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09:23: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数学教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当下伴随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知识与技术结合的重要性,更加看到人才培养与国家岗位需求相吻合的重要性,因此,面对教育改革问题,顺应时展要求,高中数学不能再单纯进行知识上的学习,而是应该结合实际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知识与实际的紧密联系。故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单调的机械化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已然不是科学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不仅会阻碍学生的长远发展并且会造成人才的大量浪费,所以,在教学的环节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求知欲望,使其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显得尤其重要。为此,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完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教师也不可盲目改变教学模式,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分析,统筹安排。
一、将教师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紧密结合
国家对于教师资格证的考核越来越严格,国家实行国考之后对于教师资格证的考核不仅仅是考核教师的基本教育常识、教育心理而且加大了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考核。通过教师专业能力考核的教师在专业上的能力是无须怀疑的,但是,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是无法划等号的。有些教师数学专业能力非常强,对数学题的研究具有独到的见解,可是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却知之甚少。这样的教师就应该加强对教育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从教育理论上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而且应该谦虚向老教师进行授课经验的学习,多跟老教师走入课堂,学习老教师授课方式同时根据自己的授课经验和学生反馈的情况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将自己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新课改改革进程不断推进,其课程目标反对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需求,掌握基础的心理学,教育哲学,数学教育学和美学的知识,而教师此方面能力的掌握也是与数学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中数学新课标中,不仅为学生开设了一些基础必修课,而且还提供了多种类多层次的课程内容的安排,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比如,对文史类知识感兴趣的可以选择“数学史选讲”专题,偏爱计算机的学生可以选择“信息安全与密码”专题。但是,学生这些看似以兴趣为出发点的学习始终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而教师的指导则需要教师在其他领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比如美学,如果数学老师懂得美学,他则能在枯燥的公式化的数学教学中带领学生一起体验数学规律性的美,数学图形的对称美,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一门艺术,最后,让学生在美的领域体验数学的魅力。如此,学生不仅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能够从数学中看到美,感受到除了枯燥以外愉悦身心的东西,而正是这些愉悦心灵的东西更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数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不至于使学生感到与数学有关的一切都是枯燥无味的,也不会觉得学习数学就是搞题海战术。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数学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一起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而这种效果单凭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无法达到的,必须依靠教师的综合能力才能实现。故此,在数学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首先应当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并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依据新课改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和效果的达成。
二、教师授课方式的改革
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阶段,基本上可以说是过关教育,选拔功能处于次要地位,所以知识难度不大,考试要求较低,加之内容较少(知识点较高中三年比),教学时数也很充足,教师可以支配足够的时间反复强调和训练,学生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巩固和强化。只要学生能记住概念、公式,考试就没有问题,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记忆、模仿和重复训练取得好成绩。这样造成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形成“重知识,轻能力”、“重做题,轻反思”的不良倾向,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其探索发现意识的形成,创新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也就是说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根本没有被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当然也可想而知了。
进入高中实际是进入选拔教育阶段,教学和考试内容大幅度增加,教学要求也明显加深,涉及的知识迁移范围更广,更接近实际生产和生活。面对教育性质和教育功能的转变,教师不可能再像初中那样手把手教学,更多的是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思维品质的培育、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促使学生自觉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另外,高中教育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这一重任,这就更决定了高中教师的教法“重知识,更重能力”、“重做题,更重反思”。这较初中教师的教法转变来得迅速,没有过渡,学生思想没有准备,高中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因此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不言而喻。
2.学法的差异分析
初高中教法的差异必然导致学生的学法差异,初中数学内容少、难度低、要求不严格(忽略严格推理),考试要求不高,因此课堂上教师很容易把知识、题型归纳全面。学生上课时只要注意听讲,掌握常见的题型,一般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习惯围着教师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自主归纳总结解题的规律和经验,不会自主分析思考,更有甚者很多初中生不能很好地安排学习时间,谈不上课前预习、课堂上积极思考、课后及时巩固复习和总结,学习依赖性很强。
