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家庭教育常识

家庭教育常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5 09:22: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家庭教育常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家庭教育常识

篇1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确实起到了不同于学校社会教育的独特作用。家庭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智育开发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勿庸置疑的,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所不可或缺的。青少年在校接受教育期间,正是他们身心发育的最佳阶段,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智力发展也处于最好时期,求知欲、接受能力最强,他们只有在学校有目的的教育和引导下,才能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自我。本文以皖北地区农村中学为例,试图通过研究,在学校教育中用实际有效的措施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一、皖北地区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现状及原因分析

皖北地区的农村地广人多,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加大,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制约着人们素质的提高,从而导致农村家庭文化素质偏低。这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水平。为了尽快脱贫,在城市化进程中,广大青壮年农民纷纷涌进城市打工,客观条件使他们抛家舍业,把孩子留给家里的老人或亲戚,他们希望挣钱后,改善家庭环境,更希望从此改变孩子的命运。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有的家长挣钱了,想好好供孩子上学,而孩子由于缺乏家教而厌恶学习,不想读书,使孩子错过最佳的教育时机。中高考制度的导向使得家长平时只看重学习成绩,看重分数,忽视孩子的德育教育。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家庭教育。农村家庭教育缺失,表现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初期的某些特点。特别是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比较困难,如果找到的职业效益不好,收入还不如早早缀学外出打工的同伴工资高,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不平衡现象,会使得身边许多讲求实惠的农村家长不愿意把金钱和精力花在孩子的教育上。基于家庭教育缺失严重的现象,本文在“因材施教”、“心理发展理论”、“以人为本”等理论的指导下,展开实践探索,揭示家庭教育缺失的深层原因。目前农村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单亲教育家庭、隔代教育家庭、初中寄宿教育等现象。在具体的家庭教育中存在家庭教育观念滞后,缺少科学的教育理念;家教方法简单,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家庭氛围不和谐,缺乏良好的家教环境等不科学的教育现象。我们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和班主任,希望通过此方面的研究深层探究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为拓展学校教育在补偿家庭教育缺失方面提供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做好家庭教育缺失弥补的主要意义

1.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规范孩子行为的准则,是孩子成长的奠基石。学校针对家庭教育的缺失应扎实有效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唯有这样才能让正值发展的青少年健康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2.对于教师发展的意义

虽然新课改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但是在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影响下,教师和班主任更多地还是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发展。在学校的学科课程实施过程中德育渗透力量明显不足,各类德育活动的实施效果不足。这对教师的发展是不利的。一个全面发展的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本文所开展的研究既弥补了学生家庭教育的不足,也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措施与依据。在此话题的研究过程中还有利于教师教育理论的提高,对强化教师素质、促进教师成长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3.对于学校管理的意义

研究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缺失的有效补偿这一话题对学校来讲是一个重要的经验积累和方法搜集与积累的过程。在学校精细化管理下,可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必将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三结合的意义

根据目前教育中出现教育分力,影响教育质量问题,我们提出要促进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发挥各自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或放弃任何一个方面,否则,会出现残缺的、不成系统的教育,遗患无穷。在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的教育中,学校教育更自觉,目的性更强一些,并且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因此,我们提出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通过学校教育最大可能补偿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

三、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弥补农村孩子家庭教育缺失

1.学校层面的活动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皖北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90%的是来自农村的寄宿制学生,家庭教育缺失在我校学生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基于学校实际情况,学校主要从以下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校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是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也是学校多年良好传统的延续。在升旗仪式上安排学生代表结合不同的主题进行演讲,既对演讲者是一种锻炼,也能对全体同学起到教育作用。法律讲堂、道德演讲等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运动等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学校每年通过团委和政教处邀请学校的法律顾问进行法律讲堂活动,让学生增强法制知识,做到知法、守法。每年一次的运动会是集体感、荣辱感教育的最好时机。每年一次的远足拉练活动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每年一次的校赋朗诵大赛能很好地动员学生了解学校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的情感。每年一次的校园歌手大赛和班歌比赛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让紧张的高中生活得以放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每学期的优秀学习小组表彰展示、班级文化展示等活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校园文化,更让学校的办学品位得以提升。学生在各类活动中都能认真准备、积极对待,活动效果良好。通过多样的大型体育文化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合作意识,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竞争,获得提升。

2.年级组层面的各类活动

年级组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各类文体与知识竞赛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修养,完善素质。我校各年级组每学期都科学合理地安排一系列学生的课外活动。例如笔者所在的年级就坚持常规体育锻炼和创新活动相结合的形式。

常规体育活动包括早操、课间操等。早操过程中整齐的步伐、嘹亮的口号让学生每天有一个好的开始。课间操有效缓解学习的疲劳,让学生紧张的心态得以放松。学校的早操与课间操活动已经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另外,在跑操活动的基础上我们组织学生学习韵律操并进行韵律操比赛,整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想象力和创造性,自编了很多动作,韵律操的表演节奏明朗、精彩纷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年级组会根据学习时间合理安排拔河比赛、“三人制”篮球赛等常规体育活动。

在创新活动方面我们充分发挥女老师的作用,安排有责任心、有心理辅导经验的女老师对青春期女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心理报告会、心理健康辅导等形式引导高中女生如何做一个优秀女孩。各年级还利用有条件的老师成立心理咨询室,对个别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进行单独交流和个别辅导,每学期我们的心理咨询师都能有效解决部分“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充分利用体育课教学生练习基本的武术动作,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武术表演。各班级能充分利用黑板和走廊墙壁进行板报文化和走廊文化创作,例如利用母亲节、清明节、国庆节、青年节、端午节、春节等各类节日进行不同主题的墙报宣传与创作,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让学生在创作中得以学习和提升。通过定期的各类评比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行为

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各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通过广大任课老师的努力,教育学生从各方面认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指引学生朝着自己的理想努力。比如历史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历史事例让学生明辨是非。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美文培养学生的爱心、孝心、公德心、感恩之心等,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通过不同主题的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各种情感,也能丰富学生各种生活体验。地理课上老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保护环境的责任、节约资源的习惯等。学科教学的德育力量是庞大的,学校可以从业务培训的角度开发校本教研,加大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行为。这样一定可以让孩子们缺失的家庭教育得到一定的补偿。

