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金融机构研究

金融机构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2 09:12: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金融机构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金融机构研究

篇1

一、顺应国内外发展趋势和竞争形势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影响力不断上升和金融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顺应世界新一轮产业大转移趋势,国际金融机构近年来加速将业务重心转移到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并外迁或新设全球(地区)总部、办事机构或代表处。北京、深圳、天津、广州等兄弟城市纷纷出台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各类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总部落户发展。因此,加快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集聚,是上海顺应国内外发展趋势和竞争形势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增强上海金融资源全球配置能力和争夺国际金融话语权,并巩固上海在国内的金融中心地位。

二、上海集聚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的现状和问题

1.主要成效。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和上海金融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内外金融机构在上海设立总部或功能性机构的进程明显加快。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方面,在金融方面,截至2012年末,在沪银行类功能性总部持牌专营机构总计七大类12家,非持牌专营机构达到34家。其中,大型商业银行第二总部持续推进,继中国银行率先在上海设立人民币交易总部之后,中国建设银行(上海)中心揭牌成立。外资银行机构数量也占全国一半以上。在证券期货业金融机构方面,上海积聚了海通证券、国泰君安、财富里昂、海际大和、东方花旗等证券公司,以及光大、国投中谷、新湖等期货公司总部。全国161家期货公司中28家期货公司在上海设立总部,占总数的17.4%。在保险业金融机构方面,太平洋保险、中国大地财险、海尔纽约人寿保险、劳合社再保险(中国)、丘博保险(中国)等保险公司总部,以及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落户上海。在新型金融机构方面,集聚了中银消费金融、农银金融租赁、交银金融租赁、上汽通用汽车金融、纽银梅隆西部基金、弘毅跨境投资基金、方源资本等新型金融机构总部或业务总部。在金融监管和市场功能机构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中国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清算所、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中国银联等金融机构落户上海。

2.基本特点。一是外资或合资金融机构总部集聚特征明显。截至2011年末,累计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来沪设立机构,机构数量占全国一半以上,资产规模占全国48.8%,从业人员占全国逾40%。二是金融机构总部能级不断提高。众多国内外金融机构将中国、大中华乃至亚太总部设在上海,并不断升级总部管理权限和扩大业务范围。如花旗银行除了将中国总部设在上海,在亚洲新设的首个亚洲拉美贸易服务处也落户上海。三是金融机构总部辐射带动效应较强。如中国银联总部落户上海,充分发挥组织枢纽作用,推动了支付产业资源和大批的金融、芯片技术和IT人才向上海集聚。四是各类新型金融机构集聚速度加快。近年来,金融租赁、消费金融、科技银行、基金管理、股权投资、资信评级、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融资担保、村镇银行、企业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加快向上海集聚。五是金融机构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并逐步向扩散。金融机构总部目前主要集中在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集聚带等中心城区。随着中心城区商务成本不断提升,新型金融机构和传统大型金融机构的金融后台服务机构向城区集聚。

3.主要问题。一是缺乏明确的认定标准和统一的统计口径。全市层面目前还没有制定专门关于金融机构总部认定的明确标准,导致目前没有统一规范的金融机构总部统计口径和准确的金融机构总部数据。二是金融机构总部数量和能级与国内外金融中心城市差距较大。与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相比,上海集聚的金融机构无论是数量还是能级都相差甚远。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上海也不占有明显优势,国家级的金融监管决策机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金融集团企业总部大多集聚北京,且面临着深圳、天津等的激烈竞争。三是政策扶持和配套体系还不完善。调研中普遍反映比较突出的是与人才引进相关的户籍、住房、医疗、子女教育、出入境等问题。目前的人才政策针对企业高管居多,核心专业人才和一般金融人才难以享受。由于供给能力有限,引进人才在享受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实际效果也不甚理想。四是政府服务意识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调研发现,政府在政策宣传和主动对接企业上做的不够,很多被访企业都反映对可以享受哪些政策、如何享受这些政策、应该找谁办理等方面都不太清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落地和惠及面。五是金融制度环境对引进金融机构总部形成一定制约。在金融国际化程度、金融会计准则体系、金融人才数量、金融法律制度、金融税收制度、信用体系建设等软环境方面的不足制约了外资金融机构总部落户。六是上海商务生活成本不断攀升给企业经营带来较大压力。随着上海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写字楼租金、人力资源和生活成本不断上涨,给企业带来较大压力并导致很多企业向外转移。

三、加快上海集聚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的对策建议

篇2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DEA;效率评价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的大问题。而农业生产的分散性、风险性和低利性特点决定了我国必须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工协作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目前农村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这四家金融机构。其中邮政储蓄银行在2007年以前主要是从事储蓄业务,基本不发放贷款,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较小,所以本文中分析的农村金融机构是指前面三家银行。

二、文献回顾

金融效率是指一个国家金融资源的配置状态,而对于如何评价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效率,国内学者近年来做了不少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近年来国内对农村金融机构金融效率进行研究的代表有:中国人民银行南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从河南省 17 市农村金融机构规模与效益的关系方面进行考察,认为河南省各区域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机构是 DEA无效的, 总体上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1]张志暹等采用DEA方法对甘肃省14个地区农村信用社的效率进行了分析,认为各地区农村信用社的纯技术效率水平相对不高。[2]

综上所述,目前研究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效率尚无相对一致的计算方法。本文使用DEA方法来对比衡量三家主要的农村金融机构,评价它们的金融效率状况。

三、DEA方法及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DEA)利用所得到的样本资料数据,采用数学规划方法,对相同类型的决策单元(DMU)进行生产有效性评价或处理其他多目标决策问题。本文所需的效率如下:

1.规模技术效率(STE),也称综合效率或总效率,当被考察的决策单位的总效率值为1时,称为有效,此时意味着被考察的决策单位同时达到了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STE由CCR模型来测度。

2.技术效率(TE),技术效率 (Technical Efficiency)反映了对现有技术的利用程度,即技术效率反映在给定投入的情况下决策单位获取最大产出的能力,TE由BCC模型来测度。

3.规模效率(SE),规模效率(Scale Efficiency)反映生产规模的有效程度,即规模效率反映了决策单位是否在最合适的规模下进行运营,SE=STE/TE。

四、银行效率值的测算和分析

4.1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

本项研究以中国三家主要参与农村金融活动的银行为研究样本,同时对比了两家典型的股份制银行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两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研究的时间跨度为2002年到2007年。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根据王永新的研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盈利效率最高的是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银行中效率最高的是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3]。因此,在本文中采用这四家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做纵向对比。

4.2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正确选择银行的投入产出指标非常重要,这关系到能否准确测算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效率。目前在国内外研究中,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银行业的投入和产出的划分普遍认可的方法有“生产法”(Production)、“中介法”(Intermediation)、“资产法”(Asset Approach)及“收益产出测量方法”(Revenue Output Measure Approach)等。在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下,本文选择了以下3个投入指标和3个产出指标:

投入指标:

1.营业支出。营业支出包括了银行在业务经营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包括利息支出、营业外支出、手续费支出、其他营业支出、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等,但不包括所得税。

2.存款总额。存款总额包括短期存款、长期储蓄存款、应解汇款及临时存款、长期存款、短期储蓄存款、存入保证金和委托资金等。

3.职工人数。职工人数包括总行与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和其它人员。

产出指标:

1.利息净收入。利息净收入等于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之差。

2.净贷款。本文用净贷款作为产出,净贷款等于贷款余额减去呆账准备金(贷款余额减去资产减值损失)。

3.银行利税额。本文认为银行利税额更能够代表银行总的创利能力。

本文对农村金融机构金融效率的实证研究就是通过Mydea软件实现的,采用投入导向性。

4.3DEA测算结果分析

根据DEA的测算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2002年至2007年,一共有11个DMU规模技术效率的DEA值为1,22个DMU纯技术效率的DEA值为1,11个DMU规模效率的DEA值为1。

2.从2002年至2007年,通过对7家银行的规模技术效率均值进行对比可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效率最高,招商银行排名第二,中国银行排名第三,中国建设银行排名第四,深圳发展银行排名第五,农村信用社排名第六,中国农业银行效率最低。

3.从2002年至2007年,通过对7家银行的纯技术效率均值进行对比可知,招商银行效率最高,深圳发展银行排名第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排名第三,中国农业银行排名第四,中国建设银行排名第五,中国银行排名第六,农村信用社效率最低。

4.从2002年至2007年,通过对7家银行的规模效率均值进行对比可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效率最高,中国银行排名第二,招商银行排名第三,中国建设银行排名第四,农村信用社排名第五,深圳发展银行排名第六,中国农业银行效率最低。

5.从总体上来看,在农村金融机构中,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所有效率的DEA值都高于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而农村信用社和中国农业银行的DEA值比较接近。在2002年至2007年6年中中国农业银行的规模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小于1,DEA无效,纯技术效率也只有3年为1,在7家银行中排名最后,农村信用社的规模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都小于1,DEA无效,在7家银行中排名仅好于中国农业银行,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只有2年效率小于1,在7家银行中排名非常靠前。

五、结论

本文对2002年-2007年中国3家主要的农村金融机构与另外4家银行的金融效率进行了对比,实证研究结果显示:

1.中国农业银行的金融效率在三家农村金融机构中最低,其效率值一直处于波动状态,其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规模过大导致的规模不经济。

2.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效率其次,其效率值一直在稳定的增长,其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单位员工数量远远超过了应该投入的最佳数量。

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金融效率最高,2007年的效率值较前一年有了很大的增长,在样本年间基本都处于最有效率状态,规模也很合适。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南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农村金融机构规模与效益关系的区域比较――以河南辖区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6).

