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1 08:44: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对初中孩子的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

篇1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优秀的家庭教育能为初中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过去,我们较多地关注了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但农村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却令人担忧。本文拟从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 

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可分为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种。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种教育方式妨碍了孩子的自主精神的培养和独立生活技能的发展,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不思进取等不良性格特征。专制型的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对其行为过多干涉和制止,孩子必须服从父母,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或是变得服从、压抑、退缩,或是变得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放任型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进行批评和引导。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形成自由散漫、自以为是、冷酷等不良性格特征。民主型的家长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与孩子人格平等,关系融洽,对孩子理智施爱,爱严结合。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创设了自由规范的发展空间,孩子往往充满自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创新精神,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二、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家长存在的问题 

(一)学历低 

目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学历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60%。他们是经过人才筛选后剩下的。有的学者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自觉采取正面、积极的教养方式,文化程度越低越容易采取负面、消极的教养方式。而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程度低,无法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有效的指导。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深感困惑。由于学历低,家长对读书学习没兴趣,家庭中缺少文化氛围,相当一部分家长闲暇时间自娱自乐,没有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在对农村家长的调查表明,回答“孩子做作业时你家的电视或电脑是开着还是关着?”的问题时,回答“没注意过”的占12.95%,回答“开着,孩子有自己的房间学习”的占35.7%。 

(二)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表现在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三个层面。在发展观层面上,一些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只注重结果。脑子里只有分数,认为分数代表着孩子的一切,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单纯用分数衡量孩子的发展。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如果学习不好,其他方面再好也无所谓。过分地看重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发展缺乏全面认识。在亲子观层面上,许多家长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情,把孩子的成长与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养动机往往是养儿防老、光耀门庭;在教养观层面上,一些家长有着“树大自然直”的观点,认为父母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养大,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自然就变好,还有的家长认为“家长管养,学校管教”。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错误的教育观会影响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三)教育方式失当 

许多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盼望着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出人头地,当孩子不听话或发展不尽如人意时,他们就会心灰意冷,不愿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而是动辄大喊大叫,令孩子不知所措。当孩子不听话时,他们就会粗暴地责骂孩子。身教重于言教,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也学会了以粗对粗,顶撞家长和老师。另外,农村初中生家长从事的主要是体力劳动,甚至有些还是重体力劳动,劳作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很难跟孩子和风细雨地交流。当子女不听话或做错事,甚至有时是被误解时,许多家长都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狠狠训斥,严厉惩罚。 

(四)教育影响不一致 

在农村,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甚至父亲和母亲有时也会不统一,严父慈母在中国的家教中是比较典型的形象。另外,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而管孩子的这一方教育孩子比较随意,带有情绪性,心情愉快时,和孩子交流,反之,对孩子不理不问;也有的家庭,平时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时,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农忙或逢年过节回来,再集中教育孩子。以上诸多情况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三、改善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家长的素质 

农村初中生家长的素质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提高孩子的素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首先应从提高家长的素质开始。农村初中要开办家长学校,在农闲时间成立文化补习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定期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具体辅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家长在学校的指导下,应自觉参加“家长学校”的文化补习和教育专业培训,订购家教报刊,学习教子理论。家长想要让孩子喜欢读书,自己首先要捧起书本来,身教重于言教,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勤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榜样,与孩子一起成长,想方设法营造家庭学习的氛围,使学习成为每个家庭必要的生活内容,从而构建学习型家庭,这样家长才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二)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 

家庭教育新理念是农村初中生家长必备的教育素质,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首先,家长要有正确的发展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的,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更要有完善的人格,因此,家长要使孩子全面发展,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其次,家长要有正确的亲子观,要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应树立“为国教子”而不是“为己教子”的观念,把教育孩子看作是为社会尽义务,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把孩子塑造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再次,家长要有科学的教养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家长要做到教养结合,及时纠正,否则会使孩子形成“恶习”,要认识到树大并非自然直,孩子要成为栋梁之材,家长必须随时关注成长中的问题,合理地教育和引导。另外,家长还要认识到教育孩子是学校的工作,也是家长的职责,每一位家长要在养育孩子的同时,自觉承担起教育责任,并主动与学校配合。 

