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研团队的管理

科研团队的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5 09:22: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研团队的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科研团队的管理

篇1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开展企业科技服务的重要责任,是科学生产、再生产,以及使科学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技术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的科研工作是实现科技转换的核心力量。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各个专业群间的交叉和相互渗透日益清晰起来,传统的个体科研力量有限,创新性科研团队建设能够有效整合资源,促进科研创新和企业服务,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科研重点在于应用性研究以及技术服务等。目前,高职院校管理类科研人员和教师针对从事的教学工作和社会服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为学院发展、专业建设和企业行业的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在科研团队建设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科研团队的稳步发展。

一、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总数已达1345所,高职教育的在校生人数超过千万人,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一多半。全国高职高专教师人数高达38万余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和增长规模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是,在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技术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服务能力在层次、效益以及影响力方面都较为落后。要解决上述问题,提升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建立创新型科研团队是高职院校发挥科研功能的良好组织形式,其对于促进产学研合作,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有利于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家明确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双师”结构,才能强化高职教育的实践环节,才能提升高职院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训能力和企业科技服务能力。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的构成主要由学院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以专业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通过校内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双向沟通,使其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更好地促进“双师型”人才的素质提高。

其次,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有利于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高职院校通常在科学技术研究中资源不足,通过组建科研团队可以整合学院有限的科技资源,进行环境营造,发挥学院教师的科研潜力。同时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通过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专任教师的交互作用,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从而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

再次,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能够推进学院人才培养并深入开展社会服务。在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科研团队成为了校企合作的桥梁。通过学院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使得学院的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相结合,将学校教学管理延伸到企业,同时保障了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安排,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另一方面,学院可以以科研团队为平台,依托其人力资源优势和企业的技术支持,辐射到行业进行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工作,进一步提升学院的知名度和企业的认知度。

二、高职院校管理类科研团队的建设困境

我国高职院校的科研团队建设主要是借鉴企业团队建设的模式形成,在科研团队的组建和管理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以管理类专业为例,目前其主要形式是在学院的组织机构下,以系部或教研室为单位,由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师组成,从事专业或专业群内的科研与企业服务。这种科研团队构成主要由以下几点不足:

1.团队带头人资源匮乏且层次不高。优秀的团队带头人一方面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高瞻远瞩的专业视角,带领团队走在专业发展的前沿,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另一方面,要实现科研团队的整体绩效大于个体绩效之和,团队带头人善于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并能够通过有效管理,形成团队的创造力。目前高职院校管理类科研团队的带头人通常是学院自己培养的专业带头人,他们很难二者兼具。优质的管理类科研团队带头人的匮乏导致难以产出重大的科研成果。

2.科研团队组织松散。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更加强调对行业企业的管理实践和技术服务能力,因此管理类科研团队吸纳了一批企业一线的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成为科研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线行业企业管理者具备深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而科研的动力和能力较弱,往往这一部分团队成员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科研方向分散,甚至固守着单枪匹马的科研思维,团队合作精神较差。科研团队缺乏团队文化建设,基本流于形式,组织相对松散。

3.科研团队的考评、激励不到位。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实现对管理类科研团队的整体评价制度,仍然是对教师个体进行考评。为了满足基本的绩效考核和薪酬水平,高职院校管理专业教师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或者到企业兼职获得劳动报酬,科研动力不足。在职称评聘中,高职院校的考评也通常以科研成果的主持人或者第一完成人作为考评对象,对科研团队的激励缺失,缺乏有效的考评、激励机制。

4.科研管理机制不够规范。高职院校管理制度不合理,对科研团队的发展没有起到促进作用。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要求管理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或兼职实践以提高自身的“双师型”素质并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然而学院并没有对科研成果制定配套制度加以保证。高职院校科研能力相对较低,管理类科研团队的项目来源通常较窄,大部分为中小企业的横向课题,同时,大多院校缺乏系统的科研管理制度,加之管理专业教师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社会服务中,科研热情不高。另外,管理专业教师完成的科研任务很难进行成果转化,难以保证科研工作的延续性。

上述问题表明,高职院校管理类科研团队仍处于松散的起步阶段。要打造符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的创新型科研团队,仍要结合管理类科研团队的自身特点,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制度上保证管理类科研团队的长足发展。

三、构建高职院校管理类科研团队的策略和建议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科研活动具有应用性取向和实践性取向。科研活动要服务于教学,服务于行业企业培训。因此应立足于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管理专业来进行建设科研团队,进而开展科研活动。

1.加强人才引进和聘任,构建学科交叉的科研团队。管理类科研团队的构建需要优秀的团队带头人。一名优秀的团队带头人应该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同时他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管理实践和科研工作的领先水平。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带头人绝大部分为学院自己培养的专任教师,对于管理类专业而言,理论知识扎实而实践不足。为了提高专业团队整体水平,可以多渠道引进人才,比如从企业一线管理人员中聘请等,并委以团队带头人的重任。同时,根据学院特色,打破目前惯有的专业框架,构建学科交叉、专兼结合、知识技能互补的科研团队,也成为管理类科研团队的有效途径。

2.加强高职院校科研制度建设,创新团队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应该建立科学系统的科研制度,具体包括高效的科研激励和评价机制、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严格的成果管理制度与完善的监督与约束机制等。特别是改善评估和考核机制,构建有利于团队合作的评价平台。团队外部制度建设有助于提高管理专业教师的科研热情,为科研团队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还应建立团队内部的管理制度,把权、责、利进行有效结合,构建领导权和决策权共享的团队管理模式,实现科研团队的自我管理。

3.加大科研投入和环境营造,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高职院校应提供丰富的数据库和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前沿知识的汲取需要了解发达国家的管理动态,前沿资料的获得保证了科研成果的质量。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其社会服务功能,加强校企合作。学院应从全局规划科研工作,发挥学院的导向作用,为科研团队开拓项目。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和科研团队项目的推进,高职院校应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另外,管理专业教师应获得宽松的科研环境。它有利于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可通过鼓励科研、适当减少科研人员教学工作量等措施促进科研活动的开展,提高院校科研团队为企业或学生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

四、小 结

高职院校管理类科研团队仍然处在建设和管理的初级阶段。探索管理类科研团队的创新模式,需要高职院校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打造高绩效的管理类科研团队,实现团队绩效大于个体绩效之和的目标,才能促进和提升团队的科研实力。营造良好的团队文化和科研氛围,必将提升管理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从而推动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志生,张健,曹献飞.基于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3):43-45.

[2] 蒋科兵.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11,(4):91-93.

[3] 江文丽.关于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62-163.

[4] 戴翔东.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4):45-47.

篇2

关键词: 高校科研管理团队;运作模式;优化

Key words: university research management team;operation mode;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283-02

1 高校科研团队运作模式的现状

1.1 团队组成结构不合理

1.1.1 “师徒型”组合 目前高校很多的团队是有“师徒型”组成的,即由研究生导师和其学生研究生组成的,这种组合团队人数较少,其学术背景相似,缺乏学科交叉知识和科研经验,知识结构大致形同,所以研究方式方法相同或相近,研究方向一般相似,并且几乎不会改变,只在其擅长的领域,因此,创新性较差。并且,高校晋升职称就是看研究成果,不关注某一课题是否持续的深入地研究,所以产生重大的科技成果较难。

1.1.2 缺乏学科交叉 目前,我国的科研项目需要拥有不同科学背景、知识结构的人员一起协作完成,但是在我国高校里,一般都是同一院、系或同一教研组成立一个科研团队,其知识领域相近,均是按照其专业化教学划分的,这样就造成了缺乏学科交叉的情况,加大了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互补难度,阻碍多学科交流的团队的组建。所以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普遍缺乏学科交叉,缺乏创新性。

1.1.3 拼凑现象普遍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建还存在一种现象:申报项目时,人手不够,随便拉人拼凑,这种临时组建的团队,只是为了申报项目,其具有较强的功利性,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过程,其科学论证不足、凑人数、凑成果,形成结构极度不高效的团队。科研人员之间不熟悉,配合性较差,需要的磨合期较长,稳定性又较差,这样既浪费了科研资金,又难以得到较大的科研成果。

