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师行为论文

教师行为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2-06 20:18: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师行为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师行为论文

篇1

二、在课堂讨论中,点燃趣味性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注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历史教师在新的教育改革下要注重讨论探究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要做学生的亲密朋友,和学生之间要消除隔阂,平等相待。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未知的知识,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广大历史教师要逐步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懂得要想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最重要的是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在创设课堂问题情境时,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带有启示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能够得出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同时,要注重问题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但得到能力的提高,还要在愉悦的氛围下得到锻炼。尤其是对于那些稍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引导,正确启发,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和紧张感。例如,在讲授农耕文明时代的时候,为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泱泱中华的一些重大事件,教师可以从时间上去引导,通过创设有趣味性和针对性的讨论题目,使学生从问题中学到知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人文初祖、大禹治水等等这些带有显著特征的历史事件入手,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激发兴趣,点燃学习的热情。

三、在实践活动中拓展趣味性

新课改倡导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注重在实践中拓展历史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授《生活在社区里》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完成相关的调查报告,其主要的内容就是:学生所生活的社区有多大的面积,住有多少人口?平时社区在人们的生活中给人们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社区民众生活在社区有什么样的优越感,同时社区在服务管理方面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有哪些改进?根据这些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绘制一张改善社会生活布局的平面图,并在历史课堂进行展示评价,鼓励优秀,鞭策落后。这种充分发挥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历史实践课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实践活动的兴致,还促使学生对历史课程更加喜爱。在这种教学活动中,除了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使课堂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更加浓厚。

四、在课堂引入中,诱发趣味性

历史课程虽然大都是记忆性的知识,但是历史课程和社会生活的结合也是十分紧密的,教师要以此为契机,使枯燥的历史课堂尽量活跃起来。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到枯燥的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思想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去诱发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真正感到幸福。例如,在讲授中国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播放歌曲《十送》,来渲染课堂的气氛,通过多媒体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历史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井冈山的老百姓为什么要送?在的途中都经历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通过这些问题的导入,将学生一下子带入历史课堂中来,使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加明显。

篇2

(一)关于“教学内容”的反思的发展情况

关于教学目标设置的反思,从不(或较少)反思教学目标的科学性的同学比例从63.3%降为60%,变化不明显。根据访谈可以发现,实习生对于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经常混淆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不能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实习生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受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非常大,多数从不(或较少)反思教学目标的实习生是因为指导教师在备课中忽略教学目标科学性、课标中的相关要求等方面。关于对课堂教学的反思,能经常(或总是)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统一的同学比例从50%上升到73.3%,能经常(或总是)做到根据教学实际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的实习生比例从53.3%上升到73.4%,这表明随着实际教学经验的积累,实习生对教学实践有了更好的把握。根据课堂观察发现,实习前期,实习生的教学内容往往脱离已设定的教学目标,重点不够突出、难点不能突破,经过教学实践,这些问题逐渐减少。关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经常(或总是)反思知识、技能、情感目标的实现的学生分别为50%、36.7%、40%,上升为70%、66.7%、60%;从不反思三种教学目标的实现的学生比例全部降为零,说明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中认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将高校的学习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实习生对技能目标的反思明显提高,说明通过实际教学,学生对教学的理解和把握逐渐突破单一的知识导向,兼顾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发展。关于教案重要性的反思,经过实习,对于教案的作用,实习生的看法产生了明显的两极分化,肯定教案重要性的同学比例从53.3%上升到63.4%,但是认为教案作用不大(或没有作用)的同学比例也从16.6%上升到23.3%,经过访谈发现,实习生对教案与教学二者关系的认识与所在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与示范密切相关。

(二)关于“教学方法”的反思的发展情况

关于对教学方法的反思,认为自己总是(或经常)反思教学方法的同学比例从50%升为60%,较少(或从不)反思教学方法的同学比例从26.7%降至16.7%。通过访谈发现,实习生在实习中期对教学方法的反思最多,在教学达到一个相对稳定和成熟的阶段后,对教学方法的反思逐渐减少,整体上呈波浪趋势。关于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教学方法方面的反思,认为自己总是(或经常)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的实习生比例从43.3%上升到60%,这是因为在实习中,实习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直接的、感性的、第一手的了解,开始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据此改进教学。关于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突破,经常(或总是)寻求新的教学方式或方法的实习生比例从33.3%上升至40.7%,从不(或较少)寻求新的教学方法的实习生比例从26.7%降至10%,表明经过教学实践,实习生对教学方法创新的意识有了较大提高。

(三)关于“教学管理”的反思的发展情况

关于通过反思师生关系来改进班级管理方法及反思班级管理中的问题两个方面,能经常(或总是)进行反思的实习生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关于对个人行为的反思,实习前后变化不大。对比两次调查发现,实习生对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也是不断提高的。在教育实习中,教学管理对实习生往往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如学生在课上不愿意发言、配合等;但实习生和中小学生年龄差距相对较小,容易沟通。所以实习生需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做到教学与管理两方面同时提高。

(四)关于“交流情况”的反思的发展情况

关于教学后与学生的交流,经常(或总是)交流的实习生比例从36.7%升为50%,较少(或从不)与学生交流的实习生比例从26.6%降为16.7%。交流互动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实习生与学生的交流随着实习的深入逐渐增多。关于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交流方面的反思,实习前期,只有26.6%的同学经常或总是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因为实习生刚刚开始接触教学,对于交流的内容尚不明确,或与指导教师不熟悉。实习后期,比例上升为60%。但有约1/5的同学很少或从不交流,经访谈发现,原因有几个方面:指导教师工作繁忙,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对教材和教学内容不熟悉,听课后感受不深,问不出关键性有实质性的问题;此外,听课或上课初期,问题、疑问较多,与指导教师交流较多,适应一段时间后,交流逐渐减少,即交流呈现出波浪趋势。关于与实习小组同学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53.3%的同学经常(或总是)与实习小组的同学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26.7%的同学有时与实习小组的同学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反映出实习生在实习小组内部比较乐于沟通,能够互助合作,共同进步。

