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12: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数字化校园的含义
所谓数学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设备、教室等)、资源(图书、课件、素材)到活动(教、学、管理、服务)的全部数字化,从而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扩大传统校园的功能,并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目前,建设数学化校园的主客观条件都日趋成熟。很多学校也为此大胆创新,不断实践,立足教育教学的实际,建设特色鲜明的数字化校园,应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教育向自动化、高效化和便捷化的方向发展。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硬件建设(网络,终端设备、系统设备)。二是软件建设(平台、应用系统、资源)。三是人才队伍建设。
实际上,这三方面可细化为五点内容:
1.是校园网络系统建设。学校通过有线、无线或有无线相结合的方式建设覆盖学校办公、教学、生活等主要场所的校园网络,并宽带接入区县教育城域网或互联网。
2.是教学应用终端建设。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多功能教室建设,“班班通”建设,教职工计算机准备(或教师备课室)建设,功能室多媒体建设,数字化实验室建设,通用技术室建设,图书馆信息化(含电子阅览室)建设,会议室多媒体建设等。
3.是信息化功能系统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电视台、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完全监控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
4.是信息化应用系统及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及平台是支撑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核心。他包括学校OA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教师、学生评价系统、学籍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校产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教学支撑系统、学习交流系统、资源应用系统等等。学校可建设一个综合管理平台,将各类应用系统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
5.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是全校教职工信息化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培训,使之适应学校“数字化校园”应用创新的需要,其中信息技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农村学校的师生对数字化校园非常渴望,希望拥有与城里同样的教学资源,这是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的心理基础。
2.是随着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农村小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教师也进行了继续教育的相关业务培训,对加强数字化校园研究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3.是随着农村远程教育和班班通等活动的开展,农村小学的数字化教学设备设施日趋完善,这是加强数字化校园研究的物质基础。
4.是通过对数字化校园成功案例的学习以及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教师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农村小学也初步具有了信息化管理的能力,这是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业务基础。
四、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的措施和做法: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建设和应用数字化校园的意义,认识加强这方面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动员师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项课题研究中来。
2.明确职责,加强领导。建立课题研究的领导小组,明确课题研究的负责人和参与人等,对任务进行合理分解,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组织协调、分类实施和检查指导工作。
3.筹措资金,加大投入。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都需要解决资金问题,课题研究也要有一定的经费预算,以保证科研活动的正常需要。
4.完善制度,建立机制。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课题研究中,建立相关的科研制度和课题考评激励机制,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情况,作为评优、晋升职务职称等的重要依据。
5.拓宽思路,努力钻研。深入开展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的探索,并通过网上教研、网上办公等活动,在学校建立一个开放的、立体的、丰富有趣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五、数字化校园建设给师生带来的提高:
1.在课程整合方面:可以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理论,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实验,呈现教学中丰富、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也可以运用网络平台,建立更为科学的教学评价和反馈体系,通过多种反馈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程序,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在数字化办公和教师网上继续教育平台方面:可以运用校园网络平台,结合电教媒体等技术,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并节约资源,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备课、听课、评课等活动,激发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热情,使教师能够互相交流、沟通教学心得体会,补长补短;学校也可以建立多种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将计算机网络作为终身学习的工具,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
3.学生在数字化校园的环境下,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相应提高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教师在数字化校园的环境下,会自觉接受传统办公向网络无纸化办公的转变,主动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开展学习和教科研活动,把数字化校园作为成长进步的有效平台;当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干扰课题研究的因素,如果无目的地大量使用电教媒体,就容易产生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影响学科教学的质量;另外,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接受高速运行的信息化办公环境,不能主动有效地应用数字化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帅军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
学校为什么要建设数字校园?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答案,如同购买任何一件商品一样,数字校园建设也是基于学校的需要而进行的。七一小学为什么要建设数字校园?原因只有两个,一是学校发展遇到瓶颈,而信息化建设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难题;二是顺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所以学校需要建设数字校园。数字校园建设的起因是有需求。
如何建设数字校园
建设理念
七一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以解决“人”的实际应用需求和发展需求为理念,围绕需求问题的解决,规划相关硬件、软件、资源、培训、制度调整和服务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为建设理念,弥合不同群体的优势与弱势。
建设规划
