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旅游业发展分析

旅游业发展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6 10:18: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旅游业发展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旅游业发展分析

篇1

一、引言

SWOT分析法是分析一个经济主体战略地位的重要方法,也是了解区域旅游发展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区域旅游规划和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本文运用SWOT 分析法对铁岭市旅游业发展进行分析,试图明确铁岭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和挑战,以便制定相关的开发策略来提高铁岭市旅游开发层次的深度和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度。

二、铁岭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随着辽宁旅游经济的发展,铁岭市旅游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态势。2009年,铁岭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旅游外汇收入227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国内旅游收入61.2亿元,比上年增长35%;旅游总收入达到62.7亿元,比上年增长35%。由于旅游者接待人数基数较小,在客源增长上将会表现为数量急速扩张的增长特征。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铁岭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本文将在SWOT分析的劣势分析环节中进行阐述。

三、铁岭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丰富的旅游资源。铁岭市优势资源是铁岭“四张名片”(红楼文化之乡、小品艺术之乡、体育冠军之乡、煤电能源之城)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兼有良好森林、山峦自然资源。在国家旅游局划分的8大主类155种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中,铁岭市拥有7大主类、30种基本类型、近60个单体旅游资源,是一个旅游资源多样化的地区。

(2)区位优越,可进入性较好。铁岭区域位置优越,地处东北亚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是吉林、黑龙江两省通往其它省市和出海港口的重要通道。铁岭市距沈阳旅游圈中心城市沈阳仅45公里,京哈公路纵贯全市。这为铁岭自身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3)铁岭市具有可以借鉴先进经验和吸取教训的后发优势。铁岭市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旅游业发达的城市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观察、学习和模仿发达地区的经验、体制等,少走弯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劣势分析

(1)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旅游资源整体开发程度不高。由于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 铁岭目前的旅游资源开发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从总体上看,旅游产品的开发依然停留在观光层次,缺乏新兴增长点,忽视了游客对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旅游产品的需求。由于缺乏拳头产品, 导致市场竞争力较弱,尚未形成强大的旅游吸引力。

(2)区域旅游形象不鲜明。虽然铁岭市拥有“四张城市名片”,而且“大城市-铁岭“这一名号也在国内扬名,但是旅游宣传口号不精练,给人感觉是整体的区域旅游形象较模糊,直接影响铁岭市的旅游宣传效果。

(3)资金、人才匮乏。相比而言,铁岭的经济发展稍显落后,由于其本身经济容量的限制,导致在旅游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引入外资开发旅游的渠道远不如沿海等其他地区,从而阻碍了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都明显不足,现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边干边学边悟,旅游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有待加强。

3.机会分析

(1)东北老工业基地处于振兴过程中。在中央提出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的指引下,辽宁省提出了建设“旅游强省”的口号,旅游业的发展有了很大空间,从而使铁岭市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铁岭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评选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一契机。2006年1月,铁岭市已正式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可以说这一评优阶段的胜利,把铁岭市的旅游发展提高了一个新的高度,将十分有利于铁岭市下一步旅游业发展工作的进行。

4.威胁分析

(1)周边城市的竞争加剧。周边城市诸如沈阳市等发展旅游业都较早,而且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与效应,在全国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下,新一轮旅游发展的热潮无疑会给铁岭的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2)“形象遮蔽”效应。铁岭地处经济欠发达的辽北地区,南有沈阳,东有抚顺清原满族自治县,北有吉林省等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旅游目的地,又紧靠草原风情浓郁的内蒙古,因此难以吸引远程市场的游客到铁岭来旅游。

四、铁岭市旅游业发展策略

铁岭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表明,铁岭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比较突出,机遇难得,但同时劣势明显,外部环境威胁明显。因此铁岭市的旅游发展应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的机遇,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实力,培育有竞争力的旅游品牌,重视与辽宁中部城市群的联合。可以采取的策略有:

1. 提高旅游产业规模和质量。在国内打响“较大城市-铁岭旅游”这个品牌,不断把铁岭市旅游产业做强。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要全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一大批特色旅游产品,充分挖掘整合铁岭四大名片为代表的旅游资源。要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结构,促进旅游产品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会展商务旅游等多样性旅游产品方向发展。

2. 整合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在沈阳旅游圈内,唯有铁岭在区域分工上是以农业、畜牧业为主。这为铁岭打造沈阳旅游圈后花园提供了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绿色生态景观。同时铁岭市也应该积极的打造这样几条特色旅游线路:铁岭特色历史文化之旅;关外红楼文化之旅。

3. 大力引进人才。铁岭市政府和旅游相关部门要加强与省内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兄弟城市的横向联系,吸纳知名专家、教授作为铁岭市旅游局的旅游顾问,定期邀请专家座谈,为铁岭市旅游出谋划策,提高铁岭市旅游品位和档次。

篇2

一、引言

1.研究背景及意义

旅游业是建立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的产业,它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和整合自然资源,还能带动交通、餐饮、娱乐、文化、农业、工业、建筑、林业等多种产业的共同发展。兴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旅游业是兴城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为兴城市制定合理的旅游业发展战略能够加快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从整体上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2.文献综述

2.1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旅游业从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国内学者针对中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

齐兴田指出,我国旅游市场由于受国家的高度保护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旅游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设施不健全,服务质量差,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旅游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1]。薛改飞指出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机制;旅游设施不配套;服务质量差;国内热点旅游区污染破坏严重[2]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旅游业面临包括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第一,旅游资源利用开发不合理。第二,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第三,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第四,旅游市场的竞争机制不明确,旅游产品开发不彻底。第五,旅游人才缺乏。

2.2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王关义等认为需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快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科技创新;加快旅游企业改革步伐,坚持“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方向;加强行业管理;加强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齐兴田提出加快发展旅行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完善与旅游服务相关联的各项配套设施;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全面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建立有关法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旅游学科理论建设,重视相关人员的培训。[3]

国内学者针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集中几点:第一,政府加强主导,第二,完善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建立竞争市场机制,第四,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第五,加强旅游业管理,发展多样化的旅游产品。[4]

二、兴城旅游业发展现状研究

2001年以来,兴城市经济稳定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总体经济较快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还未达到最优。

兴城市GDP较快速增长,由2001年的33.40亿元到2012年128.07亿元,约是2001年的3.83倍。就兴城市的经济结构来看,第一、第二产业占总体GDP的比重逐年变化较大,而第三产业相对较为平稳。

其次,旅游业收入逐年有所提升,但是占全市收入总量的比例有下降的趋势。

通过2004-2012年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兴城市旅游收入逐年增加,从2004年的6.8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25亿元。考虑兴城旅游业收入占全市GDP比重,2004年到2012年期间相对平稳,但有所波动。可见旅游业虽然对GDP贡献很大,但还没有发挥其支柱的地位。

三、兴城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1.存在问题

兴城的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齐全,却没有取得较大的经济收益,其中的原因不仅在于兴城的城市影响力,也存在许多发展战略、发展模式方面的诸多问题。

首先,旅游业规模不高。兴城的旅游业发展还停留在较小的规模上,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旅游项目群。表现在:旅游景点比较分散,没能将一系列景点在旅游线路上串联起来;旅游景点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淡季时市场相对冷清,设施、人员闲置。如兴城海滨旅游区和岛,主要在夏季旅客较多,过了这个季节游人稀少,旅游收入降低。

其次,关联产业发展不协调。兴城的消费类旅游项目较少,纪念品的开发不够,旅游带来的住宿、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进而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不强。

最后,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旅游业在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从业人员素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缺乏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缺乏专业人才对旅游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宣传、包装,使得旅游业的发展僵化、缺乏创新机制和竞争机制。

2.原因分析

2.1 思想认识滞后

思想认识滞后主要表现政府认识不足和市民意识不足。政府对旅游业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政府在旅游业的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2.2 宣传力度不够

鉴于兴城的城市影响力不如沈阳、大连等城市,因而扩大宣传力度是必须的。可以充分的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的优势,对兴城的旅游资源做好宣传,让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对兴城的旅游有所了解。

