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09:38: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地震防控措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今年1月,强雾霾天气覆盖我国10多个省份,引发社会对于“空气有毒”的担忧。四川省科协科普中心创作团队联系省环保专家、省医院专家创作,编印了20万份《雾霾天气及其影响》的科普折页发放到全省21个市州。科普折页从构成雾、霾的主要物质,雾、霾天气的危害和影响,雾、霾天气注意事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四方面宣传普及相关科普知识,倡导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H7N9禽流感蔓延 制作科普折页《H7N9禽流感病毒防控知识》
3月,H7N9禽流感在我国江浙沪一带出现后,一些群众被传言误导,不敢吃家禽、猪肉等肉类食品。为引导广大公众正确认识禽流感病毒知识,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防止恐慌情绪蔓延,四川省科协科普中心创作团队联系省疾控中心专家,制作印发了20万套科普折页《H7N9禽流感病毒防控知识》,配送到全省21个市州科协,动员组织全省各级科协开展H7N9禽流感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科普折页《H7N9禽流感病毒防控知识》分别从什么是流感、什么是禽流感、什么是H7N9禽流感、人类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主要症状是什么、如何有效预防H7N9禽流感,以及吃家禽、猪肉等肉类产品是安全的吗等六方面宣传了H7N9禽流感防控的相关科学知识,及时澄清各种错误认识和谣传,使社会公众能够以科学的态度理性看待H7N9禽流感,消除恐慌心理,倡导理性消费。
4·20芦山地震 制作地震系列应急科普资料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1]。鲁甸县所属的昭通市是云南省结核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04年以来,肺结核为鲁甸县主要传染病报告病种[2]。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该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造成108.84万人受灾、410人死亡,紧急转移安置22.97万人。由于地震后受灾地的自然、社会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灾区肺结核防控能力受损,可能会对当地肺结核的传播和流行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省级针对鲁甸县灾前、灾后肺结核疫情情况及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为指导灾后肺结核防控工作的开展及采取更具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
1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收集2010—2014年(截至9月18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及所辖各乡镇的肺结核报告信息,分析灾区既往肺结核疫情状况,比较灾区灾前、灾后肺结核发病情况,整理灾前登记在治和灾后网络直报肺结核患者治疗管理情况,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现场调查结果,进行灾区肺结核风险评估和分析。
2结果
2.1鲁甸县既往肺结核疫情状况网报系统数据显示,2010—2014年8月,全省活动性肺结核报告发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昭通市是我省肺结核重灾区,历年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鲁甸县在昭通市属于低疫情县,除2013年肺结核报告发病率略高于全省水平外,其余各年均低于全省、全市及全国平均水平;灾情发生的龙头山镇、火德红乡、乐红乡、水磨镇4个乡镇中,火德红的疫情稍高,除2013年高于全县的疫情水平外,其余各年、各乡镇的疫情均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均属于低疫情乡镇(表1)。2.2灾前、灾后肺结核发病情况比较受灾乡镇在地震前(2014年1月1日至8月2日)和地震后(8月3日至9月18日)每天网络直报的肺结核患者发病数没有明显变化(图1),与去年同期相比,灾区肺结核发病总体平稳,没有发生肺结核暴发流行。2.3灾前登记在治和灾后网络直报肺结核患者治疗管理情况截止8月3日,鲁甸县累计登记在治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共计154例(表2)。整理登记在治患者信息,并进行追踪。至9月13日,四个受灾乡镇灾前登记在治的肺结核患者64例,其中12例已完成疗程,除3例死亡外,其余49例均已痰检取药。灾后(8月3日至9月12日)鲁甸县疾控共确诊并治疗管理4个受灾乡镇的肺结核患者7人。2.4灾区现状调查①环境变化灾区安置点以集中安置为主,其中灾情较重的龙头山镇有集中安置点(超过10户)有56处,超过100人的集中安置点有34处,安置人数18000人左右,帐篷数2260人,其中15岁以下儿童约2260人。灾区大型安置点数量众多,安置人口数较多,居住相对集中且拥挤,这使得居民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增高。②人群流动性加大、抵抗力降低转移安置造成的灾民流动,使得灾区存在肺结核暴发和流行的风险。灾民膳食结构单一,加之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应激状态,导致人群抵抗力降低,一旦有传染性肺结核病发生,易引起暴发流行。③常规疾病防控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降低。由于地震导致灾区部分医疗卫生机构房屋严重受损,乡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均忙于应急救灾,致使肺结核等常规传染病防控工作难以有效实施,给其发生和传播带来较大风险。2.5震区肺结核流行的风险评估结合地震发生前后肺结核疫情状况及现场调查情况,可认为灾区结核病疫情风险程度为“中(++)”。主要的风险为涂阳患者家庭成员发生结核菌感染的风险较大,尤其是儿童;感染结核菌的人群发生结核病的风险较大;发病的结核病患者若不能及时发现,可能造成对周围人群的传播;结核菌感染后,不同人群发生的几率不一样。
二、工作原则
⑴以人为本原则。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意识,把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作为首要任务。
⑵预防为主原则。坚持预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立足于防范,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机制,力争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⑶及时处置原则。学校突发安全事故后,事发学校立即启动工作预案,事故处理工作人员及时到岗,快速出动,及时控制局面,解决问题。以及时、快速减少危害的扩大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
⑷依法处置原则。坚持从保护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出发,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综合运用政治、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处置学校突发安全事故,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
⑸及时上报原则。学校发生突发安全事故,及时报告教育局。
三、防控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四、预警预防机制
(1)学校每周要开展1次学校安全工作检查,对排查出来的事故隐患要及时排除,明确责任部门,落实责任人。
(2)及时判明事件性质及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防止事故发生或进一步扩大,规划方案《学校重大事件防控应急预案》。同时,立即向教育局及其相关部门报告。
