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叛逆学生教育方法

叛逆学生教育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5 09:22: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叛逆学生教育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叛逆学生教育方法

篇1

2 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内心世界叛逆起来。据统计数字表明,目前的离婚率将近22%,父母把子女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冷漠、叛逆等变态心理,其中叛逆现象尤为严重。

3 身心成长的失衡。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特别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但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特强。就拿我们这届马上毕业的孩子们来说,他们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我们把他们当成小孩子,在校园里表现出来的就是哪个老师的话他都不愿意听,班主任也不例外。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我们的学生出现许多困惑和不安,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4 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我们有许多学生喜好攀比,穿名牌、吃洋餐等一系列自认为时尚的活动他都愿意参加,当他们的意愿未达成时,他们立马会变得消极、叛逆起来。

二、应对小学生心理叛逆现象的主要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我认为消除学生叛逆现象可采取以下方法

1 沟通与交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在广阔的社会中,正确认识到自身成长的过渡期,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拯救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通过真心的沟通与交流来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2 相互理解,共建和谐、平等关系。从这个观点出发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同时要求家长和教师也要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我们的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我们的学生要是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

篇2

青少年青春期是叛逆心理的多发季节,是孩子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依赖性和独立织在一起,一方面他们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时如对孩子的教育不当,往往会导致其逆反心理和行为,不接受教育者的正确教育,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利。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就需要针对特殊时期的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对其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顺利走过“叛逆期”。

一、小学教育中叛逆的含义

1、叛逆。对于“叛逆”的定义,教育学、心理学不同的学科词典、文献都给出了各自的定义,笔者摘录了对“叛逆”的解释如下几种:

所谓“叛逆”,顾名思义,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反,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叛逆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心理学认为,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希望通过自己的“标新立异”甚至是“唱反调”,来引起别人注意。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2、青少年的叛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里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映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

3、小学教育中的叛逆。小学班主任或者其他教育工作者在管理小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就会产生与老师对抗的行为,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这些行为愈演愈烈,产生逆反的心理,这些现象就是小学教育中所涉及的叛逆。

二、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1、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的表现。第一,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班主任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第二,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做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儿义气等不良行为倾向却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务、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第三,认为自己“长大了”。这一时期孩子反对成人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儿”来看待,要求以成人的身份出现。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不大愿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决定;一旦决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更不想和老师沟通等。

2、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产生的原因。第一,自身生理和心理原因。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他们正由儿童迈进少年的行列,这是极为特殊的时期。调查显示,自升入高年级以来,将近38%的学生在生理上有变化,开始出现第二性征。比生理发育更为显著的是心理,将近有75%的学生有了成人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第二,家庭教育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它是人一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不同心理品质和个性的孩子。家长适当的教育方法,往往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学生又找不到适当的排解途径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指导、规劝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第三,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学校是学生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有些老师不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探索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方法,填“鸭”式、牧“羊”式,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僵化老化,枯燥乏味,学生很可能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叛逆;也有些老师因为个人的好恶,不能一视同仁;对学生评价不客观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班主任对学生叛逆行为的教育策略

1、班主任对叛逆行为形成正确认识。第一,正确看待,走出认识的误区。班主任对学生叛逆行为的认识的转变必将带动态度和处理方法的转变,这些都将为正确引导、转化孩子的叛逆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正确调节班主任对学生叛逆现象的偏见。其实,叛逆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应,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都可能产生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小学高年级学生产生、形成叛逆心理的这一时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心理断乳期”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当老师的要珍视学生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篇3

一、“叛逆期”的基本含义

“叛逆期”又称为危险期和反抗期,它一般出现在学生14~17岁之间,主要指基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一些转变,学生出现一些逆反心理和叛逆行为的特殊时期。“叛逆期”的内涵与“青春期”具有较大区别,它不仅包括学生逆反心理和叛逆行为的基本现象,还包括这些行为引起的涉及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一系列教育问题。“叛逆期”的基本现象一般要等到初一年级考试后升入初二时才明显暴露出来,故也被称为“初二现象”。

二、“叛逆期”的基本表现特征

1.“双差学生”比例增大

以前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较为不错的一些学生,由于不适应初中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学习态度和积极性表现落后,跟不上教学进度,引起学习成绩逐渐下降以及出现一些突出的偏激和叛逆行为。

2.“逆反心理”表现突出

随着学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逐渐变化,一些学生出现了自我封闭的现象,与成人缺乏沟通,不接受成人的教诲,从而出现情绪低落和行动偏激的行为,厌学心理和逆反心理表现突出。

3.“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青春期的学生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分化的不良结果引起学生趋向两极化,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优劣表现明显,差别较为突出。

