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文化工程建设

文化工程建设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6 10:18: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文化工程建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文化工程建设

篇1

二、实施目的和意义

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是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的一个具体措施。共享工程的实施,将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传送到广大群众身边,以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共享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加强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丰富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有利于提高我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对我区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建设目标

按照相关要求完成我区支中心建设任务,完善相关功能设施建设,逐步建成以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为龙头,以镇、村和社区为网点,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全区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体系,使广大基层群众能够普遍享受到数字文化服务。

1、职能要求

区级支中心职能:区级支中心是提供全区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和地方资源征集制作的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将全区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对外提供网络资源服务,存贮由国家中心、省中心和市中心提供的资源,并提供信息服务,利用共享工程网络宣传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群众。

2、场地建设

按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系统配置标准要求,所需面积为500平方米,主要用于中控室、电子阅览室、综合业务加工室。

3、技术要求

区级支中心技术要求:互联网采用光纤专线接入,带宽为10M以上,局域网通讯能力为1000M;中心域网工作总数不低于50台(包括电子阅览室);配置共享工程专用存贮空间不低于20TB,配有专业技术人员和资源加工人员;设备条件可支持镇服务点和基层服务点的资源利用服务。中心配备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资源存贮设备、音视频采集加工设备(包括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扫描仪、录音笔、全文数字化软件和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多媒体制作计算机、不间断电源、投影仪、防病毒软件等。根据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级分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建设配置标准的通知(办社文函〔〕371号)要求和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关于下发年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文办发〔〕178号)文件中关于县级支中心建设的设备技术标准完成设备配备工作。

4、经费保障

(1)设施设备经费

主要设施设备购置配备经费由中央财政担负,场地建设、机房装修和相关设施经费由区财政担负。

(2)日常运行维护费

每年5万元日常运行维护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支中心日常运转、维护、流动服务补贴以及其它各项业务工作所需。

(3)设备安装

设备的安装、调试由供货单位负责,省分中心监督完成,区文化和财政部门验收认可。

四、具体标准

1、区级支中心配套设施建设:

(1)中心机房: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机房内安装配电箱、防静电地板、防雷系统、地线系统、24小时专线电源、防火器材、机房空调、电话、机房集成设备、综合布线、机房装修等。

(2)综合业务加工室: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配备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桌椅等。

(3)多媒体视听室: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配备投影机、投影幕、有源音箱、摄像机、照相机、桌椅。

(4)电子阅览室:面积不低于150平方米,主服务器、交换机、电脑均应升级换代,适应共享工程的新要求。

(5)在场馆醒目位置设置巨幅共享工程标识标牌,活动预告及工作宣传图片栏。

(6)支中心区域内所有机构和设备实现光纤接入和区域互联。

2、数字资源建设及目的

(1)建立镜像,存储空间不少于10TB。用于存储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省级中心和市级支中心的数字资源。

(2)结合区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在现有自建数据库的基础上,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新购和完善,确保为本地区基层服务点提供数字资源服务。

(3)电子网络信息服务。以网络中心机房及多媒体电子阅览室为实体,以网站为平台,将网站建设成为拥有单位传统信息、特色资源信息、开展网上业务和网上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信息化平台。

(4)建立区级文化共享工程培训中心。利用区级支中心人才及资源对全区基层网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及服务培训和开展公益性专题讲座。

(5)开展远程信息服务,即为我区读者提供全国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

(6)决策参考信息服务,即为本地区党政部门、重点科研项目、生产科研课题提供决策参考信息咨询为重点,提供课题研究与信息服务。主要内容包括:专题信息汇编、题录、调研报告、综述报告等。

(7)跟踪命题服务。主要面向企业、事业、科研、农业、生产单位所提出的各种课题项目,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主要内容包括:重点课题跟踪、专题查新、技术成果水平鉴定、科技情报调研、专项课题咨询等。

(8)整理、发掘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纳入数据库管理。

五、保障措施

1、经费保障。区级支中心建设费用由区财政解决,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设备采购部分由中央财政和区财政按八二比例投入,实行政府采购;日常工作和维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主要用于设备的维护、运转、电信网络使用、信息整合、数据库建设、技术人员培训、基层服务等工作。

2、人员保障。文化共享工程区级支中心建设工作需增加编制2人,配置专业技术人员。

3、技术保障。文化共享工程必须确保安全运行,因而系统安全、硬件安全、软件安全和技术支持均应得到保障。

4、宣传到位,提高文化共享工程服务效果。通过市、区媒体报道,印发宣传资料和开展活动等方式,加大文化共享工程的宣传力度,区级支中心负责所在区基层服务点宣传资料的收集,并上报市级支中心。

篇2

2广西民族地区村屯绿化工程建设的特点

2.1民族地区村屯多为山区和偏远地区。广西是多山地区,民族聚居地区更是以山区为主。在民族聚居地区,山多、林多、绿地多,但原有的林地和绿地,多为自然天成,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存在一定的差距。因为原有林地、绿地的存在,人们在进行村屯绿化工程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人工建设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原有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2.2民族地区具有特有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民族聚居地区,由于长期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内,加上特有的地理环境,每个地区或村落都有自己特有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这些特点,对屯绿化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会产生直接影响。

3民族地区村屯绿化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3.1民族地区村屯绿化工程建设宣传工作不到位。由于宣传不到位,群众认识不足,往往把村屯绿化工程看成是政府的面子工程、群众缺乏主人翁意识,参与热情不高,有些群众不但不支持,反而在工作中设置障碍,影响工程的正常实施。3.2规划设计不合理,缺少本土特色。在民族地区村屯绿化规划设计中,一些设计人员对民族地区村屯绿化的特殊性和地方特点认识不够,设计工程中照搬城市绿化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案不接地气。比如一些观赏树种,在城市里很受欢迎,但在山区,这些树种大量分布,再去人工种植,会令群众产生反感的心理。3.3工程施工、管理中群众关系难协调。村屯绿化工程建设都在村屯进行施工,难免会对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部分受影响的群众不配合施工单位的工作。另外,村屯绿化中,存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矛盾,部分群众在牺牲个人利益时觉悟不高或要求补偿,给施工带来困难。由于村屯绿化工程施工环境的特殊性,群众利益错综复杂,给施工过程的关系协调带来了很多困难。

