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学审美教育

中学审美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2 09:12: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学审美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学审美教育

篇1

关键词:

中学地理;审美教育;策略

美育是指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日渐发达,对人的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学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审美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对地理事物的记忆,提高学生鉴赏美的水平,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加体现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一、中学地理美育实施策略

(一)欣赏美,用视觉领略独特魅力。美,无处不在。人类最容易感受美的器官就是眼睛,强烈的视觉冲击通常会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这样的学科性质为地理美育提供了大量的美育素材。结合现代多媒体教育设备和地理教师具有科学性、目的性的优美语句,给学生展示自然中或者社会中和艺术上美,引人入胜,使学生直观感受“美”,欣赏“美”。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中,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自然美是天然生成的自然物的美,也是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一种美。由近及远,比如每天早起的晨光,昼夜的交替,天气的无穷变化都是可以切身感受到的;国内的美景有学生比较熟悉的内蒙古大草原的广袤无垠、碧草连天,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黄沙满布,江南水乡的柔美温和,东北平原丰收季节的麦浪翻滚和冬季的漫天飞雪,都存在“美”的踪影;扩大到存在于世界中的东非裂谷、冰川地貌、热带雨林、青藏高原、熔岩地貌等,都是少有机会见到的,这些景观的美是壮观的、奇特的、美妙的,给人一种震撼心灵的感觉。人类历史上创造了很多“美的奇迹”:巍峨雄伟的长城、水利工程都江堰、古时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和现代的南水北调工程、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达芬奇绘制的《蒙娜丽莎》等。这些人造的“美”与自然美相比范围更广、更加具体、更具有价值。地理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美育素材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感受美,促进个人情感升华。“美”的作用是给人独特的视觉感受并使观者心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和独特的理解。“美”的仪态有万千种,但是同一种美景在不同的人心中形成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可知,人对于“美”的理解过程是由外向内的,最先是身体感官感受到美的存在,在大脑中形成基本的印象,然后大脑提取这些美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思考,根据各人的内在审美水平对美景进行理解,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基础教育提倡发展人的素质,地理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美育素材更加深层的含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水平,最终达到心灵美的境界对于三维目标中任一部分的达成都是极为重要的。

(三)发现美,提高个人鉴赏美的能力。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发现“美”的过程,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就一直接受着审美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接受的审美教育越来越深刻,审美水平也是不断提高的,对于“美”的概念的理解也更加具有主观性和坚定性。审美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有效途径,人的心中有了衡量美丑的“尺子”,在日常生活中就会独立的进行审美活动,用自己的独有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增进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鉴赏美的能力。

(四)运用美,指导生活实践、提升自我修养。地理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进行讲解和灌输是比较无力的,审美教育更要贴近生活,注重实践。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注重审美教育的独特作用,眼看、耳闻,切身感受存在于世界中的美,才能积累更多关于美的体验,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比如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和所见识的风土人情,规划合理的旅游路线;借鉴外地的城市建设给当地城市发展献计献策。

二、美育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进行有效教学,勿过于强调素材美感,忽视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渠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就像一剂“催化剂”,将审美教育进行的更加深刻和具体。课堂教学的美育内容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若片面追求审美教育的形式,过于强调美育素材的美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图片和视频上,而忽略了学生对信息的接收能力,造成课堂教学效果不良,反而背离了美育本身的意义。如在讲授“太阳活动”一节时,适当放映太阳表层大气的视频,将重点放在讲解太阳大气的分层和太阳活动的知识上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和壮观,又不至于过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审美教育应与德育、智育、体育相结合。地理审美教育的进行依托于课堂教学,它与德育、智育、体育密不可分,始终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地理美育应与德育、智育、体育目标相协调,共同构建全面而系统的地理教学目标体系。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标准,提高学生个人道德水平,增强学生思维能力,打破思维定势,达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整体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三、总结

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地理美育素材的数量和种类多样,深层挖掘地理美育的审美视点,通过生动的地理美的展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美、感受美进而独立的发现美、运用美。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掌握地理美誉的主动权,结合德育、智育、体育,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内在品德修养,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大爱大美的人。

