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物理教学特点

初中物理教学特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6 10:18: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物理教学特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初中物理教学特点

篇1

苏科版的初中物理教材在编排的体系上有着比较严密的逻辑和层次。教师要对教材非常熟悉,掌握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这样才能把课上得更好。这本教材的体系及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一、在教材的 一、整体编排和构建方面

1.有利于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教学内容的分层设计,探究的过程与知识梳理相辅相成,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技能的认识。这样的设计更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如在学习《力 弹力》这一课时,可以根据内容来组织学生实验理解什么是力、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及使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再适当地点拨方法,就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的目标。让学生们了解到知道什么是力;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2.反映了物理科学的基本思想

课本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开始,在宏观上展示的是能源与社会,以及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量又包括各种形式的运动,声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物体的运动;能量的另一方面又是机械能、电磁能与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物理探究的是物质以及物质的性质与结构,运动和相互作用。最终达到生活、物理、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统一。因此,物理科学的本质决定教学要联系实际、联系生活。

3.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刚刚发展起来,对抽象的事物的理解还不是很好。因此,在每个单元的内容编排上,书本都突出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变化规律,不再拘泥于每个单元之间知识点的逻辑线索,在认识上也遵从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对于八年级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八年级上册所学习的一些具体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肯定是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然后才慢慢过渡到力学,机械能,电能等更抽象的物理科学。

二、创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情景

像物理这种与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适用一些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很多经验可以从生活中来,对学生来说有利于探究。教材的编排在这方面也体现出注重探究的思想,并且比较注重探究方式的引导。

比如在学习《声音的特性》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们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们可以通过几个实验进行探究。如: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在课中,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些学生意想不到的情景来增加学生们思考和探究的机会。教材在探究方式上也没有做统一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探究活动和现实的器材设备等方面的因素来采取一些更灵活多样的探究方式。

三、注重与社会和人文的联系与渗透

物理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一门学科。身边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物理现象。课本也特别注重物理与社会及人文的联系。例如,教材选用了“生物电”的探究故事,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介绍了科学家从偶然发现到找出本质联系艰辛探究的历程,在教学的同时也不忘弘扬科学精神,体现了物理学的发展对技术和相关学科以及社会发展的作用,也突出了物理中所含有的人文精神。还介绍了曾侯乙编钟、夏商周断代工程、纵目青铜面具、竞速项目中的中国奥运健儿、中国的载人航天以及一些著名的中外物理学家、发明家等。用这些充满人文情怀的小故事来激励每一个初中生。同时还注重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联系,例如,介绍了激光测距仪、哈勃望远镜、同步卫星、光纤通信、磁悬浮列车、纳米技术等内容,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拓展视野,对物理学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把物理和社会、人文相联系起来。让学生们感受到三者之间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四、教材版式新颖活泼,图文并茂

丰富的插图是本书的又一大特征,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带领学生挖掘插图中所表示的意义,充分使用插图的功能。插图的功能不仅仅只是提升内容的趣味性,还有其他方面的功能,比如书本上设计了两个学生和一个学者形象的卡通画人物,这幅图不但可以运用视觉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借画中人物之口表达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疑惑,并且进行必要的启发和引导。另一方面,每一章的首页设计的图案也是非常讲究的,既有导学的作用,又可以概括本章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还能体现出这一章的内容与生活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学会看书上的图,最大化地读取出图中所含的信息。

综上所述,教师要把握住了教材的特点,就可以更好地使用教材,更好地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尽量把教材中的新特点,新优势运用到教学中去,用更适合教材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栖位.关于对新课程下初中物理改革的解读,教育导刊,2012.12.

篇2

1.1选择题

选择题一般考查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识别能力问题,以及对物理问题的分析能力.

1.2填空题

填空题是在物理问题的陈述中,给出空格要求学生填写.要求填写的可能是问题的条件,也可能是问题的结论.考查范围比较广泛,既可以考查需要学生识记的内容,也可以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推理和进行计算的问题.

1.3作图题

作图题通常要求学生在给出的图上作图,主要考查学生物理作图的基本技能,如作力的图示、力臂、光路图、电路图等;也可以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要求学生设计电路图等.

