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8:44: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财务内控审计的重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130-02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审计对象、审计目标、鉴证业务类型及标准、审计师的职业责任和审计报告类型等方面内容不同;在审计程序、审计取证方法和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上又相互关联。基于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进行整合,对于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内控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结合起来应用会取得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但如何在实务中将内部控制审计与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尽可能融合,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告审计存在着多方面联系
(一)两者的最终目的一致
虽然内控审计与财报审计二者各有侧重,但最终目的均为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为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
(二)两者都采取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注册会计师首先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识别和评估重大缺陷(或错报)存在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
(三)两者都要了解和测试内部控制
根据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定义和评价方法相同,都可能用到询问、检查、观察、穿行测试、重新执行等方法和程序。
(四)两者均要识别重点账户、重要交易类别等重点审计领域
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告审计中,需要评价这些重点账户和重要交易类别是否存在重大错报;在内部控制审计中,需要评价这些账户和交易是否被内部控制所覆盖。
(五)两者确定的重要性水平相同
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告审计中确定重要性水平,旨在检查财务报告中是否存在重大错报;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中确定重要性水平,旨在检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由于审计对象、判断标准相同,因此二者在审计中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亦相同。
二、内控审计与财报审计结合的优点
内控审计与财报审计两者结合可降低审计成本。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五部委再次联合了《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并对我国企业提出具体要求:自2011年开始,上市公司需要逐步M行内控审计,注册会计师可以进行独立的内控审计,也可以将内控审计与财报审计相结合。
财报审计在我国发展时间较长,体系已经比较成熟,而内控审计出现较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虽然从审计范围、使用方法和审计流程上来看,财报审计和内控审计存在很大的不同,但从注册会计师为两种审计所提供的审计服务来看,内控审计和财报审计的目标都是保证鉴证业务的合理性,确保财务报表具有参考价值。因此,两种审计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可以互相借鉴,进行有效结合。
将内控审计和财报审计相结合,可以更加有效地完成审计工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三、内控审计与财报审计在不同阶段的“结合”
内控审计与财报审计一样,都包括计划阶段、测试阶段、发现缺陷阶段和报告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内控审计与财报审计相结合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一)计划阶段
内控审计工作主要涉及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企业审计工作所需时间等,财报审计工作主要包括制定详细的企业总体审计策划等。对企业而言,内控是否存在巨大风险或者漏洞,是以会计报告是否发生重大错报为依据的。因此,在内控审计过程中需要对财报审计予以高度重视,并对财报审计工作进行详细了解。而如果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内控审计发现财报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将利于财报审计的下一步进行。在审计计划的初期采取内控审计和财报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可降低审计成本,增强审计的准确性。
对审计进行测试是财报审计和内控审计的关键步骤。财报审计大多采用实质性测试的方法,内控审计大多使用控制测试的方法。实质性测试可以对审计结果进行一定的支持。但是,当财报审计认为财报内容可能具有重大风险而财报审计过程中存在程序缺失时,就需要内控审计控制测试的配合。
进行内控审计控制测试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更加充足的证据,以对内控审计有效性和财报审计风险分析结果提出佐证。因此,只有内控审计和财报审计的测试有效进行,才能保证内控审计和财报审计相结合的有效性,确保审计结果的合理性。任何制度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内控制度也不例外。
内控缺陷可以划分为设计上的缺陷和因为运行不畅造成的缺陷,而缺陷的严重程度也会对内控产生重要影响。有些内控制度的缺陷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严重的影响,而某些缺陷可能对企业生产经营只产生很小的影响。
因此,评估内控缺陷对于审计报告的出具具有重要意义。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需要了解内控缺陷的严重性,并确定缺陷到底会对内控产生什么影响。内控缺陷影响程度可以通过相关性分析等方式来确定。
(二)报告阶段
注册会计师需要综合分析证据价值,对控制的测试结果、财报中的风险等问题,不可随意了事。而根据我国内控审计的相关规定,将内控审计和财报审计相结合的审计,需要同时出具两份审计报告。在出具内控审计报告和财报审计报告时,需要注明该注册会计师同时进行了内控审计和财报审计,并说明审计意见类型。
四、内控审计与财报审计结合的“关键点”
为了将内控审计与财报审计进行“完美结合”,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注重划分审计界限
虽然相关规定明确可以同时进行内控审计和财报审计,但是内控审计和财报审计仍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同。因此,需要明确划分内控审计和财报审计的审计界限,以防内控审计和财报审计独立性的缺失,影响审计报告结果的准确性。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内控审计时不可直接使用财报审计的结论数据,同样在进行财报审计时也不可以直接引用内控审计的结果数据。
(二)从财报审计中查找内控审计的突破口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明确指出,注册会计师需要使用自上而下的审计手段进行内控审计。这种审计手段最先出现在财报审计领域。注册会计师要先对财报的风险进行整体评估,之后再逐步深入,把握重要项目的重点问题。而由于财务报表是注册会计师可以较快获得的一手资料,因此注册会计师需要快速找到财报审计的关键点。财报反映出的问题,在某些时候也是内部控制失效所致。因此,通过财报中反映出的问题还可以寻找到内控审计的突破口。
(三)注重财报细节把控,查找内部控制缺陷
在进行财报审计分析时,注册会计师一般会关注财务报表的各项内容,并对其中的重点项目进行重点分析。只有对财务报表中某些关键细节进行把握,才能更好地将内控审计与财报审计相结合,减少审计工作量。同时,在识别财务报表的重要项目后,注册会计师还需要清楚确定财务报表中存在风险的这些项目的可能来源及发生原因。对财务报表寻根究底的分析态度,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快速发现财报中隐含的风险,找到企业内控存在的问题,做出正确的财报审计和内控审计判断。
每个公司的瓤刂贫榷疾皇鞘全十美的,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某些重大的内控缺陷将导致企业面临极大的经营风险。在进行内控审计时,一旦发现了内控制度的缺陷,注册会计师就要准确判断,要通过综合测评等方式全面了解内控缺陷的严重性,并确定该内控缺陷对企业进行内控造成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四)把握企业整体风险,寻找有效的审计方式
内控审计和财报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促进注册会计师更快速、更准确地把握企业整体风险,寻找更加有效的审计方式。同时,有效的审计手段将会减少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量,减少注册会计师审计“绕弯”情况的出现。另外,对企业整体风险的把握有利于审计的顺利进行。只有整体把握风险,才能集中力量寻找审计工作中的关键问题,最终出具合理有效的审计报告。
(五)加强学习培训,合理配置审计小组成员
内控审计在我国起步较晚,审计模式并没有完全成熟。这对于很多注册会计师而言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对这方面的审计流程进行重新学习。而将内控审计和财报审计相结合,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把握内控审计或财报审计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将会造成整体审计分析结果存在偏差,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带来较大风险。同时,审计小组的人员配置将直接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合理挑选审计小组成员,并进行相应的培训,降低注册会计师的从业风险,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昭新.浅谈整合审计的实务操作.现代商业,2012(10)
[2] 韩传兵.内部控制审计相关问题浅析.北方经贸,2012(4)
一、引言
财务内控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心,涉及经济安全和财务信息,对审计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审计。至于财务内控如何影响审计,将是本文接下来讨论的重点。
二、财务内控对审计的影响
(一)财务内控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财务控制在维护经济资源安全和保证财务报表真实性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从而降低了其的自身风险,进而降低了审计风险,相反,财务控制存在缺陷,或者没有得到有效运行,企业自身的风险就会加大,导致审计风险增加。
(二)财务控制对审计效率的影响
财务内控就是影响内部环境复杂程度的重要因素,如果完善的财务内控得到有效运行,各项经济业务就能按照预先设定的轨迹运行,各项财务数据也就也真实、可靠,这样,审计人员可以利用被审计单位生成的资料,减少了一部分环节,节约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
(三)财务内控对审计技术方法的影响
在没有建立财务内控制度之前,审计往往采用事无巨细的详细审查方法,在建立起财务内控之后,审计方法和手段丰富多样。一方面,审计需要对财务内控进行审计,财务内控是一系列制度运行的轨迹,无法定量,需要对其执行情况进行审计,一般可以描述,观察其运行的轨迹,重新执行财务内控。另一方面,财务内控也对单位经济业务的审计技术方法产生影响。
三、改进企业财务内控提高审计效率、质量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财务控制体系
企业建立财务控制体系的目标是为了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从而使企业的各项业务顺利的进行下去。但是,如果在财务控制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无论是企业内部的审计还是外部审计,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不会轻易去相信企业提供的各项财务信息。此时,他们会采取额外的手段对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验证。这无疑会降低审计的效率。因此,企业应当根据自己财务业务的情况,建立比较适合自身特点的财务控制体系。
(二)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优化权力与职责的分配
我们由财务风险案例的发生,可以看出,企业财务方面的业务发生崩溃从而影响给审计带来风险,往往和企业内部业务部门的串通舞弊行为存在着联系。因此,财务控制体系的建立并不等于企业财务不会发生任何问题,财务控制不能得到有力执行才是问题所在。因此,企业要明确审计、监察和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的财务控制职责,严格监察财务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监察人员应当采取定期或则不定期的方式、重点监测以及抽查跟踪的方式,对各业务部门进行监督和监察,这样能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三)重构企业组织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财务控制环境
