经济学、财务学讲座教授、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家加拿大Simon Fraser大学JACK L. KNETSCH教授在内的一批中外学者作为实验室的学术委员。2003年11月17日,在实验室揭牌仪式上,泽尔滕教授说,这个实验室是一支非常有能力的团队,所做的将是“开创性的工作”。

上述两所高校的经济试验室具有各自的特点:上海交大实验经济学研究中心更多关注的是软件和硬件的配置、实验室的具体利用。南开大学泽尔腾实验室更注重的是师资力量的引入和培训。从经济试验室研究效果来看,往往是更务实的高校发表更多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如: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但是国内高校实验经济学的成果往往更多的是关注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发展脉络以及国外在此方面研究的发展阶段的述评性文章,极少看到实验经济学在中国的具体运用。一个最可能的原因是理论研究的成果众多,容易理顺和梳理;而应用研究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做具体实验。从这方面来看,同国外学者比较,国内学者还缺少认认真真做学问的踏实肯干精神。国内学术研究如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认真;少一些大干快上,多一些辛勤努力,这种学术研究精神才更是值得期待的。

三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湖南文理学院实验经济学研究发展之路

作为国家试点的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湖南文理学院,其经济与管理学院为本校第一大学院,为了培养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在学校内开展经济仿真实验显得尤为重要。同国外高校和国内名校比较,在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方面,我们还很落后。首先,从硬件环境来看,经济与管理学院还没有正规的经济试验用的实验研究中心性质的实验室。财务管理、会计实验室一直承担这个经济试验任务。该实验室总共四个教室,配备100多台电脑,但时常有一台或者两台电脑有问题不能应用。经济与管理学院共有2000多学生,经常同时有200多人同时上机实验课,这导致有几处2~3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的情况,这种试验环境直接导致实验结果的可信度是大打折扣的,单个人的实验结果不可避免的受到使用同一台电脑的同学的影响,而独立的思考和选择正是经济学实验的关键环节所在。其次,软件方面,目前还缺少同国际高校或者国内名校经济学实验接轨的软件,很多正版软件还没有购买。第三,在师资方面,我们还缺少内行的实验经济学指导老师。最后,在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方面,我们还是空白。因此,在发展实验经济学方面,在经济前沿理论和应用的追随方面,我们还远远落后。

寻找到造成差距的原因,找到阻碍前进的羁绊,就有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使追随发展成为可能。

首先要培训或者引进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方面的师资力量。从现有条件来看,一个现实的选择是选拔几个在此方面有发展潜力的老师进行出国或者出校培训,无论对于经贸学院、管理学院和财经学院而言,要想在实验经济学领域有所发展,这是首要并且是迫切的条件。其次是在现有师资条件下,改善和完善实验室软件和硬件条件。除了给予足够的实验空间、配置足够数量的电脑,购买正版的应用软件,还要有针对性的向实验教学的扶持和倾斜政策,这是理论教学和应用教学结合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是满足市场需求的导向策略。在目前国内高校实验经济学研究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下,上述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在实验经学领域的跨越式追赶,否则永远只能是追随者。

参考文献

[1]Smith,V.L.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mpetitive market behavior[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270(3):111-137.

[2]Smith,V.L.Economics in the laboratory[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4,Winter.

[3]Kahneman,D.and Tversky,A.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1979(47):263-291.

篇10

(一)封面

要能反映评估项目的名称、为谁所作、谁作的评估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的时间。

(二)摘要

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被评估项目所处地区的市场情况、项目本身的情况和特点、评估的结论。摘要的读者对象是没有时问看详细报告但又对项目的决策起决定性作用的人,所以摘要的文字要字斟句酌,言必达意,绝对不能有废词冗句,字数以不超过1000字为宜。

(三)目录

如果可行性研究报告较长,最好要有目录,以使读者能方便地了解可行性研究报告所包括的具体内容以及前后关系,使之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快速地找到其所要阅读的部分。

(四)正文

这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体,一般要按照逻辑的顺序,从总体到细节循序进行。要注意的是,报告的正文也不要太繁琐。报告的厚度并非取得信誉的最好方法,重要的是尽可能简明地回答未来读者所关心的问题。

(五)附表

篇11

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不断重视,研究热点不断更新。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侧重于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到目前提出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科学及技术研究工作不断丰富,并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1]为适应这一发展,我国开设环境科学专业的250余所高校都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2]为了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竞争力,开展高效优质的科研创新培训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法宝。中国矿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创办于1993年,该专业立足于学校的煤矿研究特色,在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矿井水害与地质灾害防治、煤矿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等方向具有鲜明的特色。笔者结合中国矿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实践,在本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体系和长效机制上进行了探索。

 

一、环境科学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国内知名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均以培养科学理论基础扎实、环境科学研究与管理技能熟练,能解决环境科学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在中高年级学生中均开设诸如科学创新方法、环境科技自助实验等科研创新类课程或实践环节,注重环境科学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也十分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例,该专业在课程体系中分别设置了Theory & Practice in Science、Analysis of Scientific Data课程和Science & the Environment项目实践环节,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科研创新培养模式,这种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究欲望和能力。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培养机制和实践教学体系尚未成熟[3],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的教学指导积极性和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够、科研兴趣未能有效激发;2.科研创新培养的教学方法还略显僵硬,当前许多高校以单一讲解的理论知识传授方法不能适应该专业科研的特点;3.开设科研创新实践培训的系统性与针对性不强;4.对学生创造性实验和数值模拟能力的培训偏弱。

