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09:38: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毕业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廉洁自律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不仅是我国传统的教育项目之一,也是新时期高等院校的德育要求。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增,高校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摇篮,承担着为祖国的建设提供大量的精尖人才的任务。为了确保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高水平的政治素养,高校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廉洁自律教育。
一、对高校学生进行廉洁自律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促进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必要
目前,部分学生为了谋求考试过关,在考试时出现作弊或者是向教师送礼等现象,这样的学生完全丧失了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廉洁自律的品质;有的毕业生为了找到好工作,在自我推荐的材料中夸夸其谈,甚至编造一些自己从来没有获得过的奖项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以上的现象会严重干扰高校校风、学风的建设。因此要在高校开展廉洁自律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做法是错误的,并认识到诚实守信、奉公守法的做人原则对自己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对高校学生进行廉洁自律教育,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监督、预防高校中的腐败现象
对高校学生进行廉洁自律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贪污、受贿的危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做人的基本道理,这对于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学生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坚持自己的人生操守。进行廉洁自律教育还能够加强高校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力量,杜绝高校腐败的风气出现。
(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校学生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目前,高等院校已经不再是“世外桃源”,其中也存在行贿受贿、拜金、奢侈等腐败现象。尽管这些现象是让每个人深恶痛绝的,但是还有部分学生依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所以,高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廉洁自律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人生信条。
二、对毕业生进行廉洁自律教育的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廉洁自律意识
廉洁自律意识对毕业生日后的职业生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只有具备廉洁自律意识,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对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判断。面对是非善恶,依然能够按照自律意识指导自己的行动。哲学家解释说,认识是行为的先驱。只有具备正确的认识,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好的行为。培养学生的廉洁自律精神,让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腐败现象的本质进行深入剖析,并了解腐败现象出现的危害,从而不被世俗左右行为。
(二)强化学生的廉洁意志,规范廉洁行为
廉自律的意志,指的是学生为了保持自身的廉洁自律意识而不断克服内部的和外部的种种诱惑,并为保持自身的廉洁进行不懈努力。众所周知,廉洁自律的保持是会受到环境的种种挑战的,有时还需要牺牲切身的利益,往往这些主观和客观方面的诱惑会使人的意志动摇。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学生廉洁自律意志的培养,使学生在面对善恶的抉择时依然保持知行统一、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优秀作风。只有这样,毕业生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保持廉洁的工作作风。
(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谓人格,指的就是一个人的稳定的、长久不变的心理品质。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能够时时刻刻调整自己的心态,避免内心诸多矛盾的冲突,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保持一致。对大学生进行廉洁自律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将会面临权力、金钱等各方面的诱惑,当其对以上的诱惑产生欲望时,就会导致内心和行为产生冲突,若是内心缺乏坚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个关键阶段就很可能会堕落。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廉洁自律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日后的职业生涯具有关键的作用。
三、结束语
对学生进行廉洁自律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面对腐败时,断然拒绝腐败,保持廉洁高尚的人格。从更加切合实际的方面来说,学生保持廉洁自律的信念,能够帮助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坚持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对学生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廉洁自律教育不仅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同时还应该主动吸收外国的研究成果,积极调整高校的廉洁自律教育方法和途径,让学生的廉洁自律教育取得明显的效果。
自9月10号起开始听课,先后听课大约有100多节,并且作了听课记录。听课后,与指导老师、实习老师交流,将心得体会记在日志中。听完公开课后,也与实习老师们一起评课议课,获益匪浅。在自己正式讲课前,认真备课、修改教案;曾多次试讲。自第一次走上讲台正式讲课后,就不断听取指导老师,实习老师们及学生们的意见,在不断总结与改进中探索有自己特色的讲课技巧与风格。先后在高一(1)班、高一(6)班讲课4个单元;评讲考试试卷3次及周清试题若干次;批改作业,早、晚自习辅导也不曾落下;监考,阅卷,组办英语文化季活动,参加学校的各种教研会议、各项活动也都尽力做到最好。
二、对自己英语课堂教学优缺点的总结
结合指导老师、实习老师、同学们的意见以及自己的思考,我对自己此次英语课堂教学优缺点做如下总结;
1。课堂流程整体把握不错,上课有章法,遵循纯阳学校规定的“四步流程教学法”或“PPP”教学法等。
2。课堂上教态自然,教学耐心;常微笑,常鼓励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3。讲解知识点的同时,能注意学生能力、策略、情感及态度的培养。
4。板书的设计与书写需要提高;课堂举例要有意义,要举经典例句
5。讲具体的一节课要有重点,要有简明的课堂小结
6。声音要再洪亮一些,有升降。
7。对睡觉、玩手机的学生管理应该严厉一些
8。在讲解知识点时,要按照考试大纲分轻、重。
我们班的很多学生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职业价值标准上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功利性,他们更多地关注自我,把物质的多寡作为衡量职业价值、个人价值的标准。有的学生专业思想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有读书混文凭和急功近利找份工作就行的思想。
针对这个问题,我精心的准备了开学第一课,在网上找了一些与专业和非专的相关招聘,对这些招聘逐一和大家讨论,让大家明白在目前社会竟争激烈的环境下,就大家现在的思想状态和所学的专业技能,反思自己马上步入社会,能够从事什么工作,大家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感触很深。
二、抓住专业课程的优势,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兴趣是探究知识的动力之一,是创造发明的重要源泉。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新概念,并对高等院校提出了要将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高等教育基本培养目标要求[1]。
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是创业教育的重心,而不只是培养能去创业的人。研究生群体是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目前,我国本科生创业教育开展势头良好,而研究生创业教育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本科生,由此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方式等并不完全适合研究生群体[2]。研究生的创业教育总体还处于少数研究者的理论探讨阶段,缺少实践教育环节。虽然有的高校已经开始重视,但从全国整体来看,研究生的创业教育的实践开展还存在空白。因此怎样能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群体进行创业教育是当前各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我国研究生与本科生创业教育的对比分析
(一)创业教育的历史沿革对比
1988年,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一届创业大赛,这一举动解开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帷幕。4年后,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被教育部选为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以推动全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这意味着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已经跨入了多元化探索的阶段。2010年,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成立了,随后教育部组织召开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并引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文件。这标志了我国创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3]。