篇3

一、前言

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在几个方面都有积极地意义。第一、对金融产品的创新有帮助。通过金融业务的兼业产生的包含多个领域的金融产品很多。第二、是金融公司大型化的原因。为了适应兼业化的发展,金融公司不断变化其结构,不断与其他领域的金融公司合并向大型化前进。第三、从观察金融危机与金融混业经营的关系中找到防止再次发生金融危机的对策。第四、能找到最适合中国金融混业经营方式和结构。

二、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优点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没有比整合更有效率的形式。可以在一个金融公司、单一的营业窗口下可以购买、投资所有金融产品是非常方便的。并且,针对个别客户的财务状况提供适合的复合金融产品,通过一个渠道就可以同时解决商谈、投资、索赔等事物。整合对金融消费者带来了极大地便利。还可以通过金融公司问的激烈竞争购买更为有利金融产品。通过竞争各种金融中介费用减少,中介的效率也会提高。举例来说,在过去韩国的保险公司的营业渠道中保险设计师占了压倒性的比重,且在保险产品的保险费当中总设计师的所占的手续费比重非常高。但是随着银行保险的扩大,在银行出售保险产品的情况下,保险设计师及店的手续费大幅下降的保险产品开始增多,原有的产品的手续费也有下降的趋势。

发达国家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随着进入高龄社会从长期的角度来购买或设计金融产品的情况增多。特别是已经进入超高龄化社会的国家增加了资产管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逆抵押贷款等长期的金融服务需求。整合可以使一个金融公司的一个窗口提供适合个别客户需要的复合金融产品,因此能积极应对高龄化社会的金融需求的变化。

从金融公司的角度来说,整合的最可见的优点是范围经济效益(Economy of scope)的扩大。如果形成了整合,那么可以利用原有的客户,经营存款、投资产品、贷款、债券产品等所有金融产品,市场营销的对象自动扩大,因此可以节省很多市场费用,极大地扩大销售额。从客户的角度来讲,也是可以同时购买很多金融产品,享受经济的范围经济效益。大部分的金融产品都有互补性,客户也可以最小化了解金融公司的费用和手续费。通过整合,可以使事业部门确保多样化、分散化的利润结构。经营多样的事业,使得风险分散化,不会因为某一部门的销售额急剧减少或损失而导致整体的安全性。复合产品不仅可以使收益多样化,对于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及开拓新的市场也有明显的效果。整合能积极地扩大金融产品的市场,提高金融公司的营业额和利润。因此,金融产品不是随着市场价格变化业绩发生短期变动的市场交易型产品,而是重视客户关系且发生长期营业额的客户关系型服务产品。从这个角度看,银行、证券、保险产品都是客户关系型产品,适合通过整合扩大规模效益。

金融机构混业经营必然导致金融公司的兼业化和大型化,可以得到规模经济效益(Economy of Scale)。如前所述的事例,不同业务种类的金融公司之间的收购兼并可以同时实现兼业化和大型化。不仅如此,比自己经营提高业绩的战略,能取得更高的增长率,从长期来看能扩大在整个金融市场的占有率构建强大的垄断力,享受其市场主导者利益。现存的美国、欧洲、日本的超大型金融公司,大部分通过同业、不同业务之问收购兼并成长为现有的资产规模和销售规模大公司。

三、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缺点

本质上,金融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的可能性非常大。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包括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整合可能使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可能性更大。如果一个金融公司通过整合在金融业的各个领域经营多种多样的复合产品,会缺乏专业人才、体制、经验等,因此由于金融公司的错误判断会导致逆向选择会出现巨大的损失。2008年的金融危机,像A16一样的大部分金融公司就是在没有掌握好风险的情况下,犯了收购很多次级贷款相关衍生产品的逆向选择。

但是金融公司的风险增大,是为了获得更高收益而自己选择的结果,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受害最大的是监管机关和普通人民。整合会使金融产品的构造复杂化,风险累积得多,很难给出财务评级。并且,在一个金融集团内部很多子公司之间的资产和负债相互连接,更为复杂,风险测定和管理复杂也是必然的。特别是整合必然会使金融公司之问通过合并促成大型化、国际化的企业,风险也会随之扩大,很难控制国际化的金融公司资本的流向。也有一些金融公司明知道一些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很大,故意把风险隐藏,利用这个特点获得高收益的情况。2-3年前韩国的很多企业,为了减少所拥有的外币汇率变动的风险而向银行购买一个叫KIKO(Knock In、Knock Out)的汇率Hedge衍生产品,这是银行故意没有把该产品风险告知。2008年金融危机下,韩币大幅下跌,购买了KIKO的很多企业都受到了极大的损失,也有破产的公司。美国的投资银行在出售次级债券相关衍生产品的时候也没有告知此产品的风险,反而利用房地产价值的下跌而获得更高的利益。结果,当投资银行也面对破产局面,整个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都面临巨大的危机的时候,政府注入巨大的财政资金才得以脱离危机,这个就是典型的道德风险。利用巨大的杠杆效应提高收益,享受天文数字的年薪和福利,同时对风险管理及应对金融危机却持安逸、轻视的态度,使得注入国民的税收和政府的负债。

金融公司的道德风险和与客户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也会因为整合而加重。当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整合时,投资银行可以轻松地把商业银行拥有的不良贷款向其他金融公司和投资者转移风险,基本可以想成利用类似于次级债券相关的衍生产品的方式。投资银行大量集中Mortgage专业公司和商业银行拥有的次级抵押贷款,通过优先偿还顺序分为几个部分后,同等级的债券组合为一个的衍生产品。原有的整体不良债券通过重新评级使其产生了优良债券,又因为提供高收益得到了很高的人气,销售也很好。虽然不能说次级债券相关衍生产品把特定的不良贷款隐藏原有风险使其流动化,把风险向其他投资者转移,但是随着整合的进程,类似形态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没有正规监管和监视的整合必然会使大型金融公司破产或发生金融危机,结果对纳税人和整个世界经济来说也是一个莫大的灾难。金融市场的失灵会引来更为严重的外部效果。次贷危机发生时,美国和欧洲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直接面临破产的局

面,全球股市大幅暴跌和整个债券市场陷入危机。与次级债券没有关系的金融公司也收回了企业的贷款,拒绝延期债券等全面去杠杆化(Deleveraging)出现,正常的一般制造业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一部分金融公司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导致金融市场整体的失灵及全球经济整体的危机。

整合后的金融公司经营银行、证券、保险等大部分金融业的业务所以特定部门的专业性就会弱化。特别是一直经营银行为主的金融公司收购兼并了保险公司或开始从事保险业务时,不可能与原有专业保险公司竞争当中有优势。整合金融公司的经营团队对新业务缺少经验和洞察力或不能充分雇佣和利用专业人才的情况居多。特别是收购兼并后,通过大规模的整顿和结构调整,这时在特定领域精通的专业人才可能会被解雇或自己跳槽。整合金融公司一部分业务部门的专业性会减弱,出现长期赤字的情况也多有发生。南欧洲银行保险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主要出售设计简单的人寿保险产品,对于整合金融公司来说维持专业性是非常困难的课题。不仅如此,也有出现整合金融公司的费用增多的情况发生。开始新业务时,引入新的制度、雇佣新的人才、调整原有的业务和制度等都会产生费用。同时,虽然通过兼业化和整合化市场费用、人力和重复营业点的撤销、专业知识的共享等能减少费用,但是这个费用如果没有超过新增加的费用时,整体费用反而是增加的。实际上,1998年Citi Group收购的Travelers在2005年出售给了MetLife;JP Morgan Chase也出售了人寿保险、养老保险等业务。这是银行和保险没有达到预期的规模效应。韩国也是,银行问的收购兼并节省了相当多的费用,但是银行和保险之问的收购兼并基本没有出现费用减少的情况发生。

篇4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要实现金融业稳步的发展目标,必然要对金融业进行即为有效的管理,在世界金融危机日益严重的国际环境下,如何实现国际金融也发展的控制管理国际化是一个现实且棘手的问题。

一、我国金融机构控管基本现状分析

在我国,各类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都实现了国际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对于风险的管控以及对整体的国际化发展思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金融机构国际化管控观念较弱。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受到长时间的计划体制的影响,我国各行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计划经济的影子,在发展战略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畏首畏尾的现象,在管理方面,国际化手段不能有效的应用,在应用国际先进的管理手段上也存在一定的障碍,因为现阶段我国多数的金融机构在国家的整个发展蓝图中面临一定的优势,政府等机构对其管理的手段较多,并且较为强硬,这就对我国金融机构的管理国际化留下了隐患。

其次,金融机构管理体系不健全。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行业的管理都必须在一定的体系范围内运作,金融机构设计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其发展必然不例外,但是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金融机构管理国际化程度较低,管理体系扔不健全,无法与国外先进的管理体制进行完美的衔接,也就是说我国金融机构的管理措施中,任何先进的或者落后的管理措施都不能收到国外良好机制的影响,不能进行有效的改进,这种恶性循环的发展对于金融机构管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极为不利的。

最后,金融机构控管环境恶劣。金融机构的发展应该建立在完善的市场环境中,这种环境既包括市场竞争的自发的影响,也包括在市场经济下的国家宏观调控环境。从我国金融机构管控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环境是低下的,甚至可以说是恶劣的,恶性竞争广泛存在,各种权力无法达到衡平,在这种机制的影响下,金融控管措施达不到其基本目的。

二、金融机构控管国际化的完善路径

金融控管存在上述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内部体制问题,同时也存在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衔接方面,因此,要实现金融控管的国际化方略顺利落实,应该进行多方面的探索。