篇3

“文化惠民工程”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来的,是全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快步提高之后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一项惠及全国人民,普及大众文化的工程。苏北五市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中,深入学习领会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相关指导政策,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现在正值“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在这有利的形势下抓住机遇,切实解决好“十一五”遗留问题,争取与苏南在“十二五”农村文化建设中齐头并进。为此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是:苏北五市农村文化建设如何摆脱过去困境?文化惠民政策如何落实?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将选区苏北五市六个县作为实践考察对象,希望通过有差别的,有梯度的抽样调查,以我们当代大学生独特的观察视角,撰写调查报告,探索苏北五市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之道,提出创新性可行措施,为苏北五市农村文化建设献言献策,推动苏北五市农村文化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苏北五市“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本次选取的苏北五市六县依次为:徐州市邳州、宿迁市沭阳县、连云港市灌南县、连云港市赣榆县、盐城市滨海县、南通市如皋县。2010年底全部实现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全覆盖。具体情况如表1:

二、苏北五市“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实践

(一)政府重视,基层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情况得到很大改善

苏北五市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明确的提出各自的奋斗目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1.乡镇文化站建设

乡镇文化站,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其职责是履行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种种原因,乡镇文化站一直未能应有建设,随着社会发展,近几年乡镇文化站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得到了建设。例如:连云港市灌南县乡镇文化站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全面覆盖,其利用省扶持资金90万元完善各乡镇文化站8室内部设施,配备大批电脑等网络器材和办公设备,放映活动器材等,消除文化站内部软件设施缺乏现象,还建成6家长效管理站;南通市如皋市,2008年底,全市20个乡镇都建立了文化站。其中,多个文化站被评为省级优秀文化站,乡镇文化站面积均在800㎡以上,最大的达到1400㎡,藏书10万余册,为农村群众提供阅览、科技培训、文化信息资源、宣传教育等优质的文化服务;盐城市滨海县,全县15个乡镇文化站房都已达到省定标准,总面积达7805平方米。

2.农家书屋建设

“农家书屋”是由政府主导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近几年苏北五市“农家书屋”得到很大建设,例如:宿迁市沭阳县,全县473个行政村(或居委会)于2009年底已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工作,保证每个行政村独立拥有自己的“农家书屋”;南通市如皋,到2008年底,建成农家书屋332家,建成的农家书屋均使用面积达到80㎡,实现了全市全覆盖;盐城市滨海县筹资近270万元,新建农家书屋167家,还对以往自建的71家的书橱、图书重新统一配置,实现了全县的全覆盖。

(二)科学合理规划,规范运作

“文化惠民”工程是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服务广大基层群众的长期任务。各级地方政府积极贯彻中央精神,对“文化惠民”工程进行了进一步科学合理的规划,各地“文化惠民”工程较为规范运作。

1.科学合理规划

苏北五市在“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中,坚持科学合理规划。例如:徐州市邳州专门制定《邳州市文化站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乡镇文化站建设的目标、任务、标准、完成时间、责任要求等,对于农家书屋书籍配置也做了要求,书籍配置必须符合农民的生活需求,有良好的深刻的教育意义,迎合农民的兴趣爱好;盐城市滨海县“十二五”规划目标是:到2015年,建成为省级文化先进县;全面实现“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目标。整合农村各种宣传教育文化阵地,实现共建共用。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到2015年,实现所有行政村都有基层服务点;宿迁市沭阳县针对本县总体情况,制定统一的相关规划,对“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的发展在未来不同阶段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划。

2.规范运作

苏北五市在“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中,一方面坚持科学合理规划,另一方面坚持规范运作,例如:徐州市邳州制定了《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图书员管理职责》、《服务公约》等规章制度,有效规范管理农家书屋;宿迁市沭阳县,该县所有的“农家书屋”都是按照统一的选址标准,统一的农家书屋管理人员配置标准,统一的书籍配置标准进行建设,科学规划,日常运行也有相应的准则。

(三)基层文化活动积极开展

苏北五市近年来,基层文化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既丰富了基层农民群众的生活,陶冶了情操,也较好的满足了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1.精心组织文化活动

苏北五市各级党和政府积极组织策划丰富的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例如:徐州市邳州市,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一年一度的“邳州之春”系列活动,该市已连续举办了二十届,节目内容都是广大群众自编自演的;连云港市灌南县,城乡文艺舞台繁荣活跃,三次获得“先进文化进万家”广场文化活动优秀组织奖,平均每年举办32场次大型活动,480余场次小型文化活动,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特别是成功承办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的各类大型赛事活动。相继主办,承办了亚洲魔术大赛,2010二郎神文化论坛大型晚会等大型活动。认真组织“三送工程”,“主持人三进演出”,加强了该县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还有宿迁市于2006年,建立市“三送”工程中心,为该市“送书,送戏,送电影”文化下乡活动提供了组织保障,市文化局与市委宣传部联合组织开展了“百乡千村文化行”活动。

2.积极扶持地方特色文化

苏北五市大力扶持乡镇特色文化。挖掘地方特色,结合地方实际,加强基层特色文化引导和培育,例如:连云港灌南县,该县的乡一级形成了张店锣鼓,三口舞狮,五队舞龙,李集魔术等各具特色的乡镇文艺团队。村一级建有舞蹈队,红领巾宣传队,健身操队,大鼓队,秧歌队,舞龙,舞狮等58支文艺骨干队伍。并因地制宜建成了17个各具特色社会舞台;该县06年以来,共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2150项,整理上报1884项,申报成功省级传承人12人,《五妙水仙膏》和《汤沟酒酿造技艺》进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宿迁市沭阳县沂涛镇的“打蛮船”,“打蛮船”是该县沂涛镇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记载周边地区传存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表演形式由原来的一人自拉自唱,发展到两人轮唱,多人演唱。伴奏乐器也不断变化,由原来的单一“坠子”,到现在的扬琴、二胡、电子琴、锣鼓等。其表演形式深受地方群众所喜爱。该镇在发展文化建设中成立了专门的协会对这项艺术发扬光大,与此同时该镇还发掘保护了酿酒、打单饼、豁饼、疙瘩汤、高木屐、喂毛窝等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通市如皋市,精心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两年一度的“两节一会”系列活动已连续举办了四届,主要以镇农民艺术节和村农民艺术节为主,深受农民的欢迎。每逢节假日、纪念日和其他重要活动,乡镇都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活动。