1.4简答题

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表达、解释、论述物理问题的能力.

1.5探究实验题

由于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对实验的考查是物理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题主要考查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实验设计等等.

1.6计算题

计算题是物理试题中一种重要的题型,着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其中浮力计算、压强的计算、功与机械效率的计算、电路计算等是考查的重点.

2中考命题对物理教学的几点启示

2.1加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上,要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对教材中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如“压力和重力”、 “蒸发与沸腾”、 “惯性与惯性定律”、“实像和虚像”、“温度、热量与内能”、“电功与电功率”等等,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归纳、总结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准确地把握这些概念和规律.对于教材中的文字叙述、课后习题、演示实验以及每一幅插图,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理解,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和练习,从而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比较宏观和清晰的认识.

2.2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要对大纲要求的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对课本上涉及的小实验,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做到能做、会做、做好.实验中要让学生熟悉各种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明确实验原理,学会选择合适的器材,合理设计实验探究步骤,正确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探究,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3注重方法教育,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3

一、借助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许多是日常生活和劳动建设中常见的知识。学生在十多年的生活中,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了很多光、热、力、电等物理现象,积累了不少体会和经验。可以说,生活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老师”,但是,如何把学生在各自生活中积淀而成的肤浅、片面、感性的认识升华到深刻的、系统、理性的领悟上来,必须靠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分析引导来完成。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创设一些奇特、新颖、有趣的实验引入教学,会使教学更容易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实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实验和情景式教育能顺应学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要遵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引发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思考。

三、利用互动性强、仿真度高的课件,模拟完成一些不易实际操作或仪器短缺而无法操作的实验

比如“浮力”教学,来自生活中的经验误区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的运动状态、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等等。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首先通过多媒体引入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怎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演示实验时用弹簧秤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大家观察弹簧秤示数,并提问:这说明了什么?要想说明物体的体积跟浮力无关应该设计什么实验?要想说明上述提出的其他观点又应该设计哪些实验?正是这样一层一层的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的问题设计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设计中提高了探究能力,从而使物理的实验教学得到了升华。

在日常的演示实验教学中,总有些实验不易在教室中直接演示操作,有些实验即使可以演示操作,但可见度比较低,学生不易观察,更有一些演示实验,根本就没有仪器和物品进行实验演示。这时,我们不妨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下载一些演示实验的多媒体课件,然后通过自己的修改、加工、组合和完善,制成内容充实、形式直观、互动性和趣味性强的演示实验课件,由老师或学生通过运行课件来观察实验现象和操作规范,同样也可以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加强边学边实验教学

所谓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即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以下简称“四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四动”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促使大脑对各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那种因学生处于消极地位而使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由于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自己做实验,还可以讨论讲述,因此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篇4

概念是人们在感觉、知觉和表象有效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形成的,所以概念给人们的感觉是抽象的。但是概念并非凭空产生的,离开了感觉、知觉和表象的有效积累,人们也就无法科学、有效地建构概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应该是感性的。

(1)观察和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也是学习物理、探索物理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会给学习者带来许多生活经验以外的直接经验和感性体验,为科学地建构概念积累宝贵素材,所以强调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感性特点符合物理学科的特点。

(2)媒体与软件

考虑到某些物理对象和实验对条件、成本、可看性、可重复性等的具体要求,物理教学中可以选用一些图片、动画、音视频和仿真实验室(如国内的仿真物理实验室、美国的鳄鱼夹仿真物理实验室等)加以辅助教学。例如在探究“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时,不妨调用一下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模拟动画;再如在讨论“声音的三要素”时,可以调用一下示波器仿真软件,对各种声源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又如在进行有关“电路”方面的习题教学时,不妨运用仿真物理电学实验室加以动态演示,科学、合理地应用媒体和软件可以有效增强物理教学的感性特点,以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科学建构。