七一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划了六大平台,一是通过建设校园基础平台,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教研、德育、管理等核心业务以及现有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和融通,从而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面数字化;二是通过建设教育教学支撑平台,整合学校各类资源,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与服务中的深层次应用,以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更有效地支撑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和活动,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三是通过建设综合展示宣传平台,促进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会更加有效地沟通和互动,增加展示学校实力愿景、师生风貌、素质素养、教育成果的渠道和窗口;四是通过建设日常办公工作平台,规范各项日常工作流程,提升学校行政管理、教务后勤等工作的效率;五是通过建设管理决策支持平台,有效整合和分析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取得的实际效果,以利于学校领导更加科学有效地施行相关的决策和措施;六是通过建设云存储平台,为数字校园海量数据提供存储空间,为学校各层面用户提供云服务,所有数字校园数据实时联入云服务器,保障数据信息的高可用性与高安全性,为数字校园的稳定运转保驾护航。
通过这六大数字校园平台建设,最终形成学校的知识管理体系,将各平台中的有效数据、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加工和沉淀,通过对以上信息的挖掘,保证七一小学基于知识管理的整体信息化建设,从而形成学校的智慧资产,服务于广大师生,并将其最大限度地宣传与传播。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其建设应根据学校的实际,在建设过程中走出创新之路,形成学校自身的特色,让数字校园项目在发展中完善,在完善中发展,这就决定了实施数字校园项目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探索的过程,不可能一次性完成。所以,应该把数字校园项目的建设作为一项持久的、系统的工作来抓。七一小学采取了一系列人员组织保障、运维保障、制度保障等配套措施保证其实施管理。
如何体现建设效益
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效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衡量:一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行为;二是教育信息化资源投入量、投入结构和利用效率;三是教育信息化组织和制度保障。七一小学通过以下方面来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效应。
1.保障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效益。现阶段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效益体现为在常规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化去贴合日常教学工作,对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备课、授课、听课,包括教研活动等提供全方位支撑,达到常规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目的,从而提高信息化建设效应。
2.校领导的示范效益。在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制度普遍缺乏的情况下,学校领导的一举一动都会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这种示范作用会影响甚至制约所在学校很多教师的行为。由于校长身体力行,很多需求都是根据校长的工作需要和学校的发展需要直接提出的,因此,七一小学的数字校园建设就按照规划的发展路线有计划地进行着。并且学校的电教部门经验丰富且非常敬业,充分挖掘了学校允许条件下教育信息化的潜力,提高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的利用率,促进学校管理数字化、决策数据化。
3.优化信息技术投入成本结构。七一小学通过优化教育信息化投入成本结构,特别是硬件和软件(包括资源)的比例,以及硬件、软件和人员培训之间的比例,从而提升信息化建设效益。
4.有效的人员培训。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的获得有两种途径:一是职前教育中获得能力准备;二是有效的在职培训。
无论学校引入了多么现代的制度和管理方法,也无论这所学校如何仿效最现代的教育和行政管理,如果执行这些制度并使之付诸实施的那些人,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真正能顺应和推动现代教育制度与管理的健全发展,那么,这所学校的现代化只是徒有虚名。同样,无论我们装备了多么先进的设备,拥有多么丰富的资源与应用,多么合理的制度,如果没有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能动使用,教育信息化建设也不过是形式和表面文章,无法实现我们期望的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数字校园建设思考
需求是核心
数字校园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是我们学校近期数字校园建设的重点。从前期学校提出的粗略需求,到合作公司的闷头研发,到学校对结果的不满意,最后到双方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重新做需求分析、用户确认、研发、推广,达到了学校使用者的认可。这个过程充分说明了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需求分析及用户确认的重要性。现阶段学校对于任何软件开发项目,都要求走需求分析过程,并得到最终使用方的签字确认,以此达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规划切忌大而全
提到数字校园规划,通过实践与反思我们发现,大而全的规划导致了系统设计复杂,用户体验不好,稳定性差等诸多问题,引起了教师的抵触情绪以及效率的低下。所以,规划层面应该务实,前期推广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利用数字校园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为教师带来便利,只有这样的规划才是最终能够落地的,才能得到用户的支持。
软件项目管理规范化
数字校园是以应用为导向的信息化建设,所以软件系统开发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为了确保软件产品质量、提高开发效率,建议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采用成熟的软件项目管理方法,前期学校通过借助监理公司对整个项目做规范化管理,并在过程中培养校内人员掌握相关技能,从业务规划、需求管理、设计与开发、测试与部署的全方位把控,最大限度地降低数字校园项目建设的风险。
小规模验证
关键词:中小学 数字化校园 建设的策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建设,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逐渐成为可能,注重管理和建设成为现阶段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发展的重点。但在软硬件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少学校已经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主要从管理和建设方面做出具体的建议。根据我国中小学的具体情况,分析当前中小学数字化校园运行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科学的建议。
一、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应有涵义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中小学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和教育水平和效率的目的。基本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它的建设是以校园为依托的;其次,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及现代的科学技术作为手段和媒介;将教学、服务结合在一起;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的质量,完善教学活动;最后实现教学的数字化和信息化。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质就是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各种教学信息进行整合和吸收,对现实的资源进行科学的分配。在管理工作中则集中体现为实现教育和校务管理过程的优化、协调,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
二、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有许多中小学都实行了数字化管理,但是在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对硬件建设比较重视,忽视了软件的更新和完善,建设的目的不强,很多设备简陋,功能缺乏;运用过程中没有注重维护;重设备建设,不注意人才培养,人才的技能和素质一直没有得到提高,这些方面都严重制约了数字化校园的发展。
三、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管理策略
(一)硬件的建设阶段
在硬件的基础建设阶段,应注重网络的建设,保证网络的铺设能覆盖整个校园,促进外部网络和学校内部网络的接通,并在此基础上,将网络服务扩张开来,提高网络的承载能力,使这些网络服务可以满足校园的建设和教育的发展。同时,网络辅助系统的建设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网络教学系统和数据库服务系统,实现校内收发文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在教育的规划部门和网络管理部门的协调下,学校中的各个单位应完成单位内部的综合结构化布线,使网络线路能涵盖到校园的办公室和运动场所,尽量形成一个内部的网络化系统
(二)软件系统完善阶段
