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09:23: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77-01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是指人对事物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表现和爱憎好恶的情感流露,如激情、热情、心境等;意志过程则是把想象、理想设法变成现实的心理过程。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即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引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感受、理解与掌握音乐内涵的本领,要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程序和方法。
小学低年级,这时的孩子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简单具体的事物易于接受,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的教具所吸引,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主要是根据直观形象的外在属性进行概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
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初步的音乐知识。
小学中年级,不再单纯追求主要作用于感官的感觉上的需要,这时的学生开始需要比从前更进一步的得到知觉上的满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运用歌(乐)曲所表现的典型的意境与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掌握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综合、比较与分类能力的培养,使其逐步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中年级是从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在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既不可完全沿用低年级的方法,也不可全盘舍弃那些在低年级有效又适用于中年级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着学生的兴趣,选择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强化其参与意识的教学方法。
听唱法古已有之。纵观历史,歌唱的产生先于记谱法,听唱自然先于视唱。“当人类祖先劳作时发出第一声杭育之时,歌唱就诞生了。(鲁迅语)”而直到公元9世纪,人们才开始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音高。五线谱的出现更晚,直到16世纪末17世纪才开始广泛使用。在记谱法尚未诞生或完善的岁月里,人类一刻也未停止歌唱。中世纪的欧洲,僧侣在没有乐谱的情况下就完整地演唱多声部的格利高列圣咏。这说明,自古以来,听唱就是人们学习歌唱的一种有效方法。人生的第一首儿歌不就是通过听学会的吗?时至今日,听唱法还是大部分人用来学习歌唱的主要途径,因此,我认为将听唱概括引入课堂是完全可行的。
一、听唱教学符合认知行为学的规律
我们知道,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听唱模式中,学生首先通过听熟歌曲的调式、调性、节奏及旋律走向,也就是说对歌曲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读谱训练,将原来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阶段,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听唱训练,学生会对音乐诸要素如节奏、音程、时值有一定的积累,待这积累达到一定的质和量,他们就会从听唱学习这个必然王国走向视唱学习这个自由王国。因此我认为,在学生尚未掌握读谱技能之前,听唱教学更符合他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
二、听唱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觉记忆能力
音乐是一门时间艺术,是以听觉为其主要表现形式的,因此“听”应作为中小学生音乐教育的一条主线。如果说音乐欣赏课是培养学生听的审美能力,那么听唱模式培养的是学生听的记忆能力与再现能力。我注意到无论是近几届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还是各大音乐师范院校的入学考试,都测试了选手的短期音乐记忆能力。通过在规定时间内听音乐、复述旋律的测试,考核了选手对音高、音准、节奏、速度及音乐总体形象的把握。而在以往教学中从未涉及到有关音乐记忆力的训练。听唱教学填补了这个音乐教育的盲区。通过对音乐片断的听辨、记忆、复述,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听唱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有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通过对我校部分学生调查显示,虽已经过小学六年的音乐基础学习,但他们的基本音乐素质仍不容乐观,大小三度唱不清楚,遇到视唱更是无法开口。可是他们演唱流行歌曲时,增四减五,临时变化单,甚至转调都唱得非常准确,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学生在唱歌课上展现自己良好的音乐素质?通过调查了解到,孩子们大多对唱歌课中大量的读谱练习感到厌烦或不知所措,他们认为学一首新歌根本不用去学唱谱,因为他们从广播、电视、CD里学到的新歌远比音乐课上学的多,而音乐老师显然不会认同这个观点,如果音乐课只需要一只录音机,学生除了几首歌曲还能学到什么呢?我们姑且不论谁对谁错,正是在对读谱与唱歌的认识上,师生各执一端,导致了目前唱歌课的效率不高,效果欠佳。而听唱教学既符合中学生求新、求快的心理特点,又能达到大多数音乐老师的教学要求,它较好地协调了师与生在对识谱训练认识上的差异,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学生视唱之前已有听唱的基础,他们摆脱了开不了口的尴尬局面,敢于大声视唱,这本身就是个很大的进步。通过视唱,学生对基本节奏及单程进行了反复练习,这对于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无疑是有帮助的。
下面是听唱教学法的一次实践。
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初步的音乐知识。
初中生不再单纯追求主要作用于感官的感觉上的需要,这时的学生开始需要比从前更进一步的得到知觉上的满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运用歌(乐)曲所表现的典型的意境与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掌握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综合、比较与分类能力的培养,使其逐步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中年级是从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在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既不可完全沿用低年级的方法,也不可全盘舍弃那些在低年级有效又适用于中年级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着学生的兴趣,选择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强化其参与意识的教学方法。理解记忆能力越来越强,思维方式由以具体思维为主的形式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情感和意志方面也都有所发展。在这一时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性意学生的情绪,可适当讲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故事,如名人与音乐、音乐家轶事、名曲诞生的趣事等。如果学生处于变声期,可多安排一些器乐教学和欣赏教学以及能够调动学生内心活动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欲望等。高年级的唱歌教学应从重视外在的表现(如律动、游戏等)向重视内心情绪的表现方面转变,更要强调唱歌的艺术表现效果,但其先决条件是学生喜欢音乐和爱唱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进入中学,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发育处于高峰期。主要表现在学生兴趣广泛,成人感强,自尊心、荣誉感和好胜心强。意志品质有了突出表现,自我意识有明显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占优势。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发展表现的主要特点是:好争论、好怀疑、情感变化决而不稳定等等。但是少年朝的心理发展是受社会、家庭、学校制约的,尤其是社会与家庭的影响更突出一些。所以,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不但要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同时还要了解社会上的流行音乐及其在学生中的影响等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发挥学校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引导和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学校音乐教育如果能与学生的心理过程相符合,则能够促进学生具有音乐感的愿望得到健康的发展。反之,则容易产生两种后果:一部分热衷于升学的学生(或在各种压力下只注重文化课而排斥其他一切活动和爱好的那部分学生)具有音乐感的愿望受到抑制;另一部分喜欢音乐而学校又不能满足他们爱好音乐的愿望的学生,则会向追求社会上流行歌曲的方向发展。由于缺乏基本的音乐常识和鉴赏能力而不辨良莠,学生的身心健康往往会受到某些不良影响。