2.3 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

首先,兴城旅游资源的开发只是局限于开发一系列景点,忽视了景点的连贯性,没有能将不同景点构建成统一的整体旅游项目。此外,景点的配套设施投资不足,如缺乏全面系统的旅游内容的介绍等。

其次,兴城市内的很多旅游资源的转化效率较低。例如兴城共有50处古遗迹,但目前开发仅10余处。

最后,忽视宏观整体效应。旅游景点的开发应该注意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城市建设等很多方面,不应该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旅游业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4 旅游业管理不到位

政府对旅游业的管理不到位,表现在景区乱收费,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低下等。法律对旅游业的规范不健全。表现在旅游市场行为不规范,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等。

四、发展兴城旅游业的对策分析

1.政府提高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

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尤其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具有联动作用。地方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旅游业,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地方旅游资源的优越性。

政府需要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政府应该广泛吸收社会对于兴城旅游计划方案的构思,制定旅游资源开发计划并配合足够的财政投入。此外,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景区的交通便捷度,吸引更过游客旅游参观。

2.广泛利用多种媒体加大旅游业的宣传力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是方便快捷经济适用的传播媒介,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对旅游景点、旅游方式、费用等向全国各个省市广泛宣传。做好互联网宣传工作是旅游业走向繁荣的最基本的条件。

3.多渠道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第一,借助周边热点旅游区,进行区域联动

无论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还是从社会历史、民族风情等方面来看,兴城市都具有与周边城市加强旅游区域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加强与周边城市旅游合作,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开拓客源市场,改变兴城以接待省内和周边短程游客为主的客源结构。

第二,以中心旅游区为起点,向周边扩散。

兴城旅游景点的特点仅仅局限于某一点,缺乏“以点连线”的旅游开发方案。项目可以设计中心旅游区和农村旅游景点的结合,这样不仅中心旅游区获得旅游收益,还带动了周边旅游景点的发展。

3.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加强旅游业的监督机制,强化对旅游的管理以及对旅游管理者的监督,严格控制旅行社的行政审批权利。

第二,加强旅游业的法制建设,深入贯彻国家和地方关于旅游法律法规,严格培训旅游执法人员,规范依法行政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保证各项工作都严格落实。

第三,加强旅游安全服务交易,保证旅游市场良好安全的环境,不出现旅游产品质量、可疑人员等安全隐患。

五、结论

本文分析研究了兴城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存在的问题。据此,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兴城旅游业的发展对策。

兴城市具有很大的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如果不能充分开发利用其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全市经济产出的增长速度将受到局限。就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旅游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必须紧紧抓住时机,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兴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齐兴田.目前我国旅游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学学报,2004,(5):45-46.

篇3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是保证我国市场资源得以合理配置的关键所在,无论在调整产业结构或推动经济发展运行等方面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产业结构与经济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也需通过金融的支持以保证自身产业空间得以提升,进一步扩大消费并吸收更多就业劳动力。因此,对旅游业发展中金融的推动作用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业发展中金融的推动作用分析

作为我国现行产业结构中的领先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已逐渐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应注意到旅游业之所以快速兴起并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旅游业发展中外界给予的金融支持,包括如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等。具体金融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从企业支持角度。企业方面对旅游业发展给予的金融支持主要表现在风险投资方面,以“如家”酒店以及携程集团等企业为典型代表,其近年来将旅游作为投资热点,一定程度也使旅游电子商务得到快速发展。第二,从政府财政支持角度。自2000年以来,国家整体投资计划中便将旅游产业纳入其中,通过大量的国债资金进行旅游景区名胜古迹的修复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等。据相关数据统计,在十一五期间,关于旅游业的发展政府给予的资金支持高达3000亿之多,成为旅游业发展有力的资金保障。另外,当前许多如红色旅游或乡村旅游等也逐渐作为政府投资的重要项目,通过给予资金与政策上的扶持确保以旅游业的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第三,从金融机构角度。旅游业的发展需依托于金融机构方面的信贷投资,许多如中国银行、商业银行等银行多采取相应的信贷业务,以现行旅游信用卡为典型代表,本身具有透支以及分期支付等特征,对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除此之外,当前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为旅游业带来金融方面的支持,如以旅游业为主的上市公司,其发型的企业债券都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加上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更多旅游金融产品不断发展起来,使用户可享受到旅游在线服务,能够推动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二、现行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尽管我国政府部门近年来对旅游业给予的财政金融支持逐年上升,但在基础设施方面仍难以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如典型的交通问题,很多中西部旅游景点多因交通问题而难以得以发展。同时在配套设施方面,从大部分旅游景点中都可发现,旅游季节的到来使许多如环保、体育或卫生等设施具有较高的使用率,无法满足旅客需求。另外,在安全体系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缺失,旅游管理部门很少与其他如通信、媒体、保险以及医疗机构等保持联动,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将呈现出无序的救援现状。

(二)金融机构信贷方面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旅游业发展中银行投资信贷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相比许多发达国家,在信贷投资总额方面比例极低。许多银行多因旅游企业在管理体制、抵押担保、信用制度以及投资回收时间较长等因素,不愿意给予更多的投入以避免出现较大的风险问题。另外关于旅游企业融资方面的内容也是金融机构困惑的主要问题,在不了解融资需求、旅游经营管理与规划的基础上无法判断风险程度,难以做出适当的信贷投放。

(三)资源合理配置问题

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但我国当前市场环境下旅游企业在国际化水平上仍表现出较低的现状,如旅行社,仅局限在新产品开发与海外接待阶段,难以有效控制市场终端。再如饭店行业,很少在境外发现有中国特色的饭店企业。另外关于金融产品方面,以现阶段的旅游保险为例,主要体现在旅行社为旅行者提供的责任险以及旅游者自身的意外险,但在意外险方面往往以自愿购买的形式为主,使旅游保险销售很难快速发展起来。

三、旅游业发展中金融作用发挥的策略

(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旅游发展规划

基础设施建设中,重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对相关设施包括水电、处理污水设施以及保护自然环境设施等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同时政府部门还需结合现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未来发展规划,尤其应注重招商引资工作,通过获得更多的资金渠道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例如关于旅游产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可在规划中便由金融机构沟通参与,依据相关的信息进行发展情况的判断,可使旅游产业信息透明的得以提升。

(二)金融机构信贷投资力度的加强

针对当前旅游业发展中信贷方面的障碍,首先可从银行机构方面进行制度的完善,如贷款中涉及的贷款审批程序或信贷业务的创新等。同时应构建相应的联结机制,加强金融机构与旅游企业间的实时沟通,保证其中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得以改善,为银行提供有效的旅游发展信息。

(三)资源配置中市场作用的发挥

我国旅游上市企业目前从数量上较多,但真正具备国际化水平的公司少之又少,对此可利用市场方式对企业进行重组,使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为低成本扩张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加上国家当前致力于推动融资融券、创业板等市场的发展,实质也为旅游企业的发扎提供重要平台。

四、结束语

旅游业的发展需依托于金融方面的支持。在旅游业实际发展中,应正视金融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立足于现行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从政府、金融机构以及资本市场等角度采取相应的完善策略,这样才可使旅游业得到全面发展,更好的拉动我国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篇4

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甘肃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在我国大陆版图处于“陆都心脏”位置,占据“坐中四联”的区域优势。

兰州拥有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和区域条件。首先,兰州具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且类型多样、品味较高。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具备了这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就有了“本”。其次,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座中四联的区位优势,这对于旅游市场的开发是很大的优势。再次,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区层面,兰州都拥有发展旅游业的区域性扶持性政策和导向。这些问题在本人的论文《兰州市旅游业发展条件分析》中已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此再不累述。总之,如果兰州能利用好政策利好,充分发挥本地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使自身区位相对优势得以发挥,就能创造可观的旅游经济价值。

二、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兰州市将文化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有效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2012年推出了“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文化旅游形象宣传标志语,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攻势。

(一)接待人次与接待设施

(1)接待人次逐年提高

①“十一五”期间整体状况。“十一五”期间,兰州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284.3万人次,年均增长24.9%;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80.74亿元,年均增长25%,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②近五年整体状况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兰州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两项指标均日益提高;同时,旅游收入占GDP的份额也逐步攀升。