进入高中,教育的性质转变为选拔教育,这种选拔不是选拔会考试的学生,而是选拔具有高度学习能力、灵活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因此原来的学法显然不能适应,切实可行的学法是:主动学习、勇于探索、勤于钻研、善于归纳、善于反思、善于应用。
二、对高中数学教法的建议
面对以上的分析,面对实实在在的差异现实,尽快寻找到弥合初高中教法差异,使初中毕业生尽快并很好地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的做法,是每一个高中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认为,对于刚接受高一新生的数学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工夫。
1.尊重具体学情,放缓教法过渡
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参考当今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中学教育的实际特点,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循序渐进地改变策略、方法,在高中第一学期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法过渡上,且不可操之过急,因为欲速则不达。
2.摸清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为了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首先,教师要通过进行摸底测试来摸清学生的实际基础,通过调研掌握他们的学法,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其次,教师要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的大纲和教材,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另外,教师还要通过建立多渠道的反馈途径,及时收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教学的意见,为及时矫正学生的错误,调整教学和提高教学针对性提供依据,具体建议如下。
(1)疏通学生思想,提高重视衔接意识
在摸清了具体学情之后,做好思想动员,既是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工作,通过入学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好高一数学对学好整个高中数学乃至大学数学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畏惧情绪,树立能学好的信心。其次,要让学生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和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认真研究初高中教材,做好衔接的知识准备
初高中数学是紧密联系的,是前后连贯的,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续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是螺旋上升的,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深入研究两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连和沟通。为此,在高一数学教学中必须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恰当地进行铺垫,以减缓学习坡度,分解教学过程,分散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通过努力,能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比如,“函数概念”、“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等,可以先复习初中学过的函数定义、直角三角形中三角函数的定义。又如,在立体几何中学习“空间等角定理”时,可先复习平面几何中的“等角定理”,并引导学生加以区别和联系。每涉及新的概念、定理,只要能和初中相关联都要结合起来讲,以减缓坡度,增强学生能学习好数学的信心。
(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订计划、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等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订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其听课时有针对性;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定”,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瞪”,即仔细看清教师每一步板演;“手动”,即适当做好笔记;“口竞”,即随时争抢回答教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且会复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常查阅有关资料的习惯或向教师、同学请教的习惯,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不假思索地请教教师同学,问,也要在一翻思索、尝试之后才进行。引导学生学会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体系和网络中,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另外,加强学法指导应寓于知识讲解、作业评讲、试卷分析等教学活动中,切不可空洞地谈道理,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介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目的和学法交流。
(4)挖掘数学的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通常情况下,数学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枯燥无味的,面对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数学内容的美学知识,在课堂上多方面展现数学的美丽,教学是艺术,数学教师艺术地教学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呈现数学美,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5)挖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崇高的理想、长久的兴趣则是构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动力。在崇高理想的支配下,浓厚的学习兴趣无疑更会使人的各种感受尤其是大脑处于最活泼的状态,使感知更清晰、观察更细致、思维更深刻、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能够最佳地接受新信息。不少学生之所以视数学学习为苦役、为畏途,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可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阐明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尤其是在工农业生产、军事、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引导诱发学生构建理想并对数学产生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注意创设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导入“似懂非全懂”、“似会非全会”、“想知而未全知”的情境,避免让学生简单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去学习过分困难的东西,让学生学有所得,发现自己的学习成效,体会探究知识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6)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
刚进入高中的孩子还处于孩童期,他们很在乎自己的成绩得到发现,得到肯定。高中教师常犯一个通病:常把学生过于成人化看待,其实他们仍是孩子,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表扬、一个肯定赞赏的轻拍,都能给孩子无限的动力。所以作为一个高中数学教师,我们不要吝啬手中的玫瑰,多送给孩子,一定会换来满屋的余香。
三、对高中新生数学学法指导的建议