三、目前苏北五市“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苏北五“市文化惠民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苏北五市农村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不足

1.一些基层政府在对“文化惠民工程”的认识问题。党和政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政府是“文化惠民工程”主要推动者和建设者,所以说一个地区的“文化惠民工程”政策能否得到真正的实施,与该地区政府对该项政策认识有直接的关系,在我们实际走访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总体来说,从上到下各级政府对“文化惠民工程”是很重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基层政府在对“文化惠民工程”的认识不足,认为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忽略了文化对经济的内在支撑力,上级政府部门对下属基层政府单位的政绩考核,往往也仅以单一地区经济情况好坏做为评判的标准,在对“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力度方面存在不足,文化惠民举措有限,对当地的基层文化事业产生不利影响。

2.一些基层民众对“文化惠民工程”的认识问题。我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基层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农民是文化惠民工程的受益者,农民对“文化惠民工程”认识程度,对“文化惠民工程”具有反作用力,在我们对苏北五市某地区实际走访调查后,我们了解到,某县关于农家书屋的调研中,是否需要设立农家书屋?如果所在村有图书馆,你会去看吗?有不少农民认为:无所谓、不去,说明当地农民对“文化惠民工程”重要性认识不足,作为农家书屋利用主体缺乏主动需求、意识淡薄,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就难以预计了。我们的问卷数据分析也反映了同样的问题,如图1所示:

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出,只有25.5%的受访群众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比较了解,剩余的75.5%受访群众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仅是听说或不了解。

(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通过我们实践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基层文化基础较以前设施虽有很大改善,但仍然较为落后。在本次随机走访苏北五市一些乡镇的“农家书屋”后,发现走访行政村“农家书屋”里除了一些书橱和书籍及一些简单的桌椅布置外,没有现代化多媒体工具,例如:电脑等;图书具有知识更新的滞后性等缺陷从而使其无法满足日新月异当今社会人们知识需求,仅仅凭所藏不到2000册的图书想要充分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有些难度,此外,我们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同样发现该问题,在接受我们问卷调查的受访群众中,大约有63.21%的人认为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如图2所示:

(三)文化队伍素质不高,人才匮乏

首先文化部门年龄老化,编制不够和专业性不强等。在乡镇文化站,人员不够,一人担多职,造成很多文化站活动不能正常运行,无法充分发挥文化站在农村的积极作用。由于体制原因,文化专干不能专门从事文化工作,甚至文化工作沦为兼职。而受困于地方财政和编制等因素,文化人才队伍引进比较难。同时由于没有经费保证。乡村两级文化设施便无法聘用专(兼)职工作人员,基本依赖发动退休老教师,老干部,导致文化设施极易损坏和流失,同时很难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新农村文化活动主要针对农民群众,对于这样一个普通而又特殊基层群体,对我们文化队伍要求就要提高,不仅仅要求我们文化队伍具有专业的文化知识,较高的整体知识水平,还要有一定的农村阅历,在对某地进行实地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该市农家书屋管理员知识水平很低,85%以上学历为初中,繁多的农村事务也使其根本无法专注于农家书屋这件事;农家书屋情况如此,乡镇文化站情况也不容客观;从该市乡镇文化队伍情况来看,成员大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教师中择优选拔的,支撑农村文化工作近三十年,经过两次改革,大多退休或转岗,乡镇文化队伍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状态,而现有在岗人员从乡镇事业人员中确定,相当部分人员既无专长,也无特长。

(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巩固运行困难

首先存在巨大后续资金投入压力。很多地方前期投入建设很有积极性,到后续建设热情减退,资金投入就成了问题,在我们的实际走访过程中,发现一些地区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由于缺少必要的后续资金投入,实际处于瘫痪状态。第二,投入的相关硬性约束机制没有确立。国家在乡镇文化站及农家书屋的发展规划中只作了简单的要求,对后续的设备更新、管理、运行等大量费用没有硬性约束要求,在地方大力发展经济过程中,文化建设这方面后续资金投入很容易受到限制,文化站及农家书屋的持续发展难以保证。第三,资金投入的组织协调分工问题没有解决。乡镇文化站及农家书屋建设采取中央、地方政府各部门共同协调实施的领导方式,会形成部门之间职责不明,相互之间责任推诿,具体任务执行时可能出现无人执行落实的情况,同时也无法保证其长效投入机制。

四、完善苏北五市“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将文化工作成绩作为对基层领导干部政绩一项重要考核

由于农村文化建设不是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它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文化惠民工程,其产生的积极效应也许要一个很长的周期,加之过去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仅仅以单一经济工作成绩作为考核下级依据,导致农村文化建设这方面不能得到足够重视,引入文化工作考核机制,有利于强化基层领导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促使其积极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从而使“文化惠民”工程落实到实处,受惠于民,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高质高效实现。

(二)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力

一方面,我们了解到,许多基层群众还存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认为农家书屋只是个形象工程,并不是方便农民群众的,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政府要针对农民群众认识上的问题充分的宣传,让他们打消顾虑,走进书屋,开始真正利用书屋,让他们明白他们才是农家书屋真正的主人。另一方面,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全社会理解和支持,更需要全社会各界参与,政府要积极利用各种现代宣传媒介,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认识和了解新农村文化建设,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中去。