(2)接待设施逐步完善

①景点景区

到2010年,兰州市景区景点共计64处,其中国家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4处,省级森林公园4处,A级旅游区(点)19处。

兰州市在上述景点、景观的基础上,利用黄河穿城而过的无二条件,以及独特的历史人文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经多年的打造、锤炼,逐步成型了六条旅游线路(如下表所示)。

②旅游住宿业

目前兰州市拥有五星级酒店1家(全省共4家,此项指标占全省份额的25%)、四星级酒店10家(全省共55家,占全省份额的18%),三星级酒店31家(全省共4家,占全省份额的18%),二星级酒店8家(全省共4家,占全省份额的7%);以上数据截至2012年12月31日,根据甘肃旅游政务网资料计算。

③旅行社

目前兰州市拥有旅行社企业207家,占全省45.7%(截至2013年3月,甘肃省共有旅行社452家);以上数据来源为甘肃旅游政务网。

(二)旅游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旅游业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经济活动及其类型,其效益和价值不但包括景区景点以及旅行社的收益,还包括由旅游活动关联纽带形成的有关投资、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推动市场发育完善等作用。

(1)旅游业发展强于其他省内城市

2012年1月-9月,甘肃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前五位的地区分别为:兰州1592.6万人次、天水870万人次、酒泉695.7万人次、平凉563.3万人次、张掖419.6万人次。甘肃全省旅游收入前五位的地区分别为:兰州124.2亿元、酒泉61.2亿元、天水48.5亿元、平凉29.1亿元、张掖22.5亿元。

根据甘肃省旅游局公布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兰州在甘肃省省内在“接待人次”以及“旅游产业收入”方面遥遥领先于其它省内城市。

(2)旅游业发展弱于其他省会城市

虽然兰州旅游业发展在省内城市中遥遥领先,但与周边省份的中心城市相比还是较弱,如下表所示。这是由于缺乏精品景区、思想观念陈旧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三、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分析

基于对兰州旅游发展的基础、以及对兰州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综合考虑兰州旅游市场环境及承载能力、类型、产业特征及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这里从兰州旅游市场需求分析和发展愿景(对“11469”大旅游圈空间总体布局的展望)两点对兰州旅游发展的前景进行分析。

(一)市场需求分析

经济学中的市场有两个最基本要素,即需求与供给,二者是相互关联的,旅游市场也概莫能外。

(1)旅游需求变化

旅游需求,即旅游者有购买力支持的旅游需要,因此旅游需求的变化应当体现在旅游者方面。自改革开放,我国旅游走过了三十多个春秋,目前也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

如旅游者有丰富的旅游体验,讲究效率;普遍接受低碳出行的理念;在旅途中希望减少“旅多游少”的情况;借助电子商务体验“未出行、先体验”的旅游消费模式等。

(2)旅游供给市场变化

根据兰州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国家将把甘肃建成文化大省的要求,充分发挥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三者交融的优势,以黄河为主要平台,凸显“黄河明珠、山水城市、丝路重镇、水车之都”的兰州城市形象,兰州在旅游供给方面有以下动作:

①观游览业方面。第一、有形产品层面。重点建设黄河文化主题公园,改造并提升五泉山、兰山、白塔山、金城关、兰州碑林,形成黄河风情线骨干景区。第二、无形产品层面。做大做强《丝路花雨》及《大梦敦煌》等代表性文化精品,精心创作《黄河魂》等文化旅游演出剧目,积极挖掘民俗等文化遗产内涵。第三、旅游商品(纪念品)方面。加大彩陶复制、黄河水车、黄河奇石、微雕葫芦等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强化与提升旅游商品的质量与内涵。②旅行社方面。在旅行社方面,兰州针对旅游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拟成立旅游投融资公司,吸引社会投资;创新发展模式,集中优势资源整合上市;并且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商投资者开发旅游资源。

(二)发展愿景剖析―对“11469”大旅游圈空间总体布局的展望

按照甘肃旅游区域发展战略,兰州将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一个重点”,整合开发“四大旅游业态集聚区”,培育“六个特色旅游小城镇”,打造“九条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推进旅游产业全面发展。

(1)“一个中心”――围绕把兰州建成西北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这一目标。(2)“一个重点”――突出打造百里黄河风情线。(3)“四大旅游业态集聚区”――打造以以兴隆山、官滩沟为核心景区的避暑度假会务旅游;以森林公园和两山绿化为依托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以吐鲁沟、鲁土司衙门为核心景区的山野生态、民族文化体验旅游;以八盘峡、柴家峡、小峡、达川、什川等黄河“三峡两川”为核心的水上运动、黄河风情旅游等四大旅游业态集聚区。(4)“六个特色旅游小城镇”――把青城、连城、什川、中川、苦水、达川等六个小城镇培育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镇等六个小城镇培育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镇。(5)“九条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兰州经河西连接新疆的丝绸之路游等九大精品旅游产品。

篇5

从1994-2013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数据的变化来看,旅游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为了更好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需要我们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指标

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有许多,涉及各个方面。笔者主要探究几个与旅游业联系较为紧密的因素,具体如下:

(一)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是我国居民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花费,考虑一个经济主体的发展水平,可以通过它的总收入来反映,本文就以国内旅游收入来反映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将国内旅游收入作为研究的被解释变量Y来分析其他解释变量Xi对其的影响程度。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居民自己可以随意花费的钱,不受税收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收入决定消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减,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农民可以自主决定消费的一笔收入,也是农村居民可以自由投入到第三产业的花费,是旅游业的重要收入来源。

(四)旅行社数:旅游业的欣欣向荣,必将促进许多第三产业的进步,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旅行社,也呈现出了一股繁荣之势。旅行社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出旅游产业的发展。

(五)星级饭店数:星级饭店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增多,酒店管理者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也在不断提高酒店的管理能力、基础设施等等。星级酒店的发展与旅游业息息相关。

(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城镇居民对旅游业投入的钱的增减会影响到我国旅游业收入。但由于城镇居民生活的多样化,所以与旅游业收入的相关程度也是不确定。

(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农民们在旅游业的花费所占比重也是逐渐增长,通过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的数据统计,能够看出农民对于旅游业的关系程度以及影响力度。

二、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一)数据的收集

经分析,设被解释变量Y为国内旅游收入,解释变量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2、旅行社数X3、星级饭店数X4、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X5和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X6。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检验,从中得出各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然后得出一些建议。

(二)建立模型

通过用被解释变量对每一个所考虑的解释变量作简单回归,然后以对被解释变量贡献最大的解释变量所对应的方程为基础,再逐个引入其余的解释变量,通过逐步回归法,我们可以得到消除了多重共线性的计量经济模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2每增加一个单位,平均说来我国国内旅游收入将增加27.19648元。而星级饭店数每增加一个单位,我国国内旅游收入将减少0.503342元,这说明了我国的星级酒店数与国内旅游收入呈负相关,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呈正相关。所以,星级酒店数的增加,已经不能再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由于我国酒店管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以及酒店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趋近于饱和状态,想要发展旅游业,需要相关部门控制旅游业的发展,并保证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使旅游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三、我国旅游业未来发展建议

(一)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收入对于消费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国能够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出保障力度等方式,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有能力在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增加消费,从而增加我国国内旅游收入,促进我国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建立农村生活的“安全网”

我国能够通过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手段,提高农民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减少对未来生活意外支出的预期,增加对旅游方面的支出。

篇6

(一)优势

1.区位优势。黄岛是青岛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胶州湾西海岸的经济龙头和游客集散地。尤其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的建设,更使黄岛同青岛老市区融为一体,使得黄岛逐步进入青岛核心城区而进一步加大其区位优势,共享青岛所带来的相关旅游效益。

2.交通优势。黄岛对外交通发达,济青高速、青黄高速、疏港高速、青黄轮渡、青薛轮渡、海上快艇、泰薛公路、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为进出青岛提供了相对便捷的旅游交通条件,也使得黄岛也可以轻松地享受到青岛海、陆、空的立体交通网络,区内交通更是方便快捷。几次规划的公交线路、长途汽车站,旅客吞吐能力明显增强,还有正在规划中的地铁,也使“整个黄岛是一家”成为可能。

