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数学探究小报

数学探究小报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5 09:22: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数学探究小报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数学探究小报

篇1

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进步,国内的教育研究也有着很大的提高。对小学生的受教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通过各种教学模式的不断出现,为教学带来很大的便利,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传统课本中的知识受教,单调没有色彩,不能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度。电子书包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其教学方式生动,提高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水平,还减轻了老师的授课负担。

一、电子书包的基本特征

电子书包是一种新型的科研成果,是一种可随处移动的设备,通过装置软件和硬件设施,将数学教学内容存储到相关软件平台的新型电子书籍。其中包含学生学习的各种资源、促进学生学习的软件等。通过电子书包的特点,很好的促进了学生们的学习。

1.可移动性能

电子书包比较轻,方便携带,打破了传统书包沉重、不方便携带的弊端。电子书包不受网络限制,可以随处移动使学生可以在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下随意学习,增加学习机会,可以自由学习。

2.学习资源多元化

电子书包相当于电脑的存储量,可以随时加大学习量,丰富其内容。电子书包在播放学习资料后,增加练习模式和测试模式的功能。书包中可下载动画等教学方式的学习资源,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3.学习方式个性化

电子书包是多样化的,老师可以通过电子书包来了解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可以随时收到电子书包对学生们测试的反馈。进而加深了老师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了解,快速的帮助学生们分析并解决问题。

4.电子书包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探讨

小学教师需要通过电子书包的性能了解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情况,将电子书包的作用充分的发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质量。老师可以通过了电子书包制定,由了解到训练再到巩固的训练模式,使学生们能良好的领会学习中的知识规律,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也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水平。

5.在小学中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般传统教学课堂都是老师来讲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而且对于枯燥无味的学习方法也产生厌恶感。电子书包相反,电子书包中的教学模式通过生动、活跃的方式体现给学生,使学生亲自参加到教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中,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来强化对概念的定义与理解。通过课后的测评练习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6.对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进行练习

对课堂知识练习和巩固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条件。要想学生们全面掌握足够的知识量,课堂的知识积累量也要足够全面。课堂练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基本概念的情况下,对知识进行更牢固的掌握。通过课堂练习,学生们还可以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反思。老师们也可通过课堂练习对于学生们的答题效率等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进一步的了解;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电子书包的应用效果

1.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理解还不成熟,只是将兴趣过多的建立在新鲜事物上。电子书包正好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将丰富的图片、视频以及动画等教学资源下载到书包中,不仅强烈满足了小学生的好奇心理,还激发了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们在快乐当中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2.丰富小学教师的课堂

传统数学教学中,数学老师只是根据书本知识来进行片面性的讲解,使学生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降低,电子书包中有教学管理平台,老师们可通过教学平台来及时掌握学生们具体的学习情况,以此来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习进度,也改善了授课方式,也起到了丰富数学教学课堂的作用。

3.加强数学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互动

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枯燥,多数是老师对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造成师生互动时间不够多,对学生学习的情况掌握不好。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电子书包的应用来提高课堂中师生互动的频率,最终将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展现给老师。

三、结语

通过上述可以概括,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进步,学生们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接受也收到了很大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的应用电子书包,不仅提高了学生们对数学的积极性,更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提高了小学数学科目的成绩。我们还要不断的研究并改善电子书包中的不足,为以后能够进行更好的教学奠定基础。

篇2

1.利用“电子书包”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环节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学,课堂上以教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备课和批改作业都是手动操作,费时费力。但是一旦将电子书包引入学校课堂,将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一个巨大的冲击。我们都明确,“电子书包”不是单纯的把教材装进移动终端,而是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加网络环境的应用,“电子书包”在不久的将来就像学生手中的笔,将是一种必须的学习工具,而不是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现代数字化的教学模式将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可以手持一个电子终端进行授课,学生也不用背着厚厚的书包来上学了,直接打开电子书包就可以和老师进行交流,这一切新生事物的发展都需要教学人员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仅要转变自身固有的教学思维,还需要自己去学习使用电子设备,因此,要真正做到让电子书包应用到教学,首先,要破除的就是人们(包括教师、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相关政府部门人员等)思想上的束缚。让他们接受并感受到教学带来的好处,只有转变了他们的观念和对教学的传统思维模式,利用“电子书包”来优化课堂教学,才算是提高教学效率。

2.利用“电子书包”改变传统的阅读和书写习惯

将“电子书包”推广到教学当中,这直接的冲击着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和书写习惯,虽然手机阅读和电子书阅读已经慢慢流行,电脑键盘打字也早就盛行,但是这些都可以说是针对一些特殊的群体,而对于正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和用笔书写仍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使用“电子书包”教学,对于教师,不用经常拿着粉笔在黑板上板书,不用一大堆的批改作业本,对于学生,做作业只需要在PAD端上轻轻一点或者键盘打字就可以完成,其实都是大有好处的。