怎样使学生喜欢学校音乐教学的内容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26-01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唱歌技能和技巧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学生学的没劲,渐渐的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局面,我们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从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入手,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的能力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比任何艺术都能更快更直接的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是情感,它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的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用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对审美对象得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
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 不同歌曲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变化等都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不同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完整的听赏歌曲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因为纯粹学唱歌而残生的厌倦心理,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唱欲望,是学生能够主动持久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其次是视觉能力与唱歌技巧的培养。在发声练习、视唱中就初步要求学生视谱歌唱了。视奏也同样要“一目数行”。这都要坚持培养学生的速视能力。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具有识谱、唱歌的能力。教师应做到讲一点,练一点,或者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切莫只讲不练。如讲了切分音符,就要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应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唱歌教学中,教唱新歌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唱好曲谱。在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音符的时值、高低后,不要一句句带唱,这样会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学无长进。可从曲谱中选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重点指导。难点突破后,其余部分让学生独立练习视唱,使学生在视唱中有所收获,激发兴趣,提高视谱能力。
三、积极培养学生科学的发声方法的能力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同学们要做到能正确的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首先要了解发声原理。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和口以及鼻腔和头腔的共鸣来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以及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来的结果。无论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只要是能唱出美妙动听的歌声就是好方法,切忌乱模仿,压着嗓子唱歌,唱出一身的毛病。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想像、思维能力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像,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像、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我在音乐课上创设舞台,展示自我,在设计“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
五、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外,还可结合听音练习,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分别在风琴的中音区、高音区、低音区弹奏学生喜爱的乐曲片段,让学生欣赏三种不同音区弹奏出的效果。还可以加深难度,提高要求。如教师可以采用合唱与表演相结合的方法给学生“讲”音乐故事。这种练习充满音乐情趣,适合学生口味,学生倍加喜欢,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并为以后欣赏更深的音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更应该有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即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良好的文化知识;既要掌握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教育教学的方法,又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在感知,想像思维,科学的发声法,情感教育、互动合作以及欣赏这几方面不断的提高并能有机联系在一起,这不断的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智力、技能、思维、和兴趣,使他们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笔者有幸观摩了全国特级音乐教师王平老师的一节音乐课,感受颇深。这节课的教学理念是:以“抓住民歌特点,激活民歌教学”的理念来进行教学,围绕民歌教学,阐述在民歌教学中从民歌的地域性、方言性和民歌衬词等特点上入手,加之引导、发现、对比教学方法的运用,从而达到在民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了解民族文化,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宝贵民族遗产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学生音乐感受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一、案例实录
1.教学引导
首先,学生看视频、听宋祖英演唱会。问题:(1)演唱者是谁?(2)地点在哪里?引出江苏民歌“茉莉花”。
2.导入新课
(1)老师弹奏《茉莉花》,学生用“U”音唱一唱,老师再范唱;(2)学生唱歌词,老师讲解气息方法并示范;(3)叫俩学生分别唱并对比评价。师:你认为哪句唱得好?哪一句难唱些?(4)情绪处理后再全歌演唱;(5)欣赏这首歌曲(放音乐、出示歌词);(6)跟着音乐唱一次,老师指挥。
3.参与练习
竖笛配奏。(1)自由练习;(2)跟琴吹奏“茉莉花”;(3)一部分学生唱,一部分学生吹奏。
4.走进江南
师:今天,老师让你们听二首好听的歌曲,请同学们来欣赏,仔细听好啊。
师:这是一首哪里的民歌,除了这首《茉莉花》之外,同学们知道的江苏民歌还有哪些呢?
老师导入新课《拔根芦柴花》。
师:我们江苏的民歌实在是太多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江浙地区民歌《拔根芦柴花》,曲中透着山野气息,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这首歌曲(放音乐、出示歌词)。仔细听老师介绍,学生欣赏音乐讨论歌曲速度、情绪跟琴用“luo”来哼唱歌谱仔细听范唱,能够找出几个扬州方言朗读歌词、掌握扬州方言讨论、自由发言分乐句跟琴学唱自己找难点,用老师的方法把难点解决了,一起讨论应该怎么去唱才能唱准、唱好,跟着琴把难点地方再唱一唱,跟琴完整演唱,男女声分乐句来演唱歌曲加进情绪、速度。
5.新歌教学
(1)歌谱学唱
师:首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一句一句地来学唱歌谱。
(2)老师范唱
师: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来模唱,注意歌词有什么特点(出示江浙方言)?
