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0:18: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自我探索的重要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2-068-01
用“一日千里”形容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点都不为过。什么交互式电子白板,“班班通”刚装备,“触控式一体机”又出来了。宽带由开始的2G、4G,现在动不动就是8G、10G、或20G、50G.即使在农村,什么电信、移动、联通都使出浑身解数,争夺这块“宝地”,宽带到村、到家,网络畅通无阻。家庭个人电脑越来越普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在这种信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如何呢?本文想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求教于方家。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关于“自主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涉及到的内容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小学数学新课标涉及到的内容有:“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而《百度百科》是这样给其下定义的:“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宾特里奇教授则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地、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景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
对于自主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课标”是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提出来的,根据《百度百科》和宾特里奇教授所下定义,我们可理解为:1.“自主学习”重在于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2. “自主学习”其核心在于“自主”,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3. “自主学习”具有能动性、独立性、参与性等特性。
二、信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策略
1. 提高认识策略,明确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信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否得到提升,能否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明确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是关键。只有明确了自主学习的意义及其重要性,方能自觉地运用好自主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求得真知。相反,如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认为自主学习可有可无,势必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2. 重视指导策略,处理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
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不可质疑的。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生毕竟年龄还小,所掌握的知识、方法有限,那是离不开教师必要的指导的。一味地强调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轻视或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都是错误的。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我们要重视教师的指导,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正确处理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辩证关系。那种放任自流、脚踏西瓜皮,滑到哪就算到哪的放羊式做法是要不得的。
3. 提供平台策略,把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要想把自主学习落到实处,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平台,这个平台就好比演员表演的舞台。这个平台可分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和学生自主学习后的展现平台,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给学生大展身手的平台。对于学生来说,有展现的机会,即有自主学习的动力。对于教师来说,展现即检查,展现即信息,展现即落实。
总之,教师要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更新教育观念,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彻底变革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会学习。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间的整合,给学生创设更多自主探索、自我创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学生干部在学校上下管理以及学风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学生干部的培养在国内外高校中更是倍受重视。在成长为合格且独立的学生干部之前,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以及引导教育就落在了当下高校教育者肩上。在短期内,让学生干部认知自我责任,塑造自身能力以及注重团队合作是培养学生干部的关键所在。有关以上问题,国内外高校教育者根据新形势新情况都做了许多研究。
一、干部培养方法以往成果以及问题
人才培养自古以来都是教育业的重中之重、就如何培养人才问题,国内外各大高校均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探索,而运用“学生干部培养”进行探索方式是最具效益也是最科学的一种研究方法。让学生在在校期间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能力塑造,既能为学校各项工作添砖加瓦,更为走向社会做一定铺垫。就此方向,国内外学者在多方面进行研究,在各个层面上取得了不错成绩。
着眼当下,学生干部培养也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干部能力单一;学生干部之间合作意识不强,缺乏交流能力;学生干部责任意识不强,工作出问题后找不到负责人;学生干部工作性被动,自我激发能力欠缺;学生干部创新能力薄弱,仅对自己擅长方面了解,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建设不够全面。
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研究,从理论上升至实践层面,通过“团队式”训练,不仅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更加注重实践的力量、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完善理论。这样的良性循环,促使本课题研究更加具有推广意义。
二、团队协作式培养方法
1. 自我探索认知、能力塑造以及合作思维的建设关键点
21世纪不仅仅需要的是专业对口的人才,更需要全能型人才。高校招生乃至社会吸纳人才时往往出现瓶颈,即高技术人才占人才总数比例较多,而全能型、创新型人才较少。高速发展的社会不仅仅需要前者这样的人才,更需要像后两者这样对专业、人际以及社会更加了解的人才。然而如何将在校大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高才生,是当今教育界所需要面对的问题。而对在校学生干部的培训以及在日常工作中的锻炼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利解决方法。针对学生干部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在工作中,学生干部广泛缺乏团队协作意识。
根据吉炳轩同志发表的《领导干部要知责任、长本领、守纪律》讲话中,我们得到启示。创新这一课题,通过对学生干部的团队式培训,从实践中,让学生干部不仅仅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作为学生干部应该具备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性、创新性以及纪律性。从多方面完善学生干部素质,使学生干部在在校期间渐渐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全能型人才,从而起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大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2.自我探索认知、能力塑造以及合作思维的建设实践方法
大学阶段,学生不仅仅需要知识的储备,而且还需要从一个倍受呵护的角色蜕变成独立自主的成年人,积累走向社会所需要的素质以及能力。在这一关键时期,学生们的自我探索往往不足,需要教育者加以指导和培养。本文力在从实践中指导,让学生干部成长的更加迅速。
本文着重从学生干部的团队协作中,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意义、掌握探索自我能力、良好自我定位以及学生干部必备的领导能力。将经验以及理论融入培训项目中,分为三期培训,首期由老师带领,讲述经验;二期为过渡期,由老生带领,主在轻松的环境下探索自己,提出问题,在互动中探索自我创新能力,并且在认知自我能力的情况下,学会信任他人,学会团队间沟通,学会团队间的合作分工,体会集体的力量;三期实践前两期积累的经验,在团队合作互动以及游戏任务中,让学生将自己的心得付诸于实践,又在实践中查找自己的不足。三次培训完成后,做总结与交流,加深学生干部对探索自我,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理解。
本文着眼于对新学生干部培养,让学生干部不仅在理论层面上学习到经验,而且在实践中去摸索以及完善能力。三环相扣,形成探索、认知、修正的良性循环系统。让学生干部在短期内端正良好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能力以及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将自己打造成全方位人才,进而能够在将来立足于社会,为自己的理想添砖加瓦。
3.本文结论