1.帮助学生尽快转变学习习惯和方法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很多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是被动式的,教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没有合适的学习目标,不会周密计划,统筹安排,没有自主习惯。高中开始之初,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至少要求学生每天早晨知道今天数学我要学什么,晚上睡觉前回忆今天学了些什么。
建立纠错本,完善错题档案。在数学学习中,建立错题档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平时作业和各类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应及时记载纠错,用不同颜色的笔作记号,对产生错误的种类进行分类等。要养成每晚睡觉前翻一翻纠错本的习惯,及时弄懂产生错误的原因,避免以后的测试中再产生类似的错误。每一章节结束之后,自觉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在教师的监督下,学生之间可定期互相检查,并形成习惯。
2.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从高一年级开始,可选择适当的内容指导学生自学。教师帮助学生拟定自学提纲――基本内容的归纳、公式定理的推导证明、数学中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等。学生自学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予自学方法的指导,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拟提纲自学,并向学生提出预习及进行章节小结的要求,逐步借鉴“导学案”。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后,就能使他们的学习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必将大大提高教和学的效率。
3.有计划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刚进入高中,就应要求学生把每条定理、每道例题都当作习题,认真地重证、重解,并适当加些批注,特别是教师对典型例题的讲解分析后,最好能指导学生抽象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指导学生做好书面解题后的反思总结,一段时间之后把这一做法交给学生完成。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解题,因为努力求解的过程,也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4.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可有计划地训练学生从下列两种角度提出问题。其一是从逻辑角度提出问题,课本上的例题基本上都很经典,在课堂上解决之后,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变式。例如,改变(增加或减少)条件,变化结论;颠倒条件及结论;只给条件,发散其结论;只给结论,补全条件等。其二是从学科或章节内容间的联系上找问题,如某个代数中的结论有什么几何意义?某个数学问题有什么物理背景?某个几何问题的代数特征是什么?等等。
5.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高中数学教材只是一个蓝本,如何利用好这个蓝本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数学教育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照本宣科地处理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不仅要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更要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吃透教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讲解教材”,始终是中学数学日常的教研教改的焦点,自然也是砥砺教师专业“锋芒”的“磨刀石”。基于此,现就高中数学的教材教法谈谈个人的一些浅见。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我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主要有:
1.加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的自信心是他能有效地进行学习的基础,更是他将来适应经济时代的必备心理素质,许多国家都把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作为数学教育的一个基础目标,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强实际问题的教学,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足够的自信。
2.应当着力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让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和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这可以从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得到,罗森塔尔通过“真实的谎言”暗示教师,在教师的信任和爱护下,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以增强其信心。另外,教师要能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一起寻找真谛,并且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二、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问题以惊讶开始,学生问题的提出往往是由遇到解决问题的需要引起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使学生迫切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发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理想环境。认识心理学认为: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识冲突的问题,与实际问题有联系的问题,富有挑战性,学生“跳一跳”能解决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在创新思维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无法进展时,若潜下心来寻找问题的弱点并作为新问题的起点,攻击了弱点,就导致了创新的成功,创新教育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既不受已有知识的局限,也不受传统观念束缚,将知识不断引向深入的高级思维活动。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为此,教师应多启发学生进行发展性思维,多向学生提一些不是唯一答案的问题,多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从不同方面利用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从中找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就是一种很好的发散思维训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解题,通过多种发散思维训练,能培养学生多问、灵活、批判地思考问题,较快提高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
