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德育的教育方法

德育的教育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6 10:18: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德育的教育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德育的教育方法

篇1

 

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才不会被受教育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用于学生浏览学习、互动交流、收看音像资料、参与各种德育活动,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另外,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融德育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才艺,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识。 

三、小结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使得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篇2

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才不会被受教育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转贴于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用于学生浏览学习、互动交流、收看音像资料、参与各种德育活动,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另外,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融德育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才艺,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识。

三、小结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使得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篇3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是在继承、摒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完成的,是在中国古代先贤们所提出的教育方法和之后人们实践中所创造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过程中是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教育方法的根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于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特别是孔子创立的儒家的理论方法,在中国封建社会曾居于主导地位。孔子的道德教育之所以深入人心,行之有效,因在于其方法注重实效性,值得借鉴。

一、孔子教育方法中的要论--------道德教育

孔子重视培养德才兼备之人的教育,认为首先人应是一个符合道德评价标准的合格的人,重视学生基本人格的培养,并将其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和根本任务。

在道德教育中,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的自我修养方法,就是说一个人能克制自己的言行都合于“礼”就是“仁”。除了“克己复礼”之外,还有“约之以礼”,也使要用“礼”来约束自己。孔子还把克己的办法具体化为四个条目,即“四勿”之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要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由非份之想,不要有什么奢望,要清心寡欲,禁欲养心。儒家的克己还包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德要求,就是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自卑尊人,先人后己;以己度人,将心比心;礼尚往来,以德报怨。另外,孔子特别提倡自省的方法。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遇到德才高的人要主动向人家学习,争取赶上他,遇到不贤良的人和过失的行为,要自觉对照检查自己,看是否存在类似的特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为“慎独”,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情况下,能自觉按一定的道德准则思考和行动,而不做任何坏事。孔子最看重行,它认为“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通过个人经验告之于人,不能听其言旧信其行,而应听其言观其行,只有言行一致才能判断一个人行为的正误。尤其是教育者和统治者首先要身正,言行一致,才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感召作用,从而上行下效,在学生中逐渐形成稳定的权威崇拜观念,建立起理想人格的模式,引导他们去追求、效仿。

孔子教育的一大特点是通过道德教育、道德修养来达到其政治目的。关于道德修养的途径,孔子提倡通过“克己”、“内省”以至“慎独”的主体自觉的道德修养方法。他教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他以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宽于责人,严于责己,就能避免与别人发生怨恨。在人与人发生矛盾时,他要求人们“求诸己”,找寻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他以为,一个人不论看到好事或坏事,都应当对自己进行省察,从正面或反面吸取教训。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此外,他要求人正视自己的过失,有改过迁善的勇气。他说:“过则勿惮改”。又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可见他重视的不是不犯错,而是犯了错以后能否迅速地改,并且不再重复自己的过失,亦即“不二过”。由修身确立了以身作则的身教原则,注重理想人格的感召作用。孔子教育弟子时,往往是用自己的举止行动做出榜样,以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在关于一个人说与做的关系上,他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里虽然当时主要是指从政治国,但现如今也同样是对教育者的要求。

教育者要想把一个个年轻的灵魂塑造得更好,就必须“其身正”,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对学生无声的命令,潜移默化,将教育内容寓于言行举止之中。教育者以自我为道德典范,同时树立先进、正面的榜样典型起到示范作用。

二、当今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片面性——重政治轻德育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追求过高的政治目标,忽视道德、心理层面等基本人格品质的培养。重视政治教育、轻视道德教育。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构成是一个包括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的完整体系。政治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因此,片面、过分强调这个体系中的任何部分都是不科学的,在强调某一部分的同时,容易忽视其它部分的作用。在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中,基础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忽视,这是一个需要重视的客观问题。道德教育要通过对学生的理论灌输与传授,与学生的发展需要及发展水平相适应,使其形成相应的理论素养并成为指导他们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选择的内在因素。 同样,当代学生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心理健康教育也被包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之中,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基点。如果缺乏必要的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基础,而片面强调所谓的政治觉悟、政治素养,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很可能就是政治上具有虚假人格,而在思想政治素质上不可能真正合格的大学生。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就不能只考虑政治教育的引导和灌输,还应该考虑其它各方面的综合因素,以系统、全面的方法来进行有效的教育。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为政治思想觉悟高、立场坚定的人才,这是一种片面追求高政治素养形象的教育目标和理念,与现实脱轨,不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在如此过高目标的要求下,自然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教育的最本质、最核心的目标:道德教育。即我们的教育首先是培养道德品质合格的人,即人格品质教育。所以,我们应把目标归溯到人格品质教育层面。