(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效果与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密切相关。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的矛盾,逆反心理强,如果得不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就容易心理反常,或烦躁不安,粗暴凶狠;或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或不听劝告,与人对立;或公开反抗,桀骜不驯。每一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都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实践中做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理解、尊重并善于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引导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满足其合理需要,同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从而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在求知方面,要鼓励孩子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不断探求新知;在品德修养方面,应要求孩子自觉按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慎独的境界。 

(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 

影响学生的因素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者非常重要,单纯地强调任何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都是错误的。但在这三者中,农村学校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地去协调这三个方面。首先,指导学生有效地接受社会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增强辨别能力。比如,要关注学生的上网情况。现代社会,想要让孩子关掉网络,像戒毒那样戒网,是不可行的。处在网络时代的老师与家长与其对孩子进行“追堵打压”,不如顺应时代潮流,正视现实,引导孩子健康、文明上网。其次,要积极地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的教育方式。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能让孩子成为“留守少年”,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只顾着挣钱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要尽可能地亲自教育孩子。父母双方还要经常性地讨论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教育立场、观点应一致起来。另外,还要做好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工作,不能让他们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使家庭教育影响取得一致,否则孩子无所适从,这样会抵消教育作用,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总之,我们要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影响一致起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从而使这三个方面步调一致。 

 

参考文献: 

篇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也逐渐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加大对教育的重视力度。教育不仅能促进国家科技及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然而,现阶段我国的素质教育中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中以学困生的大量存在最为突出,特别是农村的初中学校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由于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对中学教育的方式、内容等有着不同的适应能力,因此,很容易导致成绩差异较大的现象,假使不能及时地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很容易导致学困生的出现,从而严重地影响教学质量及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一、农村初中学困生的形成

1.缺乏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家庭环境及父母的言行、教育往往会对孩子产生很大影响,而缺乏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往往会对孩子的学习等产生不良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缺乏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在农村,很多的家长为了生活,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他乡打工谋生存,从而只能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祖父母看管,然而由于老年人思想观念的落后及知识的缺乏,往往会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工作;第二,教育方式不合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普遍的心理,尤其是在农村,家长往往对孩子寄予更多的期望,希望其能通过学习脱离农村,这些思想固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些家长由于希望太高而不满足孩子的成绩,从而大大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甚至有些在孩子考试失误或者不能达到规定要求时就动辄进行严厉的惩罚,从而造成孩子产生厌学心理等等。

2.学校教育模式不合理

现阶段,应试教育仍旧是我国的主要教育模式,学生的成绩及升学率依据是社会、学校、家庭关心的重点。教师也往往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成绩提升上,从而无形中会给予成绩优秀者更多的关注和辅导,而往往忽略对成绩较差学生的教育,甚至出现不管不顾、批评讽刺等现象,从而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厌学的心理,长此以往就很容易造成学生成绩越来越差,最终甚至会辍学,严重影响教育成果及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二、转化方法

1.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家庭教育往往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及学习,因此,父母一定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及时地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使孩子明白父母的苦心和辛苦,同时也能更多地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也使父母及时地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从而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开导、教育和帮助。此外,孩子的言行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的影响,家长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以正确的言行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同时家长还要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教育方式,使孩子能有一个轻松、合理、舒适的学习环境。此外,要及时地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使其信心百倍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2.树立合理的教育观

农村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主要是在学校,因而,教师的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及兴趣。为了避免学困生的出现,教师要培养自己正确的教育观念,要意识到学生是平等的,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和特长,每个学生对于其家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随意放弃某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并在不断的进步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培养其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此外,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同时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并给予肯定及表扬,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逐渐培养其自信心,使其以最佳的状态去学习。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的重视,以正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其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使其能合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及时的改正不足之处,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随着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大,及时地发现农村初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转化就显得非常必要,而改善这一情况不仅需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对现阶段的教育观念进行改善,经过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从而真正地促进学生的进步及发展。

篇3

农村初中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到位。很多学生的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有限监管,导致学生对学习不上心,整天想着去哪里玩耍。还有一些家长教育方法不对,导致一些学生无视学校纪律,想逃课就逃课,想旷课就旷课,甚至出入网吧等娱乐场所,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些学生没有和父母住在一块,所以他们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长此以往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许多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会发生转变,因抵挡不住外面的诱惑而贪图享乐,或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解决问题。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成长道路的选择都是不利的,无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为人处世的方法。教师应该加强对农村初中问题学生的研究,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不断改善目前的状况,为他们以后的成长扫清障碍。