参考文献:

篇2

二、合理引导很重要

为何会出现如此审美偏差呢?该如何引导呢,首先对一些学生的服饰审美观念进行具体指导,要让中学生了解什么是自我形象,告诉中学生自我形象的内涵,诸如一个人的理想情操、品德心理、交际等方面都属于形象的范畴。所以自我形象不仅仅指自己的外观形象,更重要的方面是在于自己的心灵,即内在形象。如,举止彬彬有礼、仪态淳朴大方、谈吐高雅有致,风度并不是虚浮于表面的东西,而是一个人的修养和气质的自然延伸。学生应该具有青春、自然、朴素的特点,在学习、工作、生活、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勤奋向上、进取、求实、朴素、大方、乐观、谦和、活泼的精神风貌。其次,鼓励中学生爱学校,穿校服。因为这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和青春活力的美感。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及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沟通协调好学校、社会、家庭三者之间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自然美、青春美、朴素美,促进学生德、智、美全面发展。

三、发挥教育功能,多渠道提高审美情趣

篇3

美术教育不单单是课堂教育,课外环境的氛围对学生的审美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环境能让人积极互动、相互敞开心扉,不断展现自己的新面貌,因此利用环境美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学校作为学生的聚集地,对学生影响是相当大的,如何去美化校园环境,让它成为学生美育的大课堂呢?笔者认为:第一,营造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芳草茵茵、绿树成荫、桃红柳绿、繁花似锦,走在安静整洁的校道上,人感觉心旷神怡;富含人文精神的校园雕塑等能让学生置身于优美和谐的环境中,很自然地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第二,展示学生创作的优秀美术作品,把它们挂课室走廊的外墙上,这不但美化了校园,而且使学生感到很亲切,同时,对于创作者来说也是很自豪的事情,能产生一种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对于其他学生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品对他们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利用校园宣传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每周一期进行真善美的宣传,如美育小故事、作品鉴赏等,让学生轻松地在宣传栏中获得正确的审美观。

二、创设浓厚的审美氛围

从氛围型美学因素看,有活动双边情感交流的和谐美、思维活跃兴趣盎然的意态美等。良好的活动氛围常常既和谐又活跃,既紧张又有序,既庄严又亲切,既有竞争向上的意识又有漫步知识田园的情调。这种气氛是富有审美意味的。在这种氛围中,活动的主体有强烈的审美感受,能够形成带有审美愉悦的良好心境和情绪;反过来,这种情绪和心境向外扩散,相互感染,使审美氛围更浓。要构建出这种富有美感的活动氛围,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将学生视为教育的对象,更应该切实地将他们看做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因此,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师能以朋友或长辈的身份来倾听、交流,与学生多沟通,了解并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需求和愿望,并在尊重的基础上爱护学生,这对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有很大作用,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审美导向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第二,组织学生开展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讨论。生活是由真假、善恶、美丑共同构建起来的,也就是说,生活是由真善美的正价值与假丑恶的反价值共同组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价值系统。讨论的内容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一件事情,如怎样穿着才美,或是某一些艺术作品,如西方现代派美术作品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性。学生经过讨论能够理清思路、分辨美丑,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第三,组织学生开展黑板报、手抄报比赛。美术教师可以和其他科的教师联合起来共同组织学生开展黑板报、手抄报比赛,在评分标准上以内容美和形式美方面作为导向。对于集体性的评比,学生的参与性高,他们通过查找资料、出谋献策和不断对比,不断提高审美能力。

三、培养和激发审美兴趣

在心理学看来,兴趣一旦被激发,人们会伴随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积极地认知事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在学校众多的学科中,学生对每一学科的态度并不一样,对于与中考有关的学科,学生不管是否有兴趣,都非常努力地去学,而对于他们升学影响不大的美术,大部分学生都不会主动去学,这就直接影响他们正确审美观的形成。因此,要让美术学科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保有一席之地,就应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内在兴趣。传统的美术教学是粉笔加黑板和有限的挂图,学生听得多、看得少,容易感觉乏味。现在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的功能,将视听、图文结合,给学生全新的心理感受;在没有多媒体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情况在课堂上不断改变教学形式,使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这样就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从审美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兴趣,才会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评价。