三、当今应以德育为先提倡德智并重

孔子注重道德教育的作用,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道德自我教育、自我修养,重视基本人格的培养,并以此作为其它教育的根基,给予了道德教育很高的评价。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德育教育相统一,即应结合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教育。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不能代替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培养的。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毕竟不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代表其理想、信念和信仰。如果只重视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让受教育者把只是当作一般的知识、原理、概念来学习,只是让他们学会了用马列主义的措词,而不是真正从思想意识上认同,就不可能让其建立的信念、信仰,更不可能使之在行动中坚持和发展。

德智并重的教育适应了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和方向,即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就要求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并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身要求其侧重点应在德育教育上。

既然重点在德育,就需要注意如何在德育方面言传身教、身先垂范,“正人先正己”的问题。教育者的言行举止、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他们效仿的对象。优秀的教育者,往往能以其高尚的精神境界、崇高的人格魅力,给学生以正向激励,成为学生的优秀榜样。合格的教育者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理论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只有自己首先做到学习、信仰、实践,才可能使学生也学习、信仰和实践。

篇4

学校应当构建一套完整的德育教育组织和体系,充分利用工会、教代会、团委会、政教处等等深入践行“三全”的教育观念。“三全”是指全面、全员、全部。“全面”是指全面培育学生,面向全部学生,教育学生的一切,一切都是教育学生,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全员”就是学校的各个部分、各位老师都成为德育教育工作的一员,每位老师都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当成自己的义务和职责,不能把德育看成就是班主任的事情,而应当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对学生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管理服务。“全部”是指通过家长、社会、学校和军民共建单位及校外德育基地、实训基地,形成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网络合力配合。充分利用、发挥、挖掘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发挥整体育人功能,切实提高高职学校办学水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学校应务实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我国历来的教育都很重视德育,由“德智体美劳”可直观地看到是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的,但时至今天效果总是不如人意,收效不佳。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再加之社会生活节奏变快、就业压力增大等等,导致了部分学生产生焦虑、狂躁及逆反心理,部分极度自卑、自虐,行为过激、冲动等等。因此我们高职学校应切实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一是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有序有列的系统性的心理辅导疏导和预防教育。二是强化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意识,努力改变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方式和体系,减轻学生因学业造成的心理负担,纠正过去重智育轻品德和重分数轻素质的错误评价倾向,对学生实施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综合性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给学生自我纠正、自我发展的时空。三是给学生开辟心理咨询的时空。在此,教师一定要注意:当学生怀着复杂的心理、心情来咨询时,我们一定要用爱心关怀他们,用静心来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呼吁,包括他们的迷茫以及他们对事情的特殊看法,在此过程中要冷静地理解他们的行为,用心听清他们所表述的内容,用脑分析他们的动机,最后再用平等的、朋友的身份充满耐心地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甚至心理治疗。大量的实例也证明德育教学中利用心理咨询法教育学生往往会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所以,德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篇5

一、现阶段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职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学习群体,这些学生本身的特点是:年纪小,在初中基本上是后进生,长期不受老师重视,有种破罐子破摔的情况,从家庭情况来年,通过对本校中职生的调查,有一半学生是单亲家庭,父母基本在家对学生失去了控制,另一半则是溺爱过头,对学习基本丧失了信心。其在校的综合表现为:厌学心理严重,又缺乏刻苦学习的毅力无心继续求学,甚至于有些学生拿起笔来就头疼,自控能力差,烦躁、易冲动,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经常因一时控制不了自己而做出一些鲁莽、无知甚至违法的事,对就业信心不足,不少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充满疑问和困惑。具体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思想特点。单纯、思想简单、是非观念模糊,缺乏真正的正义感,无远大的理想、依赖心强、好享受,追求和崇尚物质生活。生活目标不明确,生活态度不端正,生活习惯不良。

