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09:21: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辩论的基本要求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后适应社会需要而具备的综合适应能力,它包括公共通用能力、专业岗位能力、自学转岗能力和创新能力等。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了中职语文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的应用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大力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围绕语文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本体现,也是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从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基本要求做起。
(1)字词句段训练。很大一部分中职学生词汇积累不多,许多人识字组词有困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训练。对字词的积累,笔者常用错别字改错竞赛、成语接龙比赛、填字组词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兴趣,让枯燥的训练成为轻松有益的体验。句段训练方面,笔者则加强开放式的句段仿写练习,很受学生欢迎。这种句段练习比起单纯地讲解句子逻辑、修辞等更吸引人,不仅让学生积累了词汇,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2)口语交际训练。首先是与学生做朋友,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千方百计开启所有学生的“金口”。其次笔者在选择说话内容上,由熟悉到陌生,由浅显到深刻;在选择说话场合上,由小到大,由轻松到严肃;在表现形式上,从自我介绍到情景对话,从美文朗读到课本剧表演,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说话的信心。再次是积极创设课堂交际情境,切实关注学生个体语言的展示。如采用讲故事、即兴演讲、朗诵、情境复述、讨论、辩论、答记者问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经过不断强化课堂教学双向互动,收效良好,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快提高。
(3)阅读训练。阅读能力为职业人的素质打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没有阅读能力的人,他几乎很难与他人沟通,他对外界信息的再加工能力也较弱。所以,中职语文课应分梯度,分层次地传授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使他们理解文章的字词句含义,理解文章句段的重要信息,并能筛选、提取、整合、输出各种相关的重要信息。
(4)写作训练。在中职学生看来,写作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笔者采用分层写作的方法来缓解此困境。这种分层写作方法主要从分层写作要求入手,对不同专业,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梯度要求,比如对机电、电子、汽修、数控等专业班,注重作文的书写工整,遣词造句通顺合理,表情达意有一定中心,字数要求略有降低,对于写作特别有困难者,各方面指标均再降低,这样随着他们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作文要求逐渐提升。
二、在模拟职业情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是社会和企业选用人才的第一标准。企业关注的是综合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技巧、技术。中职学校作为中职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应保证学生从学校向职业人的顺利转变。中职语文教学由于其工具性特点,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复杂社会所需要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正确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教学,以活动进课堂,更能体现与实现以素养带技能的目标。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有以下基本要求:
(一)灵活使用。有逻辑思维能力不等于能解决较难的问题,仅就逻辑而言,有使用技巧问题,而使用技巧则来自于熟能生巧。
(二)参与辩论。思想在辩论中产生,包括自己和自己辩论。在迷雾中导致某种正确认识的原因是有该问题辩论,否则不会去想。
(三)坚守常识。坚守常识并逻辑地得到的结论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的是,归纳得到的结论不能固守,因归纳永远是归纳事物的一部分,不可能是全部,它违反部分怎样不等于全部怎样的常识。
(四)敢于质疑。包括权威结论和个人结论,如果逻辑上明显解释不通时。
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一般方法
(一)归纳法就是从一系列个别的、特殊的、具体的情景材料中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思维方法。它遵循的是“个别――一般”的思维方式。一般要对现象进行概括,再透过现象看本质。高一《经济常识》与现实经济生活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较强这个特点,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思维能力。
(二)演绎法是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一般原理或观点分析具体的社会现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它遵循的是“一般――个别”的思维方式。一般是先阅读材料,抓住主旨,接着归纳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即先摆观点,再用材料来论证观点。教学中,教师要反复带领学生由一般原理推导个别结论,或从许多特殊事物中概括出一般原则,或将关联事物进行类比。
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注意的两个问题
中图分类号:[G40-012.9]
对于一个初中学生来说:诚信是思想品德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的复制与粘贴是一项基本操作技能。如果一个熟练掌握了复制粘贴技能而又缺失诚信的初中学生,用复制粘贴就会成为最省事的抄作业方法,我接的新初一几乎每个班都时常有学生在做作业时用复制粘贴方式快速抄作业,交作业,抓紧玩游戏。据了解这是许多信息技术课堂具有的普遍问题,只是程度不同。
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呢?笔者进行了长期探索。
首先,我采用批评教育、写检查、请家长的方法,这些方法,不能说一点效果没有,但是由此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电脑课由最受欢迎的课变成了最恐怖的课,此法代价太大。
后来,我用技术手段人为强行隔离学生电脑间的联系,取消共享功能,断开互联网连接。此举确实让学生无法复制粘贴抄作业了,但带来了更为严重的问题:学生作业交到教师机非常不方便;学生机无法上网,学习效率低下。
探索进入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在信息技术本身的范围内很难解决这一问题。我陷入了苦苦地思索中......
有一天,我去听了一堂思想品德公开课《诚信做人到永远》,把我带入"柳岸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由于第二节课,这个班正好是我的信息技术课,我就有了个好主意,于是我就邀请校长和上节听课的老师们来听我这节课。
我就对课堂做了如下计设:
一上课,我就对学生们说:
刚才的思想品德课上,老师对大家讲了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做老实人,办老实事是人们崇尚的行为准则。但是有的同学有的同学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还认为这是无关紧要的个人小事。你怎样看待这些事?请大家讨论一下。
经过讨论,引出如下辩题:《抄作业的利与弊,百度告诉你》
我针对前一节课思想品德课留下的诚信资源用信息技术的百度搜索工具进行整合,组织辩题为:《抄作业的利与弊》的辩论会。
在电脑教室,让全班同学分成两大阵营分坐左右两侧,以《抄作业的利与弊》为关键字上互联网,用百度工具进行搜索,打开自己需要的网页,用两分钟熟悉自己认为正确的部分,准备好辩词,然后各方选出四名辩手,再选一名主持人和三名评委,双方进行辩论,辩论规则:双方交替发言,一次半分钟,要求辩手打开网页用多媒体向大家展示,辩手根据网页上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发挥,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轮辩论后,全班用举手或举拳的方式,表示抄作业的利与弊,支持方达到三分之二算获胜;否则,转入下轮辩论,经过三轮辩论不能定胜负时,则由三名评委举手表决。
抄作业有弊方发言:
1、学生会因此更懒散;
2、学生的成绩会更差;
3、班级纪律会更差。
4、抄作业,导致了父母的希望落空,导致了父母的血汗没有结果。5、抄作业背负了太多太多不必背负的罪恶。不劳而获思想的滋生蔓延更是可怕的。......