3.市场优势。黄岛所处的胶州半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民的消费水平较高,邻近的江、浙、津和京也是经济发达地区,居民外出游玩的人数很多;临近的韩国、日本与青岛经济往来频繁,是主要的国外客源地;其次,港澳台地区,美国等国家来青岛的人数也日益增加。

4.政策优势。黄岛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凤凰岛旅游开发运作小组、凤凰岛旅游度假区管理处和珠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的建立构成了完整的旅游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产业发展政策都向旅游倾斜,整个政治宏观环境为黄岛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劣势

1.旅游季节性制约。作为以滨海旅游为主要卖点的沿海城市,黄岛旅游资源也难以避免其共有的劣势,即季节性制约。黄岛处在温带地区,季节分明,只有夏季和秋季的部分时间适合海水浴,因此其天然沙滩浴场受到季节性的强烈影响。春季,黄岛常有大风大雾等恶劣天气现象,这对旅游活动有致命影响。

2.旅游品牌文化打造不足。黄岛是海滨旅游城市,仅在山东一省,滨海城市就有烟台、威海、日照数市,如果青岛不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特色的旅游品牌文化,那么就很难在游客心中留下独特、鲜明的印象,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就大打折扣。

(三)机遇

1.国家政策机遇。2009年4月,总书记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目标。由此带来的产业发展、聚集效应,宽松的政策环境等都为黄岛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13年9月,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政府颁布《关于扶持旅游业率先科学发展的意见》,自2013年开始每年设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 000万元,对全黄岛区景区创标省级、旅游商品开发、乡村游和工业游等项目重点扶持奖励。

2.大旅游环境的机遇。“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但旅游业却像冬天的腊梅逆势增长、浓郁芬芳,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信心和温暖。”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说,国家旅游局将推动资本为旅游产业发展发挥强大作用,使旅游产业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现在旅游业正是发展的黄金时期,而旅游资源丰富的黄岛更是可以借着天然优势,着力打造全新的黄岛旅游新局面。

(四)挑战

1.周边旅游业发展。黄岛周边的很多市区,也发现了旅游业的好前景,纷纷推出具有各自特色的旅游项目,造成游客分流,再加上海滨旅游的相似性,使得黄岛旅游业的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2.环境挑战。近年来,黄岛工业发展也进入一个鼎盛时期,大力发展重工业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现在黄岛的空气质量已远不如从前,这对一个旅游业占据了相当重要地位的城市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素。所以,如何兼顾工业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成为黄岛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新时期黄岛区人文旅游发展策略探讨

(一)增长性战略

黄岛区旅游必须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无与伦比的资源优势,捕捉可能的机会,围绕“魅力西海岸”这一主题,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和海滨生态旅游,扩大旅游产品规模和品种,打造高端度假旅游产品,逐步减少观光旅游产品。建立两个一体化,即青黄旅游一体化和西海岸旅游市场一体化。加强与胶南、胶州等区域的协调发展,实现三区联动,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资源和产品整合,建立西海岸旅游协作网络,联手打造青岛旅游“西海岸”品牌。

(二)扭转性战略

篇7

一、宏观战略视角:庐江县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1历史文化悠久

庐江县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庐江古称舒国、舒县,始建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自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以来改称庐江县,沿用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历经千年历史的庐江,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吴楚文化和淮军文化:历史上涌现出了文翁、周瑜、王蕃、丁汝昌、吴长庆、刘秉璋、孙立人等一大批历史名人,当代亦有冯法祀、许章润、姜长云、方福前等一大批活跃在科技、经济和文艺界的著名学者,这一大批的文化资源形成了庐江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潜力。

1.2旅游资源丰富

庐江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按照国家旅游局2003年5月1日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庐江县具有类155种基本类型中的82种,约占全国所有资源类型的53%;而且旅游资源品位较高,山岳风光与田园秀色,佛教名山与温泉文化兼备,历史古韵与现代气息相融,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具有很大的资源优势。

1.3交通位置优越

庐江县位于安徽省合肥-铜陵-芜湖“金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地处多条高速公路、铁路交汇点,京台高速沪蓉高速在县内交汇,京九铁路穿境而过,县城北距合肥骆北交机港50公里,距新建的新桥国际机场也只有8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并且庐铜铁路、引江济巢工程、北沿江高速的建设将更加强化了庐江的交通区位优势。

2.劣势分析

2.1旅游发展体系尚未形成,难以产生合力

庐江县还没有统一的旅游总体规划,发展旅游业还未成为全县人民的普遍认识,旅游跨村、跨行业发展存在很大的阻碍。且本县旅游业发展中涉及的多个行业和部门自成体系,在管理上缺乏全面性和协调性,难以形成合力。

2.2旅游宣传不到位,资源缺乏深度开发

几乎所有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旅游产品的大力宣传,从而提高知名度,而庐江县缺乏旅游宣传,就冶父山和汤池温泉两处景点来说,本县几乎未做任何形式的宣传,只是通过游览旅客和当地民众的口口相传。

2.3经济较落后,对旅游投入有限

庐江县是较贫困地区。长期以来,由于区位、交通等因素,本县长期处于“一元经济”的结构中。财政收入主要靠农业,工业所占比重较少。而且由于技术等因素限制,第一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第二产业效益不高,第三产业发展停滞不前,再加本县大量农业人口的存在,“三农”问题非常突出,造成本县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化和城市化成都不高的局面。而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制约着政府及相关机构对旅游业的投入,旅游业发展长期面临资金短缺,投入不足问题。

3.机遇分析

3.1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

经济水平的发展伴随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更多地富裕起来特别是广大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的推进,将使更多的人有经济实力去旅游,旅游活动也将变得越来越普遍,这将不断扩大旅游市场,使得庐江县旅游业的发展也会有更多的机遇;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庐江县广大农村地区加快发展,加快庐江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庐江县旅游业的整体实力。

3.2重大发展规划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中把巢湖作为旅游休闲度假基地,把汤池温泉和沿环巢湖是巢湖旅游的打造成一个重要品牌,要利用品牌把庐江县打造成旅游名县,大合肥是前厅、大堂,庐江是后花园,两者的发展风格协调一致、相互补充。

3.3管辖权的重新划分

2011年8月22日,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庐江划归合肥市管辖,使庐江进入了特大城市圈-合肥经济圈。在合肥经济圈的发展中,政府会给予本县更多的政策支持,如税收、教育、科技等,为庐江的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4.挑战分析

4.1激烈的市场竞争

随着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改变,安徽省各地区的旅游业都得到了发展,使的本县旅游业的发展遇上严峻挑战。汤池温泉受巢湖半场温泉影响,本县冶父山佛教旅游受九华山影响,竞争激烈,替代性强,本县旅游业的主要景点均受到其他地区景点的强烈冲击。这将会截断本县的客源,对其旅游业的发展造成威胁。

4.2过激的开发行为

开发与保护是旅游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庐江县在发展旅业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随着这几年发展旅游业的呼声越来越高,各景区的开发意识得到增强。但是许多管理者目光短浅,只是以盈利为首要目的,不注重对景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破坏了旅游资源和环境。但同时也不能因为担心对环境和资源造成破坏就放弃对景区开发,使得具有良好条件的旅游资源白白浪费。所以在开发中,要注意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微观战略任务:促进庐江县旅游也发展的具体对策

