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12: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音乐教育文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965―1966年,CBDNA做了大量的工作来挑选优秀的保留曲目,在1961―1966年经常演出的曲目中,确定了234首不同风格的作品,其中136首乐曲为原创管乐合奏音乐,98首乐曲为改编、改写乐曲;在最经常演出的31首乐曲中有21首是原创管乐合奏音乐。调查者将这一结果发表在1970年的“管乐队研究期刊”(The Journal of Band Research)上。
1971年,美国CBDNA大会作为推荐,列出了一个已经出版了的乐谱的清单,这一曲目单由318首乐曲组成,包括了各种风格和类型的乐曲;其中除了4首作品外,乐队编制都是标准的音乐会管乐队编制形式。
音乐史学家、指挥家达威德・维特怀尔(David Whitwell)对管乐音乐文献的收集、整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用了6年的时间,将17―20世纪的127位音乐家的管乐音乐列出目录,这项工作给指挥家选择乐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便于发现这些伟大的作曲家的优秀作品,也会使音乐学界更为深入地关注和了解管乐音乐。1980年,乐器演奏家杂志(The Instrumenlist)将这些文章收集成册出版发行,书名叫做:《管乐音乐的新历史》(A New History of Wind Music)。
菲德里克・芬内尔作为指挥家、教授、CBDNA的主席,自20世纪70年代起一直在美国的两份管乐学术期刊上推荐优秀的作品,这两份刊物是:《乐器演奏家》(Instrumentalist)和《管乐指导者指南》(BDGuide)。他推荐的作品主要集中在20世纪前期至中期,成为20世纪管乐合奏音乐文献的基础文献。
二、挑选优秀保留作品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绩
从大量的管乐音乐文献中挑选出最重要的作品这一工作提到了日程上。1973年,一项持续了5年的博士课题研究在美国依阿华大学开题,这一研究结论长达数百页。研究者试图从大量的管乐音乐文献中确立重要的、艺术性的选曲。挑选的范围是:包括打击乐器在内,乐队由10件乐器以上组成,要求是乐队合奏作品,需要指挥参加演出,共选出1481首作品。研究者选择了312位指挥,请他们提出10名管乐合奏音乐指挥家,要求这些指挥家是持续地演奏艺术性的、有价值的、值得赞扬的管乐合奏音乐的表演者,在评价管乐合奏音乐上是最受尊敬的。这些指挥家均来自美国著名大学和音乐学院。研究者将1481首作品目录送至这20位大学教授、指挥家,请他们根据十项原则列出具有较高艺术性的、有价值的曲目系列。
这项研究的结果是共有314首作品被挑选出来,其中158首作品使用的是标准的管乐队编制,156首作品是挑选、组合起来的乐队编制,原创管乐音乐得到了最高的评价与推荐。笔者认为,这项研究结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第一是填补了管乐艺术门类的研究空白;第二是研究范围广,历史时间跨度长,作品的覆盖面宽;第三是评价标准规范、准确;第四是选用的专家得当;第五是研究方法正确,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学术价值。这项研究也从正面确认了管乐音乐的艺术地位,提出了许多世界一流作曲家的管乐音乐作品,标志着艺术管乐音乐的成熟与完善。
辛辛那提音乐学院的罗伯特・霍恩亚克(Robert Hornyak)主持了另一项对管乐合奏音乐保留曲目的研究,在对1975―1982年之间的四年制本科大学,和既有本科又有硕士、博士文凭的大学的管乐团所表演的节目中挑选演出频率最高的曲目,在几百场音乐会的节目单中他挑出了24首最经常演出的曲目,其中有20首是原创管乐音乐作品,4首是改编、改写作品。该研究者发现,在仅有四年制本科学位的学校里倾向演出苏萨的作品,而具有硕士、博士授予权的学校则更倾向演出葛瑞格的作品,并且愿意选择较大规模的乐曲。从曲目的选择来看,笔者发现这一组乐曲更为看重演出效果,但是许多重要作曲家的作品未能进入这一曲目单。
几年以后,理查德・K.费兹(Richard K.Fiese)主持了另一项研究,他给美国和加拿大的930所大学发出了调查报告,要求被调查者根据提供的曲目单提名共计103位作曲家的260部作品,要求这些大学管乐队提供在6年里这些曲目的演出情况,并对乐队的编制形式做了调查与研究。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1987年秋季的“管乐音乐研究期刊”(Journal of Band Research)上。在这一研究成果中对“管乐合奏团”(Wind Ensemble)、交响管乐团(Symphonic Band)、音乐会管乐团(Concert Band)的水平与演奏的音乐类型做了一下分析,认为:这份调研似乎表达了一个较为模糊的观念,即:管乐合奏团的音乐规格要优于交响管乐团,交响管乐团的音乐规格要优于音乐会管乐团。在对这份研究资料进行评估时,费兹表达了与霍恩亚克相近似的观点,即:指挥和演奏者更愿意选择一些音乐会效果好的,较为通俗的作品。
1992年,美国西北大学的另一项博士课题研究复制了1978年欧斯特凌(Ositling,Jr.,Acton)的研究。研究者吉尔伯特(Jay W.Gilbert)请356位大学管乐队的指挥推荐了20名指挥家,将1261部作品目录发给他们,请他们推荐优秀的管乐合奏音乐作品。最后得出了一份20世纪90年代西方管乐合奏音乐的优秀保留曲目,并向指挥和乐队推荐。列在最前面的乐曲有73部,在这73部精选出来的管乐合奏音乐中,9部作品作于1900年以前,27部作于1900―1950年,37部作于1950―1985年。吉尔伯特在做完这项研究后认为:所挑选出来的191部作品提供了基础的高质量的管乐合奏音乐文献,这一系列作品在艺术价值和质量上不低于任何其他音乐表演传媒。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音乐课堂情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度,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活跃的思维。而欢快的课堂气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果。教师应该在生活中多注意相关音乐教学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对音乐素材进行认真的研究、筛选,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选取音乐素材。教师可以利用动画、音乐、视频等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出符合学生特点的、生动活泼的音乐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比如在歌曲《大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提前制作一组动画,动画中有被猎人追赶惊慌逃跑的小兔,有大鹿透过窗子向外张望的情景。通过动画的演示,能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小兔被猎人追赶慌忙惊吓的心情,在学习演唱歌曲时能够更好地对歌曲中蕴含的情感进行表达。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在音乐课堂中进行互动来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课堂互动能够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因此,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中组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之间互动,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多项互动活动。比如教师可以组织歌唱比赛。在同学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卡拉ok互唱互比,看谁得的分数高。利用学生不甘落后的精神,刺激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拔萝卜》的音乐游戏,由一个同学扮演老爷爷,其他同学分别扮演老奶奶和各种小动物,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表演和歌唱。