因此,就历史发展进程而言,我国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创业教育可以说是同时起步,并驾齐驱。只是大部分高校都将创业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了本科生,而针对研究生的创业教育却被忽略掉了。
(二)创业教育的内涵对比
目前学者对创业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
对于本科生的创业教育的内涵来说,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为“创业型人才说”,即指以培养创业者为教育的主要方向,提出本科生创业教育应该多培养能够真正创业的人才,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第二种为“创业素质说”,指的是以企业家精神、创业能力、创新素质等为培养内容来引导学生,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改变未来的工作[4]。
而对于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学者们提出首先是要对研究生主观精神层面的塑造,通过理论知识的丰富,让研究生对于创业思想有深入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创业相关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而且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则更加重要[5]。
可见,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内涵较本科生创业教育更加强调精神层面的塑造,同时,也更加强调对专业技能的灵活运用。
(三)创业教育开展的模式对比
本科生创业教育模式包括核心层、社会层和国际层三个层面。核心层是基于学校层面的,它包括三大要素:创业教学、创业活动和创业实践,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社会层是基于国内社会环境层面的,它包括四大要素:校际交流、企业、政府、社会舆论,它们共同构成了影响高校创业教育的社会层面。而国际层是基于国际环境层面的,它包括两大要素:国际院校交流和国际校企交流。
目前本科生创业教育模式主要为: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开展了一系列的创业设计和大赛,同时设计和组织一些创业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实际参与进去。同时要做好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加强校企合作,帮助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另外,在新形势下,高校要加强国际合作,如开展国际院校交流和国际校企交流[6]。
而研究生创业教育主要有:第一,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举办相关创业大赛,强化创业意识的教育,传授创业知识。强化研究生的创业理论和创业思想。第二,建立创业园,进行商业化运作,专门为学生创业提供咨询和资金资助以及技术援助,教会学生如何创业。第三,设立创业教育学院,并以此为依托,在学生中间开展专门的创业教育和训练,并通过各类创业活动以及联和企业实训来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7]。
(四)创业教育的具体内容对比
就目前的研究生创业教育来看,其创业教育的内容侧重在: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养(含创业心理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
而本科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则主要以创业知识技能类课程为主,也会开设创业意识训练、创新创业思维和创业精神的相关课程,主要以选修课程为主,少数高校开设了创业必修课。
从创业教育内容方面来对比分析,研究生和本科生大体相似,但就开展的情况而言,仍旧不够全面,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的创业教育,在内容上都过于局限于理论的学习,而实践类的课程显得比较少。
(五)创业教育遇到的问题对比
国内本科生创业教育虽然已经开展了多年,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第一,高校开设创业课程普遍不足,有的学校还没有设立创业课程;第二,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相关的创业教育教材还不够科学系统;第三,学生在创业活动和创业实践的参与度方面积极性不高;第四,目前没有一个很好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可依[6]。
在研究生创业教育方面,主要遇到的问题有:第一,全国大部分高校都不太重视研究生创业教育,所以其大的教育环境还没有充分形成;第二,大部分研究生的创业教育都是走在本科生创业教育的后面,一部分高校简单模仿本课程的创业教育,另一部分则实施较严格的管理,但缺乏复合研究生专业和个性的多样性教育方式;第三,我国大部分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已经开始实施奖学金制度,而且竞争激烈,因此研究生都十分关注自己的学习和科研,很难将精力转移到创业方面[7]。
三、加强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思考和措施分析
(一)政府和高校应更加重视研究生的创业教育
就目前的研究生创业教育状况来看,政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主导性作用,要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指明方向,提出了主要的目标和具体规划,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保障措施。同时联合社会企业,推动企业要为研究生的创业教育提供平台。高校是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具体执行方,高校应重视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培育优良的创业教育队伍,提高工作实效。在政府政策的帮助下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毕业人才。
(二)对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内涵进行科学定位
高校应结合研究生的实际特点对研究生创业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应更多地注重从广义的角度来探索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应将研究生创业教育定位为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毕竟研究生创业的愿望与本科生相比并不强烈,另外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创新精神、学习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及专业能力。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创业教育是指培养能够自主创业的人。但实际上,创业教育并非是要让大学生都去创业,而更多的是让大学生能理解创业的内涵,了解创业和创新的重要性。由此看来创业教育应更加要基于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研究生创业教育应加强研究生的自我认知的能力、心里调适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重点放在研究生的创新教育上。
一、创业教育内涵、背景及意义发展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最早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即“从广义上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使其具有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教育”。[1]由于当时创业教育思想还不完整,所以对“创业教育”的概念还只局限在“事业心和开拓教育”上。
二、印度大学生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在印度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至今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印度的创业教育发展较早,在1966年就已经提出“自我就业教育”的创业教育理念,鼓励学生毕业后自谋出路。印度政府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自我就业所需要的态度、知识和技能”。[2]旨在鼓励学生毕业后自谋出路,并为此而教育和培养学生,使他们“不仅是求职者,还应是工作机会的创造者。”
具体而言,印度高校的创业教育是以岗位职业培训为内涵,或以企业家速成为目标,围绕解决就业问题出发,依靠课堂教学,直接采用国外的原版教材,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在创业就业理念方面,印度的创业教育强化以项目为中心培养创业人才,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师资力量方面,印度大学的创业学课程是本校教师和访问教授共同承担,本校的教师主要教授理论部分,访问教授主要承担实践部分,从制度上为高质量的创业教育师资提供了保障;在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方面,印度已有超过100所大学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也有部分大学和机构提供创业教育的专业学历;在创业教育模式上,印度的创业教育模式大致可分为师徒制学习策略模式和导师制学习策略模式;在实践方面,印度的大学也非常重视创业实践教育,很多大学成立了创业中心,并且设有乳化器,在印度经常会有学校组织的全国性甚至是国际性的创新大赛、创业大赛,这些比赛对于促进创新、倡导创业很有好处。
三、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
在我国,创业教育理念的提出开始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其中提到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年,举行了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并且产生了数家学生公司。之后,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甚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知识经济时代,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先进教育方式,日益引起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视。
四、中印大学创业教育比较研究及启示
