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09:21: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企业价值观思考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深刻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精神层面的结晶。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传统,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信”等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传统和价值观念成为中国人生存和发展的道德规约,成为维系中华文明世代延续的精神内核。
党的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分三个层次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做了深刻阐述。这“三个层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坚持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理想信念,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和诱惑,才能永葆先进性与纯洁性。
坚持以人为本为重点。尊重职工群众的主体地位,关注职工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才能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
坚持实践创新为动力。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畅通职工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坚持企业文化为基础。构建企业文化,让企业的价值取向成为职工的共同追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价值理念和核心文化,成为教育、引导、鼓舞、激励广大职工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与思考
注重宣传教育,潜移默化引导职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政治学习教育之中,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发挥网络、电视、橱窗、报刊、职工培训中心的作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形势宣传、主题宣传、和舆论监督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矿区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
开展实践活动,循序渐进感染职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弘扬雷锋精神,以相互关爱、服务职工为主题,围绕扶贫济困、文体活动、环境保护等方面,组织开展各类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推进践行活动常态化。
积极营造氛围,春风化雨影响职工。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推进文明单位、文明站段、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挖掘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播矿区正能量。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全方位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氛围。
建立长效机制,持之以恒规范职工。调动企业职工共同参与,建立培育和践行的长效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之中,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导向和利益导向。建立督促考核机制,以制度的刚性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稳步展开。
坚持普法教育,有法必依保护职工。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企、依法生产、依法行政管理中,落实到学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个方面,增强企业职工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障、促进作用,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提出的党的治国方略及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诠释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价值追求,这对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支柱,要培育和实践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融入发展使命、企业管理和队伍建设,把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追求、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以及员工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引领
党的十以来,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及明确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方向。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实现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宏伟目标就成了我们面临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对企业来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找准工作的有力抓手,把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追求、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方式、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以及员工成长的重要途径。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能使企业长期保持竞争优势,并持续获得超额利润的综合能力称之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表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创新的各个方面。国有企业除了承担经济和社会责任之外,还肩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者的重任,国有企业优秀文化及企业精神的代代传承,可长远保持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个人思想上、精神上的灵魂旗帜,内容涉及企业每个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对企业而言,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又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企业来说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企业的每一个干部职工同心协力、积极参与、身体力行。
在当前和今后的工作中,企业一项不容忽视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是企业的责任,也是企业每个人的责任。要落实好这些责任,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组织建设、建章立制、落实责任,不能只挂在嘴上、写在纸上。发展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是企业实现宏伟目标的有力保证;只有又好又快发展,我们的目标才能变成现实,各种梦想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统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引领企业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并把它作为维护企业和谐稳定、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计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中。与此同时,要坚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与履行社会责任的辩证统一。在坚持守法经营、诚信守约、公平竞争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只有在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进行时,我们的企业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健康稳步发展。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凝聚共识并要内化于心落实到行
企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立足当前、脚踏实地、着眼长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和要求极大地内化于心落实于行。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和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和企业文化有机结合,保持思想和行动的协调统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真正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基调、行为准则和精神力量,发现和培养一批大家公认、事迹感人的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用身边的先进典型带动和感化更多的人。企业的各项工作也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抓深入领会、身体力行、模范执行上时时刻刻、时时处处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和带动、引领作用。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三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对孪生兄弟,互相支撑互相渗透又相辅相成。在职工日常工作和行为规范上,就要从职业行为、礼仪待人、言谈举止、交通出行、家庭和谐等日常细节上把荣辱、文明,礼仪、善孝、诚信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落到实处、细处。同时,还可利用各种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使干部职工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中陶冶道德情操。
