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会计的学习内容

会计的学习内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2 09:12: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会计的学习内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会计的学习内容

篇1

大学教育的使命是文化传授、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未来的科学研究人员(奥尔特加・加塞特,2001)。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既注重对在校博士、硕士和本科生进行系统的专业基础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与来源结构,强化对其进行基本理论教育以扩大专业知识面,提高其专业理论素养,为将来从事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一、我国现行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层次划分

会计理论是运用一定逻辑形式对会计实践行为的本质及其演变与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后所形成的系统、全面的理性认识。它是会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它在整个会计专业教育体系(主要是研究生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经得到学界的共识(葛家澍,1998)。

据了解,在国外大学会计专业教育体系中,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在国内各会计院校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内,均设置了会计理论类课程。尽管其课程叫法各异,但内容上却大同小异。而在教学要求上,却存在明显的差异。本科生教育中,一般均设为选修课(大多数列为必选课,少数列为任选课),课程名称为《会计理论》、《会计理论专题》或者《现代会计理论》,教学时数为30学时左右;硕士生教育中,则均列为学位课程且属于专业基础课,课程名称一般称为《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教学时数为40学时左右;博士研究生教育中,有的学校是将其设为学位课程,有的则设为考查课,课程名称有的称《高级会计理论研究》,有的则称为《会计理论发展与学术流派》等,教学时间有的放在第二学期,有的放在第三学期,教学时数一般为60学时左右。由此可见,不论是哪个层次,会计理论课程均属于教学计划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二、现行主要会计理论类书籍的内容结构分析

尽管学者们普遍认为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应当加强其专业理论素养的教育,但是在如何安排会计理论课程内容以及如何组织教学内容上,国内外学者却持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就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教材内容体系。国内市场上较早的会计理论教材当推已故著名会计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阎达五(1985)教授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邀请,为适应会计专业教学需要而编写的《会计理论专题》一书。目前,国内市场上流行的可作为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用的教材与理论论著共有20多本,较有影响的有16本,它们大致可以分为本科生教材、硕士生教材和社会性理论读物三种类型。

第一,本科层次教材。它们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从引进原版教材或者翻译的本科教材,主要有3本。即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1982所著《会计理论》;哈利.J.渥克、迈克尔.G.特尔尼(1997)所著《会计理论》;洛斯德、克拉克和卡西(2001)所著《财务会计理论与分析》。二是国内有关学者组织编写的本科教材,主要有5本。即魏明海、龚凯颂等(2001)编的《会计理论》;卢永华(2000)主编的《广义会计理论》;于玉林、田昆儒(2000)编著的《会计基础理论概述》,梁毅刚等(2002)编的《会计理论专题研究》,张白玲(1998)主编的《会计基本理论》。

第二,硕士研究生层次教材。它们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翻译的教材,主要有2本。即威廉姆.R.司可特(1999)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和阿迈德・贝克奥伊(2000)所著的《会计理论》。二是国内有关学者组织编写的研究生教材,主要有3本。即汤云为与钱逢胜(1997)所著的《会计理论》;葛家澍与林志军(2001)所著的《现代西方会计理论》;于玉林与李端生(2001)主编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

第三,理论读物性质的论著。影响较大的有4本,即葛家澍与刘峰(1998)所著《会计大典――会计理论》,陈今池(1998)编著的《现代会计理论》,阎德玉(2002)主编的《会计理论比较与评析》和葛家澍与刘峰(2003)所著《会计理论》。各层次教材的主要内容可比较分析如下:

(一)本科层次教材的结构与内容

1.国外本科层次会计理论教材的结构与内容。主要有三本:

(1)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企业管理学教授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Eldon S. Hendriksen)于1965年所著的《会计理论》(Accounting Theory,1982年原版)。该书被称为美国第一本有关会计理论的教科书,由作者分别于1970年、1977年、1982年和1992年进行了4次修订(第5版系与他人合作),它在很长时间内是美国会计教育界专门论述会计理论的唯一教科书。该书于1987年经王澹如等翻译并由立信会计用品社出版,由18 章组成,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研究法(定义、层次、归纳、演绎、其他方法);1959年以前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起源、借贷记账理论、17~18世纪的会计思想、19~20世纪初的会计思想、1930年以前的会计思想、20世纪20年代的会计实务);1959年以来会计理论的发展(AICPA、FASB、SEC、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CASB、AAA、NAA、CIA、ICAEW、ASB、IFAC、IASC等其他会计团体对会计准则发展的贡献);会计概念、计量和会计理论的机制(会计理论的概念、性质、体系、环境假设、目标、计量);财务陈报的收益概念;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财务陈报与物价变动;现金与资金流转;资产及其计量;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存货;厂场与设备、购置的和租赁的;折旧;无形资产、非流动资产及递延费用;负债及其权益;业益;股东权益的变动;财务报表上的揭示。

(2)哈利・I. 渥克(Harry I. Wolk)、迈克尔・G. 特尔尼(Michael G. Tearney)著《会计理论》(Accounting Theory,引进1997年原版)。该书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其主要内容由19章构成:会计理论绪论;会计理论与会计研究;会计组织的结构与发展(1930年前、1930~1956年、1946~1959年、1959~现在);财务报告规则的经济分析;假定、原则与概念;会计目标;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存货与应收账款会计信息的用途;会计信息的披露形式;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物价变动会计;所得税会计;石油与天然气会计;养老金会计;租赁会计;对外投资权益;国际会计难题(外币交易、国家比较、国际协调)。

(3)R. G. 斯洛德(Richaed W. Schroeder)、M. W. 克拉克(Myrtle w. Clark)和J. M. 卡西(Jack M. Cathey)著《财务会计理论与分析》(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and Analysis,引进2001年原版)。该书由中信出版社2002年正式出版,其主要内容由15章构成:会计理论的发展;会计信息运用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收益概念;财务报表:损益表;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国际会计;营运资金;长期资产:厂场、设备;长期资产:投资与无形资产;长期负债;所得税会计;租赁会计;养老金会计;并购会计;财务报表的揭示要求与伦理责任。

2.国内本科层次会计理论教材的结构与内容。目前,国内已经出版本科层次的会计理论教材较多,但若从其内容组合上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形式:

(1)会计理论教材,包括财务会计与成本管理会计两个部分。譬如,由中山大学魏明海、龚凯颂等编的“高等学校本科会计学专业教材”――《会计理论》一书,该书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并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11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概述(涵义、功能、体系、发展);现代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理论种类、传统方法、创新方法);公认会计原则(产生、发展、类型、特点、制订、评价);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概述、目标、质量特征、要素、确认与计量);收益确认与计量理论;资产计价理论;财务报告理论(体系、基本报表、表外披露、未来发展);有效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含量(实证理论内容);契约关系与经理会计行为(实证理论内容);成本计算与控制理论(成本计算、成本控制);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原理、新领域)。

(2)会计理论教材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审计三个部分。譬如,由厦门大学卢永华主编的“21世纪课程教材”――《广义会计理论》,由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出版,该书涉及财务会计理论(7章)、管理会计理论(3章)与审计理论(3章)三个大的部分。财务会计理论主要包含财务会计理论概述(作用、环境、研究方法)、会计理论发展简史(中国、西方、发展的启示)、财务会计理论体系(西方的概念结构、中国的理论体系、比较)、财务会计假设与财务会计的目标(假设、原则、目标)、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基本理论、财务报告理论(财务报告、历史演变、未来展望)和会计规范理论(基本理论、法规、职业道德、证券市场会计规范、中国现状)共7章。管理会计理论主要包含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发展、基本理论、相关学科、前沿领域)、中西管理会计理论比较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理论比较3章。审计理论主要包含审计基本理论(定义、环境、目标、证据、判断、准则)、中西审计理论比较与广义会计理论结构3章。

(3)会计理论教材包括基础性理论专题。譬如,由天津财经大学于玉林、田昆儒编著,并由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会计基础理论概述》。该书主要涉及会计理论的形成(会计环境、性质)、会计理论的特征与体系、现代会计的形成及其特征、会计系统、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理论体系、会计管理理论体系、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预算)、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会计分析、大会计科学在发展和会计理论的发展在于创新等18章。

(4)会计理论教材以财务会计理论为主,兼顾其他会计理论的内容。譬如,由石家庄经济学院梁毅刚等编的《会计理论专题研究》一书,由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出版,设有会计及会计理论(涵义、研究方法)、会计理论的演变(古代、近代、现代)、会计理论的结构(目标、假设、质量特征)、会计确认、会计计量、资产及其计价原理、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计量、收益、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的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会计准则基本问题研究、会计准则的体系与结构、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制定、统一会计制度研究、会计准则(制度)的国际协调与国家特色、内部会计控制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环境会计问题研究、实证会计研究等20章。另外还有附录,含会计学家、专业团体、重要文献等。

(5)会计理论教材以财务会计理论为主,适当涉及其他会计理论的内容。譬如,由集美大学张白玲主编、并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会计基本理论》一书,就设有绪论(会计理论性质、研究方法与历史发展)、会计基础理论(理论体系、本质、目标、假设、职能)、会计要素理论(六大要素)、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资产计价理论、会计规范理论(概念、原则)、财务报告理论(目标、质量特征、基本报表、其他报告)、物价变动会计理论、会计环境理论(会计环境、会计模式)、会计理论的新领域(金融工具会计、环境会计、增值会计)等10章。

3.港台本科生层次的会计理论教材。笔者于2001年、2003年访问台湾有关大学期间,曾与相关院校会计理论课程的专业进行过交流,并多次访问有关院校的网站,发现台湾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层次的会计理论课程基本上与美国的内容一致。

(二)研究生层次教材的结构与内容

1.国外研究生层次会计理论教材的结构与内容。目前,翻译成中文并在国内影响比较大的教材主要有两本:

(1)《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该书由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著名的会计学教授威廉姆・R・司可脱(WilliamR.Scott)所著,它是作者以多年讲授财务会计理论课程的讲义为基础而形成的一本专著,主要是以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会计理论界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会计问题所形成的理论结论为基础而编成的一本论著,于1999年出版。该书于2000年由陈汉文组织翻译并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据了解其现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四个部分计13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理想环境中的会计;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有效证券市场;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经济后果;实证会计理论;冲突的分析;管理人员报酬;盈余管理;准则制定:理论问题;准则制定:一种政治问题。

(2)《会计理论》(Accounting Theory)。该书由美国芝加哥伊利若斯大学阿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Ahmed Riahi-Belkaoui)著,它是贝克奥伊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81年出版,先后修订了3次,在我国有两个翻译的版本。1981年的第2版由杨进等译,并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九章组成。其2000年的第4版由钱逢胜等译,并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现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四个部分计16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的历史和发展;会计的性质与用途;构建会计理论的传统方法;构建会计理论的规范方法;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概念框架;会计理论的结构;会计中的公允、披露及未来趋势;会计的研究视角;会计:一门多重范式的学科;事项法与行为法;预测方法与实证方法;现时价值会计;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各种资产计价和收益模式;当代会计职业的背景;国际会计。