二、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形成的家庭因素

1.父母教育水平较低

父母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一些父母不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把教育直接归咎于学校,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管不顾,一味地赚取生活资本,与孩子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这些都会影响孩子价值观念的养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对他们的性格、人生观念、价值观等的形成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如果父母不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会使他们产生许多不良问题,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2.留守学生自身的问题

一些学生家长为了生计要外出打工,孩子的抚养就推给了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首先,老人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不容易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合时宜,使得问题学生的学习没人监管,学生自制力差,无法管住自己,进而放纵自己,从而产生一些问题。其次,老人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容易溺爱,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容易使他们养成一些坏毛病,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最后,留守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一些问题,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可以跟父母在一起,享受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自己会产生落差,进而产生怀疑,导致自卑孤僻心理的产生,对他们以后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3.家长与学校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

篇4

在教学目标上,一些地方、一些幼儿园和小学无限拔高培养目标,以强调幼小衔接作为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的基本培养目标。

有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孩子是不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引发了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否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培养了孩子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否帮助孩子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否教孩子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孩子学会探索、学会合作等等,过度教育的内容大多超出了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如再采取强制的方式来进行,必然会激发孩子的厌烦情绪和抵抗情绪,最终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受到损害。

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的学习。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家长和老师,非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要求他们,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对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学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生活应以游戏为主,他们的知识学习应以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为主。如果把孩子一天到晚关在屋予里学汉字、算算术,孩子们会很扫兴。当他们进入了小学,拿到的课本却与父母教的一样,新鲜感烟消云散,会不堪再学。于是,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结果使孩子还未正式开始学习的过程,就已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二、扼杀孩子的潜能

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是典型的“拔苗助长型教育”。儿童的发展必须在适宜的生理成熟度的基础上进行适时、适度训练,不能随意逾越其认知发展阶段。在小学生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之前,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的直接后果是强制性延长小学生学习的专注力,增加儿童神经系统的负担,长此以往,必然会伤害儿童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严重危害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强调向小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小学生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开发。而正规的小学生教育,教师每设计一个游戏活动往往使小学生得到多种能力的训练,孩子在这种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健康、活泼、聪明,比那些会写多少字、会算多少数的孩子在正式上学以后更有潜力。

三、影响全面平衡发展

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还可能会诱发小学生的厌学倾向。游戏是孩子们学习的基本方式。孩子们在玩耍这种隐性教育中认识世界,保持着好奇心与想象力,不断发展着自己的运动能力、交往能力、意志力、创造力、想象力。对知识的强化灌输和强制学习的做法淡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惧,导致一些孩子还没有上小学就出现畏学、厌学情绪。

孩子某一方面的发展,可能是以牺牲其他多方面的发展为代价的。孩子的眼前发展,可能是以损害长远发展为代价的。过度教育能使孩子学到一定的知识或掌握一定的技能,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却在逐步丧失,主动学习的能力也难以得到培养和锻炼。

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超越了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学习、完成作业的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让小学生写、算,进行强制性的学习,他们“玩”的时间被剥夺了,没有一点自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无法发挥。孩子变得像“小大人”,呆头呆脑。小学生过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在成人的责备甚至打骂声中强制学习,活泼好动的个性受到压抑、摧残,心灵受到创伤,则难以形成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严重的危害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许多幼儿园孩子多,活动场地小,玩具少;集体活动多,个别自由活动少,孩子的个性发展已经受到一定的限制。回到家里,如再进行较长时间的强制性学习,孩子玩的时间被剥夺了,他们开朗的个性会受到摧残,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能发挥。久而久之,就会变成拨一拨,动一动的“算盘珠”。

要解决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问题,首先必须正本清源,从理论和政策上科学区别幼儿园与小学的性质、任务、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牢固确立幼儿园教育的独立地位和性质,将幼小衔接的任务交给小学来完成。

只有提高全社会对学前及小学教育的认识,正确调整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和小学的评价标准,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倾向才能得到有效纠正。