4.“双育失效”现象凸显

“叛逆期”学生的行为表现无疑给家庭和社会教育加大了难度。目前,学校对于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培养仍缺乏切实有效的方法,而产生严重的“双育失效”的基本现象。

三、加强叛逆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具体对策

1.改革现行的教育模式

叛逆期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叛逆行为表现突出,要进一步化解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必须加强现行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主要是合理编排教学课程形式,准确把握课程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的“接洽点”,科学拆解叛逆行为和课程设置的“重叠期”。具体操作方法为:在课程横向结构上,适当减少主干课程的科数,在课程纵向结构上,合理降低课程内容和知识的难度,并适当减慢教学课程的教学进度,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能确保学生跟得上教学课程的学习进度。此项措施能有效减少“双差学生”的比例和降低“两极分化”的程度。

2.科学测试和有效引导

教师应通过问卷调查和测试量表等形式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查找普遍存在问题的缘由。测试量表主要是心理专家出具的针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量表,尽量不使用自行设计的心理调查表。由于学生们在回答调查表问题时往往是无意识地接受某种暗示,量表设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现实性,否则会获得错误的数据和信息。所获得的测试数据往往作为一项参考,数据信息并不完全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现实情况,因为学生具有行为主体自,数据信息具有过于固化的特征,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仔细分析测试调查的存在问题,并依据具体情况分别进行团体辅导和个案教育等,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调整现行的考试形式

进一步化解和消除叛逆期学生的基本表现,需要对现行的考试形式进行有效调整,重点是减少考试的课程科目。根据考试效能可将考试分为两类:(1)“真知考试”,主要是考试成绩能切实反映出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像数、理、化等课程考试等;(2)“虚模考试”,主要是考试成绩不能如实反映学生的具体情况,像德育课、心理课等,考试分数未必如实反映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态的良好状态。因此,应适当降低“虚模考试”科目,确保学生集中精力应对“真知考试”,考试应该采取“达标考试”的基本命题形式,考试结果和成绩统一不排名和不公开,较好地保护学生的隐私权,确保降低学生的叛逆心理和行为。

4.采取“自主、自助”的心理教育方式

“自主”主要指对自己对心理健康自主、全面负责;“自助”主要指自己亲自动手服务于自己的心理健康行为。采取这种教育方式关键在于学生对于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困惑自己最熟知,因此,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自主意愿和自由行为的原则。由于现在叛逆期的学生多为“90后”和“零零后”,这个群体主张个性独立和自主,他们往往不喜欢将心理困惑和困难讲述给老师和家长,而是自己探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由于职称、编制和待遇等诸多问题未得到切实解决,引起心理健康教师专业难以发展,致使教师队伍缺乏足够的稳定性。通过一定形式使学生掌握“自主、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能有效调整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滞后的窘境。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含若干组成部分和可操作部分,应依据内容相应开展实际的专题活动,加强各方面综合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促进感性思考和理性思考的有效结合,使叛逆期学生达到心理和情感上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252-01

参加工作至今,我都担任小学高年段的班主任,小学生到了五、六年级,就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他们的性格容易出现叛逆。叛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就“家长和老师如何正确对待处于叛逆期的孩子”这一主题谈一下我的看法和做法。

一、探究学生叛逆的原因

孩子在小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迁就等错误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孩子造成任性的心理。此外,部分父母常常采取指责、暴力等手段,以及用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较等,严重侵犯了孩子的尊严。对尊严的伤害必然导致怨恨和愤怒情绪的产生,小学生长期积累的怨恨和愤怒如果不能通过正面对抗等方式及时疏导或释放,就会形成逆反心理。许多学生因为做错事情受到老师不公平的对待,也会导致他们产生叛逆行为。

二、探究正确对待学生叛逆的方法

有位专家这样评论道:“对于‘逆反期’孩子的心理加以正确引导,将使他们一生受益,但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和成长行为。”可见,当孩子产生叛逆行为时,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采用怎样的疏导方式,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段来化解孩子的叛逆情绪,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下我的做法。

1、家长要努力处理好亲子关系

亲子之间保持亲密的关系,是胜过许多教育的。就如当一个您所亲近或崇敬的人,他表扬您时您会欣喜不已,他批评您时您会格外愧疚。因此,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1)尊重孩子,不和别人盲目比较

父母拿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家的孩子优点比较时,往往只注意自己希望看到的一面,没看到别家孩子另外一面,更没有把自己和别家的父母比较,没有想过别的父母是怎么培养孩子的?自己的方式是否让孩子心服口服?有哪些不足?怎么改进?这样比较也是很不公平的,孩子无从选择,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恐怕不愿意选择这样的父母,而去选择别家看似“完美”的父母。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要老是拿孩子与别人盲目进行比较。