通过三期“团队式”培训后,学生干部基本对自我有了一定认知,并且体会到对在团队中工作所需要具备的责任感、使命感、领导性、服从性、创新性等素质的重要性,保留自我创新思想同时能够汲取过往宝贵经验,在实践以上理论中深化体会。本文创新之处以及实践之处在于所建立的三期良性循环体制不仅仅可以广泛运用于学生干部培训中,也可运用于日常工作中。
在团队合作中强化自我能力,在自我认知中体会团队的重要性。在理论中积攒实践的动力,在实践中完善理论的不足。在培养过程中,难免遇到个体差异情况。以大众为出发点,极个别特殊情况难以估计其培训收获。在对学生干部的培养过程中,所需的必要时间和精力不可或缺;实践阶段依旧存在的主观问题有待探索。
一、学业生涯规划对学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学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发展需要并结合自身特点(性格特点、能力特点)、实际情况(经济条件、工科生活现状、家庭情况等)和环境特点对其事业(职业)目标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安排和筹划[1]。在规划中应对自身特点和未来发展需要进行深入分析,确定自己的学业或(职业)目标,最后通过详尽可行的计划以配合目标完成[2]。
学业生涯规划对学生学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由于我国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选拔模式和培养模式的差异,会造成中间的教育转型问题,因此学生初入大学容易表现出专业迷茫、时间管理效率低下、大学生活空虚等现象。其次,由于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和跟风性、个人价值观的差异性使学生产生学业目标丧失,最终导致职业决策的困难。再次,90后学生面临从家庭环境到集体生活环境、从基础式学科教育到专业式学科教育、从喂嚼式学习到自嚼式学习的转变,在这些转变中,90后大学生受到自我成长和社会环境转变的压力,更容易变得无所适从或无所事事。因此,学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让学生在规划中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和择己所望[3]。
学业生涯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重要的阶段性表现。从国内外环境来说,国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开展较早也有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在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专业化,德国和英国也是在20世纪初陆续发展职业生涯规划。而目前,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已把职业规划理论引入学业生涯规划中,使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学习资源的整合,有效地指导学生挖掘巨大潜力,增强学习兴趣并对就业方向进行锚定。在国内,学业生涯规划在近几年里得到了推广,但是在高校中开展相关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并未正规化、系统化和成熟化。因此,学业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时效性和推广性均相对较薄弱,需要不断地提炼经验和推进发展。
二、开展学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一)高等教育模式对学业规划的要求
在学分制教育模式下,课程的选择取决于学生。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背景的全面掌握是课程准确选择的基础。学业规划可以减少学生对于专业课程选择的盲目性和跟风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大学具有自由、充沛的时间,这就要求学生对时间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规划,努力钻研、充实生活、全面发展。因此,学分制教育模式的客观要求需要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业规划方法,实施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业规划,并为职业生涯规划及人生的规划做好准备。
(二)学业生涯规划是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
学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主客观条件下,学生对自身和环境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对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结合专业特点和学习意愿,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倾向,确定最佳的奋斗目标,并制订行之有效的规划。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以价值澄清为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价值观的判断和自身的发展,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力、创业就业力和持续发展力,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根据美国学者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正处于生涯探索期和生涯建立期的关键阶段。实践表明,学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大学生增强主体意识,满足自身发展需求。
(三)学业生涯规划是学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90后大学生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独特的特色,大学生自我发展需求与现实问题之间明显地存在矛盾与困难。大学生的学业发展应包括整体性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这就要求大学生学业发展不仅体现在满足整体性发展的要求和推进知识发展的需求上,而且还要满足个体差异的需求和技能学习的需求上。因此,不同的学业发展不再适应“一体化”教育,而增加了层次性、多样性和全面性。对于学业目标明确的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不仅局限于单纯的学习目标和学业成绩,而是需要指导者提供全方位的目标指向和多元化的指导信息,以学生发展为导向开展学业指导;对于学业目标模糊的学生,需要通过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和校园文化活动培养规划意识、以价值澄清为方法引导学生自我规划、结合社会实践工作,增强学习动力。对于学业目标丧失的同学,需要将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与深度辅导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克服学习困难,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而帮助他们对人生发展方向进行规划。
三、开展学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一)学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不断深入,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育的重要地位日益显著,然而我国现今的初中化学教育中实验教学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针对这些不足,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实验教学对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性,以求引起初中化学教育的重视,进而完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争取更好的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化学实验学习奠定夯实的基础。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发展现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不断发现规律、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探索规律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化学这门学科特有的“神奇”化学反应现象总是能够引人入胜,吸引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实验动手环节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发散自我创新性思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我。初中是学生化学学习的起步阶段,对学生将来的化学学习起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新课标提倡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我国初中化学教育体系也在新课标的呼吁下得到逐渐完善,然而在个别学校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力度还不达标,存在仅仅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忽视实验教学等现象,若缺乏对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力度,会大大阻碍学生在化学实验学习的动手实践能力发展,打消学生对初中化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上述现象,本文探讨总结了关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以求提升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我国初中化学教学发展。