(3)唱歌词
先朗读歌词,再分析衬词的作用。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跟以前我们所学的歌曲有点不一样,它的歌词中括号特别多,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些是什么意思?
师:原来括号里的叫衬词,这在民歌里面经常出现的,在演唱时不要唱得太响(分乐句来学唱歌词)。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钢琴来一句一句地学唱歌词(找出难点,解决难点)。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有几个地方唱的不是很好(指出)。
师:这种一字多音的地方,同学们唱得不是很好。请同学们完整演唱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会唱这首歌曲了,在此基础上,老师想给同学们增加一点点难度,把这首歌曲表现得更好。
师:我们分男女声来演唱这首歌曲。赏听“采茶舞曲”。
师:茶叶是江南的特产之一,现在我们上茶园去看看吧(放音乐、出示歌词)!
6.说一说江南
师:老师要你们在家收集江南的资料,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江南。如小吃、民歌、诗歌。
学生一起吟诵本册语文教材诗歌《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再揭示课题――“走进江南”。
师:今天,我们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江南之行,在回忆“茉莉花”的芬芳中结束我们的课,同学们下课!
二、案例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以培养音乐表现力、提高音乐素养、丰富音乐理论知识为主,尤其具有鲜明个性的民歌教学,更是担负起了启蒙学生民族意识,民族文化和民族向心力的历史责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王老师从民歌的三个主要特点:地域性、方言性、非语意性(即衬词)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民歌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音乐学习部分。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来的劳动、生活中创作的。一般是口头传唱,并不断经过集体加工。它生动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和斗争。
1.民歌的艺术魅力――审美
民歌教学在音乐课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多唱,在唱的过程中去亲身体验民歌的美,去感受不同风格、不同色彩的民歌的魅力。课程中的理论部分,如民歌(或曲艺)的产生、发展、分类、艺术特点等等,也有结合着具体的作品,形象化地传授给学生,使其在理解中消化、吸收,没有死记硬背,把理论知识蕴涵于音乐体验之中。在《茉莉花》教学中,导入完了之后,又用竖笛要学生演奏了几曲《茉莉花》,让学生在竖笛声中体验民歌的美妙,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让学生在演奏中亲身去体验江苏民歌,享受音乐美。加上老师那从容、镇定、极富课堂驾驭能力的举手、投足和手势以及情绪的处理一环一环紧扣,更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除此,老师还注重将语文的课堂知识积累运用到音乐课堂之中,符合学科整合的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
2.民歌多姿多彩的原因所在――地域性
德国的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民歌多姿多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地域性。蒙古族生活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因此蒙古族民歌的风格就较宽广、奔放。江南地区多为小桥流水人家,因此,江南的民歌风格大多柔美、婉转。所以,民歌教学的导入就从民歌的地域所在入手。在《茉莉花》教学中,王老师的导入就是:利用宋祖英在悉尼歌剧院演唱的“茉莉花”直接导入学习江苏民歌,了解江浙的地域、人情。”“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所见到的江南?”学生有的去过,有的在电视里见过,他们都高高地举起手,站起来都自豪而骄傲地介绍着他们的所见所闻。一番介绍以后,大家对江南已不再陌生,再让学生欣赏背景音乐《茉莉花》衬托下的江南景色,一边介绍江南的风土人情,音乐学习的过程已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开始了。
3.民歌艺术的精髓所在――方言性
学生用普通话演唱这首民歌并不算困难,但如何让他们感受到民歌的方言性是使民歌独具魅力的关键所在,正是民歌教学的难点。以前,学生一遇到用方言演唱的民歌就发笑,觉得好难听,有的觉得好怪异。于是,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王老师充分地运用了对比法――江北方言与浙江越剧方言之间的对比,很大胆地提出让学生很意外的要求,让他们用江北方言演唱《拔根芦柴花》,再用浙江方言演唱《采茶舞曲》。让他们自己感受方言演唱为民歌带来的无限魅力。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感到很新鲜,都咿咿呀呀地唱了起来。尽管学生用方言唱出了一点,但他们都能明显地感觉到很别扭。同样,老师用湖南方言演唱出来的《一根竹竿容易弯》,他们也分析出失去了原有的柔美与婉转。抓住这一精辟的分析,我抛出问题为什么?此时,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民歌有它的方言性。在这个环节以后,学生普遍地反映民歌用方言演唱真好听,并用心去唱好每一句方言。
4.民歌中无意胜有意的法宝――非语意性
几乎每首民歌中都或多或少有衬词,这是民歌的另一特点即非语意性。而如何让学生发现并知道这是民歌的特点呢?我在教学中用了引导――发现法。课上让学生找《拔根芦柴花》中情绪高涨的地方。由于民歌自身的魅力,学生很快就发现《拔根芦柴花》中有一大段衬词的地方让他们唱得很有劲。在这时,老师并不急于肯定他们,而是问这些衬词都表达了什么意思,引导他们向更深处思考,“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一段让你们越唱越有劲呢?”“因为这些词虽然不表达意思,却表现了当地人民在唱这首歌时的心情。”
太棒了!一语中的。
在肯定他们的发现后,老师又告诉学生,歌中运用“芦柴花”“芙蓉”“牡丹”“玫瑰”等花名作衬词,既美化了歌曲,又透露出纯朴的乡土气息。在后段拓展知识部分,老师还注重将新课标“音乐与相关文化”集中体现,并有机融合,将江南的风光、人情全部融在整堂课中,渗透在学生心中,初步了解了江南好,怎不忆江南的经典!