1.解决融资困难问题

庐江县旅游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旅游产业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长效机制。投资主体,包括政府、投资商、民间资本三块。一是政府投资。近几年庐江县旅游发展资金逐年有所增长,从2008年的30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80万元,但政府的资金是有限的,因为政府对每项事业的投入资金,和政府的财政收入密切相关,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二是投资商投资。庐江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多处山、水,人文资源,拥有12.4万亩巢湖水域和25公里长的湖岸线,与巢湖、合肥连成一体,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景点较多。久负盛名的有“江北小九华”之称的国家3A旅游区冶父山、周瑜墓园、金孔雀温泉旅游度假村(国家4A旅游区)、白云禅寺、岱鳌山、牛王寨等。近年来开发较成功的是金孔雀温泉旅游度假村,国轩雅典娜温泉旅游度假村和万振逍遥别院开发建设较慢,延缓了汤池旅游重镇建设的进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政府要制订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旅游开发,把旅游业尽快做大做强,提倡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联合开发模式,以确保开发建设资金之需。对于要求独立开发的客商,前提条件是财力务必雄厚,并立下“军令状”,确保在开发期内投入资金数额和达到建设规模。三是民间资本投资,目前,乡村旅游在全国已经普遍开展,不同形式的“农家乐”示范点应运而生,共同的特点是“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投资经营的资本是民间为主。一些投资商顾及不了或不愿搞的东西,可放手让群众参与。重点是创新机制,创新形式,创新管理,千方百计激发群众的投资热情,激活民间资本的涌入。

2.创新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对庐江县现有的旅游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成立统一的旅游管理机构,重点做好旅游景点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特别是对于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景点的开发,要注意旅游文化因素的挖掘和保护问题。旅游部门在旅游景点或旅游企业策划举办活动的时候,要尽可能与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等衔接起来。 旅游开发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指导,政府的支持在财力上是有限的,但有时政策比资金更重要,体制机制的创新比资金更重要。应当对如何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做更多的创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3.加快完善旅游配套功能。

一要加快旅游交通道路建设。交通基础设施要向旅游景区倾斜,使游客来得快、出得顺,形成便捷舒服的旅游交通体系。二要大力推进星级宾馆、特色餐饮、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温泉体闲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水平,使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的六要素配套成龙。

4.大力开发旅游产品。

一是加大民间文学搜集开发。充分利用本县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如:孔雀东南飞祠堂、三国名将周瑜与小乔沐浴故事、百花寨、江仙姑、茶花女等美丽传说,这些民间文学口口相传、世世代代源远流长,将这些传说故事用纪念物的形式表现出来,既便于游客携带回家留作纪念,又对本地文化的宣传、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二是加大绿色旅游产品开发。庐江竹木资源丰富,随着游客的日益增多,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将受到游客的青睐,依靠这些自然资源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具有优势。三是加大特色产品包装开发。庐江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要大力推进旅游商品开发,扩大规模系列,进一步将特色产品包装升级。在汤池镇要积极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一条街或市场,可以集传统小食、汤池老字号、汤池特色产品于一体,集聚人气,体现人文特色。充分利用全县的茶叶、板栗、百花菜、蕨菜等产品进行深加工,向健身养生方向发展,打造品牌,做精包装,制成便于携带的健身养生礼品,打开省内外市场。

篇8

一、交通不畅与游客快行慢游之间的矛盾

旅游交通是旅游业六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连接线路、组合产品与输送游客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旅游景区可进入性的高低,而可进入性是旅游产品构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它不仅是联接旅游产品各组成部分的中心线索,而且是旅游产品能够组合起来的前提性条件。同时,旅游交通决定了旅游者的旅行成本及旅行时间,从而影响着客流的分布。在旅游决策过程中,旅游者会考虑经济收入水平、出发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距离及所花费的时间来选择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都希望快行慢游。因此,一个没有良好交通条件的旅游目的地是不可能吸引大量的旅游者的。

河南虽然位居全国中心,有京广、陇海和京九等全国重要的铁路干线,但是始发车并不多,特别是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洛阳和开封,开往各地的始发车屈指可数,常发生“游客进得来,出不去”的现象,严重地损害了河南的形象。另外空中运输,虽然我们有新郑国际机场,但是国际航线较少,海外游客很难从空中走廊直接来到河南。而公路运输也不理想,通过多年的发展,虽然较过去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远不能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一些地处偏远的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山区,均因交通不便而游客稀少。比如,亚洲第一大人工水库―丹江口水库,被列入世界生物圈的宝天曼风景区、栾川国家森林公园等,都受到交通的制约而不能快速发展。

河南的交通客运就总体而言已能基本上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但在具体适用性上还存在旅游交通供给与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交通的要求是舒适、方便、快捷。而许多地区运送游客的豪华大巴数量不足,车辆陈旧,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城市开往景区的游览车少之又少。

二、旅游产品供给与旅游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资源、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产品的 要部分,它是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决定因素,同时也决定了旅游目的地所提供的旅游产品的类型。而旅游目的地所依靠的旅游资源具有定向性和不可改变性,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自身的数量、品位质量以及表现出的特点决定了旅游供给的定向性,并影响着该地区的旅游吸引力。旅游服务设施多属于固定资产投放以后,一般情况下改动的可能性较小。但是旅游者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其消费方式、消费结构、人口特征变化较快,因此旅游市场需求结构是不断地在变化着,存在着多样化要求。出现了一大批“新的旅游者”,他们具有更丰富的旅游经历,出游态度更加灵活,出游行为更加独立。伴随着的散客化、个性化与商务旅游朝代的到来。这就使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面这一对矛盾在河南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尤为突出。

河南是以人文资源为主导的旅游目的地,因此只能开展以文化为主的观光性旅游活动,缺少内涵丰富的现代综合性和参与型的旅游项目,致使旅游者停留天数少、花费低,因此许多旅游者评价河南旅游是“白天逛山看庙,晚上回来睡觉”;另外,旅游热点高度集中,没有形成一个网络。我们主要依靠少林寺树立河南的旅游形象与品牌地位,形成了到河南旅游就是到少林寺旅游,而做为九朝古都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洛阳以及七朝古都开封和四朝古都安阳,还未真正地发挥出其作用和价值,其资源优势还未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造成旅游资源利用率偏低的状况;虽然河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开展生态、休闲、观光、度假等旅游活动,但对自然的依赖性较强。并且开发的程度很低,仍“藏在深闺人未识”,即使开发的景区,也仅处于初级开发阶段,景区的开发缺乏科学性,许多景观和别的地区相同,内部也存在相似性,这就使需求的替代效应更明显,相互之间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并且景点内容比较单调,观赏性多、参与性少,设备不配套,综合接待能力差,不能满足游客“行、游、住、吃、购、娱”的全面需要。另外,人造景观,严重损害了我省旅游产品的形象。

三、大旅游、大产业、大联合与旅游产品结构、旅游行业结构不合理,协作能力不强之间的矛盾

1998年,河南把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所谓支柱产业,是指构成一个地区的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的一组行业群。产值一般相当于GDP的8%以上)。在”十五”计划中,又明确了旅游业为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但是,要真正把河南的旅游业培养成为支柱产业,还有待于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真正理解大游 的含义。大旅游的根本思想是旅游产业、多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发展大产业旅游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旅游产业结构,它包括合理的旅游产品结构、旅游区域结构、旅游消费结构,从而形成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一致,旅游产业内部各产业部门之间发展协调,旅游产业关联效应得到发挥的良好局面。另外,大旅游要求全社会共同参与,行业之间要加强协调性。而实际上,河南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市民参与发展旅游的意识不强,行业之间协作能力差,特别是河南旅游业的行业管理受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管理体系交叉重叠,主要旅游景点分属文物、旅游、园林、民委等部门,部门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使得旅游业的行业管理政出多门,协调、监控不力。大旅游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在区域结构上旅游热点高度集中,没有形成一个网络。我们主要依靠少林寺树立河南的旅游形象与品牌地位,形成了到河南旅游就是到少林寺旅游。在产品结构上河南仍以文化旅游为主体,缺少内涵丰富的现代综合性和参与型的旅游项目,缺乏有影响的品牌产品。河南是文物大省,古文化旅游产品一直是我们的主打产品,特别是“古、河、花、根、拳”是我们特卖产品,而从已开发的情况来看,全省至今仍未形成像西安兵马俑那样极具有吸引力的“拳头”产品。并出现了“四多四少”,即:“文物多、风景少;看的多、玩的少;古的多、新的少;死东西多、活东西少;在消费结构上,购物和娱乐消费所占比重偏低,旅游商品花色单一、品种单调、雷同,缺乏特色、质量意识不强,制作粗糙、质量低下,难以刺激旅游者的购买欲望。旅游者的购物消费占旅游消费的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因此在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购”和“娱”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严重地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四、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与旅游人才短缺之间的矛盾