二、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鉴于初中化学教育中实验教学的发展现状,分别从实验教学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发展学生独立思维形成、提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锻炼自作能力出发,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以下探讨: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化学特有的实验现象总能处处引人入胜,通过演示实验的教学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思维随着实验教学的进行不断自我发散,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学习化学。例如,在学习钠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时,会生成大量气泡,反应结束后,钠消失的无影无踪;燃烧剧烈的火柴在放入装满二氧化碳的瓶内时,会瞬间熄灭;没擦干的小刀在火上烘,刀的表面会变蓝;削皮的苹果放在空气中会变色等,这些神奇的化学现象可以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刻维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然而这些现象若是仅仅通过书本上的文字或者某张图片传达给学生,很难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反应的精髓,通过演示实验可以真正的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反应的神奇所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观看完演示实验后,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进行讲解,令人难忘的化学反应现象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同学们沉浸在化学实验神奇的现象时,教师可以及时将实验教学与书本知识教学相融合,将实验想象和课堂知识联系起来,进而避免学生处于盲目的看热闹的状态。在实验教学前,教师可以做好学生的准备工作,让学生能够明确实验目的,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观看实验现象,结合书本知识不断的进行自我提问、自我思考,在实验结束后,总结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在课堂上积极寻找答案,同学们也可以将自己的问题与大家分享,在团队小组中进行讨论。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们对化学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这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加入师生互动环节,同学们相互探讨问题的环节,设置答案不唯一,有理即可的开放性问题,来活跃学生们的思维,以保证时时刻刻抓住同学们的注意力,保证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的时间内,可以提高听讲效率,集中自我注意力,随时准备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在实验演示时积极思考问题,进而培养自我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角,讲解化学知识点占据了课堂的很大部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突破被动学习的限制,对化学的学习完全遵循教师的路线,完全处于被动的位置,实验教学的出现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窘境,提升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学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引入动手实验环节,鼓励学生组建讨论小组,实验前组内讨论二氧化碳具有怎样的性质,明确实验目的后分组进行试验,将燃烧的火柴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内,观察火柴的燃烧情况,再通过组内讨论将结果总结下来交给教师检查。在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有效的占据了化学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按照自己的思维路线探讨问题,这对提升创新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4.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验教学的主体就是学生,在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化学实验中,真正做到用实践检验真理。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步骤方法是学生今后实验的基础,教师在讲解完实验注意事项后,要对学生实验方法、实验步骤进行详细说明,学生从准备实验用品、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到清理实验现场,亲力亲为,逐渐培养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经验的积累,这对巩固学生理论知识,锻炼自我的动手实践能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学生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夯实的实验基础。
三、增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无论是在工作生活、工业生产、军事医用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实验教学在化学教育中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实验教学的大力推广,极大地提升了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初中化学的学习效率,推动了我国化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学生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夯实的实验基础。初中化学教育应该大力提倡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动手实践能力,以求培养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顺应21世纪人才素质全面化的时代潮流,为我国的化学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四、结论
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准备实验、进行试验、完成实验,不断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学以致用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千奇百怪的实验现象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学生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角,在学习中时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增强学习效率,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提问、自我思考来不断培养自我的独立思考能力,真正做到按照自己的思维路线探讨问题,夯实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进一步锻炼自我实践操作能力,发散自我的思维方式,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沈建玲.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9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
1.引言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性。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元阅读的重要性,并通过元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形成良好的阅读心理。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已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因此,中学语言教学要不断改革,积极探索元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中学语言教学中元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1元阅读能力的内涵
在元认知的基础上产生了元阅读能力,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它控制着认知主体的认知活动,并制约认知主体的思维。元阅读就是指认知主体对自己阅读过程的调节与监控,根据自己的阅读状况调整阅读行为,审视自己的心理活动及阅读结果,它是一种高于阅读内容本身的心理加工方式。读者能够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阅读目标,且在阅读过程中存在两条视线:一是对阅读材料本身的信息加工;二是对信息加工过程的调节和控制。广义的元阅读能力主要包括阅读资源管理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狭义的元阅读能力主要包括元阅读知识、元阅读体验和元阅读监控,下面将重点探讨狭义的元阅读能力。
2.2元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第一,中学生需要元阅读能力。阅读是一种基本智力技能,是人们搜集信息、发展思维、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中学生作为阅读活动的主体,必须重点培养元阅读能力,主动地意识、调节和监控阅读活动,促进其他学习活动的开展。信息时代将阅读看做生产力,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中学生能够接受元阅读能力。中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有一定的心理基础接受元阅读能力。在整个认知活动中,中学生能够主动了解学习的意义,自我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主动监控自己的思维过程,更加明确认知过程、认知结果与认知意义之间的关系。总之,独立的思维和辩证的思维为中学生接受元阅读能力提供了基础。
第三,中学生缺失元阅读能力。新课程标准改革对语言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在注重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导致一些中学生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策略,阅读被看成娱乐休闲的方式。具体表现如下:其一,中学生没有针对阅读材料特点制订阅读计划,缺乏明确的目的。在阅读中遇到问题时,不会调整阅读速度和阅读心态,对文章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其二,中学生大多忽略了阅读策略的具体环境,即使教师已经传授了阅读策略,学生只是机械识记,不会将其运用在不同的阅读环境和材料中。其三,学生的自我评价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我评价,导致学生长期处于盲目的阅读状态,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阅读成果和阅读策略,打消了阅读积极性。