例如:在讲解重要知识点、创设情境及讲解需要记忆巩固的内容时,利用电子白板或多媒体的广播演示功能,就比学生用“电子书包”进行摸索更为有效。问题探究式教学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而,混合学习环境下学生的问题探究式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有助于学生关注学习过程的体验和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培养。

3.利用“电子书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规范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电子书包”的运用,可以规范学生的听读、书写、发音。规范教师的语文教学行为,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比如,在进行"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利用“电子书包”动画展示生字,如损、剔、珑、瑶、烬、瑰等,对每个生字都是按照笔画顺序出现,同时有标准的发音和组词,还有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多音字辨析等信息。通过对生字的读音、笔顺笔画,有效规范了学生的听读、书写习惯。然后,教师再利用“电子书包”为学生展示圆明园的建造至毁灭的整个过程视频。学生通过对视频中规范的富有情感的语言文字解说,目睹外国侵略的历史史料,深刻体会到了文章的教育内涵,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电子书包资源的科学使用,规范了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边学边思的行为,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有效达成了三维教学目标。

4.利用“电子书包”包丰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感悟能力

在互联网+环境下,我们语文教师能够选用的教学资源极其丰富,尤其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比如,在进行"东北大森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电子书包”及其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示东北大森林的图片、视频和网站资源,让学生直观体验东北大森林的四季美景。通过“电子书包”的使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灵感,调动了学生积极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自主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篇3

中图分类号:R33 文献标识码:A

医学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的桥梁课程,具有理论性、实验性和抽象性强的特点。而对于中等技术学校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学习后难以学以致用,对其中的细节更是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需结合各种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现以细胞的基本功能为例,来讲解说明教学方法,做到简显易懂,深入浅出,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 设置问题吸引学生,引出新内容

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在讲解新的一章时,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为核心进行研究性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如在学习细胞时,先提出什么是细胞,让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洋葱表皮细胞以及口腔上皮细胞。然后通过肺的一系列活动来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而作为细胞,它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吸入和排出气体的呢?……”这些问题的提出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使学生感到生理学和生活息息相关,驱使他们寻找答案,启发学生主动思维。然后再介绍细胞膜及其功能,让学生在回顾有趣的实验中,接受了新的知识。

2 结合图片及动画,使学生形象地学习

在介绍细胞膜的转运功能时,先让学生回顾细胞生物学学过的细胞膜的结构,然后演示脂质双分子层的图片,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其结构。而在学习四种转运形式时,再以动画的形式,让学生简单明了地学习到不同的转运形式及其特点。由于受体的功能又为生物化学的学习打基础,故而在讲解受体时也可通过动画来学习。在讲解骨骼肌收缩的机制过渡时,先讲解背景,告诉学生Huxley等在5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用肌小节中粗、细肌丝的相互滑行来说明肌肉收缩的机制。这一被称为滑行理论(sliding theory),然后将滑行理论进一步用动画的形式让学生来理解。

3 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亲身体会

沈从文说过,“任何理论都不如现实具体。”在讲解细胞的兴奋性时,让学生自己联系生活中所发生的有关刺激的例子,比如被烫了一下,肌肉注射等,或者问学生,缺钙的人最常见的表现是不是小腿肌肉抽搐等等,学生立刻会感同身受,然后提出细胞兴奋的概念,这样学生对讲解内容就更易理解。在讲解骨骼肌收缩形式中的单收缩和强直收缩时,先举例肉毒毒素注射用于美容去除皱纹,然后问学生注射后的人面部肌肉与正常人是否有区别,然后告诉学生其美容的原理,注射肉毒素可以用来麻痹或者减弱肌肉的运动,通过注射就可以改变面部的表情,可以减少运动性皱纹,减少因为肌肉运动牵拉其上方的皮肤产生的皱纹,从而达到美容的效果。这样,学生会对这一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将讲解单收缩和强直收缩,就会使学生浅显易懂。

4 与临床相联系,加深学生理解

学习基础课的最终目的,即是为临床服务,故学生在学习生理课的过程中更愿意看到或者学习到与临床直接相关的内容。 在讲解过程中,更多的和临床相联系,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到“刺激”与“反应”的关系时,联系临床中的“无痛注射”法。做肌肉注射时,遵循“进针快、出针快、推药慢”的原则,进、出针快可以缩短刺激作用时间,推药慢可以减小刺激的强度,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反应。由此可以形象的解释能引起组织反应的刺激必须具备3个条件,即刺激强度、刺激时间和一定的强度变率之间的关系。

