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基因工程伦理论文

基因工程伦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2 09:12:5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基因工程伦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基因工程伦理论文

篇1

1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1.1项目的建设规模

近几年来,电源项目大多采用大容量、高参数、超临界发电机组,以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和用电负荷日益增长的需要。大容量机组虽然建设投资高,但发电能耗低、效率高,运行经济性好,而小容量机组只适用于热电联产、能源综合利用或燃油调峰项目,优点是一次性投资低,环保和社会效益好,运行经济且能满足电网调峰需要。确定电源项目建设规模时,不仅要考虑建设成本,而且要考虑运行成本,既要考虑社会效益,又要考虑企业长远效益。

1.2项目的建设水平和技术

装备项目的建设水平主要指建设规模、建筑标准、技术装备、配套工程等方面的标准。建设标准是编制、评估项目可行性研究和投资估算的重要依据。建设标准是否合理,对控制工程造价有很大影响。建设标准应根据技术进步和投资者的实际情况制订,标准订得过高,只能无谓地增加造价,浪费投资。标准订得过低,达不到先进适用、高效运行、安全可靠的技术标准,不利于技术进步。因此,现阶段大多数建设项目应采用中等适用、适当超前、安全可靠、运行经济的标准,既要考虑现时投入,又要考虑长远效益。技术装备的选择和工艺设计应充分应用技术经济原理和价值工程理论,分析其投入产出,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1.3项目建设地点

合理选择项目建设地点,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项目的命运、影响工程造价的高低和今后的经营状况。建设地点的选择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地区经济发展、项目的特点和需要,以及气象、地质、水文等建厂自然条件,遵从工业项目和其他相关项目比较集中的原则。

1.4可行性研究及投资估算

项目的决策依据是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是确定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总投资的限额。可行性研究不仅要分析评价项目是否可行,更重要的是对方案进行优化论证,并要有一定的深度和细度,投资估算必须准确且能满足限额设计和控制概算的要求。初步设计概算是项目投资的最高限额,必须控制在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范围内,项目收口总概算突破可研估算,可行性研究必须重新修改报批。因此,决策阶段应保证投资估算的准确性在规定的范围内。

2我国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2.1存在多头管理,项目审批不完善

工程造价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都有直接关系。在现阶段有的建设项目批钱与给钱不是一个单位,用钱与还钱不是一个单位。而工程造价的高低与这些单位利益挂钩的程度不同,因此这些与造价相关的单位对造价高低反映也就大不相同。目前基本建设中没有一个有权威的部门来管理基础投资,在实际工程中是谁都管,但到关键时刻又谁都管不了,所以工程造价管理长期以来处于实报实销状况。除此,审批项目的漏洞也是投资失控原因之一。审批投资计划存在的问题表现为“钓鱼”项目,有的单位为了达到顺利通过审批而不惜采用有意识地漏标或少算投资以降低审批额。一旦项目批准通过,就要求审批机关追加投资调整概算。

2.2入世后与国外管理依然存在很大差距

目前,电力工程建设造价领域的从业人员,仍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方式,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还未建立起来,而对国际市场的管理模式还很生疏。例如,国外工程造价一般是由咨询服务机构来完成为委托方提供工程造价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咨询服务,包括投资估算为委托方提供项目管理、协助或招标、项目合同管理、支付索赔管理、对工程进行监理以及提供有关工程造价的信息咨询等。他们熟悉国际惯例,深受外商和合资方的信任。而目前我国电力工程造价机构的服务内容仅停留在工程概预算的编制、结算审查上,还只是按国家、地方、行业的规定审查考核定额、计算工程量等,不了解国际惯例,无力承担市场经济中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工作,服务范围要比境外机构小、服务内容少。入世后,如不加快改变这种局面,将会拱手让出这个市场。

3加强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对策

3.1明确决策,合理确定电力工程建设规模和成本

在电力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建设工程造价和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投资决策阶段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阶段。在前期工作中,项目法人要深入细致地搞好调查工作,落实对造价影响较大的外部条件,充分考虑工程项目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情况,加大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可行性研究报告要进行多个厂址建设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建设方案。在此基础上,认真地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投资估算,可行性研究报告要做到详尽科学、事实求是;投资估算要全面准确,既要打足投资,又要避免高估冒算,真正起到在项目建设中控制工程总投资的作用,也为电力工程建设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据有关资料表明: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达到80%~90%;在初步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75%~95%;在技术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35%~75%;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25%~35%;而到了施工阶段,影响的可能性只有10%。

3.2加强对项目设计阶段的控制,合理进行工程设计

工程设计是具体实现技术与经济对立统一的过程。项目一经决策,设计就成了工程建设和控制造价的关键。初步设计决定工程建设的规模、产品方案、结构形式和建筑标准及使用功能,形成设计概算,确定了投资的最高限额,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就能准确地计算出工程造价。设计质量和功能是否能满足使用要求,不仅关系到建设项目一次性投资多少,而且影响到建成后的使用效益。先进的技术、合理的设计不仅能使项目建设缩短工期、节省现时投资,而且能降低今后的生产成本、经营费用,提高长远效益。据有关资料分析,设计费一般只占建设工程全部费用的1%,但影响工程造价却高达75%以上。一个建设项目或一个单项工程,可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因此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可进行优化设计、方案比较、技术经济分析,选用先进适用、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案优化可采用价值工程分析法,在满足功能或尽量提高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

3.3严格控制工程实施,依法进行严密控制

(1)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加强电力建设工程的合同管理。首先要加强开工前的准备工作,项目法人应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选择适当的工程开工时机,以利于建设资金的合理安排和工程的顺利进行。工程开工时,以下确保建设项目法人及开工报告已经批准、项目已纳入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年度投资计划资金已落实、建设场地“四通一平”工作已完成、主要设备和施工队伍已经选定,供货和施工合同已签订、施工组织设计已审定,图纸已会审并进行了设计交底。在签订执行合同时,要在工程承包合同中明确约定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工程项目造价影响的变动因素进行详细而周到的约定,在合同中事先考虑造价变动因素和变动量,对设计变更和索赔的结算处理有明确的说明,避免合同执行中出现纠纷,结算时出现麻烦。

(2)加强设计变更的审查。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另一方面是在工程变更上。一个庞大的建设项目,设计变更往往不可避免,但应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尽量降低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设计变更包含由于设计工作本身的漏项、错误或其他原因而修改、补充原设计的技术资料。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两者性质截然不同,凡属设计变更范畴,必须按设计变更处理,不能以现场签证处理。设计变更是工程变更的一部分,因而关系到进度、质量和投资控制。设计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发生得越早损失越小,反之越大。尽可能把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初期,特别是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设计变更,要先算账后变更。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增加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

(3)加强设备和材料的采购管理,合理安排资金使用。在电力建设工程造价中,设备、材料占很大的比例,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要加强设备、材料采购管理。对于设备和材料的采购,要加强信息管理,及时、准确地掌握材料价格信息、市场供求动态,货比三家,择优选择;工程材料、物资采购应发挥主渠道作用,依靠批量优势,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材料购买价格;做好主机和大型辅机设备的招投标工作并严格执行供货合同。建设期间要优化工程进度安排,合理安排各单位工程的开工顺序和开工时间,以压缩设备储备时间。加强建设中工程资金的支付管理,根据施工组织和工程进度合理安排建设资金,以便控制全局并采取纠偏措施。对于工程材料也要按工程进度有计划地购买,以缩短材料储备时间和对资金的占用时间,减少建设期间由于筹措资金而发生的利息支出。超级秘书网

3.4推行项目法人制,加强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管理

控制电力工程造价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必然遇到的问题。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的前提下,造价管理从初步设计审查,施工图和施工中的重大设计修改,直至调概,凡属大中型工程,统一由中央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进行控制。目前的调概方法不得不将合理的物价上涨与不合理的超标建设、浪费,甚至违法乱纪等问题混在一起处理,漏洞很多,实质上是实报实销。要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和避免集权过多产生的,必须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由责、权、利统一的项目法人从工程前期到后期进行全过程管理。在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管理过程中,应选拔高素质的项目经理,并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项目管理班子,这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后,由于各投资方与项目法人大多数还是国有资产的代表,除努力提高其控制造价的自觉性外,还必须建立一整套的约束机制,包括政策控制,董事长、总经理资格控制,决算审计,纪律监察及造价控制。

