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银的化学性质

银的化学性质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7 09:38: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银的化学性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银的化学性质

篇1

中职化学即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化学知识的教学,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高度区别于其他专业知识内容的学习,在实际学习化W知识时,由于化学的学习内容较为广泛、枯燥,所以应辅以相对合理的引导教学和具体的实验,但是就我国广泛应用的教学模式来说,其尚不能很好的满足和完成实际的教学目的。而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则能有效地弥补其他普通教学模式的不足,通过多种的教学活动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和给予学生更多的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本研究将针对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在我国中职化学的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详细地解释,以各种有力的数据证明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的重要作用。

一、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的具体概念和应用的必要性

(一)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具体概念

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就是减轻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讲解时间,把学习的内容和讲解的具体工作尽量分配给每一位学习的同学,通过做好教学教案和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提前熟悉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自觉主动的承担自己的学习任务和了解具体的学习内容,相关任课教师在简单的引导下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相关的学习内容。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概念重新定义了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身份和实际的任务,老师从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从被动地接收相关的专业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和探索实际的学习内容,这种转变不仅切实提升了我国中职化学的教学质量,更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态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在中职化学教学应用的必要性

中职化学的教学本就存在较多的难题,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化学的实际学习的内容相对难度较大、较为枯燥,学生不易熟练掌握和应用相关的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也不高,另一方面是普通的教学模式不能够有效实现学、用的高度统一,学生不能够及时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进一步巩固学习的内容。而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恰恰能够解决我国中职化学教学中的难题,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质量为根本目的而设定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高度满足“学用结合”的要求和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保证了学生实际技术操作的水平。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的应用充分保证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目的,培养出了一系列熟练掌握和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有较高的技术操作能力的专业型人才,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布置相关学习任务

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即教师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课堂上的实际教学以及课后简单的成果评价。这三个环节工作的质量息息相关,我们必须切实了解每一环节的具体内容和注意事项,才能更好地发挥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布置学习任务即教师通过课程开始之前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并结合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布置合理的学习任务。这个环节的工作对老师的要求较高,需要老师充分熟悉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的目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布置出难度适宜和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学习任务。

(二)进行实际教学工作

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下的实际教学过程即为学生对相关的学习任务的成果展示和讨论以及老师简单的讲解。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真正地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使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结合个别问题积极地发表不同的看法。在给予学生课堂自由的同时,也要做好相关的引导工作,一方面充分保证课堂的秩序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实际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及时把握课堂的学习节奏,便于下一步教学内容和相应教学活动的及时展开。在保证相关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时,学生的学习工作也应该得到一定的监管,毕竟在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下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学习工作从根本上决定了实际的教学质量。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应设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从而确切保障学生能积极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主动的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中。

(三)简单的成果评价

成果评级工作看似是整个教学工作中最简单的工作,但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下一步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有着深远的影响。学生在成果评价的工作中一方面能够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简单总结,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在活动中的欠缺,而另一方面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任务的完成和课堂上学习成果的展示工作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下一次教学工作的实际质量。

三、结语

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通过使学与用高度的有机结合,充分保障了我国中职化学的实际教学质量。在教学的实际应用中,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彻底地改革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使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多的自,而老师的适时鼓励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上的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相应的实践机会,有力保证了学生的实际技术操作水平。我们从行为引导型教学在我国中职化学的实际应用情况中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我们需要更广泛地推行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为我国中职教学的实际教学质量提供更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篇2

在英语教学中,很多学者的观点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有的人认为语法形式才是焦点,但是另一些人却不赞同,认为重点是意义的表达,还有认为两种都重要的观点。对此,众说纷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学者们对隐性和显性之间的关系有争议的实质是对于学习语言知识和获得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关系的争论。

1.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英国的哲学家波兰尼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讨论写进了自己的作品中,依据波兰人的理解方法,人类能将可以完整表述的知识替代符码系统。一经提出隐性概念,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对于隐性知识和人类心理和思维过程的关系讨论,著名的美国学家从斯滕伯格在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了此关系。日本学者野中郁次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用SECI模型替代隐性知识。国内的学者也不断地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隐性知识,成功提出个人发展的隐性知识12维度结构框架的有波兰尼的隐性知识理论和斯滕伯格的的成功智力理论。石教授为了讲述隐性知识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知识,专门写了有一本书的某一章对此关系进行了讨论。隐性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改革是石教授的观点,他认为学生获得非常大的进步是在没有人察觉的时候。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者非常的需要重视到大学英语教学中隐性知识的地位。英语随着时代的进步变得越来越重要,逐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用来文化信息交流。据有关数据得倒,在全国的678所高校里,大约总共开设了10大类,将近340多个专业。再分析开设某一专业的学校数,得到开设最多的专业的名称是英语,总共的数量是554个,竟然占了高校的百分之八十三。虽然有非常多的学生学习英语,但是英语被应用到生活中的现象非常少,而且也很少有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英语思维,还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早在2006年就对于大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了调查,发现拥有英语沟通能力的学生还没有达到百分之十。根据专家的研究分析,人类的绝大多数知识都是隐性知识,很少有显性知识。如果用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比喻知识,那么显性知识就是露出水面的一点点冰面,隐性知识就是冰面下非常多的水。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忽略了这种现象,往往只是把显性知识放在重要的地方,反而忽略了隐性知识。在教学的过程,显性知识主要包括语音、句子和词汇,但是不注重隐性知识的教授。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也有弊,必然会有非常多的学生在考试中获得较好的成绩,但是却在交流沟通时遇到挺多的问题。为了获得较多的显性知识,却以牺牲隐性知识为代价,这样的实际情况并不能为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能力做出帮助。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前提,没有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也可能无法被表达出耒。总而言之,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分一些注意力在传授隐性知识方面,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使用英语的沟通的能力。

2.教学活动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英语与其它的学科课程有区别的原因是因为蕴含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以小班授课、学生自主讨论和运用激发式的教学方法都是英语课堂的特点。教学是交互性的教学,多种性教学都在随时发生,人机交互、人人交互等。在知识交流的过程中,知识并不是简单的进行线性传递,而是在不断的转化和增殖。学生也会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升华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刚开始可能只是认同、共鸣,然后可能会被激发出创新意识,使得愉快的气氛和创造的意识充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2.1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