2、家庭背景。大多数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重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只满足于孩子的物质需求。丰富的物质生活环境,造就了孩子不爱吃苦,好吃懒做的习惯,再加上家长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家长的工作或家庭中的不幸、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等因素,也会给学生提供不良榜样和示范作用,产生不良影响。父母忙于赚钱养家糊口,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匮乏的精神生活导致了思想的沟通只限于朋友之间,而周围的朋友和自己的情况基本一样,孩子之间形成的错误观点和作用得以延续,父母苦口婆心的说教换来的却是孩子的叛逆和反感。孩子眼中只有自己那点可怜的认知观,也不会轻易接受老师的说教。

3、知识背景。由于中职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入学后听不懂课,又不肯吃苦,加上外界的诱惑太大,如网络、游戏、电子产品等。让学生无法静下心专心的学习。学习目标和方向模糊,人生的规划不明朗。有的中职生,老师强制学生练了二节课的字,学生当时对老师说,老师,我读完初中也没有今天写的字多。当然部分的中职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相对理论课,学生在上实操课的时候会相对认真。

4、社会阅历。基本无社会阅历,不熟悉周围的社会环境和求职环境,也不愿意接触社会,即使有过短时间的社会实践的经验,终也因怕吃苦而中途放弃。无法给自己正确的定位,职业理想也往往脱离实际。有些对自己的将来甚至没有想过,现在所想的只是网络、游戏,平时所谈论的也无非是这些相关的。

5、心理因素。叛逆心较强,心理也较脆弱,遇到问题不懂处理。社会上的一些不健康思想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利主义等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一些中职生,尤其是中职生经常出入娱乐性网吧,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出现了狭义、偏见、嫉妒、暴躁、孤独、抑郁、固执、攻击等不良个性的心理特征,经常逃学、旷课,甚至一部分中职生毫不犹豫或毫不内疚地说谎、欺诈或偷盗,做一些违纪违法的事情。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简单。

二、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大部分的中职学校为了追求学生的就业安置效果,尤其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把专业技术的学习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据。学校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把理论知识教育、专业技能培养摆在了首位,把育人问题摆在了次要位置,因而使学校德育工作流于形式,难以适应当前中职生思想的发展变化。虽然学校开设了礼仪、职业生涯、法律与道德等课程,但德育教育的收效却不佳。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根据中职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德育教育方案。

1、课程设置不科学。德育课的老师在授课时基本只停留在理论的学习中,老师上课也是90分钟从头讲到尾,老师讲得无趣,学生也因缺乏社会阅历、家庭教育而无法理解书本上的含义,久而久之就厌倦了上德育课。在课程安排上,德育课属于基础考查课,学生认为学分少,或是选修课没有专业技能操作来得重要和实用,因此并不重视。学校或班级体针对本学期安排的德育课程安排配套的德育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具有可操作性,不要只停留在书本上。因此学生缺乏对德育知识的实质认识,学校也并不重视德育教育的社会实践工作。部分学校并没有开设心理咨询机构,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方向。

2、学校重视不够。由于大多数学校并不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许多德育教育项目因缺少资金或有资质的教师而无法开展德育工作。同时有许多学校更会因德育教育工作收效慢而逐步减少投入,导致培养就业的学生素质不高,就业困难等现象的出现,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前景。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

三、德育教育改革策略

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德育培养,配合德育老师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德育老师要定期组织学习,交流经验。及时向班主任反馈学生的表现。

具体操作如下:1、基本礼仪课程要在全校普及,在此基础上,学校应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如学校与企业联合,安排学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时间去定点单位、企业实习。每个学期都必须要求学生参与。让学生从实践中不但学会运用在校所学的知识、包括德育理论,技能的运用等,这些过程中学生还能体验社会、加强认知的能力,了解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2、在学习方面,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自身的问题后,会回到学校认真学习,在书本中或通过咨询老师得到解决,从而提高自身。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防止与社会脱节,也能推进学生向社会发展的进度。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配合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3、德育课的教学模式改为公开讨论形式,老师可以就社会最近发生的热门事件让学生展开讨论,这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自主开动脑筋,分享自己的看法。老师就学生的评论作指正和引导,逐步让学生养成关心社会动态,更培养学生学会动脑的习惯。学校应经常组织班主任及德育老师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参与社区服务工作、扶贫、下基层体验生活等。实践结束后要开展相关的主题班会讨论、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加强学生们对思想教育的理解。

4、法制宣传要开展,学校应经常聘请一些法律工作人员就青少年犯罪以开会的形式教育全校师生。强化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明辩是非曲直、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把握正确的正确方法。学校必须开设心理咨询中心,让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及时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治疗。做好心理干预和预防工作也是中心的重要任务。