参考文献

篇2

利用基因工程改良花色是花卉分子育种的重要手段,不再受植物亲缘关系的限制,花色改良的效果通过目测和少量辅助手段即可判断[1]。花色苷是植物次生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黄酮类物质,它是花色素与糖以糖苷键结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各组织细胞的细胞液中,使植物呈现从红、紫到蓝等的不同颜色[2]。花色苷的生物合成途径是被最为广泛而深入研究的植物次生代谢途径,特别在主要模式植物中,已经有了清楚的认识[3]。许多花色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和调节基因均已经从不同植物中克隆到[3,4]。转基因花卉主要用于观赏,易被公众接受,具有传统育种手段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必将给花色改良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已成为当前花卉育种研究的热点。

1花色苷生物合成基因的分离和克隆

植物花色苷基因工程改良遵循一般植物基因工程规律,了解特定色素生物合成途径、克隆关键酶的基因是植物花色基因工程改良理论依据和前提。首先是花色苷生物合成途径基因的克隆,第1个被分离的花色苷合成酶基因是CHS基因,它是从欧芹(Petroselinumcnispum)悬浮细胞用差异杂交分离到的[5];以后利用转座子标签、PCR扩增、异源杂交、差异cDNA克隆、电子克隆、蛋白质纯化与差异筛选等方法分离克隆到了多个花色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花色苷的生物合成是从莽草酸代谢途径合成苯丙氨酸和脂肪酸合成代谢合成丙二酰CoA开始,经苯丙烷类途径合成[6]。根据基因对花色苷生物合成的作用可分为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7]。结构基因直接编码花色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生物合成酶类,如PAL、4CL、CHS、CHI、F3H、DFR、F3′H、F3′5′H、ANS、3GT等基因;另一类是调节基因,它们调控花色苷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强度和模式,同时控制花色苷在时空上的变化,如AN1、AN2、JAFl3和AN11等[8]。

2基因遗传转化的方法

基因转化的主要方法有农杆菌介导法[9]、基因枪法[10]、花粉管导入法[11]、化学试剂诱导法[12]和电穿孔法[13]等。

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方法是迄今最可靠、最有效的转化方法。现在的转基因再生植物中,80%以上是用这种方法获得的,主要有叶盘转化法、整株感染法和原生质体转化法[14]。

基因枪法又称微弹轰击法,是由康乃尔大学Sanford等[10]建立的基因导入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亚精胺、聚乙二醇的粘附作用将外源DNA包被在微小的金粒或钨粒表面,然后在高压的作用下微粒被高速射入受体细胞或组织。

花粉管通道法最早由周光宇提出[11],其基本原则是利用开花植物授粉后形成的花粉管通道使外源DNA沿着花粉管进入胚囊,转化尚不具备正常细胞壁的卵、合子或早期胚胎细胞的方法。

化学诱导法[12]的主要原理就是聚乙二醇、多聚-L-鸟氨酸、磷酸钙在pH值较高的条件下诱导原生质体摄取外源DNA分子。

电穿孔法又称电激法,首先由Neumann提出[13],是在高压电脉冲作用下,在新鲜分离的原生质体的质膜上形成可逆性的瞬间通道,从而发生外源DNA的摄取。

此外,还有脂质体转化法、低能离子束法、病毒载体转化法、转座子介导法和浸泡法等。

3花色苷基因工程改良的基本策略

花色苷合成由多个代谢步骤、多基因决定,所以利用基因工程改造花色苷一个重要策略就是还原法,即欲修饰某个性状时,先要明确决定该性状的特异生化物质,然后对形成该生化物质的代谢途径进行基因工程操作。具体就是分析催化各反应步骤的酶、编码这些酶的基因及其表达调控[15]。多步骤的代谢途径有限速步骤,而限速步骤对整个代谢途径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对限速步骤的遗传操作往往是还原法的重要突破口。增强某种关键酶的表达,往往可使花色苷合成途径朝生成其催化产物的方向进行;而抑制该酶的表达,则会使反应朝合成途径的另一分支进行,导致另一种产物的积累[16]。

3.1反义抑制法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花色苷修饰的常用方法是反义抑制法,首先明确决定花色苷的特异生化物质,然后分析该生化物质代谢途径中催化各反应步骤的酶,克隆编码这些酶的基因,反向转入到目的植株中,外源DNA转录产物与内源的互补mRNA结合,而抑制目的植株中这些生化物质的合成[17]。利用该技术已在矮牵牛[17,18]、[19-21]等几种观赏植物中进行成功了花色修饰。

3.2共抑制法

共抑制法,又称正义抑制法,即正向导入1个或几个内源基因的额外拷贝,反而抑制该内源基因转录产物mRNA的积累,进而抑制该内源基因的表达[22,23]。该技术在矮牵牛[24]、[19]、蓝猪耳[25]等花卉的花色修饰方面已取得成功。

3.3导入调节基因

如果植物已具色素合成结构基因,只是因为组织特异性或缺乏调节基因表达产物的激活而不表达时,导入调节基因并使之适当表达可活化特定的结构基因,改变花色。如Quattrocchio等[26]将系列花色苷合成的调节基因转入矮牵牛,获得红色的愈伤组织和粉红色花色的转化株。Kim[27]将玉米C1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入烟草,使株花瓣变狭长,颜色显著变浅。

3.4导入新的外源基因

Meyer等[28]首次将源自玉米的编码DQR的A1基因导入矮牵牛白花突变体中,产生了开砖红色花的矮牵牛。1992年澳大利亚CalgenePacific公司与日本Sundory公司合作向蔷薇中导入F3′5′H基因获得成功,同年该公司在矮牵牛中导入该基因获得蓝色矮牵牛[29]。此外,在花色基因工程操作中,也可以导入调节基因以增强或减弱原有代谢产物表达,或导入其他与花成色作用有关的基因,如pH基因、辅助色素基因、细胞形状基因等,也可以同时导入与某种花色有关的多种基因。

4植物花色苷基因工程改良的安全性

植物花素属次生代谢产物,与植物防御系统相关。因此,基因工程改良花色可能妨碍植物的生存。同时,无法预测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遗传背景中会产生的作用和后果[1],在环境安全性方面存在潜在的威胁,如转基因花卉杂草化、产生对人类有害的代谢物、因基因漂流而污染环境、给传统的传粉者带来困惑等。

5参考文献

[1]赵昶灵,郭维明,陈俊愉.植物花色呈现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其基因工程改良[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6):1024-1035.

[2]WINKEL-SHIRLEYB.FlavonoidBiosynthesis.Acolorfulmodelforgenetics,biochemistry,andbiotechnology[J].PlantPhysiol.,2001(126):485-493.

[3]HOLTONT,CORNISHEC.Geneticsandbiochemistryofanthocy-aninbiosynthesis[J].PlantCell,1995(7):1071-1083.

[4]BARTELB,MATSUDASPT.Seeingred[J].Science,2003(299):352-353.

[5]KREUZALERF,RAGGH,FAUTZE,etal.UV-inductionofchalonesynthasemRNAincellsuspensionculturesofPetrosklinumhortense[J].Proc.Natl.Acad.Sci,1983(80):2591-2593.

[6]TANAKAY,TSUDAS,KUSUMIT.Metabolicengineeringtomodifyflowercolor[J].Plantcellphysiology,1998(39):1119-1126.

[7]SPRINGOBK,NAKAJIMAJI,YAMAZM,ETAL.Recentadvancesinthebiosynthesisandaccumulationofanthocyanins[J].Nat.Prod.Rep,2003(20):288-303.