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渠道去获取知识和信息,应该拥有怀疑学生的胆量,敢于将教师的和教材上的东西。现在的学生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像以前一样认真的聆听教师的讲课内容,而是在聆听过程中始终有一种理解、质疑、确信、反思的过程。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不仅仅对学生有影响,更对教师教学方法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该重视这个过程。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应该在学生旁边给予倡导、鼓励和帮助。我们应该追求的隐性知识正是学生的质疑和反思。

2.2英语课堂从教本转向学本

对于这种现象应该有一个理性的看法。因为一个绝对的判断标准,无法给出对错,只能依据认识的深浅和不同的参照物和视角来区分,学生应该利用好学习隐性知识的过程,在这个学习中还可以学习显性知识。

3.教师的隐形知识社会化为学生的隐性知识

众所周知,对于教师的责任,早在古代就有讨论。在韩愈的作品中就是认为教师的职责是给学生进行传道、受业、解惑。对于授业和解惑,人们在生活中普遍地接触到,就是传授具体的显性知识,而教授给学生隐性知识就是传道。传道,不只是表现在教学课堂的表面上,更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思想上。假如教师能够非常积极的进行教学,上课精神面貌热情,必然会感染到学生的内心。

篇3

1.行动学习概述

1.1行动学习的产生:团队合作与效率提高

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产生于50年代的英国,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瑞格?瑞文斯教授(Reg?Ravens)是其公认的创始人。瑞格?瑞文斯教授通过大量观察发现,科学家们在共同利益目标下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能使问题更容易得到解决。随后瑞格?瑞文斯教授将该方法用于实践检验并取得成功,受到了管理培训与发展领域专业人士的重视,被教育培训界公认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的学习方法,称之为“行动学习法”。

1.2行动学习的发展:L=P+Q+I+C

瑞格?瑞文斯教授在其1971年出版的《发展高效管理者》一书中提出行动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并使用学习方程式“L=P+Q”说明行动学习的含义。 方程式中,L代表“学习”(Learning);P代表“程序化的知识”(Programmed Knowledge),是指人们在开展行动学习前需要吸收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是行动学习的基础;Q代表“洞察问题的能力”(Questioning Insight),是指人们在不确定的条件下提出深刻问题的质疑能力,这是行动学习的核心。在现实中,单纯依赖“P”(程序化的知识)并不能帮助人们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提高人们“Q”(洞察问题)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将“P”(程序化的知识)与“Q”(提出问题)有机的结合则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表 1 行动学习组织形式可行性调查结果

(二)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看出,学生对以上8种组织形式的认可度(认可度=(“非常可行”+“比较可行”+“基本可行”)/总人数)均在77%以上,其中“教师提供现实中的课题或项目(包括实验课题、社会调查等),学生以小组方式完成,教师点评”一项则得到96.73%的学生认可,可见该组织形式得到绝大部分同学的支持。

表 2 学生对行动学习的期望

行动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和能否得到广泛学生的认可,教师在设计组织形式时需将学生的期望(见表2)纳入考虑之列:

1、该组织形式能让学生的隐性知识显性最大化,能够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被访的学生普遍期望在参与行动学习中能够培养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而不是流于形式。

2、教师自身需具备或提高指导行动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行动学习。77.09%的被访学生期望教师有较强的指导能力指导团队进行学习。

3、引导学生合理组建学习团队,保证各团队中有具备较强组织能力的成员。80.36%的被访学生期望团队领导者拥有出色的组织能力管理团队,可见合理安排团队成员尤为关键。

4、建立行之有效的行动学习考核或激励机制。团队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表现是97.45%被访学生共同的期望,可见团队成员在行动学习中的态度和表现是影响行动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有效地考核或激励机制能促使团队成员积极地参与到行动学习中。

四、行动学习的应用效果调查

(一)调查结果

行动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在大学课堂中主要表现为:学生以团队学习形式进行实验、组织调查、PPT演示、创作作品、策划表演等。在调查中,学生对若干个以行动学习方式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效果评价,评价方法为:效果非常好为5分、效果比较好为4分、效果一般为3分、效果比较差为2分、效果非常差为1分。评分结果见表3。

表 3 评价结果(按平均分由高到低排列)

(二)分析

评价结果显示,在给定的8个常见以行动学习方式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均获得85%以上被访学生评价在3分(含3分)以上,“合作项目(如课题、调查等)”则获得94.18%被访学生评价在3分(含3分)以上,为评价均分最高的项目。

笔者认为,在排除团队无法完成学习目标的情况下,行动学习效果的好坏最重要取决于团队成员的行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行动学习中,团队成员的消极行为主要有3种类型:(1)放弃型。分主动放弃和被动放弃。(2)投机型。只分享结果,不参与过程。(3)应付型。被动参与,敷衍了事。团队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则需要成员掌握足够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

行动学习强调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行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合二为一。尤为重要的是,行动学习要求团队里每一位成员都参与其中,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合作项目(如课题、调查等)被学生认为效果最好,是因为这种教学活动能使团队里每一位成员得到参,各有具体任务,最终共同完成学习目标,而不会由个别成员包揽完成。PPT演示被学生认为效果相对不够理想,较大程度上是因为PPT得的制作通常只需一、两名成员就能完成,其他成员在这样的行动学习中很难得到参与的机会,甚至有的团队成员完全消极对待。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行动学习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在帮助学生个人的学习和发展、团队内部的合作学习起到有效作用,是使人们积极面对生活、适应工作变动和提升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行动学习作为一种让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途径,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尽管行动学习的优势性显而易见,但大学课堂中的行动学习毕竟需要在教师、团队领导者和团队成员三方的支持和帮助下才能取得成功。整体看来,这种有别于传统学习的方法让高校学生对其显示出足够的兴趣,但就目前而言,行动学习在大学课堂中的组织形式和应用效果仍未达到理想状态,学生普遍感觉行动学习整个过程流于形式、浪费时间、无实质成果,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