首先,完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健全和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是金融机构有效运营稳定可靠的基础。我国各种金融机构应该在业内率先采用经济资本限额、经济资本占用率、风险价值、风险调整后收益率等先进的风险管理指标来对各业务的风险情况进行考核。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充分完善、发展先进、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追求风险可控的收益。只有这样才能对我国金融控管提供良好的内部发展机制。

其次,提高金融机构管控治理的有效性。金融机构要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并实现经济利益的前提先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就必须对我国的金融机构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掌握,充分了解自身控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进行自我调节,同时也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实现国家调控的有效性,为金融机构的管理提供良好的运作空间。

最后,建立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环境。我们知道,任何机制的建立健全都必须以一定的环境为依托,金融机构的管理也是如此,要实现金融机构控管的国家化,提升国际化水平,就必然要对其风险管理环境进行优化,这种优化既包括金融业内部管理的环境的优化,同时也包括与金融管理相关联的行业的环境优化,如对金融管理立法的完善,司法环境的优化等等,同样还包括我国金融机构的管理与国外金融控管机制的衔接,充分运用国外先进的管理机制,为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

总之,要实现金融机构管控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在进行内部机制健全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要积极应对各种经济发展突发状况,实现金融机构管理的常态化、科学化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金融业管控的国际化操作,提升发展的空间,实现经济利益与社会价值。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专业103班)

参考文献:

[1]卓武扬.论基于责任机制的金融道德风险法律规制.亚太经济,2010年05期.

[2]林东俤.工商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基于业务运营过程控制的视角.福建金融,2010年04期.

篇5

近年来,国际权威信用评级机构对各国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左右着该金融机构甚至该国的经济金融发展局面。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学者们在思索一个问题:信用评级机构的基础作用究竟是促进金融机构及经济实体规范操作的作用,还是直接主导经济金融走向?本文将探讨如何建立我国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制度,在促进金融机构及实体经济规范运营的同时,培育我国自己的、不受西方控制的权威信用评级机构品牌,与我国经济金融共同融入世界。

一、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发展现状

(一)国际金融机构信用评级

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均通过第三方机构,即专业资信评估机构进行。全球信用评级行业发展以美国为盛,呈现“有统一管理机构,有统一评级、分类、信息披露、收费标准,有较完善配套立法”三大特点。自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认可标准普尔(Standard Poor's)、穆迪投资者(Moody's Investor Service)和惠誉(Fitch)三家公司为“国家认定的评级组织”(“NRSRO”)后,三家公司就逐渐垄断了国际评级行业,目前全球大约92%的信用评级均系三家公司所为。其业务范围包括金融机构、企业、国家、地方政府和结构融资评级,其对各国金融机构的评级和对各国的债务评级直接影响该国家经济金融形势。

(二)中国金融机构信用评级

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第一家全国性评级公司-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目前全国评级机构50家左右,只有5家获权威信用评级机构认可,分别为中诚信国际、联合资信、大公国际、上海远东资信、上海新世纪评级。其中,穆迪于2006年收购中诚信49%的股权并接管经营权,并约定7年之后持股51%;同年,美国控制的香港新华财经收购上海远东62%的股权;2007年,惠誉收购联合资信49%的股权;美国标准普尔与上海新世纪已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正在洽谈收购事宜。至此,5五家权威信用评级机构中仅有大公国际仍为全中资公司。

从2011年12月国务院批准央行作为信用评级行业的主管部门开始,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多头监管的格局终于被打破,但目前只有个别评级公司在央行登记,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来保护和约束评级公司,评级收费和评级监管方面均没有相应的规定。目前,还没有一家信用评级机构在衡阳落户,全市企业和个人的各类评估报告均由长沙的大公、远东、湖南友谊等评级机构评估出具,衡阳市金融机构也从未接受过任何一家信用评级公司的信用评级。

二、金融机构信用评级方法

(一)国际评级:“骆驼氏”评级法

国际权威信用评级机构大都采取“骆驼氏”评级法,特点:以评价风险管理能力为导向,单项评分与整体评分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6大评价指标: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 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水平(Earnings)、流动性(Liquidity)和市场敏感度(Sensitivity to Market Risks)。评级制度包括两部分:个别项目评级和综合评级,前者包括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性、流动性和市场风险敏感度评价,后者是前者基础上对管理、营运、财务及遵纪守法等各方面情况综合评价,反映金融机构总体经营水平和资信级别。总体评级结果分为5大级别:第一级经营十分稳健,几乎在所有方面都比较优秀;第二级具有控制风险能力,正常经营中存在可改正的适度缺陷;第三级需要引起监管者特别关注,该机构已出现不良资产,并存在一系列缺陷;第四级问题金融机构,存在破产的可能性但尚不明显;第五级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破产的可能性很大,需紧急救助。总之,该评级模式除管理水平需定性分析外,其他5个方面都用定量数据说明,美国多年坚持采用该方法对金融机构资信评级,被视为比较有效的监管工具。

(二)中国评级:“四等十级”评级法

我国借鉴国际评级体系,结合国内金融发展实际,于2004年制定出台《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设定了6大指标:资本充足、资产安全、管理、盈利、流动性、市场风险。6大指标分别按照百分进行计算,然后对分值加权为综合评分,结果分为“四等十级”:一是AAA级,信用极好,偿还债务的财务实力极强,违约风险极低;二是AA级,信用优良,偿还债务的财务实力很强,违约风险很低;三是A级,信用较好,偿还债务的财务实力较强,违约风险较低;四是BBB级,信用一般,偿还债务的财务实力一般,违约风险一般;五是BB级,信用欠佳,偿还债务的财务实力较弱,有一定的违约风险;六是B级,信用较差,偿还债务的财务实力对良好经济环境的依赖程度很高,违约风险较大;七至九是CCC级、CC级、C级:信用很差,偿还债务的财务实力对良好经济环境的依赖程度极高,违约风险非常大;十是D级,没有信用,已无法支付到期债务或已破产。各级别可以使用“+”或“-”号进行微调。评级周期定为一年,评级结果由监管部门向有关部门通报,暂不向公众披露。近年来,中诚信国际、大公国际、远东资信等均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财务实力主动评级结果。

三、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备受质疑的国际金融机构信用评级

篇6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2(10)-0048-06

一、引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开展了以劳工维权、消费者权益和资源环境保护等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并逐渐向全球范围扩展,倡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社会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企业社会责任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2010年“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再次强调要坚持科学、平衡、可持续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既是我国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又是参与国际竞争与交流合作的客观需要。金融机构作为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传递价值的特殊公众企业,在资源配置和政策传导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做尽责的企业公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了社会各界对金融机构的殷切期望和普遍要求。

目前国外对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已有不少研究,一些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将社会责任纳入自身发展战略,并致力于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标准建设,而我国对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研究还十分有限,金融机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建设在我国尚属空白。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缺乏评价标准和数量依据,制约了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及成效。因此,加紧开展我国金融机构社会责任问题研究,探索建立一套具有行业特点的金融机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客观评价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状况,促进金融机构社会责任评价研究具有积极作用,也可以促进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概念、准则及主要内容

(一)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基本概念

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理念源于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提出及推动。按照企业社会责任理论,金融机构作为企业公民,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应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对利益相关者、社会公众及环境尽责。相比生产性企业而言,金融机构主要从事资金融通业务,在资源配置和政策传导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就是以金融杠杆的力量推动自身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和谐互动,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三大目标有机统一和持续发展。

(二)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相关准则

21世纪以来,部分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将社会责任纳入自身发展战略,并加强了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标准的建设。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准则包括:2000年联合国发动的“全球契约”号召,该契约包含了企业要尊重人权、维护劳工权益和保护环境等数十项基本原则;2002年拟定的伦敦原则,该原则规定金融机构在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以及保护环境三方面的相关基本原则;2003年出台的《关于金融机构和可持续性的科勒维科什俄宣言》中对金融机构社会责任从六个方面进行了规定,即金融机构要保护资源环境的可持续,不伤害利益相关者利益,对股东负责,信息透明,维护市场秩序实现可持续等;2003年国际金融公司、荷兰银行、西德意志州银行、巴克莱银行、花旗银行共同制定了赤道原则,该原则规定宣布实行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必须要制定与该原则相一致的内部政策和业务流程,并要对项目融资中涉及到环境和社会的相关问题进行审慎性审核和调查;2010年7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并公布实施了首个社会责任标准(ISO26000)。在上述诸多准则标准中,赤道原则最具影响力,目前全世界已有20多个国家的近百家金融机构宣布遵从赤道原则,这些金融机构的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项目融资总额占全球项目融资市场总份额的80%以上,赤道原则已成为衡量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最主要的国际标准。

目前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国际准则主要是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制订,对金融机构有较高层次的要求,而我国金融机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与国际准则的要求之间还有较大差距,虽然国内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些社会责任制度和办法,如银行业协会的《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深交所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等,但这些指引文件大都为原则性规定,不具有强制性且操作性较差,为此需要根据我国金融机构发展现状和承受能力,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区域实际及行业特点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为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提供评判标准和行为指南,进而从操作层面保障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切实可行。

(三)我国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1、从结构层次看,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包括法律责任、经济责任、道德责任和公益责任几个层面。法律责任是金融机构的基本责任,主要指金融机构必须依法经营,遵守法律法规及行业规定,如依法纳税、遵守劳动法规定、履行反洗钱义务、遵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相关规定等。经济责任就是要求金融机构搞好自身改革与发展,逐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实现稳健经营,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这是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金融机构履行其他社会责任的根本保证。道德责任指金融机构的各项活动要符合公平、公正的社会基本伦理和商业道德,其履行要求金融机构有较强的社会责任理念,客户意识和市场导向能力,是一种较深层次的社会责任。公益责任指金融机构作为社会的组成成员,应该为社会的繁荣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公益责任是金融机构的自律责任,同时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是一种较高目标的社会责任。