董事会对于企业内部来说,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并管理着企业的财务和经营,从某方面来说它决定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于外部来说,是公司的形象代表并进行各种主要的活动。因此,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设上,应当确立董事会的核心地位,并在某些机构引入独立董事,对企业内部的运营进行监督。而监事会应该充分发挥其监督的职责,对企业管理层的决策和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监察,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等。而企业的经理层应该具备风险防范意识,保证财务控制制度得到有力地执行。
四、结论
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和企业审计是不可分割的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内部控制尤其是财务控制的重视。内外部审计在对企业审查时,会在必要的时候以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作参考,在这个层面来讲,财务控制影响着企业审计。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内部财务控制的体系建设,它不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审计的效率以及成本,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有利的地位。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要求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率先实施内部控制审计(以下称“内控审计”)。自2012年1月1日,内控审计的范围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
内控审计的范围是财务报告相关内控,具体包括:1.企业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而设计和运行的内控:2.用于保护资产安全的内控中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相关的控制。同时,由于内控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项审计业务,《指引》及其实施意见要求进行二者的整合审计,以使在内控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中获取的审计证据应当相互印证,相互利用。
根据笔者的实践接触,广大CPA普遍有两个困惑:1.如何对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进行有效整合:2.由于CPA大量接触财务报表审计,善于发现数字逻辑的错误,但是很少接触管理咨询工作,对于咨询所需要的综合逻辑判断普遍感觉困难,这就导致了内控整体层面的审计成为难点。
对此,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以HN公司为案例,分析其基于整合审计的内控整体层面审计思路。
二、案例介绍
HN股份公司系A+H上市的大型国有企业,按照证监会的要求2011年度必须接受内控审计。HN公司纳入合并报表的公司共有7家,其结构如下:
1.上述下属子公司中,只有L4系有当地股东参股,其他公司均系HN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2.L1-L5系传统业务板块单元,由于该市场属过度竞争市场,整体效益不佳,故HN公司为整合资源,对传统业务板块进行了统购、统销管理模式,该单元下属各个企业自身对产品生产质量和生产过程耗费等指标负责:
3.K1、K2系高端超薄业务单元,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市场竞争力较强,整体效益好,其中K1是HN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故HN对其采取的是独立经营,通过股权进行控制的管理方式。
三、整合审计的思路
(一)内控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
对于HN公司而言,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对内控的关注要点主要是:1.风险评估过程中了解企业内控,以确定企业财务报表层面是否存在重大风险:2.只在认定层次,拟确信内控有效的基础上,安排实质性测试程序的范围、深度,和仅实施实质性程序并不能够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这两种特定情况下才需对内控运行进行测试。
然而,内控审计要求我们对HN公司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控设计、执行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其关注要点在于:1.了解HN公司的财报相关内控:2.对财报相关内控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
通过对比发现,在财报审计中主要是侧重对财报相关内控的了解,内控实施的有效性测试并非必然程序。而内控审计中,对于所了解到的内控,必须进行有效性测试。
(二)对HN公司的整合审计思路
针对HN公司财务报告整体层面相关的内控,在财务报告审计中只需要通过访谈(询问)、观察、穿行测试进行,了解其设计是否有效,以满足风险评估的要求。而在内控审计中,将在此基础上考虑:1.控制是否得到一贯有效的执行:2.控制的精度是否足以约束、弥补、取代认定层面(流程)的控制。因此,内控审计中将独立安排对财报整体层面控制进行有效性测试,其测试结果直接用于支持内控的审计意见,同时,可以对财报审计的风险评估起到辅助的印证作用。
HN公司实行统购、统销经营模式下的采购、销售、存货等流程;独立经营模式下的资金、往来等流程,直接关系到其重要账户余额和相关认定的准确、完整。因此,按照整合审计的思路,内控和财报审计均需要对其内控的有效性进行测试,并且二者应当基于同样的重要性水平,其测试结论应当为两种审计所共享。如果在测试中识别出某项控制缺陷,一方面要评估其对内控审计意见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应当评价该项缺陷对财务报表审计中拟实施的实质性程序的范围和深度的影响。
三、小结
综上,整合审计过程中,对于企业内控的有效性,无论是整体层面还是流程层面,无论是设计方面还是运行方面,都必须进行审计测试,其结论用于支持内控审计意见。具体体现为:
1.整体层面审计测试结论,将支持财报审计的风险评估,但不可作为财报审计的控制测试的替代程序:
2.流程层面的审计测试结论,将直接取代财报审计中对认定层次的控制测试,并且这种控制测试在财报审计中是必不可少的。
四、整体层面审计思路
依据整合审计的逻辑,内控整体层面的审计应当按照如下程序进行,同时结合HN公司的案例,分析如下:
(一)风险评估
基于前述的整合审计思路,我们对HN公司进行了初步的风险评估,并关注到HN公司2011年度发生了下列重大事项:
1.实际控制人发生重大变动,公司大股东HN集团公司整体并入央企中国XX集团公司:
2.下属子公司(L4)因设备老化和脱硫技术改造无法进行而导致两条生产线停产:
3.HN公司董事会成员和总经理发生变动,总公司及子公司管理层人员变动较大:
4.HN公司进行了大量人员分流,分流人员占原企业人员的47%。
我们认为上述事项将在以下方面影响HN公司财务报表的整体风险:
1.实际控制人的变动将导致关联方发生重大变化,关联交易认定和披露风险增加:
2.生产线停产导致重大非常规性事项发生,相关会计处理的确认基础发生改变,并且在资产剥离过程中存在潜在的舞弊风险:
3.治理层和管理层发生变动,导致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内控的关注程度,以及治理层的参与程度均发生变化,控制环境存在较大潜在风险;
4.人员分流对HN的人力资源状况造成重大影响,相关关键控制岗位是否存在,控制人是否具有胜任能力均存在疑问,控制环境存在较大风险。
(二)识别和了解整体层面的控制程序
结合风险评估的结果和以前年度对HN的审计经历,并考虑整合审计时财务报告风险评估的需要,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识别HN公司整体层面的内控:
1.HN公司的控制环境因素,具体包括:(1)HN新治理层和管理层对胜任能力(财务相关岗位)的要求和重视程度;(2)组织结构的调整与授权分配(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是否合理;(3)新人力资源政策能否保证关键岗位的设置合理,关键人员不流失,在岗人员具有胜任能力;(4)新治理层的组成和运作方式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还需关注董事会下设的各个专 业委员会),治理层与管理层之间如何划分权限;(5)治理层、管理层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监控财务报告的生成过程;(6)内部审计如何开展,并向董事会报告。
2.凌驾风险的控制,具体包括:(1)针对重大的异常交易是否设计并有效运行了控制程序(尤其关注L4公司的停产和资产处置):(2)关联方的界定和交易控制程序是否得到有效的改进和执行:(3)治理层和管理层对于决定财报基础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是否具有有效的评估、沟通和决策程序;(4)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薪酬确定程序是否合理、薪酬考核程序是否客观,相关财务指标如何与之关联,是否存在不切实际的目标以产生机会主义行为;(5)治理层对管理层经营情况的监督程序是否有效。
3.财报相关信息的传递控制,具体包括:(1)HN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的财报编制流程;(2)HN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与运用程序:(3)总分类账中会计分录的编制、批准和处理程序;(4)财报的调整程序;(5)财报的编制与审批程序;(6)财务信息系统运行程序;(7)管理层与治理层对财报流程的监督程序;(8)合并范围的确定与合并报表的编制程序。
4.内部监督控制程序,具体包括:(1)定期进行经营活动的分析,以复核相关运营成果的准确可靠;(2)定期的预算执行与成本控制分析;(3)由独立部门组织的定期实物监盘程序,以确保财务系统中所记载数据和实物资产的统计数据得到核对监督:(4)审计委员会的运作及其对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引导;(5)董事会的内控自我评价报告及其形成过程(关注自评报告形成的依据)。
5.风险评估控制程序,具体包括:(1)HN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工作程序;(2)查阅HN公司的风险管理矩阵、剩余风险排序清单,分析其中是否包括对财务报告有重大影响的风险分析:(3)查阅HN公司的风险预警指标和风险应对措施。
根据证监会要求的重要子公司定量判断标准(总资产、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三项指标同时要占年度合并财务报表相应指标的2/3以上),我们确定本次内控审计的重点是HN公司本部和K1、K2公司。L1-L5公司系采取统购统销模式管理的同质企业,因此,重点关注有异常事项(停产处置)发生的L4和资产规模最大的L1。另一方面,由于HN采取两种不同管控模式,所以,针对K1、K2两家公司(独立经营)需重新按上述内容了解其整体层面的内控,而对L1-L5(统购统销)只需要在HN公司统一了解其整体层面控制程序。
(三)测试整体层面的内控
HN公司整体层面内控测试的目的是:1.核查整体层面的主要风险点是否均有与之对应的控制程序(重点关注是否存在未有对应控制程序的风险点):2.对应的控制程序是否能够在制度设计上有效防范风险:3.对应的控制程序是否在被审计单位得到一贯有效的执行。
为此,HN公司整体层面内控测试的步骤分为:
一、财务内部控制相关概述
财务内部控制是指水利事业单位为实现单位的战略目标及经济效益等,以财务资金活动为核心,设置相应的管理程序与措施,包括融资、投资、生产与销售等环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出台,为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提供了管理依据和制度保障。在这一背景下,加强水利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单位财务思的管理水平,提升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性。
二、水利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现状
(一)财务内控意识淡薄水利事业单位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中,管理层多注重水利工程及相关管理制度的建设,忽视了对资产的管理,在相关政策指导下,单位虽设置财务部门,但其未根据岗位职责调配员工,部分财务管理岗位存在空缺,甚至会计核算、审批等不相容的岗位由一人管理,财务内控意识淡薄,内控组织机构不健全,制约了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同时单位各部门员工也缺乏财务内控意识,错误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的职责,对财务内控管理活动的参与度及配合性较低,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职业素养等也相对低下,致使财务人员对企业各项活动的参与性偏低。
(二)财务内控制度缺位当前水利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中,由于单位领导层忽视财务内控的重要性,且对财务内控缺乏正确认识,致使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缺乏完善性。具体表现为财务内控组织机构缺位,财务内控制度不健全,现行的内控机制流于形式。如水利建设、水源保护、防汛工程等特殊项目的立项、预算与监管等环节的工作流程与机制等无法适应当前水利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同时,预算管理与内部审计职能多由财务部门兼职,专业知识的缺乏致使单位预算与审计水平低下。例如,S水利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中,过于注重经费支出审批及核算等基础工作,忽略资金管理、财务收支预算及风险分析等工作的开展。财务预算管理中,未综合依据市场环境及单位现状编制预算,致使财务预算缺乏可行性,财务控制也缺乏有效的参照标准,单位的财务核算工作多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三)财务内控执行不到位水利事业单位在实施财务内控管理活动时,由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及水利规模不同,单位的职能范畴及管理手段等存在不同,普遍存在执行不到位现象,且部分单位未依据国家相关制度建立专门的内部组织管理机构,资金管理中未落实岗位分离及轮岗制度。同时,当前单位的财务内控管理中,工作人员主要依据上级的指令实施工作,工作流程及具体的操作章程存在盲区[1]。例如,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是当前水利事业单位的核心管理内容,财务内控管理中,采购办公设备及公务接待等环节的支出预算与核算等存在不合理之处,无法充分发挥预算管理作用,致使多数水利事业单位的财务费用支出以上层领导审批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单位预算管理、收支管理及资产管理的控制力度,造成单位资金浪费严重,降低了单位的财务内控管理力度。