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企业文化建设都是软实力,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属于以人为中心的范畴。为此,在发掘和提炼企业文化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就能顺其自然地让个人的价值认同、企业的价值认同融为一体,进而发挥出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干部职工自觉地形成齐心协力干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齐抓共管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从认知到逐步形成共识的漫长过程,是一项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系统工程。这一特性就要求企业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必须上下一线、步调一致,既要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党、政、工、团的领导组织、协调配合作用,又要注重调动和发挥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齐抓共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与合力。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入全体职工教育培训总体规划
在各种教育培训中,做到让核心价值观在这些场合有声有形,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看得见摸得着的思想和行动。践行是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之所在,为此,要充分利用各种各类社会活动、企业活动,把含有核心价值观实质的内容融入其中、寓教于乐、喜闻乐见,通过这些群体性活动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方式和方法。
2、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中,渗透到干部职工的心田
企业的各级组织要在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坚定不移的指导方略,大力褒扬企业内各部门涌现出来的敬业爱岗、默默奉献、崇德尚礼的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追求积极人生、高尚道德情操、健康快乐生活等融入到企业职工的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之中,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到大培养,以点带面形成。
3、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切实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要在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展、企业文化体系建设中把讲信用、讲诚信的理念全面融入进去,在突出、强化企业文化建设重点任务、评价机制和考核办法时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列入其中。也只有这些接地气的方式方法才能让核心价值观在企业落在实处。
4、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常化、长效化
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激励机制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对企业管理层的激励手段上,过于强调经济手段,却不重视采取管理手段。比如,在部分企业中,虽然并不缺少培养人才、利用人才与吸引人才的好机制,却十分缺乏良好的用工制度、工资制度与福利制度,未能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如果企业发展良好,管理者所考虑到的是如何进一步增加资金的投入和技术的引进。如果企业发展不够顺利的话,管理者所思考的是裁员方案,而并非是考虑激励企业员工进行产品创新,从而不断提高质量,改进服务方式。因为尚未建立起对于企业管理人员的良性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着大量的违规现象。所以,加强激励机制建设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激励机制的含义
所谓激励机制,是指根据组织目标,通过分析被管理人员的需求和动机基础,运用组织的管理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管理方法的有效组合,并制定出相关的引导手段与强化手段,从而能够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去激励被管理者的思想与动机、企业激励机制是企业为了更好地激励员工而建立起来的全套激励制度与措施的总称,主要包括了企业文化激励机制、工资福利机制、人员培训机制、职工晋升机制以及相关的其他机制。
企业管理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及其存在的问题
企业管理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现在,在企业激励模式中,物质激励通常会居于主导地位,其他的激励形式则是辅的。具体说来,企业对于员工的激励可概括为六个方面:
其一,发放奖金。奖金主要是对员工工作贡献的一种奖励。然而用奖金进行激励并不具有长期而稳定的效果。因此,企业如果采取奖金激励,所针对的对象一般都是在绩效考核当中成绩优异的部门或者个人。
其二,发放福利。福利待遇对于企业员工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它为企业员工提供了相应的生活保障,从而能够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其三,发放其他物质奖励。除货币性工资与奖金之外,常用的物质奖励还有公费旅游、带薪休假等等,这也是企业常用的激励手段。这类奖励往往带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互结合的鲜明特征。
其四,实施精神激励。目前,企业对于员工的精神激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进行目标激励。所谓目标激励,主要是通过确立工作目标以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应当在管理的过程中为每位员工设定与其岗位职责相符的具体工作目标。其二是进行榜样激励,也可以说是典型激励。为了树立不同岗位上的榜样,企业完全可以区别各个不同的群体与个人,设置各种名目的奖励项目,比如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创新贡献奖等等。
其五,实施考核激励。采取这种激励形式是为了给企业的干部职工造成一种强大的压力,让其克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思想,从而促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企业可以结合实际,制定考核实施管理办法、不同岗位的考核奖励办法等规定,并建立起考核登记表,定期对员工工作情况开展跟踪与记录。
其六,实施机会激励。这一类激励主要是指企业员工因为获得了更高一级的职务、职称或者职级而受到企业的激励。在某种意义,这一类激励主要表达了企业对于员工能力及工作成效的充分肯定。
现行企业管理激励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企业对激励机制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现在,企业激励机制建设尚存在大量问题:
第一,激励手段过于单一,忽视了精神激励。由于我国的经济还在不断发展,但物质财富已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因此,人们会将奋斗的目标逐渐从单纯的物质追求转向物质、精神的双重追求,可以说,这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还是有大量企业依然采用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比较注重员工的“经济人”角色,不注重与员工进行感情交流,只是单纯或简单地用物质利益对员工进行激励,忽略了对本企业员工的精神激励。由于过于依赖陈旧的管理制度、管理程序,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出现各种问题,如员工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而不惜延长工作时间,但是却得不到相应的加班报酬,有时企业甚至会随意剥夺员工的休假权,最终致使员工的生产积极性降低。再如,有的企业管理者不讲诚信,故意占有员工理所应当获得的收入,由此就会造成企业员工的合法利益无法得到切实的保护,那就更谈不上精神层面的激励了。
第二,激励机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企业管理迫切需要清晰而合理的管理制度,并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然而在部分企业,尤其是在中小企业当中,很少有健全而完善的奖励和惩罚制度。企业管理者往往都是根据个人情感之好恶,依据所谓的伦理道德任意对员工进行奖罚,而且一般都是奖得太轻,却罚得过重,显然缺乏统一、适当的标准。一些企业甚至还存在着超时工作、超强度工作的问题。但事实上,员工很难得到应有的加班工资,或者只能得到极少的、象征性的加班费用。还有一些企业虽然已经制订出了奖惩办法,但是因为处罚条款比奖励条款要多,由此使得员工经常处在一种高度紧张、受压的状态。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与生活,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必然会大为降低。由于长期担心受罚,就会无法轻松而愉快的工作,因此也就无法持久工作下去。员工只要有机会,就会坚决选择离去,于是就导致了员工经常性的、大量的流失。而实施绩效考核,就是要保证支付给员工的工资收入能发挥出它应有的激励作用,从而科学、合理地评价员工个体劳动的成果,进而激发出个体才能。
第三,激励机制不够公平。部分企业在管理当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内外有别。企业管理者的亲属与非亲属在同样的企业制度之下,获得的奖励就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一些员工虽然承担了同样的工作量,并且工作质量也不错,但是企业给予其的奖励却总是相对较低,远不及那些有关系的员工。由此得到不公正待遇的员工总会有一种自己是局外人的感觉,进而对企业的发展丧失信心,甚至产生随时离去的想法。
优化企业管理激励机制建设的路径选择
树立正确的激励观念。企业的管理者要深入思考目前本企业所具有的价值观、发展观及经营理念,从而形成符合本企业发展实际的价值体系。企业的道德建设应当从企业负责人自身抓起,要立足于企业、管理者、普通员工等各方面来建设企业文化。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回报社会的经营宗旨,这样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条件。企业管理层一定要积极提高自身所具有的管理意识,正确理解激励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形成新型激励观,与先进的激励理念相结合,并与本地的人才激励政策相对接。企业还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安排高层管理人员参加学习与培训,并将此作为十分重要的工作抓紧抓实。企业管理者要在深入学习激励理念的基础上,切实为本企业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同时还要破除那些不符合企业发展的激励观,努力提高企业领导者的人力资源意识,把人才当作企业的重要财富,并高度重视企业员工的需要,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与先进思想融会贯通,加快转变管理观念。
力求可持续的公平激励。激励机制应当保证公平。企业员工在工作当中,难免会与同事比较工资报酬,假如企业在此方面有失公正,就会使员工形成失望情绪,因而不再去努力工作,甚至会考虑到跳槽。唯有建立在公平前提之下的工资标准才真正具有成效,才能形成激励员工的正面效应。只有扎扎实实地建立起与薪酬激励彼此适应的绩效考评办法,才能保证激励机制持续有效。