(2)敢于承认和改正不足

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对时,就应坦率地向孩子道歉。承认自己的失误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形象,相反会让孩子觉得您很有勇气,从而大大提高您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促使孩子更愿意和您交流沟通,使你们的关系越来越亲近,力助逆反情绪化解,再犟的孩子也会向你敞开内心世界。

2、老师应该如何与叛逆孩子相处呢?以下几点也许能帮助老师化解学生的叛逆。

(1)心平气和跟孩子沟通,少用命令式、归劝式的口吻

到了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都逐渐成熟了,再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会使他们感到自尊心的受挫,因此老师需要改变这种方式。教师应该多与学生沟通,避免用命令式、归劝式的口吻,了解学生的情绪特征,发现他们有问题时,要以朋友的身份帮忙,理解他们的感受。教师要给孩子发泄情绪时间,有些事情事后处理会比事发当时效果好,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2)少批评,多鼓励叛逆的孩子

老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叛逆的孩子,哪怕他有一丁点的进步,老师也要看在眼里,并要夸大地来欣赏,坚持鼓励,避免讽刺和斥责,因为叛逆的孩子肯定受到过很多斥责,他们对斥责早已学会了反击,哪怕你再有道理。因此,无论你多生气,都要控制好情绪,别想用你的气势压倒学生,那会使学生口服心不服,还可能在学生心里埋下了一座“火山”。

(3)用师爱去感动叛逆的孩子

叛逆的学生很少因为老师言辞激烈而愧疚落泪,而老师肺腑之言,在生活上真诚关心叛逆的孩子,让他感受到你的爱,他就会因感动而改变。

篇5

很多高中体育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学生故意和老师对着干,你要求他运动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他却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犯了错误不但不接受批评,反而会讲出许多歪理狡辩……事实上,这些现象都是学生的叛逆心理在作怪。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如果教育手段不当,就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下面,我就谈一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高中学生的叛逆心理。

一、高中生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1.学生自身原因

(1)高中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很多学生都以成人自居,于是特别容易产生急躁、冲动或者冷漠、孤独等情绪,而这些恰恰与体育教学的开放性、活跃性不吻合,就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叛逆心理[1]。

(2)有一些学生受到本身身体条件、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限制,很难完成体育课的要求和标准,由自卑逐渐成为厌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叛逆心理。

(3)有一些学生认为文化课才是自己上学的主要任务,因此对体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动力。

2.教师的原因

从教师的角度来分析,造成学生叛逆心理的因素有以下几点:①部分体育教师业务水平较低,理论知识不扎实,又缺乏教学技巧,这样在教学中就会出现教学失误,如示范动作错误、教学手段生硬等,这样就很难让学生信服。②体育教师对学生关心不够,不能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是对学生一味地批评指责,甚至还出现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情况。③体育教师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对教育教学不能深入研究,教学方式老化,这就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的期望和要求。除此之外,课堂结构的单调、教学方式的单一以及教学设备的落后等,都会使学生觉得体育课枯燥乏味,不愿意上体育课,形成对体育课的叛逆心理。

二、如何充分利用高中生的叛逆心理

1.激将法,激起学生的好胜心

所谓激将法,就是使用具有刺激性的话语或者与本意相反的话语去鼓动对方做事情。具有叛逆心理的学生,一般情况下自尊心都特别强,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刺激到他的心理,激发起他不服输的情绪,往往可以收到超乎想象的效果。有一次我在教高二水平五“篮球”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们讲解了篮球运球的基本技术和投篮的几种方法,可是班级内的部分学生就显现出了不耐烦的样子,甚至还有的学生嘀嘀咕咕地发牢骚。鉴于这种情况,我马上停止了讲解,问大家:“你们熟悉《灌篮高手》吗?”同学们一听立刻兴奋起来,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看到学生的情绪高涨,我接着说:“你们的灌篮技术如何呢?敢不敢和老师比试一下?”“敢!”这样,学生们立刻组成了挑战小组,我就和他们比起了投篮。结果学生大败,这时,我再和他们讲运球的基本技术和投篮方法,课堂效果非常好。