(四)内审监管力度薄弱内部审计监管力度薄弱是当前水利事业单位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单位内部审计的任务量及监管范畴不断增大,但单位未及时设立专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制度也存在缺陷,多数单位的内部审计职能仍由财务部门兼任,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与权威性。同时,水利事业单位受多级政府部门管理,复杂的管理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难度[2]。
三、优化水利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策略
(一)提高思想认知,树立财务内控意识在新经济形态下,水利事业单位要获取健康发展,管理层就要正确认识财务内部控制知识、岗位职责及组织机构等,树立新型财务内控意识,并完善财务内控组织机构,健全财务内控管理机制。同时管理层还需以身作则,在单位内部强化财务内控知识的宣传及专业培训活动的开展,如在宣传栏中开设财务内部控制栏,结合单位发展现状定期张贴文章,并在单位内开展财务内控学习,员工岗前培训及继续教育中添加财务内控知识培训,提升全体员工的财务内控意识。
(二)优化财务内控体系,规范财务管理针对当前单位财务内控组组织机构及制度缺位现象,在新形势下,一方面,水利事业单位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岗位职责等建立专门的财务内部组织管理机构,完善预算部门、内部审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风险管理部门等,健全财务人员委派制度,通过系统完善的财务内部组织管理机构,全面落实岗位分离制度,细化财务内控管理流程,明确部门负责人权利与责任,实现责任到人,进一步提升水利单位的财务内控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3]。例如,A水利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布设了计划编制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部门依据本地区的经济势态、政策文件及单位现状等编制了单位的年度预算目标及长期战略方案,之后与预算部门合作,依据单位上一年度的财务数据规划本年度的财务收支预算,并提交管理层,管理层审批通过后制定发展决策。另一方面,单位要完善财务内控制度,单位要结合水源保护、水利建设、防汛工程等项目的资金利用情况及审批流程,制定内部控制机制,健全预算管理机制、内部审计制度、资金管理体系及风险预警系统,并对项目中的重点风险、重点岗位实施“靶向”监督,实时监控单位财务内控重点环节及财务风险关键点,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三)健全绩效考核机制,落实内控制度要强化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水利事业单位还需构建绩效考核机制,将内控管理融入到各部门日常工作中,并将管理执行成效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中,切实提升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单位还需构建内控执行监管体系,设置专门的监管人员,由其监督各部门及岗位的内控落实情况,并将考核结果与部门员工岗位调配、薪酬水平挂钩,加大奖惩力度,对于绩效考核中有效落实财务内控制度的部门进行物质奖励,并提高部门薪酬水平,未达到考核指标的进行处罚,以充分激发员工潜能,推动单位的长远发展。
(四)构建信息管理平台,促进信息化建设在互联网背景下,水利事业单位需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并推动信息系统化建设。在这一环节中,单位要加强业财融合,升级财务一体化业务系统,完善资源计划系统(ERP),升级预算管理模块、资金安全系统及成本核算模块的功能,并加强预算管理系统、成本核算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及资产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促进单位各部门财务数据的实时共享,提升管理层对各部门财务信息的监管。
【关键词】
财务内控;高效管理;企业;创新;问题
财务内控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它是以财务会计策略和实施方式,确保企业经营的资产安全和资金安全,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真实,以此在国家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中顺利开展企业各类经营活动。因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企业经营环境有了很大变化。对财务内控创新进行完善,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并实现最大化的企业经营效益。
1 财务内控创新的意义
1.1 强化企业管理系统性
企业经营要求企业生产、营销、物资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部门综合协调。进行财务内控创新,不仅能将企业财务会计、业务管理、内部审计和统计工作结合,对企业整体控制效果有所强化。
1.2 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
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需有完备财务内控制度,满足新时期内控管理工作需要。财务内控创新对于内控管理、企业现代化财务管理和相关配套的建设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1.3 避免会计信息失真
财务内控创新能够有效落实和贯彻财务管理制度,并根据会计信息强化核查管理,利于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情况的出现。
1.4 利于强化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财务内控创新,能够规划好企业经营管理、投资决策程序,并重视企业投资项目评估、实施的细节控制,利于提升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
2 企业财务内控中存在的问题
2.1 风险控制侧重点不足
财务内控的重点是财务风险控制。但许多企业在财务内控工作中,对财务风险防范缺少妥执行措施。一些企业财务管理、经营管理部门制定经济活动的决策时,无法准确分析决策引起的风险概率。故而不能提供给企业经营决策有效化的风险规避方法,导致企业经营风险频繁发生。
2.2 财务内控管理理论不足
目前,我国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的理论是借鉴于西方国家内控理论,缺少我国企业具体情况创新研究,其理论的适应性较差。一些企业管理者更重视企业生产经营,忽视了财务内控管理,认为财务内控知识财务部门的管理范畴,致使企业财务内控工作很难开展。
2.3 内部控制的管理效率低
因为一些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未建立、完善财务内控系统,财务内控管理内容片面,没有实现整体覆盖,也不能和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进行配合。未体现出财务内控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故此在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和发展战略规划中无辅助力度,企业难以取得长远发展。
2.4 财务内控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足
企业发展速度比较快,财务人员结构正在新老交替的层次。多数财务人员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理论基础,但其知识结构储量不怎么合理,接受新事物的程度不够。企业内部一些财务人员知识层次不够,不理解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财务人员中,偏向核算型的比较多,而管理型的相对较少。多数财务人员不能在资料中寻找到合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再加上施工企业地域分散、通讯不便,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明显缺乏。
2.5 财务内控信息失真
现代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最重要的是信息管理。多数企业的管理部门,只注重了自我利益,不愿意将不利于自我利益的信息提供出来。企业的决策层不能获得正确的财务信息。企业各层面都会截留信息,或者将虚假信息提供出来。等到汇总时,信息资源普遍实证,会计核算能力也不够,出现了不真实的报表。因为利益的缘故,多数社会审计也只是随意的走动。企业的假数据变成了真账,而真数据变成了假账。每一种场合内的报账,虽然账面利润很多,但其不良资产依旧不断增多。不真实的财务信息,制约了企业的决策能力和水平,也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监督和政府宏观管理的效果。
2.6 财务监督能力缺乏
我国多数企业存在运转资金监控不力的问题。一些工作人员私自转移资金、挪用资金,致使资产问题比较突出,企业生产经营资金难以维系。若因资金漏洞采用借债的方式维持现有的生产经营,企业会出现较大财务风险。许多企业的领导层并不清楚企业现在的财务情况。财务管理人员不了解经营状况,只能依照领导的指示处理账务。从而逐步形成了领导意志决定财务管理的情况。虽然在企业内部设立了监督部门。但监督部门缺少管理财务资金的手段和信息,因此很难发挥出有效作用。
3 财务内控管理创新的相关措施
3.1 提高企业运营的风险规避能力
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经营水平和竞争能力关键。故此,财务内控管理中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财务风险意识,加强风险预警能力。运行时间长、大规模投资项目需构建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这样能够便于企业分析风险因素,加强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的能力。
3.2 完善财务内控的工作流程
企业需遵循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制度要求,健全企业财务内控监管。以完善单独的财务内控监管,保障企业财务内控工作顺利进行,完善企业管理机构。同时,要明确企业财务监管体系的管理权限和主要职能责任,利于财务内控体系的独立开展和管理。按照国家的相关发挥,结合企业财务管理情况,完善好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并根据企业项目运行、资金管理、效益收支与财务分析,对财务内控制度进行细化。为了确保企业财务内控准确及时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财务管理问题,需优化财务内控流程运行情况,实现财务管理的相互监督、协调和制约,顺利开展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
3.3 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
在现代企业之中,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领悟审计会计和财务管理方法,还需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在熟悉企业全过程经营管理时,还需了解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需严格分配财务管理岗位和人员,统一设定财务核算模式。有利于业务沟通和交流。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需有所提高,保障真实有效的会计核算。企业可多开设会计考评和竞聘的机会,引入竞争理念,让财务管理人员有较强的危机意识。企业的财务核算和管理水平会渐渐有所提高,而企业的经营目标,也会有较好的基础保障。
3.4 构建企业资金运作机制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可先制定账户管理方案,实时监控好单位账户的变更和设立问题。开办上报审批,有效控制资金的任意存放和随意调拨,科学合理的配备资源。其报告制度需决定好某额度的资金调动,并及时告知领导层,审批后再进行。实时监控企业的资金额度使用情况。开设责任制度,尽量减少风险因素。财务管理人员要及时核对企业间交易,减少人为调节指标,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实时监控内部单位的企业贷款、账户余额。
3.5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企业财务内控重点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它能够监督企业发展和经营全过程。故此,对企业财务内控工作进行创新,要先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机制。根据企业管理实际情况,由企业领导层成立直接管理式内部审计机构。审计机构是特殊职能机构,在企业内部进行全面审计。为提高审计效果,审计机构需有独立性和权威性,详细明确好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审计工作方法、审计程序和审计结果。以完善内部审计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3.6 信息化企业财务内控系统
现代化企业需实现信息化管理,可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企业财务内控创新,要重视信息化的财务内控体系建设。而财务内控的信息化管理要采集和分析会计信息的数据资料,并以分析评价指标,定量和定性评估企业财务管理活动。这样能够为企业财务内控提供完善且准确的参考。
4 结束语