中职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要把德育与技能的应用提高到同一个水平,学生的技能培训离不开社会实践,德育教育也同样需要实践的环境。让学生在工作环境中学会与同事相处,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要求是什么,让他们的亲身经历,告之并理解礼仪、道德、法律的真实含义。只有认识了行动的意义,才能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学校也应根据学生的实践进度,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不同时期的德育教育,比如一年级以职业意识启蒙、树立职业理想为重点,二年级以职业意识强化、职业理想确立、职业道德行为养成为重点,在顶岗就业实习前以端正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修正发展目标为重点,引导学生挖掘自身各方面潜力,形成奋发向上的动力,懂得珍惜在校生活,主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总之,更要使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成为具有创新意识、探索意识的新世纪的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的改革步伐就要加快,德育教育改革也应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刘蕾.现阶段中职德育教育的困境及其有效性对策.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 3-11.

篇6

思想品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重要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1 知行合一,重视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知行合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2 学校应该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师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了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3 营造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1 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3.2 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3 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篇7

(一)德育中“三生教育”的价值凸显

高校德育的目的是塑造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生命、生存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高校德育源于大学生生命、生存和生活发展的需要,德育的基础根植于大学生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沃土,德育的知识靠大学生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体验和认知来生成,因此,高校德育理应关怀大学生的生命,关注大学生的生存,关心大学生的生活。但现存很多高校的德育与大学生的生命、生存、生活相脱节,只侧重于培养有知识的大学生,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评优衡量的主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种知识德育、考试德育,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一味地认真钻研书本知识,而忽视了生命体验、自由发展、生存技能等。

自2008年秋季学期起,云南省在全国率先在各类学校学生中试点实施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为核心的“三生教育”,它是以生命教育为核心、以生存教育为关键、以生活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人的一生就是生命、生存和生活过程的有机统一。高校“三生教育”让教育回归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以学生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要求教育过程与学生的成长过程结合,强调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使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实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显然,“三生教育”所蕴含的基本思想与实施德育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作为关注大学生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整体发展的高校“三生教育”理应成为德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德育中“三生教育”的缺失

从现实来看,高校德育中的“三生教育”缺失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生命责任感认识不足。例如,清华大学刘海洋的“伤熊事件”;复旦大学张亮的“虐猫事件”;云南大学马加爵的“杀害同学事件”等。大学生的自杀事件也频频出现“,200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宗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北京、上海各23宗。2009年,大学生自杀趋势有增无减,仅上半年,北京就有14名大学生自杀身亡。2010年初,西安市高校中被媒体报道的就有3起。”[1]

从红河学院“三生教育”状况的调查显示,20%的学生有过轻生的念头。这表明一部分大学生承受压力的能力弱,对生命的价值、生命责任感认识不足,生命教育有待加强。

二是大学生缺乏生存知识,不具备必要的生存技能。从“三生教育”的课堂教学和相关调查中了解到一部分学生缺乏生存知识,不具备必要的生存技能。在教学中了解到的内容如缺乏地震的自救和互救常识;不知道灭火器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法;对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从红河学院“三生教育”状况的调查来看,51%的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42%的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18%的学生经常会感到压力,但不知该如何缓解;42%的学生打算为了将来的就业,现在开始在各个方面主动学习和训练;13%的学生面对生活的艰辛,生命的无常和生存的不确定,选择了“相信宿命”;烦闷的时候,6%的学生选择“喝酒解闷”、19%的学生选择“上网”,这说明一部分学生不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和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不懂得如何缓解压力;尚未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等,生存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提高。

三是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欠缺。成都某大学大学生不会打扫卫生,同宿舍六人凑钱请保姆,每人每月出60元钱请保姆,每周到寝室打扫一次卫生和洗衣服。记者在成都川嫂子家政公司了解到,该公司也经常接到在校大学生需要家政服务的电话,开学时候居多,而且每年此类业务都有明显增加。[2]就红河学院来看,还未了解到有学生请保姆的情况,但存在个别学生出钱让别人洗衣服的情况。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从走访的学生寝室看,寝室卫生情况很差,个人卫生不注意的问题确实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低下。