[8]DEJONGWS,EANNETANT,DEJONGDM,etal.CandidategeneanalysisofanthocyaninpogmentationlociintheSolanaceae[J].Theor.Appl.Genet,2004(108):423-432.

[9]HORSCHRB.Asimpleandgeneralmerhodfortransferringgenesintoplants[J].Science,1985(227):1229-1236.

[10]SANFORDJC.Biolisticplanttransformation[J].Planta,1990(79):206-209.

[11]周光宇,翁坚,龚蓁蓁,等.农业分子育种——受粉后外源DNA导入植物技术[J].中国农业科学,1988(21):1-6.

[12]KRENSFA.InvitrotransformationofplantprotoplastswithTi-plasmiddNA[J].Nature,1982(296):72-74.

[13]NEUMANNE.Genetransferintomouselyomacellsbyelectroporationinhighelectricfields[J].EMBOJ,1982(1):841-845.

[14]刘建强,孙仲序.植物基因转化方法的研究概况[J].河北果树,2005(5):4-6

[15]付永彩,刘新仿,曹守云,等.水稻抑制衰老的嵌和基因的基因枪转化和表达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9,7(1):17-22.

[16]赵云鹏,陈发棣,郭维明.观赏植物花色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2003,20(1):51-58.

[17]何小铃,王金发.观赏花卉的品质基因及其基因工程问题[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8,34(6):462-466.

[18]VANDERKROLAR,LENTINGPE,VEENSTRAJ.Anantisensechalconesynthasegeneintransgenicplantsinhibitsflowerpigmentation[J].Nature,1988(333):866-869.

[19]GUTTERSONNC,NAPOLIC,LEMIEUXC.Modificationofflo-wercolorinflorist’sChrysanthemum:productionofawhite-genetics[J].Bio.Technology,1994(12):268-271.

[20]ELOMAAP,HONHANENJ,PUSKAR.AgrobacteriummediatedtransferofantisensechalconesynthasecDNAtoGerberahybridainhibitsflowerpigmentation[J].Bio.technology,1993(11):508-511.

[21]AIDAR,KISHIMOTOS,TANAKAY.Modificationofflowercolorintorenia(ToreniafournieriLind.)bygenetictransformation[J].PlantScienceLimerick,2000(153):33-42.

[22]NAPOLIC,LEMIEUXC,JORGENSENR.Introductionofachimericchalconesynthasegeneintopetuniaresultsinreversiblecosuppressionofhomologousgenesintrans[J].PlantCell,1990(2):279-289.

[23]RJORGENSENRA.Co-suppression,flowercolorpatternsandmeta-stablegeneexpressionstates[J].Scence,1995(268):686-691.

[24]傅荣昭,马江生,曹光成,等.观赏植物色香形基因工程研究进展—文献综述[J].园艺学报,1995,22(4):381-385.

[25]SUZKIKI,XUEHM,TANAKAY,etal.FlowercolormodificationofToreniahybridabycosuppressionofanthocyaninbiosynthesisgenes[J].Mol.Breed,2000(6):239-246.

[26]QUATTROCCHIOF,WINGJF,LEPPONHT.Regulatorygenescontrollinganthocyaninpigmentationarefunctionallyconservedamongplantspeciesandhavedistinctsetsoftargetgenes[J].PlantCell,1993,5:1497-1512.

篇3

1.交通工程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1.1 设计因素

一个工程的设计是整个整个工程的核心内容,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施工质量的好坏,也就会直接影响桥梁质量,但是,设计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情况,造成无法按照设计内容施工,这样就对施工质量产生了影响。

1.2 人为因素

在路桥施工中每个环节都是由相应的工作人员来才做完成的,所以,人为因素就成了影响公路桥梁施工质量因素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参与到施工中的人员一般可以分为:领导干部、技术人员、现场施工人员。而认为因素影响施工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任何组织的领导阶层都是这个组织的核心,施工中也一样,领导干部是整个工程的决策者,桥梁施工的整体方案制定、材料选取、施工进度管理等方面都需要其决定,有着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和较强的领导能力及决策能力的领导干部,可在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工程质量,反之,不仅工程质量难以保证,甚至企业的发展也令人堪忧。(2)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技术人员是直接参与带工程中的,他们负责着施工中的各个具体环节,如砼工程、桩基工程、预应力施工等。而且,这其中的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到桥梁的质量,施工人员的施工经验和专业知识技能是保证桥梁质量的所必备的,如果施工人员总体经验不足、专业技能把握不到位,则会对桥梁施工产生严重的影响。(3)现场施工人员整体素质。现场施工人员一般素质较低,缺乏理论知识,但他们却直接负责着桥梁施工的具体工作,如不能严格按照技术人员要求进行施工,从而导致桥梁施工质量得不到保障。

1.3 材料因素

原材料是桥梁施工的基础,原材料的选取决定着整个桥梁的质量,其选取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否则会出现严重的工程事故,如在桥梁施工中,混凝土、钢材选取不当,将直接降低整个桥梁的承载能力,严重时将导致桥梁垮塌。同时,施工中由于材料质检不严格,造成劣质或不合格产品进入施工现场。

1.4 施工设备环境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国装备制造技术也随之迅速提升,在现代公路桥梁施工中,大型起重机、打桩机等现代化工程机械逐渐代替了人力操作。然而,由于我国各装备制造企业的水平参差不齐,施工设备质量也存在很大差别,这样会对桥梁施工质量优劣产生很大的影响。影响公路桥梁施工质量的环境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技术环境、劳动环境及管理环境,然而劳动环境对桥梁施工质量影响最为严重,比如气温、土质、空气湿度等都会对混凝土施工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2.交通工程管理影响因改进措施

2.1 加强质量监管对策

要想确保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行,交通工程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管,保证每一个施工环节都是按照施工规范实施的,同时还要进行精细化管理模式,狠抓施工质量。在验收方面也必须要严格重视,只有各项指标全部达标的工程才能被验收。其次,施工单位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这样不仅提高管理效率,还能对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事先预估并提出解决对策,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加快了工期进度,提高了工程质量。此外,还要实行分层管理,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让各项任务在分层中一层一层的传递下去,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很快的找到问题的源头并进行改正和管理,防止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2.2 加强施工管理对策

除了加强质量监督,加强施工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1)加强对施工阶段的控制。首先,工程管理人员应该树立对施工各阶段工作高度重视的意识,细化管理工作,将每一个质量细节都控制到位。还要对各阶段施工进行定期评比和检查,一旦质检部门发现问题,管理人员应当以书面的形式对施工单位进行通告,并要求其及时改正。(2)让广大职工树立质量意识。除了要建立健全的施工质量保障体系,定期为员工开展专题讲座,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讲座可以采用通俗易懂的讲课方式娓娓道来,让员工明白质量问题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可以讲授一些技术与细节问题,规范员工的操作,保证施工质量。质量管理人员还应在施工现场进行监督,对员工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减少事故发生,提高施工效率。(3)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好的规划是成功的一半,在开工之前,应该开展技术交流与讨论,制定准确的施工方案。技术负责人还要就施工的具体内容对机械人员、施工负责人等做技术交底,对施工中的细节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论述,让各部门工作人员都明确自己的注意事项,这样施工管理才能更好开展,现场工序管理也能够更加有序,各部门都按照事先的规定有序的完成任务。

2.3 加强养护管理对策

篇4

 

与常规处理工艺相比,超滤具有出水水质稳定,占地面积小,能耗及维护成本相对较低等优点,加之膜造价的不断降低,超滤技术已成为替代传统处理工艺的适宜选择。但是,由于超滤膜的截留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单纯超滤工艺去除溶解性有机物的效果不佳,易造成膜污染、膜通量降低等问题。因此,超滤膜常与其他工艺组合,组成超滤膜组合工艺,以提高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处效果。混凝/超滤、常规处理/超滤和活性炭/超滤等工艺是最为常用的超滤膜组合工艺,在饮用水处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混凝/超滤组合工艺