音乐游戏有效地激发了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音乐课堂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拉近了音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改善了教师传统的教学形式,使音乐知识通过视频和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现代教育技术把学生不容易听懂的知识点,用形象生动的方式和直观的效果展示给大家,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加直观、深刻的理解。比如在讲《新疆是个好地方》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从网上下载一段介绍新疆的风光、物产的短片,并配合《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拉木汗》等新疆民歌,使学生在欣赏新疆优美音乐的同时,对歌曲的创作地有所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歌曲表达的内容涵义,深化对乐曲的理解,明白为什么说新疆是个好地方。现代的教育技术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给小学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把传统的“要我学”转变成现在的“我要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整个课堂教学手段及内容都要为学生这个主体服务,教师组织、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实现高效学习的目的。如在歌曲《小红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智能语音系统。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范唱,让学生欣赏歌曲的同时,熟悉作品的节奏和旋律,理解歌词大意。然后教师使用智能语音教具平台,由学生试唱并使用智能语音软件进行录制,利用软件的对比功能将学生的试唱与原唱加以比较,让学生评价自己演唱时的优点,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原唱反复练习加以修正。在整个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三、合理使用现代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时,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其优势,使其作为提高课堂效率的工具,但不应过度依赖或使用。过度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会使教师的语言行为被多媒体替代,教师成为多媒体的播放者,反而无法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无法实现音乐教学的创新。受到年龄的限制,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生动形象的事物对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但过度使用课外题材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应注意加强引导,防止一些学生沉迷于多媒体课件而忽视音乐课本身的内容。
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学生入校以后,我不急于上课,而是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歌唱出来,并就此对音乐的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借以了解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的程度,根据学生自唱每首歌的内容,我把音乐知识渗透入内向学生提问,对学生的各种回答做一个认真、详细的记录,对基本掌握内容的学生加以肯定及表扬,树立他们的信心,对那些高声歌唱而跑调、节奏不稳的学生,我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那些音乐基础好的同学上课兴趣十足,注意力高度民主集中,充满自信。一些性格内向基础不好的同学非常胆怯,声音很小,老师一提问便满脸通红,低着头怕老师提问,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还有一些顽皮的同学东张西望,搞小动作,并会故意发出怪声引同学发笑,通过两周的学习与观察,我初步摸清了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并为学生划分不同类型,为教学设计和分类指导打下基础。
二、注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任何东西的动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是让对音乐似懂非懂的学生进入正规音乐学习的关键,作为音乐教师,要以生动的语言、标准的范唱、熟练的弹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渴望春天》是我教给初中学生其中的一支歌,不仅要求学生会唱,同时让学生充分理解歌曲,体会歌曲的优美之外,在反复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受到美的感染,激发起学习音乐的热情。
三、建立有针对性的音乐教学常规
由于以往的农村小学缺乏音乐的教学的硬件与软件,学生的音乐课上得比较随意,担任音乐课的教师,一般是本班班主任或者一些兼课教师,所以音乐课常常被占用或者学唱一首歌曲应付,造成学生在音乐课时也就了然无趣应付了事。针对这样情况,我制定了一些教学常规:
1、听着音乐进教室,在音乐室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坐好。
因为农村学生生性比较好动,喜欢一些新鲜的东西,我选择了美国影片《音乐之声》里面的插曲哆来咪。在此之前我专门到书店买回这部影片的光盘放给学生看,学生在故事里面感受到了音乐的欢乐与美好,对里面的歌曲哆来咪感受尤其深刻,这样对于教学常规的落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学生对这首歌曲基本掌握之后,我引导他们理解歌词加上简单的动作,欢快的节奏、朗朗上口的歌词使学生更是得心应手,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为上课打好了基础。
2、根据学生原有的音乐基础设立练声曲
把以往在课堂中一问一答的方式改为以音乐的方式师生问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美好感觉,根据农村学生的音乐基础较差的特点,我设立了以唱唱名为主的曲子,如C大调的音阶从低至高再由高到低。在找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只唱唱名,例如《闪闪的小星星》,在课堂上用约十分钟的时间反复的练习,现在学生已经基本能够掌握唱名了。所以我又新增了F、G、D三个大调的音阶唱名练习,以后我还会按照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设立其它的练声曲。这样会帮助提高学生视唱与音准能力。
3、在学唱C大调的音阶熟练的情况下训练学生的听音能力。
农村的学生从来没有经过听音练习,所以要从最简单开始,并且要避免枯燥,我目前所定的听音目标是以C大调的la为标准音,听辩do与mi两个音,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教学常规在学生的心理扎下了根,上起音乐课时就会得心应手。
四、针对参差不齐的学生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实情,我根据几周上课的摸底情况,分为优、良、中、差四类因材施教,对于优等生给予充分肯定,给他们更多的空间与自信,课堂上充分“领头羊”的角色,发挥“骨干”作用,既可以认识自身不足又可以增强自信心,学习更进一步,对属中等的学生,我会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根据他们原有的基础,设计可行的学习目标,对进步加以肯定表扬,对基础差的学生,关键在于提高其素质,据我观察,学生基础较差是有多种原因的,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帮助,对未上过音乐课的学生,利用他们的好奇与新鲜发展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进入音乐情境学习,对那些顽皮的学生,通过分组比赛来对他们进行约束,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后,充分发挥好带差的作用,在课上降低评价标准,只要有细微的进步就大力表扬与肯定,树立他们的信心,变被动为主动,对较内向的同学,我设法消除胆怯心理,在课间与他们说话聊天,课堂上注意他们的情绪,给以鼓励的眼神,从而改变他们畏怯的心理,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