(3)学校要做好应对各类突发安全事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储备工作,确保突发安全事故预防、现场控制的应急设施、设备和必要的经费。
五 事故应急系统
1. 火灾事故处置措施
⑴采取切断电源、煤气等紧急安全措施,避免继发性危害。要在第一时间内向当地公安消防119指挥中心报警。
⑵学校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要在第一时间亲临现场组织教职员工开展救此人和灭火工作,并在消防队伍到达现场后,主动提供有关信息,配合消防队伍组织救人和灭火抢险。
⑶全力组织人员疏散和自救工作,配合有关医疗部门和医疗机构妥善安置伤病员。
⑷解决好师生等受灾人员的安居问题。
⑸及时采取人员疏散、封锁现场、转移重要财物等必要措施,注意人员、财产安全。
2. 楼梯间拥挤处置措施
⑴学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要在第一时间亲临第一线指挥,迅速开展现场疏导和救护工作,并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⑵组织学校医护人员对受伤者进行人工呼吸、止血等应急抢救处置,尽快向医疗急救部门120报告求援,将伤病员送往医院抢救,妥善安置伤病员。必要时请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援帮助。
⑶迅速通知受伤人员亲属,及时向师生和亲属通报有关情况,确保师生和亲属情绪稳定。
3. 地震灾害事故处置措施
⑴突发地震时,师生如上课,应坐在座位上或躲在课桌下面,待地震过后再迅速、有序地撤离,以防强余震。同时,立即切断电源等,并将教室门打开,确保出口畅通,防止地震造成门窗错位,封闭出口。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应冷静指挥学生就地避震。
⑵避震时,身体要尽量蹲下或坐下,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要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注意保护头颈、眼睛。
地震医学救援中医疗队组织管理工作是完成救援任务的关键,医疗队管理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救援任务完成的质量。近年来,成都武警某医院医疗队先后参加了汶川和芦山地震的医学救援,顺利完成了救援任务。笔者结合地震医学救援的实践,总结分析医疗队在执行地震医学救援任务中的组织管理工作,探讨地震救援任务中医疗队的组织管理方法。
1主要做法
1.1依势选址,迅速展开
展开地点除遵循野外宿营场地的选择原则(如近水、背风、避险、防兽、日照、平整)外,还应选择在震中、靠近灾区边缘、伤病员较多的地域。展开场地需靠近水源,能进出车辆,容纳一定伤病员,如学校、体育场、广场、稳固房舍等。汶川地震时,野战医院在汶川县雁门乡的某加油站附近展开,场地开阔平坦,可利用加油站的地下井供水,因进出交通方便同时又是灾民安置区,便于伤病员转送与救治。芦山地震时,野战医院在芦山县城边一条宽敞公路边展开,既靠近广场灾民安置区,又远离破坏的山体,余震的危害不影响医疗队安全。
1.2明确任务,科学编组
野战医院搭建好后,采取“基地+前置”的配置模式编配人员[1]。根据平时分组情况,在现场结合实际再明确分工,以野战医院为基地,将医务人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负责基地工作,展开各组室,担任早期治疗工作;另一部分编成若干小组,每组2~3人,随救灾部队实施现场抢救,同时将重伤员转送基地进行早期处理。两组任务明确,由指定组长负主要责任,分工明确,机动灵活,使工作有序开展。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任务的重点也有所变化,前3天以现场抢救伤员为主,后3天工作重点转向疾病诊治和防疫工作。汶川地震时,野战医院开设在雁门乡的一个加油站附近,每天派出4支医疗队到各村巡诊,既兼顾了伤员的急救需求,又保障了集中安置点灾民的医疗需要。芦山地震时,将医疗队分成了8个小组,其中4个小组负责基地工作,4个小组随救灾部队进行现场抢救。共转运重伤员17人,抢救伤员23人,诊治病员2235人,充分发挥了医疗队的作用。
1.3科学施救,救防结合
(1)抓好紧急救治:地震前3天,现场抢救是重点。现场抢救是医疗救治的关键环节,也是人员脱险、伤员获救的基本保证[2]。芦山地震中,医疗队在黄金72小时内,分别在芦阳镇、龙门乡、清仁乡等展开现场抢救。对集中在路旁脱险的伤员,进行检伤分类,按先重后轻的顺序实施救治;对埋压伤员,先扒埋压程度浅的、容易的,后扒埋压程度深的、难救的,随扒挖随救护。坚持快抢快救,先救命后救人,救送结合的原则,对65名伤员进行了清创包扎处理,对17名重伤员进行了后送转运。(2)抓好巡回医疗:地震破坏范围广,伤员较分散,交通不便,医疗资源有限。医疗队在完成早期救援任务后,要组织医疗组走村串户,对灾区分散的伤病员进行诊治,轻伤家庭留治,重伤员送到救护站。(3)抓好疫情防控:要抓好卫生宣传教育,增强灾区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严格执行处理人和动物尸体的相关规定,做好尸体消毒;认真落实各项防病措施,对灾民安置点、垃圾堆放点、厕所等场所进行消毒;抓好饮食饮水卫生,加强水质检验和水源管理,搞好饮食营养卫生,确保饮食饮水安全。芦山地震中,震后的第3天就派出医疗队深入灾区开展防疫知识宣传,发放防病宣传手册,对居民集中安置点、厕所、垃圾堆放地等重点蚊蝇孳生场所喷洒药物,对饮用水进行净化处理,为防止灾后疫情发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立足自我,管好队伍
(1)规范日常生活行为。如医疗队员的仪容着装、作息时间、活动范围、外出请销假、内务卫生等都要有明确规定,防止医疗队发生问题,确保救援任务的顺利完成。(2)强化安全工作。进行救援的过程中,远离松动的山体、危险的建筑房屋等不安全地域,避免震后次生伤害。强化行车安全,选择安全的道路行使,坚持干部带车负全责,确保车辆和人员的安全。(3)加强思想教育。针对地震灾区条件恶劣、环境艰苦的实际情况,开展随机教育,特别是加强吃苦精神培养;每日召开医疗队员全体会议,总结讲评全天工作,查找存在的问题,对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开展讨论活动,安排队员谈感受,相互交流思想,达到思想统一、凝聚力量的目的。(4)搞好自我保障。充分发挥每个队员的长处,分别委以重任;每个队员除完成医疗救治任务外,还分别负责行政管理、医疗管理、后勤保障等工作;做到立足自我,合理分工,各负其责,切实搞好自我保障工作,为完成救援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2体会
2.1建好野战医院是地震医学救援的基础
医疗队在震区建立野战医院既要靠近震中,又不能盲目突进震中[3]。首先是要选择空旷的地方搭建帐篷,既方便救治,又保证自身安全。要根据地震发生后救援时间紧、任务重、环境差、伤员多、伤情杂等特点和当地实际情况,迅速在灾区选择有利地形,建立野战医院,开设救护单元,依靠专业的设备装备,形成体系救治能力。
2.2组织有序是地震医学救援的关键
地震救援中,不同救援阶段有不同的工作重点,依据实际及时调整分组人员。在组织救援时,医疗队要随着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不断调整工作重心,分阶段开展救援工作。遵循灾害医学救援的检伤分类技术,搜索、营救、医疗一体化救治技术,特殊环境下的心肺复苏技术,以及监护条件下的后送技术,开展医学救援[4]。在救援72小时以内,加强外科手术组力量;72小时以后,以康复治疗为重点,同时加强灾区巡回医疗;后期主要是以防疫工作为重点,落实防病措施,做好灾后疫情防控工作。
2.3严密管理是地震医学救援的保障
野战条件下,医疗队是一个临时集体,加强任务中医疗队的管理工作十分重要。要充分发挥每个医疗队队员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技术水平,把维护官兵生命与培育战斗精神统一起来,使临时抽组的医疗队很快形成战斗力。在医疗质量上,要建立诊疗制度、规范医疗文书,明确责任人。要做好质量控制,确保救治过程严谨,处置记录清晰[5]。在人员管理上,要强化组织纪律观念,做到令行禁止。在思想教育上,要加强随机教育,及时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避免违反群众纪律、影响安全稳定情况发生。总之,在地震医学救援中医疗队灵活有效地组织管理是完成医疗救护工作的强大支撑。野战医院的迅速展开是完成救援任务的基础,合理编配人员是完成救援任务的前提,科学施救是完成救援任务的关键,管好队伍是完成救援任务的保障。
【参考文献】
马炬,王丽华,张宏雁,等.某院芦山地震医学救援实践[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4):351-353.
