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金融风控业务

金融风控业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6 10:18: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金融风控业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金融风控业务

篇1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风险管控机制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2日

一、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现状

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在当前新的历史发展时刻,不断地整合社会资源、融合先进的管理模式、构建网络化的金融服务体系,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1、社会资源整合日益丰富。浙江省通过政府主导,针对中小企业强烈的发展诉求与资金需求,在充分调动金融业的主力军各类银行机构的主体功能基础上,全力整合风险投资机构、担保公司、基金等有效的社会资源。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集“政、银、网、担”为一体的全国首家中小企业网络融资担保服务平台。日均可受理1,000余家中小企业的融资申请业务,可替代全省所有金融机构一天申请量之和。通过举办“浙江成长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大会”,引入国内外的风险投资机构和融资服务机构与企业直接对接,并积极扶持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组建。与此同时,促进民间借贷规范化,指定加强民间融资管理的指导意见,开展规范民间融资试点,探索民间融资阳光化途径,加快新设一批小额贷款公司,帮助民间资本的高效流动。

2、管理模式融合与创新并进。针对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的现实诉求,不断融合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积极实施模式创新,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且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在充分考察调研国外小企业专门管理署、中小企业政策银行、中小企业财政专项基金、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风险投资、政府专项采购等多种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了政策引导模式、担保增信模式、专项贷款模式、债券融资模式、民资利用模式等多种方式为浙江中小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政策引导模式通过贷款风险补偿,充分发挥地方财政的放大效应和导向作用,积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小企业信贷的支持力度。担保增信模式通过监管扶持,积极发挥融资性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增信作用。通过政银合作,建立中小企业贷款应急周转基金,防止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通过集合债、结合票据、集合信托等融资工具,募集中长期资金。

3、金融服务体系趋向网络化。结合浙江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局面着力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网络化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纵向延伸资金支持,设立风险补偿的财政资金、专项周转基金,鼓励各个层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横向拓展多项服务渠道,积极引入国外风险投资公司、成立担保公司、组建金融服务实体第三方服务机构。

二、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潜在问题

金融服务在立足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兼顾财政资金的有效回收与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尽管浙江金融服务运行和保障平稳,趋势向好,但仍无法回避在信贷数量爆炸式增长下的信息不对称、资金风险等系列问题。

1、财政资金支持低效率。为了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制定出台企业应急转贷资金管理办法,设立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对于经营困难的企业减免税费。但是,在宏观经济下行趋势明显与物价持续高位运行的“双重压力”,以及微观层面面临生产成本上升与要素保障困难加大的“双重压力”下,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外需减弱、成本上升、资金短缺等多重因素的困扰。在此种情形下,一些企业选择关停,一些企业选择铤而走险违规使用专项资金,最终亏损,导致财政资金与政策配置的低效率。

2、金融机构承担较大风险。在全力推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同时,中小企业群体性信用缺失,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数量大、财务信息失真严重、信息披露意识差等问题仍客观存在。尽管政府出台了小企业贷款的保障措施,并且在信贷实施过程严格执行“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贷款规定,做到实贷实付和受托支付,但是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识别能力弱的客观存在,仍无法完全避免贷款资金的挪用与外流,将实体经济的资金转向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导致金融机构的呆坏账率上升,经营效率欠佳,甚至一些初起步的小型金融机构缺乏经验,将要面临更大的生存风险。

3、信息不对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浙江每年都有不少小企业被淘汰,也有大量的中小企业注册诞生,平均寿命在3~5年之间。虽然全国已经出现了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中小企业担保协会、中小企业创业融资平台等社会组织,但是由于较高交易成本的存在,信息更新不够完整。因此,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较难准确获取中小企业的资产与信用数据,造成了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此外,企业出于增加融资金额与速度等多种动机,会刻意隐瞒并谎报财务数据、经营状况等信息,导致了信息的严重不对称。

三、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风险管控机制构建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严重存在以及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欠缺针对性强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已经十分必要。针对当前所突显的问题,应从充分调研与控制、加强风险计量、引入第三方风险缓释主体、定期问责资金流向等多个层面构建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风险管控机制。

1、定位直线式功能化管理。鉴于浙江中小企业对浙江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共享,从政府视角对于中小企业发展非常重视,并且不论是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专门的金融服务机构均已不同程度迈出对中小企业服务的步伐。从强化风险管控的视角,应当分级建立中小企业专门管理部门,从政府至总行与金融服务机构、总行至分行、分行至支行实现功能对接,共享并过滤的客户信息,在各级明确的功能模块上完成服务,政府发挥政策优势、总行发挥资金优势、分行与支行发挥区位优势,做到共同调研识别与防范风险,分层分级履行职责。将政府的资金风险下移,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同识别与管理风险。

2、构建风险识别与计量模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在于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制度各具特色,尤其是一些成立时间不长的小企业,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与标准化的财务报表,因此无法直接获取企业的相关信息,加大了风险识别与防范的难度。为此,首先需要进行贷前充分的考察与评估,取得可资决策参考的类财务管理信息,支行可以发挥区位优势,做好风险的细节调研工作;其次逐步开发风险识别与计量模型,提取汇总中小企业的各项财务管理信息与管理者的相关信息,提高审批决策的效率,规避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

3、推进贷后追踪管理体系。在做好贷前充分的细节考察与调研及贷中严格审批与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对于贷后资金的动向以及企业的动向追踪,也是风险管控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为此,应当建立专人专管的定向问责体系,定期整理汇总授信客户的经营数据、实地考察企业运作、走访授信客户的关联企业与交易往来企业;对于“异常”情况及时向上汇报,并做到快速干预。与此同时,密切关注与授课客户项目相关的宏观经济环境的信息,适时修正各项风险控制的评估数据,做到充分控制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金融危机虽说已经逐步云消雾散,但是留下的创伤和冲击对我国企业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诸多的中小企业一度面临着生存的重压,而这其中财务问题一直是困恼企业生存发展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加之在我国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想要在这其中谋生存、求发展,就必须要重视财务风险的管控,构建与之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对财务风险能够进行有效的规避。本文的研究点也正是针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对化解和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促进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1.1风险意识淡薄

企业财务风险是在进行财务活动的过程当中所产生的,而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很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重视程度不高,甚至存在错误的认为只要把资金管理的有条不紊,就能够杜绝出现财务风险,这种观念是对财务风险错误的认识,由于这种风险意识淡薄的现象存在,导致了财务风险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1.2合理的资本结构缺乏

通常情况下,根据资产负债表可以将企业的财务状况分为三大部分,即:购置流动资产、固定资产以及亏损,在这三大块当中,若不能对其进行妥善的处理,那么导致出现财务危机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同时对企业的发展也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1.3科学财务决策不足

在诸多的财务风险案例中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企业财务决策失误,这是导致企业决策出现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就目前来说,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的过程当中,不乏广泛存在主观决策和经验决策的现象,这往往是导致出现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发生了财务风险危机。

1.4流动资产欠缺

在面对借贷债务偿还的时候,企业必须要有的保障就是具有充足的流动资金,在正常的资金运作过程当中,资金流动速度过慢、变现能力不强或者缺乏资金,到期不能偿还应有的债务,这会使得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受到极大的损失,在给直接的借贷带来不良信用的影响,进而导致企业催生了企业财务危机。