1.2 缺乏有效的团队管理制度 高校科研团队组建以后,使其高校的运作起来就要依靠有效地团队管理制度。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制度大多数并不完善,缺乏科学的管理,管理责任也不明确,没有较好的分工,使工作不能及时展开,工作的进行不高效,实行效果不好,即使制定了较好的计划,也无法顺利高效的传达和执行下去。另外,负责人忙碌于团队内部事情,无法分身以赢得足够的外部资源和支持,争取到更多的科研项目,也大大降低了国内高校科研团队的效率。

1.3 考核制度不科学 考核制度就是对高校科研团队运作的一把考评的尺子,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完善的考核制度才能及时丈量研究进度。考核制度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也是调动衡量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的基础,其可以促进团队和谐有序高效的运作。但是目前中国国内高校的考核制度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科研团队成果一般都归负责人所有,这样极大打击了团队其他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是缺乏公正性的,其团队的凝聚力减弱,不利于深入地研究。

1.4 没有良好的科研团队文化 良好的科研团队文化建设是一个科研团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科研团队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和谐、快乐、轻松的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鼓励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科研团队才会更有信心、责任心的完成科研项目。

2 高校科研团队运作模式优化的对策

科研团队是指以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为主要内容,由为数不多的具有知识、技能交叉互补特点的,并且愿意为共同目标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组成的群体。目前的科研项目对团队的要求就是:知识具有交叉互补性、更新周期较短,因此,个人很难完成科研项目,就需要组建具有不同科学背景,知识结构的人员一起来完成。但是我国高校科研团队起步较晚,组建及管理方式仍处于探索时期,所以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团队运作模式急需优化。

2.1 组建高效的运作团队 组建高效的运作团队,科研人员的选择尤为重要,其选择应具有优势互补性。是指在围绕申报的课题项目的研究方向和目标的前提下,尽量使队员知识结构多元化,能力和思维方式互补,研究经验不雷同,并且最优的选择在其年龄、性格、素养等方面最好也是互补的。这样在专业知识背景、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互补,从而发挥最佳效果。

2.2 科研团队管理制度 优秀的团队当然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采用一种行之有效的尤为重要。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多数从事复杂型、创造型的脑力劳动,因此思维层次深,期望值高,工作压力大,而科研人员受教育程度高,自尊心强,不愿多说困难,也不愿意多求助他人。这就需要在科研团队管理中,高校科研团队管理需要充分老驴到成员的这种情况特点,针对不同的情况,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柔性”策略,对于冲突多的团队,以“化解”冲突为主,对于冲突少的团队,鼓励竞争,倡导建设性冲突,营造创新性工作氛围。

2.3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没有完善的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任何先进的方法和手段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为了保障科研团队的有效运作,我们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这样不仅公正的记录科研人员的努力,也会激励科研人员。这种激励可以是文化激励、目标激励、奖金激励等等,但其目的都是让科研人员更加努力地工作。

2.4 建立良好的科研团队文化 之所以建立高校科研团队,就是为了克服个人研究的局限性,通过科研团队大家共同的努力,相互交流沟通,合作互补,知识共享,通过大家的智慧,实现共同的目标。因此良好的科研团队文化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谐、轻松的氛围,这样有利于形成开放的学术氛围,促进科研人员相互交流,彼此信任,从而达到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目的。

3 结语

我国高校科研团队运作模式建立较晚,目前仍存在团队组成结构不合理,缺乏科学的科研团队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不科学,没有形成良好的科研团队文化等问题,但是为了为国家培育科研人才,为科学提供立足之本、发展之源,我们应在这条路上坚持不懈,不断进步,在发展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逐渐完善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运作模式,为祖国的科研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锋敏,李颖智,罗田.校园金融信息化与高校管理现代化研究.价值工程,2010-02-18.

[2]巨世慧,刘翠英.谈教学管理者的素质对高校管理的影响.价值工程,2012-05-08.

篇3

科研团队是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替代个体研究,以科研团队为平台进行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主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的集体性、开放性给科研管理带来了挑战,以往的研究小组的组织形式难于适应新的变化和挑战。同时,由于受到国际科研竞争的压力,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科研成果产出、提升高校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一、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

高校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开发研究为内容,由技能互补且具有共同科研目标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科研人员组成。高校科研团队与其他工作群体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高校科研团队一般是为了从事国家级、省部级或学校自身的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研究、工程化研究等科研活动而组建的,而从事的科研活动具有创造性、风险性和长期性。

科研活动以揭示自然界或是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发展应用途径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主要任务,具有极高的创造性。而科研活动的创造性需要从事科研活动的科研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知识储备、学术水平,也具有活跃的思维能力、高度抽象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好奇心。因此,培养科研工作人员获取、归纳知识的能力,保持和激发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探索力是保证科研活动成果开展的前提。

科研活动是对规律的探索,而探索的过程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且受到科研工作人员本身知识储备和研究经验的制约,因此科研活动的过程具有极高的风险性。科研活动的风险性就意味着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不能仅仅建立在任务的完成度上,而忽略了科研活动过程中科研工作人员所付出的努力。

科研活动对客观规律的探索性和探索过程的风险性决定了科研活动具有长期性。并且科研活动的成果的积累往往与投入时间呈指数关系,即科研活动开展的初期是知识积累和尝试的过程,随着活动的推进,成果才能逐渐取得。许多获得重大科研成就的人员和团队都有很长的很久周期。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也要求科研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超强的毅力。因此,科研活动的长期性要求对科研团队的评价不能仅从局部时间点上去着眼,且应该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从而给科研人员创造自由的学术环境。

第二、高校科研团队的成员大体上由本校或不同高校相关学科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组成,由优秀的中青年担任科研带头人,由青年科研工作者担任研究骨干负责具体科研活动的执行。而青年科研工作者往往面临着谋生、自身发展的要求等多方面的压力。

青年科研工作人员往往踏入社会不久,如何谋生以保障自身或家庭的衣食住行是其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所以能够为中青年科研工作人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是科研活动开展的基本前提。

青年科研工作人员往往处于其个人科研事业的初期,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依然存在增强知识储备、提高科研素养、扩大科研交流范围的需求。因此,在制定科研评价体系、推进科研活动的同时,也应注重对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培养和激励,使其维持对科研的热情。

第三、高校研究团队一般强调多学科的交叉、原创性和成果的转化应用,团队的每个科研人员都具有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需要各个成员间快速的交流与反馈,因此高效研究团队的组成结构往往为扁平式,需要体现人员的平等性且便于不同领域科研人员的沟通与交流。

二、现有高校科研团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研团队在任务性质、人员组成、组织结构等三个方面具有以上的特征,只有针对以上特征建立健全管理、考核制度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团队的科研潜力,完成科研任务。然而,现有的高校科研团队管理中往往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1)团队分工不明确。有些科研团队建立后,管理责任不明确,团队负责人或是成员纠缠于一些日常管理实务,是的科研工作不能顺利开展。有些团队负责人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经验,使得团队人员配置不合理,缺乏相互协作,导致团队绩效不佳。

2)学科交叉不畅通。科研团队中的人员往往来自于不同学科、学院、高校。然而,F有制度往往没有建立一个畅通的跨单位合作平台,使得各项资源在使用时存在困难,阻碍了团队成员的交流合作。

3)考核方案不科学。现存普遍的对科研团队的考核制度还主要是整体考核,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忽略了对承担不同职责人员的分类考核,忽略了对团队人员合作的考核,不利于激发所有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不利于促进团队成员间的合作。

4)激励机制不健全。尚未建立科学的激励与评价机制,现有的机制还是以个人为导向,科研绩效考评与职称级别评定挂钩,把竞争引入到了团队激励中去,极大的打击了部分团队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导致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相冲突,影响了团队建设与发展。

三、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方法与激励机制

基于上述对高校科研团队特点与现有管理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根据自身体验,从团队分工、平台建设、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几个方面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1.团队分工

从学校层面,应简化科研事物办理流程,并为科研团队指定财务等专业指导人员,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投入,将科研团队的负责人及团队成员从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才能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推进。