同为发展中国家,印度创业教育的发展也远比我国成熟。印度的创业教育发展较早,在1966年就已经提出“自我就业教育”的创业教育理念,鼓励学生毕业后自谋出路。印度政府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自我就业所需要的态度、知识和技能”。旨在鼓励学生毕业后自谋出路,并为此而教育和培养学生,使他们“不仅是求职者,还应是工作机会的创造者。”印度科技部于1982年成立了“国家科技创业人才开发委员会”,并实施长期科技创业人才开发计划。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印度政府还提出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很多大学还成立了创业中心,一方面把教师和学生的研究成果及时转移到企业中去;一方面积极组织各项创业大赛,如印度管理学院创业中心每年举办的国际商业计划书大赛,该项赛事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商业计划书大赛之一。这些比赛对于促进创新、倡导创业很有好处,也有助于学生建立全球化的创业观点和取得创业的机会。
五、中国大学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
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知识经济社会、缓解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和现实意义。是“解决就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有利条件”。针对我国目前高校创业环境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为创业教育提供完善的环境;创业教育尚未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创业教育缺乏系统课程设置;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创业教育资源配置不足,创业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和改进:
(一)加强创业意识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1.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应遵循整合课程结构与围绕培养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目标开设核心课程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必须实现创业教育大纲法制化,把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入教学大纲中,优化创业教育计划,把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同大学的远景目标联系在一起。”
2.根据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建立合理的课程计划;根据把整合课程结构与围绕培养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目标开设核心课程相结合的设计原则,整合课程结构,即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智力教育与非智力教育进行整合,应该体现在公选课上。核心课程应该体现在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上。
(二)建设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科研工作
我国大学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许多高校对毕业生仅存在于“就业教育”阶段。加强创业教育师资水平建设,首先要应采取专兼结合的方针,根据课程内容选聘优秀的专职教师主讲创业课主干课程。提高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学校可聘请知名企业的老总或创业成功人士担当兼职教师,结合实际案例教学。兼职老师可以以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成功经验为背景,生动的进行创业教学和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其次,加强师资建设还要注重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应以师资培训为渠道,加速创业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加快创业教育进入课堂和实践活动的开展。
(三)改进创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1.创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应该构建以创业教育为龙头,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内容体系和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社会实践课程相互结合。
2.搭建创业实践平台,注重创业实践锻炼“创业教育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计划、创业教育研究计划和外延拓展计划等。
3.优化创业实施环境,形成社会创业氛围。学会可以把杰出的创业者吸引到大学校园里来,共同分享他们的创业经验和经营理念,激发大学生创业灵感。
4.创业教育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社会活动课程主要由创业教育中心想方设法安排学生深入创业企业去观摩或实习,也鼓励学生带着创业方案到企业去检验可操作性,甚至还可以在某个创业岗位上练练手,从中获得一些创业理论与实践上的经验。
(四)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开展创业教育活动是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校企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和一定程度的技能培养是很不够的,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创业精神,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印度高校和社会团体每年都要提供大量资金资助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并通过竞赛等形式挑选一些学生的创业项目进入“孵化器”。我国自90年代以来也组织了几届创业大赛。但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显得比较薄弱。因此,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更加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一些诸如创业计划竞赛、参观创业企业、模拟企业管理举办创业沙龙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检验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情况。加强舆论引导与媒体支持,着力打造大学创业人才选拔平台。
总之,在中国正走向新时期创业的紧要关头,高校应该站在创新时代前沿,以前瞻性思维应对时代需要,为中国创业跨入历史性新时期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与生力军。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每年以数十万计增加,再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生以及农民工,使得我国每年的就业人数达上千万,根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201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700万,比2010年的670万多了将近30万人,广大毕业生面对如此局面变的无所适从。除此之外,他们还面临着考研、学业、恋爱等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大学毕业生由于不知道如何去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而感到非常的苦闷,少数生活目标不明确、思想不开朗的毕业生甚至出现了“意外”,大学毕业生的这一时期称之为“多事之秋”,因此,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千头万绪的窘境,如何做好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
2 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择业前的紧张焦虑
临近毕业,这些“天之骄子”仿佛一夜间从天上落到了地上,突然一下间面临着许多方面的压力,通过笔者的调查,85%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四第一学期就进入了择业阶段,因此产生了各种不同程度的焦虑心态:综合素质高、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担心能否找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工作:成绩不好的同学担心找不到要自己的单位:女大学生担心受到职场歧视:家庭困难的同学担心求职过程中的各种花费。同时,就业与创业、就业与考研以及就业还是出国深造也成了这些大学毕业生焦虑的源泉。
2.2 择业过程中的负面情绪
调查显示,85%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前期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或者是因为大学期间成绩的平庸、或者是因为自己的所学专业、或者是因为自身相貌、或者是因为自身性格上的缺陷以及疾病等方面的原因,这就使得这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屡受挫,严重的影响着自己的自信心。
2.3 离校前的复杂心理
调查显示,90%的大学生在离校前都会对自己几年的大学生活进行相应的回首总结,由于年少轻狂,大部分的学生在回首大学生活时,都会有相应的感慨,有对大学生活即将结束的伤感、有对大学生活的眷恋、有因为大学期间的玩乐而产生相应的后悔情绪,因此,在这一阶段很多大学毕业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补偿心理,对入党、评优以及社团活动及其热心,由于得失心较重又极易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的出现。
3 加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3.1 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人本思想强调人既是管理的出发点又是管理的归属点。对大学毕业生进行人本管理。关键在于尊重大学毕业生的人格特点以及加强服务意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实际工作中,要确立“人”的中心地位,坚持一切工作都要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挥广大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理解这一特殊时期毕业生的思想行为表现,以帮扶、善意的心态去教育和面对学生,让毕业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学校政策的制定以及市市中去。
3.2 加强情感管理