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学术界具有代表性观点有企业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这四种观点虽然都有道理,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佳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才是比较理想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1.企业利润最大化观点
(1)没有考虑利润产生的时间因素。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所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企业的财富增加就越多,企业的价值就越大。这容易引发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例如:某一个项目今年了得100万元利润,且明年同样是100万元利润,究竟那一个更符合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就很难作出回答。(2)没有考虑获取利润与所承担风险的大小。容易引发经营者“铤而走险”,使企业陷入经营困境或财务困境。例如:同样投入500万元,本年获利都是50万元,但一个获利已全部收回现金,而另一个则全部为应收账款,并可能发生坏账损失,哪一个更符合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呢?不考虑风险就难以作出回答。(3)没有考虑所获利润与投入资本之间的关系,容易导致经营者只顾追求利润而忽视现金流量,使企业因现金流量不足而陷入困境。例如:同样获得50万元利润,甲企业投入500万元,乙企业投入300万元。哪一个更符合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这就得考虑利润与所投入资本的关系。
2.每股盈余最大化观点
应当把企业的利润与股东投入的股本联系起来考虑,用每股盈余来表达企业的财务目标,可以避免“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缺点。但这种观点仍然存在两个问题:(1)仍然没有考虑盈余所取得的时间性。(2)仍然没有考虑每股盈余的风险。
3.企业价值最大化观点
因为利润最大化和每股盈余最大化,都没有考虑利润取得的时间和利润获取的风险,所以大部分学者都偏向于企业价值最大化,最能说明这个观点的是股份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股价的高低,代表了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客观评价。它以每股的价格表示,反映了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它受预期每股盈利的影响,反映了每股盈利的大小和取得的时间;它受企业风险大小的影响,可以反映每股盈余的风险。
4.股东财富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混为一谈观点
股东创办企业的目的是扩大财富,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这种观点同样没有考虑所有者财富取得时所存在的风险。而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在经营上都想不存在风险是不可能的。不妨从经营风险对所有者与其他企业的利润关系带来的不同利益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运用期限权定价理论对所有者财富进行估值,不难看出风险对所有者和其他经济关系带来不同的利益。
例如:某股份有限公司资产的总价值V为8000万元,公司价值的变动标准差8为0.2,公司的债务总值D为4000万元,债务期限T为5年,市场无风险利率R为10%。运用期权定价理论的Black•Scholes模型,则所有者财富的价值如下:d1=2.484N(d1)=0.9934d1=2.037N(d1)=0.9788所有者财富=8000×0.9934-4000×0.9788÷e0.1×5=3831.14万元。公司的价值=8000万元假如公司有机会进行一项投资,该项目的净现值为-500万元,且风险非常高,实施后将使公司价值的标准差上升到0.6。现在对公司的价值和所有者财富进行计算:d1=1.303N(d1)=0.9028d1=0.039N(d1)=0.4880所有者财富=(8000-500)×0.9028-4000×0.488÷e0.1×5=4718.86万元。公司的价值=8000-500=7500万元从上面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该项目的实施使公司的价值从8000万元减至7500万元,但所有者的财富却从3831.14万元上升到4718.86万元。可见,所有者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在某些情况下是有区别的。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原则
1.利益兼顾原则:企业的利益主体主要有投资人、债权人、经营者、政府和社会公众。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全面有效地兼顾这五个利益主体的利益,并努力使每一个利益主体的利益都能达到最大化。
2.可靠计量原则:只有可靠地计量,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才能具体化,才具有可操作性,才能考核和评价。否则,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就变得毫无意义。
3.有效控制原则:只有能够有效控制,财务管理目标才有可能通过企业的努力而达到。
4.可持续发展原则: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地说,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能够克服经营上只顾眼前,分配上分光吃光的短期行为,使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都能够做到长短结合,有效兼顾,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司的长期,稳定,快速地发展。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1.企业价值最大化符合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经济原则
社会福利最大化是经济学和管理学都必须研究的共同原则。从企业的价值与整个社会福利的关系来看,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如果每个企业的财务管理都能使该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那么整个社会的福利必然达到最大化。如果我们以所有者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当企业价值最大化与所有者财富最大化出现矛盾时,就有可能损害企业的整体利益,从而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
2.企业价值最大化与产权理论一致
产权理论认为:企业并不仅是所有者的企业,而是企业所有者与企业中的其他利益关系方共同的企业。如银行、联营企业、其他债权人等,他们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将资源投入企业,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是他们处在企业之外,只有经营者即管理当局在企业里直接从事财务管理工作。股东、经营者和债权人之间构成了企业最重要的财务关系。股东委托经营者代表他们管理企业,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但经营者的目标和股东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经营者往往追求更高的报酬和更多的闲暇时间。债权人把资金借给企业,并不是为了“股东财富最大化”,与股东的目标也不一致。所以企业必需协调股东与经营者,股东与债权人以及企业目标与社会责任三方面的冲突。而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各种利益关系方财富最大化而确立的目标。各利益关系方之间相互协商确定利益的分配方案。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从产权理论出发,理顺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各投资方的利益关系,使各利益方的利益通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来实现。
3.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长远目标
预算管理是结合公司战略规划及经营目标,对公司的资源配置进行有效整合,通过考核机制有效运行的重大管理事宜。组织结构从董事会、预算管理委员会、财务部到各职能部门,均要有明确的职责与考核项目及考核标准。
1.董事会职责:董事会是预算组织体系的领导核心,负责审批公司年度预算方案,同时也负责监督公司预算的日常执行情况与执行结果,拥有审批权和监督权,预算能否有效实施,董事会重视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预算管理委员会职责: 制定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办法、预算管理程序等,审查公司的预算和财务计划,监督预算的执行与控制,批准预算的调整,考核与监控预算执行效果。主要包括:
(1)制定颁布预算管理制度、具体措施及考核标准;
(2)组织编制年度预算纲要,拟定预算目标;
(3)审议预算草案、平衡预算调整方案,上报审批;
(4)下达审批的正式年度预算,分解预算目标;
(5)监督预算实施与定期组织预算分析报告;
(6)考核预算执行效果与审议奖惩方案,修订调整预算;
(7)协调预算纠纷等,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纠纷进行仲裁。
3.财务部职责:提供近三年实际运行数据资料,汇总编制预算,试算预算目标及预算实际执行情况说明 。
4.各职能部门之职责:各职能部门是预算目标执行的责任中心,处理日常经营管理事项,按照规定的时间与项目内容编制预算初稿,调整、控制、分析预算差异,并提出改善措施报告。
二、预算编制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
预算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延伸和细化的具体体现,是用量化的形式确保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具体步骤。通过SWOT分析, 厘清企业经营所处环境与市场位置, 确定公司战略目标,再将中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战略和企业年度行动计划很好的协调,编制年度预算,再一步步分解预算到日常经营管理,责任到部门,到人.将市场机会与企业资源的最佳组合有效纳入预算管理中。
笔者所在公司生产和销售日用美耐皿制品,预算管理分为销售预算、专项预算、生产预算、管销费用预算及财务预算。2012年底对2013年采用固定预算与弹性预算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以往3年历史数据拟定2013年目标利润编制的部分预算如下图附表一所示。
1.销售预算
以公司发展战略为导向,以过去3年市场销售为基础,结合将要进行的市场推广、产品宣传、展会营销、网络营销等内、外部环境来分析未来一年预计产品的销售市场份额及销售数量与销售收入。
2.专项预算
包括研发支出,增加设备,项目投资及融资预算等。以公司战略规划为中心,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与风险评估,新产品研发以目标利润为始,如上图附表一,2013年产品单位目标利润为1.586元/kg,则从产品研发设计前端,通过技术创新、生产工艺及生产流程量产等分析测算,新产品单位成本应该控制在目标成本之内,方能达成目标利润。2013年产能若维持2012年生产水平,则需加增加机台设备25台才满足预计销量。
增加机台=年销量/日产能*26天*12个月-现有机台(一个月按26天计)
=11974000/(126*26*12)-280≈25台
若产能可以提高至130kg/机台.天,则
增加机台 =11974000/(130*26*12)-280≈15台
3.生产预算
根据销售预算之销售数量与目标利润,结合车间的组织管理、加工效率、产能、设备管理、能耗降低、库存计划等对产品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与制造费用,预计生产数量,再按标准成本进行测算,2013年预计目标利润1900万元。其中,目标利润=预计产品销售量*(单位售价-单位成本)-管销费用。以生产产品预计目标成本为依据,按BOM标准用量,标准产能及标准工时对制造费用进行分摊,计算出产品标准成本,分析预算目标成本与产品标准成本之差异,从材料采购、生产工艺、人员配备及设备改进等方面来优化生产流程,保证品质的前提下降低标准成本,使之与预计目标利润相呼应。
