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生的社会实践

初中生的社会实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6 10:18: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生的社会实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初中生的社会实践

篇1

初中生物教学需要进行实践活动的内容很多,但这些活动往往受到季节等因素的限制。所以教师要适时安排,确定活动目标。

l. 开放性地确立活动内容。可以是老师确定,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可以是课堂教学和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各种生物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着重对某一知识点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也可以是对某些综合性的问题开展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2 根据活动内容确定活动场所。可选择山地、河流、农田、校园、街道、社区。3 每次活动之前都要给学生讲明实践活动的要求、目的、方法及纪律,确保学生实践活动目的明确,秩序井然。4 活动一定要有记录,活动结束后要讨论总结,并写出实践活动的报告。

二、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

1.小组合作探究。较为普遍的组织形式是组成课题组,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探究活动。课题组的规模要适当,并由学生自己推选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导师;2.个人独立活动,主要由学生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独立地完成探究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也需要与他人交流;3.全班集体活动。全班同学围绕同一个研究课题,分工、合作开展实践活动。在按分工进行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全班集体讨论,交流大家收集到的信息和形成的想法,由此推动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然后可以进入第二轮探究,也可以就此完成各自的“作品”;4.采取小组合作活动和全班集体活动的形式,要以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认真钻研为基础,要强调集体中每个人的积极参与,避免出现一部分人忙、其他人闲,少数人做、多数人看的现象。

三、活动实施的一般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着重帮助学生找到所要研究的问题,明确研究任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参观访问、开设讲座、交流阅读信息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日常生物现象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意识到这些现象与他们原有知识的差距,从而发现并归纳出问题,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案和思路。与此同时,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建立活动学习小组,邀请校内外指导教师提供帮助并共同参与活动;要积极探索,搜寻相关的生物资料,进入探究问题的状态;2.实践活动、解决问题阶段。本阶段中,学生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在开放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小组合作与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以生物科学态度解决实际问题,从一定角度认识环境、发现自我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碰到各种困难,初中生兴趣激发快、变化也快的特点容易使他们的探究活动不能持久,需要得到教师的及时关心、指导和督促;3.总结、表达和交流阶段。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通过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览、出墙报、编刊物、制作网页等方式加以表达。将实践活动结果整理以后还必须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发表。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是实践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四、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

篇2

一、生活化教学实践的起因

1.新课程改革的呼唤。

传统的社会课程设计强调固有的知识结构,其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使得学生没有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教材中没有喜怒哀乐。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我们的儿童被分裂在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中。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进行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努力建立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让孩子不再生活在两个世界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体现了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所以课堂教学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即实行课堂教学生活化。

2.教育理论家的启迪。

生活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历史与社会学科实行课堂教学生活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儿童生活本身,儿童的课堂生活就是儿童的生长。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则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重要思想,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这些理论都认为“课堂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生活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课堂教学只有立足于社会生活,才能避免教学脱离实际。建构主义理论也表明,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所以教学应该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而最理想的情境就是生活化情境。

3.现实问题的催生。

如今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同兄弟姐妹及其他孩子一起生活的锻炼。公寓式的小家庭,大多在成人的包围之下,与外界的接触少,感受的也少,一旦处于同龄人的社会生活中,面对一些预料不到的冲击就会束手无策。受这样的生活环境影响,学生缺少足够的生活体验,再加上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过分的照料包办代替,不能让孩子充分地活动,限制过多,使得孩子缺乏训练,以致形成很强的依赖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如此的生活现状需要历史与社会学科在课堂上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感受。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正是从学生有意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勾勒出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基本框架,从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勾画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具体内容,进而让学生了解到社会是什么样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能够触摸到身边的真实生活。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始学会综合地、整体地认识社会,逐步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获得自主发展和终身发展。可见,理论与教育教学现状都需要历史与社会学科实行课堂教学生活化。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涵义

何谓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生活化指的是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即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做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际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获取知识。

它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指“教学生活化”即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从生活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大胆地裁剪教材、重组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使教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社交生活、集体生活紧密相联,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迪和引导,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让学生自主地建构,可持续地发展,实现教育的价值、提高教育的效率。另一方面是指“学习生活化”即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从生活现在和未来的需要出发,学习生活的常识、学习生活的技能、学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必须和生活的实际有机地结合。那么怎样才能让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呢?

三、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实施

1.胸中有理念――教师首先应树立生活化教学的意识。

有专家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可见,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的外延与学生学习的外延趋同。学生既需要在课堂内打基础,又需要在课堂外谋发展,其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训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外生活,这就意味着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具有教育与生活和谐统一的大教育观,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开放而有活力的教育体系,使新课程教学变得更生活化,更具时代气息。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主导下,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师首先应拥有生活、交往、合作、生存等现代教育新理念,在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方面进行设计和选择时,充分体现生活化教学的意识,师生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关注学生的现实存在,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促进学生的自我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教育的过程才能成为实现和提升学生生命价值的过程,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塑造他们的高尚人格。如教学《妈妈的账本》这一内容时我作了这样的安排:

根据目前中国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把学生的课桌设置成7人座的“圆桌式”:(1)让学生列举并讨论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支出,如在食物。住房、日用品、医疗、文化和娱乐活动等方面的开支;根据家庭生活的经验,讨论节省和积蓄钱财的方法和意义。(2)模拟家庭生活。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成“家庭”,共同制订一个月的家庭预算计划;全班评选最合理的家庭预算方案,并说明理由。

在教学设计时有意识地渗透生活化的理念,有助于学生解读生活这本“无字书”,以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增长才干。