(三)加大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加大文化建设扶持力度,积极谋求创新性运行方案,一方面,苏北五市应大力发展经济,增强财政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对文化方面的资金投入建设,加大文化事业建设资金投入,不仅会增强地区文化实力,也必会对社会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政府也可以鼓励引导一些有实力企业参与支持本地区文化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捐赠形式,鼓励有经济实力的、同时有这方面爱好的个人自愿免费开设设施先进文化场所,服务于民,同时,政府也要切实落实好资金的投入,充分利用好资金,防止腐败的发生。

(四)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使农村文化得到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建立一支庞大的,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队伍。为此,要着力培养各种文化人才,通过培训,学习等各种途径提高在职文化干部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调整优化专业队伍结构,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乡下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灵活事业单位编制制度,建立新型人才引进机制,政府应积极鼓励相关文化单位及高校,推荐一批立志于农村文化事业的较高学历工作人员及毕业生,引导他们到农村工作或支文,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给予其相关事业单位编制,还要不拘一格引进文化专业人才,比如:民间艺人等。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一方面,政府应当积极探索可行之策,将基层文化单位归属权、所有权完全收归上级文化部门,防止不良情况发生,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探索尝试可行运行机制,比如,鼓励基层开展村村或镇镇联合文化活动合作模式;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村或一个镇单独举办某项文化活动可能会在某些方面感到不足,如果村与村、镇与镇间联合举办文化活动,相信文化活动的质量会大大提升,影响会扩大。

(六)建立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农村文化建设不是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它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文化惠民工程,其产生的积极效应也许要一个很长的周期,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建立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不能中央强调一次,地方抓一次,要把农村文化事业当作一项长期工作,把文化建设提到抓经济的高度,坚持不懈落实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把新农村文化建设规范化、法制化、长期化,切实落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每个环节,保证长期的后续资金的投入机制。

五、结束语

在回望苏北五市过去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得与失,虽然苏北五市在“十一五”期间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还是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有待加强完善,随着苏北五市各自的“十二五”文化规划的出台,我们相信苏北五市文化事业在各自“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导下,其农村文化建设一定会迎来又一个发展春天,苏北五市的文化惠民工程一定能落实到实处,乡村文明阵地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祖详.新时期“农家书屋”发展探析[J].图书馆杂志,2010,(2):42-48.

[2]沈爱文.建设“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探讨[A].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年2月第30卷第1期.

篇4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是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以卫星网、互联网、有线电视、数字电视、镜像、移动储存、光盘等方式,构建海量分级分布式的数字资源库,以互联网的无线连接传输为平台基础,数字视频的采集传输得到了大规模的普及,这才叫数字文化。数字文化建设包括数字化平台、数字资源和数字技术服务等基本内容。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国范围内共建共享,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是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必然要求。是群众文化的新界面,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的新手段。全面认识数字文化,走进数字文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1.数字文化有利于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数字文化是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全面认识世界,了解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数字文化推广和运用,可使群众文化内容更加丰富,活动形式更加多样,文化信息传播更为快捷。数字文化不受地理和区域的限制,可以缩小城乡之间文化发展的差距,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数字文化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求知求乐的需求,信息共享工程是群众文化工作心得交流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把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不断传输到基层人民群众中,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有利于推广农业生产、农业科技知识、医疗保健知识,为农民群众提供致富信息的需求;有利于满足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文化道德素质的需求。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行共享工程,推进数字文化建设,是基层文化事业增强了活力,充实了服务内容,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促进了文化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成为文化工作的新亮点。

3.数字文化有利于人民群众提高生活品味,数字文化是人民群众所期盼的生活方式,是全新的生活理念。真正做到座拥一席地,知晓全天下。荧屏装地球,俯瞰全世界,时刻关注着世界各地的变化。鼠标一点,畅游在法国的香榭丽舍的大街上,也可以陶醉在世界音乐殿堂维也纳古典名曲中,也享受工程式赛车带来的和刺激,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增加了生活情趣,提高了生活品位,增加了幸福指数。

二、乡镇信息共享工程的现状

目前,信息共享工程以及数字化建设方面相对于经济建设明显滞后,造成信息共享工程以及数字文化建设滞后原因,主要是由于各个地区认识上的差异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性造成的。如今我们的信息共享工程以及数字化建设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不一,由于受地区经济能力以及文化差异的限制,乡村未将共享工程列入议事日程,没有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共享工程的必要性。对于数字文化了解甚少,认为数字文化带来的直接受益少。许多乡村有效的工作机制尚未搭建,信息共享工程的发展存在缺人员、缺技术、缺资金等。以我市为例,全市乡镇基本上建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而村级只有79家,大多数是一根线、一台电脑,放在书记或村长办公室,要不放在大厅,既没有专门的电子阅览室,也没有专职管理员。这样的现实状况,距离上级的要求,相差甚远。

2.信息共享工程技术平台尚不完善,由于所处地区不同,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边远地区山高路远,传输技术和数字文化服务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制度管理、资源整合、服务机制上差距,造成的技术水平较低,也是阻碍乡村地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3.信息共享工程建设不平衡,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推广与建设,构建村级共享工程服务网点,达到进村入户,是我们的终极目标。现在乡村共享工程的推进确实存在着不平衡性。经济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共享工程的推进,出租,外包,变成变相的网吧,收取一定租金,这种个别现象也是存在的,有悖于我们办事的初衷。全面整体推进乡村服务网店是共享工作的重点,只有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均等地享受到数字文化带来的精彩和便捷,才是政府推进信息共享工程的最终目的。

三、提升乡村信息共享工程, 着力推进数字文化建设

信息共享工程是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内容,是落实文化惠民和新农村建设的公共亮点。要使工作出成效,有成绩,必定要有一套强有力的工作班子,一套切实可行考核激励机制,一套因地制宜监督措施,来推进信息共享工程。

1.加强管理体系建设,是推进信息共享工程的关键环节,切实加强对文化共享工程的推广工作的领导,组织专门班子,开展调查研究、提高认识,明确重点和意识。将信息工程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制定年度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设立奖励机制。构建市、乡、村信息工程框架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