2.国内研究生层次的会计理论教材(3本)。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两类:

(1)包容了西方会计理论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两本:一是汤云为、钱逢胜著的《会计理论》。该书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其基本体系与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的《会计理论》接近。全书共组合为18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定义、方法、分类、检验);会计与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古代、近代、现代);会计规范和对会计原则的探索;财务会计的理论结构(构成、使用者、目标、质量特征、要素、假设、确认与计量);现金流量与资金流量;财务报表中的收益概念;收入和费用、利得和损失;资产及其计量;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存货;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负债及其计量;所有者权益及其计量;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与实务;现时价值会计;实证会计。

二是葛家澍、林志军著的“会计研究生系列教材”――《现代西方会计理论》。该书由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是1991年版《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的改进版,2003年被教育部列作研究生推荐教材。该书的体系较具代表性,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16章,主要内容包括:现代会计的演变(19世纪前会计发展、19~20世纪初的会计;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会计发展);财务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性质、研究方法论、理论验证);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产生、发展、组织、假设、原则、准则的制订);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性质、发展、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财务报表确认与计量);实证会计理论(发展、基础概念、结论、评析);会计计量理论(涵义、特点、属性、单位、模式);资产及其计价原理(涵义、性质、分类、目的、基础);流动资产及其计价;长期资产与无形资产及其计价;负债及其确认与计量;业益及其确认与计量;收益概念与收益确定;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涵义、性质、内容、基本报表、其他手段);现金与现金流量表;物价变动与物价变动会计;国际会计协调等。

(2)包容了会计理论的主要基本问题。典型的有于玉林、李端生主编的“高等院校会计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会计基础理论研究》,该书由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也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15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形成;会计发展的动因;会计基础理论;会计理论体系;会计学;会计定位;会计结构;会计目标;会计行为规范;会计现代化;会计模式;会计方法;会计中国特色;会计国际协调;会计学发展趋势等。

(三)一般读物型会计理论论著的结构与内容

1.专著性的会计理论读物。影响较大的是葛家澍、刘峰著的《会计大典――会计理论》一书,该书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出版,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研究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读物。全书的1998年版共组合为18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涵义(概念、作用、内容、结构);会计理论的演变(复式簿记时期、产业革命时期、探索、体系形成);会计研究的不同方法与流派(方法论、归纳会计学派、演绎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其他流派);会计的定义及争论(西方、我国);会计的基本假设;财务会计的概念结构(概述、发展、产生背景、现状分析);财务会计的目标与信息质量;会计确认的理论研究;资产计价与收益决定(计量原理与模式);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与评价;会计准则的性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研究;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若干问题研究;现行财务报表的体系分析;财务报表体系的改进与未来(现行体系、美国的改进、英国的改进、IASC的改进、未来发展)。

2.普及性的会计理论读物。影响较大的是陈今池编著的《现代会计理论》,该书由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纳入“立信会计丛书”出版。此前该书曾先后以《西方现代会计理论》(1988版)和《现代会计理论概论》(1992版)出版两次,该书也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及本科生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参考读物。全书的1998年版共组合为18章与一个附录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会计职能与范围、会计理论性质、研究方法);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理论起源、发展停滞、近代会计理论发展、现代会计理论发展);会计理论的结构与内容(基本结构、目标、假设、概念、原则);传统会计的特点和报表结构;主要会计报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收益的计量;收入确认与费用配比;资产计价;流动资产;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负债与业主产权;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一般物价变动水平会计;现时成本会计;变现价值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国际会计;附录:会计学家、专业团体、重要文献等。

3.专论性的会计理论读物。影响较大的有阎德玉主编的《会计理论比较与评析》。该书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专业近年(2002~2005)来本科阶段《会计理论专题》课程的参考教材与研究生教学参考资料。该书共设15章,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研究导论(概念、功能、内容、发展、体系);财务会计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会计的定义、性质、对象、资金、职能、目标);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概况、特点与趋势(计划经济时期、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特点、趋势);会计与经济效益;会计模式理论(概述、世界会计模式、中国会计模式);会计准则产生与发展研究(美国、中国、IASC、各国发展);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研究(机构、人员、程序、范围);会计准则的性质、结构与内容;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研究;财务报表理论研究(概述、产生与发展、资产负债表、收益表、现金流量表、增值表、现行矛盾);我国会计改革和理论与实践;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企业会计、政府会计);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研究(概述、会计法、统一会计制度、其他相关法规);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会计环境、规范体系、服务行业、会计人员、会计教育);知识经济与会计。除此之外,其他有影响的论著主要有:孙芳城等著《比较财务会计学》(2001),李孝林等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2002)以及阎德玉等(1992)著《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等,但在内容结构上大同小异。

(四)现有会计理论教材及论著结构的基本特点

上述16本会计理论教材或者理论读物,在内容设计上既有个性的设计,也有共性的内容。个性内容:主要体现在对每个专题内容的组织上,不同层次的教材以及不同作者的偏好,因此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内容结构体系。共性内容则可以划分为会计理论及研究方法问题、会计理论及历史发展问题、基础性会计理论问题、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理论问题、财务报告理论问题、会计准则及规范体系建设理论问题、特殊业务会计专门理论问题、会计领域其他专题理论问题、管理会计理论问题和审计理论问题等十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个别教材还设有附录。笔者通过对其所涉及会计理论基本内容的统计与分析,归纳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会计理论基础知识及研究方法问题,共有15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基础知识(涵义、性质、功能、范围、内容、体系、种类、层次、发展、作用、环境、特征等);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论、定义、种类、传统方法、规范方法、创新方法、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检验、事项法与行为法,预测方法与实证方法等);会计理论研究的学术派别(归纳会计学派、演绎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其他流派)。

2.会计理论及历史发展问题,共有14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理想环境中的会计;现代会计的形成、演变及其特征(19世纪前会计发展、19~20世纪初的会计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会计发展);西方会计理论的发展与演变(会计理论起源,古代会计理论,近代会计理论――借贷记账理论、17~18世纪产业革命时期的会计理论、19~20世纪初的会计理论,现代会计理论发展――1930年以前的会计思想、20世纪30年代后的会计实务与会计理论、1959年以前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会计理论);会计组织的结构与发展(1930年前、1930

~1956年、1946~1959年、1959~现在,AICPA、FASB、SEC、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CASB、AAA、NAA、CIA、ICAEW、ASB、IFAC、IASC等);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概况、特点与趋势(计划经济时期、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会计理论的未来发展(动因、创新、趋势、大会计科学)。

3.基础性会计理论问题,共有15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结构与要素(概念、假设、目标、原则、程序与方法、狭义与广义的结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概述、产生背景、发展、现状分析、性质、目标、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基本要素、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我国传统的会计基础理论(西方及中国对会计的定义、会计系统、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属性、会计对象、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理论体系、会计管理理论体系、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与预算、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会计分析、六大会计要素理论、会计学、会计定位、会计结构);中国的理论体系及与西方的比较。

4.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理论问题,共有13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确认理论(涵义、特点、标准、原则);会计计量理论(涵义、特点、属性、单位、模式);资产及其计价理论(涵义、性质、分类、目的、基础),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计量,收益概念、计量原理与确认模式,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的确认与计量;现金流量与资金流转。

5.财务报告理论问题。共有1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涵义、性质、内容、其他手段、揭示要求与伦理责任、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财务报告基本理论(概述、产生与发展、财务报告、目标、质量特征、历史演变、现行体系结构);基本财务报表的理论(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增值表、其他报表、表外披露);现行财务报表的体系(现行体系、现行矛盾、美国的改进、英国的改进、IASC的改进、未来发展)。

6.会计准则及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理论问题,共有9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准则基本问题研究(概念、性质、内容、体系、结构);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产生、发展、组织、类型、内容、结构特点、制订、评价);会计准则产生与发展(美国、中国、IASC、各国发展);会计准则制订的相关问题(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制定、统一会计制度研究、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与国家特色等,制定的经济后果与政治后果);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研究(机构、人员、程序、范围);会计规范理论(概念、原则、基本理论、会计法规、职业道德、证券市场会计规范、会计行为规范、中国研究现状);我国会计法规体系(概述、会计法、统一会计制度、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其他相关法规)。

7.特殊业务会计专门性理论问题,只有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所得税会计,石油与天然气会计,租赁会计,养老金会计和并购会计。

8.会计领域其他专题性理论问题,共有1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一门多重范式的学科,当代会计职业的背景;有效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含量,契约关系与经理会计行为,有效证券市场,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与计量观,冲突的分析,管理人员报酬,盈余管理,会计中的公允、披露及未来趋势;实证会计研究及理论(发展、基础概念、结论、评析);物价变动会计(物价变动与物价变动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现时成本会计,变现价值会计),国际会计(外币交易、国家比较、国际协调),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增值会计, 社会责任会计;会计环境理论,会计模式理论(概述、世界会计模式、中国会计模式),会计方法, 会计现代化,会计与经济效益,会计中国特色与国际会计协调;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企业会计、政府会计),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会计环境、规范体系、服务行业、会计人员、会计教育),知识经济与会计。

9.管理会计理论问题,有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成本计算与控制理论(成本计算、成本控制),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原理、新领域);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发展、基本理论、相关学科、前沿领域);中西管理会计理论比较;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理论比较。

10.审计理论问题,有1本涉及。审计基本理论(定义、环境、目标、证据、判断、准则);中西审计理论比较等。

此外,还有两本设有附录,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学家、专业团体、重要文献等。

三、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与内容设计

(一)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重点内容

综上分析可见,会计理论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此,学生需要在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不同的阶段不断地学习与研讨。但是应当如何区分与协调不同层次的重点内容,以减少重复并提高教学效果,则需要专门研究如下问题。首先,是不同层次的会计理论课程应当讲到什么程度?本科、硕士、博士课程各自所涉及的范围应有多大?内容应有多深?知识面多广?深度如何把握?其次,教材内容如何组织?涉及的机构、组织、规范、杂志、学人、文献和观点如何组合?是否只讲西方财务会计理论?是否只讲实证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国会计理论的发展是否需要讲?第三,教学方式如何组织?是否只让学生分组讨论已经形成的论文即可?在这个课程中是否需要系统介绍某些知识?可否用一定量的知识供给来刺激学生的兴趣与需求… …笔者认为,其主要区别在于不同层次学生学习会计理论的广度、深度与对研究方法论的掌握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涉及的范围上,需要适当宽泛而不宜过于狭窄,不宜让学生只了解以某一方法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应当考虑会计理论的点(专业)―线(发展线索)―面(知识)。在内容上也需要兼顾相关内容,如会计发展的主要线索、会计理论发展的主要线索、会计思想发展的主要线索、会计法制规范发展的主要线索和会计研究方法发展的主要线索等。

