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

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5 09:22: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

篇1

管理从思想上来说是哲学的,从理论上来说是科学的,从操作上来说是艺术的。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推进,中小学教育模式、要求、目标、内容等都发生了深刻改变,教学管理活动日益复杂,教学管理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新走向和新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以适应新课改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为了促进教学常规更好地贯彻落实,我们修整和完善了备、上、批、辅、考等各项规章制度,加大了对课堂教学的检查力度,对课前候课、老师拖堂、不按时进课堂、随意调课、随意占课等各项常规进行检查。教学常规的规范实施,促使老师更加重视研究课堂教学技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者的问题。学校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思想未能根本转变,新课程的理念没有被真正内化为教学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学校教学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教学管理者的创新意识淡薄,维持性过强。

2.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教学管理的目标不明确,缺乏整体性、持续性;教学管理系统开放性欠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与部分教师现有专业水平存在差距;教学管理方式方法落后。

3.加强教学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促进社会的广泛参与。总得来说,我认为,学校管理者要转变管理思想,树立促进发展的教育理念,开放管理系统,创新管理方法,提高教学工作者整体素质,踏踏实实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三、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建议

1.教师要创新教育理念,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教师要贯彻落实好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就必须先从头脑之中真正理解新课标所传达出的理念和精神,在新课标教育背景之下,老师要按照新的理念要求自己,坚决摒弃以往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目标。

2.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推进新课程、深入教学改革、改变教育行为、促进学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所学校管理成功的关键要素。新课改催生新管理,新管理呼唤新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我们必须对中小学教育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重新审视,结合学校实际,依据新课改要求,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新课程改革纲要为要求,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法,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比如常规管理制度、研究性学习管理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等进行重建,充分展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各个教学要素的作用,完善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工作机制,丰富教学管理实践活动。

3.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是管理实践变革的前提,是指导一切管理活动的原则,是管理者对管理所持的信念和态度。新形势下,要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有一个全面且理性的认知,站在全球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联系学校实际,定位学校管理理念,走与学校自身最符合的办学之路。创新型管理理念的重点在于人性化,根据新课改要求,因时、因人、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教学管理策略,注重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关注教师和学生需求,强调对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激励和思想教育,使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认可,进而形成一种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内在力量。

4.强化师生管理。教师和学生是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两个重点,有必要加强师生管理。首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全员性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乐于奉献、以身作则、以学校发展为己任的领导班子团队,领导全体教师摸索新课改,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其次,教师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中坚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所以,学校在重建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应创新教师管理,强化管理立校、科研兴校的思路,定期开展教研组、备课组活动,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5.完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分数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量化表征。分数虽然不能直接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情况和学习质量情况,但它是学生学习的量化标志;另一方面,不应过度关注学生考试分数,而应将眼光转移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改变上来。

参考文献

篇2

教育是国之根本,而小学教育更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实现全民素质的提高,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小学课程改革便是其中一项。小学课程设计对小学生的成长发展意义重大,但我国的小学课程改革并没有完全满足学生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本文对目前我国小学课程改革中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

一、小学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1.对课程改革认识不足

部分教师在改革中呈观望姿态,在国家课程改革的号召下,不少教师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培训,包括对新课标、新方法以及新理念的学习。但是,很多教师只是单纯地进行了理论学习,并不能将理论知识系统化,对这些理论的学习也没有太强的针对性,所以很多时候无法很好地将课程标准理论应用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来。另外,一部分教师甚至对小学课程改革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对新的教学观念和新的教学方法理解肤浅,以至于无法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教学,只能继续采用老方法。这么一来,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古板而陈旧,课堂上只要端端正正坐上一节课就算完成了任务,一节课下来几乎全是教师在讲,学生的发言机会以及和教师的互动机会少之又少。这种教学方法一旦长久下去,势必会对学生的主体性造成影响,使学生的思维出现僵化现象,并会降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出现厌学、逃学的状况。

2.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的机会少且活动效果差

小学生正是活泼好动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充满生命、愉快而丰富的过程。这种感觉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无法深刻体会的,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比较严谨,学生就往往像无法思考的空壳,不能发挥出主动性与创造性。小学生课程改革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现象而设计的,但事实上,很多教师无法完全理解新课改的真谛,在教学中机械性地套用理论,表面看着课堂足够活跃,其实只是形式化了而已。也就是说,真正让学生动手实践与自主探讨的机会是非常少的,即使有这样的机会,由于教师无法围绕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活动或无法及时总结指正,整体活动也收效甚微。

如果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很好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导致课堂活动无法发挥作用的话,说明教师所设计的活动或所提问的问题缺乏针对性,内容涉及的知识范围太广,让学生不知道该怎么迎合教师。有的时候学生就某些问题提出质疑,但是针对的方向不正确,这同样需要教师的安排,如果教师能够安排好课程,一切自然不成问题。所以说,为了进行小学课程改革,除了要增加学生的讨论活动外,还应注重活动的实效,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与探索能力。事实上,这一点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考验。

二、小学课程改革的优化建议

1.转变对小学课程改革观念的认识

传统教学观念受学生升学就业的影响,注重知识传授却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些学校或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把整个课堂都用来教授新知识,导致课堂内容重点不明,学生无法真正掌握知识,越来越像无法思考的躯壳。所以,随着小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领导和学校教师都应该转变对小学课程改革的认识,更新课堂教学模式,抛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迎合新时代的需求,进行全新的教育。事实上,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在小学教学中十分重要,教师通过积极学习而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理论学习和死记硬背,而是通过适当提问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与创新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还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2.更新小学课堂教学方法