财务内控创新,关系到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企业高效管理程度。这不仅是企业战略规划的手段,也是企业管理工作的要求。企业需通过提高企业运营的风险规避能力、完善财务内控的工作流程、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等措施构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以良好内控体系确保企业内控监督预警职能发挥。这样能够顺利开展企业经营活动,最大化的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学霞.财务内控如何实现科学管理[J].时代金融(下旬),2012,(4).
[2]刘文锦.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创新[J].财经科学,2012,(10).
企业财务内控是一个企业进行全面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也就是通过一定的财务措施来有效保证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所涉及到资金以及相关资产的安全性,充分发挥这部分资金以及资产的效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场经济竞争的日渐激烈,企业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了适应新形势,民营企业要依据本企业实际发展状况,顺应社会大环境做好企业财务内控。
一、进行企业财务内控的必要性
有收益必定有风险,虽然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取得了较高的发展成就,但是由于我国民营企业主经营理念传统,民营企业在面临较大的市场改革与竞争压力下经常会出现经营不善而倒闭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领导层对市场的观察敏锐度不够以外,企业内部管理不善也是企业经营失败的原因。部分民营企业主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理念相对落后,财务管理与分析无法适应目前的市场竞争。企业内控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真实度与有效性还可以减少企业内部腐败的滋生,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面对的财务风险比较大,做好财务内控可以帮助企业有效规避这部分风险。这些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资金的筹集风险,无论何种规模的民营企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筹资风险。不同的资金来源与筹资方式产生的资金成本和筹资风险也会不同,因此企业在筹集资金过程中要综合权衡各方面因素,在筹资风险与资金成本之间选择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最终确定最合适的筹资方式。负债权益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以此反映财务杠杆程度,股本收益率与财务杠杆成正比,同时财务杠杆越大财务风险也会随之提高,最优的资本结构是在权衡收益和风险的基础上得出的适合公司发展的资本结构。另一方面,流动负债也是影响资金陈本的重要因素,对其加强管理可以提高短期资金的使用效益、降低成本,保证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企业筹资的外部环境对筹资风险也有比较重要的影响,随着金融市场的复杂化发展及金融衍生工具的广泛应用,企业的筹资决策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这些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资金的不同来源和不同的筹资方式,会有不同的资金成本和相应的风险,公司在筹集资金时,必须在风险与成本之间权衡,以选用最佳的筹资方式。负债对权益比率反映财务杠杆程度,财务杠杆越大,股本的收益率越高,但相应的财务风险也越大,最优的资本结构是在对收益和风险进行权衡之后得到的适合公司特点的资本结构。另外,加强对流动负债的管理,可以提高短期资金的使用效益,降低成本,保证日常的生产经营需要。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复杂化,企业在进行筹资决策时,筹资决策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受到市场经济大环境以及企业资金供需变化的影响,企业无法在经营中需要大量资金的时刻筹集到足够的发展资金,这样使得民营企业只能通过社会高息资金来筹集企业发展资金,高额筹资成本增加了企业营运资金的筹集风险,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投资风险,可以说投资风险是影响民营企业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投资不善企业很有可能会面临倒闭的尴尬境地。总的来说,民营企业的投资主要有间接投资以及直接投资两种形式。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如果股东可以持有将近25%以及以上的企业内部股权,则属于直接投资,其余为间接投资。间接投资中,债券投资以及股票投资是两种最为常见的投资方式。债券投资与其所投资的民营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没有较为直接的关系,一般也就是对经营取得利息进行定期定额收取;股票投资的收益相对来说比较大,这属于一种共同承担一定风险的投资收益方式。由于民营企业视野范围较窄,无法及时准确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再加上投资规模相对较少无法获得大规模集中收益,这样就导致企业投资风险较大。
(3)经营风险,任何企业都存在经营风险,民营企业也不例外。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市场供需、企业生产状况以及产品销售等均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会导致企业经营面临较大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是收款方面的风险、产品存货风险以及原料采购风险等。
(4)存货管理方面的风险,保证一定量的存货是民营企业正常运行的必备条件,其对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具体存货规模的确定是一项比较难处理的问题。如果存货过多就会导致民营企业内产品出现较大程度的积压,导致民营企业持续稳定运行受到较大的影响,企业经营面临较大的风险;存货过少又会影响企业的日常生产,有时还会出现无法满足企业正常运行的情况,造成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影响了企业经营的信誉。
(5)流动性风险,民营企业的流动性风险也是影响企业持续运行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无法及时践行债务以及付款责任等,就会导致企业日常资金运行存在较大的风险,这样以来就会导致企业出现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对于大部分民营企业来说,流动风险主要是从企业所具有的偿付能力和企业的变现能力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价。其中债务无法及时偿清与现金不足主要是因为企业所具有的偿债能力与企业的支付能力出现了问题。财务管理是影响企业这两大能力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只有做好企业财务管理才能保证企业具备较高的偿债以及变现能力。
(6)税收的风险,按照法律规定按时交纳税收是每一个企业应尽的义务,但是由于受到民营企业内部财务人员以及领导阶层对税收相关知识了解不够深的影响,企业还存在较大程度的税收风险。在民营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受到经营环境复杂多变的影响,使民营企业时常出现税收风险。
上述风险在我国绝大部分民营企业中都存在,企业要想获得进一步的深入发展,就要根据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做好财务管理。要重点提高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而做好企业财务内控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对企业抵御风险能力的提高有重大的意义。
二、民营企业财务内控的现状
1.财务内控管理不够成熟
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进行财务内控的重要性,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财务内控的效果,但是对于大部分民营企业来说,其企业财务内控效果较差,管理机制不够成熟,企业领导对财务内控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领导在管理过程中,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视程度比较高,但是对企业财务内控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财务管理与财务内控全部由财务管理部门承担,这样以来财务内控并不存在实际意义。还有部分民营企业的领导财务管理理念落后,将企业财务全部包揽,降低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2.财务内控重点失衡
前文所述,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较多的风险,针对这种情况财务管理部门能够重点做好风险防控,但是财务内控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企业财务内控不能发挥作用。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企业财务内控对企业经营风险缺乏足够妥善的管理与执行措施,在企业面临决策失误财务管理不力的现象时,企业财务内控无法及时找出风险的发生原因,并且难以为企业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提供较为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导致企业无法抵御风险。
3.财务内控不成系统
财务内控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但是大部分民营企业财务内控系统性不够强,管理体系过于简陋,这就对导致企业内部财务内控过于片面,其财务管理的覆盖性不够全面,无法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进行科学有效的配合,企业经营过程中,财务内控的全面性得不到体现。
三、如何提高民营企业财务内控水平
1.提高民营企业领导对企业财务内控的重视程度
对于民营企业的领导来说,要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提高对企业财务内控的重视程度,不能出现过于重视企业生产经营忽略企业财务内控的现象。另外,要明确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财务内控属于两种性质的工作,不能由财务部门全部包揽,所以在企业运行过程中一定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另外建立财务内控部门,并选用合适的人员担任财务内控工作,财务管理人员与财务内控人员不能出现重叠和交叉。企业领导不能将企业财务工作全部包揽在个人身上,要发挥掌管全局的作用,而不是事必躬亲。要按照我国《会计法》与《企业内部财务控制规范》中的相关法律规范的要求来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重点分析企业资金管理、企业资金项目管理、企业经济效益以及企业财务管理,将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进行科学分化。为了提高财务内控的效果,一定要优化企业财务内控程序,真正实现财务内控与财务管理的协调运行,提高财务内控对财务核算的监督作用,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控制,确保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顺利开展运行。
2.提高财务内控对企业运行风险的重视程度
无论是企业财务管理还是企业财务内控都要提高对企业运行风险的重视程度。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企业运行风险比较多,再加上企业规模较小不足以形成规模效应,所以对风险的抵御能力较低。针对这种情况一定要改变企业财务内控不力的现象,提高企业财务内控对企业运行风险的重视程度。在民营企业财务内控中,要有效提高企业财务内控对风险因素出现的分析能力与预警能力。在企业日常运行过程中要同时针对规模较大、收益不稳定因素较多等相关项目建立充分的财务风险管理与预警机制,这对企业风险因素分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提高企业财务内控的系统性
目前民营企业财务内控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就是财务内控系统性不强,这导致企业财务内控作用发挥受阻。针对这种情况,已经实行企业财务内控的企业要完善财务内控管理形式,不断提高其财务内控的系统性。企业财务内控要深入到企业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中,并针对企业运行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内控措施,另外财务管理部门一定要配合财务内控工作并为其提供便利,要明确财务内控不是限制财务管理部门的权力而是辅助财务管理部门为企业提供全面的财务决策信息。在民营企业运行中,要将内部审计工作确定为企业财务内控的重点工作内容,主要是对企业的发展运营实行科学有效的监督作用。要进一步深化企业财务内控改革制度,要通过完善企业审计制度来提高财务内控的质量。要依据企业内部管理情况建立企业最高财务审计机构,赋予其一定的权力,在企业内开展全面科学的审计工作。另外为了保证财务审计部门工作的有效性,要明确财务审计部门的权威性与一定的独立性,同时有效明确审计部门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审计程序、审计内容等。通过较为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来有效规范财务管理与财务内控相关工作。
4.建立完善的信息化财务内控管理机制