该阶段是对基础建设阶段不足的地方做补充,完善校园中的网络服务系统,不断加强校园网的管理,努力解决校园网中会出现的安全问题。同时,信息化建设人员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网络建设的越来越深入,加大人员的投入是必须的,保证数字化校园可以稳定运行,保证师生们的正常使用。本单位的信息建设也是网络建设的补充,它能及时的为单位内部甚至全校师生提供充分有效的信息资源。
(三)树立现代化管理意识
数字化校园在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原因中,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因素,有的人认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就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对应有的人员配备和运行管理都没有重视,结果造成系统建没与办公管理相脱节,导致该系统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因此,建立其现代化的管理观念是关键。
(四)发挥校园网的作用
一、以校园网为平台,改进信息与接收
1.学校网站建设是数字化校园的一个标志,要发挥好网站在学校管理、教学中的作用。传统学校宣传工作主要依靠媒体、海报、宣传册等方式,学校网站的出现和应用是当前学校信息的平台。学校网站改变传统宣传模式,由间歇性信息变为即时,由宣传工作中的点、块变为整体和全方位的宣传。有教师这样形容校园网:“先上网后呼吸”,每天到校后第一件事就是进入校园网,查看学校最新动态或最新工作计划等。借助校园网,学校可以把常规性文件、学校事务的相关表格等放在网络中,以供师生了解和下载使用。除了信息的功能外,通过网站上的留言板和电子邮箱,师生、家长以及其他社会人士可以及时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2.建设数字化校园,就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好“校讯通”“微博”等平台信息传递功能。“校讯通”平台主要是在教师、家长、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利用互联网或手机短信功能,及时把学生每天出入学校的情况以及学校重要信息、临时通知等迅速传递给家长,使家长与教师、学校及时进行沟通,以便更好帮助孩子学习和生活。这个平台实现了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二、应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加强学校管理工作
1.信息技术在数字化校园的图书管理、财物管理等工作中有着高效完美的表现。计算机成为中小学图书馆的主要设备,使图书采编、流通、统计、宣传、信息摘编等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完善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学校财物管理中运用管理软件,实现了事业资产管理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财产信息资源共享,为学校财务经济的合理安排、使用、科学决策提供了数据参考。
2.依托信息技术,发掘计算机的管理功能,通过计算机的自动化、智能化替代繁琐、机械、重复的劳动,实现学校一些常规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例如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校园广播、音乐的播放以及上下课的打铃,学校中诸如此类的工作都可通过智能化管理使“数字化校园”工作上新台阶。
3.建设“数字化校园”,发挥计算机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巨大潜力。例如教务工作中已经普遍使用Excel等软件来统计处理数据、成绩等常规工作,并可进一步发挥计算机的功能,如借校务管理软件的学生电子学籍管理功能,对每年数百份学生毕业证和新生入学通知书的填发使用计算机自动名单打印,能高效高质地完成该工作。
三、发挥信息技术作用,促进技术与教学的完美结合
1.依托信息技术,转变教育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上传或下载教学课件、资料等,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班班通”网络的建立和形成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为教育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实现成为可能。
2.依托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师培训的新模式。网络化培训,是适应时展、提高教师培训实效的需要,是克服传统教师培训弊端的需要。在教师培训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建设信息化网络平台、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远程网络教室等设施以及教学软件,增加培训时间和内容,改变教学形态和方法,将会快速高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1. 建立完善的数字化校园体系。由于数字化校园是校园数字化的中间层次,也是校园数字化产生的关键,它既有传统校园的观念,又逐渐突破传统校园的内容,因此成为校园数字化建设的焦点。所以我校把数字化环境建设,定位在要“三有”。一要有设备,二要有网络,三要有平台。基本的多媒体教室、电子图书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班班电子白板教学,校园WIFI的建立、校园资源库的建立都是设备与网络的基本保证。同时学校将着力进行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我们将要构建五大系统平台:一是数字化学习平台(包括电子图书馆、教师专业知识管理系统);二是数字化教学平台(包括数字化备课系统、班班通教学系统、数字视频直播系统、数字化考试及评价系统等);三是数字化研修平台(包括教学视频课例点播系统、网络教研系统等);四是职能部门政务管理平台(包括教学工作中学籍、成绩管理等系统,人事工作中教师基本系统,后勤工作中财务系统等);五是家校服务平台(包括校讯通系统、交费系统等)。借以支撑完成我们利用数字化校园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实现教学模式改变,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核心任务。同时教师在数字化校园应用的同时思维观念及教学方式必定转变,也将把教师个体的隐性文化变成显性文化,工作效率必定提高,同时也将形成新的学校文化。
2. 建立相应的课堂教学体系。除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外,要突破一课一节的常规课时概念,以相应的教育信息资源为基础,强调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满足和对现代学习技能的培养。树立大课堂、大课型、大课业的观念,把学生学习的课堂不在只局限在课堂的四十分钟,也不只局限在在校其间。把课堂教学结构进行调整,其基本结构为“(1)透视背景或进入情境――(2)发现问题或生发主题――(3)寻求对策或设置预案――(4)探察资源或创造条件――(5)目标预设或成果预测――(6)自主动作或展开协作――(7)成果展示或效果反馈――(8)自我评价或集体评议――(9)策略构想或经验反思――(10)效果定位或成果定型”。这样的“数字化学习模式”具有自主性、探究式、协作型、信息化的特点。在此宏观模式下,各学科教师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分别创建各自学科的个性化的微观模式――主题课型。借助教师集体智慧,提升学生高阶思维。
3. 完善制度,提升改革。科学合理的制度是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有力保证。我们将建立相应的学校管理制度、教师培训及教师应用机制,把这种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办公、教学模式变成教师的常态工作模式。
二、研究的具体内容
1. 建构数字化信息平台促教师专业发展。构建数字化校园除达到硬件及技术要求外,其核心是创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我们将根据我校教师队伍现状,设立本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同时借助市教育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外力,把我校教师信息化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建立学校陆红庭名师工作室、科研工作坊等博客平台,让教师的专业智慧得到共享,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教师学习,把全体教师的智慧最大化。在教师整体素养提升的同时,提升全校教育教学水平。在教学资源方面,我们将在原有的学校教师开发的资源基础上与“东师理想”合作,利用他们为教师开发的系列教学资源。同时我们还会根据我校教师自身的需求和东师合作开发电子课本等新型资源库。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达到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
2. 构建多种教学结构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我校在教学上也将根据高阶思维发展所强调的思维的发展基点“反思―――问题生成―――探究、批判―――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结合以往研究的经验及国内外成形的案例继续开发和完善以下教学结构。
(1)利用思维导图促学生高阶思维发展。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我校教师把其引入小学课堂教学,让教学更形象、更直观、更系统。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学生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学生大脑的无限潜能,让学生建立一种完善的思维体系。