总之,新课改下数学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引入和现实生活紧密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其次,要及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问题,提倡课堂师生的交流和学生间的交流,不断进行教学信息的交换、反馈反思。在交流中,作为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从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并适时作出恰当的评价,使班集体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共同分享学习数学的成果。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参与意识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近半个世纪来,中国的教育受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极深,注重认知,忽略情感,学校成为单一传授知识的场所。这就导致了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影响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影响了情感意志及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情境教育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创设有利于当今素质教育的问题情境。
情境教学能促进教学过程变成一种不断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活动。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新异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固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以满足,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
培养想象能力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因此,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一切可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中,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其自身的特点沟通着教师和学生,以其丰富的资源、鲜活的情境感召着学生,使课堂形式更加随意自由,可以独自航游于知识的海洋,也可同心协力,共破难关。
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时,许多性质都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探究活动,利用模型,让图形动起来,在这种运动变化中发现图形的性质。我们要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和开放的课外环境,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具体的活动形式可任意设计,符合知识结构、适合学生即可。当然,教师依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外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主导者、促进者。若发现学生遇到了障碍或出现错误,可及时因材施教,加以点拨,化难为易,使学生的学习得以顺利地进行。与此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竞争意识和良好的集体主义感情。
拓展教与学的资源
信息时代,网络为师生提供了新的学习资源。新的课程资源除课本外,还有网络资源,地方课程资源,社区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网络,网络课程资源是对课本的重要补充。许多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课题,都需要学生自主查找资料。目前,查找资料最方便、快捷的方法无疑是网络。例如,在学完《导数》一章后,有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走进微积分”,让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上网查找下列资料:①我国古代有哪些微积分思想的例子;②微积分产生的时代背景;③牛顿、莱布尼茨的生平;④微积分对人类科学和社会的影响。大多数同学利用网络资源完成了这个课题,对微积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继承传统教学中的合理成分
虽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有的很多优势,但传统教学手段,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智能形态,之所以可以延续至今,是因为它有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何况,目前很多课件的设计,也来源于一些教师在传统环境下的教学经验。因此,数学教学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要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
整合需要好的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如何与信息技术整合,这是最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其他的史、地、政、生等学科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可以利用丰富的视、听等多媒体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数学学科有它自身的特点,如果一味利用视听刺激,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产生厌倦情绪,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我的思考是,数学有它自身的魅力,就在于探索学习者未知的知识领域。因此,信息技术利用得好,还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利用“问题”吸引学生,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启发式教法,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某些课的教学中,较多地采用讲授法时,应如何避免满堂灌,实行启发式教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言语形式理解知识的意义,接受系统的知识,也就是意义学习。根据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可知教师在某节课的教学中较多地采用讲授法时,只要是有意义的言语讲授,就不是注入式的教学。下面以“反正弦函数”教学实例来说明:
首先,引入概念,因为反函数的知识是建立反正弦函数概念的基础,故应先复习好反函数的有关知识。
最后,教师选择一些题目,让学生用反正弦函数表示角的弧度数。求有关反正弦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使学生通过应用概念而将它转化为技能。
按以上步骤,在教师启发式讲述下,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的讲授就打破了“满堂灌”。教师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较多地采用讲授法时,要做到启发式,就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要深入钻研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既然如此,教师就应深入钻研教材的知识结构,以便促使这种转化更好地实现。教师只有深掘教材固有的内在联系,才能引导学生将庞杂的知识条理化,将理论问题具体化。
二要重视教学中的言语表达。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有了它才使复杂的认知活动成为可能。言语是运用语言的活动。在接受学习中的言语表达,言语表达具有重要的提炼功能,它使新的观点更精细、清晰和明确,并可增加思想的意义和迁移的可能性。
三要精心设计练习。言语讲授法决不是一讲到底,挤掉堂上练习时间,学习就是掌握概念的过程,而掌握概念就是要掌握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概念的关键性越明显,概念的获得、知识的学习就越容易;非关键特征越多、越明显,学习越困难。因此,教师应强调概念的关键特征,讲清知识的重点、难点,无需面面俱到,腾出时间,让学生练习。