4.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为了激发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活力,增强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政治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每一位政治课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全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5.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学校通过系统成套的主题班会,例如感恩教育、理想教育、信心教育、习惯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等多角度对学生产生影响。班主任工作中还可以通过召开不同形式、不同范围的学生座谈与交流会议,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所需、清楚学生所想,对存在思想问题的学生对症下药,使问题学生得到帮助。我校成立了名班主任工作室对全校班主任工作做定期的交流与沟通,并通过淮北市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进行示范引领,定期进行主题班会展示、名班主任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提升班主任的工作热情。所有班主任基本都能做到寓教于乐、热爱班主任这份工作。热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进行教育,这样对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来说无疑会达到最好的效果。

篇2

父母的亲切关怀和教育引导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离开这一条件,孩子就会程度不同地呈现出心理、情感、性格等问题。家庭教育的特点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上,家庭生活教育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融入了父母的温情和关爱,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心智健全、品德培养、劳动习惯养成等起到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孩子最重要的初级教育,是孩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教育能规范孩子的行为,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力量代替不了的。

2.家庭教育缺失及其影响

曾说:“抚育作用不能由一女或一男单独负担,有了母亲还得有父亲”[2],即儿童的成长过程离不开父母的共同抚育。因为处于6~16岁年龄段的孩子,心理发展正处于塑造期,认知能力处于初始化阶段,易产生焦虑、孤独、自责、冲动等情绪,若缺乏父母的亲情和心理疏导,就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且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是严重且持久的。有心理学家分析,残缺教育的表现之一就是没有亲情[3]。因情感缺失,易产生敏感多疑、自闭冷漠等行为;也易滋生怨念,进而衍生为冲动暴躁、言行过激、暴力叛逆;还会在外界寻求慰藉,被引诱到偷盗、斗殴、抢劫、吸毒等犯罪道路上。也有学者反对夸大留守的消极作用和留守学生身上的问题,认为这样容易导致留守学生被“污名化”,从而给留守学生及其家庭带来沉重压力[4]。现实中确实不乏自强自立的留守学生,但不可否认,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社会初始化阶段,对事物的是非曲直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很容易导致认知上的偏差。

3.学校代偿教育的提出

前ILF全美教育委员会主席马振翼先生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教育改革要从家长教育开始》认为,家庭教育缺失已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5]。其实,这一问题早已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并出台了针对家庭教育的一系列政策,如《家庭教育指导大纲》(201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15年)、《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与推进策略研究》(2016年)等,对家庭教育作了明确部署和要求[6]。对此,有学者提出家庭教育的“缺位”,可采取学校“补位”的办法,即家庭把固有的教育和监护未成年子女的职责移交给学校[7],学界称这种现象为“学校教育代偿制度”。

二、学校代偿教育对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

1.学校具备代偿教育的条件和优势

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所起的作用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重要补充。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因其教育的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既注重文化传承和安全教育,还注重性格养成和品格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必备元素都能在学校打造,所以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另外,学校教育的性质和宗旨也决定了学校能够履行代偿教育。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是要在人的身上塑造新的人格”[8],这涉及两个命题:教育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其实是学校教育最为关心的命题,也是我党教育方针的根本内容:“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主阵地,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缺失在学校能够得到较大补偿。

2.学校代偿教育的功能发挥

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特征和优势,可以针对家庭教育的缺失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如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目前盛行的“第二课堂”,通过开设美术、书法、音乐、舞蹈等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健康情感,让农村留守学生在生机勃勃的校园里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成长的快乐[9],尽可能弥补留守学生亲情关怀的缺失。还可通过提升教师心理学素养,或配备心理咨询师,便于发现、及时矫正留守学生的情绪波动和心理问题,等等。正因如此,《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强调,“支持和指导中小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及早发现并纠正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

三、代偿教育赋予学校教育新内容和新要求

1.代偿教育带来学校教育的新挑战

学校代偿教育是教师代替父母给予留守学生的教育补偿,补偿的是本应由家庭提供的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功能,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学校教育要补上家庭教育这一课,给学校教育自身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是教育者角色的变化,如何由教师转变为教师和家长(履行家长之职);二是教育内容的变化,如何由学校的正常教育转化为“学校的正常教育+家庭教育”。即学校除了在既定的学制内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尽可能地补偿家庭教育缺失的部分。由于教育功能差异、教学时间限定、教育关系转换、受教育者家庭情况和身心发展各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学校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

2.代偿教育赋予学校教育的新内容

对农村留守学生来说,情感安抚和心理慰藉的需求最强烈,学校在这方面的供给又是最为困难的。我国中小学普遍没有开设心理系列课程,面对情感缺失的留守学生,必须增开心理咨询课程,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学会分析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适或心理障碍的原因,指导学生善于寻求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由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且有耐心的教师负责此项工作,创造留守学生倾诉、宣泄的机会和平台,将积压已久的心结打开,以便恢复心理平衡,预防极端性格的形成,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帮助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3.代偿教育提出学校教育的新要求

学校代偿教育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校教育管理都提出了新要求。代偿教育将教师的单一身份变为双重身份,双重身份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逐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成为学生的好朋友[10],教师必须不断提升教育能力。代偿教育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学校对留守学生定制培养。如留守学生的建档登记制度,准确掌握其个人信息(包括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针对“寄宿制”留守学生,能及时解决其心理、生活、学习、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各种现实问题[11]。建立学校与家庭、社会联络机制,创造条件让外出务工父母经常和子女、学校保持联系,积极配合社会群团组织的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共同促进留守学生健康成长。

四、学校代偿教育的局限性及可持续发展路径

1.学校代偿教育的局限性

篇3

二、听写“附加分”的教学尝试

皮连生教授提出了一个学习公式,从内部的、直接的因素方面揭示了导致学习困难的原因:学习成绩=f(IQ水平、原有知识、动机)。在这一公式中,原有知识基础和动机这两个因素是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直接因素。

Wood・Bruner和Ross(1976)认为,在学习者的发展过程中,与“导师”的互动十分重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导师”要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使学习者具有责任感,让学习者少受挫折以及给学习者示范。Liza(1991)用支架概念来描述“导师”的作用,即:促进学习者完成任务;必要时提供支持;适当的时候给学习者鼓励和启示。