2.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及防范的策略探讨

2.1加强财务风险意识

在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均会存在出现财务风险的可能,这是需要让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首先深刻认识到的一点,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稍加不慎出现失误,极有可能将财务风险带给企业,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应该要将加强财务风险意识牢记于心,并积极的落实到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同时,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构建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在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尽量配备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不断加强各项基础性工作,在工作当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其次,企业应该将内部的财务关系理清楚,明确不同部门、不同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应该肩负怎样的责任,拥有怎样的权力以便于确保各负其责,权责分明。最后,要财务处理当中应该要兼顾各方的利益,不仅仅能够充分的调动起其他部门参与财务管理的热情,同时还能够有效实现权责利的有机结合,让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更加明晰。

2.2重视控制财务风险

总的来说,企业财务分线主要分为收益分配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投资风险以及筹资风险。要想对财务风险实现有效的控制,首先需要在思想认识上提升到一个高度,将有效的管理手段贯穿于整个财务活动当中。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企业要实现运作首先需要进行筹资活动,若出现不当的管理手段会导致筹集资金的收益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进而导致出现了筹资风险的产生。针对于此类风险的特点,通常情况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加以防范和控制:第一,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以及盈利能力,将资金的使用效益在根本上提升到新的高度,以降低投资风险;第二,在适度的范围内举债,不断优化配置买现资金的结构,以实现财务杠杆利益;第三,合理调整流动资产的流动速度,合理使用资金。

2.3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本文所提出的“投资决策科学化”是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科学的方法,实现相关专家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领导者与实际投资决策的紧密配合,在不断的讨论当中,选出最优的方案,以提高资金回收的社会经济效益。在企业当中,应该构建和执行严格的项目决策责任制,一旦在决策的过程当中出现问题,要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经济、法律责任,同时还需要对投资项目实现科学客观的评价,对项目的经济效益以及决策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逐步的来降低财务风险的产生。

2.4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对于企业来说,为了进一步的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发生和发展,建立整套健全的内控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定期审查企业内部往来账目资金,以杜绝出现由于监管不力而导致的、资金挪用等现象,进而在资金管理的因素上降低出现风险的几率。同时,要逐步加强应收账款的核算工作,尤其是对于应收账款的问题上,可以采取相关的辅措施,及时的反应出所涉及到的账款变更信息。最后,要对公司的合同管理制定出严格的标准,若相关业务单位发生违约后,所需要确定的责任划分、资金归还期限以及途径要给予明确的规定,一方面能够有利于企业内部员工法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同时还能够为更好的防范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后金融危机下,国内的市场经济发展不断加速,与之相应的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企业在财务活动过程中也会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因素,需要企业在生产和经验的过程当中,加强重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并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提高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唐贵云.宏观调控背景下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 2012

篇3

信用风险。离岸金融为“非居民”性质的个人或团体服务,其广泛地外延使银行难以深入把握服务对象的信用表现及所属产业的资信状况。这种风险尤其是对于外汇贷款业务更加突出。

法律风险。离岸投资者的投资目的虽然有个人差别,但他们的根本一致性是利用存在于世界各国税收金融体制上的差别来维护个人财产的保值增值。离岸金融可能会给予投机行为者机会,目前“洗钱”、“逃汇”即是离岸金融热点法律问题。

利率和汇率风险。人民币在境外的流通始隐藏在迷雾中,我们对此的监督管理尚未建立。如果人民币被货币投机者利用,就很可能以其在外汇市场上的操纵影响人民币的兑换汇率。虽然我国现阶段采用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严格分开的谨慎做法,但金融经济内在的关联性和可溶性,不可能把离岸业务和在岸业务严格分开,因而将影响在岸人民币的利率与汇率水平。

风险监管不力的后果

动摇国内既定的金融体系。1999年以来,以美元利率为代表的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利率连续上调,但是我国境内外币利率处于稳定汇率压力等考虑,没有及时反映国际市场利率走势,有限的几次上调其幅度也十分有限,境内外利差的扩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外汇管制将冲击国内既定的利率水平,造成中国资本外流。

外资银行将挤占更多的外汇业务份额。由于离岸业务经营成本较低,那些管理水平高、外汇资产质量好、资金运用效率高的外资银行其外汇筹资成本比国内商业银行低,能够提供更低的贷款利率和更高的存款利率来赢得市场,而一些外汇业务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将无力参与外币存贷款利率的竞争,甚至退出竞争领域,再加上对离岸银行的特殊优待有可能导致在非离岸业务领域的不公平竞争,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危及民族金融业的成长。

易使资金融通的链条变得更加脆弱,银行的短期负债与长期资产不匹配易导致流动性危机。另外,短期资金的套汇和套利投机活动使汇价剧烈波动,对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加强离岸金融业务监管的建议

我国目前对离岸银行业务监管的主要依据是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行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的分帐管理,离岸帐户与在岸帐户严格区分。但是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面临着金融监管滞后于离岸银行业务发展的问题,因此,对加强我国离岸银行业务的风险监管本文提出一下建议:

1.制定必要的监管法规。目前我国离岸金融业务虽处于试点阶段,但应允许金融机构扩大业务范围,建立和国际惯例相一致的会计准则、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制定《信贷资产保全法》和《外资金融机构法》;按国际资本充足率框架,制定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框架;根据金融电子化和信息化的要求及时调整有关的法规内容,做好规范性监管的程序设计;对税收政策和保密制度作出明文规定

篇4

一、企业金融信用审批机制的优化

(一)审批机制现存问题。

想要有效控制和优化企业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首先即要优化企业金融信用的审批机制。目前,关于金融信用的审批机制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1.各部门认识存在差异,目标不一致

由于业务部门通常比较重视企业的业务需求与业务数量,而风险部门对于每一个项目都会做出相应的风险评估。业务部强调业务的多,而风险部门不强调业务的质量和安全保证。因此,两个部门之间常常意见不统一、认识不一致,这就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往复信息沟通问题。因此,两部门在工作上需要进行协调。

2.审查流程过长

由于“职能导向型”业务的后续环节经常相互成为因果条件,这就造成在审批的过程中常常搞不清业务的审查程序,事物处理的先后顺序十分混乱,为业务的办理带来许多障碍,导致审查的流程重复、冗杂。

3.对客户的分化不到位

由于在金融业务当中,客户的类型十分繁多,因此,相关部门在对其进行统计和划分的时候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对于客户层次的划分界限。由于无法对客户进行细致的划分,因此很难具有针对性的为客户服务。加上激励制度在日常的工作中无法实质性的发挥,因此常常导致信贷集体评审机制失灵。

(二)优化审批制度的措施。

由于信贷审批机制是加强风险管理、完善信贷决策机制的重要措施,因此,对于企业信贷的审批机制完美需要进行规范的定位以及规则的完善,充分的解决以上出现的问题。

1.规范审批机制的定位

想要对审批机制进行规范的定位,首先就要提高专业能力,聘任资深的权威的信贷人员,其中包括财务专家、财务分析等等。其次,将信贷审批委员会分为审议机构和决策机构两个部分。最后,要充分提高对于风险收益的平衡的把握。

