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数字媒体教育专业

数字媒体教育专业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2 09:12: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数字媒体教育专业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数字媒体教育专业

篇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5-170-02

1 当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发展状况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融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各个高校应运而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旨在培养能够适应我国数字媒体技术高速发展需要及数字内容产业需求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所培养的学生需要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具有艺术创意能力的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与设计能力。该专业涉及到计算机技术,艺术科学、心理学等,是个多学科交叉的科学领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多个学科有效的进行整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的教学质量,也关系到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适应社会需求。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技术熟练,同时又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 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大多数由原有的计算机专业分离出来。一部分教师原来只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课程。在进行该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授课过程中,绝大多数也只是重视计算机操作技术与技法的传授。

(2)该专业的学生来源绝大部分是理科生。在高中阶段着重训练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想象力较差。涉及到的设计能力,艺术感知力,审美能力等更是无从谈起。如果不加强艺术素养教育,那么他们的技术水平再高也做不出来有“美感”的作品,所学到的技术没有用武之地,将来无法满足社会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3)通过调查,大多数院校该专业的教学计划虽然开设了相关的艺术类课程,比如素描色彩,平面构成,音乐理论等课程,但是这些课程都是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课程,都要求有较强的艺术功底和长时间的训练基础。对理科生来讲,学习这些课程有些困难,而且这样单独地开设一门门的艺术类专业课显得十分的生硬,并不能起到提高艺术素养和艺术感知力的效果,让理科生学起来反倒有一种挫败感。

3 技术与艺术整合的必要性

(1)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涉及很多交叉学科的课程,这个学科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心理学,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等。如果过分强调学习计算机技术方面的知识,培养的将是知识结构失去平衡的人才。因此必须强调其它学科知识的获取。

(2)虽然有些院校的教学大纲中涉及到了一些艺术门类方面的知识,但是大多都是针对艺术类学生的课程,并不适合本专业学生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专门为该类学生开设单独的,适合他们学习的艺术类课程,来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并不需要有多厚的艺术功底,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强化他们的艺术感知力和审美能力。

4 两者整合的途径

(1)制定计划。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出一定的时间,在一定的教学环节上开设艺术鉴赏课,开拓学生艺术视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尤其针对世界名画,世界名曲,经典影视,获奖作品等从多方面,多角度地为学生进行讲解,提高他们对高雅艺术的鉴赏能力。本人认为该类课程适合在接触核心课程之前开展,让学生在头脑中留有一定的艺术形象,便于后续课程的开展。

(2)有机融合。针对计算机技术操作过程中涉及到的艺术类的概念和技法有必要进行详细的解释。这些知识是这类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不熟悉不理解。还需要反复的练习,因此有必要对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都要进行修改,适当地适时地在在原有这些技术内容的安排上穿插上艺术知识,这样才能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在photoshop中介绍钢笔工具时,通常原有的教学方法是单纯地讲解钢笔的几种用法,如何画直线,对称曲线,尖点曲线等。但是忽略了这些曲线最终是要组成某个特定的形状的。此时如果恰当地融入一些有关造型方面的知识,会[]使得课堂的内容更丰满,学生学起来更有效。同理,比如制作Flas中插入背景音乐的过程,通常教师只是讲解操作步骤。并没有讲解插入什么样的音乐更适合当前的内容。因此这时就应该介绍音乐的种类,由什么乐器演奏的,什么节奏的,各自表达怎样的情感,寓意等音乐方面的内容。

(3)开拓思路。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多参观、多阅读、多思考,用心体会好的艺术作品的美感。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在比赛中锻炼自己,欣赏他人。

5 整合思路及具体实施方法

基于以上各种因素,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整合要素分为若干模块进行整合,并且改变了以往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的教学模式。将之进行了颠倒调整。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整合措施。

5.1 关于色彩模块的整合

一般在讲解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过程中,教师只注重技术实现方法的演示和讲解。本文作者观点是在讲解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过程中适当插入一些艺术要素,比如在讲到调色板的使用时,可以将关于色彩的艺术常识加入进去,比如关于色彩中的色相,色彩的饱和度,色彩的明度,相近色,对比色的概念和效果等介绍给学生们,使学生们很直观地就观察到了色彩的变化,可以完全不同于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这样做的目的,使理科学生快速地了解了艺术知识,又没有感到由于缺乏艺术基础而带来的学习困难。

又如,在讲到渐变编辑器时,不仅要涉及到如何设置渐变色彩及透明度,更要涉及到渐变都可以实现哪些艺术效果,比如可以实现立体效果,还可以产生不同的质感。因此就有必要加入一些关于光线对物体照射时产生的亮面,背光面,反光面的变化规律,怎样通过设置渐变工具才能体现出来。

5.2 关于艺术造型模块的整合

比如,在讲到钢笔工具时,教师只关注介绍如何划一直线,怎样弧度的一条曲线,以及一些光滑曲线或者有拐点的曲线等。却忽略了这些曲线是要组成一些形状的,而形状的制作是要有一定的造型基础。比如在用钢笔制作一个人物时,就要适时地介绍人物头像五官的比例关系,身体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包括成人、儿童、老人等的不同比例关系。这样,就达到了技术为艺术服务,艺术的实现同样也脱离不了技术的支持。

5.3 关于艺术设计的模块

艺术设计通常也包括平面构图,色彩设计,更重要的是要有新的创意。在设计领域往往离不开图案图形的应用,因此在介绍自定义图案,图案图章,以及画笔的设置时,可以应用到设计阶段。将一些设计理念通过以上内容表达出来,这样既对技术要点做了介绍,同时也融入了设计理念,这样的课堂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

在授课过程中若要很好地做到媒体处理技术与艺术要素自然融合: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本身就是一名技术过硬又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更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更好的教材适应本专业的发展需要,真正达到数字媒体处理媒体技术与人文艺术的自然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让教师的教学不再尴尬,让学生学起来也成就倍增,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扩大个人发展空间。

6 反思与总结

21 世纪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合作能力。不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 都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乃至根本措施。这既是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 也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 这正是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大力倡导与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因所在。我们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才有可能深刻领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 才能真正弄清楚为什么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二五”规划课题《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素质教育整合的研究》课题编号142138)

篇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35—01

1、数字媒体艺术的背景

数字媒体艺术在西方二战后期社会的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出现,它的出现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着大量民用的衍生品的出现,数字媒体成为社会新兴的战略经济组成部分。在80年代~90年代,在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国外的数字媒体艺术在课程设置上得到创新,

2006年我国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新理念,在这种宏观观念的指导下,顺应社会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中国设计艺术教育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创意理念开始引入设计艺术,高校中的数字艺术专业应运而生。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中80%以上均设立了艺术类专业,而设置动画类专业的已经超过230所。可以说,与创意产业相关的媒体艺术类专业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为普及的专业之一。虽然办学规模扩大,但就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理论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等重要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2、高校数字媒体艺术的一些思考