情感管理要求高校管理者用自身的真情去打动学生,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毕业生都基本上是成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处事原则,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都已经基本成型,因此要逐渐弱化管理色彩,强化情感的引导力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3.3 创建高品位的校园毕业文化
校园毕业文化主要是以大学毕业生为对象,要符合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要求和群体特点,有助于大学毕业生个性化发展、素质提高以及个性健康成长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氛围。要把毕业文化当做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建设校园毕业文化,对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提高校园文化的发展层次、拓展校园文化的建设空间具有重要作用,加强校园毕业文化建设,是对我国大学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3.4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
做好职业可以让大学毕业生受益匪浅,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小的,但是就是这种看似微小的差距却能够让人在未来的短短几年拉开巨大的差距,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大学毕业生在上学期间是否探索未来阶段的发展规划并认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4 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如何将国家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加强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难题,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研究关注点以及视角的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丰富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我国高校开展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每年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而目前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欠缺,对大学生创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识也不足。我们要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1.创业教育的含义和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
一般说来,“创业”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是指创办企业,把“创业”视为创办自己的企业。广义的创业是指开创事业。从特定的意义上说,创业教育是以对教育对象进行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进而鼓励和引导他们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主动参与市场竞争,自主兴办或经营各种类型的经济实体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从更广义的角度看,创业教育就是强化对教育对象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优秀人才。
在我国,提出创业教育的理念开始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其中提到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经过短短几年时间,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创业教育已经由起步阶段向巩固发展阶段迈进。
2.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学生就业问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而大学生创业既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是:
2.1加强创业教育,是适应就业形势的需要。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必须通过开辟大学生自主创业渠道来缓解就业压力。随着1999年起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步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劳动岗位减少,就业人数激增。再加上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减员增效,企业调整结构,大量在职人员下岗,大量农民工进城使就业人数激增,而同比课提供的就业岗位呈下降趋势。二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波及就业。一些行业由投资过快增长、产业结构不合理引发的产能过剩将逐步显现,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将受到遏制。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些行业及其关联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三是世界性金融危机和贸易摩擦影响大学生就业。进入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国际贸易摩擦更加增多,对我国产品的所谓的反倾销越演越烈,进而影响需求大户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四是生产技术进步正在减少大多数制造过程所需的人数。
2.2加强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实施创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知识经济在客观上要求加强对新一代劳动者创造力的培养和开发,加强对自主创业的教育和引导;而大学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造就一大批知识型、专业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通过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教给大学生创业的本领,鼓励和引导高职学生创业,不仅能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创造很多的就业机会。
2.3加强创业教育是大学教育自身加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大学传统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要缺陷是强求一律、抹杀个性,排斥个性人格的培养,脱离经济、脱离实践。创业教育强调个性人格的培养,正好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创业教育从校企结合、产教结合入手来弥补这一缺陷,强调教育和经济沟通,引导大学生在校就开始锻炼自己,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有市场意识、有创新意识、有创业素质的新人。
2.4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是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树立创业就是就业的意识的需要。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就业有畏难情绪,主要的怕吃苦、怕创业失败、怕生活不稳定,再加上新一代的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体验,一部分人学识不高却追求高层次的工作岗位,一部分学生情愿在家里等“运气”,也不愿意寻求创业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形势下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观念,树立凡从事合法职业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的观念,树立自主创业可以带来高收入和发展机遇的观念,树立自主创业同样可以创造辉煌人生价值的观念。
2.5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的要求。21 世纪是一个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的世纪: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消费内容日益丰富多彩,消费结构越来越多元化;消费者的行为由被动变主动,消费类型由抑制性向个性化转变,居民消费的自主选择权和决策权不断增强。这一切必然使生产的多品种、小批量成为其显著特点。这就势必导致新的产品和新的行业不断涌现,而在新的行业中,起初都是新开办的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小企业具有相对优势。这种社会需求的特点,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3.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3.1大学生创业教育受到大多数大学生和其他社会大众的赞成,为深入推进创业教育奠定了基础。笔者就“大学生创业”这一现象对部分大学生做了一个调查。其中多数人认为大学生创业是可行的,大学生创业不会影响学业。一些大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着蓬勃的朝气,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正因为多数大学生有创业激情,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3.2大专院校已经开始投入力量,进行了人力与设施建设与资金各方面准备,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搭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创造了条件。目前,一些学校为开展创业教育,投入了专门的师资力量,建立了培训基地,起到了帮助大学生提早接触社会,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作用。一些院校通过前段工作实践,已经摸索出一套成功有效的教育方式,为开展创业教育打开了通道。具体的教育模式有:用强化课程、专业、学科建设的办法来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采取实践导向型模式进行创业教育,加强与企业的链接,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以创业实习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建设为主导,以实习基地、创业孵化器建设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机会,提升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采取学科导向型与实践导向型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创业教育,依据专业不同对学生在以学科为导向还是以实践为导向上有所进行侧重,探索出了一些大学生创业的新形式。