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欠缺不仅仅表现在不会洗衣服等基本的个人卫生技能,还表现在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差。2005年9月9日晚上广州某大学一名入学仅一周的新生,因“饭菜不合胃口、不能忍受这种生活”,从学校的7楼纵身跳下,当场殒命。9月9日上午,其父母特意从老家来到学校,准备在附近租套房子陪读。和儿子一起吃晚饭时,她告诉儿子,因租金太贵,她不在附近租房子了,但会每天从番禺的家里做好饭菜送过来。当时儿子十分失望,吃完饭后,儿子说要回宿舍。到了晚上7点多钟,就出事了。他的一名同学回忆说,跳楼前他曾经抱怨“饭菜不合胃口,衣服也不会洗,不太适应这种生活”。是什么原因最终促使他纵身一跳,恐怕永远是个谜,但这位大学新生的自理能力低下是不容质疑的。[3]由此可看出,生活自理能力欠缺的大学生虽是少数,但不能忽视。

二、基于“三生教育”的德育实践模式构建策略德育实践的上述现实状况,客观上需要进行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高校德育的工作者应该重新认识德育与大学生的关系问题,重新认识德育的本质与规律。“三生教育”作为一种完善大学生的生命,促进大学生的生存、生活质量提高的实践活动,其价值就在于它可以引领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大学生为本,不断探索德育的本质与规律,并在实践中自觉遵循。因此,探索基于“三生教育”的德育实践模式,努力促进德育理论和“三生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才能切实改善高校德育效果。

基于“三生教育”的德育实践模式作为当代中国高校德育模式的一种新探索,是教育者根据一定阶级和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从大学生个体出发,通过对个体生命的感悟、对生存的训练和对生活的体验,发展和巩固其良好品德的活动过程。基于“三生教育”的德育实践模式的构建,主要应抓好课堂教育、职业性实践活动、以“三生教育”为主题的“实战仿真”演练活动等三方面工作。

(一)以课堂教育为阵地

首先,以“三生教育”课堂教育为主阵地,创建“三生教育”教学团队。创建“三生教育”教学团队并不需要另起炉灶,关键是利用好三个教育团队。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团队,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信仰教育、生命责任感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开展生命感恩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团队教育,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生活环境。利用招生就业教育团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就业和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明确和实现人生目标。当前“,三生教育”课堂教学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课堂讨论、辩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使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过程。

其次,要深入发掘蕴含在专业课程中的“三生教育”资源,讲究渗透技巧,提高对大学生的引导能力,发挥各门学科的“三生教育”效应。在专业课教学内容、课堂的组织过程、对学生的考核等方面都蕴涵着丰富的“三生教育”资源,有效的利用不仅可以提升专业教学的质量,还有助于完成“三生教育”的任务。如在布置和检查作业时,鼓励同学们相互讨论,但坚决反对抄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意识;通过专业知识的介绍,引导大学生结合专业尽早制定职业规划,并监督其执行;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二)丰富职业性实践活动

高校是绝大部分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与中学相比,职业性是高等教育的特点之一。

只有通过相应的职业性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感悟“三生教育”的真谛。职业性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专业实习。专业实习这个环节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涯的必要环节,让学生早点实习,直观地了解专业的实际用途,再结合课堂的讲解,学生学习的效果会明显增强,也有助于学生尽早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学生的实习报告和实习交流中可看出,学生实习后,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很多学生有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的感慨。由此可见,提前实习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高校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尽早参加专业实习。

二是创业实践。创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市场观念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如利用学校网站、广播站、各类报纸、橱窗、宣讲报告等宣传方式营造创业氛围;组织学生考察企业创业的历程、构建创业实践基地等。在创业实践中,应采用“模拟商业环境,引用大量案例,采用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汇报演示等方法”,[4]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业知识和能力选择不同的创业实践模式[5],如知识型创业、创意型创业、兴趣型创业、服务型创业、季节型创业等,提高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和创业才能。

三是勤工俭学。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勤工俭学既助学又育人的双重功能,不断开发拓展勤工助学岗位,给学生提供越来越多的勤工俭学实践机会。首先,立足校内,开辟勤工助学劳务资源,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如打扫卫生、整理图书、假期值班等,实行工时计酬;也要考虑长期兼职,如校园治安、宿舍管理、报刊阅览室管理、教学楼值班、教学科研辅助工作等。[6]