徐克钧,王东川.芦山地震灾情特点及抗震救援卫勤保障做法[J].武警医学,2013,24(11):991-992.
石骥.野战医院地震灾害科学救援的实践思考[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8):701-704.
1地震信息网络安全内涵
地震信息网络安全主要具有可用性、完整性、机密性、可审查性、可控性等基本要素。具体而言即是指地震信息应确保不会向未授权的实体暴露,只有具有相关权限的人才允许对地震数据信息进行修改,并且要能够及时判断出地震数据信息是否已经被破坏或篡改,即使是得到授权的实体也只能够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访问地震数据信息,即攻击者不能占用所有的资源而阻碍授权者的工作,能够对授权范围内的地震信息传输方式及流向予以控制,能够提供相应的调查依据和手段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
2地震信息网络安全威胁分析
通过对地震信息网络安全威胁的相关分析,可以能够对地震信息网络安全产生威胁的因素有很多种,而这些因素中可能是无意的,也可能是有意的;可能是非人为的,也可能是人为的。但是通过梳理与归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利用互联网传播病毒,通过互联网传播病毒,其产生的破坏性将远远大于单机系统,而且使得用户很难对此加以防范。伴随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及广泛应用,带有黑客性质的特洛伊木马和病毒等有害代码层出不穷地涌现,其传播速度变得更快、传播范围变得更广。就拿目前最出名的勒索病毒而言,每天都导致超过十万台计算机被感染,给用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其次,计算机操作人员的无意失误。比如计算机操作人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不强,选择的用户口令过于简单,随意与他人共享自己的账户,没有将安全防护工作做好,使得安全漏洞存在等等。再次,人为的恶意攻击。人为的恶意攻击又可以分为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两种。其中被动攻击主要是指攻击并不会对地震信息网络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但是会暗中窃取、截获以及破译重要的机密地震信息。而主动攻击主要是指攻击者通过各种攻击手段对地震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有选择性地破坏。不论是被动攻击,还是主动攻击,都会对地震信息网络造成极大的危害,导致机密地震数据信息被泄露。最后,软件缺陷和漏洞。软件自身存在的缺陷和漏洞自然就给予了攻击者可以攻击的切口,一旦攻击者利用软件缺陷和漏洞成功贡献了地震信息网络,其后果往往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必须对此引起重视。
3地震信息网络安全防控对策
3.1选用安全口令
根据相关网络安全事件的调查情况,可以发现80%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都是因为用户使用了较为简单的安全口令而导致的。所以在对安全口令予以设置的时候,用户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应保守安全口令秘密并经常改变口令;二是安全口令应包含数字、大小写字母;三是应经常改变具有较高安全特权的安全口令,所有的缺省都应及时从系统中去掉;四是安全口令最好是以加密形式存在硬盘上,使用户输入的安全口令在内存中的存留时间尽可能缩短;五是一次身份验证仅限于该次登录,会话长度与其寿命相等,网络中任何验证过程对用户而言都应当是透明的,用户输入安全口令登录除外。目前地震信息网络的操作平台是Unix系统,不仅支持网络文件管理系统,而且对网络用户还能够以组的概念予以分级。当Unix系统缺省的时候,如果用户属于同一组,那么是允许他们彼此之间进行系统数据或文件的相互读写的。但是这就有可能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倘若一旦没有将组合理划分,就有可能导致身为普通用户,却可以拥有只有超级用户才允许拥有的相关权限。具有超级用户权限的普通用户此时不仅可以掌握系统的配置情况,还能够对系统的参数文件进行任意修改或增加,甚至使得整个地震信息网络系统被摧毁,这种后果无疑是非常可怕的。因此为了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应当将普通用户账号归于零组用户,严禁将高级别管理账号与普通用户账号归于同一组。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各个服务进程应当放在不同的主机之上,实现风险的共同分担。
3.2安装防病毒软件
安装防病毒软件是地震信息网络安全的重要防控对策之一,可以通过一级防病毒服务器来实现对地震信息网络所有客户端的集中管理、统一管理,由一级防病毒服务器向地震信息网络各个客户端提供系统修正和自动升级等服务。定制客户端策略,客户端策略锁定几乎按照自动从服务器升级病毒库的方式,客户端上的软件,操作人员是不能够自行卸载的,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管理问题发生。具体而言就是指,通过一级防病毒服务器来实现对所有客户端防病毒软件的自动安全。并且借助网络智能化增强升级,客户端和服务器都可以实现自动增量升级。一级防病毒服务器还将具有报警功能,一旦发现可疑程序文件,立刻通过声音、邮件等方式及时向用户传达报警信息。一级防病毒服务器还将负责新病毒样本的收集与处理工作,对从各个客户端发现的不能处理的或未知的病毒予以集中处理。
3.3网络安全漏洞扫描
所谓网络完全漏洞扫描其实就是利用插件、专用脚本语言、漏洞扫描程序等对主干网络设备、应用服务器、主机扫描系统设计、主要系统管理员的工作站等进行安全漏洞扫描的过程,目的是为将可能被攻击者利用的漏洞或者安全隐患找出来,可以说网络安全漏洞扫描是确保地震信息网络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面对来自外部的攻击,如果我们能够结合具体的应用环境,将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和安全隐患通过网络安全漏洞扫描提前扫描出来,并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存在的安全漏洞和缺陷进行修补,如此就有可能实现对可能发生的网络安全入侵事件的提前阻止。由此可见,对于地震信息网络安全而言,进行网络安全漏洞扫描无疑是尤为必要且非常重要的。网络安全漏洞扫描通常采用主动式策略、被动式策略这两种策略。主动式策略即是指通过对一些脚本文件的执行,从而模拟对地震信息网络的攻击,并将网络的反应记录下来,从而将地震信息网络存在的漏洞及缺陷找出来。而被动式策略即是指检测主机系统中安全口令是否过于简单、安全设置是否合适、是否存在与安全规则相抵触的对象等等,从而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处理。
4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网络环境的多变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地震信息网络安全威胁始终会存在。虽然地震信息网络安全问题的存在,使得我们的地震信息网络安全防控工作始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我们仍然需要迎难而上,不断总结网络安全防控工作中的经验与方法,尽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文章先介绍了地震信息网络安全内涵,然后分析了地震信息网络安全威胁,最后从选用安全口令、安装防病毒软件、网络安全漏洞扫描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地震信息网络安全防控对策,希望能借此对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做出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1]姜春娇.网络安全风险防控探究[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7.