混凝工艺通过电性中和、卷扫、吸附架桥等作用可改变原水中悬浮颗粒的尺寸分布,从而增强了超滤膜不能去除的小颗粒和溶解性污染物的去除作用。此外混凝还可改变颗粒物的表面电性,使滤饼层不会紧密附着在膜表面。因此,采用混凝作为预处理,可与超滤工艺形成互补,降低膜过滤阻力,提高对低分子有机物、无机物和无机离子等污染物的去除率[1,2]。

混凝/超滤组合工艺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将混凝形成的矾花去除后进膜过滤,二是不去除矾花直接过滤,即在线混凝/过滤工艺。比较而言,后者的预处理流程较为简单,且基建费用较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1,3]。

1.1混凝/超滤工艺的处理效果

1)对浊度及微生物的去除

混凝/超滤组合工艺对浊度及微生物的去除效果在众多研究中都予以了肯定。一般情况下,混凝/超滤工艺出水可保持在0.1NTU以下,且出水水质稳定,出水水质明显优于常规处理工艺。

从表1中可以看到,不同水质的原水,不同的混凝剂,经过混凝/超滤工艺后的出水浊度都能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表1 混凝/超滤工艺对浊度的去除效果

 

序号

原水浊度(NTU)

出水浊度(NTU)

混凝剂

参考文献

1

12.3~26.9

<0.1

聚合氯化铝

[1]

2

16.3~75.5

<0.1

聚合氯化铝/硫酸铝

[4]

3

3.0~18.0

0.057~0.13

氯化铁

[5]

4

6.17~8.54

篇5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08-02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分子生物学作为最前沿的生命科学,主要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活动的现象与本质,如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与调控、遗传与变异等。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除了在分子水平上了解生命的特征外,在分子水平进行更有效的生物学研究以及在分子水平进行物种改造是生物学界共同关心并十分重视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基因工程应运而生。基因工程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它的发展带动了以其为核心的生物技术体系的发展[1],并且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最具生命力最引人注目的前沿学科之一[2]。基因工程技术作为生物学的前沿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之而来的是此方面人才的短缺,迫切需要在相关高校加大生物技术人才尤其是基因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作者所在学院(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于2007年新增了生物技术专业,希望能为国家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基因工程课程内容繁杂、抽象,如何能在有限的课时里让学生既能学习到基因工程必备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又能把基因工程技术最新的研究成果给学生加以介绍成为当前基因工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前教育体制下,深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成为解决此问题的唯一途径。鉴于此,我们参考其他高校的经验,同时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对基因工程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探索式改革,希望能在有限的课时里让学生对基因工程技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为以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学内容改革

(一)精选教学内容

基因工程课程为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所选的教材是孙明主编的《基因工程》。基因工程课程和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操作原理等课程内容存在一定重复。例如PCR技术、基因表达调控在分子生物学中作为重点内容讲授,那么在基因工程中就不必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来讲解,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进行回顾即可。

(二)调整教材体系

《基因工程》教材众多,内容丰富多彩,各有侧重。在选择教材时,我们结合本校学生为地方院校的本科生,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等特点,教材选择力争全面、完善、浅显易懂,即能够把基因工程技术的精髓传授给学生又不至于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因此选择以孙明主编的《基因工程》(科学出版社,2002版)为主,同时为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知识,教学内容经过优化设计,使之更具条理性。我们力争将基因工程课程抽象的理论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精炼,同时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进入实验室的条件,使他们能在实验室中对基因工程技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三)紧跟学科发展前沿,更新教学内容

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有新技术出现,教材内容的更新远远跟不上技术的更新。为了使学生能够全方位的了解基因工程领域的最新技术,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在教材教学的同时将最前沿的基因工程技术穿来,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其知识面,塑造他们的批判精神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手段改革

基因工程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内容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抽象复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有前瞻性和开创精神,努力使教学跟上学科的发展进程,向学生传授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精神,为学生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传统的教学手段,照本宣科,只能使学生得到一些感性认识,无法得到直接的体验,不能激发学习兴趣,加以内容晦涩难懂,久之学生就容易对本课程产生厌倦心理,学生学着很累,老师教起来更累。这就需要教师在基因工程教学过程中勇于开拓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善于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掌握整个知识体系为最终目的。

传统板书教学延续至今,有其突出的优点,比如板书在黑板上保留时间较长,便于学生总结归纳、复习巩固,板书书写灵活互动,有利于捕捉课堂闪现的灵感等等。但是传统板书在形式上比较单一,不能声情并茂。另外,板书教学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填鸭式”接受,兴趣索然。另外,基因工程课程本身有许多传统的板书无法进行描述的实验内容等,这就使得传统的板书教学无法单独适用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近几年,某些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了基因工程的双语课程,不仅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够掌握专业外语,非常有利于学生以后在第一时间快速阅读外文文献,以便迅速掌握和了解基因工程的发展动态[3]。我们借鉴这种教学模式,努力在基因工程课程教学中尝试双语教学,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

多媒体教学是弥补传统板书教学呆板、灵活性差的利器。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此外,多媒体教学还具(下转第110页)(上接第108页)有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等优点。多媒体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颠覆,其本身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容易产生华而不实,不能紧扣教学内容,过于轻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等。我们在基因工程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相互穿插,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又将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课程内容的学习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改革

“填鸭式”教学方式沿用至今,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思维特点。必须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采用新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表达能力与批判精神的教学模式。此外,基因工程课程属学科发展快,内容丰富、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要想使其全面掌握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改革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启发式教学

单纯的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加之基因工程内容难以理解,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我们借鉴前人经验,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启发性的问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

(二)研讨式教学

基因工程技术发展迅速,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伦理问题,比如克隆动物、转基因动物等的出现。我们在基因工程教学过程中将这些与本课程相关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某些不一致的观点进行辩论。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批判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工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

(三)开放阅读式教学

结合基因工程课程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网上浏览、图书馆借阅等方式了解本课程最新研究动态,不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他们查阅资料的能力,为将来的深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改革考核方式

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基因工程》课程考核中,我们采用了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平时作业、考勤、发言等成绩占40%,期末卷面成绩占60%,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多元考核法注重过程型学习能力的培养,克服了学生突击复习应对考试带来的弊端,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使考核方法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期末考试也不仅仅拘泥于传统形式,而是采用标准化统一考试和论文法相结合的方式。标准化统一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课程小组统一流水阅卷。题型主要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简答题、论述题、综合分析题等,主、客观题各占一定比例。一般客观题所占比例较大。论文法则是以闭卷形式出2—5道论文题,学生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材料,写在一张白纸上,不能将相关书籍及资料带入考场,要求在两个小时内做出论文。

总之,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基因工程课程相关理论和技术,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我们在教学内容、方法及考核方式等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深入探索,力图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为将来的读研及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路漫漫兮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基因工程教学的成功非一朝一夕能够造就,我们将不断探索,力争完善。

参考文献:

篇6

当前,认真学习和研究同志医学科技伦理思想,对于促进我国医学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医学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中的作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同志医学科技伦理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客观、公正地评价医学科学技术的作用,重视医学科学技术伦理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运用于各个领域。在医疗卫生行业,科学技术越来越显现出重要作用。一些高新技术不断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之中,为人类的健康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带来了福音。在新的历史时期,医学科学技术更深入、更快速地向前发展,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正如同志于2000年8月21日在第十六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所指出:“20世纪,人类取得了辉煌的科技成就。从量子理论、相对论的创立,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信息科学的诞生,到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的绘就,世界科技发生的深刻的革命,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可以预计,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不断突破,将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1]220“以分子生物学为核心的生物工程技术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为农业、医药和人类健康开辟了全新的前景。”[2]同时,我们还应看到,高新医学技术的运用也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高新医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高新医学技术在医疗工作中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重要作用,为人类的健康服务。2000年8月5日,同志在北戴河会见诺贝尔奖获得者时的讲话中强调:“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涉及人自身尊严、健康、遗传以及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伦理问题。”“在21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3]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为人类造福历史经验证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同志曾多次指出: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是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以知识造福于人民,是科技工作者的光荣责任。”[1]601995年5月26日,他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工作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主战场,把攻克国民经济发展中迫切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作为主要任务。”[4]“要十分重视解决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减灾防灾、人口控制、人民健康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问题,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作出贡献,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1]54防病治病,促进人们的健康是医学的根本目的。高新医学技术的运用是实现医学目的的重要手段,要使高新医学技术发挥积极作用,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操作、运用高新医学技术的医务人员必须具备为病人服务的崇高品德。因此,应对医务人员加强医学道德教育,提高其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真正树立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从而有利于医务人员从病人的利益出发,克服医学技术主义至上的观念,更加注重人文关怀,贯彻和落实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