抄作业有利方发言:
1.有"利",那就是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2.锻炼定力(抄作业需要精神集中,一不小心就抄错)
3.培养友情(要好的同学才互相抄)
4.节省时间(浪费时间就是谋财害命)
5.减轻老师工作量(答案一样,改一份就可以了)
6.锻炼写字速度(以后做记者、作家或医生,写字速度巨快)
7.加强互帮互助精神,团结一致
8.培养对环境的敏感性(提放老师和家长,以后打仗了有好处,可以去当侦查员)
9.不会由于作业过多,无法完成而紧张过度,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
课堂辩论非常激烈,支持"抄作业有利"者越来越少,最终学生们达成了一致意见,他们认为做人就要讲究诚信,不能弄虚作假抄作业。(但是令让我意外的是:坚持认为"抄作业有利"的学生多是一些老师心中非常聪明的学生。)
为了巩固成果,我请赞成"抄作业有弊"的同学起立举起右拳作《不抄作业诚信》宣誓:
本人宣誓不抄作业,作个有诚信的学生。勤奋学习,不辜负父母的希望。宣誓人:XXX
校长听了这节课,她说这个思路很好,感觉这节课学生收获很大,她提议以后每届初一学生都应该上一节这样的辩论课。其他老师说,互联网大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电脑课结合品德教育,这种做法很有新意。
以后,每次上课前10分钟,我都安排学生自由活动,同时让组长检查作业,要求学生们一定要把作业写完,不管做的好不好,没有做完的学生,先补做作业,然后才能玩电脑。
在讲课之前,我们对上一节课优秀作业进行展览,课堂最后三分钟进行竞赛,选出优秀作品。
对于一点基础也没有的学困生,我就指定那些班上的电脑专家手把手地帮助他们,让他们课余时间一起玩游戏、补作业,培养这部分学生的兴趣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以后的信息技术课很少有人抄作业了,其实那些嘴上说抄作业有利的聪明同学却没有一个抄作业的。
全班同学都做到了人人会做信息技课的作业。
有了这个基础,我带着他们参加了省、市的信息技术学科竞赛,有一百多名同学在省、市分获一、二、三等奖,获奖证书贴满了四面橱窗,其中徐雅苛同学荣获河南省一等奖,为此校长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奖励我一千元。
从此之后,我每次新接初一,就会举行《抄作业的利与弊》的辩论会,这是必上的一课。
关键词语文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
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时代对于人才的需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里,时代对于人才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具有较强的交流信息的口头表达能力。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交际能力。因此,未来的事业对人才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要善于说话。“能言善辩”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工具。
对于初中的学生,提高说的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语言能力,还能活跃思维,提高思考的敏捷度和应变能力。那么,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大力开展语文的第二课堂活动,把它纳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活动之中。
我们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他们一般比较重视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对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缺乏重视。有些同学在课内回答问题时常常出现词不达意,结结巴巴,甚至语无伦次的现象。还有的同学由于缺乏说的训练,致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没有站在大庭广众间讲话的勇气,怕说不好,被人笑话,遭人讽刺。当他们有机会走上讲台的时候,出现“怯场”,口还未开就满脸通红,把原来准备好的内容顿时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无言以对,手足无措,“搁浅”在讲台上。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使我们急切地感到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我们语文教师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和热情。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对人脑思维的一种激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青少年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也有渴望表现自己才华的心理愿望。为了激发同学“说”的兴趣,可向他们推荐“演讲与口才”方面的书籍,利用电化教学的方式组织同学观看各种形式的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的录像带,并且利用“黑板报”和“班级日报”宣传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实践证明这些措施都起到了激发学生说话兴趣的作用。同学们被演讲者的侃侃而谈所打动,为演讲者的语言艺术所感动,为辩论者的思辨能力所折服。同学们说:听一次成功的演讲就象聆听一首名曲,观赏一幅名画,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看着同学们双眸凝视,犹如被磁铁吸引般地听着,想着,表现出精神上的充实与满足,紧张和愉快。这时,我们深深体会到一位名人说过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成功的奠基石,兴趣是激发“能源”的火焰,一旦被点燃就强烈地爆发为学生的求知欲,同学们从羡慕别人到希望自己也能在大庭广众面前滔滔不绝。此时,所需要的就是老师为他们创造一个能施展才华的舞台和锻炼的机会了。
几年来,我们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形式多样的说话训练;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同学进行讲演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小型辩论会,指定题目的口头作文等多种活动。其中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演讲最能锻炼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1、教师应是每次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只有精心安排,耐心指导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每次演讲,由同学自己选出3—5人的评委,对每一位演讲的同学给予评价,打分。评出前几名优胜者发给纪念品,以资鼓励。不是评委的同学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这样就增加了竞争气氛。台上台下同学们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努力做到尽善尽美,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学生演讲前,教师提出基本要求:要说普通话,声音宏亮,语言流畅,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姿势、态度自然。实践证明同学们在演讲中也逐步认识到这些基本要求对口头表达能力的效果所起的重要作用。有的同学说:“演讲时注意声音宏亮,咬字清楚,注意声调高低,节奏快慢,才能获得好的效果。”这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在仪态上同学们也意识到应不慌不忙,不卑不亢,自然大方,方能表现出自己的气质,风度和才华,才能更有吸引力,使听众受到强烈感染,留下永恒的记忆。
对腼腆怕羞、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要多给予鼓励,克服胆怯心理,提高他们讲话的能力和勇气,对她们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同时向其他同学宣布“政策”,讲得不好,甚至说错了话,也不能讽刺和取笑,允许纠正补充。帮助这些同学迅速越过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实践证明,这些同学不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性格也活泼开朗起来,为将来参与社会交际作好心理准备。
2、演讲的深度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近,逐步提高要求。