因此,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的重点即需要针对不同层次而适当体现差别。本科生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应当是以丰富学生会计理论的知识点为基础来了解会计理论的基本结构,以拓展其会计理论方面的知识面及应用会计理论解释、评价和指导会计实务能力。在“点”的明确要求下,教学中需要兼顾中西方的会计理论专业知识点。硕士研究生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应当是注重理解与掌握基本会计理论的线索,在“线”的要清楚要求,以充分认识中国会计理论发展的历史地位为基础,以西方会计理论特别是以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研讨为核心向外延伸,同时需要兼顾中西方的会计理论问题并体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博士研究生会计理论研讨的重点,要放在广博的知识掌握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有效运用上,即在“面”要广博的要求下,应当以研读经典文献、研讨名家思想、把握中西方会计理论流派的发展脉络为基础,以了解学科交叉与渗透发展动向为基础,以具备一定会计理论研究创新思维和认识为目标,故需要广涉中西方的会计理论文献并独立进行分析、梳理与加工。

(二)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

1.本科阶段《会计理论专题》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设计。本科阶段《会计理论专题》课程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对前几学期所学会计主干专业课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以加深学生对会计专业方法的认识与理解,并有助于其在未来的会计专业实践中运用。与此同时,还应当向学生适当介绍有关会计理论发展的知识,以拓宽其专业理论的知识面。因此,在内容的组合上,就要以帮助学生形成对主要会计理论(特别是财务会计理论)的系统认识为主线,以帮助学生对前导会计课程所学专业方法的理解掌握与融会贯通为重点,注意培养学生总结问题、分析问题与初步表达学术研究成果的能力。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已不满足于本科层次的知识学习,而积极投身于“考研”的队伍中。由于目前研究生学历教育层次规模的急剧扩张,而教学资源的增长相对滞后,若把会计理论课程完全置于研究生教育阶段,也会使研究生教育压力过重,故可以考虑把一些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划入前一教学阶段,以减轻研究生教育的压力。以此认识为基础,可以考虑将教学重点放在以下四个主要方面:一是中西方会计及其理论发展的基本知识。主要是介绍会计及其理论有关发展阶段的特点、成就、重要学者与重要文献等方面的知识,在范围上要兼顾中外,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适当介绍会计科学发展新领域的知识,如相关新学科的简介等。二是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涉及财务会计业务处理过程及其所涉及专业问题的基本理论知识,如会计系统的结构与运行、会计准则、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原则与方法、财务报告的结构与编制等方面的理论要点,并注重与前导主干课程教学内容的对接。三是我国会计改革的相关理论知识。主要是结合中国会计改革的现实,介绍会计管理体制、会计监管、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等专题性问题的研究成果。四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与学术规范的基本知识。主要介绍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步骤、基本学术规范与论文结构要素等专业论文写作方面的基本知识,并适当进行论文写作的初步训练与指导,以便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位论文打下基础。另外,还有其他相关会计理论知识。

2.硕士研究生阶段《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设计。硕士研究生阶段《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课程的研讨重点主要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传授并互相研讨会计理论知识。但目前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来源结构上比较复杂,不仅学生毕业的本科院校有不同专业优势(理、工、农、医、文、经、管),而且学生本身有不同的专业背景(理、工、农、医、文、经、管)、不同的专业经历(应届、往届与多年在职)和不同的学业经历(中专、专科、本科),这就给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会计理论课程在内容组织上,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面,还要注重理论的一定深度,更要考虑教学对象会计理论知识甚至是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积累上的差异。基于上述认识基础,故可以考虑将教学研讨重点放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会计及其理论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是研讨会计及其理论相关发展阶段的特点、重要学者与重要文献等方面的理论贡献,在范围上以西方为主。二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研究。主要是研讨FSAB的财务概念结构。三是会计准则的发展、结构与相关理论问题研究。主要是以研讨西方会计准则的发展为主线,同时研究中国会计准则建设的相关现实理论问题。四是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理论问题研究。主要研讨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基本原理、基本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理论以及资产计价理论和收益决定理论等问题;研讨财务报告理论的演变、现时若干问题(内容、结构等)与未来发展变化(内容、方式与形式等)等。五是西方实证会计理论的主要内容研究。主要研讨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成果及有影响的学术观点。六是中国会计改革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主要研讨中国会计改革进程中有关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会计监管体系完善、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等专题性理论问题。七是会计科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主要是对会计理论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八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与学术规范的知识与运用研究以及其他相关的会计理论问题。

3.博士研究生阶段的《高级会计理论研究》课程研讨的基本范围设计。博士研究生阶段的《高级会计理论研究》课程的研讨重点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会计研究方法论及其会计理论发展规律。重点是通过对会计理论发展不同时期经典文献的研读,让学生能够把握会计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认识会计理论学术流派的形成基础,认识会计理论分支学科的形成环境与学科发展环境,掌握主要会计理论分支的核心观点,对现时会计理论发展的若干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认识,为在会计理论的发展方面做出创新性贡献奠定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其要求可以归纳为:认识会计理论研究的思维方法,追索会计理论的发展线索,研究会计理论的发展规律,弄清不同流派的理论特色,认识主要流派的理论贡献,掌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运用会计理论创新的研究方法。基于上述认识基础,故可考虑将教学研讨的重点放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的思维逻辑与认识论研究。可主要涉及:科学理论研究与思维模式;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程序;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方法体系;会计科学的学科地位与发展;会计科学研究的要素结构;会计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步骤;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相关论著研讨。二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变迁研究。可主要涉及: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阶段划分;规范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及其特点;实证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及其特点;现时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选择与研究方法运用问题;关于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的讨论。三是西方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研究。可主要涉及:发展阶段与特点研究;著名学者研究;经典文献研读。四是中国会计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可主要涉及:发展阶段与特点研究;著名学者研究;经典文献研读。五是会计理论的主要学术派别研究。可主要涉及会计科学理论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学说、流派和学派的特点:譬如,与会计本质认识有关的会计工具说、会计艺术说、会计信息系统说、会计管理活动说、会计控制(受托责任)说等;与会计行为认识有关的组织会计说、行为会计说、产权会计说、会计契约说等;与会计记录原理研究有关的静态会计说、拟人会计说、动态会计说等;与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思维模式有关的归纳会计学派、演绎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等;与会计理论体系内容有关的规范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等;与专项理论研究有关的事项会计理论、价值链会计理论等。六是会计科学理论的交叉发展研究。可主要涉及:经济学说演进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管理思想变迁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法学理论变迁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科学技术创新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其他学科发展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会计科学研究新领域的开拓研究。七是会计学博士论文写作的相关问题研讨。可主要涉及:选题动态、开题要求(文献回顾)、准备(资料、数据、初步分析)、写作(学术规范)、答辩及成果(前期、中期、后期)等。八是会计科学研究课题的相关问题研讨。可主要涉及:会计科学研究课题的发现与路径设计;科研课题研究申请书的编制、科研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编制、科研课题的调查(调查问卷、调查量表、调查资料的统计与分析)、科研课题研究中期报告、科研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科研课题的后续发展(论文、著作、报奖、申报新的课题)等。另外,还有其他相关问题研讨。

【主要参考文献】

[1] [加拿大]威廉姆.R.司可特,著.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 [美]阿迈德.贝克奥伊,著.钱逢胜等译.会计理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 [美]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著.王澹如,等译.会计理论. 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7.

[4] [美]哈利.I.渥克,迈克尔.G.特尔尼,著.会计理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5] [美]斯洛德,克拉克,卡西,著.财务会计理论与分析.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6] [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著.徐小洲等译.大学的使命(1946).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 陈今池,编著.现代会计理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8] 方正生.会计理论问题.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9] 葛家澍,林志军著.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10] 葛家澍,刘峰,著.中国会计大典――会计理论.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11] 葛家澍,刘峰,著.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2] 葛家澍,杜兴强,等著.会计理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3] 梁毅刚,等.会计理论专题研究. 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14] 廖洪,著.会计理论及其应用分析. 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15] 孙芳城,等著.比较财务会计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16] 李孝林,等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17] 卢永华,主编.广义会计理论.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18] 汤云为,钱逢胜,著.会计理论.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19] 魏明海,龚凯颂,等编.会计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0] 阎达五,著.会计理论专题.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

[21] 阎德玉,等著.现代会计理论研究.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22] 阎德玉,主编.会计理论比较与评析.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篇2

一、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异同分析

1.两门课程教学内容简介

管理会计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与方法,收集、分类、汇总、分析和报告各种经济信息,借以进行预测和决策,制定计划,控制业务,并对业绩进行评价,以保证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当前高职院校管理会计课程的主要内容设置为:总论、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经营决策分析、投资决策分析、存货管理决策、全面预算、标准成本制度、责任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与作业成本法。

2.两者教学内容异同点分析

(1)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相同点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二者都具有共同的“管理”属性,都是为满足企业的管理层要求服务。两者存在着许多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导致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教学内容上的交叉:

第一,两者研究对象相同。均以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为研究对象;

第二,两者数据来源相同。都以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为信息分析来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计划、 决策与控制;

第三,两者分析方法、操作模式相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均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都是按照计划、 决策、 执行与控制这一顺序进行数据分析工作,都是根据企业运作的现实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规划未来,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相同的内容和方法,加之两者同属边缘学科,其理论工作者不断拓展各自的研究领域,使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职能均不断扩张,研究内容相互覆盖。以上种种使得学科内容无可避免地出现交叉重复现象。

(2)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学科的本质不同。管理会计是一门为管理而服务的会计,主要是为强化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它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考虑的对象不仅是资金如何高效地物化,还考虑物化后的资源在经营管理中如何以最佳效率进行配置。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价值管理,并从管理中处理好企业的各种财务关系。它主要负责管理企业的资金,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资金。

二、两者教学内容交叉重叠现象分析

由于上述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所存在的异同,造成高职院校财务专业安排这两门课程教学时困难丛丛。大多数学校为保证课程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在教材编写和课时安排上,两者互不干涉,这势必造成同一专业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出现大量重复的现象,宝贵的课时浪费在相同的内容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如果两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没有课前进行必要的沟通,这种现象将更为明显。使得学生无所适从,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学科异同点造成的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现象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教材编写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交叉重叠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金需要量预测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的全面预算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财务预算与控制内容。

(2) 投资管理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投资决策分析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管理内容。

(3)存货管理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存货管理决策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营运资本管理内容。

(4)财务预算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投资决策分析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管理内容。

三、教学内容重新构建对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处理这个问题的总体原则是:既要将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状况予以解决,又要同时兼顾各学科的完整性,突出其本质。使学生清楚认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是两门独立的学科,两者类而不同。并使各知识点按实务的要求衔接起来,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

1.不应以取消管理会计课程为解决办法。

目前,高职院校采用的财务管理、 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的教材在内容上普遍存在交叉、 重复现象。一些管理层主张直接将管理会计课程取消以解决教学内容的冲突,认为这样简单有效,还节省了课时。笔者对此持保留态度,认为仍应保留管理会计课程,不能简单地将其取消。这是基于管理会计在管理科学中日益重要的考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求会计工作由经济过程的反映和事后分析向经济过程控制和预测、决策转化,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2.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交叉内容进行整合。

作为一门学科研究而言, 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延伸,与其他学科内容的重复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只是在教学中应将其内容与其他学科明确划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两门学科的不同侧重点入手。财务管理课程应以资金运动为主线, 以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回收和分配为主要内容构建教材体系。而管理会计课程,则应以其职能( 规划和控制) 为主线, 以经营决策为核心构建教材体系。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协调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内容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具体划分建议如下:资金时间价值观念、风险价值观念、成本效益观念、投资管理、资本成本、杠杆原理、财务预算以及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内容放在财务管理课程讲解;而将经营预算内容、存货经济批量决策、经营决策分析放在管理会计讲解。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如再继续对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两门专业课程采取各自为战的方式,分别安排教师进行授课,只会令课程内容重复、冲突的问题日益突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相关专业应对此两门课程的教师安排授课前的集体备课,教师们通过讨论,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交流沟通, 以此实现课程内容的重新构建,从而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如教学安排许可,此两门课程应尽量安排同一位教师进行授课,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等随时调整课程内容及顺序,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韵琴. 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改革[J] . 财会月刊,2008,(3): 94-95.