4.管销费用预算
根据过去三年管销费用项目实际发生额占销售额的平均比例,按比例预算法进行预算。
5.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对以上各项预算按财务报表项目内容汇总编制,包括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在预算期内生产经营状况。
三、预算编制的原则
谁花钱, 谁干事, 谁做预算,?猿置挥性に憔兔挥兄С觯?采取全员参与、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方式进行编制,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1.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预算时要考虑收入与支出是否在合理区间内,收支结构是否合理。生产部门之本部门成本来自上一工序收入加上本单位运营成本。
2.真实性原则。编制预算要进行科学预测,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切实做到不瞒报、不虚报,有据可依。
3.重点性原则。部门预算涵盖本部门所有资金的收支预算,当部门目标利润与公司利益或其他部门利益相冲突时,要兼顾各方利益,以公司整体利益为重。
4.预算一般不予调整的原则。部门预算确定后,除外部经营环境突变,或政策性因素影响,需增加必不可少的开支,经董事会审批后预算管理委员会调整预算外,其它支出项目当年均不予追加。
四、预算管理要与KPI绩效管理挂钩
绩效管理能客观地评价管理干部及员工工作效益,以预算目标利润为基础,把公司经营业绩与部门及个人所得相结合,确保公司整体战略目标得以层层分解与贯彻,指导管理干部及员工不断自我提升。KPI指标的设定,可以通过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层面、顾客层面、内部运营层面、学习与成长层面这四个维度,将组织的战略预算目标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有考核,才有效益,有预算,才有对比,通过差异分析,找出改善对策,通过PDCA循环管理,减少差异,达而完成预算目标利润,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平衡计分卡为中心,笔者单位KPI指标如下图附表二所示。
五、制造业企业预算控制执行过程中常见问题与改善措施
大多数企业在预算编制及执行过程中大多会遇到以下问题:
1.预算缺乏全员性,纸上谈兵 。“编制预算是单位主管的事,与普通员工没有关系”。预算是部门内每个作业成员的事,大家齐参与,齐管理,发挥主人翁精神,部门主管要鼓励员工提出的改善意见与建议,并对可行性之建议采购后及时给予奖励
2.预算没有约束力 。“预算没有用,超了随便找个理由说说就好了”。预算管理必须与考核结合在一起,只有将个人业绩与KPI指标挂钩,才能促进个人工作能动性,勇于创新与变革,更好地完成预算目标利润。
3.预算缺乏战略指导 。重视短期效益,没有长期规划 。公司一定要有未来3-5年或5-8年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不着眼于短期效益,企业运营才不会偏离战略,预算才能更好的匹配企业战略。
4.节流忘了开源。只注重成本控制,资源配置缺乏长远考虑 。预算编制不能局限于现有产能、设备、人员配置,将市场机会与企业资源进行多重组合,测算各项组合之成本与利润,取目标利润最大化之最佳组合。
5.上行下不效。预算结果没有得到公司上下一致的认同。预算是公司每一个成员的事,从上至下,再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编制而成,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
6.预算是财务部的事情,部门内部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整天忙着销售、采购、生产等等事情还做不过来呢。财务部门提供的是事实发生之后产生的数据,对未来只有参考价值,仅依财务部编制出来的预算不客观、不科学。只有实际参与本部门预算编制,事中再进行控制与改善,才能提升干部的管理能力与治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G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089-01
企业在运营发展的过程中,会面对较多的资质认证,政府部门制定资质制定越来越完善,认证的方式也日趋成熟,在业界受到了一致的认可。资质认证可以了解企业的业务水平,可以使企业明确发展的方向。加强资质管理,有利于维护经济市场的和谐性,可以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对企业进行淘汰,其具有过滤的作用,可以筛选出实力比较强的企业,对业务能力、人才实力强的企业有着政府扶持的作用。但是我国企业资质管理制度也存在一定缺陷与漏洞,只有不断的完善资质制度,才能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企业资质管理的重要意义
1、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资质是企业实力的变现,也是企业能力的体现,加强资质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还可以维护市场环境的和谐性,为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进入市场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在当前市场发展形势下,企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为了维护市场运行的稳定性,必须做好资质认证工作,这可以更好的向客户展示企业自身实力,是一定公平的竞争方式,通过资质认证的方式,可以保证市场的竞争秩序,可以保证市场的开放性。企业在招投标的过程中,展示相关资质,有利于在竞争中占据有利的条件,这也是企业进入市场的有效渠道,加强资质管理与认证,也可以淘汰实力较弱或者业务水平较差的企业,可以保证市场环境的和谐性。
2、可以展现出企业的综合实力
资质认证是通过多种评定方式,对企业综合实力的展示,在认证与评定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管理能力以及人员素质等多个方面进行审核,利用相关资质制度,可以通过统一的认证方式对企业的综合实力进行评定,这可以通过划分等级的方式,了解企业的实力状况。企业资质管理可以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形象,通过展示实力的方式,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可以赢得更多的客户,而且也可以使客户对企业更加信任。资质管理的方式,可以扩展企业的业务范围,可以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资质管理有利于对企业的经营进行监督,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资质管理,可以保证企业正常的运作,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还可以使企业稳定、长远的经营下去。通过资质管理结合企业内部管理的方式,可以对企业应具备的资质管理要素提出更好的要求,这也同时强调企业注重外在市场行为。要求企业必须坚持内强素质、外适市场、始终如一的企业管理原则,要打造出企业良好形象,竭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二、企业资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1、企业领导需要重视资质管理工作
资质管理工作是为了资质认证而认证,而不是为了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领导应提高认识,充分认识资质对企业的重要性。因此,企业领导必须把资质管理工作列人重要议程,尤其是作为资质管理的决策者,一定要把资质管理工作同抓企业经营、安全生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更应该成为资质申报的组织者和资质管理的推进者。负责资质管理部门应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结合实际情况,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准确定位,仔细策划。做好企业领导的参谋,确定资质管理的目标和内容只有企业领导重视,发挥企业优势,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方能把资质管理工作做好
2、与资质受理部门充分沟通
在资质申报过程中,若申报人员对新颁布的各类标准、规定没有进行深入的学习,理解的不透彻,容易使资质申报不通过,给企业造成不良的影响。另外,在资质年检及日常维护过程中,没有和资质受理部门及时沟通,没有了解最新资质要求,耽误上报的时间或不能按要求上报,往往会影响企业资质的持续有效。因此,与资质受理部门充分沟通至关重要,沟通工作应贯穿资质管理全过程申报前应和资质受理部门取得联系,保持良好的关系,取得认可和支持,并认真咨询了解申报资质的有关要求,在申报中请他们对资料进行把关,资料上报后更要及时了解信息,掌握审核情况,及时应对和资质审查部门要提前沟通,随时掌握动向,对不利消息要有补救措施只有经过充分及时有效的沟通,才能防范风险,做好资质管理工作
3、做好企业人员资质管理工作
人是组成企业的最基本单元,在企业资质管理中,往往对企业人员的专业、学历、职称、业绩、执业资格及其数量、级别等提出具体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离不开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强有力支撑有些企业不注重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工作,不能给员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职业发展规划,使员工没有归宿感,尤其是一些掌握客户资源、技术资源的有资质的人员,一旦离开企业,将对企业的业绩带来影响,使企业不能再满足所需的资质条件,造成企业资质降级或取消,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有些企业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储备,人员资质达不到要求,为了使企业获得资质,通过接受“挂靠”的方式解决人员资质不够的问题,企业暂时获得了资质,但却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此,人才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坚持把人才资源管理作为企业发展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战略支持企业人才采用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人才激励与储备机制,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积极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加大企业人员资质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保证有足够的人员储备。合理设计员工的职业规划生涯,使员工拥有成就感和自豪感,让员工找到归宿感,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和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三、结语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经历较多的资质认证,这可以体现出企业的综合实力,在认证时,主要是利用专业的认证指标,结合资质制度,对企业各方面的能力进行评定,资质制度是由政府部门认证的,这项制度在应用的过程只能中也在不断的完善。加强企业资质管理工作,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可以帮助企业明确发展的方向。资质认证具有筛选的作用,体现出了优胜劣汰的生产法则,企业想要在市场中稳占一席之地,必须提高业务水平,所以,加强企业资质管理,有利于督促企业管理者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王洪强,贾宏俊. 中国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现阶段之困境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 2013(12).