3.中学语文教学中元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3.1调控阅读的非智力因素
元阅读能力的培养与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调控阅读的非智力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激发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中学生的阅读动机和兴趣能够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引发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巧妙安排教学问题,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发现知识转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其次,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缺乏自我调节、自我反省的能力,消极情绪限制阅读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培养学生自信心。如“高呼法”等,开展高效能阅读教学。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意志品质。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意志品质,培养其元阅读能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阅读的乐趣。此外,还要适当增加挫折训练,根据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形成不怕挫折的思想。
3.2丰富元阅读知识
元阅读知识包括阅读能力和阅读策略的相关知识,它是产生元阅读体验和监控的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教学,帮助学生科学选择阅读方式,主动对阅读材料进行筛选和加工,进而提高元阅读能力。中学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阅读任务和阅读策略,让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阅读不同的文章,根据不同的任务调整阅读策略,有学者总结出八步读书法:第一步跳读;第二步记住人物、事件;第三步复述文章内容;第四步理清文章脉络;第五步理解字词句;第六步画文章重点;第七步归纳中心;第八步分析写作特点。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强化了解人物的自我意识,还能够提高阅读效率。
3.3强化元阅读体验
元阅读体验作为元阅读知识结构中的组成部分,强化元阅读体验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为学生创造自由的阅读环境,只有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充分发挥主体性,掌握元阅读的主动权,更好地进行元阅读体验。阅读思维也是影响学生元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元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在设定的问题中展开思维,逐渐构建思维模型,形成发散性较强的思维。学生完成阅读后,要及时交流阅读感受,进行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结果进行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学生调整阅读策略,进而增强中学生的元阅读体验能力。
4.结语
在元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元阅读指引者的重要角色。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元阅读教学策略,有效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美术中学在校高中生共500人进行问卷调查。被试填完问卷后当场收回,共收回问卷489份,回收率97.8%。随后进一步对回收问卷进行筛选,删除无效的问卷,共得到465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5.09%。被试基本情况如表1:
2. 工具
我国学者张淑华等人(2010)将Stumpf等人编制的职业探索问卷大学生版进行修订为职业生涯探索问卷中学生版(CES中学生版)。该问卷共有63道题目,均采用五级计分,得分越高表示中学生职业探索的水平越高。
3. 统计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统计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等。采用统计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4. 研究结果
4. 1 美术类高中生生涯探索的基本特点。
本调查问卷共有63道题目,均采用五级计分,“一般”计为3分。得分越高表示中学生职业探索的水平越高。对被试在职业生涯探索问卷的总均分及其各层面各维度的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本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总均分低于“一般”所对应的分数。说明本校学生对职业的探索低于一般水平。分别从三个层面来分析,行为层面得分最低,得分为2.317分,低于“一般”所对应的分数。其次是认知层面,得分为2.917分,接近一般水平。最高的是情感层面,得分为3.176分。具体来讲,行为层面中除了自我探索和环境探索的维度超过一般水平外,其他维度得分都偏低。情感层面中,我校学生所面临的决策压力和对信息的满意度超过一般水平,探索的压力低于一般水平。认知层面中,对理想职位重要性的认识维度得分最高,得分为3.719分,除此之外,获取信息的方法和外部探索手段的认识超过了一般水平。对职业探索结果的确定和就业前景的认识相对来说得分较低,低于一般水平。
4. 2 美术类高中生职业生涯探索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根据被试的性别、年级、以及是否接受过职业生涯咨询或辅导等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对于性别、年级、是否接受过职业生涯咨询或辅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年级等进行方差分析,各变量的统计结果如下:
4. 2. 1 不同性别的美术类高中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差异比较。
我们对不同性别的美术类高中生在职业生涯探索及各层面各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学生在职业生涯探索的总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认知层面上,男女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索的差异显著,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具体来讲,在职业探索结果的确定性,外部探索的手段方面,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性别差异显著。在就业前景、获取信息的方法、对理想职位重要性的认识这些维度上,男生和女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在行为层面和情感层面上,男女生不存在显著差异。
4. 2. 3 不同年级的美术类高中生在职业生涯探索上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年级的美术类高中生在职业生涯探索上的得分进行单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高中生在职业生涯探索的总水平、行动层面以及在就业前景和获取信息的方法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经过多重比较发现,高三学生在职业生涯探索的总水平,行动层面以及在就业前景和获取信息的方法维度上显著高于高一学生。从平均分来看,在高中职业生涯探索的总水平和行为层面、自我探索、对拥有信息的满意度、就业前景、对理想职位重要性的认识、获取信息的方法等维度上,高一、高二、高三学生的得分是逐步提高的。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在本次调查的基础上,课题负责人多次组织课题研究推进会,结合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课题组最终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研究途径来进行课题研究。
实践上,以班会课为阵地,设置生涯规划辅导课程。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目标和内容。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课程宗旨不在于向学生传授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而是通过给学生提供模拟情境或让学生真实参与实践活动,在情境和活动中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并对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有所了解,对比差距,确定努力的方向,规划好自己的高中生活。我们还可以针对个别同学,进行个别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与指导。
方法上,突破以往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仅仅停留在学校个别层面的局面,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广泛利用家庭和社区的积极资源,建构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模式,来实现对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途径上的创新。通过“寻找校友足迹”等专题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斗志。