2、从利益相关者看,与金融机构具有利益相关性的主体包括了国家、社会、行业、股东、员工、环境等。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就是要对国家承担起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经济金融稳定运行的责任;对社会承担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责任;对政府金融机构要肩负起努力创造税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责任;对股东要承担起保持资产保值增值,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的责任;对消费者要承担起满足客户需求,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责任;对企业员工要承担起保障合法权益,促进员工发展成长的责任;对资源环境要承担起减少资源消耗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3、从行业属性看,鉴于金融机构社会功能的不同,银行、证券、保险金融机构在履行社会责任方式的选择上应有所侧重,这是可以得到实践支持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关键是要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和金融调控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延伸和拓展服务领域,促进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的发展。证券业金融机构重点是要发挥财富功能,拓宽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渠道;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提高资金周转运作效率,增强金融体系弹性。保险业金融机构重点要发挥市场化利益调节功能,协调各利益群体、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提供丰富多样的风险保障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金融服务需要,真正发挥保险业的稳定助推作用。

三、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评价

(一)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参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及相关文献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框架,从经济社会责任、法律道德责任、客户责任、员工责任、公益慈善责任和环境责任等六个方面,分行业构建金融机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二)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评价模型的建立

在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后,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并确定每个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建立综合评价模型,进而构成一个完整的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1、算法设计

(1)构建递阶层次结构。将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指标层。本文中金融机构社会责任评价是总目标,分别由经济社会责任、法律道德责任、客户责任、员工责任、公益慈善责任、环境责任等六项准则构成,每一项主准则再根据各行业特点分解为多项子准则,子准则层下则相应设置具体的评价指标。

(2)构造判断矩阵。本文采用“1-9标度法”,按照各层次指标对上一层指标影响的相对重要性,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A=(aij),由专家对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指标层的因素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生成判断矩阵。

(3)计算层次单排序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层次单排序表示的是本层次中与上一层某因素有联系因素的重要性,可以简单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对于判断矩阵A,就是计算满足AW=λmaxW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得到的特征向量W=[w1,w2,...,wn]T就是本层次元素对于其上一层次某元素的排序权重。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需计算一致性指标CI和一致性比例CR。当CR

(4)计算层次总排序权重及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完层次单排序权重后,还要确定最低层各指标对于目标层的排序权重,即层次总排序权重。总排序权重是由自上而下合成得到。

依据上述算法设计,计算得到甘肃省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各层次的单层权重和总排序权重。表2列出了各行业一级指标的单层权重。

2、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本文采用线性模型对各指标标准化数值及其权重进行加权汇总,构建了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模型:Z■=■d■w■*100,其中,Z■为机构j 的社会责任评价值,d■为第i项指标(三级指标)的标准化值,为第i项指标(三级指标)的总权重,m为三级指标个数。

(三)金融机构社会责任评价分析过程

本文按照不同的机构类型及规模,选取了甘肃省省级具有代表性的18家金融机构(其中银行业10家、证券业1家、保险业7家)作为评价对象,以其2007-2011年年度数据为评价依据,计算得到各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综合评价值(见表3)。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近年来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状况总体趋好,银行业中,大型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较好,平均评价值分别为88.08分和80.7分,股份制银行和地方中小法人银行平均评价值也分别达到了80.45和79.24;证券业机构平均评价值为79.94,整体表现良好;保险业中,寿险公司平均综合评价值为74.87分,略高于财险公司的74.04分。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无论在社会责任理念还是社会责任实践中,大型金融机构较其他金融机构表现优异,能够较好地承担起企业公民相关责任。

为了更加全面的分析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本文对2011年度甘肃省18家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列表排序(见表4),并结合2007-2010年度情况,以构成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内容的六个方面为分析框架,从时间序列、行业及机构等维度进行分项评价比较。

1、经济社会责任。受评金融机构在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贡献较大。银行业金融机构经济社会责任评价值逐年提高,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平均评价值最高,为20.09;政策性银行和地方法人银行次之,评价值分别为19.07和18.64;股份制银行排名最后。大型商业银行主要在基础设施信贷支持、服务密度以及金融安全等方面贡献较大;农业政策性银行以及农村信用联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方面表现优异;地方法人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和增加地方税收方面贡献突出,股份制银行在机构稳健经营方面表现较好,在维护区域金融安全贡献较大。证券业金融机构经济社会责任评价值呈先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这主要与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相对低迷、投资者热情降温有关。保险业金融机构经济社会责任评价值总体趋势向好,其中财险公司评价值较寿险公司略高,主要原因在于财险公司在税收贡献和赔付支出方面贡献较大。

2、法律道德责任。金融机构都能很好履行此项责任,各行业法律道德责任评价值逐年提高,且得分较高。银行业金融机构法律道德责任评价值为18.96,评价值相对较高,其中股份制银行、地方法人银行的评价值较高,其次是大型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证券业和保险业金融机构法律道德责任评价值基本一致,平均评价值分别为15.63和15.05,法律道德责任的履行情况整体良好。

3、客户责任。金融机构客户责任意识不断加强,各行业客户责任得分较以前年度稳步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户责任平均评价值为13.59,其中股份制银行客户服务意识最强,平均评价值为17.04,得分较高。证券业金融机构客户责任评价较高,平均评价值为15.9,在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有效提示金融风险方面履行责任较好。保险业金融机构客户责任评价值平均为14.02,行业整体履行客户责任情况较好。

4、员工责任。受评金融机构均能较好履行员工责任,各行业员工责任评价值逐年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员工责任评价值平均得分9.55,其中股份制银行在维护员工责任方面表现最好,其次是地方法人机构和政策性银行。证券业金融机构员工责任评价值最高,平均得分为11.93,较好地履行了各项员工责任。保险业金融机构员工责任评价值相对较低,平均得分仅为7.38。

5、公益慈善责任。从评价结果分析,受评金融机构公益慈善责任评价值较2007年均有所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公益慈善责任平均评价值为8.97,主要是在各项服务民生贷款发放、扶贫济困以及慈善捐助方面贡献较大。证券业金融机构公益慈善责任评价值提高较为明显,尤其是在2008年以后,证券业机构在慈善捐助方面变现积极,平均得分达到了9.35。保险业金融机构公益慈善责任平均评价值为6.68,其中寿险公司和规模较大保险公司由于在慈善捐助和公益活动开展方面贡献相对较多。

6、环境责任。近年来受评金融机构环境责任履行情况有所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环境责任评价值平均得分6.60,其中履行情况较好的是政策性银行,评分为8.30分,其次是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评分较高主要是因为发放了较多的节能减排贷款,并在经营发展中注重降低能耗。证券业金融机构能够严格按相关法律法规及上市规则履行核查及督导职责,在辅导上市公司上市和再融资过程中按要求进行环保评估,因此环境责任评价值较高。保险业金融机构环境责任评价值平均得分4.69,其中财险公司和小保险公司的评价值相对较高,分别为4.98分和4.31分。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取得的积极进展:一是金融机构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度和履行意愿增强。总体来看,近年来金融机构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度和履行意识、履行意愿有所增强,对社会责任内涵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对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二是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业特点较为明显。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是通过发挥信贷支持及信贷杠杆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证券业金融机构主要是发挥投资银行专业优势,辅导、帮助地方企业上市融资,并加强投资者教育,保护投资者权益等;保险业金融机构主要是通过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和融资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稳定运行。三是金融机构主动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近年来大型金融机构积极向社会民众及金融消费者普及、宣传金融知识,介绍相关金融产品,同时根据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制定相应的销售方案,帮助客户了解和识别金融投资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隐患,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但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意识理念不平衡。分行业和机构看,本次选取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类金融机构中,保险业金融机构以及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意识和理念较强,不仅对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且对一些较新的社会责任原则也有所了解;而证券业金融机构及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反映出的社会责任理念和意识相对较弱,没有明确的社会责任规划,没有将履行社会责任内化到企业发展理念和目标中,制约了对社会责任全面深入的认识和履行,金融机构对社会责任的意识理念差距较大。二是金融机构社会责任长效机制仍然欠缺。从机制建设看,目前金融机构社会责任还停留在提高认识阶段,长效机制建设普遍缺乏,特别是地方中小法人银行机构在社会责任理念、履行领域及力度等方面都还亟需加强;既使是社会责任理念较强的金融机构,也还缺乏独立的社会责任目标和考核评价体系,各金融机构仍然是以利益最大化为核心价值目标,在考核时仍以经济效益为导向而忽略了社会效益,这将导致金融机构无法深入、长久、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三是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相对滞后,未能有效履行环境责任。近年来面对资源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号召金融机构要有效落实环境保护政策,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的企业和项目要进行信贷控制。然而受利益驱使,有些金融机构往往采取短期行为,只顾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节能减排项目贷款占比偏低,与低碳环保相关的金融产品仍然欠缺,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相对滞后。

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还需在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并加强:

(一)加强观念上的引导

通过加强宣传,使金融机构树立社会责任核心价值理念,深刻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以及社会发展对企业公民的内在要求,从而增强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主动意识,为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同时,结合金融机构战略转型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转变金融机构对履行社会责任的观念,要从中看到发展机遇和长远利益,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二)进行体制上的改进