小学课堂改革的推进需要教师更新课堂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系统的知识,培养应该具备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该在课堂上多多设置活动与操作环节,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学方法不同的话,教学效果也会不同。就具体方法来说,可以利用主题报告、小组合作、课堂答辩等方法来进行,为了提高新课改的实践性与教育性,也可以开展更加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知识竞赛等。

我国小学的课程改革政策虽然进行了多年,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然有很多困难和阻力需要解决,有很多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入的探讨与改善。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挑战、进展缓慢等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出了问题而无法解决。所以,必须正视这次挑战,勇敢地迎接挑战,真正发挥小学课程改革的优势,排除改革中遇到的困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为全民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所以,教师不管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教学中的某一环节,必须要把握住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因为它对一节课堂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那么教师怎么样才能在课堂中去提问学生呢?下面笔者就和大家分享一些个人观点:

一、课堂提问要量力而行与对象选择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估测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根据具体提问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的对象,尽可能提出具有诱发学习欲望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提问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要停顿一会儿。这时,教师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嘴微张,身体稍微前倾,眼睛也睁得大些,或许会抬头微笑,这就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他可能不会回答这一问题。因此,教师要在提出问题后的停顿期间,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和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二、课堂提问要适时适度

小学语文教学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要适时适度,并且还要有艺术技巧的提出,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教师在适时上可以这样把握:⑴学生脑海中有一定的想法、疑问而不知怎样表达时进行提问;⑵学生在学习到教材重点内容时,对难点进行提问;⑶学生遇到问题找不到突破口或者是毫无头绪时通过提问引发思考。

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并穿插同座之间的讨论,但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知识的建构。事实上,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

三、课堂提问要新颖

新颖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并且在提问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密切注意到学生的反应,注意正确分析判断学生的回答情况,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例如,在讲述《凡卡》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凡卡给爷爷写信的故事,然后在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哪些内容是凡卡给爷爷的信中所涉及到的吗?”这显然是学生意想不到的。于是学生们就会怀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课文,认真地了解课文内容,这也间接地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横向拓展,让学生从不知到知,由少知到多知转化。

四、课堂提问要有包容性

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这种简单机械地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设计一些有容量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必要的。还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为例,如教最后一段时,我没有问“小女孩死了,为什么脸上带着微笑,她的梦实现了吗”等问题,而是问,作者为什么用小女孩的死这个悲惨的结局作结尾?这个问题内涵比较丰富,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小女孩的家一贫如洗,没有温暖没有爱,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可是没有一个人买她的火柴,在这样寒冷的大年夜里,她的死是必然的”;有的学生说:“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有的学生说:“唯一疼小女孩的奶奶去世了,小女孩在大年夜里梦见疼她爱她的奶奶,她渴望和奶奶一起飞到那没有饥饿、没有寒冷、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五、教师对答问评价要具有合理性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肯定,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小学生的心里面,很看重教师的评价。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给出明确的评价,尽可能做到多鼓励、少批评,这样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而且,教师也不能过高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会让学生骄傲自满。

篇4

【基金项目】周口师范学院校本项目(zknuB1201601);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7A110039).

我国发端于21世纪之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五个年头,全国各地众多的省市都在纷纷进行新课程改革.期间我们有过激情冲动,有过茫然困惑,正在理性反思中,那么在课改中我们到底存在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本文通过对西华城关中学进行调查探讨了这个问题,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一、在新课改推行中遇到的困难

该校本着“走出去、拿过来、用得上、出精品”的主旨,向课改先进学校学习,然后研究探讨、总结改进,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六步”数学教学模式,即“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探究―精讲提升―当堂训练”.这一“基本套路”以其特有的程序性和可操作性引领着课改工作,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可参考的教学方案,使他们很快地教有所依,并及早地过渡到独立教学,从而大大减少盲目探索、尝试所浪费的时间和精力.“六步”数学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综合素养,任课教师能熟练地运用“六步”教学模式驾驭课堂.尽管如此,该校领导及骨干教师纷纷表示在新课改推行中遇到了以下困难:

(一)在探究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由于个别学生合作适应能力不强,课堂上出现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的现象,有的学生对合作探究环节很感兴趣,每节课都争相发言,相反,还有一些学生比较内向,不主动参与讨论的环节,还有一些极个别的学生浑水摸鱼,把合作探究看作是玩耍的机会,做一些和课堂无关的事情,喧嚣声不断[1].

(二)在教材上存在的困惑

教师们普遍感到新教材知识点多,综合性强,难度大,还有纰漏之处.新教材加入了许多新知识点,教学难度增大,实施课改,总感觉课时不够用,觉得一节课下来,老是在不断赶课、赶时间.

(三)还未能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价制度[2]

教师在新课改教学中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常常感到惘然,常常觉得无从入手.期末等终结考试中也很难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效果和教师的施教效果.不少人对如何正确处理抓n改和抓质量的关系不够明确.尤其对高考,领导和教师忧虑颇大,想改革教学方式,又怕高考质量降低,这样很不利于课改实施,导致课堂教学虽有所改进,但举步维艰,变化不大.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还是看升学率,考试改革不会有质的变化,只能是形式上的改良.

(四)不能灵活运用教学模式

个别教师过于追求教学的模式化,缺乏对学情的认真研究,对课堂预设不够,结果造成过度套用“六步”数学教学模式,缺乏灵活和生动,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过渡不够自然.还有个别教师教学只求“表面热闹”,注重对学优生的关注,忽视了学困生,以及学生合作不够充分,探究不够到位等.另外,有个别教师游离于合作学习之外,把解决问题的任务交给小组长,教师既不能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更不会去解决相关问题.