五、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音乐课是美育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不同于一般知识性、纯理论性的学科,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给刚入校的学生学习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194-02
本文通过调查,就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希望接受的培训形式、教师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最想了解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教师参加培训以国内的省市级培训为主,有效形式为研讨、教研和搜索网络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几个方面对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的培训进行归纳,以得出适合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的学习状态。
一、教师希望接受的培训形式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教师希望接受的在职培训形式主要包括国内外音乐教育专家讲座、观摩音乐教学公开课、音乐教育论文演讲及点评音乐教育专家评课、进修性质的教学研讨、Workshop工作坊、音乐教育英文文献导读等。数据显示,高于50%的教师认为非常欠缺和比较欠缺Workshop工作坊、音乐教育英文文献导读和国内外音乐教育专家讲座等三种形式的培训。其中,Workshop工作坊属于新兴且效果明显的教学培训模式,它包括多元化的培训形式和内容,在工作坊中能够与多种层次的人员交流学习,因此十分受到高校音乐教师的欢迎。而有关音乐教育论文演讲及点评、观摩音乐教学公开课等培训形式比较单一,更多涉及国内音乐教育的研究情况,虽然仍有教师期待参与,但需求并不像新兴培训形式和涉及外国先进音乐教育信息内容的培训那样强烈。
二、教师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测查了教师对五种常见培训形式的缺乏程度,包括音乐教育基础理论、音乐教育研究方法、音乐各学科教学法、音乐教育多媒体教学技术、国外音乐教育。数据显示,对于不同培训形式的缺乏程度结果存在差异。其中,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的结论中非常欠缺为0、比较欠缺22.89%、一般48.19、不太欠缺21.69、不欠缺7.23。其中认为欠缺的人数比例少于不欠缺的比例,说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的培训适中。而教师希望得到国外音乐教育培训的情况则明显不同,分别为非常欠缺21.69%、比较欠缺28.92%、一般31.33%、不太欠缺8.43%、不欠缺9.64%,说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参加国外音乐教育培训的机会还有待提高,教师对于参加国外音乐教育培训充满期待。
三、最想了解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
通过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柯达伊音乐教学法、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铃木音乐教学法、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和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法六种国外音乐教育体系的调查。结果发现,认为“非常欠缺”和“比较欠缺”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法的比例分别为22.89%和27.71%,明显高于其他五种教育体系,说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最想了解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是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法。位于第二的是综合音乐感教学方法,认为“非常欠缺”和“比较欠缺”的比例分别为7.23%和36.14%,说明教师有机会接触到这一教育体系,但仍渴望深入了解和学习。而对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认为欠缺的人数(33.73)的人数较其他方法而言最低,认为不欠缺的人数(18.07)又相对最高,说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教学中相对普及。
四、教师参加培训以国内的省市级培训为主,有效形式为研讨、教研和搜索网络
参加国内(包括省内)会议的人数占81%,参加省级培训的教师占总数的39.58%,高于国家级和市级培训的总比例。这证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参加的培训以国内的省市级培训为主。75%的教师认为最有效的培训形式为研讨,66%的教师通过教研活动和网络信息了解最新的音乐教育动态。这说明教师参加培训的有效形式为研讨、教研活动和搜索网络。
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调查表明,虽然有37.35%的教师认为当前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学中不太欠缺和不欠缺音乐教育的相关理论,从学生对音乐教育形式的喜欢情况、教师希望接受在职培训的情况可以看出,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
在学生的调查中,学生对音乐教育形式喜欢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音乐活动、优秀音乐教学案例分析、音乐课堂教学设计、音乐教育理论讲授和音乐教学主题讨论,对于音乐教育理论讲授的喜欢程度较低,同时表示不喜欢音乐教育理论讲授的学生仍有13.25%,明显高于其他教学形式。这既说明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认识不足,也说明教师教学中对理论知识教学方法的思考不完善,教学形式守旧,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未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理论学习的兴趣,并未使学生了解理论学习的价值和重要性。正所谓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在日后的研究中我们会对教师的音乐教育理论进行必要的梳理,来辅助音乐技巧的练习。
通过对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希望接受的培训形式、教师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最想了解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教师参加培训以国内的省市级培训为主,有效形式为研讨、教研和搜索网络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我们将展开一系列的讲座和对策,来逐步满足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的愿望,以促进辽宁省高校音乐教育有效、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纯.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M].