[2] 栗 洁.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教学改革探讨[ J ] .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3):65.

[3] 宫景玉,鞠红兵.对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关系的探讨[ J ] .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3):198-199.

篇3

一、目前大学会计专业及主干课程教学内容的界定

(1)财务会计以各种经济业务的核算和财务报表分析为中心内容。具体包括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资产、负债、费用与利润、所有者权益、财务报表等及其分析。大学会计专业设置的高级财务会计课,可专门研究各种比较复杂的财务会计问题,如特殊的经济业务和特殊的财务报告等问题。(2)财务管理以资金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为中心内容。包括总论、资金筹集、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企业投资、营业收入、利润、外汇资金、财务收支、财务分析、资产评估与企业清算。(3)成本会计以成本的核算与分析为中心内容。包括总论、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析、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产品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分类法、定额法)、其他行业成本核算、成本报表和成本分析。(4)管理会计以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为中心内容。包括总论、成本习性与变动成本法、经济预测、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责任会计、成本控制。

二、主干课程教学内容界定的理由

界定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有着紧密联系。“专业会计课的设置大体上有三种方法可供选择:一种是以会计方法(主要是会计反映方法)为主线进行组合;一种是以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特点设置课程;还有一种方法是根据会计的对象(可抽象为资金、成本、利润)划分课程门类。在学习中,实际是以会计对象为主线,以会计手段(或曰会计方法)为辅线设置会计课题,界定教学内容。

从会计对象来看:资金运动是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内容。它具体表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的研究内容应以资金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为主;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研究内容应以成本要素——费用为主。

从会计手段来看: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是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检查等手段有机结合的整体。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研究内容应是核算和分析,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则是以研究预测、决策、计划、控制为主。检查属于审计的研究内容。

从实际需要来看: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资金要素的核算与财务报表分析为主;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成本要素的核算、分析为主;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是资金要素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财务分析为主;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是成本要素的预测、决策、计划的控制。

从递进顺序来看:合理界定上述4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符合“以会计业务的简繁和易难为标准,本着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和先传统学科后新兴学科,先通用业务后特殊业务的逻辑顺序”,而且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

从工作程序来看:会计工作中核算是管理(狭义)的基础,管理(狭义)又是核算的继续和深入。从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看,管理(狭义)难于核算,成本核算难于资金核算。所以在开课顺序上,先核算、后管理;先资金、后成本,符合上述原则。即先开财务会计,后同时开财务管理、成本会计,成本会计之后开管理会计。

三、在界定内容中应明确的几个问题

1.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内容安排。这首先要明确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对此,会计理论界争论很久,其主要观点有三种:“一是‘大会计观’,认为会计包括财务;二是‘大财务观’,认为财务包括会计;三是‘财务会计并行观’”。笔者倾向于第一种观点。笔者曾利用暑假在上海华宝兴业基金公司实习,在实践中,我感觉到财务工作和会计工作是不可分的,而且财务分析报告都是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应当把财务和会计看成一种会计管理活动,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分设两门课;在内容安排上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都研究资金管理,只是研究的会计手段有所区分。

2.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内容安排。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关系,两者研究的对象都是成本,只是研究的会计手段不同。成本会计研究成本的核算与分析,管理会计研究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由于成本核算是成本预测、决策、计划等工作的基础。因而可以说,成本会计为初级成本会计、管理会计是高级成本会计,两者在同一研究对象上,研究的会计手段呈递进关系。成本会计作为研究成本问题的入门课程,其内容应限于成本会计概述、成本计算、成本报表及成本分析等基础与常规知识。在教学内容上,笔者认为对于那些既可在成本会计课程安排,又可在管理会计中安排的内容,如本量利分析、标准成本计算等尽量归入管理会计,是体现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课程的递进关系,同时避免了两门课程的重复。 转贴于

3.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交叉与分工问题。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研究资金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研究成本管理。四门课程教学内容上的交叉点主要是会计要素中的费用要素,课程之间尽量避免交叉、减少重复,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又表明课程之间完全避免交叉与重复是不可能的。适当的交叉、必要的重复,有利于课程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处理这一问题时,笔者认为可作如下限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从压缩资金的角度谈费用,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则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谈资金。如财务会计只是作为会计要素之一对费用的确认、计量作一般性原则说明,成本计算则由成本会计专门论述。成本的预测、决策以及日常管理则由管理会计论述,财务管理基本不涉及成本问题。又如存货控制既与节约资金有关,又影响成本降低。实际学习中,前者在财务管理中介绍,后者在管理会计中讲授。

4.关于经济活动分析课程的问题。有的大学还将经济活动分析专门作为一门课程,笔者查了一下资料,它是从前苏联引进的一门课程,它主要是利润会计、统计资料,对生产、利润和资金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优势。就其所运用的方法来看,主要是会计方法和统计方法。它不是一门专门的会计科学,但该学科的内容对搞好会计工作有很大作用,实际工作中应用很普遍。笔者认为实际学习中是将经济活动分析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分类处理,尤其是将成本、资金和利润分析的内容进行分解,成本分析划归成本会计,资金、利润分析归口到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其中,资金、利润的报表分析列入财务会计,其余的分析内容作为财务分析并入财务管理课程。

5.关于责任会计课程的有关问题。目前,有个别院校会计专业还专门设置责任会计课程,现代管理会计的主体基础上可以区分为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责任会计)两个组成部分,即管理会计已包含了责任会计。从现有论述责任会计的教材内容看,主要包括财务计划按责任单位的分解即责任预算的编制,责任成本、责任资金和责任效益等的核算、控制、分析、考核及责任报告和责任报表的编制等。从目前个别院校开设的责任会计的教学内容看,可以按会计研究对象和会计手段分解到有关课程中去。如果在按会计研究对象为主线、以会计手段为辅线设置大学会计主干课程,界定课程内容的前提下,再按其他标准设置一门既研究资金,又研究成本,既讲核算,又讲管理(狭义)的综合性学科——责任会计,似乎不够妥当。从而导致课程设置的双重标准,课程内容难以界定,课程教学之间交叉重复严重。

参考文献

[1]刘锋,何广涛.特殊目的实体合并的变革[J].财经论丛.2003(6):76~80

篇4

二、基于“发现式学习”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实践方法

基于“发现式学习”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实践,可以通过更新教学思想,创建构建主义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式来开展。

(一)更新教学思想,创建构建主义教学理念基于“发现式学习”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实践,教师首先要创新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接受式学习”的理念,将“发现式学习”融入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活动当中,创建构建主义教学理念。构建主义(constructivism)教学理念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思想,构建主义教学理念更加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和认知能力,灵活开展教学活动,发散学生的思维,展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定位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目标。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的目标不是指导学生“如何做会计”,而是指导学生能够“懂会计”,对《会计学》专业产生一定的了解,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的内容不能与会计学专业学生相一致。教师要指导学生从管理的角度、发展的角度看待《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比如在指导学生对《财务会计》相关内容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什么?”、“财务会计核算原则是什么?”等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思考,查找问题,得出答案。这种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财务会计》相关内容的记忆能力,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基于“发现式学习”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可以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真正展现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价值和作用。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挖掘课程内容之间的普遍联系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清晰《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普遍联系,发现课程学习内容的核心内涵。例如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以及《成本管理会计》中,就包含着许多的相同知识点,教师可以将这些相同或者相似的内容进行整理,组织学生认识这些内容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更加灵活的掌握知识内容和记忆知识内容。同时,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及案例教学法等优秀的教学方式,在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能够使学生主动进入到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活动当中,使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任务驱动教学法,调动课堂教学氛围,展现“发现式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比如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完成简单的《会计学》内容和实践方式的学习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手工操作实训,主要实训的内容为会计账薄、会计报表填写等内容。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检验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能力,同时能够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发现更多的实践知识,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

篇5

第一章 总论主要是概念及特征、会计职能、会计对象、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展开叙述,是会计最基础的知识,学习时要注意领悟知识的本质。

第二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本章是基础知识章节,是对会计要素的进一步细分。要注意区分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之间的区别,掌握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以及会计科目的分类及设置。

第三章 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主要介绍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学习时要注意好好体会借贷记账法的本质。

第四章 会计凭证主要是会计凭证的概念、作用、种类,及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概念、种类、基本内容、填制要求、审核内容的要求、传递保管的方法。

第五章 会计账簿本章的会计账簿是会计报表与会计凭证的中间环节。学习过程中结合老师的讲义实际接触一些会计账簿,对学好本章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学员应通过做题加以巩固。

第六章 财务处理程序本章主要讲解了三种不同种类账务处理程序的内容,包括基本编制步骤、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本章学习的重点是在理解账务处理程序的基础上,掌握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的主要特点、适用范围,能够根据不同单位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账务处理程序以及掌握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的编制方法。

第七章 财产清查本章主要介绍财产清查的概念、意义、一般程序,财产清查的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学习时要结合老师的讲义,再做些题目加以巩固相关知识点。

第八章 财务会计报告本章属于次重点章节,在学习本章内容时,要重点体会各章财务报表中的各个项目,是如何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的。

第九章 会计档案本章主要介绍会计档案的概念、内容、整理归档、保管、复制查阅以及销毁等规定。内容不多,但各个小的知识点都需要通过老师讲解,再加上适当的做题加以巩固和掌握。

第十章 主要经济业务事项账务处理本章主要介绍主要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要想学好本章需要对前面一些章节的学习进行巩固,只有这样才能灵活的账务各类经济业务事项处理的思路。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学习计划

法规法条内容较多,需要加以理解和记忆。第三章关于税的内容涉及计算内容。由于无纸化考试的推进,已经没有重点章节可言,每一章都是重点!因此一定要全面把握!