四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来决定是否较多地采用讲授法。到底采用哪种方法,要视具体的学习材料来定,对于教师来说,并非讲得越多越好。什么情况下较多地采用讲授法呢?所谓学习内容以定论形式呈现给学生,即意味着从总体上说,数学理论纱是以学生自己的发现为主要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只有当教学内容属于这种类型,且难度较大,学生基础相对较差时,宜采用言语讲授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39-01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启用,为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作为一线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适应新课程下的教学工作。通过一轮的新课程教学,我对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也深有体会,下面谈谈本人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转变。
新教材的内容注重知识的形成、探究过程。以前一个学期只学习一本书,现在要学习两本书外还有选修教材。所以教学方式上不能再沿用以前的传统教法,否则,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同时,老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累。因此,结合本校提出的有效教学模式,我在数学课堂上主要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发引领为主导,“传道、授业、解惑”,从而实现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导学案一般分为三部分: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预习案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学习目标;第二部分为新知导学,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复习与新授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以思考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列出学生通过自学教材能够掌握的知识;第三部分为预习检测,主要是直接应用本节知识很容易解决的一些填空、计算题。探究案主要为本节内容的进一步研究,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才能完成,同样是以问题或习题的形式给出。训练案主要是当堂检测和拓展延伸。
通过发放导学案学生首先自学,寻找答案,这样变教为学,变被动为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以前提高了,同时也能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在此期间,教师要巡视学生自学情况,发现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问题,要及时给于指点纠正,这样既照顾了差生,又培养了尖子生,同时也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问题所在,即便是有不想学的学生也会在这种督促下慢慢学起来。新课标是在问题情境中提出了新的内容,作为教师也要将所学内容合理设置成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这种教学方式适合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师生的相互沟通与交流。
新教材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师生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倡导民主教学,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氛围。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必须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旧的传统教学,常常是老师“一言堂”。学生的所思所想在课堂上很难展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上面所述的有效教学中,学生自学后的下一步是讨论交流与展示,学生与学生间的讨论,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将暴露个人思想,这是学生参与教学,主动探索新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数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公式及其应用,让学生亲自写一遍公式比教师在黑板上写学生看效果要好的多,这也体现了导学案在有效教学中的作用。另外在应用时,同学与同学间的交流,更能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三、新课程数学教学过程的实现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充分理解和信任。
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基于这一点,教师在备导学案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尤其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会遇到什么困难,再吃准、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设计学习问题,设计教法和学法。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得我在讲《双曲线几何性质》这一节内容时,由于前面刚刚学完《椭圆的几何性质》,所以我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自学总结:1.双曲线的对称性如何?(因为学生已明白从轴对称和中心对称两个方面来考虑。)2.双曲线的范围是什么?(结合图像分析)3.双曲线有几个顶点?顶点坐标是什么?4.双曲线的实轴、虚轴分别指什么?(此时要类比椭圆的长轴和短轴让学生一定从概念上分清楚)5.双曲线的离心率是什么?范围如何?6.双曲线的渐近线是什么?渐近线的方程能否写出?7.能写出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的性质吗?课堂上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去发挥,讨论结果,不要把学生讨论出来的所有问题老师都去重复,对于重点和难点重点强调,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扩大了容量,感觉效果不错。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必要时给予引导和纠正即可。
四、新课程下数学教学强调老师的组织能力。
我们主张学生在课堂上自学,并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混乱教学,教师要安排好教学程序,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吸收知识,教师要随机应变,不能一个问题占去整堂课的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和知识现状,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对于这一点,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要求学生,发现问题及时批评纠正,不可视而不见,否则,学生就会我行我素,造成教学秩序混乱。我认为,防止这些现象需要在开学伊始就提出要求,同时在课堂上要反复应用和实践,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上会自学、会听讲、会讨论、会思考、会记笔记,从而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要长期坚持,不可半途而废。
新课标下教学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借着我校有效教学的不断推进,作为该校的一名教师我会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总结,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适应新课标下新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丁尔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一、单元小结课教学方案
一年多来,我们经过扎实、有效地实验活动,已经初步摸索出了一套适应高中数学课堂的单元小结课教学方法,设计出了三种教学方案,表现了复习的不同思考.