四、引导审美创新

篇4

一、正确认知学习音乐的意义

作为学生,我们学习生活中的音乐课程是可以随性发挥同时也是鉴赏艺术最好时间。他是随意飘洒的音节,更可以是不拘小节的歌唱表现,当然也是理性与感性并存的课程。他并不是每个人必须热爱并学习好的课程,也不是国家教育课程标准要求的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所以热衷音乐世界的同学可以在其中乐得其所,逍遥自在;当然对他热情度不高的同学完全也可以当做一种调节剂。同时音乐课程课程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学生可以在其中体会到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促进同学们的创造和技术技巧意识的有效培养,在其中促进同学们的个性化展以及全面发展。

二、培养审美的措施

1、兴趣引导

学习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普通的同其他方面学习一样的技能训练,而是在领悟到这样一种心境之后的一种有关于文化的学习。只有跳脱出那个狭隘的限制之后,才能在这样的一种学习环境下面感悟明白音符的排列组合,才能真正体验音乐家们放于音乐之中的灵魂。

2、真切的教育教学方法

再抽象的艺术在不断的推敲和总结中也是会拥有一定的学习套路的,所以这就存在了我们要如何去学习她我的问题。我身临其境体验到的就是四个字“愉快教学”。这样的方式方法更加适用于中学阶段,此时正是兴趣大于一切的时间,老师们同样强调的“寓教于乐”就是这个意思,要求在无穷的乐趣中间蕴藏深刻的教育意义,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成果。

3、新颖的教学模式

同其他科目一样,在激起了兴趣之后能够保持持续学习状态的就是要有一个适应的、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其中大可以采用同其他科目同行的例如多媒体教学、电教化教学等方式,补充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弊端,这样的方式更加适用于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以更新颖、奇特的方式迎合他们的习惯,有使得同学和老师都享受着这个过程。

4、相近内容的赏析

首先对于音乐专业方面的学习就是化抽象为实像的学习。现在社会注重年轻人们的耐心、恒心及持久力的保持在这样的一个专业上面的学习就能得到锻炼。任何一段音乐、一首曲子都是不能迅速知道结果的,是神秘的,要求用耐心等一切细腻的情感去磨他,这也并不能单纯归类为实践出真知,更恰当一点地说就是耐心出真知。引导学生聆听、欣赏音乐领域中间高雅脱俗性质的音乐,可以非常直接地对同学们产生精神领域的鼓舞以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此外,这样高尚艺术熏陶的方法不仅仅限于音乐世界,具体乐器、绘画、甚至建筑,只要是美好的、积极向上的,都可以给同学们带来非常直观的感受以及相关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平时生活中间对于任何事物的看法也就是所谓说的审美能力。同样适用于生活方方面面有关于审美的地方,当下的社会就是要求你通过任何事物对你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最后出来的审美能力,要求我们不但要掌握科学,保持理性,更加要懂得艺术,提高审美。此观点在历史上面屡见不鲜且为真知灼见。比如同于音乐方面领悟一样的有关于绘画美术方面,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就曾这样说过:“能用来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事和平。”此也可看为是从事艺术方面学习所最受用所在。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然其中比起有天赋异禀的存在,更加需要的是后天的培养和影响。每个人的每种眼光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往往也是后天眼界所决定的。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但能发现并感受他的能力却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提高和得到的。想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三、相关待改进方面

对于更多方面跟进来培养同学审美能力的各式各样方法之中,要说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接受阶段性教育的同学们正是心理和生理的发育阶段,当然也是很多人生观确定形成的阶段,这其中好奇心强烈,可塑性中间的弹性也大,我们最不可取的方式方法就是一味单一地去强制并固定同学们的兴趣爱好以及取向。比如中学以及任意阶段通过对音乐方面的学习方可对他们进行系统的音乐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这对于提高这个敏感阶段同学们的一切能力都有所帮助,老师们应当是引导同学们抓住学习音乐这一条主线从而欣赏音乐并感知她的魅力,任何事物的学习都要以同学被引导之后的主观感受为前提。放眼中学时代,这个时段的认真学习也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质,使得其无论是于自身还是于社会都是又太多益处的表现。