2.1 多学科互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普通高校的艺术学科相比艺术院校在设计学科上显然是不足为奇的,普通高校的更多精力几乎用在发展优势学科,艺术学科只是在整个学校学科建设中扮演着“调味品”的功能。我们不妨追溯一下,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德国的包豪斯、乌尔姆学院开始,大批的设计家都在提倡艺术与技术、设计与艺术、经济性原则,针对普通院校的学科优势,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对学生在艺术基础上进行设计、技术、经济之间的三面整合,培养学生在动态的、静态的适合国家经济建设的并注重国际化视野、双向战略模式、实践性较强的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人才。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跨学科、多学科结合的复合型学科,培养和训练既懂得艺术设计规律,又懂得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能操作相关应用和后期制作软件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已成为当今数字艺术设计产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课题。社会对数字媒体设计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应该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交叉与整合之路。综合性的专业课程,有利于培养现代人才的各种素质和思维能力以及组织、交际和实际工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新媒体艺术教育,更应该突出它的整体观念和综合思维。依据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打破同一所学校中不同院系的界限,甚至学校间的界限,各院、各系都是可以相互协作、相互推动使学生成为综合型设计艺术人才。

2.2 学科发展的核心在教师,应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

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开展,取决于课程结构与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作为新媒体艺术教育工作者来说,拓宽视野,更新认识、更新知识是关键。尤其是数字媒体艺术这样一门综合的新兴艺术学科,更需要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及时敏锐的意识到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动态,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捕捉到最新、最前沿的信息。新媒体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强而且发展迅速的艺术形式,因此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高校还应当健全现有教师的再培训机制,能给大批青年老师以更多的深造和学习的机会。

2.3 强化应用实践环节,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在2006年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国家要重点发展9类文化产业,数字媒体艺术可以说绝大多数都与文化产业有关。通过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合作项目,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字技术和艺术构思,结合实际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实践活动。通过实际项目的研发和制作提高高校艺术教育与社会接轨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设计、制作能力,将会对整个产业体系良性循环起到积极作用。根据社会化用人单位的要求和需求,增加应用性课程能力的建设,大胆尝试具有特色教学实践与理论拓展环节,突破专业课、方向选修课以及为培养学生的人文传统为特征的人文社科课程的人为限制。通过运用传统的艺术与设计理论,对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向进行有效的整合,加强在计算机技术方面在艺术学科的教学交流,让艺术学科学生能够在技术层面克服对计算机技术编程的恐惧感,并把部分优秀的技术运用到作品的构图、动画脚本、动画分镜头以及动画的视觉的表达的传达力上。这些技术层次需要教师从多层次、横向以及纵向、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际场景相结合进行传授。

篇3

近年来,在欧美日韩动漫数媒产业蓬勃发展,产业产能高达数千亿美元的背景下,国内的动漫数媒产业被视为2l世纪创意经济中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我国的艺术专业教育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新时期。但是由于办学时间短,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的艺术专业教育和体系,特别是诸如动漫设计、数码媒体等新兴专业并不是在自身的艺术传统的推动下产生的,而是拿来了19世纪末欧洲的学院模式和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后,在脱离了自身艺术传统的背景下产生的。他“先天”的不足导致了中国艺术教育的自身理念比较缺乏。

就近年来动漫数媒艺术类专业的招生、培养和就业情况而言,众多高校为拓展自身的学科门类,相继增设了动画、数字媒体等传媒艺术类专业。由于此类专业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传统艺术美学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对硬件设施投入和办学积淀没有太高的要求,所以该类专业的设置出现遍地开花的局面。有资料显示,1999年,全国开办动画数媒专业的院校仅有两家。然而截至2008年,全国已有447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在校生46万人次,每年培养毕业生10万人,出现了人才数量过剩的局面。而在人才培养方面,由于表现为过分强调统一完整而清晰的教学体系和标准,实践教学的途径比较单一,忽视宽泛的教学方式对培养知识融合、技术集成、学科交叉性复合人才的作用,从而也扼杀了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在就业方面,社会需求已不再是教学质量的缺乏,而是对教学质量的看重。从应聘条件来看,更多是集中在要求应聘者具有较强的观察、创造、联想、分析和学习能力。可见,动漫数媒类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实践教学模式必须与市场挂钩,与企业挂钩,而不能使学生封闭于狭小的教室内空谈理论,模仿设计,必须把相关企业的设计任务、设计方案、设计项目、设计作品引入到实践教学中来,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专业工作室这样一个开放的实践操作平台。

二.建立开放式专业工作室,形成动漫数字媒体专业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一)工作室的软硬件建设和管理

“工作室制”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模式最早出现在欧洲。1919年在德国魏玛建立的国立包豪斯学院,开创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先河,其“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体系至今都影响着世界设计教育。国内清华美术学院、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中国美院等艺术专业院校和部分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也都相继采用了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专业工作室体现了导师的责任、研究方向与特点,而学生学习具有将自主兴趣学习与企业或导师项目结合,深化提升设计能力与任务驱动匹配的特点。专业工作室的构建,首先必须建章立制,明确工作室的职能。包豪斯学院开放式教育的实质就是提倡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而工作室正是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素养得到平衡发展的一个契合点。专业工作室的职能就是以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和校企合作为核心,从而为学生的自由创造奠定基础。其次是教学组织、管理模式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案的确定。明确提出学科带头人即导师教授主持工作室的教学和科研,宏观把握教学理念和专业发展的方向,保证教学大纲的贯彻实施。工作室制的教学实践,不仅在该工作室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及实施上要进行高水平的整合构建,对于负责该工作室的教授导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工作室所辖的师资群和学科体系要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在实践上对设计项目和案例能系统设计。最后,要完善工作室教学效果的评估指标、加强过程监控措施。教学评估工作,既能反映教学过程的本质,又能提高教学质量。从学科发展角度讲,工作室制的实践教学模式将有助于形成系统的动漫数媒类专业教学体系,但是也正因为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多样性和自主性,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监督都提出了新的难题。目前国内各高校大都是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表达、课堂管理、教学效果等方面开展教学评估活动。这些指标体系在对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中应遵循科学性、有效性和动态性的原则,不管是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还是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都应该是研究的重点。特别将课程组织、行为管理、学生成绩评定、师生关系等四个方面作为一级指标。

(二)工作室的运行和教学模式

工作室制的实践教学,学习任务一方面来自导师教授的课题,另一方面来自于企业的订单。师生共同为实施一个“项目”工作进行教学活动,项目本身以生产一件产品或“作品”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而学生在大一入校时,就根据兴趣、特长,自愿和竞争结合的方式双向选择进入各自工作室进行学习和实践。工作室导师以虚拟公司老板的身份参与管理指导,而学生也以作为一个设计师身份参与实际设计制作的生产过程,定期轮岗,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在实际课题教学中,工作室在接到一个项目或订单后,由导师将任务分解,分派给工作室下属的不同学生小组来独立实施完成。学生小组按照市场调研、设计管理、设计实施、工程督导、综合评价五大类进行细致分工,并且也按照企业部门建制由专业能力突出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项目组织实施。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全权负责,使学生真正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并在围绕大系统运行的前提下,注重对自身个体“业绩”的培养和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

(三)构建依托工作室制的创新型人才评估模式

篇4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媒体的数字化、网络化成为世界性的潮流。数字媒体艺术就是顺应社会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源于文化、艺术和技术交叉、融合的应用型学科。正是因为数字媒体艺术是科学技术与艺术创意高度结合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精练和创作才能适应行业的需要。所以,本专业的课程开展有效实验教学对于专业老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就数字媒体艺术类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实验教学中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和形式作探讨。

1.数字媒体艺术类课程实验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数字媒体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教学内容中需要增加实验教学环节、提高教学的实践性,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但是目前这一新兴学科的课程实验教学正处在探索阶段,从实验大纲、实验课程模式到学时安排的合理性等环节都存在着很多不足。