第一章 会计法律制度会计法律制度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的基础章节,也是重点章节,且与《会计基础》的内容相关性比较大,可以同步学习。

第二章 支付结算法律制度本章知识点比较多,但是内容之间具有相关性。学习时可以采用比较式的学习方法,例如比较各种银行结算账户的异同、各类票据之间的异同来归纳学习。

第三章 税收法律制度本章知识点较多,从税收的概述到各个具体税种以及后面的税收征管内容,都会在考试中涉及。涉及计算内容都较为简单,学员无需心里压力过大。

第四章 财政法规制度本章为新大纲中的新增内容,从内容上看,本章比较晦涩难懂,从近几年的考试中可以看出本章节所占分值不输给其他章节,所以学习时也要提高警惕,不能放松甚至放弃对本章的学习。

第五章 会计职业道德本章主要介绍会计职业道德,考点比较琐碎,可涉及所有题型,但复习难度不是很大,建议在学习时可以通读几遍教材,结合做题来练习掌握。

《会计电算化》学习计划

对于计算机知识需有一定的把握,同时重点是财务软件的熟练操作。

第一章 会计电算化概述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会计电算化简介与会计核算软件,学习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必要的记忆,善于总结规律,辅以足够的练习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篇6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英国会计教学通常没有固定的教材,更没有统一的教材。英方教育者往往事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制定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大纲。他们认为,选取教材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大纲范围之内,调整教材的难度,尽量为学生创造出能提高他们兴趣的学习氛围。以最权威可靠的传统教材为基础,教师们还会从报纸上、因特网、电视新闻等多种途径选取材料,这样不仅使教学内容富有时代感,而且学生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将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而这些教材往往以活页形式分发给学生,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对新传授的知识点印象更深刻,也便于他们课后复习整理。

与英国教学使用的教材相比,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似乎是“一本好书,代代相传”,教师无法针对不同的学生调整教学内容。而且这种“代代相传”的教材,也不利于教师创新教学,突破自我。教师的教学往往是循规蹈矩,不断地重复教学内容,导致失去创新精神和科研动力。这就要求会计教育界从自身内部进行会计课程的战略性重构。

会计学原理作为会计学的入门课程,其课程目标和内容设计既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会计的基本印象,又关系到能否激发其学习热情,能否为其将来的系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一本优秀的《会计学原理》教材在会计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

一、中英《会计学原理》教材培养目标比较

英国会计教材普遍认为,学习第一门会计课的大多数学生是会计、商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他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阅读、分析、解释财务报表和内部管理报告。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为制定决策提供信息,而会计学原理课程目标是介绍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使学生成为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明智使用者,并广泛培养学生的各种会计能力。国内教材的出发点是帮助初学者掌握“三基”,即会计的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为初学者打好学习掌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二、中英《会计学原理》教材结构比较

英国会计教材的结构安排是围绕教学目的展开的:在每章的开篇提出本章的学习目的,作为教师布置材料和学生预习的基础;在论述相关问题时,其学习目的又会重复出现,用于帮助教师讲述知识,帮助学生理顺学习知识时的思路;每章的练习、问题和案例是学习目的的具体应用,如果学生需要帮助的话,他可以参考相应的正文;每个学习目的的要点小结,与学习目的相关的新名词和术语的列示,以及关键学习目的的复习思考题帮助学生复习每章的知识。其结构还有两大特色:一是每章开始时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企业的实例并引用了该公司经理、投资者或企业所有者关于该章主题的精辟论述。学生在学习时,可将实例贯穿于每一章的始终,将会计和企业的实际决策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是书中的作业材料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作业材料分成了以下几种类型:复习思考题――覆盖了篇章中的所有重要问题;练习题――每个知识点的练习强化了篇章中所有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练习――进行概念性分析、职业道德、研究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财务和管理报告及分析案例――解释财务和管理报告并通过案例分析、批判性思考和写作交流技能来形成管理报告。

国内教材的结构安排忽视了学习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开篇直接进入正题,不便于学生带着问题、目的明确地进行预习,对于理解力较差的学生更是难以掌握课程的重点;在论述所需掌握的问题时,平铺直叙,学生难以区分重点和非重点,学习目的无从体现;章后的习题也多是对篇中已有的知识进行提问或篇中例题的简单重复,难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中英《会计学原理》教材内容比较

根据培养目标,英国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了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延伸,环环相扣,脉络清楚。

国内教材的内容是按照初学者的需要和后续各种教材的衔接来考虑予以安排剪裁的,其内容主要是为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后续各门会计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材解释了六大会计要素、进行账务处理的基本方法和会计循环全过程,并对整个会计工作内容及学科划分作一完整的概括性介绍。主要内容为:会计的含义、职能、目标,会计学及其分支,复式记账和会计循环,内部控制和财产清查,会计电算化,会计规范体系,会计机构人员,会计职业道德。

四、中英《会计学原理》教材比较启示

(一)重新界定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

1、适应市场经济与国际交流的需求,界定会计教育培养目标。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会计教学中的首要问题,它直接涉及到课程设置的侧重性,决定着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会计专业培养的总目标应该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专业知识雄厚的“金字塔”形的通用会计人才。具体地说就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实用型、通用型、开拓型和外向型的高级会计人才。

2、确定层次化的会计学原理教学目标。按照现行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学生只有到临近毕业才能培养起对本专业较全面的认识。而原理课程有些名不副实,可以说仅仅是财务会计学原理。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印象最深的就是借贷记账法的应用和账务处理的整个循环过程,而对会计学这门专业及会计这个职业的认识仍然是混淆不清的,大多数的学生都会感觉到会计就是一个记账、算账的账房先生,看不到会计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很多学校正在进行教学改革,在入学初期不分专业。那么如何使学生在入学之初便建立起对会计总体的基本印象,培养学生对会计专业的认同感和学习热情,相应地就应在会计学原理课程中让学生了解:会计在经济生活中和企业中的地位及作用,会计职业的基本情况、会计的国内和国外情况、会计的管理体制、会计的功能、会计信息的建立、发展与传递。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尽管不在会计或其他相关学科中深造,也具备日后继续学习会计的知识和才能。

(二)有机协调会计学原理与其他后续专业课程的内容。目前,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基本包括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电算化七门课程,在教材内容安排上有很多重复现象。例如,《财务会计》中重复介绍了账簿、会计循环和财产清查等方面的知识。《成本会计》中有关生产费用的归集大多数已经包括在《财务会计》中,而《财务管理》中又包含了《财务会计》中的会计信息分析,并且和《管理会计》中应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有很多相同的内容。如何协调这些问题,最好的解决途径就是将现代会计的基本知识和采用的基本方法都包含在会计学原理课程中,而在各专业课程中介绍各自特殊的、深层次的知识。

(三)强化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长久以来,会计的教学方式一直以灌输为主,这种方式对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增强其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判断能力、促进学习的主动性起着一种束缚作用。加强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处理复杂的经济业务,加深感性认识,增强其趣味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他们毕业后还会遇到更多的新知识和新变化。鉴于这种情况,在会计学原理课程中就应该采用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模拟操作、小组辩论等,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交流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

(四)我国《会计学原理》教材基本框架设想

1、《会计学原理》教材的主要内容。《会计学原理》教材能够称其为原理,就应该涵盖会计学的基础知识,既包括会计专业和职业的基本情况介绍,又包括两大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另外,由于我国会计学原理课的课时多为一个学期,所以《会计学原理》教材不可能像英国教材那样包含过多的详细的内容。大致可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会计职业的基本情况介绍。包括会计的历史发展进程、会计职业的基本情况、会计管理体制等。第二部分:财务会计的基本知识。这一部分主要是现行《会计学原理》教材的主要内容,不过需要在前后顺序上有所调整。学生在学习第一门会计课程时,没有任何会计方面的概念,在这时就开篇讲述理论问题过于枯燥,难以深入理解,不如将其贯穿于相关课程的讲授中,最后再加以归纳总结。该部分可按如下内容安排:复式记账法,会计循环过程,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第三部分:管理成本会计的基本知识。从介绍成本计算的一般核算程序入手,分析成本性态引入管理会计中普遍采用的变动成本法,并介绍企业在管理中进行预测、决策和控制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最后总结出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第四部分:会计专业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根据前述两大分支的学习,认识会计的本质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通过比较会计的国内和国外情况,指出目前会计专业的研究重点和所面临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

2、《会计学原理》教材的结构安排。《会计学原理》教材的结构应配合会计教育的目标进行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避免“制度加说明”枯燥无味的形式。在明确学习目的的基础上,加强学习内容的生动性,可参照英国教材的结构特点对我国的《会计学原理》教材加以改革。第一,在每章开始列示该章的学习重点,在论述到每节内容时,进一步强调该节的重点内容,明确学习目的;第二,除了以文字形式明确目的外,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在开篇以企业的实例引入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学习,刺激学习兴趣;第三,在正文中对概念性、观点性、结论性的知识以特殊的字体加以强调,突出学习的重点;第四,在正文的最后,对重点内容加以归纳总结,与开篇的目的、问题相呼应;第五,复习思考、练习题中避免内容的简单重复,除了覆盖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外,还应提出一些有争议性的案例,展开讨论,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会计专业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财务会计相关知识,具备先进的会计思想。除此之外,学生应当具备创新观念、具备会计的职业素养。混合式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这些知识,网络平台的应用也能够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接触到会计相关消息以及相关教学资料,因此如何基于网络平台来进行混合式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师需要研究的重点。

一、混合式学习介绍

(一)混合式学习的定义

混合式学习的定义有多种,可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多种教学资源,比如运用视频、微课等形式,也可以指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式的学习,教师时时刻刻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除此之外,混合式学习也可以指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学生熟练、灵活地应用现有的网络技术来进行学习。本文主要介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进行混合式教学,运用网络平台来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混合式学习。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混合式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掌握。

(二)混合式学习内容

混合式学习主要包括两大板块,一是课堂学习,认真进行课堂学习是学生掌握会计学知识的基础,教师会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述会计学的专业名词、理论、方法等,在课堂上,面对面地把会计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二是运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学生在网上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又或者学生运用网络平台自主进行会计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混合式学习虽说是学生要按照教师的安排来完成学习任务,但是混合式学习始终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己是会计知识学习的主人。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学习资源,提供了许多与会计学相关的前沿信息,学生可以合理运用这些资源来进行自我的提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只是关注学习任务的完成度,要时刻将自己能力的提高放在第一位,注重自己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会计专业教学现状