加强团队负责人的培养,使其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尊重团队成员,学会合理授权及分配任务,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并与成员一起完成项目规划,明确内容、要求和预期结果,制定阶段性检查工作。

2.平台建设

打破学科、学院、学校间软硬件资源使用的壁垒。现有资源往往存在重复购置、某单位长期闲置而需要的单位无法使用的情况,亟待发展远程资源使用技术,建立规范的资源共享制度。

建立人才信息库,构建内外信息交流平台。定期组织不同学科间的学术交流,为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提供一个相互了解、学科碰撞的机会。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将国际交流从现有的简单的邀请外籍专家做报告发展成包含在校授课、学生交换、科研合作等方式。特别需要注重团队青年研究人员的输出和培养,以快速提升团队的科研实力

3.考核制度

从以论文、项目为导向的考核目标转变成兼顾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和经济效益的考核目标,针对不同性质的科研团队建立有针对性的考核指标,消除一刀切试的考核方法,实现综合考评。

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考核指标,对从事战略性科学研究的科研团队及其科研人员适当延长考核年限,给予宽松的发展氛围,全面评估。

高校对科研团队的考核应该兼顾整体与个人的评价,建立公平公正的科学评价,消除团队中的带头人为主的考核政策,明确团队中个人的贡献,对促进个人科研工作的热情起到积极作用。

4.激励机制

科研团队的科研进展与每个科研个体息息相关,因此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多元化激励机制尤为重要。

经济收入的分配采取按劳分配的原则,避免简单分类或者一刀切的分配方式。对于具有特殊贡献的工作,应当建立经济奖励制度,对于严重违反团队基本原则的建立经济惩罚方案。

配合物质激励,注重精神激励。培养团队负责人与团队成员间的良好关系,并通过表演、鼓励等方式提升团队成员在科研项目工作中的成就感,保持并提高每个科研个体的研究热情。

对青年成员,着重成长激励。关注青年成员的个体成长,提供个体发展机会,综合考虑成长发展需求在成果方面给予适当的优先安排与考虑。

四、结束语

本文以科研团队这一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主体,首先分析了研究高校研究团队在研究任务、人员构成和组织结构方面的重要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分析了现有高校研究团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的经验提出了高校研究团队管理与激励的几点建立。期望通过文本的讨论,为高校研究团队的管理方案和激励机制制定人员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江翠翠. 基于科研F队特征的高效科研激励模式探讨[J]. 科教文汇,2010(1): 1-2.

篇4

"现代科学正逐步走向分支化和一体化。当今的科学如同一棵健壮生长的大树,迅速的分化,产生大量的分枝,故而学科也越来越多,越分越细。与此同时,综合科学、边沿科学也不断出现,从表面看感觉毫不相关、极不相同的学科也开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甚至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其创新能力,其结果使得科学知识内容开始越来越复杂。

 

科学的数量集约化已经超出了人们日常认识能力。这种科学发展的规律加速了人们思想方法的改变,导致了系统性思维方式的出现。至此,观察者在考察问题时要以"系统"为中心而不再以实物为中心,另一方面,在认识一切客观现象实体的同时,还须将其作为一个系统,以及一个更高级系统的部分和要素。现代系统哲学强调系统的存在和构成,同时也关注对系统事物的发生、转化、关联等方面的认识。科学一体化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同学科存在的共同规律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不仅审视科学发展的各个领域或分支,而且更加注重考察科学的整体以及整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科学知识的整体化,要求人们的思维方法必须具有整体性。高校的科研团队管理也是如此。

 

一、系统哲学视角下的高校科研团队的现状

 

高校科研团队是由一些科学研究人员以科学技术创新为目的而组成的研究性群体。团队成员之间知识共享、技能互补,科研发展愿景相同,而且共同承担研究责任。科研团队由团队主持者和团队若干成员构成。团队主持者要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与背景,其权威来自专业影响力。团队成员本着自愿的原则参加团队科研工作,并且能够自我管理;团队主持者拥有管理权,而决策权掌握在各位成员手里;科研团队中人人平等,共同参与项目的研发。非团队运作的科研群体与科研团队有着明显的区别,只有依存度高且个人目标服从群体目标,有着科研共识的群体才称得上是科研团队。依系统论的原理看来,高校科研团队仿佛相当于一个"企业",它包含个人的、团体的、社会的、物质的等几方面要素,也可看成一个"合作系统".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的核心就是诸多要素的协调与发展。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我国诸多大学将"进军世界一流大学、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和较高科研水平"作为学校发展建设的奋斗目标,指向建设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故而特别重视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经费的申请。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部分高校和近年来新升本科高校,他们的科研水平普遍不高,科研能力有限,受困于一些自身的局限,科研工作很难有大作为。如何在科研项目申请、研究工作中取得进步并获得相对优势呢?怎么去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怎么去研究具有创新性、颇具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呢?

 

这是高校追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问题之钥就是组建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科学研究团队,并对其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

 

目前高校科研团队存在的现状有:一是"近亲联姻"多、"内外结合"少.高校许多团队是硕博士导师和其学生组成,这些团队研究方向较为固定,互补性差,创新活力有限,难有大作为。二是"方向负责人"多、"战略大师"颇少。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总量在迅速膨胀。如数学一科,就有一千多个研究方向,像亚里士多德、莱布尼兹、庞加莱那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如今是寥寥无几。一个学者精于所学学科的一二个方向已属难能可贵,精通多个研究方向的人才更是不太现实的问题。这样,一个学科的多个研究方向就有多个负责人。他们带队组成一个或几个研究团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开展工作。各方向负责人彼此之间缺少创新目标的牵引,难以形成合力支撑整个学科发展。三是"拉郎配"多、"自由恋"少。团队主持者为了申请项目的需要,临时按研究分工在各专业选取相关人员而组建的科研团队。这些团队目标指向单一,即以申请完成项目需要为前提、功利性强、短期行为多、稳定性较差。目前高校缺乏具有相同研究志趣、学科知识互补的人才的自主结合。跨专业、跨校、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的研究团队更显珍贵。

 

二、系统哲学视角下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和作用

 

1.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一是研究目标要明确具体,研究方向要特色鲜明,具有独创性。研究目标和方向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当然也可以根据现实条件进行适当调整,但一般来说,团队的核心研究方向应该具有阶段的相对稳定性。二是科研团队成员之间优势互补。所谓的"优势互补",就是团队成员各有所长,有的成员是擅长理论分析,有的成员是擅于实验操作,有的成员擅于市场推广等等。尤其是在强调"产学研"一体化的今天,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显得至关重要。三是民主是主旋律。科研团队成员之间合作共赢、互为依存,擅于倾听、各有贡献。四是科研团队的总设计师是团队领导者。

 

他不仅学术精湛,而且还善于沟通。不仅是管家,而且还是外交家,在争取项目和外部资源方面擅于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五是科研团队新成果的产生具有高效性和持续性。群体的智力资源整合了每位成员的个人智慧,新成果的产生较之于单兵作战更快捷、更持久。六是责任共担、荣誉共享。科研团队的成员具有相同的目标期待,在工作过程中,他们分担责任,荣辱与共。完成工作目标时,共同接受奖励与激励。

 

2.高校科研团队的作用。一般来说,高校科研团队的作用主要有:一是科研团队的构建与创新工作有利于高校特色学科的培育。高校的办学特色在于特色学科。高校可依据现有的科研实力及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目的组建科研团队。

 

通过科研团队成员协力攻关,获得科研成果,进而促进学科特色的形成,支撑学科及专业的发展。二是有利于人才培养。

 

科研团队以团队主持者为核心进行建设,团队主持者必须是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必须具有跨学科的学识背景,具有较高专业影响力和沟通管理能力的"帅才".学术带头人遴选学术骨干和学术新秀组建科研团队,这不仅利于科研目标的完成,更重要的是研究过程中对人才的培养和提高。三是有利于科技创新。科研团队成员有着各自的研究领域和专长。他们间学科互补,在一起合作交流、探讨切磋。各种意见的碰撞与争论都有利于创新思想、方法的产生,这样容易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利于产生科研成果和科技创新。四是有利于科研方向的整合。一些具有较好的学科背景和良好研究基础的学术精英带头组建科研团队,这不仅能够对其已有的研究方向进行提高和扩充,而且还可以使各成员的研究力量得到较好的凝聚,使得科研团队中的各种力量紧紧围绕既定的研究方向,形成研究合力.