(3)问题与情境

众所周知,物理问题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有其现实根源的。合理地设置物理问题与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思维。例如在讨论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特点时,教师不妨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假如你站立在一个绝对光滑的冰冻的湖面上,如何才能顺利地返回岸边?(参考答案:脱去鞋子向前扔出去,你会沿相反的方向退回岸边)我们在教学中,每每会激发出许多学生的奇思妙想。当然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关键是要注意如何积极、及时地加以运用,努力避免机械地就事论事,了然无趣的概念教学。

2.渐进性特点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一点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的确,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或多或少地带着一些“先验经验”,这些先验经验是概念教学的起点,它们也常被称作“前概念”。学生的前概念大多是零散的、肤浅的、片面的、甚至还是错误的,有的是学习物理前形成的,有的是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形成的,有待于在教学中不断地加以甄别、矫正、完善和巩固、强化,逐步地趋近于科学的物理概念。

前概念中有许多积极的元素,值得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加以发现和利用。例如教学中可以借助学生对水流、水压的认识,逐步建立起电流和电压的概念;将小车在不同路面的分界线上发生偏转的原因类比光的折射原因。

前概念中也不乏错误的元素,值得教师予以关注和警惕。例如许多学生常认为“白雾”是水蒸气、物体远离平面镜成像变小、没有力就不运动……如果教师漠视学生头脑中与科学认识相异的这些前概念,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对该物理概念的理解很容易会退回到原有的水平,以至于在新的问题情境下连连出错。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要简单地求全责备,要更多地反思和改进教学的不足,要让他们知道科学家在探索物理世界时,也经常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干扰,例如他们曾把对宏观现象的理解简单地映射到微观领域,以至于对光本性的认识、黑体辐射的认识出现过错误。

3.严谨性特点

许多初中物理概念虽谈不上严密,但都很严谨。例如在力臂和功的概念表述上,学生稍不留神就会犯错。这一严谨性特点同样地体现对许多物理规律的表述上。如对于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述,应该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可以说成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再如在描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时,应该说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而不可以说成是质量与重力成正比。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关注,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同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练习和及时的诊断反馈。

4.系统性特点

任何概念的学习都不是孤立的,都要和其他概念发生联系,概念与概念的联系就形成了命题,而命题是知识意义的最小单元。从这个意义上讲,概念教学还应该体现系统性特点。

概念图模拟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层次性,并以层级结构组织知识,有利于学习者把握新知识的“同化点”,从而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同时,概念图将知识以图形的方式表示,增强了信息的回忆和识别,为基于语言的理解提供了很好的辅助和补充,大大降低了语言通道的认知负荷,从而加速了学习者思维的发生。为此,笔者一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地尝试着基于概念图的物理概念教学,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积极地引入并运用概念图建立、梳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可以突出概念教学的系统性特点,同时也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概念教学过于孤立化、线性化的倾向,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发展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82-02

一、通过分析小孔成像,初步建立实像的概念

在我们的物理教材《光的传播》一节后有这样一道关于小孔成像的习题:在空的易拉罐的底部中央,用钉子敲个小孔,罩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作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的景物,你看见了什么?记下所成像的特点,并试着加以解释。针对这道习题,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按小组在课下制作好实验装置,并制造的针孔照相机观察窗外的景物,记录下看到的景物的像的特点。在课上,学生要汇报课下实验情况,并展示实验的结果,通过观察不难发现,观看窗外的景物时,学生只能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然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验情况适当拓展题目,用点燃的蜡烛代替景物,调整烛焰到小孔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观察成像的特点变化,最终总结出像距和物距与成像特点之间的关系,给学生在脑海中初步建立一个实像的概念,为讨论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打下基础。

二、重视平面镜成像,初步建立虚像概念

平面镜成像知识虽然比较简单,但教师要充分重视平面镜成像教学。因为平面镜成像使学生第一次接触了虚像的概念,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更深入地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有了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基础,在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平面镜成像与凸透镜成像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了解两者的区别,从而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知识结构。无论是小孔成像还是平面镜成像都是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基础,做好这些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学习凸透镜成像。