金融业的任何微观机制都是依托宏观环境和制度条件而运行的。应加快各项体制改革,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应将其作为金融机构改革的一项新内容纳入体制改进中,如设立自上而下的社会责任事务部门,制定社会责任指标统计和考核体系,建立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等,从体制上保障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可行性。

(三)推进机制上的创新

根据地区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方法,建立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机制。目前建议采取倡导性的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强教育培训,努力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在此基础上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制,把履行社会责任纳入公司治理,融入金融机构发展战略,落实到经营服务各个环节,将履行社会责任与组织体系建设、风险控制、信息披露等紧密联系起来,使之内化到金融机构具体的日常经营管理行为当中,成为有组织的行动演进。

(四)建立科学的指导标准和约束规范

建议出台相关标准或指引,并逐步建立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指标统计和量化体系,引导金融机构结合各自行业属性和发展状况履行社会责任,待条件成熟后建立履行社会责任评价机制,对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约束规范。

参考文献

[1]陈留彬.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实证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7,(11):145-150。

[2]胡赵华,郭江.中外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比较研究[J].金融参考,2008,(8):28-30。

篇7

二、企业贷款定价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金融机构企业贷款定价水平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本文选取了某金融机构最近两年的贷款数据,对影响企业贷款定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1、被解释变量。贷款定价水平(DDS)。本文选用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它以企业贷款利率高出或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水平为标准,单位为百分比。

2、解释变量。(1)贷款金额(DJ)。金融机构在业务操作中倾向于资金量较大的贷款。贷款金额越大资金的成本就越低,金融机构贷款定价的利率水平可能就较低,单位为亿元。(2)贷款期限(DQ)。贷款期限越长,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就越多,金融机构收回资金本息的风险就越大,企业贷款的利率上浮的水平就越高,单位为月。(3)企业规模(QG)。按国家相关的统计标准,企业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企业划分问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并分别以1和0表示。(4)信用状况(XZ)。目前金融机构都建立了相应的客户信用评价制度,基于当前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用评级,将金融机构评定信用等级在A以上的企业信用状况确定为1,其他企业信用等级为0。(5)行标企业授信客户(SX)。金融机构对授信企业进行一系列的资格审查后确定为授信客户,为了研究的方便讲授信企业用1表示,将非授信客户用0表示。(6)企业类型(QL)。将企业是否上市分为两种类型,将上市企业用1表示,非上市企业用0表示。(7)担保方式(DF)。根据企业贷款是否提供担保及其抵质押物,将企业贷款分为信用贷款、担保及抵押等其他方式贷款,其中信用贷款用1表示,担保及抵押等其他方式贷款用0表示。(8)企业的财务指标。以流动比率(LD)代表企业的偿债能力,以资产报酬率(BC)代表企业的盈利能力。(9)资金的供求状况(ZG)。本文选取企业贷款业务发生时金融机构前一月份末的存贷比来反应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供求状况。金融机构余额存贷比越高,企业贷款定价的利率浮动水平越高。

三、企业贷款定价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样本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下:(见表)

从企业贷款的期限来看,企业贷款的期限越长,相应的企业贷款利率浮动水平就越高,反之浮动水平就相对较低;贷款金额与企业贷款利率浮动的水平相关性较低;从贷款企业的的特征来看,企业的规模影响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水平,金融机构倾向对规模较大的企业实施相对优惠的贷款利率;从企业的信用评级来看,信用较好的企业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水平相对较低,表明企业的信用评级越高,企业就会获得相对优惠的贷款利率;从企业贷款的担保方式来看,信用担保所得到的金融机构企业贷款利率相对优惠,提供信用担保的企业大多数是资质较好或者信用评级较高的大型企业,所以企业贷款利率相对优惠;从企业是否授信客户的角度看,授信企业获得的企业贷款利率相对较低,授信客户一般是资质较好的企业,是经过金融机构一系列的考核评价等最终确定是否授信; 同时,企业是否上市对企业贷款定价的利率浮动水平显著,上市企业可以通过多种融资渠道获得资金,与金融机构的议价能力较强,同时上市企业一般具有较好的企业资质,这就决定的上市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水平较低。

金融机构发放企业贷款前的月度余额存贷比对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水平有关,但相关系数较低;从企业的财务信息来看,企业的财务指标与贷款利率的浮动水平相关性很低,说明企业的财务指标对企业的贷款定价水平影响很小,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的财务信息是评价企业信用评级的主要参考依据。

四、研究结论及相关建议

(一)研究结论。通过数据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影响金融机构贷款定价的因素较多,企业贷款利率的变化主要是贷款期限,企业规模、企业信用评级、企业贷款担保方式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贷款定价水平与企业的财务指标缺乏相关性,金融机构资金的供求状况对企业贷款利率定价影响较小。

篇8

1.1金融风险。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概念的区分。金融风险往往在金融活动中出现,金融资产发生亏损,金融机构出现经营不良的现象。市场经济下,每一个金融主体都会在金融活动中面临或大或小的金融风险,这是金融市场的常态,也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金融风险能够被一定程度的防范,当处理不及时时,就会造成风险的累积,不断累积的金融风险能够引发金融危机,为金融市场带来不便。二者都属于金融现象,都能为金融市场带来大的影响。

1.2农村金融风险。市场经济下,农村金融市场中融资双方实际存在着资产的不确定性与亏损发生的可能性。由于存在的不确定性,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交易的实施,又由于客观因素的变动,使得实际收益会与预期收益有很大误差,进而形成了金融风险。资产的不确定性是市场经济带来的,无法被完全消除,只能尽量减小其不确定性。从整体看,不确定性有两面,正面的不确定性和负面的不确定性,既能为金融主体带来经济损失也能带来额外收益。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减少农村金融机构的负面不稳定性,进而降低风险损失。

2.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分类。

2.1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市场利率与商品价格上,农村金融机构的利息收入损失往往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的变动在农村金融机构中的体现就是农产品价格的变动,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分散,贷款往往集中经营某一类农作物,一旦受到环境因素或市场波动的影响,很容易形成信贷风险。

2.2信用风险。金融交易双方有一方不遵守合同或违约时,就导致了信用风险的发生。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运行中最主要的风险类型。信用风险有四个特征:客观性、传染性、可控制性、周期性。研究不良贷款出现的原因,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

2.3流动性风险。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存贷款业务既满足了资金富裕者的需求也满足了资金不足者的需求。但农村金融机构必须保证自身的资金正常流动,再开展存贷款业务。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有资产风险与负债风险。资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不能足额收回到期的资产,使得一些负债无法偿还,不能发放合理的贷款;负债风险是指存款资金由于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不规律的波动。二者都能导致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和信用的流失。一旦农村金融机构发生流动性风险,筹资将会变得非常困难,风险损失得不到弥补,甚至导致破产。

2.4操作风险。从广义上说,操作风险包括除了上述三个风险的所有风险,具体有法律、声誉的风险、决策风险、转移性风险等。这些风险都无法度量,难以防控。从狭义上说,操作风险属于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是由于对资金运营的不当操作或违规操作引起的。因此,为了使操作风险发生比例降低,相关操作人员一定应遵守职业道德,对相关金融知识熟练掌握,使业务的操作更规范。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市场环境还不完善,因此比大型商业银行更容易发生操作风险,这对于农村中小金融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影响因素。

3.1资本充足率。资本的充足率影响了流动性风险的发生率,是银行资本运行效率的衡量因素。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越高,那么其运行越有保障,就会拥有更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对资本损失的偿付能力也就越强,不良贷款率就会越低;相反,如果资本充足率达不到要求水平,就会导致不良贷款的发生。

3.2资产利润率。指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运作中产生的利润所占比,直观反映了金融机构的营运状况,是影响金融机构是否盈利的重要因素。资产利润率越高,金融机构在资产运作中所获得的收益就越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越高。高的资产利润率不仅能冲销坏账也能冲销不良贷款,从而降低了不良贷款率,资产利润率与不良贷款率成反比。一旦资产利润率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会变的恶化,不能够提供各色的产品与多样化的服务,信用风险发生率大大提高,也增加了银行违约风险率。

3.3拨备覆盖率。拨备覆盖是指随时准备用资金冲销坏账,决定了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如果风险发生而拨备覆盖率过低,则会出现利润虚高的现象,使损失准备资金的补偿得不到及时补充;而如果拨备覆盖率过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获得的利润会降低,使经营水平受到影响而不能保持稳定。由此可知,如果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数额很大,但金融机构有足够的拨备覆盖率,则可以补偿损失,降低不良贷款率;反之,农村金融机构则没有足够的抵御风险的能力,没有充足资金冲销不良贷款、弥补损失,使得不良贷款率增高。

3.4涉农贷款占比。在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中用以农业的贷款占的重称为涉农贷款比,侧面反映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款制度。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可知,涉农贷款占比的高低联系着金融机构的风险发生率,涉农贷款占比高,对农业的贷款配给大,由于农业贷款时常发生的的自然风险和道德风险,使得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比较大;反之,风险会较低。如果有金融机构为了高收益而愿意承担高风险,则隐性提高了不良贷款率。

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现状、问题和成因

随着我国不断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改革,使得农村金融机构规模逐渐扩大,供给资金不断增多,服务产品也日趋丰富多样。尽管国家对金融机构制定了多项支持政策,支持力度也不断增加,农村金融机构仍有一定的风险存在,不良贷款率仍高于大型商业银行,还存在较高的流动性风险和盈利性风险。

1.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我国对农村金融机构制定了“低门槛,宽准入,严监管”的发展政策,使农村金融机构不断获得创新,形成了一个可持续的金融体系。截止到2012年,我国涉农贷款的余额是17.6万亿元,较2007年增长188.2%,增速为24.3%。可以看出我国对农业支持力度的加大和农村金融机构的扩大情况。