二、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反思性思维发展的建议

从实习生教学反思性思维发展的趋势来看,要发展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反思性思维,应主要从各类课程及实习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考虑。课程主要包括专业课、教师教育课程、学科教学法课程及通识课程,其中教师教育课程主要由教育科学学院开设,学科教学法课程由学生所在学院开设,因此分别进行调查。实习实践主要包括教育实习之前的各种实践活动,如微格教学、教育见习、课外教学实践(家教或带班)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此外,本次调查还就实习中的教师的指导作用进行了调查。从各类课程对实习的影响来看,重要程度依次为:学科教学法课程(90%)、学科专业课程(86.7%)、教师教育课程(73.3%)、通识课程(40%)。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学科教学法对实习的作用最为明显,与实习联系最为紧密;通识课程对实习的直接作用不大,多达20%的学生认为通识课程的学习不重要(或比较不重要)。从各类实践对实习的影响来看,重要程度依次为:课外教学实践(93.3%)、教育见习(90%)、微格教学(70%)、其他社会实践活动(66.7%),可以发现,学生个人的课外教学实践为教育实习做了较好的铺垫,同时,开始实习前应该有“见习”这个感性认识阶段,此外,微格教学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关于指导教师的作用,实习生认为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作用大于所在高校指导老师的作用,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在实习期间,实习生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接触较多;第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了解中小学实际教学,能针对实习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高校的指导教师也应更多的深入教学一线,了解中小学教学实际,提高教学和指导的有效性。而且,高校指导教师应发挥自身理论水平较高的优势,帮助实习生把感性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在下一步的论文指导中发挥作用。

篇3

《纲要》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幼儿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更是各项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与帮助者。而教师的语言交流行为更将直接影响孩子以何种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师生对话中的听、问、答也是实现师生沟通、互动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必须做到善听、巧问、妙答。善听――就是从孩子的对话中准确捕捉教育信息;巧问――就是以问开头、以问深入,甚至以问答的形式构成对话的主过程;妙答――即对孩子的信息与问题及时作出评价。

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随着人们对发展智能的日益重视,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成了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我园的多次教研活动中都有提出,如何更好地设计提问,真正体现师幼互动,以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思维,发展幼儿的智能?提问,对教学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有效的提问能画龙点睛,引领幼儿积极探索的思维

问题是学习的重要前提,是探索学习的出发点,是幼儿思维的起点。在师生互动中,教师要把握教育的契机,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引领幼儿深入地探究和思考。在主题《梦幻西游》的活动中,孩子们针对“观音菩萨”进行了热烈的交谈,有的孩子说观音菩萨神通广大,有的孩子说观音菩萨能帮助有困难的人度过难关,他们纷纷为自己有丰富的知识而激动。他们还在观音菩萨是男还是女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有的孩子说观音菩萨很漂亮,应该是女的;有的孩子却说菩萨应该都是男的……各有各的理由,一时半会还真得不出个结论。教师巧妙地把握这一契机,将讨论变成辩论会,围绕问题阐述各自的论点。这种形式既锻炼了幼儿的判断、分辨、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幼儿的口才与胆量。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也为了让幼儿的辩论有一个最终的结果而去查找资料,以回答幼儿的问题,真正体现师幼互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有效的提问是桥梁,使幼儿所学的新旧知识得到连接和重组

经验的获得与扩展,往往不是即时就能看到的,如果教师能善于将质疑和学习的机会留给孩子,相信肯定能为他们主动获取新经验提供一个发展空间。在一次玩纸飞机的游戏活动中,大班的孩子都想模仿老师用结构复杂的方法折纸飞机做实验,可是多数孩子都不会折,老师一边手忙脚乱地帮孩子折,一边迅速地想出了对策:“飞机的样子有很多种,我们来比赛一下,谁折的纸飞机飞得更高更远。”孩子们马上记起了以前学过的各种折飞机的方法,“折”的难题解决了,比赛得以顺利进行。有的孩子说尖尖头的飞机飞得更远,有的孩子说有风的时候,顺风飞的话飞机能飞得很高……幼儿旧有的经验在这时得到重组,并获得了更多的新经验,问题的及时提出起到了沟通新旧知识的作用。

三、有效的提问是弹性的,能满足不同个性的幼儿的多种学习需求

对于不同个性的幼儿来说,同一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是不同的,在主观上,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着不同的喜好,我们鼓励教师从仅仅关注教育活动的组成转移到关注不同个性幼儿的发展,使师生互动既面向全体,又凸显个别。教师为激发孩子们积极参与谈话活动常将话题预先通知出来,一般都会用比较广泛的问题引导幼儿从不同渠道获得所要的信息,如“关于猴子,你知道它是怎样的吗?”“什么叫英雄”,等等,这些问题看似随意,却能鼓励不同个性的幼儿积极探索。对故事感兴趣的,会去查寻与猴子有关的故事;对自然百科感兴趣的,会了解猴子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比较胆小的孩子,会简单谈谈狮子的食物;比较爱表现的幼儿,可能会扮演《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角色。这样的提问调动了不同喜好、不同能力的幼儿,使智慧在谈话中呈现,可谓精彩纷呈,效果倍增。

四、有效的提问是有趣味性的,能引起幼儿积极的回应

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幼儿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活动的主题,巧妙地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孩子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会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如在教学《白羊村的美容院》,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提问:“白羊们的新发型是怎样的呢?”“发型师为什么灰溜溜地离开了白羊村?”这些问题的提出又一次把孩子带入了有趣的故事中,因此孩子回答的兴致极高,而且很快地理解故事中表现的意思。