2.完善议事规则

想要促使议事规则进一步完善,首先就要提高交互机制的效果,让参与决策的群体进行信息交流来正视自己的偏好,从而让群体的意见达成一致。其次,决策人员通过投票制来进行决策,有效强化票决机制。最后,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信贷的评审作用。

3.充分发挥激励体制

激励机制是决策机制运转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要改进激励约束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将评审人员的绩效管理和个人的绩效管理相结合;将评价结果和评价的过程相结合;将评审人员的薪酬激励与职业发展相挂钩;将激励制度与约束制度相结合。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和利用激励约束体制。

二、优化企业的金融信用的监控机制

(一)将信贷风险进行分类。

1.该类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极强。该种企业在财务上资金十分充足,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与还款能力。

2.该类企业市场竞争水平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其经营状况良好,对于企业的发展规划具有明确的目标,能够积极适应市场的变化,发展趋势相对比较乐观,其财务状况管理十分规范,状况健康。

3.该类企业市场竞争力为同行业的平均水平,经营情况良好,有明确的经营计划,其财务管理规范,处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没有不良的履约记录。

4.该类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差,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对其影响较大,但借款人在积极采取措施后能够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财务状况一般,有理由怀疑该企业无法偿还债务。

(二)优化贷款风险的拔备机制。

实行贷款的拔备机制实际上是为了真实的反映经营情况,有效防范贷款风险。随着银行的资产质量的改善,组合拔备在全部贷款汇总的比例不断上升,对银行的利润影响也是越来越大。

如今,组合拔备由银行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制定、统一维护,与此同时也是统一发起和实施的。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组合拔备对于利润的驱动有着十分大的影响,因此,组合拔备应当被列入经营机构的当期损益,以便强化激励约束的机制。

从另一方面来讲,由于行业和地区因素的增提准备金具有一定的偶发性,对于这一问题通常经营机构很难把握,若是将其列入经营机构的当期损益,那么就会产生重大影响,并且会严重干扰到经营结果的判断和预期分析。

(三)加强风险预警机制的创新。

如果说观察和测量信贷风险的工具是风险分类和风险拔备,那么风险预警机制就是信贷风险的防护网。风险预警能够有效的识别那些还款困难的客户,并且对其进行严密的监控和管理,不仅如此,它还具有客户正面信息收集和跟踪的功能,能够更加有效的控制信用风险。

通常,风险预警机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它不仅能够将客户信息、银行往来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准确的分类,还可以对相关信息做出比对。风险预警的实施主要分为这样三个部分:1.对风险影响较大的敏感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2.根据相关标准和流程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程度进行判断,3.根据客户的不同风险程度采取不一样的风险应对措施。

通过以上方式,风险预警能够有效的实现风险控制的目标。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迅速发展,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提高市场的竞争力,企业常常需要信贷与融资。加强金融业务信用的风险控制优化一来能够保证银行的经济效益不受损失,二来能够切实的帮助到一些企业发展扩大,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优化企业的金融业务信用的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胡海青,张琅,张道宏.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信研究[J].软科学,2011,(5) .

篇5

一、金融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中的问题

(一)财务风险管理观念与方法滞后

对于金融企业来说,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观念与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实施效果和长远发展。然而,实际中部分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观念和方法较为滞后,缺乏先进性,这将致使这部分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与效果。尤其是部分规模相对较小的金融企业,其在财务风险管理观念和方法上更为滞后,并且缺乏对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重视,而是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开拓市场上。另外,还有部分金融企业缺乏对财务风险内部控制重要性的全面认识,其实施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方法自然较为滞后,很难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并且很难达到对当下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

(二)缺乏健全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金融企业若想全面的落实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工作,就必须具备健全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并明确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构建的重要性。不管是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工作,还是其他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均需要有健全的相应制度体系对其进行规范和制约,只有这样,在实施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工作时,才能够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然而,现阶段,部分金融企业依然缺乏健全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主要体现在:第一,部分金融企业并未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而是直接采纳通用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版本,适用性和契合性较差。第二,部分金融企业虽然构建了健全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缺乏执行力,未对制度的全面落实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致使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并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财务风险内部控制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在银行贷款融资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银行贷款融资,顾名思义就是企业向银行机构申请办理贷款业务,以此为企业大经营与发展获得更多的资金。银行贷款的主要形式一般包括: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然而,部分金融企业并不具备有效的银行贷款抵押物,并且部分金融企业不具备合适的担保人,因此,这部分金融企业在银行贷款融资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难度。除此之外,由于金融企业缺乏健全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市场环境日益复杂,金融企业在进行融资时,其所需要的成本明显增加。再加之,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金融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随之日益加大,企业融资成本的增加,会极大的削弱企业的偿债能力,从而致使金融企业的资金流动出现问题,进而引发财务风险。

二、加强金融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增强金融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意识

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其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工作较为复杂,金融企业必须全面的认识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对其引起高度的重视,尤其是金融企业的管理阶层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增加对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关注,并大力支持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以此充分调动企业内部整体工作人员参与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工作的积极性。并定期的组织整体工作人员进行相关业务的学习和思想教育,以此不断的增强整体工作人员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意识,并促使其将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从而提高金融企业运行与发展的稳定性,进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引发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较多,不仅仅有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因素,同时还包括一些外部的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金融企业自身的因素以及企业内部财务活动等。外部因素主要来源于信托公司以及与金融企业存在业务往来的相关企业。增强金融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意识,需要全方位的认识到企业内部存在的影响财务风险的因素,以此切实有效的实施财务风险内部控制。

(二)建立优质的内部控制工作人员队伍

优质的内部控制工作人员队伍的建立对金融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具有着直接的影响[3]。主要原因在于内部控制工作人员是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主要实施者,其专业水平以及专业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内部控制工作的效果与效率。因此,金融企业应该对内部控制相关工作人员的培养引起高度的重视,力争建立起一支优质的专业化内部控制人才队伍。首先,金融企业应该加大对内部控制人才引进的力度,选拔一些具有完善专业知识体系和技能,并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人才担任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工作,以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注入新的力量。其次,金融企业应该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养,定期组织其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金融企业应该不定期的聘请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方面的专业人士来到企业进行专题讲座,同时还可以组织内部相关工作人员前往其他金融企业进行学习,以此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从而更好的服务于金融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工作,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完善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篇6

关键词:金融;风险;企业财务控制

现代国内、国际的市场环境复杂,现有的企业面对这样复杂的经济环境,在竞争相当激烈的市场中,细微的失误就会影响整个企业及其经济状况的发展。企业为了稳步的发展,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利益,必须进行合理的金融风险管理与科学的财务控制。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下,金融风险问题存在于企业财务的每一个环节。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每一个企业都具有风险意识、危机意识,注意防范财务问题,在发现问题时及时给予解决、将损失降到最小化可以有效的防止企业在紧张经济条件下出现的瘫痪几率。