三、精心设计凸透镜成像课程教案

在设计凸透镜成像的教案时,首先要选对教学方法,物理规律的教学比较适合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但如何让学生顺利地探究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还需要教师全面考虑各个概念的前后联系,精心进行教学设计。选好教学方法后,教师还要考虑课堂实验要采用什么实验器材;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需要观察到哪些现象;记录哪些实验的数据;怎样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教学会遇到问题。本节课中,讨论分析数据是的重点和难点,直接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学生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以便得出正确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深入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画光路图,给学生展示凸透镜成像的连续变化规律,学会画不同物距的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可以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掌握的更加牢固。在总结成虚像还是实像时,要让学生自己观察物距连续变化时,像和像距的变化规律,并找出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这两个特殊位置,分析这两个位置的特殊意义。

凸透镜的成像可以从正立或倒立、缩小或放大、虚像或实像三个方面来描述,这些就是凸透镜成像性质,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成像的虚实、像距和物距的关系、像距大小和像大小之间的关系、物距与像大小之间的关系等,引导学生从凸透镜成像的过程出发,总结归纳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和规律,并灵活地运用它们解决具体问题,以便更好地掌握凸透镜成像知识。

将凸透镜成像与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比较可以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凸透镜成像是光经过折射形成的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等于一倍焦距时,成平行光不成像;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实像;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实像;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小孔成像证明的是光沿直线传播,成的是倒立的实像。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大小相等,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只有凸透镜所成的像为实像时,与小孔成像现象相同。

五、认真解答课堂上学生遇到的问题

凸透镜成像一课中涉及到的实验探究,并且是教学中的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学生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很可能会遇到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或不能在光凭中央等问题。此时,教师就要耐心教给学生调节的方法,并强调实验前调节的重要性。在操作技巧方面,教师要给学生做好正确、标准的示范,引导学生正确实验。在探究思考时,要鼓励学生讨论分析实验数据,独立思考,得出结论。

六、适当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便于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师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通过课件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过程。用鼠标拖动光源,随着光源移动让学生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大小、正倒,还有像距、物距发生的变化,多媒体呈现的动态效果一目了然,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演示效果进行对比,并讨论分析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七、及时做好课堂反馈

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巩固并进行问题反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进行提问测试,并统计测试结果,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通过反馈信息也可以及时了解授课效果的好坏,并针对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巩固和矫正。

总之,对于整个光学部分的教学,教师要注重教学策略,总揽全局,强调把握基本概念和性质,并找准性质、规律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集中精力完成实验、分析数据、总结规律,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参考文献:

[1]宋尚雪.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2011年11期

[2]刘连印. 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 2012年04期

篇6

1 中学物理教学特点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起始于伽利略和牛顿的年代。经过三个多世纪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门有众多分支的、令人尊敬和热爱的基础科学。从物理概念转变为物理量开始,它利用种种数学表述手段为理论与实践开辟道路,使物理学的结论可随时加以严格检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能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如果有人问:“人靠什么能力来解决问题?”回答肯定是:“靠逻辑思维能力”。在思维品质的诸多能力中都离不开逻辑思维能力的辅助,它是其它能力结构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所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正是思维品质的核心。 物理学科的特点是既存在于客观事实,又有高度的抽象性、精确性、逻辑性和严密性。比如在力、物体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章节中,其逻辑思维形式是指逻辑中的“物体受力”、“物体运动”、“受力与运动”两者的关系,在这几章中,二者之间的关系贯穿整个力学知识。事实上是关于逻辑思维统率着二者之间的技能与技巧,由此我们不仅是要让学生体味到物理逻辑思维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物理逻辑思维的过程,使物理思维达到自由的升华,也是产生物理美感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文化知识,提高了科学素质,而且学会了辩证法,这些极大地激励了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促使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既要着眼于知识的传授,也要看到传授学习方法的重要,对培养学生具有今后自我发展和永远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够起到“点金术”的作用

2 物理教学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主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等三个维度来实现课程目标,这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一种飞跃。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清晰完整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深刻性,善于通过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为了加强学生的探究活动,改变学生过多地被动学习,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在物理教学中应十分重视科学探究活动。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与技能,体现其中的曲折与乐趣,体验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与科学的结果相比,教学中的探究更重视的是科学过程,因为探究活动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在于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物理课改新理念就是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习物理一定要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