2.挫败教育,让学生从自负到自强

很多具有叛逆心理的学生都特别自负,这样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也特别突出,他们能够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可是总抱着一种不屑的态度,这样就会影响到班级整体的学习态度,对他个人的成长也极为不利。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对这部分学生可以想法让他们感受一下挫败,这样才能使他们由自负变得脚踏实地,从而健康成长[2]。我在教高一年级时,有一个学生就特别突出,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身体素质也相当不错,因此他总觉得自己就是天之骄子,体育课也是喜欢上就上,不喜欢就干脆旷课,体育成绩逐渐下滑。面对这种情况,我觉得要好好压制一下他的傲气。在一次体育课上,我组织学生们进行了一次校外越野比赛,并承诺学生,越野赛的前五名将会得到奖励——老师亲自下厨聚餐。学生们一听情绪高昂,这个学生也是跃跃欲试,一副势在必得的样子。比赛结果,这个学生只排在了班级的中等水平。这次挫败,让这位学生清醒地认识了自己,从此上课就特别认真了。实践证明,合理利用学生的叛逆心理,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从心理发育的角度来说,叛逆心理是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叛逆的孩子都有些共同的特点,他们小时侯就不是很听话,不知为什么性情变得非常暴躁、叛逆,动不动就发脾气。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去理解孩子的心理,能够真正地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缓解师生之间的冲突,逆反心理才能得以改善。

二、避免冲突,保护其自尊心

对于叛逆性重的学生,教师心里不要存有偏见。有些教师有一种心理的固定模式,为了维护师道尊严,把学生的每次争论都当作一次战斗,非要分出胜负高下不可。这种不尊重学生人格、伤害学生自尊的做法,不仅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有时甚至助长学生的错误发展。教师应用炽热的爱去点燃他们心灵中的三把火――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其中自尊心是最重要的,是学生进步的基础。父母对子女是一视同仁的,不会因子女的美丑而存在偏袒与私心。同样,班主任也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以学生成绩、品德优劣而另眼相待,相反的,我们要对所有的学生倾注全部的爱。

三、耐心疏导,抓住转化契机

抗拒和好争辩虽然比较令人烦恼,但他们都来自于学生对自主的渴望,这些都很正常。步入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成人化的逻辑思考能力,遇到不同观点就可能与老师开展“舌战”。其实,他们的某些叛逆行为仅仅是为了向世界显示他们的独立性,仅仅是因为其理论能力的提高。对这类学生,疏导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教师可以广开言路,让学生讲真话,把各种思想意见讲出来,然后选准一个突破口,抓住这个教育契机,让学生走出叛逆的阴影。

四、适时约束,提高自控能力

强行压制学生的叛逆性,有害身心健康,相反,极端放纵,不加约束更是后患无穷。如何约束呢?还应双管齐下,既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又要加强班集体的监管力度。要让学生们明辨是非,帮助学生分清“自尊心”与“虚荣心”、“自豪”与“高傲”、“羡慕”与“嫉妒”、“竞争”与“攀比”、“个性”与“怪异”等不同心理品质的是非界限,增强他们的自制力,提高他们的“免疫力”,让他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五、家校合力,共同消除叛逆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58-01

叛逆是一种心理现象,叛逆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它存在明显的年龄特征,青少年较突出。叛逆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影响,重者导致过激行为,严重影响个人成长。因此研究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转化策略,是教育工作者着重研究的课题。

一、初中叛逆学生的形成原因分析

1、初中生叛逆是人性的本质使然

初中时期是一个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开始主动承担责任、逐渐建立自己的个性,成就一个完整的自我过程。初中生的大脑结构和机能趋于成熟,思维方式超越童年期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发展,逐渐形成孩子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初中生出现叛逆是普遍现象。

2、初中生叛逆是心理上不成熟的表现

青少年在心理上的成熟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在心理的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不足,孩子的认知容易动摇。思维有独立性、批判性,由于认知事物和问题不全面客观而出现偏激、片面、固执甚至极端化,把家长、教师的劝说、提醒和督促看成是不理解、不尊重的管教与约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作出违背施教者初衷的行为。

3、初中生的叛逆与家庭的不良影响有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家庭中的不良因素有: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命令式的说教、无休止的唠叨以及在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等,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渐渐地孩子的心理就有抵触,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4、学校教育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是逆反心理产生的主导外因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由专职的教育者对学生施行的双边活动。对学生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起主导作用。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就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5、大众传播与社会文化对初中生的影响

以电视、网络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注重大众化、新奇性,不可避免地存在对青少年起负面作用的不良影响,并辐射着青少年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二、初中叛逆生的转化策略

1、投其所好,对症下药

对于“逆反”学生,教师应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对于缺乏经验而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要联系他们的实际,运用生动事例,讲道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形成正确观念;对于教师因处理问题不公,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承认自己的错误,改进方法,以行动取信学生,赢得他们的信任;对于因教师要求过高,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摒弃强制手段,更不能求全责备,应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要求。笔者教过一名学生,入学成绩为班级前茅,体育成绩突出,但逆反心理强,热衷踢足球,课堂上看一些关于足球信息的杂志,成绩直线下降。一次老师在课堂上批评了他,从此上课就更加不认真了。老师通过了解得知,该生“吃软不吃硬”,此后,老师从他的喜好出发,和他一起讨论“足球”,收集足球名星照片送给他,不时地渗透一些道理,对其思想、心理疏导,渐渐地,他上课认真,思维活跃,成绩稳步上升。因此,要消除逆反心理,最关键的一条是教师要找到学生叛逆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2、用关爱和宽容的力量感化叛逆学生的心灵

