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09:22: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研课题的途径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 高校科研;国防项目;质量保障;措施
Key words: university research;defense projects;quality assurance;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257-02
――――――――――――
作者简介:何树先(1972-),男,山东海阳人,工程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军工产品质量管理,高温合金精密铸造。
1 高校国防科研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现状
随着世界新军事理念变革的逐步深入和国内军事装备建设的持续发展,多种高精尖武器系统的科研生产任务逐步增加,各大高校利用自身学术优势,承担了部分大型复杂武器系统或分系统的预先研究、研发以及小批量生产任务,在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与企业的科研力量相比,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企业或专职科研机构无法企及的优势,如财务风险小、拥有众多专业人才和相对自由的学术交流平台等。但是,高校的国防科研体系中也存在诸多矛盾,如管理体制相对松散,质量保证体系不严谨等。
2 高校国防科研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难点
GJB9001B-2009标准的主体是企事业单位,高校的科研工作不同于企业和专职科研机构,高校国防科研管理与GJB9001B-2009的结合尚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与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管理、资源整合以及科研任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等方面。
2.1 资源整合难度大 大学教育具有较强的综合型,学习科目多,资源覆盖面广,大部分人员、设施分布于在其所属的各类二级机构,少数跨校联合的科研项目涉及到的学科和科研人员更加宽泛。因此在GJB9001B-2009标准范围内整合自身有效的资源优势,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质量保障体系成为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资源整合对于国防科研的质量保障体系来说是顶层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2 组织机构设置 高校的最高管理者往往由校长担任,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作为管理者代表,从组织结构来说,往下是负责人、财、物的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具体的项目组则分布在各院系。科研项目由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职能部门和各二级院系更多承担的是服务职能,在管理方面与企业的科研生产有着明显不同,这些对于贯彻GJB9001相关标准来说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方面。
2.3 过程管理繁琐 科研项目的立项、检查、经费管理、成果管理一直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点内容,项目组主要从事科研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工作。因此,科研项目的质量等级主要取决于项目研发者的质量观念。企业对科研项目的监管都很严谨,但是现阶段高校的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严谨的程度远不及企业的质量监管水平。受“重申报、轻过程”思想观念的束缚,高校科研项目工作往往不重视管理流程,质量管理相对滞后,质量管理体系如空中楼阁浮于形式,缺少实质的行动。
2.4 人力因素复杂 能者多劳是高校在科研工作者的一大特点,在众多高校中,一般由具有专业水准的高素质的科研工作者承担大部分科研工作和教学任务。国防科研的任务节点紧,质量要求精细,全程可追溯,对保密要求相当严格。鉴于此,当前高校从事国防项目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积极笼络高精尖人才参与国防项目的研究。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也是现阶段高校科研的一大特色,但这也增加了科研成员的不稳定性。
2.5 科研任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高校的科研工作不同于企业单一的科研生产的特点是其科研方向和工作任务复杂多样。高校可以从多个方向着手进行多个领域科研项目的研究,如科研项目的类别就涵盖了基础研究、原理样机研制和应用研究等多个专业类别,广泛的研究领域也意味着在确保质量控制的前提下要承担更为繁重的科研任务。
3 提高高校国防科研质量的措施
高校与企业在科研方面各具特色,根据其不同特点,结合高校现实条件,在深刻领会研究目的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质量管理的方法途径,维护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为进一步推进质量管理在高校科研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着重强调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3.1 设立质量管理机构,明确质量管理职责,建立质量管理相关法规 教学与科研实践齐抓并举是高校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必由之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管理者首先要落实工作场所,配备科技人员。对于科研机构的设置以及人员设施的配备,高校应该体现出不同于企业等社会科研机构特点。高校自身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特殊性决定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只能独辟蹊径,切不可全部效仿企业或研究机构,甚至没有太多可借鉴的管理经验。高校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只能根据自身实际,通过不断的摸索、尝试逐步完善。加强军工及其背景工程项目的管理,严格控制科研项目研发质量,做好保密工作。在质量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基于高校实际,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将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流程体现在管理制度上。
3.2 广泛培养质量管理骨干,以点带面,全面推进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高校推行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科研生产模式,这就决定其无法对质量管理和保密工作投入足够的人力。高校可以利用教、研结合的优势,培养通晓科研与质量管理的人才。准确把握科研课题的研究现状,通过“点带面”的形式实施质量管理,使校内科研成员深刻理解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和方法途径,促使科研人员广泛参与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工作,逐步总结出管理规律,从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质量管理的方针、政策得以有效实施。
3.3 重点借鉴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实施科研项目分类质量管理 国军标GJB9001B-2009以等同采用国标为基础,增设了军品的特殊要求。该标准适用于多个科研领域,同时能满足多个专业领域科研产品的质量管理标准,但是由于类别的差异,每一类科研产品也都其具体的质量控制要求和侧重点,因此必须根据具体的管理要求分类管理高校所承担的基础研究、预研、应用研究、产品研制和型号小批量生产等项目,在不影响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突出重点,缩减流程;根据质量管理办法来管理应用基础类研究项目,坚持质量管理中的应有节点,可重点对文档化要求且适当简略。
3.4 优化重组资源,局部实现科研生产过程集中管控
高校中资源均服务于教学和科研,高校的科研专业琳琅满目,各专业领域之间一般跨度较大,研制过程差异很大,均采用小批量生产模式生产科研产品,即使是实物产品形式的工程研制项目,也只是进行样机生产或新产品试制,多方参与管理、资源重复投入的情况屡有发生。为满足《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资源管理”对人员、基础设施、科研设备、工作环境等的规定,对批生产任务和产品试制、样机生产的项目,尽量将科研资源专用、通用,进行集中管控。
4 结束语
当前,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国防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国防科研质量管理监控体系的构件方面的研究尚未成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究。如果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现行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将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而得以优化,并有望突破管理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校国防科研力量作为当前国内科研界的一部分,必将为推进我国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高校科研管理者应该正视管理中的不足,不断强化自身优势,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大胆探索,积极尝试,切实推进高校国防科研管理实现科学化、现代化,为高校服务国防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43-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数控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引发了机械制造行业的新革命。现代数控技术其自动化、柔性化及集成化的优势在机械制造业中充分显现,成为企业生产技术的基础。数控技术从根本上决定着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对技能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实现理论课堂教学与实际企业相关岗位工作的有效结合,成为数控专业教学思考的重点。数控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发应用性课题途径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这需要校企双方的积极配合。