2.脑中有设计――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案例,引发学生的体验。

美国教育家布郎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先以一节美国老师的历史课为例来说明。

一天上课,老师达塔宣布:“由于教学经费紧张,本来是免费提供的课堂用纸,今天5分钱一张。现在大家用钱来买纸,准备小实验。”教室里一片哗然,孩子们纷纷嚷嚷:“这太不公平了,为什么事前不通知我们?”“为什么要5分钱一张?”“我的钱买了纸,中午就不够买饭了,怎么办?”问题不一而足,孩子们表情百态:吃惊、气愤、不知所措,有的甚至涨红了脸。老师低下头,不予理睬且继续说:“对不起,我没有办法,这是学校的规定。”一些平时的乖孩子,无可奈何地拿出零用钱,取了纸……老师发了试题,学生闷头作答。只见最后一道题写道:“关于花钱买纸的事情,不是真的。请写出你当时的感受。”

问题与思考:这是一节美国初中的历史课,教学内容是《美国独立战争》,教科书将战前宗主国英国和北美殖民地人民日益紧张的关系时喻之为家长和长大的孩子之间的关系,并提示学生回想他们的父母颁布新规定和强行让他们做什么事情时的感觉,来领会这一关系。在问及教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处理呢?达塔说:“我是想让孩子得到那种感受,当英国议会决定向殖民地强行征收印花税时人们的心情。”

上述案例中,达塔的成功不是按程序化的教学方法讲授学习内容,而是首先得益于他出乎意料的教学设计。他将历史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创设一种类似的真实情景,让学生回归生活的世界,启迪学生的心灵感受,让学生在现实中谈历史,在体验中探规律,在生活中悟理想。达塔的成功也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要进行生活化教学,教师的设计显得多么重要。

如在教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权利、义务和规则之间的关系》时,我进行了如下情境设计,目的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案例,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一:初一(5)班的小艳同学,成绩不好,人长得又胖,班里同学都瞧不起她,有的甚至经常因一点小事辱骂她,她觉得很孤独、很悲哀,觉得这个集体缺乏关爱,她想到了转学。

案例二:进入中学后,小刚觉得妈妈特烦人,天天管头管脚,连穿什么衣服她都要管。这不,今天小刚穿了一件自我感觉很好的衣服,偏偏妈妈又管起来了:“这衣服太怪了,你是学生,这样穿不合适,赶紧换了。”小刚却不以为然地说:“妈,你不知道,这就叫‘酷’!”妈妈批评了他几句,小刚生气地说:“我都这么大了,穿什么是我自己的事,用不着你管!”

通过这两个身边的案例向学生提问,这里是谁的权利受到了侵犯?什么权利受到了侵犯?你认为我们未成年人最重要的权利是什么呢?

历史与社会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学习中存在的权利、义务和规则之间的密切关系,加深理解教材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着眼于实际生活,感悟历史与社会问题,从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历史与社会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到生活中来学习,让历史与社会问题生活化。

3.眼中有素材――充分挖掘生活化教育资源。

“头脑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现代生活教育观认为,教材只是凭借的材料和工具。在教学中,要进行生活化教育教学,比较好的做法是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资源引入教学过程中。因为教育与人们的生活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教育与生活经历了古代的合二为一、近代的相对分离、现代的紧密联系等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与生活相互紧密联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也必然遵循教育与生活相互紧密联系的客观规律,联系生活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在这点上,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先贤们早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每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旅行,并把这称为“蓝天下的学校”。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要解放学生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

因此我在讲“自然环境”一课时,让学生利用“世界的气候”图分析生活中的问题,题目是这样的:“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小朋友,在中国北京首次过上了一个白色的圣诞节,请你说说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对中国的初中生来说,不是个困难的问题,因为学生都知道圣诞节在12月份,而此时的北京正是隆冬时节。学生们为什么能比较有兴趣且容易地回答对这个问题,那是因为问题符合他们的实际认识,来源于身边的实际生活情况。

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本地的特色教育资源开发出来,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使历史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落到实处,它能产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的巨大效果。

4.足下有行动――让学生走入社会生活。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进行生活化的教学离不开学生与现实生活的亲密接触。很多学生认为,历史是老掉牙的东西,没有意思,因此对历史不感兴趣。究其原因是历史课老师没有把历史的引人之处呈现给学生,没有让学生走入生活。英、美国家的一些历史老师会带学生到博物馆或剧场、野外古人类遗址中,邀请一些亲身经历者、专家,请他们带领学生做游戏,让学生在模拟中体验历史,在亲历体验中“复活”历史,创造情景剧让学生回到富有挑战性的历史顷刻。总之,良好的社会实践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且把它升华为自己精神的需要。正像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因此,在日常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我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镇的河流、泥土、蔬菜等被污染情况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并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写成调查报告,并引导学生以社会小主人的积极态度,充分行使批评建议权,呼吁有关职能部门,呼吁社会力量来关注家乡的环保问题,并落实具体措施来解决环保问题。这样才使环保问题不只是局限于学生的意识和口号上,而是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与社会问题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历史与社会的体验,提高利用历史观和社会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真正落实到行动行使自己的社会职责,这才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又如,在教学《信用是金》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联系寒假中的诚信调查资料来理解我们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并使学生在搜集资料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还让学生说说学校的规章制度及交通规则,说明生活中的规则无处不在,权利和自由始终要受到规则的限制。

这种着眼于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历史与社会的学习角度出发,既锻炼了学生能力,又能从中体验到甜酸苦辣,成功与失败。再者,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对学生而言是一笔无法估价的终身“财富”。课程专家干纳和格鲁梅特认为课程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个体“经历经验的重组”,是学生生活世界独有的东西。课本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经历结合起来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经验才有价值。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经历。在教学改革开放给我国人民带来的巨大利益时,可以让一些种粮和养殖专业户的孩子、家里有公司的学生谈谈自己家庭的前后变化状况,通过彼此的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获得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刻认识,从而积极、主动投入到改革开放的行列中行力所能及之事。

总之,学校教育的终极价值是社会价值。学生最终都将是踏入社会的人,要保证踏入社会的学生不是来自“异域的外星人”,教师必须把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使命感作为重要目标,广泛联系社会,把课堂延展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正如罗素所说,“教育活动就是要教会学生过美好的的生活”。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小窗口,社会上有“风吹”,学校里就会有“草动”。面对社会多元化的现象,教师通过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积极引导学生理智面对五花八门的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心智健康成熟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方国才主编.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100个优秀教师教学心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

[2]欧阳芬主编.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探究与解决丛书《做专业的教师――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6.