因此,在发展、运用医学科学技术过程中,必须始终强调医学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思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比如,基因工程可能导致基因歧视,网络技术涉及国家安全、企业经营秘密以及个人隐私权的危险,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基因治疗、克隆技术的适用范围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有的国家利用高技术成果提高自己的军事实力,在世界或地区范围内谋取霸权,干涉他国内政……科学技术本身难以做到这一点。

在21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5]2000年5月17日,同志在接受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埃利斯•鲁宾斯坦专访时的谈话中又强调:“生物技术,尤其是对基因的研究,必将给人类带来福音。”“防止基因歧视、保护个人隐私、贯彻知情选择和实现公正原则,都是我们十分关注的问题。科学自由的原则一定要坚持,但科学的发展要为人类服务,不能危害人类自身。”[1]1862000年6月28日,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同志再次强调:“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伟大科学工程,它对于人类认识自身,推动生命科学、医学以及制药产业等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经过全球科学界的共同努力,人类基因组序列的‘工作框架图’已经绘就,这是该计划实施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人类基因组序列是全人类的共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财富,应该用来为全人类造福。”[1]

三、尊重医学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保护知识产权医学科技工作者是发展医学科技的主导力量,他们为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劳动必须得到社会的承认,其人格必须受到人们的尊重,其成果应受到保护。

这也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体现。在这个问题上,同志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多次要求对那些在科技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1991年10月8日,他在农业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一些科学家给予充分肯定。“实践证明,摩尔根对遗传学的贡献是不能否定的。”[1]2910月16日,在授予钱学森同志“国家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仪式上的讲话中,对钱学森在科学研究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表示热烈祝贺,并借此机会向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亲切慰问和衷心感谢本论文由整理提供。1996年12月9日,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建国以来在医学科技和卫生服务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高度赞扬。2000年6月28日,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为人类基因组序列作出贡献的科学家给予高度评价。

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是尊重科技工作者劳动成果的重要举措,也是科技伦理的一项内容。“技术转让和保护知识产权,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中的重要问题……科学技术,总是要同世界各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能取得更快更大的进步。”[1]55“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尊重并合理保护知识产权,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是21世纪人们应该注重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1]217加强国际合作是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生物工程、基因技术、信息科学等领域加强了国际合作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与国外科学技术的交流中,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伦理原则。由于各国基础、自然环境、人口特征、文化教育状况等的不同,科技发展的程度差距很大,各有特点,各有优势,各国应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所以,在科技交往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同时又要善于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开展国际合作。

至于遗传资源问题,中国在1998年6月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其出发点是在该原则下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中国政府鼓励中国科学家与国外同行在这一领域进行合作,所限制的只是少数个人和公司以科研名义采集标本从事商业活动。”

[1]186-1872000年10月11日,同志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又重申,在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原则下,搞好科技领域国际合作问题。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大气和水体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因特网上虚假有害信息的防范等问题,都需要通过加强工程科技的国际合作来促进解决。我国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展战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更好地保护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存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拥有一个更为美好的发展空间[1]227-228。

四、诚信、求实创新、拼搏奉献、团结协作,是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医学科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诚信,是科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道德规范,是科技发展进步的内在保证。诚信,在科技领域,也就是要具备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科技工作者应该率先垂范,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克服急于事功的浮躁心态,反对一切弄虚作假行为,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实践者。”超级秘书网

[6]同样,一个人要想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必须“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求实新精神、拼搏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这四种精神,是我国数代科技工作者崇高品质的结晶,也是科技事业繁荣的重要保证,要作为科技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扬光大。”

具体来讲,“求实是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学之本,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所在。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以求实的态度,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真理,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是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内在要求。在科学技术工作中,既要倡导学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又要提倡相互尊重,团结合作,取长补短,发挥集体优势,协同公关。”[1]60-61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消除科技行业中可能出现的弄虚作等不正之风,科技才能取得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6.

篇7

植物转基因技术将为农业生产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它将为农作物的持续增产和解决全球人炸所造成的粮食危机做出巨大贡献。但也有人对这一技术持怀疑态度,认为目前人类还不能对它的潜在危险性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在大规模应用前有必要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1植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意义

转基因植物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将克隆的优良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或组织,并在其中进行表达,从而使植物获得新的性状。这一技术克服了植物有性杂交的限制,基因交流的范围无限扩大,可将从细菌、病毒、动物、人类、远缘植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导入植物。转基因作物可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除草剂、杀虫剂等农药的使用量,并节省大量劳动力,因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的年度报告,2006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猛增了1200万公顷,首次突破了1亿公顷大关。转基因植物产生至今仅20年时间,但其研究和应用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

2对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

从理论上说,转基因技术和常规杂交育种都是通过优良基因重组获得新品种的,但常规育种的安全性并未受到人们的质疑。其主要理由是常规育种是模拟自然现象进行的,基因重组和交流的范围很有限,仅限于种内或近缘种间。并且,在长期的育种实践中并未发现什么灾难性的结果。而转基因技术则不同,它可以把任何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转入植物。因为这种事件在自然界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人们无法预测将基因转入一个新的遗传背景中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故而对其后果存在着疑虑。而消除这一疑虑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也就是说要经过合理的试验设计和严密科学的试验程序,积累足够的数据。人们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判断转基因植物的田间释放或大规模商品化生产是否安全。对试验证明安全的转基因植物可以正式用于农业生产,而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则要加以限制,避免危及人类生存以及破坏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巨大应用潜力。

3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目前,国际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按照要求必须进行了严格审查,证明它们对人类健康无副作用。检验不仅在生产国进行,而且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委员会负责监管。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环境安全性,另一个是食品安全性。

3.1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性

环境安全性评价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转基因植物释放到田间去是否会将基因转移到野生植物中,或是否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打破原有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

⑴对野生生物的影响:转基因植物种植推广后,释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机会多。因其具有野生植物缺少的多种抗性,将会迅速成为新的优势种群,从而影响生态平衡。虽然利用"终止因子技术",以及"化学催化"技术可以限制转基因植物的扩散,但因此项技术对农业的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影响而受到多方面的关注。

⑵对自然生物类群的影响:出现高抗药性有害生物。"病毒重组"或"异源包装"是否会产生新的农作物病原物,自然界存在着植物病毒的重组现象,包括DNA病毒和RNA病毒。转外壳蛋白(CP)基因的抗病毒植物,当有其它病毒侵染时,入侵病毒的核酸有可能被转基因植物表达的外壳蛋白质包装,从而改变病毒的寄主范围,使病毒病防治更加困难。担心作物中转入抗虫或抗病基因后,会加大对某一种害虫或病原体的选择压,使害虫或病原体加速突变产生抗性,给防治增加麻烦。

3.2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也是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转基因植物生产的产品与传统产品具有实质等同性,则可以认为是安全的。若转基因植物生产的产品与传统产品不存在实质等同性,则应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在进行实质等同性评价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一些主要方面。

⑴有毒物质:必须确保转入外源基因或基因产物对人畜无毒。如转Bt杀虫基因玉米除含有Bt杀虫蛋白外,与传统玉米在营养物质含量等方面具有实质等同性。要评价它作为饲料或食品的安全性,则应集中研究Bt蛋白对人畜的安全性。