一、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发应用性课题途径的研究意义及价值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的基础教育性工程,其实用性与短期性有力地推动其实施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开展要注重时代性与发展实际,这就需要深入的研究分析,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改良教育模式,针对其中存在的漏洞问题进行有效修补,从而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的示范与辐射作用。数控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发应用性课题的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学生的实践指导能力,也能促进教师其他素质的提高,从而提升办学水平。该项目的全套研究成果可以推广到高职院校所有数控技术专业对应用性科研课题的开发中,拓展到其他机电类专业的教学与发展中。
二、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发应用性课题途径的研究具体内容分析
该课题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性课题研究现状,积极探索科学的专业教师应用性课题开发途径,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应用性课题研究的快速发展。通过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有效性分析,进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中适用教具的开发及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专用工装夹具等横向应用性课题。逐步寻求一种有效的数控技术专业教师应用性课题开发新途径,利用应用性课题研究提高数控技术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从而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与成功借鉴模式,在研发后期更好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性发展。
三、该研究领域的最新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竞争加剧,各个国家都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对于教学质量与教师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对专业性教师的专业性知识考核更为严格,基于这样的教育大背景,我们必须开展更多的适用性研究课题。
就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在发展过程中急于求成,对普通高职院校的科研模式照搬不误,缺乏创新与自身研究特色。此外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时间短及办学基础差的现实也阻碍了适用性研究课题的发展。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三改一补”院校原有教师,其在高职院校中占据主导。从企业引进的工程师,数量相对较少。高职院校近些年来招聘的普通高校研究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从其组成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科研主力来源复杂,必然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办学状况,在科研工作中很多教师没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对科研工作规律和特点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掌握,不了解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同时,受普通高校科研模式的影响,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科研工作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继承轻创新、重技术轻素质、重“教”法轻“学”法等问题依然严重,这种照搬普通高校教学模式的做法,偏离了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逻辑指定。相关调查显示,中国专利平均实施率为70%,其中大专院校的为33.9%,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我国开展适用性研究课题十分急迫。
国外在这方面要明显优于我国,其起步较早,研究已经基本接近成熟,成为与学术教育并行的教育类型。建立起完善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加大政策鼓励,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最大限度克服和缓解科研与教学在时间上的矛盾,以保证科研与教学之间互动的发挥。该方面的研究取得比较理想的研究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与规范作用。
四、该领域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观点
该领域的研究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对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教师应用性科研课题开发的最佳途径进行探讨,其次是就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的开展,寻求一种可操作性强的数控技术专业教师应用性科研课题开发途径,实现校企双赢。最后是通过在专业教学中适用教具的使用开发科研项目的开展,在校内寻求一套合适的专业教师应用性科研课题开发的新途径,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提高。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教师的工学结合、校企结合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有效应用性科研课题开发途径;另一方面通过校内专业教学中适用教具等应用性课题开发,在校内寻求可操作性强的教师应用性研究课题开发途径。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在课题的研究中,尽最大可能锻炼科研能力及提高创新意识,更好地促进数控专业教学的开展。
五、该领域研究的创新与突破之处分析
该研究项目相对于传统的课题研究更具有创新性与时代性。通过校内在数控技术专业教学中适用教具的开发,研究校内自行开发应用性研究课题的途径,完善并提高专业教师应用性科研能力,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增强数控专业教师的实际教学操作能力与水平。借助与企业的合作,积极探讨开发应用性研究课题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
六、该研究项目的思路与方法分析及具体实施措施探讨
在思路上,该课题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借助资料查阅、文献参考等多种高职数控专业教师应用性科研课题开发的实用资料,力争在理论方面对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师应用性科研课题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通过实践、实际操作来提炼和检验基于校内应用性科研课题开发模式及校外与企业合作应用性科研课题开发模式,提高开发应用性课题的有效性。采用个案研究、协作研究及实际操作研究的方式,在调研的辅助下,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与数据整理,增强数控专业教师对应用性科研课题开发途径的认识深度。采用集体研讨和个体思考结合的探讨方式效果是鲜明的,能充分发挥研究集体的优势,整合总课题组专家人员的科研力量,通过对有关问题的集体研讨,集思广益,各课题组专家人员与外界相互沟通和配合;同时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思考的作用,力求有所创新,整体中注重个性,个性中注重整体。
在具体开发措施方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整体认识企业,了解企业,树立企业观念。要想实现数控专业教学与企业的有效对接,首先要在教师中树立一定的企业意识与企业观念,在具体的意识与观念指导下开展学习与讨论。职业院校建立之初就要与企业之间存在横向联系,在进行教学之前先树立企业观念与企业形象。将教学定位于企业发展已经是数控职业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机械制造业企业的基本概貌与实际发展现状,深入了解企业的途径就是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在企业中亲身体验。就目前我国数控教学与企业的联系来说,校企关系不够深入,不够密切,更多的是与企业相关职能部门的研究、探讨,获取相关的研究资料,了解数控行业中的相关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到车间,经过实地考察,就问题展开思索与讨论。相比于传统校企交流方式的浅显及主观意象性特点,后一种实地考察更具有客观真实性,反映真实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策略。但是后一种深入实践的研究方式往往因为处理不当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认识上的整体性。