[2]闫民正,赵晓云,任力伟等.基于山西地震信息网络的安全风险与应急研究[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1.
我国零八年发生的512大地震是建国以来受灾人口最多、波及区域最大、破坏最为严重的重大自然灾害。这场灾害具有毁灭性和突发性,损毁了公共设施,导致人畜伤亡惨重、大量房屋倒塌,许多灾民无家可归,所以卫生防疫工作是灾后的重要工作内容。笔者根据相关灾区救助经验,提出了相关的看法和建议。
一、明确灾区和疫区的卫生防疫工作重心
1、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重心
这里的灾区指的是受到地震灾害影响的地区,地震灾害增加了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必要因素,即易感人群、传播媒介和传染源等,这大大提高了传染病的发病风险,所以控制传染病的风险因素是工作重心。
2、疫区的卫生防疫工作重心
疫区指的是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和爆发,流行病的病原体四散传播史能够波及到的区域。所以对于疫区的卫生防疫工作来说,对于已知的传染因素进行彻底、严格的卫生干预和处理。
二、地震灾害相关公共卫生问题的解决对策
重大自然灾害会引发严重的公共卫生破坏。比如,水电设施损毁,城内缺水、缺电,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卫生机构瘫痪,传染病流行;以下已是相应的解决对策:
1、城市水源污染
在经过强烈地震之后,城市的供水设施被严重损毁,供水被迫中断,地表收到污水的研究中污染,所以影响到了饮用水水质,如果缺乏有效控制,会造成肠道传染病的大爆发。所以,灾后首先需要解决群众的供水问题。其中需要注意四点:第一,选择合适的水源,综合考虑垃圾堆、厕所、水源流向等因素,选择合理的地质,优先选择深层地下水,并且制定水源保护制度。第二,使用科学合理的供水方式,比如使用消防水带输送水、用水车运水等等。第三,进行严格的水质检测,确保饮用安全。第四,防止尸碱中毒,尸体在腐烂后会污染周边水源,进而引发尸碱中毒,所以需要确保水源周围没有尸体,同时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第五,彻底消除饮用水,未经消毒不能够饮用。
2、灾区食品污染
地震过后,灾区人民的生活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同时房屋的倒塌,扩大了鼠类的生存空间,所以家中的食品极易遭到污染,如果使用了被污染的食品,那么会引发接触性疾病和食源性疾病。所以,需要严格管理地震后灾民家中的各类视频,不能食用没有经过质量鉴定和检验的食品,从而防止疾病的再次发生。震后,不可避免会出现食品供应紧张的问题,救灾食品的分发、储存和运输都面临较大的难题,并且需要进行严格的卫生监督。救灾视频必须和鼠药、杀虫剂分开运输和储存。需要选择清洁、通风、干燥的地点存放食品。同时,食品的发放需要专业的卫生防疫人员来执行,禁止食用和发放被污染或者变质的视频。对于临时饮食供应点和食堂来说,需要确保其卫生状况良好,防止食品受到污染。加强对灾区人民的饮食卫生宣传,让他们避免吃不洁和变质腐败的食品。
3、对传染病的控制
在地震发生后,空气和水体都遭到了污染,所以比较容易引发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如果灾害人群进行集体迁移,就传染更多地区的群众,同时非免疫人群在进入疫区后也会遭到传染。接触机会的增多和人群密度的增大,导致了传播机会的大大增加。对于传染病危害大的地区。第一,切断传播渠道、控制传染源。有目的的控制传染源,并且组织进行灭鼠、灭蚊和灭蝇活动,先明确媒介生物的生存区域,而后在进行几种的消灭和控制。加强对食品的管理,防止“病从口入”。第二,通过疫苗接种提升灾区人群免疫水平。灾害发生后,灾民比较分散,所以难以控制其免疫水平,灾民中有许多没有免疫接种的经理,所以又必须通过计划性的预防服药和强化免疫来控制灾区的疫情。第三,对现患进行突击治疗,把已经被传染的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以此来控制传染源,并且减轻他们的痛苦第四,加强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的健康保护,这些特殊人群的抵抗力相对较差,所以在蚊虫叮咬、营养不良和环境恶劣的环境下比较容易患病,所以需要对这部分人群的采取预防保护措施。第五,实时监测疫情,检测内容主要有媒介生物数量、啃齿动物数量、疾病发生情况,传染病类型等等。第六,控制人畜共患病,例如狂犬病等,需要管控号高危动物,并且进行针对性的免疫接种,防止此类病患的发生。
三、灾后的卫生防疫知识应急培训教育
开展卫生防疫的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视野,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去预防、评价和发现各类危险致病因素,而不是一对一的面对病人。要明确卫生防疫工作不是简单的灭鼠、杀虫和消毒工作,而是需要应用高效的公共卫生措施来控制和预防疾病的流行。除了采取相关卫生处理措施去除掉传播媒介之外,组织开展卫生防疫知识教育也是一项重要工作,能够提升当地灾民的自我保护意识。首先,需要提醒群众重视起居住场所的换气和通风,注意食品和饮水的卫生,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其次,需要加强对防疫人员的心理疏导。对于未知的事物,所有人都会产生恐惧的心里,比如,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在灾区会接触到大量腐败的动物尸体和遇难者遗体,不仅会散发出难闻气味,还会释放出给累致病病原体。在实际的防疫中,需要让他们具备“可怕、可治、不可怕的”的信念,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让他们指导只要穿好防护服,依照规定进行操作就没有问题。
四、结论
在重大灾害发生后,许多人都想要通过消毒的方法来达到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目的,但是对于专业的防疫工作着来说,需要明确卫生防疫工作并不是简单的消毒,而且灾区也不等同于疫区。要通过积极的卫生防疫宣传、消杀灭活动、及时的卫生学评估、主动的疾病管控来确保卫生防疫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姜广启,隋宏.自然灾害引发传染病的对策和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2(11):96-97.