三、问题思考
1.教师因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学习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教学目标。四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以培养音乐表现力、提高音乐素养、丰富音乐理论知识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学生自己去体验音乐,挖掘深藏在音乐的奥密,对他们努力的成果作出肯定性的评价,把谈话导入――音乐欣赏――方言学唱――表现歌曲四个环节有机结合,环环相扣,确保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计划有目的地为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服务。
2.把握好重点,强调作品的风格,唱民歌就是要唱“味道”。能体现出作品风格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方言)、衬词等。在《拔根芦柴花》中,这几个方面在歌曲中产生一种细腻、秀美的艺术效果,它强化了歌曲的欢快、活泼的艺术风格,使之更加优美动听、朗朗上口。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同学们会表现出对民歌的浓厚兴趣,并乐于演唱。
3.通过多种教学途径来进行教学,“民族的即全世界的”。对于一些关于我国民族文化的知识,我们就更应该运用多种教学途径来进行教学,绝不能忽视,民族的文化,影响到一个民族的兴衰,而民歌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让青少年喜欢和热爱民歌是提高民族自尊心,培养民族感情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让我们音乐教师共同努力,在民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让他们了解民族文化,继承发扬宝贵的民族遗产。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
音乐的特点在于它的情感性和形象性。音乐教育是凭借审美感受来进行的,而审美感受是在轻松自如的情境中,用音乐进行情感交流方式来完成的。音乐是听觉艺术和情感艺术的结合,它具有不确定性。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又具有鲜明的形象性,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如音的高低、节奏的变化、力度和速度的对比和丰富的音色等使人心灵产生共鸣,再通过联想、想象等间接地表现客观世界,这就是音乐能够直接触动听者心灵,而区别于绘画中的摹拟、语言中的描述、摄影中的再现。
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借助音乐形象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因为音乐形象在音乐中最易被感知,特别是在学习音乐的初级阶段,形象与情感的联系更加密切。唱歌教学中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音乐教育活动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感受美和表现美。音乐学科是以审美为主要特征,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技能及知识获取多少为目标,这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如果我们用一般学科考试的方式、方法来对待音乐学科的考试,不仅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准确的测评,而且能会背离音乐学科自身的规律及其特征。
二、音乐考试的现状与音乐统考的可能性
音乐的知识和技能只是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手段而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表现力。一个学生可能唱不好也奏不准,但他对歌曲、乐曲的感情体验可能与他演唱、演奏情形不同。我们现行的音乐考试办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学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获得的水准,却难以确定一个学生音乐教育整体目标达到的水平。这是由当前音乐教学现状诸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至于各校实际考试具体操作上的问题就更多了。
至于统考问题,困难首先是城乡音乐教育环境、师资、设备等的巨大差异,甚至在重点与非重点校之间的差异也很突出。全国音乐教育水平如此不平衡,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将音乐课列入统考(高考、中考)记入升学成绩,这样的竞争是不公平的。再则,以现行的考试方法怎能完成统考任务?以我校为例:周课时14节、每班50多人,每个学生演唱、演奏、视唱分别进行,需要很多时间。实际上是无法操作的。
三、建立音乐学习水平测评的设想与探索
音乐学科学生学习水平的测评应以音乐教学目标为标准,它必须建立具体的、行为化的、可操作的分项标准。制定出一套适合现阶段音乐教学的测评体系和方法,这无疑是我们面临的课题。
通常,学生学习水平的测评按测评结果形式分为定量法和定性法,按类型又可分为主观测评和客观测评、综合与单项测评等。针对不同的对象、内容、层次,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音乐学习水平测试和评估,所以,要制定出科学的音乐教学测评体系首先要从理论上进行多方面的论证,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积累经验。逐步改革完善我们多年来习惯进行的音乐课堂考核办法。在短期内拿出一整套科学的音乐教学测评体系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重要的是测评的科学性及其正确性的操作。根据新课改大纲精神里面有关音乐的考试方案以及结合我校的实况,现将我个人对音乐的测评方案介绍如下:
一、以人为本,确立新型的音乐评价理念
音乐教学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评价要以人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促进个体健康和谐地发展,尊重个体的差异,激发音乐的主题精神。因此,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并有效地促进音乐教学效率的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多年来,音乐课程的传统理念是以知识的传递为主,对学生进行理性、枯燥的节拍、节奏、音程、和弦、听觉训练。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目的之一。”在这个理念指导下的音乐教学不论是从指导思想上还是教学的方式方法上都要来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就是把以往那种理性枯燥的机械式训练变成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角色的转换,即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也就是说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就难有真正的音乐教学。只有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和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亲自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才会成为可能。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学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与一般学科有所不同,应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教育的潜效应,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用新型的教育理念去指导音乐教学评价。