篇9

2吴江会展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2.1优势(S)

(1)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吴江位于江苏省最南端,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环太湖,北依苏州,地处长三角经济区腹地,正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是吴江”。2012年9月经国务院、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吴江撤市设区。吴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真正将从“运河时代”走向“太湖时代”,可以进一步依托苏州城市经济圈的有利条件,促进会展旅游从无到有快速发展起来。

(2)便捷通畅的交通设施。吴江境内苏嘉杭、沪苏浙两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318国道、227省道以及苏震桃一级公路,构成了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大大缩短了吴江与近邻的上海、杭州、苏州三个大中城市的时空距离,使得吴江地处长三角腹地的区位优势,尤其是与周边大都市的“同城效应”更加凸显。水路交通也十分发达,境内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太浦河近邻沿海、沿江几大港口及铁路与机场。优越的交通基础设施为吴江会展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保障。

(3)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史料记载,自春秋以来,吴江历史上先后涌现了140多位著名历史人物,较为杰出的有春秋时期的范蠡、唐代文学家陆龟蒙、清代天文学家王锡阐等。近现代更是诞育了风云人物陈去病,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诗人柳亚子,社会学家等一批仁人志士,现今国家两院院士中吴江籍院士有9位。这些名人志士为我们发展文化会展旅游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

(4)丰富的旅游资源。吴江是风光秀丽的旅游胜地,现有文物保护单位54处,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同里镇2005年又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同里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同里之春国际旅游文化节水乡丽人活动、吴江金秋美食节、盛泽丝绸文化节等旅游节庆活动,以及同里古镇、静思园等主要景区旅游品牌初步确立。特色“农家乐”快速发展,形成一批“中国太湖农家菜美食之乡”、“苏州市知名特色餐饮企业”和“中华饮食名店”。现拥有星级饭店18家,其中四星级以上10家,位居全省县级市第一方阵。2010年接待游客1110万人次,年均递增18%,旅游总收入达102亿元,年均递增21%。吴江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又有极为丰富的水系资源和环太湖的滨湖旅游概念。保存良好的自然风光和古镇等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观光旅游,吴越文化的交源之地造就了吴江独特的文化名片。这些优异的资源正是发展会展旅游业的重要支撑。

2.2劣势(W)

(1)服务业先天性结构失衡、产业层次较低。由于历史的原因,吴江的制造业在区域内一直保持领先位置,而服务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主管部门功能交叉复杂,加之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缺乏足够重视,行业产业化发展的培育机制与手段不足,因而造成吴江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会展旅游业更不例外。如吴江市已建各类商品专业市场94家,年交易规模上亿元的只有东方丝绸市场、江苏大发电器市场、平望副食品市场等几家,其余尚未形成规模。这种结构性失衡使现代服务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同时,智力型服务比重低,劳务型服务比重大;高端服务比重低,低端服务比重大。因此,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先天不足。

(2)缺乏政府部门政策引导、缺少会展旅游有力推介。会展旅游对于吴江而言可以说是十分薄弱的,现有会展旅游业也主要依托几家高星级酒店接待的展会活动,接待任务数量很少,比如,同里湖大饭店每年与上海黄金假日旅行社合作承办的匡威集团阿迪达斯新品会,市区吴江宾馆、东恒盛大酒店平时的会议接待,以及在体育馆、华东装饰城等不定期举办的汽车展会、家居展会等,全年的会展活动数量少、层次低、力度小、宣传效应不大,因而,对于吴江当地经济发展难以起到足够的影响作用。

(3)会展旅游服务业专业人才短缺。由于会展旅游业起步晚,现有从业人员基本来自社会其他部门岗位。从统计来看,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市就业的比重仍低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且集中于房地产、旅游、商贸、教育、医疗卫生等传统服务行业。因此,吴江目前非常缺乏会展旅游业专门人才,尤其缺少懂得会展旅游经营管理的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2.3机会(O)

(1)经济转型升级的机遇。当前一个时期,世界范围新一轮产业大转移呈现两大走向,即欧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加速向以亚洲为代表的低成本、高成长的国家转移,而以设计、研发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开始向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与此同时,由于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国内产业发展呈现为东部沿海地区的一般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部区域面临产业升级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毗邻上海、贴近苏州的吴江,要紧紧抓住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机遇,加快吴江会展旅游业的发展。

(2)撤市设区,全力打造省级滨湖新城旅游度假区的机遇。2012年9月,经中央和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吴江撤市设区、整体并入苏州市。同时,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尽全市财力努力打造高起点、高标准、可持续的滨湖新城旅游度假区,这对于沿太湖区域发展总部经济、会展旅游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吴江也出台有关政策,大力扶持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对在我市举办的展位超过300个标准展位或展览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展会,分别给予承包方60万元、50万元和3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鼓励兴办会展服务业。对注册在吴江并成功引进大中型会展活动的企业,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要围绕把 吴江建成现代化滨湖城市的目标,全面与上海和苏州的会展业合作。利用毗邻上海和苏州的区位优势,吸引上海和苏州会展公司进入吴江成立合资、独资会展公司,允许外地会展公司兼并收购吴江的展览场馆。

2.4威胁(T)

(1)沪浙两地会展旅游业的影响。吴江处于长三角核心部位,会展旅游服务业受到来自上海、苏州等周边城市的辐射效应制约,如会展旅游的策划、设计、营销咨询等专业服务基本上依托毗邻的上海、苏州等地。由于受制于区域位势的影响,吴江会展服务业的发展尚缺乏先天优势。

(2)会展旅游业同质化竞争的压力。一般而言,吴江周边地区的上海、苏州、无锡这些大中型城市有着起步早、基础好、人才优势明显等扎实的会展旅游业基础。比如,2013年苏州将举办各类展会100个,展览总面积超过110万平方米,其中500个展位以上的展会超过40个,较2010年翻一番。而吴江欲从中分得一杯羹,首先面临的会展旅游同质化竞争的巨大压力。

3吴江会展旅游业发展路径研究

3.1整合吴江文化旅游资源,全面打造吴江会展旅游品牌

要集中精力、重点培育一批极富地方特色的会展旅游品牌,以各种节庆活动和重大项目为依托,积极举办具有地方产业和人文特色的会展旅游。通过组织主题活动,进一步加强吴江历史、名人、民俗等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逐步培育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会展旅游品牌,比如:吴江丝绸服装节、太湖螃蟹节、同里之春国际旅游文化节水乡丽人活动,等等。同时,积极承接国内有影响力的文化娱乐活动、体育赛事等活动,比如:江浙文艺联动会演、越剧专场表演、国际乒乓球邀请赛、龙舟竞渡比赛以及国际环太湖自行车比赛等。

3.2积极助推以纺织工业会展、商贸服务及总部经济为特点的新型展会经济

篇10

一、生态旅游及其特征

“生态旅游”一词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1983年首次使用,并于1986年的墨西哥环境研讨会上得到正式承认。按照生态旅游学会1992年对生态旅游所作的定义,该术语主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有特殊目的的旅游活动;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局限于区域的景观、景物(如山、水、生物资源等),也包括区域的人类遗产、人文景观等(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三是生态旅游是在传统的大众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加重视与自然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可以说生态旅游是人类先进的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精神享受的旅游。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有如下特征: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31生态旅游鼓励“互动式”参与,需要旅游者广泛接触大自然,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既充分欣赏、享受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积极充当人文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者;41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以及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责任;51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品位旅游,旅游者一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通过观赏自然人文景观,从中获取自然、人文知识;61生态旅游中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强调突出自然本色,参观游览活动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所需要的旅游设施简单,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很低,仅相当于传统旅游的1/4左右。

二、青海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优势与问题

青海作为以地文景观为特色的山地景观旅游资源集合区和以历史文化为脉络的文化旅游资源集合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潜力巨大。近年来,青海省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为先导,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着力构建绿色经济生态系统,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着力培育了一批旅游精品