一、 金融风险管理

(一) 什么是金融风险管理。使用一切办法避免、减少风险的出现以及尽可能地减少风险过后的经济损失就是金融风险管理。宏观的讲,合理的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可以保证整个社会经济的流动性,保证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可以使整个社会的经济得到稳步的发展。微观的讲,科学的金融风险管理可以保证每个企业的正常运转,在风险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通过科学、有效的金融管理就可以在风险来临时有效地躲避,在风险不可躲避时减少损失,保证企业的正常经济流动。

(二) 金融风险管理分析。由于金融行业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复杂性,金融风险的来源有很多种,主要有,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以及技术风险。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受国际经济情况影响越来越明显。在金融行业发展不是特别稳固,并且在其国内外的共同影响下,各种经济问题接踵而来,金融行业的风险不断加大。 金融风暴的影响一直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其影响也就连绵不断。我国金融市场也出现了很大的动荡。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汇率、国家政策不断改变,金融行业的不确定性也逐渐加强。在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下,金融风险的发生率也不断攀升。金融行业收益的波动性也很大,企业经营的风险一直在提升。

近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脑高手也不断增多,通过病毒、黑客软件攻击其他企业,企业机密泄露的可能性非常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在金融交易过程中,如果电子设备突然断电、死机都会给企业直接造成的损失。

二、 企业财务控制

(一) 企业财务控制现状。合理的财务控制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收益、高效利用有着很大的帮助。财务控制给予了企业决策客观的评价,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最终目标,得到利益的最大化。财务控制也可以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性、合理利用性以及流动性,降低了企业经营时的风险。有效地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就目前来看,企业对财务控制了解得还不够全面,企业财务控制的体系也不够系统,对于财务控制的手段还不够成熟。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企业开始重视财务控制,意识到财务控制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资金的正常运转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接下来的发展。企业对于财务控制的想法也得到了改变,不再只重眼前利益,首先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行。在调整财务理念之后,企业对资金的规划也变得越来越合理。很多企业将金融风险管理放在财务管理的首要位置。但是财务管理观念的转变时间短,财务管理方法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实际管理中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财务管理的体制不够健全,没有合理的管理部门;财务控制内部的信息交流不够,没有统一全面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财务部门没有占据重要地位,很多建议不被采纳。

(二) 企业财务控制方法。企业财务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保证资金正常流动的同时提高收益。想要有效的进行财务控制:首先,要有系统的财务控制体质。企业领导都需要认同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并且了解正确的财务控制方法在提高企业效益上的重要性,意识到在金融风险来临前如何有效躲避,风险不可躲避时让损失最小化的重要意义。保证财务部门的基本权益,其他部门不能随便影响财务部门的正常工作。适当的给予财务部门权力,以确保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企业当中的所有员工都要有合理控制企业财务的理念,了解其重要性。提高财务部门本身的工作能力以及预判能力,及时的规避风险。完善企业管理体制,各部门都有明确的分工,努力完成本职工作,积极地投入到企业发展中。完善企业管理中信息流动的高效性,保证信息的及时转达。及时地了解到各方面的金融信息,尽早的分析出风险所在并及时处理。保证企业机密的保密性,建设好企业的网络系统,信息不被泄露。有专门的风险分析团队,对金融风险进行及时的判断,并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执行力,再好的解决办法没有得到有效执行都是白用功,金融风险管理必须得到重视才能使企业稳步发展。

三、 企业理财过程中的风险研究

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内、外部风险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有损害性、不确定性等特点。财务风险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其发生的时间与概率都是不能确定的,只要财务风险出现,其损失就是必然的。有些企业对财务风险控制的好,其损失可能并不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但如果处理的不好就可能使整个企业破产。但是在风险产生的同时,往往会给企业带来很多盈利机会,风险越大,盈利也就越大,但是如果不能好好把握机会,准确的进行投资很可能直接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危险。我国对待金融风险应该积极面对并制定合理应对方法,而不应该消极躲避,越躲避往往造成的损失越大。

财务风险控制是企业管理当中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合理地运用风险控制可以有效的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避免企业产生经济危机。在企业遇到危机时,合理的运用风险,在风险中获得盈利、控制损失是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目标。

结束语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在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强烈波动的影响下。企业风险的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可以说,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本质所在。经过金融危机,我国企业都认识到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重要意义。企业不能就此满足,好好分析在金融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构建系统的金融管理体制,加强在金融风险发生时的抗压能力与应变能力。与此同时,企业要加强对企业管理的改革、创新和完善。进而改进现有的财务管理体制。加强财务控制管理体系的作用,要在风险来临前预知风险,及时作出应对风险的手段与方法,将风险损失最低化。保证企业在各种风险来临的条件下,仍稳步发展,不受金融风险所影响。及时的更新财务管理体制,保证在更大的金融风险来临时,有足够的能力与之对抗,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与发展。(作者单位: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魏锋.论资金回收视角下的企业现金流财务风险控制[J].财经界,2014(20).

[2]窦玲.企业财务危机成因及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研究[J].商,2014(24).

篇7

在美国的抵押贷款市场依据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将贷款分为两个级别,它们分别是“次级”和“优惠级”,同时也形成了两个不同层次的信用市场,这两个市场的服务对象均为购房贷款者。次级贷款在美国有着良好的市场。尽管如此,次级贷款会给放贷机构带来相当大的风险。因为它对借款人的信用要求较低,借款者的信用记录也就较差,但是,贷款机构卖这些贷款给投资银行,然后将它们打包成债券,信用评级公司把这些债券做评级比较,之后在债券市场上卖给避险基金、公募基金等,或卖给商业银行和其他投资者,最终形成了“次级债”。

二、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其必然性

在次级债的形成过程中,涉及到了许多金融机构,风险是被一级一级传递下去的,一旦其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风险暴露出来,那么整个链条就会崩溃。因此,次级贷危机的爆发,也存在着许多必然性。

(一)贷款机构之间盲目的降低贷款条件,恶性竞争,买下了危机的种子。

(二)房地产市场过热膨胀之后,然后持续降温,购房者很难卖出现有的住房,或通过抵押贷款的方式获得新的融资。

(三)银行加息给购房者造成还贷的巨大压力。

(四)高风险房贷创新产品推动了房贷市场泡沫的形成。

(五)风险在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中并未完全获得转移,利益相关者荣辱与共。

三、金融危机下风险控制的措施

(一)为投资银行创设良好的运行环境

金融创新能够保持投资银行的活力,但同时也带来或者放大风险。投资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中,利益链条拉得越长,政府需要监管的对象可能就越多。政府监管越位、不到位或不适当,给投资银行带来不良的环境。拿次贷来说:投行为了加速资产的流动,和把风险转嫁给他人,将很多次级债打包,然后证券化,卖给资本市场,就得出了以次级债为根基的风险链:末端借款人,专业的按揭公司或贷款的银行,以投资银行为主的衍生债券投资者,以投行、个人投资者、对冲基金、保险公司为主的债券购买者 。由此可见,终端的借款人如果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然后整个链条就会断裂,整个链条上的各个金融机构就可能面临破产倒闭或信用危机。