四、总结

音乐的学习是轻松自在的一种模式,它结合到音乐专业以及授人以渔的教育行业可以使得同学们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神火更加充实丰富并且找到自己真心所爱的一切事物,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以及感受美好、透明事物的真心,将有益于同学们将来的社会工作。因此我们要更加使得自己以及影响周围的人有一颗美好、自在的心来感受每天的生活,感受自己所热爱着的音乐事业以及以一个非常有责任心以及耐心的心态去教书育人,以自己乐观的心态去影响着更多可爱的同学们。渗透于音乐审美方面的有关于欣赏其他美好事物的眼光也一定可以让同学们聆听到生活中的美好音符,从而真正提高自身关于任何的审美能力,更好地认知生活中间的一切。

作者:李颖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审美教育,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美育”。之所以要重视并实施审美教育,是因为它能够培养并提高初中学生鉴赏美、感知美以及创造美等方面的能力。加强初中生树立端正的审美观念,使其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审美的意识,这样对于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内心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美术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及途径,它不仅仅向学生传授了美术方面的知识以及美术技能方面的训练,更重要的则是培养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使其形成一整套审美的观念以及审美的情趣。

一、审美教育的目的及主要任务

1.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中学教育中,体育、音乐和美术是实现中学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而若要实现这一目的,仅仅靠这些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上述三门课程教学来共同地加以承担。尤其是对于美术而言,则更应该突出其自身的独到之处,积极地配合学校各个方面的教育,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融入审美教育之中,最终使其形成发现美、发掘美的能力。

2.中学审美教育的任务。对于中学审美教育而言,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也就是说,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与提高人们感受美、发现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并最终形成牢固的审美意识,进而让人们对美、对生活更加地热爱。

二、初中美术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

篇6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

二、审美教育在中学美术课教学中的内容和途径

1.形式美感的培养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对色彩的感知能力,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

2.审美情趣的培养

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3.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力和感受力,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去。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绘画技能的培养仍然是教学的重心。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对绘画技巧的讲解,其次还应当通过布置一定的绘画任务,使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基础的美术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很快就能发挥想象,将自己的想象力转化为纸上可视的绘画作品。

4.审美理想的培养

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篇7

知识只有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其无穷的活力和美感。教学环境是上好一堂音乐课的前提条件,音乐本身是一种美育课,所处的教学环境应该与教学相适应。

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性,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这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的外部条件。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生厌、烦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力避不良的音响产生;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是极重要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学氛围,音乐室的环境布置要美观、大方、室内要清洁、卫生,我们可以在室内采用音乐家的画像、音乐挂图等布置使其富有审美性与教育性;而且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只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才能在师生互动中找到快乐,才能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

2、在教学内容上精心选择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

首先,音乐教材应利于改变学生呆板的学习方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材应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的求知欲;教材必须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必须展现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和文化涵养,培养良好的道德风范;其次,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音乐作品是极其重要的.音乐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在音乐教学中,许多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是通过体裁来完成的,许多有关历史、民族、地区的一些音乐知识也是通过形式体裁来体现的。音乐是以音响作为材料,通过听觉来感知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中学的音乐教材要体现出音乐题材、体裁、形式和风格的多样性和系统性,避免形式和体裁上的单调及局限性。例如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关于我国的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以及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中有代表性的唱段;近现代和当代的音乐作品,如著名音乐家肖友梅、赵元任、黄自等一些反映爱国、民主等陷阱思想的作品;欧洲近300多年来的音乐作品,让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现代文明的中国青少年多了解欧洲音乐文化;世界各主要国家、各主要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让学生也多了解世界地方文化。此外,音乐教师还应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在社会上和家庭中所接触的音乐作品,并对其进行审美分析和评价,积极引导学生的良好审美倾向。

3、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与表现力。

篇8

一、引 言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精神产品中美的形式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实现美化人的体态、语言、行为,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道德修养的过程。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审美教育能够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人们的审美理念、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培育人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生活理想。因而,审美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中学课程教学中,美术课程是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理应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挖掘视觉造型的形式美,把充满美感的视觉信息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体会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人格。