篇5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12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初中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呈现出早熟的趋势,一些初中生会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不断加强,随之对异性产生爱恋,并相互吐露心声,致使初中生早恋现象频频发生。初中生能不能谈恋爱,称为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一种意见认为,中学生正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心任务是学习,早恋是不应提倡的;另一种意见认为,早恋的产生是寻找爱、归属及尊重的需要,是无法禁止的,主张正确地引导早恋。笔者认为,初中生是学知识、学智慧、学做人的时期,主要精力是学习,如果有早恋现象出现,初中生很容易由于自控能力不足而严重影响学习,教师与家长不能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对早恋的孩子,家长与学校不应粗涉,而是予以疏导和教育。因此,对于初中生早恋,家长与学校必须给与重视,正确引导,使初中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一、早恋的类型

早恋,也叫做青春期恋爱,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感兴趣、痴情或暗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早恋的划分标准不同,早恋的类型也不尽相同。按年龄发展划分,早恋可分为模仿性早恋、自然纯真型、天真钟情型等;按行为表现划分,早恋有冲动型、浪漫炫耀型、叛逆逆反型。所以,针对早恋的不同类型,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引导,使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初中生早恋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进步,价值观念的转变,初中生早恋的现象屡屡出现。究其原因,与学生自身、学校的引导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一)学生个体生理心理因素

一方面早恋是初中生在许多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发生的,许多个人因素都会造成早恋情况的发生。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丧失信心,这些精力与兴趣不合理的转移就可能发生早恋;而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容易成为别人追求的目标,如果忍受不住诱惑,容易产生早恋。另一方面初中生早恋的基础原因还与生理成熟、性心理过早的发育有很大关系。科技的发展等诸方面都促使中学生的生理发育逐渐提前。在调查统计中发现,当代学生平均14、15岁便产生了性心理活动,容易产生性冲动,如果在外界不良诱因刺激下,很容易产生早恋。

(二)特殊家庭环境的不良熏染

初中生早恋同时也深受家庭环境的感染。比如父母离异、父母早亡或家长与子女关系不融洽,孩子缺乏家庭的温暖;一些家庭人员起不到很好的榜样作用,父母在孩子面前过分亲昵或者家庭人员有性犯罪行为,道德堕落;有的家长忙于事业,对孩子缺乏关心与教育,都会成为诱发初中生产生早恋的因素。

(三)学校缺乏对学生早恋的教育和引导

作为学校教师,有责任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有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前提是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可如今学校总是把成绩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在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环境下,学生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发泄自己的情绪,整天面对枯燥、乏味的学习,课外活动又缺乏,跟教师沟通少,这些都是产生早恋的原因。

(四)大众传媒等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初中生早恋心理同样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媒体等不良信息的传达成为早恋的社会原因之一。大众传媒的发展,导致性自由逐渐根深蒂固在人们的心中。一些报刊,媒体等为了扩大影响力,传播一些不良信息。有许多学校又忽视对学生的性教育,多数家长也羞于与子女沟通关于性的话题,所以使初中生产生早恋的愿望。

三、初中生早恋的应对措施

对于中学时期的早恋,家长、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要坚持梳理、引导,但不要围追堵截,社会也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优化环境,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一)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我督促

初中生要培养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一时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时段,要拥有丰富的人生,就要勤奋学习,生活中要学会乐于助人,学习中与同学共同成长,家庭里要尊老爱幼。初中生要认识到,自己经济上尚未独立,主要依赖父母或他人,恋爱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心理上尚未成熟,易冲动,注意力易转移,容易感情用事,做出越轨的事情来。所以,这时期的任务就是努力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自己的理想,不辜负父母、老师的期望。

(二)家长应充分尊重和关爱子女,加强沟通

作为家长应该与孩子保持沟通,况且每一个早恋的初中生,都希望父母能够理解,不要粗暴的对待。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情感,取得孩子的信任,与孩子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才能对症下药,总结教训,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同时要引导孩子阅读欣赏健康的有益的书籍,让孩子在书的海洋中自由的翱翔,帮助孩子净化心灵。同时培养孩子自信、阳光的个性,让孩子从健康的书籍中学习一些人生哲理。通过一些名言名句来激励孩子为追寻人生理想而奋斗,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

(三)加强学校对教育的引导,增强初中生的道德情操

首先,老师要向孩子传播一些正确的知识,引荐孩子看健康向上的书籍。其次,在对初中生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道德教育。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以德育常规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有责任培养道德品质优良的学生。一个具有道德意志力的人,才有较好的自控力,才能更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最后,老师应当通过道德榜样学习,不断提升初中生的道德意识。因此,加强初中生道德教育,让他们明白纯洁的友谊还是存在的,友谊比恋爱更长久,回忆会更美好。