方案一:“梳理知识+定向训练” 教学法(传统小结法)
过程:教师梳理知识,并进行题型归类训练
特点:利用课本资源,突出教师对知识的整合,属于教师主控型,容易操作、容易控制,导向性好,外在效率高,学生与教师都比较适应,教师展示的空间大,教学效果的预见性好.
缺点:学生的自主性、潜力的发挥有限,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方案二:“纠错、反思”教学法
过程: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纠错、反思的复习
特点:属于教师主控型,资源从学生中来,问题针对性好,教师发挥空间大,操控性好,三维目标容易外在实现,堵漏增分的效果明显.要求教师的观察积累,收集学生的错误资源,分析这种错误的利用价值,把这种价值“最大化”.
缺点:受题目的局限,拓展空间有限,不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知识.
方案三:“交流生成式”教学法
过程:确定问题―分组生成―交流点评―反馈资源―形成个人小结.
特点:属于学生主体型,知识形成信息量大,可以互相借鉴,是信息时代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学生在互相切磋中增强集体凝聚力及合作意识,提高了梳理整合知识的能力,同时为高三的第一轮复习做好“时间储蓄”.增加了老师
的资源,能改善单一的评价,学生的自主性、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缺点:教师不太容易操控,学生入门要有一个过程.
方案三能更好的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合作交流的能力.下面以“概率小结”为例,谈一谈方案三具体做法:
二、“交流生成式”教学法的具体做法
环节一:确定问题:提前两天预留小结提纲
1.请将本章的概念、知识、方法进行梳理,画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
2.本章涉及的主要数学思想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3.学习本章知识的过程中有哪些易错点?请搜集相关题目.
4.你学习本章有什么体会?还存在怎样的问题?
提纲内容主要以知识与方法、数学思想、易错点、反思与总结等四个方面来设置.要求各小组必须作第一题,再选作一题.而预留小结提纲可以根据章节内容做调整,如《三角函数》这一章,我们给学生预留了这样一组提纲:本章的核心概念、知识和方法有哪些?请你给梳理一下,说明你选择它们作为“核心”的理由;按你的理解,表述一下本章与学过的上一册书的联系有哪些?你认为本章最需要记忆的东西有哪些,怎样记住它们、你有什么招儿?如果让你选择10个例题作为本章最重要的例题,你会选什么?为什么?(可以从课本、练习册中选,也可以自己编);本部分内容高考怎样考? 请搜集近两年课改区的高考题并分析考点.
设置意图:引导学生学会梳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
环节二:分组生成
每四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由小组长负责合作协商,形成自己小组的小结报告,交老师批阅.这一环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小组生成与个人生成相互结合.
设置意图: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增强集体凝聚力,提高合作意识.
环节三:反思与总结
引导学生从知识获得、方法提炼、应试技巧等进行“再思考”,全体同学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如“概率小结”课同学们谈到的体会:“薄与厚”学习方法;“堵漏增分”的应试技巧、“团结合作”的学习理念;“开拓创新”的学习精神;“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成曦小组探究感言:翱翔于神秘的数学世界中,我们合作,我们探索,我们总结,我们体验数学带给我们的快乐,享受数学世界的魅力,我们热爱探索,热爱这一门学科.
设置意图:在再思考再反思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层次,发展创新能力.
环节四:“集体智慧+个性思考”生成自己的“本章小结”(课后做).
设置意图:再反思,再总结,再提高.
三、实施感受
一年来,通过单元小结课教学方法的探究,教学方法变得灵活多样,学生学习的技能和对知识的整体掌握也有明显的增进.