1.1实验大纲陈旧,实验指导书更新不及时,不能体现本专业的特色。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目前市场上该专业一些非传统课程的教材本来就不多,更何况是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所以很多高校都使用自己制订和编写的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但是往往一本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一用就是好几届学生,教师不能把本领域最新发展动态、最新知识技能及时更新、添加到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中,使得学生所学知识、所掌握的技能落后于本专业的发展。

1.2实验课学时安排不合理,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多。

很多院校在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安排上都是1:1的比例。在这样的比例学时中,实验课上老师需花费一定时间进行演示、讲解等课堂活动,因此真正分配给学生的实验课时不能满足学生实际操作的需要。

1.3实验课模式保守,不能正确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是开设验证性、重复性、演示性的实验,表现对已有的理论、成果或现象的重复,教师为实验课的主体,事先提供实验指导书,制定了详细的实验步骤和细节,而学生只需按照老师的操作步骤重复一次,没有思考的过程,更谈不上创新思维。这种重复、被动的实验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学生完全处在一种被动的环境下,不可能调动学习兴趣和热情。

1.4实验项目之间独立性太强,连贯性较弱,实验课内容缺乏全面系统的安排。

实验课一般跟着理论课教学走,很多实验课的内容都是根据理论课章、节的知识点来进行设计,有针对性地以某个知识点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课来进行巩固,而忽视了与其他章节知识点的串联,致使实验内容单调、脱节、不系统,同时也导致学生知识不连贯。

2.数字媒体艺术类实验课程的尝试

要有效地进行实验教学,体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性强的特色,就需要改变观点,对该专业的实验课程从实验大纲的制订、实验活动的开展、实验内容的安排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2.1实验大纲的设置与行业、市场紧密联系。

数字媒体艺术类课程与技术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而当今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推陈出新。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制作技能,而且平时要注意搜集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各种信息,及时调整和更新实验大纲和指导书,将实验的内容与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例如,目前电子杂志是多媒体产品中的新兴成员,具有广阔的市场,人才缺乏,因此本专业的多媒体制作课程实验中就必须及时把电子杂志的制作流程及方法添加进去。让学生较早地接触本专业应用的前沿,感受专业与行业的差异,扩大视野,拓宽思路,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2.2实验课模式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学生作为实验的主体。

实验课程的开展可以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以及可能担当的特定职务来定位。如Flas涉及编剧、角色场景设计、音乐、动画制作至少四个岗位。完成了理论课教学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这四个职业岗位组队,每个同学负责一项岗位任务,共同完成实验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实验的基础上又可以发展自己的特长,同时也了解了行业完整的流程线,更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2.3增加实验课学时、缩短课程间隔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以数字技术为主导,以现代艺术为灵魂,将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学科。在实验内容上不仅要注重技术能力的锻炼,而且要增加艺术设计感的培养,所以在学时分配上要侧重于实验课,而不能理论与实验平均分配。同时尽量使用模块教学,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实验课的内容,让学生在对课程内容保持着浓厚兴趣时进行强化训练。如果每个实验项目间隔太长,学生的知识已经淡忘、兴趣已经减退,这样下一个实验就会遇到问题。

2.4实验课教学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艾斯纳认为,要是缺乏连续性就会阻碍运用设计工具作为必要的表现媒介的技能的发展。所以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实验课在内容设置上我们不能将某节课的实验内容作为对某个独立知识点的论证,而要强调它的联系性、顺序性和承启性,即在一个实验内容中必须包含学生以往所学的知识技能,还要考虑到这个实验内容的知识技能是不是后面所学知识技能的基础,后面的内容能否在此基础上得到改进。

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活动

实验教学的实施总是会受到多方面条件的约束和限制,例如:课时、实验室、设备条件等,这就要求教师利用有限的教学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多种教学活动中既能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又能更好地接受教育。

3.1开设专题实验。

实验以某章、某节的内容或某工具的使用技巧为主,直接由老师提供具体的素材、操作步骤,直接以技巧训练为主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是目前各高校广泛采用的实验形式。该实验形式能够非常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某一技巧,打下较扎实的基本功,但是如果将这种形式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所有实验,那么学生在实际操作能力上将是片面的、不连贯的,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将得不到锻炼。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尝试开设某个专题实验,而该实验由一组相关性实验内容构成,例如在《网页动画》课程中我们尝试将一个完整的Flas贯穿于整个课程实验,包括Flash绘画、Flash三大类型动画的制作、Flash符号对象的运用等知识点,都是从这个Flas中提取出来的,当课程实验完成时,也就是这个动画作品完成时。通过这种专题实验,学生不仅掌握了Flas的制作方法,而且真正知道了每个知识点、每种制作方法如何运用、如何配合,如何利用Flash完成一个二维动画的制作。通过这种形式除了能训练学生的某一技巧外,还能对以往的知识技能进行复习,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

3.2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数字媒体艺术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在实验中就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的设计学院几乎都是按学术项目进行教学,并强调理论学习与现实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这种观念深植于一种称为原型制作(Prototype)的文化中。原型设计通常用以描述设计过程和方法,这些过程和方法包括对于现存产品或服务的质疑、提出早期推测性方案、进行重复性的原型开发与概念设计,是一种以不断寻求解决方案为核心的方法,在交互媒体产品的研发过程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我们借鉴原型设计思想和流程,在2008、2009级数字媒体的专业教学中,将实际项目课题例如系网站设计、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设计和电子杂志的设计等项目引入到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并以原型设计的思想和开发过程为依据开展实验。例如在《项目设计I》课程中,我们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数码媒体系静态网站设计与制作和某课程Flash教学网站设计与制作两项课题。我们只提出了课题要求和考核标准,从市场需求调查、方案策划到结构设计、界面设计再到最终完成,整个项目过程允许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主要是宏观把握和原则指导,这种实验形式对于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可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某方面某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创新思维。

3.3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个项目的开展需要多个专业领域的人员共同协作完成。所以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尽早认识到团队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个人和集体的决策能力。并且能够让其他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到实验中,让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在与其他专业学生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因为涉及“跨学科”,所以此类实验可以安排为第二课堂或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比赛等形式。这也是对课堂实验内容的扩充或深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教学成果。

4.结语

在高校教育中,实验教学一直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训练技能,培养科研能力的根本保证。英国著名思想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罗吉尔・培根曾指出:“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由此可见实验教学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我们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该专业自身的特点改革创新,从实验设计理念、实验内容安排、实验开展形式等方面着手,充分发挥现有资源和优势,培养出符合数字媒体艺术领域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任月琳.关于数字媒体类课程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02):45-47.