学生感到物理是亲切、实在、有用的,从而用心去探索和认识物理规律,并尽量把认识到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与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联系起来,体会物理学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并追求二者的初步融合,是初中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核心任务之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应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的始终,甚至是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当然在教学组织方面要尽量做到恰如其分,巧妙严谨、润物无声,不能生硬和造作。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胜任教学的发展。新课程理念是将传统教学融入现实生活,根据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思维,深入理解具体核心概念。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抛弃了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向,通过新型的教育方法,拓展学生参与能力和创新能力。

1.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特点

(1)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材采用了新的编排方式,加入了常见的物理现象和故事,以此来说明物理概念,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思维和想象也有很大的引导作用。

(2)内容简单,注重实验。和传统教材相比,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知识比较简单,原来很多要求掌握的难点,演变为了解,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注重探究式学习,将学习分为知识掌握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教学实验的比重,让学生能够将实际和理论具体的结合起来,展现了素质教育的完美理念。

(3)新的评价标准。和传统的物理教学相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成果体现不再是单一的书面考试,还有学生实验以及活动等。通过实际能力考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表现。

2.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陈旧,理念落后。传统初中物理教学具有教材单一、备课简单、要求少等特点。新课程实施后,很多老师还是用传统讲课代替实践内容,违背了新课程教学的目的,从而影响了新课程教学的效果。

(2)学生在课堂上未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为目标。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由于老师追求进度,“填鸭式”教学普遍存在,没有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依赖,让学生处在被动的位置上,从而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

(3)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认识应用不足。不少老师在备课时,太过注重新教材,一切都按照教材要求来做,没有将教材和实际教学以及具体学生具体情况联系起来,从而导致学生缺乏探究学习的能力。

(4)没有真正实施新课程评价标准。由于传统考试标准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学校没有从根本上落实新课改要求,一味注重升学率,导致考试依旧是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

3.增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新课程理念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针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老师必须将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上课之前,教师应认真做好教学方案,明确教学内容和核心,将重点、难点系统地展现给学生,从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探讨、思考。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实际自然现象和教学具体地联系起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适当“步白”,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从根本上避免灌输和“填鸭式”教学,将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正确地吸引到教学实践中,从而帮助学生巩固实验原理和书本概念。

(3)完善实验方法,增强实验效果。实验教学表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属于现有结论,通过实验验证结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知识的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意识。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通过验证性实验分析,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从而提高实验效果。

(4)完善评价体系。政府以及相关教育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教育情况和政策法规,摒弃原有的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新课程评价标准,真正提高学生素质。同时,在教学中还应该淡化结果色彩,尊重学生个性特点。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在课程结构、功能、实施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给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必须提高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能力和水平,用新的视角和方法进行教学,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物理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的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及心理特点上。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在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阐述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学生如何克服面对的台阶和怎样做好高初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一些观点。

一、台阶分析

台阶1:思维方法上,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初中研究力学问题,仅是力的初步概念,重力的常识,摩擦力只作为阻力等的形式介绍而己。而进入高中后,一开始就要对较抽象的弹力、摩擦力进行全面的定量研究,继而要进行受力分析、分清施力物、受力物、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平衡力等容易混淆的概念;要选定研究对象、采取正确的研究方法等等,这些是横在新生面前凸起的台阶,跨不过去,高中物理将很难过关。

台阶2:能力要求上,从单一能力上升为综合能力。高中物理教学中所应培养的能力是: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而在高中,物理规律则要通过较多的推理和判断得出,如牛顿运动定律。因此,推理和判断的能力要求大大提高,高中物理学不好,其主要原因是此种思维能力培养的欠缺。

台阶3: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变更和适应。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学生更多地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复现知识,对概念及规律习惯于死记硬背。进人高中后,则既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记忆,又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更要能够自学钻研,消化知识,且重视纵横推理、判断、假设、归纳等一系列更为高级的思维活动,这对习惯于死记和套公式的初中学生而言,当然是不适应的。