1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行为注意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为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我最近针对七年级学生在这方面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在回答①“有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A有(占28%)B没有(占63%)C不明白什么意思(占20%)②在回答“觉得订一个学习计划重要吗?”A重要(占90%)B不重要(占3%)C不知道(占8%)由此可见,学生也知道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的重要性,就是没有这样概念,这一点必须由老师提出一定的合乎学生实际情况的要求。
在回答“如果一个人在书房里学习,你能集中精神不开小差吗?”A能(占2l%)B不能(占22%)C有时能有时不会旨(占56%)
说明七年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根本不够,这时候应该由父母帮助孩子做好自我监控。
另外老师也应该做好有关的引导工作,例如预习前应该,明确目标,可以提出一两个争论的问题,不然学生在预习中根本不知道要学什么东西。比如:在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3展开与折叠”,完全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本做好需要的折纸与正方体平面展开图。“§1.5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可以事先让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找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到课堂上再全班交流,这样既能让学生有一定的预习目标,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更深入地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现了数学的重要性。
2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发育,而不是单纯集中力量猛抓他的学习。
在回答“你觉得开展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后,你的学习兴趣”A增加了(占74%)B减少了(占1%)C不增加也不减少(占25%)在回答“你感觉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后,对你和同学或老师相处方面有帮助吗?”A有很大帮助(占80%)B有一点点帮助(占18%)C跟原来一样(占2%)
由此可见,学生非常希望、欢迎合作学习,并且要求经常开展课内外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有着很大的帮助,合作学习可以改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美国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和福茨断言:“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因此数学课要重视开展、努力开展、精心组织好合作学习。
3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生(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似乎与探究(探索、研究)无关,因而我们的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其实,在我们的数学新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可以让学生进行研究的小课题,学生在完成小课题时,往往可以进行合作交流,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方法。
进行数学小课题研究,在内容上要突出应用性和探索性。可以由教师提出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提供活动情境,让学生试着发现、提出问题并加以研究;还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素材,组织学生自己探索。选材要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和发展性。
小课题的研究内容应与生活密切联系。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小课题。例如:
3.1 查有关数据,比较坐公共汽车与坐出租车的优劣。
3.2 调查了解某项自己常用的食品(比如有色膨化食品)的成分,并估计它对身体的影响;
3.3 在正方体A点有一群蚂蚁,B点处有一块蜜糖,试问每只蚂蚁都按不同的路线往蜜糖B处爬行,试问哪只蚂蚁能够最先吃到蜜糖,请画出它的路线。
我也是经过老教材熏陶过来的学生,记得以前的课堂中无非就是老师讲解,学生的练习模仿为主,很少在课堂上有探索、讨论,甚至于数学游戏的介入等等,而现在我在备课时花得时间最多的就是:考虑以怎样地方法传授知识,既要知识点到位,又要学生喜欢以这样方式来接受知识。所以我认为,新教材给了我们一个充分展示教学技能的平台,我们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来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带着“我要学”的思想走进课堂。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行为注意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为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我最近对七年级学生在这方面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在回答①“有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A有(占 28%) B没有 (占 63%) C 不明白什么意思(占 20%) ②在回答“觉得订一个学习计划重要吗?” A重要(占 90%) B不重要 (占 3%) C 不知道(占 8%) 由此可见,学生也知道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的重要性,就是没有这样概念,这一点必须由老师提出一定的合乎学生实际情况的要求。 在回答“ 如果一个人在书房里学习,你能集中精神不开小差吗?” A能(占21%) B不能 (占 22%) C 有时能有时不能(占 56%) ,说明七年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根本不够,这时候应该由父母帮助孩子做好自我监控。
另外老师也应该做好有关的引导工作,例如预习前应该明确目标,可以提出一两个争论的问题,不然学生在预习中根本不知道要学什么东西。比如:在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1.3展开与折叠 ”, 完全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本做好需要的折纸与正方体平面展开图 。“§1.5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可以事先让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找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到课堂上再全班交流,这样既能让学生有一定的预习目标,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更深入地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现了数学的重要性。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发育,而不是单纯集中力量猛抓他的学习。
在回答“你觉得开展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后,你的学习兴趣” A增加了(占74%) B 减少了 (占 1%) C 不增加也不减少(占 25%) 在回答“你感觉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后,对你和同学或老师相处方面有帮助吗?” A有很大帮助(占80%) B有一点点帮助(占 18%) C 跟原来一样(占 2%)
由此可见,学生非常希望、欢迎合作学习,并且要求经常开展课内外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有着很大的帮助,合作学习可以改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美国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和福茨断言:“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因此数学课要重视开展、努力开展、精心组织好合作学习。
三、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生(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似乎与探究(探索、研究)无关,因而我们的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其实,在我们的数学新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可以让学生进行研究的小课题,学生在完成小课题时,往往可以进行合作交流,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方法。
现在的小孩大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在许多家长眼中,知识的获取、智力的开发是最重要的,至于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往往却被忽略,他们总认为孩子年龄小,有许多事情长大了自然会做。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都被家长一手包办了,间接地造成了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差等不良后果,阻碍了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发展。因此,从小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呢?
一、强化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一)在游戏中激发幼儿的自我服务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对于幼儿主体性发展与培养具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主体性的适宜途径。根据小班幼儿主动性的特点,利用幼儿喜欢动手与游戏的心理以及愿意取悦成人和满足成人期望的社会性动机来调动幼儿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把游戏活动的主体精神与有社会文化内容的教学因素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发展。在情境化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例如,运用娃娃家等游戏,在情景中教学,培养幼儿穿着简单的衣服,进餐等自我服务能力。正所谓寓教于乐!