最初进行自选题目演讲,内容由同学自定。可以讲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可以讲自己最欣赏的一则名言、警句;或某篇文章对自己的启迪。总之,从身边的生活到社会现象;从历史到未来;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内容无所不有。例如:有的同学在演讲中由唐朝大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说起,赞美辛勤培育自己的老师,有一份光发一份热,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们说,每当我看到那跳动的火焰,就似乎感觉到了老师那亲切的教诲在耳边回荡。这些话语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作为老师听着同学们精心准备的演讲,有谁能不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呢?过去一些同学回答问题时的语无伦次、扭扭捏捏,被今天娓娓动听的语言和落落大方的姿态所代替。当然同学们所取得的进步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了这台上十几分钟的演讲,在台下不知反复练习了多少个十几分钟。
关键词语文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
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时代对于人才的需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里,时代对于人才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具有较强的交流信息的口头表达能力。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交际能力。因此,未来的事业对人才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要善于说话。“能言善辩”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工具。
对于初中的学生,提高说的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语言能力,还能活跃思维,提高思考的敏捷度和应变能力。那么,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大力开展语文的第二课堂活动,把它纳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活动之中。
我们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他们一般比较重视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对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缺乏重视。有些同学在课内回答问题时常常出现词不达意,结结巴巴,甚至语无伦次的现象。还有的同学由于缺乏说的训练,致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没有站在大庭广众间讲话的勇气,怕说不好,被人笑话,遭人讽刺。当他们有机会走上讲台的时候,出现“怯场”,口还未开就满脸通红,把原来准备好的内容顿时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无言以对,手足无措,“搁浅”在讲台上。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使我们急切地感到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我们语文教师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和热情。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对人脑思维的一种激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青少年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也有渴望表现自己才华的心理愿望。为了激发同学“说”的兴趣,可向他们推荐“演讲与口才”方面的书籍,利用电化教学的方式组织同学观看各种形式的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的录像带,并且利用“黑板报”和“班级日报”宣传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实践证明这些措施都起到了激发学生说话兴趣的作用。同学们被演讲者的侃侃而谈所打动,为演讲者的语言艺术所感动,为辩论者的思辨能力所折服。同学们说:听一次成功的演讲就象聆听一首名曲,观赏一幅名画,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看着同学们双眸凝视,犹如被磁铁吸引般地听着,想着,表现出精神上的充实与满足,紧张和愉快。这时,我们深深体会到一位名人说过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成功的奠基石,兴趣是激发“能源”的火焰,一旦被点燃就强烈地爆发为学生的求知欲,同学们从羡慕别人到希望自己也能在大庭广众面前滔滔不绝。此时,所需要的就是老师为他们创造一个能施展才华的舞台和锻炼的机会了。
几年来,我们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形式多样的说话训练;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同学进行讲演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小型辩论会,指定题目的口头作文等多种活动。其中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演讲最能锻炼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1、教师应是每次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只有精心安排,耐心指导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每次演讲,由同学自己选出3—5人的评委,对每一位演讲的同学给予评价,打分。评出前几名优胜者发给纪念品,以资鼓励。不是评委的同学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这样就增加了竞争气氛。台上台下同学们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努力做到尽善尽美,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学生演讲前,教师提出基本要求:要说普通话,声音宏亮,语言流畅,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姿势、态度自然。实践证明同学们在演讲中也逐步认识到这些基本要求对口头表达能力的效果所起的重要作用。有的同学说:“演讲时注意声音宏亮,咬字清楚,注意声调高低,节奏快慢,才能获得好的效果。”这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在仪态上同学们也意识到应不慌不忙,不卑不亢,自然大方,方能表现出自己的气质,风度和才华,才能更有吸引力,使听众受到强烈感染,留下永恒的记忆。
对腼腆怕羞、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要多给予鼓励,克服胆怯心理,提高他们讲话的能力和勇气,对她们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同时向其他同学宣布“政策”,讲得不好,甚至说错了话,也不能讽刺和取笑,允许纠正补充。帮助这些同学迅速越过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实践证明,这些同学不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性格也活泼开朗起来,为将来参与社会交际作好心理准备。
2、演讲的深度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近,逐步提高要求。
最初进行自选题目演讲,内容由同学自定。可以讲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可以讲自己最欣赏的一则名言、警句;或某篇文章对自己的启迪。总之,从身边的生活到社会现象;从历史到未来;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内容无所不有。例如:有的同学在演讲中由唐朝大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说起,赞美辛勤培育自己的老师,有一份光发一份热,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们说,每当我看到那跳动的火焰,就似乎感觉到了老师那亲切的教诲在耳边回荡。这些话语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作为老师听着同学们精心准备的演讲,有谁能不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呢?过去一些同学回答问题时的语无伦次、扭扭捏捏,被今天娓娓动听的语言和落落大方的姿态所代替。当然同学们所取得的进步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了这台上十几分钟的演讲,在台下不知反复练习了多少个十几分钟。
一、习惯与模式