篇5

1 我国高校数字媒体设计专业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在我国,高校数媒设计专业开设较晚,经验较少,依然处在专业建设的探索和学习时期,在硬件设施和资源配备上受到很大限制,导致人才培育条件受到约束、教学方式单调、学生缺乏实践机会的现象出现,这是由于教学中存在下列几个问题所致。

1.1 教学中技艺教学失衡

培育人才的教学中,通常并不是平衡培育技术和艺术理念,而是有的以培育技术手段为主,有的则以培育艺术理念为主,学科间就好像是两道永远不能相交的平行线,无法相互融合。各大工科高校所开设的数字媒体课程,通常是以技术操作的教授为重点,轻视在技术中应当应用的设计理念和文化,过度地探索数媒技术,轻视设计教育的主体设计创新,导致轻设计重技术的现象产生。然而,在艺术高校中也暴露出轻技术撑持、重艺术表达的情况。进而得出,各大高校在尽最大努力培育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并未在教学中平衡数媒设计专业的技术和艺术理念。这是造成大学生想要采取技术手段完成艺术构思时,无法找到恰当衔接点的根本原因。

1.2 没有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理论知识,而这些众多的理论知识学到手后,通常不知道怎样运用它们来处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当前各大高校都高举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大旗,所以要加大力度展开实践性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产教融合”。同时,操作实践案例的教学,是有效确保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环节,而正是因为缺少该环节,教学活动只是停留在理论与实践断层的阶段。

1.3 没有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开展教学

各大高校的教学模式通常滞后于有关数媒企业的工作模式,教学活动只是在学校内展开的一种教学活动,这就无法与数媒行业的生产相挂钩。因此,在大学生毕业迈进社会时,无法在自己工作岗位上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而得出教学模式问题是培养数媒专业人才的一大重要难点。

2 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数媒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

2.1 拟定满足于行业需求的培育人才方向

高校的数媒艺术专业应与周边的数媒企业就人才培育上展开深层次合作,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制定出新的培育人才计划。同时,由于高校学生具有个体化差异,所以学校与企业展开合作时,应当以学生自身的特张和兴趣为依据划分出各个方向和层次,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培养行列中。例如,第一个方向是拍摄3D影像与后期制作。学校教学队伍分析搜集的院线电影数据后得出,3D电影是深受广大观众青睐并蓬勃发展的行业,该走势为培育数媒人才开辟了新路径,在3D影像设备逐步成熟以及众多3D电影上线的大背景下,拍摄3D影像以及后期制作人才的需求量必然大增,这时学校积极与影视公司展开合作,共同培育相关人才。第二个方向-移动媒体交互设计。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普及的大背景下,学校抓住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与多媒体公司展开合作,致力于创新性移动终端设计人才的培育。

2.2 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架构

在“产教融合”基础上设置的课程体系,要具备系统性和动态性两大要求,紧跟产业结构的步伐动态,恰当、科学地调整有关课程结构,达到与市场行业、产业不断进步相同步的目的。在分析专业岗位需求后,确定岗位的基本技能和素质需求,以此为据,架构课程体系。同时,基础、专业、专业基础和项目综合是当前专业课程体系划分的模块,通过对课程体系进行从浅入深、逐层递进、互相交织融合的学习,学生就可以掌握与专业岗位相符的素质和技能。还是以影像设计类专业培育3D摄像师作为案例,一年级主要是使学生掌握概括、提炼色彩和塑造形体能力这些基础课;二年级则是开设能够培育他们创意和沟通基本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紧随其后则是立体影视原理与制作、拍摄影视与制作等专业模块课,培育学生专业摄像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最终在项目综合模块中,将企业提供的实际项目完成,并且在与团队紧密合作和交流中将实际中出现的数码摄像难题解决。

2.3 构建优势互补的教师团队

篇6

一、引言

高等教育中的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是顺应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升级而兴起的一个新兴学科,是信息学科向文化艺术领域拓展的新方向,是当今最前沿的、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一个宽口径应用型专业。数字媒体艺术是文化、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在艺术创意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媒体从业人员要具有创新意识。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更迭的时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它还需要创作人员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全新的认知与判断能力。也就是说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不但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数字技术能力,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开阔的艺术创作思维。只有具备应用实践技术基础,创新性才能得以发挥,如虎添翼。

二、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国内外不少高校重视数字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在人文艺术素质提高的同时,加强学生面向网络、新型的数字媒体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得了可喜的成果,大大推动了数字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究其成功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1、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字媒体专业应用性强,实践教学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可根据课程特点,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将项目或完整案例分解为多个局部案例,对应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通过案例精讲理论和方法,通过课内实践基本掌握局部技能点。

2、加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数字媒体专业应培养学生较强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同时具有艺术鉴赏基础,从而使学生既具有计算机数字媒体专业设计和制作能力,又具有艺术创意能力。

3、个性化培养方式灵活。各个高校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范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学校按照自身学科的发展和学生的选择进行特色教育。

但就各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现状看来,传统的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虽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实践教学缺少层次化。而数字媒体专业不同于传统的专业,是一个复合交叉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更应该循序渐进,按照由低到高、由基础素养到专业技能再到创新能力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培养厚基础、强实践的应用创新型数字媒体专业人才。

三、基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的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数字媒体专业主干课程的综合案例设计。对每门主干课程,要将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相结合,设计一个囊括该课程主要理论、算法、原理和软件操作技术或编程技术的综合案例,将这些案例作为主线构成数字媒体基础实验项目和应用实验项目。学生在实现该项目的过程中,可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2.围绕综合案例开展新型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可将案例分解成与各个主要知识点对应的小模块,教师讲解每个模块的实现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并将每一模块都设计成可专项训练的实验项目,学生自主完成各模块并最终整合成整个案例。

3.将案例教学与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各类科技竞赛相结合。可将案例与齐鲁软件大赛、ACM大赛相结合,案例中涉及这些大赛所需的知识、获奖大赛中的题目作为案例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激发学生对专业基础实践项目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四、总结与展望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教学实践体系也将不断改进。我们将继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跟踪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趋势与企业需求的新变化,不断完善我们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文化产业、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廖琪男 廖玉 龚秋华 佟小娟 王继军 面向应用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计算机教育,2009,(18)。

篇7

作者简介:钱丽娜(1982-),女,江苏常州人,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讲师;丁治中(1980-),男,江苏丹阳人,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常州 213022)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97-02

20世纪以来,以创意文化产业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迅速发展,社会对数字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和专业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以河海大学为例,河海大学是一所拥有近百年办学历史,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创办于2007年,招生对象以理工科学生为主。理工科学生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学好艺术设计,同时在以理工科为主兼有少量文科专业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寻求更好地发展,是目前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数字媒体艺术属于创意文化产业范畴,但不是纯艺术学科,它具有高知识性特征,与艺术设计学、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学科密切相关,呈现出艺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综合特征,应用性强,是多学科的交叉,其专业本质体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为前提,从数字媒体艺术的实际出发并结合优势学科的发展平台,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操作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以理论学习、项目驱动、产学结合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模式。[1,2]

一、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课程,完善实训体系

理工科背景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在于培养学生在艺术与美学理念引导下,寻找各类数字制作技术与理念、创意的结合点,从而展开艺术创造活动。[3]基于社会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需求和学校大环境下的学科发展,以数字媒体艺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设计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课程为专业课程平台,借助水利、水电、机械等优势学科作为应用实训平台,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数字媒体艺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训课程的开设对专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坚持推行实践教学模式,强化“设计交流”、“专题设计”、“竞赛专题设计”、“产业实践”等实践课程,将实践课程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专业技能、团队合作精神,训练学生综合应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及表达交流的能力(见图1)。

“设计交流”和“产业实践”课程主要以实践课程为单位,由专业教师组织联系,以参观优秀企业、大型展览会或到企业进行实际考察实习等形式将学生带出校外,开阔眼界,让学生对专业的发展方向、市场需求有进一步的了解。