(2)利用Webquest头脑风暴促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现代创造学奠基人奥斯本提出的一种创造能力的集体训练法。其应用于课堂,给教学带来了新的色彩。
建设完成了近千公里的覆盖全市的北京教育信息网高速光纤骨干网络,并通过各区县中心联通全市2000多所教育教学单位。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三层网络结构、主干万兆、覆盖全市教育单位的教育专用网络, 网络地址资源位于全国前列。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建成了不同规模的校园网络;宽带网络进入全部教室;师生人机比、多媒体教室、网络机房等基础设施极大改善;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科 研、管理现代化发展的硬件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2.教育信息资源和应用建设全面启动,拥有丰富的优质、特色网络教育资源
搭建了北京市中小学资源平台,全市中小学师生均可在网上自主选择近450万条 资源,日访问量超万人。
开发了职业教育重点专业网络课程,建设了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
建设了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和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该系统现有成员高校41所 ,全文电子期刊达4万种,中外电子图书达百万种,形成了网上文献资源的重要 补充来源。
3.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搭建了中小学远程教学平台,促进了城乡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提升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中小学数字德育平台在网上开展的冬、夏令营活动已经成为首都德育 的品牌栏目。
全市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利用广播电视及各种远程教育手段为学生和广大市民提供开放式的远程教育服务。
4.教育管理信息化稳步提升,电子政务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教育全面实现了教育管理信息化。建成北京高校教师党员在线学习平台,覆盖60所高校6万多名高校在职教职工党员和两委一室全体干部 ,完成学习37万学时。
通过北京市教委网站的改版,提升北京教育行政机构的形象,完善对全市教育政务信息的公开;通过完善政务管理平台,增强教育管理的能力,提高教育电子政 务的安全水平。
5.拓宽信息技术教育渠道,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技能
开通了北京教师研修网,向全市中小学及教研机构提供新课程数字化资源,设立 专家和名师博客上千个,开展网上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跨学校、跨学科、跨区 域的个性化交流服务平台,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启动了北京市中小学校园网管理教师培训项目,搭建网管教师网上学习平台。
6.建设“北京数字学校”,创新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2012年,北京市提出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名师同步课程”暨“北京数字学校” 政府实事工程,将中小学全部科目的课程以视频的形式提供给每个学生,在丰富教育供给,改善公共教育服务做出新的尝试和突破,是加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探索现实学校与虚拟学校的无缝衔接,构建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具有北京市特色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
7.建设100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引领中小学信息化建设
“十二五”期间,全市范围内计划建成100所数字校园示范校。
总的来说,近两年来,全市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呈现以下趋势:第一是更加关注服务,为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提供服务支撑;第二是更加关注环境和资源建设,基于现实学校和教育的延展和拓宽;第三是关注多元与渗透,综合协同和深度融合成为主流模式。
二、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总体介绍
北京数字校园是从2009年6月18号了关于启动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的通知,当时的一个初衷是希望能够进一步激发中小学校在校园建设的潜力和创造力,所以把主动权交到了学校,所以在全市两千多所学校中选取了100所学校分三批进行数字校园的实验项目,当时的工作原则是“以人为本、应用导向、机制创新、深度融合、集约推进”。指导方针是“特色引领、集约推进、双向融合、内涵发展”,希望实验校建设的数字校园与办学理念相符,将自己学校的成果和理念普及到中小学,起到引领作用;集约化的建设是整个数字化建设的总潮流总趋势,所以希望大家提前做好部署,不要是一个学校一个数字校园,应该从区级层面、市级层面做好集约推进工作;双向融合,就是要与核心理念与技术要恰当融合;内涵发展就是在建设数字校园时要结合办学理念、结合者最核心需求做好规划与发展。实验项目工作要求,就是:
(1)注重业务导向,强化顶层设计。数字校园建设以推动教与学方式变革为导向,强化顶层设计,从学校实际需要和特色出发具体设计系统、资源和应用架构。
(2)突出建设重点,服务办学特色。数字校园建设应围绕学校办学特色,以信息化教学、数字化学习与学生成长、数字德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高效管理类等应用为重点,挖掘校本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应用。
(3)聚焦课堂教学,促进深度融合。通过深化课堂教学及其他各类教学系统建设,使教育信息化建设面向主课堂、服务主课程,实现深度融合,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构建长效机制,保障常态应用。应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推进学校各类信息系统、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常态化应用,推动全体师生教育信息化素养的形成,促进师生学习、生活、工作数字化,构建长期运维和改进升级的综合支撑机制。
就当前的北京数字校园建设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汇报,第一批29所实验校现在10月19号已经完成评估工作,第二批是预计到明年的六月份进入验收阶段,第三批33所实验校即将启动建设。
三、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主要是引领探索、考核、公共支撑,还有培训服务。引领方面,从2009年内提出到2013年出台的实施指导意见,评估指标体系,都是市教委遵循了各个区县的各个学校的一些特征出台的关于数字校园业务方面的一些引领。培训也是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的。而公共支撑,我们提供的一个平台(http://)可供大家了解第一批数字校园的所有成果,我们给每一个学校都提供了一个自己成果的平台。这个平台的目的不在于用,而在于向大家展示第一批的成果。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向大家呈现,这也是我们构建数字校园的一个前身。
四、在云平台集约模式下推广普及数字校园
最后,我们还要说一下如何推广集约化建设,主要是通过云服务的模式。我们从100所实验校推广到2000所,将第一批实验校的成果进行抽取、封装和展示、体验、服务,最后通过服务的方式将这些成果凝练成一套套在线服务产品,向全市推广。这一块的建设目标主要是面向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需求,利用云服务技术构建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将实验成果产品化,形成应用服务资源池,并全市推广实现共的云平台获取;探索建立中小学数字校园集约化建设模式探索形成数字校园发展的绿色生态体系(包括政府、学校、企业)。建设内容是1站、1池、1平台、2保障。1站就是面向学校的云服务门户网站,1池是指应用资源池,1平台就是云服务支持平台,包括身份认证、数据交换等,两个保障就是建设指南,以此实现集约统筹和应用服务。
具体在云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大家集中关注的问题我们也做了简单的总结:(1)云服务的选取问题;(2)云服务系统与学校系统的数据融合问题;(3)云服务接入技术规范问题;(4)应用系统的知识产权保障问题;(5)系统和数据安全保障问题;(6)推进步骤设计的问题。
原来学校各应用系统之间根据业务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网状交叉访问,而且业务数据千差万别,实现交互成本高,需要为各个系统交换过程开发特定的接口。在我们建设数字校园过程中,首先是在各应用系统之间采用独立的CIP系统,这个系统是CIF规范的参考实现,它通过规范化参与应用交换的数据对象、标准化交换过程,从而简化校园各应用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和数据整合,促进校园内部和校际数据共享。也就是说,各应用系统只与互操作平台进行数据交换,接口一致,都使用标准SDK开发,快速高效。在交换数据的过程中可靠、安全、可控、高效。这样开放的数据接口,也使不同的厂家按照规范开发的产品可以直接互联。
例如,学生成长平台需要使用学籍管理系统中的学生基本信息,并且当学籍管理系统更新这些信息后,需要及时得到反馈,传统的实施过程(如图1)。
而采用CIP系统后,学校要求学籍管理系统将学生基本信息通过给CIP,学生成长平台就可以通过CIP订阅这些信息,实现数据的互操作(如图2)。
其他系统,如“成绩分析系统”再用“学生基本信息”,也可以直接订阅,不必再和“学籍管理系统”协商。“学籍管理系统”的变更和升级也不会对其他系统产生影响。这样一来,就改变了原来的网状应用系统结构成为清晰的星形结构(如图3)。