(1)关爱的力量

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同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共振”效应。反之,会出现思维盲点,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其效能。因此,要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心理上的认同,教师必须对学生倾注爱心,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体贴关爱学生,以赢得学生的爱戴。笔者遇到这样一个案例:一名男生,一直以来沉默寡言,成绩较差,性格孤僻。经调查,该男生自幼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很少见到父亲,更不用说得到父爱。因而他腼腆、柔弱,缺少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心眼小,最怕别人误解,从而把自己孤立起来。了解情况后,老师和同学主动与其交流,将他纳入集体活动中,从学习、生活上关心、帮助他。渐渐地,该生成绩稳步上升。

(2)宽容的力量

对学生一味指责,或过多采取冷处理的态度,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助长他们的叛逆思想,进而使师生间形成敌对态势。教师不妨一改往日的严苛态度,用宽容的心去接纳学生的错误,选择时机有针对性教育,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用耐心和坚持赢得学生信任

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会倾听,才能了解学生,对症下药。当学生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应做出积极的反应,让学生心情愉快,充满成就感,有利于双方的情感交流。对于学生的偏激行为,教师要耐心疏导,不随意指责。当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往往来势凶猛,公开抗拒,教师不要“关、卡、压”,先“冷处理”,摸清情况,了解原因,然后心平气和地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耐心和坚持赢得学生信任,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初中叛逆学生的转化,要针对其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做到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前提下,对症下药,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其为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047-02

我所在的中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多,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学校共有529名留守儿童,其中有314人为双亲留守儿童,约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9.36%。由于种种原因,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厌学、早恋、叛逆等,其中叛逆是他们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不与父母生活,他们没有安全感,对身边的一切充满怀疑,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个世界,当他们内心感到压抑而又无法宣泄时,就常常以负面的方式来表达,容易对学校的老师、身边的监护人、亲戚朋友的管教和批评采取过激行为,主要表现为:不听老师、监护人的话,对老师、监护人不礼貌,甚至对老师、监护人搞恶作剧等。留守儿童的叛逆心理实际上就是一种负面情绪,是他们一种无奈的反抗。留守儿童的叛逆行为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课题组对学校留守儿童的叛逆行为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研究时,我查阅了各类文献资料,又借鉴了同行们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了一点教育转化留守儿童的叛逆行为的经验,下面结合案例予以论述。

一、深入学生中调查,了解造成个案叛逆的各种原因

通过深入调查、了解,我发现造成留守儿童叛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缺少父母的关爱、学校教育不到位等。我带的班级中就有一名叫谢岗(化名)的学生,逆反心理很强,上课时,老师要求他专心听课,他偏偏就不听,还故意讲话,骚扰影响周围的同学听课,甚至影响到教师上课;教师布置作业他不做、不交;值日任务故意不完成;午、晚休弄出噪音,严重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正常休息;在校外买香烟回到学校,偷偷地在卫生间、宿舍里抽,甚至还发给其他同学抽;教师多次批评教育都没起作用,甚至顶撞教师、和教师对抗。

调查发现,该生父母在他九个月大时就把他托付给爷爷、奶奶,到广东打工了,一年到头只在春节回家几天。他一直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小学时候他还是个听话乖巧的男孩,上了初中他就开始“变坏”了。初中阶段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爷爷年老多病无精力管教,再加上从小缺少父亲的正确引导、母亲的悉心照料,已由叛逆心理发展为敌对情绪、叛逆行为。通过深入调查、了解,我知道了造成该生叛逆的原因――缺少家庭的温暖与正确的引导。了解了他的家庭生活情况――由爷爷奶奶监护的留守儿童。深入调查、了解造成该生叛逆的原因,为我以后的思想教育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不断审视自己的教育方法

对谢岗(化名)的教育,刚开始采取了“暴力”手段: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点名批评他,他没有悔改。我又把他叫到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可是他仍毫无改变。本来想给他来个“下马威”,没想到使他变本加厉,甚至专门和我对着干。这时候我意识到,我的方法错了,我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更加深了他的逆反心理。只有教育方法得当,才能行之有效,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时我认真地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法,上网查了资料,知道这种叛逆的孩子大都个性倔强,吃软不吃硬,于是我决定来个“软”法子。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法,知道对这个“倔孩子”要从疏导他的心理入手,要让他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这样才能消除他的敌对情绪,要帮助他通过新的生活体验,正确认识、把握自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回到正确的学习、生活轨道上来。