(二)教师应注重幼儿个体差异
幼儿由于遗传因素,生长环境等不同,往往会存在个体上的差异。例如,有些幼儿天生就行动迟缓,有些幼儿因家庭的过分溺爱等原因导致自我服务能力差,因此,我们不可能让幼儿达到同一水平。当然,更不应该把这些幼儿视为笨小孩,相反的,我们更应注重观察幼儿的表现,适时地给予幼儿帮助,使幼儿树立信心。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个别指导,如将一些小手发育不好的幼儿安排到娃娃家帮助小娃娃穿衣服等,将肌肉发育不完善的幼儿安排到玩积木等区域,对那些动作快、接受能力强的幼儿,鼓励他们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三)教师采用集体教学活动
集体教学是面向全班的幼儿,在同一时间、地点,以同样的内容对全班幼儿进行的教育,集体环境中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模仿、竞争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教育效益也是巨大的。因此,教师在开展主题教学活动中,每周或者隔两周进行一次自我服务内容的集体教育活动。可以根据本班的幼儿情况,针对幼儿生活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研究,编写主题网络,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或组织幼儿集体讨论,也可组织幼儿学习正确的操作方法,从而来培养和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例如,通过音乐集体教学活动,选择合适的,针对性教育内容的幼儿歌曲,培养幼儿的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让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教师可以问“小朋友的小手会做些什么事情?”会穿衣、洗脸等,根据歌词等添加一些形象化的动作,从而来培养并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二、转变家长的教养观念
对家长进行培训,转变家长的教养观念,使之了解并掌握提高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方法。
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有:
(一)兴趣诱导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通过各种机会了解孩子的特点,发现孩子的需要,捕捉孩子的兴趣,因势利导,使孩子的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暗示提醒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间接而含蓄的方式对孩子的心理施加影响,从语言上去提示孩子,从感情上去感染孩子,从行动上去引导孩子。
(三)活动探索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让孩子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尝试探索,经受磨难,掌握多种技能,培养顽强意志的一种方法。
(四)榜样示范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以自己和别人的好思想、好语言、好行为,形象生动地影响孩子的一种方法。家长在家可以创设相应的环境,如事前准备好肥皂,盛满水的脸盆,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幼儿三人比一比,谁的小手洗得最干净,方法又正确。
三、家园共同合作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小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只在幼儿园是不够的,需要家园的配合,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少幼儿在幼儿园能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回到家后什么都不干,这多半是家庭成员溺爱孩子等行为造成的。因此,教师须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详细地介绍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重要性及相关合作的事项,希望家长配合,让幼儿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保持家园意见一致性,统一态度行为,讲究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提高,它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需要给他创造一个锻炼的机会,这不仅需要老师的引导,更需要家长的进一步配合,只有充分认识到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为幼儿今后全面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只有有效地进行家园合作,才能培养幼儿较强的自我服务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过去的课堂中无非就是老师讲解,学生的练习模仿为主,很少在课堂上有探索、讨论,甚至于数学游戏的介入等等,而现在我在备课时花得时间最多的就是:考虑以怎样地方法传授知识,既要知识点到位,又要学生喜欢以这样方式来接受知识。所以我认为,新教材给了我们一个充分展示教学技能的平台,我们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来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带着“我要学”的思想走进课堂。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感情,关系到学生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所以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师生感情的培养,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行为注意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为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我最近争对130名七年级学生在这方面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在回答①“有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A有(占 28%) B没有 (占 63%) C 不明白什么意思(占 20%) ②在回答“觉得订一个学习计划重要吗?” A重要(占 90%) B不重要 (占 3%) C 不知道(占 8%) 由此可见,学生也知道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的重要性,就是没有这样概念,这一点必须由老师提出一定的合乎学生实际情况的要求。
在回答“ 如果一个人在书房里学习,你能集中精神不开小差吗?” A能(占21%) B不能 (占 22%) C 有时能有时不能(占 56%) 说明七年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根本不够,这时候应该由父母帮助孩子做好自我监控。
另外老师也应该做好有关的引导工作,例如预习前应该明确目标,可以提出一两个争论的问题,不然学生在预习中根本不知道要学什么东西。比如:在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1.3展开与折叠 ”, 完全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本做好需要的折纸与正方体平面展开图 。“§1.5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可以事先让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找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到课堂上再全班交流,这样既能让学生有一定的预习目标,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更深入地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现了数学的重要性。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发育,而不是单纯集中力量猛抓他的学习。
