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研方法概论

科研方法概论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2 09:12: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研方法概论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科研方法概论

篇1

教育在当代中国大学教育中起着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作用。目前,高校的理论教育出现被冷落的局面,深入研究,存在着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师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立足于现实,力求做到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上启迪和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并提高整个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才能使理论教育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在各高校中,大部份学生尤其是非哲学专业的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专业知识上,对于思想政治课,虽然不想学习,但为了学分、为了毕业证,无可奈何地走进课堂。于是逃课的大有人在,心猿意马者亦有之。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看英语、做其他学科作业;教师上课振振有词,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而在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作为一种必修课程,并未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校园中学习理论的氛围不浓,学生学习的意识淡薄。因此,高校中的理论教育呈现出一片衰落的景象。这就是现时期中国高校理论课教育的现状。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也有责任从教师的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上等各个方面入手深入研究如何提高可当教学质量。

一、提高认识

我们认为高校理论教育应充分体现时代性,要学生们明确为什么学习?学生学习课程就像是到商店买东西一样,掌握着是否购买和课堂上是否用心听课的自由。对于学习的目的,每本教材对这个问题都有回答,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等,但学生学了之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方法论,多半是在糊里糊涂情况下学完,那到底我们为什么要学呢?理论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涉及到我们培养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具有辩证思维的头脑。

二、合理运用

运用理论开展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批判,发挥哲学的批判功能。理论正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武器。所以按本性来说,就是一条道路,一条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促使人们不断创造、反思和前进的道路。在创造和反思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所以,才把称之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即培养人对自然、社会、人自身的正确看法和观点,有了这种正确看法和观点,就有了改造世界、不断创造的思想武器。把宇宙囊括进了自己的视野,有了它的帮助,表面渺小的人类就有了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因此,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力武器。所以,在理论教育中要很好的运用哲学中所蕴含的思维路线和方法去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和考察事物,发挥哲学所提供的思维路线和方法功能。

三、方法正确

(一)从教师入手,提高教师的备课艺术

1.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

要从辩证思维角度出发,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即对于理论课教材中某一章、某一节或者FCENTURY某一个专题,必须做重点处理:以点带面,重点问题讲好了,会带动整个学科的整体教学水平提高。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有限,使得必须把那些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发巨大的章节做细致处理,比如:原理中的辩证法思想,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部分,所以,在有限学时情况下,要做重点和专题讲解和讨论。

2.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原则:

紧扣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方面内容,以及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部分,需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又突出重点。

3.适应大学生需要的原则:

教学的要点是了解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教学成效是通过学生反映出来的,离开了学生,就谈不上教学。大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受众,因此,对大学生的了解、熟悉程度,决定了授课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获得良好地教学效果。因此,理论课的教学就要有针对性:比如对于文科学生,由于他们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就要求教师的授课内容深一点,专业性更强一点儿;还要根据他们的兴趣展开理论前沿问题解析,以便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对于一些理科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所以就要从基础教学开始,给学生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才能取得教学成效。

4.灵活处理的原则:

如基本原理课中的辩证思维方法,较为抽象、深奥,理论性强,难度大,学生不易把握,那么教学时间就要充分,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要增加。也可以以哲理故事入手,引发学生兴趣,然后循循善诱,引发理论讲解,效果更好些。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

1.教学方法的运用

理论课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讲授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教师的讲授之外,还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授法、互讲法、学生辩论、学生演讲等。有的老师还借助于多媒体配合课堂教学。为了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我们正在探索运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1)讲授法

讲授法是基本的讲课方法,主要用于讲解新课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教师在此过程中承担主要角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要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技能,学到系统的理论、法律知识、思想道德知识、形势政策知识,受到鲜明、正确、深刻的思想教育,得到全面发展,教师起到不可取代的讲授作用。

(2)互讲法

互讲是师生互讲,它是讨论式教学方法的一种。首先,要有计划和准备:教师之前要做出设计和规划与安排,要求学生准备,时间上要有提前量,提前两周或者三周布置。学生需要有环节:查阅资料、收集资料、对于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要深入分析,围绕教师布置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在讨论实施之前,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加以整理,就某一问题深入探讨;讨论时,要允许学生自主发言和相互争论,讨论结束,教师要有总结。比如基本原理第三章:辩证发展观,我们就进行课堂讨论,然后学生进行全面总结,实践证明,这种互讲法是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

(3)多媒体教学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课本上没有的内容,教师找寻一些课外资料,以感性形式给学生授课:例如,哲学部分,我们把一些哲学电影的片段放给学生,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哲学理论依据;我们还把媒体上的某个公开课内容,给学生们看,使学生们开阔眼界,知道别的教师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吸引学生们兴趣。

(4)专题教学法

专题教学法主要适用热点、难点以及当前与国家政策相关的的理论的内容,我们设置专题的方法:结合学生特点,少而精的教授给学生经典理论,然后针对与时俱进的理论联系现实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实际进行专题教学。近年来,我们的许多理论课采用专题教学法,如: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应设两个专题,其一是大学生怎样正确行使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的民利;二是怎样正确认识西方国家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通过这两个专题,旨在提高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让学生们清楚意识到:让学生们了解西方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等民主制虽然形式成熟,有些值得我们借鉴,但是,还要了解这种制度的本质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不适合中国国情。专题教学法能起到就某一问题深入探讨的作用,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实践教学

这是由我们的教育对象的特点决定的。当今的大学生生活的范围主要就是家庭、学校。他们在家被父母宠着,在校接受着书本知识的教育,缺乏对生活的全面了解,缺乏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因而往往容易用理想主义眼光来看待社会和人生;为了让学生们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那么就要注重实践,针对各个不同的学生群体有的放矢地开展实践教学。最后,把环境育人、管理育人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在校园里,处处都可以是思想教育的的课堂,时时都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思想问题探讨,要充分发挥课堂之外的教育阵地,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比如学校的党活、团活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等,实行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对课堂教育形成互动。

参考文献:

[1]黄焕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界定[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2].案例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法制与社会,2011,(4).

[3]罗爱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教师的工作任务[J].传承,2010,(24).

篇2

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人类生活水平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但伴随的却是全球大气、水、土壤和生物遭受到毁灭性的污染和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受到日益严重的干扰,自然资源受到大规模破坏,自然环境正在退化。环境科学作为一门介于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及自然科学之间的新兴学科因此蕴育而生。作为环境保护教育、宣传的重要窗口的高校纷纷开设《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并且其越来越受到在校大学教师及学生的欢迎。但是随着国内外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因此开展本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1]。

1.教学内容

目前,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所采用的教材种类较多,其中多汲取了国内外已有教材的精华。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的Straller编写的Environmental Science,以及其后前苏联学者编著的《环境学原理》;20世纪90年代初期Miller.G.T.Jr.出版的Environmental science:Sustaining the Earth末期出版的Environmental Science As a Living Planet[2]。在国内,最早出版的相关教材是刘天齐等主编的《环境保护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些行业部门院校结合本行业或本部门的专业特色,采用本行业或部门的编著出版的教材;一些综合性院校、师范院校和其他院校多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环境科学概论》(林肇信、刘天齐、刘逸农主编,1999年6月第2版)、《环境学概论》(刘培桐主编,1995年6月第2版)和《环境科学概论》(杨志峰、刘静玲编著,2004年7月第1版)。其中由北京师范大学刘培桐教授主编的《环境概论》理论体系较为完整,微观方面的环境污染和宏观方面的人口、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论述清楚,但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等内容的过多设置,与其他课程有较多的重叠。我主要针对杨志峰编著的《环境科学概论》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1.1制订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一门课程的总体安排,也是授课的主要依据。同时,教学计划也是实施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计划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指导着教育教学向多元化发展。

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主要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在调查、研究、预测、论证的基础上选择确定的;(2)课程体系。即为实现培养目标必须考虑的课程整体设计,包括课程的模块、名称、学分、学时、理论与实践学时比、课内课外学时比等问题的分层次科学设置,均应清楚说明;(3)开课时间;(4)教学责任者。即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教学环节与课程之中,确切地指定由某院(系)直至某人完成;(5)教学程序。即通常所说的教学步骤;(6)教学方法。包括授课的方式、方法、手段,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甚至相应的思维方法。教学计划是上述六要素的有机结合[3]。