篇3

刚进房间,我们就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味,那是一股花香,一股桂花的清香。随后,清洁工人又告诉我们,这位奶奶姓张,今年已经76岁高龄了。然后,他又向老人说明了来意,说完便走了。

看到老人后,我们便亲热地叫了她一声"张奶奶!她也开心地应了一声。

张奶奶要我们坐下,还准备给我们倒茶,我们却异口同声说不用了!是阿!我们是来帮老人解忧的,而不是来为她添负担的。

然后,我们就和她聊天、谈心,只到我们要走的时候,他还依依不舍的抓住了我们的手说:你们以后必须还要再来哟!嗯嗯嗯,我们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可能这句话并不是只正对她自己一个人,而是针对敬老院里的老人吧!

我觉得这些最平凡的人才是世界上最需要人们关注和关爱的人,往往这些人的生活总是空虚的,那是因为很少会有人去看他们,她们很寂寞!

可能这些老人的孩子有些已经升官发财了,他们却忘记了还活在社会那些基层的父母,这些人真该好好反省了。就应用心想想,如果自己老了也像这样的活,哪该怎样办阿

这短短的寒假实践我碰过壁,受过累,流过汗,但是我却成长了。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道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长了见识,为我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想,作为一名中学生来说,建立自身的十年发展计划已迫在眉睫。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

初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心得(2)

快乐的时光总是弥足珍贵,短暂的经历总是耐人寻味的,我们反复回忆、思索这一路上的点点滴滴,这十几天的社会实践有汗水,有欢笑,更有沉甸甸的收获。

20xx年7月11日至7月26日,我作为校级社会实践小分队的一员参加了院里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半个月的时间活动让我觉得很累、很辛苦,但我从中锻炼了自己,并且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透过这些天的实践,使我对真实的社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炎炎夏日,列日当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才激起了我要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的决心。我要看看自己能否在恶劣的环境中有潜力依靠双手和大脑维持自己的生存。想透过亲身体验社会现实,让自己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才干,培养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潜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同时透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

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带给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深入基层,深入农村,能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也真实的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的确,感性认识到只右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检验才明白其正确与否,同样,只有在实践中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透过开展丰耕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透过社会实践,能够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让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得到巩固和提高。透过社会实践,能够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加深和巩固原先在理论上的模糊认识,使理论上的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从而加深了对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消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次短暂而又充实的实践,将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过渡作用,将是我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忙。社会实践告诉我,在新经济时代大学生应当具备创新观念和掌握成熟技术有的潜力,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富有团队精神等素质。要在严密的思辩潜力和理性的思考潜力,致力于探索理性、情操、才智、体质之完美,只有做到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并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时刻与外界社会持续同步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不与社会脱节;我们就应珍惜此刻的学习机会,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学习好知识、运用知识,时刻牢记,虚度年华就是作践自己。与此同时,多多与社会接触是很必要的。如果我们想理解时代的挑战受到社会的欢迎,就抓紧时间好好地充实自我。不仅仅要学好专业课,还要广泛的汲取各领域的知识,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短短十几天的实践活动中,汗水淋湿了我们的衣裤,泪水模糊了我们的眼睛。但我们选取了坚持。我们把河师大人永争第一的精神带去了社区,把师大学子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社区人民的心底留下了秀丽的印象。七月,我们走进火热社会,用汗和泪谱写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这是爱的奉献,这是我们的无悔选取。七月,我们撒播期望,同时拥抱丰收,就如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我们暑期社会实践的感悟与收获必将在我们成长的人生道路上写下光辉灿烂的一笔。

作为学生,我们要了解社会,深入基层,深刻地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此次实践之行,是校园、学院给我们的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是给了我们的极大的支持和信任,我们作为国家的后继力量,只有懂得全面的发展自己,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才能真正做一个奋发有为的现代青年!

一路的艰辛与微笑,虽有所收获,然所学是开始,新的考验和抉择要奋斗不息、磨砺前行,请不要让我们年轻的时光留下太多遗憾!

初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心得(3)

篇4

这几天,我们每天都会下到不同的村子,去做一些调查问卷,和村民们进行交流沟通。我从小就很喜欢和别人沟通,我一直觉得和不同的人沟通,透过不同的人可以看到不同的是世界。 在村里的时候,我最多的就是和老人闲话家常,可以说每个队员应该最多的就是和老人沟通,这并不是我们有多喜欢和老人聊天,而是偌大的村里,几乎没有什么年轻人,年轻力壮的大都出去打工了。

村里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现象非常严重。这个情况在下乡之前,我们也是有做数据调查的工作的,多少是有些了解的,但是冰冷的数字总是不及真实的画面更令人震撼。七八十岁的老汉,带着五六岁的孩童一起生活,这个画面没有给我温馨的家的感觉,倒是莫名的衍生出一种苦涩。

在我眼里,人的一生有两个时间段是最温馨最幸福的。一个是童年,而另一个则是晚年。在天真烂漫的童年里,可以无所事事,可以无所顾忌的去做一些你想做的……当然我并不是鼓励小孩子做什么坏事,只是觉得在孩童时代,总是可以放开的去玩耍,去嬉闹,因为在这个时候,你的父母会一直在你身后保护你。他们为孩子撑起了一片广阔的天。而在一个人的晚年,是在经历过了年轻时的风风雨雨,风光也好,落魄也好,晚年算是人生最后的避风港,儿女就是屋檐,理应为自己的父母遮风挡雨,让他们安心,安享晚年。