 

三、系统哲学视角下建设管理的影响因子和遵循的原则

 

系统哲学强调系统性,探讨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必须考察科研团队的影响因子。科研团队的影响因子概而言之有五个:适度的规模、专业技能的互补、相同的绩效目标、和谐的团体精神及责任的共担。

 

第一,适度的规模。团队成员不能过多、过杂,专业背景要精心选取,否则在相互交流时就会遇到较多困难,很难在科研工作中达成一致,从而会造成成员之间凝聚力低、团队忠诚度差、彼此之间缺乏信赖。

 

第二,各成员专业技能互补。科研团队在开展科研工作时,需要三方面的技能。首先要求各成员有扎实的专业教育背景,也就是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其次是团队成员要受过科研方面的训练,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有着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是团队工作强调合作共赢,各成员都需要处理好人际关系。这一点容易被忽视,其实对于团队来说只有成员间精诚合作,风险共担,才能攻克难关,取得预期的成果。

 

第三,绩效目标相同。团队的存在依赖于各个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绩效目标。它是团队凝聚力的源泉,亦关乎团队工作的成败。在共同目标的统领下,成员开展研究工作。总目标可以分解为具体的、可量化的若干个子目标,依据完成情况对成员进行绩效考核和评估。

 

第四,和谐的团队精神。成功的科研团队应该拥有自己的团队文化,各成员拥有较为一致的科研指向,并且具有相似的价值取向,进而才能提炼出和谐的团队精神。在这一精神统领下,各成员才能完成团队共同的目标。

 

第五,责任的共担。团队主持者和各成员共同承担着团队责任,责任有大小和不同。这里所说的共担不仅指个人责任感的问题,而是成员之间的互动,即责任与信任。这是支持科研团队完成科研任务的重要保证。

 

基于此,科研团队管理工作应该遵循如下的原则:从宏观层面研究,也就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团队的管理应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是结合校情,因势利导。校系(院)相关领导和科研管理部门及人事、教学等相关部门,要有意识培养、引进相关学科人才,因势利导组建科研团队,并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给予人财物方面的大力支持,使其尽快成长壮大起来。第二是精挑细选,逐步培育。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与各系院紧密合作,对全校的人才构成及传统科研优势进行评估,提出构建科研团队方案。同时,对学术带头人和团队成员进行培养,可邀请同行专家做讲座,交流研究经验,或者派出人员去学习提高等等。第三适时调整,兼顾稳定。科研团队中的人员构成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同时也要兼顾动态平衡,及时处理科研团队内外部的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保证科研团队整体的效能。正确对待新老交替现象,只有掌握好适时调整的原则,才能保证科研团队工作的连续和有效性,方能使科研团队具有良好的战斗力。

 

从微观层面研究,也就是科研内部的自我管理也应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是凝心聚力,适度激励。团队领导者工作中要注意培养成员集体荣誉感、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和提高工作向心力,注意"物化"方面的奖励和利益分享。激励时必须区别对待,贡献有大小,回报亦应不同。第二是群策群力,适当授权。科研团队的主要任务是科学技术创新,因而同时亦具有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团队主持者对各位成员有适当的授权,令每位成员能够适度参与决策,方能使其各尽其责。

 

团队领导者决策压力减轻了,就会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更具战略意义的课题。三是智力整合,知识共享。好的科研团队是整合了各成员的创造智力为群体智慧、努力营造知识共享的科研氛围,使成员能够自觉自愿地付诸科研行动。

 

综上,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事关大局,微观上说影响学校科研实力的提升和学校的发展;宏观上说影响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果的产生。因此,管理者要将科研团队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子系统来对待,绝不是一个部门、几个人就可以做好的。高校管理者要以战略发展的高度,协调各有关部门,做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0.

 

[2](美)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J].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79(1)。

 

[3]乌杰。系统辩证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340.

 

[4]胡其图。论中国高校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

 

[5]张秀萍,刘培莉。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6)。

 

篇5

关键词:

现代农业;科研队伍;创新与构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改革与创新已成为单位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必然趋势。而单位进行改革创新最为关键的要素就是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作为高素质群体的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下创建具有创新意识的团队,对于自身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就基于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现代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进行了研究。

一、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意义和主要特点

创新团队建设已经不是一个新课题,世界各国都对此有过深入研究,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结合多年工作实际,笔者认为所谓的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就是由本行业、本领域内的专家、骨干牵头,建设一支具有共同的创新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的工作志向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团队中所有成员都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团队意识和相互协作的精神,具备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团队中每名成员都能独当一面,在自己擅长的专业中进行创新研究,并能将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推广普及。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其实就是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库,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整体性和稳定性。创新团队一定是人才聚集的集体,它常常以一名优秀人才作为领导者,有良好的组织机构,有明确的制度要求,成员自我约束能力强,关键是具有自我创新意识和能力。团队是一个整体,重视创新潜力的开发,资金和人力投入上要具有连贯性和持久性,更要注重团队的集体成效,成员会把个人成败与集体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成员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能主动以团队的统一利益的稳定持续发展为前提对外开展科研工作。同时每个成员又是团队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可以为团队的长远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用自我的实际工作维持和推动团队的整体发展和稳定持续性。

2.一致性和互补性。一致性指团队成员有着一致的发展愿景,有一样的团队奋斗目标,有较接近的知识高度和生活品质。团员之间沟通良好,氛围和谐,都能为完成共同的工作目标而发挥自己优势,使得整体上具有非常高的团队执行力。互补性体现在成员之间在专业技术技能、个性特征之间存在着互补,相互之间既有自己的鲜明个性特征,又能够在工作中,各尽所长。在整体上每个人都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工作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能够形成合力,具有明显的集体归属感和互相协作的意识。团队内外既可以具有流动性和竞争性,又可以资源共享,共同创新。

3.创新性和核心竞争优势。创新性是创新团队最明显的标志,它要求团队具有具体的研究发展目标,研究的内容要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关键性,研究的问题要有共性。工作中要通过技术创新或者理论创新来进行卓有成效的科技研究活动,以呈现科技创新的巨大价值。团队要以创新为目标,使团队具有鲜明的核心竞争力,整体上提高团队的创新价值,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二、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支撑条件

创建创新团队对于科研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工作实际来看,创建创新团队要具备五个支撑平台:

1.人才平台。农业科研单位因为行业自身的特点,在团队创建中要求有一位学术骨干作为领导,要有一定规模的成员组成,成员要具有比较明显的专业优势。成员之间要团结协作,互补互助,形成联盟体。团队要有领导核心力,有合理的人才结构、专业结构,团队管理要具有专业战略意识。

2.学科建设平台。科研机构创新团队要有学科专业平台,就是要有自己擅长的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创造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团队研究目标明确,具有鲜明的专业优势。

3.项目支撑平台。农业科研机构服务的对象是“三农”,研究的成果和推广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这就要求团队创建一定要有实际工作累积,有具体的项目技术,并且已经形成非常稳定而持续的研究领域和项目研究方向,重点是有对未来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的项目的研究和创新。因为团队擅长某一专业方面的研究与创新,所以团队成员内部对研究目标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还可以与其他团队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促进自己团队研究项目的深入研究,扩宽研究领域,实现创新价值。

4.实验条件平台(仪器设备)。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条件,投入资金购进仪器设备。农业科研也同样,要有创新团队进行科学研究,就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同时因为农业科研项目不仅仅是在实验室中进行,它还要把科研成果推广到具体的农业生产之中,要走入田间地头,要在自然条件下继续进行实验验证,这就更需要有相应的实验条件来保证。要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全方位的加以投入,购入需要的设备,改造原有实验室,加快基本设施设备的更新淘汰等。还要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提升实验所需的设施设备,为创新团队的科研工作提供实验支撑平台。