3.3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为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保障。目前,由于得到了国家贷款、税收等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由很难实现,变成了很容易实现。一些大学生由个体户小老板变成一定规模企业的大老板,已经被社会认可,其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给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充足理由。眼下政府正在积极加强与创业相关的法律、金融、风险投资等建设,并制定相关保障、激励的配套政策的情况下,引导大学生重视创业教育,为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保障。
总之,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刺激下,面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严峻形势,在高校大学生中实施创业教育成为大势所趋。我们可以针对大学生的特点,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多支持大学生在一些新兴产业和技术领域进行创业,让年轻大学生有发挥和施展才能的空间,帮助大学生总结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成长的喜悦与挫折的痛苦,不断锻炼成长。
【参考文献】
针对就业问题,我国很多学者也进行了研究:毛振明教授(2011)认为是学校体育发展存在很多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强化体育教育功能。季克异、黄汉升(2003)认为高等学校体育专业要培养全?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就业市场竞争力。潘家武(2007)认为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毕业应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根据就业需求按排课程。谢欢(2010)认为高等学校应多开展体育社团活动,能够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业精神。不同的专家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而改变就业状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过不断研究、不断完善。
1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和问题分析
1.1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由近两年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信息比较分析可知,人们泾济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们把健身休闲运动作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生活时尚,体育社团、体育?乐部、社区体育馆、大众健身房等各种体育场馆设施日益完善,体育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量较多,就业渠道比较广,就业对口率也较高。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小学体育教师由教育主管单位统一招聘,对毕业生就业时间和需求数量有较大限制,体育教师专业大学毕业生求职竞争更加激烈。但农村义务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政策性就业渠道,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缓解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扩宽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
1.2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针对近两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我将其影响因素归纳为以下几点:
1.2.1 毕业生选择少,信息量少,就业渠道窄,
由于教育专业毕业,大多数都选择当老师,而且选择去中小学,这就缩减了就业面。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人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选择进入企业、服务行业、在家待业、自主创业等,另外随着高校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工作持续开展,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选择入伍人数也有所上升,而行政事业单位类就业比例最低。此外虽然还有包括考研升学、自主创业、西部计划等就业去向,但依然选择太少。
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市场大多数是建立在以学校为中心的小规模的临时性市场体系,市场供求量小,而且信息量不足,体育专业的信息量更显不足,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3.45%是通过熟人介绍,11.74%是通过人才市场,26.81%是通过网上查询,而50.42%的大学毕业生需要靠自己去寻找信息。通过对照,大学毕业生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就业信息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能得到的信息就更少。
1.2.2 就业单位地理位置的选择
目前,中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尤其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相比较,各种体育硬件设施还不到位。这就造成了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多数都选择到较发达的地区任职,导致这些地区人员相对饱和,不能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
1.2.3 学校体育的处境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虽然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有大多数人会选择教育系统,但由于不喜欢选择在中小学当体育教师,毕业生在择业时一心只想到高等院校工作、大城市和富裕地区谋求职位,很少考虑到需要人才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结果造成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1.2.4 大多数就业单位用人要求
当前,大多数就业单位用人要求对知识和素质要求相对较低,有很多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要求不高,普通劳动力就能?任,这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而就从事体育方面的工作类型来讲,越来越倾向于时尚体育、体育舞蹈、武术、篮球、健美操等热门专业,而其他体育专业的同学则在同等条件下相对竞争力较小。用人单位在专业的选择性上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多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
1.2.5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
大多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对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由于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认识不足,就业的盲目性增加。
1.2.6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要求偏高
受社会制度的影响,多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毕业生的家长依然希望他们选择体制内就业。比如政府机关、垄断行业、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因为,总体而言,这些部门和行业就业稳定性相对较高,收入相对稳定,也有利于个人发展,所以,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就业首选。相反,选择体制外的大学生就业相对较少、
1.2.7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文化素质的缺陷
由于受体育教育专业限制,该专业毕业生本生文化知识相对较差,又因长期致力于体育方面训练、技能、理论等相关学习,致使其在文化素质上大打折扣,对其他专业知识缺少接触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摆在面前,也无法把握,因为缺乏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去承受这份工作。例如:公务员的考试和其它公招考试。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相当困难,文化素质的局限也是本专业毕业生择业一大影响因素。
2 对策和建议
2.1建立健全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当积极调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坚持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体育专业,多开设热门的体育专业,坚决砍掉不实用的专业,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逐步走向根据社会需要设置体育专业,以社会需求定培养方向的道路,增强本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使学生学有所用。
特别是在当前体育产业化的浪潮中,高校可依据社会需求适时培养一部份体育经营人才和体育经纪人,在体育专业中增设体育经营管理方向、时尚体育、体育舞蹈和体育经济等人才培养方向,引导体育专业学生以体育专业为基础,努力学习各门文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核心竞争力,满足职业发展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2.2拓展工作思路,创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法