(二)建议

行动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行动学习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进行交流,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即关注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行动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团队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这需要学生通过个体的努力以及团队成员间的合作共同完成。行动学习能否取得理想效果,让学生的隐性知识得以显现,取决于以下六个核心要素:

1、团队组建

行动学习的主体由4-8人组成一个学习团队为宜,并推选团队其中一员担任团队的领导者。建议以随机抽取方式选择团队成员,并且是男女学生搭配组合。自主组合方式选择团队成员虽然有利于团队合作和成员之间的互动,但这种做法不利于团队之间的互动,不利于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2、学习目标

完成学习目标是开展行动学习的目的。它必须:(1)真实。(2)可操作。以学生所掌握知识和能力能够完成。(3)所需时间长短合适。如果时间太短,团队成员会很难深入研究探讨;如果时间太长,团队成员则难于保持参与热情。

3、团队分工

如果团队分工流于形式的,那么该团队的行动学习也就失败了。要使团队分工变得积极、有效,则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建议团队共同制定行动学习的规则或制度,并由全体成员认真执行,防止在行动学习过程中有消极的行为出现。

4、基本技能

行动学习是以团队为单位开展的学习活动,要使行动学习有效地运行,则要求团队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包括倾听、回应、质询行为等。只有团队成员将这些基本技能充分运用到行动学习中,行动学习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5、教师指导

教师应主动对行动学习提供必需的指导,这能提高行动学习的效率。此外,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还可以帮助团体成员认识其存在的不足,有利于团队成员进行自我认识。

6、考核机制

行动学习评价应突出互动环节。对于个人评价,可采用个人自评、成员互评和领导者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内容包括:参与态度、任务完成情况、合作意识等方面。对于团体整体评价,可采用团队自评、团队间互评和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内容包括:项目可行性、计划的制定、实施过程、完成效果、汇报表现、团队合作等方面。

参考文献:

Reg Revans.ABC of Action Learning.London:Lemos & Crane,1998: 3-17.

陈伟兰,谷昀,陈菲.行动学习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3):16.

Cliff Bunning.Turning Experience into Learning.In Action learning at Work,Gower Publishing Limited,1997:89-100.

劳凯声,郑新蓉.规矩方圆——教育管理与法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324.

篇4

1.制度规范,理念先行。学校以《构建智圆行方的学校文化实践研究》作为主课题推动学校文化发展。通过教代会、党员会等充分讨论制定《方洲小学章程》等规章制度。每一个进入方洲小学的老师都要进行“智圆行方”学校文化理念的学习,进行各种制度规范的培训,并化成习惯,凝成传统,形成氛围,从而达到引导人、规范人、发展人的目的。

2.民主管理,创新举措。“集方圆之慧”,让每一个方洲人成为政策制定的参与者、学校文化的坚守者和实践者。教科研奖励条例的颁布,教学月考核嘉奖的实施,文明办公室的评比,先进备课组、教研组、课题组的评定……系列创新举措践行着“智圆行方”的理念,也使学校文化融入了每个方洲人的血液,有形的制度就成了无形的习惯。教师有了精神追求,有了努力方向,方洲就成了“幸福之洲”。

3.以人为本,品质服务。管理以人为本,服务以品质为本。努力创设清心、静心、舒心、安心的校园环境是方洲每一个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的基本准则。由后勤、家委会、教师代表参与的学校膳食管理委员会保证了师生的营养膳食,使食堂温馨如家;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文化”,使师生每天都能在雅致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完善的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使教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资产管理机构及管理网络的建立使物资的申购、审批、采购、领用等环节严密而高效。

二、变外需为内需,打造“智圆行方”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职业幸福感强、治学行教风正、教学科研力高”是“智圆行方”的教师培养目标。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搭建多种平台,促进名师成长和梯队形成。

1.规划制定,让目标更明确。学校根据“智圆行方”的教师培养目标,针对个人现状,明确优势,找出不足,指导全校教师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建立个人业务档案,制定考核措施,以促进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整体发展。

2.文化浸润,让智虑更圆通。思想决定行为,行为上的问题往往来自思想。因此,我们特别重视思想教育,给师生心灵以滋补。学校每月精选《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为智慧的生长而教》等高质量的培训材料,供老师阅读学习。全体老师以跟帖形式发表自己的学习体会,分享互动,关注内质,由内而外,让思想走在行动的前面。

3.专家引领,让氛围更浓厚。我们充分发挥区域内教育名师的引领辐射作用,先后邀请十多位专家做客“方圆大讲坛”,从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艺术特色、心理品质、信息技术等多层面进行指导,同时充分利用校本名师资源,为全校教师开设公开课,做专题讲座。专家、名师的引领使全体教师充分感受到教育的伟力、思考的冲力与自身可挖掘的潜力。

4.分层培养,让提升更快速。学校按照“分层培养、逐级提升”的原则,积极实施青蓝、新苗、牵手、名师四大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形成合理的骨干教师梯队。同时开展见习教师过关课、青年教师评优课、潜质教师汇报课、成熟教师研究课、骨干教师展示课和名特教师引领课等“六课”制度,让老师们在各种活动中得到历练,夯实基础,迎来快速发展期。

三、变他育为自育,构建“智圆行方”的校本课程与综合活动文化

我们定位“智圆行方”的学生总体培养目标是“心向阳光的正才、奠基未来的人才、走向世界的英才”,具有阳光、智慧、灵活、自律的品质。为此学校开设了系列校本课程,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活动。

1.好习惯让品行更方正。学校制定了年级德育目标,编制了校本德育教材《好习惯成长手册》。每一位任课老师都能在学生的《好习惯成长手册》上进行鼓励,引导学生规范行为,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儒雅之星”的评比更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方正意识。

2.生肖文化让智慧更灵动。学校开发了“生肖文化”校本课程,建立了红领巾生肖文化研究院,共建了生肖文化实践基地,举行了生肖特色主题队会,构建了十二生肖争章体系,培养学生多元智能,提升能力,启迪智慧。