(二)创建良好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制度

信息披露包括政府向公众提供信息和投资银行依法向公众披露信息。信息收集在决定投行经营成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激励并约束着投资银行。一方面,投资银行将证券机构、交易机构的信息及时并精确地传递给投资者,另一方面,投资银行依据证券申报制将财务报告公布给投资者,这样使投资者拥有非常多的信息,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误导,确保信息的效率性与公平性。政府有职责依法确定信息公开的方式、范围和程序,使投资银行的经营有法可依,控制投行的高风险,同时也降低投资银行管理者的道德风险。

(三)全面监管投资银行的业务风险

投行的市场准入在法律层面上是指投资银行依法取得设立的资格,取得法律上的主体资格,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市场活动的行为。市场准入制度是防范市场风险的首要屏障,它保证了进入市场的每一个主体都达到了整个市场交易的最低要求,这是保证金融业健全发展的有效的预防性措施。然后针对投行的整个业务链条风险设计监管制,将投行的业务分为上市公司融资,包括发行债券、股票以及为企业重组兼并提供咨询的服务,还为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提供服务,包括证券业务、投资咨询业务等,从获得的佣金或买卖差价中得到利润。从整个市场来看,投行的金融创新产品能分散并转移风险, 但不能根除风险。金融风暴的导火索常常是投行遭遇了风险,这是由金融机构和市场的高度不对称性、高关联度、高杠杆率的特性所决定的。投行业务的风险监管包括银行亏损倒闭殃及社会,也包括投行利用特有的优势在业务活动中损害他人的利益。

(四)重视投资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

金融证券市场的全球化、国际化,意味着金融信息的全球化、跨国化。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必然导致许多金融资源和金融活动的过度开发,形成较多的监控误区,这样矛盾的加剧还会引发各种洗钱性金融活动、避税性的负面效应。一个国家因管制出现问题,从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就会变小,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全球经济不平衡的条件下, 利益驱动了国际资本,从而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现在的金融市场是全球化的,加强国际间的监管与合作是必要的,以促进全球国际金融的稳定。

四、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证券流通市场的开放,形成了一批以证券公司为主要形式的投资银行。当时,国家对金融业的经营范围没有明确的规定,一些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也在经营证券业务。1995 年的《商业银行法》对银行从事证券发行、承销等进行了限定。随后我国金融业的管理体制、分业经营逐步形成,保险、信托、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脱钩,形成了分业经营、监管的金融格局。然而在某些金融集团内部,为了突破分业经营形成的限制,成立了一些附属的证券公司,如光大证券等,这些证券公司与旗下的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在集团领导下,尝试着混业经营。而对于商业银行尽管受到了分业经营而带来的约束,但国内各商业银行依然努力参与投资银行业务。中国银行也于1998 年在香港成立了全资附属区域性投资银行―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工商银行也开展了证券市场中间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的经营。在股份制上市银行中,招商银行也在积极推进投资银行业务。1991年招商银行成立投资银行业务部门即招商银行证券业务部,之后分离出来,成为独立法人资格的券商公司。目前,金融监管部门也制定了一些相关政策,对于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进行监管。

五、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投行发展模式的定位不够明确

现在国际上将投行的发展模式分为三类: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独立发展模式、附属全能银行模式。目前我国大多数投资银行并没有主流发展模式,而是以证券公司或机构附属的形式存在,这说明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仍处于摸索阶段。在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的今天,我国投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由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决定,也必然对我国经济战略的转变以及结构的调整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创新能力差、范围狭窄

相对于美国来说,我国的投行业创新不足。目前绝大多数投资银行主要从事证券承销和经纪这些基础业务,每家投行的服务类别差别不大,只有某些规模较大的投资银行从事资产证券化、并购重组、风险投资等业务,但是在金融创新、企业信誉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而西方的投资银行业经历了百年的历练后,其业务范围广泛。

(三)投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投资银行建立了自己的公司治理结构,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较多缺陷。尤其是在风险管理组织部门的组建上,存在着较大缺陷。没有设立风险管理处,其主要职责是对上级险管理部门的负责。这种有缺陷的组织模式导致下级分行不能及时反馈风险信息,上级部门不能及时实施对下级银行的风险控制。虽然有些投行已经建立了股份制,但其组织结构还存在着一定缺陷,如内部董事在董事会中居主导地位、股东贷款比例过高、董事会对管理层起不到制约监督作用等。

六、对我国投资银行业风险控制的建议

(一)中国投资银行业应该采取哪种经营模式

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相比,没有明显的优势,华尔街投行的转型,只是暂时缓解了流动性不足的缺陷。对那些想借混业经营转型的投行来说,纠正放大过度的杠杆率才是防范金融危机出现的治本之策。

中国投行业应吸取美国金融危机怎样的教训从而更好的发展?依据中国的社会资信状况,中国投行业可以在集团综合法人分业模式下来探讨金融控股模式,还是实行事业制的控股公司模式,哪样更有利于防范风险。然而在综合经营中,要加强对商业银行信用衍生产品资本约束,也要强调审慎监管,以防止道德风险。对金融衍生品要坚持透明原则,让客户看得到基础产品,限制衍生品过高的杠杆率,并纳入资本充足率监管。同时还要控制投行的规模,尤其大型金融机构。

(二)在风险的转嫁中管理和控制风险

由投行业覆灭带来的危机,给金融监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金融机构流动性的监管可以防止投资银行的过度扩张。关注储蓄率尤其是收入性储蓄,对经济和金融起着基础性作用,同时,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要想做的更好,绝对不能脱离实体经济。然而最根本的是,金融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是严格的风险管理。美国次级债实际是一种风险转移,最初由商业银行转移到投资银行,再转移到美国政府和公众身上,最后把风险蔓延到全世界。风险转移并不是彻底消灭风险。所以在金融运行过程中,我们要警惕风险、并控制风险的过度扩张。

(三)规范投资银行的金融创新活动,加强信息的公开性

金融创新从根本上讲,只是将风险在投资者之间进行分散和转移并没有彻底的消灭风险,在降低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方面也没有起着丝毫的作用。美国因金融危机,从而暴露出来的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公司、投资银行可能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因利益问题结成共同体,但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披露作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银行监管业的“三大支柱” 之一。投资银行业在投资者利益保护、信息透明方面相对要薄弱的多。为此, 投资银行金融创新要以提高金融产品信息透明度为重点,对其行为也要加强信息披露。一是要加强监管金融创新过程中的潜在利益共同体防范有可能的道德风险; 二是要提高市场的竞争性和透明度,建立起更为严格的透明度监管标准;三是强调系统性风险披露,例如,要及时披露投资银行的表外资产信息,防止潜在风险通过金融创新从表内转移至表外。

(四)促进行业整合,建设合理的竞争环境

我国目前还没有对投资银行业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一方面现行的许多规定对于投资银行的业务发展存在许多限制。另一方面相关法律的缺失使得投资银行业务的推出无法可依,并且在违规操作的界定与处罚方面的规定也相对滞后, 这很不利于我国投资银行间形成有序的竞争环境,并且给金融监管也增加了难度。 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为其发展创造好的外部环境,但其根本还取决于增强自身实力。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业资金实力都偏小,加强行业内的整合,鼓励其内部兼并重组是扩大其实力的根本方法。我国目前国有投资银行众多,政府部门在必要时可以推动有实力的投资银行扩大规模,这样不改变资金存量的基础上,从而集合资本,有利于我国投资银行业的整合,提升其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树林,王晓明.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风险防范及业务创新[J].商业研究,2005,(3)