[2]王忠灿,贾德胜.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中的疾病预防控制[J].预防医学杂志.2015(01):57-58.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但矿山开发利用产生的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对矿山区域内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阻碍。因此在采矿中必须对环境的地质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矿山开采过程中引发的地质灾害十分严重,并且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采空区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矿山地质灾害可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严重危害和破坏。因此,研究采矿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对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显得尤为必要。
一、采矿过程中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1、采矿过程中引发的环境问题。(1)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植被和土壤破坏是矿山开采对区域环境最直接的破坏。尤其是露天开采的项目,地表植被被清除,开采过程中抽排地下水使矿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2)对水环境的影响。采矿对地上水的影响主要是污染。选矿、采矿活动都会使地表水含酸性,尤其是金属矿开采中,产生的浮选尾矿浆、废石淋浴液、生产生活废水中都含有大量重金属及有毒有害,这些废水会污染矿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降低矿区水环境质量。(3)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矿山开采中钻孔、爆破、矿石破碎以及矿石、废石运输中会产生大量粉尘,有些矿产项目甚至会释放有毒害的气体,粉尘和有毒害气体严重污染矿区空气,导致矿区空气质量急剧下降。采矿所产生的空气质量下降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4)废物垃圾对环境的影响。矿山开采产生的废石、废渣、废土这些废物垃圾如果没有科学的处理渠道,堆积在矿区或附近(目前很多矿山开采都没有实施完善的处理方法),植被无法生长,地貌、水质、土壤都被破坏。长期以往,废物垃圾中所含的有害元素不断释放出来,造成更严重的环境污染。(5)对区域生态结构的影响。植被土壤、空气、水这些是动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矿山开采造成植被土壤破坏、空气水质污染、水量减少,生态环境的改变威胁到动植物的生存繁衍,矿区生物多样性程度下降,生态结构趋于恶化。
2、采矿过程中引发的地质问题。(1)冒顶灾害。冒顶灾害是矿山开采发生事故中最普遍的一种,尤其是矿岩稳定性差的难采矿体及软弱夹层。这种坍塌往往发生的很突然,而且发生前没有征兆,很难防范。如果难采矿体或软弱夹层发生大规模垮塌,会造成严重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2)矿石开采引发的地震。采矿引发地震我国矿山开采引发的最主要的地质问题之一。矿石开采改变了地表以下的物质结构,地下矿顶板崩塌、采空区围岩变形等作用导致的地震在我国以往的矿山开采项目中并不罕见。地质环境的变化必须保证在一定范围内才是安全的,采矿活动所产生的地应力和地质结构变化一旦超出限度,就有可能引发地震。(3)岩爆现象。岩爆是一种岩体中聚积的弹性变形势能在一定条件下的突然猛烈释放,导致岩石爆裂并弹射出来的现象。矿山开发过程中,采矿活动如果导致岩体地应力骤增,超过岩石可承受的限度,而同时岩石足够脆的话,就可能诱发岩爆。采矿活动导致岩层失去平衡,强大的能量将岩石击碎并抛出。一旦发生岩爆,将会给开挖的工作面造成巨大破坏,人员和设备损害难以避免。(4)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近年来,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矿区造成了巨大损失。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松散废弃矿石堆积、部分区域重力侵蚀活跃,以上矿山开采活动造成的现象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二、采矿过程中引发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控措施
1、做好监测体系。做好环境地质灾害的监测体系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环境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理体系是矿山开采过程中重要目标之一。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标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覆盖面上都能够充分满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减少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懂得如何正确解决资源需求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矛盾时, 科学的采矿方法将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使得开采工作更为科学合理的进行。只有在全面掌握矿山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事宜,应用高新科学技术,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与地质灾害动态监测是避免人员伤亡和减少经济损失的重要环节。在防治矿山因开采而产生及诱发的显性地质灾害的同时,亦需重视闭坑后潜在的矿山灾害可能对已复垦土地产生的危害。认清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持续性及不能坐吃山空,应该为子孙后代做好长远打算,把灾害防治与土地复垦结合起来, 要着重改进生产工艺,以达到矿山闭坑后生态重建的目的。
2、制定科学的矿山开发方案。新的矿山开采项目方案设计之前,要对矿山进行系统的环境地质勘探,对可能造成的环境损害进行评估,严格进行矿山开采的可行性论证。若环境损害超过开采所得效益,则项目终止进行,对矿山资源进行保存。
3、控制开采过程,进行“绿色”开采。采用先进的采、选、冶工艺,开发低废、无污染的矿山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矿山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加强调查和充实西部矿山生态环境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制定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科技发展计划。涉及火药的开采活动,控制爆破的破碎程度、破坏范围、坍塌方向,控制爆破的危害,尽量消除因矿山开采而诱发的各种地质环境问题。
4、政府发挥监督和引导作用。国家应建立完整的体系,法律对大型矿山的开采许可权。政府加强矿山环境监督与检查,进行全面、系统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影响评估。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小矿、低产能矿场进行坚决关停。对于污染型采矿区,要求制定科学开采和“三废”排放方案,减少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监督和引导矿场开采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在矿山开采区应严格禁止私采乱挖和越界开采,减少人为扰动,做好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监督与制止开采弃渣胡乱堆弃和不加处理排放。