⑵过敏源:在自然条件下存在着许多过敏源。在基因工程中如果将控制过敏源形成的基因转入新的植物中,则会对过敏人群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转入过敏源基因的植物不能批准商品化。另外还要考虑营养物质和抗营养因子的含量等。

4总结

植物基因工程食品在解决全球饥饿问题和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可通过转基因能源植物为缓解世界能源危机作出巨大贡献,尽管与之相伴的转基因植物安全性问题与公众态度、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及伦理、宗教等复杂因素交织为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政治、经济问题,成为了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但转基因植物辉煌的发展前景是不容置疑的。在研究与开发转基因产品的同时,理智、客观、安全地运用转基因技术,加强其安全性防范的长期应用研究。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既符合国际标准又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检测体系,确保转基因产品进出口的安全性,让植物转基因生物技术成为21世纪解决健康、环境、资源等重大社会与经济问题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陈君石主译,转基因食品:基础知认及安全性,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

[2]闫新甫,转基因植物(生命科学专论),科学出版社,2006.3

篇8

植物转基因技术将为农业生产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它将为农作物的持续增产和解决全球人炸所造成的粮食危机做出巨大贡献。但也有人对这一技术持怀疑态度,认为目前人类还不能对它的潜在危险性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在大规模应用前有必要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1植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意义

转基因植物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将克隆的优良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或组织,并在其中进行表达,从而使植物获得新的性状。这一技术克服了植物有性杂交的限制,基因交流的范围无限扩大,可将从细菌、病毒、动物、人类、远缘植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导入植物。转基因作物可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除草剂、杀虫剂等农药的使用量,并节省大量劳动力,因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的年度报告,2006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猛增了1200万公顷,首次突破了1亿公顷大关。转基因植物产生至今仅20年时间,但其研究和应用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

2对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

从理论上说,转基因技术和常规杂交育种都是通过优良基因重组获得新品种的,但常规育种的安全性并未受到人们的质疑。其主要理由是常规育种是模拟自然现象进行的,基因重组和交流的范围很有限,仅限于种内或近缘种间。并且,在长期的育种实践中并未发现什么灾难性的结果。而转基因技术则不同,它可以把任何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转入植物。因为这种事件在自然界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人们无法预测将基因转入一个新的遗传背景中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故而对其后果存在着疑虑。而消除这一疑虑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也就是说要经过合理的试验设计和严密科学的试验程序,积累足够的数据。人们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判断转基因植物的田间释放或大规模商品化生产是否安全。对试验证明安全的转基因植物可以正式用于农业生产,而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则要加以限制,避免危及人类生存以及破坏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巨大应用潜力。

3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目前,国际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按照要求必须进行了严格审查,证明它们对人类健康无副作用。检验不仅在生产国进行,而且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委员会负责监管。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环境安全性,另一个是食品安全性。

3.1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性

环境安全性评价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转基因植物释放到田间去是否会将基因转移到野生植物中,或是否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打破原有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

⑴对野生生物的影响:转基因植物种植推广后,释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机会多。因其具有野生植物缺少的多种抗性,将会迅速成为新的优势种群,从而影响生态平衡。虽然利用"终止因子技术",以及"化学催化"技术可以限制转基因植物的扩散,但因此项技术对农业的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影响而受到多方面的关注。

⑵对自然生物类群的影响:出现高抗药性有害生物。"病毒重组"或"异源包装"是否会产生新的农作物病原物,自然界存在着植物病毒的重组现象,包括DNA病毒和RNA病毒。转外壳蛋白(CP)基因的抗病毒植物,当有其它病毒侵染时,入侵病毒的核酸有可能被转基因植物表达的外壳蛋白质包装,从而改变病毒的寄主范围,使病毒病防治更加困难。担心作物中转入抗虫或抗病基因后,会加大对某一种害虫或病原体的选择压,使害虫或病原体加速突变产生抗性,给防治增加麻烦。

3.2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也是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转基因植物生产的产品与传统产品具有实质等同性,则可以认为是安全的。若转基因植物生产的产品与传统产品不存在实质等同性,则应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在进行实质等同性评价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一些主要方面。

⑴有毒物质:必须确保转入外源基因或基因产物对人畜无毒。如转Bt杀虫基因玉米除含有Bt杀虫蛋白外,与传统玉米在营养物质含量等方面具有实质等同性。要评价它作为饲料或食品的安全性,则应集中研究Bt蛋白对人畜的安全性。

⑵过敏源:在自然条件下存在着许多过敏源。在基因工程中如果将控制过敏源形成的基因转入新的植物中,则会对过敏人群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转入过敏源基因的植物不能批准商品化。另外还要考虑营养物质和抗营养因子的含量等。

4总结

植物基因工程食品在解决全球饥饿问题和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可通过转基因能源植物为缓解世界能源危机作出巨大贡献,尽管与之相伴的转基因植物安全性问题与公众态度、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及伦理、宗教等复杂因素交织为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政治、经济问题,成为了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但转基因植物辉煌的发展前景是不容置疑的。在研究与开发转基因产品的同时,理智、客观、安全地运用转基因技术,加强其安全性防范的长期应用研究。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既符合国际标准又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检测体系,确保转基因产品进出口的安全性,让植物转基因生物技术成为21世纪解决健康、环境、资源等重大社会与经济问题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陈君石主译,转基因食品:基础知认及安全性,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

[2]闫新甫,转基因植物(生命科学专论),科学出版社,2006.3

篇9

一、选择《生命科学导论》研究型教学方法

《生命科学导论》涉及基础生物学、生物科学史、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现代生物技术与伦理学等多学科内容,知识面广博、热点问题颇多、综合性较强、更新速度快;而我院非生物专业的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生物知识结构不完整,因此,选择研究型教学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经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在教学中,我们将《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专题的形式结合学生的基础和专业进行展示,即“生命系统与生物科学史”、“生物与营养健康”、“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与环境”、“细胞与细胞工程”、“基因与基因工程”、“生物信息与生物芯片”、“仿生学与生物材料”、“生命科学伦理”。以专题形式将教材内容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提炼和概括,结合学科发展的全过程动态,把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最前沿的东西展示给学生。每个专题都有一条线索,以这条线索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探究、讨论来学习掌握这一线索穿起的生命科学的理论知识及相对应的生物技术。这样不仅可以照顾到各个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且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将不同学科融会贯通、交叉渗透,容易形成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利用网络资源辅助研究型教学

研究型教学改变了学生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平台。随着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为让学生更好、更多地了解和掌握生命科学前沿和热点问题,便捷的互联网便成了研究型教学的好帮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知国内外生物学最新科研成果,关注生物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在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可结合容易引起学生关注的有关课程知识点(战胜癌症、学习和记忆、基因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生命伦理学等)设立专题,让学生通过网络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然后由授课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综述和汇报查阅的结果。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且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研究思路,锻炼了学生阅读和分析文献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思考和归纳能力。在课后,授课教师还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所讲专题与相关网站进行链接,或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过精美的图片、FLASH和3D动画等方式展示,与学生继续进行讨论,交换信息,从而取长补短,促进研究型教学的深入开展。四、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多层次考核研究型教学的考核制度要体现研究型教学的过程,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以往《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以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在平常上课时间不组织任何形式的考核,考查结果只能体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这样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实施研究型教学后考核制度实行多样综合性的评价,考核评价包括两部分:平时考查成绩(50%)和期末考查成绩(50%)。平时考查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态度(20%平时考勤和上课纪律)、课堂表现(30%回答问题、上课讨论及提出问题)和平时作业(50%写小论文、课程设计、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总结报告);期末考查以闭卷形式考核学生基础知识、素质能力和情感价值观。考查结果不仅能体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也促进和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考核结束后,教师在学生中可以进行访谈或者问卷调查,查缺补漏,不断反思,从而摸索出利于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及考核模式。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不仅能真正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也是有效的评价,这样,不仅调动了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促进了研究型教学正常有序地深入开展。实践证明《生命科学导论》课程采用研究型教学,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但在《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的过程中,授课教师不仅要对该学科具有深刻的理解和宏观的调控,而且对学生的基础必须进行准确地把握,才能与学生真正进行交流,并能很好地掌握课堂上生成性的问题,做到真正启发、引导、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因此,研究型教学的实施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应不断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并总结经验教训,循序渐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研究型教学水平。