二、针对以上现象应采取的措施

如今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已成为一个瓶颈问题.因此,一方面,需要继续推进新课程改革;另一方面,也需要重视前进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成功[3].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吸取以前的教训,找出不足之所在,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保证课程改革植根于一个肥沃的成长环境,向着更健康、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一)加强教师队伍的集体学习,增强对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使其对改革目的有明确的认识,认真进行会议精神的传达,并具体落实会议精神的每一个环节,让教师明确自己的阶段性目标是什么,让他们有理可依、有据可凭.

(二)加强集体备课,多开展高质量的素质教育观摩课,要保证观摩课的合格性,严格把关,将正确的课型提供给全体教师,以免带来不良后果,并以此铺开,及时开展研究课、汇报课,即观摩课―研究课―汇报课的流程.

(三)建立一套与数学新课改相匹配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改革是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要一改过去只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激励功能;评价功能由单一化转为多样化;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要努力将知识与能力、方法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全融入评价机制,将终结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使新的评价机制真正能够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总之,数学教育改革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许多问题不是在一时之间就能解决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改革的理念,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在我们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教育改革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更新的活力和前所未有的生机.随着改革浪潮的进一步推进,我们的教育在不久的将来必会结出更硕大的果实.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53-03

一、前言

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善于克服学习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也是一种学习适应能力。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着一场史无前例的课程改革,它是提升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对课程改革的适应无疑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关键,受到广泛学者的关注。然而,由于区域教育水平和基础条件等差异,学生对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新课改的适应也有所差异。高中新课改已经全面铺开,从教材的更新,到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再到学生的参与,初步成果已显现,但仍存诸多问题。鉴于此,本文以广西博白县第三中学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课程标准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高中生对新课改的适应现状,并尝试从学生、学校、家庭、国家等层面,提出高中生适应地理新课改的建议和对策,为区域地理新课改的适应性研究提供参考。

二、博白县第三高级中学和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广西博白县第三高级中学是2000年创办的一所高中,前身是博白县师范学校,拥有全日制在校生约4900人,专任教师258人左右,地理教师11人,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了获得第一手调查资料,我们选择广西博白县第三高级中学2014年春季学期高一、高二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问卷内容涉及高中生对新课改的认识、适应、评价和建议等4个大方面16个小方面(表1),重点从高中生对地理新课改的理解程度、参与情况和意见建议等方面进行设问。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87份,约占总数的94%,回收率超过9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地理新课改的认识

地理新课改的认知程度是了解高中生适应地理新课改现状的基础和前提,下面我们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高中生对新课改的认知情况。

1.据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只有8%的学生对地理课特别感兴趣,有63%的学生比较感兴趣,有27%的学生不太感兴趣,有2%的学生一点也不感兴趣(图1a)。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地理课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地理新课改的阻力不是很大。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不浓。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爱上地理课,才能让他们学好地理,我们的改革就是让学生爱上地理。

2.在对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的因素的调查中,有49.7%的学生的兴趣来源于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有30.5%的学生学习兴趣受到老师上课方式的影响(图1b),由此看来,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其影响是较大的。与此同时,仍有11.8%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应付高考,说明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在学校的定位或教师教授方式表示较强烈的不满,也显示出较强的求变欲望。

3.在对新课改的了解度调查中,只有1%的学生了解新课改的情况,有34%的学生知道一些,但是有60%的学生处于不了解的状态(图1c)。由此可以看出,新课改虽已在实施,但学生对其了解甚少,这可能与学校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和宣传,以及科任老师的引导不无关系。

4.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来看,只有8%的学生是非常积极的,有25%的学生还是能够主动参加的,有59%的学生是有时参加,还有8%的学生是从不参加的(图1d)。可以看出,学生整体的积极性不是特别高,导致课堂活动开展困难。而这与“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新课改要求不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刻不容缓。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对新课改的认识一般,学校重视和教师引导对提高高中生对新课改的认识至关重要。

图1 对新课改的认识

(a:兴趣度;b:感兴趣因素;c:新课改了解度;d:教学活动参与积极性)

(二)对新课改的适应

对新课改的适应是对新课改认识的不断深入并逐渐内化为自觉行为。我们分别从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教师的要求、新教学方式的喜爱程度和教材自主能力四个方面对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

1.课堂活动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是高中地理新课标教科书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有效平台。调查显示,在课堂小组活动中,学生能做到分工明确、积极主动参与讨论的仅占18.2%,个别学生不参与的占26.7%,合作学习活动较少的占51.3%,教师不组织的情况较少(图2a)。由此看出,在新课改的课堂活动中,学生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合作学习意识,受填鸭式教学的影响仍很大。

2.在地理课上,老师采取让学生通过读图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机率是很频繁的,有65%的学生反映是经常进行,有30%的学生是偶尔进行的(图2b)。由此说明,教师已经意识到要一改以前的满堂灌,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同时学生也显示出较好的接受和适应能力。

3.新课程改革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生存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现学生自主管理。教师作为教学方法的实施者,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甚至决定学生的适应程度。从调查结果显示,有32%的学生喜欢老师运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有47.1%的学生认为一般喜欢,说明有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能够接受新的学习方式。然而,仍有20%的学生处于不喜欢和没感觉的状态(图2c)。

4.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有11.8%的学生能够非常好的读懂教材,有70%的学生一般能够读懂,有13.4%的学生不能读懂,还有4.8%的学生不知道(图2d)。从这个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读懂教材,说明新课改的教材编排还是比较合理的,符合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和能力层次。但是,仍有约五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不能读懂或不知道如何回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教材的某些不足。

综上,高中生对地理新课改的适应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但同时也看到了诸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材的适应方面仍存在的不少问题。

图2 对新课改的适应

(a:课堂活动;b:教师的要求;c:新教学方式的喜爱程度;d:教材自主学习能力)