结束语
矿山开采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各种地质灾害进行预防。
参考文献
[1]刘晓宏,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及治理措施探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6
[2]房长云,李杰;探析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及治理措施[J];能源与节能,2014,3
[3]郭飞,刘贺;风茂采石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4,5
[4]孙丽,国外矿山开采沉陷的发展及主要研究方法[J];商情,2013,5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2-0247-01
【关键词】 流感,人;疾病暴发流行;学生;自然灾害
2008年8月17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某乡中心小学向当地卫生院报告学校感冒症状学生较多。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和乡卫生院人员立即赶赴现场调查,并进行卫生学处理。至8月25日,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现报道如下。
1 基本情况
该中心小学位于5•12地震重灾区,是全日制中心小学。在大地震中,学校校舍全部坍塌,学校暂停教学。2008年8月,学校搬入临时板房,开始教学活动。全校共有9个班(初一2个班,小学6个班,学前班1个班)401名在校学生,其中住校生168名;教职工39名,食堂从业人员2名。学生上课的教室和宿舍全部为单层活动板房,宿舍与教室相隔200 m左右,相对隔离,每室住8~12人。学校食堂为简易房,没有固定的就餐场所,无校医和医务室。学校采取地下深井水进行集中式供水,未进行加氯消毒。
2 疫情过程
8月10日开始,该校部分班级出现感冒症状病人,17日病人突然增多,遂向当地卫生院报告;至8月25日共发病157人,罹患率为35.5%(157/442)。157例病例中,头晕、头痛的占74.5%(117/157),流清鼻涕者占66.9%(105/157),咳嗽占62.4%(98/157),部分患者有低热(
3 流行病学特征
157例病例中,学生156例(住校生85例,走读生71例),罹患率为38.9%(156/401);教师1例,罹患率为2.6%(1/39)。男、女生罹患率分别为40.0%(86/215),37.6%(70/1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校生和走读生罹患率分别为50.6%(85/168),30.5%(71/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P
4 现场卫生学调查
学校环境卫生较差,四周可见多处垃圾,垃圾桶不能做到日产日清;厕所为旱厕,卫生状况尚可,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消毒1次;食堂卫生条件差,流程不合理,为简易房搭建,从业人员未进行健康体检;学生寝室环境条件较差,空气潮湿,室内水泥地面甚至可见明显水迹,没有通风设施;多数学生喜吃零食,地面可见较多零食包装袋;宿舍用水不方便,早上停水,学生用水只能夜间储备在寝室;采集学校饮用水进行余氯监测表明,未达到生活饮用水余氯卫生标准。
5 疫情处理及结果
凡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学生均实施家庭隔离治疗,痊愈后方可上学;加强教室、宿舍通风换气,对教室、宿舍、走廊、厕所进行空气消毒;加强学生晨检制度,每天早上、中午上学前询问并登记填写《学生发热情况登记表》,并将每日检查情况报卫生院防保人员;向学生和家长开展预防呼吸道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多喝开水,注意防寒保暖,提高自我保健能力。至8月25日,无新发流感病例出现。
6 讨论
造成本次流感样病例暴发流行的可能原因包括:(1)学校临时板房刚建成,各种配套设施不够齐全,地面、空气潮湿,尤其是宿舍通风不良,空气流通不好,易造成聚集发病;(2)卫生条件差,容易造成各类病菌滋生和繁殖;(3)学校人员集中,且没有专职校医对学生健康状况开展监测,早期发现病例困难,容易造成病例的聚集;(4)大地震后学生心理受创伤,可能导致其自身抵抗力下降。
学校这一特殊的人群聚集场所极易造成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暴发。流感暴发疫情也好发于学校。因此,学校要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一旦出现聚集性发病,要及时向相关医疗卫生部门报告,同时采取居家隔离、每日晨检、通风换气、环境消毒、健康教育等综合性防控措施,并通过开展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预防和控制学校流感等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1]。对于地震灾后学校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更要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提前介入。要继续做好灾后防疫工作,落实责任制,以确保学校卫生防病工作的全面落实和实时监控,争取做到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的法制意识和疫情报告的敏感性要进一步加强。同时对临时板房等居住环境卫生学的监测也不容忽视。
一、前言
石油化工是以石油或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化学制品、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和有机化工原料的新型产业。石油化工生产过程是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完成的,生产原料和产品大多具有易燃易爆、毒害和腐蚀性,生产工艺操纵复杂、连续性强,具有生产危险性大、发生火灾爆炸几率高,发生事故易形成连锁性反应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石油化工生产所固有的火灾爆炸危险性。
二、石油化工生产中的火灾危险性
1.温度过高或加料过量导致反应失控与介质分解
石油化工生产中如果温度过高,导致化学反应速度过快引起更高的热量,使一些低沸点介质突然气化,产生冲料现象或造成某些不稳定物质的分解,导致系统内压升高,甚至引起超压爆炸。例如:美国克恩县地震时,某油厂两个球罐破损,355耐液化丁烷气流出,3而n后即着火爆炸。1965年大庆炼油厂加氢厂房高压管路破裂,引起爆炸,当场42人丧生,厂房顶盖冲出。在石油化工企业,不管什么原因,只要一触发就是接踵而至的突发性灾害。
2.低沸点介质进入高温系统气化造成系统超压
低沸点介质常见的有水及某些有机溶剂等,由于沸点较低达到沸点以上温度时就会变成蒸气,有机溶剂多数具有燃烧、爆炸的危险性,在高温系统中可能气化超压而爆炸。如某厂催化裂化装置,由于误操作将分馏塔底部冷凝水打入炼油罐,水接触到高温的油立即气化,造成系统内部超压爆炸。
3.易燃性
石油工业的灾害事故儿乎都与火有关,随后发生爆炸。油气物料易挥发,怕高温、摩擦、振动、碰撞、雷击、静电等引发起火。1986年某油田一口井发生井喷,天燃气喷出40m高,在更换井口装置时引起着火爆炸,井架烧塌,钻台上的全部设备烧毁,死亡2人,受伤13人,附近7个村庄几千亩农田遭受污染。究其原因是因为,反应装置内产生新的易燃易爆物质,某些设备在正常情况下是安全的,但如果在反应及贮存过程中潜入某些新物质,特别是具有较大危险性的副反应,产生新的易燃易爆物质,接触明火或受到高温作用就会发生火灾、爆炸。
4.广泛性