5 督促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

针对部分同学从小受到过分溺爱,面对任何困难都畏缩的状态,鼓励学生愉快地学习,不能老带着情绪或者老抱着自己学不会的心态就轻易放弃。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多鼓励学生,告诫学生不能把学习看作是负担,而是人生中必须经历的,以此来证明自己能力和人生价值的体现。在讲解生物电时,先举例,在冬天手冷了,只要双手互相使劲搓就会产生电和热,若用一块毛皮擦一根金属棒,则在金属棒上会产生更多的电荷,此时用它碰碰小纸屑,小纸屑便可被吸引附着在金属棒上。这些都会让学生喜欢学习这些知识。然后在引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问学生,是否观察过含羞草?为什么人的手指触及含羞草时它便“弯腰低头”害羞起来?为什么向日葵金黄色的脸庞总是朝着太阳微笑?引出这些都是生物电的功劳。如含羞草的叶片受到刺激后,立即产生电流,电流沿着叶柄以每秒14毫米的速度传到叶片底座上的小球状器官,引起球状器官的活动,而它的活动又带动叶片活动,使得叶片闭合。然后将话题转移到人体上,告诉他们我们人体也有电的产生与电的不断变化,而细胞也是一个生物电的基本单位,它们还是一台台的“微型发电机”。一个活细胞,不论是兴奋状态,还是安静状态,它们都不断地发生电荷的变化,这种现象即被称为“生物电现象”。而同学们生活和临床中会接触到的心电图,脑电图,就是利用生物电而进行测定的。这样,就将复杂抽象的内容丰富活泼了,使学生乐于接受新的知识,而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6 改变教学模式,转化讲授角色

培根说过,天赋如同自然花木,要用学习来修剪。每个班都会有一些自认为自己很聪明,经常会很自大或者自负,而忽略了努力学习的学生。这时候就要经常督促并使其体现自我价值,才能将其智慧用于正确的道路上。如对有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可要求其充分预习教材,查找有关资料,课后进行分组讨论,课堂上以组为单位来回答,回答不足之处再由其他同学或教师进行补充。在这里教师不是指示者,而是支持者、协助者,为学生提供资源,在学生获得知识与解决问题时给予指导。例如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可让学生自己先课下看书,查找资料,上课时先以青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实验引入学习,然后让学生讲解这一内容,最后给学生以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总结,如:推举杠铃, 关节角度在120笆彪哦芳∈账跽帕ψ畲螅亟诮嵌仍?0笆彪哦芳∈账跽帕ψ钚。粲诘日攀账酢T谡玖ⅰ⑿埂⒅С诺榷魇保帕Φ扔谕饧幼枇Γ〕ざ炔槐洌靡灾С帧⒐潭ā⑽帜持稚硖遄耸疲庑┒际粲诘瘸な账酢?

篇4

一、前言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家庭作业也要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而传统家庭作业片面强调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凸显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忽视合作,最终导致学生片面和畸形发展。展望如今愈演愈烈的新型家庭作业--数学小报,其以多样化形式呈现,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传统家庭作业的现状

随着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家庭作业不仅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也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家庭作业却面临着“萎蔫”的现状,比如:不管学生有没有学会,也不管学生答题的时候是易如反掌还是困难重重,教师对每个学生做作业的数量和完成的要求却一视同仁;大多数作业以巩固基础为主,拓展思考为辅,形式单一化;重视独立完成,轻视合作交流;有时进行反复机械地练习,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却很小……总而言之,种种原因都严重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传统家庭作业进行改革,设计合理优化的新型家庭作业,融趣味性、层次性于一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数学小报――一种新型家庭作业方式的实践

1.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合作能力。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小报的创作关键在于兴趣度。而在传统家庭作业中,教师把目光过多的聚焦在书本和作业本上,学生的思维长期被局限在书本和作业本提供的情境当中。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跳一跳,摘桃子”,其意思也就是通过一些“挑战性”的作业增强学生的 “饥饿感”,从而激发和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如在教授《观察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不应让学生只局限于对五个正方体学具所搭建图形的观察,而应“放长线钓大鱼”,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物体进行不同方位的观察并动笔画下来,以此为题材创作一张数学小报。过程中势必会引导学生学会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激发学习兴趣。

创作数学小报的过程中,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完成有特色的数学小报。一般由两三个同学合作完成,他们共同设计,然后分工抄写、美化。当然,数学小报的完成既要考虑内容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又要考虑排版的新颖性和独特性,使整体效果别具一格。经历如此的创作过程,学生能够轻松地完成数学小报,并从中不自觉地树立起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最后,学生因为合作而获得了成功,而这种成功的喜悦却是前所未有、溢于言表的。