篇8

汽车金融服务市场是指以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保险公司、商业性担保机构以及其他关联服务组织为主体,为消费者、汽车生产企业和汽车经销商提供金融服务的市场。汽车金融最初的职能仅仅是向汽车生产企业的经销商及其下属零售商的库存产品提供贷款服务,并允许其经销商向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的贷款或租赁服务。随着其业务范围和职能的不断拓展,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开始逐步向消费者、经销商和生产商提供多种形式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金融服务产业链。汽车金融服务市场存在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刺激人们的潜在消费需求,拉动行业生产力,解决汽车生产、流通阶段的资金需求,促使整个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体系的变革。对生产商来讲,汽车金融服务市场是连接其同汽车经销商的沟通桥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对经销商来讲,汽车金融服务市场可以增强其对资金管理的风险控制,以提高资金收益率;对消费者来讲,汽车金融服务市场能够填补其自身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大大扩宽市场需求。

(二)商业性担保机构的概念

担保通常是指经济和金融活动中,债权人为防范债务人违约而产生的风险,确保债务得到清偿,降低资金损失,由债务人或第三方以财产、权益或信用提供履约保证或承担相应责任,保障债权实现的一种经济行为。商业性担保机构则是以自身财产为债务人提供担保从而获利的企业法人,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以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控制的原则运行,以自有资金来弥补所生亏损。

(三)商业性担保机构在汽车金融市场中的服务运作模式

商业性担保机构在汽车金融市场中主要依附于以商业银行为主的汽车信贷模式,扮演着为消费者贷款提供担保的角色。消费者先去汽车销售商那里挑选满意的车辆,待决定之后,向担保机构提供购车首付款和签订办理贷款服务及申请消费车贷所需的文件资料。担保机构首先调查该消费者的资信情况,符合要求后,担保机构会垫付首付款之外的剩余车款,将全部车款提交给汽车销售商以便消费者提前使用车辆,随后担保机构将消费者申请贷款的材料送交银行,并为该消费者所申请的车贷提供连带责任担保,银行审查同意之后,直接将贷款发放至担保机构的账户之中,虽然该笔贷款的借款方是消费者,但其也认可银行将贷款直接发放至担保机构的行为以抵付购车时担保机构的垫付款。

(四)消费者、商业银行与商业性担保机构的法律关系

上述担保机构服务模式中,包含两层法律关系:一层是消费者同担保机构间的购车贷款服务合同关系;另一层是消费者、商业银行、担保机构间的消费贷款合同关系。第一层法律关系中,消费者是购买服务人,担保机构是服务提供人,双方订立的汽车贷款服务合同形成服务合同法律关系。服务提供人即担保机构的权利有:依约定标准收取服务费,要求申贷的消费者提供反担保措施,时刻关注消费者的资信状况、财务状况及贷款资金使用情况,要求在消费者所购车辆上安装GPS导航装置,要求消费者购买车辆保险,若代偿车款后向债务人追偿。义务是对消费者资信进行审查,为消费者申请的购车贷款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当消费者到期不履行债务时向债权人即商业银行承担担保责任,妥善管理和处置反担保物。购买服务人即消费者的权利有:要求担保机构依约为其购车贷款提供连带责任担保服务。义务是提供担保机构审核所需要的真实全面的资料,支付服务费用,提供反担保措施,在担保机构履行代偿责任后返还代偿债务。第二层法律关系中,消费者是贷款借款人,商业银行是贷款放款人,担保机构是贷款担保人,三方订立的贷款合同形成借贷法律关系。贷款借款人即消费者的权利有:依约收受银行贷款用于购车。义务是按时足额偿还该贷款本息。贷款放款人即商业银行的权利有:要求贷款人支付贷款利息,若贷款人未按时足额偿付贷款本息,则可直接向担保人主张该笔债权。义务是向借款人发放贷款本金。担保人即担保机构的权利有:代偿贷款后向债务人追偿。义务是在借款人未按时足额向贷款人偿付本息的情况下,履行担保义务,代其向贷款人履行债务。

二、商业性担保机构在提供汽车金融服务时的主要法律风险及产生的原因

(一)从法院裁判文书的归纳分析商业性担保机构在提供汽车金融服务时的法律风险

笔者以“汽车贷款服务合同”“车辆”“分期付款”等为关键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无颂案例等网站搜索相关判例,共查询到70余件判决书,若按年份划分上述判决,2016年10余份,2015年30余份,2014年20余份,即近三年占据了该类型95%的案件量;若按地域划分,河南省有50余份判决,在全国占据了70%的案件量;若按诉由划分,50余份判决均为担保机构主张向消费者行使追偿权的案件。故从以上对裁判文书的调查归纳结果来看,商业性担保机构在提供汽车金融服务时的主要法律风险是消费者缺乏偿还债务的能力,但由于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担保合同,当消费者不能清偿到期贷款债务时,担保机构就不得不承担代偿责任,终而形成大量担保机构要求行使追偿权的纠纷案件。

(二)商业性担保机构在提供汽车金融服务时主要法律风险的产生原因

主要法律风险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被担保的消费者,完善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是担保行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但我国目前的社会征信体系却远不能适应担保行业发展的需求;二是来源于提供贷款的商业银行,由担保公司为消费者提供担保的行为,实质上是为银行转嫁商业风险的行为,现实生活中,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资金资源优势地位,往往要求担保公司在银行押存高额保证金后才允许其为消费者提供购车贷款的连带责任担保,消费者逾期偿贷的风险会完全转嫁到担保机构头上;三是来源于担保机构自身,担保机构归根结底为盈利性企业法人,故在从事担保业务时始终面临着审查严格盈利变少,审查松散风险扩大的根本矛盾,现实中众多担保机构不具备健全的规章制度,业务操作不够规范,担保业务人员经验不足、恶意操作等情况频频发生。

三、商业性担保机构在提供汽车金融服务时的法律风险防控

(一)加强、完善保前调研阶段的审核力度,建立起自身的信用评估体系

担保业务的保前调研,是指担保业务受理后,担保机构项目团队对被担保人的资信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合同信息撰写项目调查报告,并为下一步评审做好准备工作。保前调研工作应注意如下几点要领:第一,对被担保人及反担保人的主体资格进行审查,若为自然人,应注意审核被担保人及反担保人的年龄、行为能力、家庭婚姻状况、家庭住址的真实性等内容,若为法人,则应注意审核被担保人及反担保人的营业执照、出资协议、合作协议、验资报告、税务登记证等证件。第二,被担保人要有还款来源。商业银行要贷款给客户,担保机构为其提供担保,应考虑客户的还款来源。审查客户的还款来源,首先应考察其正常生活收入,现实中客户经常谎报收入,这时就需要业务人员通过实地盘查、查询工资流水估算其收入及支出,挤掉客户报表中的“水分”。其次要考察客户提供的反担保保证人、保证物,将其作为客户凭日常收入无法偿债时的代替或补充,但应注意,并非有了反担保人、保证物后就可高枕无忧,要从全局入手,全面防控风险。第三,查询被担保人的涉诉情况。消费者被牵扯进入诉讼(含仲裁、被执行),无论作为原告还是被告、第三人,通常多少能够反映个人的诚信程度及负债情况。通常消费者对自身的诉讼情况最为清楚,但依据民间“家丑不可外扬”的习俗,其并不会主动告知调查人员自身的涉诉情况,则调查人员可采用网络加实地的双重考察方式通过登陆中国裁判文书网、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全国法院被执行信息查询系统以及到消费者当地法院现场查询等方式来确定客户的涉诉情况。