(三)对地理新课改的评价

学生对地理新课改的评价有助于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对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的反馈,从而促进新课改的不断修改和完善。

1.对新课改在学生心中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图3a),有高达73.3%的学生认为,地理新课改的实施效果很一般,同时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地理新课改实施得不好,这说明我们课改的质量还是有待加强。

2.从新课改实施帮助度看(图3b),57.8%的学生认为,地理新课改对其学习有一点效果,仅有7%的学生认为有很大的帮助,说明超过60%的学生从新课改中获益。但还有多于1/3的学生仍处于没有帮助和不清楚的状态,帮助这部分学生在新课改的成果中获益已成为新课改推进工作的重点之一。

3.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人教版)与原高中地理教材相比,更加注重地理的基本观念与独特视角,能更好地体现高中地理教材的基础性和时代性特征。调查结果显示(图3c),对于新课改中的教材编排是否合理,有6.4%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72.2%的学生认为一般,说明新课改之后的教材,基本适应了学生的需要,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接受新课改教材。但是,仍有7.5%的学生认为不合理,新课改后的教材仍有进步空间。

4.我们也对参与问卷的学生做了关于新课改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咨询(图3d),19%的学生认为教材文字枯燥,脱离实际,25%的学生认为还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参与度低,18%的学生认为教师照本宣科,无创造性。认为对课堂无兴趣,只是为了应试的学生高达38%。由此可见,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弊端,亟待针对性提出整改措施。

(四)对地理新课改的建议

除了摸清学生对新课改的认识、适应和评价之外,调查中我们还让学生换位思考,从他们的角度在教材、上课方式和最喜爱的课堂等方面给新课改提具体建议。首先,对新教材的建议中,有34%的学生认为新教材要有更多的文字解释,43%的学生认为要有更多的图片,14%的学生认为要增加更多的活动,有9%的学生认为不用改(图4a)。其次,对“上课方式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有18%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够组织多点小组活动,17%的学生希望能多点自主学习,有53%的学生希望能有多点讲解,有12%的学生希望能做多点练习(图4b)。最后,对老师课堂的吸引力问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0.2%的学生认为,以教师为主,知识容量大的课堂最能吸引他们,有7.5%的学生认为安静、纪律严格的课堂最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有高达79.1%的学生认为,师生互动、轻松愉快的课堂最能吸引他们(图4c)。由此表明,大部分学生都是喜欢师生互动,轻松愉快的课堂,这与新课改所提倡的新理念一致。

四、启示

尽管187份有效问卷内容未能涉及正在进行的地理新课改的全部,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目前高中生对地理新课改的适应状况。同时透过调查结果的详细分析,我们也获得一些关于推进和完善地理新课改,提高高中生对地理新课改适应的启示。

(一)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大宣传,统筹规划。摒弃“地理是副科”的不合理观念,高度认识地理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重视地理新课改活动的开展,并可以通过制定新课改质量评价体系等手段,严把新课改实施的质量关。在积极送培师资的同时,从上到下宣传校内外新课改取得的新成果,让更多老师和学生从地理新课改中获益。

(二)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构建魅力课堂。科任教师要第一时间掌握新课改的发展动向,随时了解学生对新课改的掌握动态,主动学习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最后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本校师生的新课改实施方案,使师生都能更快地适应新课改。

(三)学生要提高认识,学会合作。新课改是顺应社会发展和遵循教育规律的新举措,也是提高学习成效的有效途径。作为高中生,应该端正态度,提高认识,让自己更快融入新课改的大环境中,并在其中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学会与别的同学合作完成对知识的更新,逐步适应新课改的新形势。

(四)家长要理解课改,支持课改。家庭在地理新课改的过程中,虽然不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但是,他们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主要体现在协助学校和老师引导和教育学生理解和支持新课改,并巩固新课改的成果。

五、小结

这一次的调查问卷,我们深入到学生人群中,了解他们对地理新课改的认识度、接受度和适应性,获得了比较真实的高中生新课改适应性现状第一手资料。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有限,调查的局限性不可避免,比如调查的对象覆盖面不够,分析深度有待提高等,这些需要我们继续完善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聂衍刚,郑雪,张卫.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

[2]仲红红.课改适应中的体育教师知识现状与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5(24)

[3]蒋秀玲,沈慧娟.新课改条件下中小学教师应对策略刍议[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10)

[4]王珲.新课改的课堂教学要去形式化[J].中国教育学刊,2016(1)

[5]陈林森.高中地理新课标教科书“活动”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7)

[6]李新华.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生自主管理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1

篇6

新课标改革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变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将课堂的有效时间还给学生,教师不再是权威的象征,而主要扮演学生导师的角色。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各学科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出现各种问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如此。相比而言,实行新课改之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参与程度降低,将更多的时间花在高考考试科目上,而且学生总是不知道该如何提问,如何利用课堂的有效时间。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课堂安排不合理,学习任务不能如期完成。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支配,但自主学习的成效不能得到实际的检验,有的学生浑水摸鱼,对待学习的态度不认真。所以,本文将从学生与教师两个方面谈谈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显著问题

1.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较弱。

新课改的实施虽然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因为学生长期比较依赖和信任教师,短期内不能将时间利用最大化,很容易手足无措,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例如理解和消化信息的基本特征,很多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将各个特征及其含义生硬地记下来,但不能灵活地举出实际的例子。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学生不能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学生习惯了教师帮他们安排好一切,把时间还给学生之后,有的学生容易滋生偷懒的心理,认为预习与不预习没有多大区别,也不认真参与小组讨论。例如针对信息处理的预习,学生应该掌握区分基本文件、图片、音频的格式及其要点。但有的学生看到密密麻麻的字体,很多没见过的符号,就放弃了课前预习。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学生不擅长提问,不能发现问题,在教学中最担心出现的情况是不懂装懂。信息技术课程虽然都是很基础的理论知识,但是有的地方理解起来却是有一定的困难。有的学生不好意思提问,担心自己的问题过于简单,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课堂的相关度不大,还有的学生不能简单明了地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