1.2结合实际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教材选择由杨志峰、刘静玲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环境保护概论》(2004年7月第一版),该教材在各高校中被广泛采用。本书着重体现环境科学的思想理念、基础理论和科学方法,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教材,以及本科非环境专业的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和非环境专业开设环境类课程的专业教材或参考书;还可用于成人在职环境教育与培训的参考资料。

该教材章节偏多教材应联系实际精讲,其他内容进行简要介绍。首先,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在教学中剔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强化概念性的理论知识,并充实新的科技成果;其次,由于课时少,而环境科学的范围和内容非常广泛,不可能在规定的学时中将所有内容都讲到,因此要求教师要精讲;最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的,也要求教师必须联系实际精讲,增强趣味性和知识性。授课时,联系具体的环境问题或公害事件来讲述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一些具体数据使学生能清楚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也给学生指出一些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5],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学生掌握重点。此外,剔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充实和更新现有教学内容,给学生适当补充国内外环境保护的最新发展动态。引入这些新内容,既可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又可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学方法

在教学手段上,以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技术教学相结合,在多媒体教学中,充分收集已有的总结性图文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上教学,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作用。

在考试方面方式上,研究生以撰写总结和探索性作业和值得商榷性试题开卷考试相结合;环境类和相关专业本科生以章节作业和闭卷考试为主;其它专业选修课以自主性作业,解决常见和与本专业有关的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与解决方案为主。

确定《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授课模式,形成了从教案、电子课件、环境案例、环境专家讲谈到题库的体系。突出主讲教师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传授的主导作用;改变授课形式,以案例分析作为理论课教学的辅助,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群体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作用,参与课堂讨论,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教学观摩、经验交流、首次讲课试讲制度;采取学生评教制度,通过让学生填写问卷,了解学生对教师和教学工作的意见,及时答复,认真处理学生的意见;继续完善教学通报制度,监督教师教学工作。形成了良好的质量监控体系。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理论结合实际,应用生产实践中的环境科学概论实例,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要求学生认真读书,课前预习―泛读,课后复习―精读,从中学会自学的方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建议该门课程采用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2.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多媒体的结合,集文本、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于一体,以计算机为核心,通过视听的组合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图文并茂的学习环境,使客观事物以视听的形式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富有吸引力[6],因而在现代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特点,能大大减少课堂板书时间,增加教学的内容,且教学内容可以随时更新与补充。例如讲解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机理时可以通过动画的演示,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污染物的扩散方式与污染物初始浓度、扩散时间、排放高度、气象条件、地形等的关系,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容易理解,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备课过程中可以结合相关教材,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查阅、下载相关文献资料,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此外,可以利用网络工具下载相关环保视频,课堂上结合相关章节给学生播放视频。

多媒体课件呈现信息的速度快,教师需灵活掌控课堂教学进度。如果讲课过快,就会造成学生对大量信息的被动接受,导致不理解、疑问增多。反之,如果讲课过慢,就会造成学生的懒散,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的现象。为避免出现上述现象,适当控制好上课节奏,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去理解、消化。同时注意与学生互动,想办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7]。

2.2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可以采用提问、讨论等形式。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能起学生的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广泛讨论,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获得对同一问题的多种看法。互动式教学可以起到巩固书本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互动式教学能使师生在共同思考探讨中掌握所学的知识,形成气氛活跃、民主平等的教学风气。对部分容易理解、掌握的章节,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收集相关资料后进行总结,由学生在课堂讲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这种教学方式效果非常明显,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口才和胆量,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普遍反映良好。

2.3结合实际教学

《环境科学概论》这门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内容以概述性为主。如果一味地只讲概念、原理,学生听起来会觉得很枯燥,所以讲课过程中应适当穿插实际知识。此外,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增加他们的实际知识,也为他们下一阶段的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在授课时,多列举一些实际环境问题或公害事件,或者通过一些部门的权威数据使学生能清楚了解我国当前存在的环保问题;鼓励学生多参与环保宣传活动,在学校环保协会及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利用环保纪念日(如6月5日世界环境日)组织学生在校内外进行环保宣传,回收废旧电池等。学生在收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丰富、巩固了专业知识,而且他们是直接的参与者,环保意识得到了很大的增强[8]。

3.结语

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索,有利于培养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人才,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自我充实和提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和创新知识的热情,促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当然《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仅仅是初步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该课程的教学研究会进一步加强,其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会更加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

[1]环境科学定义.http://baike.省略/view/19692.htm.

[2]马俊杰,王伯铎,宋进喜.“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3.

[3]陈梦然,周玉俊.对地方综合性高校修订教学计划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3):84-86.

[4]杨志峰,刘静玲.环境科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章玲.上好高校环境科学概论选修课的思考[J].环境教育,2000,(4):34.

[6]陈莹,刘宇航,奕娇.对高等学校多媒体教学现状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89-90.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257-02

电子商务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市场调查显示,各行业、各地区对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为社会输送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是开设该专业高校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重要任务。《电子商务概论》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系列课程的入门和基础,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先导,它强调商务本质,又注重技术性和实践应用性,具有知识范围广,技术与理论综合性、交叉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学生的专业兴趣、后续课程学习、就业能力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加入更多的现代教育元素,帮助学生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将现代商务教育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了解电子商务的实质和基本的操作步骤,尽快适应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培养复合型人才先导的作用。

传统教学方法多表现为满足课本上的知识,忽略了教与学的相互联系和影响,《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虽说有实验课,也是停留于模拟软件的操作,和实际的距离相差很远。因此,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下,需要对这门先导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实践中,我们总结了适应教学与实践的几种方法,并将马云等行业精英介绍给学生,充分利用模拟平台和网络设备,使学生对电子商务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以榜样树立职业信心

虽然企业一直急需大量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但大量的企业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电子商务人才、独立推动电子商务的人才。所以在这门课的开始,通过一些成功的电子商务人的案例来打动学生,比如,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盛大网络的陈天桥等,以他们靠自己能力打拼的故事激励学生。这些生动的身边的故事很可能就在不经意间影响很多学生。当学生对互联网有了基本的认识以后,多给学生们看一看精美的网页设计、精彩的Flas,指导学生在卓越亚马逊或淘宝网购物,让学生了解整个网上购物流程,收到商品后让学生们共同分享电子商务的便捷、乐趣。然后再告诉他们如何由消费者变成商人,并帮助他们不花一分钱在淘宝网或拍拍网这样的网络平台开个店,告诉学生,这可能拿到他们人生的第一桶金。这些实际的买卖交易,要比让他们看教科书所获得的认知效果更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应该与学生保持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进行自身定位,让学生知道能力的重要,并且知道要如何具备电子商务行业的相关能力。

二、实践增加职业自信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看似简单介绍电子商务过程的各个环节,但在商务为本、技术并重的课程性质中,实践应用能力则成为授课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教材的基础上,需要准备网络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训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还能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子商务平台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实验室的模拟软件平台,二是现实中的电子商务平台,以淘宝网最为典型。学生首先了解电子商务模拟软件的应用,包括注册、前台和后台的管理,从中学到电子商务的全部过程,包括涉及的交易对象、需要处理的交易环节等。有了这样的前提,就可以参与到真正的网络平台中,进行电子商务的实践应用。要求学生利用电子商务网站商务信息。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淘宝网,那么,就要求学生了解淘宝网的功能,可以到淘宝大学上去看帖子,尽量了解网站的规则,知道什么信息可以发,什么信息不可以发,什么时候发的信息曝光率最高。同时,在信息之前,必须对自己的信息进行一定的处理,这个也很关键,如果信息不恰当或者没有经过认真处理,顾客看到了也会不感兴趣,这就很难抓住顾客。比如,产品介绍,在做到有条理的同时,最好配以图片说明,或者有背景音乐,这样才有吸引力,不会让顾客反感,可以让顾客很轻松地阅读,可以使顾客过目不忘,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更容易找到顾客。在这期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以使得每位学生都能亲身体验网上交易的乐趣和困难,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自信,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加职业自信。