二、帮助学生克服台阶

1.充分准备,上好每一节课。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普遍都有“更要努力”的积极心态。所以教师要上好高中物理的第一堂课——绪论,以抓住绝大多数同学都“更要努力”的向上心态这一物质基础,激发起他们学物理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2.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却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己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3.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抽象的物理概念直观化、形象化。

4.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5.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必要的方法和技巧。

6.加强课外辅导。正确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培养自学能力,养成学生分类、归纳、总结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高一的练习应难度小,要求严,不选超出课本要求的内容和习题;对于格式、步骤、单位应用、必要的分析语言等方面严加要求,以规范的步伐上好“引桥”;关心差生,防止过早两极分化,争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比起初中,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以及物理这一学科所要求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都有更高的标准,学生能否在最短的时间适应高中的学习,顺利地跨过这个学习台阶,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要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同时也要从初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从学生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高初中教师都应重视这个问题,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共同努力,为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9

在物理教学中,问题是思维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因此需要加强对初中物理教学的研究,为学生质疑提供充足的空间和有利的条件。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了新的要求,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就初中物理教学而言,具有较强的研究性和实验性,因此需要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获得问题的答案,可见,初中物理教学要立足于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新课标的必然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学知识,还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即对知识的应用。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培养,因为质疑能力是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其他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一定的技能,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投身到主动学习中,不仅收获基本的理论知识,还为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3.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遵循物理教学特点的要求

物理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验性和分析性,并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因此需要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途径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要高度重视,对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同时需要从以下多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为学生质疑提供有利的条件

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需要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对物理教学进行创新。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提问和探索。其次,要对学生进行鼓励,不仅要对学生的质疑进行正面的语言评价,还要充分利用非语言评价,如,当他们回答问题正确时,更喜欢教师点头赞许,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投去信任而期待的目光,更能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此外,质疑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使之形成习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合理地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提问环境,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去思考和探求,还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才能收获学习的快乐。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的质疑起了极大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带着疑惑去学习,并通过讨论和分析,发现问题的答案,不仅实现了对知识的掌握,还提高了学习能力。

3.有效把握课堂,对学生质疑进行引导

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要抓住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真正地使课堂成为学生质疑的场所,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允许出现不同的答案。因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物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由实际生活进行导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引起学生质疑。如,在学习浮力知识时,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入;在讲述惯性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思考;在紧急刹车时,人为什么会向前倾,用盆盛水晃动时,为什么水向着相反的方向移动等。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对其进行引导,激发学生质疑,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如,在学电路时,给学生两只小灯泡和两只开关以及必要的导线、电池,让学生自由连接。最后由教师一一讲评。分析各种所接电路的优缺点,从而得出电路的连接方法和各自的特点,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4.教授学生质疑的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以外,还需要教授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正确的质疑,使学生真正地会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关键,也是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只有掌握质疑的方法,才能够真正地提升学生质疑的能力,提高物理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具有操作性和分析性的特征,教师要把握这一特征以及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适当的指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并引导学生进行质疑,然后借助合作,探求问题的答案,这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篇10

推进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新教材的教学始终。新教材虽然减小了教学梯度,降低了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难度,但由于高中物理的自身客观要求,学生仍感觉高中物理难学。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初中物理学多以物理现象的识记为主,而高中物理一开始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力学,习惯形象记忆的高一新生如坠五里雾里,更别说学好,所以认为高一物理难学。如何搞好与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学习难度,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渡过物理学习的难关,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台阶的形成的原因

1.初中物理教材对大多物理问题只进行定性分析,即使有定量计算也很简单;而高中教材绝大部分问题不但要定性分析,而且要进行大量的甚至是相当复杂的定量计算。所以从初中到高中物理学习是从定性到定量的“跳变”。

2.初中物理知识绝大多数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而高中物理知识的掌握绝大多数上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高中物理问题的解决主要体现在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上,阶梯很高。

3.不善于利用数学工具解题是形成台阶的重要因素。高中阶段数学工具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必要手段,尤其力学部分大量运用三角函数、直角坐标系、相似三角形、二次函数、矢量等,让学生一下适应确实不易。