石油化工生产工艺系统内不允许存在爆炸的条件,但如果设备发生故障、损坏,有可能导致物料的窜流、错投等,产生爆炸性混合物引发事故,例如:某企业在对浓硫酸罐施焊前,用水清洗酸罐,以致罐体材料与稀硫酸产生氢气没有排空,在对罐体动焊时发生了爆炸,结果造成2名操作工当场死亡。就火灾、爆炸、溢毒而言,从长输管道到油库区,从装置区到生产车间,几乎都可能发生。由于石油产品为液态或气态燃料,流动性大、扩散性强,其污染范围更广。唐山地震时,秦京输油管有1万吨原油流入滦河,对土地、水域造成了严重污染。
三、石油化工企业的火灾防控措施
“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方针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前提条件,作为生产经营企业,从业人员进入生产岗位,进行生产操作前,必须事先采取安全预防措施,才能实现本质安全。
1.消灭火源
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促成火灾爆炸的因素很多,涉及的面也很广,要预防火灾或爆炸事故的发生,首先就是加强对点火源的控制,防止与助燃物形成燃烧爆炸系统,严格控制一切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的点火源。点火源主要有明火、高热物及高温表面、磨擦和碰撞、绝热压缩、电气火花、静电火花、雷击和光热射线等。明火包括吸烟和生产中的明火。因此,在有火灾爆炸危险性的场所应严令禁止吸烟。另外要严格控制明火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例如,加热时应避免采用明火设备;明火加热设备应远离可能泄漏易燃气体或液体的储罐区;在火灾危险区域不得使用普通电灯、蜡烛等照明,必须使用防爆照明设备等等。
2.控制温度
温度是石油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控制参数之一。正确有效地控制温度范围,是防火防爆工艺控制的一项重点。物理操作过程温度超过控制指标,会造成液态物料的急剧沸腾,导致溢料或爆炸;如果温度过低,会使某些物料在管路中凝固或冻结而堵塞管路,使设备胀裂。所以在实施操作温度控制的过程中,应正确选择传热介质、持续均匀、转移反应热等。
2.1正确选择冷、热载体
石油化工企业常用的热载体有明火、电阻丝、热水、熔盐、熔融金属、矿物油等;冷载体主要有空气、水、制冷剂等。在冷热载体的选用中,应避免选用与反应物料性质相抵触的物质作为加热或冷却介质。热载体在使用中处于高温状态,如遇高热热载体会立即气化使系统超压产生爆炸危险。因此,热载体应该以防水压实验时积存水或其他低沸点物质,必要时应进行脱水处理。
2.2持续均匀
机械搅拌不仅可以使反应物料混合均匀、反应平稳,还可以加速热量传递,如果机械搅拌突然中断,可使局部反应剧烈发生危险。因此,要采取双回路供电、增设人工搅拌装置、保证搅拌的连续运转。
2.3及时转移反应热
基本有机合成中的各种氧化反应、氯化反应、水合和聚合反应等均为放热反应,必须有防止热量积聚和及时转移反应热的措施。移出反应热的方法主要是:夹套冷却,内蛇管冷却,冷料循环,淤浆循环,稀释剂循环回流,惰性气体循环等。此外,还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结构的反应器或采取一些工艺措施如在系统中通入水蒸气带走热量等,也是常见转移反应热的方法。
3.防高热物
高热物是指在一定环境中能够向可燃物传递热量,并能导致可燃物着火的具有较高温度的物体。属于高热物及高温表面的有:高温蒸气管道表面,高温气体、干燥炉炉壁,裂解炉、加热釜、沸热锅等,这些高热物体温度高,体积大,散发热量多,都是燃烧爆炸的点火源。要采取有效的隔热措施,防止其与易燃物料接触,防止可燃物及其粉尘落于上面。
四、结论
石油化工企业火灾爆炸事故形式复杂,包含易燃易爆物质较多,对其火灾危险性以及火灾事故防控措施进行研究,可指导企业消防能力配置与建设,增强企业火灾防控技术水平,提高灭火救援效率,加速提升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和应急救援技术水平。总之,只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做好防控工作,采取正确的预防对策措施,才能在生产中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我国是地震高发区之一,震中常伴随居民生活居住场所的损毁与灭失而形成难民潮,他们背井离乡,通过各种方式涌入政府临时的安置点,由于时间仓促,很多安置区事前无法也没有对病媒生物进行监测或杀灭;而难民进入安置区后多居于帐篷或半开放式的建筑物下,相关卫生设施缺乏,加之外环境复杂,易造成病媒生物的大量繁殖,从而引起虫媒传染病的暴发流行。5•12大地震后,笔者参与了绵阳九洲体育中心安置点、安县黄土安置点、安县安州驾校安置点、安县跃进村安置点北川擂鼓镇安置点以及北川唐家山堰塞湖施工区和淹没撤离区先后10余万人居住(施工)区的杀虫工作,本文就安置点的杀虫工作及方法探讨如下。
1.应急安置区(点)的杀虫工作
1.1 在地震发生初期,大量灾民进入到相对安全的区域寻找庇护,此时,由于政府的应急工作响应时间较短,尚无法对临时安置区进行有效的杀虫、消除病媒生物。加之来自灾区的灾民无序涌入,使得应急消杀无法开展,从而造成安置区内病媒生物密度较高。这时,我们采用大量投放驱蚊蚊香,投入驱蚊香(药)水,使用简装的气雾杀虫剂。尽量减少病媒生物对人体的侵害,同时,加大灭蚊宣传,加强灾民的自我保护意识。
1.2 转移安置期。震后2-3天,在涌入灾民的高峰期过后,各安置点相继搭建起了各类防震篷,帐篷(如帐篷学校、帐篷、帐篷宿舍等),高密度人群相对分散安置下来,而前期的杀虫措施就明显不能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应使用大型消杀设备进行灭虫。此时应选用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对帐篷的内顶进行滞留喷洒,同时对帐篷周围内外侧,帐篷周围以及蚊虫孳生地进行一次彻底喷洒对建筑物内外墙应喷洒,不低于2米的高度,湿而不流水,使每平方米达到饱和浓度。把应急状态下的消杀工作过渡到日常状态。
1.3 过渡性安置期,在板房区选址后,对区域内的病媒生物进行一次彻底杀灭。在板房区交付使用前再次对房内及周边环境进行一次杀虫,以保障灾民入住后的身体健康。
1.4 特殊工作区。对特殊施工区域的杀虫工作,唐家山堰塞体清除期间,由于交通不便,无卫生防疫队对施工区及施工人员居住区进行杀虫,使得蝇、蚊密度奇高,达到了蝇17只/平方米时,蚊65只/人工、小时(目测法)。为此,我们采用掩埋垃圾、清除孳生地、机械喷洒杀虫剂、蚊香驱蚊、驱蚊药水个体保护等多重方法,在短时间内迅速降低蚊蝇等病媒生密度,而达到保护目的。
1.5 堰塞湖淹没区域撤离的居民。安置区由于此类灾民的安置区是在有较为充分准备时间下设置的,其初次的杀虫工作区能顺利完成,在撤离人员入住前,通过各种形式宣传,请他们尽量带上蚊帐,以减少蚊虫侵袭,同时按常态以四川省卫生厅印发的《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为标准开展相应杀虫工作。
通过以上措施,各安置点的蝇密度基本到了一个正常水平,从而达到了以杀灭病媒生物,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保护灾区人民健康的目的。
2.加强监测
震后灾民安置是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加之震初并未达到蚊虫繁殖的高峰期救,总体密度较低,但随着盛夏的来临,温度逐渐增高,随雨量逐渐增加,蚊虫繁殖量陡增,加之,每年的七月底至九月初是绵阳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高发季节。因此,除加强虫媒监测,同时也应加强对蚊虫孳生地的处理。
3.加强培训
在此次抗震救灾的杀虫工作,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防疫人员对杀虫剂的认识缺乏使用过程中出现与其它制剂复配使用而造成效价降低。不能正确使用各类杀虫剂,与其它消毒剂使用间隙不够,喷洒方面和对象的不准确。更有错误理解,按说明书使用就能达到降低病媒生物密度的效果。这在今后的专业培训中应加强。
综上所述,5•12大地震以来至今,我们通过各种方式,保障了在各类情况下的抗震救灾人员、灾区民众没有因病媒生物密度问题而造成虫媒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的暴发流行,证明前期的方法与措施是可行的。继续通过加强对民众的健康教育,加强对我们自身的培训,我们是完全能保障我们灾后的病媒相关疾病处理在一个低水平状态。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卫生厅《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监测方法》试行.