五、有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幼儿,让幼儿都得到锻炼

篇4

2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优势

2.1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由于行为导向教学法构建的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能够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养成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社会竞争中尤为重要。

2.2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再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解决实际的工作问题。这就需要学生讲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学会查阅相关资料,制订计划,总结、归纳问题并最终找出解决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拓宽自己的眼界,挖掘自身在工作领域中的创新潜能。

2.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行为导向教学法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通常会设置一定的模拟工作环境或者工作任务,尽量将学生的学习 环境与今后从业岗位的环境相一致,达到逼真化,而真实的工作任务往往需要强大的团队协调来共同完成,因此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很好地从传统的自己学自己做的教学模式中演进过来。

2.4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自身工作素养和能力

教师在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时候,对自身的工作能力要求就比较高,没有实践经验或者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很可能会误导学生。只有真正既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型”教师才能承担行为导向教学的重任,才能设计出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任务。

3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3.1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是教师将课堂任务设置成一种具体工作项目或任务,学生通过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具体实施最终完成任务的方式来学习和掌握知识并拥有相应的工作技能。国际贸易实务属于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因此在平时授课过程中使用此种教学法能很好地将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充分理解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

3.2项目设计

笔者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中将国际贸易的各环节分割成各个项目,本文中以第一项目“创建公司,推广产品”为例。学生2人一组,分饰进口和出口公司,选定simtrade产品库中一具体产品开始创建公司,推广产品,双方在经过市场调研,建交邮件往来后确定商贸关系。

3.3项目描述

3.3.1项目目的

该单元项目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建交流程,通过互联网等手段搜寻到目标客户,学会如何对目标客户进行资信调查,同时发出建交邀请,双方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洽谈成功后正式建立起贸易关系。

3.3.2项目优势

和传统国际贸易实务理论课相比,这种以设计项目为主的行为导向教学课程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模拟贸易实务操作掌握到国际贸易中寻找客户,建立贸易关系等知识点,生动地将工作环节带入到课堂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3.3项目难点

学生语言基础较弱,实际沟通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会表述或表述错误的情况;由于该课程开设的对象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生在资信调查时缺乏金融知识基础,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草草了事;让学生掌握更多寻找客户的途径也成为一个难点,学生的思维局限性较大:由于课程设计的需要,教师会设置固定的合作对象,这类操作能帮助学生很快地寻找到交易对象,但是也局限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寻找目标客户时思考的有效途径。

3.3.4解决方案

面对以上难点,笔者尝试做出如下应对措施:

1)利用辅助课程如外贸函电等加强学生在贸易沟通方面的沟通能力,鼓励学生课后参阅各类专业英语读物,要求学生每周利用电子邮箱进行英文书信沟通。

2)通过国际贸易案例讲述资信状况不良企业在贸易过程中的表现,尝试让学生从案例中总结经验。

3)根据教师已有的外贸工作经验向学生介绍有效寻找客户的途径,并且要求学生利用每个途径为自己的产品寻找一个真实有效客户。由于现行的高职教学评价系统主要侧重于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和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而“行为导向”则注重教学过程。因此,过程管理、任务管理等理念和做法必须融入到实践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有效确保教学质量,而评价体系也应该摒弃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取而代之的是使用突出以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为中心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教师也是行为导向教学法成功实施的保障,这就同时对教师在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一方面可以要求教师“持证上岗”,即教师经过进行相关职业资格培训才有上岗资格;另一方面,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一线工作人员如外贸公司跟单员等担任课外指导教师给予学生专业的实践指导。

篇5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科学家都强调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行为转变,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一、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常常会有这么一现象,有的体育教师教了几十年书,上过几十节课,似乎觉的自己形成了定型化的教育模式。但要问他的体育教学特点有哪些,又很难说清,这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现状。新的体育教学观念要求体育教师应树立特色意识,形成教学个性,也就是说体育教师在深入钻研体育教材的基础上要敢于突破教材,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这里的创造性主要指

(1)在教材处理上,体育教师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说,教师要针对教材、学生心理特点作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思路。例如在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喜欢球星和喜欢看比赛的心理,讲解篮球投篮的发展史及单手肩上投篮在比赛中的重要性。这样的教材艺术处理可使学生更投入地学习篮球。

(2)在优化教法上,体育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教法的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上的模式化。如教师进行初二男生的跨栏跑教学,单元的前半部分,教师先采用游戏法让学生跨越不同形状、不同高度的障碍物,充分体验跨越障碍进行比赛的乐趣;随后逐渐转入跨栏跑教学阶段,学习中让学生自定目标,并向各自的目标挑战,体验运动学习的乐趣;单元的后半部分,教师组织学习小组间的比赛,采用超过自己最好成绩的比例作为得分的相对评价方法,各小组内自定比赛的策略,互相帮助,争取胜利。最后,单元结束时教师让学生写出学习的体会,总结学习成果并以此加深学生对运动乐趣的体会。

(3)在个性风格上,教师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教师在第一学期的开始阶段,让学生两人一组轮流设计一堂课,并在教师指导下,担当课中一半时间的教学。学生首先要根据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将设计出来的教案交教师批改,教师批发后交还给学生备课,上课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通过一个学期后,每个学生都担任过一节课的教学,同学们也在相互的配合中知道了应如何主动地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而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教学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从教学角度上讲,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新课程倡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揭示动作技术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技术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形成正确技术动作的能力及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如教师在进行高一的跨栏跑教学中,单元按课题“什么是跳栏、跨栏、跑栏”,“跨栏为什么要攻栏”、“攻栏的要素”、“如何练习攻栏的动作”、“你的同伴的攻栏动作如何”等相互有关联的问题,放在8个课时的单元中进行教学。如第三节课时,课题是“攻栏的要素”,教师先让学生测量自己起跨点到栏的距离和下一栏第一步着地点与栏的距离,以诱导学生认知攻栏的技术结构,在实地验证和讨论中得出攻栏与速度、身体柔韧性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找到练习的方向,并实践了如何理性地进行运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总之,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观念:体育教学不应看作是一种目的,而应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的乐趣。