2.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风险问题。我国在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存在。

2.1农业效益相对较低,造成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回报也较低,而为农村提供金融业务的成本却很高,使得农村存款吸收快、贷款发放慢,各种风险极易发生,种种不利因素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2.2大型商业银行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弱,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对“三农“的支持动力不足,使得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发生率较高,且大部分农村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着资金外流的现象。

2.3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营环境和政策不匹配,设施不到位,缺乏贷款中介服务等,限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

3.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形成的原因。

3.1农村金融机构实力较弱。农村金融机构本身资金不充足,一些农村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在8%以下,贷款金额受到了限制;又由于农村地区贷款客户较分散,收益不能得到保障,使得贷款风险变大,不良贷款率升高。此外,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损失吸收能力不断得到弱化、内部法人管理机制的缺陷使其在竞争中不占优势。由于农村金融机构资本薄弱,使得呆账、赖账、不良贷款多有发生,一些陈旧的贷款收不回,风险得不到分散或转化,抑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

3.2内部控制机制有缺陷。农村金融机构管理人员年龄不均衡,存在大量专业技术水平低、观念陈旧的高龄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意识,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控制中的隐患问题。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操作员中有一部分文化水平比较低,没有学习过相关金融知识,职业素质不达标。农村观念的落后使得进入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有一部分是通过熟人介绍的,这些工作人员操作习惯差、认知不足,忽视风险的存在,大大降低了业务效率,影响了金融产品的推广与宣传,使得金融机构的创新不能正常地进行,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3.3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补偿制度缺失。一旦有风险发生,金融机构一定应及时弥补,否则会造成风险的积累,严重后直接导致金融机构的破产。而有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为了单纯追求利润而忽视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对信用度较高的企业或个人发放的贷款利率高,对信用度低的企业或个人发放的贷款利率低,最终导致了“风险高,收益低”的现象。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的滞后性,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补偿制度。并且,我国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不具有对风险损失的补偿能力。

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对策措施

建设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控制体系,不仅从宏观上对市场风险进行分析,还应在内部建立起防控体系。宏观上建立农村金融机构的保险制度,微观上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对风险进行分类,建立起信用评级制度,构建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1.宏观防控农村金融机构风险。

1.1政府应明确职能,加强财政补贴。政府一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成本、风险高的地区金融机构加强财政补贴,推行优惠政策。鼓励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创新,提升服务水平,加强运行效率;另一方面还应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升借贷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和安全意识。另外,地方政府应与金融机构划清职能,减少对金融机构的干预,激励其自身发展,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

1.2建立农村金融信用机制。首先应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加快建立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推行建设农村金融机构信用机制。对农村地区宣传信用知识,做好对借贷者的信息以及信用级别的记录,完善借贷者的数据档案,对信用度较高的企业或个人实施优惠政策。另外,政府应减少在改革中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干预,做好监管工作,保证农村金融机构工作的高效性,发放贷款的合法性,控制好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

1.3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加强风险监管。农村金融机构应考虑到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竞争能力,发挥出更大的作用。(1)放宽准入限制,支持能够促进农村发展的金融机构的建立,通过改革或扩股等方式引导名营企业进入农村金融体系;(2)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提高资产质量,加强盈利能力,并通过不断完善体系巩固农村金融机构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3)弱化农村金融机构的行政职能,使其向服务部门进行转变,加强对农村金融的监管、协调和服务能力;(4)建立起规范的约束机制,明确经营业务,主要发展政策性业务,对自营性业务应慎重经营,两种业务应分账管理;(5)鼓励保险公司进驻农村市场,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建设,分散市场风险。

2.微观防控农村金融机构风险。

2.1建立风险保证金制度。为了预防信贷风险,需建立担保措施,为信贷人员提供风险金,提高借贷者的担保率,担保方式可以采取联保互保,一旦有一户贷款出现违约,可以通过风险保证金制度使其他信贷者进行补偿,减少资金损失,提高其风险抵抗能力。

2.2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对经济变化的敏感度。经济是呈周期性变化的,但无论经济周期如何变化,农村金融机构都应提前做好预测,对风险进行评估,调整好信贷措施,保证业务的稳定发展。

2.3提高资本充足率,加强经营水平。提高资本充足率等于变相降低信用风险,提高抵御能力。

2.4发展多元化金融产品。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不仅能拓宽弄金融机构的收入渠道,也能提升其业务和产品的创新能力,使金融机构不再依赖于贷款利差。例如手机银行、理财、担保等业务,减少信用风险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冲击,提高核心竞争力。

篇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也在不断的升级,特别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也愈加的繁荣,在争夺农村金融市场份额的时候,各种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非常的激烈。而想要在农村金融市场份额中占有一席之地,便必须解决存在的问题,帮助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更好的进行市场营销。

一、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进行市场营销的时候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定位观念欠缺

在市场营销中,明确目标市场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国家战略性的调整了农村金融市场,农村的中小金融机构已经逐步的将以往国有商业银行退出所留下的空白填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中小金融机构的作用也愈加的重要。但是由于中小金融机构本身不具备市场定位观念,在开拓市场的时候比较盲目,经营规模的扩大也让其经营更加粗放,并没有全面系统的对业务重点以及竞争战略进行规划,也没有明确选择开拓新兴的业务领域,业务开展的重点过于模糊。

(二)金融产品的开展和客户消费的实际需要不相符

对于进入产品而言,其生命便是创新,若是没有进行创新,便很难更好的发展。但是若是过度的重视金融创新,没有将创新和客户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仅仅是为了创新而进行创新,金融产品的创新很容易误入歧途。信息化的发展,也很好的推动了现代金融市场的进步,农村的一些中小金融机构也开始不断的进行各种金融产品的推出,但是其在推出的时候,往往是在人较多的地方进行宣传单的发放,设置咨询点,没有将多媒体的作用运用进去,没有协调金融产品创新和促销,这也会给客户消费以及产品推广造成很大的影响,新产品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导致开费的出现。

(三)不够重视金融服务营销

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分离开来之后,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不断的收缩,农村信用社面对的竞争也比较少,现在农村信用社等一系列的中小金融机构已经基本将农村市场垄断,而垄断的出现导致这些金融机构工作的时候也比较懒惰,效率低下,其发展的过程中不需要面对生存危机,其和市场接触要比其他重心是城市的银行少很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服务以及产品营销方面不够主动,甚至认为市场营销便是进行产品的营销。在和客户交流的时候,还是居高临下,长此以往必然会被市场淘汰。

(四)重视营销存款,对组合营销不够重视

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过度的重视存款,其在经营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存款的组织。甚至有些职工甚至是管理人员,认为市场营销便是存款营销。这也导致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市场营销很难有效的进行,市场营销发展也比较畸形。

(五)没有正确的理解关系营销

对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市场营销而言,进行关系营销是非常重要的,关系营销会和竞争者、客户以及政府机构等营销对象互相作用,所以在营销的时候,应该重视良好关系的建立,实现各方的目标。但是有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对关系营销的理解存在偏差,甚至认为市场营销便是简单的吃喝和拉关系,认为自己和客户的关系是互相利用。这种营销也导致了这些中线金融机构很难进行稳定客户群的建立,只会浪费大量的资源,提高业务风险,给经营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社会腐败之风的滋长。

(六)没有落实以人为本,忽视了内部营销

对于金融企业而言,想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行内部营销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策略。由于长期受到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中等级也比较分明,普通员工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往往被忽略,工作的时候,员工也仅仅根据上级的命令进行,管理人员和职工之间关系淡漠,团队精神也被忽略,员工主观能动性也很难真正的发挥出来。特别是80后和90后的员工个性比较鲜明,对事物看法具有自己的主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若是还是不重视内部营销,上下级很容易出现碰撞,从而给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正常进行造成严重威胁。

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做好市场营销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进行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的树立

在进行市场营销的时候,必须做到下面几点。首先,需要认识到市场营销过程中客户是其中心。想要更好的发展便必须进行客户中心理念的树立。其次,将市场作为市场营销的导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非常重要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想要更好的进行市场的开拓,便必须将市场作为导向,进行市场的学习和研究,掌握其规律,只有掌握了市场规律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最后,必须认识到市场营销目标是效益。市场营销的深化,最重要的便是提高经济效益,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需要进行客户、效益、市场的现代市场营销理念树立,重视客户忠诚度的提高,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的实际需要。

(二)根据实际需要来定位市场

金融企业在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前,需要细分市场来找到合适的机会。所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需要科学的进行市场定位,重点经营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更好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就整体而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规模比较小,产品也比较单一,其地位是市场补缺者。但是其还是具有很好的发展前途,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该根据市场的需要来选择科学的市场策略,扬长避短,更好的参与到竞争中去。

(三)进行服务营销,让客户满意

首先需要重视金融产品的挖掘,对客户的消费进行引导,开发客户喜欢的产品,并且还应该根据客户心理方面的需要来进行产品的开发,提高金融产品本身的广度和深度。其次,需要做好全面服务质量管理,进行质量保证体系和标准化服务质量管理的引进,做好各个环节的控制。最后,需要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引入进来,全面的对客户资源进行观察,进行客户价值以及潜在需求的挖掘。

(四)重视部门设施和流程优化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也愈加的激烈,现在农村金融市场也已经逐步转变成为了买方市场,若是中小金融机构还不转变观念,那么和客户之间关系会更加疏远,无法获得更多优质客户。所以,需要根据客户群体的需要来进行金融产品的设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在进行流程银行建设的时候,需要根据高效和精简的原则进行,优化部门设置,巩固和客户的关系。

(五)做好关系营销

首先需要重视和客户关系营销,在关系营销的时候,可以选择阶梯式价值让度方式进行,对长期问题客户给予更多的价值让度,这样能够更好的巩固客户。其次,需要重视和同业合作关系的发展。竞争对手不可能被完全消灭,所以,需要重视共赢和合作,互帮互助。最后,需要重视和政府关系的处理。金融机构想要更好的发展,需要政府提供支持,所以,金融机构需要在推动地方经济更好发展的前提下协调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进行良好外部环境的营造。

(六)落实以人为本

首先,金融机构必须善待员工,处理好和员工的关系,这样员工才能够产生归属感。其次,还需要将内部关系理论,进行客户观念树立,明确分工,完善考核制度,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

三、结语

在新的时代,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想要更好的发展,便必须从市场出发,认识到市场的实际需要,落实服务理念,不断的根据客户需要来进行产品的创新,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作者:蔡幼吉 单位: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淄博办事处

参考文献:

[1]李佳璇.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市场营销策略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6:109-110.