在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与增强,并且带动社会发展中各个领域的相关高科技知识技术也在持续地创新与发展,以及在各个行业发展中的普遍和广泛应用。其中,一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电脑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通讯技术在中小学校园建设中的广泛普遍应用,并且还逐渐走入了农村小学。这对于美化校园环境、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水平与基础教育条件以及增强学校的行业竞争能力具有极大的现实作用意义。因此,通过我们青岛平度市张舍小学在创建“青岛市数字化学校”过程中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相关情况与问题做一个简单而系统的研究分析,希望通过这一研究分析活动,能够为我们农村小学创建“现代化学校”和“数字化学校”建设,对农村小学基础教育水平的改进与提升起到一定的积极性推动促进作用。
一、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客观背景条件
一般来讲,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由一定的客观背景条件所决定和支撑的,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样也是如此。概括起来,我国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所具有的客观背景条件主要包括有以下这样的几点:第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增强以及各类高科技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发展为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物质条件和技术资源条件。第二、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与增强的发展目标为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客观的现实可行性条件。第三、大量储备和培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人才为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条件等等。
二、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我们青岛市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由城市小学逐渐走进农村小学,但是在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之处,现以我们青岛平度市张舍小学为例,看其他学校的现状,可以将问题分述如下。
(1)、对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观念意识还非常淡薄。这个主要是指尽管在我国目前的农村小学中,已经有部分小学开始进甚至已经完成数字化校园建设活动。但是,就全国范围来看,还是有很多的农村小学并没有意识到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就是说,在这方面的观念意识还是非常淡薄,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提高。比如青岛平度张舍小学也是在如今才意识到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相对于已经建成数字化校园的农村小学而言,还是属于观念意识淡薄。
(2)、相关的资金物质条件还是非常不足。这个主要是指由于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来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和落后,那么农村地区的政府财政收入也会低下一些,于是给予当地的教育资金也非常有限。这样一来,农村地区的小学在资金物质条件方面也是落后一些,可能就没有更多的资金来支撑数字化校园建设活动的设施与完成。像青岛平度张舍小学之所以会拖到如今在开始规划数字化校园建设这一发展项目,原因之一就是在过去资金物质条件还不够成熟,而在未来的实施过程中还是会面对资金条件薄弱的难题。
(3)、农村地区教育系统的政府单位的扶持力度不够强大。这个主要是指其实在很多农村地区,如果小学能够在当地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的扶持帮助下,也是可以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任务目标的。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很多农村地区的政府管理部门本身就对于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于是也没想到对当地的小学进行宣传教育,并且积极地大力扶持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活动。这样一来,就使得当地很多小学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活动中遇到更多的困境,最终不得不放弃或者拖延相关计划。
三、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改进对策
(1)、加强宣传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个主要是指在未来的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各个小学的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注重加强宣传教育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还要加强对校内师生在这方面的培训与提升。
(2)、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投资与帮助
这个主要就是指在未来,像青岛平度张舍小学这样的农村小学要想顺利成功地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活动,就必须要准备充足的资金物质条件。而这除了需要学校自身进行筹资和发展积累、当地政府拨款以外,还需要积极地争取社会各界的投资与帮助。这样一来,就能够增强学校的资金实力,更加有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3)、当地政府应该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扶持力度
这个主要就是指农村地区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在提高对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视程度的前提下,在各项资源条件方面加大对小学的扶持力度。这样的话,就有利于推动和促进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顺利地展开和获得最终的成功,也能够有助于提高农村小学的整体成长能力和竞争能力。
四、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如今这个以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为主要经济发展特征的现代化高科技社会中,各个领域的知识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的重要核心推动力量。因此,有助于培养出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基础教育也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比如中小学教育。而要想为我国小学基础教育创造出宽松、健康和良好的校园环境,更好地推动与促进我国小学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与增强,就必须要在顺应时代环境要求的前提下加强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管理才行,这也是推动农村地区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必要举措。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6-0000-01
Digitalization Campus Construction of High School
Lin Weihua
(Boluo Yuanzhou High School,Huizhou516123,China)
Abstract: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nto the 21st century,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Campu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trend of the school,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ization campu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school.As educators,we must fully recognize that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our traditional concepts of education,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of the enormous impact,more importantly,we should think positively and to explore how to use digital campus for the school management,teaching and research,teacher training and even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ervices.