(四)优化社会环境,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社会应该创造和谐的环境,弘扬社会正风气。我们当今社会的文化宣传一定要从增长孩子的知识、陶冶孩子的情操、丰富孩子的精神面貌等目标出发,用优秀的作品鼓舞孩子,不要让那些冰冷无情的游戏、不健康、不雅观的报刊杂志侵入孩子的心扉。政府也要做好调节,营造乐观向上、助人为乐、奉献社会、遵纪守法等良好的文化传统与社会风气,要让学生的发展有榜样可以学习,强化初中生自身的责任意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初中生自身的认知能力、父母的立场、教师的态度以及社会大众传媒的发展都会对初中生的早恋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们,身体迅速生长以及各方面的因素,早恋的出现也很正常。在早恋现象发生时,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对初中生的正确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爱情观,才能有效消除早恋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31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孩子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学到基本的社会规范,还可以从父母、长辈那里学到基本的生活技能。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未来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初中生面临中考及其他各种考试的压力,每天的任务除了学习就是学习,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几乎为零,他们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增强,对外界事物敏感,存在要求独立与不能完全独立的矛盾。因此,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对其健全人格的培养及个体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意义深远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要素。然而当前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

1、家长重智育轻德育

家长很舍得教育投资。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除了正常在校学习之外,家长还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特长班,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以后就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自己为人父母的任务就完成了。在他们看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智力教育。而这样做完全忽视了孩子爱玩的天性,使孩子觉得学习不快乐,生活没意思,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和对父母的逆反心理,甚至逃离家庭,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2、家长多言传少身教

有些家长对孩子说教不断,整天对孩子唠叨做人的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不厌其烦。而他们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按不同的原则处理问题。如此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经常使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和立足社会。

3、家长重物质轻精神

家长普遍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家长大都有求必应。如果孩子学习进步,成绩提高了,家长更乐于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负面情绪,多表现平淡,只一味督促孩子不要胡思乱想,好好学习,否则会影响成绩。虽然丰衣足食,但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关心和爱护,觉得孤独无助。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有效交流很少,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情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家长只重视青少年身体的健康、知识的进步,严重忽视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忽视了要教给孩子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合作,如何为人处世……而这些才是让青少年受益终生的。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关系的研究及解决途径

家庭教育是家长在与子女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利用家庭的环境氛围,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子女施以影响的活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他们的个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和睦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主要指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气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这里只讨论夫妻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夫妻感情是否和睦时刻感染着孩子,夫妻关系是否融洽对孩子成长有重大意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乐园。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2、父母应该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

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关键作用。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攻击反应试验,结果发现孩子倾向于模仿成人动作。这一实验向人们证明了榜样行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品德修养,一言一行,甚至神态表情,动作细节,无不对青少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示范行为会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

篇7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1初中生厌学问题的成因

1.1学生自身原因

学生对学习节奏和方法的不适应导致失败感。在小学阶段,由于功课少,内容浅显,学生依靠死记硬背也能取得好成绩,而升入初中后,课程急剧增多,内容不断加深,教学的节奏也相应加快,加上新课程改革后,许多知识并不能靠识记就能很好地掌握,大量的学习内容需要学生学会概括、理解、分析才能将知识消化。于是部分在小学时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的学生则会显得无法适应,穷于应付。再加上中学竞争激烈,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遭遇挫折,无法正确调整心态、寻找原因,从而使成绩一落千丈,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1.2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生活对学生是否有吸引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尽管要推行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但是,初等教育实践中,应试教育现象屡见不鲜,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办学思想仍然很有市场。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而所谓的考试就是一套厚厚的试卷,或者说试题的集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无不围绕考试,这种单调的校园生活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1.3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皮亚杰指出:“人作为主体都具有可塑性,青少年尤甚,青少年时期受到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等外界刺激,往往会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孩子能够在很多方面产生影响。今天家庭教育存在的一大误区是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教养方式不当,一切唯分数论,造成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丝毫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产生厌学情绪。父母对子女的关心是勿庸置疑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能正确地关心孩子。家庭教育存在的第二大误区是关注物质精神,忽视身体,忽略心理。有些父母单纯从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要,对孩子几乎是有求必应,而忽略孩子的精神要求,缺少与孩子之间心与心的沟通,从不试着走进孩子的心灵,从而让孩子的一些不正确的、不健康的思想放任自流,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再加上孩子辨别是非能力弱,于是很容易脱离正常的人生轨道,走上厌学、弃学的道路。