5.文化与管理制度平台。文化建设是一个团队的灵魂建设。团队创建过程中,因为成员之间的大的奋斗目标是统一的,所以成员之间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能够认同团队的管理制度。作为科研机构有着不同于其他机构的文化内涵和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些都是团队的文化管理支撑。实际工作中要把创新价值观作为团队建设的文化之魂,注重创新文化建设,把创新这一价值观融于整个工作之中,培养成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情感等,使之成为成员潜意识里的行为表达。创设自由、包容的学术研究氛围,形成能耐得住寂寞又能自主积极探究的科研风气,使学术研究与创新的氛围更加浓郁。团队建设中还要培养以人为本的团队人文素养,弘扬合作精神,培养树立团结合作、和谐共赢的团队意识,让成员们具有以世界水准看研究创新,以中西方竞争能力看技术创新,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看科技转化的大格局。

三、农业科研创新团队的管理和运作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科研机构因其自身的原因和特点,在创新团队的创建中,主要形成了三种管理和运作模式:部门运作模式、项目运作模式、部门+项目运作模式。每一种运作模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1.部门运作模式。就是以本单位的某一研究部门为主,有稳定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方式,有固定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基础,有项目、有人员、有技术支撑。研究行为模式简单,团队管理严格,内部整体性明显,职能化突出,对相关项目具有研究优势。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团队领导往往由部门领导担任,管理上容易形成命令式,而且民主性不明显,这些都会提高项目科研的风险。

2.项目运作模式。就是以科研项目组或者项目研究单位为主体而形成的一种科研运作模式。把研究项目作为连接的关键,成员间有共同的工作目标,可合作、可竞争,可以,可以互助互帮。成员间彼此高度信任,并能自觉工作,可以进行协商性工作又可以自主创新。这样容易打破部门界限,成员可以自由组合,人才优势明显。项目主持人可以成为团队的领导者,淡化了管理职能,使项目研究更为深入,成员之间也更容易形成共同意愿,更有利于项目的持续发展和创新研究。

3.部门+项目运作模式。这种运作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介于部门运作模式与项目运作模式之间的一种运作模式,它可以同时具有以上两种运作模式的管理优势,在研究工作中,易于接受外界的有利因素,管理过程中还可以借助部门职能的作用,使完成项目研究的成果优于以上两种运作模式。但这种运作模式因为管理的层次比较多,导致管理过程非常复杂而且多变。

参考文献:

篇6

生理需求方面高职院校图书馆员作为“人”的属性就决定了其生存必须要依赖于物质,因此我们可以将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生存需求概括为他们为了维持生命、过正常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员从事科技工作、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首先是基本薪酬,高职院校图书馆员无论是否进行科研工作,只有获得基本薪酬,才能保证基本的家庭生活。其次是其他物质待遇,这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员有别于其他工种的一个证明,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安心于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本职工作,也是进行科研的前提条件。再次就是工作条件,只有相应的工作条件得到保证才能使员工顺利进行工作。

安全需求方面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安全需求是主体出于对自身生命、事业、财产不受到威胁的一种需求,是人所追求的基本层次需求,也是根本层面上的需求。但不同群体的安全需求又因其自身的特征而呈现出差异。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安全需求是主体希望提高自身的安全性,主要集中在劳动安全、劳动合同、劳动保障和劳动权益维护等方面。首先是安全的环境,如水电安全等等,只有这些得到保证才能使员工安心进行工作,无后顾之忧。其次是职业的安全,任何一个职业都具有其特定的危险性,只有将相应的危险降到最低程度,才能使员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再次是福利,这是员工从事该职业获得的一种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特殊奖励。最后是工资的递增,这也是员工对未来的预期,确保员工生活水准的一个刚性需求。

社交需求方面交流是人类所有社会活动中极其普遍的基本活动,是人类社会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员而言,交流活动使主体能够获得一个适合他们进行科研的交流平台,他们的交流需求不仅仅停留在交流之于人类的普遍意义之上,而是因他们的工作内容———科研而被赋予了新的特征,通过交流使得他们有机会获得单位的重视与奖励,有机会获得同事的认同与肯定。首先是图书馆同事间的交流。科研来源于实践,并高于实践,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科研人员之间不断地进行专业沟通,才能明白目前实践工作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进行总结与提炼。其次是与馆外服务对象交流。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服务性部门,要想师生之所想、之所需,而这些必须和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沟通才能准确得知。与其他社会部门合作时,需要了解社会情况,这就必然要求产生沟通。在对馆外对象进行沟通交流之后才会对其需求了然于胸,才能进行针对性的研究进而提出相应的理论支撑。

尊重需求方面尊重需求主要由个体对自身的评价、外界对自身的评价和自身对外界的评价组成。而组成尊重的需求层次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员而言主要集中在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感、知识获取和成就感等方面,通过内外不断地评价获得一定范围内的认可和尊重。首先就自尊而言,高职院校图书馆员能进行科研活动本身就是自身科研能力的一种体现,在普通日常工作正常进行之下,从事理论或实践方面的科研已经比原来的工作更上了一个台阶,这样对自身的工作能力也会产生极大的自信。其次就他尊而言,高职院校整体科研水平还比较薄弱,而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科研更是滞后于整个学院的水平,因此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内进行相关的科研活动,必然会赢得图书馆内部员工的尊重,也会提升学院其他部门对图书馆科研的尊重。再次就尊重他人而言,科研活动不等于闭门造车,需要与他人合作,吸收大量的新鲜知识,这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科研团队比以往更加尊重他人。

自我实现方面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自我实现需求主要集中在展示并发挥自己的潜能,该层次依赖前4个层次,同时也制约前4个层次。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越是高层次的需求越具有个体的特性,由于个人不同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未来愿望,因此人们自我实现需求也不尽相同。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自我实现需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首先是挑战性工作与创造性工作方面。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在进行日常工作之余能进行相关科研工作,表明其对日常工作的不满足性,其有勇气接受挑战性任务,并能在日常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为理论性的知识,具有创造性工作能力。其次渴望在学院被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员通过科研可以完善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不仅自己的日常工作能顺利进行,而且通过科研活动能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前期准备。再次是工作成就。通过日常服务工作、科研工作及团队管理工作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是每个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终极目标,因此科研工作能更好地将自己总结的经验指导实践工作,更好地为他人服务,自己的科研业绩、职业生涯也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自己的人生理想、职业抱负才能朝着预期目标前进。

科研团队组建策略制定

按照需求层次理论的观点,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团队的组建中一定要充分了解高职图书馆员处在需求层次的哪个阶段,针对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的策略,力争满足图书馆员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做到图书馆发展与图书馆员发展的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应不断提升图书馆的地位,而不仅仅是将图书馆作为提供藏书与场所的部门。图书馆的发展应该作为学院战略发展的重要一环,让高职图书馆真正成为学院的三大支柱之一。

高职学院应该不断提升图书馆员的地位。学院不仅要在硬件上加大对图书馆的投资,更要从专业、年龄、职称等图书馆需要的角度引进人才,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学院的知识库,成为集服务与科研为一体的重要战略部门。

科学合理的薪酬对图书馆员现有薪酬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修正,按照不同的情况进行区分,并适度加入部分科研要求,对这部分要求给予详细的报酬标准。当然为了加大引导馆员进行科研的力度,可以提升科研奖励,如对组织科研团队、课题申报、论文撰写与发表等与科研相关的活动分配相应的奖励。

公平、公正的晋升制度可以尝试通过对部分职务或职称方面的馆员都配以相应的科研考核,并对晋升职务或职称的条件中加入部分科研能力要求。特别是在破格录用人才方面,尤其要重视在科研方面有特殊才能的馆员,如能申请省级以上课题、能在核心期刊上(如CSSCI、中文核心)发表专业论文、能以科技服务社会等等。

建立有特色的图书馆科研文化文化氛围的作用在于潜移默化、由内而外地塑造馆员的性格,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在图书馆内部形成一种以馆为家、馆荣我荣的氛围,使馆员在馆内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主人翁意识,从而积极推动图书馆科研的发展。