篇5

1、求新性。中学生处于求新求异、富有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于是在社会许多新鲜玩意的吸引下,“试一试”的想法成了这种心理的源泉。

2、兴趣性。据了解,由于有的学生是“追星族”便将每月开支中的大部分用在购买自己偶像的磁带或cd上等等,总的来说,主要消费对象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换言之,兴趣爱好越广泛,所花费的款项也就可能同比例增长,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兴趣广泛是普遍的事。

3、从众性。身在周围都是同龄人的环境中,加之有不少学生的家境不错,特别容易出现攀比的风气。这便使许多人产生“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想法,加上时下的某些时尚主题,促进了这种心理的形成,跟进了流行大军。

篇6

教育是民生的基本需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合理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实现科学的“均衡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在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是大幅度提高义务教育的公平度、满意度和适合度,使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并向优质均衡方向发展。要注重学龄前教育,提升幼儿教育发展水平和层次,稳定和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普及率。巩固高中教育普及化成果,优化高中教育布局,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培养社会紧缺职业技能人才。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使学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明显提高,逐步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实现“学有所教”,一方面,要逐步完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实行成、职、普三教沟通,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结合,向全社会、各行业、各层次的社会成员提供全方位、高品位、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服务。另一方面,要健全集群帮扶体系,加大对教育帮扶的经费投入,确保大中小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确保农民工子女入学享受“市民待遇”,确保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率100%,确保所有特殊教育学校学生100%享受免费义务教育。

二、劳有所得

劳动是财富之源,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充分就业,才能保障和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实现“劳有所得”,应当从就业、创业、维权三个方面入手破解难题。一是实施积极的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要注重培植和增加就业岗位。一方面,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贸易、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完善促进就业的综合政策体系。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企业和中小企业。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4050”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家庭的就业工作。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竞争力。通过制定各种优惠培训政策,形成就业前培训、在职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和再就业培训体系,实现从业人员终身职业培训的目标,大力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二是通过鼓励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在现行经济结构条件下,一个创业者一般可以带动五个劳动者就业。通过建立创业园区、创业示范户等形式,形成全社会支持和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重点指导和促进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复退军人和留学回国人员等创业。三是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当前资强劳弱的状况下,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犯,特别是农民工的权益难以维护。要依据法律增强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加快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加强和转变工会的职能,使工会真正成为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组织。

三、病有所医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中华民族的兴盛。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要按照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一是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抓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逐步将食品安全、职业卫生、餐饮卫生、饮用水卫生、精神卫生、血液安全、卫生应急等纳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健康教育、采供血服务体系。健全重大传染病、寄生虫病、慢性病、精神病、职业病和地方病防治服务网络。改善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水平。二是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城市医院在危重急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医学教育和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方面的骨干作用。积极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加强中医医疗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提高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提供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的能力。三是加快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使城乡居民基本做到“看得上、看得起”疾病。完善医疗费用结算办法,逐步实现跨省、市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四是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快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

四、老有所养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是社会管理的当务之急,养老保障已成为民生建设中无法回避的挑战。要按照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要求,切实保障和改善老年人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确保老有所养。探索建立困难老人基本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困难老人给予居家养老或机构养老资助。向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发放老龄津(补)贴。要建立城乡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网络。突出政府职能,发挥保底作用,保障所有老人逐步享有基本的生活照料、护理康复、情感关怀、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服务。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市、县至少建成一所政府主办的示范性老年公寓或福利院。重点建设社区老年日间照料和养护类服务设施,切实保障优抚对象老人、最低生活保障老人、生活困难老人等获得基本服务。强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功能,为老年人提供短期托养、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浴、助行、助购等生活服务。发挥社会公益性组织、非营利机构的作用,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扶持,鼓励社会参与。鼓励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吸引企业集团进入养老服务市场,丰富养老服务市场产品,增强市场活力,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五、住有所居

居者有其屋是民生重要标志,安居乐业是民生建设的追求。“住房难,购房贵”长期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建立、完善、发展住房市场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全民住房问题。要把市场供给与民生需求相结合,做到坚持保障生存性需要,支持自住性需要,引导改善性需求,抑制投资性需求,遏制投机性需求,形成住房供给的良性循环。在城镇继续坚持住房市场化方向,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多层次解决住房困难家庭的问题。以廉租房实物配租、租赁补贴来保障“低保”、“特困”家庭的住房。以经济适用房实物供应、政策性购房补贴来保障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以公共租赁住房来保障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加快推进危旧房改造,充分发挥企业、职工以及广大居民的积极性。在农村继续坚持按照规划对农民无偿划拨宅基地政策。重点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合理确定补助对象与标准,帮助住房危险、经济贫困农户解决住房安全问题,确保农村特困户危房“有一改一”。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村庄整治和旧村改造。

六、弱有所保

篇7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2-0083-05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of Psychological Stress,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and Psychosomatic Symptoms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YU XinXin1,2, ZHENG Xue1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541004

【Abstract】 Objective:To build relationship model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and psychosomatic symptoms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Methods:1009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surveyed withPsychological Stress Scale, Coping Style Scale, Social Support Scale,SCL-90,a relationship model was set up by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Results:Psychological stress, social support, positive coping style and passive coping style had significant direct influence on symptom score(the regression weight were 0.565,-0.064,-0.172,0.377),psychological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passive coping style had significant indirect influence on symptom score(the regression weight were 0.161,-0.042,-0.115).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alysis showed that social support,passive coping style of males had less direct impact onsymptom score than that of females(the regression weight of females were -0.142 and 0.292, the regression weight of males were -0.097 and 0.198).Conclusion:The important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on psychosomatic symptoms was further supported in this study.