1.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对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有了切身体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教学出现了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基本数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符号与变换的思想”,“集全与对应的思想” 和“公理化与结构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数学思想的最高层次。对中小学而言,大致可分为十个方面:即符号思想,映射思想,化归思想,分解思想,转换思想,参数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演绎思想和模型思想。至于这些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从低年级开始渗透,但不必要进行理论概括。而所谓数学方法则与数学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根据。就中小学数学而言,大致有以下十种:变换与转化,分解与组合,映射与反映,模型与构造,概括与抽象,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类比与猜想,演绎与归纳,假说与证明等。
二、从全局把握,融知识于体系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函数为主线分两个方向重新安排了教学内容。⑴在讲授完函数概念后,向学生介绍一批具体函数的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再介绍两个特殊函数:具有周期性的函数――三角函数,以正整数集或其有限子集为定义域的函数――数列,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深刻理解函数本质。⑵以函数为工具,把其它知识纳入其中。如果用函数的观点看待方程,那么方程的根就是函数的零点。如果用函数的观点看待一元二次不等式,那么不等式的解就是使函数值大于0或小于0的x的取值范围。如果用函数的观点看待线性规划,那么线性规划问题就是目标函数(二元函数)在可行域(函数定义域)内的最值问题,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函数思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反思:函数是数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有着突出的作用和广泛的运用。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社会、经济学等学科中,描述规律的函数关系俯拾皆是。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加油站、邮局、电讯资费等,也都有函数关系包含其中。20世纪初,德国数学家克莱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以函数概念和思想统一数学教育的内容,他认为:“函数概念,应该成为数学教育的灵魂。以函数概念为中心,将全部数学教材集中在他周围,进行充分的综合。”不管这种想法是否能够实现,但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想――抓住本质。事实上,除了函数思想外,还有其他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思想:运算思想、几何思想、算法思想、统计思想、随机思想等。只要我们能从整体的高度来看待这些思想,相信展现给学生的一定是一个内涵更丰富的数学天地。
三、重视数学思维方法
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互素的临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与教学归纳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映射,联想与猜想等。思维品质是评价和衡量学生思维优劣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独创性。
四、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未见专门的说明。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应用题,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五、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一
长期以来,习惯使我们从教育者的角度观察教学的实际问题,把教师看做是教学这个舞台的主角。从这样的层面上思考问题,似乎也没什么错,这难道不是教师力求做好本职工作的一种体现吗?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看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而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这一角度,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首先要具有以下理念:1.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2.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地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3.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5.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及就业。
上述这些理念,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我们在当前及今后搞好教学工作重要的指导思想。
二
中学数学教学,虽然涉及的是数学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数学教学,既能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促进学生数学学科能力的发展和数学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认识人类社会。从这样的意义上讲,数学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1.数学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数学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数学思维能力视为数学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数学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2.数学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数学知识进行机械记忆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数学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数学,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数学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数学解释。
3.数学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数学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数学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数学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注重于学生学习数学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5.数学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使学生经过数学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数学的视野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三
在当前,素质教育观念下的数学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数学教学的很多领域,诸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培训等,每个领域都可能会制约教学实际的创新。但是,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索空间还是很大的,这是因为:
1.在目前直接制约数学科教学的课程编排、教科书编写、考试方式等未有实质性和突破性改变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率先进行探索,以实际的创新带动对课程、教材、考试的改革。
2.虽然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但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渠道,因此课堂教学方法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3.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教学改革的生力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是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体现出来的,而且教师可以用主要的精力,充分利用对教学实际的主动权探寻教学方法的改进。