三、对症下药,触动学生心灵

学生的成长,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密切配合并共同教育,留守学生的转化教育更应这样做。于是我从他的家庭入手,找他谈话,几次问到他家里的情况,他都不愿意谈自己的家庭和父母。后来我又几次偷偷地去他家进行家访,他奶奶告诉我,平时他对爷爷奶奶很孝顺,但是每次奶奶把他在校的情况告诉他的父母时,他都很生气,有时甚至几天不搭理他奶奶,不和奶奶讲话。他的奶奶觉得管不了他,也不想管了,只希望他读完初中能混到个文凭就心M意足了。我决定做好他奶奶的思想工作,让他奶奶放弃这种消极的想法,共同教育好孩子。此后,我又多次家访,我的诚心感动了他的奶奶,我与她达成了共识:与学校密切联系,与学校共同搞好教育转化工作。在一个星期六晚上,趁他周末在家,我去他家公开家访,看到我的到来,他又意外又警觉。在他和他爷爷奶奶面前,我表扬了他近段时间在学校的进步,有些细节我还故意夸大了。他的奶奶在我的面前也专门肯定了他对爷爷奶奶的孝顺,我发现平时冷漠的他这时不再那么冷漠了,借这个机会,我对他说:“父母在外打工是很艰辛与无奈的,而且爷爷奶奶年纪那么老了还要照顾你,如果你再不好好学习,爸爸妈妈只能辞职回家专门照顾你了,这样你家的生活就没经济来源了。”我要求他改正错误,让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和在外辛苦打工赚钱爸妈放心。我离开时,他陪我走了很长的路,道别时我发现他哭了,不时地抹眼泪。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对待这些叛逆的留守学生,作为教师,一定要深入了解其各方面情况,尽量寻找其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触动其心灵,引起共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重视情感教育,用爱温暖学生

留守儿童的种种问题大都是因为缺失父母的关爱与家庭温暖造成的,教师是学生的“第二任父母”,所以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爱护他们。有一次上英语课,英语老师是个女老师,谢岗大声讲话,老师批评了他几句,他就当堂顶撞老师,结果英语老师把他请到了学校政教处,政教处教育后,叫他写检讨书,并让他交给我签字。当他拿着检讨书给我签字时,我没责骂他,而是心平气和地问他:“老师批评你,是故意和你过不去、故意为难你吗?还是爱护、关心你呢?”他说:“不是故意和我过不去。”我告诉他:“如果你觉得委屈,可以和老师沟通,但不能逃避责任,更不需要顶撞老师。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其实就是尊重自己。”那一次他破天荒地主动向英语老师承认了错误。那天刚好有班会课,在班会课上,在全班同学面前,我专门表扬了他,这是我第一次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后来我发现他改变了很多,上课认真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尽管大多数时候完成得不好,我还是抓住机会及时表扬他的进步。我还与科任老师沟通,对他实行“特护”政策,让他感受到每一位老师的关爱。

篇9

中学教育阶段是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个学生从基础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心理变化最突出的时期。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人一生中很重要也很特殊的一个时期。由于青春期是从有依赖性的童年发展到独立自主的成人的过渡期,所以会不同程度地留有童年时期的一些痕迹,也会出现一种似成熟又不成熟的表现。因此,在青春期这个阶段,中学生就会出现叛逆问题。

一、中学生管理中的叛逆问题

1.学生对事物持以消极批判的态度

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现在衣食无忧的中学生产生的叛逆心理越来越极端,其中的重要表现是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这种错误思想让他们变得与社会格格不入,然后做出一些错误行为。

与童年时期相比,中学生在青春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生长发育的加快和性意识的觉醒,他们发现自己变了,不再是孩子了,而是个大人了,因而从心理上要求改变童年期依赖状况,像成人一样。这种社会独立性使他们的自尊心、好胜心增强起来,但家长、教师还只把他们当孩子看,对他们新发展的成人感和强烈的独立意识估计不足,一味要求他们要听话和顺从。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与教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认为大人不尊重他们,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叛逆心理的重要原因。

自卑心理也是产生叛逆心理的较重要的原因。在青春期,中学生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表、成绩和人气。这使得他们开始互相攀比,从而造成了一种心理压力,长久下去,这种压抑的心情越积越多,对待人和事物都采取反感和批判的态度,并用自己的方式来反抗,就导致了逆反心理的产生。