[2]代莹莹.互联网金融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策略[J].商业经济,2016,09:10-11+14.

[3]江涌.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银行卡营销策略研究[J].西部金融,2010,01:32-33.

[4]傅昌銮.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市场结构与绩效研究的分析框架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36:4-5.

篇10

(二)类金融机构接入征信系统是完善国家征信系统的现实要求按照国际惯例划分,社会信用包括金融部门的信用和非金融部门的信用,而非金融部门的信用是公共部门的信用和私人部门的信用,即非金融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之和。类金融机构作为商业性贷款组织,其发放贷款而形成的信用是社会信用的一部分。从发达国家征信系统看,征信系统数据库基本上涵盖了社会信用总量。相比之下,我国信用体系正在建立,已收集的企业、个人、社会信用数据还不能涵盖社会信用总量。类金融机构收集借款人的信用资料,是国家征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类金融机构加入征信系统,提供收集的借款人信用信息,使游离于征信系统之外的信贷数据进入系统中,有利于完善国家征信体系建设。

二、甘肃省类金融机构的基本情况、接入条件和接入意愿

(一)类金融机构基本情况截至2014年末,甘肃省共有小额贷款公司472家,已经开展业务的小贷公司基本利用自有资金(股本金)发放贷款。贷款主要以支持中小企业、城市居民、个体工商户为主,贷款发放采取联保、抵押、质押的担保方式;还款方式主要采取整贷整还、等额本息、按期还息、到期还本等多种形式。甘肃省辖内融资性担保公司共346家,担保客户主要为辖内中小企业、三农服务组织及其他创业人员包括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学生等群体。担保公司的业务主要有贷款担保、票据承兑担保、贸易融资担保、项目融资担保、信用证担保、其他融资性担保业务;兼营诉讼保全担保、履约担保、与担保业务有关的融资咨询、财务顾问等中介服务。截至2015年3月末,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16521笔,合计145.53亿元,其中不良贷款(逾期)有0.25亿元。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220亿,支持中小企业担保业务数额达228.8亿元,累计担保中小企业1.3万余户,支持“三农经济”担保数额65.5亿元。

(二)类金融机构接入条件甘肃省大部分两类机构注册资本少,其中注册资本在5000万以下的小额贷款公司270家,占全部小额贷款公司的57.2%,融资性担保公司157家,占全部融资性担保机构的45.37%。大部分两类机构内控水平低,制度不健全,且内部管理松散,人员变动频繁,防范风险能力较弱,也没有征信相关的内控制度,对使用征信系统需要承担的责任及应尽的义务认识不足;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承担接入成本能力有限,所有机构均没有统一的信贷管理系统,无法实现信贷数据的自动提取,也不具备单独开发信贷系统和接口程序的技术能力,配置的电脑多用于文档处理、建立贷款发放及收回等方面的简单台账,或者进行财务管理,对接入征信系统所需的设备购置、系统开发、网络使用、系统维护等费用大部分机构表示难以承受。

(三)类金融机构接入意愿经过充分调查,甘肃省类金融机构普遍认为征信系统能够对信贷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70%的类金融机构表示在办理贷前审查时要求客户提供由人民银行出具的个人或企业信用报告。从类金融机构接入意愿来看,50%的类金融机构对征信系统防范风险的功能具有较高的认知度,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意愿强烈;25%的类金融机构其资本金小、业务量少,通过从合作的金融机构代为查询或者由客户提供从人民银行查询获取的信用报告即可满足公司对客户信用情况的了解需求,接入意愿一般;15%的类金融机构担心会出现逆向选择,即客户会选择没有接入征信系统的类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或担保,以防出现不良信息而被记录,10%的类金融机构表示其客户大多都是熟人介绍而来,对客户的信誉表示放心,无需提供信用报告,共计25%的类金融机构接入意愿不积极。

三、甘肃省类金融机构接入征信系统模式的选择

(一)专线接入模式类金融机构通过租用专线直接接入到人民银行为类金融机构接入提供的专用路由器,人民银行各分支行可根据本地情况向类金融机构提供专线接入线路类型。在这种方式下,人民银行和类金融机构之间除了进行身份认证外,可以选择是否进行通讯数据加密。

(二)MPLSVPN接入模式人民银行通过专用路由器接入运营商MPLSVPN网络,类金融机构通过本地专线接入到运营商MPLSVPN网络,运营商通过VPN配置实现人民银行与类金融机构的互联互通。在这种方式下,类金融机构和人民银行之间的通讯数据必须进行认证、加密。

(三)第三方机构接入模式类金融机构借助该第三方机构网络,在省会城市统一接入人民银行金融城域网。类金融机构通过租用专线或采用MPLSVPN等方式,在当地接入第三方机构,第三方机构通过专线接入到人民银行为类金融机构接入提供的专用路由器。

(四)互联网征信服务平台接入模式互联网征信服务平台(又称类金融机构互联网接入系统)通过互联网接入,类金融机构只需一台电脑、一条互联网线,无需其他环境、维护、升级投入便可以快速接入征信系统。互联网平台接入的优势:一是使用USBKEY+用户名+密码的形式,防止被他人伪造,确保了用户数据的28安全性。二是针对类金融机构业务人员流动性大、业务素质低的特点,互联网平台优化了在线填报规则,采用了直观的填报方式,重复内容无需反复填写,复杂计算由系统自动生成。三是互联网和征信系统内网实现物理隔离,每天定点实现两网数据交互,确保征信系统的安全性。四是类金融机构只需支付报数和查询用户所使用的USBKEY证书、认证服务和信用报告查询等费用,再无任何后期维护费用,接入成本低廉。五是互联网平台接入方式优化了类金融机构测试验收流程,缩短了时间周期。类金融机构只需参加人民银行举办的机构接入培训班,通过上机测试,便可以使用设定用户利用UKEY报数,存量数据报送结束后,即可开通查询权限,省略了测试验收的繁琐流程,极大地缩短了机构接入的时间。前三种模式是实行“一口接入”的传统做法,即以人民银行省级分支机构为单位(以征信中心各省分中心为单位),构建类金融机构虚拟总部,通过运营商网络或自有设备对所有的类金融机构接入线路进行集中汇聚,最后和金融城域网实现一点接入。这种接入方式前期需要搭建专线连通,耗时长、投入大,且技术能力要求较高,众多类金融机构在算“经济账”时,觉得“性价比”较低。在充分考虑辖内两类机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接入方式、成本费用、方便程度上对几种接入模式进行了比较,选择了接入方式简单易操作、成本低廉、查询方便的互联网接入方式,即“互联网平台报数、介质离线导入”的方式接入征信系统。

四、甘肃省类金融机构互联网接入征信系统的做法

(一)开展调研,确定方案征信中心甘肃分中心(以下简称甘肃分中心)组织全省人民银行对辖内类金融机构的经营情况、系统建设及网络条件、接入征信系统需求等情况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根据人民银行网络接入及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甘肃省类金融机构的现状和业务经营情况等,确定采取通过互联网征信服务平台接入征信系统的方式,并制定了详细的接入方案和工作流程,确定了工作任务和目标、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分工。

(二)审核资格,完善制度征信中心甘肃分中心与省金融办、省工信委进过反复研究和讨论,筛选确定了接入征信系统的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名单。配合人总行做好机构和用户创建工作,指导类金融机构进一步建立健全内控管理制度,组织类金融机构梳理待报送的业务数据,为正式接入征信系统做好准备。

(三)组织培训,现场考核征信中心甘肃分中心组织举办了“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互联网接入征信系统试点培训班”,组织辖内首批试点接入的53家类金融机构业务人员共150多人参加了培训,并进行互联网接入系统数据上报操作培训和模拟训练,最后对类金融机构互联网在线录入上报数据的操作进行了现场考核,并为考核合格的类金融机构发放了USBKEY,开通了征信报数权限。

(四)畅通沟通渠道,加强监督指导设立了“征信系统接入答疑邮箱”、“咨询答疑专线”和“业务交流微信群”等,通过多种通讯手段及时为类金融机构的业务人员解答在数据录入、信用报告查询以及异议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做好省金融办、省工信委和人民银行三方沟通,提高类金融机构接入征信系统工作进度;建立联络员制度,人民银行和类金融机构指定专人负责机构征信系统接入的各项工作,互相加强沟通联系,确保上传下达。经过多措并举、大胆尝试,2014年8月底甘肃省第一批申请接入征信系统的53家类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平台正式接入征信系统。其中,小额贷款公司25家,企业信贷数据实录138笔,个人信贷数据实录2858笔;融资性担保公司28家,企业信贷数据实录1301笔,个人信贷数据实录2396笔。53家两类机构全部开通了查询权限。通过甘肃省类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接入征信系统的首家试点,有效验证了互联网接入的规则、性能以及接入流程,发现了接入后存在的问题,为该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运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五、类金融机构互联网接入征信系统的建议和启示