三、创新教学方法,完成培养目标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现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它是将典型案例呈现给学生,通过师生对案例的共同分析,使学生从中学到新知识,掌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思考问题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由于案例是具体的、鲜活的,因而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法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根据教学目的,筛选取材新颖、能配合教学重点难点的案例,再在授课中穿插针对性很强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二是根据讲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收集、整理案例,并进行分析,这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很有好处。但要求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先进的网络资源搜索最新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典型事件,整理成案例,提供给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学习,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并汲取最新的专业知识。例如,在讲授电子商务盈利模式时可以列举如阿里巴巴、百度、北京图书大厦网上书城等案例;在讲授安全技术时列举了如中国数字认证网、如何发送数字签名与加密邮件等典型案例。该教学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教学法

这是一种很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一文中,这样阐述问题教学法:“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

教师在课堂教学进程中的适当时刻,或为了明确概念,或为了突出重点,或为了显示思路,或为了判断听课者的知识水平和听懂与否,提出问题,学生给予回答, 然后视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再决定下一步讲什么、怎么讲。教师也可以在讲解某一问题时,不把问题的各个方面都完全讲透,留出学生思考的空间。

(三)模拟实践教学法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平台是电子商务专业必不可少的。在进行网络环境下电子商务实践之前,模拟平台就显得尤其重要。在电子商务模拟平台上主要进行BtoC、CtoC的技能操作训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交易过程的所有流程的操作,训练中可以使学生练习网店设计、制作、维护与推广等技能,还可以进行商品的网上营销、促销服务、完成预定销售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可锻炼学生全面的电子商务经营能力,包括网上商店和实体店的管理。有了模拟平台的经验,学生就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网店开设的实战技能训练,可统一组织进入一些商务网站进行网店的设计与经营,如淘宝网、拍拍网等,通过一段时间的经营,以交易量、诚信度和页面设计水平等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此时,学生已真正掌握了电子商务的内涵。模拟实践教学法有助于学习对象的清晰化、问题的具体化,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实践学习、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四)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以项目教学为目的的教学方法,被称为项目教学法。它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电子商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在淘宝网中商品信息、注册等,学习怎样开通网上银行并进行身份认证,商品信息应注意什么,怎样才能找到顾客、售出商品。同时,要求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些将任务明确量化的项目, 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

《电子商务概论》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课,在进行授课时,多采用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互动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环节,提高课程的趣味性与教学效果,采取更灵活的教学方式,设置更好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掌握驾驭电子商务的能力,成为真正的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篇4

艺术概论课程是一门对艺术的基础性知识、基本性问题和基本性原理做专门综合性探讨与入门性研究的理论形态课程,在艺术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艺术专业学生往往由于兴趣所致,对专业理论课程认识不够,他们更多地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而疏于对艺术理论课程进行学习。他们往往在课堂上主动性和参与性不高,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一些名词术语和概念。因此,很多艺术院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基础较为扎实,而艺术理论修养欠缺,导致其艺术文化品位不高,创作出来的作品平庸媚俗,其自身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缺乏艺术理论素养和艺术文化内涵的“艺术制作者”。笔者在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并总结出了点滴的研究性教学经验。主要教学方式如下:

一、小课题研究性学习

艺术概论课程中的许多学习内容,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很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式的学习。若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小课题,让他们有选择地对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主动探究,这样容易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述“艺术及其本质”这一章节时,笔者将课时内容,分解成几个部分:东西方关于艺术的观念及其演变,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由教师作概述性的讲解和引导。其他内容设置成如下三个小课题:模仿论与再现论主导下的艺术真实探究;超脱生活的形式论及其艺术创造;从挤压到释放——表现论及其艺术实践。学生根据自己的艺术创作习惯或喜好选题,以三个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可以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利用网络资源等方式对相关专题进行研究。教师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以课件的形式将每种艺术理论阐释清楚,并以具体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或艺术流派的艺术事象为例进行专题探索。最后,三组同时针对艺术的本质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对自己所研究的艺术理论及其实践有了颇为深刻的认识,通过相互讨论以及教师对这一问题的最后归纳,他们也对其他的艺术发展理论有了初步的掌握,对艺术的本质有了较为深刻和全面的把握,并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及合作研究能力。

二、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本质上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艺术传播与接受的教学中,笔者针对不同专业设置和与其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学习内容,尝试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自己的亲身体验,建构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现代人的生活脱离了艺术是无法想象的,艺术是人类精神的阳光、空气和雨露。自艺术市场化、艺术家身份职业化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画廊,这些画廊成了连接艺术家艺术创作与群众美术需求的纽带与桥梁。为了让学生了解当代美术的市场需求,笔者要求绘画专业学生对所在城市的画廊进行调查走访,了解画廊艺术作品的构成层次、消费者群体及购买需求,了解画廊的生存状况,并对画廊的经营及发展给出一定的建设性意见。在调查走访中,学生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调查,学生对当代画廊的经营模式、经营状况有了一定了解,明白了艺术创作与艺术市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了艺术生产、艺术制作、艺术创作之间在艺术品级上存在的差异,发现了艺术与美、艺术与真实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和矛盾对立,体会到了情感和形式在艺术表现中的地位和价值。美术学专业学生开展了“当代百姓美术生活现状与需求调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则开展题为“当代城市家居装修现状与需求调查”。在这些研究活动中,学生做了许多工作,获取了大量数据,这里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懂得了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增强了他们的市场意识。

三、个案研究学习模式

在关于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观察经验,了解艺术家艺术创造的原动力,笔者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对熟悉的、仰慕的、有成就的艺术家进行专题个案研究。通过与艺术家面对面的接触,他们能了解艺术家的学识结构、艺术观念、人生经历、生存状况等因素对其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艺术语言以及艺术风格的影响,从而了解艺术家艺术创作发生的灵感来源……通过这一方式的学习,很多学生接触到了一些艺高德馨的艺术家,感受到了他们睿智深刻的艺术思想、饱满的创作热情以及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与毅力,有的学生还因此和艺术家成了好朋友,成了忘年之交。

四、艺术批评学习模式

艺术批评能促生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赋予学生洞察力、敏感性和对艺术真诚的关注,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学会识别艺术中存在的真实和华而不实。在艺术概论课程中引入美术批评,能帮助学生增强感知的敏锐程度,把学生带入审美情境之中,使学生从美术作品中获得轻松和愉悦,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对美术作品和美术家的亲近感。将艺术批评引入艺术概论教学中,是为了传达给学生一种意识,一种在艺术作品中寻找真正潜在价值的意识,一种寻找有意义的艺术形式的意识和培养真实品位的意识。具体做法是:利用多媒体,依托信息源(包括作品及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作品的相关资料、教师的语言引导、谈话、提问、背景音乐甚至灯光等所形成的信息场)创设艺术批评情境,在学生——作品——教师之间形成一个流动的、具有强烈吸引力的“信息场”,引发学生对作品自发、主动地关注,进入主体对信息源的信息捕获、整合和交流……这些学习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其批评意识大大增强。更重要的是,将艺术批评引入艺术概论教学中,潜在地为学生以后的艺术创作指明了方向。

篇5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本科院校中文系的必修课程,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课程设置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授予学生有关语言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语言的性质、语言诸要素的构成及发展规律,为其今后从事语言学习、语言教学或语言研究等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掌握的语言理论分析语言现象,解决语言问题,提高语言能力。因此,《语言学概论》课程肩负着理论和能力的双重目标,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从各种渠道反馈上来的信息看,这门课的认同度并不高,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比较抽象,缺少实用价值,因此学习动力不足。根据罗耀华[1]、孙洁菡[2]等人的调查,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的比例不足15%,这种情况着实令人担忧。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偏重理论的课程性质和当前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但恐怕也不能完全归结于这两种因素,任课老师也负有很大责任。虽然目前不断有高学历、高智商的年轻老师充实到语言学概论的教学队伍中来,这些老师在研究生阶段所接受的教育都是专业教育,所做的研究也都是专业研究,重学术、轻教学依然是普遍现象,大部分老师还是基本沿袭过去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学生记的单向输入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因此,虽然老师把知识点概括得很全,专业知识拓展得也很多,但学生只是听在了耳朵里,记在了本子上,但真正作为知识掌握住的不多,能够应用的更少。在这样的教学状况下,想要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恐怕不容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求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其中的高等教育部分明确提出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可见,“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参与”“加强实践教学”已经提升到了国家教育战略的高度,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把教学作为第一要务的大学,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变革及学习者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应该积极地作出回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内容。”[3]为此,我们拟引入探究性教学理念并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