2初中生厌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学生方面

让厌学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是变厌学为乐学的重要一环。应认真地发现厌学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从正面予以肯定,并不断强化,让他在前后比较中接受自我,认识到自己并非无可救药,而是能学好的,相信自己也是有能力、有前途、受尊重的,从而改变自己无能的自我认识。对厌学学生的评价必须客观、中肯、善意,尤其不能讽刺偏激,以免增添逆反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厌学学生对自我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后,随即就要开始自我实践,这种尝试结果的好坏是他们能否彻底转变自己的关键。要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

2.2学校方面

必须明确教育目标,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评价制度,创设理想的教育环境。学校应跟上时代的步伐,改变教师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角色观,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学定教”的教学观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可持续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境,快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努力落实教学改革以新课程为指导更新教学观,抛开应试的枷锁和束缚,树立敢于创新的思想,逐步建立新的教学观;以课堂为阵地推动新课程,教师要努力转变自身角色,由原来单一的传授者变为平等中的首席者,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学生学习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的关系,传统的课堂讲练模式也将随之而改变。教师要挖掘学科知识中的兴趣点,改进教育方法,给学生以平等的关怀。以课外广阔天地为拓展,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让他们自己去发展、去探索。这样,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时落实教学改革。

2.3家庭方面

篇8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6―0023―01

“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叶圣陶先生的这句名言很好地诠释了老师的责任与使命。每一位老师都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而班主任工作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叛逆期,生理心理正发生着很大变化。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各种因素又促使每一个孩子不同的心理特征。班主任工作中主要关注的是一些特殊群体孩子的成长,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就是重中之重,本文主要论述离异家庭孩子初中阶段的心理问题。

一、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类型

1. 自卑抑郁型。这些孩子由于缺少父母,没有完整的家庭而导致自卑、不自信、觉得自己不如人,把自己关在狭小的世界里,害怕和别人交流,内向、孤独,时间久了如果不及时疏导就会产生抑郁,很可能出现自杀、报复等极端行为。在学校一些细节如果不能充分考虑这些孩子的感受,可能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孩子学习阶段经常会有亲子活动,一般父母和孩子会一起玩,这看似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但却有很大隐患,离异家庭的孩子呢?他们怎么办?这些孩子本来就非常脆弱,在活动中他们看着别的同学其乐融融,自然会想到自己,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心理阴影。

2. 放任粗暴型。这些孩子主要是父母双方都没有监管,或者是管不住。由于放任自流、,他们易爆易怒,情绪波动大。由于缺少监管,很多会混迹街头、游戏成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在学校自然不服从管理,违反纪律,如果不正确引导,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 温暖缺失型。离异家庭的孩子都缺少来自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关爱。初中阶段孩子生理心理快速发育,青春期的他们会对异性产生好感,这些孩子相比其他孩子更缺少爱。所以当有同学对他们好时,很快便会投入别人的怀抱,他们很多会谈恋爱。初中学生对爱还是比较朦胧,又缺乏保护意识,谈恋爱不但会伤害双方,而且有的处理不佳还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二、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1. 应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即使是离异家庭,也应该尽最大努力给孩子创造好的成长坏境,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父母感情有矛盾不可避免,但是在教育孩子这一块应达成共识。溺爱、放任等做法是不可取的,最好的关爱就是陪伴,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父母对孩子的爱,一点一滴都在孩子的眼里。孩子在家里的时候,一方面是自己陪伴,陪伴孩子学习,孩子学习父母可以看书,还可以商量着和孩子的同学、好朋友和孩子一起学习,玩耍,这样孩子会觉得温馨,不觉得孤独,慢慢地也就习惯了。父母一方带孩子肯定会非常累,但是陪伴不能或缺 ,你的辛苦最好能让孩子亲身感受,这样孩子会感恩父母。