3.心理社团让心灵更阳光。为了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学校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在六个年级分别建立了“心生我材”、“书香沁心”、“彩色心情”、“沙盘绘心”、“心声悠扬”、“心愿成真”六个心理社团,每月以“责任”、“感恩”、“坚强”、“宽容”、诚信”等主题,通过游戏、阅读、绘画、沙盘、音乐、心理剧的方式进行活动。同时,学校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建立了“大手拉小手”、“方圆之家”、“亲子时间”、“创造力”等系列校级特色心理社团。在心理老师的有序组织下,学生们在心理社团活动中收获了快乐,收获了成功,收获了希望,心灵变得更阳光。

4.特色课程让能力更卓越。学校编写了低、中年级美术校本教材《多彩童画》,着眼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致力于以艺术启迪智慧。《快乐足球》校本课程的开设,锻炼了学生体能,培养了学生品质,推动了阳光体育的开展。

四、变促进为奋进,建构“智圆行方”的课堂教学文化

1.范式研讨,探究教学策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针对年轻教师多的现状,以“规范教学、高效课堂”为主题,开展了“拼音教学”、“词串识字”、“练习课”、“计算题”等学科教学范式的研究,并在课堂教学中推广。通过学习理论、构建框架、实践反思、优化教法,形成基本的教学流程。用基本范式来帮助教师把握各类课型的基本教学规律与策略,形成了具有方洲特色的课堂教学文化。

2.学科特色,落实减负增效。各学科本着“夯实基础、减负增效”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选准学科建设方向,着力培养学科特色。语文学科全力推进课外阅读,在学生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提高语文素养;数学学科围绕“有效反思”,探寻“单元反思”新形式;英语学科以校园生活为情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音乐学科让孩子在传统艺术的熏染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体育学科让孩子在足球的世界里绽放童年的活力;美术学科让孩子在童画的天空里涂抹绚烂的童年;信息技术学科构建可移动的信息化课堂。系列措施的落实,提升了课堂效能,形成了方洲学科特色。

3.自主学习,凸显学生主体。教是为了不教。学校通过课前预习菜单指导、课中学习创新引导、课外拓展兴趣诱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制定诵读卡、试行导学案、编制课外阅读指导手册、定制反思本、梳理知识树、英语情境对话等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预习、听课、作业、复习、思维、作息等各方面的习惯得到了培养,促进了学生家庭自学,课堂智学,课外广学。

五、变特长为特质,打造“智圆行方”的特色校园文化

学校特色建设是学校文化的展示、个性的体现,是学校品牌创立、品位提升的需要。

篇5

观察发现,现阶段学生的智商水平相差无几,不同学科学习成效却相差甚远,这说明,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占据了学习成效的主导地位。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持续产生兴趣时才会感到学习是轻松愉快的,才肯动脑筋去思考,对所学的知识内容也就容易记住。要让化学这门学科在初三备考复杂的环境中对学生产生持久吸引力,最终生成自主学习习惯,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去接近它、触摸它、获得它,并对应用它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如果一个学生对化学产生比较稳定、持久的兴趣,就能自主生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并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我化学教学工作中,除运用实验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外,还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 积极组织素材,再现生活场景,将化学知识生活化,鲜嫩芬芳,触手可及,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知识来源于生活。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大量生动的事实,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讨论和引导学生思索。例如,万紫千红总是春,自然界美丽的花瓣为什么会开出五颜六色呢? “龙洞”千奇百怪,系自然界鬼斧神工之杰作,“鬼神”是谁呢?如何安全地进溶洞探险呢?介绍意大利奇怪的杀狗洞;模拟久未开启的菜窖等。教师还可以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场景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中心学习意识培养。如集体观看科教影片,了解我们生变的化学变化;组织学生探测学校垃圾场空气质量等。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感受化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探究精神。

2 设计活动与课题,感受化学知识的奇妙,稳固学生的兴趣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学习水平,划分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参加制作实验教具学具、举办化学讲座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了解、体验和感受。分组开展小课题活动,探究鸡蛋、大理石、草木灰中碳酸盐的质量分数;制作酸碱指示剂、叶脉书签、晴雨花等,利用巧妙地测量方法和奇特的变化现象,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习乐趣,长久保持和稳定学习兴趣。

3 构建学生展示与应用平台,体验成功的快乐,升华学生的兴趣点

学校化学组每学期都会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一些活动型的校本课程,如班际交流、外出考查活动等等,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学习。学生对此特别感兴趣,教师如能把握和抓住机会,利用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化学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关注水资源,化验本地浑浊的河水污染情况,模拟环保法庭展演话剧;丰富校园生活,举办化学魔术晚会;心系环保,收集化验学校周围的雨水发表分析报告;热爱家乡,帮助农家测试土壤的酸碱度,作出作物生长化验分析;采集家乡的石质标本等,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体验他人的称赞和成功的喜悦,内驱力不断增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不停闪烁,实现了知识和应用良性循环,学习兴趣有了质的飞跃。

篇6

首先,茶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它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融为一体,独成一派,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平利的茶文化,又有其独到的地域特色,我县已把茶文化作为女娲文化与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着力营造全民饮茶、懂茶和爱茶的茶文化氛围;我县还把平利茶做为对外开放的名片着力打造,先后参加了中华茶艺之墨竞赛、杨凌农高会、北京农高会、西洽会、青岛农产品博览会、广交会以及在俄罗斯卡罗加州举行的俄罗斯•中国年活动,目的就是要广泛宣传推介平利茶产业。继2005年以来成功举办“中国•平利茶之旅文化节”,把宣传活动推向,使平利的茶饮产品知名度大增,备受消费者青睐。如今,逛典雅茶楼,观精美茶艺,听优美茶歌,品女娲绿茶已成为社会风尚。如今,茶文化已经不只是一种饮食文化,更体现了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精髓。茶园遍布,陈陈相因。丰富的茶园景观,厚重的茶文化积淀,淳朴的民风与茶俗,相映成趣。我县也策划了以发展茶叶生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相关策略。因此,我校引入茶文化,实在是天时地利人和而为之,非常有必要。

二、将茶文化引入中职教育对中职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1.茶文化有利于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精神世界