一、探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教学基本理论

探究性学习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并受到世界教育界广泛认同与推崇的教育理论,其最基本的思想是通过学生自主投身教学过程,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换句话说,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像进行科学研究那样进行学科学习,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建构学科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学习方法。探究性教学是应探究性学习而提出的教学方法,其直接目的是改变老师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这两种理论都是建立在学生认知、心理、发展基础上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提出者是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科尔伯格、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人使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建构的主体,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通过主动学习而获得的,在建构过程中既需要任务的驱动,也需要学生间的合作。所以从学习方法上,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都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动机;发挥自我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4](P553-P556)因此提出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的学习观与教学观,认为对学生来说是否学到系统的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会学习”。

二、探究性教学实施方法

杜威把探究性教学分为五个阶段:“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景,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景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考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进行必要的观察,以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并负责加以条理化;第五,他要有机会和可能通过实际应用来检验他的思想,澄清其意义,并自己发现其有效性和价值。”[5]

陈亮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把探究性教学分为六个阶段:一是产生问题意识。主要是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当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放手让学生大胆设想,大胆提问。二是形成假说。就是学生在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整体认识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运用“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提出方案,建立假说。三是整合资料。就是教师在明确资料收集原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式收集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概括与组织,教会学生统计分析,提炼信息。四是得出结论。就是通过对资料的逻辑分析和实验、实践得出结论。五是验证结论。就是在对方案进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检验方案,在检验中改进、补充和完善方案。六是反思与评价阶段。就是对探究性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6]

明确了探究性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贯彻执行中就必须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变革。在教学方式上要做到:一是变静态为动态。就是要确立“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过去按教学大纲规定内容和教学任务进行静态讲授的教学观念,围绕教学目标去搜集或准备尽可能多的教学信息和教学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取舍和提炼,找准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变“备课”为“设计”,以求精、求活、求新为原则,让学生的口、手、脑都动起来,与老师一起开发和利用这些信息和材料,在思考、争论、写作、展示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二是变独白为对话。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和灌输的教学方式,围绕师生需要共同关注的话题进行积极、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通过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和意见的交换实现知识问题的解决和学生个性的发展。三是由知识点走向问题域。就是要从过去关注教了多少知识和是否教了全面的知识,转向关注知识教授和掌握中隐含的问题。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核心,是能否进行有效探究的关键。作为探究性教学的设计和主导者,老师要善于从教学内容呈现的重点、难点中发现探究的问题,善于从学生感兴趣和争论的问题中发现需要探究的问题,善于从和知识背景相联系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中发现需要探究的问题,善于从一些结论或原理的验证过程中发现需要探究的问题等。因应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要完成四个转变:一是由“直接”向“间接”转变。就是教师要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知识、答案、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教学方式,而要让学生通过调查、讨论、推理和想象等途径来获得教学内容或知识信息,教师只负责提供学生需要的辅助材料和在学生感到疑难时给予提示和指导。这样,虽然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是间接的,但学生却是以直接的方式获得了知识,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间接获得的要牢固和深刻。二是由“全部”向“部分”转变。“全部呈现”教学强调完整性和系统性,要按照教材的知识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逐层顺次地教给学生,否则就是偷工减料,就是没完成教学任务,需要承担相应的教学责任。“部分呈现”教学强调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和信息,抓核心,找关键,点到为止,留下大量的“空白和缺口”让学生去补充,去完善,让学生在补充和完善这些“缺口”的过程中掌握全面和系统的知识。三是由“肯定”向“疑问”转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把课本知识或权威人士的说法当做“金科玉律”,遇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或与一些现实现象有冲突的情况时更要质疑,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和验证这些理论,在一个一个疑问的解决中获得对知识点的全面认识和理解。[7]

三、探究性教学法在“语言学概论”教学中的路径

《语言学概论》课程大纲式、重理论、重综合、学派交叉、理论前沿等性质非常适合探究性思维的培养和探究性教学实践的实施。

在《语言学概论》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入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8] 。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同时探究过程需要协作、分工、组织,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协作、表达和沟通能力。

我们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是:在一周前以知识链的形式下发学生需要学习的任务,学生结合视频、多媒体和相关要求进行自主学习,主要是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整体认知章节知识、找出难点及争议问题。课堂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为探究性学习阶段。学生根据事先分好的小组围坐在一起,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探究性学习,把课前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遇到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请教老师或以小纸条的形式递交老师。第二阶段为教师知识链串讲和重点知识解答及知识拓展阶段。这个阶段老师先根据原来下发的知识链条进行串讲,明晰重点,提示难点,针对学生疑惑进行解答,在重点问题上进行拓展,并适当介绍当前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和成果。

就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形式,积极性很高,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打瞌睡、玩手机等做跟课堂教学无关事情的现象已不复存在。

当然,要落实好探究性教学目标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下面几点是我们摸索出的一些经验,列出来供大家参考。

1.重视分组

分组不能随机,不能任意,要按照“性格一致”的原则对班级同学进行分组,一般5-6人为一个小组较为合理。之所以要强调“性格一致性”是因为,如果把性格不同的同学分到一个组,那么性格开朗、好动、表现欲强的同学就很容易垄断整个学习过程,而那些性格内向的同学则没有表现和锻炼的机会,性格一致带来的将会是机会均等。

2.重视资料

重视资料就是重视广泛占有材料,只有材料广泛,且存在观点冲突,才能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辨伪。但材料浩如烟海,对于初次接触学科的同学来说难以把握,因此老师要为学生搜集相关材料制定书目,划定范围,指导学生分层分步实施阅读、归类、提炼、比较、形成观点,为下一步课堂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3.项目带动

启动一些研究项目交由小组去处理,学生自主完成资料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学生在完成项目中学习知识、获得方法、形成能力,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承担顾问的角色。我们施行的项目有:

(1)方言调查

我们充分利用广东方言众多的优势,根据不同方言区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确定一个负责人,对本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的某一特质展开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和个性,形成调查报告或小论文。这种做法不但加强了同学们对语言学规律的认识,而且还使同学们懂得了做学问的方法,几乎每年都有若干同学以方言作为毕业论文选题。

(2)语言应用调查

我们在讲授《语言学概论》的同时还开设了专业选修课程《广告语言艺术》。授课过程中,我们要求同学们分组搜集不同国家、不同文体、不同种类、不同媒体的广告语言案例,利用学过的语言学知识对这些广告语言中的语音、用词、语法、句式、修辞、文化等特点展开分析。同学们根据我们指导做的《房地产广告语言特点研究》论文,质量相当高。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语言以其独特的风格已成为网络交流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互联网改变着世界,也不断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大学生是网民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网络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方式,也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学生们通过语言应用调查实践撰写的论文《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日常用语的影响》,不但加深了对语用学的认识,还使大家认识了互联网文化。

4.重视讨论

讨论既是对前期布置资料搜集任务的监测,也是进行观点碰撞和创造性思维训练,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团队意识的重要方式。讨论所创造的轻松、愉快、民主、合作的教学环境也大大融洽了生生和师生关系。讨论带来的不仅是对知识的深入把握和创造性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课堂讨论和沟通交流,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5.改革评价方法和评价制度

要打破期末闭卷考试这一单一的评价模式体系,把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课件制作能力、课堂讨论能力、对语言问题的分析能力、对语言现象的解释能力和对语言规律的总结能力等都纳入到考评模式中。我们目前采用的是实践部分占40%,闭卷考试占60%的学科综合评价模式,其中实践成绩由老师给出评价标准,小组进行交叉互评和老师综合评价两项相加得出。这种模式施行之后,同学们普遍重视资料,重视课堂,重视讨论,重视发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全面提高。