【Key words】 psychosomatic symptoms;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psychological stress;social support;coping style;crosssectional studies

青少年期历来被心理学家们认为是“危机期”,存在着一系列的特殊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青少年在他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应激,包括家庭关系冲突、父母离婚、亲密的家庭成员或者朋友的死亡、在学校的学业和社会应激。一般的文献也都认为青少年经历着较高的应激水平[1]。认知应激学说[2]认为心理应激不应是单纯的刺激,也不应该是单纯的反应,而应是由生活事件作为应激源(刺激) ,受个人认知评价、应对风格、社会支持等多种中介因素影响。但有关应激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在应激中的意义,至今尚难以阐明清楚[3]。

近年来关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在研究对象上,从整个应激过程来探明中学生心理健康作用机制的综合性研究甚少,在研究方法上,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来说明心理应激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不多。本研究试图构建初中生心理应激模型来揭示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因素影响初中生心身反应的作用途径,为有效开展初中生心理卫生工作提供方法和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桂林市选择7所初中学校(重点学校2所,选312人; 普通学校3所, 选486人; 稍差学校2所,选302人),每所学校随机选取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各一个班。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问卷107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1009份。其中男生510人,女生499人;一年级316人(男生157人,女生159人),平均年龄13±1岁;二年级335人(男生173人,女生162人),平均年龄14±1岁;三年级358人(男生180人,女生178人),平均年龄15 ±1岁。

1.2 工具

1.2.1初中生应激生活事件问卷 参考刘贤臣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4]编制了适用于初中生的应激生活事件问卷。问卷共34个条目,有5个因子:学校教育、学业、人际关系、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采用六级记分:未发生0分;发生过,按影响程度分为,没有影响、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分别记1~5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事件的影响越大,压力感越强。本次测试中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83-0.841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9。对本研究样本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MSEA=0.051,NFI= 0.943,NNFI=0.972,CFI= 0.936,GFI= 0.971,表明五因素模型对数据具有较好的拟合度,构想效度理想。

1.2.2中学生应付方式问卷[5] 该问卷有六个因子: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幻想、发泄、忍耐。采用四级记分:不采用、偶尔采用、经常采用、基本上都采用分别记1~4分。本研究有效被试使用该量表的结果显示,解决问题α=0.816,求助α=0.727,退避α=0.655,幻想α=0.643,发泄α=0.693,忍耐α=0.616。为简化结构方程模型,本文将问卷划分为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两个维度,其中解决问题、求助属于积极应对方式,退避、幻想、发泄、忍耐属消极应对方式。对二维度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MSEA=0.071,NFI= 0.934,NNFI=0.945,CFI= 0.962,GFI= 0.928,表明二因素模型对数据具有较好的拟合度,构想效度理想。

1.2.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6] 有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 10 个条目记分之和为社会支持总分。本研究有效被试使用该量表的结果显示,主观支持α=0.605,客观支持α=0.587,支持利用度α=0.645。对本研究样本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MSEA=0.049,NFI= 0.964,NNFI=0.961,CFI= 0.973,GFI= 0.982,表明三因素模型对数据具有较好的拟合度,构想效度理想。

1.2.4 症状自评量表(SCL-90)[7] 90个项目, 10个因子,采用0-4级评分,各因子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本次测试中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3-0.892,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1。

1.3 统计方法 进行相关分析。采用LISREL 8.7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2 结果

2.1 初中生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症状总分间的相关分析

初中生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症状总分间的相关情况见表1。

从表1可见,应激生活事件与症状总分及应对方式的求助、退避、发泄、幻想、忍耐因子分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与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解决因子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负相关。社会支持与症状总分及幻想、忍耐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负相关,与解决、求助、退避、发泄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解决、求助因子与症状总分相关不显著,其余应对方式均与症状总分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应对方式与症状总分的相关关系为将应对方式划分为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两个维度提供了依据。这些结果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2.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2.2.1 初中生心理症状与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关系的假设模型构造

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时,应激生活事件作为外生潜变量, 外生潜变量的指标为应激生活事件五个因子的因子均分。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社会支持、症状总分作为内生潜变量,积极应对的指标为解决、求助的因子均分,消极应对的指标为退避、发泄、幻想、忍耐的因子均分,社会支持的指标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因子均分,症状总分的指标为10个因子的因子均分。

本研究采用了Jreskog 和Srbom 建议的模型设定策略, 即事先设定多个模型进行评价, 通过模型比较得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相对有效和节俭的模型[8]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思路, 在模型设定中提出以下假设:(1)应激生活事件是预测症状总分的有力变量,对症状总分有直接影响;(2)应激生活事件作为影响心理症状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社会支持可能在应激生活事件与症状总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社会支持对症状总分有直接影响。根据以上假设,本研究设定了两个相互竞争的模型。

模型1 外生潜变量应激生活事件,内生潜变量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直接影响症状总分;外生潜变量应激生活事件对内生潜变量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无影响,内生潜变量之间无交互作用。

模型 2 外生潜变量应激生活事件及内生潜变量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既可直接影响症状总分;同时外生潜变量应激生活事件还通过内生潜变量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间接影响症状总分;内生潜变量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还存在交互效应,间接影响症状总分。

2.2.2 初中生心理症状与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关系的假设模型估计

在模型拟合中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估计。两个模型的拟合结果见表2。

表2的结果表明,模型2的各项指数拟合得最好。检视模型2中各变量间的关系,发现应激生活事件到积极应对的路径系数为0.032(t= 0.751),未达显著水平,为简约模型。删除应激生活事件到积极应对这一路径,得到应激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症状总分的整合模型(见图1)。

简化后中介模型各项指标为:χ2/df为4.12, RMSEA为0.065,NFI为0.973, NNFI 为0.975,CFI为0.977,GFI为0.909,模型拟合得比较理想。