[2]特里斯・M.沃尔克.田林译.音乐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李 涛,教授,辽宁省薪金县人,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从事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
李 哲,教授,辽宁省薪金县人,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从事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12-02
想要营造一个有效的小学音乐课堂,就必须要对小学音乐课堂教育教学有效性实施探讨,要求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领域中必须要不断扩宽以及深化有效性。原因就在于小学生自身的身体和心理都没有得到十分成熟的发展,小学生开展的很多活动都会受到大人对其产生的影响,在小学生生活圈子里面最为亲近的就是小学生学校的教师以及小学生自身的家长,因此,对小学生实施音乐教育教学要求家长以及教师进行共同合作以及努力。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些学校对于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并没有一个准确和明确的定位,就当前形势来看,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并没有对我国音乐教育自身的功能有效发掘出来,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自身所具有的艺术性以及特殊性,反而将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和小学教育其他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简单结合,进而将小学音乐所具有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淡化,甚至抹杀,这并不能够符合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自身的根本宗旨,更加偏离了小学教师实施音乐教育教学的目标。
还有些小学校将音乐自身所具有的艺术性忽略,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将音乐教育教学作为一种手段,将音乐所具有的益智以及辅德的功能看成了实施音乐教学的目的。有些小学音乐教师对于音乐教材里面的技能和知识所具有的系统性以及音乐兴趣和音乐能力具有的内在联系不能准确理解,通常情况下,音乐教师都将音乐课堂开展成了小学生的娱乐课程,这样就忽视了对小学生自身全面音乐素养培养的目的,更加忽略了音乐性是音乐教育自身发挥其他作用以及其他功能的根源。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小学音乐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艺术教育价值以及艺术教育功能十分重要的体现就是创造,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同样不例外,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保证演唱激情洋溢,保证音乐雅俗共赏,舞蹈生动活泼,这些活动能够有效激活小学生自身的创作兴趣以及表现欲望。所以,在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不断鼓励小学生不断发展自身的创新思维,激励小学生积极开展自身的创作才能以及艺术个性。与此同时,还要对小学生创新思想来进行及时表扬,最终保证小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在音乐教师教授新歌曲之前,必须要细致和耐心地分析和钻研音乐教材,找出重点以及难点,将那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找出来,在基础训练过程中将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并且在这一个教授过程中,采取比赛以及游戏等等形式来将音乐趣味性增加。
(二)小学音乐教学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想要鼓励小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充分重视小学生参与音乐教育教学情境和活动,要求音乐教师必须要对活动形式进行精心的设计,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小学生自身参与到历史教育教学的能力。在音乐欣赏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还要根据学生可接受性、心理特征、生理特征以及音乐教学条件,设计出一个有趣以及生动的活动。除此之外,还要通过使小学生进行创作、实施表演、组织伴奏、思考意境、谈感受和体会,以及实施课外研究性学习等等活动,来有效增加小学生参与到小学音乐活动中的积极性,开阔小学生四维空间以及学习思维,最终使得小学生能够发展以及彰显自身的个性。
(三)小学音乐教学要改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一直都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载体,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对于提升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小学学习环境进行改善,加强小学校软件建设以及硬件建设,具有十分现实以及重要的意义。比如说,对于教师自身的环境实施完善,保持小学音乐教室整洁以及清洁,进而为音乐教师以及学生带来一个好心情和好氛围。再比如,通过音乐作品中醒目标语口号以及生动形象的标语口号,来为小学生实施潜在审美教育以及思想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师可以并不知环境的时候加入艺术家的名人名言以及作品展示,这样对于培养小学生自身艺术价值观念起到促进的作用。
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了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接着又从小学音乐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小学音乐教学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以及小学音乐教学要改善学习环境这三个方面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胡 洪. 架起一座通往审美艺术的桥梁――浅谈如何在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14).
[2]方承麒. 插上想象翅膀 创造自由时空――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探索[J]. 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 2007(01).
[3]赵燕萍. 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掌握课堂教学艺术――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02).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85-02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是对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奠定基础的过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也开始加强对小学生的多种能力的培养,加强了对小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等,都是提高小学生的艺术修养的重要课程。在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改进,结合小学生的个性特征,使得小学音乐教育趣味性更高,从而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爱好,挖掘他们的音乐潜力,提高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一、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音乐教育是提高小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小学音乐教育一直受到小学教育的重视,音乐是当前小学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的艺术修养有较大的影响。在音乐教育过程中,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是影响音乐教育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这对小学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十分严重的影响,很多教师的理念还比较陈旧,对各种新技术、新设备的接受度较低,没有意识到新媒体教学的重要意义,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时候就是对各种理论课程进行相应地讲解,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教师讲解,小学生模仿练习,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都不够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素质教育目标为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策略
(一)更新音乐教育观念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主要负责讲解,小学生负责听讲,教师对各种乐理知识进行讲解,播放一些歌曲,让小学生跟着唱,这种模式使得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改变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是提高音乐教育质量的一个方面,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该要加强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改进,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材资源、要对教学工具进行更新。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给小学生更多的主动性,小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各种音乐资源,教师要逐渐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定位,要从传统的教育关系中脱离出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小学生的引导上,而不是对各种音乐知识的讲解上。
(二)进行音乐共享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信息变得越来越多,海量信息的出现,使得信息容易出现爆炸式的膨胀,但丰富的信息也为音乐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丰富了音乐教育素材,使得小学生可以接受到多种形式的教育,接触到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进行了全系的定义,要让小学生发挥主动性,就必须要给小学生提供更多丰富的教学资源。音乐教育离不开各种音乐作品,传媒是一个可以实现相互分享的平台,因此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各种音乐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教师要从各种媒介平台中搜集到更多的信息资源,并且将这些资源传递给小学生,真正实现音乐资源的共享,为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材料,使得小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进行音乐学习,而不是仅仅将学习局限在课堂之上。
(三)培养小学生的兴趣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多小学生对音乐的重视程度也比较低,但是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考试已经不再是对小学生的能力进行检测的唯一的方式,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浓厚的兴趣是提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在激发兴趣的过程中,激励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可以多组织一些课外的活动。
(四)加强对电视媒体的应用