在听写“附加分”这一教学实践中,教师从英语学习价值、词汇积累之于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以及多方面、多角度指导学生记忆单词、积累词汇三个方面转变学生对词汇积累的态度,通过“附加分”的形式激发学生听写单词的兴趣。

笔者进行这项尝试有近一年的时间了。每个单元笔者会给学生听写两次,每次听写20个单词或10个短语。刚开始听写时,完成听写任务所需时间约为6-8分钟;在听取了学生的意见后,了解到学生普遍反映听写时间太短,于是教师延长听写时间至10-12分钟。“附加分”的分值规定为额外听写的单词每个5分,短语每个10分,和所听写单词或短语的分值一样。

在实施听写“附加分”的同时,教师在词汇教学中从音、形、义等方面加强了对所学生词的全方面拓展。笔者在教学词汇时,先从语音的角度分析标注单词:该单词有多少个音节,哪些字母或字母组合发什么音,是否有同音异义词等等;然后对单词从构词法知识等多方面进行拓展,最后尽可能把所学单词放在一定的语境中,用该词造句或编成一小段对话等,让学生真正地从音、形、义等方面理解所学单词。

笔者在教学中还不断地向学生渗透词汇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的思想:学习任何语言都必须掌握大量词汇,只有不断扩大词汇量,才能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才能在当今高考阅读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立于不败之地。

三、实践的结果

笔者在任教的两个班级中进行了尝试,1108班是对照班,1109班是实验班,听写“附加分”在成绩较好的学生上实践效果还是挺明显的。没有参加实验前,两个班的英语考试分数平均分相差在1分左右。一个学期后,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1109班英语平均分比1108班高出2.3分;这学期的第一次月考中,1109班的英语平均分比1108班高出3.6分,段考的平均分高出6分!尤其是阅读理解题,1109班平均分达25分,而1108班只有20.3分。在参与实验的1109班中,学生的英语成绩两极分化的情况越来越明显。平时的听写中,与没有进行词汇拓展的学生相比,有意识拓展词汇的学生的英语总成绩进步更快、更大。原来90分这个分数段的学生很快上升到100分甚至110分。

四、实践后的感悟

将近一年的听写“附加分”尝试使笔者感到词汇教学的确是教学中的难点,但并非不可克服:

1. 让学习者保持学习的热情,端正学习英语的态度

英语是世界通用的语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政治的革新和经济的变化,大多是通过英文书刊和英语音像传播于世界。如果说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的话,那么英语就堪称为时代信息的首要载体。教师应不断向学生渗透学习英语的重要性绝不在于仅仅应付高考的道理。

2. 帮助学习者自我完善

教师在教学中应告诉学生,高中学习要善于运用思维加以概括、归纳、整理。对于词汇也是如此,对单词要进行纵横交错的并联和串联,对于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对义词、同根词、同类词、同功能词等,要进行系统化工作,使词不“单”,而是成为词汇整体系统的一个分子。

3.让学习者真正理解意义

通过强调有关的内容,标注相关的区别,讲解细节,提供相关的帮助,提升学习者的理解程度。

4.给予鼓励,以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肯定学习者,使其维持较高的自尊心。

在听写“附加分”这一实践中,每次听写过后,笔者都会告诉同学们一些听写获得高分的同学,鼓励他们的同时,也让其他同学明确自己下次听写的目标,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

篇4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24-1

一、国内外亲子教育现状分析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以婴幼儿与家长互动游戏为核心内容,全方位开发孩子的运动、语言、认知、情感、创造、社会交往等多种能力,帮助孩子初步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亲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深化和发展,是一种特殊的早期教育和社会教育。

我们都知道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驿站,孩子的人格、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都与家庭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父母是家庭环境的塑造者,而现在年轻的父母们在成为父母之前并没有接受过如何教养子女的专业训练。现阶段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婴幼儿智力开发,轻个性、情感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孩子过多限制、过度保护导致许多孩子自理能力差,自主性差;因为都是独生子女,加上在大中城市,大家都住在高楼大厦中,导致婴幼儿缺少活动空间,缺乏一起交流玩耍的伙伴,有些家庭隔代抚养或请保姆照管孩子,导致家庭亲子关系生疏,或者家庭成员尤其是夫妻之间教养观念和态度不一致,导致家庭关系不和谐,孩子无所适从……所有这些问题都与父母的教养素质有关系,所以现在许多教育工作者提出,儿童教育的重心应由儿童本身移向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关键人身上。此外,望子成龙的父母们还有一句口头禅:绝不能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所谓起跑线指的就是学校教育,很多家长不惜一掷万金,从小学到大学,为孩子层层铺平道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缺乏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正确理解,甚至将家庭教育简单等同于机构教育,将父母本身应该承担的教育的责任转移到教育机构中,不了解、不尊重儿童发展规律和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是会造成伤害的。

原上海教科所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李洪曾对此提出自己的见解:儿童早期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在“家庭”,而不是“早教机构”!婴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是家庭,婴幼儿成长的主要照管者是父母而不是老师。因此,要培养健全的儿童,首先就应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并让父母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

二、家庭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1.家庭教育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幼儿接触最早、最多的环境,家庭环境中等各种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良好的家风和科学的家教,能为孩子创造一个与教育和发展相适应的良好环境,极大地影响着孩子的活动以及活动时的心理状态,从而影响其身心的发展。

因此,家长应当培养自己健全的性格和对生活对学习的热情,保持自己稳定的情绪,并讲究方式、方法、循循善诱,注重讲道理、疏导和启发孩子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孩子就会在轻松、温暖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良好教育和影响,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家庭教育能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家庭教育包括诸多因素,诸如家庭成员的个性、心理素质、思想观念、情感、信仰、风俗习惯等。幼儿家长的性格、兴趣、才能以及情绪状态等,时刻表现在家庭生活中,对每个家庭成员,特别是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家庭,就可能塑造出什么样的个性。如果家长具有良好健康的性格,爽朗、乐观而又活泼,那么这个家庭会较多的充满欢声笑语;如果家长对生活充满热爱,兴趣广泛,勤于学习和钻研,那么这个家庭则会较多的充满学习的气氛;无疑,这些对塑造孩子的个性是有重要作用的。

3.家庭教育能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幼儿时期,孩子对生活准则和社会规范以及其他知识一概不知,犹如一张空白纸,但是此时幼儿的可塑性极大,模仿性极强,这样模仿不是通过理性去模仿,而是近乎像绘画中临摹一样,凭感性直观地去模仿,所以,往往是良莠不辨,是非不分。