最后要针对合作方式的利弊,积极取长补短。可以组织数控专业教师在合适的时间间隔内深入到机械制造企业数控车间进行深入学习或者挂职锻炼,在挂职锻炼期间教师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将自己作为一名企业员工严格要求自己。通过挂职锻炼对企业的运行情况,对企业宏观生产获取明确而完整的认识。在获取现场经验的基础上多学多思,与知识理论的教学结合起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合作完成相关应用项目的研究。
七、结束语
高职院校逐步完善与发展的今天,更注重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人才的同步对接。从小方面来说,数控技术专业教师应用性课题开发途径的研究是高职院校培养专业教师及学生基本创新能力之必须,也是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之必须。其研究后期的全套研究成果可以作为后期教育教学的指导与规范,推广到高职院校所有数控技术专业对应用性科研课题的开发中。
参考文献: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的科学实验,往往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促使学生迅速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结合实验现象进行科学思维。科学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问题情境,科学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科学课堂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动力,主动探索。
1.初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开发科学实验的其它作用,并将其整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以便进一步提高科学实验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实验对记忆方面的作用
通过实验记忆不但轻松愉快,而且长时间不容易忘记。比如:学生亲自动手做了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实验,就轻而易举饿了解了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相互影响,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互不影响。
1.2实验对自信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有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不怎么感兴趣,但对于动手实验充满了兴趣,做起来比较顺手,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1.3实验对学生无意注意的作用
根据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大约二十五分钟,注意力容易分散,若此时加一个相关实验,可以把有意注意转化无意注意从而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课堂效益。
1.4实验对学生动作协调性方面的作用
在有些实验中,如电学实验中,导线间的连接,接线柱方面既不能用力过度,防止螺丝损坏;又不能用力过小,导致接触不牢固连接不好。在做粗盐溶解实验的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平时积极做实验的人,搅拌的声音不太响或者不会碰到烧杯,而不积极做实验的人,错误率就较高。
1.5实验在引题解题中的作用
从实验引题解题,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把实验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比如:让一个人尝试坐在一枚铁钉头上,一般是不敢尝试的,而让他尝试坐在用很多钉子铺起来的凳子上,结果他就敢尝试了,从而引出压强问题,学生也就能解释“用宽的带子做的书包比用窄的带子做的书包背起来更不痛”这个问题了。
2.初中新课程下对初中实验教学的要求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新课程标准对科学实验课程作了规定,目的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并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作为教师,我们应按新课程设计理念,在实验教学中去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提出问题,形成假设的能力;设计方案,探究实践的能力;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分析现象归纳总结的能力等,真正体现实验教学的价值。
3.在初中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几年来,我们认真调查研究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状况,我们发现在做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大面积提高初中科学教学质量重要的一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同时,在学生物理分组实验中,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多,仪器少,实验中常出现“男同学抢着做,女同学怕动手;成绩好的积极做,成绩差的旁边坐”的倾向;二是由于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师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形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以物学理,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易纠正学生实验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4.实验教学的有效的方法
4.1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表演,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维的教学双方协调活动的实验,它具有特殊的魅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它还可以为学生提供鲜明、准确、生动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宏观向微观的过渡,使概念、原理容易理解,使知识形象化,便于记忆。但是我们作为教师不应该就局限于教材中所举的实验,而应该更多的去挖掘自己设计的创新实验。比如在讲述串并联的知识点后,随即增补几个演示实验,让学生动动脑子,效果就不一样了。
呈现圣诞树上的一长串节日小彩灯,让学生探究他们的连接方式。提供实验器材,学生就会思考如果串联的话,总电阻太大,通过的电流就会过小,灯就很暗;如果并联的话,总电阻就会过小,电流过大,对电源有一定的损毁,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从而来理解节日小彩灯的连接方式为串并混连。
通过演示实验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正确、规范化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并能受到良好的实验习惯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所以在课堂实验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要做好这一步。
4.2教师指导学生实验时应抓住“观察、操作、记录、分析、整理”
4.2.1观察
所谓“观察”,即通过眼、耳、鼻、皮肤等感官感知。如选择测量工具时,我们一定要看清它的量程、最小刻度值、仪器是否完好无损等。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窗口。经常注意要求学生一定要仔细观察,防止走马观花,粗枝大叶。
4.2.2操作
它是学生实际动手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例如天平的平衡调节,电表的机械调零等,我们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在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时候,开关应断开,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电流要从正接线柱流进,从负接线柱流出,电流表要与被测电路串联,电压表要不被测电路并联,绝对不允许把电流表与电源并联。
4.2.3记录
即在实验中,正确的读取和记录数据,它包括:读取的姿势(例:刻度尺数值的读取时,眼睛应水平垂直或竖直垂直刻度);读取的方法(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准确的记录(数字与单位要准确),一个精确地读书包括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4.2.4分析
由于操作者不同,实验器材的不同,操作方法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记录的数据,可能导致同一实验结果的不同。我们应及时加以总结和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错误导致的结果,哪些是误差造成的原因,与学生共同探求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的改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思维。例:如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食盐溶液,由于量筒读数的错误,导致所配溶液的质量分数有很大的误差,所以在分析的时候要能找到误差大的原因,从而提高实验的精确度。
4.2.5整理
1、校领导高度重视,各处室大力支持,体现了我校团结协作,提高管理品位的工作作风