“专题设计”分为I、II、III,分别在第二至第五学年开设。专题由易到难,其开展一般以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通过模拟真实的类似工程进行项目组织、实施、结题等全过程训练。例如,河海大学的教育部疏浚工程研究中心具有多套大型实验设备,如台车切削、泥沙输送、绞刀吸土等设备结构复杂、原理深奥,不利于课堂教学和科研汇报。在这样的需求下,以“专题设计”课程为依托,将该次专题具体命名为“疏浚实验工作原理的三维动画设计”,组织学生对不同实验设备进行计算机三维动画模拟,以动画演示的方式展现其结构和运动,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实现了双赢。

“竞赛专题设计”每学年都有开设,由专业教师组织本班学生参加,并通过学校每年的“素质能力与竞赛”专项经费,鼓励学生通过立项形式参加各级各类创新设计大赛。从2007年至今,获得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已举不胜举。

二、教学实践与科研项目结合,凝练专业特色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从全国来说都属于年轻专业,要想更好更快地发展就要与优势学科结合,借助成熟的科研平台来壮大自己,凝练出自己的特色。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将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的重要方式。一个综合性的科研项目往往融合了多学科的专业知识,都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这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使所授课程更加丰满、更具针对性。

1.成熟的科研平台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河海大学就有一些教师从事水电站多媒体演示、港口航道仿真、信息控制、计算机软件插件开发等工作,这些成熟的科研平台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河海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依托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常州市数字化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完成了绞吸式挖泥船模拟仿真系统、水电站多媒体演示系统、机电设备动画模拟、南水北调工程三维虚拟展示等多个科研项目,探索了水利优势学科下如何发展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新思路,为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找到了突破口,更为开展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2.项目驱动教学

为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鼓励教师将教学与实际科研活动结合起来,强化课堂内容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用性。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将科研项目中的实际经验和过程进行逻辑化、条理化,经过创新性的提炼后穿插到课程的相关知识点中,并通过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有效地参与进来。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可采用“理论+案例”的任务驱动法,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增加实践环节。课堂讲解中,遵循理论联系实践原则。通过实例演示和项目制作,针对某一课题展开研讨,并对课堂讲授的理论和系列制作方法在实际项目中的准确运用进行评价和测试,使各知识点更具针对性,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见图2)。数字媒体艺术的许多专业课综合性和应用性都较强,在课程实践环节,将具体项目划分成可独立进行的子课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承担相应的课题。同时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现场,教师可对各个课题进行评价并给出相应的成绩,各小组之间也可互评。

三、加强实验室建设,共享实验资源

实验室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拓展课堂教学的硬件平台,担负着大学生课堂实践和课外创新研究的重任,完善的实验条件和实验机制对学生理解与掌握学科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实验设施来看,本专业目前已经建成了数字动画实验室、渲染农场、虚拟演播厅、数字影像实验室、Avid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数字音频录音室、多媒体机房等,如图3所示。同时还可以共享使用学校教育部疏浚工程研究中心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市级数字化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工业设计专业实验室等,形成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比较完善的实验教学环境。这些稳定的实验资源为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和学生进行创新性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教学改革的角度看,常规的实验课程改革已基本平稳,要进一步深入,只有与实践类课程和学生创新实践结合,才有文章可作。

四、搭建校企平台,构建实践创新基地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艺术设计是灵活的,因此拘泥于校内的教学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为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建立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产学合作基地。通过已创建的产学研基地和实践实习基地,如常州市创意产业园、动漫基地、常州恐龙园等,推行校园、产业、国际联动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拓展课题空间,将课堂所学的相关知识及时转换为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在阶段性理论授课完成后,由授课教师根据企业的项目需求,将其划分为可执行的子模块作为学生的实训课题。另外,也可以邀请企业资深专家来校授课或讲座,引导学生参与企业合作项目,组建创意研发团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五、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行业逐渐形成市场化体制,社会对新型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专业技能和综合业务能力符合市场要求,并与国际接轨。因此,教学改革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开创性的工作,其实践教学改革更要从社会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强调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在全国尚属新专业,可借鉴的经验较少,而且各个学校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只有走自己的特色之路并不断完善,才能让专业变得更强大。[3,4]

参考文献:

[1]杨丽,万华明.关于理工科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的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4):146-148.

篇8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4016503

基金项目:绵阳师范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MnuJY1210);四川省教育厅资助项目(DM201214)

1项目教学法及其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进行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这种方法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是一种以培养关键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贯穿教学的始终,项目通常要有计划好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并在项目结束时,要有可以看到的实际产品或成果。

1.1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项目教学法主要有三大教学理论支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活动教学理论和多元智能教学理论。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知识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不是转变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这是项目教学法最主要的理论支撑。

(2)活动教学理论认为,活动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比较自由、不拘形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法。其核心是让学生自己活动和思索去获得新知。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多种器官参加学习,兴趣浓厚,乐学易懂。活动教学旨在改变过去一贯学生的被动参与心态、“接受者”角色,促使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学习向积极主动的学习转化,使认知和情感得到和谐发展。项目教学法其实就是活动教学的一种具体形式。

(3)多元智能教学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从基本结构来说,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智力是在一定情境中解决问题并创造价值的能力,智力就是在生活中解决多种问题的能力。以学生活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正是这一理论的具体运用。

项目教学法强调以实际项目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项目教学法是近年来备受推崇的新型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活动理论、多元智能教学理论等为这种新型教学方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1.2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笔者通过课程实践,总结出项目教学法的多种特点:

(1)教学内容切合具体而真实的生活。项目教学法根据学生在本门课程中的具体需求进行立项,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融于一个个具体项目之中,每个项目涵盖到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项目驱动进行教学。因此,项目内容可以做到与学生生活相关,更加具体而真实,学生的学习认同感更强,兴趣更浓。同时因为项目所涉及到的问题是活生生的、不断变化发展的,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来分析问题。

(2)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师生良性互动。以实际项目驱动的教学过程,教师不再照本宣科,教师的教学内容可以变得更加亲切而具有探讨性,学生可以随时与教师保持平等的思考地位,可以平等地与教师以及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探讨。这种互动更加高效而和谐。

(3)学生学习手段多样而高效。项目教学法不再仅仅停留在班级授课制上,学生具有更加自主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手段。学生可以组织成团队进行学习交流;可以利用各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来陈述他们的观点,支持他们的学习;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手段搜集整理各种资料;可以利用移动网络设备如智能手机进行及时协商合作、实践创造。

(4)学习效果好而且能力培养丰富。项目教学法既让学生学习了书本上要求的知识,同时又让学生参与了实践活动;既学习了知识,又进行了探索创新。这就使得学生的收获不仅是知识的收获,更是能力培养的收获。概括来说,项目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5)学习评价方式多样。在项目教学法中,学习评价更加人性化,结果更能真实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更具有连续性。在完成项目的不同阶段都能够对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情况进行评估。项目教学法不但对结果进行评价,同时也强调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真正做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