二、明确目标,在施教中引领科学的音乐评价
音乐课堂教学目标是教与学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输出的流动过程。制定目标是提高这一流动过程的有效度、获得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重要因素。而目标是指每课应有科学而明确的指向性,能反映教材的本质内容。巧妙地构思目标是优化目标的前提,它要求摒弃起干扰、抑制作用的信息,突出目标信息,给学生大脑以强刺激,加强学生对目标信息的理解和识记程度。同时,巧妙的构思可以使学生思维“入路”,使学习的过程成为方向感强的可控过程,避免盲目性和多中心,从而实现目标的优化。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三方面的要求:
1.注意目标与“课标”的统一性
音乐教学目标不是凭空制定的,它应当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而制定。每学年度我会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制定总目标,在心中对各年级教材有个总体认识,然后把它分类整理。如在三年级(第五册)教材中,我首先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年龄特点设立了总目标,把它放入每课设有的“唱歌、音乐知识、视唱与听音、音乐欣赏、器乐”等栏目中验证,再对当中的“音乐知识”从谱表到音符的时值这种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作个了解,验证总目标对该栏目要求的准确性。最后对其它栏目再逐个整理,这本教材的条理就清楚了。
2.注意目标教学安排的科学性
目标教学安排的合理与否,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学习效果有很大联系。我用两个班进行了实验:一个班按序而行,第一目标完成后,紧接第二、第三目标;另一班我用了分拆的方法,完成第一目标后,教师示范要求学生练习已学部分,然后教师反馈检查,再进入第二目标学习。实验下来,我觉得第二种好,学生学得扎实。第一种方法一通到底,漏洞多,有些同学能领会要求,有的同学对要求理解模糊。所以说教学目标的合理安排有无科学性、艺术性,对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的效果影响很大。
三、勤于实践,探索科学合理的音乐教学评价
1.表演取代考试,发挥学生特长
音乐成绩以平时为主,期末为辅,既要结果,也要注重过程,以减轻学生期终的课业负担与心理压力,提高效率。期末的测评主要通过类似“迎新音乐会”、“迎春音乐会”、“小百灵音乐屋”、“动物音乐会”等学生喜爱的班级音乐会形式来完成。音乐会的形式可以是吹、拉、弹、唱、舞、赏、说、诵等;可以是单独的、双人的、小组的,要求人人参与,以演代考,发挥特长,并可邀请本班班主任与其他任课教师参加。期终班级音乐会可提前让学生在课外准备,音乐会主持人低段年级可由音乐教师、班主任或师生共同担当,中高年级由学生自己来担当。
语言学家吕叔汀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激活了。”激活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了新知,开启了创新的意识,达到了一种和谐的英语教学境界。
(1)活化资源。所谓活化资源,就是要动态地处理资源――即动态地分析资源、研究资源、掌握资源,从而借助资源这个载体,合理地、创造性地把新知识、新方法传授给受教育者。
(2)活化活动过程。英语本身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它源于交际,用于交际,当然也应当用交际来教与学。活化教学过程,也就是要避免那种生硬的讲听记背写的过程,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适当灵活地改变、调整教学程序,把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形式搬上课堂,变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为师生间的交际活动并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较为真实的情境,让交际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使用中学习,在学习中使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3)激活学生的活动热情。灵活的资源及教学过程为活跃课堂提供了先决条件,但最重要的是需要一批思维活跃的参与者,俗话说:“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
心理学告诉我们,有利于学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自由,当一个人处于放松状态,心里感到安全自由时,就会思维活跃,学习轻松,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火花而无须压抑,不怕别人无语或讥讽,适度的宽松环境,有利于学习潜能的最大发挥。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可利用欣赏的目光、肯定的微笑,传递无声的文言语:“你真行!”愉悦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诱发剂和最有效的精神振奋剂。
二、在教学设计中,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必须 “让学生动起来”
(1)形式多样。以下介绍本人一些常用的活动方式。
①唱歌活动。歌曲以其优美的弦律,明快欢乐或抒情的节奏吸引并打动着学生的心弦。歌声不仅能使孩子们集中注意,提高兴趣,乐于求知,又能巩固加速记忆,因为在利用英文歌曲进行学习时,语言材料在唱歌的过程中被欢快的重复着,它充分利用心理学中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交替转化来优化教学过程,使英语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课中适当地让学生唱唱歌,既能满足学生好唱的心理,又能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参与了学习活动,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营造了一种师生融洽愉快的学习氛围。
②身势活动。身势活动属于情景教学的范畴,通过简单的身体语言清楚明白地表达意思,形象生动,易于模仿,生动活泼,学生很感兴趣。在教动物这类名词时,可模仿动物叫声或动物姿势:cat(meow)、duck(quack)、monkey(将手弯曲抓脑、挠痒状);通过动作教形容词:hot(用手煽风,擦汗状)、cold(身体蜷缩,发抖状);利用手势教数词:one(伸出一食指)、eight(伸出大拇指);同时还可通过手势传递肯定的信息:very good (竖起大拇指)、victory(做“V”状)。
③表演活动。小学生的主要特点是活泼、好动、爱表演。表演是学习语言的有效途径,利用表演进行教学,有利于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说“Where is my ball, Mum?”一句时,有的同学把“Mum”改为其他同学的名字,有的干脆就扮成Mum的模样,把围巾围在头上,换了说话的腔调,逗得同学们开怀大笑。此时,学生们没有了压抑,发挥了自己的天性,并拥有了表现的机会。可见,表演是提高英语听说水平的妙招,在表演中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既展示所长,又开拓了思维,增强了信心。
④游戏活动。学中玩,玩中学。要让学生在玩中长智,乐中受益,教师要会投其所好――游戏。在英语课堂中恰当地运用游戏能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来,强化学生的听说的能力,使教学变得生动、丰富,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游戏的形式多样,如猜谜,BINGO游戏,找朋友,传悄悄话等。