2.教师需要提升教学能力。

新课改的目标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也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放任学生自由。有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把课堂时间都安排给学生,整体课堂效率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也有的教师将课堂的重难点知识简单概括,很多学生没办法区分重点与非重点。一方面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新课改的了解与操作存在一定的问题。新课改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大幅度的改革,而且学科目标与要求因时而变。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但不能仅仅只依靠教材,应该扩大阅读范围,不断补充教材知识。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不够。基本上每个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都会带三四个班甚至更多,了解每一个学生是有难度的。但在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之下进行新课改,很容易造成一刀切,有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而有的学生比较懒惰,在没有督促的情况下很难自主学习。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关于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1.学生应该适应翻转课堂,踏实创新。

虽然新课改并不是完美的教学模式,但其研究与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及社会发展需求的。首先,学生应该更改原有的学习观念,学会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模式。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规划好学习计划,跟随教师的教学安排,但可以小范围地调整更符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例如有的学生理解背诵能力比较强,信息技术课程中相关重要的知识概念能够轻松理解,有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制作表格,简笔画,文档排档等都能轻松解决。其次,学生应该学会利用自我的时间,实现时间的最大化。时间的利用主要是完成教师指定的学习任务,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总结,弥补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之处。课前的预习,需要查找相关的资料,课堂中的笔记需要整理总结,课后的作业应该学会独立完成。信息技术课程中很多操作题,看似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每个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可能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自我的时间进行探讨分析。最后,小组合作学习要明确分工。很多学习小组总是极其个别的学生整理发言,其他的学生都是坐享其成。小组合作需要的是团队的力量,每个学生都应该为完成集体任务而努力。明确分工有利于促进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提高完成效率。

2.教师应该建立学习平台,不断改进。

信息技术教师最有利的条件是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首先,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信息技术不仅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革新换代的速度比较快。教师可以多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做到灵活回答学生的疑问。其次是教师应该建立相关的学习平台,可以是QQ群也可以是微信公众平台,一方面可以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做一些重难点知识的微课堂,方便学生在课下回顾知识。最后是教师应该做好教学的反思与改进。教学任重而道远,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情况有所不同,不断地总结反思教学,悉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与建议,吸取优秀的教学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在新课改提倡之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出现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不能充分利用有效的自我时间,主动性较差,不擅长提出问题。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提升教学能力,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教师需要加强对教材及学生的了解,做到因材施教。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学生适应翻转课堂,踏实创新及教师应该建立学习平台,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篇7

1.前言

新课程改革为学校教育的思想变化和教学发展提供多方面和建议,作为我国教育中的重要决策,使学校教育在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方面达成更符合社会环境的需求。最近一个时期的教学改革促进了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使初中数学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2.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取得的进步

2.1学生学习方面的表现

新课改重视课堂教学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中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知和知识的掌握也更加主动。

2.2教师教学方面的进步

初中数学教师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内容设计和课堂教学方法使用方面花费心血。教师们精心撰写教案、说课、采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不仅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还使自身的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2.3教学思想方面的改变

新课改要求初中数学教学中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求实施“人本教育”,则初中数学课堂就必须是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课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都尽量转换教学思想,少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多发现学生的的学习需要、多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师道尊严”的教学思想已经逐渐向“以生为本”方面转变。

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3.1教学没有完全面向全体

虽然先进的教学方法已经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得到广泛的使用,但并不意味着全体初中学生的学习需要都得到了满足。受“中考”这个硬性指标的限制,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仍以教学大纲要求的中考内容为标准,这使得有些教学内容对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过难”,而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要在课堂上使全体学生都有兴趣、都获得数学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仍是不现实的。

3.2数学教师对课改实践的不够彻底

新课改为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基本的发展路线,同时也对初中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挑战。要实践新课改的方针,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放下“教师”的身段,充分尊重学生,将高高在上的教师角色转化为与学生平等的指导者角色。同时需要教师们对教材、对课堂进行全面的掌握,数学教师不得不抛弃原本“顺手”的教学方式和多年的教学习惯,这使得很多数学教师对新课改存在抵触的情绪,在实际教学中用新瓶装旧酒,即便使用新教学方法,课堂改善仍旧不大。

3.3教学评价指标不完善

无论新课改对教学提出怎样科学的建议和指导,中国的教育体质不改变,各种升学考试不取消,那么教学的评价指标就还是学生的成绩,初中数学教学也是如此。尽管教师和学生都努力在新课改的路上前进着,但“考试成绩提高”仍旧是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这使得教师对教学的评价也偏向知识的掌握,而试卷不能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心理的发展方面,教学评价几乎是空白的。

4.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对策

4.1使用差异教学的模式

要解决教学不能面对全体学生的问题,就应该重视教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的要求都是整齐划一的,这明显与学生的个人特点不相符合,因此,应使用差异教学的模式来弥补这个缺点。差异教学是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心理特征和智力因素使用特征进行的教学,通过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将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使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出来的教学内容能够满足每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在一堂课中保证学生们“各取所需”。在进行差异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先将学生进行学习特点归类,分开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的等级,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基础;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进行观察,如学生在课堂上的视觉通道、听觉通道的使用,学生的思维模式等,以此决定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辅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呈现教学内容。