篇9

一、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1.人文关怀是形成完整人格的必需元素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三观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是祖国的栋梁,肩负着祖国未来的希望,所以要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具有完整和独立人格的人,家长、社会乃至老师承担着巨大责任。

目前的初中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像住在温室里一样,见不得任何风雨,受不了任何挫折,父母也过度地溺爱孩子,然而孩子正处于叛逆时期,他们意志薄弱,自我、任性又自大,总喜欢和家长唱反调,容易做出一些过激、疯狂、不计后果的行为。为了不让这种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家长、学校和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的培养形成和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人文关怀,不仅仅是对学校教育事业的贡献,更是对孩子的家庭和整个社会的贡献。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够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念,从而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对于家庭来说,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父母最开心、最幸福的事,会让家庭更加美满。对于社会来说,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塑造一个个栋梁之才的良好开端。

2.培养一个健康乐观的初中生需要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教师,对于一个学生未来的性格养成、人生观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人类的文化传承就是在这样一代一代的教育中延续下去的。所以,教师的素质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是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基本要求。如果一名教师缺失了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那么在教育的工作中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影响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人生观和性格养成。

二、初中教学人文关怀缺失的分析

初中教学中,出现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在如今的社会屡屡发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十分复杂的。(1)出现这种现象,与老师的个人素质和性格分不开。对于广大的人民教师群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方法,对于有部分教师,只注重于学生成绩的高低,而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部分人民教师在教学中缺失人文关怀的重要原因。这种原因造成的教学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是最广泛存在的。(2)学校的原因,与教师的原因类似,部分学校过于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中存在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这种原因所造成的教学中缺失人文关怀的现象也是十分普遍的,而且,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的后果也比教师个人原因造成的后果要严重。(3)社会上存在的过度依赖成绩来评判一个孩子的好坏的标准的不正风气,也是造成初中教学中存在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的重要原因。社会中这股风气,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评判标准,从而影响到家长,家长又只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判老师的标准,而忽略老师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所做出的努力。然后一环一环地又影响到学校,再反馈到社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初中教学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三、初中管理中对加强人文关怀的对策

加强初中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对策主要从三个方面。(1)对于学校的管理中加强人文关怀的政策,学校的政策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绝大部分教师都会按照学校的政策来进行自己的教学。所以学校的教学政策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单一地偏向学生的成绩,只注重学校的升学率,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更注重学校层面的人文关怀。(2)要从教师的个人观念和素质中,加强人文关怀的观念,教师在教学一线,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所以要让教师改变自己的观念,摒弃成绩是最主要的目标的不正确的观念,让教师认识到人文关怀对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加强初中教学中的人文关怀。(3)学校应组织家长会,仔细而耐心地纠正家长的错误观念,改变固有成绩评判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引导正确的社会风气,从而使家长能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使学校能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初中教学管理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原因复杂,不仅需要教育界的努力,更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

参考文献:

篇10

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思维在这个阶段成长,性格在这个阶段初步确立。很多同学都是在初中时代就确立了自己的优势,打下很好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怎样与孩子沟通才能起到引导和帮助孩子,促进他们学习的目的呢?最根本的是我们要了解初中阶段孩子的心理。初中生有几个显著的

特点:

一、强烈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把双刃剑。作为老师,出了问题,不能对孩子一味地训责,尤其是当着其他人的面。这样做,非但起不到教育他的效果,反而会引起他对你的排斥和反感。我们需要好好引导,将孩子对自尊心的维护转化为上进心、自信心。

二、强烈的独立意识

到了初中以后,很多孩子不再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而是自己单独思考。孩子年龄还小,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尽可能地提供给孩子自我展现的平台。一方面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对孩子健全的人格成长也有好处。

三、容易受到坏的影响

13岁~16岁的孩子思维敏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尤

其是坏的影响。诸如:上网、吸烟、赌博等,而且容易着迷,对是非的判断能力还较欠缺,所以,应尽量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单纯的、积极的成长空间,不妨多学学孟母的精神。

四、孩子浑身带“刺”

经常听家长说,自从孩子上初中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脾气越来越坏,不听说,稍不如意就横眉冷对,就像浑身长满了刺一样,碰不得。其实这说明了孩子在成长,我们需要的是尊重与引导。