1.1 校领导百忙中参与听课评课,深入教学第一线;关注公开课进程,重视细节落实,联系名校专家教师,承担接送招待琐碎事务;
1.2 教研室组织实施过程中得到教务处、校办室、总务处等科室的鼎力相助;
1.3 本次公开课主阵地在高一年级,但高二、高三年级全力配合,评委以高二年级教师为主,大家按时到位,工作任务是高强度,工作态度是高负责;
1.4 本次公开课涉及语文、数学、物理、历史四个学科,学科组长和备课组长全程跟进,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听课评课指导,任劳任怨;所有这些都生动地展现了我校教师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风范,也充分体现了我校领导集团在培养教师成长,打造一流教师队伍的决心与信心。
2、教师走向课堂主导,学生走向课堂主体,呈现出新课程改革深入课堂形神兼备的良好态势
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本次公开课的重点,参赛的10位教师基本上能够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实现这个要求。
2.1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巧妙设计教学方案,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积极组织学生的自我探究、交流讨论活动,能够较全面地体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思路。
莫如波老师的语文课堂,走进文本到走出文本的构思很有创意,使教学探究不停留于文字表象,而上升到意境美的层面。杜小芹老师的数学课堂,问题设置层层推进调动学生积极探究的构思,使一节原本枯燥数学课也有声有色。
郭金萍老师的语文课堂,通过人物遭遇对比人物情感,在鲜明的落差中探究人物内心世界,使诗词鉴赏对意境的理解更为透彻。
2.2 课件与文本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鼓励性的评语吸引注意力,围绕着学生展开教与学活动;赵巧娟老师的历史课堂,分组讨论探究,课件辅助文本,有效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刘思雨老师的语文课堂,课件展示问题,文本探究问题,两相适度结合,引导学生进入鉴赏心境。
2.3 图片、数据、视频进入课件,注意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和生活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翟宏斌老师的历史课堂,生活情境,漫画形式,寓庄于谐,使严肃的政治课题也变得富有亲和力。
莫如波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情境相生的动态画面,引人入胜,营造了极富学科特色的教学氛围。
2.4 教学情绪饱满,语言风格个性飞扬,或生动形象,或激情饱满、或风趣幽默、或严谨准确,富有感染力,形成了融洽的师生关系。
郭金萍、李倩倩、余方、庄水田等年轻教师,热情,青春,有朝气,有活力,让课堂流淌着灵动的思想,让课堂洋溢着求知的力量;杜小芹、翟宏斌、赵巧娟、鲁平等中年教师成熟、稳健、循循善诱、课堂组织从容,举重若轻,学生学习过程快乐轻松。
正因为本次公开课呈现出如此丰富的特点,每位教师都在个性化地教学过程中对“读疑研导悟”五环立体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探索,所以本次公开课设立了三类奖项:风采奖――侧重于肯定教师敢于展示自我的精神风貌,创新奖――侧重于肯定教师构思设计匠心独运的个性,英才奖――侧重于肯定教师课堂组织的实效性。
3、学科专家全程跟进,零距离交流指导,体现了我校务真求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导向
公开课既是教学实践的提炼与最新教育理念的结合,也是平时课堂教学的缩影,是对以往教学的反思与再提高,它需要反复实践与再反思。
听课究竟听什么?评课究竟怎么评?怎样看待公开课?是研究课还是展示课?听课人是抱着研究的心态还是观望的心态?是看门道还是看热闹?专家与教师的评价标准各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每一期公开研讨课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期公开研讨课特邀专家根据本次研讨的中心确定了评价课堂教学的主要参数:教师对文本的把握是否准确,强调深度;教师对课堂“读疑研导悟”环节的设计能否明白有效地传递知识,强调清晰;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是否符合培养思维的教育规律,强调适度;教师对学生的反应和活动能否及时应对和引导,强调质疑。
在专家教师、授课教师、听课教师及学生代表座谈会上,大家充分肯定本期公开研讨课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了其存在主要问题:
3.1 对教材的研读还不够全面透彻。深研文本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根本,也是确定教学方法的依据。
3.2 对课件的使用还不够科学灵活。公开课,教师与学生不应被课件预设的内容牵着鼻子走,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讲究“辅助”二字,凸现教师本身即是最好的“媒体”。
3.3 对分组讨论的引导还不够深刻细致。热闹不等于思考,课堂不能只有交流形式而忽视思考本身。
3.4 对教学环节的处理还不够完整严谨。最后“悟”的环节可以使课堂显得完整、有始有终,也能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提炼重点,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有的老师匆忙下课,使得课堂质量与延伸受到严重影响。
客观地说,我们对于评价公开课从来不会简单地定义为成功或失败,而是关注教学的全过程,从实效性角度全面衡量课堂的高效或低效特质。
一、给予探究空间,体验数学的“再创造”
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通过数学学习,学生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索与创新精神,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在教学中,我努力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运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学会运用数学思想开拓智力,从中体验到自己的创造与成功。
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在学生理解“表面积”的含义后,让学生自学课本,出示检测练习。(长方体的长5厘米,宽5厘米,高10厘米,求它的表面积。)在学生完成后进行展示汇报。学生A:先算前面的面积、右面的面积、上面的面积,接着再把它们加起来,再乘2,即(5×10+5×10+5×5)×2;学生B:通过观察可以发展有4个面相等和2个面相等,即(5×10×4+5×5×2);学生C:我的方法与第一个同学的基本相同,分别先算出两个相等的面的面积,再相加。即(5×10×2+5×10×2+5×5×2)……这时,我及时给予肯定,正要继续讲下一题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列式为:5×5×10。”这时,有位同学说:“这不是在求长方体的体积吗?”我就请他说说是怎样想的,他走上讲台,指着粉笔盒说:“长方体的一个侧面面积是5×10,我把它看做2个5×5,4个侧面就是8个5×5,上下两个底面是2个5×5,这样长方体表面积一共有10个5×5,即5×5×10。”原来他把侧面积转化成底面积来计算,他的列式不但没错,而且很有新意。我带头为他鼓掌,顿时,教室里掌声如雷。这样,学生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激活了思维,在解答中体验了数学的“再创造”。
二、给予“生活化”素材,体验数学的“生活化”
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教学中,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的广泛用途;如果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产生对数学的情感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由于缺乏生活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前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就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收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并进行仔细观察,了解有关人民币的一些信息。结果在上课时,就显得很轻松了,原本感觉很难讲授的知识,学生竟能对答如流,个别学生还能提出可进一步学习的内容。正是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上课时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热情高涨,学起来也轻松。
三、给予实践机会,体验数学“活动化”
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体验应建立在参与活动的基础上,以活动为途径,以活动为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如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这些活动能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使他们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现象,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方式。
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长度单位的认识》时,我不给学生任何暗示,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用各种方法量课桌桌面的长度。有的学生装用手一扎一扎量,有的学生装用文具盒量,有的学生装用铅笔量,有的学生装用书本量……在汇报中,他们量出的结果各不相同,很难表示出课桌桌面的长度。在一翻沉思后,有学生想到要用同样的工具来量。如:统一用铅笔一根一根的摆,摆完后感觉又不方便。这时,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它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想出个法子。最后汇报时学生想到要用可以直接度量的工具(尺子)。通过这样的数学活动,学生经历了数学产生的全过程,体验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各种能力,体会到“做数学”的快乐。