对于茶文化,每个学生都处在同一起点。学习茶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丰富其精神世界。

2.茶文化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的审美能力

中职生的审美能力较差,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文化内涵。在一些学生看来,美仅仅是服饰和发型上的另类。而茶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美、品味美,最终创造美。

3.茶文化可以促进中职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近年来,很多研究茶的人和文化学者都将茶道的思想内涵总结为“和、静、怡、真。”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情绪常常比较浮躁。让茶文化走进课堂,可以让他们抛却浮躁,恢复纯净的心灵。

篇7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学着”在学习时专注投入,能自觉及时地复习并总结,独立地完成作业,学习效率高,学习成绩好。反之“苦学着”,学习态度消极,课堂注意力难以集中,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学习效率低,学习成绩差。因此总结中职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针对性地研究提高学习兴趣的对策,对于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寻根溯源

1.社会环境因素是造成中职生厌学的间接原因

(1)通信、网络媒体的影响。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高速发展时代,通信、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现在学生人手一机,“整天低头玩手机”成了大部分中职学生的生活基本模式。除了手机上网聊天,刷微信微博、打游戏外,电视娱乐节目的泛滥,超女、快男快女的一夜成名,明星偶像的趣闻也是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谈到学习,他们索然无味、顿生厌烦。

(2)“读书无用论”及“读书实用论”的观点仍然存在。“读书无用论”的观点现在仍然存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脑体倒挂”现象、“教书匠不如卖茶叶蛋”、文盲发财现象、工作分配和升职加薪等不靠能力靠后门等歪风邪气以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强有力佐证“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中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形势更加严峻,使许多中职生一方面忧心忡忡,另一方面又觉得即使努力将来也找不到好工作,还不如趁着衣食无忧的时候痛痛快快玩几年。此外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不少用人单位对就业人员的素质和学历要求不高,初中生、中职生、大学生和研究生同在一个单位上班,且工资待遇差别不大,更有高学历者拿低工资现象,造成部分学生存在“上不上学、学不学习”都一样的想法。此外当前“读书实用论”的观点有着崛起的趋势,学生在学习时带有浓厚的功利性思想,对当前可用、实用和技能性强的知识则趋之若骛,对基础理论学科知识则冷漠对待,势必造成基础学科的地位下降,人文精神呈现荒漠,严重影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3)用人观念和制度的缺失。社会用人制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当前社会用人制度弊端依然存在,如权钱交易、重智育不重德育及重文凭、重资历不重能力。不良的社会用人制度使学生对知识价值判断失误、会误导学生学习观念以及挫伤他们学习兴趣。

2.当前中职学校因素是造成中职生厌学的直接原因

有许多中职生刚入校的时候还是满怀信心与希望,欲在新的学校、新的环境中重整旗鼓,好好学习,试图做个好学生。但往往在进入中职校一段时间后,面对一次次地受挫,他们很快又重复以往的经历,严重者直接辍学了。有数据表明中职生在第一学年的辍学率在10%以上。主要有以下因素所造成:

(1)学科因素。中职生物化学学科教材本着“使用、够用”的原则,基础理论知识已力求简单、易懂、实用。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内容仍显得枯燥乏味抽象、涉及代谢反应机理多反应过程庞杂难记,且以文字叙述为主,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对于底子本已薄弱中职学生上课就像听天书,容易发生倦怠,难以持久保持高度注意力,在发现收效甚微时,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2)老师授课方法、手段单一。针对目前中职生的状况,教师应该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但事与愿违,很多老师一方面总在唉声叹气、满腹牢骚、毫无教学成就感;另一方面却固步自封、“和尚撞钟”、不思进取。老教材、老教案、老方法,不分对象,不讲效果,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了事为目的,反正工资不减,先进能评。许多教师对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知之甚少,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张嘴就是他的全部。重理论传授,轻实践;造成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不到学习的好处。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要么昏昏欲睡,要么看玩手机看小说、刷微信,“忙得不亦乐乎”。

(3)没有升学压力。在许多中职学校,多数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就业市场,缺少了升学压力。即使有升学欲望的学生也只对升学要测试的学科感到些兴趣。对于中职药学类考生而言,生物化学是非考试科目,那么学习的乐情自然不高。另一方面中职学科测试一般由授课教师自行命卷,很多教师会在考前给学生划重点,势必学生产生“平时不用功,临时抱佛脚”“不用学也能考及格”的思想,更有甚者抱着“学不学生化都能毕业”的思想,助长了学生的厌学风气。

3.早期教育偏差是造成中职生厌学的隐形原因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入取的学生中大批都是中招考试成绩极低或没有成绩“后进生”。他们的共同点是知识量少,知识面窄,素质低,在个性或品质方面存在缺陷。一方面与我国传统学校教育的弊端相生相伴,“淘汰式”、“筛选式”、“精英式”教育,使得那些不符合规格的学生被无情地淘汰出局,并被贴上“后进生”的标签,常成为被老师训斥或遗忘的对象。“我不行,我不会”成为了他们的座右铭。在体验失败的过程中他们失去了自信渐渐地变坏,逐步染上恶习。另一方面与家庭教育的缺陷密切相关。俗语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深远。“问题家庭”常产生“问题孩子”,特别是单亲家庭、教育方式粗暴、冷漠的家庭。在这些“后进生”看来,学业是繁重的,不值得努力追求的;老师不再是权威的“象征”,应当尊重的“长者”,课堂上他们常常为所欲为,无所顾忌。

二、应对策略

1.关注时政,为中职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

2009年周济部长说过,“将来有一半或者一半多一点的初中毕业学生,将进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毕业之后,进入工厂或农村,进入劳动力市场。当然他们将来还可以继续学习”。2014年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了重要指示,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同时打通“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的升学渠道。关注时政,教师应宣传“进中职不仅能学到技术,还能照样升入大学”,消除大多数学生脑子里只有读普高才能上大学的意识,为还想读书但又考不上普高的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努力的方向。