1、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助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转换新视角。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一种工作理念的创新,也是方法的创新。人文关怀中渗透着心理疏导,选择心理疏导方式本身就体现着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是实现人文关怀的一种手段。二者都是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为宗旨,而不是脱离政治思想、意识形态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二者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元素,必将引发新一轮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和创新。
2、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助于企业践行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一切发展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企业的中心工作是发展经济,企业党的工作要融入经济工作这个中心,不断促进企业的和谐有序发展。因此“以人为本”的概念在企业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工作中,一方面要注重对企业职工本身的关心,充分发挥、激发职工的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还要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企业与职工共享成果”的理想境界。在此意义上而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仅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3、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助于和谐企业的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基础是人的心理和谐。心理和谐是一种能力和力量,也需要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付出积极的努力去构建和营造。因此,心理和谐需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坚实的后盾。在企业里,只有职工的心理和谐了,才能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有和谐有序的内心世界,才能够具备应对市场经济、改革改制中给职工所带来的各种心理矛盾冲突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才能不断增强职工应对不同变化的心理的承受能力,也才能不断培养其应对岗位、企业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只有这样,也才能够保障和谐企业的和谐建立及和谐发展。
二、当前企业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企业各个层次和部门的管理者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都能积极运用和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工作理念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受到了广大职工的充分肯定,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是,也存在重视不够,方法简单,效果不好等问题和现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管理人员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管理中,有的管理人员,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不是先冷静的分析问题的原因,然后再找出解决问题办法,而是急于下结论说“行与不行”或“是与不是”,他的理由是“都忙忙的,哪有时间做思想工作”。其实这种简单、生硬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显然是不妥当的,这样不仅伤害了职工的思想感情,也会在一定范围内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还会影响企业管理干部在职工中的形象。
2、关心人方面相对欠缺。有些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只关心“事”不关心“人”,在日常的接触中不注意关注职工的心态变化、情感起伏和言行倾向,不知道“帮人所需、解人所惑、排人所难”是管理人员必备的素质。关心应当是全方位的,体现在方方面面,关心人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可以从物质上去关心,也可以从思想上去沟通,还可以从精神上去鼓励。
3、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意识相对较弱,对职工心理健康关心不够。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 改革人事制度、用工制度,竞争日趋激烈,职工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越来越大,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的产生,将直接影响到职工思想情绪和执行力。
以上问题的存在,对于充分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是非常不利的,职工带着思想情绪上岗,对于完成工作任务,确保安全生产是十分有害的。
三、对加强人文关怀和心里疏导做法的思考
1、注重调查研究职工思想变化的特点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职工的正常生活和思想状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部分职工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了偏移。就目前而言,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悲观心理。有些职工本来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提拔到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施展才华,但是现在他们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优势,对自身的发展失去信心,产生了不能适应新形势而落伍掉队的悲观心理。
(2)厌倦心理。有的职工长期在同一岗位上,每天从事着同一种工作,时间久了感到工作和生活的单调和枯燥无味,对工作产生厌倦心理。对工作中计划不如变化快的状况感到难以应付从而产生了厌倦的心理。
(3)安逸心理。存在这种心理的职工主要是一些年龄较大的职工,安于现状,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没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2、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
“人文关怀”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心理疏导”是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帮助人们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因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重视人文关怀,加强对职工的心理疏导。
(1)人文关怀要渗透在企业文化中
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能创造出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工作氛围和人文精神,为职工塑造强大的精神支柱。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可以通过搭建企业文化平台来实现,一方面弘扬了企业文化,一方面使企业文化的操作方法生动、灵活,职工乐意参加,使思想政治工作不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而是变得生动有活力,这样既增加了本部门的凝聚力,又培养了职工的团队精神,把职工逐步引导到企业的文化中来。做好思想引导工作,把危险和不良的想法扼杀在萌芽状态;出现矛盾必须谈话,用晓之以礼,动之以情的调解方法,送上一份合理公正的解决;评上先进或获得奖励必须谈话,送上一份一份鼓励、一份祝贺;生病住院必须探望,送上一份关怀和慰问;家中有难必须访问,送上一份关爱和帮助。我们认为这些都将成为职工工作的力量之源,因为职工思想理顺了、压力舒缓了释放了、困难解决了、心情舒畅了,干劲就足了,工作的凝聚力也就体现出来了。
(2)人文关怀要体现到激励机制中
激励就是要用精神或物质的东西去激发、引导、鼓舞和推动职工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执着与热情。尤其是在企业改制改革过程中,职工更加需要正确的激励和引导。所以,在我们生产经营和生存发展的过程中,经常组织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只要职工的建议被采纳,领导就会给予物质奖励,近年来被采纳的合理化建议在10条以上,对我们的发展起到推进的作用。实践证明激励可以激发人身上的某种潜能和“闪光点”,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人文关怀要加强到对职工的培训中
加强对职工队伍的培训,努力提高广大职工参与竞争的能力,这同样是人文关怀的重要环节。因为职工竞技能力加强后,可以适应企业发展,他的“悲观心里”、“厌倦心里”也就随之消失了,这样既稳定了职工队伍,又提高了整体职工队伍的素质,对企业发展起到了技术支撑的作用。
(4)人文关怀要实现到服务上
随着企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各项任务、指标不断增加,给广大职工的工作、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心理负荷也在加重。因此,各级领导要加倍的关心他们,提倡“上级为下级服务的理念,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营造出团结、互助、和谐的人文环境,使广大职工真切感受到四公司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企业发展的能力。
3、立足工作实际,健全心理疏导工作的长效机制
(1)建立一种上下沟通的良性机制
第一,职工心理动态分析要作为思想形势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常分析,常落实,常督导,就要健全心理疏导工作的领导机制,帮助职工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念,增强心理上的自我修养,自我调控的意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实践。
第二,定期或不定期地与职工进行深层次会谈。通过谈话关心职工的成长,对职工存在的问题,积极引导、分析,找出对策,并创造机会让职工发挥个性和自主意识,参与决策,提出建议,使他们在关心组织的发展过程中,自我价值得到认可。
第三,完善绩效挂钩制度。要多看到职工工作中的成绩和亮点,多一些关心、理解、支持和鼓励,多给职工一些精神上的认可。同时要特别注意应加强沟通,做好职工的绩效解释工作,让职工增强“公平”感。
在我国,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加,医药制造业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它的健康长远发展对于保护和增进国民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医药制造业的财务管理者,资金管理是日常财务工作的一大难题。为了更好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让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资金的安全性收益性,优化资金结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药制造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一)资金管理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基