(一)追求“体育性”是拓展与延伸的前提
这是体育教学的首要原则。毛振明教授指出:“体育教师要牢记体育课的学科性质,要使我们的每一堂都上得像体育课,要使体育课完成体育学科被赋予的任务和使命,不能让体育课走偏走样。”近来,出现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有些教师为了凸显体育教学的“新颖性”和所谓的“拓展与延伸”而丢弃课程的本来性质。
例如:让中学生把毽球当成秧苗,蹲在地上插秧、补苗、除草,并用空塑料瓶假装给秧苗施肥、浇水等模仿动作。有的把围棋、象棋、吹肥皂泡、买南瓜等引入教材进行拓展与延伸;有的把尿素袋开发成“时装”,让学生在上课时学走时装步等。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新体育课改只注重主体教学、快乐教学等,把体育课上成了休闲课、游玩课、活动课,这是对新课改认知上的严重误区。
确实,我们不必一概反对体育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也不必一概反对体育课堂上有歌有舞有表演,关键是要看是不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可以这样说,最有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拓展延伸才是体育教学的拓展延伸,否则,顶多算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
(二)追求“目标性”是拓展与延仲的基础
每一节体育课,教师都要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实际情况,是衡量一节体育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因此,体育教学的拓展延伸,也必须最有利于达成这节课的特定教学目标而展开。
比如:一位教师用废报纸折纸飞机进行投掷教学,很短的时间内匆匆结束对投掷的教学,教学拓展时花近十分钟讨论环保问题。引入环保教育充实体育教学本是课堂一太亮点,但应避免花费过多的时间而导致喧宾夺主。体育教学的重心归根到底还应重视该节体育课目标的达成和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课堂不管如何与其他相应知识的渗透和整合,无论怎样对形式进行创新与求异,体育教学与一定密度的练习、运动负荷和运动量始终是主流,是主要达成的目标,不能喧宾夺主,学生还来不及进行细细的咀嚼品味,就已经进入了所谓的拓展延伸。这样本末倒置的做法,必然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无益而有损了。
(三)追求“实际性”是拓展与延伸的保证
具体说来,体育教学的拓展延伸必须符合教学实际:一是教材实际。不能牵强附会,不能偏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二是学生实际。因材施教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三是课堂实际。要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
例如:同样是行进间运球的巩固练习,既可以采用“直线运球接力”,也可以选用“圆圈十字运球接力”,但实际课堂效果证明,学生在“直线接力”中的参与热情远远不如在“圆圈十字接力”中的高传接球练习时在“对面传接球”中表现出的兴趣远不如“打龙尾”中的高。如在课堂中组织“投准”游戏时,部分学生在多次投击失败后可能会丧失兴致,只要适时缩短距离,适当满足学生成功的需求后,就会重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体育教学拓展延伸的途径
体育教学拓展延伸的途径有课前的拓展延伸,比如预习新课时,查阅相关资料,搜寻有关信息,了解项目特点、练习方法、安全措施等。有课中的拓展延伸,即在课堂上进行的学生自我组织能力、探究能力和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有课后的拓展延伸,比如体育课结束后,布置学生根据体育内容,在课外进行的拓展延伸练习。下面着重从四个途径进行一些梳理。
(一)向立足体育教材拓展延伸
向体育教材拓展延伸,就是对体育教材的背景、内容、主题、练习方法等进行纵向、横向的挖掘勾联,寻求其中最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因素予以应用。
1.探究教材知识背景
在一节武术课教学中向教材的背景拓展延伸时可以这样说:“同学们,武术是中国体育文化的奇葩,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你们知道什么是武术吗?”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发言,然后教师总结归纳从武术的起源和发展、内容和分类、特点和作用、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武术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2.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衍生练习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动作技能、技术的规律,让学生通过对所学动作的理解和思考,触类旁通,加强辐射,从而创设、发现锻炼作用相类似或更有针对性的、效果更好的锻炼方法、手段。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拓展延伸。如在教学滚翻组合动作时,向学生提出下面的问题:“大家对前、后滚翻的动作都掌握得不错,我们能不能稍微改变一下,变成新的动作或一连串的动作呢?”于是学生大胆尝试,反复练习,做出前后滚翻直腿起、分腿起等动作,甚至做出了意想不到的滚翻组合动作,从而让学生通过练习实践,迁移创新,达成教学目标。
3.设定与发展学生能力的练习主题
在一定主题任务下进行互动,强调通过完成主题任务,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的实现,强调开放的、创新的多边互动教学拓展延伸。比如在跳绳的教学中,老师提出“跳绳的方法有几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来回答,也可以创新。“跳绳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什么?”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经过讨论、研究归纳出手脚协调配合的重要性。“跳绳在我们中国古代还有一个什么名称?”可以让学生自己猜想,然后再讲解跳绳的历史。“你最喜爱的跳绳动作是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和练习的体会自由发表意见,然后说出理由,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可以从动作的优美性、实用性、技术难度和健身性几方面进行总结。“你最渴望学会哪种跳绳方法?”让学生说出想学的动作,可以是自己想的也可以是已有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选择后还要让学生说出为什么?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可以帮助学生对跳绳运动有一个全面的和整体的了解。
4.运用相类似的动作技术
例如:“远撑前滚翻”是教材体系中“滚翻”类的重要内容之一,练习中提示学生身体的重心要由低至高,手触垫子的距离由近渐远,适时设定障碍以限定远撑距离。由于学生的能力差异,男女力量上有差距,可以将教学分成五种
梯度:①前滚翻;②手远撑前滚翻;③鱼跃前滚翻;④跃过一定高度(可设置小垫子)的前滚翻;⑤可自创开始和结尾的鱼跃前滚翻(例如结尾可加挺身跳等)同类“滚翻”练习内容进行学习,有利于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5.经历挑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训练项目,让学生通过这些训练项目经历心理挑战的锻炼,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促进其心理素质的改善和提高。比如不少学生听到上耐久跑课就脸色大变,对耐久跑课有厌烦情绪,甚至有恐惧心理。首先激励同学们: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历尽坎坷,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要认识到只有不畏艰苦,遇到困难能够努力克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迈向成功的彼岸。其次采用分层教学,既保证了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克服了对耐久跑的心理障碍,通过反复激励,毅力增强了,勇气增强了,克服了恐惧心理,自信心也增强了。
(二)向课外实践活动拓展延伸
作为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把课中所学的知识、技术内化成自己的技能,并且把此项技能运用到体育锻炼的实践中去,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在学习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时老师提出;利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设计并体验在不同的距离和角度上最合理的投篮技术要点有哪些?有人防守与无人防守时怎样合理地运用单手肩上投篮技术?提高投篮命中率的要素有哪些?对以上三个问题,要求学生在篮球学习中去思考、体验并设计出最适合于个体的技术要点和练习途径,并不断进行交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利用已学知识寻求新的知识点,设计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向感悟和体验生活、经验拓展延伸
向生活的拓展,就是说在体育教学中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向生活、经验延伸开去,产生个性化的感悟和体验,体育教学向生活拓展延伸,不仅能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韵距离,而且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和乐趣。
1.联系学生自己生活
例如,在“鱼跃前滚翻”这一课时,先讲一个生活的实际故事:明明放学骑车回家路上,忽然撞到了一块大石头上,人从车子的前面翻了过去,就在落地的一刹那,他做了一个动作化险为夷。这个动作是什么?它真的那么神奇吗?