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及其实验课程特点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全新交叉学科。它集艺术创作与数字技术应用为一体,培养具有数字媒体技术理论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础,掌握数字处理技术在网络多媒体、影视艺术、平面设计等领域中的应用原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获得系统的数字艺术创作训练,能利用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手段来进行网络多媒体艺术设计、CG创作、数字影视节目制作等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主要专业课程有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视听语言、数字摄像与非线性编辑技术、项目策划与管理、数字音频制作、影视特效制作、平面设计、计算机网络、视觉传达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角色与场景设计、游戏动画创作实践、虚拟现实技术等。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数字影视制作方法、数字声像合成技术,能熟练运用拍摄、编辑、特效制作等技巧创作数字影视作品;掌握游戏软件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备开展游戏软件开发能力;掌握动画设计的基本理论,具有能运用相关软件制作动画、漫画、插画的能力,具备创作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的能力;掌握数字媒体产品开发项目的策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则;具备组织、控制、管理、推广项目等方面的能力。

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身特点来看,既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修养,又要求学生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综合能力。从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要求来看,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在能力培养所依托的课程中,实验类课程尤其重要。实验教学一直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训练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各种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实验教学环节中,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探索,希望尽可能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的提升,项目教学法是一套比较优化的实验教学方法。

3实践项目教学法运用策略与方法

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同时还让学生学习到专业技能。下面以《数字摄像与非线性编辑技术》实验课程为例,阐述项目教学法的具体策略与方法。

3.1熟练掌握技术基本功,做好课程基础实验

技术基本功包括了理论基础知识的应用,以及课程实验需用到的相关技术基本技能。这些都应该在平时和课程前期进行训练。课程基础实验,是为学生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理论知识、以及训练课程基本技能所设置的实验。教师将实验过程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在第一时间进行模仿操作。这类实验一般在理论课程开设期间同步进行,是对开设课程所学理论知识的模仿和实践,这类实验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技术基本功,以及踏实和钻研的学习习惯十分有益。《数字摄像与非线性编辑技术》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基础实验内容较多,因此在课程开设之初的16~20个课时,要求学生完成基础性实验。学生通过完成各科课程基础实验,可以对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可以学会完成一个简单任务所需要的完整步骤和技能、可以学会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这是项目教学法实施之初的前期准备,是实验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的首要环节。

3.2自主选择团队组合,明确项目任务

(1)自主组队和选择项目。一般在课程开设初期,教师向学生提出组队要求,包括团队规模限制等。学生在团队规模限制范围内自主组队。这样能让兴趣相投、能力互补的同学尽量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团队分工合作。在《数字摄像与非线性编辑技术》实验课中,按照每4~5人组成一个项目团队,团队成员按规模自由组合。

(2)完成项目策划书,明确团队总体任务。经过基础实验后,综合型类别的项目任务需要开始实施。其中制作项目策划书是很重要的一环,它可以提纲挈领地对项目整体提出要求,明确当前实施项目的任务,但不必过于细节,以免约束团队成员的思考创新空间。大体上,各个团队对于项目需完成的作品主题、作品形式、完成时间、完成内容、成果形式等需提出相对明确的规定。项目策划书是在团队组建完成后,由团队负责人组织团队成员协同起草完成。教师作为指导者参与,提出建议和修改意见,目的是确保学生的项目实施更有针对性,同时能在本课程以及前期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内完成。针对《数字摄像与非线性编辑技术》实验课的特点,项目策划的整体要求是完成一部短片的拍摄和后期编辑。每个团队独自确定短片主题、内容、影片类型、时间等;可以自己编制剧本,也可以用现成剧本进行修改;可以拍故事片,也可以拍记录片。最终完成影片策划,并形成策划书和定型的剧本等文档资料。

3.3促进团队协作,优化成果成型

实验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第三个环节,就是要发挥团队的优势,让成果成为大家的成果、成为促进学习交流的成果,形成成果不是目标,是培养能力的手段。同时,建立起一套按照计划进行项目进展交流和评分的机制。在相近项目主题的情况下,这种机制更容易促进每个团队对需完成项目进行探索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创作。然后定期组织几次团队间进展交流会,鼓励学生团队间相互评论,互相学习各团队的优秀方面,对各团队不足的地方相互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这种协作交流,每个团队最终的成果将会是多方意见的综合,成果更加全面,对问题的解决更加优化,成果的科学性、艺术性更强。在《数字摄像与非线性编辑技术》实验课的项目进展中,在团队创作分镜台本时,教师需要定期参与创作讨论,指导学生利用各种诸如镜头、音响、音效等技巧来进行分镜台本的创作;在小组进行取景拍摄过程中,教师可以参加每个团队个别或几个镜头的完整拍摄,这样可以进行实际经验的第一手传授。同时,组织几次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互相分享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这种方法相当有效,能够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促进协作精神的培养。

3.4定型项目成果,分享总结得失

(1)项目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要及时对成果进行总结分享,让优秀的成果作品加深学生的印象,让不足和失误之处成为学习的典型。在项目完成时,每个团队应形成数字媒体作品、作品设计文档等成果。这些成果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又一个关键环节。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多方面的指导,特别是对于成果演讲稿(PPT)而言,如何系统地、逻辑清晰地表述成果的总体设计工作;如何用更精炼的语言,确切地表述设计理念与思想,如何对成果进行分析和评述是学生亟需储备的能力。这一点,笔者从历次带领学生参加各类比赛的过程中体会深刻,也是教师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2)团队间评价、团队内个人评价、团队外人员评价组成形成性评价成绩,总结性评价成绩以组织项目成果集中汇报评分得出。全班同学出席,邀请多位专业教师进行现场点评与评分。通过小组总结和教师点评的方法,查找优缺点,让学生对所进行的项目乃至以后从事的数字媒体艺术工作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3)组织各小组作品的展出与分享。利用当前各种媒体工具让学生们的成果得以传播和分享。利用展板展出如平面设计等静态类数字媒体作品,利用校园网和因特网展示动画、影视类多媒体类数字作品。

在《数字摄像与非线性编辑技术》项目实验完成时,学生最终形成了一系列的资料,包括项目策划书、剧本、分镜台本、镜头素材、配音素材、片头设计素材、环境音效素材、背景音乐素材和最终经过后期编辑形成的短片作品,以及用于课程答辩分享的PPT等。在学期结束前组织成果汇报(课程答辩),由多位老师共同进行成绩评定。然后,存档学生作品并上传学生作品到网上公开分享。同时,推荐优秀的团队参加全国各级别短片大赛等。通过一学期的实践,笔者发现该种方法切实可行、行之有效,既提升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各种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4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别强调学生的应用实践技能,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验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是对课程改革和探索的一种新的尝试。通过这种有利于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尝试,我们改进了实验教学方法,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驱动式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建立了多元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激发了学生实验兴趣、创意灵感,提高了实验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邬彤.基于项目的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9(6).

\[2\]高志军,陶玉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

\[3\]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探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任月琳.关于数字媒体类课程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2).

篇9

摘 要:数字媒体艺术对地方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从区位性出发,紧跟区域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趋势和发展需求,积极培育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形成学科、专业与地方文化资源艺术产业对接.