作者:武林芝 单位:太原大学教育学院

篇10

2彰显科学理性精神

科学理性是科学主体特有的一种精神或认识能力,它促使科学主体从一定的本体观和理由出发去探索科学客体,并按一定的规则进行推理,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1]。教学中合理引入一些经典实验、科学史实和科学家逸事等,能够让学生领悟科学理性对科学发展的巨大作用,感悟科学态度与精神,提升生物科学素养。

2.1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奠定科学理性的基石求真务实的精神是科学理性的基石。只有在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世界能动性、创造性的改造。在生物科学史教学中,介绍科学家注重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科学事实和检验理论等研究经历,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巴斯德曾说:“当你相信自己已经发现了一种重要的科学事实并热切的希望将它发表时,要将你自己克制几天、几周、几年,要与自己斗争,想方设法自己的实验,只有在一切相反的假说统统排除以后,才能将你的发现宣布”。可见,巴斯德的伟大成就与他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是分不开的。孟德尔历时8年用豌豆做实验材料,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进行了大量的杂交实验,仔细观察,如实记录了数以万计的实验数据,正如他自己所说“从春到秋,天天都要全神贯注、小心翼翼的监视着实验”。又如,在讲述“遗传的基本规律”前可向学生介绍萨顿假说的提出与证实过程:1903年,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之间明显的平行关系,提出假说“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也就是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遗传学家摩尔根却对此表示怀疑,后来他做了大量的果蝇杂交实验,用实验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消除了疑虑,证实了萨顿的假说[2]……此类案例有很多,通过讲解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科学概念、原理,更能够感悟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在科学理论建立中的基础性作用。

2.2认同开放、竞争与批判精神,形成科学理性的动力生命科学史展示了生命科学各学科形成的历史,能从整体上说明各个学科是在解决什么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以及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认同自由和开放精神是科学发展的保证。如果孟德尔不运用数学知识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就不能够发现遗传规律;如果没有细胞学的发展,萨顿和鲍维里就不能认识遗传因子与染色体之间的联系;如果塔特姆不精通微生物知识,基因与酶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建立起来……生命科学的发展需要各种观点之间的碰撞和争论,在碰撞与争论中,知识得到不断的澄清和完善。光合作用的发现、酶的本质研究等探究历史中这样的例子很多[3],教学中适当穿插这些素材,可以让学生直接体验竞争精神对于发现真理形成正确结论的重要作用,从而认同竞争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动力。生命科学的发展也是在科学家对前任的结论不断质疑、不断批判、不断求证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更新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开展生命科学史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例如,在细胞学说的创立过程中,魏尔肖并没有盲从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新细胞从老细胞中产生”的观点,而是敢于质疑和实践,提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这个断言至今仍未被。

2.3养成开拓创新的精神,指向科学理性的核心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注重对新方法和新实验的探求和运用,强调突破现有理论的界限和束缚获取新现象、新事实,揭示新规律。在生物科学史教学过程中,要选用科学家富有创造力的精彩史例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开拓创新精神。例如,在讲述酶与性状的关系时,可以介绍黑尿症的研究过程:伽罗德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黑尿症患者不能完成酪氨酸的正常代谢,因为缺少尿黑酸氧化酶,其中的一个环节被阻断。于是,他提出了“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阻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他在研究黑尿症患者的家族史后发现,这种疾病不是由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也不是因为某些一般的功能失调引起的,这种失调是遗传的,而且似乎按照孟德尔式隐性性状的模式遗传。这个发现指明了孟德尔遗传学可以应用于人类,暗示了基因和酶之间存有某种关系。这段历史的呈现可以帮助学生体悟伽罗德善于抓住问题本质、擅长联想分析的创新思维品质。介绍比德尔和塔特姆的相关研究,同样可以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比德尔曾试图通过研究果蝇眼睛色素的遗传控制来分析遗传的生物化学基础,后来他和塔特姆发现,用果蝇作为研究材料,对于基因和基因产物关系的生物化学研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为此,他们逆向思考“是否可以把通常的过程颠倒一下,用特有的化学反应来鉴定特异基因呢?”于是他们决定不再以突变体作为研究的起点,而是从已知的化学反应开始再回溯去寻找控制着这些反应的基因,选择了红色面包霉作为实验材料,终于获得成功。该研究历史表现出比德尔和塔特姆敢于否定,善于逆向思维的创新品质,体现了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创新精神。

3塑造人文关怀品质

人文关怀是立足于人的尊严、独立、自由的个性,给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关注,旨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升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它既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目的,又是对学生进行感化和教化的有效形式。依托生命科学史可以创设人文化的问题情境,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生物课堂。例如,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扉页上印有孟德尔本人和他使用过的手稿的照片,并配有精炼的文字说明,特别是那首诗“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这本身就营造了一种人文关怀的问题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迫切想知道孟德尔用豌豆作了什么实验?有什么样的结果?为什么还要用8年的时间?为什么还要用数学统计的方法?……不仅如此,依托生命科学史中科学家们的典型事例,还可以树立人生发展的榜样,激发学生探寻生命的价值,比如,按照“人类贡献———感悟生命价值”的指导策略,可以向学生介绍酶的研究史上毕希纳、萨姆纳、科恩伯格等诸多诺贝尔奖得主的伟大贡献,让他们在体验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同时,引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进而体验生命存在的意义。也可以组织学生针对科学家和他的事业进行思考、讨论,通过搜集资料、观看纪录片、读名人传记,甚至写小论文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精神层面上与科学前辈进行心灵对话,感悟生命的崇高。又如,在教授胚胎工程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穿插讲述试管婴儿的发展史,让学生逐渐形成敬畏生命、珍视生命的意识。当然,作为生物学教师首先自身要有生命觉醒的意识,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激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要通过传授生命知识、优化生命关系、提升生命价值等途径促使学生实现和提高自我价值,塑造人文关怀的品质。

4渗透STS教育理念

渗透STS教育理念,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技术的本质和特征,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决策。生命科学史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这些历程都是受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科学技术水平限制的,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例如,通过呈现1665年英国科学家发现并命名细胞依赖于显微镜的发明,1945年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水依赖于同位素标记法的发明,以及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的生物膜‘三明治模型’依赖于电子显微镜的诞生”这些史例,让学生体会生物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会影响社会的进步,社会的需求也会影响科学研究的方向”这一思想在酶的发现史教学中也能得到很好的渗透:19世纪中叶,地处法国北部的里尔地区酿酒业发达,但长期以来当地的酿酒商一直在为放置时间久了的葡萄酒和啤酒会变酸而烦恼,于是几位酿酒商就向巴斯德求教,巴斯德在研究酿酒机理的过程中,发明了巴氏消毒法,并提出酒精发酵是酵母菌代谢活动的结果,这一过程必须有“活体”存在才能实现[4]。这个史例就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科学的进步能解决社会的问题,能造福人类,科学知识的发展还能带动技术的更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也可以产生出新的社会问题,同时社会思想也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样一个命题本身是抽象的,但是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的发展史的学习和讨论,可以使其变得更加具象和容易理解。

篇11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课件下载┆教学论文┆实用文档┆个人简历┆论文中心┆演讲稿┆考试相关┆党团社会┆职场技巧┆作文园地┆法律文书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文书->语文论文->教学内容退出登录用户管理

赞助商

栏目导航

·语文论文·数学论文

·英语论文·政治论文

·物理论文·化学论文

·历史论文·地理论文

·生物论文·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体育论文

·信息论文·德育论文

·教育法规·课程改革

·家长频道·教育管理

·教程指导·班主任论文

·教育综合

最新推荐

·用反证法解遗传题的几点

·愉快教学法初探_生物论文

·注重初中生物教学,提高

·转基因动物制造的药品被

·转基因羊的诞生_生物论文

·关于新世纪中学生物课程

·关于新编高中生物必修教

·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吗?