四、探究应注意的问题

1.探究应目标明确

探究不是任性而为,天马行空,无限扩展,一定要有目的、有目标,有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划定探究范围,明确目标方向,以问题带动探究,而不是仅布置任务,之后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的探究往往会导致学生因为迷茫而丧失探究的兴趣。因此老师一定要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资料,展开讨论,在讨论中通过碰撞明确理论,解决问题,同时也发现不足,查漏补缺。

2.不要把探究性教学泛化

探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探究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有效途径,但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问题都要学生去探究。老师必须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章节特点等的不同要求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否则不但学生感到疲惫,也会造成资源和时间的浪费。

另外,探究性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必不可少。当前一些观点片面夸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就要让学生不受约束地自由探索。这种观点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符合教学实际,也无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3.不要期待学生能解决学术问题

有些老师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老师确定课题,学生根据课题要求查找资料,进行论证或探索发现,提出新观点,阐明新主张。如果这样的话那就是做论文而不是探究性学习了,而且这样也会对大多数学生形成思想压力,也就违背了“探究性学习”的初衷。探究性学习首先是“学习”,只不过这种学习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主动性”,是老师引领方向,学生自主充实学习内容的过程,是为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汲取”的过程。当然,当学生养成了探究性学习的习惯之后,提出不同见解,甚至独创理论都是可能的。

五、结语

就像“再好的教育方法都无法适应所有的孩子”一样,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同样的教育方法可以把有些学生培养成天才,也能把有些学生送进地狱。因此,不管理论有多强大,也不管模式有多好,“探究性”教学理论也好,实践也好,只能被当做“理念”去对待,决不能照搬;只能根据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内容、不同教学对象制定不同教学策略,而且随着教学的深入和各种因素的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要用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思维来指导探究性教学和学习过程。

注释:

[1]罗耀华,柳春燕:《<语言学概论>课程创新教学尝试》,高等函授学报,2006年,第2期,第57-61页。

[2]孙洁菡:《<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实证研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191-193页。

[3]闫文军:《MOOC与大学的理性应对》,重庆高教研究,2014年,第1期,第13页。

[4]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彭正梅译,杜威:《民主・经验・教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页。

[6]陈亮,全:《探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天津教育,2002年,第12期,第13-15页。

篇6

一、开展研讨式教学的目标及思路

汽轮机课程研讨式教学的目标:通过实施研讨式教学的改革,探索汽轮机原理课程多元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鼓励学生创新,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促使任课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中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汽轮机课程研讨式教学的总体思路:在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汽轮机原理课程研讨式教学方案及教案等教学文档;然后在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汽轮机原理课程教学中进行研讨式教学探讨和实践。

二、开展课程研讨式教学的方法

1.任课教师应认真做好课程研讨式教学的准备工作。课程研讨式教学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课程研讨的内容、方法、时间、地点、分组情况、要求等。课程研讨的内容要有所精选,要选择那些有利于学生自学,且与工程实际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章节进行课程研讨。为了增强课程研讨的效果,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任课教师至少要在课程研讨开始前一周做出安排。

2.学生进行课程研讨的准备。在正式开始课程研讨前的这段时间,任课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对照要研讨内容,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3.在任课教师的组织下进行课程教学的研讨。课程研讨可分为小组内部研讨和全班研讨两种形式。首先开展小组内部的研讨,此过程由各小组长具体负责。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全班研讨。

课堂研讨中教师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向学生说明回答问题正确与否都没有关系,关键是重在参与,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研讨氛围。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和控制学生课堂研讨的方向,一旦偏离研讨内容要及时给以纠正。再者,对学生研讨中出现较大分歧的问题,教师要给以正确的解释和说明。

4.课程研讨教学总结。任课教师应对研讨过程进行较为全面的记录,并在课程研讨结束进行总结。例如:对课程研讨总体情况进行概述,对课堂研讨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

5.课程研讨教学成绩的评定。教师应事先将课程研讨教学成绩评定的方法和标准告诉学生。成绩评定时,考虑的因素要尽量周全,除教师主导外,还应考虑研讨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特别关注课程研讨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同学。

三、汽轮机原理课程研讨式教学的实践

1.选定课程研讨内容。根据汽轮机原理[3]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确定了每章中选择一节内容进行课堂研讨,每次研讨的所用时间为2个学时。

2.学生分组情况。将全班学生分成主讲组和提问组。每个小组确定了一名小组长,主讲组还要确定1名主讲人。由于一学期要开展多次课堂教学研讨,所以规定主讲组和提问组是轮流替换的。

3.向学生下达课程研讨提纲。教师编写课程研讨提纲,并提前一周将要研讨内容布置给学生。课程研讨提纲主要包括:课程研讨的主要内容、时间分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指定的有关参考文献、考评方式等。下面以汽轮机原理教材[3]第三章中的一节内容“汽轮机滑压调节”进行说明,课程研讨提纲如表1所示。

4.在学生准备阶段,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答疑。教师将课程研讨任务布置完毕后,学生开始准备相关课程研讨资料。我们要求各小组长组织和安排好本小组学生的自学工作,按时在学校开通的网络教学平台上与教师保持密切的沟通,学生有问题时可以随时在教学平台上与教师进行交流,学生之间也可在教学平台上进行讨论和互动。

5.课堂研讨。汽轮机原理课程教学研讨时,我们安排了一位学生进行专门记录。首先教师对课堂研讨教学的程序、要求做一个总体介绍,然后开始课堂研讨。课堂研讨分两个阶段:小组研讨和全班研讨。第一阶段为小组内部研讨和交流,每小组在各自小组长的主导下进行相关内容的讨论,此阶段时间为25分钟。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长向教师上交小组讨论情况记录。接着进行班级讨论。班级讨论时,首先主讲学生上讲台讲课,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提问、回答和争辩。一般情况下,上台演讲小组成员回答其他小组成员所提出的问题;当然,被提问小组成员若回答不出来所提出的问题,其他小组成员也可进行补答。

6.考核方法。汽轮机原理课程研讨式教学的成绩,主要根据课程研讨时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正确性、主讲人的讲课情况、每组学生的参与讨论的热情等来确定每小组的得分。每小组得分由教师给定的成绩和学生给定的成绩两部分组成(学生给定的成绩由所在小组组长负责统计,但本组学生不得给本组打分),比例如表1所示。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各小组得分的基础上,再根据课堂讨论记录和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的参与情况等,给出全班每位学生的相应成绩。

篇7

1前言

环境问题近年来一直是全球热点问题,环境科学涵盖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技术理论和方法指导,该门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也一直受到环境相关专业的重视。但环境科学概论教学仍存在教学方法落后、内容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教学效果不佳,也无法全面地反映其科学内涵。为提高教学效果、紧跟学科发展步伐,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研究前沿科技和热点,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环境科学概论教学效果。

2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现状

环境科学的高等教育虽然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在环境科学概论教学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没能发挥该学科应有的作用。

2.1教学内容落后

由于环境科学相关研究发展飞速,前沿热点实时变化,而教科书从修订、审批到最终通用,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因此教材很难紧跟科学前沿实时更新。一般来说,环境科学概论的教科书会用大多数篇幅介绍基础理论知识,极少涵盖近几年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应用。教科书的局限性导致学生通过教材学习的只是理论知识和针对过去的环境问题的分析及技术方法,教学内容相对落后。

2.2教学形式单一

环境科学概论包含许多基础理论知識,且如上文所言,教科书的内容局限落后。在这种前提下,仍存在许多教师采取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单方面讲解理论知识,而不进行扩展和应用。学生面对枯燥无味的课堂,难以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甚至会产生学生自学教科书的现象。在形式单一的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仅为纸上谈兵的理论,学生无法及时有效的了解其科研应用,也没有掌握该课程涉及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的教学,也会影响毕业生质量。