4.2数学教师应加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

为了解决教师对新课改实践的不彻底的问题,笔者建议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在自身教学水平提升方面下功夫,不仅做到使用新的教学方法、逐渐转换教学思想,还应该做到能够从多角度观察课堂、多角度感受学生的学习状况、从多角度体会数学教学的实际意义。只有教师在心中坚定“数学教学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才能够使新课改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得到彻底的实践。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对新课改的研究和实践不应局限在自己的课堂上,也不应该局限在本校教师群体中,应该积极的走出去,去先进学校学习、听课,多读先进的教学研究资料,从中学习实践新课改的方法,以此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4.3学校带头树立完整的教学评价指标

为了解决教学评价方面的偏颇,笔者建议各初中学校应该带头为教师和学生树立完整的教学评价指标。毕竟初中数学教学是初中教育中的重点部分,受到学校整体的教学风气的影响。学校重视升学率,则数学教学的评价指标必然建立在学生成绩上,教师对课改的实践就永远逃不出“分数”的限制;如果学校能够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加以重视,那么教师在课堂中也必然会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各种心理素质的培养,新课改的实践会因此更加扎实、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5.小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中,初中数学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数学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初中数学课堂的针对性有偏差,对新课改实践的不够彻底,教学评价指标也不够完善。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初中数学教师改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也需要学校带头为教学树立完善的教学指标,以体现新课改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秀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宁夏教育科研,2013(02).

篇8

家校协同是指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教育力量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对教育对象实施同步教育,以求使教育效果实现最大化的教育模式。家校协同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新课改对家校协同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者也在实践中创造出许多新的途径,笔者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一、新课改对家校协同提出的新要求

1.新课改要求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学生的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培养具有完善个性、乐于并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生活化”的个人,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家庭和学校不仅是学生最重要的两个生活场所,而且是对学生生活最重要的影响者,双方只有积极沟通、协调,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新课改要求学校与家庭共同构建学生的价值体系。新课程改革要求在落实基本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可是在现实教育中,在对待学生价值体系的问题上,学校与家庭往往不太一致。比如,当学校希望学生全面发展的时候,一部分家长却可能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业: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可以不管。在目前全社会价值体系异常复杂的情况下,这种方向上的错位,必将大大降低教育的整体功能。所以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学生的价值体系,需要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

3.新课改期望通过家校协同保障改革顺利进行。从操作层面上看,新课程改革在教学方面有许多新的方式,这些方式能不能顺利实施,取决于家庭能不能积极配合。比如,在新课程改革展开以后,学生需要完成许多活动性课程教学,单纯在学校范围内不可能完成这些活动性的教学任务,家长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还比如有些课程试验区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减少或者不留家庭作业,这时家长不能理解和接受,这些家长希望老师多布置一些家庭作业,以充分安排孩子们的课外时间,这样他们才觉得放心,才觉得老师尽到了应尽的责任,这种理解上的差异,需要通过协调、沟通来消除。

二、新课改背景下家校协同的新途径

家校协同的具体途径很多,传统的方式主要是家长会、家访等,新课程实施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又摸索出许多新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学校教育走向民主和开放的必然要求,它标志着学校教育形态的变化。它主要是由学校聘请关心学校,热心教育事业,在教育方面有经验的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不但适时地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而且还参与学校规划决策的讨论,日常的教学管理,并且随时可以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学校。

2.家长开放日。学校定期向家长开放,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学校,也是家校协同的新途径。在家长开放日中,学校和老师可以组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机会给家长选择。家长可以进入课堂听课,也可以参观学校的校情展览。

3.教育沙龙。学校和家长通过“沙龙”的形式,定期在一起聚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交流,也是家校协同的一种新途径。由于沙龙交流具有休闲、宽松的特征,家长和老师可以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畅所欲言,有利于家长和老师平等地交流,有利于激发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共同提高教育能力。浙江杭州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就定期举办这样的教育沙龙,深受家长的欢迎,并已渐渐成为家校协同的重要方式。

4.互动短信。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公司合作,利用短信平台与家长交流,也是家校协同的一种新途径。学校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用短信方式将学生的个人情况,学生所在班级的情况,学校的情况以及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发给家长,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回复短信向学校和班主任反映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样,家长在百忙之中可以轻松掌握学生的基本动态,学校也可以通过短信了解家长的看法和建议,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融合,形成合力。

浙江嘉兴市实验小学使用这种“家校互联”短信平台,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每天阅读渗透着老师们浓浓爱生之意的短信已经成为家长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些家长甚至将老师们发送过来的短信每一条都保存了下来,记录孩子的成长史。同时,家长们也积极回复老师们的短信,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中。目前,这种“互动短信”式的协同方式已经向其他学校推广开来。

5.网络论坛。新课程实施中,一些学校利用互联网创建论坛,并把论坛地址告知家长,家长和学校可以通过在论坛留言进行交流,也成为家校协同的重要途径。家长可以通过论坛留言,向学校反映意见和建议,并且可以在论坛上与可以与其他家长教育经验进行交流;学校可以通过论坛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因材施教,另外,可以通过论坛把众多家长的观点收集起来,集中人力、精力进行分析和解答,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率。

三、新课改背景下家校协同应注意的问题

1.学校和教师应掌握与家长合作交流的技巧,坚持主动、公正、平等和的原则,与家长和谐交流。另外,对特殊家庭和特殊人群的子女的协同教育,应给予更多关注。

2.家长要主动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同时,要对自己的孩子做出合理的评价,不能期望过高,眼高手低,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计划和学习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走好每一步。

3.“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学生才是教育真正的主体。在协同教育中,家长和老师都要倾听学生的心声,重视学生本人的看法和观点,让学生参与到家校协同的活动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新课程实施中,只有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协调一致,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

篇9

引言

随着新课改在我省近三年来的推进,而今全省几乎所有中学都已经推行了新课程,使用了新教材,新课程充满了挑战,有很多突出优点,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尤其是能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课改的实施在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数学新课改面临的困难

(一)教学观念传统,重教轻学[1]

新教材的优点是它面向全体学生,首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基础知识,而且给学生加固知识理解提供了较好的情境,教材内容设计巧妙,富有创意.但是从目前的传统教学模式来看,有些教师却往往忽略了这些新素材,不安排讨论,不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机会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把这些新素材的价值体现出来.