(2)组织互动,面向全体。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更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的碰撞,新信息的交流。这种充满互动合作的学习气氛,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可靠保证。
①师生互动。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可以互换。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从“幕前”到“幕后”,学生由听众变成 了实际参与者,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和积极探讨状态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持续自我学习的兴致,提高了课堂自主学习效率。通过角色替换,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差距,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
②生生互动。除师生之间的交流,小组活动以其频率快、密度广的特点成为课堂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活动方式。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当学习转化为一种合作过程,人人都从中受益时,小组学习是十分有效的。常用的小组活动方式有:pair work、group work、team work、chain work等。
三、在教学设计中,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必须“在活动中创新”
高师音乐教育是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的,声乐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声乐歌唱也是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因此,声乐教学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音乐传播媒体的日益进步,声乐教学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有关唱法的选择问题日益凸显。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清楚掌握各种唱法的内涵和特点,针对不同素质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唱法,才能更好地提高声乐的教学效果。笔者主要对高师声乐教学中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进行了比较研究,以促进高师声乐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三种唱法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初步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一定的歌唱技能;正确分析和理解声乐作品;具有范唱能力”和“在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学习训练的同时,注意培养教学能力”。①然而,正确的声音概念、发音方法、歌唱技能并没有准确的标准。在高师声乐教学的实践中,美声和民族唱法已作为正确唱法的标准被教师们所承认,通俗唱法也逐渐列入其中。此外,还有原始的、未加工过的原生态唱法。下面主要针对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进行比较。
1.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是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美声”这个词出自意大利语Bel canto,意思是美好的歌唱。这种演唱风格在全世界有着重大影响,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美声唱法的歌唱需要具备纯美的声音、高超的技巧和完美的艺术表现,真声、假声并用。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基诺·贝基先生在讲学中有关于美声唱法的一系列主张和论述,经田玉斌老师概括整理为六个方面内容:有声部之分;要求声区统一;要求母音一致、吐字清楚;要求声音连贯;要求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要求声情并茂。这是美声唱法的六个重要原则,学习美声唱法的人必须严格遵守,否则就很有可能是不完全、不完美的美声唱法。
2.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是由我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歌唱艺术。民族唱法包括我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四种唱法。由于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其主要特点是,口咽腔的着力点比较靠前,口腔喷弹力较大;以口腔共鸣为主也掺入头腔共鸣;咬字发音的因素转换较慢,棱角较大,声音走向横竖相当,声音点面合适,字声融洽;声音色调明亮,声音个性强,以味为主,手法变换多样;音色甜、脆、直、润、水;气息运用灵活;以真声为主,到高音区结合一些假声。
3.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在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深受我国民众的普遍欢迎。通俗唱法又叫自然唱法和流行唱法,具有通俗性、自娱性等艺术特征,擅长抒发以个人为主体的内心情感。一般说来,其演唱注重掌握语言的韵律,讲究吐词、咬字清晰、委婉,并在演唱中经常运用轻声、气声以及颤音、滑音、音色变化等装饰性技法。通俗唱法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发声训练体系,对嗓音条件、共鸣、咬字吐字等歌唱发声技巧尚无严格的规范,可以轻唱、吟唱,偏重“直”“平”“白”。通俗唱法通常依靠话筒和电声设备扩大效果,其主要特点是用真声歌唱,接近生活语言。演唱风格、形式多样,是世界性、不断交融发展的、感染性最强、普及性最大的一种演唱方法。
二、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共同点
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这三种唱法都有一定的科学方法和理论基础,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下面主要就三者的共同点进行分析。
1.发声方法。三种唱法中,无论是哪一种要唱得好唱得有震撼力和感染力,都要用科学的方法把最好的声音调动起来,以做到随心所欲地发声。这种方法符合人们生理上的要求,让发声体通过发声源的外力来打开发声通道,并产生共鸣,自然地发出声音。三种唱法发声的核心是把喉咙打开,以气息为主,靠气息演唱,把共鸣调动起来,气息要贯通、稳定。
2.气息运用和控制。声音都是从人类共同具有的咽喉、声带等物质上产生,声音的变化与呼吸的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歌唱是呼吸的艺术”。
3.表演及舞台表现。无论美声、民族还是通俗唱法,在演唱前,歌手都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尽可能地活动开身体,使各个关节舒展,进入一种既放松又兴奋的状态。这样才能放松喉部,使之不紧张,达到把歌曲演唱得优美动听的目的。