一直以来,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安排大多实行单元制,例如,某一门课的学时数是64学时,那么就得安排4周集中上完本课程,所以64学时的课程习惯地被称为4周课,每周4天(一周5天工作日中的周五或周一用来学其他文化课程),每天上午或下午连续4节课,这几乎成了艺术设计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安排的习惯。笔者于1989年7月硕士毕业留校从事艺术设计教学20多年来,觉察到这一课程教学单元制的安排至今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课程授课计划仍然以64学时(4周)为例,大多把4周分成两段安排教学。第一段:先用几个学时连续讲授本课程的有关基础理论(基本概念、一般规律、基本原则、程序、方法等等);第二段: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或是再根据教学内容将4周分成若干单元,再将每单元分成两段,同前面一样。这种先授理论后作业、先教师后学生的两段式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似乎成了一种固有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习惯模式。
二、现状与问题
艺术设计专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课程教学大多分成两段,即先授理论后作业的两段式。然而,第一段基础理论(基本概念、一般规律、基本原则、程序、方法)教学,学生印象不深或在不经意间被忽略,忽略了作为指导艺术设计实践的最基本的基础理论的学习;第二段:学生做作业,学生大多会先查找参考资料,喜欢看图片,不习惯读文字,所以查找参考资料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指查找图片参考资料。事实上,艺术设计不是纯感性的,也不是没有规律的,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与设计实践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但这些在不经意间被忽略了,这忽略也成为了一种习惯。长此以往,一些问题在学生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由于一些学生缺乏基础理论和设计方面的交流,所以对参考资料只求感觉不求理解,作业只求模仿不求创新,或是只求形式不求内涵,或是只求结果不求过程。即便苦苦追求创新也通常是不理思路,误以为基础仅仅就是技法,甚至误认为设计仅仅就是技法。这些已经影响了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甚至已经影响到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体会与思考
能不能在艺术设计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上做一些调整?探讨一种新的模式,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之一,从而追求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培养质量。笔者几乎每年都给学生上毕业设计课程,学生在整个7周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状态比较好,其间一些体会归纳如下。
从“品评”入手,强化基础理论。利用大量的艺术设计资料,开展艺术设计实例“品评”,要求教师具有较丰富全面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在“品评”中轻松自然地温习基础知识和获取新知识、新信息,以克服艺术设计类学生排斥基础理论学习的不良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基础知识对艺术设计的作用和影响,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和运用,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充分理解艺术设计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引发课堂辩论,让每一位学生都兴奋起来。不论是经典的艺术设计还是学生的设计,不论是成功的艺术设计还是失败的艺术设计,都可以是课堂“品评”的对象。每次“品评”的程序为“学生――学生――教师”,学生的品评必然引起课堂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学生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要求教师细听并最后做出裁决、阐述理由。每一次的辩论能够活跃学生思想,锻炼学生反映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学生个个聚精会神、思维敏捷、争先恐后,50分钟的课堂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倾听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鼓励创新。每一次课堂要面对十几位或二十几位思想各异的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同一主题的设计进行思考。设计的思路、方案是各异的、个性的,这是做艺术设计的追求。但这给教师增加了指导的难度,这些个性的设计中有太多的稚气、太多的异想天开,要求教师不能因此随意扼杀学生的想法,而要耐心倾听,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意图。只要合理、只要有创新的火花,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去实现其设想,鼓励创新。让学生领悟设计是创造而不是重复,使学生享受设计的快乐,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归纳课堂教学体会的基础上,笔者设想把前面谈到的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将“先授理论后作业,先教师后学生”的“惯用的两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调整为“先品评后理论、先学生后教师的反复交叉的经典作品点评和学生作业点评”的“两段式交叉互动点评课堂教学模式”,即第一段经典作品点评和第二段学生作业点评。
第一段,经典作品点评。基本要求:1.课前,教师依据课程的基础理论(尤其重点、难点),收集大量相关经典作品的图片资料,设计课堂图片点评次序。2.课堂上首先由学生点评,因学生在点评中带出问题,教师根据问题有目的地引入基础理论,运用基础理论进行点评。生生互动、生师互动,反复交叉进行,以完成相关基础理论的讲授计划,实现其强化基础理论的目标。课堂教学的情景:学生在教师讲授之前,要求对预先编排好的经典图片进行点评,起初学生表现出:1.好奇、兴奋、凭感觉、跃跃欲试;2.好奇、紧张、唯恐被提问;3.不论主动还是被动,点评的水平很接近,其缺点是不够到位,大多是凭感觉点评。但经过几次点评之后,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学习、吸收了有关的基础理论,并能够运用基础理论理性地品评设计,学会了欣赏经典设计,学会了品评设计。这一点很重要,笔者认为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经典设计实例,就相当于没有见识,那也不可能做好设计。
第二段,学生作业点评。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1.规定学生上课时带作业电子稿,采用投影仪等设备进行交流;2.每一位学生都必须上讲台公开自己的设计和设计过程,阐述自己的设计思想,并倾听同学和教师对自己设计的点评以及回答同学和教师的提问,提倡学生大胆地各抒己见、提倡辩论,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兴奋起来。3.学生们的设计及点评难免幼稚、不成熟,此时教师要有策略地给予肯定和否定,并阐明其理由,以避免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课堂教学的情景:学生虽适应了点评,但开始点评自己的作业时又是另一番情景。1.一开始不好意思,不习惯在课堂上公开自己的设计及设计过程,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不敢公开点评其他同学的设计,唯恐影响情绪。2.在老师的鼓励与引导下,学生明显兴奋起来,从没有想法、没有思路、没有语言,转变为积极、争先恐后地点评。点评越来越中肯,讨论越来越激烈。随着交流的不断进行,学生的设计思路越来越清晰,思维越来越活跃,创新的意识越来越强,设计越来越趋于完善。3.学生兴奋地享受着点评带来的进步和快乐,充分享受设计的快乐。4.教师也从开始的鼓励和期待渐渐变得兴奋起来,直到充分享受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快乐,享受学生进步带来的欣慰。
其实关于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是比较丰富的,这说明广大的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也在为如何提高艺术设计教学质量开展了较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笔者也希望能为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宗明明.德国现代设计教育理论与实践[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9.