孩子首先模仿的就是与他们接触最多,心理上最接近的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优点,缺点,孩子都会模仿。因此,家长要有正确的教育态度,严格要求自己,以身示范,做好表率,要求孩子做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答应孩子的事,一定不要落空。平时多做塑造工作,如玩完玩具一定要让孩子放回原处,摆放整齐;脱了衣服要求孩子叠好放在固定的位置上等等,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孩子自然也就养成了好习惯。

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是孩子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而家长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正确认识家庭教育在幼儿早期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家庭教育观,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篇5

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把家庭教育纳入议事日程,发挥好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毋庸置疑,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可厚非的。学校应制定指导家庭教育的方案,把指导家庭教育工作与教师的考核、奖惩挂钩,以调动教师对指导家庭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为了指导好家庭教育工作,学校应建立“两 个制度”。

1.建立家访工作制度

家访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教师每学期对每个学生至少要家访一次,并做好家访记录。在家访工作中,应做到“一忌”,坚持“二原则”“三家访”:“一忌”是忌向学生家长告状,以致使学生受家长训斥打骂,产生逆反心理和错误行为。坚持“二原则”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的原则,坚持一视同仁、人人平等的原则。“三家访”包括了解性家访――在接新班时,为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而进行的家访;探望性家访――当学生家庭发生变故或因病在家休养时及时登门看望,以沟通和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预防性家访――当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偏异的苗头或有越轨的动机时,及时家访,和家长恳切谈心、交流看法,委婉说明,晓以利害,取得教育上的一致,防微杜渐,把不良倾向消灭在萌芽状态。

2.建立学生家长座谈会制度

学生家长座谈会,能增进家长和学校的感情,能使家长加深对孩子在校的了解,能使家长与家长之间相互学习,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因此,每一个班每一学期至少开一次家长座谈会。召开家长会应做到“三忌”“四结合”。“三忌”:一忌指名道姓批评某学生,伤害家长自尊心;二忌批评学生家长,把家长座谈会变成“家长批判会”;三忌教师“一言堂”,不给学生家长发言的机会。“四结合”:汇报工作与表扬学生成绩和发现学生闪光点相结合,教师发言与家长发言相结合,典型学生专题发言与典型家长专题发言相结合,提建议与提要求相结合。

二、建立家长学校,举办家长培训班

学校要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教原则、科学育人方法传授给家长,使他们更好地和学校配合,共同教育孩子,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的培训,使学生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原则,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科学育人的方法。

1.使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四条原则

一是目标性原则。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应与学校、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实现教育的同向、同步与整体优化。二是表率性原则。家长在孩子面前应谨言慎行,正直诚实,既庄重稳健又和蔼可亲,做到以德育人,以情动人,家长必须做到言行一致,处处为孩子做表率。三是诱导性原则――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多进行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的启发疏导工作。四是养成性原则――从孩子的童年时期开始,对孩子的行为提出适当的要求,通过长期训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2.使家长懂得家风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举止、情感变化都对孩子产生相当大的感染力,其家庭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质等直接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求家长要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作风修养,在家庭中应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3.使家长处理好“爱”和“溺爱”的关系

要求家长对孩子不能盲目地爱,当孩子犯错时,不能纵容、迁就、偏袒孩子,否则会给孩子带来危害,给社会带来不安,甚至会使其走上犯罪的道路。对孩子要理智地爱,做到感情与科学育人的统一。

4.使家长懂得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家长在家庭教育时,要遵循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各自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教育要宽严适度,合情合理;抓住最佳教育时机,因势利导,使孩子在愉快的情绪中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要为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同时要指导好孩子择朋交友,千万不能让孩子“跟着巫婆跳假神”;批评孩子时要注意场合,讲究分寸;注意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将其作为家庭教育的出发点和孩子前进的起点。

篇6

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这些属性也不可避免的体现在以血缘关系和法律关系为基础构建的纷繁复杂的家庭关系中,在这些家庭关系中,婆媳之间似乎是充满不可调和矛盾的斗争的天敌,她们之间的关系具有斗争性。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爱着自己的儿子或老公,她们有时候为了家庭的大局也会互相让步互相合作,这又具有同一性。婆婆的儿子或媳妇的老公似乎总要在她们的恩恩怨怨中找到平衡点,分别给与或接受她们不同的爱,有时夹在中间的确左右为难。他们这种既斗争又相互合作的家庭关系在市场、政府、教育的大家庭中也得到了生动的再现。在我国,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市场不再被看做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这就使得教育和市场的结合名正言顺。只是明媒正娶的市场媳妇能不能和教育这个老公过在一块、能不能和政府这个婆婆和睦相处、教育这个儿子能不能同时扮演好老公和儿子的角色,这就考验着各方的智慧和艺术的处理事情的能力。处理好了,儿子和儿媳便能早日生下为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孙子孙女。为此,他们就需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学会恰当的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

一、明确市场媳妇、政府婆婆和教育儿子的角色

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该采用的是民主制而不是传统的封建家长制,他们之间应该是相互平等的关系。但他们之间的能力和作用是不同的,在特定的时空下或一定的条件下,他们之间的关系具有层次性。从历史年龄看,政府的诞生要早于市场经济和教育机构。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政府婆婆由于多吃几年饭,可能经验较为丰富,把握大局的能力强一些,所以政府婆婆应该在尊重市场经济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性化地为家庭制定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家规,起到导航带路的作用。在制定家规的过程中可以咨询家庭其他成员的意见或建议,做到起点公平,这样大家便能毫无怨言的各司其职。至于他们各家的日子过得如何,那就要看他们各自努力拼搏的程度了。婆婆除了立规则,还要做好调节各晚辈之间或晚辈与长辈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时应鉴于儿子和媳妇年纪尚轻,羽翼尚未丰满、缺乏社会经验,可以给与适当指导。剩下的活婆婆就没必要大包大揽,可以交给媳妇和儿子去做,毕竟他们年富力强,朝气蓬勃。否则会出力不讨好,搞得身心疲惫。儿子与媳妇应该在遵守家规的基础上团结其他家庭成员,努力拼搏,争取以卓越的业绩回报父母、孝敬老人、关爱晚辈。