篇5

2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规范化管理措施

2.1加快完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体系

认真总结和积极推广水利工程建设“四制”管理的好经验、好做法,强化制度保障和支撑作用,结合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重点破解影响黔中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发展的体制。一是研究制定项目法人单位组建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考评奖惩机制和问责制度;二是按照关于工程招投标活动管理的最新法规,修改水利建设项目招投标细则,强制推行工程项目招投标资格预审制度,规范市场主体在工程招投标活动中的行为;三是构建水利工程建设信用平台,尽快制定水利工程建设从业单位及人员信用评定及考核办法,规范从业主体及人员的进入与退出;四是完善水利建设项目稽察管理办法,强化稽察、检查的监管作用,强化整改跟踪督办机制;五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保障安全生产投入和各项安全防控措施的落实。

2.2强化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强化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权威性,一是各类水利建设项目,必须按规定在开工前办理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手续,主动接受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凡未按规定办理质量监督手续的项目,主体工程不得批准开工,违规开工项目,不得验收。二是要建立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与工程稽察检查工作的联动机制,强化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对从业单位及人员市场信用评级、资质审查、执业资格审查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加密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检查的频次,建立完善工程建设质量安全问题通报制度和公告制度。四是各级质量安全监督机构,要加快完善工作机制,保证监督队伍和人员的相对稳定,落实工作经费,加强监督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监管水平。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一是要严格落实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法人总负责和参建主体单位负责制,做到安全生产与工程建设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考核,确保安全生产教育、责任、组织、投入、防范、应急措施全面落实。二是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在建水利工程安全生产大检查,将脚手架、基坑支护、高边坡、洞室开挖、模板工程、爆破、起重吊装、施工用电等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环节作为检点,加强水利工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做到整改措施、整改资金、整改期限、整改责任人和应急预案“五落实”,促进水利工程安全文明建设。三是要加大对违规违章操作等行为的检查处罚力度,坚持安全事故“四不放过”原则,对违章指挥、违规作业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损失的,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

2.3强化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

坚持“谁批准、谁主管,谁验收”的原则。水利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以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批复为标志,严格执行水利部工程验收规程。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不得进行后续工程施工。强化工程验收的计划管理,项目法人单位在申请主体工程开工的同时,应向竣工验收主持单位和质量安全监督机构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安排和工程各阶段验收计划,提供第三方工程质量检测计划,及时按照进度和验收计划组织或申请验收。凡不经验收,工程擅自投入运行,造成质量或安全事故的,要追究项目法人代表的行政责任。加大水利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工作的考核力度。水利厅直属项目法人单位,竣工验收工作要纳入事业单位年终考核,实行项目法人代表负责制,项目法人代表任期内,未按计划完成工程竣工验收的,不得通过任期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市县水利项目竣工验收要纳入“黄河杯”竞赛考评,项目法人单位验收准备工作不积极、竣工验收滞后的,全区通报。竣工验收工作严重滞后的,在致函同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的同时,压减乃至停止该地区项目资金安排。

2.4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队伍发展能力建设

培育壮大建设企业实力,要通过市场竞争、政策引导等措施,加快推进事企分开,着力转变水利从业单位的经营理念,进一步明确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支持水利施工企业重组兼并,吸纳技术人才、扩充资产和装备实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根据水利工程建设形势需要,每年制定水利工程建设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计划,以业人员业务素质和质量安全意识为重点,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篇6

一、前言

在实际生活中,城市的整体建设是一项基础的公共活动,其是集建筑、社会科学、生物等为一体的综合工程项目,且服务的对象为社会的全体成员。通常情况下,城市绿化建设作为一种公共品,向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服务,对于城市的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结合城市发展的全面规划,深入探究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全程管理中所存在问题,对于实现政府的城市绿化建设管理工作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实现政府进行的城市绿化建设工作,重视解决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全程管理中所存在问题,成为一种工作的必然趋势。

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全程管理的含义及重要性分析

1.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全程管理的含义

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园林绿化工程管理的工作,主要是为了研究园林绿化工程应用于城市建设中而产生的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中,根据园林绿地的规划和功能,深入的分析园林工程管理理论。通常情况下,园林绿化工程管理都是有政府组织并行使的对城市绿化事业管理的工作方式之一。从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全程管理的含义可以分析出,政府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2.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全程管理的重要性

在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过程中,城市的基础建设是一项公共活动,是以政府为公共组织,无偿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作为一种公共品,是由政府确定其投入规模、结构并通过财政资金支撑的。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全程管理,对于实现园林绿化工程的规模经济原理、最优化原理及科学管理办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过程中,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全程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三、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全程管理中所存在问题

1.园林绿化工程规划不到位

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对长期、稳定的规划系统对绿化工程进行科学的规划指导,导致园林绿化工程的规划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加之绿地数量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建设的发展,对于城市整体的规划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园林绿化工程的规划不到位问题,是影响整个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2.材料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材料都相对复杂,其施工材料会设计到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等等。材料作为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质量的基本保障,其本身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的美观度。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时,如果材料的质量管理没有达到相关施工的标准,即使勉强进行施工,工程完工后也很难达到工程建设的标准。因而,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如何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标准,选择较好的材料非常重要。

3.园林绿化工程管理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综合近几年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的状况不难发现,园林绿化工程管理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是导致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思想的重要性传播没有深入人心。其次,在贯彻园林绿化依靠科学技术的理念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在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施工中,无法解决的技术难点,已经影响了正常的工程建设,给整体的工程规划和建设都造成了不利影响。

4.环境问题

众所周知,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中,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非常多,加之环境因素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不同的工程项目需要考虑不同的工程技术环节、工程管理环境等。环境因素的不断变化,是影响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规划阶段,就必须充分考虑环境问题的影响力。同时,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时刻注意环境因素发生的变化,及时调整施工技术及施工方案,尽最大的可能确保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不会存在严重的问题,为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可靠的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对于实现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目标非常重要。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全程管理工作,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建设管理工作仍需要进一步得到加强,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园林绿化工程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城市的发展打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的绿化园林工程。因此,在城市园林工程建设的全程管理工作中,必须注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的促进园林绿化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葛菊芬.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全程管理中所存在问题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9).