(二)加强银保合作,健全与商业银行风险共担制度

同为汽车金融市场的服务方,担保机构及商业银行应该共享收益、同担风险,由于担保业务的特殊性,担保机构提供担保本身即为自愿承担风险,并以此作为对价收取相应费用,因此担保机构承担的风险比例必然要高于银行承担的比例。但并非担保机构承担全部风险就一定对所有人都有利,银行分担部分风险有利于降低银行对担保机构的过分依赖,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警惕心和责任感,从而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控风险。至于具体分担的比例,笔者建议,以担保机构的实力、银行同担保行业的认识程度以及谈判情况来定,通常以“2:8”较为常见。

篇9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的提升,现代企业的融资方式多样化,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成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必须加强现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以备在融资时能够化解金融风险,提高经营效益,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现代金融企业面临财务风险的原因

企业的成立、发展、壮大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属于财务风险的内容之一,而且导致财务风险的因素有多种,例如:融资资金、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等。因此,现代金融企业应当重视财务风险的多种可能性。根据笔者自己的认知,浅谈一下金融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原因:

第一,财务管理环境对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具有重要影响,企业管系统不能适应多变性的宏观环境。

第二,明确客观原因,产生财务活动就存在财务风险,工作人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够,缺乏财务风险意识,过分的注重收益,进而忽略了收益与风险的相对应原则。

第三,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不完善,在财务决策上缺乏科学性,容易出现财务决策失误。

第四,在资金管理上,分配关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等因素导致资金利用率较低,流失严重。

第五,由于金融企业经营多变性的发展,内外部的环境缺乏确定性以及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降低了财务风险控制的应对能力。

二、现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现状

首先,我国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的建设不够完善,指导性原则较强,操作性不足,既缺乏完整性,也削弱了控制制度的重要作用,对新技术、新问题的研究调查不充分,使得金融企业在财务风险控制中的应对措施落实不到位。随着新业务、新科技的发展,金融企业的关注焦点已经由业务工作差错转变为财务风险控制,传统的控制方式已经被淘汰了,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融企业注重后期监督,对前期和中期的财务风险控制不够;二是工作差错的纠正被风险控制制度取代,很多企业没有及时的适应关注中心的转移,缺乏对风险控制运行情况的了解,以及没有设置相对应的等级考核标准;三是监督手段落后,其中表现最明显就是在计算机系统的操作下,对监督手段、监督人员的基本素质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其次,尽管现代金融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制定了相对应的控制制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会发生一些责任事故和经济案件。因此,希望我们能够增加自身的责任意识,以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违规行事的人要采取强而有力的处罚政策,处理问题时奖惩并用,才会遏制有些人在执行风险控制制度时增加紧迫感,避免他们走上错误的道路。

三、基本规范制度对现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影响

首先,应当科学的规范财务风险控制的内涵;其次,基本规范制度能够适时的结合世界的主体经济,增强风险控制的经验和教训,才能使企业建立有效的控制机制,并以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为基本条件,建设完善的风险控制框架。因此,我国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我国的现代金融企业来说具有巨大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

四、我国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存在的不足

(一)对影响现代金融企业对财务风险控制的原因认识不到位

影响控制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较多,如金融企业内在风险的原因、外在风险的原因、企业本身存在的原因等。目前,我国现代金融企业对影响企业本身的财务风险控制的认识不到位,部分金融企业侧重于企业的版图而忽略了影响金融企业资产质量的财务风险控制;甚至,还有一些信托公司对本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经营标准定位不准确,使得企业没有长远的打算,进而没有为企业策划一个有利于长久发展的方案,对企业的资本所涉及到的财务风险控制的认识不到位。

(二)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不高,风险意识不强

在2008年,我国有关部门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其中有部分内容涉及到现代金融企业对财务风险控制的条款,明确地指出,控制人员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如果控制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自身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不高等都会对金融企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很多企业的工作人员对财务风险控制的认识度不全面,相比于国外的财务风险控制人员,我国的风险控制人员的确是缺少风险意识,对财务风险控制的警戒心也不够强。

(三)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机制不健全,信息不畅通,国际化程度不高

在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明确地指出较控制内部信息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国许多企业在实践中对财物风险控制的信息掌控不到位。因此,还存在了一定问题,其中最明显就是机制不健全,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机制,就算企业拥有再多的设备和先进技术,都没有办法纠正财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弊端,进而无法对财务风险控制起到有效地作用。此外,在我国的所有金融企业当中,有许多金融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一些金融产品衍生出来产品不够明显,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金融企业的机制不完善。

(四)财务管理的控制制度不健全

我国金融企业在财务上的开支很混乱,并有严重浪费的现象;名目多,如印刷费、汽油费、水电费等开支存在较大漏洞;人员多,效益不高;这些不健全的财务管理对我国金融企业有直接的影响。由于缺乏统一性,对操作性很强的岗位操作程序,不同的人做出来的结果就会不同,有些金融企业的会计师核算制度差异较大,信息的可比性较少,误导决策者,造成重大损失。

五、进一步改进现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有效对策

(一)提高工作人员财务风险控制的意识,完善企业分析按控制体系

当今时代,是计算机系统化信息时代,许多金融企业都在跟随潮流的发展,不断地完善财务风险控制的制度,全面的提高金融企业的信息技术。金融企业应当经常组织活动,让员工参加企业文化、风险管理意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活动,以此来增强企业工作人员对财务风险控制的意识和管理模式,进而会促使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的完善,此外还应当建立防止系统产生错误的管理控制方案,从而形成严密的控制体系。

(二)建立完善的会计系统控制制度

首先,有许多金融企业在建立会计系统上面,并没有做到位,然而,金融企业必须要建立适合自己的会计控制制度,并且还要不断地完善会计档案的保存和交接工作。其次,金融企业还应当适时的建立奖惩制度,这是用于刺激工作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工作人员的兴趣。

(三)建立企业风险预警机制,提高不确定性的预测水准

我国现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内外环境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根据基本规范制度的要求,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以此来提高金融企业对风险的识别水准,进而对财务风险进行预防,并利用各种分析的方法和模型对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进行合理的检验和评估,将金融企业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此方法是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根本条件,也是关键步骤。

(四)建设信息控制制度,增强我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

我国应当尽快完善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制度,把基本规范的标准也纳入财务风险控制的制度中,用财务信息质量作为奖励,会促使各个部门的探讨和交流。此外,必须加快我国金融企业国际化的脚步,进而产生新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和壮大。

六、结束语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环境、文化的改变,让金融企业难以依赖会计控制,为了应对现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问题,金融企业的会计控制必须转变为财务风险控制的方向发展。同时,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也要互相沟通和协调,以便金融企业对内部控制有一个跟完善的评估价值。

笔者在本文中,对金融财务风险控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了金融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现状、影响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以此来提高现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水平,供相关的企业和决策者参考。

参考文献

[1]谢凡.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欲防范措施探析[J].中国外资,2011(10).