[2]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动力[J].教育研究,1997(9).
[3]王晓红.大众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质量保障[J].中国大学教育,2005(5).
[4]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当代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5]孙德兴,谈羽非.交流互动是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
要上好政治课,我认为必须符合主题鲜明、环节清楚、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思路清楚、语言流畅、课堂气氛活跃,以及有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等基本要求。在这些基本要求中,我认为内容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内容决定形式。教学内容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堂政治课的成功与否。那么,怎样充实教学内容呢?
1.认真备课,做好充分预备。
备课是上课前的一个必要环节,是上课的基础。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材就是钻研教材,准确把握知识点,理清知识结构,把握重难点;备学生就是首先必须了解学生,这是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备课的中心是备学生,所以我们应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品格、方法等各方面,学生的知识、能力、品格、方法,是教师教学的客观依据。
2.收集材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作为政治教师,我力求每节课的知识点都讲解到位,信息量大一些,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含金量”。我通过广播、电视等多种有效的媒体手段,搜集大量的材料、宝贵的信息,同时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添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的事例相结合。这样学生不仅接受所学知识,而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爱好,引发思考,增强教学效果。
二、政治课教学中的四个要点
1.阅读。
阅读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粗读,就是粗略地读,是一种翻阅法。要求学生记住课题,了解一本书包括几节,每节有几个框题,每个框题各讲了什么问题,找到观点,着重了解大意,提纲式地把握一课书的主要内容、整体框架。这种读法要求速度加快,只有学会快速阅读,提高阅读效率,学生才能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才能把握更多的知识。第二种是细读,就是精心、仔细地读。要求学生看懂教材所列举的事实、例证、资料、数据;弄清教材是怎样运用这些材料分析问题,进而归纳、概括出结论的;提炼和整理教材内容的要点;把握问题之间的联系;理解和记忆重要概念、基本原理。细读,不是死读书。
2.讲授。
在上课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总用空洞的说教,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只有讲述喜闻乐见的内容,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达到受教育的目的。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活动,为他们展现自我搭建宽阔的舞台和空间。同时做到以人为本,认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每个学生就是一本书,这些书各有各的精彩和亮点,必须仔细研究、反复揣摩、细细品味。当然,课堂中老师应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自由度,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细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这基础之上,较简洁地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讲解的方式是由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决定的,或描绘叙述或解释说明或分析论证等。
3.讨论。
在政治教学时,我们可以出一些有趣的、有新意的题目让学生讨论;拿一些学生关心的论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到社会上观察、学习、分析、研究,这样做,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具体做法是:建议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相互学习,共同研究,达到理解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
4.练习。
“练”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的一个途径。教师讲得再好,假如不进行巩固,这些知识就会逐渐忘记。“练”不是盲目地追求练习的数量和练习的次数,不能搞题海战术,加重负担。要练的得当,讲求效率,即要巧练。巧设练习,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熟悉结构的过程,有效练习可以促进它的完成。
国外的研究者曾提出过个体自我评估的四大原则,即全面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就个体自我评估而言,上述四大原则有待补充和完善,下面提出三条修正原则。
1.抓大放小
抓大放小作为自我评估的原则有两重含义。
(1)在自我评估时要确定并抓住对自己最重要的指标组。一开始可能会由于没有经验无法判断哪个重要,这时就要加强学习,学习的起点就是正确理解相关指标概念。譬如:德育评价中的“忠诚守信”,忠诚比较好理解,守信的“信”分“人格诚信”和“契约诚信”,品质上,前者远远高于后者。然而,契约诚信却是商品社会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容易使对方上当的“诚信”,如保险合同、房屋销售合同中运用专业化术语的晦涩度极高的条款,契约诚信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人格诚信。依次类推弄懂所有指标的内涵,再从中区分出各指标的重要性,深入理解指标概念是自我评估的第一步。
(2)自我评估应当主次分明。整合自己的长处,“抓大放小”自己的短处,先将大的短处补上,即首先解决个体“木桶短板”的修复问题。
2.尽量客观
(1)要清楚自己较稳定的个性特征和能力结构,需通过一定的测评。至少应当选择两个同类不同种的测评方法(A、B),看看结论是否一致。如果相差太大(分值相差30%以上),还需运用第三种方法(C)进行测评,看 C的结果与A、B中哪个相近。如果三个结果两两之间都相差30%以上,则必须选第四种测评方法,得到结果D。这时
再用“舍极值取平均法”,即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余下的两个分数取平均来得到最终的测评值,形成个人稳定特性指标集Ⅰ。
(2)要了解个人感兴趣的职业目标有哪些、这些职业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可通过资料查询、向有经验者咨询获知,形成职业要求指标集Ⅱ。标子集)
(3)适配前两步结果,形成集合Ⅰ和Ⅱ的交集(共同指Ⅲ。Ⅲ在Ⅰ中比例越大说明 Ⅱ越适合你,如果比例小于50%,则 Ⅱ不适合你,必须重新选择 Ⅱ或修订Ⅰ。
3.评修结合
在自我评估的过程中,要做到评(估)、修(养)相结合,评只是手段,修炼养成才是目的。“盘清家底”是为了“扬长避短”,职业选择目标要尽量匹配自己的优势项,规避劣势项,更是为了“知不足而奋进”,因为职业岗位一般是不会为你“量体裁衣”的。
二、个体自我评估的方法
自我评估的原则提供了操作的准则,要完成评估,必须考虑具体的方法和步骤,下面介绍三种基本的自我评估方法:
1.自省法
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警句,它精炼地概括了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古人云:“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 ”意指每日要严格对照行为准则来检查自己的言行,这样才能明白事理,日后的言行才不会出现过错。