3在教学中引入科技成果的途径

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环境科学问题也日渐增多,如雾霾、全球变暖、海洋污染、土壤污染、食品安全、工程三废排放等。但同时,不断涌现的环境问题也推动了环境科学的发展,大量科研人员投入到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中,研发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为环境科学领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新案例。教科书存在难以及时更新的局限性,考虑到教科书的严谨性和受限制的信息量,也很难选择涵盖哪些案例和技术更为合适。因此,教师需要成为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的主力。

3.1紧跟学科发展方向,关注科研动态

时刻关注前沿,了解学科发展情况和热点,是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之前需要做的准备。唯有多关注前沿动态,教师才可能选择合适的、前沿的学术成果补充进原有的知识体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够通过讲解并探讨案例,促进学生实践水平的发展。例如教科书中有关“伦敦烟雾”的叙述部分,教师可以补充中国治理雾霾的有效技术和措施,以及国内外对治理大气污染问题的新技术、新理论,同时还可以对几次重大大气污染事件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清楚大气污染问题的实质和严重性,也有助于他们了解国内外科学研究者解决这类问题时的思路。

3.2传统知识体系穿插前沿科研成果

传统知识体系所包含的理论知识仍然是学生需要深刻理解的主要内容,引入科研成果归根结底也还是为了让理论知识不止存在于纸面,而能成为学生日后解决相关问题时的有力工具。因此教师实际是在原来的教学计划中穿插介绍科研成果,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避免单一的“照本宣科”打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传统知识体系中与最新研究进展有较大断层的内容,教师用科研前沿进行补充和完善,或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学习到更新后的更为实用的内容。教师讲解环境科学前沿领域的案例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探究。通过剖析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8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许多高校相继实行了选修课制度。选修课的广泛开设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选修课的建设和完善成为高校教学改革深化的重要环节[1]。《复合材料概论》课是材料类非复合材料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扩充知识面,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其创新精神,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初步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直接提升学生的竞争力、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门选修课,《复合材料概论》课的特点是知识量大,内容繁杂,且课程内容涉及有机材料,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差异性较大,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由于是选修课,课程名称是“概论”,学生往往重视程度不够;其次,课程内容多,课时量少,无法将知识点展开讲,加上学生没有相应的基础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深入,不知道如何理顺知识体系,对有些关键知识点难以理解,有些无所适从;课程内容多为陈述性的内容,缺少以核心理论、定理、公式等为背景的知识体系,计算的东西少,叙述性的内容多,使得教师的授课很容易陷入平铺直叙的乏味陈述中,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复合材料概论》课程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

《复合材料概论》课的特点是内容多,目前选用的教材包含17章内容,按照学校关于选修课教学课时的规定,配备课时数已经达到64节的上限。根据学科特点,课程组大胆创新,积极改革,除保留出4个课时进行复结外,把其余60课时分为两大部分,其中课程教学40个课时,科研实践20个课时。但是在40课时内很难完成全部“基本内容” 的课程教学任务。为此我们对教材章节进行结构上合并处理和内容上的归纳优化,处理后的内容仅保留绪论、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复合材料的界面、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水泥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和混杂纤维复合材料等十章内容。此外在实用、实际、实效原则的基础上, 大胆地删掉一些过时的、落后于目前材料发展水平的旧知识, 引入材料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地、有选择地补充最新研究成果, 使教学内容处于动态的优化过程中。

在20课时的科研实践中,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做最有效的培养和锻炼,结合自身的科研课题, 积极吸纳学生参与, 由老师提出研究项目, 学生选择课题确定后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按方案完成实验、发表科研论文。这种方式在科研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要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以往满堂灌的做法,摒弃注入灌输、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实践中,课题组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主动的学习。首先帮助学生理出知识脉络, 做到杂而不乱。在本课程的绪论部分, 就帮助学生整理出知识的脉络,告诉学生《复合材料概论》课程中的每种材料学习过程中都有一个知识结构, 那就是材料的成分、材料的结构、材料的性能、生产工艺、技术性质及应用。在分章节讲授每种材料的具体内容时, 有意识提醒学生对上述知识结构进行自我的理解和把握,样经过前几种材料的讲授, 学生基本上就可以形成对知识结构体系整体的认识和把握能力。

另外,大学课堂教学的特点是信息密度大、内容高度抽象, 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努力发掘学科本身的理论魅力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重视非智力心理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要让学生在听课中充满激情, 教师自己在讲授时就要充满激情。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深入钻研本门课程的理论和应用, 以及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背景。教师钻研得越深入,就会对自己所教的这门课程越有感情,就越能深入揭示这门学科的思想魅力和理论力量,并以此去感染学生,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探求欲。

(三) 教学手段的丰富。

对没有工程经验、甚至对某种材料没有任何感性认识的学生而言, 在教学活动中大谈特谈该材料的性质如何, 怎么检测和使用, 他们只能根据想象来理解, 然后把教材的内容死记硬背, 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不太理想。多媒体投影教学在这个方面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利用制作好的课件, 不但可以使学生看到材料的照片、试验仪器的样子, 而且可以将一些材料应用过程中的图片介绍给学生,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复合材料的应用效果。

(四)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核是检查、评价学生水准和才智的一种方法, 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它可以检测学生对所学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掌握知识的情况, 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式中考试是作为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 考试成为了教师手里一根重要的指挥棒, 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也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考试后关心的是分数, 导致学生只看重考试的结果, 成绩成为学习的目的。最近几年,对《复合材料概论》这门专业选修课,我们采用综合考核, 灵活应试的办法来测验学生掌握这门课的水平。除期末考试之外,象课堂发言和讨论、书面作业和科研小论文都作为成绩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多样化的考核手段的内容包括加强课堂提问、 加强平时考核、叙述自己的对课题的认识、加强期末考试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有效性等

三、结束语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170-02

《政治学概论》作为政治学类和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性必修课,往往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具有为该专业的本科生培育政治学兴趣、奠定政治学理论基础和认知框架的目的与重要功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缺乏学术思维的训练,对所授内容的接受感知与课程的教学要求往往相差甚远,普遍存在学习困难。

一、《政治学概论》的学习困难

(一)学生受应试思维影响,学习中缺乏学科意识

学生往往把《政治学概论》看作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延续,在学习思维上也沿用了以往的应试思维。最明显的表现是学生习惯在学习中追求一字不差的唯一标准答案,对教材介绍的同一名词的不同定义,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往往缺乏独立思考,无所适从。甚至要求教师提供练习册,通过题海战术来应对考试复习。这种应试思维严重影响了学生以学科意识来整体把握《政治学概论》课程的内容体系,奠定政治学理论基础和认知框架,造成学习的困难。

(二)学生学习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存在困难。

《政治学概论》往往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同时,使用的教材大多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学习理解抽象概念和理论会有一些困难和挑战。往往是名词听起来熟悉,但却不能准确表述与理解,如“政治、国家、权力”等。对政治学中的基础理论,特别是某一理论的不同观点,如“民主理论、国家理论”等往往是似是而非,不知其所以然,更谈不上用其概念与理论分析现实政治问题。[1]

(三)学生课外阅读政治学经典著作存在困难

阅读经典著作是人文社会学科入门非常重要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提倡学生不要囿于教材,要阅读经典著作。但政治学经典著作多数来源于西方学者,无论是内容体系还是理论分析逻辑,抑或行文表述都令学生觉得艰涩难懂,难以坚持。例如《政府论》、《学术与政治》,还有马列经典原著等都不是大一新生能够轻松读懂的著作,单纯强调学生阅读经典著作,不仅无助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反而加深了学生认为政治学是一门枯燥、难懂的课程的刻板印象。[1]

(四)学生自主运用理论分析现实政治现象存在困难

《政治学概论》教材由于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并囿于篇幅,往往限于简单介绍理论的主要观点或是简单得出结论。表现为作者在论证观点时仅仅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的思辨与价值判断等传统的规范手段,缺乏以令人信服的事例、数据等事实资料作为观点的支撑,懈于进行田野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未能及时反映政治生活中的变化。虽然教师常常运用“讨论法”、“案例法”等去弥补教材的不足,但学生往往还是难以信服结论,更难以自主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