当前音乐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侧重于理论教育,对大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音乐是陶冶小学生情操的一门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不应该只是局限在课堂上,课后的很多时间都可以进行学习,所以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引导大小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可以加强生活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比如电视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传媒载体,小学生也很喜欢看电视,尤其是各种卡通节目,电视媒体上有很多音乐节目,比如动画片中的音乐、音乐频道的节目等,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对电视节目进行观看,从中培养自己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结语
从古至今,人类的生活都不曾离开过音乐,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开设音乐课是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一、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中小学生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负担重,常见的心理问题就是学习焦虑,音乐可以有效地缓解中小学生的负面情绪。音乐教育还可以培养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在音乐教育中,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音乐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需要学生的各个器官来配合,音乐的优美旋律能使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中小学生可以随着乐曲展开想象,锻炼创造能力。在培养注意力的同时,音乐对中小学生记忆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2.有利于中小学生对于音乐教育价值的认识
人们对于音乐的喜好由来已久,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音乐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本质上来说,音乐教育是塑造人的性格和内涵的,通过陶冶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水平。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开展音乐教育为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挖掘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帮助中小学生完善品格个性,丰富精神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有利于中小学生了解音乐教育的价值
第一,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审美能力的提高。审美能力不只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并对情感产生重要的影响。音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通过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来陶冶性情,提升修养,培养审美能力。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与音乐之间产生共鸣提供帮助,为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提供渠道,而这些都离不开审美的作用,因此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审美能力的提高。第二,音乐交流中体现出的社会价值。音乐的交流不受国界、种族和语言的限制,在许多群体性的音乐表演中人们之间是一种互相配合的关系。开展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在课堂中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沟通和学习,还能积极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第三,音乐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价值。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流传于世,这些作品不仅提高了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修养,也是我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表现。开展音乐教育可以增长学生的音乐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本国音乐和世界音乐的发展历程,为我国音乐的传承发展作出贡献。
二、音乐教育的作用
1.有利于人们沟通交流
世界上存在很多国家,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语言、文化习惯各不相同。然而,音乐无国界,美妙的旋律可以使用任何国家的语音进行演绎,可以让全世界的人们更好地交流,对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很大帮助。
2.陶冶情操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很多以前不知道的关于音乐世界的美妙事物,无论是舒缓的音乐还是激情类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舒缓的歌曲可以使我们安定心神,透过歌词和旋律可以探知演唱者当时的心境;而激情类音乐听起来就让人兴奋,觉得干劲十足。音乐可以提高人的欣赏能力,拓展视野,将听者带入音乐的世界里任意遨游,听者的心境也会随之变化,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3.发掘学生的潜能
良好的音乐教育却能够发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即使学生在某一领域没有取得好的成果,但是可以在音乐或者其他方面发现自身的潜在能力,并通过努力最终获得成功。
4.教会学生认知生活
年轻人的世界里,事物没有那么复杂,他们认为事物都是客观的、可以量化的。然而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让年轻人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生活不全部都是客观和量化的,很多事情需要有主观方面的努力。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情感强烈,情绪变化快,而且不够稳重成熟,特别需要通过音乐来陶冶情操,满足他们情感上的需要,使他们对于情感有更丰富和深刻的理解。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养成良好性格有极大促进作用,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235-01
1 小学音乐教育的心育作用
1.1 增强意志
意志力的作用过程就是不断地发出包含指令信息的神经脉冲,直至其最终到达神经末梢而引发行动。音乐则可以通过反复,循环,递进的旋律,逐步增强的音量和音高,渐次加快的节奏和速度,来模拟这种过程。音乐教育过程可使小学生的意志过程与音乐发生共振,从而培养坚强的意志力。例如,反映人类与自然斗争、与命运抗衡的作品可培养小学生坚定的进取心与坚强的意志;高昂的军乐可振奋斗志,增强勇气。
1.2 开发智力
音乐能够协调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发展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性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音乐教育过程一方面可以激发大脑的活力,改善大脑的整体功能,从而在根本上促进智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音乐对情感意志品质的作用,音乐还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情绪智力,为智力的充分发挥创造必要的心理条件。
1.3 陶冶性情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多次重复以后,会在人的心中留下痕迹,与心理活动的节奏融为一体。在音乐的长期熏陶下,小学生的行为模式、生理心理反应模式、心理活动过程的节奏和速度等结构特征,以及思想情感的表达与交流的方式与习惯,都有可能潜移默化地发生某种变化,性格也就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例如,宁静的曲调可令人气息平和、心情安定、反应沉着;欢愉的旋律可使人摆脱冷漠、孤寂的心境,精神焕发而开放合群;委婉、细腻的音调还能驯服粗暴、蛮横的性格。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育在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这应该得到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视,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音乐教育,方能收到明显效果。
2 心育艺术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2.1 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
人们所喜爱的事物往往是他们所熟悉的,这是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音乐亦不例外。音乐爱好是反复强化形成的。一个人所喜欢的音乐,他自然爱听、多听,在长期的重复中得到自我强化,从而形成他的音乐偏好特色。学校是小学生能听到丰富艺术音乐的重要场所,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使艺术音乐成为正常的、自然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成为欣赏艺术音乐的常客。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受到音乐艺术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对高雅的艺术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和爱好。
2.2 尊重小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这是人所共知的真理。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小学生为主体,引导其进行欣赏、娱乐、倾听、表演等主体性活动,并通过小学生的这种主动活动,优化和改善其精神状态。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当使小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活动之中,按自身的心理规律展开音乐心理活动。音乐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只是为这种教育活动提供一种引导和诱因,创设一定的外部条件。为使小学生能主动参与音乐教育活动,应当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和动力。小学生的心理需要是他们参与活动的强大动因,因此,要从其心理需要(包括兴趣爱好、情感需求等)出发,引导他们自觉、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在活动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投入”状态,从而产生发自内心(而不是流于表面)的教育效果。
2.3 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对不同的小学生,实施音乐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都应有所不同,要从对象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孩子们的身心特点和不同孩子的兴趣、特长、身体、嗓音条件、音乐素养、欣赏水平等的不同,因材施教、因材施训。例如,有的孩子喜欢京戏,就可从京剧中选择合适的段子作为其欣赏或练习的素材;有的孩子擅长演奏,就可鼓励和安排他们演奏特定的曲目来进行教育。只有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小学生的音乐陶冶过程才能收到实效。
2.4 循序渐进地导入音乐