篇8

一、理解和尊重是一种教育策略

教育理解是一种包括实践体验和价值选择在内的教育基本认识和判断,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我们的教育“视觉”、教育感受和教育行为。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理解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学会理解就是学会教育,智慧的理解才有智慧的教育。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没有尊重就没有人性化的教育,也不可能获得教育自身的尊严和价值。学会理解和尊重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有一个《通融五分钟》的案例。说的是:孩子们在操场上游戏,欢声笑语兴致正浓,班主任老师匆匆赶来,她需要立即把孩子们召集起来,因为原定的大扫除就要开始了。“同学们,我们该干活了!”班主任扫了一眼因突然中止游戏而满脸懊丧的学生们,继续说道:“这样吧,再给你们五分钟。但五分钟后必须集合!”孩子们又重新高兴起来,他们赶紧去给快乐的游戏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仅仅五分钟,这就够了。

五分钟这是一种交易,它抵消了孩子们可能产生的怨恨,换得了心甘情愿;五分钟这是一种宽厚,它不至于撕破孩子们完整的欢悦,而只是善意地将这种欢悦加以浓缩;五分钟这是一种通融,它使教育者显得富有人情、善于理解和易于沟通,同时又不失权威和原则;五分钟这是一种策略,它使孩子们觉得本来要放弃的东西又意外获得,使得心理平衡。在教师看来,大扫除当然比玩游戏重要得多,而在孩子们看来,正在做的游戏也很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讲究方法。象这位老师那样,给一点理解、搞一点妥协、做一点通融,冲突就消泯了,教育者的要求也就不失原则地实现了。妥协与通融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智慧,是教师每天都要放在口袋里不时取用的一件小小的法宝。得放手时须放手,该通融处且通融。

二、体验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改革要求思想品德课程的建构以成长中的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思想教育改革从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道德践行,而不是道德行为规范的说教与强制灌输。从大教育观看,实施素质教育德育是首位,而德育教育不仅是思想品德课的任务,在学科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都应该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对文化的传承、生活的认识、道德的践行,来丰富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走向德育体验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英国作家卢卡斯的《毕姆小姐的学校》一文中介绍,毕姆小姐为了使这些幼稚心灵真正能够理解和同情疾苦与不幸,要刻意使他们实际参加进去。所以一个学期当中,每个孩子都要过一个盲日、一个瘸日、一个聋日、一个哑日。例如在盲日那天,他们的眼睛便要被严格地绷扎上,这就意味着他们在每件事上都需要别人来扶持,而别的孩子也被分派去帮助他们,引领他们。这会使盲者和帮助他们的人都从中受到教益。毕姆小姐的高明之处,不是简单告诉孩子要关心、帮助残疾人,而是让健康的孩子去过盲日、瘸日、聋日和哑日,去亲身体验由于身体残疾而带来的不便与痛苦,在实际体验与相互帮助中,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孩子的同情心。毕姆小姐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教会孩子如何去爱,而不是教他们去谈论爱。毕姆小姐的做法给我们许多有益启示:体验理应走进学校德育的视野,成为教师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三、爱是无声的教育

教育因美而精彩,因爱而永恒没有,没有真诚、情感和爱的投入的教育必定是苍白无力的。

还有这样一个教育故事叫《精神糖果》。讲的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担任育才小学校长时的一次经历。

“一次他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先生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站在那里准备挨训。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 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在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时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诧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辱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给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在这个案例中陶校长没有简单地用纪律制度去逼他就范,却从“砸人”事件中、事件后发现了王友身上的闪光点——诚恳的态度。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果来强化其闪光点,糖果不仅“甜”了王友的口,更“甜”了王友的心,使批评教育的过程变成了其改过自新的强大动力。

篇9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2-144-01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上一节品德课,设计课堂导入时,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能够唤起学生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入手,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再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主题,从“事实说话补认识,情景再现温经历,亲身体验强感受”入手设计导入,为突破课堂教学重点服务,从“形象感知释感念,类比感悟渗道理,情景体悟揭困惑”入手设计导入,为解决课堂教学难点服务,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从而真正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导入的实效性。下面我就举个例子说明:

我教学《我的父母》这一课时,重点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孩子们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品德课程教育,在导入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体验,这样对马上进行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经过上述的教育途径,我们可以使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教学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去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目标。