二、《政治学概论》的教学建议

上述学生在学习政治学中存在的困难,既涉及到中国政治学研究发展的问题,也涉及到政治学的教材建设的问题,但笔者主要就教学中的应对学习困难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是课程讲授中应凸显学科意识与学科研究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一)教学体系安排应凸显学科体系的完整、独立,帮助学生建立学科意识

政治学的知识体系庞大丰富,《政治学概论》课程到底应该涵盖哪些基础性政治学知识呢?为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政治学概论》的基本框架及其独立的学科地位,需要对其内容进行分类,进而明确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2]而且这不仅仅是在导论课给学生做一次性的介绍,教师应在每一章节的课程讲授中起到“串珠成宝”的作用。以政治内容可分为实体、观念、活动三个方面为线,根据所选教材的分析框架,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系统把握政治学概论的课程内容,而不是通过“背多分”的应试方式来获得概念或理论观点。

(二)理论教学过程注重学科研究方法的介绍与分析

关于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往往是导论中的一节内容,但这远远不能让学生掌握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更不足以让学生自主运用这些学科方法去学习、研究。学者们的理论成果是通过一定的学科研究方法得出来的,教师进行理论分析也运用了一定的学科研究方法,但是,如果我们疏于介绍与分析方法的使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以接受知识性内容为重,以方法的学习与运用为轻。就如大厨端出美味佳肴,食客能品尝到食材,却不懂炮制方法一样。师生之间的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亦要授之以渔,因此强调理论教学过程注重学科研究方法的介绍与分析。如:在讲授历史上“非政治观”的内容时,需要对每一思想家的历史背景、经济地位、阶级地位以及历史地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不同政治观的合理性、局限性进行辩证分析,作到有理有据、全面客观,可以向学生介绍综合运用到的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

(三)构建互动课堂,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

构建互动课堂的方式,已经有很多学者作了有益尝试,提出了“引导讨论”式、启发式、辩论式、师生角色互换式等,这都值得我们在课堂中学习应用。值得重视的是,构建互动课堂不能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的生动性、有趣性,更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提高学生的明辨、批判和创新等思维水平。例如,在介绍了非政治观与政治观之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政治的概念,可以鼓励学生对不同的界定进行发言,讲出自己赞同或者反对的理由。在涉及到观点评价的讲述时,还可以让多个同学针对彼此的看法进行发言,以更深入明了观点的逻辑。“述议”能力的锻炼,能够培养学生在表达思想观点时拥有清晰的概念、严密的逻辑、有力的论据和明确的观点,这十分重要。“凭借这种思维,在了解必要的预备知识后,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热点话题,就能够独立思考并得出正确结论;对于社会上的种种争论,也能够给予恰当评价。”[3,4]

(四)教师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课堂教学效果的取得与巩固,少不了课外学习的配合。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第一,推动主题阅读,夯实理论功底。阅读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理论思维能力的基本载体。针对学生阅读经典的困难,教师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少而精地选择一些经典的章节,先教师导读再学生阅读;另一方面也可以以学科发展前沿与中国政治热点、难点为依托,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还可以通过举办“两会精神我解读”、“读书笔记大赛”等常规性的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为学生提供阅读交流、提高的平台;也可以以读书笔记、小论文等作为作业形式与学生考核方式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

第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推进课外学习。一是利用多种网络形式建立师生的课外互动。微博、微信、QQ群等多种网络形式为师生课外的提问答疑、讨论交流、分享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关键是教师在网络交流平台中要起到组织者的作用,除了答疑与分享资源,要善于抛出问题、引起讨论、适当总结,营造活跃、热闹的学习讨论、交流的氛围。二是充分利用《政治学概论》精品课程等教学网络资源,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等,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的参考资料,通过题目等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三是利用政治学学术网站与名家博客等网络资源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高质量的资源。如“选举与治理网”、“中国政治学网”、“中国政治学研究网”、“中国农村研究网”、“共识网”、“爱思想”等学术网站吸取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信息等,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及时了解到学术界的新成果和新动向。一些学者、专家在自己博客中的精湛论述往往就是政治学中的理论难题与现实难题,可以从某种程度弥补教材未能及时反映政治生活变化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政治现象的能力。

三、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虽然学生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学习困难,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是由教师根据自身的授课风格、所拥有的资源和学生的能力与专业要求等的不同,依据课程的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减少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间的差距,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也需要做好备课工作,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使政治学概论课程变得生动有趣,不再抽象难懂。

参考文献:

[1]唐睿.关于《政治学原理》教学方法改进的分析[J].世纪桥,2012,9(248).

篇10

摘要:在进入21世纪的新时期,我国的经济在迅猛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市场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文章以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索,从而达到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创新

一、引言

“我国环境科学专业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广泛研究领域和丰富教学内容的学科。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环境科学专业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适应社会及环保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急需探索出培养创新专业人才的路径,强化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以社会及行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是为适应轻化工行业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需要应运而生的,在近20年的办学过程中,该专业始终以社会及行业发展需要为目标,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逐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体系,适应行业发展对人才能力培养的需要。专业创办以来,坚持理论教学、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学原则,在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突出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生产实习中,系、教研室主任和科任老师带队,深入现场指导,使学生在现场教学中学到了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专业性,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一)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作为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实施体系,课程体系建构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能够促进学生在常规学习中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积极实践,锤炼自身,适应专业发展要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既要包含体育、外语、人文社会科学等通识类学科,又要包含生态学、环境监测与分析、分析化学等学科专业课程;既要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又要有集中实践环节;既要有必修课程夯实专业知识,又要有选修课程,给予学生根据兴趣、特长与未来发展方向实现个性化发展的机会与平台。此外,课程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不断调整课程结构,随时增加或者删除科目,突出学校专业特色和市场引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二)重视专业课程设置

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本专业开设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专业基础课包括:电子电工、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环境学导论、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实验、环境化学、环境化学实验、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地学、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专业方向课分为两个方向——环境工程方向和环境科学方向。其中环境工程方向包括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质量评价、创新创业基础;环境科学方向包括环保设备的设计与应用、饮用水处理工艺与工程、环境法学、创新创业基础。学生可以根据的自己的爱好和规划选择除“创新创业基础”之外的任意三门专业方向课程。

(三)重视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让学生通过参加环境保护方面的实际工作,检验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了解书本知识与实际生产需要的联系与区别,体验自己所学知识的局限性和实际工作所需知识的多样性,从而提高其学习专业知识的自觉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为其将来参加工作、选择就业方向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将生产实习的时间延长为一个学期,学生就有将近半年的时间到生产第一线,提炼知识、拓展视野、锻炼能力。这充分体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思想,强化了学生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为其毕业论文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探索出一种校企联合、合作育人的有效模式

1)校企联合,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过程中,邀请相关产业、行业技术人员和校内专业教师组成“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共同研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制订与生产实践需求、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通过校企联合,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对部分课程进行合并和增删,以适应专业技术的提升和行业发展需求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2)校企联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聘请环境工程行业及知名企业的总经理、高级技术主管、核心研发人员来学校对学生进行学术报告、专业讲座、专业教育、理论授课,带来最新的行业发展信息,使学生及时掌握专业发展的动态与市场需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聘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3)校企联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按照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在企业内建设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实践过程中,企业和学校共同确定实践岗位与课程体系,安排实践指导老师,出具实践鉴定报告,接受或推荐实践学生就业,较好地保证了实践教学效果。4)校企联合,共建人才培养信息反馈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信息反馈机制。在人才培养需求上,企业及时将市场需求动态反馈给学校,校内教学及时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对教学内容不断进行调整;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考核与评价标准,在学生学习期间对学生进行动态考核与评价,切实保证实践教学效果。5)校企联合,共建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环境工程专业除了设立校内奖学金,还广泛设立企业奖学金,校企联合共建人才培养激励途径。