音乐教育活动要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为前提,从他们的即时心态入手来实施音乐教育,避免“对牛弹琴”或“听而不闻”。在教育过程中,则要循序渐进,遵循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逐步深入,切忌盲目冒进,急于求成,“欲速而不达”。
2.5 合理选择音乐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改善和优化小学生的心理状态,促进其心理健康。音乐形式与内容的选择、调节的手段和方法的选择都要以此为宗旨,不得起反作用。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选择曲目时要注意上,强烈刺激、噪闹、声调怪异的音乐,过分悲哀、抑郁的音乐,一般不宜采用。这会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2.6 综合采取多种手段
实施音乐教育不能“单打一”,而要充分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和手段,多管齐下,相互配合,和谐统一,产生优势互补、综合协同的效应。不仅音乐这一艺术形式本身的各种要素应当和谐统一,而且还要获得音乐之外的其他条件、手段以及别种艺术形式的支撑和配合,例如灯光(光线)、环境、色调、语言等,以及影视,舞蹈、文学、游戏等形式,以使音乐教育活动不致落入效果单调,枯燥乏味、孤立无援的境地。
2.7 发挥群体效应的作用
有人在场或许多人在一起做,可以促进个人的学习、工作活动效率的提高或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群体效应或共同行动者效应。在这种效应中,凡能促进增量或增质的称为社会助长效应,反之称为社会干扰效应。群体效应是群众情感信息的一种连锁反应。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能更直接、更有效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它的群体效应。我们组织音乐活动时,要注意作品的选择,注意小学生群体之间在音乐爱好方面的影响,使社会助长效应起积极作用,使大家的情绪相互感染,在音乐审美趣味、标准、理想上出现增量或增质现象,抑止社会干扰效应。例如,许多人在一个声场聆听音乐,有时因为听众同时受到乐曲的激发而产生巨大的群众情绪波动。历史上曾出现过无数次这样的事例。1933年斯特拉文斯基的组曲《火鸟》公演,就引起了剧场的骚动。
3 结语
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领导和教师要重视音乐的作用,根据小学生的音乐心理开展音乐教学学习、研究小学生音乐生理和心理发展。小学生音乐心理特征,是为了使我们能够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状况,从他们的音乐审美心理特征出发进行音乐教育教学,遵循和运用音乐教育教学心理规律,提高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学校教师要切实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尊重小学生的主体性,以此为基础采取有效策略,方能顺利完成小学音乐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233-02
目前,国家非常重视素质教育,而音乐教育也成为素质教育的一员,人们早已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过程中,有了巨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较大的"盲区",现状令人甚为堪忧。本文主要分析了此现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我国已经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教育改革尚不深入,改革方针不能很好地落实,甚至有的还将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很多学校还将升学率与教师的教学质量、奖金挂钩,于是利用体、音、美课补习文化课成为农村小学的正常现象。对于学生家长来说,其自身缺少文化,于是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认为考上好的中学、大学是摆脱农村劳作生活的唯一出路。他们只关心孩子语文、数学等"主课"的成绩,把音乐课程当成"副课"而从不重视,更不提倡学生参加各项文体活动。
2.教学资源不足。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基础的教学条件教学就无从谈起。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学硬件投入本身就很紧张,而用在音乐教学设备等资源添置上的资金就更是微乎其微。很多学校连普通的风琴都没有,更不要说专门的音乐教室、专业器材以及现代化教学设施了。因此,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是目前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普遍现象。
3.教师专业能力欠缺。教师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目前,乡村小学音乐教师中有不少并非音乐专业毕业,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学习,甚至很多都是半路出家,能唱几首歌、会一个简单的乐器就开始教学。这些教师本身对音乐知识一知半解,更不用提对学生提供良好的音乐教学和艺术熏陶了。而对于从事音乐教育老师本身来说,学校的不重视、自身对本课程认识的不足等情况也导致教师教学没有激情、没有动力,甚至敷衍了事。
4.教材设置不合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选择适合该阶段的教材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现在的很多音乐教材根本不适应农村小学的教学现状,教材比较深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无法因材施教,只好抛开课本来教学,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学缺乏系统性。
二、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改进的对策
1.加强重视,加大教学设施投入。要改变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首要任务是改变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要充分认识到在农村开展和重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重视音乐教学,重视音乐教师。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考核标准,使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规范化、切实有效。另外,还应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如增加电视、各种器乐、光盘资料等,改善现有的音乐教学条件,调动农村音乐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2.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很多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本身就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有教学热情和基础的教师也大多闭门造车,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若得不到提高,即便是领导再重视、教学设施再完善,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因此,引进专门人才、对现有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还应要求音乐教师规范教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
3.因材施教,创造音乐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注重生动性和技巧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通过开展各项活动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让学生从中找到自我实现的另一种方式,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真正做到健康、全面地发展。
作为基础阶段的小学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智力、创造力甚至人格塑造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农村,更应该注重孩子这方面的培养。只有认识到不足并积极改进,才能促进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农村孩子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一、小学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由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环境设施文化、校园社团活动文化这四个层面组成的。
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学校为了维持纪律规范而制定的校规校纪、规章制度等。
校园精神文化则是学校校园文化的灵魂,是一个学校经过日积月累的一种精神,在教师、学生身上都能够体现。精神文化不仅可以体现在我们可以了解的校训、校歌、校服、校旗上,还体现在小学的学风、德育等无形的方面。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学校的办学理念的体现,是小学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园环境设施文化主要输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包括校园的建筑、自然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 校园社团活动文化则是学生极为喜爱的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较为枯燥,而社团活动能够丰富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学习到新的知识,能够促进孩子的发展。学校开展的文艺汇演、书画展、歌咏比赛、舞蹈队、师生摄影、手工制作、乐器小组等活动都能让学生学习到更多,寓教于乐。
小学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成长,是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小学音乐教育
小学的音乐艺术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一环。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对于学生音乐艺术的启蒙教育。音乐教育所具有的特性与音乐本身的性质有关。“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取决于音乐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对于教者和学者,对于因受到教与学的一切因素制约的人来说,音乐教育的特征,乃是音乐本身的特征在起作用。”
音乐是听觉的享受、充满创造性,是一门具有审美性、充满想象、快乐的艺术,那么音乐教育也具有与音乐相同的性质。因此,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的教育,是充满愉悦感的教育,是创造性的教育。