Keywords:Network;Education;Informatization;Digitaliion Campus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实施,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的深刻的变革,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模式、方法、手段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将“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学校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并启动了“数字化校园”建设计划。
一、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和特点
数字化校园概念最早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凯尼斯•格林在1990年主持的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中提出。“数字化校园”是指学校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资源到应用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达到提升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它具有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化等特点。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功能
(一)教学活动方面。告别传统“黑板+粉笔”的教方式,进入“图、文、声、像”的数字化时代。在教学上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课堂上师生互动,而且还可以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研活动方面。突破传统地域界限,提高教研活动辐射范围和创新水平。教师利用网络参与教研活动,借鉴不同教师授课的经验与精髓,不但可以加快教研活动信息的传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可以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
(三)教学管理方面。实现学校在管理、服务等活动的智能化、无纸化。学校通过网络对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教务信息等进行智能化的管理,不但可以为学校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而且还可以带动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使之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教学管理机制,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将产生极大的推进作用。
三、数字化校园的构建
中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一项新的工程。它的建设除了依赖于网络基础建设、基本网络服务系统之外,更重要的是应用于基础平台之上的应用系统。数字化校园构建按其组成可分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部分构成。
(一)硬件建设具体如下
1.校园主干网建设。2.校园文件服务器建设。3.校园智能广播系统建设。4.多媒体电教室和功能室的建设。5.校园安防监控系统建设。6.校园一卡通建设。7.无线网络工程建设。
(二)软件建设具体如下
1.校园网站建设。2.资源服务器建设。3.教务管理系统建设。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涉及面广、任务重、项目复杂,因而在建设过程中需全校师生不懈努力。
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实施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程度的具体体现。要想数字化校园建设顺利进行,在创建数字化校园过程中必须制定相应的策略,具体如下:
(一)成立领导小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涉及到学校各方面,必须要成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来对数字化校园建设进行规划,组织和执行。数字化校园领导小组负责审定总体规划和重大问题决策,制定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和整体解决方案以及对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的管理和维护。
(二)制定方针政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从实际需求和长远发展出发,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方针。在设计时要从学校的实际需求出发,使在各个阶段的建设任务都要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各阶段重点工作的实际需要来制定,确保在建设过程中做到基础建设、信息资源、各应用平台的建设以及信息化队伍建设和相关制度的建设同步进行。
(三)投入持续稳定,软硬同步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建设中应考虑技术可行性、资金可行性、拓展可行性等诸多因素。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除了保证资金持续稳定的投入外,还要做到硬件、软件建设并举,防止出现“重硬轻软”的现象。
(四)管理、维护双到位。数字化校园建设可谓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数字化校园在教育教学中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高素质的管理队伍起着决定作用。此外,还要舍得在维护和培训上花钱,做到管理和维护双到位,确保数字化校园网的畅通与高效,使校园网络真正发挥出它应有的效益。
六、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学校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是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数字化校园的建成可以使教学中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转化成为数字化资源,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将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借鉴不同教师授课的经验与精髓。总的来说,数字化校园是数字时代学校的必然发展目标,是我国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数字校园必将把学校中的管理和教学带入一个全新的网络信息化时代。
参考文献:
[1]韩锡斌,杨娟,陈刚.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数学校园的概念、架构和策略.中国远程教育,2005,8
信息网络化能够促进中小学图书馆进一步为教学服务,同时也为服务师生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有效加强信息资源的范围及合理使用,进一步扩大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成为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教学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检验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其中,图书馆的教育资源库是校园建设中的重要因素,大大地促进了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从而为学校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和教师的信息素养。
一、图书馆资源库的建设内容
信息资源的引进和收集是资源建设的首要步骤。建设开放、内容丰富的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库,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实现网络共享与互换,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就目前的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仅仅依靠学校图书馆人员以及教师的力量是很难完成如此庞大的工程,因此,在图书馆教育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要加强自制研发并扩大资源的收集渠道,共同进行教育资源的建设。
(一)资源信息的引进和收集
在现代化社会中,网络是教育资源的主要来源,馆藏文献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自主开发以及音频视频资料的购入等。因此要学会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服务功能,可以更方便地收集有关教育的大量信息资源。但同时网络上还存在大量的不良信息,会危害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除了给学生提供网络服务,更要切实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建设,促进学校图书馆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所以,学校图书馆要有效利用优秀网站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校园网站的建设,对学生在网络上浏览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从而让学生获得最有益的信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健康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育资源有多种引进方式,对中小学的图书馆来讲,可以进行开放式的资源管理,实现学校自身个性化与厂家资源库的有效整合,再利用高效的搜索引擎实现对资源的搜索和利用,更好地服务师生。部分企业会向学校提供统一、开放的搜索引擎,用来整合本地校园网、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馆的教育资源,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对教育资源平台的选购是目前学校在技术上的最佳选择。