2.联系社会、自然生活
障碍跑——生命教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教师设置情景——救护区、灾难区。学生越过障碍,把受伤的同伴从灾难区救回救护区,并利用所掌握的救护知识和技能对受伤同伴进行包扎。整个情景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在跑的练习中结合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应急能力,使学生学会自救和互救,合理处理个性、集体关系,充分感受生命教育的意义。
(四)向其他学科拓展延伸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然而,在自己的课堂上,老是感觉气氛沉闷。老师提问时,回答者就只是发言委员会的那几个,大部分同学一听提问,就使劲地把头埋低,大气不敢出,眼神更不敢和老师撞上,生怕引起老师的注意而叫回答问题。一堂本应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变成了几个人的独角戏。在这样沉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学得吃力,老师也教得辛苦。这不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情感体验,阻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形成不了健康向上、活泼乐观的人生态度,对于学生走上社会的大舞台也有很大的影响。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积极性呢?
一、增强教师亲和力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97-01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培养具有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时代赋予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研究生教育者的使命与责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和关键,因此探讨如何构建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现状
从1978年我国招收了第一届研究生以来,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起来,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振兴、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进一步促进了高校的自身建设。然而,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科结构与学科管理方法问题、教育观念的转变问题等。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对研究生教育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这大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同时也带来了科技的大踏步前进。在美国,研究生教育逐渐地在高等教育中起着支配地位的作用,它们强调研究生课程的先进性,及时反映当代科技的新成果,强调培养研究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鼓励学生大量参加创新工作,以适应当代跨学科、多学科科研的新形势。这样做既培养了研究生从事创造性工作的素质,又可以促进其实践能力的增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立项课题,作为提升研究生综合培养质量的一种方式。
在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组织的前一期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中,由西凤茹教授主持的项目研究了提高管理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机制,其中的一个工作思路就是研究生授课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进行创新以培养学生撰写与的能力。项目通过一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效果,并且进一步申报成功了辽宁省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项目。
2 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保障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主要体现是在四个方面: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学术交流和著作教材。这四个方面中,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占了一个很大的比重。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正常答辩的2010级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率为100%。尽管辽宁科技大学管理类的学术型研究生在数量上取得一定成绩,但在论文质量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研究生实际参与科研项目以及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也需要加强培养。
在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点的支撑下实施这一课题,具有较强的学科基础。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设四个二级硕士点,包括技术经济及管理,企业管理,旅游管理和会计学,现共有硕士生指导教师31名,师资力量厚实,导师研究领域广泛,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突出的成果,对硕士研究生的责任心强,这些都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在现有的科研管理制度促进下,仅今年,管理类研究生及其指导教师已经发表SCI、EI检索的高水平论文十余篇;此外,工商管理学院与MBA教育中心培养资源共享,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硕士生导师组在硕士生培养方面心得颇多,在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成员之间协作性强。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可以获取有益的成果,并以此促进管理类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并且在过去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提升管理类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可行途径。
3 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途径
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研究生撰写高质量论文的能力,包括在高级别期刊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的能力以及撰写高质量硕士论文的能力,以提升研究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创新科研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3.1 授课创新
在研究生授课过程中,相关的授课教师及时把最前沿的理论知识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讲授,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使教学促进科研,并且注重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并进行积极的引导。根据不同的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比如计量经济学课程中计量模型的讲授,通过在授课过程中结合高档次期刊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讲解计量模型的应用,不仅拓宽了研究生视野,同时也使其掌握了实证分析类论文的撰写技巧。对于前沿的会议信息也要在课堂或者课后及时提供给研究生,将最新会议知识和议题糅合进课程的讲授中。
3.2 指导方式创新
导师或导师组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级、分层指导研究生。工商管理学院的有9个学科方向,同一个方向的导师或者副导师协同指导研究生,有效避免单一导师指导视野不够开阔的问题。学院除了本专业硕士生导师以外,还要大量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和理论背景的资深人士担任相关专业方向的硕士生导师,同时聘请了校内其他专业的导师作为相关专业方向的硕士生导师,便于在交叉学科方向上产生高质量的成果。为了便于导师指导与管理研究生,学院为学术型研究生建立了统一的研究室,同时可以分享MBA的案例成果,与MBA学员进行互动交流,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合。
3.3 创新激励
创新激励包括对研究生的创新激励和导师的创新激励。鼓励研究生参加较高层次的本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开拓学术视野;鼓励研究生向高层次学术会议以及高质量的国内外期刊进行投稿,对于本学科有较高支撑的高质量的研究生科研成果建立专门的激励基金,并按层次进行奖励。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到导师的项目中去,通过纵向科研项目可以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理论水平与创新能力,通过横向科研项目可以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4 结语