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一种重视员工、尊重知识、崇尚科研的和谐工作氛围,可以使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科研团队顺利组建,并在精神层面对图书馆员和团队成员进行激励。而这种和谐的工作氛围可以增强图书馆科研的向心力,可以强化图书馆员和团队成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因此一定要在高职图书馆内部创造出一种以人为本、以学习为己任、以科研为导向的和谐氛围,从而使图书馆员积极地提高自身科研能力,为学院的建设、为图书馆的建设而努力。

每个高职院校图书馆员都需要加强自身学习,将自己培养成学习型人才。在信息时代,各种新兴软件与硬件层出不穷,要使自己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自己能敏锐地发现科研的切入点。

每个高职院校图书馆员都必须提高自己参与图书馆事务的意识,全身心投入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设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提高工作热情,真正融入团队,主动为团队的发展、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孜孜以求。

篇7

摘 要:本文通过对项目教学法的介绍,结合“销售团队建设与管理”的课程特点和企业实际,设计项目,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采用不同于传统教学的评分标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论述了项目教学的注意事项,对项目教学法的推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课程;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37-02

传统的高等学校的教学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吸收前人优秀的文化成果,产生一定的理论上的判断,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开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大部分企业明白了人才强企的道理,已经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的需求也出现多元化的要求,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实践能力强和创新能力强的人成为企业需求的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当今大学培养人才的重大任务,探求各种启发式教学、问答式教学、项目推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成为高校教研教改的重要课题.

“项目驱动教学”可以培养毕业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差的问题,学生根据项目,深入企业,收集信息,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增强,老师整理学生的信息,这样教师的科研能力也得到提高,企业也通过项目驱动教学,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难题,这样企业的积极性也会加强.

1 项目教学法的综合介绍

1.1 “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项目教学法是基于项目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强调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全程跟进,解答学生的难题,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在项目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学习过程注重每一位学生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尤其是学生的创新型思维的锻炼,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的不是最终的成果,而是完成任务的过程.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习惯于一个完整的方式,所设置的“项目”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这就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较高的课程的整合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从而全程由浅入深,有表入里,一步一步深入,一步一步综合运用.

1.2 项目教学法的突出特征

1.2.1 源于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性.如我院地处湖南省衡阳市,正处在湘南经济圈的核心地区,可以针对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设计项目的选题.湘南有色金属深加工、装备制造,煤炭采掘,新型材料、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制造、医药等支柱产业产业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及市场的开发都需要团队的管理和培训.探讨职业教育如何改革才能更好的适应湘南产业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湖南凭借其较好的区域优势成为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十分理想的地区,湘南地区作为株三角与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通道,是湘南对接粤港澳地区的前沿阵地,教育强省的战略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的支持.建议我院树立与企业深度合作的理念,全方位的与湘南的支柱产业进行深度合作.以项目的形式加强沟通和联系.

1.2.2 项目设计的超前性.我院将定位于以交通运输为特色的工科院校,抓住湖南高铁的快速发展,以高铁为代表,一张湖南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目前,湖南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5167公里,排在全国第四,出省通道21个.同时越来越密集的航线和持续攀升的客流,让长沙成为雄踞中部的航空枢纽.截至去年11月底,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1664.4万人次,同比增长12.5%,稳居中部第一.

交通区位的凸显,释放了巨大的发展潜力.2009年底开通的武广高铁,让郴州这个过去远在湘南边陲的城市,几年间迅速发展成为湖南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桥头堡”.早在沪昆高铁湖南段通车前,不少长三角企业就已经“嗅”到了湖南的区位前景.衡阳南岳机场不仅是组成衡阳立体交通网络的关键部分,也是支撑衡阳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空中桥梁”.衡阳南岳机场将改变衡阳人民的出行习惯,也势必带来经商、公务活动方式和生活理念的改变.近年来,借衡阳南岳机场建设宣传衡阳旅游,已成衡阳对外营销的一种有力手段.这样就可以整合出很多项目,尤其是交通、铁路方面的项目,项目设计的超前性为项目的教学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1.2.3 综合性.项目的设计有一个阶段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有的项目可以贯穿专业的整个阶段,从大一开始就可以分阶段实施,如市场调研、生产认识等项目,大二的校企项目深度合作,最后到学生最后的创业阶段.结合项目的超前性,把项目深入到地方经济中去.

1.2.4 评价的特殊性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以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为依据,而项目教学法采取学生自评,小组评价,老师评价,企业评价等综合评价方法.销售管理,业绩为王,以项目最终的成果作为参考成绩.

2 在“销售团队建设与管理”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必要性

2.1 学情的需要

我院的学生大部分擅长于形象思维,胆子较大,喜欢与人交往,不喜欢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这些为项目教学的运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学生最终要从大学进入市场,学生能在学习阶段提前进入项目阶段,与企业建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亲身体验市场的变化,这些对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2.2 教学改革的需要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进行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一直是学校改革的突破口,而项目教学把课程知识点和企业的项目有机的结合起来,即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就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的项目成果接收市场的检验.

2.3 企业发展的需要

湘南经济圈支柱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知识经济大背景下,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更离不开区域高校高技能人才的支持,而湖南的职业教育与之衔接的紧密度有欠缺,还没有形成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产业链的发展,企业靠自己培养技术人员,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大部分在流水线上工作,没有真正进入技术领域.这就造成了职业教育与湘南支柱产业人力资源脱节.如何解决校企的深度合作问题,运用项目教学能找到这个切入点,利用项目充分与高校合作,利用高校的人才智力库,教学资源的设备库,图书资源的信息库为企业的科研服务.

3 “销售团队建设与管理”课程的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3.1 教学实践的实施步骤

3.1.1 项目的分阶段设计.根据“销售团队建设与管理”课程的特点,组建项目体系,包括销售团队的组建、销售团队的培训、销售团队的薪酬设计、销售团队的目标和计划、销售团队的激励、销售团队的市场开发、销售团队的业绩评估等内容.结合每一个分项目可以设计出许多让学生自己完成的模块,为项目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如销售团队的培训可以分讲师团的组建模块、培训内容的安排、培训效果的检验等不同的模块.通过模块的实施,对项目进行整合,寻找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3.1.2 具体项目的实施.承担销售团队的子项目培训,就应该深入企业,了解企业销售团队的具体组成情况和业绩表现,有针对性的设计培训的内容,实地调查企业销售的市场情况及竞争者的营销策略.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培训内容,通过对企业销售团队的模拟培训实践,不断修改培训内容,学习制作多媒体,利用现代化的培训手法为企业服务.

3.1.3 项目评价.项目评价重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看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看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能否深入企业,融入社会,主动做事.有学生自评、老师评、企业员工评等不同的评价方法,然后采用一定的权重,得出最后的分数.最后要形成项目报告.

3.1.4 项目成果的应用.当学生的项目成果得到企业和市场的认可后可以在企业试运行和给学生自己创业.销售的业绩不断的提升也能给学生带来实惠.

3.2 项目教学法实施注意事项

3.2.1 结合市场精选优秀项目,尽量能与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争取有偿服务.体现学生工作的价值.目前企业营销咨询师是市场需要量比较大的一个项目,只要真正能提升企业销售业绩的培训,薪酬制度的设计,市场的开发等项目,企业都愿意付费.

3.2.2 分组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基本情况,强弱搭配,男女搭配,最好能要企业的销售人员参与进来.这样能更好的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

3.2.3 培养师生的感情.在做项目的过程中,老师要有耐心回答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引导和激励小组长管理自己的团队和不断成长,各小组之间展开竞争和合作,解决学生在项目开发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3.2.4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行动,教师在辅导学生做项目的过程中积极与企业沟通和协调,与学生一起成长,创造好的业绩.

4 “销售团队建设与管理”课程的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成果在企业中的运用

“销售团队建设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当学生将各个子项目合并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体系的时候,它的商业价值就得到体现,企业借助学生的项目方案,销售业绩得到提升.学生也可以用自己的项目报告作为创业的起点,积极展开业务,不断开发市场,实现学习到就业创业的过渡.

总之: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企业输送合格、适用的人才,通过运用项目教学不断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找到学校、学生、企业的利益结合点.项目教学法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适用性很强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文军.销售团队管理[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邓作杰.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与研究[J].湖南工学院学报,2010(09).