开阔视野,拓展本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途径,逐步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全员化和社会化,形成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家庭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式工作格局。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运用现有的科技资源,如手机、微信、qq、微博等,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就业信息,与大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求职中遇到的问题,并鼓励他们自己寻找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独立面对问题,实现自身价值。学校应建立良好的信息服务体系,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深度信息服务,为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建立起畅通、直达的沟通渠道。
加大本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力度,通过自主创业可以为本专业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锻炼机会和兼职就业平台,全面提高本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改善本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就业现状。
2.3思想教育引领,指导本专业毕业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教育工作是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高校和谐稳定大局。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宣讲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鼓励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调整就业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值,准确定位,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结合实际,完善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系统思考和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帮助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提高大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中悄然兴起,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不但给全社会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给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道路。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这一全新教育概念。指出创业教育对于培养个人的首创和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等技能非常重要。我国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末,作为国家“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革新项目”,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司“劳技处”牵头,成立了该项目的国家协调组进行教育的实验和研究。2005年8月,KAB创业教育项目引入我国。
然而,人口大国所有的现阶段社会就业难问题,向新生的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发起挑战,由于起步晚而落后西方诸国的现状,也增大了当下高校界创业教育模式向适应社会经济体制的教育理念、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的压力。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仅1.6%的人自主创业。与此同时,大学生创业者中,名牌大学生比例小,本地大学生比例小,只占所有创业大学生的1%~2%。与此同时,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之弊端也先后浮出水面。
一、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不足和经费紧张阻碍了高校进一步开展创业教育
在师资方面,首先,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专职人员比较缺乏,不能够满足创业教育教学的需求。据调查,在我国二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41%的高校既没有专职教师,也没有兼职教师,34%的高校创业教育教师由校内就业工作人员、学生工作人员、经管学院老师或外聘教师兼任,仅有25%的高校有专职教师。而专职教师的队伍大都是“两课”教师、政工人员、学生管理人员等转行而来,普遍存在着创业实践经验很少,对创业教育规律把握不够,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较差等问题。
其次,创业教育师资数量不足应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需要有足够数量的教师队伍做保障。在各大高校中,由于老师的缺乏,仅有少量高校开设了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部分高校甚至从未举办过创业知识方面的讲座或是竞赛。
第三,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当中,具有心理学、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等专业背景的综合性人才比较缺乏。清华大学教授张健、姜彦福和林强指出:“创业是一个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现象,不同学科都从其独特的研究视角进行观察和研究,这些学科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而从调查研究中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中,超过半数的教师专业知识背景为其他学科,其次为教育学,拥有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背景的人相对较少。
第四,创业教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比较薄弱。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加强了对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其中还涌现出一批科研骨干,但是总体上这支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还很低,科研成果较少。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的数据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从2000年到2010年创业教育教师每年在全国各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数量,虽然有了较大的增加,但是大部分论文质量不高,内容大同小异,缺少创新,缺乏较深入的理论探索。另外,关于创业教育的实践方面的论文更加匮乏。
第五,许多高校创业教育的老师缺乏创业经验,很难给学生有效的创业指导。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需要授课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讲授技能,更应该具备扎实的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在对教师参与学生创业活动指导的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虽然众多高校均以不同的形式开展了各种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但大学生真正将创业计划转换为创业实践的比率不到10%;任课教师能真正定期指导学生创业活动的比率不到13.2%。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改革创业教育教学方式,加强创业实践,创造性地组织和开展创业活动,使大学生真正走向自主创业的道路,是指导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关键点。
经费紧张的原因是目前高校普遍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财政性投入和学校自筹经费对创业教育的支持有限,而且社会投入也因为创业教育的回报存在周期性长和不确定性等问题而积极性不高。
(二)政企对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薄弱使得大学生创业实践不足
虽然创业教育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仍然是“走过场”居多。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式的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建构起来,大学生创业缺乏相应优化的机制和环境。
首先,学校内部的文化氛围、培养目标、激励导向、评价体系都未能向创业素质培养倾斜,其次,社会传统文化惯性给大学毕业生在创业的人际环境上带来了负累,社会对创业的态度未形成支持、鼓励的氛围,这些外部环境因素对特别需要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的大学毕业生存在较大负面影响;再次,对于政府层面,虽然个别的地方政府在税务、工商、贷款给予创业大学生提供了一定的优惠政策,但由于大学生并非我国现有创业大军的主体,这些政策只是短暂的、非普遍性的,带有很多附加条件的,另外我国的企业制度、人事制度、投融资制度上也很少见有对大学生创业的特殊政策,总之,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法规。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育工程,需要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创业环境。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专业、明确地方向指导
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高校自身应加强对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国家及省里组织的有关培训,或到企业单位挂职锻炼,选拔与培养一支善于实施创业教育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主动参与创业教育。通过高校主动向校外各界聘请专业人士担任兼职创业教师,与高校教师合作讲授创业课程,以此提高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从而提供创业教育的质量。
(二)寻求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深度合作,缓解经费紧张问题