随着计算机以及网络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财务内控也要实现信息化管理。企业财务内控一定要重视信息化建设。其中财务内控的信息化建设重点集中在财务内控的具体内容与企业信息系统化相结合,借助企业内部财务信息、数据的收集来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科学的指标分析,对企业的相关财务活动进行定性以及定量评估,为企业提供信息化的财务内控管理资料,企业管理信息化为企业的健康发展良好运行提供了参考资料,同时企业财务内控也要提高信息化水平,并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资料。
5.不断提高民营企业财务内控有关人员的水平
财务内控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对企业财务内控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针对这种情况,一定要选用专业水平较高的人员担任企业财务内控工作人员。在企业内要贯彻财务内控意识,提高人们对企业财务内控的重视程度,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内每一个部门与企业财务内控部门进行深入有效的配合,扫清了财务内控的推行障碍。要对财务内控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主要是对其进行综合的会计知识、企业财务法律常识、财务人员工作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培训一定要全面,确保企业财务的内控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全面提高。在对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时还要结合定期考核,以确保培训效果。
一、前言
考虑到医院的公共服务属性,医院的整体经营管理效果关系到医院公共服务能力能否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对解决老百姓的就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医院的经营管理来看,由于管理环节多,管理流程复杂,要想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就要积极引入监督机制。审计作为一种高效的监督管理手段,对医院的经营管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实现了对医院经营管理的有效监督。为此,我们应对审计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应从医院的经营管理实际出发,制定具体措施,重点做好审计工作,保证审计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二、医院审计工作应加强经济合同审计
为了提高医院经费的使用效益,内部审计要推行规范化的合同管理办法,严格合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和管理,实施物质采购和基建工程的公开招投标办法。对于医院而言,资金管理是重要内容。医院要想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就要在资金管理上下功夫。为了保证医院的资金能够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严格资金使用审批程序,我们应在审计工作中将经济合同审计作为重点内容,应针对医院的付款合同制定具体的合同管理办法,并严格控制合同的执行过程,保证资金安全。所以,医院审计工作应加强经济合同审计,发挥合同审计作用,提高资金管理的整体效果。目前来看,医院经济合同审计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经济合同审计应对合同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
考虑到经济合同的特殊性,在医院审计工作中,应对经济合同进行重点审计,其中审计的内容应涵盖合同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应对合同签订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并对合同签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掌握,最大程度的保证经济合同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满足实际要求,达到提高经济合同签订效果的目的。
(二)经济合同审计应对合同金额进行重点审计
在针对经济合同的审计过程中,应将审计重点放在合同金额的审定上。由于经济合同涉及结算和付款,为了保证经济合同能够与实际相符,就要对经济合同的金额进行重点审计。通过对经济合同的金额进行审计,有效控制了经济合同资金支付环节,保证了经济合同的整体有效性满足实际要求。
(三)经济合同审计应对合同方履约能力进行审计
经济合同签订以后,医院和合同签订方需要根据合同约定保证合同内容有效执行,在这一过程中,医院作为付款方,需要对合同方的履约能力进行监督和控制,保证医院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不受损失。基于这一考虑,在经济合同审计过程中,应对合同签订方的履约能力进行考察和审计。
三、医院审计工作应加强基建工程审计
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医院的基础建设工程也逐渐增多,为了加强医院基建工程的管控效果,提高医院基建工程管理的透明度,应在审计工作中加强对基建工程的审计。在具体操作中,应狠抓重点环节审计,把握关键点,对大型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重点审计“中标书”的范围、质量、违约责任、价格等事项是否合理;使基建工程的管理过程能够符合实际要求,真正做好高效、优质的完成基建工程,满足医院基础建设需要。同时,在基建工程审计中,应重点对资金利用和投标过程进行审计,杜绝基建工程中腐败现象的出现,保证医院审计工作取得积极效果。
考虑到医院基建工程的规模较大,涉及资金量较多,如何管好、用好工程投资是关键。基于这一分析,医院审计工作中应加强对基建工程的审计,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基建工程审计应盯住资金管理环节
基建工程对医院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要想提高基建工程的有效性,就要在审计工作中对资金管理环节进行重点审计,保证基建工程投资得到合理利用,提高资金利用率,满足医院基建工程需要,为基建工程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建工程审计应对项目管理过程进行审计
基建工程在开展过程中,会成立专门的项目管理组织以保证工程有序进行。为了提高基建工程的整体效果,实现对基建工程的全面监督,在审计工作中,应对项目管理过程进行审计,保证项目管理能够取得积极效果。
(三)基建工程审计应对质量和安全管理进行审计
对于基建工程而言,质量和安全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基于这一认识,在针对基建工程的审计中,应对质量和安全管理进行重点审计,保证质量和安全管理能够符合工程建设要求,达到提高基建工程质量和安全性的目的。
四、医院审计工作应加强内控执行审计
医院内审要根据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加大对重点部门各项业务工作环节的审计力度,如对体检中心的运行程序及经管办奖金核算实施专项审计;对计财、总务、药剂、器械等科室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对各临床、医技科室的收费情况进行全面审计。
在医院日常运行过程中,为了保证医院的整体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应在审计过程中对内控执行进行重点审计,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内控审计应覆盖医院的所有职能部门
为了保证内控审计取得积极效果,在医院内控审计过程中,应保证所有职能部门的工作效果都在内控审计之下,实现对医院整个工作流程的审计,达到提高医院工作效率,提升医院服务水平的目的。所以,内控审计应保证全面性。
(二)内控审计应将工作实效性作为审计重点
从内控审计的目的来看,内控审计主要是为了提高医院工作效率,提高整体工作效果。基于这一认识,医院的内控审计应将工作实效性作为审计重点,把握内控审计原则,切实提高内控审计水平,满足审计工作需要。
(三)内控审计应明确审计目标并确保审计效果
内控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取得积极效果,就要在内控审计过程中确立明确的审计目标,并采取积极的审计手段和措施,保证内控审计得到有效实施,满足内控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达到提升内控审计效果的目的。
五、医院审计工作应加强财产物资审计
考虑到医院财产物资管理的重要性,医院应成立有审计、计财、器械、药剂、总务等多部门组成的财务检查小组,专门负责对医院各部门所属财产物资购进、保管、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内部审计应根据政府招标采购制度,对库存物资定期盘点,审计其是否做到帐帐相符、帐物相符;有无财产物资的浪费和损失现象;审计医疗设备购置是否能根据所购医疗设备价值实行相应的报批程序和采购方法,是否建立完善的三帐一卡等;审计药品、医用耗材的购进是否合规。
除此之外,医院的财产物资审计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财产物资审计应保证全面性
由于医院的财产物资数量多种类杂,在实际管理和使用中如果不加强管理,将会导致物资浪费现象的发生。基于这一认识,在财产物资审计过程中,必须对所有的物资管理都进行仔细审计,确保审计的全面性,提高财产物资的审计效果,满足医院审计工作需要,保证审计工作取得积极效果。
(二)财产物资审计应提高实效性
在财产物资审计过程中,我们应立足医院物资管理实际,认真核对物资管理台帐,确保物资账物相符,保证财产物资审计能够取得预期效果,达到提高物资审计效果的目的。从这一角度来看,医院财产物资审计应确保其实效性,应与医院的物资管理实现有效对接,提高物资审计水平。
(三)财产物资审计应保证科学性
考虑到医院财产物资数量多种类杂的特点,在财产物资审计过程中,我们应采取科学的审计方法和计算方法,实现对财产物资的有效审计,提高整体审计效果,满足审计要求,达到促进医院财产物资审计有效进行的目的。基于这一认识,财产物资审计应保证科学性。
六、医院审计工作应加强物价收费审计
在医院管理中,收费价格的制定既要保证医院正常运营,要满足医院的成本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患者的实际承受能力,确保患者能够看得起病。为了保证医院的物价收费能够保持在合理的区间内,医院审计工作应对物价收费工作进行重点审计,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通过结合运行病历、住院病历,对住院患者的各项费用进行定期审查、核对,确保各科室收费行为规范,无分解收费、比照项目收费和重复收费。
在医院的收费体系中,应确保每一个病人的收费标准都能统一。基于这一考虑,应对医院的收费体系进行全面审计,应抽查病历,检查病人之间的收费标准是否一致,确保医院的收费标准和收费行为能够达到规范要求。
并且积极配合各级物价部门对医院医疗收费情况的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整改。
在审计过程中,除了要进行自查之外,还要利用物价部门检查的机会实施联合检查,确保医院的物价收费标准满足合理性要求,保证医院的物价收费能够在医院和病人间取得平衡,杜绝出现乱收费和私自提价的行为。
在门诊大厅、各病区公开收费标准,设立物价查询台,积极实行“住院患者一日清单制”,力争使患者能明明白白看病。
考虑到医院收费的敏感性,在医院物价审计过程中,应对物价收费的公开性进行审计,应检查医院的收费公开机制是否健全合理。
七、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医院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对审计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想取得审计工作的积极效果,就要从经济合同审计、基建工程审计、内控执行审计、财产物资审计和物价收费审计等几个方面入手,切实做好医院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柴琳.浅谈医院内部风险审计的重要性[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年01期
[2]李春梅.医院内部审计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年09期
[3]罗晓勇.浅析如何强化医院内部审计[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年05期
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基础,健全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实施内控制度,对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控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事业单位在转型期发展比较迅速,整体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内控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控管理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
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是事业单位实施内控管理的基础,同时也是积极开展内部各项管理工作的初始点。然而,部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制度并不理想,尤其是制度的细节设计不够全面,甚至用财务控制制度的建设来替代内控制度。财务内控管理过程中所涵盖的内容非常的广泛,由于缺乏完善、高效的内控管理制度,因此事业单位内控执行乏力。
(二)内控管理环境有待改善
对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其内控环境不理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外部环境条件。虽然国内企业逐渐推行内控管理制度,但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国家鼓励和引导内部控制的重点集中在了企业上,而且所出台的相关内控条款主要是针对企业制定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摸索中前进,以适合本单位的规定为依托,对单位进行内控管理,显然会力不从心。第二,内部环境条件。对于部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领导层未对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所以内控管理工作履步维艰。