2.关注用人要求,让中职学生产生我要学的欲望

对于数药学类专业学生而言,将来他们有一大部分是从事药学工作,进药企、开药店,生产、销售药品,而这些工作对知识、学历、资格的要求都较高。2013年实施的《GSP》第十九条规定药品经营的企业负责人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者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四条分别规定了企业质量负责人、企业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验收及养护等岗位人员、从事销售、储存等工作的人员的学历要求,最低的也要求应当具有高中(包括中职)以上文化程度。2015年起新开的零售药店的负责人也必需持有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即使进药物生产企业,新版《GMP》也做了学历要求。关注并实时介绍药企单位用人的要求,让中职学生产生危机感,从而表现出我要学的欲望。

3.关注学生个性,恢复中职学生学习的信心

“先做人,后做事”是许多教育家的共识。雨果曾经说过:“办好一所学校,相当于拆掉一所监狱”。对于厌学的中职生,我们应从多方面、多渠道进行赏识教育、成功教育。学校可通过电视电影、报告演讲等多种方式宣传药学专业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如2015年我国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屠呦呦;介绍药学专业发展史及其在社会体系中的作用与所承担的责任、义务等,让学生明确自己将来职业的神圣感、使命感与自豪感,促使学生迅速确立努力学好药学专业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明辩是非美丑善恶,把对真、善、美的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由点滴行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由良好习惯培植良好个性。此外教师应树立人人都能成才观念,深入了解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以爱心来呵护学生心灵中的闪光点、以耐心来艺术性处理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每个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有所得,让学生逐步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喜悦,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应上好生物化学的第一堂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尽量深入浅出阐释生化的概念,结合现代医学、药学研究中生化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指导学习方法,恢复学习信心。

4.挖掘学科内容,激活中职学生兴趣的源泉

学科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教师应努力挖掘生化学科的特色,针对性培养中职学生的学科的学习兴趣。针对生物化学知识以理论为主,与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缺少趣味性的特点。教师可采用通俗易懂、紧靠生活、趣味性强的实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如“西红柿、橘子、柿子、香蕉、山楂等都不能空腹吃?”、“糖尿病患者与慢性胃炎患者的饮食应注意什么?”、“隔夜的茶能喝吗”等在授课时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学习记忆必须氨基酸时,用顺口溜“笨蛋来宿舍亮一亮鞋”来记忆八种氨基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在讲到蛋白质互补作用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可设计“有的同学小的时候有偏食现象时,为什么家长总会告诫他们,不要偏食、不要挑食,并且荤素搭配要适当?”“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取决因素?”等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解决,最后还可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运用了蛋白质互补作用的原理,避免照本宣科,造成授课内容空乏味无趣,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在讲到酶促反应的温度因素时,可设计“如何合理使用加酶洗衣粉?”等。例如对“蛋白质的基本结构”“核酸的基本结构”等抽象内容,教学中就可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些结构彩图,引发学生感官认知;对于“三羧酸循环”等较为繁杂的代谢过程采用视频和图示相结合;对于“DNA的复制、转录、翻译”,可以采用3D动画来反映整个过程。这样的教学就可使复杂过程简单化,使学生的认知单凭想象到直观感受,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感顿时就会大大增加,迅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在讲授《氨基酸脱氨基和脱羧基作用》时可设计“体检时为什么通过验血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有肝炎?”“高血氨病人如何治疗?”“巨幼红细胞贫血症是如何形成的?”等;在讲授各类生化药物时,可设计“口服SOD能抗衰老吗?”、“降压药常见的哪些及其作用机理?”、“使用哪些药物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等。努力挖掘生化知识与生活常识结合点,使深奥的知识点浅显化,激活中职学生兴趣的源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改变评价机制,维持中职学生学习兴趣持久性

篇8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051-02

如何克服探究性学习的缺陷,最大程度地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优势,现简单总结如下:

1 从实际出发构建探究框架,消除因学生基础问题造成的探究障碍

由于学生受学习经验、知识水平、理解能力、问题意识的局限,对问题探究往往存在失误和偏差,甚至产生逻辑性错误,制约了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深入进行。有70%的中等程度的学生在思维习惯上缺少一定的主动性,对学习缺少应有的渴求。有超过一半的差生不敢怀疑教师、书本,甚至包括资料上的答案,说明这些学生在长期的课堂学习中习惯于教师讲坐等现成的知识,特别是不习惯于自己对知识的探究、归纳、总结和反思。

针对上述状况,采取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不同情况的各种学生,分层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程序和方法。不同基础的学生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是不同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仔细的分析,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中、上等的学生喜欢和欣赏这种教学模式,他们能较快地适应这种教学形式,他们能有更多的机会施展自己才能,并能在一种满足感中得到能力的提高。而较差的学生思维上存在着较大的惰性,因而他们对这种教学模式的适应性也较为缓慢,所以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们根据学生群体水平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探究式教学。

如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我们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两种教法比较,都按探究思路组织教学,但探究程序和体系不同。第一种教法偏于接受性探究,思维的发散控制在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这对于落实基础,严格按照教材体系学习较为有利,适合于层次不高的学生,我们在择校班采取这种教法。第二种教法偏于完全性探究,学生按照科学方法论去从事学习,在否定与肯定的不断较量中,逐步完成了探究任务,思维量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我们在统招班采取这种教法。

2 有意识增加证伪性实验,增强探究的体验性

求证是探究过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探究的是人类已经发现的、成熟的知识内容,一般教材、教师所理解、认同、实践的探究结论,表面上看仿佛是从事实得出规律的,事实上只是一种表象性的探究学习。对假说的求证过程不能变为纯粹的证实过程,加强证伪,从反面去获得真知,反会带给学生更深刻的体验。 在探究式教学中,除了证实性实验外,我们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证伪性”实验,使学生发现一些过去没有注意到的因素和问题,同时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曲折。“否定性实验”证伪,如:S2一、N均能水解,两者能否大量共存?多数学生认为难以共存,因水解相互促进,要生成H,S和NH、但实验结果证明这一判断是错误的。用“失败性实验”证伪,如在上苯酚与溴水反应时,故意往稀苯酚溶液中滴加浓溴水,边加边振荡,看不到白色沉淀。实验为何失败,激起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教材中可利用的易失败的实验还有很多,如做银镜实验时滴加氨水过量;证明蔗糖水解产物时,没有用NaOH中和多余的硫酸等等。失败实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对成功实验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探究性学习所需具备的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3 以课题组织探究式教学,避免因教师引导不当削弱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探究式教学关注如何构建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把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放在教学设计的一个突出地位。教师引导不当,就会设定框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并要求学生按照教师预设好的一套去运行,严重削弱了学生探究的自主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权利,每步探究让学生先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让学生自主寻找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思路,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作用旨在突出一个“导”字,即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课题式教学模式为:提出课题一确定研究方案一发现问题一解决问题一总结评价。在教学中以课题为任务,使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完成整体任务下的一个又一个的任务。教师设置学习的重点,向学生提出待解决的问题而不代替学生思考;提供信息,补充知识,而不把学生的自主探究引向已有的结论。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质疑、探究、创新。