(一)课堂较为枯燥

有些教师在进行会计专业知识教学时,只是在意教学任务的完成度,并未考虑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会计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度。会计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仅仅是将自己理解的会计知识灌输给学生,并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这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另外,教师在讲解会计专业的名词以及重点理论时,只采取板书以及直接读概念等形式,并没有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不清晰,不能熟练应用这些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大多采取板书这一形式,忽视了多媒体资源的应用,没有合理地应用视频、微课等教学资源,导致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较为枯燥。

(二)教师对网络平台不够了解

高校会计专业年轻教师较少,多数为中老年教师,不懂得如何应用学校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不知道如何来安排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更不要说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混合式学习了。除此之外,学校也并未安排有关教师如何运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的培训工作,导致教师根本不了解网络平台,不懂得如何运用网络资源。除了培训的缺失外,有些高校并不重视网络资源的运用,并未向教师以及学生提供相关网络平台以及网络学习资源,只是把混合式学习教学作为一个空口号。因此,会计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常常会忽视或者并没有网络平台的运用,这对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

(三)过于依赖教师,学生参与度不够

不得不说,会计专业的教师是学生与会计知识之间的桥梁,在学生学习会计知识时,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关键因素,但是并不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师进行会计学教学时,应当始终把学生作为会计学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部分高校会计学教学过程中太过于依赖教师,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将教师所展示的板书原样搬到自己的笔记本上,学生在学习会计学知识时只是跟随着老师的教学来进行学习,很少进行自主思考。在会计学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不高,课堂参与度太低,只是依靠老师的教授来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方式都是不可行的。

三、会计专业构建基于网络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策略

(一)对会计专业教师进行相关网络平台使用的培训

首先,学校应当对当前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测定、评估,选择适合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平台并引进该网络教学平台。在引进该网络教学平台之后,要求每位教师和学生分别注册教师端和学生端的账号。学校应安排网络教学平台的后台人员来为教师进行技术讲解,指导教师如何进行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为教师答疑解惑。有了这一网络教学平台还远远不够,优秀的教学资源也十分重要。学校可以邀请会计学专业的专家、学者来与校内的会计学教师一同探讨,研究应当使用怎样的教学资源。同时,学校应当安排专门进行网络教学资源设计的教师,来科学设计会计专业学生的网络教学。

(二)合理设计网络教学

网络平台的出现给那些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提供了追赶的良好机会,教师在运用网络平台安排教学资源时,可以因材施教,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使每位学生都能听懂,都能够有所收获。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考试相关的资料、真题以及讲解材料,让学生能够了解考试内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三)对教学内容、方式进行改良

在进行会计学教学方案设计时,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度。比如说教师在进行具体会计学专业名词的解释时,除了向学生展示具体的概念之外,还可以向学生讲述与这个专业名词相关的案例,以知名的企业为案例,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专业名词的记忆,能够使学生对这一专业名词的学习更加清晰,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此外,教师在进行会计学知识教学时,可以运用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对当前的会计学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改良。比如在教学时,不仅仅依靠板书和PPT,教师也可以采取视频、图片、微课、课堂表演等形式。同时,在进行会计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安排小组任务、小组竞赛等,也可在课堂鼓励学生就所学内容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想法。这样的教学形式更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四)网络资源应当填补线下教学的不足

线下教学局限于课堂之中,网络平台的应用弥补了线下教学的不足,使会计知识的学习不局限于课堂之中,网络平台使学生在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会计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时间有了很大延长,不仅仅只是课堂时间才能进行会计知识的学习。1.课前学习在正式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当提前设计教学内容,并根据此教学内容来合理设计网络平台内的教学资源,突出教学重难点。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将与本次课堂教学相匹配的教学资源置入网络平台之中,并在平台内为学生留下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线下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学习这些教学资源,并完成与这些教学资源相关的答卷,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发表自己的想法。在此之后,为了检查学生网络平台教学资源的学习成果,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安排提问环节以及疑问解答环节。2.课后复习首先同课前安排一样,教师需要把这节课相关的教学资源置入网络教学平台,但是与课前预习不同,在预习过后,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学生应该已经熟练掌握了这些会计学知识,因此在之后应当注重学生知识点把握情况的考核以及知识点的强化记忆。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中置入与考核相关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除了答卷、视频之外,也可以安排动画、答题闯关小游戏等内容。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复习任务,让学生进行网络平台教学资源的学习。这些资源的学习会被网络平台记录,最终反映到学生的平时成绩中。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复习、巩固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同时,这种方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爱上会计学学习。

四、结语

传统形式的会计学教学,教学内容乏味枯燥,教学方式单一,不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会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无疑是良方。教师可以运用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改良教学形式、丰富线下的课堂教学。网络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弥补线下课堂教学的不足,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会计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会计学的兴趣,网络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峰.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中职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研究[J].商情,2020(37):259.

[2]王心雨.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中职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9(2):163,165.

[3]李飞.混合式学习下开放大学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8(4):17-21.

[4]侯鹏,张冰.基于在线学习的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J].财会学习,2021(4):179-180.

篇8

中等职业学校是一所以培养学生自身素养为基础,旨在真正提升学生自身实践应用技能的重要场所。作为接近社会最前沿的教育场所,内部教学和学生参与需要真正予以重视和关注。就中等职业学校内部会计课程的编排和设置,针对现代对于社会人才的需求状况做出的新的要求和态度,《会计基础》课程内容与原先不同的是会计内部内容,比如基本的特点、职能做了一些调整和添加,内部知识点和理论内容变得详细,在知识点下框架呈现清晰,对于会计档案管理以及整理安排等一部分内容做出删减和重新编排,这样的安排和设置需要学校内部学生和教师真正重视和关注,需要教师针对课程变化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技巧,学生需要对于学习内容做出有效整合和筛选,做到对于学习内容的有效了解和掌握,同时还需了解新大纲对于《会计基础》内容调整的详细,做到对于学习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例如,与2013年《会计基础》内容相比,新的会计课程内容呈现系统化、完整化的特点,许多内容在旧版本的基础上做出扩展,针对会计的产生发展、概念特点、职能作用尽量呈现,让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有所了解和熟知,针对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以及核算方法做出补充,真正做到原先内容的补充和完善,确保会计基础知识的真正完善和落实。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需要对于新的会计基础内容做到有效了解和掌握,对于学习实践做到有效参与和真正应用,真正有效地把握现代社会会计应用领域和学习参与的真正落实。

二、对于新革新会计内容做到真正了解和适应,确保自身学习和汲取量

会计作为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和有效运行的一部分,对于现在处于市场经济下的相关企业和公司有积极的辅助作用,是现代学校内部学生从事社会实践需要拥有的基本职能和技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晋升,社会层面上对于会计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内容也在不断随之改变和提升,相应的现代学校内部教学材料和相关内容也会随之做些改变,以此来真正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内部的学生而言,要想真正参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实践中,需要不断对于适时修改、完善的内容进行了解和分析,把握新旧教学内容的转换,找到内部衔接点,保证学习高效化和技能有效掌握,做到对于会计内部学习内容的有效了解,真正实现现代学校内部对于学习内容的真正汲取。

例如,针对《会计基础》内容的更新和完善,学生需要对于学习内容真正有所了解和掌握,对于会计科目账户、记账方法了解和应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薄的登记、账户处理程序、财产清查处理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等内容真正有所涉及和了解,保证学习内容真正有效汲取,对于新革新会计内容做到真正了解和适应,确保自身学习和汲取量,做到对于新体系框架下会计基础内容的有效把握,确保在此过程中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落实,真正有效保证学生对于会计基础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三、对于时展形势做到基本把握和了解,做好对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有效准备

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89-02

智能时代背景下,移动互联技术使得智能手机和PAD成为众多人追崇的终端设备,利用网络和终端设备,APP赢得了普遍青睐,从而传统的会计教学越来越呼吁高效、便捷的方式。会计教学中使用APP平台具备各种优势,可以很好地补充课堂教学。本文试分析智能时代背景下会计教学的特点及APP运用于会计教学中的优势,构建APP在会计教学中运用的模式,并从学习、测试、资料、互动等基本模块和环节对会计教学APP设计提出建议。

一、智能时代背景下会计教学的特点

(一)多样的教学形式。传统的会计教学形式主要以面授为主,智能时代背景因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加速了教学形式的变革,会计专业的教学形式也不断转变,出现以中华会计网校为代表的网络教学,这种视频学习、在线答疑的灵活教学方式受到很多在职学习人员的热捧。教学形式从黑板、投影转变成视频、音频、电子书、电子笔记等多样化的形式,这比传统的面授优势更明显,受到各层次会计学员的欢迎。

(二)丰富的教学资源。传统的会计教学资源局限在教材、习题册等纸质资料上,而在智能时代背景下,会计工作方式的变革强烈推动会计教学的变革,传统的会计教学资源既缺乏生动性,又缺乏学习环境的投入性,已不能适应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学习要求,由此多种丰富的会计教学资源应运而生,有些软件开发企业研发了各种学习软件、模拟自测等自主学习软件,涉及到基础知识、难点突破、模拟真实环境、模拟考试系统等,从多方面辅导学生进行自学和自测,有些软件模拟会计工作环境,为岗前培训带来了便捷。这些不同形式的教学资源丰富了会计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致,同时也方便了教师的授课和指导。

(三)较高的教师素养。现在的学生时代感很强,智能时代背景下的会计教学,又需要大量利用信息化平台使用会计软件,如果教师的知识落后,即便再有教学经验,也会使学生缺少价值认同感。因此智能时代背景下的会计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仅是专业能力过硬,更要求教师熟练使用计算机软件,甚至根据教学需要进一步开发软件,这就对会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和专业素养要求。

(四)先进实用的教学理念。会计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范畴,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学生完成学习后,能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智能时代背景下,随着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会计教育更呈现出现代化和先进性。传授传统的手工做账已远远不能跟上时代步伐,只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才能满足人们对学习环境的时代诉求。

二、APP运用于会计教学中的优势

(一)学习条件优势。随着无线网络的发展和移动终端技术的进步及智能手机、PAD等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普及,为移动学习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现在几乎每个会计学习者都拥有一台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并且都能进行熟练的操作,特别是会计专业的大学生,智能手机、PAD、笔记本电脑成了他们必不可少的装备,这为移动学习创造了基本条件。

(二)学习效果优势。会计学习APP具有的便携性、灵活性、个性化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面授学习方式的不足。

1.学习时间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不用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学习,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学习任何内容,这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

2.增强主动学习意愿。采用APP进行会计学习,学生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可以在线和学习群体进行交互学习和探讨,这样减少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依赖性,从而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3.提高学习兴趣:采用APP进行会计学习,界面活泼、操作简单、内容精辟、互动频繁,使枯燥的会计学习拥有了美感,因此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APP在会计教学中运用的模式