二、恰当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好他们各自的作用

(一)要遵纪守法、民主自由、公平公正

各家庭成员要依法主张自己的权力与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缺位、越位、不得不作为或乱作为。为了规范、约束各家庭成员的行为,首先要看紧他们的钱袋子,要进行科学的财政预算、决算,做到财政透明、合理消费。实行财权、事权相匹配,干多大的活拿多大的钱。政府婆婆作为长辈首先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不得倚老卖老,独断专行,不得大包大揽对市场和教育横加干涉。要简政放权,给予教育主体合法独立的财政权、人事任免权。扩大他们的办学自。要促成家庭中形成民主自由的氛围,给与家庭成员各自的话语权,让他们自由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自由活动。要做到基本公平地对待自己的子女,要用真诚与关爱温暖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在财政划拨与财政转移时不得偏袒长子国企,也不得对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给予歧视性待遇,要保护参与教育的市场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形成有利于教育与市场发展的氛围。要与人大、司法、新闻媒体、社会独立第三方机构等其他家庭成员一道依法对予各家庭成员予以宏观指导或监督,对于那些采用不正当手段进行恶性竞争的市场教育主体要给与严厉的惩罚。要确保教育资源能公平的分配,取消重点院校的建设,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各院校之间的有序自由流动,从而确保各教育主体能有一个公平的起点。各家庭成员在日常活动中要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自查、自纠、自救。对于请客送礼、贪污受贿、收红包、收赞助费等腐败行以及侵害教育主体或从事教育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的相关责任人或责任单位要严惩不贷。对于生产出不合格或为劣质产品的市场教育主体,要实行责任追究制和产品召回制,要公开赔礼道歉、及时召回不合格或劣质产品,对于相关受害者进行再教育直到为市场所认可或接受为止,并且要对相关责任人做出处罚,对相关受害者要给与补偿。要实行正真的学分制、实行家长、学校、社会、学生对教育的共治。唯有此,才能实现公平公正、民主自由的家庭关系,才能使市场和教育充满活力、才能扭转权贵经济和阶层固化的倾向。

(二)要互帮互助、互谅互让、互信互利

鉴于儿媳、儿子年轻缺乏经验、难以独当大任,婆婆和其他长辈们在他们创业的起步阶段可以给与必要的指导、给与适当的物质帮助与精神鼓励。对于学校的基础建设和相关的软硬件配套建设,政府婆婆可以适当的给点财政拨款或者教育贷款,帮助自己的儿媳和儿子先站稳脚跟、获得造血的功能。然后婆婆就应当给与让他们足够的信任,让他们到大海里去游泳、去积累经验、去锻炼才干。当遇上狂风暴雨时,婆婆可以和儿媳、儿子一道过度时艰,携手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双重战略。这样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就可以少生气、少受气、少走弯路,就可以让儿媳赚到钱、让儿子培养出杰出的孙子、孙女,婆婆也可以省点心帮助一下其他子女。当然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难免相互埋怨、相互指责。这个时候,各家庭成员之间应当学会互谅互让,尤其是政府婆婆和其他长辈应该显得更大度一些,对于彼此的不当行为可以做善意的提醒、也可以通过市场实践来证明对方的错误性或自身的可行性。

篇7

一、运用通俗、精彩的传统美德故事,能有效改善幼儿不良家庭常规问题

1.传统美德故事的特点

(1)我国是世界历史文明古国,在五千多年的文化史中,代代相传留下来的传统美德故事千百个,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每个故事都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并蕴藏着一个鲜为人知教育目的,在这里称之为德目。

(2)故事内容重品德教育、重人格塑造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真人真事。如“黄香扇枕”“孔融让梨”等典故是教育子女要做到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懂得长辈有序的道理。“立木为信”是教育子女从小要诚实,言而有信。“虚怀智救灾民”是培养幼儿善良的品性。

2.幼儿家庭常规的分类及内容

幼儿家庭常规具体分四类:生活常规、活动常规、学习常规和纪律常规。实验期间对参与联动教研实验园及联手园内421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请家长写出幼儿在家庭教育中对幼儿难于教养的困惑问题及应对方法。经过回执242份问卷整理,总结出家庭常规的具体内容。

(1)生活常规。能轻拿轻放茶杯、碗勺,每天都能按时吃饭,吃饭或吃点心、水果前洗手,不挑食、不偏食,不把饭菜撒在桌子上或地下,大、小便后洗手。每天起床后和睡觉前都刷牙,睡觉前有固定的程序,例如刷牙、换睡衣、听故事、然后亲亲家长道晚安,睡觉前能把脱下的衣服鞋帽放在固定的地方,睡觉时能保持安静。洗澡时有固定的习惯,例如和家长一起唱歌或玩玩具。

(2)活动常规。每天都和同伴或家人一起分享玩具或食物,知道尊敬长辈、孝顺父母,能和家里来的客人小朋友一起玩,团结友爱不争抢,学会礼貌和谦让。喜欢新鲜事物,例如以前没有玩过的玩具或活动,勤于探索和思考,喜欢问问题。每周都和家人一起参加有规律、有计划的活动,例如做游戏、看电影、去公园或外出就餐,知道做事情要有计划。周末早上起床后有固定的活动,例如看一会电视或玩一会玩具。

(3)学习常规。每天都进行与年龄相称的学习活动,例如数数或给图形涂颜色。每天阅读图画书,能认真地看一本书,画画、看书时保持正确坐姿,爱护图书,不撕书、扔书。培养勤于学习读书习惯。能认真听大人讲故事,不做小动作,遇到问题会向大人请教,做到不懂就问。每天都和家长有单独交谈的时间,例如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或晚上睡觉前。外出时会带一些玩具或图书,例如就餐馆等餐时孩子会玩玩具、画画或者看图画书。

(4)纪律常规。等待和家庭成员一起吃水果点心。安静听别人讲话。知道如果不遵守家庭常规有什么后果。知道如果进行下一个活动会被提醒,例如家长说:“在玩五分钟睡觉。”

3.传统美德故事对幼儿在家庭中进行教育的应用

李岚清说:“凡是现在需要提倡的好品德,都可以从我们古代的资料中原原本本地找出来,不要包装”,所有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美德”教育,对幼儿进行熏陶和引导。要科学地运用美德故事,从不同的德目中进行思想教育。善于用发现的眼镜看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正确引导家庭常规的具体做法,对孩子产生各自不同的问题可以用相对接的传统美德故事进行正面教育。