一是打造观光旅游精品。形成了以自然生态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经典巨作———环青海湖风光和体育旅游圈;以清凉、健康、生态、人文、旅游为丰富内涵的环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圈;以青藏铁路为纽带,以大旅游的思路开发青藏高原独特的历史文化、雄浑的山河湖泊、丰富的高原生态、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等旅游精品———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以贵德为核心,以“清清黄河”为主线,加快开发了黄河沿岸的自然风光、撒拉族风情、温泉疗养、宗教文化等旅游产品,形成了黄河文化旅游带;同时,开发连接龙羊峡、拉西瓦、尼那、李家峡、公伯峡等梯级电站的黄河上游水电明珠工业旅游带。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积极推进了玉树嘛呢文化景观和“三江源”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申报工作,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旅游产品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二是打造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精品。充分利用独特的高原风光、优良的植被、水和空气,突出生态特色和少数民族民居的优雅舒适风格,建立了以青海湖、贵德、金银滩、互助、循化、海西等为重点的一批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实现了由过去传统的“点”向片区发展转变,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会议、度假、休闲游相结合转变。

三是打造城市旅游精品。按照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现代文化三者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要求,精心组织城市建设,实施了格尔木、西宁等城市总体风貌改造、绿色通道和节点建设工程,配套城市服务功能,增点留客,使之成为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是打造运动休闲旅游精品。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推进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运动型、体验型旅游转变,高起点策划、高质量推出了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等旅游项目,增加了参与性、娱乐性旅游项目,丰富了旅游精品内容。

(二)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强化

近五年来,青海省投入巨资,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7715亿元。公路通车里程达513万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发展到215公里,“两横三纵三条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基本建成。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兰青铁路复线电气化工程即将竣工,柴木铁路、西格段复线及电气化工程和玉树三江源机场开工建设,西宁和格尔木机场改造工程完成。公伯峡、尼那、拉西瓦、积石峡等大中型水电站、大通华电火电、格尔木燃气电站和官亭至兰州750千伏、乌兰至格尔木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和玉树州电源电网建设等重点电力工程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基本实现大电网覆盖下的户户通电。建成黑泉水库和盘道水库,开工建设“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一期工程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固定电话突破100万户、移动通信用户突破200万户,实现了乡镇和行政村全部通电话。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一批道路、防洪、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煤改气等城镇设施建成使用,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旅游管理体制创新积极推进

成立了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对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综合决策和监督管理,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执法、统一营销,在景区制定并严格执行了旅游经营资格准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同时,按照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管理、企业经营的思路,于2007年对老爷山风景区实施了旅游开发权转让。并着手制定州县乡镇的旅游发展规划,精心对项目进行策划、包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着力探索旅游开发“国有民营”的新路子。

(四)旅游业与农业实现了合理“嫁接”

坚持旅游业与农业的合理“嫁接”,以发展农家生态休闲旅游、无公害农产品、旅游商品等为重点,实施了海东农业生态示范观光带,不断规范临近旅游景区的农家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接待点。开发了以冬虫夏草、大黄茶为主的中药材,以沙棘、高原猕猴桃为代表的优质水果,以郁金香等优质花卉苗木等为特色的旅游商品。同时,积极引导和扶持西宁生物园区的投资建设。

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作为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青海省的生态旅游也亟待解决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对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认识问题。“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比较流行,因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重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当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去消费时,其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就会造成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加剧甚至激化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2、系统的生态旅游专业规划问题。高起点、高水平的规划,是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打造旅游精品的基础。然而,在开发中,许多地方重视旅游本身及相关产业的布局规划,而忽视生态建设规划。在景观设计上,没有充分体现人性化和生态化设计理念,以致许多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气氛不协调

3、科学的管理机制问题。目前,许多景区所有权、规划权、开发权、经营权集于一体,其对资源保护与开发仅仅依靠财政的投入和经营收入,无法对资源实施最有效的保护和长远的开发,旅游经营管理主体缺乏活力与生机,出现了有的资源因无序开发而耗费巨资进行整治、有的资源则长期闲置等诸多问题。41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投入作保证,但由于资金短缺,导致旅游景点景观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特别是交通、排污等设施较为落后,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51生态旅游专业人才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对产品设计有专业化的要求,涉及旅游学、生态学、环境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技术较为复杂。但目前既懂生态学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三、加快青海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建议

(一)高点定位,精心编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资源环境保护观,视人为自然生态的有机成分,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在具体规划上,要增进环境优化与人文关怀的互动,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强对全省旅游资源价值、市场潜力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并在对各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按照生态旅游的规划模式,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全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规划、水资源和能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种专项规划,实现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统一。

在具体项目上,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各景区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于景区内人工景物,包括一些功能服务设施的规划,要纵览全局,取舍得当。对一些生活设施,除了必要的休息座椅、小桥、公厕之外,则尽量减少人工构筑物,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在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和改造创新上,要抓住青海省旅游资源殊的自然属性,找准旅游资源中不同的文化特性,包装渲染其稀奇独特的品质,使旅游产品既美丽多姿又富有神韵,既统一品牌又具有不同的气质。在艺术形式和手法上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旅游规划建设上的生态理念、环保意识及建造艺术,以规划整合生态旅游资源,精心打造生态旅游板块;以青海湖、鸟岛、塔尔寺、江河源、昆仑山、宝隆滩、可可西里、原子城、柴达木万丈盐桥、巴隆国际狩猎场等优势资源为基础,发挥资源的垄断性作用,突出一个“特”字,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以资源为依托,以文化为主线,依据产品的关联度,增加产品组合的深度和宽度,增加生态旅游产品的内涵。

(二)创新机制,提高旅游资源配置和运作水平

实行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三权分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国家对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下,按照各类景区的性质,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模式,对坎布拉、盐湖城资源等级较高、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的旅游资源,在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对尚需大量基础配套设施投入的三江源、环青海湖等旅游资源,则按照保护旅游资源及其特色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大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通过经营权转让,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提高景区开发、保护、管理水平。在经营权转让中,坚持采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旅游资源开发经营者进行遴选,使信誉好、实力强、理念新的企业取得经营权,确保开发档次,并以契约形式明晰责权,防止出现新的政企不分现象。同时,加强对经营者的投资与经营行为的有效监控和帮助,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依托优良生态旅游资源,形成强势品牌

具体讲,可以借助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和中国夏都的品牌,同时结合青海湖、塔尔寺等著名景区(点)的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通过多个渠道、多种媒体,包装宣传青海省的生态旅游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打造著名的生态旅游品牌,并加强与各地旅游机构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生态旅游热点。一是建设“中国夏都”精品旅游区。有效利用景区与城区融为一体的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旅游产品,将其建成中国避暑胜地、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的珍藏之地、郁金香和藏毯艺术的展示之地,打造西宁市旅游后花园的重要载体。综合开发并展示昆仑文化、柳湾文化、卡约文化。加快黄河上游河道整治与利用,建设水上休闲娱乐运动项目,建成集水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住宿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二是建设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生态游览和宗教文化精品旅游区。整合沿途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全力打造以体验沿途宗教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集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探险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区。三是建设“三江源”生态精品旅游区。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旅游产品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四)增加投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探索市场化的旅游投入机制,在发挥好政府投资先导作用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渠道筹资、多方式合作、多元化经营”的旅游投入体制,吸引中外投资者和民间资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加强交通、环保、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实施旅游畅通工程。加快三江源机场建设步伐,缩短到三江源的空间距离;建成兰青铁路复线、西格铁路复线;争取建成格敦铁路、西宁机场二期扩建、花土沟机场,形成完善、稳定、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能源支撑体系和信息化网络体系;进一步改善城市中心区交通状况。二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构建中国西部高原生态旅游屏障和度假名省的要求,加大会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游乐场、步行街等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区域内交通、通信、宾馆、饭店、公园等设施档次。进一步加快通信网络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实现所有旅游景区的有线、移动通信无缝隙覆盖。三是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继续实施城镇风貌改造工程,形成具有当地民族风格的城镇建筑特色。大力实施城镇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城镇亮点。同时,加强对城区、景区及沿线周边镇、村的整治、改造与建设,承担为景区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减轻景区内资源承载的压力,逐步构建“景内游、景外住”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充分利用青海省生态环境优势和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国际黄河极限挑战赛等优势品牌,坚持用大旅游理念发展观光农业和农家乐,着力打造“一乡一色、一村一品”农家乐精品,促进农业与旅游互动、城市与乡村互动,形成生态旅游新格局。