(二)强化专业实践模块

作为紧跟时代潮流发展、不断动态变化的应用学科,环境科学时刻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不论是在生态发展层面、学术层面、企业实践层面,抑或是高校教学层面。因此,环境科学教学应当紧跟发展潮流,注重专业实践,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参与实验室、实习、实训,得以锻炼和提高。首先,强化专业实践模块,可以引入项目化教学,学生在课程中能够根据某一相对独立的项目展开学习,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其次,可以组织技能比赛、开设校级科研项目,一方面能够替代传统的作业训练,另一方面,专业的评审队伍和结果能够使学生得到反馈、取得更大进步。

五、结语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全国高等教育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环保人才,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要进一步优化,构建具有應用型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环境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科研成果在环境科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初探论文

摘要:在环境科学概论实践教学中引入科研热点知识和成果,能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的欲望的同时,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应用能力。通过环境科学概论课堂教学中引入科研成果的经验介绍和实例分析,本文总结了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的应用方法,为环境科学教学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研成果;环境科学;教学;途径

1前言

环境问题近年来一直是全球热点问题,环境科学涵盖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技术理论和方法指导,该门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也一直受到环境相关专业的重视。但环境科学概论教学仍存在教学方法落后、内容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教学效果不佳,也无法全面地反映其科学内涵。为提高教学效果、紧跟学科发展步伐,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研究前沿科技和热点,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环境科学概论教学效果。

2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现状

环境科学的高等教育虽然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在环境科学概论教学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没能发挥该学科应有的作用。

2.1教学内容落后

由于环境科学相关研究发展飞速,前沿热点实时变化,而教科书从修订、审批到最终通用,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因此教材很难紧跟科学前沿实时更新。一般来说,环境科学概论的教科书会用大多数篇幅介绍基础理论知识,极少涵盖近几年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应用。教科书的局限性导致学生通过教材学习的只是理论知识和针对过去的环境问题的分析及技术方法,教学内容相对落后。

2.2教学形式单一

环境科学概论包含许多基础理论知識,且如上文所言,教科书的内容局限落后。在这种前提下,仍存在许多教师采取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单方面讲解理论知识,而不进行扩展和应用。学生面对枯燥无味的课堂,难以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甚至会产生学生自学教科书的现象。在形式单一的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仅为纸上谈兵的理论,学生无法及时有效的了解其科研应用,也没有掌握该课程涉及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的教学,也会影响毕业生质量。

3在教学中引入科技成果的途径

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环境科学问题也日渐增多,如雾霾、全球变暖、海洋污染、土壤污染、食品安全、工程三废排放等。但同时,不断涌现的环境问题也推动了环境科学的发展,大量科研人员投入到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中,研发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为环境科学领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新案例。教科书存在难以及时更新的局限性,考虑到教科书的严谨性和受限制的信息量,也很难选择涵盖哪些案例和技术更为合适。因此,教师需要成为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的主力。

3.1紧跟学科发展方向,关注科研动态

时刻关注前沿,了解学科发展情况和热点,是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之前需要做的准备。唯有多关注前沿动态,教师才可能选择合适的、前沿的学术成果补充进原有的知识体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够通过讲解并探讨案例,促进学生实践水平的发展。例如教科书中有关“伦敦烟雾”的叙述部分,教师可以补充中国治理雾霾的有效技术和措施,以及国内外对治理大气污染问题的新技术、新理论,同时还可以对几次重大大气污染事件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清楚大气污染问题的实质和严重性,也有助于他们了解国内外科学研究者解决这类问题时的思路。

3.2传统知识体系穿插前沿科研成果

传统知识体系所包含的理论知识仍然是学生需要深刻理解的主要内容,引入科研成果归根结底也还是为了让理论知识不止存在于纸面,而能成为学生日后解决相关问题时的有力工具。因此教师实际是在原来的教学计划中穿插介绍科研成果,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避免单一的“照本宣科”打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传统知识体系中与最新研究进展有较大断层的内容,教师用科研前沿进行补充和完善,或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学习到更新后的更为实用的内容。教师讲解环境科学前沿领域的案例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探究。通过剖析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1

1.引言

遥感是现代空间信息学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作为一种高效能的探测、获取、分析和处理空间信息的先进手段,广泛应用于土地管理、城市建设、林业、环境、农业等各个部门[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我国各高等院校都相继开设了遥感课程[2]。《遥感概论》课程主要介绍了遥感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是我国高等院校地学类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高等学校地理学类教学分委员会2004年工作会议把《遥感概论》和其他六门地理学基础课定为地理学类有关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3]。遥感技术快速发展对遥感概论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在分析信阳师范学院遥感概论课程教学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条件及教学目标,对遥感概论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

2.高师遥感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院于2001年开设遥感类课程,并将其列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我结合多年来遥感概论课程教学,发现课程的教学与用人单位对遥感技术工作的需求不能很好地衔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教材相对快速发展的遥感技术滞后。

我校各专业采用的《遥感导论》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1年出版后至今未修订再版,除部分印刷错误影响学生学习外,对近年蓬勃发展并广泛应用的QuickBird卫星影像、高光谱遥感技术等遥感探测技术和方法涉及较少,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另外,实验教学中我们采用国际先进的ERDAS IMAGING软件,但与遥感图像处理配套的上机实验教材缺乏,需根据本校实际进行编写,同时目前实验教学中所用数据主要为Landsat和Spot影像,而缺乏社会应用较广的雷达影像、QuickBird等卫星影像。

2.2各专业教学内容不同往往顾此失彼。

我院三个专业文理兼收,学生基础不同,预备知识普遍欠缺,教师在54个学时内既要讲明理论、补充遥感技术前沿发展又要开展实验课程教学,实属不易。且遥感技术已列入高中开设的地理选修课,自然灾害与防治和城市规划与生活等课程也用到遥感技术,这对高师地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仅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开设了为期一周的遥感综合实习,实践课程偏少,难以提高各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

2.3教学手段相对单一。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准备全部实践材料,详细讲解,全程示范,学生按照指导书和教师要求按部就班模仿操作,实验过程中师生互动少。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习方式,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学生对实验指导书过度依赖,提高实践能力无从谈起。另外,目前考核仍以笔试成绩主,教学制度不够灵活,特别是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制度和评价相互脱节。

3.遥感概论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3.1研究教材,构建科学的遥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遥感技术是一门新的学科,新理论、新方法、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出现,要求教材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补充新知识,以适应学科及社会对遥感人才的需求。遥感实践教材的建设一方面教材必须针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具有较高的专业针对性。同时,要有别于其他理论教材,重点突出应用技术的特点。另一方面教材要围绕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主线,注重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规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遥感概论》教学中,教师要综合国内外已有的遥感实践教材,分析比较各种教材的特色及其不足,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学生未来就业,以及遥感人才的基本要求,以新的理念构建一套内容体系和结构相对合理、能反映出学科水平和发展趋势的、适应高师院校自身特点、开放的、科学的遥感实践教学内容教学体系。

3.2适当增加课时,完善和更新教学内容。

遥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在遥感课时总量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协调好高师地理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是高师院校面临的挑战。由于我院各专业文、理兼收,学生基础不同,理解遥感基本理论存在困难,在课堂上授课教师可结合Q ickbird卫星数据在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等科研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遥感理论。另外,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课程网站,提供新型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平台,挖掘教学科研资源,开展教学互动,扩展学生学习的空间。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反映要求增加遥感实践课时,这说明学生对新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若适当增加实践课时,有助于开展综合型和研究型实验的多层次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以适应我国遥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3.3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多样化,实现实习单位专业化。

在教学过程中为克服遥感实践课程教学课时不足,增加学生对遥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可开展读书报告、学年论文、野外调查等课外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进行简单的研究,与课堂教学形成互补,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另外通过学校、院系和个人广泛联系遥感专业高等院校和应用型实习单位,如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等。建立双导师管理机制,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实习单位的科研、开发和生产工作中,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锻炼学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结语

遥感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结合多年来高师院校遥感概论课程教学,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索,提出了适合本校实际的遥感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遥感概论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实际不断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白淑英,沈润平,王莉等.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实习教学环节改革[J].中国奥创新导刊,2009,(26):174.

[2]梅安新,彭望禄,秦其明等.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