以课题组织教学,教学设计没有明显的暗示,释疑解难的过程变成了先试后导的尝试探究,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它激励和唤醒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究欲,使学生的学习更自由、更富有个性。

4 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探究,消除时空的限制对探究式学习的开放性的影响

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成为课堂探究活动受阻的不可避免的重要因素。一节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所花费的时间是相同内容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的1.5倍左右。主要原因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内容的问题性,以及教师控制力的减弱,使得探究时间拖长。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赶时间,在探究的课堂上就迫不及待地完成探究的整个任务而放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体验性。其次由于教室是探究教学的主要场所,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限制了探究的空间,也制约着探究的深入进行。

篇9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ability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for talent quality, especially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is more strict. College English as an important constitute the main body of social skills, pay attention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category of teaching reform is realistic and necessary. Since the teaching system level focus on the students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start from the habit of students and psychological more realistic and necessary. In this case, the author based on this, puts forward the implicit and explicit type two kind of teaching concept, and the appli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level of the system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Second language; Implicit; Explicit learning; The English teaching

一、内隐知识的概念特性研究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社会心理学被广泛运用到了各类教育院校的教学工作之中,任何涉及到人的领域,都能够由心理学的深入改革来进行提升应有的空间效用,所以也即衍分出了外显性知识和内隐性知识的区别,外显性知识简而言之即是在教学中,课程资源与课堂学习方法等知识的总称,其能够促使学生就学习的层次更加明确,达到在主观学习上具备一个清晰的方向,有选择性的展开学习。但是综合而言,中国千百年以来所形成的教育理念,是以教师作为课堂教育的核心而存在,也即是讲,教师在学生的外语知识学习中占据着主导性地位,外显学习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教师手中,所以其最初的意义也即丧失,难以取得应有的实效性。而内隐学习,则是人们在不同环境之下,对于知识接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获取的学习经验,并于后期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就学习行为改编的过程。综合来讲内隐学习是在信息不明确、偶然的条件之下所衍生的,无需下意识的行为即能发生,所以在此情势下所获知识也能快速融入到类似情境内。这类知识存在着明显的心理表征,融汇着人们语言特性的本能感知,对于学生而言,可以进一步强化其交际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更好的同社会需求层面做出衔接。

二、大学英语内隐知识学习转化的特征分析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内隐知识学习的特性研究

自知识转化的角度而言,当前内隐知识学习方面存在着以下五个层面的根本特性,分别为抽象性、理解性和层次性与无限制性、可转化性五类:

1、抽象性:从意识上而言,内隐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取到的知识是抽象的,其不依赖于任何的外界特殊刺激所感知,这类知识具有着极强的分辨意味。

2、理解性:内隐知识虽然同显性知识存在着区别,较为内敛,但是其并非不能被人们广泛意识总结得出,只是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很难将其进行做出完全的解释总结。而通过内隐学习汲取得来的知识,能够在人们深层思维中得出呈现,所以也即阐明了内隐知识自身所具有的深邃理解性。

3、层次性:内隐知识不是仅有一类形态存在,这一点从其可以被表达和意识感知的成都,即可窥得一二。客观来说其具有着相应的层次性,也即是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层面存在着一种依附性和联系特征,并非是背向而驰的两个极端方向。

4、无限制性:因为内隐学习存在的自发性特性,所以其在资源容量方面尤为丰富和具体,内隐记忆在现实中不受大脑思维及注意力分散等因素影响,在对英语信息的加工储存层面远远赶超外显性学习,且储存的层次也大于外显性的知识,呈现出无节制限制的特征。

5、可被转化特性:因为内隐知识层次呈现着连续性的特征,所以其能够伴随学生持续化的知识积累,达到循环动态化的上升,在一定层次上做出知识的相互转化。

篇10

2师德建设的现状

教师工作在教育战线的最前沿,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者。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与时俱进,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拥有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与高尚的人格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目前,职业学校教师师德建设总体状况良好,绝大多数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但受社会其他行业职业道德的影响,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中也出现了把教学工作当作副业,不能安心执教,工作马虎,敷衍了事等现象。甚至部分教师感觉在职业学校没有升学压力,把上班当作休息养老,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的现象。

3师德培育的途径

新时代师德建设应重视精神引领、制度创新和环境熏陶,营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为全体师生建立起积极的思维模式、健康的行为模式、高效的工作方式和友善的交往模式。学校通过师德建设内化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一个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携手共进的良好人际环境,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得到全面发展。

3.1打造特色文化,孕育爱满天下情怀

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地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发源地,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学校”,也是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所在。2009年,学校经专家论证,围绕“文化立校”战略思想创建了南京市“行知文化”项目研究中心。该项目中心研究愿景为“文化育人,特色发展”,旨在传承并创新行知职业教育思想使之校本化、活动化、课程化;在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完成“三进任务”,即行知教育思想进大脑、行知教育思想进课程和行知教育思想进课堂。

3.1.1打造行知特色文化

学校重视办学品位,注重弘扬团队精神、加强精神文化的学习提升,运用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注重以“三风一训”为重点的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以“博爱、博学、善思、善教”的教风引领教师,培养、锻炼、打造一支凝聚力强、业务精、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为实现职业学校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的“四育目标”,学校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结合,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打造富有行知特色的制度文化,提升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3.1.2营造学校环境文化