(五)营造环境,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11加强生态教育。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教育中增设生态保护和建设教育内容,同时,以标语宣传、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全社会生态环境教育,以明确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重视并加强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游客行为的引导和约束。

2、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坚持不懈地抓好旅游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着力解决涉旅安全、市场秩序、卫生防疫、“三废”排放等突出问题。搞好城市和景区垃圾、污水的无公害化处理,在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和城镇居民中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烟尘和噪声排放,保护好青海省优质空气和水源。同时,加强对《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和实施。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可以开发,哪些部分严禁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关于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制度、舆论监督等制度,保护并优化环青海旅游生态环境。

3、防止盲目开发,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一方面,在开发初期就应通过技术手段使景区设施建设符合环保要求;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科学界定旅游环境质量、容量或承载力状况的发展趋势,控制旅游人数,避免环境污染,防止盲目开发,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保证资源及环境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要以生态经济学和生态美学原则为指导进行限游模式开发。限游模式的规模要根据环境承载力来确定。由于承载力随着季节而变化,而且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旅游者行为模式、设施的设计与管理、环境的动态特点、目的地社区的态度变化等。所以每开发一个旅游景区,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其独特的环境特点,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以最终决定其承载力的恰当类型和水平,然后以环境保护为基础进行规划,加强可持续管理,使旅游者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同时,在同一生态旅游地内根据环境需要定期调整旅游线路,使旅游区内的资源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延长资源的衰退周期。

4、建设高素质的生态旅游人才队伍。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殊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他们对于提升生态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地形象、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有着重要作用。应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及请进人才、派出学习等办法培养一大批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对生态旅游理论和规划方面的研究,为青海省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与此同时,还应尽快建立专业化生态旅游旅行社。旅行社是联系旅游者与旅游产品的纽带。由于生态旅游的特殊性,为生态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导游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旅游服务机构必须具备丰富的生态旅游经营组合经验,以及相关的硬件设施,这都对传统旅行社大而全的业务功能提出了挑战。在生态旅游个性需求日益明显的时代,组建专门从事生态旅游的旅行社进行营销与管理势在必行。

(六)加快发展产业生态旅游,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化

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生态产业,繁荣循环经济,并与创建生态省密切结合起来。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生态旅游必须逐步大众化,必须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密切结合,科学地拓展其内涵,以便于实现产业化。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关键是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是实现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结合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态势,青海省大力发展产业生态旅游是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因为对于旅游目的地地区而言,它实现了生态产业、生态科技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旅游价值,获得了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了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客源地区来说,有利于学习先进地区的生态产业、生态技术和生态管理模式,加强区际文化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客源地生态技术的推广与普及、生态产业乃至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对策发展产业生态旅游:加大宣传力度,推进产业生态旅游发展,进而促进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开展产业生态旅游的系统化科学理论研究,为产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建设产业生态旅游认证制度,实施试点示范工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实现生态旅游综合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等.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15.

[2]刘家明,杨新军.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规划初探[J].自然资源学报,1998,(14).

[3]刘薇.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游客管理对策分析[C].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2003:155—159.

[4]黄继华.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研究进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

篇1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各行各业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样对于传统的旅游行业来讲,如果需要在互联网时代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在传统旅游模式的基础上,增加旅游电子商务的模式。因此,本文简要介绍旅游电子商务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影响和外在影响,从而能够为促进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旅游电子商务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影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模式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对我国的各种行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总结和分析得知,旅游电子商务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电子商务促进了旅游业的生产。在传统的旅游行业中,由于旅游者和服务者都对旅游行业的信息无法及时全面地了解,因此旅游生产和开发方面往往都处于一种被动的情况,很容易造成资源的重复开发利用,或者是服务质量下降的情况出现。然而,随着旅游电子商务的出现,这种现象得到了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当我国的旅游业对某个地方的资源进行开发时,资源开发的消息会在互联网上传播很快,因此与旅游业相关的其他行业都能够及时地回应,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二是旅游电子商务使得旅游信息能够在网络上进行快速传播,所以各个旅游行业的开发人员必须要及时地提高自身的快速开发能力,从而能够在第一时间抢占市场,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旅游电子商务促进管理方式的改善。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使得一些自然资源或者历史资源被开发和利用,而且可以带动旅游景区周边的其他行业迅速发展,所以说旅游行业的管理内容非常多。传统的旅游行业中,对于这些内容的管理存在一定的不足,当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起来以后,进一步促进了管理方式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旅游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加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很多旅游管理都采用自动化的管理方式,不仅能够对复杂的旅游项目内容进行管理,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二是旅游电子商务能够进一步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很多旅游企业都建立了统一的服务平台,能够及时地处理旅游过程中的问题咨询、建议投诉等等,而且可以及时地对意外事故采取救援措施。

(三)旅游电子商务促进了消费方式的转变。通过调查和研究得知,目前很多人们通过网络这种模式来进行消费,面对面的交易方式正在逐渐地减少。因此,可以说旅游电子商务促进了旅游行业消费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前很多旅游企业都建立了统一的服务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购买旅游服务,而不用亲自去旅游企业的所在地进行办理,更加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服务;二是随着旅游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很多著名的旅游企业开始崛起,因此人们在选择旅游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每个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信息,从而可以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服务企业;三是人们在旅游电子商务的背景下,消费方式更加多样化,不仅可以通过现金支付,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进行交易,而且可以获得一些红包或者返利等,这些都是可以消费的方式。

(四)旅游电子商务对贸易的改善。人们在进行旅游的过程中,主要是购买旅游企业的服务,然而服务在购买方和提供方来讲,可能在理解上会存在很多差异,因此旅游行业也是出现投诉较多的行业,而旅游者投诉退款的流程比较长,也比较麻烦。旅游电子商务的出现,对这种传统的旅游贸易模式进行了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引入了第三方支付的概念,就是说旅游人员不会在交易结束前将钱财直接转入到旅游企业的账户中,而是暂存在第三方的手里进行保管,如果旅游者对于旅游企业的服务满意,确认付款后第三方才会将钱转入旅游企业的手中,因此就很容易解决相关的问题;二是对于传统的旅游行业来讲,人们必须采用当面交易的方式,这种交易方式耗费的时间比较长,而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管理。而旅游电子商务的出现,改善了这种传统的贸易方式,使得旅游者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交易。

二、旅游电子商务对我国旅游行业的外在影响

(一)增强了旅游企业的竞争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地获取各个旅游企业的相关信息,同时对他们的价格、服务和其他信息等都能够进行方便了解。所以,旅游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从这一方面来讲,旅游电子商务增强了旅游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旅游企业为了更好地获取自身的发展,同时吸引更多的客户,就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从而能够确保自身在竞争中获取胜利,在这一竞争的背景下,很多旅游企业都努力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竞争力;二是旅游企业提高了对信息的利用率,旅游者可以通过信息了解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同样,旅游企业也可以对用户的信息进行分析,从而能够获取用户的喜好,可以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更好地促进旅游企业自身的发展。

(二)旅游电子商务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可否认,旅游电子商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旅游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对旅游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旅游产业必须要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够更好地使用电子商务时代,才能够更好地为消费者进行服务。因此,旅游电子商务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旅游电子商务通过为旅游企业提供相关的技术和服务,使得旅游企业开始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能够在对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二是旅游电子商务将旅游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提供相关的旅游服务,而且提供住宿、饮食和交通等服务,使得旅游产业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三是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对于传统的旅游产业来讲,其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当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起来之后,传统旅游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就开始暴露出来,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

三、结语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人们解决温饱之后,开始对旅游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我国传统的旅游业需要进行一定的改变,才能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旅游需求。因此,本文简要论述旅游电子商务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从而能够有效地指导我国的旅游电子商务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会芳.我国旅游电子商务之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