为弥补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师资和资金不足的困境,应广开门路,主动寻求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一方面是引进政府人员、社会创业指导与咨询机构等介入到高校的创业教育与指导之中,由专业人士、专门组织和专门的机构进行专业化的服务和咨询,实现创业教育与指导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实现创业教育社会化、专业化的新模式,以此解决高校创业教育师资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高校主动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尤其是在创业培训方面,可以与政府部门共同组织或者主动承办的形式,以此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的创业教育存在的资金问题。同时高校应以积极主动开拓与企事业单位在创业教育中的合作,鼓励企事业单位以不同形式参与和投资高校的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2]张宏军,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3]施永川,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4]刘晓,黄勇明,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
[5]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6]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研究
[7]严毛新,高校创业教育的两难选择及展望
[8]左殿升,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9]李晓峰,王斌,郑洪燕,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290-02
一、引言
拓展训练是现代西方国家新兴的一种户外体验式教育培训,学员通过特定项目的训练,达到锻炼身体、拓展潜能、增进团队精神、完善自身人格、实现全面素质发展的目的,于1995年传入国内,现已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培训和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培训[1]。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关于拓展训练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的研究和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教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依据拓展训练先进的理念和训练方法,结合我校毕业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专业特点,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场地设备、训练器材和依托校外机构,选择适合我校毕业生的传统体育项目和拓展训练项目,将拓展训练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期探索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教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不同影响,寻求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新方法新途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2012届本科毕业生88人作为研究对象,男女各半,男生平均年龄22.5岁,女生平均年龄21.8岁。
(二)研究方法
将88名学生分成每班男女均等的2个教学班,每组44人,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为期一学期共48学时的拓展训练教学和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实验组拓展训练项目有盲人方阵、信任背摔、攀岩、空中断桥等,对照组传统体育项目有篮球、网球、跆拳道、太极拳等。对2组人员分别进行就业能力前侧和后侧,测试维度采用胡海燕[1]研究结果,并略有改进,测试包括毕业生个人素质、情绪调控能力、思维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应聘能力等5个维度,共15个指标。问卷采用五级评定的形式,分为完全赞同5分、比较赞同4分、一般赞同3分、不太赞同2分、很不赞同0分。
(三)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正态分布判断、方差齐性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的t检验及实验前后同组别同指标的t检验,显著性界值为0.05。
三、结果与分析
(一)拓展训练和传统体育教学对毕业生个人素质的影响
个人素质包括自信心、责任感、奉献精神、冒险精神和团队精神5个子系维度。由表1可见,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毕业生个人素质在自信心、责任感、奉献精神、冒险精神和团队精神等各项指标上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后在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等指标上差异不显著(p>0.05),在自信心、冒险精神和团队精神等指标上差异显著(p
(二)拓展训练和传统体育教学对毕业生情绪调控能力的影响
毕业生情绪调控能力包括抗压力、情绪沟通能力和自我心里调节能力3个子系维度。由表1可见,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毕业生情绪调控能力在抗压力、情绪沟通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等各项指标上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后上述3指标差异均显著(p
(三)拓展训练和传统体育教学对毕业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毕业生思维能力包括信息交流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2个子系维度。由表1可见,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毕业生思维能力在信息交流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指标上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后信息交流能力差异不显著(p>0.05),分析判断能力差异显著(p
表1传统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维度类型12实验前对照组12实验组12P12实验前对照组12实验组12P个人
素质12自信心123.21±1.03123.22±1.2312>0.05123.62±1.07*123.95±1.02***120.05124.16±1.00**124.29±1.02**12>0.05奉献精神123.15±1.11123.14±1.0612>0.05123.32±1.04123.53±1.07*12>0.05冒险精神123.30±1.13123.27±1.1412>0.05123.61±0.91*124.38±0.59***120.05123.86±1.00*124.17±0.58**12
调控12抗压力123.00±1.02123.02±0.9512>0.05123.47±1.01*123.92±0.82**120.05124.27±0.90124.58±0.96*12
调节能力123.30±1.00123.31±1.3212>0.05123.62±1.23*123.82±0.90*12
能力12信息交流能力123.29±1.17123.32±1.2312>0.05123.68±1.40*123.84±1.09*12>0.05分析判断能力123.12±1.35123.11±1.2612>0.05123.55±1.42*123.89±1.21***12
实践
能力12决策能力122.98±1.19122.91±1.1112>0.05123.09±1.39123.24±1.17*12>0.05解决问题能力123.40±1.21123.39±1.1212>0.05123.71±1.03*124.19±1.14**120.05123.56±1.18*123.91±0.49**12
沟通能力123.42±1.14123.44±1.2012>0.05123.64±1.30123.96±1.04**12
能力12面试技巧123.18±1.22123.16±1.2812>0.05123.33±1.07*123.67±0.69**120.05123.55±1.02*123.66±1.03*12
(四)拓展训练和传统体育教学对毕业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影响
毕业生社会实践能力包括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危机应对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4个子系维度。由表1可见,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毕业生社会实践能力在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危机应对能力和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等各项指标上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后在决策能力指标上差异均显著(p
(五)拓展训练和传统体育教学对毕业生应聘能力的影响
毕业生应聘能力包括面试技巧和表达能力2个子系维度。由表1可见,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毕业生应聘能力在面试技巧和表达能力指标上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后上述2指标差异均显著(p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传统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均能提高毕业生的个人素质,拓展训练对毕业生个人素质的影响大于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对自信心和冒险精神的影响大于对奉献精神、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影响。
2、传统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均能提高毕业生的情绪调控能力,拓展训练对毕业生情绪调控能力的影响大于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对抗压力和情绪沟通能力的影响大于对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影响。
3、传统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均能提高毕业生的思维能力,拓展训练对毕业生思维能力的影响大于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对分析判断能力的影响大于对信息交流能力的影响。
4、传统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均能提高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拓展训练对毕业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影响大于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对解决问题能力、危机应对能力和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影响大于对决策能力的影响。