关键词 :数字媒体;工程化教学;地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050-02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个新型的专业,已不再是计算机对图形设计的一种辅助艺术设计的技术和手段,而是一种“独立”完成艺术设计的主题.凡是数字化的艺术应用都可以称为“数字艺术”,例如:数字绘画、数字动画、网络艺术、多媒体艺术、数字音乐、数字电影等.以此看来传统艺术设计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这一新兴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1].因此,在我国数字媒体艺术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和体系中,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直走在教育改革前沿、需要借助教材之外的资源才能实施的课程,同时作为需要创造性地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如何将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课程资源与地方资源相结合并充分发挥其优势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工程化是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种教育理念,其内涵是在培养高级工程人才的全过程中,从培养目标、业务规格设计到教学环节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从教育决策到教育实施再到教育模式,充分考虑工程的本质、工程工作的要求,体现工程教育的工程特色.其核心是开放办学、校企合作、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联系工程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提高大学生工程素质,提高毕业生步入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

2006年6月,教育部战略研究重大专项“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第三次研讨会在徐州召开.此次会议纪要提出:工程教育课程设置也应该从原有单一的“工程专业课程”的传授逐渐转变为以“大工程观”、“大系统观”为指引、“人文社科哲学”类课程为辅助、“工程专业课程”以及“工程实践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架构体系.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应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其实质就是要对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工程化改革,以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面对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及我国数字媒体艺术高速发展的新趋势,现代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必须将工程化教学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线和重要手段,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体现工程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实工程化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工程化背景下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也有不少,如王培崇的《〈软件工程〉工程化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探索》,焦炳连、浦江的《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专业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田金云、刘忠超的《PLC程序设计工程化教学方法探讨》等,但这些研究也仅从工程化教育内涵的部分方面探讨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并没有涉及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工程化教学与地方文化产业对接研究.数字媒体艺术是新建本科高校中较为羸弱的学科专业,但其对地方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其摆脱困境,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从区位性出发,紧跟区域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趋势和需求,积极培育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形成学科、专业与地方文化资源艺术产业对接[2].

因此本文尝试在工程化教育背景下,对数字媒体专业工程化教学与地方文化对接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对该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

1 地方文化资源有利于形成工程化教学特色

地域文化资源是指本校所在地的行政区域范围内历史和现当代的人文教育资源,包括历史和现当代的名人及其生平事迹,历史和现当代的名胜、文化古迹、文化遗址、纪念馆、陈列室等.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主要要素来源,同时也是实施课程建设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第八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重要概念列入国家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之中.因此开发和利用现有的地方文化资源,在已有教学成果的基础上,组织系部教师,进一步整理、挖掘、开发出适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工程化教学方法,结合工程化课程对学生进行实践培养,建设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重点的教学模式.通过将地方文化资源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并与学生产生互动,形成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工程化教学体系.

2 地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存在的弊端分析

长期惯性的技能教学,使得数字艺术课程资源在开发和利用上存在着不少弊端和误区,导致数字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对落后,这也成为观念前卫的数字艺术资源开发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

2.1 课程资源形式单一

数字媒体艺术课程资源被理解成教材和教师的技能技法,而实质上数字媒体艺术课程资源在呈现方式上有文本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而地方文化资源,有更为亲近学生、更为直观、形象的特点,是教学中传播民族文化最常用的课程资源.但这方面资源的整合与应用明显存在不足.

2.2 课程资源实施空间狭隘

目前课程资源的实施空间仅限于书本、课件、网络,其实校外课程资源更适合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尤其地方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之一,既能让学生通过实践学到真知,又为地方文化资源的发展做出了可行性方案.

2.3 课程资源内容挖掘欠缺

由于长期传统模式教学,使得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范围仅限于三尺讲台,没有通过地方文化资源将艺术与技术进行结合.鉴于数字艺术本身就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和研究当今国内外科学技发展的新趋势,结合艺术传新思维,开创新的学科和专业,发展当前的数字艺术设计教育.最根本的方式就是数字艺术设计教学应该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寻找地方性资源,充分发挥数字艺术设计这门动手能力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3 蚌埠地方文化资源的特色与数字媒体艺术工程化教学对接的价值

蚌埠历史悠久,蚌埠文化具有品位高、独特性强的特点.双墩1号墓、固镇垓下文化城址入选2008、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个城市连续两年获此殊荣,这在全国开了先河.大禹文化、花鼓灯艺术、双墩古人类文化等国家级、世界级文化资源集中在一个城市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我市申报禹墟遗址、汤和墓、双墩遗址、双墩春秋墓、教会建筑旧址、垓下遗址、化明堂严氏墓为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蚌埠既有领一代的帝王文化,又有享誉世界的民间文化,还有代表人类古代文明成就的远古文化,这些都极其珍贵,是一笔巨大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形资产[4].但目前蚌埠地方文化展品的数字展示都是以文物为主体,图片配上文字或对一些精品用动画或虚拟现实方式呈现,总体模式相对单一,并不能反映出当时的民俗风貌、工艺水平以及相应的生产消费能力、社会关系等具有艺术、实用价值的信息.而当前数字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浏览者猎奇心理的提高必然驱使着数字化应用范围和应用深度的不断加深,因此将地方文化产业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实施研究的对象,对具有代表性地方文化产品进行实践设计和理论研究,将地方文化展品以二维展示、三维展示,利用设计软件对地方文化展品虚拟性、互动性以及时空延展性进行研究,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有效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综述,数字媒体艺术本身就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最根本的方式就是数字媒体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和研究当今国内外科学技发展的新趋势,结合艺术传新思维,开创新的学科和专业,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进行数字媒体专业工程化教学研究,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认识蚌埠地方文化艺术,了解传统文化,体会劳动人民的劳动和智慧,引导、启发学生学会珍惜,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字技术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艺术形式相结合,为地方特色资源创造出符合当代大众审美和艺术需求的新的数字艺术形式,是进行一种新的继承文化遗产有效形式的尝试,从而达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工程化教学与地方文化产业对接研究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引言:

近年来,各大院校纷纷成立数字媒体艺术这个新专业,意在培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了达到这个培养目标,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一直是讨论的重点,而作为具体实现培养目标的各个课程该如何进行有效地教学设计得到的关注并不多。如作为基础课的《色彩》在教学方法上直接沿用传统美术院校绘画专业的色彩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一般包括色彩静物写生和色彩风景写生等,以此训练学生扎实的绘画功底。这种利用大量课时强调熟练绘画技法的教学方式实际并不符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导致学生在基础课程上学到的绘画技法难对继续在其后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发挥作用,造成基础课程知识和专业课程知识断层。所以,在具体教学中该如何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使其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将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用于实践工作,是每个专业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由于每个学校所处的地域不同,制定的培养方向也不尽相同,下文仅根据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培养方向并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讨论一下《色彩》课程在基础教学中要考虑的一些问题。

1.关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色彩教学目的及要求的思考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强调技术的新型艺术专业,这里的“技术”与传统的艺术专业所要求的“技术”已经大相径庭。传统的艺术专业尤其是绘画专业设置色彩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色彩观察方法和色彩的表现技法,强调学生对颜料色彩的艺术表现。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学生可以选择成为一名画家。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要培养有艺术修养的技术人才,该专业的学生以后能够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在这样的专业大目标下,色彩教学的目的理应是通过数字工具这类媒介来训练学生对数字色彩的运用能力,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等数字工具进行色彩创作,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字技术这种新方式进行色彩艺术的表达。基于这一点,专业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的是运用“数字色彩”创作的技术,而不是过去过分侧重的“颜料色彩”的表现技术(技法)。该课程的基本任务在于阐明以计算机色彩为主线的基本原理和创作要求,讲述数字色彩在数字绘画中的实际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数字色彩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计算机软件、扫描仪等工具进行色彩创作。