基于学校“生活德育”的德育特色,本着生活德育源于生活、丰富生活、成就生活的德育理念,营造“静、净、竞、敬”的校园氛围,全面进行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用陶行知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名言做成景观石,并把校区每一个“物质元素”都涂上“人文元素”的色彩,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每一处景点都育人,形成楼道文化、教室文化、板报文化和橱窗文化等系列。每周升旗仪式,全体师生面对主题标语雕牌,感受行知理念,学习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慈母情怀,不断锤炼教师的师德风范,通过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建设,以“润物细无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去影响和熏陶全体师生,孕育“爱满天下”情怀。

3.2创设系列活动,激发敬业奉献精神

有位教育家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德的核心是“爱心”,这种爱蕴含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学校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开展行知文化引领下的师德建设系列活动。

3.2.1主题活动

学校以“学习、研究、弘扬、创新实践行知思想”为主线,深入开展“练师能、聚师智、树师表”师魂主题活动。有的放矢地进行职业操守教育、职业文化教育,积极营造属于教师队伍固有的教育氛围和教育环境,让每一名教师切身感受到作为职业学校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准则,欣然接受属于教师群体固有的文化。在学校中树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风气,形成“三看齐”即学校领导向模范人物看齐,教师向领导看齐,学生向教师看齐的良好态势。

3.2.2共读共写

以“学陶修身,践陶育人,有效教学”为主旋律,开展“行知杯”共读共写“、行知文化”教师讲坛和班主任节等专题活动。全体教师定期共读《爱满天下———陶行知名言警语》《做最好的自己》《我的教育理想》《夏山学校的百年故事》等教育书籍,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利用业务学习时间面向全体教师大会交流读书心得。期末学校开展读书心得评比和读书演讲比赛活动,在激发教师敬业精神和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使教师不断追求新知、充实自我,提高文化品位,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格素养,激发“敬业奉献”的激情。

3.2.3“师德标兵”评选

定期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师德标兵演讲比赛,为每年一度的区“师德标兵”评选遴选候选人,用“行知讲堂”形式学习教育战线先进人物事迹,邀请李镇西等教育名家走进校园传递教育真谛。开展《我的教育故事》《我心中的同事》等教育案例或叙事的评比活动,帮助教师更多的关爱、赏识和激励学生,并用学生的感动来感动教师,用教师的感动来激励学生,进而引领教师学会感恩学生、感恩团队。让教师学会对每一个学生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学会蹲下身来赏识并激励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会多元认识职校生的智能,发现职校生的闪光点,在细节中坚守“责任与爱”同行。在寻常工作和生活中找典型,充分挖掘学有所成、教有所长、德有所范的能人事迹,让广大教师真正感觉到先进就在身边,从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3.3弘扬进取精神,提升教人求真素养

主席在北京师范大学讲话时指出,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只有不断的更新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内容,拓展知识外延,才能与时俱进,顺应教育发展的要求。

3.3.1要磨炼“师能”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能力,教师没有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如同一支没有点亮的蜡烛,师德的光芒是无法发散出来的。信息时代的教师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因此,磨炼师能,就是要把尊重传统和大胆创新有机结合,把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把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大胆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3.3.2要积聚“师智”

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要求教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面对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作为一名职业学校教师更加需要潜心钻研业务知识,不断吸纳学科前沿的最新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业务素养和知识水平,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学业精深、学养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职业学校教师。

篇11

教师在教学中都曾遇到过这两种现象,那是什么影响着孩子在美术活动中自主性的发展?又是什么让孩子害怕绘画?通过分析、了解、汇总、反思,归纳了如下几点原因:

第二,成人不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孩子的绘画心理造成了负面影响。

基于对以上成因的分析,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支持性教育策略,来改变孩子的绘画现状,使他们能愉快自主地参与绘画活动。

孩子在绘画活动中的心理感受是非常重要的,美好、积极的感受能激发孩子参与兴趣和创作欲望,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理念,不断分析孩子的个体特点来修整我们的教学方法。真正从儿童本位的角度出发,明确自己的身份,支持孩子的自主发展和自主表现,让绘画成为孩子讲故事的一种方式,消除孩子心理的抵触。其次,我们要给孩子适宜的技术指导,让孩子内在的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的活动真正地“活”起来。自主性绘画指导方法就是要教给儿童一些绘画所必需的本领,如多种颜色、多种几何图形、多种实物图形的认识等,采用一套节省智力资源的教法,让儿童容易掌握又可以举一反三,帮助孩子学会迁移、联想等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指导孩子绘画不仅仅是学会怎样对着范画画一只猫,画一朵花。第三,我们要尊重儿童自身的自主性和画法特点,给他们足够的自主空间,让“玩”成为他们活动的重心,使他们在“学”的过程中建立起绘画的自信。

“美术是以线条和色彩塑造形象的视觉艺术,具有直观性、可视性,对幼儿有强烈的感染力。”可见,要激发孩子走进艺术活动,首先要刺激孩子的感官,唤起他们主动观察的兴趣,一个充满艺术美的环境就是孩子最好的学习空间。我们可以将名家名画融入环境布置中,或镶入镜框挂于墙壁,或做成装饰品悬挂于空中,让孩子时刻行走在艺术的殿堂中与大师对话;建立鉴宝区,和孩子、家长一起搜集生活中有艺术元素的物品陈列在区角中,分主题依次展示,让孩子感受艺术的多样和奇特;丰富自然角的植物种类,将自然移入活动室,展示有特色的盆栽,引导幼儿写生等,发现大自然中的美;图书区的绘本也是引导幼儿感受艺术表现的一种资源,现在的好多绘本不单是语言故事书,更是一本带有情节的绘画本,他们的表现方式很多样,有线描画、布贴画、水粉画、彩色铅笔画、油画、棒画等,在孩子阅读故事时,我们可以有目的地让孩子观察绘本中的美术作品,拓展孩子的艺术表现渠道,在日常的美术活动中,根据孩子的知识、能力水平,逐步增添美术工具,来丰富孩子的美术表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