·转基因动物_生物论文

·课件制作技巧略谈_生物论

·CAI课件的编制原则_生物

·“根的形态”一节中多媒

热门文章

·大气温室效应和全球

·保护生物多样性_生物

·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

·浅谈纳米技术_物理论

·转基因动物_生物论文

·动植物基因工程介绍

·数学家名中英文对照

·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

·[图文]小学音乐课改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

相关文章

·强化学生美育教育发

·强化学生美育教育,

·中小学创新教育及其

·发挥地理优势渗透美

·通过中学化学教学渗

·[图文]中学物理教育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美

·中学外语课堂教学中

·数学新教材中美育因

·把握数学美的特征发

美育的意义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_语文论文

作者:佚名来源:不详时间:2006-12-1222:46:28人:yujklj68kfg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作者]李丽

[内容]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审美意识的教育。

中学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其中美育是这个整体的重要组成部份。然而,普遍的情形却是许多学校及教育工作者轻视甚至排斥美育,其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二:或认为无须美育而人自能审美,或认为审美无关宏旨,因而美育无甚意义。这种看法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因此,有必要对美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加以讨论。

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还是艺术的客观事物,只要具有美的属性,都可以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但是,人们并非天然地就能进行审美,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1)]客观存在的美,先天健全的器官,只是审美的客观条件和素质基础,主体不具备审美意识,审美仍无法进行。审美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在生理心理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审美教育并在审美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的产物。由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培育形成“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2)]客观美才能成为审美反映的对象,主客体之间才能构成审美关系。概而言之:人们要进行审美活动,必须具备审美意识,要具备审美意识,美育是必不可少的。

更深入地看,美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仍在于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人认识与改造世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审美意识是审美掌握世界的方式的心理根源。客观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其属性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类要掌握客观世界(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须相应地拥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方式。审美方式就正是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诸种方式之一。它能使人“按照美的规律”[(3)]去认识、改造世界,而只有充分拥有和运用包括审美方式在内的多种方式,才能使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亦即恩格斯所说的“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4)]总之,无论是从掌握世界的角度还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而言,审美掌握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既然如此,作为形成人的审美意识的必要条件的美育,当然就绝不应轻忽而应予以高度重视。

美育之重要,还在于它对其它各种教育活动(尤其是德育、智育)有着促进作用。在这里,只侧重谈谈它对德育、智育的促进。

美育的内容是培养审美意识(美的观念),德育的内容是培养道德意识(善的观念),智育的内容是培育科学意识(真的观念),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科学意识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美育能够对德育、智育产生促进作用。

审美意识中渗透着科学意识。科学意识是求真:以概括、理知的形式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审美意识是求美:以感性直观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美的属性。二者是相互区别、相对独立的;但是二者又是密切联系着的,求美的审美意识必然是以对真的认识和把握为基础的。从最一般的如形色声动静等观念到人事景物情等理解,都是人们对事物的概括和理知的认识、把握,离开这种认识、把握,客观事物对于主体根本无美可言。我们对高山、大海的审美反映,就绝不只是单纯的感官愉悦,而是渗透着一定的理性因素、具有对“真”的认识的性质的。特别是对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反映,更有着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的重要因素,如对,对《红楼梦》的审美反映,其中必包含有对特定社会历史本质规律的认识、了解,如果对此无科学的认识、把握,断不能对它们的重大审美意义产生敏锐的审美感知和深刻的审美理解。

审美意识中积淀着道德意识。当人在实践中掌握了客观世界规律(真),并运用于实践中时,便产生了道德意识(它是人对客观现实、实践活动是否合乎主观目的、需要的反映、认识,是一种社会功利观念),其后,才从中孕育出审美意识。因而,审美意识在产生之初是等同于道德意识的,客观事物的目的性就是善,也就是美。但是,审美意识一旦产生,就开始逐渐从道德意识中分化出来,相对独立地发展,以自己独特的似乎无功利的形式反作用于客观实践,可以“不顾任何实用的考虑而喜爱美的东西”。[(5)]然而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和利益,与之根本无关甚或相反的东西,不可能被感受为美;所以,分化独立出来以后的审美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尽管可以不与个人当前的实用功利发生直接的联系,在根底里却仍然包含着社会功的利性质,潜隐着比个人直接功利目的远为深广的社会功利目的、需要。总之,相对独立的审美意识虽不等于道德意识,却必然包含着道德意识,只不过它有道德意识的内容和效能,是体现、实现于比较曲折间接的形式里而已。

审美意识中含有科学认识因素和伦理功能性质,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的同时,当然就能间接地使人也得到一定的科学意识、道德意识的培养。

综上所述,可见美育确实是不可缺少不容轻视的一种教育。

美育之必要、重要已毋庸置疑,问题的讨论便推进到:中学教育中如何实现美育?总的说来,美育应该且可以广泛地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乃至行政管理工作中,从而得到某种程度某些方面的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现行的《全日制中学语文大纲》就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目的应包括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但认识仅止于此,无以理解它为何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要对此有透彻的理解、认识,必须对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对语文教学实施、贯穿、强化美育的必然性、必要性、可行性,予以探讨。

1.语文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语文教学的过程必须贯穿美育,美育通过语文教学得以实现。

意识是存在的产物。没有审美对象的存在,绝无审美意识的产生。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唤醒人的音乐感觉”,[(6)]“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7)]培养审美意识的美育之实施、实现必须以审美对象为先决条件。而正是在这里,语文教学显示了实施美育的优越条件,为美育提供着坚实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文学性。文学性既是语文教育的特征之一,又是语文教育的巨大优势。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80%的课文是中外文学名作佳作。文学是艺术美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是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集中反映和形象表现。因此,文学正是绝佳的审美对象。其它非文学的议论文、说明文等,也都有一定的典范性,在思想内容、结构、手法、语言上有着美的品质,不失为审美的对象。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美的结晶,为美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同时,既然语文教材以美为其本质属性之一,因而语文教学就必须贯穿着美育。必须从审美入手,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作出审美感知,进而作出审美的判断和评析,否则,学生一开始就会被阻隔于艺术形象之外,进入不了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当然也就不能体察作品意蕴和艺术特点,即使是进行主题分析归纳也很难,因为作品的主题是潜藏于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之中的。不作审美启发引导,只作理论性分析,只能是对完整的语文教学的粗暴,至多只能完成一些知识性教学任务,其主题归纳、形象分析、特色指点等都必是隔靴搔痒、抽象空洞、硬性外加的东西,无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文学感染、思想熏陶的功能。

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质的统一性,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乃是势之必然。

2.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优选途径。美育具有多端性,可以选择多种入手处进行美育。引导学生接触多彩多姿的大自然,使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接触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使学生从社会美中去辨别善恶美丑,塑造美的心灵,都是美育的途径。但是,艺术美可以使学生集中地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受到美的教育。在谈到社会生活美和文学艺术美时曾指出:“因为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8)]正因为如此,从艺术美入手去进行美育就能实施更高层次的美育,更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中学美育中,艺术美则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艺术学科的教学则是实施美育的便捷的途径。其中,语文教学以其课时多、内容广博的特点,自然地应成为实施美育的最佳手段和途径。

3.中学美育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能的重要渠道。中学教学的特殊性,中学生年龄、阅历、知识、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中学不宜开设专门的美学理论课(即使是大学,也都是在较高年级才开设美学课程),中学美育的主要任务便只能交给艺术类学科去完成。音乐与美术当然是美育的基础课,且相当专业化,但是,这两门课程的学时实在太少(大多数高中取消了这两门课程),实难起到完成中学美育任务的主要作用。而语文是学生的主课,是学生接触量最多的学科(其学时占中学全部学科总数的30%),且其内容又集中了深广的美。语文教学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切实而又有效地实施美育。

凡此种种,已足以证明: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语文教学是中学美育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