某位同学在数学小报中这样描述着创作体会:“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和同学们一起合作完成了三期数学小报啦,我发现通过合作我们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分工都很明确,只用了一小时就可以把数学小报做完!同时,我也因此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大,合作的乐趣多,合作能使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2.增进学习信心,提升应用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学生用自己稚嫩的手加上大脑,进行深入思考之后,绘制成的数学小报。也许,它们不精美、不华丽,但却是学生绘制创作的“报纸”。所以我们不仅要对学生“多点鼓励,少点指责”, 而且要对学生“多点温情,少点冷漠”。只要是学生完成的数学小报,不管完成的质量如何,都应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调动学生的创作信心。我们还应看到学生创作过程中的变化,对于创作能力较弱的学生,要善于去发现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对于创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更要给他“跳一跳,摘桃子”的欲望和机会,促进他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想必,很多学生在心底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学数学?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呢?”我想,这可以用数学家华罗庚的这句名言来解释:“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句名言正是对数学与实际生活两者关系的最精彩描述。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从这个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的,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为此,我们何不多在平时生活中教育学生做个有心人,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结束语

数学小报,作为一种新型家庭作业的实践,突显了课程改革中“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近期的一些实践,我们可以看到每位学生都能在创办数学小报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收益。这个过程能起到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数学,在操作中体验数学,在设计中欣赏数学,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终身爱数学的作用。数学小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才华的舞台,学生能在小小的纸张上绘写出他们的心声和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与希望,在学以致用的同时,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发展与提升。

篇5

教材分析

《A4纸的思考》是一次对立体图形的整理归纳,属于青岛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回顾整理部分“图形与几何”模块。本次研究性学习共分为立体图形的特征和表面积、立体图形的体积、A4纸的思考和总结反思4个小模块,共计5个学时。

学情分析

五年级一班,一直由我担任数学老师。本班学生思维活跃,上课积极,自我学习能力强,有较多的数学小报制作和写作数学日记的经历。同时,立体几何(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知识掌握情况良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思维导图和微课程资源库的自主学习,形成立体图形的知识网络结构。通过旋转、卷曲、推进等方式的体验,提升空间想象能力。在验证过程中逐渐体会并养成选择合适假设条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思维导图的学习和数学小报的制作过程中,逐渐体会并养成一种自主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有趣的数学探究,对数学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知识内化

学习内容:①四大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分别从特征、(表)面积、体积三个维度进行回顾;②四大立体图形的体积推导过程、圆柱的表面积形成和四大立体图形体积之间的关联。

活动设计: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思维导图进行立体图形相关知识的回忆学习;②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微课程资源库,进行立体图形体积和表面积相关知识的回顾学习。

活动目标:①学生能够在思维导图学习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知识变薄的过程);②学生能通过微课程的学习将抽象的知识在自己头脑中形成具体的动态映像。

信息技术应用及分析:①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发散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它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大脑自身的规律进行思考,全面调动左右脑,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利用思维导图能有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②立体图形的展开和体积的推导过程都比较抽象,微课程可以将抽象过程直观、生动、动态地呈现出来。

2.解疑答惑,拓展提升

学习内容:①A4纸的思考1:将一张A4纸通过卷曲(围)的方式,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立体图形?有几种方案?试比较一下得到的立体图形的体积。②A4纸的思考2:将一张A4纸通过旋转(绕轴旋转)的方式,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立体图形?有几种方案?试比较一下得到的立体图形的体积。③A4纸的思考3:将一张A4纸向前推进一段距离,你能得到什么立体图形?你探究下,推进多少距离能和旋转得到的立体图形体积一样?(如下图)

活动设计:找两张一样大小的长方形纸,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卷曲,然后向其中一个倒满米(能寻找的东西即可),然后将这些米倒入另一种卷曲方式围成的立体图形中,观察发生了什么?(注意把探究过程和想法写在你的数学日记里面)

活动目标:通过在课堂上引出A4纸的思考探究,让学生充分调动自我归纳复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探究教学要达到的目标:①通过旋转、卷曲、推进等方式,培养空间想象能力;②在验证过程中逐渐体会并养成选择合适假设条件的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及分析:我选择在多媒体(微机)教室进行教学,原因在于:①许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需要多媒体技术呈现给每位学生(1对1);②学生探究有难度,需要随时查询网络资源。

3.检测验收,总结反思

活动设计:①分3期进行数学小报的制作,主题分别是立体图形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要求:数学小报要多用图形来归纳(在几何图形的学习归纳中,图形比文字更能说明问题)。整理时要追根溯源,如整理表面积,要求把面积的由来和相关图形面积(长方体、圆形)的形成过程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出来。②数学日记的倡议书,引领学生将自己的感想以数学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内容可以是在探究中发生的小事、对探究结论的思考等。③利用“一起作业”平台布置练习题目,随时掌握学生经历这次自我归纳和探究提升后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活动目标:①数学小报要求学生将整体的知识拆解开来,按部分对具体的知识进行完善补充,使思维导图中的枝节更加充盈丰满(知识变厚的过程)。数学小报整理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一次纸质呈现,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第一次验收。②通过写数学日记,对本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进行反思和归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探究数学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应用及分析:在乐教乐学平台上开展数学小报征集令活动,随时上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制作的数学小报,在微信公众平台分享学生的电子日记。