篇7

中图分类号:TM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353-01

引言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与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任重而道远。公共图书馆这一文化重要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源重要载体,在扮演知识与智慧的聚散地、群众精神生活诗意的栖居地,乃至城市文化地标的同时,必须清晰自身使命与职能,加快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

1.“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与“城乡文化一体化”

1.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独立或通过合作方式提供的图书馆服务的总和。

1.2 城乡文化一体化

作为城乡一体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城乡文化一体化,是遏止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拉大趋势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文化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城乡文化一体化需要城市与乡村在文化领域实现公平化、均等化,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1.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与“城乡文化一体化”二者联系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必由之路,前者的实现为后者奠上良好基石。

2.肇庆市“城乡文化一体化”现状

作为珠江三角洲西部风水历史文化名城的肇庆市,近年来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投入,城乡文化格局不断改观,但农村以及广大弱势群体所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总体而言仍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陈旧、总量不足,公共文化事业资金短缺,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公共文化需求。

这一结果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财政体制、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等多方面因素所造成。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内外需失衡、投资消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必然影响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进程。

3.肇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以肇庆市图书馆为主

肇庆市图书馆在不断实践与探索中优化服务,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范围,全面推进肇庆市图书馆免费开放,积极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在实现普惠均等的公共服务基础上,不断增加对特殊人群的对象化服务。

3.1 总馆、分馆建设

肇庆市图书馆顺应图书馆业界发展趋势,推行总分馆制建设,目前为止共建成鼎湖、电大、大旺、翕庐四个分馆。

3.2 流动图书服务点建设

借鉴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所建流动图书馆的相关经验,积极建设肇庆市图书馆流动图书服务点,目前共建成流动图书服务服务点30个。肇庆市图书馆定期对流动点图书进行更换,并对流动点进行业务辅导。

3.3 扩大服务网络,推进公共图书馆“一卡通”服务

肇庆市图书馆依托“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实行通借通还,实现“一馆办证、多馆使用、通借通还”,让市民手持一张借书证就可以在全市所有分馆网点借还书刊,实现读者服务的城乡均等化。

“肇庆区域图书馆一卡通联合服务” 2009年正式启动,首批形成以市图书馆为中心馆,德庆、封开、高要、怀集、广宁图书馆为分馆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群,实现网群内书刊通借通还,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一卡通”业务推出以来,网群内各馆在办证数量、流通人次和流通册次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也使得各地的省流动分馆业务辐射范围与服务内容得到大幅度提升。

3.4 推出“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

“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是集数字化、人性化、智能化一体的新型图书馆发展模式。2015年肇庆市图书馆推出本市首个“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采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首次配置500册图书,面向广大市民全天候24小时免费提供全自助式办证、图书借还与续借、书目检索等服务。

3.5 “文化共享工程”推动文化信息资源的城乡均等

肇庆市图书馆作为“文化共享工程”肇庆市级支中心,努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全市已形成市级支中心(肇庆市图书馆)、各县(区)级图书馆基层中心、乡镇(街道)基层中心、农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学校服务点、医院服务点、部队服务点、事业单位服务点及企业服务点组成的服务网络格局。

3.6 作为全市“农家书屋指导站”

肇庆市图书馆为肇庆市的“农家书屋指导站”,定期深入基层,开展“农家书屋”培训工作。每年举行文化“三下乡”送书活动,协助万家社区(村)图书室援建。

4.深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4.1 增强农村文化造血功能

肇庆市实现文化资源共享,不断扩大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促进文化资源向农村合理流动,是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有效途径。而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健全“送”文化的长效机制,亦非常重要。肇庆市深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开展群众性文化培训、辅导、讲座和展演、展示等文化服务,引导和培育各种形式的自办文化,能增强农村文化的造血功能,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

4.2 促进资源共建共享

深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文化设施共建,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构建城乡一体的网络体系。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加快资源共享建设,促进城乡文化信息交流,以信息化带动均衡化。运用多种传播方式,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城乡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和便捷化会促使城乡之间信息及时沟通,减少城乡之间的文化冲突,缩小城乡思想观念上的鸿沟。

4.3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增加农村文化服务

深化公共图书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扩大受益范围、消除覆盖盲区、提高建设标准、改进服务方式、推动管理创新,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此外,还可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

5s.结语

针对当前肇庆市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进程中的诸多问题,政府部门应积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相关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若要着力改变肇庆市文化领域的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文化差别,推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在文化权利上平等、文化资源上互补,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需要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如此重任,绝非凭政府一己之力可完成,而是需要肇庆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协助。肇庆市公共图书馆深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胡惠林,李康化(2006).文化经济学.太原:书海出版社.

[2] 刘德吉(2008).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制度因素及实现路径:文献综述.上海经济研究,4.

[3] 江明融(2006).公共服务均等化论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3.

[4] 周明海,吴兆雪(2008).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探讨.学术界,4.