自省法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自我评价方法,也是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比较适合于经常性和及时性的评估。如果间隔时间太长,素材收集的难度加大,错误和缺点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影响进步,也可能铸成大错。职业生涯中常用的 5W法和 SWOT法均不具备自省的特点,若与自省法相结合则效果会更好。
2.比较法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不足”,是自我评估可以借鉴的两种方法。
(1)自我前后比较(纵向比较法)――以史为镜。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今天的我”是以“昨天的我”为基础,同时又是“明天的我”的基础,相互联系而又不尽相同,但继承和发展是主要趋势,这种关系体现在知识、经验、兴趣、爱好、能力和愿望等各个方面。因此,人们可以对自己进行前后比较,深刻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从而对自己作出客观的评价。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在校学生以学年为单位进行比较,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对大二和大一时期的比较,发现自己在思想品德、学习能力、探索精神、特长等方面有无进步,社交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有无提高,以及兴趣和期望有无变化等等。
(2)与他人比较(横向比较法)――以人为镜。这种方法的要点是把“我”与他人从某些角度进行比较,与他人比较时,要注意挖掘自身的相对优势,即挖掘与他人相比较时呈现出来的更高的觉悟、更强的能力、更高的本领、独具的特长和发展潜力。这种比较需要客观,不能自欺欺人。当然这种比较随着地点以及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最重要的是自己找参照点。SWOT分析是检查个体的技能、职业、喜好和机会的有效途径。
3.测试分析法
要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价值观和能力水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国外开发了一些评估工具,包括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两类,正式评估工具是指有正式计分和量化处理的个人探索工具,非正式评估更多地用于确认正式评估的结果。有价值的评估工具一般不能免费获得,使用方法也比较复杂,一般由专业咨询评估机构的专业人员使用。
三、自我评估的意义
1.自我评估示例
下面通过一组测评语言能力的问题,说明自我评估的作用和意义:
你能自如地与一个人交谈吗?否―0分,是则继续;
你能通过预约与领导自如地交谈吗?否―1分,是则继续;
你能根据自己的身份在小组内与其他成员共同讨论问题吗?否―2分,是则继续;
你能主持这样的讨论吗?否―3分,是则继续;
你能在一群不熟悉的人面前演讲吗?否―4分,是则继续;
你能以正方或反方身份(主题预知,身份临时决定)参加辩论吗?否―5分,是―6分。
结论对照:6分优秀,4-5分良好,2-3分中等,0-1较差。
回答上述一组判断题是简单的,得到最终的分数也不难。但这样仅仅完成了信息获取过程,而不是知识获取,更不是能力的提高。在此项测试中,理解每一题与语言能力水平之间的联系才是关键。
第 1题,“一个人”是泛指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不会使你产生畏惧感的人。可以是同学、老师、朋友等熟人,也可以是推销员、商场售货员、银行的大堂经理等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陌生人。“自如”指心态从容,无论是闲聊漫谈,还是有主题的对话,或是出于喜欢而主动发生的“搭讪”都能较为得体地进行。这是会说话的最低层次。
第 2题的要点是“预约”和“领导”,熟悉预约要点是实践“五何”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做何准备”的一个经典“小事件”。事先告知谈话主题以便双方提前准备,利于提高谈话效率。预约时一般需要确定允许交流的时间段,这是对你“在规定时间内说清楚想说的话”的考验。通过这一关,语言能力可以上升一个水平,充分的准备可以帮助提高说话能力。
第 3题的要点是由“身份”定说话“角色”和“共同讨论问题”。说话不越位是职场的基本要求,讨论问题要围绕中心议题。
第 4题,“主持讨论”与“参与讨论”显然不是同一水平的能力,“主持”要求能控制讨论不偏题,既能集思广益,又能排除干扰。这种说话能力含有“控制”说话的成份,水平层次显然要高一级。
第 5题的要点是“不熟悉的一群人”、“演讲”。要抓住不熟悉的听众的注意力,开头两分钟非常关键,一要有激情,二要语言生动,三要快速切入演讲主题。之所以与第4题同处于同一水平层次,是因为它们都是“有准备”的说话能力。
第 6题的关键是“主题预知”、“辩论身份临时确定”,这意味着正方、反方辩手要同时准备,也就是说话者要“一角两色”,知己知彼,切实掌握辩论主题的双方论据、切中要害。辩论更重视过程,即“说话”的过程,尤其是对方的论据很可能是你未掌握的内容,对方的辩论技巧也不是你所能控制的,因此善于辩论应该是说话能力中的最高水平。
上述分析过程说明任何一组测评题都是“诗意在诗外”,个人自测时重要的是理解测评题对自身能力提高的引领和感悟作用。若能面测,专家的点拨将起到画龙点睛式的启发作用。评估过程本身就是印象深刻的学习过程,个体应该经常进行自我评估。
2.自我评估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213-02
辩论赛具有辩题时代气息浓厚、争议性强、针锋相对、自由开放、发人深省等特点,是思维活跃的青年学生普遍喜爱和热衷参与的活动。每年各大媒体报道的大型辩论赛,校园里时常举办的各种辩论赛,都引起莘莘学子的广泛关注。在大学本科教学,特别是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探索多样化和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在上学期的教学实践中,结合所授课程的实际,开展了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的改革探索。本文根据笔者所进行的实践探索,总结此次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进而提出大学本科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的原则、要求与关键环节,为今后这一教学改革的推广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笔者担任《中国公共政策》课程的主讲教师。《中国公共政策》是研究中国公共政策实践的一门课程。该课程考察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若干重要公共政策产生、发展、演变的轨迹,并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这些公共政策,把握中国公共政策的发展走向,以提高政策分析的能力。该课程具有时代性、应用性较强的特点。现实中对各种政策取向经常存在着各种争议,比较适合引入辩论赛的教学方式。因此笔者在讲授这门课的过程中进行了引入辩论赛的教学改革。此次改革探索的基本内容和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辩论赛的发动
首先进行本次辩论赛的发动工作。动员和发动学生积极参加课程辩论赛,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是举办好辩论赛的前提条件。为了提高学生参加辩论赛的积极性,笔者宣布,本课程的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参加辩论赛是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方面,凡是参加辩论赛的学生的平时成绩将获得加分,在辩论赛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将获得更多的加分。通过这种鼓励措施,调动了学生参加辩论赛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辩论题目的确定
接下来的工作是选定和公布辩论题目。辩题的选择十分重要,如同选定一个好题目等于完成了论文的一半,选择一个好的辩题也等于辩论赛成功了一半。根据《中国公共政策》授课的内容安排,在讲授的几个领域的政策中,住房政策是社会公众普遍关注、意见分歧争议较大的领域,因此笔者确定在住房政策领域进行选题。通过考察近年来我国住房政策领域的热点问题,笔者确定了“当前的房地产调控会不会达到预期目标”作为本次辩论赛的辩论题目。关于这个问题,由于当前的房地产调控正在进行之中,尚无最终结果,社会各界的意见也是针锋相对,因此比较适合作为辩论赛的题目。而且目前正方和反方两种意见大致旗鼓相当,不存在哪一方因为观点而占据优势的问题,十分适合通过随机抽签确定观点的辩论赛。辩题确定之后就由笔者向全体学生公布。
(三)辩论队的组建