 

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体系与教改实践

 

按照2008版和2012版教学大纲要求,中国矿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在高年级开设了16学时的专业必修课科研创新,这属于重要的科研实践环节。笔者结合本校环境科学专业科研创新课程教学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在优化课程教学模式、丰富课程教学资源以及强化科研能力培训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教改研究和实践。

 

(一)启发式科研创新培训模式与训练方法

 

启发式科研创新的培训贯穿于科研实践的全过程。首先是启发式选题。在课程中利用2学时开展科研小组头脑风暴式研讨,通过布置3分钟图片立意论文及其宣讲活动,锻炼学生创新选题的能力。其次,启发式学习,提出“边学习、边思考、再学习、求创新”的思想,启发学生针对选题,带着问题开展创造性学习,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阅读不同类别科研文献和开展文摘的能力,对学习心得的研讨。再次是启发式方案选择研讨,根据典型案例,开展研究方法与具体方案选择研讨,指导教师进行具体方法措施的讲解与培训。最后是启发式成果表达训练。模拟在线成果发表和学术会议,对小组科研创新成果进行展示,课程指导教师充当专业评审员角色,点评成果并对学生的改进内容进行启发。

 

(二)模块式案例题库建设

 

开展面向特定科研能力培养的模块式教学案例题库。案例库兼顾本校专业特色,重点制定了矿区环境地质灾害、地下水污染与修复、矿山生态修复、环境污染控制与工艺优化等方向的案例题库。例如《大屯矿区地下水超采与地面沉降评价》锻炼学生对现场环境地质灾害调查、收据整理和分析评价的能力,《贾汪废弃矿区地下水污染模拟》和《二氧化碳注入煤层模拟研究》锻炼学生地下水污染模拟和多重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的能力,《某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模拟实验研究》锻炼学生对采样、土柱模拟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成果的表达能力等,每个案例制定相关的科研训练重点说明、学习指导及作业考核与评价方法,教师也在课程作业中帮助学生组建科研小组,并跟踪指导,进行创新培训。

 

(三)立体式实验与数值模拟技能强化训练

 

结合我校环境科学科研的特色,基于实验科学的方法理论以及学生的知识背景,科研创新开设了8学时立体式实验与数值模拟技能的强化训练。其中包括:地下水污染的土柱模拟实验、地下水污染与运移模拟软件FEFLOW方法原理和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软件PHREEQC方法原理和应用、多物理场耦合模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在地下水科研中运用等方法的讲解,并通过作业研讨和答疑环节,加强学生创造性实验能力和数值模拟综合能力的培训。

 

三、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长效机制探索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环保工作也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环保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对高层次科研创新型环保专门人才的需求力度也逐步增加。因此,本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应仅局限于一门课程的内容。结合中国矿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发展实际,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构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一)全面构建科研教学管理体系

 

首先,由学院教学、科研主管领导协同学校教务部门分管专员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具体指导、审查、监督和宣传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教学培训活动。其次,构建一套“宽厚基础、突出特色、贴近实际,追踪前沿”的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群体系,重点完善专业基础、专业特色以及专业前沿课程群的建设。再者,组建环境科学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实现创新团队动态管理,将一部分学生吸收到导师的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对考核优秀的学生优先推荐进入“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最后,从学院层面加大资金投入,增设有利于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科研开放基金项目。

 

(二)综合利用多层次科研实践平台

 

以环境科学与工程“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发展为契机,利用课程实验、开放性实验、毕业设计等环节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鼓励本科生参加学校“现代分析与计算中心”的培训课程和进入导师科研实验室,认识并学会本专业相关的高尖端测试仪器测试与分析方法;利用基于本专业成立的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实践中心等实习实践单位,提供本科生认识现场问题、转化与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实践场所,并结合科研项目让学生更好地深入现场的科研工作中。

 

(三)充分发挥科研创新活动导师制的作用

 

自2010年以来,学院已经为环境科学专业大三、大四的本科生配备了专业导师。导师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引导、专业理论学习指导、生活教导、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等以外,更多会结合自身的科研项目和经历,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目前,本专业已经深入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分入学新生导师制和高年级专业导师制。要充分发挥导师作用,加强学生与导教师之间的沟通,积极吸纳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以研促学,进一步激发和培养本科生的科学探究热情与实际工作能力。

 

(四)科学建立激励和评价机制

 

为了解决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精力不集中的问题,要完善教师激励措施,改革工作量和成果评价制度,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主动参与本科生科研活动;在学院层面设立特定的优秀指导教师奖励,以促进配套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制度的建设。针对近几年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开展热情不足、技术含量不高、思路新颖欠缺、持久性不长、广度和深度不够等问题,我们在科研活动成绩评价、个人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互评等环节进行激励,制定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开展更多、更新、更深的科研活动。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