在回答“你觉得开展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后,你的学习兴趣” A增加了(占74%) B 减少了 (占 1%) C 不增加也不减少(占 25%) 在回答“你感觉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后,对你和同学或老师相处方面有帮助吗?” A有很大帮助(占80%) B有一点点帮助(占 18%) C 跟原来一样(占 2%)
由此可见,学生非常希望、欢迎合作学习,并且要求经常开展课内外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有着很大的帮助,合作学习可以改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美国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和福茨断言:“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因此数学课要重视开展、努力开展、精心组织好合作学习。
三、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39-03
一、文献回顾
有关高职学生课业价值内涵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Eccles et al.等将其归纳为重要性、效用性、兴趣、代价等四个向度。前三项是正向价值,其值越高,则学生对该课业所赋予的任务价值越高,而代价为负向价值,若其值越高,则该课业任务价值越低。重要性是指做好课业与个人自我认同之间符合程度,当做好课业能够充分展现高职学生真实或理想的自我,则该课业任务符合其自我认同,从而该课业任务的重要性价值就会提高,反之,若一项课业不符合高职学生个人自我认同,则做好该课业可能不被认为具有重要性价值。例如一位体育专业学生可能认为学好统计学并不符合他作为作为体育专业学生的自我认同,因此他对统计学这门课业任务所赋予的重要性价值就会很低。不同学生个体,特别是不同专业的学生个体的自我认知不一,导致他们对同一课业任务的认同不一致,重要性价值判断就会存在很大差异。兴趣价值是指参与某项学习活动过程中得到的愉悦感以及对学习任务的喜好程度。Hidi和Baird及Schiefele研究发现,某项课业任务若具有一些特性,将可能引发学生对此课业的兴趣。比如,某一课业与个人日常生活相关,学习起来有愉快和切身的体会;或者某项课业学习时让人有“自主感”,学习起来会有愉快和成功的体验;或者某项课业的授课教师是学生认同的对象,那么学生会内化对方价值观而花较多时间学习,在不断提升课业成就的同时逐渐产生兴趣。效用是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一般而言,效用是指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身的需求、欲望等得到满足的一个度量。经济学家用它来解释有理性的消费者如何将他们有限的资源分配在能够给他们带来最大满足的商品和服务上。Eccles & Wigfield认为效用性价值是由一门课业任务与学生个人长、短期目标相关的程度以及因此而带来的利益所决定。若一门课业与个人职业生涯目标相关度越高,对其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越有帮助,则该课业任务效用性价值越高。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学习课业不是因为他对该课业有兴趣,而是因为这些课业跟他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很相关,从而该课业效用性价值高。这些长短期目标可能包括进一步深造考试(如专升本)、未来就业所需要的各种执业资格证书考试等。代价即成本,是指为得到某种东西或实现某个目标而付出的钱物、精力等,它包含有时间成本、金钱成本、精力成本、机会成本等。代价与课业任务价值呈负相关。顺利完成某门课业任务的代价通常包括必须付出的金钱成本、任务困难知觉及努力、无法同时进行其他有价值选择的遗憾、可能失败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等。同一学生个体在面对不同课业任务,不同学生个体在面对同一课业任务时都有不同的代价知觉。已有的课业任务价值理论研究,较为完整地勾画出课业任务价值的概念内涵,为后续的课业任务价值标准化测量量表的设计与衡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待完善和深化的地方在于,已有的课业任务价值理论均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进行探析,缺乏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作用介入,并且四个向度之间关系未能有效建构,在实践教学环节之中如何提升课业任务价值的分析还很缺失。
二、价值体系
在学生课业任务价值内涵的四个向度中,重要性价值是基础,兴趣性价值是动力,效用性价值是目标,代价性价值是推拉手,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缺一不可,不能偏废。首先,重要性价值是兴趣价值、效用价值和代价价值的物质基础,它为兴趣价值的培育,效用价值的体验,代价价值的衡量物质线索和保障。当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时代特征和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和目标定位赋予重要性向度以新的内容,即注入核心能力培养矩阵这一概念。在高职院校里,不同专业应该有不同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每个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首先明确该专业的核心能力培育矩阵,详细列出该专业学生在专科学习阶段,通过哪些课业学习,形成哪些核心能力,这些核心能力展开的具体要素体现,以及如何进行判定是否达成这一培养目标。某一课业,特别是那些专业主干课业,应该紧紧围绕该专业核心能力培育矩阵来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匹配师资力量。用核心能力培养矩阵来引导学生对所选专业的认知,对自我能力认知,用核心能力培养矩阵来激发学生课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加速职业定向的确立,用核心能力培养矩阵来厘清课业成本明细,降低课业成本经济、时间等代价感知,提高课业效用性价值。其次,课业任务的兴趣性价值是动力,它服务于其他价值目标的实现和提升。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高职学生课业任务设计要在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之上,想方设法寻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围绕学生的兴趣焦点展开,随时关注学生的兴趣移转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在能力培养中形成兴趣,以兴趣的提升促进课业学习能力提升,课业学习代价降低,课业学习效果的提高,课业学习效用性最大化,并最终促进专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再者,课业任务的效用性价值是终极目标。它有效统领着其他三大价值,形成四位一体的有机整体。人才培养要立足于人才成长需求,而人才成长需求又往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密不可分。因此,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开门办学,广泛听取和持续跟踪地方经济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评价和期望,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和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和核心能力培育矩阵。但凡脱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脱离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核心能力打造计划,都将注定是纸上谈兵、花拳绣腿。诚然如上所述,课业任务设计与实施应该紧紧围绕核心能力打造与凝练而展开,以重要性价值诉求为基石,但却不能舍本取末,为了打造能力而打造能力,为了培养兴趣而培养兴趣,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打造应该服务与服从于人才发展需要,也就是说,课业任务设计与实施要以效用性价值为统率。在追求不断提升课业任务的效用性价值的过程中推动核心能力矩阵的修订与再执行,课业兴趣的转移和升级,课业心理代价价值的降低。最后,课业任务的代价性价值是一支推拉手。一般来说,一个具有较大的重要性价值、兴趣性价值和效用性价值的课业任务,通常需要学生付出较大的课业任务代价才能得以实现。但严格来讲,课业任务的代价知觉较高时,并不必然降低重要性价值的感知,但有可能会减少兴趣性价值的效价,甚至阻碍效用性价值目标的实现,并最终降低课业任务整体性价值评价。反之,课业任务的代价知觉较低时,也并不必然增加课业任务重要性价值感知,但对培育和提升兴趣性价值,实现效用性价值是有帮助的,并对最终课业任务整体性价值评价有着正向作用。因此,课业任务的代价知觉对课业任务整体性价值评价有着正向推动和反向拉动作用的。降低课业任务代价知觉会为其他三个价值提升起到良好的和促进作用。