(二)信息资源的有效整理
学校图书馆的传统教学积累了大量教育资源,并且大多是以音像磁带或纸质的形式存在。对资源的整理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的参考资料、图书文献、图像素材以及论文等进行数字化的整理,对原有信息资源实行再次开发和音像资料的数字化整理。
(三)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
资源开发作为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由学校全体师生配合图书馆共同进行,真正开发出适合教学需要的实际资源。此外,教育资源的开发还需要教师和图书馆人员具备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和素养,以及教学资源开发的能力。教师需要经过一定的技术与技能培训,有效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真正结合教学的资源和实践经验,进行教育资源的开发工作。在软件条件许可的条件下,中小学可以有效组织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来编写并开发教学中需要的资源,让他们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各种教学素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和整理。另外,对有个别需求的内容要进行精心的制作和设计,形成学科的教育资源库,便于教师的教学应用,更好地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二、图书馆资源库的具体建设措施
中小学的图书馆资源库是知识交流与再创造实现的动态库,它可以为教育资源库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主要包括教学工具、媒体素材、文献资料和案例等,整合素材资源,呈现给学生真正的主体性学习资源,而不是素材的简单堆积,从而为教育原始素材的整合、提炼以及集成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实现教师和馆员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和资源发展的开发策略,进而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提高信息和资源的筛选、搜集及应用的能力。
(一)设计符合教学改革的资源库
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库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构建新课程资源的网络化目录索引,从而实现目录索引应用形式的网络信息资源。
中小学图书馆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必须要有效改进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分类结构,充分考虑资源的储存与表现形式,更要注重教学的内容及方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标准要一致。例如,资源管理平台、数据库以及内容的开发等学校基础教学资源的建设,使其具有共享和搜索的基本作用,从而方便学生及教师对图书馆相关信息资源的搜索和利用。
(二)设置高效方便的信息导航功能
高效、科学的导航功能能够帮助广大师生进行快捷方便的信息资源检索,并通过一定的栏目模式、类型方式、知识点模式等网络浏览进行资源查找。便捷的导航系统需要以及一定的认知理论,对学习实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安排。因此,一定要重点突出主导航线,体现多种渠道的访问功能,其次要注重导航灯提示功能,有效增强用户的定位意识,从而真正提高用户的学习效率。
(三)高效的资源搜索引擎
多媒体的教育资源库含有大量的资源,可以为用户提供有效的检索工具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而检索应该含有关键词、名词、复合检索、知识点以及浏览方式等检索查询方式,更好、更快地进行资源检索。另外,检索系统不仅要支持校内资源库的检索,也要支持网络上的搜索,教师与学生只需要输入需求的条件,系统就能够自动搜索到网络或资源库中的最符合用户需求的信息资源,有效提高了自愿搜索的自动化和搜索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力资源,提升了工作效率。
(四)分布式的资源管理模式
信息资源的目录集中管理与分布存储的资源管理系统,有效解决教育资源的整合问题。大多资源的管理系统会支持不同资源数据库的共享,以及不同规模的教育信息交换,从而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搜索采集,并提供面向个性化服务的资源应用环境。可见,分布式的存储能够促进中小学图书馆的教育资源建设的高效完成,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价值。
(五)开放式的资源管理
资源库不是信息资源的交单堆积,是开放、动态、具有灵活重组能力的资源管理模式。教师可以随时添加有效的信息,并运用到教学资源库的实践应用中,图书馆人员可以对师生的动态内容进行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丰富图书馆的资源,将最有价值的教育信息资源实现共享,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最终使中小学图书馆的教育资源库不断发展和进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资源库,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图书馆资源库的有效管理
(一)制定发展计划,构建系统的建设框架
对大部分中小学的图书馆来讲,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的有效建设可以依照“交流为辅,购买为主,开发为补”的发展原则进行阶段性的发展规划。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中小学图书馆可以建立地区间、校际间以及跨省市进行合作;从围观层面上来看,中小学可以对图书馆于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合理分工,并通过多种渠道采集信息,进行课件的编制。最终保证教学信息的更新、丰富和完善。
(二)以实际运用促进发展
图书馆的教学信息资源库是否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效益,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在学校教学应用中真正体现出来。所以,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不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要将教育资源库的信息资源真正运用到教学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学的发展要求。需求是教学中最好的学习动力,所以中小学图书馆应该尽可能地引导教师和学生对教育信息资源库进行广泛的使用,进一步发挥图书馆教育资源库的积极作用。可见,也只有在教学的实际应用中,才能真正建设并发展教育教学信息的资源库。
(三)加强师生的教育培训
硬件设备是基础设施,资源才是建设的核心,而人才是教育的关键所在。所以,要格外注重学生、教师以及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定期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信息技术培训。在获得学校领导的配合与支持的条件下,学校图书馆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计划和适当的考核制度。与此同时,还要对全校教职员工划分一定的层次,进行不间断的计算机培训,为广大学生设置信息技术课程,从而让教师真正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术,更好地熟悉网络教学与学习应该具备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不断培养自身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交流的能力。此外,还要组织不同学科教师对教育信息资源的技术要求和分类进行必要的教育学习,促进他们对资源数据特性、分类的认知与了解,从而为中小学图书馆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学校教学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综上所述,网络资源的建设已逐渐成为当前学校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了多姿多彩的信息资源。学校的教育资源库建设是项复杂而持久的系统工程,因此教育信息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现代化的硬件操作,而是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的作用。中小学图书馆只有更好地完成对教育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以及开发,再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对图书馆的教育资源库建设实行有效的管理,促进自身的发展,推动教育教学的进步,实现学生个人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欣.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 2007(03).
[2]黄越祥.尝试——信息技术学习的阶梯[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8).
[3]魏健.以教育资源库建设促进教育信息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2).