(一)教学方式的运用模式。APP的特点众所周知,便携、交互简单,通过会计教学APP,教师能够实现分发作业、学生答疑、重难点内容重现等功能,以此获取学生学习过程数据,教师再通过教师端进行统计分析,直观获取学生学习情况。

(二)学习方式的运用模式。学习环境的变革引发了学习方式的变革。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脑力劳动群体协同作业的工作方式成为一种新的主要工作方式。这种新知识工作以网络为载体,以群体智慧为力量,借助信息化工具,生成和呈现个人成果,分享群体协同作业。学生使用PAD或智能手机在会计学习APP上进行协同作业,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协作学习的体验。

(三)资源与工具运用模式。在资源运用上,会计学习APP要加强群体沟通与分享,实现促进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工具运用上,会计学习APP要能够使学生借助学习工具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会计教学APP模块设计的建议

运用会计学习 APP 进行学习,是以移动终端设备为依托,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在线学习活动。会计教学APP应该具有学习、测试、资料、互动等基本模块和环节。

(一)学习模块。学习模块是最基本的模块,该模块以知识学习为目的,包括学习的基本内容、重难点讲解等输入性内容。视频学习方式可以选择当前比较流行的“微课”。微课程将重要的知识点碎片化后单独讲解,让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通过APP客户端参与学习。多个碎片化知识点通过学习者一一学习后最终形成整体化知识,并且深谙于心,达到熟练掌握知识点的目的。阅读学习方式可以选择电子书形式,将各个章节的内容形成思维导图,使知识脉络更加清晰,更方便学习者随时查阅。学习者通过多次反复阅读知识点,可以夯实基础,还可以将相关知识进行拓展延伸,顺利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测试模块。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自我测试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测试模块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已学习的内容进行自我测评,考查某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模块的题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测试完成后,系统根据预设答案进行评分,让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测试分数和对题目的分析解答。这样一方面能够鼓励学习者,测评像玩游戏一样,闯过一关有信心和兴趣进入下一关,另一方面能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另外测试模块可多次进行,鼓励着学生愿意反复多次测试,这样也能将枯燥的会计学习变得更活泼、生动和吸引人。

(三)资料模块。资料模块在会计学习 APP里非常重要,它不再是对教材的简单复制,而是经过一线教师或专家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的学习笔记。资料模块里的资料包括重要的知识点,对文字难以理解和描述的部分会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展示,学生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有趣。比如在会计教学中账户结转的问题、财务管理中货币时间价值的问题,可以以简短动画的形式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在APP中快速查询到该内容的资料,打开后进行查阅或播放,以让学生更直观、更轻松的理解重难点知识。另外,资料模块中还应包括资料链接。对于会计教学APP这种小型学习软件,能够容纳和预设的资料是有限的。于是设计者可以在该模块中添加一些常用知识点的链接,比如“营改增”这个内容,可以链接权威网站的解释,更可以链接优秀期刊中关于这个内容的最新动态和学者们对这个内容的探讨。这样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不再局限于教材知识,也让搜索变得不再复杂,使学生更能高效应用已有成果,更新学习内容,拥有先进理念。

(四)互动模块。对于以互联网为主要依托的APP学习来说,互动是整个APP的灵魂。整个学习充满互动则充满着无限的活力,师生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之间的互动,一个良好的会计学习APP在互动中生存并不断发展,在互动中使用者才体会到学习的氛围、知识的力量无处不在。互动模块可以包括即时互动、留言互动和分享互动。

即时互动比较流行,当前的QQ和微信是主流产品,很多APP也都有即时互动的功能模块,目的在于让参与者能即时接收和发送消息,交流学术问题、疑难问题、个人观点意见等,让学习过程随时随地都有沟通。留言互动主要体现在教师答疑,学生可以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留言的形式,APP里的教师或专家只要有空就能回答,学生可以获取比较权威的解答,更方便了一些性格内向,在传统面授课堂中羞于提问的学生。分享互动充分体现了会计学习APP群体协作和群体智慧的特点,参与者将自己学习的心得、阅读的好文章等内容到互动中,让志趣相投的人一起阅读和分享,这有利于知识的传播,更给APP建设完善提供了参考资料。

总之,智能时代背景下,会计教学也应与时俱进,思考和规划教与学的先进性。开发和利用APP 移动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网络前提下随时随地访问该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APP课前布置预习内容,课中强调重难点,课后布置作业、互动学习。利用APP移动学习可以创新会计教学的模式,探讨高校会计教学翻转课堂的利用,为高校会计教学和社会会计教学开辟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常倩.全媒体时代会计面授教学模式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1)

[2]宋晓玲.面向移动终端设备的学习应用程序(APP)的设计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4

[3]马玉慧,赵乐,李南南,王硕烁.新型移动学习资源――教育APP发展模式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4)

篇10

近几年来,笔者多次担任了保险学、财政学、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以及法学等专业本科生的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切身体会到一些问题的存在,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标尚不明确 教学目标决定培养人才的类型和方向,并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然而,在传统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对会计教学目标的定位,没有严格区分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所学专业的内容缺乏必要的了解,难以把握会计对各非会计专业的作用,从而导致在教学中无法将会计与特定的专业背景相联系,仅仅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作为会计专业教学的浓缩版来处理,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教学内容是会计学教学的主体,直接决定着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然而在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中,由于授课教师没有过多考虑各专业的特点,而是依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讲课,一方面造成教学内容空泛,内容上过于强调会计核算,另一方面无法将会计与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们觉得会计学课程内容比较抽象、难懂,而且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相差太远,消退了学生对此课程的学习热情。这种结果违背了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目的,与教学初衷背道而驰。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较单一 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目前,授课教师大多采用单一的课堂讲解教学法,部分采用多媒体课件等有限的现代教学手段,很少给学生提供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时间和机会。缺乏鲜活的案例和有实证性的操作训练的教学方法,对于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会计学习显得枯燥而乏味,因此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四)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 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往往从心理上较重视自身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会计学这样的非专业课往往置若罔闻,因为他们通常认为自己以后并不会从事会计方面的工作,学习会计没有用。有这样的片面认识,归根于他们未充分认识到会计学知识在以后工作中的重要性。如此对待非专业课程的盲目性和应付性的学习态度,从根本上影响了对会计学课程的学习热情。而会计又是一门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如果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势必导致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情形,导致课程教学的失败。

(五)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学习缺乏主动性 一方面,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会计学课程认识存在偏差,对于学习会计的必要性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学习缺乏兴趣,必然导致学习态度不积极;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课堂上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老师讲、抄课堂笔记,却不思考、不动脑筋,课后也不及时复习,考前突击,更谈不上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学习被动、自主学习意识淡薄,这也是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通存在的一个问题。

二、“史密斯―雷根”模式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的改进

“史密斯―雷根”模式是第二代教学设计代表性模式,它是由史密斯和雷根于1993年提出来的,如图1所示。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明确指出要进行教学组织策略、教学传递策略、教学管理策略等三类策略的设计,并把重点放在教学组织策略上,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教学策略的制定又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该模式是以系统论为指导,注重教学过程的系统性,较好地实现了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结合,充分体现了“联结―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因此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笔者以“史密斯―雷根”教学系统模式为指导,针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革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的定位 “史密斯-雷根”模式重视对教学目标的分析,而且教学目标体现专业的特点和专业知识体系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非会计专业不是要培养会计专业人才,不是要教他们如何记账、算账和报账,而是要教会他们如何用账,要培养他们的会计思维方式,传授他们如何获得并使用会计信息,如何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即应将教学目标定位于把会计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并充分运用此工具。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概括地了解和掌握会计信息生成的基本过程,了解会计信息所代表的经济含义,认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成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二)提高师生对会计的认识 “史密斯-雷根”模式以对学习者学习环境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为基础。授课教师应扩大知识面,关注和了解相关专业的学科背景以及内容,立体思考会计学与各相关专业之间的联系,以此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会计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到会计学和其所学专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会计学知识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思想上解决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态度上的怠慢,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优化教学思维与教学内容“史密斯-雷根”模式强调要按照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认知结构来组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教学的内容应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由于会计学课时有限,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尽可能地多与专业负责人沟通,充分了解该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需要哪些相关会计知识等,区分不同的专业,进行适合的教学内容设计,结合专业特点和需求,制定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会计的基本核算知识,主要涉及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要素、账户名称、简单的经济业务处理等;(2)账务处理程序,主要涉及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会计循环过程,重点了解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3)财务分析,重点要求学生能读懂会计报表,能够从会计报表中获取所需的信息;(4)各种会计规范,主要涉及会计法、会计准则等,强调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史密斯-雷根”模式倡导开放型、互动式、参与式的教学,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课、边思考、边参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除了充分利用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工具外,还可以适当引入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案例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一些实际案例,可以使学生置身其中,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一般规律、原则及方法,提高他们利用会计信息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理论讲述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2)开放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针对热点问题和典型事件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互动式、参与式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也使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3)实践性教学。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以后虽然不从事会计工作,但通过实践性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实际操作、实验等,将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实务操作处理转化为能力,一定程度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应摆脱传统教学模式,授课教师应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更新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式,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篇11

《会计学原理》是高等院校中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由于该课程与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相比,思维方式有较大的差别,其内容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操作性,要求学生掌握一门不同于其他经济管理的专业方法,学生在初学本课程时,感觉难度很大,并且往往感到比较枯燥。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的专业入门课,以后的很多专业课程都有类似的特点,他们能正视学习《会计学原理》的种种困难,而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情况很不一样。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的教学中存在着更多的障碍,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多的挑战,教师也感觉有更多的困惑。如何改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如何提高其教学效果,是教学界关注的一个问题。笔者多年从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教学,现对该课程的教学谈一些体会。

一、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学生对此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进大学前填报志愿时就对会计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认为他们毕业后应该是从事会计工作或从事与会计相关联的工作,这个观念在入学后的有关教育中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他们就自然而然地认为:《会计学原理》是他们以后有关专业课程的基础,必须要学好该课程,不然直接影响以后的专业学习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因此他们对《会计学原理》课程非常重视,不用过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很强。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之前,可能只听到过“会计”这个词,而不知其内涵,认为会计就是企业里做账的,学会计就是学做账,觉得自己不是会计专业的,学做账应该是会计专业的学生要学的,因此,很多学生对教学计划中开设《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感到不好理解。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会认为,我毕业后是做营销的,学会计干什么?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可能就更不理解了,认为自己应该好好学计算机,怎么还要学会计?因此,他们普遍对这门课程不重视,认为只要考试及格拿到学分就行,没必要好好学懂、学通,学生以这样的学习目的去接受该课程的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可想而知了。