教学反思

疑惑:备课时,我发现青岛版五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这部分内容不太一样,该怎么上,多少课时,一头雾水……

顿悟:此时手里的一张A4纸进入了我的视线。对啊,铁皮做铁桶,有长方体的、圆柱体的(高的、矮的)等,这是课本上题目,简单上手,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提升。课本在我手里飞快地翻着,因为我迫不及待地想找到属于我的“铁桶”。巧的是我在课本上看到了长方形旋转得到圆柱、三角形旋转得到圆锥这样一个题目,那我何不把卷曲(铁桶问题)和面转成体放在一起研究呢?最初的《A4纸的思考》就这样诞生了。

通过交流和反思,《A4纸的思考》教学设计初具模型了。学生在复习了四大立体图形的基础知识之后,进行A4的卷曲、旋转,充分利用课堂的现场生成,在探究中一步步发现不同的方案,探究这些图形的体积之间的联系。

二次疑惑:探究主题有了,可问题又来了。这四大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非常琐碎,其中里面还不乏体积公式的推导等重要的数学研究策略。怎样才能高效快速地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梳理和归纳呢?我再次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我突然想到可以利用微课程来翻转课堂,把繁杂的知识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整理、归纳、总结。在学生需要教的时候再教,效果才是最好的。

可是将繁杂、琐碎的知识一股脑全塞给学生,他们的脑子会清晰吗?怎么才能清晰明了地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路,或是一条复习归纳的路径呢?“思维导图”进入了我的脑海。

篇6

中图分类号 R5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8-0009-02

支气管哮喘患病人数多,属于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支气管哮喘的患儿由于体质较弱,承受力较差,患儿喘鸣严重和频繁咳嗽,严重情况下甚至出现喘憋、呼吸困难等较为严重的症状,明显降低患儿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治疗不及时或患儿支气管哮喘病情控制不良会影响患儿生长发育,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支气管哮喘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多,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发生该病时除呼吸功能异常外,其他反映患儿免疫功能远低于正常水平的指标也非常明显[1-2],因此检测患儿的免疫功能指标可侧面反映针对性治疗的疗效是否确切。本文探讨孟鲁司特联合普米克令舒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对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现将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1年6月-2012年7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8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研究,根据其入院病例号码的奇偶差别,将43例奇数病历号码患儿分入观察组(使用孟鲁司特联合普米克令舒治疗),其余43例患儿分入对照组(使用普米克令舒治疗)。43例对照组患儿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2.3~12.7岁,平均(8.1±0.8)岁,患儿发病时间1个月~8年,病程(4.9±0.73)年,按照病情轻重程度分类:中度26例,重度17例。43例观察组患儿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2.3~12.7岁,平均(8.0±0.9)岁,病程从3.5个月~8.4年,平均(5.0±0.6)年,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类:中度26例,重度17例。两组研究对象男女比例、年龄、病程的长短及病情轻重程度分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米克令舒经口吸入治疗,2次/d,250 μg/次。观察组采取两药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案,在对照组相同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其中5岁及以下患儿每天口服一次孟鲁司特,用量为4 mg,5岁以上患儿每天也口服一次孟鲁司特,用量为5 mg。两组患者如均接受持续12周的治疗。检测并统计分析治疗前组间差异与治疗后6周、12周的血清IgE、细胞免疫状况的组间差异。

1.2.2 检测方法 治疗前1 d和治疗后6周、12周时取患儿的空腹外周静脉血进行检测细胞免疫及微量元素,细胞免疫指标则采用MACSQuant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统计其中的CD3+、CD4+、CD4/CD8及CD8+;用高度敏感放射免疫测定法和酶联免疫测定法检测IgE,取痰液细胞成分使用RPMI培养液悬涂细胞,用HE染色计数痰液嗜酸性粒细胞数,整理数据后,进行统计分析对比。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IgE水平及痰液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IgE水平及痰液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6周及12周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细胞免疫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CD3+、CD4+、CD4/CD8及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周及12周观察组CD8+及CD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D4/CD8及CD4+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多发作于小儿,长期且严重的咳嗽,严重情况下还有其他呼吸困难症状,患儿除呼吸道症状之外,与病情联系紧密的相关血液检测指标也非常多。其中对患儿免疫状态指标研究最多,机制阐述很清晰,既往研究显示,患儿处于应激反应状态,其细胞免疫指标可以充分反映出患儿机体免疫状态[3],微量金属元素显著低于常人也是患儿免疫功能低下的反映[4-5],这些最为直接的证据充分证明患儿低于正常儿童的免疫水平。治疗患儿时,上述两个指标状况是否改善可以充分反映出治疗方案的效果。孟鲁司特竞争性结合半胱酸受体,阻碍白三烯与之结合,导致了对白三烯活性的有效抑制,有效改善了白三烯发挥的增加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并缓解患儿气管痉挛,降低气道炎症,减少炎性细胞发挥的浸润,从而降低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6-8]。而普米克令舒则为50%的布地奈德混悬液,是一种新合成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与糖皮质醇受体的结合力较高,并有明显抗炎、抗过敏及降低患者气道高反应性作用[9-10]。本研究通过监测患者血清IgE水平及痰液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可有效反映出气管的应激反应状态。