二、中学美术教学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第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教育是通过具体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来改变人们的知、情、意的教育形式。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基本形式,而美术教学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因而,应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期,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可塑性,通过美术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美学知识和技能训练,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审美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1]

第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生活中从来不缺美的事物,但是人们总缺乏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只有通过系统的审美训练,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辨别是非、对错、美丑的能力。特别是在低俗文化泛滥的社会环境中,中学生很容易受各种不良文化的侵蚀。在美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学会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使学生能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文化的侵袭。

三、中学美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方法

在素质教育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多数教育者已认识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校仍以升学率为中心,忽视审美教育。因而,应以美术课程为载体,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审美教育是以对审美对象的感受、欣赏和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形式,在中学美术审美教育时,应将精力放到“怎样激发学生的审美思想上来”,诱导学生感受美的事物。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美的事物,如清澈、秀美的河水;高大、雄伟的山川;大气磅礴的宫殿;繁华、热闹的都市等,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各种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2]

第二,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应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通过美术作品欣赏,不但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还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美术是一种视觉造型艺术形式,学生接触美术时首先感受到线条、色彩、造型、质感等,如山势的雄伟、花卉的艳丽、溪水的清澈、小鸟的灵巧等,当学生整体感知景物的形式美之后,才会产生更深刻的审美感知。因而,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美术作品陈列展、名作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美术作品欣赏能力。[3]例如,在学习《绚丽的阳光》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欣赏莫奈的《日出・印象》、《睡莲》以及英国画家康斯泰勃尔的《干草车》,让学生对比不同画家的绘画风格差异。再如,还可以让学生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感受北宋时期的经济繁荣、商业发达;欣赏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感受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

第三,将美育与技法训练结合起来。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美术知识学习和绘画技能训练,还包括审美思想、审美情感培养等。在美术教学中,笔墨、线条、色彩、造型等绘画技法训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和记忆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因而,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将素描、速写、水粉等美术技法训练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如在学习中国画笔墨语言时,应引导学生了解线条的粗细、干湿、浓淡、刚柔、轻重等,让学生感受线条的形式美。在学习色彩时,可以让学生观察风格不同的电影海报、色彩绚丽的霓虹灯、时尚的广告牌等,引导学生体会不同形式的色彩美,感受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例如,学习《多彩的风景》时,可以将身边的美丽风景制作成多媒体图片,让学生分析自然界的色彩变化,引导学生体会自然色彩创造的视觉印象,提高学生对自然色彩美的感悟能力。

第四,提高学生创造美的审美想象力。审美教育不只是为了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绘画上最重要的一事……也可以用想象使之有形”。例如,对家乡风光的写生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家乡美的景物,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在学习八年级美术中《触摸美丽》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欣赏教材中列举的各种形式美,让学生列举自己所见到的各种美的事物,并让学生说明理由。[4]

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开展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已成为美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为此,应将审美教育渗透到美术教学之中,以推进中学美术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祖文婷.对中学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1(04)

[2]舒启学.浅议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考试周刊,2013(05)

篇9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 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作用。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有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合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

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 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32-01

我们常常提起审美,倡导审美,那么什么是审美呢?"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美,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其次我们应该明确,审美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做出一个评判的过程。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做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而在新的教育改革体制下,对于美育的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着重美育的教育。那么,美育教育在新的教育改革中到底处在一个什么位置呢?

1.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美育又可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对于中学生来说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通过审美活动,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最后得到艺术美的润泽和熏陶。

2.美育教育存在的阻力

2.1社会对美术课仍存在轻视心理。素质教育在今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倡,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普通民众,都认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如何看待美术教育的问题上,观念还是有所偏差,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美术教育成为了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开展得最为艰难的阶段,除了升学率之外,除此之外的一切活动都被看作是没有意义的,偶尔的诸如跑步、听音乐等时间很短的活动,也是为了让学生们换换脑子,然后继续钻进书山题海之中,学校-课堂-家庭,三点一线的生活使学生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和涉及文化课以外的任何活动,其中就包括美术教育。 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几所学校之中,如何改变长期以来的对于审美教育的漠视,真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整个中国教育界一个需要持续思考和努力的大问题。