三、提升路径
科学有效的方法和路径是实现和提升高职院校课业任务总体价值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的课业任务管理既要厘清课业任务价值体系及其内在逻辑关系,更要不断探索优化实现和提升课业任务总体价值的方法和路径,将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加学生课业任务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发挥三个作用。三个作用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引领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推动作用、课业价值监测的支撑作用。每一门课业任务的设计、实施和调整修订,都要紧紧围绕和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核心能力建设矩阵而展开,充分发挥这一基础性、纲领性文件的指导引领作用。比如在设计和讲授市场营销这门课程时,就应该严格围绕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核心能力培育矩阵要求来安排讲授内容、进度计划、授课方式甚至于教师选择。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课业任务价值提升工程的服务推动作用。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入加速转型时期,全社会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呈现多样化趋势。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在理想和现实、学业和爱好、个人和集体等关系的认知和处理上产生迷惘和困惑,迫切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从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闷、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此外,充分发挥课业任务价值测量分析研究的晴雨表作用。研究制定大学生课业任务价值标准化测量量表,经常性开展大学生课业任务价值测量和分析,揭示影响和导致大学生学习动机低落、学业成就不理想的因素,为制定提升大学生学习动机、自信和成就,提高课业任务价值的对策提供技术支撑。
2.强化三个主体。三个主体即学生主体、教师主体、社会第三方主体。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仅仅当成受教育的客体,过于依赖教师单一主体,忽视发挥学生在课业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由于课业任务的顺利完成,是针对学生、通过学生、依靠学生,因此,要提高课业任务整体价值,就必须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能够参与、愿意参与、善于参与到课业任务的设计、实施和调整修订的全过程中来,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想法,重视他们的需求。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并不否定教师传统主体的作用。大学管理者要未雨绸缪,做好顶层设计,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让课业任务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就必须做实、做深、做好实践教学环节。而做实、做深、做好实践教学环节,无论是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教学师资还是教学结果反馈,都离不开社会第三方(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和帮助。因而校外第三方主体的作用将在高职院校课业任务价值建设中逐渐凸显并变得越来越重要。
3.抓好三个环节。即课业任务设计环节、课业任务实施环节和课业任务评价环节。如上所述,高职院校课业任务设计环节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和核心能力培育矩阵展开,舍弃一些过于艰深的理论内容,增加大量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内容。这一环节的管理关键节点是要做好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使实践教学有据可依,有章可循。高职院校课业任务的实施环节既要继承过去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名师示范课、视频公开课等,又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围绕学生兴趣点,关注社会热点,点燃兴奋点,努力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两个方面启发和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积累与形成。课业任务的评价环节着力解决两个问题,学生的课业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和教师的课业任务组织实施绩效评价。着力改变过去那种以一个学生为单元、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课业任务评价单一方式方法,探索以学生团队为单元作总结性报告、毕业汇演、作品展览等新形式新方法,努力打造实用、有效、多元的学生课业任务评价体系。与此同时,努力改变当前教师课业任务组织实施自评都说好,学生评不敢说不好,领导评不知道好不好的现状,将教师的课业任务组织实施绩效评价与学生的课业任务完成情况考核评价紧密结合,通过制度设计和组织建设,确保在“两个评价”过程中学生委员会、教师委员会、校外第三方委员会敢说真话、想说真话、会说真话。
4.坚持三个结合。即坚持科学规划和动态监测相结合、坚持群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坚持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相结合。在高职院校课业任务价值提升工作中,既要坚持人才培养方案和核心能力培育矩阵的科学规划设计,用这些纲领性文件来指导引领课业任务的开展,并保持其相对稳定性,同时又要经常性开展大学生课业任务价值标准化测量和分析,发掘人才培养计划和核心能力培育矩阵中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相适应的要素并进行调整,增加人才培养方案和核心能力培育矩阵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从而不断提高课业任务总体价值。在具体组织实施课业任务的时候,既要坚持专业人才培养、核心能力打造的共性发展需求,又要适当兼顾部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尽可能提高每一位同学的课业任务效用性价值。此外,针对当前大学生对课堂教学满意度普遍偏低、逃课现象严重、学风涣散等问题,高职院校课业任务价值提升工程需要坚持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相结合,通过优秀学长成长经验分享会等正面宣传教育和深入地方企事业单位观摩、实习等实践引导,帮助大学生培育课业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同时,对那些沉溺于游戏,荒废学业的学生,及时进行劝诫谈话和相应惩处,加大反面警示教育,努力促使所有学生专业成才、精神成人。
参考文献:
[1]Eccles,J.S.,Adler,T.F.,Futterman,R.,Goff,S.B.,Kaczala,C.M.,Meece,J.L.,&Midgley,C.Expectancies,values,and academic behaviors,In J.T.Spence (Eds.),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J].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11):13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