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要从根本上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除了在培养制度方面加大力度,更要注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以及研究生授课教师的课程创新的培养。学校,学院,指导教师以及研究生个人四方共同努力,相信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会获得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谭德荣,高松.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论文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为此,它强调课堂教学应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质疑能力的活动。所以,学生能否敏感精确地发现并提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 笔者立足于化学课堂教学,探讨在元素化合物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具体途径。
一、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联系生活实际,形成问题情境
以生活中的事例趣事和典故作比喻,引出新概念,可以使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并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另外,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化学课堂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例如,讲解碳酸氢钠性质之前,可先讲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食品加工中除酸味和作疏松剂;临床主要用于扩容和纠正酸中毒;在家禽饲料中添加适量碳酸氢钠,可使采食量大大增加,对提高饲料利用率、能量转化率、促进家禽生长和增加产蛋量、提高蛋壳的质量等均有显著效果等。
二、通过演示实验形成问题情境
众所周之,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以Na2O2与H2O的反应为例:在讲授性质时,可将Na2O2和水反应设计为在石棉网上放两个棉团(其中一个内藏Na2O2粉末,一个没有),实验时先用火柴点燃那团没有Na2O2的棉花,并滴水使其熄灭,这一现象并不出乎学生意料,因水能灭火。接下来把水同样滴到另一团棉花(内藏Na2O2粉末)上时,水能点火。棉花奇妙地燃烧起来,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思维迅速转动,探索欲望增强。
三、利用化学故事,结合化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
很多中学生仍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也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讲解铝的性质之前,可用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这么一个故事,传说在古罗马,一天,一个陌生人去拜见罗马皇帝泰比里厄斯(Tiberius),献上一只金属杯子,杯子象银子一样闪闪发光,但是分量很轻。它是这个人从粘土中提炼出的新金属。但这个皇帝表面上表示感谢,心里却害怕这种光彩夺目的新金属会使他的金银财宝贬值,就下令把这位发明家斩首。从此,再也没有人动过提炼这种“危险金属”念头,这种新金属就是现在大家非常熟悉的铝。
四、利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设置问题情境
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可以为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爱好选择不同的信息。从而形成个性化地发现问题的方法。如铁与水蒸气反应,学生如果已知设计实验装置主要根据:即(1)反应物的状态;(2)反应条件;(3)产物的性质;并要求科学、安全、可行、简单。教师提供制作的仪器图片(胶片),让学生在实物投影展台上拼图展示,给予评价。
五、追踪社会热点,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 “化学与新材料”, “化学与新能源”,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生命科学”, “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适当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例如讲述硅材料时可以这样描述。由硅元素生产的多种产品在现代高科技中占有重要位置,对现代物质文明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应用最多的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材料是硅,计算机芯片的主要成分是硅,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铝硅酸盐的化合物可用作吸附剂、干燥剂、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的人造分子筛。
六、拓展探究渠道,创设问题情境
欲使学生学习化学时乐此不疲、乐以忘忧,则应在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寻找课堂中的“后”探究问题,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与研究,网上点击,家庭小实验等。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条件。例如,在学完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后,引导学生在家里运用厨房物品去探究鸡蛋壳和水垢的成分,并在课堂中汇报实验中的现象、分析和结论,从而真正实现在“做中学,乐中学”。
七、结合学生心理,创设问题情境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指出,人们在对待某种不完善,即有缺陷式有空白的格式刺激物时,会在知觉中下意识地产生一种改变现状并使之完善的趋向,从而倾向于知觉到、经验到,完善的格式塔整体,即完型整体。教学中要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有机会质疑.教师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讲得清清楚楚,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就好比一碟清水看得清清楚楚,学生当然就没有问题去质疑了。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不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思维的引爆管,马上就在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要改变过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头到尾,一讲到底,全盘托出,教师讲的口干舌燥,而学生听得满头大汗。如此教学法,教师觉得累,学生没有兴趣,当然也没有问题可“质疑”了。
八、运用多种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里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综上所述,探究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唤起学生探望和探究热情;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开展行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是真实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应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以及的学习生活和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和意愿直接。只有在此情境中生成的问题,学生才有能力在发展区内进行探究,并使学生对质疑保持有足够热情。创设问题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很多,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一、问题要有一定难度。创设的问题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经过努力可以提出的难易适度的问题;二、情境要有一定的亮度。情境要有一定的条理,到达目的的障碍条件一定要清晰地呈现。尽量控制无关变量;三、要有一定新奇度。这一过程从“信息加工”角度看,是一个信息刺激接受器的选择接受过程。
参考文献
[1]尹智敏.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究与实践[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7,第五期.
[2]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3]武永兴.化学教材改革与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4]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人学出版社, 2003.