本文中就孟鲁司特联合普米克令舒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细胞免疫及血清IgE及痰液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与单纯采用普米克令舒治疗的对照组患儿相比较,观察组患儿血清IgE水平及痰液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降低更为明显,同时还改善了患儿的细胞免疫,还可显著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孟鲁司特联合普米克令舒可显著改善支气管哮喘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其对于改善患儿的综合状态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毅华.孟鲁司特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哮喘40例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30):6550.

[2]郝珉,宋文,任泽东.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孟鲁司特对哮喘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及疗效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2,33(7):503-506.

[3]张莉,李冬,周晔,等.崇明地区儿童哮喘患者免疫功能与微量元素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0,25(6):68-70.

[4]于晗澍.孟鲁司特治疗5~14岁哮喘患儿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J]. 儿科药学杂志,2012,18(10):4-7.

[5] Sonnenschein-van der Voort A M,de Kluizenaar Y,Jaddoe V W,et al.Air pollution, fetal and infant tobacco smoke exposure, and wheezing in preschool children: a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birth cohort[J].Environ Health,2012,11(1):91.

[6]马长春,冯晓纯.微量元素与小儿支气管哮喘现代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6):366-368.

[7] Bertelli L,Gentili A,Modolon C,et al.A foreign body aspiration in a preschool child mimicking a multitrigger wheezing: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Pediatr Emerg Care,2012,28(12):1382-1384.

[8]余红霞,凌杰.孟鲁司特治疗和预防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9):1179-1180.

篇7

课前组织教学,是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将学生组织起来,使其精神状态尽快地进入学习情境之中。

1.默忆法

默忆法组织教学是一种“过电影”的方法。学生走进教室坐稳后,在老师的指点下,独自静静地追忆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在头脑中形成比较清晰的印象。如果实在想不起来了,也可翻阅教科书,再认真地想一想、记一记,直到练会为止。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养成学生默忆的习惯,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有助于与新课内容学习的衔接。

2.背诵法

背诵法组织教学是一种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背诵有关数学知识内容的一种方法。如概念、公式、法则、定义、性质、定律、口诀、算理等。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来。可齐诵、独诵、轮诵,也可按座次、行次、学号等背诵,还可以组织男女生、学习小组等,进行竞赛式的背诵。

3.互议法

互议法组织教学是一种在学习新课之前,同桌或前后桌同学相互议论前次所学知识的方法。一人说,一人听,或一人说,多人听,相互借鉴、补充和纠正。通过互相议论,互相学习,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复习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间交流信息、互相探究的精神。

二、课中式

课中式组织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进行过程中,组织教学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方法,高度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实效。

1.暗示法

暗示法组织教学,是一种较好的组织教学艺术,是暗中悄悄地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的方法。当有个别学生不注意听讲学习内容而老师又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可以使用该方法。例如,在听讲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分散注意力,教师可用手指、粉笔头等,示意学生注意听讲。有的学生困了,可令其站起来听讲,有说话的可用眼神暗示,有搞小动作的,可中断讲解或令其复述一下老师讲课的内容,从而达到集中注意力的目的。

2.空白法

空白法组织教学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组织教学艺术,是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为了高度集中学生听讲的注意力,强化主动思考和更好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突然停止讲课,有意造成时空上的暂时空白,形成戛然静止的反差,将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探求的余地,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提高教学实效。例如,填中间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说明至少有八种填法:

(1)直接法。

(2)通分母法。

(3)通分子法。

(4)化成百分数法。

(5)化成小数法。

(6)分子、分母分别加法。

(7)扩倍法。

(8)设“1”法。

3.分组法

分组法组织教学是一种分组组织教学的艺术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自学的新方法。教师可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设小组长一人,组员若干人。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小组长掌握,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然后派代表汇报学习结果或经验体会,评出优胜组。这样做,不仅发挥了小组的作用,也有益于培养合作精神,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

三、课后式

课后式组织教学是利用课外时间,对教学情况进行反馈和辅导的一种方式,使课堂教学“绕梁三日,余音未消”,保持学习的热度,发展学习的成果,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育和指导,进一步巩固和升华学习效果。

1.留问式

留问式组织教学,是根据所学的内容,留下有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解决的一种方法。在一节课结束之后,围绕重点、难点、关键、注意事项等,留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以利于深入理解新的知识。例如,学过“0”的意义之后,可留以下几个问题:

(1)电话号码、车牌号码、运动员号码等,左边的“0”表示什么意义?

(2)计算货币时,右边的“0”表示什么意义?