(二)数学教师的工作量太大,教师没时间也没精力进行探究性教学,教师对知识形成的过程理解不透

调查发现,有9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中学数学教师除了带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以外大多都担任了班主任工作.因此需要大量时间进行班级管理,所以有的老师有时连基本的教学工作都完成不了,那里还有心思和精力进行探究性教学. 同时,从调查中还发现,有些教师因为忙于讲课,怕耽误课时的进度,总认为还是教师讲解既快又省力,效率最高,根本上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梳理及迁移.

(三)现代远程教育及多媒体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覆盖面较窄

在调查中我发现,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学条件较差,资金不足,大部分学校根本就没有远程教育设备和多媒体器材,即使有的学校已经具备这些条件,但学校也不太重视对这些资源的利用,虽然有个别老师对多媒体使用但主要还是为了减少黑板上的书写,减轻自己的负担,而学生却像是在“看电影”,没有实际效果误解了高中数学新课改的理念.因此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而言,普及的不仅仅是远程教育与计算机等多媒体,更应该普及高中学数学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四)学生基础薄弱,认识肤浅,对高中数学新课改态度冷淡

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不是很好,初中学生会考六科合格率全县才是7%到10%,大多数学生都是来自贫困的农牧民家庭,而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视,加之就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所以大多学生都可以上高中,这样致使学校大面积招生,录取分数线低的惊人,高分考生还有外流,这一切对新课改的实施更是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对高中数学新课改认识模糊,态度冷谈,只关心考试成绩,习惯被动接收,甚至可以说喜欢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有时偶尔在课堂上的讨论也变成了他们玩耍的机会,学而不思,何来创新.这对新课改无疑是极大的阻碍.

二、对策与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讨论现对部分困难提出了相应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教育观念,用心学习新课改

高中数学教师在新课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教师应该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认真学习并专心领会新课改精神,试着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仔细研究有关课改的教育理念,重新建构自身教育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转化为深层的教育观念,更进一地深化为自己对新课改的实际行动.在实践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景,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才能为新课改助一臂之力.

(二)挖掘教材,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2]

新教材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探究学习过程,教师应该把把很多内容设计成“实验探究”、“探究活动”等形式.通过这些探究实验和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加深了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等知识的理解,还感受到了获得探究成功的愉悦,大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注重培训的时效性

大力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使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相结合,逐步实现现代化手段在课堂中的使用,加大对数学教师进行培训,利用寒暑期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去把新的东西带进来,而不是仅限于新课改网络远程培训,表于形式.把外出学习培训和网络培训相结合,学校监督,这样里外结合可能会让学校的高中数学新课改有所进步.

(四)解决新课改困难的根本是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12年10月,我参加了银川一中高中数学新课改培训,虽然时间短,但我的心灵感触很深.他们的授课方式基本接近了电视或报纸上报道的数学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即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真正地开放、真正地自主、真正地探究.教师没有做知识的占有者,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参与学习、指导他们学习,通过探究学习,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小结

通过本次的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地区新高中数学新课改存在的困难远大于我们估计中的困难,可以说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数学新课改还处于萌芽时期,我们数学教师基础教育改革正是发展的阶段,积极投身到新一轮的教改中,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应认真贯彻《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把握新的课程理念,以数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自觉推进数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真正意识到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会化为乌有.把“数学家的数学教育”真正转变成为“公民的数学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现平.农村中学数学新课改实施的困难与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3(1):30-32.

[2]高伟霞,王金铎.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9(4):87-89.

篇10

新课改以来,尽管中学生物课程在实验教学方面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成绩,但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的限制,也制约了相关教学实践活动的更好开展,究其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如下:

1.实验教学方法不科学

发生这一状况既与学校对生物实验活动的重视程度有关,也与中学生物课程任务重、课时少的学科特点有关。在高考这一指挥棒的引导下,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学校在实验课程设置上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认为生物课程的实验并不重要,常常在主观上认定做实验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表现,甚至有部分学校没有充分准备好生物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中学实验课本中的很多案例并未能得到有效实践,相关实验活动主要是通过如下几种方式进行的:

(1)看实验。面对新课改的素质教育要求,部分老师并未能够真正转变教学观念,而是投机取巧的选择通过多媒体播放,学生观看实验录像的方式来代替真正的动手操作。

(2)程式化。单纯的重复演示已有的实验结果,缺乏主动创造性。

(3)“做实验”。并非真正地动手实践操作,而是通过题海战术来强化相关实验基础知识,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软硬件设施支持不足

观念上的重视程度不足,也进一步导致学校在实验上的软硬件投资不足,具体到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在出如下一些不足:

(1)实验室的器材陈旧,很多器材采购完全是根据过往旧教材的需要进行的,并未能及时更新以满足新课改的生物实验需求,而且很多仪器设备老化严重,部分器材甚至完全不能使用,由于实验活动频率比较低,相关管理人员也没能做到及时的检查维修。

(2)课本更新不及时,认为实验活动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过于重视实验的结果而非过程,没有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教师的观念陈旧,新课改背景下的实验教学活动也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少中学生物老师也没能做到与时俱进,依然沿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3.教学考核机制不完善