4.咬字方面。凡是唱歌,都要求吐字清晰,让听众听清楚,否则歌词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三、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不同点
三种唱法同属声乐门类,但在许多方面都是有着差异的,各有各的特点,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不同之处进行比较研究。
1.呼吸
对唱歌而言,呼吸是至关重要的,“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歌唱中的呼吸一般分为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美声唱法多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吸气深而饱满,气息顺畅,声音托在气上,呼出的气息不但均、久,且有力度、密度。民族唱法要求“气沉丹田”,多用腹式呼吸法,使气吸至腹腔,气息较深。而通俗唱法则对呼吸的深度要求不高,因此多采用胸式呼吸,呼吸容量小,吸气部位偏高,发声比较柔和,只有少数需要很强发声动力的歌曲,呼吸才运用较深的部位。
2.发声方法和音色
美声唱法发声的主要特点是混合声区唱法和整体共鸣,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使用,声音圆润明亮且宽松丰满,讲究音色、音质、音量、音域的完美和扩展。民族唱法的发声是按民族的审美原则和欣赏习惯来行腔韵味的,其声音主要以真声为主,到最高声区参照一些美声唱法,结合一些假声,其声音清晰、甜美、明亮,强调声情并茂。通俗唱法的发声方法更多强调的是本嗓的自然发声,完全用真声演唱,接近生活语言,轻柔自然,用轻声哼唱就能传递感情,非常强调激情和感染力。
发声方法的不同带来的音色差异也非常明显,民族唱法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与美声唱法发出的音色有着显著的区别,而通俗唱法发出的本嗓甚至带有暗淡嘶哑的音色又与前两者有着明显差别。
3.共鸣方面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主要是靠歌唱者本身声音的穿透力把歌声传出去的,要求歌者必须掌握优秀的共鸣技巧。美声唱法讲究混合共鸣,对整体歌唱感比较重视,整个声区充分发挥共鸣作用,声区统一而无音区转换痕迹,声音大、穿透力强,不必借助音响设备。无论是高音区,还是低音区,美声唱法对共鸣的要求都很严格。民族唱法多用局部共鸣,中间可换气。通俗唱法则主要借助电声音响来扩大音量,传递声音,对共鸣的要求较低,多用口腔共鸣,保持自然状态。
4.喉位方面
美声唱法讲究声音的高位置,要求喉头下降,保持在吸气时的低部位,演唱时打开喉咙。在唱高音时,声音沿着咽壁,通过鼻腔后上到头顶,然后从前面出来,如同抛物线状,具有较强的弹性和穿透力。民族唱法的喉咙要开得小些、喉位略高,通常根据作品风格的需要来决定打开的大小以及喉位的高低,它允许喉头上下移动,如唱山歌时,喉头可上移。民族唱法要求音色明亮,声音的走向更靠前些,字头咬得较紧,追求亲切、自然。通俗唱法以真声为主,喉咙打开不大,喉位普遍偏高,声音靠前,只需将喉头前后打开,自然而然地发出。
5.声带方面
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中,气不能通过未经振动的声带发出,声音干净。在美声唱法的高音部分,声带不但要拉紧,而且随着声音的增高、声带振动部分由后往前逐渐移动。而通俗唱法对声带振动的要求又与前两种大不相同,通俗唱法的气声法,就是在演唱时不让声带完全振动,让气息在半振动中与声音一起发出。这种方法使气与情巧妙结合,唱出的歌声更亲切、自然。
6.咬字方面
三种唱法对于咬字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美声唱法以声音为主,突出声音的圆润通畅,以声带字,音色偏“暗”,咬字在后面,母音讲究“圆”,嘴巴呈圆形。民族唱法,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特别强调咬字的准确和真切,讲究字的头、腹、尾和行腔的抑扬顿挫及韵味,母音发音较靠前,声音反射至硬腭部,嘴巴呈扁平状,嘴角向两边分开,让吐字更清楚。通俗唱法以口语化的演唱为特点,以字行腔,声音自然,其吐字方法与嘴形跟民族唱法相似,有时甚至更靠前,齿音跟唇音较重,强调吐字清晰。
7.演唱风格
美声唱法以演唱艺术的高雅纯正和演唱风格的庄重大气见长,在平易朴素中体现出高贵的风格,适合演绎一切抒情性的歌剧。民族唱法则以演唱艺术的情真意切和演唱风格的民族韵味为根本,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语言习惯等不尽相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同的音乐特点,演唱风格也有差异,如歌剧《白毛女》《江姐》等。通俗唱法则以演唱艺术的随意自然和演唱风格的通俗从众为目标。
8.表演风格
美声唱法主要通过眼睛和面部表情的变化,来表达歌曲的感情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服装多为端庄、高雅的礼服,用钢琴和管弦乐队伴奏,舞台开朗明亮、严肃端庄。民族唱法注重表现地方和民族特色,服饰多具有地方民族特色,表演时讲究手、眼、身、法、步或伴以民族舞蹈动作,伴奏多用民族乐队,舞台素淡明爽,清新明朗。而通俗唱法的表演风格则较灵活多样,演唱者可从自己的喜好出发,想怎么表演就怎么表演,个性很强、有随意性,服饰五花八门、标新立异,伴奏多用电声乐队,舞台美术装置五颜六色、灯光不停变幻,新鲜刺激。
四、高师音乐教学中对不同唱法的处理
“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②这是国家教育部为基础音乐教学制定的课程标准,也是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在高师声乐教学中,也应根据教材的不同和学生声音条件、声乐起点、音乐素质的不同,扬长避短,根据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特点和风格,因材施教。
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不要轻易划分学生的演唱方法,先让学生掌握唱法的基本理论,了解三种唱法的共同点和独特之处,即使同一种唱法也有不同的演唱风格。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对歌曲风格的把握,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等去选择适宜自己的唱法,使学生的音乐技能按照他们的实际情况,向不同的层次、类别发展。各种唱法都离不开声乐基础教育中的共性技术训练,歌唱的基本功要求需要通过科学的共性训练才能体现出来。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认为,不论什么唱法都应当经过科学的基本功训练,然后再去了解和掌握各种唱法所特有的规律,并且体现出它本身的个性,才能真正使演唱方法得到提高和发展。科学的共性训练才能使学生的个性潜质得到更好的发挥。一个演唱者也可能三种唱法兼而有之,例如歌唱家程志在中央音乐学院讲学中就曾示范演唱了三种唱法的音乐作品。因此,对刚进入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马上进行唱法训练,不利于学生声乐技艺的全面发展。
总之,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既有着差异,又存在一定共同点,三者经常交叉、融合。三种唱法只是声乐上的不同风格而已,既有所长,也有所短,各具特色,并没有优劣之分。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提倡和鼓励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唱法,将三种唱法并列其中,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
注释:
①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1949-1995)[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47.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参考文献:
[1]张海屏.关于高师声乐教学中唱法选择的讨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10).