2.文献式

文献式课堂组织教学,是利用现有条件,浏览和阅读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教师可让学生到阅览室、图书馆去阅读有关数学方面的书籍、画册、报刊、图片等,从中学到课堂学不到的知识,也可上网搜索和摘抄有关的信息资料,将其布置在展室里,进行展览和交流。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数学书籍和报刊,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数学知识。

3.小报式

小报式课堂组织教学,是通过设计和出版数学手抄小报的一种方法。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按章节或阶段让学生编辑出版小报。每组3~5人,分别任主编、副主编、编委、编辑等,根据所学内容编辑出版小报。内容可以是:

(1)名词解释

(2)名人简介

(3)知识问答

(4)故事趣闻

(5)考考你

(6)测试题

(7)数学动态

(8)数学游戏

(9)数学与生活

篇8

小学生一般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在具体情境中做作业,往往能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迅速由抑制达到兴奋,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自我需要,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让学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不断激起学习的欲望。如,复习完“计量单位”的知识后,设计了以“丁丁的一天”为情境的填空题。今天早上6( ),丁丁从20( )长的床上起来,用了5( )刷牙、洗脸,吃了一只大约200( )的面包,喝了一盒250( )的牛奶,就背起2( )重的书包,飞快地向1( )以外的学校跑去。路上碰上了体重55( )的小胖子东东,和他一起到了学校。放学后,丁丁一回到家,马上拿出1( )长的钢笔和1( )厚的练习本做起了作业。晚上6( )动画片开始了,看了大约45( )后去吃饭,过了一会,就上床睡觉了。这样,将枯燥的“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的题目改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富有情境式的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入游戏

游戏一直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所学的知识寓含于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如,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后,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副扑克牌,找出1~10的牌,同桌两人比赛,比赛规则是这样的:你出一张,我出一张,把两张牌相加或相减,谁算得快,两张牌归谁,最后以牌多的为胜。这个游戏还可以与爸爸妈妈一起玩,在游戏中提高计算能力。把这样的游戏性练习当成课堂教学的后续活动,学生乐此不疲。

二、“活”在分层上――体现学生作业的自主性

作为发展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外作业的设计更要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分层设计。可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自由选择作业,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最大限度的自主性。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我设计了如下的作业:

1.一个长方体纸盒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做这个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棱长总和是52厘米,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一个长方体纸盒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底面周长是2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108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这种“自助餐”式的作业,既针对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又体现了明显的自主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充分体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同时,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以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活”在探究上――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究性作业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现行教材或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独立自主及合作讨论为形式,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进行的作业。学生在探究作业过程中,由于知识背景的不同、生活经验的差别,每位学生对所见所闻都会有不同的所感所思,每位学习伙伴的探究积累就是一种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些独特的学习资源相互交流,就会达到“资源共享”的优化组合效果,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问题的探索者。

四、“活”在创作上――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学生总会产生自己的见解或看法,为了让学生有“地方”可说,我设计了“数学日记”“数学小报”“身边的数学故事”等形式,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身边的数学知识、学习中发现的数学规律、解题中的新方法、某些运算法则、公式的新的推导方法、对某个知识点产生的疑问等及时进行记录和分析。有些学生根据身边的数学完成了很多数学小故事;有的学生把从报刊上得到的一些数学信息编成了数学小报,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还有的学生总结了学习中的疑问和经验教训,写成了数学日记。

篇9

数学开放性作业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生活实际,精心设计以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独立操作或合作交流为主要特征,以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作业模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优化数学作业设计,改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作业的开放性,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下面是自己在开放性作业设计方面的几点尝试。

一、游戏操作型

以游戏为载体,让学生通过游戏完成作业,从而享受学习乐趣,获取知识技能。例如,学习了“图形的全等”后,我布置了一个拼图游戏作业:

首先,要求每位学生动手制作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模型;然后,让学生将这两个模型拼成一个或几个自己喜欢的组合图形,画出相应图形,并说出每个组合图中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不仅更好地理解了“对应”的含义,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一些常见基本图形,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识图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又如,学习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后,我让学生利用扑克牌来玩“24点”游戏,即从选出的一摞扑克牌中任意抽取四张,用加、减、乘、除、乘方等运算符号及括号,将牌上的四个数组成一个算式,使结果为24。这样的游戏型作业,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二、材料搜集型

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某一内容或相关主题,利用网络、平面媒体等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汇总、整理、分析、交流。

如,学习了“探索勾股定理”后,我让学生分小组收集勾股定理的相关材料,并进行筛选整理,制成手抄报或演示文稿,再利用活动课进行展示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学会了多种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体会到数形结合思想的奇妙作用,而且了解了很多勾股定理的历史资料,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伟大,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调查分析型