目前,不少生物实验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的现状,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缺少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目前对生物实验活动的考核方法简单单一,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这也是新课改值得重视的问题,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评价考核体系,导致教师在给学生实验活动打分时过于注重步骤和结果,这些指标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并且很多老师在评分时过于主观,造成实验成绩大同小异,以致部分同学通过投机取巧也能获得非常不错的成绩,整个考核过程流于形式也进一步挫伤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二、改进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建议策略

针对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上述所分析的问题和不足,可针对性的采取如下措施来改善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活动。

1.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对生物实验采取规范合理的教学方法,便需要积极转变观念,认识到加强实验活动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发展需求。在此过程中,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的协力配合,从每个细小环节做起,积极采用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方法,如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可以将演示与讲授相结合,在学生积极主动做好预习准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并根据实验原理、过程和结果预先在脑海中进行形象化演示。在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对于必须用到仪器设备的实验选择在实验室进行,对于“细胞”“DNA”等模型制作实验则建议学生课外完成,通过对时间的合理规划,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物实验教学内容多、时间少的矛盾。

2.完善实验教学的软硬件支持

对于上述反应的生物实验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软硬件薄弱问题,一方面,需要学校管理人员进行合理规划,如对于器材的物资采购,可以分期分阶段进行更新,结合新课程实验对仪器设备的需求分清轻重缓急,使得资金使用的价值最大化,实验室管理人员也需要加强对已有设备的管理维护,保证其正常工作。与此同时,课本教材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及时采购根据新课程要求而编写的新教材,并及时投入实践应用中,重点突出实验活动的新颖性与实践性。另一方面,作为实验教学活动的设施者,教师也需要更新观念,通过不断主动学习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满足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教师的高标准需求。

3.健全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

教学方法是导向,软硬件设施是支持,考核机制则是保障,上述两项工作的不完善,只有通过规范合理的考核机制才能有效保证其效果。对此,应该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引入正确的评价机制,做好整体评价与过程评价的和谐统一,充分综合考虑技能、认知以及认知,将言语和数据评价相结合,真正有效的反应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不仅仅是生物教学的组成部分,更是影响其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分析探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不足,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和建议,旨在通过本文的探讨,能为相关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有效提升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67-01

前言:我国自2009年正式提出全面进行新课程教材改革的教育发展战略,发展至今,全国供给三十个省份深入贯彻并落实了新课改的教材和教学标准,以此来推动高中教育素质化的发展脚步。与往年的高考语文文本阅读试题相比,人教版在教材方面的变动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主观性学习需求,立足于开拓学生在文学类知识方面的视野,在文本阅读方面的试题内容上进行了改进,从而更加契合新课改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文学素养为主,切勿僵硬地致力于提高学生们的考试成绩。纵观而言,在新课改引导下的人教版文本阅读试题能够发挥调动学生能动性思维的积极作用,体现了我国新课改方针的战略意义。

1.测试特色

自我国全面实行新课标教材后,针对高中语文学科而言,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试题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区别。学生的教育模式需要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改良和转变,这样才能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规律。自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施的过程中,人教版教材在语文课程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方面进行了较为明显的改革。

与往年的高考语文文本阅读试题相比,人教版在教材方面的变动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主观性学习需求,立足于开拓学生在文学类知识方面的视野,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文本阅读试题方面的规划和题型安排更加适合高中生的思维逻辑水平,从而达到调动学生能动性思维的积极作用。在新课改影响下,人教版教材在高考语文文本阅读试题方面更加突出了试题自身的"文学性",从更加专业化的文学角度来对学生的整体文学素养和知识面进行考核。通过这样的试题设计方式,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到学生当前对文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在文本阅读模块的考核中,也能从学生的阅读、分析、文学史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量,体现了人教材新课标教材的自身测试特色[1]。

2.试卷不足

从我国考试制度而言,我国从古至今的考试形式多为"命题制"的形式进行考核。在既定的试题之下根据唯一形式的答案对被考核者进行评判和测试。延续至今,我国的高考试卷中,仍有70%的内容是命题制形式的试题。为了全面改善我国学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被动局面,素质教育开始逐渐发展并深入到了各个学校之中。伴随素质教育体制的扩散,新课改仿真也开始逐渐落实下来,针对在新课改后的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试题设计方面,也表现出了些许的不足之处。

首先,人教版文本阅读试题的设计缺少"梯度"性。在试题设计方面,要想做到"难易适中"、"各司其用",需要通过跨度较大、梯度表现性更强的设计方式来展现文本阅读试题的覆盖面积。这样才能在测试结果中更加真实的反映出学生对文学类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水平。其次,问题过于密集且较为杂乱。在新课改后的语文文本阅读试题方面多为开放性的考核方式,着重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想法。但是人教版教材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问题设计上面过于密集,没有做到密度适中,这样过于紧密的问题会影响学生答题的深度,不利于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2]。

3.复习建议

在新课改之后人教版的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方面的试题,既表现出了较好的测试特色,能够对学生对文学类知识掌握水平的考核更加细致,然而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通过以上研究,笔者认为人教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文本阅读试题方面的规划和题型安排更加适合高中生的思维逻辑水平,这样才能发挥新课改政策和方针的真正意义。同时,在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方面,人教版教材可以通过"三重"考题的设计来挖掘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量,即重结构、重描写和重句子,以此来引导学生在面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试题时,从文章的结构入手,结合句子的描法展开分析,突出对学生文学知识综合性的考评作用[3]。

结论:综上所述,在新课改全面实施的过程中,与往年的高考语文文本阅读试题相比,人教版在教材方面的变动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主观性学习需求,立足于开拓学生在文学类知识方面的视野。所以说自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施的过程中,人教版教材在语文课程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方面进行了较为明显的改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