篇6

关键词行为金融理论投资策略投资心理

1行为金融学概述

传统金融理论是建立在市场参与者是理性人的假定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传统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是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EMH)。该假说认为,相关的信息如果不受扭曲且在证券价格中得到充分反映,市场就是有效的。根据这一假说发展起来的各种金融理论,包括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期权定价理论(OPT)等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也构成了现代证券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然而,随着金融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传统金融理论和金融证券市场的现实不断发生着冲突,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人的行为、心理感受等主观因素在金融投资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们并不总以理性的态度做出决策。在现实中存在诸多的认知偏差和不完全理性的现象,证券投资行为中会表现出各种偏激和情绪化特征;在证券市场上则表现出股票价格的各种“异象”,如:一月效应、周末(周一)效应等,用传统金融理论很难对这些“异象”给出合理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行为金融学受到了重视,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金融市场,克服了传统金融学的一些弊端。

2行为金融投资决策的心理、行为特征

2.1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DeBondet和Thaler(1995)认为过度自信或许是人类最为稳固的心理特征,他们列举了大量证据显示人们在做决策时,对可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估计过于自信。资金管理人、投资顾问和投资者都对可能自己驾驭市场的能力过于自信,在投资决策中过高估计自己的技能和预测成功的趋势,或者过分依赖自己的信息而忽视公司基本面状况从而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这种过度自信完全有可能导致大量过度交易(overtrad?鄄ed)的产生。

2.2反应过度(Over-reaction)

反应过度描叙的是投资者对信息理解和反应上会出现非理性偏差,从而产生对信息权衡过重,行为过激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投机性资产的市场价格与其基本价值总会有所偏离。过度反应的另一种表现是,当没有出现需要采取某种行动的事实时,投资者由于主观判断失误,以为事实已经发生并采取行动而导致投资损失。

2.3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

当市场上有重大消息时,股价通常未见波动,但在没有任何消息的时候,股票市场却有时会出现异常的波动且幅度较大,这表明股价对信息反应的滞后。与个人投资者对新信息往往反应过度相反的是,职业的投资人以及证券分析师们更多的表现为繁衍不足。他们通常会因为过分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依据,而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从而错失赢利的良机。

2.4非贝叶斯预期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人们在具体决策过程中,并非按照传统金融理论中的贝叶斯规律来不断修正投资的预期概率,而是对最近发生的事件和最新的经验给予更多的权重,在决策和做出选择时更注重近期事件的影响。

2.5后悔厌恶(MyopicLossAversion)

投资者在发现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之后,通常会感到伤心和痛苦,而为了避免这种痛苦,投资者会非理性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损失厌恶(LossAversion)”是后悔厌恶的直接原因,正是因为损失所带来的痛苦才使得人们会感到后悔。如果某种决策方式可以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来说,这种决策方式将优于其他决策方式。比如很多投资者具有从众心理,积极购买市场中受追捧的股票,而一旦股价下跌,投资者考虑到还有大量其他投资者也同样遭受了损失时,自责和不快会相应得到减轻。

2.6固锚效应(AnchoringEffect)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人们被要求作相关数值的定量评估时,容易受事先给出的参考值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为“固锚”效应。“固锚”是指人的大脑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选择一个初始参考点,然后根据获得的附加信息逐步修正正确答案的特性。在缺乏更多信息的情况下,历史信息就更容易成为人们对当前事物判断的主导影响因子。例如在美国,投资者20世纪80年代末受美国股票市盈率(较低)这个普遍认可的“锚”的影响,认为日本股票市盈率过高,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即使东京股市的市盈率仍比美国高得多,许多美国投资者却觉得东京市场不再被高估了,因为他们将20世纪80年代末东京股市的高市盈率当成了新的“锚”来考虑。

3行为金融投资策略

任何理论都是为应用服务的,行为金融学也不例外。行为金融学不仅是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革命,也是对传统投资实践的挑战。如行为金融学的大师RichardThaler,他既是理论家,又是成功的实践者,他和RussellFuller一起发起成立的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Fuller&Thaler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着15亿美元资产。他认为他们的基金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利用由于行为偏差引起的系统性心理错误。投资者所犯的心理错误导致市场未来获利能力和公司收益的偏差期望的改变,并引起这些公司股价的错误定价。发现投资者心理上的系统性偏差,是基金获利的基点。其基金业绩似乎也在证明着这一点,从1992~2001年,其基金的报酬率高达31.5%,而同时期的大盘指数收益仅为16.1%。总体而言,行为金融的理论和实践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还没有成为投资专家们广泛而普遍的制导理论。有两个原因,一是行为金融理论本身并不完全成熟;二是利用这些理论测定各种各样影响价格的心理变量时,会遇到很多操作难题。当然,任何理论都是有缺陷的,在金融市场中没有人也没有任何投资策略可以一直获得超额回报。行为金融投资策略让投资者具备了战胜市场的可能,但永远也无法具备打败市场的保证。

3.1反向投资策略(contrarianInvest?鄄mentStrategy)

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由于股票市场经常是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的,对反应过度的修正会导致过去的输家的将来表现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从而产生长期超常回报现象。邦特(Debondt)和塞勒(Thaler)(1985)的研究表明这种投资策略每年可获得大约8%的超常收益。对此,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这是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近期表现的结果,通过一种质朴策略(NaveStrategy)———也就是简单外推的方法,根据公司的近期表现对其未来进行预测。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和对绩优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现象,为投资者利用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3.2惯易策略(MomentumTrad?鄄ingStrategy)