2.学校教育的古板与失误

应试教育在中国盛行多年,其本身存在很大的问题,但一直没有改进过。应试教育使得中学生没有自己的个性,思维单一,视野狭窄,阻碍创新意识的发展。而且这种教育观念是成绩至上,打击了许多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一些学生认为自己什么都学不会,产生了消极的心态,也就产生了逆反心理。他们不再学习,而是放开了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但是家长认为这是错误的行为而去阻止,学生在这时就会由于逆反心理而反抗,造成严重的后果。许多教师常常将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学生,这种强迫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适得其反。青春期的中学生对这种问题很敏感,他们需要得到尊重和认可,而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只是责骂和惩罚,由此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家庭和社会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离婚率也越来越高,导致许多孩子变成了单亲家庭孩子,没有办法享受来自完整家庭的爱。尤其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变化大并且脆弱,如果父母在这个时候离异对孩子的打击非常大,容易使孩子性格变得孤僻,产生逆反心理。在我国的国情下,中国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求很严格,这种过高的期望使学生压力倍增,从而可能变得厌学,产生叛逆的心理。现代社会主义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多制度都不完善,人们的心理和素质也有待提高。社会因素对中学生的叛逆心理影响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内容也更加丰富。社会舆论的影响是目前影响最大的。社会风气也是现在最需要有待改善的,不良的社会风气很容易影响到正在上学的中学生,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他们产生叛逆心理。

二、对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管理对策

1.学生自身

首先,学生要认清自己,知道自身存在的问题,清楚自己处于青春期,要克制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学生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了解叛逆期会出现的心理和行为,认识到这种情绪和行为的危害,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宽容的心态对待周围事物,避免暴躁和极端的情绪出现,防止产生叛逆心理。中学生需要自我评价,知道自己的长处,也要正视自己的短处,从而认真听取别人对自己的建议,提升自我价值。

2.教育者需改变方法和态度

中国的应试教育必须改变,这就需要每个教育者从自我做起,慢慢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试图了解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理,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和打击他们自信心的情况下,用温和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尽量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以正确的心态度过青春期。

3.正视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有重大的影响。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以身作则,以积极良好的形象面对孩子,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积极、开朗的性格,减少其逆反心理的产生。

篇10

一、叛逆心理的成因分析

叛逆,从字面上看就是反叛,逆反。叛逆如适应社会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是中学生那种单纯地从性格上叛逆是极其有害的。

(一)自身因素分析

1.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超越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他们不满足于教师和教科书给予的现成的关于事物的解释,希望独立思考得出结论。他们对别人的思想、观点一般不愿轻信和盲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中学生生理发育逐渐成熟,进而形成日益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是一个人心理发育的转折期,也是“过渡期”。由于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中学生就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面对成人的指教,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

3.生理上成熟和心理上不成熟的矛盾。由于阅历和经验不足,造成其认识上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对问题的认识仍存在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成人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成人的劝说、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

4.情绪与理智的矛盾。中学生情感非常强烈,情感体验有明显的两极性。在生活中容易感情用事,缺乏冷静的思考,难以及时地用理智控制自己,容易走向极端。

5.各种压力多,比如交往的压力、学习压力以及生活中的无聊情绪等,为对抗压力,逃避现实,往往就导致叛逆心理的产生。

(二)社会因素分析。现实社会的节奏加快,压力加大,家长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会在家庭教育中传递给子女。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会因承受家长的压力而迷乱,会因释放家长传递的压力而出现类似叛逆的心理阻抗。

青少年叛逆心理与行为更受大众传播媒体影响。许多的电视、网络在信息内容选择、制作方法上因着眼于广大观众,片面追求收视率而忽视对青少年观众群体的需求,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负面的现象影响了青少年这一现象加剧了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形成。

(三)家庭因素

1.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重要原因。

在众多家长的眼中,子女从小听话,是乖乖女,乖乖仔;长大了也应该是听话的,他们一如既往的管束着子女。由于某些家长家庭教育的不当和失误,长期受到压抑的子女一旦到了新的环境或进入青春期就会变得格外的敏感。如与相同年龄和不同年龄的人聚积,尤其是相对成熟的人相处时就易模仿爆发心理叛逆,有人称之为“同伴效应”。

2.单亲家庭、夫妻关系不和、矛盾突出的家庭孩子容易叛逆。青少年期缺少家庭关爱也是易发群体,极易发生心理叛逆,而且往往叛逆更加彻底和敌对更加严重。

(四)学校教育因素分析。有些老师过于经验主义而不考虑现实社会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简单地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脱离教育实际,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二、叛逆心理对中学生成长的危害