五、孩子容易偏激,逆反心理加重

因为孩子正处于心理成长时期,对外界的看法相当敏感。可能一句话,也可能一点小问题,就会对老师产生偏见,甚至会影响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在遇到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千万不能上来就否定他,而是要先肯定他正确的部分,然后话锋转到他不妥当的地方。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交往、生活等各个方面,如果沟通不当,师生间的矛盾就会加大。本人在这些年的教学中得出以下一些经验供同仁们探讨:

1.在初一,用第一、二节课与孩子进行一次深入交谈,列举一下初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初中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方法,鼓励孩子,转变观念,树立信心

很多孩子刚步入初一,经历了辛苦的小升初,都会出现松懈。所以,老师一定要帮助他们树立目标,为他们添动力。

2.对孩子的教育尽量是单独的、谈话性的,避免公开的训责

孩子在十几岁的年龄,最好面子,也就是自尊心最强的阶段。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应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在同学的面前。

3.改变只说不做的教育方式。尽量避免苍白的说教,而是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出表率

4.对孩子一定要严格要求,避免在孩子面前过于随便,保持在孩子面前的威信

5.切忌总是在孩子耳边讲,应该如何如何,而不该怎样怎样。这样做,只能招来孩子的逆反心理。要就事论事,具体地分析问题,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埋怨和说教

6.多与老师交流,随时关注孩子的变化

7.引导孩子结交积极上进的朋友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除了父母和老师,朋友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了。尤其有些问题,孩子不愿意跟父母和老师交流,愿意与自己的朋友分享。一个好的朋友可以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他健康成长。一个坏的朋友却恰恰相反。

8.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遇到不懂的问题,跟孩子一起讨论,引导他们自己动脑思考,而不是该如何做。

9.在孩子成绩下降的时候,要做的不是责备,而是鼓励

篇11

1.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

虽然素质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推广,但相当一部分初中学生家长仍然过分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在同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时,经常听到学生向我抱怨“考了高分数,父母会喜形于色,给予自己物质上的丰厚奖励;相反,假如成绩不甚理想时,等待自己的通常是铺天盖地的指责、批评甚至是身体上的严厉惩罚……”这种“学”而优则“奖”“学”而差则“罚”“唯分至上”的家庭教育很明显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不仅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沉重的身心负担,更不利于其日后的长远发展。

2.拔苗助长,过度追求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

现在很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一味采取“拔苗助长”这一极端的教育方式,过度追求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如,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从自身的主观意愿出发为孩子报了钢琴、舞蹈、奥数班等众多名目繁多的课外班,以此将孩子的假期日、双休日等课余时间填得满满当当。

这些学生家长的初衷无可厚非,无非是想以此促进孩子个人修养及综合素质的提升。但,作为一名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个人认为,他们却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作为学习者的主观情感感受,是否有兴趣、是否学得吃力、困难等。这种教育方式明显违背了孩子的学习意志,不仅收获不了预期中的理想效果,还很可能产生极为恶劣的负面影响及作用,从而制约孩子的长远发展。

3.过度宠溺孩子

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因此,父母便把所有的爱都加倍地倾注在了他们身上。我在校期间更是亲眼目睹了家长们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行为:学校安排学生集体劳动大扫除,部分家长怕孩子累着,自己前来帮忙打扫;学校组织体育达标测试,更有家长前来向学校求情,希望学校能免于这场测试以免孩子训练太累……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殊不知这种过度宠溺孩子的畸形教育反而是教育的悲哀,不利于孩子的快速独立与顽强成长。

二、班主任应当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点与方法

1.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会正确地赏识孩子

现代社会,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人才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是侧重于社会个体综合素质的考查与测量。如,有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他们也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与汗水,这时,作为家长应当多多鼓励与肯定他们为此所付出的勤奋与努力,并以此为基础帮助孩子找出学习成绩之所以上不去的原因,勉励他们再接再厉,这种赏识性的家庭教育会让学习受到打击的孩子得到充分的尊重,从而保证日后的学习过程不断取得显著进步。

2.了解孩子的兴趣与爱好,促进孩子富有个性地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班主任,应当充分发挥自己之于学生、家长这两者之间的桥梁沟通作用,帮助学生家长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家孩子的兴趣与爱好。这样才能有效扭转家长之前关于“揠苗助长”的极端想法,使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应当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与爱好,使他们在自由、宽阔的空间中展翅翱翔,实现自身富有个性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