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任何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有效管理。医药制造企业作为近几年发展最迅速的企业类型之一,其资金使用的控制和管理、分配和筹集都显得尤为重要。从经济体制的大环境来看,医药制造企业处于整个医药行业的上游,其企业本身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是整个医药行业的保证。科学的资金管理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是立足之本。
(二)资金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
医药制造企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合理的资金管理,制定有效的资金管理制度。因为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会影响企业日常业务的运营,还会对企业市场开拓、整体发展、战略部署起到决定性作用。企业要在整体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完善资金管理是前提。从企业内部来看,通过资金管理可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透明化,防止财务信息失真,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从正面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和经营情况。同时,加强资金管理能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的资金流进入良性循环,为企业的经营创造良好的资金环境。
(三)资金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营的保障
有效的资金管理可以整合医药制造企业的资金资源,把闲置资金归拢,开拓新的投资渠道,充分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优化资金结构使企业的资金进入良性循环,真正做到定量分析、定量控制。高效的资金管理让传统医药制造企业更快的步入现代化企业经营模式,提高企业整体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对企业资金进行合理的管理和监督可以提高企业的资金管理效率,降低资金成本,避免资金链断裂。
二、医药制造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者的资金意识普遍淡薄
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医药制造业普遍存在资金管理意识低和监督力度不强的问题。企业管理者往往只注重和追求企业的效益和投资回报,忽视了科学有效的资金管理,现有的资金管理制度只是一纸空文,没有得到落实,仅仅是形式上的制度,甚至大部分管理者对企业现金流缺乏正确的认识,更谈不上管理。资金的控制和统筹随意性很大,有些医药制造企业的资金管理全凭管理层一句话,这种无序的资金管理会使企业资金过剩或不足,不仅影响了正常的经营活动,造成资金闲置或浪费,最终还会导致企业出现“资金用时方恨少”和“盲目乱投资”的现象。
(二)资金缺乏内部统筹管理,内部控制缺失
医药制造企业内部环节多,资金缺乏统一计划和管理。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层层递进,各个内部环节资金需求没有得到良好的配置,造成产销脱节,库存严重,生产部门采购原材料占用了大量的资金,资金效率低。由于资金计划的欠缺导致资金使用混乱,资金使用与企业产销结构不一致,常常造成各个环节的资金紧缺,从而造成库存积压,流动性差,产品成本和资金成本的上升。
(三)信用政策不合理
整体行业内的赊销模式和过于开放的客户信用政策,造成医药制造企业资金回收周期长、坏账多、经销商分散、收款难的问题。大量的应收账款和坏账给企业的经营造成严重的管理负担。同时,在这种宽松的客户信用模式下,医药制造企业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不得不使用票据贴现等高息银行融资手段,严重的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压缩了企业资金的流动性。
(四)资金信息和财务信息不属实
资金管理没有精细化、财务人员水平有限以及财务信息严重失真,造成资金使用反馈的假象。大多数医药制造企业的财务部门,只是肩负着简单的记账工作,不能及时反映各个部门资金使用情况,对企业的资金管理没有进行有效的分析。即便有些医药企业设置了专门的资金预算岗位,许多部门的资金计划也是各自关起门来制定,财务部门对资金信息得不到有效的收集。这种虚报瞒报财务信息的现象,致使企业管理者很难得到真实有效的资金信息。
(五)资金无预算和执行力度差
资金预算制定不合理,没有建立完善的资金预算管理系统,从而不能适应规模效益产生的大量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支出,各项资金使用配比不合理。例如,医药制造企业从生产的源头就要合理把控,原材料的采购和制造费用的分配严格按照年初制定的生产预算执行,生产预算的编制应以销售预算和经营预算为依据,盲目的生产和原材料采购会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和库存堆积,资金占用不合理。很多医药制造企业除了预算制定上不合理外,预算执行力度上也不到位,比如随意更改年度预算,缺乏预算事中控制,导致资金节点反馈失效,资金管理脱节。
(六)投融资决策的失误和资金投资失控
医药制造企业资金管理监控薄弱,风险约束机制也不完善,闲置资金容易盲目投资,往往追求短期利益而放弃长期投资和对企业有战略影响的项目。大部分短期投资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和投资失败,造成企业短期资金链缺乏,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对于中小型医药企业来说,因为规模小不仅会制约扩展资金筹资渠道,还会导致企业筹资成本过高,而投资人员的管理水平不高,也会使企业进入高价融资以及高投入低回报的误区,导致企业完全陷入资金危机中。
三、加强医药制造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医药制造企业管理者的资金管理意识,完善企业资金管理机制
树立资金管理的时间意识和综合意识。从财务角度给企业管理者灌输相应的知识,如企业的现金流和运营资金等概念,同时让企业管理者明白资金流对各个经营环节的不同作用和使用要求。财务人员定期反馈资金情况和资金使用效率,不要临时抱佛脚。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资金流报告来了解和监测企业的资金情况。对于财务管理水平有限的企业,可以聘请外部专业的资金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体系设计,并参与企业资金管理的监督和执行。
(二)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建立和完善资金管理体系
一是要成立专门的资金管理部门,对企业的资金流量进行测算,对长期和短期的资金需求进行分析,对经营用资金和投资用资金进行分析。二是,医药制造企业要制定资金年度预算,同时要分节点分环节细化,如生产部门要制定生产资金预算、原材料采购资金预算等。销售部门制定销售收款资金预算,变动支出资金预算。管理部门指定管理费用资金预算、固定成本资金预算及人力成本预算;研发部门制定研发资金预算;财务部门制定财务预算、投融资金预算。同时,整个公司的预算要以经营预算为核心,采取“以销定产”的模式,生产部门按照销售计划和预算安排生产和原材料采购,防止库存积压和存货不足。三是按时点拆分预算、细化预算,分为月度资金预算、半年资金预算、年度资金预算,预算的调整要解除各部门的壁垒,要通过内控审计财务销售等部门的沟通。只有形成系统的资金管理才能有效地把控资金的去向和来源,才能做到真正的开源节流。
(三)制定合理的商业信用政策和客户分级系统
财务部门按照销售部门提供的经销商赊销情况,制定客户分级系统,建立客户档案,按照不同的分级客户给予不同的信用政策,杜绝过分宽松的信用模式。同时要成立销售商务中心,与财务部门联合进行货款的催收,定时清欠过账期的货款,及时更新客户信用系统,对每一个客户都应进行深入全面调查,对于信用差的客户应及时停止合作或降级处理。从而降低坏账损失的风险,有效回收货款。对于货款的清欠也应制定完善的系统,将收款回款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纳入绩效体系,让企业的销售部门意识到资金不仅仅是财务部门关注的问题,更是销售部门应重视的,货款的有效收回也是保证企业资金运转的关键环节。
(四)建立生产部门的“零库存”管理,落实产销联动
大部分医药制造企业有自己的库房,虽然完全意义的“零库存”管理很难实现,但这种不积压库存的模式、存货流转、资金流转的理念必须具备。药品本身区别于其他商品,具有一定的保质期和时效性,有些药品还需要特殊的运输和保存,如冷链和低温避光。这就要求医药制造企业的库存不能过量,产销联动是有效利用资金、合理消耗库存的首要措施。
(五)完善企业内部资金信息化系统
科学先进的资金信息化系统可以有效地处理大量财务数据。首先,建立财务数据模型完成基础数据的录入后,再通过资金信息化系统进行分析,最后出具可行的资金分析报告。健全的资金信息化系统不仅可以减轻财务部门资金数据整理的工作量,还能防止各个环节和部门修改财务数据的情况,监控资金数据的准确性,提高资金信息的透明度,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还能加大对其他非财务部门的监控力度,督促其按时完整的提供资金预算或者资金使用的信息,杜绝瞒报、截留、虚报财务信息等现象的出现。
(六)制定健全的资金投融资管理制度
医药制造企业想长远健康发展,除了日常经营活动外,还需要配置合适的投资战略。目前,我国的医药制造企业多以中小型为主,地域也比较分散,企业可以利用闲置资金,强强联合,在外部进行战略项目投资。比如收购小型药厂或生产线、购买连锁药店或牌照、购买药品资质和药品经营权等等。有效的资本性支出是具有可持续性的,会给企业带来更长远的利益。对内,企业可以通过对现有生产线或厂房设备的更新改造,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让闲置资金转起来,加大资金的流动性。在金融投资方面,医药制造企业可以购买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降低财务成本,提高资金收益。
(七)合理控制研发领域的资金投入
大部分医药制造业都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和研发实验室。新药的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量大,研发过程需要反复试验并多层审批,这就要求资金管理人员有更长远的资金项目计划。对于研发部门的资金管理,医药制造企业应成立专项资金预算,对每个研发项目分别制定可行的资金计划。这个专项预算部门应由研发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共同组成,研发部门对项目进行总体规划,财务部门通过项目方案制定相应的资金方案,并由审计内控部门对资金的执行拨付进行监督和指导。对于风险大,可能出现研发无果而终的项目,要立即停止,避免大量资金投入而造成的资金链断裂,减少对公司带来经济损失和对公司长远发展的影响。
(八)加强财务人员的管理培训,转换思路
企业财务的资金管理人员应具有专业的资金分析能力,结合医药制造企业资金管理的特点,对企业资金信息进行全面的掌握和分析。定期出具资金预算报表、资金分析报表、资金决算报表等,从财务流程上做到严格的资金控管。同时,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多参加相关培训,借鉴大型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流程,并联系自己企业的资金现状,对资金进行定量分析,优化资金结构,而不是仅仅强调资金占用和资金责任管理。
四、结语
医药制造业的资金是其生产经营的保障,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对资金管理的责任是巨大的。不仅要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出谋划策,也要为企业的社会形象做好内部控制和监督。部分上市医药企业的资金舞弊,管理缺失,虚假财务报告让众多的中小股东损失严重。企业要发展要生存离不开资金,长久的发展需要无限的资金,而企业真实拥有的资金确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只有科学管理、有效分析、优化企业内部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增强医药制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医药制造业发展趋势非常明确,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人口老龄化、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疾病预防的不断扩大,促使医药需求持续增长。医药制造业要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更是要求医药制造企业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资金管理水平,降低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让企业在整个医药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作者单位为启迪古汉集团湖南医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严继传.现代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问题研究[J]. 2011(3).