4.学生尊重的老师首先是尊重学生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直接关系。学生是喜欢老师和他们一起进行创新的。
数学学科的性质是对人类数学进程的认识和解释,数学学习的性质则是学生对过往的人类社会的把握、理解和认识。所以学生心中的数学如何生成,他们对数学怎样认识,就是数学教学要解决的主要任务,教学实验和方法的探索应围绕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进行。
四
在当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由于数学教材本身往往过于抽象和概括,教材上对于概念、原理、法则、定律及其他知识点一般只进行严密的阐述和简要的解释,而对如何分析、理解和运用知识点往往语焉不详。无法展现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不能尽兴展现归纳、类比、推广、猜测、直觉等方法。大部分学生阅读课本只是注重结论,不会思考结论如何而来,不会分析证明与解题方法产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由于学生已通过预习知道了结论,失去了探究的兴趣。因此我们的教学就失去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的机会。现在我们提倡教师编写适合的学案用于教学。我认为只有将学案与预习、课堂讨论相结合,才形成好的教学模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高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尝试应用学案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就一些问题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在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与步骤
学案导学的基本流程可以概括为:编制学案、自主学习、课堂师生讨论、精讲释疑、当堂训练、小结评价。
(一)编制学案,自主学习。
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每一课时助学方案,称之为“学案”。通常要提前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明确本小节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依照自学主线,认真阅读教材,查阅工具书及参考资料或网上有关信息,初步理解本小节的重要概念、法则、性质等,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教师要认真指导、督促、检查学生的“学案”完成情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己获取部分知识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实施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
(二)课堂师生讨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课堂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需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对于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抓住要害,理清思路,以问题为突破口,使重点得以解决,难点得以突破,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同时在老师适当点拨下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当堂训练,小结评价。
通过以上各环节的学习、讨论、讲解,结合学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小结,把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同时回顾学习目标,检查目标是否达到,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同时通过能力训练进一步使知识、能力得到深化,使知识得到迁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在对学生完成能力训练的评价过程中,进一步分析学生最终掌握知识的程度,提出下一步教学的要求。
二、学案编写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学案编写要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学案编写的内容要问题化。
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学课本,解答问题,自我探究。例如我在编写《等差数学》学案时,提出了如下问题:1.引导观察数。2.等差数列的定义。问:在定义中,去掉“同一个常数”中的“同一”,可以吗?举例说明。3.如何得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还有得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其他方法吗?自学课本。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的一次函数吗?等等。
问题2的设置,引导学生理解概念,一定要逐字逐句去推敲,“同一”是不可少的字眼,它反映等差数列中“等差”的含义。
问题3提出的是有别于课本的方法。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先解决特殊问题,再解决一般问题。引出求数列通项公式的一种方法:累加求通项。对于这种方法,课本上没有出现类似的题目,也没有这个名字,但是高考中考过。通过该问题,拓展了知识,总结出了求通项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以后应用“累加求通项”时,学生就不会觉得这个方法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自己“发现”的。
(二)学案编写要倡导结论的探究化,学案编写要多元化,要有学生参与。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消除多年来数学教育的消极影响。我国数学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重灌输,轻探究;重“学会”,轻 “会学”,重“练习”,轻“发问”。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将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教师的教学也要有所改变。
为了适用新课改的需要,教师应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自己推导公式、自己归纳结论、自己探索创造。当然,这里的放手决不是放任自流,否则,学生得到的将是一些肤浅的、支离破碎的知识,在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放手的同时,多在“导”字上下功夫,讲究“导”的艺术,教师“导”得好,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真正地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为自主学习添活力。
在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用情景激发兴趣,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在教学中贯彻数学思想
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数学知识的讲授中,不仅要学生知其然,更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高中数学教学尤其应如此。贴近生活的初始问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起点,从本质上说数学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思想,思维方式与方法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工具,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促进学生逐步学会探索和掌握新知识所必需的科学方法。
因此,我认为上好一堂数学课应当实现“数学化”,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问题,从特殊到一般原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已的发现去学习数学。并把得到的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
2.准确定位新增加的内容
高中数学课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对于这些新增内容,不少教师普遍感到难教。一方面,这些新增内容不像老教材内容那样轻车熟路;另一方面,对新增内容的标准把握不透。新增内容是课程改革的亮点,它具有时代感,贴近社会生活,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把握标准进行教学。例如,欧拉公式内容,应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欧拉公式的过程以及对欧拉公式证明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关注学生对拓扑变换形象和直观的理解。
3.展开争论,激发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