惯易策略是指在分析股票过去相对短的时间内(通常是一个月到一年)的表现的基础上,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规则(filterrules),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规则就买下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Rou?鄄venhorst(1998)对其他12个国家的研究证实了动量效应的存在,从而证明了这种效应并不是由于数据采样的偏差所造成的误解。我国市场存在明显的惯性效应,利用股票在一定时期的波动采用此策略可以买人卖出而获得价差收益。

3.3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DollarCostAveragingStrategyAndTimeDiversificationStrategy)

投资者将现金投资于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进行,以备不测时分摊成本,从而达到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造成较大风险的策略,即成本平均策略。它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损失厌恶及思维分割有关。时间分散化策略是指承担股票的投资风险的能力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投资者在年轻时应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例用于投资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则逐渐减少股票投资比例增加债券投资比例的策略。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在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中普遍采用并广受欢迎的投资策略,同时却又被指责为收益较差的投资策略,而与现代金融理论的预期效用最大化原则明显相悖。

3.4捕捉并集中投资策略(Concentrat?鄄edInvestmentStrategy)

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投资者追求的是努力超越市场,采取有别于传统型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从而获取超额收益。要达到这一目的,投资者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①尽力获取相对于市场来说要超前的优势信息,尤其是未公开的信息。投资者可以通过对行业、产业以及政策、法规、相关事件等多种因素的分析、权衡与判断,综合各种信息来形成自己的独特信息优势;②选择利用较其他投资者更加有效的模型来处理信息。而这些模型也并非是越复杂就越好,关键是实用和有效;③利用其他投资者的认识偏差或锚定效应等心理特点来实施成本集中策略。一般的投资者受传统均值方差投资理念的影响,注重投资选择的多样化和时间的间隔化来分散风险,从而不会在机会到来时集中资金进行投资,导致收益随着风险的分散也同时分散。而行为金融投资者则在捕捉到市场价格被错误定价的股票后,率先集中资金进行集中投资,赢取更大的收益。

4结语

自20世纪80年代起至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的行为经济学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行为金融理论迅速崛起,对现代金融理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可以说行为金融理论已经成为金融理论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研究主题之一。当然,行为金融理论远非一个完全成熟的理论,其对投资实践的指导能力也因时因地而异。

参考文献

1李心丹.行为金融学———理论及在中国的证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篇7

技工院校的教育目标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学生入学的目的是胜任某些特定职业和岗位的工作,这也是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为人称道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多数会计专业的教师仍不能把教学和岗位联系起来,依旧是“用大学的一套来教技校的学生”,教学目标中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讲剖析,讲联系,忽视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究其原因,是由于会计岗位的人员流动相对稳定,长期在企业工作的会计人员很少会来到学校执教,而学校负责教学的教师基本是全日制高等教育,也就是“科班”出身,本身就不具备企业工作的经验,即使是曾经在企业工作过,后来入职的教师,一旦进入学校,也会慢慢的“落伍”。教师本身就缺乏对会计岗位的深刻理解,自然无法自如的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模式。

1.2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利于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的实施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现在很多学校为会计专业的建设花了很大的精力,除了教室之外,大都配有专门的机房和手工实训室,学生听课在课堂,上机在机房,实操在实训室,但从笔者亲历的教学经历来看,这样的做法其实教学效率并不高,更多的出现“上课讲一遍,上机讲一遍,实操再讲一遍”的情况,这其中固然存在着生源质量等等因素的影响,但依旧不能否认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学资源配置的观念是较为落后的。从行为导向法的实施过程来看,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获取资讯的来源(可以使用手机但极不方便),在机房,则是座位的固定使学生难以进行团队合作,这样脱节的教学资源配置直接阻碍的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的实施。

1.3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不适用于行为导向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以教师为中心完成的,以对知识点的掌握为主要依据,以考试成绩为客观评价标准,最终评价结果偏向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比如,教学内容的深浅是否恰当,重难点是否突出等,最后以分数衡量教学效果。这是一种适用于集体式教学而不是行为导向模式教学的教学评价方法,必然忽视学生作为个体的复杂性,忽视不同学生不同的认知特性,其更适用于长于抽象思维,喜欢听教师讲解的学生,而偏偏技工院校中此类学生所占比例较低,会计专业也不例外。

2改进措施

2.1转变思路

从学校到老师,切实转变思路,从技工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出发,制定符合企业会计工作岗位需求的教学目标,这需要详尽的分析会计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既包括专业胜任能力,也包括关键能力。在此教学目标之下,为了胜任新模式下的教学工作,教师自身也要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及时更新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知识,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

2.2优化资源配置

为会计专业建立与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相契合的一体化教学环境,该环境应当具备理论教学功能、团队讨论功能、实践操作功能。这样的一体化教学环境首先应该有一个教学区,具备多媒体教学仪器,投影仪和幕布作为讲解和演示必不可少,最好配备教学管理软件,如红蜘蛛、蓝鸽等;其次,学习区域与操作区域合并,根据岗位需求建设仿真环境,根据实际情况配备办公设备和网络,尽可能做到学生拥有独立间隔的办公区域,人手一台电脑,若干人共用的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等常规办公设备,会计工作材料,如常见账证表;最后,设立类似会议室的讨论区域,可以每间教室设置或者多个教室共用一个会议室,为团队合作和讨论提供保障。这是完全可以在原有的硬件基础上达到的效果。

2.3完善激励模式

如前文所述,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学校领导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校领导重视教学改革,才能够整合已有的教学资源并继续投入,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方向性的调整、推动与激励和提供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和资金的支持和保证,包括但不仅限于教学场地的改造,教师管理评价机制的改革,教材的选择或者研发等。