2.关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色彩教学内容的思考

前文已经提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色彩课程需要通过数字工具来达到教学目的,但这不并代表课程的教学要完全围绕计算机软件展开,具体的内容设置反倒不能完全依赖计算机软件而存在,而是应该把艺术色彩的原理融合在数字化色彩创作之中。色彩教学内容的调整方式其一是删除原有的与新教学需求不相符的教学内容;其二是增加优化课程的训练课题,把色彩基础训练同专业设计基础相结合,提高学生全面的色彩把握能力,为设计色彩和影视后期调色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建立起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实践的衔接与过渡。

色彩课共64课时,以往的安排大致是静物写生、风景写生和材料绘画占据四分之三的课时量,将最后仅剩的四分之一课时量安排学生进行自由的色彩创作。这样安排的原因在于学生艺术高考前掌握的绘画基本功还不够扎实,需要进一步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力,再添加材料绘画项目以丰富学生的表达,最后安排创作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创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知道,培养学生创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我并不同意以往大多数人习惯认同的“练习到足够量才能进行创作”的说法。以往的学生一般在大二开始学习专业课时才被要求进行创作训练,大一进行的全都是教师具体指定的练习,学生的想法力难以发挥,在基础课阶段没有养成独立创作的意识。所以在有限的64课时里,我将创作训练始终贯穿于整个色彩课程之中。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材料体会。这一阶段的学习安排16课时量,要求学生以收集材料和肌理的方式来体会材料自身的材质美和色泽美,并学习如何运用各种材料肌理灵活地创作综合绘画。如此安排并不仅仅为了让学生学会制作肌理画,而是给学生提供多一种角度的思考。即绘画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那么设计同样也可以改变传统的设计逻辑。这样的内容安排可以使学生快速摆脱高考模式,开始有意识的进行创作。

(2)命题色彩创作。这一阶段的训练安排16课时量,场所仍然在画室,主要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题目进行绘画创作,使用的材料不限,可以是材料结合颜料色彩,也可以只用颜料色彩,在作画材料方面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进行选择。具体要求是学生针对每一个命题需要准备多个方案,方案以草图的形式呈现,最终定稿由教师提供建议。在这一学习阶段,学生要根据命题将自己的想法以图画的形式进行呈现,这是一个将抽象想法落实可视图像的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项目,用以培养学生清晰的图像表达能力。另外,不同的学生针对同一个命题会有不同的表达内容和形式,以这种方式提倡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表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3)CG绘画创作。这一阶段的训练安排32课时,场所迁至计算机教室。要求学生自由创作CG绘画。从这一阶段开始学生创作的形式变了,从传统的架上绘画过渡到现代数码绘画,开始学习如何将在前两个阶段中巩固和拓展的艺术色彩的原理逐步融合到数字化色彩创作中。使用数字工具进行绘画,学生在创作绘画的同时必须逐步熟练操作绘图软件,所以当学生能够深入完成一幅CG图时,他也同时学会了软件操作技术。这阶段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创作中学习计算机软件、扫描仪等工具的操作技术,技术同时促成创作想法可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字色彩艺术的表现能力,为今后相关专业课程的色彩应用打下基础。

3.关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色彩教学方法的思考

篇1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13/14-0183-02

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旨在培养兼具信息技术素养和艺术素养的现代艺术制作人才,以适应新媒体艺术创作工作。目前,就中职阶段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的发展现状来说,还存在着课程设置相对独立、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传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所在学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培养了一批技能水平高、综合素质全面的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优化课程设置,增加艺术鉴赏课程,提高艺术修养

目前,全国范围内中职学校开设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基本上是从计算机专业衍生出来的,由于教学计划、师资安排等方面的惯性作用,在课程设置上以计算机设计软件课程居多,普遍存在重技术、轻艺术的倾向。另外,学习这个专业的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也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学习和训练,最终导致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力不全面,尤其是就业后的发展后劲不足。针对这种现状,我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在开设之初,就及时加上了艺术类课程,如美术、音乐、书法等,还增加了美术鉴赏课的课时,让学生对作品的创意、色彩等因素所构成的美感进行解释、升华、体验、评价,从而吸取其精华以形成自己的设计创意。

例如,我国西安的大雁塔和小雁塔是两座比较典型的各具形态美的宝塔,它们并不是体积的任意堆砌重复,也不是垂直一线、上下同大,而是表现为一级级的、明朗的、整数式的节奏美,呈现出一种音乐感。学生通过对这两座宝塔的鉴赏可以进一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这也为艺术素养及审美能力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改革教学方法,“项目+任务”贯穿课堂,艺术与技术同步指导

纵观近年来数字媒体专业的全国技能大赛,不论是图像图形比赛、动画片制作比赛,还是影视后期处理比赛,每一类项目均要求学生既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又要有娴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也正是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校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将美术创作和软件技能训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项目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法相结合,由美术教师和计算机教师同时执教,互相配合,资源整合,艺术与技术同步指导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既弥补了计算机教师软件熟而创意弱的不足,也填充了美术教师O计强而技术弱的缺陷。

例如,在动漫专业中,要完成一个《鞠娃》的动画片项目,首先,师生共同研究“鞠娃”的历史背景,明确设计风格,由美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前期创作,画出“鞠娃”的形象,对衣服的颜色款式、人物的造型反复修改。其次,导入3DMAX或者Maya软件进行建模。这一环节由计算机教师和美术教师共同负责、互相配合,计算机教师负责软件的使用与操作技巧,美术教师负责造型的完整性及准确性。最后,师生共同协作完成整个作品。作品的制造过程包括创意、场景、人物造型、画面材质、灯光等均由两位教师共同指导。课堂中,教师们进行巡视指导,对学生的操作错误进行引导,教会学生修改的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教师尊重学生的创意思维;在作品的设计中,教师不过多干预学生的思路,只是点拨、辅导,以学生自主创新为主,让其体验创造的快乐。

创新教学模式,将市场需求及实际工作流程引入课堂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统一的文化课和基础课,学习的内容相对独立,与专业类课程之间联系较少,掌握的知识不系统。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尝试将市场需求引入课堂,按照实际工作流程――撰写方案、分镜头搜集相关的视音频素材、根据脚本拍摄内容、设计制作片头、后期剪辑、配音乐、加特技转场等,设计成整体任务并分成小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分步完成。

例如,要做一个陶瓷公司的茶具展示视频,首先,学生进行创意设计,构思视频风格,确定设计思路,分析陶瓷公司的企业文化、茶具定位展示,分析案例并写出计划书(包括需要制作整体时间分布、拍摄所需素材等)。其次,根据茶具特色,学生用Photoshop设计版面,用illustrator制作传统画面底纹及书法飞白笔触,使用3DMAX或者Maya完成茶具的立体建模,制作三维动画。最后,使用AfterEffects完成视频包装及特效,再用Premiere剪辑配音完成最后效果。这样一个市场需求的项目作品就完成了,课堂上将学生讨论交流、分工合作、资料调查、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提升了学习兴趣和操作技能。同时,美术创意、画面表现、色彩搭配及多个软件交替使用,一系列的操作完全依照市场创作模式进行,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学生真正能够脱离书本教材,独立大胆地去完成任务,为其将来就业、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做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我校出台了教师企业实践的相关文件,鼓励教师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化培训学习,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参与生产实践活动、从事科技协作与服务活动、开展社会考察和调查活动、从事文化服务活动和公益活动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师的眼界拓宽了,教学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也明显提升了,专业水平及自身素质也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