进一步分解各变量对症状总分的效应,发现应激生活事件对症状总分具有最强的正效应(总体效应为0.726,其中直接效应为0.565,通过社会支持、消极应对、积极应对的间接效应为0.161)。消极应对对症状总分具有正的预测力(总体效应为0.262,其中直接效应为0.377,通过积极应对的间接效应为-0.115)。积极应对对症状总分具有最强的负效应(直接效应或总效应为-0.172)。社会支持对症状总分具有显著的负效应(总体效应为-0.106,其中直接效应为-0.064,通过消极应对、积极应对的间接效应为-0.042)。

为了检验上述中介模型的路径系数是否有性别差异,首先用中介模型分别拟合男生和女生的数据,用MM表示男生单独估计的模型,MF表示女生单独估计的模型。然后将两个模型整合成多组模型,并依次增加参数相等的设定,增加的顺序参见侯杰泰等的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9]。经检验,MM模型的拟合指数χ2/df为3.42,RMSEA为0.0531,NFI为0.945, NNFI 为0.927,CFI为0.951,GFI为0.949;MF模型的拟合指数χ2/df为3.31,RMSEA为0.0498,NFI为0.941, NNFI 为0.948,CFI为0.936,GFI为0.951。各拟合指数表明上述两个模型拟合得比较理想,说明对于男女生来说,应激生活事件、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社会支持与症状总分的关系模型是相同的。多组模型中路径系数等同检验表明,男、女生的社会支持、消极应对对症状总分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0.05),女生的社会支持、消极应对对症状总分的影响比男生组的更大,女生的社会支持对症状总分的作用是-0.142,男生的社会支持对症状总分的作用是-0.097;女生的消极应对对症状总分的作用是0.292,男生的消极应对对症状总分的作用是0.198。

3 讨论

3.1初中生心理症状影响因素结构模型

初中生心理症状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都对症状总分有直接效应,其中,应激生活事件对症状总分具有最强的正效应;其次是消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对症状总分具有负效应,其中积极应对的效应大于社会支持的效应。应激生活事件还通过社会支持、应对方式间接影响症状总分,社会支持也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症状总分。应激生活事件对消极应对有重要影响,这一结论与钟霞等人的结论一致[10]。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是心理应激过程的中介因素[11]。本研究发现消极应对方式较积极应对方式对心理症状的影响更大,这一结论与井世洁[12]、李金钊[11]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揭示了心理应激不是一个简单的由因到果的单向过程,而是各应激有关因素之间存在多维度的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其中,应激生活事件是影响初中生心理症状的一个主要因素,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支持既可对心理症状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又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心理症状之间起中介作用。社会支持通过影响应对方式发挥中介作用,这证实了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模型[13] 和缓冲器模型[14] 。社会支持对积极应对方式的影响大于对消极应对方式的影响,良好的社会支持更有助于个体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因此,应尽可能减少或减轻应激生活事件的影响,避免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促进其使用积极应对方式。

3.2 男生组与女生组心理症状影响因素结构模型比较

男生组与女生组心理症状影响因素结构模型比较发现,不同组之间结构方程模型具有一致性,但是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不同。二者的差异主要在于女生组的社会支持、消极应对对症状总分的影响比男生组更大。社会支持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行为模式。良好的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另一方面对维持个体的良好情绪体验也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15]。作为重要个体资源的应对方式,则决定了个体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和行为应对压力。面对压力,若个体采用诸如问题解决、求助等积极应对方式,压力就容易被化解;若采用诸如幻想、逃避、发泄等消极应对方式,负性生活事件得不到有效解决而使个体陷入不良情绪状态,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本研究表明,多为女生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并减少她们对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有助于增进她们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Roberts CM. The prevention of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ust Psychol , 1999,(34):49-57.

2 Wallace RA, Webb PM, Schluter PJ. Environmental, medical, behavioural and disabilit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adul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J Intellect Disabil Res ,2002,46(Ptl):51-60.

3 姜乾金. 医学心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5.

4 刘贤臣,刘连启,李传琦,等.青少年应激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研究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8,12(1): 46-48.

5 黄希庭,余华,郑涌,等.中学生应对方式初步研究. 心理科学,2000,23(1):1-5.

6 肖水源,杨德森.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1(1):184-187.

7 吴文源.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见: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25.

8 Jreskog KG, Srbom D.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J Market Res,1982,19:404-416.

9 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194-197.

10 钟霞,姜乾金,吴志霞,等.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压力反应对医务人员应对方式的影响.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5):560-562.

11 李金钊.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压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心理科学,2004,27(4):980-982.

12 井世洁. 初中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 ,23(4) :1 - 5.

13 Lutz CJ, Lakey B. How People Make Support Judgm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its Used to Infer Supportiveness in Others. J Pers Soc Psychol, 2001 ,81(6) :1070-1079.

篇8

人本化管理虽作为一种理性精神,但决不应该是一种单纯的理念,而应该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践履,应该是一种可亲可敬的管理。在我校“以师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的办学理念里,折射出了我校的管理思想的转变和提高,我们正循着这一理念勤谨地探索、实践。

1、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突出师德垂范,以德育人。德为立教之本。道德尤其是师德对未成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校的育人功能,更体现师德、师表的作用和以德育人的内涵。

每学期开学前,校长袁长久同志主持召开行政会议,专题讨论研究师德建设工作,制定一系列学习制度、考评制度。每周至少保证一小时学习时间,每期完成约1万字政治学习笔记。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政治理论、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开展“师德学习教育月”、“学生评教”、“三爱教育”(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等活动,举办了一系列专题讲座,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生心中理想的教师》等,深刻理解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原则、任务和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提升了教师的道德理论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自觉以身垂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工作。

2、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实现树德笃行,主动发展。学校推行和不断完善“四三三四”教育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提出四点要求:(1)对初一学生按《中学生守则》、《重庆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着重进行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学习方法、纪律教育;(2)对住校学生根据《黄石初中住校生管理要求》着重进行寝室文化打造、内务整理、清洁卫生、自理能力、合理消费教育;(3)对走读学生按《中学生守则》、《重庆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着重进行文明礼仪、法律法规、纪律、劳动、爱心、孝心观念教育;(4)对初三学生着重进行理想、信念、成才、就业等出口教育。