对于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利用调查分析型的作业,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自然,进行调查分析,以加强社会认知,提升社会参与意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例如,学习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调查每个学生家里使用方便袋的情况,了解白色污染对自然和人类的危害。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亲历了实地调查、数据整理和统计等工作,培养了开展科学小研究、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和兴趣,既获得了知识,也开阔了眼界,同时更深刻地认识到“白色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增强了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方案设计型

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等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在现实中应用广泛。学习这些知识时,我都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关测量距离、高度或角度等的方案设计问题,如,测量河宽或河流两岸两点之间的距离(不可到达对岸)、测量池塘两端的距离、测量旗杆(或建筑物)的高度等。

学生要完成这样的作业,除了认真设计测量方案、积极动手操作、获取与处理数据、熟练运用相关知识及数学思想方法,还要保证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协作,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中激活思维、激感、提高能力。

五、综合型作业

对于学生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老师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引导他们归纳整理,并应用到生活中去,从而使知识系统化。

篇10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也就是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用好教材资源,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意义建构。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考虑到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元的、广泛的,学生在没有学习以前就有很丰厚的生活经验了,教学时,我充分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因为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现实生活已经将这些知识融入学生的视野了,所以他们很自然地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年、月、日”的知识。这种引入新知的方式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而且也激发了学生探究“年、月、日”有关知识的热情,更好地促进了他们自主建构知识。

二、改变方式,善用教材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今天,任何一种单一的学习方式,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窒息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基于这种理念,教师必须重新建构教材,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做到善用教材资源。

1、引导探索,活用教材

自主探索是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把数学教科书中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现成知识按其被人们发现和认识的过程进行还原,努力使学生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例如:《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我是这样处理的:先是复习2和5的倍数的特征;①提出问题,猜想特征:猜一猜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大多数学生认为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②合作探究,举例验证(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从0到9这十个数字中选3个,组成一个3的倍数的三位数,然后伺机将学生所猜想的问题与教师所预设的问题加以整合,引导他们思考讨论:A.与个位上的数有关系吗?B.与数字排列的顺序有无关系?C.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差、积、商”有无关系呢?③初步结论,推广验证。④小结归纳,体验成功。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活用教材,让他们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2、重视实践,巧用教材

希腊有句谚语:你听你忘记了,你看你记住了,你做你学会了。

如果让学生平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经历感受教材,将更有助于他们深刻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例如:在学生学完《简单的统计》之后,我特别增设了一节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课,课前先要求学生收集统计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材料,课堂教学时再请他们汇报:(1)你收集了什么内容?(2)你是通过什么途径收集的?(3)对于收集的结果,你想告诉人们什么?汇报时,有的说:“我从报纸上收集了很多有关环保的内容,从图中看出我国的绿化面积正不断地减少,我想如果人类再不重视保护环境,地球将会给我们以报复的。我呼吁:‘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还有的说:“我找了学校图书管理员,了解到我校的各类书籍正在逐年增加,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也懂得了查阅知识的方法。正因为学生亲自实践收集调查,所以他们的感受很深。 转贴于

三、重组充实,丰富教材资源

教材虽是最主要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教师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同时,也可针对教材中的某些局限性,灵活地进行一些大胆的改进和删补,实现重组充实,以丰富教材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在这方面,我深有体会!如教学第七册教材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时,我本着以活动为中心、以活动促发展的宗旨,在教学中创设了许多生活化场景以及有趣的实践活动,对教材中的例2进行了重组充实,将静态的知识还原成动态的过程,以小明为对象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贯穿课的始终:

第一个情境:早餐问题——小明早晨起床后要做的事:刷牙、洗脸,煮早饭,吃早饭,洗碗。

第二个情境:沏茶问题——小明请客人喝茶要做的事: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茶。

第三个情境:做饭问题——小明请客人吃饭要做的事:洗米,煮饭,洗菜,切菜,炒菜(涉及单火眼煤气灶和双火眼煤气灶的问题)。

篇11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去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情境与氛围建设,引导、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一、努力营建合作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有重要促进作用。教学中,我们要实现观念的真正转变,由以往过多地关注学生形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全面发展。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在积极、宽松、愉悦、民主的环境与氛围中,才能和教师实现零距离沟通,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向师性,学生在课堂才能不受束缚、大胆表达、有所创新。在教学中,我想尽办法用更多的方式呈现数学,让学生编制数学小报、建设数学广角、开展数学竞赛、开设趣味数学等,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合作之中,在生动、灵活、形象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不断提供合作机会

在以往的教学时,教师总是想在最短的时间里,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今天的课堂,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得到知识时是否亲历了探究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知识、拓展视野、发散思维、形成能力。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验合作乐趣,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开展小组数学问题探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摆一摆、量一量、比一比,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合作学习效率。

三、深入拓展合作时空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一定要体现这一理念,努力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与小组交流、分析、探索,让小组活动、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教学中,教师可语言提示、点拨反馈、小组竞赛、鼓励评价,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相互启发、多向互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逐步提升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