辩论赛题目公布之后,就开始由学生自由组合,组建各个辩论队。笔者宣布,本次辩论赛将就一个辩题举行两场辩论赛,因此将组建四支辩论队。这样可以吸纳更多的学生参加辩论赛,让更多的学生有参与的机会。每支辩论队由四名学生组成,因此需要16名学生参加辩论赛。辩论队组建的基本方式是学生们自愿报名,经过教师认可后进行自由组合,组成各支辩论队。为了使辩论赛获得良好效果,笔者也进行了一些调控工作。一是在课下动员有独立见解、思维活跃、口才好的学生报名参加辩论赛;二是提出每支辩论队至少要有一名女生。学生们组成辩论队之后,将辩论队成员名单上报给教师。
(四)课下的准备
四支辩论队组成之后,在笔者的主持下,每支辩论队均派出一名代表进行确定辩题正方和反方的抽签工作。通过抽签,四支辩论队确定了自己所辩论的观点。然后笔者留出一星期的时间,让各支辩论队课下进行相关资料收集、人员分工、发言稿撰写等辩论赛举行之前的准备工作。同时,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安排一名组织过辩论赛的学生拟定辩论赛的规则和程序,并且确定一名具有辩论赛主持经验的学生担任本次辩论赛的主持人。
(五)辩论赛的举行
辩论赛举行时,首先由主持人宣布辩论赛的规则和程序,本次辩论赛分为两场,每场辩论赛均由立论陈词(每队3分钟时间)、自由辩论(每队10分钟时间)和总结发言(每队2分钟时间)三个阶段组成。同时,为了调动未参加辩论的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每场比赛都安排了观众互动环节,留出10分钟时间用于观众提问和回答。笔者还邀请了两名研究生和笔者共同组成了辩论赛的评审团,在比赛的最后进行了比赛结果的评定和点评。两场辩论赛均评出了获胜的一方和最佳辩手,同时由笔者为获胜方和最佳辩手发放了奖品。最后,由笔者对两场比赛中各支辩论队表现的优劣、辩论赛的效果等进行了整体的总结和评论。
二、关于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的思考
从辩论赛的现场情况看,本次辩论赛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各支辩论队准备较为充分,队员发言有理有据、资料数据丰富、思路清晰而缜密,同时现场辩论气氛热烈,针锋相对,可以说是火花四溅。此外现场观众也积极参与,通过提问与发言等形式与辩论队员进行互动。当然,本次课堂教学的改革探索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对于今后如何在大学本科课堂教学推广这种改革,使课堂教学辩论赛取得更好的效果,本次改革探索给我们提供了若干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一)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本科课堂教学特别是专业课课堂教学往往习惯于满堂灌、填鸭式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师居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虽然教师努力讲授,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因而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的效果并不好。通过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引入辩论赛可以改变教师位于课堂教学的中心的局面,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促进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辩论赛辩题公布之后,参加辩论赛的学生要主动查找和收集相关的资料,形成自己的论辩思路和文稿,这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未直接参加辩论赛的学生也会查阅资料,思考这个问题。其次,引入辩论赛可以改变学生消极敷衍、仅为应付考试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辩论赛的辩题争议性强、针锋相对、自由开放、畅所欲言、发人深省的特点,使辩论赛对青年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通过辩论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再次,引入辩论赛可以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看待和思考社会问题,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辩论赛就一个辩题设立正反两方进行论辩,为了树立自己的观点,辩手们往往从多个视角、多个维度展开充分的论辩,这就会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看待和思考社会问题,使他们认识到社会问题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复杂性。
(二)注意课堂教学辩论赛的特殊性
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高标准的人才需求和低素质的职校生源,使职校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必要也异常紧迫。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职校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提高中职导游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愈演愈烈,职校学生由于自身基础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和工作能力都比较薄弱,通常成为竞争失败者的可能性居多。由此可见,要让职校学生在群雄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笔者认为,提高职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点工作来抓,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锻炼,以日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培养职校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1、注重教师的示范性作用
培养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示范无疑是重要的一环。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赖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表达以及学习效果。作为教师,应是语言运用的典范。
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离不开运用教学语言这一有力的工具。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精辟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知识的海洋,开启他们的心智,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其课堂教学语言不但要力求规范清晰、准确严密、生动形象,而且还应该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调动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欲望。
2、加强自述训练
语文是工具,是工具就得训练,不训练怎能掌握?在教学中要经常选择学生身边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自述和简要评说,如自述童话,买物品,打电话,自我介绍,介绍我的小伙伴、家庭及上下学路上所见到的新鲜事等等。在训练自述中可采取大家互相交流、对话,自由插话等,还可以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赛。由于贴进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相互交流。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具体指导,逐步培养学生有连贯、有条理、有层次描述具体的语言表达能力。自述训练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等品质。
3、加强复述训练
复述是进行说话能力训练的一种好形式,能锻炼思维,促进理解。在教学中,在机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放下书本进行理解性和记忆性复述。如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选择成语典故、生活常识、童话故事进行简单复述,多人接力复述,这样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使其说话更富有条理性,更能准确用词。
4、加强语感训练