[4]黄红梅.国外中小学信息素质教育对我国图书馆工作的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5).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利用当前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积极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音视频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多项数字化。学校具有在教育教学上的多年实践积累,拥有一批有良好自学与探究能力的高素质学生,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具备良好基础,通过信息化,促进实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数字化学习的方式中如何形成良好的多样化数字学习流程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网络化、本地化学习环境中,形成了大量数据、新闻资讯、软件程序、教学资料、校本课程等学习资源以及兴趣讨论组和社团活动等生成性实践资源的资源库。有效整合、应用这些资源,打破传统的和以往的局部应用,可以促进学习效率,形成优良学习方式。学校在数字化建设中,加强了基础设计与整体规划,规范开展数字化试点,建立家校互动合作机制,加强数字化学习的环境建设,抓好数字化学习试点培训。为确保数字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学校加强了组织领导、队伍建设,强化过程管理,提供条件保障,积极组织开展规划研究。
2 e学习互动平台建设下的三个行为的数字化
以基础平台为架构以智慧型教学为主线建设数字化学习体系(e学习互动平台的建设)是为了精确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每个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实现三个行为的数字化:学生行为的数字化、教师行为的数字化、管理行为的数字化。
学生行为的数字化:非主观的判断学生,利用数字化的手段科学精确地来判断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情况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师行为的数字化:利用数字化的手段科学地评判教师授课和个别辅导的情况,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
管理行为的数字化: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动态分析每次管理行为对学生行为、教师行为产生的影响,从而探索三者之间的内在规律,实现智慧型教学。
3 建设“e学习”平台,丰富“e学习”资源
推进智慧型教学的建设期望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管理(一天的学习方式)等五个领域有所改革和创新,取得经验,建成较为完备的“e学习”平台和丰富的“e学习”资源,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常态的教与学方式,并逐步形成数字化学习的解决方案。用数字化的手段精确掌控学生行为、教师行为和管理行为,以促进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建设。
活动设计
试点学科:数学
试点年级:高一
以点到面的方式,2012——初步架构,2013年以1~2个班开展,培训教师,培训学生,平台与应用同步进行,先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与资源的制作,以周为单位,通过单元学习、问题学习、项目学习等组织形态,开展将微课程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个性化教与学活动。
1)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与学互动的(包括学习流程、评价流程、跟踪流程、自我管理等新形态)e学习平台,变革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平台与智能终端,沟通课内课外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微课程、微资源、微应用、微探究、微实验、微测试等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选择性学习与合作协同学习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创造与展现的途径,逐渐形成创造意识、发挥潜能,使教育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尝试推进“预习导学、微课程自学、小组协作学术交流、课堂点评演练”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既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又能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开发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优化课程形态。根据e学习的需求和学习者特征,对课程教材进行新的设计,积极开发多样性、扩展性、互动性、再生性、便捷性的e学习资源。通过适当的重构、重组,以及内容的选择、更新与拓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综合性、选择性的课程结构,构建合适的课程组织和实施框架,以适应教育需求、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改进评价内容和方式,创新评价体系。通过数字化,可切实有效、方便快捷地实行学生学业成就的全面、即时、精确的过程性、多样性与多维性采集和评价,并且能及时反馈,促进教与学的改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构建由自学检测、问题参与、批阅反馈、活动参与、探索创新等组成的学生评价体系和由资源开发、班级授课、个性辅导、项目协作、在线学习、科研创新等组成的教师评价体系。
4)创新教科研模式,提升教学效率。将实体教研和虚拟教研相结合,构建由课程资源(虚拟课本电子书包、智能题库)开发、在线学习(从在线学习社区中获得个性化学习和团队支持)、项目协作(师生实践活动项目协作)、科研创新组成的教科研模式。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教育资源,为教育者提供便捷的技术工具和充足的资源,将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从繁重的、低层次的单个操作中解放出来,激发教育者的个性追求和创造潜能,促进教育者的更高更快发展。
具体措施 开展基于装备应用视角的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终端、互动平台设计的多样化应用、培训交流活动,开展与装备提供商合作组织的参观、咨询合作交流活动。开展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架构专题,以电子书包的软件标准化为部分标准,扩展至平台建设,以利于推广应用。学习终端的选型、服务方式的形成以硬件为基础;认真研讨软件平台的架构,积极进行调查研究,组织学习交流研讨,便捷的输入输出方式及实现途径。
基于学科资源视角的多样化信息,按学科课程结构整合数字化教与学的资源包。以小组为单位对部分教材数字化,数字化教辅资源,整合和汇总学习工具。分组建设与制作微课程;设计架构微应用、微探究、微实验开发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积极开发多样性、扩展性、互动性、再生性、便捷性的e学习资源。
基于学习方式视角的课内外教与学样例,从中遴选拓展,形成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优化课程形态。根据e学习的需求和学习者特征,对学习方式进行新的设计。
1)课堂的学习,包括自主学习效果的有效检测与反馈、精准的点拨解读与示范展示、充分的针对训练与互动交流、积极的问题解决与实验探究,即时的批改统计与评价等的活动设计。
2)课外的学习,学习探究、疑难咨询与解答、移动学习、生生沟通与互助,学习与管理跟踪等。
3)实践活动、开展实验探究、项目规划、数字化移动采样、家校互动等。
以推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的思路,利用好在线资源和在线学习,通过e学习平台将颠倒的课堂这种混合教学模式引入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将在线学习与面对面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其应用和迁移有机地结合。
4 结束语
通过推进网络课程平台的构建,智慧型教学的实施,网络教学资源(微视频)的建设和课堂、课后的数字化学习的流程建设,教师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备课流程:网上学习信息搜集整合教材学习资源制作;学生初步形成一套新型的学习流程:领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网上生生互动网上师生互动(课堂集中研讨解决)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军征.数字化校园规划与实施[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陈丽,等.数字化校园与E-Learning[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