〔3〕陈学林.项目教学法在C语言课程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05).

篇8

中图分类号:C9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2-135-02

当今社会被誉为传播社会,无论怎样,人们都无法避免传媒的视觉轰炸。可以说,自亚里士多德开始就出现的传播理论,在当代已经越发兴盛,其与时代科技发展的联系也前所未有地紧密。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兴旺的动力。而科技创新团队愈来愈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效的团队管理则是团队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而作为以传播过程模式、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效果研究为基本内容的传播理论对科技创新团队管理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现代传播学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一)美国政治学家和新闻作者w・李普曼和他的传播双重观

传播双重观包括“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就变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所谓“拟态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而“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二)H.D.拉斯韦尔的传播功能与传播过程理论

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对传播过程、结构以及功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一是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程中的诸要素;二是从外部功能上,概括了传播活动的社会作用。在该文中,拉斯韦尔明确提出了这就是著名的拉斯韦尔5W模式,这个模式简明而清晰,是传播过程模式中的经典。这一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这五种分析涵盖了传播研究的主要领域。同时拉斯韦尔还提出了大众传播的三种基本功能,并分析了其可能存在的负功能。这三种功能是:监视环境、协调社会以及文化传承。后来,查尔斯・赖特又从社会学角度,为其补充了“娱乐”功能。由此形成了传播学经典的大众传播四功能说,成为今天必须学习的传播学基本入门知识。

(三)施拉姆和他的《大众传播学》

威尔伯・施拉姆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被尊为“传播学之父”。施拉姆对传播学贡献在于他把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创立了大众传播学。施拉姆曾预言:传播学在不久的将来,会通过一个合并和重新确认的阶段。在那时,现在被称为新闻学、言语传播学、电影学、大众传播学和信息科学的大学机构将合并成被简单地称为“传播学”的更大机构。这种名称的改变意味着过去与传播相关的机构的区分将不再受到重视,这有利于围绕传播学的核心范式建立一种理性的统一体。

二、科技创新团队管理

实践表明,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努力的结果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科技创新团队能创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促进了工作协同,减少了内耗,也更加强了团队成员间的沟通交流。从管理者的角度讲,首先,团队能使管理者脱身去做更多的战略规划,能让管理者把精力转而集中在诸如长期发展规划这一重大问题上来。再次,团队可以最大化创新能力,身处团队中的员工被赋予了更大的自主性和更多的参与性,与团队的领导者―起决定本团队目标;同时他们还可决定如何来完成目标。最后,团队文化氛围使组织能更好地应付外部环境的压力和变化,提高组织生存能力。但是,通过分析,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目标不一致

每一个体都有个人的目标,而组织本身也有它的发展目标,只有在彼此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团队合作和士气才能达到最佳状态。但团队成员参与决策和执行目标时,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成员价值观和个人利益角度的不同,让目标支离破碎,最后丧失功能。值得深思的是,实际上很多科技创新团队内部目标不能达成共识的原因不是由于彼此目标真的不一致,而是缺乏一种有效的沟通机制。

(二)成员依赖性强

篇9

0 引言

高校科研团队是以科研项目为牵引,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相互承担责任的、以高校科研人员为主组成的群体。[1]高校科研团队的形成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共享和应用,提升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也是促进高校科研团队成员的个人成长。

张喜爱[2]利用层次分析法(AHP)从队伍建设、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制度建设、平台建设五个层面构建了科研团队的评价指标体系。李孝明等[3]从团队产出、团队行为、团队能力三个基本维度的基础上扩展出六个评价主因素层,在此基础上扩展评价体系。刘惠群[4]对团队绩效从科研成果数量、科研成果质量、科研团队协作三方面考察。刘书雷等[5]在分析高校团队科技创新能力的要素构成、结构特征的基础上从人员队伍、条件基础、文化环境、科技投入、科技产出五方面定义评价模型。通过战略地图,保证团队绩效考评体系始终与学校的科技发展战略相一致,促使团队的科研工作始终围绕着学校的总体目标来进行。

1 平衡计分卡和战略地图

平衡计分卡是由美国学者罗伯特·卡普兰与戴维·诺顿提出一种适用于团队的绩效考核方法。平衡计分卡(BSC)通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及学习与发展四个方面指标之间的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实现绩效考核—绩效改进及战略实施—战略修正的战略目标过程。[6]战略地图(Strategy Map)是以平衡计分卡四个层面相互关系为内核,通过因果关系链条串联起来,并以图的形式告诉管理者: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文化(学习与成长层面)可以用来构建企业运作系统(内部流程层面),进而给需求者带来特殊的价值(客户层面),实现更高的财务价值(财务层面),从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7]近年来,国内关于战略地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企业的绩效管理上,而较少研究关注科研团队绩效评价。

2 科研团队战略地图分析

围绕科研团队确定的战略目标,繁荣科学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科研团队战略地图,如图1所示。高校科研团队的战略目标是推动科学研究发展。围绕战略目标,高校科研团队战略地图分为三个层面:学习与成长层面、内部运营层面和客户层面。

2.1 学习与成长层面

学习与成长层面是所有战略的基础,从计划、决策到实施的任何企业过程行为都源于人,在学习与成长层面取得的成果将有助于其他三个层面的战略目标实现和业绩提高。[8]高校科研团队战略地图中学习与成长层面关注的是科研团队成员。团队成员的科研水平的提高是团队发展的根本。团队管理人员水平直接影响团队成员科研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团队成员间的交流和沟通中,逐渐形成的团队精神将分散科研力量整合成一支高凝聚力整体,发挥团队的整体效能。

提升成员科研能力:团队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科研能力提升是打造团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团队成员科研能力是从实际科研工作中不断积累中得到,在团队内部的学术交流和沟通中,学术思想相互影响而产生。通过团队成员在高水平学术研究机构里进修、深造或直接聘请跨校、跨学科的高水平科研人才,都是提高团队整体科研水平的有效措施。

提升团队管理水平:团队管理是根据当前的团队研究方向,结合团队自身的情况,对团队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保证团队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团队管理者需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激发团队成员的科研潜力,提高团队科研工作效率,更好地实现团队与个人的科研目标。团队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团队的效益和竞争力。

培养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在团队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逐步形成的组织资本。团队精神强的团队中,团队成员忠诚度高、幸福感强,团员共为一体,相互协同工作并充分共享知识。团队精神直接关系到成团队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民主的学术氛围。

2.2 内部运营层面

内部运营层面是指直接影响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流程并为绩效管理找到监控点。

团队科研工作:学科团队建设的核心是团队的科研工作。有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学术带头人根据当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确立研究方向和发展战略,结合本团队的科研水平,整合团队资源,组织开展重大、重点科研课题的研究,组织完成学术成果的撰写,积极产出标志性成果和代表性成果。

人才队伍建设:队伍建设是团队建设的核心任务。在科研团队建设中,学术带头人是团队科研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肩负着凝练方向、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和促进科研工作发展等重要任务。[9]团队为青年骨干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并吸引高水平的科研人才进入团队。鼓励和支持跨学科、跨学校人才加入团队,使成员学科结构形成合理化。

开展学术交流:团队成员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及时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学术前沿。与外部的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团队成员之间通过团队工作会议等方式,相互交流、共享知识。团队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建立网站等方式,宣传团队的研究成果,提高学术带头人及优秀骨干教师在本领域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团队运营管理:定期召开团队学术工作会议,及时了解团队成员在项目承担过程中的工作的进度和存在的问题。科研团队管理部门需要建立科研项目管理、设备管理、经费管理、人才管理等相关管理制度,同时承担好各方的协调与沟通的相关工作,确保为科研团队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撑环境。[10]

篇1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建设创新型社会,越来越重视国家科研能力的提升,而作为主要创新平台和科研基地的高等院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国家的创新水平、甚至是综合实力。而一个高校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则要受到高校科研团队的影响,因此不少高校纷纷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很多优秀的科研团队更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果,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来贡献。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科研团队的绩效还不令人满意,如何充分发挥团队所有成员的作用,促进高校科研团队的快速发展已逐渐成为科研团队建设的重中之重。