语感训练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方法,学生语感能力越强,说话能力就越好,分析理解能力就越强。在教学中,强调说前准备,培养先想后说的能力,要写好说话提纲,要求讲述清楚明白,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用词准确、丰富,语言、语调恰当,表情姿态自然大方。这种训练可以以明确的话题或一件事,正反观点为内容,采用演讲、辩论会、故事会,学记者采访提问形式等。加强语感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说话能力,为学生向书面表达过渡打下良好基础。
5、加强辩论的训练
辩论也不失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法。辩论集道德涵养、文化积累、知识结构、逻辑思辨、心理素质、语言艺术、整体协作、仪表仪态为一体,是高水平、综合性的口语交际活动,极富魅力和欣赏价值。辩论是检验人的口才,也是检验人的思维能力的一项实践活动,它是站在对立立场就同一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批驳对方观点的一种论争。通过这种练习,可达到促使学生自觉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6、加强对话训练
活动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生命,是学生知识习成和技能掌握的最有效方式。《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把基本要求由过去的“识记、理解、运用”改为“识记、理解、活动”,并要求用于“活动”的时间不得少于总课时的20%。这就要求教师应进一步从课程理念的高度,肯定“活动式”教学是品德与社会课的必需。面对课程标准的规定和新课改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求,结合“活动式”教学实践,笔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品德与社会“活动式教学”的立论理念
“活动式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品德与社会课提倡“活动式教学”,主要是基于以下教学理念:
(一)“育人德为先”的理念。
品德与社会教学,最根本的是实现和促进学生品德素质的发展。过去的思想品德课,所关注的只是道德知识的注入,道德观念的灌输,导致学生主体性、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不断销蚀。为纠正和弥补这种缺失,新课程从知识特点和授课理念上由原来的“以道德认知为本位”转移到“以育人为本位”的轨道上来,注意把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形式,因为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活动和交往中显现的,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才能得以张扬、提升,也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生成和发展。
(二)知情行统一的理念。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从道德规范只是“挂在口头上、写在书本上”的误区中走出来,就应当关注活动,发挥实践的功能,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假设体验”,更重要的是“亲身的实践”。这就必须关注操作,特别重视学生的行为实践。采用活动式教学,就是让学生获得“种种机会”,以强化道德行为练习,实现知情行统一的要求。
(三)活动体验的理念。
品德与社会课中的“体验”,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在活动 中、在实践中,通过亲身经历,从中获得对客体的认知和主观的感受及感悟。德育课程的实施,不能没有体验,品德与社会要提高教学实效,更不能没有体验。体验是内化学生品德的“基石”,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活动是体验的载体,是促进学生孕育种种体验的源头活水。
(四)开发能力的理念。
宝剑锋自磨砺出,能力必从实践来。借助多种多样的活动,如让学生试一试,说一说,辨一辩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创造潜能,提高道德辨析能力,道德选择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团结合作的能力以及道德行为实践能力等等。
归结上述,品德与社会“活动式”教学,是建立在现代先进教育理念上的自觉行动,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
二、品德与社会“活动式教学”的基本方式
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式”教学,包括在一般课型中切入活动环节和设置课堂情境活动两种环节。一般是根据教学进程的需要,与教师讲授、点拨、结伙相整合,相机切入。每一种活动都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从而实现自主、合作和研究性学习。这样的“活动式”教学,基本分为课前活动、课中活动和课后活动三个阶段。活动课不同于活动环节,它围绕一个活动主题展开,三个阶段缺一不可,而且必须是在教师的有限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组织、自主探索、自主实践,最后获得预期的活动结果,达到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目的。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探索出以下几种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式教学”的基本方式。
(一)收集、整理、交流信息的方式。
这种形式就是让学生通过查找报刊、图书等方面的信息,用所学的理论、观点或基础知识来分析说明实际问题。如在讲授《地球生病了》这一单元时,笔者要求学生收集家乡美丽风景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图片、资料等。学生通过找自家的生活照片、报刊上的图片、文字表述等,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家乡的或祖国的山河美景,同时也把当前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拿到课上进行讨论交流,很好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学生在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
1、有效性。要引导学生注意收集的图片、材料等信息能够充分说明问题。
2、真实性。所搜集的信息必须真实可信,材料的来源途径正确,要防止虚假与捏造。
3、典型性。所选择的信息必须能明确、鲜明地表明所要说明问题的主题、核心、本质,防止牵强附会、离题万里。
(二)讨论、辩论等探究的方式 。
这种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学习内容(如基本观点、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或一些易错、易混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寻求正确答案或得出正确结论。如:五年级教材中《我的权利和责任》一课,教师讲不如学生讨论、辩论来得深刻。
采用这种形式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1、 课堂氛围应该民主、平等。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应充分体现新课改的人文理念。在追求真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没有权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2、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要讨论或辩论的问题最好由学生提出,然后组织学生归纳整理。要研讨的问题必须明确具体,有思考、研讨的价值。研讨问题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知识基础与学习兴趣。
3、讨论或辩论活动最好由学生自己组织,独立完成。教师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要引导学生团结合作、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鲁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想》,《人民教育》2002年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