[2]黄珊珊.浅谈现代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方法[J].中国集体经济,2011(1).

[3]吴纯刚.构建现代金融内部控制体系.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3期.

[4]王斌.企业集团组建于运行中的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篇10

1.金融危机导致许多企业流动性短缺从而倒闭。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全球著名金融机构因次级贷款出现巨额亏损,市场流动性压力骤增,流动性短缺成为了次贷危机的第一大风险,并迅速蔓延全球。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资本市场也大幅降温,银行谨慎放贷、产品积压资金回笼慢,致使企业融资困难。我国的制造业基地“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有数千家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倒闭,更多的企业则陷入现金财务危机。

2.金融危机影响投资风险。金融危机会对投资者与消费者的预期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将会加大企业投资项目的风险。企业原本设计合理的投资项目可能无法实现预期目的,致使企业蒙受损失。金融危机对虚拟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企业的投资组合往往以证券为主。毋容置疑,经济全球化使美国的金融危机很轻易的就会影响到我国的证券市场,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系统性风险。

3.金融危机导致企业财务利润下滑。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进出口贸易不景气等因素影响,众多外资企业纷纷撤资。由于东南亚地区劳动力成本普遍低于内地,所以,这些资本纷纷从内地转投东南亚地区。 同时,人民币不断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攀升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原本利润空间极其狭小的中小企业更是难以维系自身发展,全行业利润连续下滑,如今不少企业都是零利润甚至亏损经营。尽管当前钢、铜、铝等原材料价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对部分企业应该是利好,但原材料价格的涨跌无序同样增加了部分企业主的担忧。很多外贸主导型中小企业,常常精打细算,在夹缝中求生存,微薄利润,而由于企业对原材料价格的涨跌无法预判,从而影响了企业对市场的判断,最终影响了产品策略。

4.金融危机导致了大量的债务风险和坏账的发生。在过去发生的数次金融危机中,巨额的外债负担是一个共同特征。各国危机爆发之前,都有一个持续的、数额巨大的外债形成过程。因为迄今为止美国发生巨亏和濒临倒闭的多是金融机构,都有大量的外资参股,发行的债券都是由其他国家认购,比如像我们中国。因此,损失最大的也都是这些外资,都为美国次贷危机买单了,或者说为美国的繁荣做贡献了。危机发生后,势必有许多的我国企业还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到美欧等国迫讨债务,债务本身是存在风险的,但必须避免坏账的发生。

二、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水平,积极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

1.规范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良好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企业内部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内部不确定风险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实际财务状况与财务目标发生负面偏离的可能性。企业可通过规范内部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设计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来减少风险。通过对不同层次的经理人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针对不同情况采用多样的评判标准,形成合理有效地竞争机制。这样都可以促使员工做好本职工作,从而约束员工的逆向选择行为,减少风险的发生。企业应根据自身的风险情况,采用正确的风险管理方法,在进行方案决策时,既要考虑可能获得的收益,又要关注潜在的风险,制定措施,有效应对。

2.增强财务管理意识,备足信心应对金融危机。不断发展完善的市场经济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跟上步伐,管理层应从观念上改变以收定支的思路,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的作用。管理层认识到了财务管理的作用,可以派财务人员到其他企业学习借鉴宝贵丰富的经验,以减少摸索的时间,减少企业成本。当然,面对金融危机,作为企业的决策者还必须要有足够的信心,去解决困难。领导者坚定的信心才能聚集人气,提高士气,共同挺过困难时期。

3.将资产负债率控制在安全区域内。从理论上讲,只要总资产的报酬率超过债务筹资的利率,就能为股东创造价值。但是,企业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资产负债率尚需前提:具有充分的把握使总资产的报酬率超过债务筹资的利率;债务的取得以及本息的偿还完全取决于举债人的意愿。但无论是银行还是其他债权人,都是以风险控制下谋求最大化效益的群体,他们对本企业举债的限制以及硬约束的执行力将成为无法规避的财务风险。企业应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和经验数据测算出资产负债率安全边界,作为风险控制的底线。

篇11

关键词:金融危机  企业财务  风险控制

        1 利用财务预警分析指标和现金预算制度

        1.1 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 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源是对财务风险的不当处理,财务风险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情况下更是不可避免,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 

        1.2 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就短期而言,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性,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企业有利润是预警的前提,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其应收,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尽早采取措施。 

        1.3 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 建立了风险预警系统后,企业对风险信号监测,如出现产品积压,应收帐款增大,质量下降,成本上升,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指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 

        2 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控制 

        市场经济中,筹资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导致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此外,还有资金组织和调度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 

        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基本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 

        企业财务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资金回收。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是应收账款,有必要降低它的成本。 

收益分配是企业一次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 

        2.1 企业筹资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在提高借入资金对自有资金的比例时要充分考虑财务风险的大小。所以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搞好筹资风险的控制,即确定最佳资本结构。

        2.1.1 进行筹资效益的预侧分析 企业在筹资前必须针对各种方案进行筹资效益预测分析,以最小的筹资资本实现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投资收益和筹集资金的资金成本是决定应否筹资和筹资多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事先做好筹资效益分析。不同的资金来源有不同的资金方式,企业为了减少支出,需要分析各种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进行合理配置,具体方法可以计算综合资金成本率指标(即不同资金来源所占比重乘以该项资金来源的资金成本之和)。

        2.1.2 确定合适的筹资方式、资金结构和还款期限 确定合适的筹资方式,企业应比较各种筹资条件和筹资机会,确定合适的筹资方式。企业筹资的每种方式都有优缺点,并与金融市场密切相关,企业筹资时机的把握,筹资对象的确定,证券发行的价格,发行期限,发行方式以及利率的确定,付款方式和回收期限等的设立,都会对企业筹资成功与否,筹资成本大小,筹资风险的强弱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必须对各种筹资机会进行比较研究,通过计算其相关因素进行比较,以降低筹资风险。 

        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企业应根据本企业财务状况,确定一个合理的资金结构。企业可以通过资产负债率、各种筹集资金所占比例及各种资金成本比率等因素来确定最佳筹资结构比率,从而控制企业筹资风险。

   确定合理的还款期限,企业应采用还款期限稍长于项目投资回收期的筹资方式,还款期限太长,可能造成长期借款短期使用,利率太高,增加资金成本;反之会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无力偿还负债。因此企业必须做好预期的核算工作,来确定还款期限,降低企业筹资风险。比如企业通过对预期资产回报率的计算企业可以更好的确定回款数额和日期,从而更好的确定还款期限,以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