近几年,随着企业改革、改制的推进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一直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完成政府经济目标的建章立制上。适应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内部监控机制没有很好地得到健全和完善。从审计对内部控制评审的情况来看,由于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内部控制制度多数不健全或执行不力,加之会计基础差,会计控制不规范,一直影响企业的管理和任务目标的实现。现行的企业内控制度至少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弊端。
1.内控目标的差异。现行内控制度的目标,不以经营目标的实现和确定为着眼点,而是重宏观调控目标轻自身管理,重速度和规模较产品质量和效益。从决策层和各管理部门以及到各位员工,都把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各项规章作为其业务活动目标,各环节、各部位缺乏沟通和相互联系,对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形不成“提供恰当保证”的观念,把内控制度理解成一般的规章制度,理解成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实施国家法律规章的具体细则。与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相差甚远。
2、内控内容上的差异。现行内控制度的内容,多数对工作纪律和岗位责任制以及奖惩制度要求甚多,对企业组织的任务和目标不明确,管理组织的设计不科学,强调了检查性,忽略了预防性和指导性。因此,使内控制度很难发挥其控制作用,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3、内控形式上的差异。由于现行内控制度游离于管理之外,在形式上与管理格格不入,表面文章多,不注重提高内控制度的效率和效果,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缺少有效控制,因而没有足够的约束力。
二、企业内内控制的具体内容
1、内部会计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是对会计记录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旨在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证财产的安全和完整。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授权批准控制。每笔业务必须经过授权,避免开支的随意性。②职责分工控制。它要求互不相容的职责不应有一个人兼任,以减少发生错弊的可能性。③会计记录控制。会计记录控制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④实物控制。实物控制是指为保护各项资财所采取的安全设施和措施。⑤内部审计。
2、内部管理控制。内部管理控制是为贯彻经营方针,合理而有效地进行经营活动而对内部管理工作实施的控制。它包括计划控制、生产控制、质量控制、物资存货控制、营销业务控制以及管理组织机构和组织人事控制等。内部管理控制,涉及到管理控制的各部门。因此,要合理划分各管理部门的权限;明确其责任,为恰当地进行计划、组织和领导工作;高效而且经济地实现企业组织的任务和目标提供适当的保证。
三、建立企业内控制度的几点建议
1、所有者职能要到位。就政府而言,所期望的是就业和税收,经理人员和工人期望的是工资的多少,而所有者最终承受企业的亏盈。所以,关心企业经营情况和推动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应当来自于所有者,避免市场风险的约束力也来自所有者。所有者避免经营风险的谨慎和追求经济效益的动机,形成了对企业的约束和激励。因此说,所有者职能到位,是强化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因素。
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促使所有者对经营者形成控制和制衡机制,防止经营者滥用权力。健全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应该是所有者通过法定形式进入企业行使职能,通过在企业内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保障所有者对企业最终控制权,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的激励和制衡机制,从而使三者的利益得到保障。
关键词:
企业价值;视角下;财务战略管理;策略
财务管理活动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中枢神经,它主要是通过对现代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资金运动、价值形态等进行科学而有效地管理,将价值的信息传递到企业活动的不同环节中,使企业的利益相关方通过各种财务报表数据对企业的真实运营情况、资金流动情况、业务发展情况等及时了解,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随着现代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应用,企业价值的理念被引入到财务界。企业价值的大小已经成为衡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长期盈利能力、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现。为尽快提升企业的价值,各种战略决策应运而生。财务战略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能,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价值管理视角下现代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理论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价值管理视角下企业财务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企业在制定出财务战略规划后,必须将制定的战略构想转化为战略的行动。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执行企业的战略规划。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通过对组织结构的调整、资源的优化与配置,在企业建立的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在企业领导者的支持下对整个过程中的财务战略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使财务战略管理真正深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业务活动中,为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一)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启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企业的领导者主要是对企业的战略思想转变为企业的实际行为进行重点研究、调研。此环节中,企业的领导者应充分调动企业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为实现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目标、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奠定基础。例如:必须对企业的财务人员、管理人员、普通员工进行培训,让新观念、新思想深深根植于他们心中。为他们的工作制定新的奋斗目标、提出新的口号、摒弃一切对战略管理实施不利的旧思想,让大部分人逐步接受新思想的洗礼。企业新的战略规划的实施,在一开始必然会受到很多人的质疑,作为企业的一项职能战略,财务战略管理实施的效果直接影响到现代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实施。严重的还将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如果企业员工并未充分认识到新战略的重要性,那么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就无法得到更好的实施与支持。因此,在启动阶段,必须从思想上对广大员工进行动员,在企业内部创建新的企业文化环境,使员工认识到战略管理实施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
(二)财务战略管理的计划阶段在财务战略管理的计划阶段,企业必须充分考虑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分阶段实施财务战略管理。在每个不同的战略实施阶段要制定出分阶段目标时间表,并对各阶段的目标进行全面安排、统筹规划,并通过滚动式的计划方式对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进行详细地制定,在每一阶段执行完成后要进行总结和汇报,并根据完成的情况、完成的进度制定出下一阶段的实施计划。一定要保证各阶段的实施密切相连、有条不紊。
(三)财务战略管理的运作阶段在企业战略的实施与运作阶段中,不仅需要前期制定的财务战略和计划作支撑,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企业内部各相关方面进行调整、改变,使企业内部环境能够配合财务战略的实施。例如:企业战略的领导思想、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内部财务结构的变化与调整、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企业完善的奖惩机制等。这些都是保证企业财务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有效措施。例如:由于在实施企业财务战略过程中,企业的投资战略的实施很可能会打破传统的、现有的企业组织结构、运作方式、组织规模等,因此,针对这些巨变,企业必须在第一时间快速做出反应,及时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及时完善企业的运作方式,以此来保证企业财务战略的顺利实施。
(四)财务战略的控制阶段对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进行控制主要是为了能够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并对财务战略实施进行全过程控制,并及时纠正存在偏差的过程与阶段。在企业财务战略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在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流程实施再造,使企业的财务流程与管理流程进行有机地契合,实现二者的无缝对接,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关键的控制点,即:确定企业关键业绩的变量,并以此来应对企业资金来源、去向、时间、资金的回收状况、产生收益的点、企业的投资回报、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现金流与偿债能力等状况,并对这些点进行重点控制。如果在实施中通过各种复核报告发现了偏差,那么就应该将主要的时间与精力集中在调查产生的主要原因上,并根据情况制定出纠正的措施,这样不仅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战略实施效率,更有效降低了企业战略控制成本的发生。
二、结束语