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其后果是严重的。

(一)会引起偏激的行为和不正确的行为。对正确的不接受,对错误的要坚持,听很多同学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二)让人产生坏的思想,会养成不良习惯。叛逆很多时候是针对正确要求产生的,经常采取这种叛逆的行为就容易成为一种习惯。

(三)有时自己不能理性的处理事情,可能会导致心理极端,伤害到别人。

(四)人际关系紧张。不能倾听师长的教诲,造成自己和家人,老师的关系紧张。

(五)影响自身发展。叛逆心理对中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

三、消除中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方法

(一)提高认识。中学生应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多采纳别人的好建议,学会宽容,胸怀要宽广,目光要远大,不要钻牛角尖,走向死胡同,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加强交流和沟通

1.和父母沟通。对父母来说,应该多关心理解自己的子女,作为子女,也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要敢于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而不能采取简单的对抗方式。如果首先就为自己筑了一道心理防线,不管对与错都按自己的意图去做,拒人于千里之外,不把心窗打开,又如何能接受外面灿烂的阳光?

2.和老师沟通。老师有时候虽然要求比较严格,但并不是不讲道理,老师都期望每一个学生能健康的成长,只要你真诚的老师交谈,老师肯定会愿意提供帮助的。

篇11

“叛逆心理”一词在最近几年广泛流行,而且这一现象呈现出了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根据《心理科学》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小学生中经常存在“叛逆心理”的达到了32.6%,偶尔存在“叛逆心理”的达89.4%。“叛逆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促使学生健康、有序的发展,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探究小学生“叛逆心理”的化解艺术,获得主动权。

1积极鼓励。合理调试

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赞美。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学生更是如此,一旦他们有进步,就应该得到表扬。在实际的教学情境里,每个学生都希望教师公平地对待自己,盼望得到教师的赏识,讨厌教师的厚此薄彼、偏袒和不公。特别是对“后进生”,家长、教师更应该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全面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的同时,恳切地提出希望,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和前程,从心里感到快慰,进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小学生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

曾经就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涵,上课时不是开小差玩文具用品就是插嘴扰乱课堂秩序,另各个任课老师极为头疼。又一次我看到她写字写得很认真,写字姿势也摆的很好,此时我及时向全班同学大声说“今天涵是我们班写字写得最认真的,坐也是坐得最端正的,等一下老师要给她优秀加三颗星。老师知道以后她上课也会这么认真的!”说完我看了看她,她也看了看我,从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改过自新的决心。

2投入情感。相互理解

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现实都说明,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对于生理、心理都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家长和教师应与他们多沟通,改变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可能对其和蔼可亲、态度应诚恳,让学生觉得家长、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敌意和戒备的心理。我们要让学生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其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教师也是人,也会犯错误。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

有一次,我从一直偷别人东西的鹏那里看到了一本我校图书馆分发给班级里的一本图书。我心想这个鹏不仅要拿其他小朋友的东西,还要打班级里的图书的主意了,真是可恶。说时迟那时快,我把手里的语文书砸到了他的课桌上,他被惊了一下,猛地抬起头看着我。我急忙走过去翻出他书包里的那本书并质问他。当我了解到那本书是他读四年级的姐姐到图书馆借的时候,我真后悔自己这样做了,马上向他真诚地道了歉,没想到他爽快地说了不要紧。我抓紧时机,问他是不是喜欢看这写书,告诉他如果喜欢看的话可以向我借……之后他真的向我借了很多书,并表示自己以后长大了还要写书。在和他聊天过程中他也向我保证以后再也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了。就这样,在这次的误会中我和鹏建立了良好的师生、朋友关系,鹏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3家校合作。相互沟通

我们知道家长是儿童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家校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当学生出现心理叛逆现象或心理障碍时,我们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通过“家校路路通”、“家校半日活动”等形式,加深家庭与学校的交流,使他们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消除学生“叛逆心理”。教师可通过家访,了解小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导家长掌握教育小学生的科学方法,巩固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发展。家长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也可到学校与教师共同探讨,从而得出解决的方案。

这一方法用在“浩”身上极为有效。浩是个不合群的孩子,说话有点大舌头,学习成绩总是班级最差,经常和其他孩子打架。在笔者观察下来,浩这个孩子脑子还是挺灵活的,学习不应该这么差,还有为什么他一直打架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就到浩家进行了一次家访。通过家访我才了解到浩生出来就没见过妈妈,因为这件事一直被其他小朋友欺负,这也是他一直打架的原因。至于学习那么差是因为爸爸每天都要加班加到深夜,无暇顾及他的学习,爷爷奶奶也不懂。了解情况后我和孩子的家长共同商议总结了一些能够帮助浩健康成长,促进学习的一些方法,并约定以后一定严格遵守。经过一个学期的共同努力,浩终于找回了自信,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