2.2对美术课的认识不端正。长久以来,人们对美术的认识就是在上美术课时美术老师在黑板上随意画一幅简单的画,然后要求学生照着画,或者在讲台上放一个简单的物体,让同学们照着画下来。但是一些美术常识、美术的基本技能,常人也应当有所了解和掌握。记得台湾知名女作家三毛在自传中曾有这样的叙述:她想要换一个板凳,在平面里画出了三条腿之后,不知道第四条腿应该画到哪里,为此感到十分惭愧。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绘画尝试,只是涉及到了立体方面的初步知识。相信不仅仅是三毛,我们很多人想要描述一个物体的时候,也会常常觉得自己的绘画水平实在是欠缺太多。所以说,素质教育已经是一个趋势和必然,应试教育观念下培养出的人才已经不适合综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审美素养和一定的艺术技能,已经成为了人们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2.3学生对美术课的不重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所学学科的重视程度。长期以来美术的"小科"地位导致家长也对美术学科存在偏见,认为学习美术耽误了主科的学习,只有学习不好的,升学希望不大的孩子才去学习美术,所以不允许学生学习美术。至于孩子的美术学习状况,他们根本不关心。许多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的学生都因为家长的这种轻视的态度,而放弃了最初的理想。记得学生填《成长手册》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对美术的态度这样写道:"我要好好学习文化课,如果实在不行了,我就去当画家。"笔者不知道这位学生填《成长手册》的时候是什么心态,但作为美术老师,看了这段话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么短短的一段话,让老师感到伤心,但同时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上对美术的不重视,对美术的不了解。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美术本身也是一门学科,对于个人完善和个人发展有着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主观认识上尚且如此,实际行动则更不会有什么作为,在这种心态下是不可能开展好美术教育的,更难以让学生接受到艺术美的润泽和熏陶。

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倡导审美教育新观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这必将为课程改革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家长、社会都应深思。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高中美术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许多历史的遗留问题和理念的转变也绝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一个没有文化和艺术素养的民族,将无法立足于21世纪的世界强大民族之林,而真正的文化素养则必须通过真正的艺术教育才能达到。今天,在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时候,美术教育也将开拓出一片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

篇11

一、加强音乐欣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听音乐的能力。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在整个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欣赏里,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又有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利用教材的这种刻意安排,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音乐欣赏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首先要避免生硬的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地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概念都应尽量用音响来体现。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时,可简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处理法及它们的审美特质。将学生触过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使用到对作品分析中来,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2)充分准备教学资料。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在前头说教、灌输,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怎么完整的,课堂的效果也不活跃,学生的兴奋和兴趣也不太容易激发起来,其对教材的吸收率将是很低的。因此,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一首歌(乐)曲的不同音响资料),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等,可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3)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观看同学上台演唱(奏)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时,老师有意安排一些情境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使学生整体参与意识增强。参与和配合将会提高欣赏效果。

(4)注意电教媒体的应用。实践证明,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的应用,可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益。例如:VCD中的歌曲欣赏和录像带音乐欣赏中的背景画面,给音乐的意境提出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容易了解音乐,在图片幻灯放映的特定氛围中,老师动听的引导讲述、清晰明静的画面、将会引起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应,激发起学习兴趣近而参与产生共鸣。兴之所至,趣味盅然。

二、挖掘美育素材

在音乐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并加以刻意地强调・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如:对音乐的速度,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苦乐,对于节奏,可让学生玩弄打击乐,去进行感受和领悟。既可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

三、重视美感的训练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又必须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我们应明确学校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可适当降低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以便面对全体学生,让大家都能够接受,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一个学生想要有音乐修养饣脑子里必须装有大量的音乐旋律。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故,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课的每一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课业练习中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

四、营造审美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效益,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讲台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来表演√目,培菜同学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让学生各自带一些自己家里的CD、LD、VCD等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在上课前几分钟甚至后几分钟,播放给大家听。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其他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著名音乐家的挂像,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