(一)采用择优选取的方式,适时接入征信系统类金融机构接入要坚持“模式开放、间接查询、稳步推进、风险可控”的原则,逐步扩大类金融机构接入覆盖面。应该对类金融机构接入征信系统提出明确的要求,如经营年限、贷款情况、资本金情况及经营状况等各项指标的标准,符合标准的类金融机构才可能接入征信系统。另外,坚持“先建立制度、先报送数据、后开通查询用户”的原则,综合考虑类金融机构的人力资源、网络条件和信息安全,根据小微型信贷机构数据上报的质量、网络运行等情况,适时开通征信系统查询用户,循序渐进,推动更多小微型信贷机构接入征信系统。

(二)尽早出台针对类金融机构征信管理与监督的规章制度征信主管部门应在《征信业管理条例》框架下尽早出台类金融机构接入征信系统的监督和指导性的征信法规或管理办法,对人员培训、上岗认证、日常维护管理、数据报送和异议处理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为基层征信管理部门执行监督管理职能提供法规和制度支撑,也使类金融机构在应用征信系统时有章可循。

(三)加强信息主体权益保护,保证系统信息安全在信息安全管理上,为防止其侵犯信息主体合法权益,在类金融机构接入系统前,监管部门应建立制度约束机制。一是人民银行、金融办、工信委等监管部门应根据类金融机构的特点,建立一整套严格的监控体系,切实保证当类金融机构因解散、破产等终止事项或者信息查询人员变动后,其征信系统查询权限、收集的信息等得到妥善处理。二是严格规定接入机构只能在审核企业或个人贷款申请、担保资格审核、贷后管理、信用卡发放等信贷业务的前提下查询,实行严格的用户管理,杜绝用户兼职和“公共用户”行为。同时,在查询信用报告前,要求类金融机构必须取得被查询人的书面授权,业务终止后,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查询信用报告的相关规定。三是类金融机构对客户档案信息管理时,应参照商业银行档案管理办法,纸质档分类存放于档案室内,并根据贷款种类规定保存时间存放,以便于人民银行或国家司法机关需要时查看,对超过保存期,按照要求进行统一销毁;电子档存储于未连接互联网的独立计算机上,并安装防护软件,确保客户信息的安全。业务操作中,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办理业务,明确岗位职能,实行岗位责任制,专岗专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四是类金融机构应引进培养计算机专业人员,在行业主管部门的统一指导下,提高业务处理电子信息化水平,做好征信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工作,防止因计算机故障或维修泄露数据信息。

(四)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保证征信系统数据质量为保证数据质量,征信管理部门可采用现场和非现场检查、限期整改、通报批评、追究有关责任人、暂停用户等方式,规范类金融机构的征信业务管理。加强与类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的沟通协商,建立数据质量承诺制度,确保数据质量达到承诺标准。一是按照制度先行的原则,建立岗位责任、数据报送、核对纠改和异议处理等相关管理制度,强化对征信系统错误数据修改工作流程的管理,保证入库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并建立自上而下的双向反馈渠道和数据修改机制,将数据核对、数据纠改工作纳入日常业务考核。二是建立定期数据核对制度。保证类金融机构提供的数据与人民银行征信数据一致,发现错误数据及时纠改。

篇11

关键词 :农村金融 金融机构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基本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十二五”规划中更是将“推进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列入了发展目标,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这反映了我国是农村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我国全面小康,没有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我国现代化。然而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在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农村金融问题已成为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浙江省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和金融深化推进最快的省份之一。“十二五”时期,浙江省更是迎来了农业发展的新局面。2013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106元,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绝对水平居全国前列,为全国的1.8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9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2013年浙江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37.39亿元,位于全国第15位。为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要求,突破农村快速发展的资金要素瓶颈制约,近年来,浙江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地方金融制度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浙江已经逐步形成合作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新型农村金融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适度竞争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与合作性金融机构

浙江省农村地区商业性金融组织体系以农业银行为主、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为辅,主要包括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地区性的中小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等。

1.商业性金融机构

在农村地区分布最广泛的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浙江农村信用社。上述三家商业性金融机构虽然都以支持“三农”为战略定位,但侧重点和力度均有不同。为反映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支持情况,现将上述三家银行分布在乡镇地区的营业网点数作对比分析(详见表1和图1)。从图表可以发现在农村地区分布更为广泛的是农信社。截至2014年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在乡镇地区的营业网点数将近2800个,远大于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从地区分布上看,三家银行均在杭州、宁波、温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中的乡镇分布更多。在每一个地区,各银行营业网点的分布则较多集中在商业较为活跃的县域镇,但村级金融服务远未普及,一些偏远山区农户距乡镇金融网点最远的仍有十余公里,需步行1、2个小时,村级服务网点的缺失造成许多最基层农民无法享受普惠制金融服务。

2.合作金融机构

浙江还有31家农村商业银行,占全国130家农村商业银行的23.8%。各个农商行均有约40至60个营业网点。另外全国有22家农村合作银行,浙江占15家,分别是桐庐农村合作银行、浙江平湖农村合作银行、湖州吴兴农村合作银行等。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均是由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它经济组织入股组成的股份合作制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主要任务是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比较而言,在县域乡镇支农的主力应当是农信社和农村商业银行,但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依托在全国范围的网点以及在城市中的区位优势,对于浙江农村地区与城镇的联系上起了更大的作用。但是浙江的合作金融机构仍然存在较多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域镇的问题,对乡村,特别是地理位置偏僻的农村地区,支持力度远远不够。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所谓村镇银行就是指为当地农户或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区别于银行的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属一级法人机构。截至2014年浙江有63家村镇银行,加上分支机构有76个,覆盖在浙江的主要县域范围,占全国村镇银行约6.5%。从表2全国村镇银行的情况看,村镇银行数量较多的是山东、辽宁、河南,而浙江居于第5位。浙江的村镇银行中有浙江本地银行作为主发起人设立的村镇银行,同时也有全国性商业银行在浙江设立的村镇银行。更令人关注的是,浙江本地的银行逐渐布局全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设村镇银行。比如温州当地的银行已获准在全国各地设立44家村镇银行,其中已开业12家,其中浙江温州鹿城农村合作银行跨区域村镇银行已经在江西、河南等省开业7家。这种通过推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走出去”,搭建金融桥梁对接温州经济和在外温州人经济,在积极支持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同时,拓展了温州自身的发展空间,对于其他地区的村镇银行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十二项措施的第二条明确指出,小额贷款公司可转为村镇银行,但银监会仍然坚持“银行作为主发起人”的审慎监管要求。银监会专门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将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为15%,并明确在村镇银行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后,主发起行可以与其他股东按照有利于拓展特色金融服务、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的原则调整各自的持股比例。目前仍有很多小额贷款公司没有转成村镇银行,有部分原因是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在经营中的利率更加灵活,也有部分原因是担心主发起行削弱了原来的控制权等因素。表3为全国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情况,并列举出了分布较多的三个省份,可以看出浙江处于第三位。原因可能在于浙江各种类型的商业银行分布较多,因此小额贷款公司相对市场变小,但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将目光更多转向农村市场,力争向村镇银行转变。

三、浙江省农村金融机构的问题

随着我省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一方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了资金需求,迫切需要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和理财服务。另一方面,农民的消费性资金需求呈上升趋势,温饱问题解决后的农民在耐用消费品、住房、助学、保险等方面的消费需求显著增加,特别是农户对住房条件提出较高要求。而另一方面是农村金融供给增加十分有限。浙江省经济比较发达,全国所有金融机构在浙江省均设有机构,但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向城市和大中型企业集中,对农村特别是对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的信贷投放则相对很少。而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又面临选择可贷农户难、放贷额度难定、难以控制银行风险等困难。另外农村整体信用体系建设落后,且农村担保缺乏,而农户资产(包括土地、住房、林木)基本以集体所有制形式存在,受制度和评估等因素的制约,普遍存在农房、林权、旅游设施经营权以及农作物抵押难的问题。

四、对策建议

1.加大农村地区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

浙江所分布的金融机构比较而言也比其他省市虽然较多,但浙江省内农村地区特别是乡村地区的金融很难得到满足,因此要利用现有的条件进行多种形式的金融创新,比如在乡村增设自助金融设备,并且以流动银行的形式,银行工作人员下基层了解农民金融需求,满足农村多层次、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创新服务手段,提升金融服务现代化水平着力推广简便、低成本的非现金结算工具,将支付结算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逐步形成适应农村需求的支付结算模式。

2.政策上增加农业贷款补偿的力度

要以风险补偿、灵活利率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对农村的信贷支持。探索设立由政府、企业、农户共同出资的信用担保基金或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提供保障。另外,政府应当从监管、财政、税收等各方面加大对参与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

3.完善农村信用体系以及担保制度

利用农村的基本单位即村委会与金融机构联合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建立农村居民的信用档案,并且加强对农民进行良好信用建设的宣传。增加担保公司商业担保、担保基金、村民联保、村委会担保等多种形式,切实解决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贷款担保难的困难。

参考文献

[1]汪小亚.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王彬.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缺陷与制度创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 3 ] 孙先明,杨丽萍.中国农村金融业务创新问题研究[ J ] .农村经济,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