例如:家长发现幼儿在活动常规中某一现象(家里来了小客人,不能与其好好相处,不把玩具和水果送给小朋友)发生问题,家长就可以借助“孔融让梨”的故事进行礼让教育。 在生活常规中发现幼儿由于方法不得当,不小心做错事了,害怕爸爸妈妈说他,于是就说谎不敢承认。家长就可借助“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故事进行诚实教育。在学习常规中发现幼儿一会儿看书,一会儿玩玩具,不专心做一件事情,干什么事情都马马虎虎。就可以用“鲁班学艺”故事进行做事细心教育,借用“囊营夜读”故事进行勤学教育。在纪律常规中出现不遵守时间限制问题,就可借用“鲁迅遵守时间”故事进行说话算话、守时教育。

二、家庭教育中利用恰当方法,促进幼儿常态化家庭常规发展

1.情境熏陶法

情境熏陶法,就是创建趣味直观、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有效唤醒幼儿已有的相关经验或知识。如:家长可利用服装、道具、图片进行讲故事。

2.音乐教育法

音乐教育法,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有段,通过音乐这一艺术的穿透性,有效促学习速度与质量。音乐的渲染,能从人的意识层面深入到无意识层面,往往印象深刻,终身难忘。如在讲故事时配上相适合的轻音乐,或在故事中的对白中,家长和孩子进行唱着说,趣味更浓,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绘画表现法

绘画表现法,是艺术教育的另一种表现手法。《指南》中强调,艺术重在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在讲故事之前可以引导幼儿欣赏故事视频,通过视、听觉刺激,故事的情节画面在大脑中形成画面,然后家长可与幼儿一同进行把故事画出来,再讲一讲。

三、优化教育环境,对幼儿家庭常规培养起推动作用

1.创建了合理、适度、宽松、自主的精神文化家庭环境

家庭是幼儿最熟悉的环境,家长在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时候,家长们能够注意到对幼儿的教育张弛有度,创建自由、自主、的空间,保持合理、适度的原则。对幼儿来说家是幼儿的避风港,家长能够掌握好尺度,不要过于严厉、适当即可,给孩子们一个渠道去疏导自己的情绪。

2.家长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学习对幼儿传美教育的方法,提高自己对幼儿传美教育的有效性

家庭是所天然的学校,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教师。所以家长的方法要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第一,善学、勤学、会用。在实验期间,我园家长能够认真研读我们课题组选编的传统美德故事与教子妙方,仔细观察孩子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传美故事寓事渗透;还参加一些国学公益讲座,经常阅读一些与传美教育相关的杂志和书籍,学习其中的理论及实践经验等等,并把这些习得的方法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

第二,善于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榜样。幼儿期的孩子喜欢模仿他们崇拜的人物,在模仿过程中逐渐把榜样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品德。所以家长要善于提供良好的榜样。“曾参杀猪”的故事就是家长自身注重修养的一个榜样。

3.幼儿园支持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建立起畅通无阻的渠道,使教师和家长彼此都能了解到对方在对孩子进行哪方面的问题进行引导。幼儿园一般会把教育孩子的内容以书面的形式张贴到家长通知栏,或通过家长微信平台、家长会等渠道及时呈现给家长,家长可以以此为据简单设置一些与幼儿园相同的环境设施,使家园环境尽可能地统一起来。

篇8

一、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状况

从1994年实行高校收费双轨制,至1997年并轨以来,高等学校的收费标准不断增长,意味着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不断增加。从动态来看,高校学费由90年代中期的500元增加到目前的5000元左右,长了10倍。近两年的学费增幅虽然减小,但始终处于递增趋势,并且我国高等教育学费投资增长是在远超过居民收入增幅的情况下的急剧攀升。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1995一2002年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人增长不到1倍川。从静态来看,家庭对高等教育学费投资占居民家庭或人均收入相当大的比重。比如,据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对全国4万户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调查显示l=l1999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为5854元,而占人口更大部分的农民收入人均为2210元(其中现金收入为1538元),2000年高等学校的学费投资(按4600元计算),占城镇居民家庭(按三口人计算)收入的26%左右,占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69. 38%,基本上是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收人的全部。以2001年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标准,现在大学生的高等教育学费投资已经占到了比较富裕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7. 46%,更是农村人均收入的2. 5倍以上。而国际普遍认可的高校学费投资占居民人均收入的比例约为60 % 因此,我国居民高等教育学费投资远远超出了居民的支付能力。

从学费占生均经费的比例来看,我国大学生平均学费以4500元计,占生均全口径经费支出1万元的比例达到45 %。据世界银行对33个国家的统计,学费在公立教育机构经常费中的比例最高的是韩国,占40%,10个国家在20%左右,20个国家在10%左右。一般认为,在高等教育经费构成中,学费占20%是比较合适的比例。显然我国高等教育个人学费投资大大超出了合适的比例。

最近几年,大部分学校学费都定在5000元左右,再加上住宿费、餐饮费、交通通讯费、文化娱乐费等其它费用,一个大学生的开销,每年要在万元左右,培养一个大学生家庭总投资约4万元。这一数目是城镇中等收入家庭4 -- 6年的积蓄,是农村中等收人家庭15一20年的积蓄,是贫困地区居民和下岗职工一辈子的积蓄,许多贫困家庭不惜举债为子女进行高等教育投资。

高等教育投资也像其它投资方式一样,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上和非经济上的回报,是受未来导向的投资行为。人力资本理论强调教育投入提高人的能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总产出的规模,也使个人获得更高的收入,即受教育水平高的人总比受教育水平低的人获得更高的收人。因此,教育投资,尤其是高等教育投资,是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认为是能在未来获得较大收益的有效投资形式。

二、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

所谓高等教育投资风险,是指在个体的高等教育阶段投人一定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开发人力资本,但在未来若干年,投资者的收益不一定能补偿投资成本的现象。家庭把资金投入到孩子的高等教育中,会想到这笔投资什么时候能得到收益,能否获得比较高的收益,会不会出现投资不能及时收回或投资损失的现象。对这些问题的考虑和担心就是对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估量。人们在追求高学历、高回报的同时,必须要面对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