(三)内控监督管理乏力
对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难以确保内部控制和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并顺利进行,只有加强监督管理,才能确保单位内部控制质量和效率。然而实践中却并非如此,通过调查发现,国内部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构建内控制度以后,内控执行监管乏力,以致于内控管理成了口号。总之,内控监督管理不到位、监督乏力,成为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重大桎梏。
(四)信息沟通不到位
采取扁平化管理模式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然而对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实施难度比较大。根据当前事业单位体制要求,因内部科室管理层次限制,管理信息传递过程中,有非常严格的流程,而且层级的设立与消减等也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在该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可实现信息共享的电子平台,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信息沟通平台不健全,因此,造成了管理信息传递不顺畅,严重影响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健全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实施内控的有效策略
基于上述对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健全和完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实施内控管理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重视,提升内控管理意识
健全和完善的内控管理机制建立,最主要的前提条件就是管理者、相关人员必须加强对内控管理工作的重视,提升内部管理意识。第一,严格按照国内制定的内控基本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管理者作为本单位财务工作、管理工作第一人,由其对本单位的财务信息客观性、真实性负责,以此来强调内控责任,增强内控责任感。第二,对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部相关人员强化内控管理培训。实践中,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管理人员参加培训,管理人员、部门负责人,应当起带头作用,使内控管理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加大风险管理力度,创新风险管控方法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相关人员,除了要树立内控意识,还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业务类型以及性质特点等,不断加大风险管控,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寻风险管控方法,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在此过程中,要采取定性、定量结合分析法,对本单位的业务潜在风险进行评价,从中找到风险管控关键点,并制定针对性内部控制机制,以期能够将风险严格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近年来,随着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快速发展,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过程中将面临新的风险和要求。因此,管理者、事业单位部门负责人应,应当积极参考、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不断加大风险管理力度,创新风险管控方法,将风险降到最低。
(三)建立优越的内控环境
优越的环境是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得以执行的前提,通过加强内控环境建设,可以有效防止内控风险问题发生。笔者建议,在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过程中,应当首先提高管理人员、各部门负责人的内控管理意识,不断深化、执行内控措施。同时,在不断深化落实和执行内控制度过程中,还要积极利用风险管控环境,将责任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各岗位人员。根据单位发展需要,明确权责、协调运转,做好本单位内部治理结构制衡工作,最终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以及办事有标准和工作有检查等格局;随着事业单位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自我评估,并且对原来的内控制度进行优化调整,从而使内控管理制度在动态变化中得以完善。对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文化建设是影响单位内控的有效途径,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点、状况。首先,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当每个员工都目标明确时,单位的内控管理工作就会更有效。其次,以人为本,在内控管理过程中,应当加强沟通、交流,减少各控制、受控制主体间的摩擦,以此来激励员工,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最后,坚持全面性原则。在事业单位文化建设过程中,强调每个经营者都应当加强自我控制、管理,能够自觉按照规范要求行事。实践中可以看到,只要人人有责任心,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目标自然也就能够实现。
(四)健全和完善内部审计,提高内控管理效率
对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内部审计对单位内控的监督管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内部审计效果直接关系着内部控制效率,因此应当不断强化内部审计,建立健全审计制度。第一,科学设置内部审计岗位。对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其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专职内审人员时,应当确保其工作的独立性,不受任何部门、任何人的干扰和影响,以免内审主体的缺位,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监督管理职能。需要说明的是所设置的审计部门,应当对上级主管内审部门负责。基于此,实践中应当科学设置内部审计岗位,重新对内审部门进行定位。第二,重新定位内部审计工作。近年来,随着国内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应当将工作的重点进行转移,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内部审计工作定位在为部门、单位领导决策的做出提供服务,以此来促进事业单位内审部门、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二,还可以将内部审计工作定位成规范各项财务收支行为、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等方面。随着内部审计目标的变化,内部审计监督是对单位经济监督的第一个窗口,通过审计监督来规范单位的经济行为,使经济整体运行协调一致,从而自我约束。具体来说,要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要对单位的重点部门进行监督;要对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通过对所发现问题的揭示,促使各部门规范管理,堵塞漏洞,为单位实现工作目标服务。在此过程中,应当重点考虑其在定位点上是否能够有效发挥其作用,而非单纯地查看出现了多少违规、违纪问题或者金额。实践中,应当不断开拓和创新审计领域、内审内容。比如,内部控制机制评审、以及专项审计调查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内部审计工作体系,以确保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
三、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呈现出多样性。为确保事业单位的财产安全和完整,有必要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针对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控中的问题,从加强思想重视,提升内控管理意识、加大风险管理力度、建立优越的内控环境以及健全和完善内部审计四个方面,对健全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实施内控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我国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控水平的提高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平.浅议信息化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J].现代商业,2013(17).
[2]谷淑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2013(04).
[3]常本晰.试论新财政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J].价值工程,2013(13).
[4]何瑛.试论新财政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4).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85-02
一、内控制度与内部审计
内控制度是各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公司法》及财政部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蛄合本部门和系统内部的实际情况,建立的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序进行、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控制是一个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内部审计是在一个单位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所进行的独立评价,它由独立于被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采完成,是为了检查单位内部各项既定的政策、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贵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企业的目标是否达到。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审计应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正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内部审计的现状与方向
首先,内部审计机构应重新合理定位。目前企业大部分的内部审计部门,基本上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有些中小企业甚至还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这样就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机构一般不对同处一级的总公司财务部门及其他经营部门进行审计,只审计二级企业:即便对总公司财务部门进行审计,通常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按照《会计法》和财政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的要求,企业应在股东会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在监事会下设审计部,审计部的设置应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审计部应对监事会女责。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种双重自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其机构设置示意图如下:
其次,内部审计的职能要从查错防弊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一般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其主要职能是查错防弊而不是对企业管理作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其相关资料。I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如对企业投资项目的审计中,往往审核投资协议是否完整,企业是否根据投资比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按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了正确的核算,至于是否应该投资,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合作对象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有更好的选择方案等,一般都不去作深入地分析。
随着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外部约束机制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的逐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账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也应从传统的防错向服务转变。内部审计的重点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转变。