1高校科研团队的定义

“团队”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质量管理小组”管理风行后才逐步建立起来的,而关于“团队”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乔恩•R•卡曾巴赫把团队定义为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高校科研团队也是就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团队,它是指在高等学校中由有着共同的愿景、技能互补、围绕着共同的科研目标和任务并且拥有团队精神的相互协作的科研人员组成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群体。一般来说,科研团队的组建是学校为了培育和发展科学研究领域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吸引人才、凝聚人才,以培养高校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培养科研工作的核心竞争能力为最终目的的。

2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

2.1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

一般来说,高校科研团队都是以重点实验室或者研究中心为依托的,例如湖南大学的汽车整车技术研究团队就是以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的。

2.2研究方向多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由于受到自身科研基础和科研条件的限制,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主要集中在生物、化学、物理等基础和应用基础领域。

2.3高校科研团队成员之间比较熟悉

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一般是由本校内的科研人员组成的,他们或者本来就属于同—个领域并且已经使用共同的研究方法,或者彼此之间早已比较熟悉,因而能使高校科研团队尽快地对科研目标或共同方法等达成共识,使科研团队缩短成员之间的磨合期,从而能迅速地出成果、创佳绩。

2.4高校科研团队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

一般来说高校科研团队都是以国内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为带头人或者骨干,并且有3-5名核心成员,他们有着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使得科研团队成员间能够优势互补,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

3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管理

一个好的绩效管理体系对于提升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水平和科研能力至关重要,也是团队健康良好运行必不可少的部分。建立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体系,其目的是通过对科研团队进行绩效指导、考核、奖励和发展等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团队的绩效管理水平,从而提高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设定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计划、记录团队成员的绩效表现、绩效考评、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及合理运用等内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四个部分。

3.1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就是设定科研团队的目标和工作计划,通过目标设计来界定科研绩效,对于高校科研团队来说的话绩效计划的设计可以是一个全员参与和讨论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将每一个科研人员的个人目标和科研团队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明确科研团队的总体目标,并把科研团队的目标进行分解,分解到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实际工作和研究中,并由全体科研团队成员进行相互的敦促。

3.2绩效计划的实施

高校科研团队在制定绩效计划以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要对绩效计划进行实施,科研团队的绩效计划其实质就是科研计划,如何制定和实施科研计划这是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的基础,高校科研团队可以根据团队的实际情况,承担的各类资助项目等进行设计,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科研计划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应该随着科研工作的开展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变更,以使绩效计划能够趋于完善。

3.3绩效考核

(1)明确考核主体和客体。在这里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在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考核时,仅仅是对团队中的单个成员进行考核而忽视了团队总体层面的考核,或者仅仅重视团队的绩效而忽视团队成员中成员间的差别。因此高校科研团队在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科研团队的整体绩效,又要考虑作为个体的团队成员的绩效。

(2)明确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考核的依据。要明确科研团队绩效考核的依据最重要的就是要制定科研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要力求全面、量化、操作性强。笔者在阅读相关文献和实际工作高校科技工作中发现,要对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进行考核,其中有五大重要指标必须进行考核,它们分别是:队伍建设、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制度建设和平台建设五个方面。高校科研团队可以从这五个方面来设计相应的考核指标来对科研团队和个人进行绩效考核。

(4)确定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考核时间。一般来说,对于高校科研团队进行考核应该以科研团队的科研项目周期为基础,根据科研团队的科研项目周期来确定考核时间,也就是每完成一个科研阶段进行一次考核。当然在这其中,也可以进行月度或者季度考核,记录科研团队和团队成员进行考核的所有信息,在过程中进行全程的监控与考核,从而提高科研效率。

3.4绩效反馈

绩效考核完成以后并不代表绩效管理的终结,它还必须对团队成员绩效情况、考核结果反馈改科研团队成员,使得被考核者认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加强与改进的地方,并重新制定自己的发展与科研规划,从而提高团队成员的科研效率。

一般来说绩效反馈有助于被考核者提高工作技能和改进工作绩效,也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完成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以后,绩效管理工作也还需要继续,因为这个时候绩效管理并没有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运用,考核好的成员与考核不好的成员如果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话,那么整个绩效考核都是失败的,因此这个时候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工作是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合理应用。

一方面要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制定合理的奖惩方案,使得绩效考核的结果能够得到强化的作用,奖励考核成绩好的团队成员,处罚考核成绩差的成员;另一方面要根据考核的结果重新制定科研团队成员的发展计划和科研计划,甚至可以重新考虑科研团队成员的人选。

总之,高校科研团队对于提升高校的科研能力和综合实力意义重大,但是高校科研团队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我们在高校科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时不能全盘的运用与企业中对工作团队进行绩效管理的办法,在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时应该更加注重团队所有成员的参与,注重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科研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尚水利.团队精神[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2]尼基•海斯.成功的团队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篇11

高职教育由于起步时间相对较晚,许多学校建设的科研团队管理机制与制度尚不完善,比如说:科研团队的成员待遇,科研成果申报以及专利保护、科研人员的分工与责任以及最终的绩效评价等都缺乏系统有效的工作机制引导,从而导致科团队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不能形成凝聚力,个人的工作成果也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严重打击了团队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工作成效无法提升,更不能体现科研团队真正的实力,进而影响科研团队创新水平的提升。

(二)科研团队的领导方式不科学

高职院校科研团队负责人是整个团队的核心人物,其科研能力以及领导方式将影响到整个团队创新水平的高与低。科研团队负责人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能够从全局出发制定科研发展的战略计划,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科研成果的创新水平,提升团队的竞争力。但是在实际科研工作中,科研负责人领导的方式不科学,科研能力不高,有些院校甚至没有专业团队负责人,而是让本校科研较丰富的教师担任科研团队负责人的角色,这些教师的学术造诣、经验以及管理能力与普通高校的专家学者存在一些差距。由于团队负责人能力不足,在团队领导中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影响团队创新能力的提升。首先,团队负责人会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争取课题等一些外在条件上,对内部管理不够重视,更没有关注团队内部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提升;其次,在团队领导中,无法摆脱传统领导观念,在团队领导中采取集权管理方式,导致团队缺乏民主与自由,创新活力也就此敏灭;再次,团队负责人能力有限,不能形成团队凝聚力与团队协调力,一旦团队负责人不在岗位上就有可能出现管理混乱的状态。另外,由于团队负责人自身的科研能力以及管理水平不足,不能从全局出发制定科学的战略目标,导致高职院校的科研团队无法从整体上提高创新能力。

(三)科研团队合作水平不高

科研团队成员之间必须经过长期的交流合作,才能形成默契,并且还要保证团队机构合理,比如说: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但是在实际情况中,高职院校的科研团队成立往往针对某个申报课题临时组建的,团队成员没有足够的交流沟通时间,甚至有些团队存在科研人员搭配不合理的情况,这直接决定科研团队合作力不强,给科研团队研究造成很大的负担,很难有多余的精力去进行创新,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创新能力。

二、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提升措施

(一)健全科研管理体制,完善考核制度

加强科研管理体制与考核制度建设,能充分提升科研团队的积极主动性,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健全以创新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摆脱传统中以论文与专注为科研评价方式,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基础制定科学科研考核方式,引导科研团队围绕企业与社会需要为中心开展技术科研创新,从而提升科研团队科研创新工作实效;其次,完善科研绩效考评机制,要授予科研团队负责人更多的管理权以及自主决策权,调整评价工作周期,简化其流程与环节,实施考核的内容要把团队的绩效考核成与个人考评成绩直接挂钩并要坚持以个人科研成果为导向。为科研团队营造活跃的管理环境,促使科研团队成员积极进行科研创新工作;最后,健全与完善人才竞争机制。根据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及成员的个人表现,对科研团队的岗位进行灵活调整,积极吸收科研人才同时淘汰不合格的人员,从而优化科研团队结构,提升科研团队的创新与进取的意识。另外,要制定团队领导选拔制度,团队负责人的能力决定了团队科研创新能力,团队负责人的选拔也非常重要,因此,应该制度科学的团队领导选拔机制,选拔出更具有能力的团队负责人,更好的协调团队各项事务,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