5、传统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均能提高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拓展训练对毕业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影响大于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
6、拓展训练相较传统体育教学更能促进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二)建议
1、拓展训练把情绪调控、精神理念、社会适应融入到课程体系中,这种互动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使毕业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践中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情绪情感态度,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新的体育课程,对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大有裨益。所以,拓展训练课程是现行体育教学模式的有力补充,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大学体育课程中普及拓展训练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2、针对不同时期在校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不同需求,设计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比较经典的拓展训练项目,对大学生的情绪情感、意志品质、态度价值观、社会实践能力、职业规划、心理素质等方面实施系统性的锻炼和培养,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谢恩杰.拓展训练[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胡海燕.基于就业能力调查的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探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15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并为我国提供大量人才的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尽管大学生在劳动市场中占有一定比重,但是市场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却不能承受毕业生增长的人数,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变得更加紧迫。
一、我国毕业生就业现状
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连续十年实施大规模扩招政策,招生数从1998年的110万增加到1999年的165万,从人力资源大国逐渐步入人力资源强国。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7.8%,自此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2009年毛入学率达到24.3%;2013年毛入学率达到34.6%。招生人数的不断升高使得毕业生人数更是逐年累积,就业形势并不乐观。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699万人;2014年人数达到730余万人,2015年人数更是增至750万人[1],就业人数不断刷出新高,再加上以前年度失业的大学生,就业生的群体不断扩大,毕业生就要面对更大的就业压力。
二、基于经济学视角分析我国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从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角度
从数量上分析,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累积增加,供给量已经远远超于需求量。需求上虽然国家经济的增长增加了许多就业机会,但是从奥肯定理中分析得出:GDP变动与事业变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负相关性[2],即GDP增长3个百分点,失业率将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不一致。并且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很多企业减少岗位需求,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这些情况都使得劳动力总体来说供给超于需求,并且会持续一定的时间,进一步造就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3]。
(二)从经济发展模式角度
经济结构的变动也会使得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加重就业问题。经济结构的变动就是劳动力的素质与岗位需求相矛盾。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从外延型到内涵型的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对科技的使用和岗位人员技能的提升,这也从另一方面加大了对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要求。
(三)从毕业生自身角度
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的同时,教育质量却日趋下滑。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放松自我约束,没有精于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习成果并不理想,毕业时竞争力低,就会增大就业压力。同时,大学毕业生对于就业区域的选择形成了就业结构性矛盾。根据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来分析,教育把劳动力市场分为了不同的层级,现在的毕业生都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即一级劳动力市场),他们想要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当然也不排除盲目跟风和攀比的心态。致使经济发达地区就会涌入更多人数的大学毕业生,导致人员过剩、竞争加剧。而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和基层地区(即二级市场)则聚集毕业生人数较少,同时竞争减弱[3],造成了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均衡,劳动力配置不均衡。
如今大学毕业生多数为90后,这个时期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较上一辈人享受更多的物质资源和教育资源,家人对于子女的关心及期望程度都较高,使这部分毕业生对于工作的选择也更为谨慎,不只仅限于找到工作,而是期望找到自己和家人都满意的工作,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就业难度。
随着高等教育成本的增高,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对工资的期望值[3]。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对工资的标准有预期的界定,面对就业机会,当低于自己标准或期望值就会拒绝,再去寻找下一个机会;当高于自己标准或期望值才会接受,这个过程中消耗了更多的就业成本。
三、解决我国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经济均衡发展,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均衡造成了劳动力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国家应增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在不同地区之间协调发展,向偏远落后地区多实施经济政策,鼓励激发人才向这些地区流动。同时,国家应加速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促进各产业的联系,从总体上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微观上,国家应健全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就业体系,提升对就业的服务质量,实施更有利于就业的政策,如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的改进等,为大学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和充分就业提供保障。同时,还可加强对大学毕业生提供职业发展培训和做好一定的岗位宣传工作等。
(二)高校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针对社会和经济需要发展,调整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全方面的素质提升、综合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同步发展。
其次,高校还应加大对办学硬件设施的投入,改善基础性办学条件。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管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高校应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培训、讲座,如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明确目标、清楚自身定位,并用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的压力,适当地进行自我调整,为进一步就业做好准备。
(三)毕业生加强自身素质,提升就业能力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了解自身定位,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现在大学毕业生对工作的期望值较高,对工作地域和工资水平都有高的定位,过多的条件限制往往会使自身错失就业机会。这就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就业问题,确定合适的工作期望值,实现就业。
其次,大学毕业生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更加专注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多参加社会实习,让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应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在校期间可以多参加学校社团和学生会活动,真正做到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顺利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