再次,内部审计应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转变。目前,一般企业的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主要起监督作用。随着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的作用将更多的体现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企业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资金计划、投资计划及费用预算等均应做到事前审核、事中控制。内部审计应能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最后,企业还应配备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拓展,审计机构在人员的构成上也应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的审计人才,而且还应配备精通企业各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选择有丰富业务经验的人员加入内部审计部门,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加强内部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快知识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规则、不断更新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以更好地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三、强化内审,能有效防止内控失效
(一)一般企业内控失效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失真。近年来,一些企业会计工作比较混乱,核算不奕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的现象时常发生。即使是已在沪深上市的众多公司中,上述现象也屡见不鲜。
2.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如企业在业务活动经费的管理中往往就存在着较大的管理漏洞,对业务招待费的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制。造成了严重的挥霍浪费现象。再如有的企业对应收账欺、库存物资的内部控制管理薄弱,有的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健全,有的虽然有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是各行其是,制度形同虚设。
3.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如有的企业主管领导、业务经办人员、财务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公款、椰用、盗窃资金。
(二)为遏制内控失效,必须强化内部审计
针对内控失效的现状,在重新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时,就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方面的内部审计工作。
1、根据各部门的特点。建立“防、堵、查”为主线的递进式的监控措施。即在企业“产、供、销”的生产经营一线,建立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的内控制度,重要业务最好采用双签刺,所有业务均要经过复核,禁止一个人处理业务的全过程,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在会计部门常规性合算的基础上,内审部门对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棱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践。通过内部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纪律检查、专项审计等手段,建立以“查”为主的监控防线。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内控措施,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而且对于防范和化解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加强内部考棱的力度,使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为了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就,必须时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由内一审部门会同财务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等职能部门来具体执行内部检查工作,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某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执行或不能完全执行,估计可能产生或已经造成什么后果。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要给予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迁挂钩。只有做到压力和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3.随着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外部约束机制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的
逐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厦,账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也应从传统的防错向服务转变,内部审计的重点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转变。
四、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必须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1.建立、完善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内部组织机构,形成科学的决蓑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是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在企业内部建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就是达到上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科学的内部控制组织框架中,内审机构应是独立于财务部、人事部的一个独立部门,它应直接对监事套自责,如有必要,遇有重大的内部审计事项或企业内部发生重大的违规、违法事件时,还可直接向股东大会极其常设机构董事会报告。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中,内审部门应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以保证内部审计报告能引起企业管理当局的足够重视。针对内审报告中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处置建议,应及时予以研究并给予反馈,这样才能保证在科学、完善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下,最大力度地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财务内控工作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其他工作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完善财务内控制度有利于加强事业单位对财务会计的监管和控制,避免单位领导层中出现公款挪用、营私舞弊等现象,对确保事业单位的正常运作和良好社会形象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就我国事业单位在财务内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事业单位如何在新财务制度下进行财务内控制度的加强和优化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以期提高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促进和推动事业单位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工作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来说,都没有专门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规范性文件。许多事业单位以一般财经法规甚至工作经验来代替内控制度,或者照搬其他单位内控制度,造成财务内控工作的标准各异、政出多门,实用性差,没有起到堵塞漏洞、防范资金风险的作用。
2.财务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不合理,独立性差
事业单位在实际的财务内控管理过程中,其管理的组织结构不合理,监管部门的独立性差。大多数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是从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使得在实际的财务内控管理过程中,监管部门权威性和独立性不够,无法起到监督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极易造成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违规操作等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导致财务内控的监管部门形同虚设。
3.缺乏完善的预算控制,固定资产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都缺乏详细、明确的预算编制和控制制度。一是预算编制还比较粗糙。通常只是根据上年收支实绩、单位自身特点进行核定,大部分还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不能达成逐笔核定的要求。二是预算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和预见性不强,造成财务预算的控制能和约束力下降。此外,预算控制的不足还使得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采购方面存在超支现象。虽然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都已采用政府集中采购的方式,但超预算现象依然存在,对资产的使用过程也缺乏相关的内控制度,最终导致固定资产的严重流失。
4.财务内控的监督力度不足
事业单位在实际的财务内控过程中,没有严格的、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和方法,使得单位中有些部门为了眼前的局部利益,拿促收入、保效益等借口搪塞、推诿财务内控人员,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内控人员对财务活动的核算和控制工作,使得、挪用公款现象没有得到及时的遏制。
5.财务内控人员的素质不高
许多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人员对当下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核算中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了解认识不足,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际的业务能力较低,不能满足事业单位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在财务预算中缺乏及时、合理的分析、预测、控制能力,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建设和发展。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措施
1.建立健全财务内控的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及有关主管部门要制订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相关法律和法规,加强对财务内控的法制化建设。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的需求,对现有的相关会计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并就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工作中的基本问题和行为进行规范,使财务内控工作真正成为事业单位日常管理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法规,构建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法律制度体系。
2.完善财务内控的结构和机制,确保独立性
事业单位要理清内部环境,设立对管理层直接负责的内审机构,使其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强化内部监控。加强内部牵制制度,各部门相互制约,实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同时,要对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确定应对策略。对事业单位内部信息的传播要统一口径、及时传递,确保信息沟通的通畅性、真实性和有效性。此外,还要完善财务内控的评价体系,并确保评价结果的落实执行。
3.加强预算控制,减少固定资产的流失