[5]毕华林,刘冰.化学探究学习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2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涵义及研究步骤
所谓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体育社会科学认识过程的工具与手段。
由于体育科学本身不是基础科学,而是应用科学。所以它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自然科学方法、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在体育领域的应用。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遵循科研的一般程序,并采用科研的一般方法来研究体育社会科学领域的特殊问题。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程序大致由以下步骤构成:选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形成论文。其中选题的途径有三:一是从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是在学科交叉所产生的边缘地带找出问题填补空白。然后根据课题的价值和可行性进行定题。收集资料的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实验法。整理资料的方法有定性资料的整理、定量资料的整理、研究资料的图表绘制。分析资料的方法有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预测方法。另外还有正交设计、元分析法、灰色预测法等新的方法。
3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主要存在以下的缺陷
3.1例证以偏概全
通常情况下,研究人员在仅占有一定量的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就归纳出某一定律或概括出某一道理,在作研究的过程中却又把归纳工作掩藏起来,把归纳出的结论当作著述立论的大前提,接着反过来进行“前提——例证”式的演绎论证。例如;一人在对杨浦区的体育消费进行了调查后总结出了上海的体育消费特点,另一人在对徐汇区的体育消费进行了调查后总结出了上海另一体育消费的特点。当他们把各自的结论当作前提论点提出来,就构成了热闹的体育消费研究假象,实际上这些都是低水平的学术资源浪费。
3.2调查对象过分求多
研究方法有很多种,定性研究、描述性或对策研究、理论或实证研究等,各自对于自己的调查对象都有不同的要求。如果采用定性的方法调查的对象并不要求很全面和广泛,而是要求深入和细致。但是在今天的体育社会科学领域太多存在着只有事实的描写和材料的整理才是最有价值的工作,才是治学严谨的偏见。任何事实的价值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视其与理论和方法的关系而定。很多事例说明材料摆得很多,却未必能得出原理或产生理论。例如建国至今我国进行了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其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所花费用之高昂,都前所未有,但是关于我国体育场馆资源的经营却始终不见新的理论成果。
3.3过分信赖前贤
学术的发展离不开前人打下的基础,但是学术界似乎总要难以避免地形成某种崇拜权威的思潮。对于许多年轻学者来说,这种思潮史十分有害,将前辈的论述奉若神明,在观点和方法上都不敢越雷池一步,就太大地束缚了思想的发展,而且也违背了前贤的本愿。引用专家言论,借鉴前贤稿件,本是无可非议的,关键的问题不在于引不引,而在于如何引。一般说来,专家的言论和观点,只宜作为向导和参谋,而决不能作为真理的标准和思想的源泉,只宜作为自己论著中的论据,而不宜作为自己著述中的大前提。例如在关于体育产业的研究中就有许多不成熟的观点,要有突破就必须驳斥掉某些权威的论证。不能因为某个著名的学者采用了这种研究的方法,就要照搬他的做法。如果此时过分谦虚,学术水平就会停滞不前。
3.4对其他学科的借鉴不足
体育尽管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质,但也有着所有文化现象的共性,在这个意义上,对体育社会现象的研究不能不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否则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只能在低水平重复或循环。从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来看,许多学科比体育社会科学更为成熟,并已经形成共通的研究范式,形成了科学家共同体,构建了若干解释力较强的理论。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借鉴将十分有助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水准的提高,
4解决途径
4.1要加强研究者的主体意识
检验某个研究领域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个性不同和风格各异的学术论著的交流。在体育社会科学领域虽然每年都有大量的学术论著出版,大量的学术,或许对某些具体的学术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但绝大多数都平淡乏味,缺乏生气,有很重的八股气。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研究者主体意识的缺乏。要充分体现出学术论著的个性和风格,就要在遵循具体学科领域自身规律的前提下,自觉地树立和追求研究者的主体意识,追求研究者自身的学术个性。学术研究并不完全依赖于学术对象而存在,它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它不仅是对学术对象的研究与评价,更是对研究主体作为人的价值的肯定与体现。因为研究论著是研究主体掌握世界的方式。只有在研究主体的这种主体意识充分觉醒并得到张扬的情况下。学术论著才会克服平淡乏味、缺乏生气的毛病,从而既给人以深刻启迪,又充分体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和魅力来。当然,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也要保持“价值中立”,避免自身思维定势特别是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4.2要学会研究方法的选择
近年来高校体育课的健康教育得到了重视,对于体育课健康教育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结合当下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使高校的体育课健康教育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但是仍然做得不是很到位,重视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并不是忽视高校体育课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须有效地解决。
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的现状
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的缺失会造成各方面的问题,是需要引起社会各方面关注的。例如:没有正确地引导高校体育课的健康教育,学生就会缺乏运动导致肥胖,也会导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下降,没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就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一种恶性循环;高校的体育课健康教育如果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就没有一种安全意识,会形成很大的安全隐患,造成一定的安全事故。所以现在的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除了得到一定的重视,其次就是它的教学方式不能太过于死板,要让现在的高校学生可以接受。现在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的现状大致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首先是体育课中的安全不受重视;其次没有关注高校学生的心理变化,一些高校学生明显因为各方面的压法太大而导致精神的崩溃;最后不重视体育锻炼,现在的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明显下降。
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的问题
1.体育课教学太重视教材。现在的高校体育课的健康教育中,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太过于对照课本,并没有结合现在高校学生心理接受程度,只是让高校学生学习掌握一门体育技能,并通过考试这样死板的方式来进行考核,而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和心理状况如何却丝毫不关注,这样的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是没有任何效果的,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依然没有得到什么改变。
2.高校学生对开设的体育课程没有兴趣。大学的体育课健康教育是由学生自己进行挑选,而有的学生几乎对于所开设的体育课程都没有什么兴趣,所以即使选择了体育课程也只是去完成任务,没有认真的去学习、去锻炼,这对于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来说非常不利,高校学生对于体育课程不感兴趣,就达不到体育健康教育的效果。
3.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缺乏指导。现在高校体育课的健康教育只是注重可不可以完成任务,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却没有关注学生在这些高校体育课程中是否真的提升了自己的身体素质,甚至有的学生因为抗拒体育课而形成了心理压力和造成了心理阴影,所以高校的体育课健康教育缺乏正确的指导,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的改进途径
1.教学内容的多样化。高校在进行体育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时候,应该尽量多设置课程,满足各种不同高校学生的需求,激发高校学生对于体育健康课程的需求。同时在教学方面,教师除了教授一些技巧性的知识,完成教学目标以外,还可以在这项体育课程下面举行一些不同的活动,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不仅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的培养,而且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改善,这样使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更加有效。
2.加强学生与老师的沟通交流。高校的体育课程健康教育,教师不仅仅要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及时和学生沟通交流,对于那些对体育健康教育有抗拒的学生,不要采取强硬的态度要求学生改变,而是应该通过交流,让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健康教育没有那么多的抵触情绪,同时帮助那些学生建立适合他们的体育运动目标并且完成预期的目标,这样的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
3.引用合适学生的教学手段。高校体育健康的教育一定是引导为主,不要让高校的学生产生一些逆反的心理状态,引用合适的教学手法,让高校学生能更好地接受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使高校体育健康教育可以真正地起到效果。
总 结
近年来高校体育课的健康教育得到了重视,对于体育课健康教育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结合当下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使高校的体育课健康教育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所以现在的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除了得到一定的重视,其次就是它的教学方式不能太过于死板,需要灵活,让现在的高校学生可以接受。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的关注除了关注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健康,也关注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这样才能使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的现状得到根本的改善。
参考文献:
[1]王晓梅,李军汉.浅析健康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