篇10

镜头一:下课了,一位小学生在楼梯拐角处,忽然发现地上有五角钱,他看了看周围没有同学,就迅速地把钱装进了自己的口袋。

镜头二:课间休息时,几个低年级学生一边吃零食一边玩,不一会儿干净的地面上出现了一片瓜子皮和包装袋。

镜头三:一个学生明明没写作业,却告诉教师她忘在家了,并一口咬定自己绝对写完了。

镜头四:放学后,几个高年级男生把一个低年级男生围住,强迫他下午带钱为他们买玩具,并威胁他不准告诉教师,否则要他好看。

……

除了我们亲眼看到的发生在身边的事,还有许多耳闻和已被媒体报道过的,可以看出目前小学生德育状况堪忧,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迫在眉睫。信息技术的高速化,道德价值观念的市场化,都对现阶段的教育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加上小学生的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强,思想幼稚等特点,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会走上不良的成长之路。现在小学生,生活在社会的大熔炉中,家长的意识、社会风气、价值的取向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江湖义气、大手花钱、唯我独尊等不良社会风气让学生不能明辨是非。

因此,为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抓住时机开展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经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建议。

一、从爱出发,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爱是连接心灵的纽带,只有像父母那样去关心、爱护、体贴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才能接近和信任教师,才会和教师说自己的心里话,化解他们对教师的戒备心理和对立情绪,从而自觉积极地按照教师指引的正确方向向前迈进。如果用粗暴的方法去管理班级,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班主任心存敌意,师生关系僵化,教育产生负效应。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此外教师还要注重班级环境建设,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营造良好的班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以身作则,注重榜样作用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小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教师和自己的班主任。在他们眼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话就是真理,还常常模仿教师的举动,所以很多家长见面说孩子在家说什么也不听,而教师说的话就像“圣旨”一样。

教师好的品质、道德行为,可以为学生所效仿,教师不好的品德,不道德行为,也会为学生所效仿。著名的小学特级教师王企贤曾深有感触地说过这样一件事,过去,他在上课板书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把粉笔顶端的坚硬部分折断,并随手扔在地板上。不料,有一次几个学生到黑板前演题时,也都不约而同、动作熟练地把粉笔头折下来扔在地板上,他感到很奇怪,一问学生才知道,这是学生从他那儿学来的,而且全班学生都学会了。王老师这才恍然大悟,以后他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十分注意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以好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用“身教”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遵纪守时,我就一直严于律己,早出晚归,从不懈怠;要求学生奉献爱心,我就带头捐款捐物;要求学生开展“弯弯腰”活动,我往往抢在学生前面捡起地上的垃圾……示范、感染、教育学生,人格的无声教育往往比言语教育更有效。

三、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去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教育功能,它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既注重对课文内容的讲授,又重视结合课文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学习《梅花魂》一课时,我紧紧扣住了外祖父三次落泪的情景,让学生透过人物身份和不寻常的举动感悟到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在学生从外祖父爱花的身上悟出了他爱国的情节时,领会梅花身上的秉性其实就是蕴藏在中华民族身上坚强的民族气节,在课外拓展的空间里,我不希望学生的感悟随着文本教学的结束而消失,所以让他们去寻找自己最崇拜的英雄,寻找隐含在这些人物身上的民族气节,学做这样的人。

四、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中的“盲区”,形成家校合力

俗语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启蒙教师。”一个学生的成长,大多来自家庭及父母的影响。当前很多学生的家庭教育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成长轻成人的现象,导致学校的教育负担过重,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现象。因此,学校与家庭积极配合,有助于加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篇11

义务阶段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思维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现象充斥,给实现标准带来更大的挑战。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既然是渗透。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下面本人谈几点肤浅认识。

1 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

2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在读中感悟。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文字是情的载体。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在读中受到“涧物细无声”的教育。有时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还需教师范读,使学生人情入境。

3 在课外阅读中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的作品,文质兼美、脍炙人口、每篇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还在于作品本身的熏陶、感染。学生读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一方面感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如读《白杨》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而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单单是白杨树,还有那些象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本文中最能启迪学生心灵的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精神,能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的西部、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而促使学生产生相类似的道德行为。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指导学生多读那些使人长精神、增毅力、强体魄,激志气、去懈怠、减卑鄙、除邪恶、生羞愧、远污染、起美感的好书。

4 在作文教学中的渗透德育

作文是思维创作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人、事、景、物,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在习作过程中,教师只要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起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便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在练习写简单记述文时可在选材中渗透德育。如“难忘的一件事或一个人,”指导学生可以写“争吵”、“值日”……从而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努力为集体作贡献,积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等。在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书信等作文教学中也应渗透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