事业单位要加强对预算控制的重视,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对预算控制进行管理。加强对预算编制工作的监督和审核,坚决杜绝违法、违规行为,减少超支现象的发生。对固定资产应重点控制关键环节:构建前可行性控制、构建中质量成本控制、投入使用后绩效控制。同时,还要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制意识,对出现弄虚作假、虚报瞒报、作假账等违法违规行为,予以坚决的处罚和取缔。
4.加强财务内控的内部审计工作
事业单位要加强财务内控工作各个环节的审计工作,尤其是对固定资产核算的审计。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加强财务内控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特性和权威性。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和审计,严格财务内控审计的标准和行为规范,及时发现和分析财务内控中出现的错误和潜在的隐患,实施相应的防范和解决措施,减少会计报表中的错误或误差,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5.加强对财务内控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
财务内控人员是事业单位实施财务内控工作的主体,对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顺利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应针对目前事业单位中财务内控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现状,加强对他们业务素质和技能的培训和提高。通过对相关会计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的职业培训,提高财务内控人员对当今事业单位财务内控领域内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的了解、认识和掌握,加强他们的业务素质水平和财务内控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打造一支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事业单位财务内控人才队伍。
三、结束语
建立和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事业单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积极构建和完善财务内控体系,通过内控制度的有效运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含义
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界定。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既决定着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的范围,同时也决定了审计的质量、成本和责任,以及审计的可行性。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界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时间范围,二是业务范围。
(二)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对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这说明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的重点并不是要发现重大错报,而是形成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意见。因此,审计师在内部控制审计中的目标是获得关于内部控制设计、执行或运作有效性的严重弱点或重大缺陷的充分、恰当的证据,并为内部控制有效性出具鉴证意见。
二、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现状与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监管部门加大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和实施的力度。但整体看来,我国内部控制审计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有很多亟待改进之处。
(一)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现状描述。
1.政府制度体系建设方面。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制度体系正在不断发展,且以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为形成标志。但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我国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所以政府对于内部控制审计的监管环境的建设就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2.企业内控信息披露方面。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指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提供以内部控制状况等相关信息为内容的披露行为。自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06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之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格式和内容开始相对规范。
3.审计机构审计执行方面。总体上看,我国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内控审计执行情况良好,但也应注意到,多数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几年前即已着手进行内部控制建设,逐步摸索到现在,而且与国内主板公司和其他企业相比,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有着更为完善的管理基础和更为规范的内部运行机制,从而对内部控制审计的推进难度也大大降低。所以,在全面评估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总体现状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别。
(二)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
1.政府层面。(1)内部控制法制建设不完善。当前我国对未按照规定披露信息或所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上市公司管理层处罚较轻。(2)内部控制审计的监管力度不强。一是对内部控制所披露信息监管不足。二是对审计机构的监管不足。三是按内部控制水平分类监管不足。
2.企业层面。(1)内控信息自愿披露积极性不高。(2)披露的内控信息质量不高。(3)缺乏内控专业人才。
3.审计机构层面。(1)审计机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从各年度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状况来看,各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的最大差别是内控审计执业能力。(2)信息系统审计力量不足。目前看来,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及其他企业有着较高程度的管理信息化水平,相对应的是,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信息系统审计力量并不充足,内部控制审计中不能实施充分的信息系统审计程序,系统审计团队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3)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评价标准不完善。对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评价,缺乏适当的标准对非财务数据进行评价,这也是我国目前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均未披露与非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三)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存在问题的根源剖析。
1.政府层面。(1)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自愿性和内部控制审计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在内部控制审计法制建设和监管方面还存在很多有待改善的地方。(2)我国的内部控制法制建设目前处于部门规章层面,并未上升至法律法规层面,导致对内部控制信息虚假披露的处罚较轻和监管力度不足的问题。(3)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整体水平偏低,差异显著。我国监管机构目前还没有做到可依据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进行分类监管,从而导致监管重点不突出。(4)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审计依靠政府监管部门颁布的内部控制规范文件为政策指引,但是作为新兴理论的内部控制,在我国发展实施的时间较短,既缺乏推进内部控制审计发展的专业人才,也缺少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2.企业层面。(1)由于企业的内生需求,外部的监管要求只是起到推动作用,这就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加快推动实施。但是目前看来,大多数公司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仍停留在查漏补缺、应对监管的层面,因而对于内控审计缺乏动力,内控信息自愿披露积极性不高,仅局限于满足“合规”要求,不求完善。(2)虽然企业内控规范体系对内部控制建设、评价、审计等重要领域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对于部分公司来说,对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内控建设方法还较为陌生,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也是一项全新的过程。
3.审计机构层面。(1)2011年是企业内控规范体系开始实施的第一年,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着严峻的问题考验,既要尽快掌握内控审计技术方法,又要以风险为导向做好内控审计工作,同时,由于对内控审计业务重视程度不够,技术准备不充分的会计师事务所需要进一步加强执业规范的完备程度、内控审计质量复核体系及对员工的培训。(2)标准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最终的目标实现。目前我国内部控制审计业务评价标准不够完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内部控制具有其特殊性,即以非财务数据为鉴证对象,对其进行评价是相当困难的,要制定一个适当的标准自然更难。
三、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改进措施
对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在政府制度体系建设、企业内控信息披露、审计机构审计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各方应该合力将内部控制审计完善化。
(一)加强内控审计的法规监管。目前推动我国内控建设更多的是依靠行政部门的力量,如财政部、证监会等,相比较美国等国家,我国在法律层面对内控建立的责任、义务并没有专门加以规定,更没有相关惩戒规定。因此,我国应尽快修订和完善法律层面关于加强国家对内部控制及其审计方面的立法。
(二)完善内控审计的评价标准。首先,对现行规范体系中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规章、文件进行梳理,处理相互间不协调之处,统一内控审计的评价标准,降低遵循成本和执行难度。其次,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对现实的需求,相关监管部门应开始对一些典型行业进行调查,对其具体运作特点、所存在的共性风险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加以了解,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分行业的内控缺陷认定的通行做法,为内控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的标准。
(三)改善内控审计的程序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内控审计的内容和方法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在新环境条件下,以创新为关键点,通过树立创新意识,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重点做好内控审计工作,可以进一步提高内控审计的监督能力和工作质量。
1.加强内控审计软件技术开发。随着内控建设的日益推进,内控体系建设的一项最基础的工作体现为信息化。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控进行审计的内容变得更为复杂,审计技术的要求更高,审计部门开发出与新的环境相适应的审计软件的要求更为迫切,加快审计软件更新速度,与企业新环境下内控审计需要相适应。
2.风险导向审计。通过实施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可以找出控制弱点,使内控审计更有针对性,节约审计资源。从风险的角度,通过评分形式,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五要素及总体进行评价,使评价更全面、审计结论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比性和继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