抓好三个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自觉行为阶段。

我校实行校园“区域自治,划片包干”管理,让学生做学校管理的主人,培养了他们自主管理的能力。“学生值周”、 “风纪纠察”、“室长职责”等的落实,为学生提供道德训练的舞台。“体节”、“读书节”、“书画竞赛”、“寝室文化打造”、“演讲比赛”、“科技作品制作”等特设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少年团校、学生干校的开设,为学生自我管理和健康发展不断添加了思想道德营养。征集团日活动设计方案,主持各类活动,使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让学生具有“思想上的培育能力、学习上的自研能力、生活上的自理能力、言行上的自律能力、自育上的自炼能力”,给学生一个张扬个性的支点,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用好三个阵地: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阵地。

篇9

一、创业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精神上的享受。而旅游成了人们放松心情和精神享受的主要方式,旅游业无疑将会成为世界经济中发展潜力最大和势头最猛的产业之一。荆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将这种优势与初中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不仅可以使学生放松身心,更重要的是通过旅游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在快乐中了解荆楚的文化,使得文化精神得到传承。

二、项目简介

公司名称:荆州**文化旅游公司

目标人群:针对荆州所有中学的学生

项目特点:以荆州的各旅游景点为契机,重在培养初中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达到对荆楚文化的全面认识和更好的传承的目的。

盈利模式:和旅游公司合作,为其提供生源,从中收取中介费。做大之后,可以自己开旅游公司。

产品:创设旅游公司运营模式。

三、市场分析

(一)社会需求: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精神上的享受,而文化的熏陶可谓是一举两得。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我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而且可以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提到文化不得不说到历史悠久的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是荆楚人民在特定历史时空中创制出来的独特的地域文化,它是中原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的融汇与复合。但许久荆楚文化好像被遗忘在某一角落,因为大多的人涌入大城市或者国外,但如果你想让你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那么荆楚之地就是最佳选择,它会带给你独特的精神享受。同时文化的传承和开发也是社会的需要。其次,经济的发展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就必须有多方面的能力。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碰到这样一批人。他们从小没有参加过任何的社会实践活动,长大了发现很难适应社会和群体生活。虽然学历高,但是情商很低。为此,国家十分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中。因此,将初中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荆楚文化的传承与开发联系起来,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而这又要与旅游各古迹联系起来,要与旅游公司合作。

(二)市场需求: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旅游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将对旅游需求增长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国家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方略和加快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将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为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和世界舞台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而且,随着对现行休假制度的完善和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将形成巨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是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部分。而荆楚文化的特色就是有很多的旅游景点,譬如荆州古城、张居正故居、荆州博物馆、三国公园、熊家冢古墓 等。荆楚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可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迎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为此,作为初中生更应该有使命感,积极参与其中。保护好我们荆楚特有的旅游区,通过参加与此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来传承和共同开发荆楚文化旅游区。其次,手工艺品也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文化,而荆楚的特色有刺绣、剪纸、陶瓷等。而这些有文化韵味的东西在市场是最有价值的。初中生虽不能做到将其拿到市场上出售,但是对其以后的发展以及身心的发展有很大帮助。日积月累,时间的沉淀会给他们打开市场的大门。因为认知的提高是无形的市场,是一个人潜在的最具有爆发力的市场。

(三)教育需求: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了《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 提出了开展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而且我国教育目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作为加强劳方面的社会实践当然肩负重任,它是我们教育所需要的。其次,现在大多学校都坚持“唯分数”论,更多的老师采用灌输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小学有开劳动课,但在初中很少有学校开劳动课。学生更多的精力放在语、数、外上,成绩成了学生唯一追求的目标。这对学生产生了误导,也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不利。所以从学校出发应该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让学生付诸实践。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即危险期,在这一时期学生需要某种介质来使其自我同一性达到统一。而社会实践活动则很好的充当了这一介质。虽然有的学生参加过素质拓展,但只是对其心理品质的锻炼。这太过狭隘,应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而且,受网络的影响,更多的学生沉溺于网络开始远离社会。脱离群体,失去了同理心。而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初中生丢失的这些东西慢慢找回来。同时,社会实践也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在社会实践中,学生能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也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无形之中给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支撑。通过开展与传承荆楚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了解了荆楚的文化,更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人文知识.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达到真正的统一。

四、项目实施内容及实施方案

根据中学生身心特点以及教学目标,大体来讲,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分为五类,包括:劳动技能类,如学农、学军、学工等;志愿者服务类,如扶贫帮困、护绿保洁、助残敬老、维护交通等社会公益性活动;社会考察类,如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的各种类型的参观、考察活动和以各类人群为对象的社会调查活动;创造发明类,如各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活动;其他类,如假期打工、见习工作等。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以外,还有生活实践、教育实践、社会服务、文艺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开展中学生对荆楚文化的传承与开发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目标和任务的“九个一”的目标,即培养一种习惯(劳动习惯);一种能力(动手能力);一种感情(热爱劳动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一定技能(劳动基本技能);一种精神(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种责任(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的责任);一种方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一种认识(国情、市情的了解认识);一种观念(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完成项目所具备的条件

(一)硬件条件:

1.高校创业项目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扶持项目,相关政策的支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完成“初中生社会实践”这个项目。

2.在荆楚文化的教育理论研究方面,教育科学系是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基地,师资力量雄厚,而且大多老师来自荆州本地,对于荆楚文化的内涵及精神有着独到的见解,能够给予专业的指导,且拥有与之进行合作的实验学校,可以提供实验基地。

3.荆州本身文化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荆州博物馆、荆州图书馆、古城墙、张居正故居等特色文化景点进行文化传承及弘扬,激发初中生对荆楚大好河山和悠久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软件条件:

1.我们有关于教育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学过《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等重要课程,对初中生的认知及身心发展有一定了解,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开展学习活动。

2.对于荆楚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为之奋斗。了解荆楚文化的特色,并且有条件切身体会。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016-01

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对各个阶段的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初中政治的现实意义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但是事实上一直以来,教师都更强调政治的基础知识,并没有将侧重点放在对学生社会技能的培养上。为了响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对初中生社会技能的培养,本文在两个方面概述究竟该怎样培养初中生的社会技能。

一、初中政治教学的理论要充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一直以来初中生社会技能方面的盲点在于,教师没能够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层面为学生进行讲解,仅仅是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单的记忆。要想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必须从这一点上进行改变,才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

政治课本上的理论常识有很多涉及到对自尊、自立以及自强的理解,还有界定自尊与虚荣概念的部分,这些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学生在社会上做到适当的自尊,并且杜绝虚荣,很好的与人交流。另外政治课还有一部分知识涉及到当遇见挫折时我们如何对待,以及如何调节自我情绪和战胜挫折的方法,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如果能够正确的引导就可以使得学生有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更快的适应社会。同时,初中政治教材还涉及到很多法律常识,这些法律方面的常识能够引导学生如何遵纪守法,以及如何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法律常识的有效引导也能够使得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总之,政治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有很大一部分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示范,就能够使学生在社会技能上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理论联系社会实践方面,还有一部分需要教师进行引导的就是青春期的孩子该如何与身边的人进行交往和接触。青春期的孩子冲动易怒且叛逆,任何事情都处在一个似懂非懂的阶段,如果能够加以合理的引导就能够使其更好地与人交流。初中政治教材中给予了初中生心理科学的解释,教师要进行全面系统的解读,将书面中的叛逆现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相结合,再要求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就能够保证学生对自己的态度有所反省,不断反思,在科学知识的武装感染下完善自己。

对于初中生社会技能的培养方面,最重要最根本的环节就是教师要在理论知识方面充分的拓展,让其与社会实践充分的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更能够引导其自主的去适应社会,最终达到保证中学生社会技能得到大幅度提高的目的。

二、教师要优化教学策略,服务于社会技能的培养

上文中笔者已经论述了教师要想培养初中生的社会技能,就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地拓展,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但是事实上对于理论知识的概述在一定层面上是属于纸上谈兵,不能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培养社会技能方面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要优化教学策略,将对理论知识的培养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教学策略的优化方面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一方面要具备优良的政治品格,另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情景教学法,教导的同时感化同学。

在具备优良的教师品格方面,教师要以身示范,言行一致。政治品格包含了教师的言行和行动,这些行为举止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引导作用,教师只有言行一致,为人正直才能够以身作则的起到带头作用,使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对于学生社会技能方面的引导,教师要更侧重其向正直、积极、阳光的方向发展,要求学生具备较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其他方面的社会技能。总之,教师在进行政治技能传达的同时,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表达自己和示范自己,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首先要具备自身优良的政治品格。

在现阶段的各个学科教学中,情景教学法无疑是教学效果最明显的一种教学策略,对于初中政治社会技能的培养方面也不例外。情景教学法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应用合理的手段和情景设置,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学习的内容。在技能的培养方面,教师要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示范,具体方式可以是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相关课程需要内容的展示。还可以采用绘声绘色讲故事的形式,将教师要传达的社会技能蕴藏在故事中间,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听故事看故事的情景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地引导。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一段不法分子作案前后的一系列行为,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就可以挑选出不法分子违法行为的同时明确的了解到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

如果说教师在进行学生社会生活技能培训时,注重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有机结合是基础的话,那么优化教学策略就是核心部分,只有具备合理的教学策略,才能够使学生更乐于去听讲和实践,才能够使得学生的生活技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三、结语

本文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初中政治教师该如何进行对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一方面激发起更多政治教学工作者对于社会生活技能培养的灵感,另一个方面在教学中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真正意义上保证初中生具备社会生活技能的目的。

篇11

有些人在形容现代青少年时,称之为“垮掉的一代”,原因之一就在于现代的青少年责任感弱化。曾有一个调查显示,初中生在价值观取向中倾向于重个体和家庭、轻国家和社会,社会责任感相对淡化,并且在自觉性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跟风”倾向,容易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在社会公德建设和社会责任感形成方面缺乏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面对不负责任行为和习惯选择的是独善其身、默不作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生生理与心理处于剧烈变化阶段,三观尚未养成。

初中阶段正是一个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情感上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缺乏足够的辨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容易出现偏颇,甚至误入歧途。此外,理想或者目标相对单一,导致对社会责任感认识不足。

(二)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影响了初中生责任感的养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家庭的生活水平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家里有家庭教师,去学校有专门的车接车送,孩子在家从来不干家务,同时现在的家长都在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转变,或许是阅历多了,或许是觉得没有意义。但是这些小小的言语,都在孩子的心理有了定义,同时少了一份关爱他人的心。

(三)学校教育存在偏差,忽视了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在强大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了,重智育不重德育仍在大部分初中学校占据重要地位。智育被摆在了最主要和突出的位置被无限制地放大,其余的则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涉及。此外,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与学生心理和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目前学校对学生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的培养,包括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主要采取的还是“填鸭式”的理论说教和灌输式教育,显得“假、大、空”,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初中历史教育与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关系

(一)培养学生责任感是初中历史教育的目标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目标是“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初中历史教育是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重要载体

历史是一去不复返的,想要时光倒流,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们借助有效的情境再观,也能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就是教师在历史的教学课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感官和思维进入历史情境当中去,经历历史,获得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体验认识历史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明确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中设置了许多有操作性的活动建议,在教材中设置了若干活动探究课,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其出发点就是在于抛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倡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也要看重学习的结果,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并树立远大的理想,学生也有了正确的人生抉择。

三、在历史初中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责任感

(一)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