4.呆板学法的“惯性”对高中物理难学结论的形成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初中学生掌握物理知识习惯于背牢记熟,而对物理模型的建立、物理过程分析极少考虑。高中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个学法的飞跃,更是一种能力的飞跃。

二、帮助学生走出误区,降低台阶的方法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教师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从而比较轻松地掌握新知识,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掌握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利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难度。实践证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过程中,应及时完善新知识更新认知体系。例如:初中物理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速率)、路程和时间;高中物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位移、时间、加速度等,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除了有大小外还有方向、矢量。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顺应新知识,辨析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指导学生掌握建立坐标系选取正方向,然后再创新运动学方程的研究方法。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调整、替代原有的认知结构,避免人为地“走弯路”,增加物理学习难度。

2、加强物理直观性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导致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往往感到模型抽象,难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实验,多举实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多种媒体教学,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模型,掌握物理概念,并设法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说:“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所以通过做实验、举例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

篇11

我国新课程当中规定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实施教学。这说明了在现代教育当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性传授和技能训练,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能力培养。在初中的物理教学当中,教师需要重视设计的科学性,要让学生真正投入其中,从而提升教学有效性。下面将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进行详细讨论和分析。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特点

(一)重视基础性

在初中的物理教学设计当中,教师需要从实际生活出发,然后逐渐融入物理教学当中去,然后再从课堂走向实际问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也要看重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知识核心体系的建立。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创新能力比较强,这个阶段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他们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强调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能得到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二)体现时代性

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物理的教学应当更加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观念的融入,强调知识的前沿性。同时要适当融入一些国家的科技发展内容,重视物理知识教学与现代物理之间的发展结合,从而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和能力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三)反映选择性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和生活环境等影响因素,要精心为他们设计教学方案,促使方案更加丰富,能凸显出教学特点,尽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他们没有接触过的内容,从而促使学生能得到更加充足的发展空间。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当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当明确教学的任务和知识体系,不能完全按照课本要求来进行教学设计,而是要更多突出教学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目标。全面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促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其产生的社会价值。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教师对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和认知水平来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从而为学生价值观念的建立提供可靠的保障。此外,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当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分析学生主体的区域特点,积极利用好当地的资源来进行知识补充和教学开展,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二)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的教学来说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了足够的兴趣,他们才能在学习中更加主动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上的全面提升。对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民主的学习环境,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尤其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设置出适当的探究性题目内容,并在课堂中留有一定的空白时间,让学生能进行知识交流和学习,同时也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想法,并给予适当评价。要将当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全面记录下来,以便于为学生制定接下来的教学计划。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尊重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看法和思想,尽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使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教师要利用物理实验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物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科学设置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多方面的,当中既要体现出教师对教学主体活动的指导,同时也要体现出教学活动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其中。教师针对教学主体的活动开展,当前应当强调当中的针对性,并且要保证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其中。在教学设计中则应当以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生活经验作为基础,以实践案例的方法来代替传统的说教手段,要求教师掌握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课堂的多样化发展。同时,作为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来设计出可见性比较强的教学计划,要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改进,弥补教学当中的错误问题,促使教学设计能够得到适当的延展。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态度调动,只有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学实施。对此,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总之要保证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更多的学生愿意投入中。

(四)引导学生探究和感受

现代社会中市场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同之处,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当然学习当中的基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探究和实验的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了解到知识本质所在,从而提升自身经验。创新不是实验结果相同的不同实验方法应用,而是要求在理念上是全新的,在方法上也是全新的,只有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给创新一个更高的期望。只有学生有了对知识学习的新认识,他们才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中,探究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激发他们物理学习动力的关键所在,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学习的意义,从而找到学习的乐趣。

(五)积极展开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而且是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开发的一个过程。学习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当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为了改变当前的评价现状,作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要在评价中重视人性化,从而促使学生的价值观念能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意志力等方面的培养,采取自评、互评等方式来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同时也要从环境、氛围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来进行综合的考虑,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作者:陈善勇 单位:福建省建瓯市房道中学

参考文献:

[1]李雪莲.初二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教师,2017(4):120-125.

[2]黄贵善.错误资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探微[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