2.4建立适用于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体系

篇8

关键词:教师威信;形成;维护

人们历来看重“威信”一词。古语云:“威信者,天下之结也”,意思是说要把天下人集结起来靠的是威信。在学校教育这个集体性活动中,要把师生凝聚起来,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威信。那么,何谓教师威信?它形成的机理怎样?如何维护发展?究其学理,得之法度,自觉践行,确实是和谐师生关系、提升教育质量的基本要件。

一、教师威信的基本特征

威信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指人的一种影响力。“威信”与“威严”、“权威”有所区别,从师生关系处理的视角看,威信指教师能够使学生感到有尊严、值得信服。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种精神感召力。威严是一种威逼力量。只能引起学生的惧怕心理。威严使学生敬而远之,威信使学生亲而近之。权威往往与教师的地位和角色有关,可能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权威有时使学生口服心不服,威信能够使学生心悦诚服。马卡连柯曾肯定地说:“威信本身的意义,在于它不需要任何证明,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资望及其力量与品质。可以说,这种资望、力量、品质,连在单纯的儿童的眼里也是明白的。”可见,威信比威严或权威在教育活动中所产生的影响力要深远的多。有威信的老师就是学生的典范和榜样,能够生发出“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实践证明,教师威信体现在学生身上,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学生坚信其传道、授业、解惑是真实可信的,愿意主动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导。二是学生相信、爱戴、敬佩、崇敬教师,善于把老师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要,会不断增强追求学问、谋取进步的能动性。三是教师的表扬或批评更能够唤起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真正有威信的教师,或表扬或批评,甚至是合理的惩罚,在学生看来都是善意之举,对自己有益,其情感共鸣是积极的,进而会深入领悟自己的优缺点,并努力谋求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可行办法。如果教师威信不足,对学生的表扬或批评,哪怕是真诚实意的,也会使学生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是虚伪的,对己之无益,自然引起不了快乐的情感体验,甚至会与老师“唱反调”,把老师的表扬或批评当作“耳边风”。四是学生从内心把有威信的教师当作自己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一旦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真实榜样,学生就会时时处处接受其思想。方方面面模仿其言行。

二、教师威信的形成机理

教师威信的树立不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即使具有老师的资格和经历。也不一定就有威信。教师威信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诸如社会对教师劳动的重视和关怀,尊师重教风尚的树立,教师政治经济地位和待遇,学生及家长对教师的评价等,都是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外部客观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教师的内因及其积极的实践对教师威信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首先,高尚的师德、高度的责任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是教师威信形成的根本条件。调查发现,教师的体貌特征、家族背景等对其威信的树立无直接重大影响,而知识能力、道德品行、工作技巧等才是教师赢得威信的要害所在。

其次,保持与学生良好的交往和沟通是教师威信形成的有效途径。教师的威信是在师生不断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个有威信的教师,一定是与学生保持有良好交往的教师。疏远学生。故意“摆架子”,与学生少有往来。很少与学生沟通,学生无法了解和理解老师,老师的威信也就无从谈起。

第三,仪表端庄、作风正派、品行端正是教师威信形成的必然要求。一个人的仪表与他的精神风貌紧密相连。教师朴实无华、衣着整洁、自然大方,表现出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可以给学生以精神饱满、积极向上的感知,能够增强对学生吸引力。当然,只注重仪表,而生活懒散、作风漂浮,甚至有不讲卫生的坏习惯,学生会认为老师表里不一,教师也就无威信可存。

第四,“先入为主”是教师威信顺利形成的一个关键点。教师能够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威信的打造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因为教师在第一次与学生接触时,学生往往对新教师抱有一定的期望和新奇感,对老师的修饰、言谈和举止特别敏感,这些都将成为影响教师威信树立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果教师从一开始,就能够赢得学生的好感,产生先入为主的理想效果,威信就会初步树立。实际上,若是教师给学生留下了惊慌失措、语无伦次、言不由衷的初步印象,威信将会丧失大半,并且恢复起来也更为困难。第五,严格要求自己和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教师威信形成的精神动力。教师严以律己,始终保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时时处处注重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学生,威信的形成和提高就会日生日成。当然,一个人的过失和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也不例外。老师有了过失和错误,敢于自我暴露,善于作深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赢得学生的崇敬,本身就是有威信的外在表现。

三、教师威信的维护发展

教师威信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稳定是相对的,只要教育对象和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教师威信就会受到影响。因此,维护和发展已经形成的教师威信也应该与时俱进。

教师威信的维护和发展主要包括:一是巩固已经获得的威信;二是发展不全面的威信为全面的威信,促进低水平的威信不断上新的台阶;三是防止威信的下降和消退;四是提升威信的教育影响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教师要具有全面的威信其实很困难。维护和发展教师威信,应从以下方面着紧用力。

1、历练胸怀坦荡和求真务实的态度。

威信较高的教师并非没有一点错误,也并非不会犯错误。关键是有了错误和过失以后,能够正视,勇于修正。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积极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仅不会降低威信,而且还会使威信不断提高。

2、能够正确评价和合理运用自己的成信。

威信是相对的,它与威严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师要对自己的威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否则,威信的维护和发展将会遇到大的阻力。比如,有些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运用高压的威逼手段,甚至恐吓、体罚学生,从而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信赖感与尊崇心理,其结果也只能使教师的威信大打折扣。