(二)学生对该课程的预期不合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老师的教学效果

会计专业的学生认为学了会计就会做会计,所以他们会认真学好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而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认为自己学会计是为了识别和使用会计信息,因而他们对会计做假很感兴趣,往往不重视正确的会计方法和会计处理的理解,在课堂上他们对做假账和查假账很关心,对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如何用正确合理的会计方法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他们不愿意认真理解和掌握,总是过多地要求和期望老师在课堂上讲如何做假账和识别假账方面的问题。以这样的心态和目的去学会计学原理这门课,不仅影响老师教学的安排,也影响学生学习的连续性。

(三)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该课程具有更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原则性,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并易于使学生产生枯燥感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的入门课程,主要阐述会计及会计核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包括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会计核算程序、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会计工作的组织等方面的常识,这些知识和日常生活中所体验的问题区别很大,这些方法与日常的思路存在很大的分歧,很多专业术语都难以通过非专业的日常思路去理解,如借贷记账法中的“借”和“贷”,与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借”和“贷”的含义完全不同,在其他专业课程中也很少用到会计中“借”和“贷”的含义。再如,会计六要素中的“收入”,与日常的家庭收入中的“收入”的含义相差甚远,因此通常很难被学生所接受。另外,还有需要会计科目与经济业务相对应,这使学生学起来感到吃力,其他很多专业课程都可以课后自学看懂,而会计学原理如果想通过自学来掌握和理解,难度很大,一般来说,学生对上课时老师的讲解要能完全跟上来都已经很有难度了。因此,学生学起来觉得概念难以接受,方法难以掌握,思维难以转变。

该课程在内容上往往是对基本原理的介绍、对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规范的解释和应用的讲解,内容具有较强的严谨性。和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无论是在理论内容还是案例的应用性讲解上,都显得相对具体而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使学生有较强的枯燥感,趣味性相对较差,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相关背景基础知识较为缺乏,增加了本课程的学习难度

《会计学原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学习中会涉及到公司、经营、货币、税收和证券等相关基础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应该以一定的相关课程作为支持。但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一些基础知识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不具备,而有些基础知识,学生又只是一知半解,理解不准确,这对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样的。对会计专业的学生,由于对会计的高度重视,虽然一样不具备太多基础知识,可是学生知道,公司、经营、货币、税收等知识是他们专业知识的基础,在他们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在教学中涉及到,他们会非常有兴趣,上课时没有理解的问题,往往会在课后去查阅相关资料来弄明白。而非会计专业学生在教学中涉及到也不感兴趣、听过就忘,课后也不会去查阅资料来理解相关基础知识,他们更多地认为,现在是学会计学原理,对这些相关基础知识,他们会在以后的相关课程中再学,或没必要学。然而,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又不会再去巩固会计学原理的学习了,以后也可能再也没有会计方面的课程了,这使教学和学习效果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应对障碍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开始就强调课程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成功之母,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刚开始时对会计学课程充满好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在第一堂课首先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谈谈会计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再结合学校实际,介绍以往毕业生(非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经过进修成为会计工作者)中成功者的事例,联系自己或身边其他人员发生的事例,讲解会计对非会计工作者职业生涯的重要性,会计对学生创业的重要意义。另外,对有些专业的学生来说,强调会计学原理还是有些后续课程的基础,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工程管理和金融学等专业,在他们以后的专业课中还有财务类的课程,会计学原理为这些后续课程打基础,这样使学生能高度重视本课程,从而可以端正学习态度,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除此以外,笔者还告诉学生这门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学完本课程后应有哪些收获。学生对这门课有了初步了解后,感觉自己与其距离拉近了许多,并树立起学好本课程的决心和信心。

(二)澄清学生对会计学原理课程的认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1.说明会计需要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举例说明同一业务,用准则所规定的不同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后所得到的结果不同,使学生明白会计并不是都规定死了的,同时使他们明白看懂会计信息是一门很有学问的知识,他们应该学好会计,以更好地识别和利用会计信息,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还要讲解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通过案例讲解会计处理中很多方面需要合理运用职业判断,以帮助学生理解会计的灵活性与会计做假的区别,并且注意强调学生应该要知道正确的会计处理是识别假账的基础,如果正确的会计处理都不会,做出来的是错账而不是假账。

2.在前面几堂课中就要讲解会计学的体系,会计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分,有盈利组织会计与非盈利组织会计之分,在财务会计体系中又分基础会计、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并举例说明各分支的应用范围,使学生对会计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因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他们的专业课程学习中,不会涉及到会计专业方面的有关课程,会计专业的学生则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一一开设会计专业课程。通过这样的分析,使非会计专业学生能有效认识会计的全貌,澄清对会计的认识。

(三)讲解尽量生动,方法力求多样

教学中,运用各种方式,有时候可以穿插一些故事情节或是某些电脑游戏,适当幽默一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趣味性,并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如可以在适当时候,在课堂上念一段以会计术语书写的情书,表面上看来是引来了学生的一片欢声笑语,实际上可以使学生觉得会计并不象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呆板和枯燥,并且还有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例如,可以联系当前流行的网络游戏“摩尔庄园”游戏,讲解和分析有关固定资产、收入、费用等概念,同时将游戏中的“偷菜”引申到对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和会计主体等概念分析。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口味”的变化而产生新鲜感,在充满新鲜感的过程中去学习,可减少他们对学习的枯燥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会计学原理》本来枯燥感就比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要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的教学中,尤其需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变化中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求教师除了运用常规的讲授方法以外,还要结合多媒体技术方法、作业布置和实验法等的合理运用。在对有关实务操作方面的内容,如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户的登记、会计核算形式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方法和实验法。首先要准备好相应的实验素材发到学生手里;然后在课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好相应的课件,对这些实务性操作过程进行演示,并且要求学生用手中的素材按照演示过程去操作一遍,这样通过“看一遍,做一遍”以后,使学生对相关性内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易于理解和掌握有关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会计信息产生的过程,从而能达到看懂会计信息和使用会计信息的目的,这正好是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的教学目的,因此,也有利于该课程教学目的的实现。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方法对有关内容的演示,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课后通过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查阅有关资料,补充相关知识,巩固所学内容。

(四)讲解力求通俗,并尽可能联系日常生活实际

根据非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在《会计学原理》的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日常生活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或常识出发,用平实的语言来阐述理论,做到深入浅出而通俗易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举例,并且尽量从日常生活的实例来引开,便于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笔者在教学中联系家庭中电费的缴纳情况为实例来讲解有关内容,教学效果较好。两年前,本人家庭中的电费是每季度从工资中扣缴一次,学校到每个季度末来抄一次电表,根据电表数据计算电费,然后从该季度的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中扣除该季度的电费,如在2007年12月份的工资中扣了电费300元,这300元的电费应该是10、11和12月份三个月的电费,如果平均分摊的话,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每个月应该是100元,但是钱是在12月份支付的,电费相当于一项费用,在家里的电费账中12月份的电费应该记100元而不是300元,10月份的电费应该记100元而不是0元,大家都能很好地理解并接受。而在2009年本人家里的电费是用IC卡,先买电再用电,本人于2009年10月1日正好电表报警没电了,于是用300元买了500度,结果用了三个月。这种情况和前面的情况就不同了,2009年10月份的电费应该记100元而不是300元,12月份的电费应该记100元而不是0元。前者是先用电后付钱,后者是先付钱后用电,在记账时,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分别用预提费用(应付账款)和待摊费用(预付账款)进行处理。可见,这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预提费用(应付账款)和待摊费用(预付账款)等内容的理解。

(五)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确定科学的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由于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原理》的学习目的与会计专业学生明显不同,因此,在教学目的与内容上,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相比应作较大调整。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原理》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是要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相关理论和方法,认识做好会计工作对于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要能具体应用计账方法,进行实务操作,还要了解会计工作的组织、内部管理制度的设置、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和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系统全面地对所有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要让学生领会“会计的全貌”,即会计是做什么的及如何去做的。非会计专业学生(如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对掌握会计具体核算方法和实务操作等内容的要求相对较低,着重在于对会计信息的使用。其学习目的主要是认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了解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流程,能够看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中的会计信息,以能对财务报表包含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应用,而不是侧重于会计核算的账务处理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读懂会计信息,培养学生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的能力。所以在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组织《会计学原理》教学时,教学内容的选择、重点内容的安排、内容的讲授顺序等方面都要作相应的调整。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学时情况,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的职能”“会计的任务”,“会计的方法”、“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的发展历史”等内容可以不作课堂教学内容;“填制凭证”、“登记账簿”、“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成本计算”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内容可以只作了解;可适当增加“财务会计报告分析”方面的内容。重点内容放在“会计要素”、“会计平衡原理”、“借贷记账法”、“会计假设”和“简单的财务分析”等内容上。

在内容的讲授顺序上,最好的办法是从“会计目标”入手,然后展开。会计是为会计信息使用人服务的,为他们的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会计目标就是为会计信息使用人(股东、债权人、管理者等)提供会计信息。而会计提供信息的主要载体是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依据是账簿,登记账簿的依据是会计凭证,填制会计凭证的依据是经济业务。因此,会计信息是根据以下流程产生的:经济业务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根据这样的分析,在安排讲授顺序时,第一步是介绍“会计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第二步是介绍“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从明确会计目标和领会“会计的全貌”入手来开始本课程的学习。第三步是开始对重点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会计处理的对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第四步是对“填制凭证”、“登记账簿”、“账务处理程序”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内容进行介绍,在教学中,要向学生提供有关素材,向学生发放会计凭证、账簿和会计报表等材料,让他们能体会到会计信息载体的实际面貌,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操作过程进行演示,让学生了解会计信息产生的过程和会计信息的来龙去脉,会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会计信息能力和教学目的的实现。第五步是让学生了解有关“财产清查”的一些内容,这部分内容要注意联系实际进行简单介绍,学生往往比较感兴趣。最后,还要安排有关会计报表、财务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阅读会计报表的方法和技艺,以使其能更好地运用会计知识,从会计报表中提炼出对工作有用的经济信息等实用内容。这个讲授思路层次分明,一环扣一环,既能满足非会计专业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又不会打破其整体性和系统性。

(六)注意适当迎合学生的心理预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中,对会计做假很感兴趣,在课堂中引入日常生活的实例,如“学校老师买了私家车,能不能作为学校的资产记账啊?”学生都认为不能,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再引深到公司里,职工家里的家用电器不能记入公司的账里去。同理,公司老总或股东的家用电器一样不能记入公司的账,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企业老板的家产往往以公司的名义报账,这是不对的,违背了会计主体假设的要求。这样的解释和分析,既联系日常生活实例通俗易懂,又和学生所关心的公司做假账的心理相迎合,使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会计主体的内涵,还可以加深对有关会计信息的理解。其次,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企业实际会计做假事例来分析有关内容,有利于学生很好地理解有关内容。另外,在教学中要注意强调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根据职业判断的要求来选择会计处理方法,通过多种会计处理方法下的不同数据结果,使学生体会到会计处理方法的灵活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并提醒学生在使用会计信息的过程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翊覃.浅谈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3):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