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根源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个体能力差异较大;二是大学之间的质量差异个体教育的影响不同,形成个体之间的知识差异;三是劳动力市场状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难以预期的变化,毕业生可能遭受失业或从事与学历不匹配的职业,往往使他们承担零收人或低于预期目标的收人结果。我们把前两个方面因素造成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称为永久性冲击或永久性风险,由于该风险是个体所特有的,又可称为非系统性风险。永久性风险对个人的影响是潜在的、长期的,甚至伴随着一个人全部职业生涯,这也是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追求高学历、名学府的原因。而把第三个方面因素引起的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称为暂时性冲击或暂时性风险,由于该风险是市场风险,又可称为系统性风险。大学生失业现象是大学生就业市场暂时性风险的集中体现,这对个体受教育者的专业和职业选择的影响是明显的。

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存在选择性限制,主要集中在以人才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和职业选择上。我们知道,孩子的智商是不能选择的,受教育院校的层次也只能由高考的分数来确定,而对专业和职业的选择余地相对大一些。在专业和职业选择中,人们最关心的是人力资本供求的变化与市场风险。比如,投资学习不能适应市场需要而很快过时的知识和技术,投资回收期短,往往无法收回全部投资;或者是投资于市场适应面窄、收益率低的人力资本开发,投资回收期长,不确定因素多;或者市场上某一方面人才的供给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毕业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可能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是家庭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晴雨表”。

三、当前毕业生就业的市场风险与理性选择

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大环境不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给企事业单位埋下了失业的隐患。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隐性失业逐步显性化,失业压力明显加大。1992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 3 % , 2002年为4 % , 2003年上升到4. 3 %,登记失业人数800万,2004年预期失业率为4.7%而我国登记失业制度尚不健全,未登记的失业人员占相当大的比重川。另外,我国把下岗与失业区分开来,下岗不算失业,2003年我国下岗人数达到600多万人,1998年至2003年中国国有企业累计下岗人数达到2818万。如果把未登记的失业和下岗列人统计指标中,我国的失业率远超出失业警戒线,这还不包括1. 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经济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的相关性来看,在上个世纪80年代,GDP增长1 %,约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90年代则下降为80多万个,在经济增长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弹性系数还会继续降低。

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凸显为社会就业的主要矛盾。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毕业生数量跳跃式增长,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长比较缓慢,这几年基本维持在70%左右。2003年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期的到来,这一比例更低,因此,毕业生失业人数剧增。教育部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将达到280万人。据预测,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很可能达到340万人。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毕业生就业难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据统计,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2001年超过34. 5万人,2003年达到64万人,2005年预计为75万人。

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外部环境和市场状况来看,就业压力愈来愈大。其结果,一方面促使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要求,避免“高不成,低不就”,陷入选择性失业的怪圈。不久前,连云港市一家企业招聘工人,出现了下岗职工与高校毕业生同场竞聘的局面,这表明高校毕业生就业已进人“平民化”的时代,也表明毕业生就业已面对现实。实际上,大学毕业生是选择就业还是“考研”,选择大中城市、沿海城市还是农村,选择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完全是市场行为,只要就业体制顺畅,在就业岗位充足的情况下,不会出现大量的毕业生失业问题。另一方面,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进入尴尬的境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父母的迫切希望,家庭省吃俭用,用尽一辈子的积蓄,乃至举债都要供子女求学,希望子女学有所成,将来有一定的地位,有满意的工作,较高的收人,也不枉费这些年的教育投资。但是,在孩子和家长经年累月的辛劳之后,他们必须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甚至不得不接受失业的结果。对毕业生而言,失业意味着从学校迈向社会的起始阶段遭受挫折,对个人心理和人生旅程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几十年苦读“壮志未酬”,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尚无回报。毕业生后推前浪,一浪高一浪,就业的压力有增无减,何时能在职场有一席之地?何时能收回投资成本?很难预期。对家庭而言,几年、几十年的积蓄未能得到应有的回报。这就是无情的劳动力市场变化引起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暂时性风险。

为了规避高等教育投资的暂时性风险,学生在专业和职业选择上总是慎之又慎,精心挑选。由于劳动力市场是分层的,有主、次之分,且主、次劳动力市场之间是分割的,很难流动。一般情况下,失业后多数只能在次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岗位,如果不经过学历提升和技能培训等途径很难再进人主劳动力市场。因此,为了规避教育投资风险,人学前总是选择将来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比如近些年来,普遍热衷于生命科学、电子信息、经济与管理等热门专业;择业时,总是把就业地区和收人高低作为重要因素进行权衡。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在市场化的就业模式下,毕业生就业选择是“经济人”的理性选择,对毕业生这种顺应市场的择业观念是无可厚非的。尽管教育投资对人的提升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方面,但实际上在毕业生进人劳动力市场期间,会把教育投资的未来收益和风险作为择业的重要指导因素,希望有一个比较理想的社会环境、比较高的收人、稳定的职业。在就业市场出现低潮时,一些毕业生宁可不就业也不愿去次劳动力市场就业,因为滞留在次劳动力市场后很难再进人主劳动力市场,从而出现了毕业生选择性失业的状况。选择性失业给毕业生一个再选择、再深造、再就业的机会。就业中的“高不成、低不就”不是毕业生挑剔的结果,而是在对成本收益比较的基础上做出的理性选择。如果盲目就业,被限制在一个不能流动或流动成本很高的低收人环境中,不仅约束了自身的发展,而且教育投资很难在预期的时间内收回,形成家庭教育投资的低效用和收益损失。

四、国家要加强对个体高等教育投资与就业的宏观调控

篇9

「章名附:关于暂停粳米、菜籽油期货交易和进一步加强期货市场管理的请示国务院:

近一个时期,粳米、菜籽油的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价格均大幅度上涨,期货交易中出现了过度投机,少数会员所持合约量过大,买卖双方对峙的现象。粳米、菜籽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期货价格的上涨客观上助长了人们的“涨价预期心理”,不利于国家稳定物价政策的实施。为保证市场的稳定和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顺利实施,经与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国内贸易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研究,现就暂停粳米、菜籽油期货交易和进一步加强期货市场监督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暂停粳米、菜籽油期货交易。从事粳米、菜籽油期货交易的交易所,从本文下发之日起停止粳米、菜籽油期货交易。为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采取以下措施,确保实现平稳过渡:每个交易所每一交割月份的持仓量只能减少不得增加,每个月结束时的持仓量即为下个月的最高持仓限量;各交易所要严格限定每一客户在交割月份的持仓量;未平仓合约允许其在合约到期前平仓或在交割日进行实物交割。各交易所均不得推出新的粳米、菜籽油期货合约。