3、铸造开拓进取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培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要求教师必须根据社会要求和工作对象的变化,更新知识水平,完善素质结构,提高教育能力,才能不断满足学生发展变化的需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永不满足,勇往直前,不断完善自我,这就是教师的敬业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会唤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之情,从而使教师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得到巩固和提高。4、树立表里如一和言行一致的形象。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就是自己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发展的榜样。如果教师的外在表现与学生的内心印象不一致,那么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也会随之降低。相反,如果教师表现出来的形象与学生所期望的教师形象具有高度一致性,那么教师的榜样地位就可能会进一步巩固,教师对学生的暗示性和影响力就会不断增强,教师的教育功能也就会发挥得更为充分,从而使教师的威信得到更好的维护和提升。操作的熟练工,自主性、反思探索的动机与投入感较差。

2.结果与过程

从科研导向上来看,音乐教学研究往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许多教师把教育行动研究等同于“写论文”,认为研究主要是靠“文笔”的功夫。事实上,所有的理论都不是“写”出来的,它必须经过研究的每一个过程,通过行动的观察、思考、总结、提炼,是“研究”出来的。这一艰苦的探索过程在教育研究中经常被省略或敷衍,以至于不少音乐教育论文观点雷同,缺少个性亮点。另外由于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不少音乐教师急于求成,把局部经验任意拔高,盲目构建理论框架。这些都使音乐教学研究无法真正深入,使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3.个体与合作

音乐学科在普通学校属于小学科,在校音乐教师一般仅为1、2名,势单力薄,少有机会能够分享群体的智慧。教育研究需要个人的反思和探索,也需要同行间甚至非同行间的相互启发。因此,采用横向与纵向的联合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横向上,可以在有共同研究方向和志趣的学校和教师之间形成合作关系,随时定期进行交流,共同提高研究能力。纵向上,可以邀请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联合研究更身层次的课题或进行理论的总结与提炼。

篇9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是一“承”不变的,如果这样只会是仿古与复古。创造性思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需要借鉴传统元素,创造出新的元素。我们主张应该结合时代的需要,继承传统,超越传统,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才能使设计作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例如著名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就注重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民居”和“园林”的设计语言,使中国的地方风格与国际化语汇交融,开创了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结合的典范。在北京中国银行的建筑与室内环境设计中,贝聿铭先生又在四季厅的大空间中融入了北京四合院的神韵,并与庭园绿化设计有机结合,使其空间设计中的文化性受到了很高的评价。

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对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多结合传统艺术讲授新的见解,如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要研究本国的传统建筑与室内装饰文化元素,从传统文化的精神上去领会,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些皮毛的模仿和照抄照搬上,而要利用和吸取传统艺术精髓进行再创造,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提炼、重构,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拓展学科领域,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丰富的知识积淀

室内设计是一个创作空间非常广的学科,对于创新设计来说,要求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知识结构十分重要。室内设计其专业性知识建构不仅是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还应该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融合。设计师需要了解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形式,需要对社会人文、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新动向的关注和把握,并加以联贯和运用,利用室内设计和相关学科的这种关系进行创造和思考,可以为设计师提供不同的语言和载体来表现不同的思想主题,丰富而厚重的知识积淀,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例如室内设计的风格和流派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风格和流派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和流派为其渊源和相互影响。建筑和室内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一词及其含义,最早是起用于西班牙的文学著作中,而“风格派”则是具有鲜明特色荷兰造型艺术的一个流派。可见,建筑室内艺术除了具有与物质材料、工程技术紧密联系的特征之外,也还和文学、音乐以及绘画、雕塑等门类艺术之间相互沟通。

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建立和优化专业性知识结构,鼓励学生重视关联学科的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而这种综合素质不仅仅包括设计的技艺技巧,还包括学生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和科学知识,引导学生通过书籍、杂志、报刊、网络等多种渠道扩展视野,丰富自己的积淀,为日后灵感的迸发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

三、创新教学方法,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多样性和互动性,教学应该是探讨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灌输式、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在室内设计专业是不适用的,教学活动中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开放型的教学方法和互动式课堂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以下是我们在教学中训练创造性思维方面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兴趣教学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在设计教学中,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设计创新的自觉性,就不可能迸发出智慧和灵感的火花,兴趣的产生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动力。教师通过形象直观的幻灯片、虚拟动画、图片等,对优秀的室内设计作品进行赏析,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样板间,与优秀设计师交流访谈,探讨优秀设计作品的设计思维形成的过程。通过可视形象的不断熏陶,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调动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运转。

(二)启发引导法

学生刚刚接触室内设计时,由于接触面窄,眼界不够开阔,缺乏设计经验,在方案构思初期常常陷入思维困惑,教师要及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学会变换观察角度来进行设计构思,使设计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构思方法:把握“由内到外”和“由外到内”进行构思,化不利的制约条件为有利的构思契机;从设计对象的立体形态中运用“加”与“减”的方法展开体型上的构思;运用历史的、民族的、地方的建筑形态和文化特征,对设计对象进行“历史文脉”与“文化意境”方面的构思;利用设计艺术形式美的创作规律,从艺术构图规律和构成法则来展开构思,从而引出更多的设计构思。

在方案设计和设计发展阶段,当学生思维运转受阻和判断出现偏差的时候,需要教师依靠敏锐的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在设计观念创新、设计材料创新、设计结构创新,通过对建筑空间的功能性、装饰材料的环保性、施工工艺的可行性、经济成本的适宜性,空间造型的新颖性等方面分析,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多元的创造性思维和灵感,使学生建立起创造的激情和信心,让创造性潜能得到发挥。

(三)激励教学法

“激励放飞思维”,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从教育心理学来说,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发人的行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的过程。激励教学法更重视授课过程,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是对知识的思考,对更多“可能性”的想象。此方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到“多元”的可贵,“质疑”的必要和“可能性”的价值。