音乐教育首先是审美的教育,一种培养欣赏美的艺术教育。音乐有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往往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美好的旋律和歌词,能够对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进行感受、理解和鉴赏,进而能够带给孩子愉悦感,孩子能够享受其中,从而能得到一种愉悦的感觉。寓教于乐,是音乐教育的一大特点。亚里斯多德在其《政治学》最后一卷中对音乐教育进行了专门的讨论。他认为音乐教育是一种内含美善的教育,包含着“内在的愉悦人生的幸福境界”,‘令人怡悦,奠如歌咏’。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给予人轻松欢快的快乐,让人忘却所有的烦恼忧伤,它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音乐的审美性和愉悦感,所带来的是音乐的另一属性――创造性。音乐教育毋庸置疑是创造性的教育,不同的旋律,不同的内容,蕴含着不同的情感和心情,而音乐教育则能够让学生在欣赏、体会的时候能够进行强化、调节自己的思维,思维和创造能力都能够得到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创新力。比如在音乐欣赏课上,让学生先听,感受里面的旋律,体会后再进行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够吧注意力放在音乐上,接下来我再进行补充和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在教学中我还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更多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能够锻炼到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因此,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音乐教学不能被忽视,因为音乐教学活动是通过寓教于乐,贯穿于德、智、体、美、劳这五育中,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得到文化知识、道德修养、智力开发、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从而使教条、沉闷、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更加有效的实施。能够通过音乐教育的特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三、小学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小学的音乐教育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更是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存在着一种动态的平衡。
首先,小学音乐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经常开展各类音乐教育和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交流思想,提高创新和思维能力,完善品格,陶冶情操,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提升综合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小学的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音乐艺术才能,而这些学生又是学校的校园文化构建的参与者,通过音乐教育能够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等,进而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又能够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主动、充满意愿地去接受音乐教育,从而可以达到促进音乐教育实效性的作用。
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措施之一的音乐教育,想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应当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在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之中,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加大对于音乐教育的关注与监督程度。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而慢慢形成的。校园文化活动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处理校园之中的活动影响,社会的风气也会有很大的影响。音乐教育作为构建良好校园文化得手段之一,必须要有严格的监管,不能收到社会的不良影响。例如,现在的流行音乐盛行,但其中也存在着国语通俗和功利的歌曲,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对于整体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构成潜在的威肋。因此,对于音乐的教育需要教师严格的监管,从而形成更好的校园文化。
其次,音乐教育应当重点开发音乐经典的深层次涵义,深入探究音乐其中的内在文化。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之中,音乐教师应当努力的将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音乐教育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仅只是针对校园文化,而是在构建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健康成长,从而能自然而然达到的目的。
因此,只有加强音乐教育才能够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更好的帮助,同时也能促进音乐教育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一、课题名称: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当前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项复杂的社会系统过程中,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如果培养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我们音乐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我们要资助引导学生从理论法学习、创造、发展音乐,挖掘音乐的真理与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外部事物叫深层的感悟能力,使其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此项研究,不光是提升教师和学生素养的需要也是新型社会下学校发展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本课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通过研究这一课题,加强音乐理论教学,在教学中要求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各种形式提倡健康音乐的学习与欣赏,提升音乐教师的素质,发挥音乐教师的主要作用。
四、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有效的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课堂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多元文化的教育。
2.研究整理挖掘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优秀音乐资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素质教育,提升音乐素养研究策略的有效性。
3.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升音乐素养研究的现实意义。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的方法:问卷调查统计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第一阶段:
1.明确实验目的,搜集相关资料。
2.制定研究方案,组织研讨。
3.通过认真学习,观看《音乐课程标准》等书籍。
提供研究参考、借鉴。
具体时间为:20**年9月——20**年10月。
第二阶段:
1.抽查,了解围绕课题在所教班级实践操作。
2.分工明确及时展开研究工作。
3.同课头研讨、展示,兑现分析。
4.结合第二课题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进行展演。
具体时间为:20**年10月——20**年12月。
第三阶段:
1.围绕教材开展一系列与课题相关的音乐教学活动。
2.课题归纳总结。
3.收集,整理资料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撰写课题报告。
4.按期学习交流,互相听课,组织艺术实践活动。
5.总结陈诉。
具体时间为:20**年1月——20**年6月。
七、课题预期的成果与体现形式。
传统教学形式与现行的教学模式的碰撞,学生及社会思想的改变,课题的研究会有一些困难,但是课题经过一年的研究,学校领导的重视及各项配合再加上全体课题组人员,相信一定客服各种困难,取得良好的成绩。我们也将此研究报告及课件,调查结果,课案,表格等形式把结果予以展示。
音乐的开题报告2
(一)来源和论文类型
1.选题来源:自行命题
(二)课题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1.选题的背景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已正式启动并使用,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已全面开展,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音乐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但能够使人的思维更加活跃、陶冶人的情操、开阔人们的视野、丰富人们的生活,同时对开发提升人们的智力、增加想象力、培养创造性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但是,从近二十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来看,由于受地理位置、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发展长期停滞不前,与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不能在同一步伐上。音乐课至今没有得到重视。少数民族中小学的音乐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严重缺乏,且管理与对音乐的研究也较落后。这些地区的教学质量普遍很低,教学模式很单一,大部分都是以传统的教唱模式为。由于地区条件的局限性,相关专业毕业生的自主择业性观念又较强,使得较偏僻的地区中小学音乐师资力量严重欠缺,那么这些发展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也就很难接收到专业的音乐知识,感受不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因此也就难以发挥出音乐本身所要实现的美育功能。
2.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本文中的湘西自治州全称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湘西自治州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汉族、回族、瑶族、侗族、白族等三十个民族,其中以土家族、苗族居多。由于湘西地理位置偏僻,地处武陵山区,境内山峦叠起,丘陵起伏,多民族杂居,湘西自治州是全国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已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计划之中。由于该地的地域封闭性和交际范围的限制,经济落后,教育基础很单薄、教育改革起步较晚,因此也使得那里的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大多城市中小学的音乐教育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湘西自治州这个较为落后的地区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分散性、地方性和落后性等特点。本课题通过对湘西自治州中小学进行了初步的的考察与探索后,对当地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的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对促进该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与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人生长在湘西,深知当地地区音乐教育的落后,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推进该地区的音乐教育教学能略尽微薄之力。
(三) 研究现状综述
湘西地区的音乐文化积淀很深厚,音乐舞蹈更是该民族地区中群众们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内容,因此,大部分研究者把研究的目光集中在对湘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之中,也取得很大的成效。但反观对湘西地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的研究则起步晚,成果极少,且都是以论文与期刊的形式出现,至于专门研究该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成书目前还没有,可见对其研究的薄弱与缺乏。现对湘西自治州的音乐教育研究分述如下:
1.已有硕士论文研究现状