兴隆桥位于巴中市区南端西华山隧道南侧约220.0m处,由于新建工程陇桥互通立交C匝道需下行穿过此桥,此桥墩柱侵入C匝道正线内,已影响新建工程施工,有关部门决定将其拆除。
该桥长130.0m,桥面、桥梁及桥墩宽度均为10.0m,桥梁整体为拱型结构,在河道中央由一跨度约70.0 m的大弧拱和两侧干河床上的5个小拱组成,桥面距河道,河床的高度分别在8.0~25.0m之间,桥面为薄层钢筋砼结构,弧拱上部为浆砌块石,下部为现浇钢筋砼,桥墩四周为浆砌块石,墩内填充随机分布的非均质结构体――片石,详见下图1所示。
1、兴隆桥定向爆破重点与难点汇总
1.1重点
1.1.1必须将中央大拱两端拱脚处和4个桥墩彻底炸断,破坏其支撑强度。
1.1.2起爆时间控制:中央大拱起爆时间要提前桥墩280ms左右,这样在大拱和该处桥面下塌时产生斜向拉力后两侧的桥墩再起爆,只有这样两侧其余桥面和桥墩才能定向倾倒而不是爆后又原地坐下,导致爆破效果欠佳甚至失败。
1.2难点
1.2.1结构不清,因该桥建造时间久远,无建造设计施工图纸,诸如拱圈下部的现浇钢筋砼层布筋情况凭目测无从了解,另外桥墩四周直观确定为浆砌块石,桥墩内结构也无从知晓,凭经验估计可能是浆砌片石结构,所以对结构进行打眼勘探其内部结构物。
1.2.2设计施工难度大、风险高。
⑴拱圈部分,如拱圈均为浆砌块石,结构均匀钻爆参数,易于掌握,但其下层为0.2m现浇钢筋砼,两种介质强度特性差异大,按常规正常钻孔,恐怕下层砼爆不开,拱不断,如钻孔达到砼层则孔深不合理,恐造成坐炮,拱圈仍炸不断。⑵桥墩内如为浆砌片石,此类结构体内往往有很多地方无灰浆或灰浆不饱满形成空洞,缝隙为随机分布非均质结构体,这类结构物在钻爆工程中是很麻烦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浇铸体内呈多层,夹层、空心结构等,钻孔时极易产生严重的卡钻现象,工效极低,费工费时。其次是非均质结构体内的夹层,空心,缝隙等的存在,使炸药爆炸产生的高压气体大量泄漏,影响爆破效果甚至导致爆炸失败,详见图2所示。
2、爆破方案设计基理分析
采用定向倒塌拆除控制爆破,炸毁大桥各部位的支撑,使桥面自然下落。
2.1各部位炮眼的布置
2.1.1爆破参数设计
D――钻孔直径,桥拱部位40mm桥墩部位80mm
W――最小抵抗线m,取1/2B,B为拱圈,桥墩厚度
L――孔深m桥墩0.7B,拱圈深入钢筋砼5~10cm
a――孔距m(1.0~1.5)W
b――排距m取1.0a
q――炸药单耗kg/m3取0.6
Qd――单孔装药量kg
2.1.2各部位单孔药量的计算
采用通常拆除爆破药量计算公式, 即: 单孔装药量Q=qWaL
1#桥墩、2#桥墩单孔装药量Qd=0.6*1.5*1.5*2.1=2.27kg
3#桥墩、4#桥墩单孔装药量Qd=0.6*1.0*1.0*1.4=0.84kg
桥拱(1#方向)单孔装药量Qd=0.6*0.65*0.7*1.15=0.31kg
桥拱(2#方向)单孔装药量Qd=0.6*0.65*0.7*1.2=0.33kg
详见图3、表1。
2.2起爆网路设计
本工程采用塑料导爆管非电毫秒延期雷管,端线联接采用簇联方式,再将各簇联引出的传爆雷管用四通联连接器进行并联和串联,实现全程非电毫秒延时起爆网路,中央大拱拱脚处先于桥墩约50ms起爆,然后各墩再依次起爆,起爆网路详见图4。
3、爆破安全技术措施
爆破对环境的有害效应主要表现在爆破地振动,爆破个别区散物,爆破空气冲击波,爆破噪声和爆破有毒气体,本工程在陆域及空旷的野外施工,爆破空气冲击波,爆破噪声,有毒气体很快会随风扩散,更不存在水中冲击波的影响,起爆时人员只要处于上风方向就可保安全。
本工程应加强防控的重点应是爆破地震和爆破个别飞石最大飞散区域。
3.1爆破飞石安全距离
采用如下公式对个别飞石飞散距离进行计算:
3.2爆破地震的防控
爆破地震与天然地震相比有持续时间短,主振相频率较高的特点,根据GB67222《爆破安全规程》利用萨氏爆破振动计算公式进行安全检算,经过现场实际参数确定一次起爆安全药量或根据单响药量计算出质点安全允许振动速度,以确保爆破安全,萨氏公式:
4、兴隆桥拆除项目爆破经验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