[2]何玉.浅谈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唱法[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3]赵健.通俗唱法与美声、民族唱法之比较[J].广东艺术,2005(3).
[4]殷金陵.美声、民族与通俗三种唱法的比较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3).
[5]郑勇.谈声乐教学中的唱法问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所应重视的不仅仅是音乐知识与技能,还应包括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就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技能知识获取多少为目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把“双基”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或终极目标,忽视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音乐的美怎么会体现在课堂上?学生怎么会受到艺术的感染?这样的课堂又怎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又怎么会通过审美情感的激发而去学会创造音乐呢?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教师应首先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故事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情节美,之后带着这种美来欣赏感受整首作品,感受其旋律美,在美的熏陶下,学生会产生掌握知识的欲望,使学生从“苦学”过渡到“乐学”的状态。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把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权力和方法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体验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才能是一节好的音乐课。当然,我们绝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但在音乐教学中必须要把学生对音乐审美的体验过程作为核心任务来完成,要敢于淡化“双基”,把注意力转向对学生兴趣、情感和创造力的培养上,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让学生时刻保持一种对音乐的积极心态和体验。
例如在教唱歌曲《青春舞曲》这首歌曲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一组藏族舞蹈和藏族的民族服饰,然后在这种美的熏陶中、美的体验中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然后再进行学唱歌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浓,学唱歌曲也会更快一些。
二、音乐课堂应归还学生
传统的授课形式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宰,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教学过程中缺少学生的参与,缺乏民主、平等、融洽、活跃的课堂气氛,致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束缚了学生积极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的发挥。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不应只是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而应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知识融入到情感交流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对音乐的审美体验,要努力营造出一种和谐轻松、师生双向、宽松交流的教学氛围,要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各种音乐审美活动中,这样才能“润物无声”,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以《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曲为例,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对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笔者在教唱此歌之前先考虑到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然后问一问学生之中有没有会唱本首歌曲的,有会唱的,让他(她)作为教师来教唱给其他学生,然后教师加入指导、纠正,打破了以往教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三、注重审美体验中的情感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所应重视的不仅仅是音乐知识与技能,还应包括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就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技能知识获取多少为目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把“双基”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或终极目标,忽视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音乐的美怎么会体现在课堂上?学生怎么会受到艺术的感染?这样的课堂又怎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又怎么会通过审美情感的激发而去学会创造音乐呢?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教师应首先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故事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情节美,之后带着这种美来欣赏感受整首作品,感受其旋律美,在美的熏陶下,学生会产生掌握知识的欲望,使学生从“苦学”过渡到“乐学”的状态。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把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权力和方法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体验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才能是一节好的音乐课。当然,我们绝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但在音乐教学中必须要把学生对音乐审美的体验过程作为核心任务来完成,要敢于淡化“双基”,把注意力转向对学生兴趣、情感和创造力的培养上,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让学生时刻保持一种对音乐的积极心态和体验。
例如在教唱歌曲《青春舞曲》这首歌曲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一组藏族舞蹈和藏族的民族服饰,然后在这种美的熏陶中、美的体验中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然后再进行学唱歌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浓,学唱歌曲也会更快一些。
二、音乐课堂应归还学生
传统的授课形式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宰,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教学过程中缺少学生的参与,缺乏民主、平等、融洽、活跃的课堂气氛,致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束缚了学生积极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的发挥。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不应只是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而应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知识融入到情感交流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对音乐的审美体验,要努力营造出一种和谐轻松、师生双向、宽松交流的教学氛围,要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各种音乐审美活动中,这样才能“润物无声”,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以《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曲为例,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对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笔者在教唱此歌之前先考虑到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然后问一问学生之中有没有会唱本首歌曲的,有会唱的,让他(她)作为教师来教唱给其他学生,然后教师加入指导、纠正,打破了以往教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三、注重审美体验中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