陈育梅的硕士论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环境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从教育环境产生的国内国外背景的简单介绍,然后从问卷的调查统计对湘西自治州中小学的教育环境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估,后对当地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发展的对策。该篇论文是对整个湘西州中小学教育环境的状况一个详细的调查概述,对后面中小学音乐的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可行性的参考价值。
侯杰的硕士论文《湘西多民族杂居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该篇论文是结合湘西多民族杂居地区的实际情况,展开对该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研究,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实施音乐课程提供了切合实际的理论指导,扩展了其研究的视野。同时结合音乐人类学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从跨文化这一角度来审视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不但为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得到实际的运用,为理论提供了的支撑点。改进传统教育的以音乐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有促进作用。
王跃辉的硕士论文《湘西自治州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该论文从湘西自治州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为着力点,以过发放回收问卷,统计调查结果与分析这一客观调查来研究当地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情况。而后对湘西州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从对湘西各级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几点建议;对如何提升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综合素质的思考和关于建设湘西自治州乡土音乐教材的思考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
2.各类期刊已有研究成果
王蓉芳,唐寅玲发表的期刊《论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以湘西自治州为例》,本篇文章从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文化的积淀、文化的传递、文化的选择以及文化创新这四个方面的文化功能进行探讨和研究。
周慧《论湘西多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依据湘西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和方式,结合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展开对音乐课程资源实践教学利用的研究,以乡土音乐资源整合为理论前提来提出乡土音乐资源整合的具体做法,以适应新形式下的湘西中小学课堂音乐教学的需求。
杨蓉《湘西地方音乐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在文中分析了湘西地区音乐课程资源的种类,并简要说明了课程内容资源的调查与筛选的方式方法。对该地区的音乐课程的建设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陈瑾《湘西农村音乐教育改革的思考》从对湘西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分析入手,提出教育机构在思考当地文化发展的通史,更应重视民族地区有特色的文化传播和继承,并着力于本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学研究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以湘西传统音乐为突破口,改革农村音乐教育,并提出了新思路:让有特色、简单易学的民间乐器进课堂;结合科学的发生发声,学唱湘西民歌以及利用湘西民间舞蹈资源,开设室外音乐课堂。
田爱萍《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对湘西农村音乐教育观念陈旧、师资力量不足、设备落后等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陈文静《关于湘西农村音乐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一点思考》。作者主要阐述了如何将湘西丰富的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引入课堂,其研究成果对开发与利用湘西音乐课程资源,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龙勤彪的《湘西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前景探析——以两河中心小学为例》。从客观上进行探索与分析,从主观上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与意见。
肖翠《湘西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研究》。该文章通过对湘西所管辖两区两县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整体状况深入的调查研究,整理出了农村音乐教育的问题与不足,细致梳理的问题的形成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与途径来促进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刘廷新的《自治州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调查与分析》。文章对湘西农村部分中小学的音乐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学校及家长对该门课程重视与认识等方面做了一些调查,指出应从提升认识、更新观念,巩固师资,引进专业人才等方面入手来解决当地的音乐教育问题。
从以上已有成果以及本人所搜集的资料显示,在对湘西自治州音乐教育的研究方面,其成熟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且大多数论文资料都是针对一些常见的教学现象进行论证,并谈一些较为主观上的体会及感想,没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及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其创新性成果也并不多,可实施性也不强。
(四) 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研究。
第一章 选题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概况
第三章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四章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策略
本课题是通过发放问卷,对湘西自治州地区的中小学进行农村与城市的分层发放,并对这些学校的音乐教师与学生进行随机抽样来进行该地中小学目前的音乐教育情况的了解。通过对部分县市的教育局领导,学校领导、音乐教师、学生以及走访部分学生家长进行调查。从对学校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以及教师的专业素质->本质和教学方式方法等情况来研究。努力分析出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和影响的因素,剖析学生学习的心理状况和影响因素。对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客观分析,为湘西自治州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五)难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难点
湘西自治州辖吉首市和花垣、保靖、永顺、龙山、泸溪、凤凰、古丈这七个县。其各个县市的中小学都较分散,且都距离较远。由于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原因,整个湘西的教育都较发达城市单薄。据本人所了解,湘西州里面发展较快较好,教育也相对比其他县发达一点的城市中小学,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这个只关注学习分数的教育大浪潮里,大部分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主科教学,因为这影响着他们的升学率。而在落后偏僻一点的农村中小学里由于教学设备以及师资的缺乏,音乐教学活动则难以顺利开展。这给湘西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研究增加了很多难题。
2.创新之处
首次系统的全面地从各个方面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采用发放回收问卷得到最新的数据来统计,掌握一手资料,并客观的分析当地的实际情况。
(六)拟采取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第一步,搜集整理湘西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文献资料。
第二步,实地调查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学情况。
第三步,分析所得调查情况,研究其中的问题,并给出建议。
2.研究方法
本论文在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实际调查,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图书馆书刊查阅以及网络电子书刊、资源等方法搜集文献资料,努力占有第一手资料,力求系统、全面地搜集与研究论题相关的教育资料来进行客观、全面和细致的梳理。
(2)访谈法:选择性的对本课题有关的领导、教师、学生、部分家长及各相关人员进行各种方式的访谈,包括面谈或者电话等。并对所得到的回答进行客观的分析来获取所需的资料。
(3)问卷调查法与抽样法:采用发放问卷,对湘西自治州地区的中小学进行农村与城市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校来分层发放,并对这些学校的音乐教师与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来获取所需资料。
(七)研究计划进度
20XX.5—20XX.8 选题并收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9.16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
20XX.10—20XX.3 撰写毕业论文,完成初稿
20XX.3—20XX.5 修改毕业论文,定稿
20XX.6 毕业论文答辩
(八)参考文献
1.著作类
[1]周纯禄.跨世纪的奠基礼:湘西州教育综合改革研究[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04
[2]孟铸群,陈红涛:湘西民族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07
[3]秦平著:民族教育探索与实践[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01
2.论文类
[1]侯杰.湘西多民族杂居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7
[2]王跃辉.湘西自治州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
[3]陈育梅.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环境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3.期刊类
[1]王跃辉.基础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湘西中小学本土音乐教育发展的新思路[J].音乐教育与创作,20**,9
[2]王蓉芳,唐寅玲.论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以湘西自治州为例[J].商情,2010,15
[3]周慧.论湘西多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02
[4]杨蓉.湘西地方音乐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J].民族论坛,2005,8
[5]陈瑾.湘西农村音乐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6,03
[6]田爱萍.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J].大观周刊,2011,14
[7]肖翠.湘西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