篇8

湖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是根据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精神,由湖南省文化厅、财政厅具体组织实施的一项新型文化创新工程。旨在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将本地区的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加工与整合,并通过网络传输到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彻底消除各地区在获取文化信息上的不平等,实现湖南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进而丰富城乡人民文化生活,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1“共享工程”建设实施情况

湖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于2002年正式启动,自启动以来,它依托湖南图书馆建成了现代化的共享工程湖南中心,搭建了以湖南中心为核心,市(州)、县图书馆为骨干的地区性中心服务网络,技术平台逐渐完善,基层点数量稳步扩展、服务不断提升。同时,各级图书馆加大了软、硬件的投人,纷纷建起了电子阅览室,开展形式多样的“共享工程”服务,象岳阳、株洲、湘潭等市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具有了50台以上电脑的规模,还有相当数量的县级图书馆也具有了20台电脑的规模,如炎陵、汝城、新宁、资兴等馆。目前,共享工程已建成全省文化系统内基层网点78个(文化系统内基层点建设情况见下表),和省委组织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合作点达40000余个。

2“共享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共享工程”在文化系统内主要依托公共图书馆组织实施,这就使得各级公共图书馆面临着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挑战。从“共享工程”建设三年来的实践看,它极大地促进了全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各公共图书馆都积极参与,特别是硬件设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共享工程”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不足之处,由于众多公共图书馆缺乏计算机网络环境,缺乏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致使大部分图书馆的业务及服务工作只能停留在手工作业阶段。这样既不能适应文献信息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工作效率不高,图书馆员的业务水平上不去;又不能充分揭示本地区特色馆藏资源,达不到共知和共享。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此,“共享工程”建设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2. 1基础设施不足

湖南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办馆条件有很大差异,一般说来,省级图书馆比地市级图书馆好,地市级图书馆比县级图书馆要好。据统计,全省14个地市共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115所,其中省级馆2所,地(市)级馆11所,县级馆102所。全省尚有5个地市无市级馆,8个图书馆“有馆无舍”或是馆舍为危房,有部分县级公共图书馆经费捉襟见肘,文献人藏量逐年下降,服务工作日益萎缩。而图书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必须具备硬件(计算机等设备)、软件(操作系统及应用系统)及专业人员等诸多条件,这些无一不需要经费作支撑。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5年底,全省有45家公共图书馆开通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ILAS ),这45个馆中有2个省级图书馆,11个地级图书馆(含2个地级少儿馆),犯个县级图书馆,开通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图书馆不到公共图书馆总数的一半。

2. 2技术力量薄弱

“共享工程”建设要求有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专业人员,这些都是各级图书馆相当欠缺的。笔者多年在省馆从事自动化工作,在工作中了解到,全省地县两级公共图书馆中能独立且熟练处理图书馆业务自动化及计算机相关问题的技术人员寥寥无几。有些县馆将计算机相关的维护全交给电脑公司处理,这样虽能解决部分问题,但更造成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依赖思想,连很简单的操作都不会了。有次笔者打电话询问某馆服务器的IP地址,得到的回复是要等电脑公司的人来看后才知道。

3“共享工程”建设的对策

“共享工程”是一项新型文化创新工程,不单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的工程,而且投入、宣传、协调等等各方面都要求到位,所以它的建设不可能一毗而就,要想持续、健康地建设和发展“共享工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对策:

3. 1加大政府投人

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没有了经费,再好的东西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共享工程”建设更是如此。如何增加政府对“共享工程”建设的投人呢?笔者认为,首先,应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财政的支持。如果能做到各级政府和财政将“共享工程”工作纳人重要工作日程,申请到“共享工程”建设的专项经费,那是最好不过了。其次,在工作中,主动接受各级政府的领导,同人大、政协、宣传、教育、科技、农业等各部门建立通畅、快速的服务网络,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信息会,采取为各单位办借书证、上门送书等活动,加强联络,形成一个各行各业都来关心、支持图书馆发展的良好氛围。这样有利于争取各方面的经费投人。第三,利用图书馆独有的优秀文化信息资源,为本地区其他企事业单位服好务,收取一定的费用以增加经费。总之,我们要千方百计,通过多种融资渠道筹措尽可能多的资金用于“共享工程”的建设中去。同时,我们的公共图书馆的领导干部也应经常一起交流经费争取、工程宣传、人才培训方面的经验。

3.2增强宣传力度

“共享工程”是一项依靠政府行为的公益事业,必须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才能使这一工程的实施与发展有可靠的保障,所以必须广泛宣传“共享工程”,让各级领导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级公共图书馆可以在“共享工程”的平台上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如读书活动、电影观赏活动、知识竞赛活动等等,开展活动时最好能请到主管领导参加和讲话,或是干脆争取以政府的名义举办。这样,经过“共享工程”系统加工的优秀文化资源,通过畅通的网络通道提供给基层群众,将给予他们极大的感性认识。这些文化活动不但能开拓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补充精神营养、丰富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而且让“共享工程”更加深人民心、拓宽其受众面,还对促进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各级领导感受、了解了这项工程的积极意义,对争取经费也将有很大的帮助。

3.3重视人才培养

篇9

2强化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夯实安全文化基础

针对铁路工程特点,强化专项培训教育,努力提高员工安全综合素质尤为重要。员工安全意识、安全素质和安全操作技能的提高仅制度管理和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并根据作业环境、工序、人员的动态变化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形式,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要牢固树立“安全培训是员工最大福利”的思想。针对铁路施工企业基层员工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安全培训机制,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技能和安全知识的系统培训。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层次落实具体的培训计划。一般工种侧重于岗位技能的应知应会培训;安全管理人员及要害岗位工种的培训,侧重于安全法律法规、操作技能和安全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事故的处理能力和对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对特殊岗位员工、新员工、劳务工、转岗工严格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进行安全培训,切实增强培训学习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对薄弱人员及时开展安全预防性教育,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培训和帮教,从而使员工能够干标准活、干放心活。

3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提高安全管理执行力

结合铁路工程的特点,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级管理机构的责权利更明确、更具体、更具操作性,使所有员工做到有章可循。将新时期的安全文化贯穿于管理的整个过程,使安全管理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机制,建立完善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一是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将安全责任层层分解,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使各级在有章可循的情况下,激发内在动力,积极落实各项目标。二是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对所有新进场、换岗位等员工,要坚持“不培训,不上岗;不持证,不上岗”的原则,做好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和岗位业务技能培训。三是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全员交纳安全风险抵押金,把安全工作好坏和个人利益挂钩,以增强各级安全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四是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制度。要健全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制度,把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在事故的超前防范上。狠抓安全隐患的排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实行跟踪,落实人员、限时完成整改任务。五是安全信息公示制度。严格安全信息管理,推行安全信息公示制度,对当月“三违”和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单位,在月度例会上进行公开。对一些事故案例及特殊时期的有关规定要在安全信息栏内进行张贴。六是安全生产联责制度。严格执行职级管理、干部工人双向监督,注重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做到管理到现场、措施落实到现场、解决问题到现场。七是高风险工程盯班制度。使干部切实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抓现场安全生产上,做到员工三班倒、班班见领导。