从事粳米、菜籽油期货交易的交易所及其所在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善后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

二、进一步加强对期货市场的监督管理,确保期货市场试点健康发展:

(一)各期货交易所每个会员对某一品种的单边持仓量不得超过该品种市场总持仓量的15%;各交易所均需按规定建立大户申报制度和涨跌停板制度;严格限制交割月份的持仓量;禁止交易所市场预测信息,严禁内部工作人员泄露交易秘密,不得使用不正当手段诱导会员或客户过量下单;不得允许会员透支进行期货交易。

各期货交易所不得设立分支机构。未经证监会批准,不得推出新的期货品种。

(二)各期货经纪公司和从事经纪业务的会员单位必须将受委托业务与自营业务分开;不得制造和提供虚假信息,强制或诱导客户做某一方向的交易;不得通过合谋,集中资金优势,联手买卖,操纵价格;不得在市场内进行自我配对交易;不得为客户透支进行期货交易。

(三)从严控制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参与期货交易。因业务需要参与期货交易的要以套期保值为主,并必须有其主管部门或公司董事会的批准文件。对不符合上述要求的,要限期补办手续或退出期货交易,违者由其主管部门从严查处。具体办法由证监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四)严禁用银行贷款或拆借资金参与期货交易。各级金融机构要加强监管,防止信贷资金流向期货市场。任何金融机构均不得出具期货交易保函证明,禁止任何期货交易所接受银行保函作期货交易保证金。

篇10

    家庭教育的意义在于:1.家庭是幼儿最原始、最自然、最温馨的生态环境;2.家庭教育对幼儿有先入为主的作用,一旦不良习惯养成很难纠正;3.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居于首位;4.良好的幼儿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这些家长必须明确,正因为家庭教育如此重要,历史上许多不平凡的人都受到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在此不必举例。

    二、家长要对幼儿进行全面的家庭教育

    有些家长会说,我一直都没惯着孩子,要求一直严格,该骂了骂,该打了打,怎么孩子现在有这么多坏毛病?其实还是家长的家庭教育太片面了。家长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从各方面对孩子进行教育。家长要从生活起居、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与人交流、文明礼貌、生活常识、健康常识等等各方面进行家庭教育,家长要在各方面起表率作用。

    (一)如何使幼儿不任性

    现在的独生子女,有些溺爱严重,尤其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过的孩子,更加严重。真是要星星不敢给月亮,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以理解,孩子少嘛!不这样就对不起孩子,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其实这对孩子将来成长极为不利,以后孩子会不理解家长,不理解教师,不理解同学同事,唯我独尊,刚愎自用,自私自利。比如孩子想买零食吃,诸如冬天吃雪糕,辣条或一些其他“垃圾”食品,家长明明知道这些零食对孩子身体不好,甚至会得疾病,但是家长考虑到孩子想吃,要是不让他吃,他就会大哭大闹。再想想自己当年什么零食也吃不上,就觉得孩子太可怜了,买吧。当然还有孩子买一些贵重的玩具,家长明明知道经济上可能负担不起,或孩子根本只是玩个新鲜,或玩不了几天就会将其损坏,最终还是顺从了孩子。长此以往,孩子想要的东西,必须得买,孩子想干的事,不管是与非,必须得让他干,这样不知不觉就使孩子养成了任性的习惯。

    那么,家长在这方面如何进行家庭教育?1.要对孩子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大多数孩子并不是不懂道理,家长要给他解释清楚。比如买“垃圾”零食,家长要这样解释,虽然零食口味好,但是不卫生,吃了可能会肚子痛,或可能呕吐,长时间吃还会慢性中毒等等。如果孩子确实是饿了,那就说服他买其他的可以充饥的卫生的食物。如果这样给他解释,一般的孩子都会听话的。2.如果孩子确实不能说服,那就是已经任性了,扭转起来确实有些困难。尤其是孩子看上了某种玩具,不买不行,也说服不了。这时,家长一定要立场坚定,要做出真生气的样子,哪怕孩子哭闹和折腾。一般稍微懂事的孩子是不会在大庭广众的场合下折腾的,如果还真的哭闹,大人尽管假装离去,孩子一看哭闹无济于事,买的希望不大,自然而然会追随家长而去。这样的话,以后孩子买东西就会逐渐不会任性了。

篇11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二者都不可或缺。幼儿园的孩子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也不能忽视,要想使幼儿获得最好的教育,就需要把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结合起来,实现互补。

一、家庭教育为幼儿园教育打好基础

对于幼儿的教育,一定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幼儿在入学之前,家庭可以先对幼儿进行一些引导,比如在进入幼儿园时,首先幼儿要学会面对陌生的环境以及陌生的人,很多幼儿都无法克服这一点,这时家庭教育就可以帮助幼儿去接触陌生人,带领幼儿去陌生的环境进行体验,从实践中进行教育。家庭教育也要教会幼儿一些基本的常识,帮助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中能够更加顺畅,为其接受幼儿园的教育打好基础。

二、幼儿园教育对家庭教育的补充

很多家长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太少,对幼儿的要求只是一味满足,同时害怕幼儿受到伤害,对幼儿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进行了极大限制。但幼儿园的教育,就是引导幼儿进行自主、独立的活动,对家庭教育中的不足进行弥补。这样就容易导致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上的差别,对于幼儿来说,这种差异性是不容易接受的。因此,要把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进行综合,使幼儿接受最好的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对于家庭教育中没有碰触到的地方,幼儿园会在幼儿日常生活中进行指导,从而实现双方优势上的互补。

三、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延伸

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接受教育的两个主要场所,就是家庭和幼儿园。幼儿园教育虽然已经很接近幼儿的日常生活,但是由于每个幼儿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自身情况,对幼儿园的课程理解也不一样,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师及时把幼儿情况传递给家长,在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教育下,使幼儿能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入。比如,幼儿园教育中,经常会教幼儿文明用语和礼貌规范,在家庭教育中就可以让幼儿进行实际应用,加深幼儿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