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信息量大,其思维潜能是巨大的,因为没有经验的框架,没有固有的风格,其想法往往出奇制胜,教师在设计课题训练过程中,要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突发奇想,大胆创意,教师不再扮演权威的角色,而只是组织者和思维激发者,把想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不可能”的构想,教师的武断评价,可能就会抑制、扼杀学生有价值的想法,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加以分析,将学生追求成就的过程视作一种成就给予肯定和鼓励,尊重不同寻常的想法,鼓励学生对设计课题提出尽可能多的构想,善于发现学生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每一个有价值的“信号”,适时激励,并给以正确的引导和推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得以延续、深化和发展。

(四)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群体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它是一种通过小型会议的组织形式,让所有参加者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或点子,并以此激发与会者创意及灵感,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它适合于解决需要大量的构思、创意的行业。

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充分运用学生群体的智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每个学生设计方案都上台演示、讲解,其他同学参与讨论,要求学生尽可能解放思想,无拘无束地思考问题并畅所欲言,不必顾虑自己的想法是否“离经叛道”或“荒唐可笑”。鼓励学生尽可能多而广地提出设想,以大量的设想来保证质量较高的设想的存在。学生的思维活力被激发,在自由、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展开联想,大家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获得更多的富有创意的见解,以及具有启发性的思路,学生中许多设计方案常常就是在这种热烈的讨论中走向成熟。一个人的思维总有局限性、片面性,集体讨论一方面集思广益,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讨论养成开放性思考的习惯。

四、注重设计实践,激发创造性思维潜能的发挥

室内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创造能力、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在设计实践中应用出来。

在设计实践中,设计思维的作用就是设计师如何把思维转化到项目设计的实践中来,教师将企业参与投标的真实项目纳入设计实践,带领学生实地调研、现场勘测、与客户交流沟通、进行方案的设计与优化、团队的协同合作等,在这些环节中让学生多思考、多感悟。带领学生亲身经历了几个设计项目后,可以逐渐由学生尝试承担简单的设计,学生可以是个体参与或分组参与,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确定设计理念,帮助学生分析揣摩客户要求,到逐渐放手鼓励学生独立设计,仅给学生提供建议,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估等。学生正是在完整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了设计的实际意义,体验到创意的艰辛和痛苦,以及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从中悟出自己的感受。解决设计实践中各种困惑的过程就是获得新的知识、增长才智、激发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通过反复的设计实践,学生就能逐渐形成一定的设计思维,从而在各种空间的设计上也能举一反三。

总之,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必须经过自觉的培养和训练,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必须善于探究、勇于实践,才能获得更多的灵感,实现思维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篇10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料体现趣味性

在信息时代,网络资料日益丰富,网络已经充分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时代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其为教学活动所用,丰富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内容.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可以事先在网络上搜索有关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对网络资源进行分析筛选,找到一些合适的视频等资源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物理知识,也通过学生熟悉的方式迎合了学生的需求,提升了他们自主学习物理课程的兴趣.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地方,需要进行重点的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通过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课本知识之外找到学习物理知识的新途径,激发他们自主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物理的兴趣,极大程度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是对课本教学的一项有力的补充和拓展.同时,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也符合时展的需求,迎合了学生对于网络的新鲜感,真正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趣味性.

三、增加物理实验的比例体现趣味性

篇11

一、节约交易成本与提高效率的市场替代价格

内部化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科斯(Coase,1937)的研究,在《企业的性质》(TheNatureoftheFirm)中,科斯认识到利用外部市场交易有一定成本,而企业内部组织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当市场交易所需成本高于企业内部协调成本或企业组织成本时,企业内部交易将取代外部市场交易。

1、为降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而导致内部化。克服市场交易障碍所付出的代价构成交易成本,包括:获得必要信息的费用、寻找合适贸易伙伴并与之进行讨价还价的成本;在合同上规定双方权利与义务的成本;接受合同的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因市场联系时滞或中间产品供应不及时产生的成本;各国政府设置的障碍,包括关税、配额、税收、资本输出限制、汇率政策或其他政府干预等等,凡此种种使成本太高,以至阻碍了市场交易的形成,促使企业求助于内部化。

2、为避免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而产生内部化。中产产品是指企业用于制造其他产品的半成品,以及研究与开发、营销技巧、技术、管理技能、人员培训等等。跨国公司生产的一些中间产品,特别是具有专利权的技术和人力资本中的各种知识、信息的跨国流动,更需要避免市场的不完全性。这是因为:技术、知识、信息等中间产品具有整体、专用、共享等特征,既难以分割让渡,又要严格保密,从而使买方难以确信其实际价值和效果,不接受其报价。即便成交,买卖双方都存在泄密的可能,使技术为社会共享。企业为避免知识资产优势丧失的风险,就组成自己的内部化市场。

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1,1975,1979)将科斯的理论深化,指出企业组织结构的革新(包括创立一个内部市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内部控制的损失,威廉姆森的理论对大型企业的增长问题已经有了比较强的解释力。克鲁格曼曾精辟地指出:“内部化是在企业内建立一个内部市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内部市场取代外部不规则市场,并且由行政命令来解决企业资源配置问题,企业组织由内部价格(或转移价格)来调节,并且使内部市场象潜在的规则市场一样具有效率”。

二、作为分权经营的有效激励机制

企业经营的方式有集权和分权两种形式,分权方式是现代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主要经营方式。企业集团分权化的出现,既是企业集团内部劳动分工的一种表现,也是企业集团内部组织结构变迁的一种结果。企业的产生源于对交易费用的节约的需要,但企业在节约交易费用的同时,也增加了管理和监督费用。一般说来,企业规模越大,管理和监督费用也越大。当经营的复杂性随着企业的规模日益增大而增大时,由企业集团总部来做出全部决策的集权化组织结构显然已不再经济可行,而分权化则是企业集团可选择的一种重要内部组织结构形式。当这种分权模式跨越国界就形成了跨国公司,形成跨越国界的垂直一体化或水平一体化的内部网络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