总之,随着现代企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财务战略管理的实施对提升企业价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很多企业还尚未认识到这一点,仅凭借自己的经验主义和主观判断来进行财务战略的决策,不仅缺乏长远性,更会导致我国众多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缩短寿命,提前退出竞争市场。因此,企业必须正确认识财务战略管理的思想与观念,为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前言
现代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重要方法,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当前现代企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建立现代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有法可依的。为了促进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加强内部会计监督,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国家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该规范为各单位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对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管理与内控制度的落实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规范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规定,结合部门或系统的内部会计控制规定,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各单位对制定的相关内控制度应严格加以贯彻落实,通过企业内部有效的管理与监督,使企业经济活动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规范来运行,防范经济运行中的错误与舞弊行为,尽可能防范可预见的金融与资金风险。
一、现代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作用
任何企业必须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市场前景、综合实力等情况,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保证企业的财务报告和各类经济信息的可靠度,确保企业资产可以被高效、安全、合理的应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通过会计内部控制可以加强对企业资产的保管力度,针对企业各种与资产有关的经济活动,采用合理的控制手段,确保资产完整或被高效、安全、合理应用;2)科学合理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使会计人员分工明确。一套完整、流畅的业务流程,不仅能够提高企业效率,还能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3)通过合理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有利于控制和约束企业内部会计行为,落实国家的财政纪律,净化财务环境。4)科学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可以促进企业各部门协调配合,有序高效运行,在保证财产安全完整的前提下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二、当前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各种企业开始大量涌现,然而因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企业大多数都忙于应对市场竞争,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企业内部的管理,从而使得企业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尤其是表现在以下三个个方面:
(一)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度尚需完善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对财务规范化运行进行组织设计、分工合作、标准化程序的保证。由于国内企业对会计内控制度认识不足,造成许多单位的财务内控点重仅仅局限在对公司钱财的管理上,缺乏全面性与系统性。在日常管理中,仅凭领导意志,或业务人员的经验、惯例来操作。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缺乏制度化,随意性较大,经常会出现执行混乱、责任乱推的情况。即使有些企业制定了部份财务内控制度,但是形同虚设,或者制度不规范、不完善、不严谨,不好真正操作。
(二)监督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力度不够
若想要将一项制度执行到位,那么整个执行的过程都需要监督来配合。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监督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就是其中的一个。有很多企业目前并没有进行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有些企业尽管已经进行了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但是因为不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制度,其具备的监督作用由此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导致各岗位之间、各部门之间不能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其二是外部监督。我国目前所形成的包括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系统,不过尚未根据预定的目标而进行,其监督的力度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
(三)企业相关财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由于国内财务管理制度一直没有被放在重视的地位,造成相关的财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也一直处于不高的尴尬境地。其中不少中小企业财会从业人员是由一些根本不具备相关财会从业资格的人员充当,企业不注重对相关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造成财会工作人员本身就对财务知识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更别说让他们去执行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了。因此,现阶段我们企业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来进一步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与改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企业的管理层需要重新全方面的了解会计内控制度重要性,将加强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建设提升到战略的高度,进而提升会计内控制度的在整个企业中的重要性。其次,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会计信息管理部门,来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提高其实施效率。再次,将组成会计系统的各部分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科学、合理的整体机制,从而使其中的各部分协调合作、有效运转,保证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实施质量。最后,企业需要制定出详尽的会计内控制度的实施章程,确保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得企业会计内控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二)加强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监督力度
为了约束管理人员和会计员工的行为,确保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一方面,有必要设立监督部门,但必须注意一点,监督部门应独立于其他管理部门,拥有独立进行监督的权利,避免管理人员干涉监督行为;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出更为完备的外部监督机制,以更好的引导包括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通过加强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内部与外部监督与评价,使得企业可以及时发现控制中出现的问题、缺陷、隐患或漏洞等不利因素,督促会计人员及时改正,降低企业资产风险,确保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三)提高企业财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人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相关从业员的综合素质决定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质量,为了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一定要企业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业务素质与道德素质两个方面。一方面,提高业务素质。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培训机构,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缩短会计人员知识更新周期;制定科学合理的奖罚措施与竞争上岗机制,以此促进与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另一方,提高道德素质。企业财会人员的道德素质决定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实施成效与发展高度。因此,企业要定期组织爱岗敬业教育,让财会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具有正直、客观、独立、自律的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可以使之能够忠于职守、坚持原则,更好的执行好相关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
四、结语
总而言之,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是贯彻落实具体会计准则的基本前提,也是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建设势在必行。尽管当前当前我们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只要我们采取合理的措施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监督力度,提高企业财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并继续保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就一定能够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好、实施好,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风险能力,为企业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房青.关于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若干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8,(12)
[2]吕秀军.浅谈如何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