4完善“一日工作标准化”机制,规范员工作业行为

要大力推行标准化作业,规范岗位作业行为。良好的作业安全行为,非一朝一夕养成,必须靠制度约束和到位的安全教育。铁路工程项目,安全风险多,管理难度大。因此,要从细节入手,完善“作业一日标准化”机制。一日作业标准化要根据不同的作业班组、不同的工种制定详细的作业流程。通过制定岗位一日工作流程,将每日的工作内容和安全要求具体化、明确化,从而规范作业标准,规范作业行为,达到标准化管理的目的。推行一日作业标准化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在实行一日作业标准化中,除按照岗位一日工作流程执行外,在班前点名会上,施工负责人要对当天作业进行安排,并对各岗位、各工序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明确当天施工特点,存在的安全风险,作业中如何进行防范及控制,发生危险情况如何应急处置等。其次,施工过程中推行标准化作业,要坚持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序衔接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检查整改标准化。各级检查人员进行检查时,对检查结果都要在检查要点监控表上签字,做到闭环管理。最后,当天结束施工后,施工负责人要对当天的施工作业情况作认真总结,做到动态管理,卡控得当。要把“一日标准化”制度作为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进行贯彻落实,使其渗透到每个员工思想里。

5完善激励考核机制,提高安全文化持久性

导致事故发生的两个最主要的因素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岗位的不安全因素)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在这两个因素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又起主导作用,是导致事故的主体因素。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分为岗位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不安全行为,管理不安全行为是主体因素中的主体。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突出表现就是“三违”,即:违章指挥、违规操作、违反劳动纪律。人是“三违”的实施者。因此,要控制“三违”必须解决好“人”的问题。要制定严格的考核措施,让员工对安全保持敬畏之心,切实提高员工的责任心。铁路项目管理机构要制定年度、季度、月度的安全考核目标。同样,每个参建单位也要根据自身实际下达相应的安全考核目标,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同时要把能否实现安全目标,与收入、评先、晋升等挂钩。通过严格考核,杜绝或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安全行为。除了用严格的考核来约束人的行为外,还应用奖励、关爱的方式来激励人的行为。因此,各参建单位都要建立人性化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对表现优秀的员工要进行表彰奖励;另一方面,对过失、受挫的员工要进行教育、关心和帮助,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化解矛盾,从而形成团结向上的氛围,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篇10

二、标准化是综合管理的有效手段

标准化工作在综合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管理提升的关键。以某燃气公司所属分公司为例,分公司管理包括计划管理、生产管理、工程管理、质量安全管理、物资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方面。在实际管理活动中,需要接触大量重复性且多样化的人、事、物、信息等,要做好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就必须把这些人、事、物、信息加以综合分析,进行优化,以最快、最佳的结果完成实际工作,即建立完善“企业标准化”。企业标准化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或重复使用规则的活动”,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标准化与企业规章制度的不同之处在于,企业标准化就是依据管理规章制度,明晰流程、管理权限、工作标准、工作职责、任职要求等内容,对于企业管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企业标准化其实就是“管理标准化、流程标准化、工作标准化”。通过采取统一、简化、协调和最优化的方法,解决各个岗位按什么样的方式做、做到何种程度、达到什么要求的问题,最终实现每个岗位业务的管理标准化程度,这就是管理标准化。在管理标准化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岗位从事的业务范围,明晰工作界面、管理权责、关键控制环节、风险隐患等工作过程,这就是流程标准化。针对岗位业务,从工作目标、内容、业务衔接、工作方法、考核内容等方面制定如何开展业务的标准,同时明确责任、执行、监督主体,这就是工作标准化。因此,标准化是规范管理行为的科学依据,通过制定企业标准,可以对计划、生产、工程、安全等方面的各个环节进行更为科学的管理,有效的引导员工的日常行为,确保业务规范、有序、高效的完成。

篇11

IPMT模式的优点:采取IPMT项目管理模式,有利于业主和项目管理单位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更好地实现项目管理目标;业主可减少在传统模式下大量基本建设管理人员在项目投产后安置的后顾之忧;与PMC模式相比,管理费用相对较低,决策效率较PMC模式相对要高。缺点:项目管理费用较传统模式高;在IPMT中项目管理单位管理定位不易把握,对项目管理单位的考核难度大。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即设计—采购—施工。通常指投资方选择一家总承包商或总承包商联合体,由总承包商负责装置或单元的设计、设备和材料的采购、施工,提供完整的可交付使用的工程项目的建设模式。EPC总承包商一般将整个项目划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包。总承包商可以将合同中的部分工作分包给分包商,但对分包商所负责的工作承担全面责任。EPC模式的关键就是依赖称职的专业分包商以标准化的程序对工程项目建设过程进行严格控制,使复杂的工程项目获得成功。

在EPC模式下,投资方通常通过业主或委派业主代表(PMC)管理项目。在国际工程项目中,一般都要对承包商进行两级资格预审后才进行正式招标竞争,以选定最优的承包商签订EPC合同。EPC模式的优点:有效克服和弥补业主在项目管理知识和经验上的不足,减轻业主在项目管理方面的压力;可以将项目实施中的主要风险转移给EPC总承包商;充分发挥项目建设过程中设计的主导作用,实现从勘察、设计到采购、施工一体化,有利于方案整体优化;有利于充分发挥总承包商项目管理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优势,实现设计、采购、施工进度上合理深度交叉。缺点:业主对项目的掌控能力较传统模式弱;承包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若业主不加控制易造成项目质量控制水平低下,直接威胁到项目本质安全和长周期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